• 397.50 KB
  • 2021-10-26 发布

2015~2016学年山东枣庄市山亭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东枣庄市山亭区2015~2016学年度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 ‎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生活中处处皆物理,在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运动会田径赛场上,3000米第一名获得者的速度是15m/s B.初二男生的平均身高为1.5dm C.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D.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为50g ‎ ‎ ‎2.某学校食堂为了确保师生健康并预防“禽流感”,坚持把师生用过的餐具进行高温蒸煮消毒.在餐具放进冷水直至加热到水沸腾的过程中,关于餐具的下列相关物理量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A.温度 B.质量 C.体积 D.密度 ‎ ‎ ‎3.第17届亚运会10月4日在韩国仁川胜利闭幕,我国体育代表团以151枚金牌轻松实现亚运金牌榜九连冠.中国选手吴敏霞、施廷懋以总分318.60获得女子双人3米板冠军.如图所示的是她们比赛时的场景,说她们同步,是指(  )‎ A.她们相对于跳台始终是静止的 B.吴敏霞相对于施廷懋始终是静止的 C.施廷懋相对于吴敏霞始终是运动的 D.她们相对于水面始终是静止的 ‎ ‎ ‎4.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B.“低声细语”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低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调来判断 D.地震、火山、台风等都伴有超声波产生 ‎ ‎ ‎5.下列几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  )‎ A.冬天的早晨我们呼出的“白气”‎ B.屋檐下悬挂的冰柱 C.教室的日光灯管用久了灯丝变细 D.冬天早晨房屋、草木上的霜 ‎ ‎ ‎6.下列对于声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在忠县第二届运动会上用高音喇叭播放《运动员进行曲》,高音喇叭的主要作用是增大音调 B.我们能准确的判断自己熟悉的人是谁在讲话,主要是根据音色来辨别的 C.在太空中漫步的翟志刚可以在舱外和队友面对面交谈 D.进入城区禁鸣喇叭主要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 ‎ ‎7.在“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时,某同学用已调节好的天平在测物体质量过程中添加最小砝码后,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右边一点,这时他应该(  )‎ A.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取出最小砝码后,向右移动游码 D.向右移动游码,同时将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出一些 ‎ ‎ ‎8.下列各图描述了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其中需要放热的是(  )‎ A.甲、乙 B.丙、丁 C.甲、丙 D.乙、丁 ‎ ‎ ‎9.下列现象可以用光的折射解释的是(  )‎ A. 道路“转弯镜”使视野更广阔 B. 插鱼时,要对准看到的鱼的下方投掷鱼叉 C. 桥在水中形成“倒影” D. 阳光下人形成的影子 ‎ ‎ ‎10.如图是“探究某物质凝固和熔化规律”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在BC段吸热但温度不变 B.在t=6min时,该物质为液态 C.该物质在EF段的熔化过程中经历了4min D.该实验过程物质吸热持续了16min ‎ ‎ ‎11.某校初二物理兴趣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以判断(  )‎ A.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m/s B.0~2s内,小车在做加速直线运动 C.2s~5s内,小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5s~7s内,小车以2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 ‎ ‎12.通过实验,得到了a、b、c三个实心体的m﹣V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  )‎ A.a物质的密度最小 B.a物质的密度是c的两倍 C.b物质的密度是1.0×103kg/m3‎ D.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越大,密度越大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4分)‎ ‎13.小欣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白粉”,这是水蒸气      形成的.当他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侧壁上,这是因为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 ‎ ‎ ‎14.如图是小明用相机拍摄了的美丽的月食图象,月食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它的形成是由于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通过镜头所成的像是      立(填“倒”或“正”)      (填“实像”或“虚像”),刚好小华在滨江路玩耍时也看到了河水中的“红月亮”,已知河水深2m,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约为3.8×105km,小华看到“红月亮”到水面的距离为      km.‎ ‎ ‎ ‎15.6月6日为全国“爱眼日”图表示某人看远物时的光路图,这名患者是      眼,要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需配戴      镜.‎ ‎ ‎ ‎16.如图所示,点燃蜡烛会使它上方的扇叶旋转起来.这是因为蜡烛的火焰使附近空气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空气的密度变      ,所以热空气      (填“上升”或“下降”)形成气流,气流流过扇叶时,带动扇叶转起来.‎ ‎ ‎ ‎17.如图是苹果下落过程中拍摄的频闪照片,相机每隔0.1s曝光一次,由此可判断苹果的运动是      运动(匀速/变速),判断依据是      .照片上A与B的间距,所对应的苹果的实际运动路程为60cm,则苹果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      m/s.‎ ‎ ‎ ‎ ‎ 三、作图与实验探究题 ‎18.(1)上物理课时,老师用激光笔在A处发射一束激光,水中的小鱼刚好在B点看到激光,如图甲所示,画出激光从A射到B的大致光路图.‎ ‎(2)请在图乙的方框内画出合适的透镜.‎ ‎ ‎ ‎1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 ‎(1)实验中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形,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光屏向      (选填“上”或“下”)调整.‎ ‎(2)已知凸透镜焦距为10cm,将烛焰放在距离凸透镜15cm处,调节光屏可得到倒立、 ‎ ‎     (放大/缩小/等大)的实像;‎ ‎(3)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将蜡烛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应将光屏      (远离/靠近)透镜;光屏上的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 ‎20.小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图以下实验:‎ ‎(1)小华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小明认为小华的操作有误.错误是      .‎ ‎(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       g,酱油的密度为      kg/m3.‎ ‎(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会      (选填“偏大”或“偏小”).‎ ‎(4)在实验过程中,小华说如果天平没有砝码能不能测呢?老师说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于是老师给小华添加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一个滴管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你补充完整.‎ ‎①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好天平.‎ ‎②将一个烧杯中倒满水,另一个烧杯中倒入酱油.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盘中.‎ ‎③      ,使天平平衡.‎ ‎④用量筒分别测出烧杯中水的体积为V1,酱油的体积为V2‎ ‎⑤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      (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 ‎ ‎ ‎ ‎ 四、计算题 ‎21.小华到超市买食用油,售货员指着如图某品牌5L的油说“弟弟,买这种油吗,这种5kg装的油降价了原来65元,现在60元”,小华看到同样品牌1.8L装的油要20.88元.(ρ油=0.9×103kg/m3)‎ ‎(1)请你通过计算帮助小华判断售货员把5L的油说成5kg的话是否正确;‎ ‎(2)通过计算帮小华分析买哪种油更划算?‎ ‎ ‎ ‎22.国庆节期间,小明同学在忠县忠州广场的东面红绿灯处发现如图,每次穿越斑马线过马路时都要加快步伐才能在设定的时间刚好通过.该马路的宽度约为39m,绿灯倒计时的总时间为26s,求:‎ ‎(1)小明的速度至少多大才能安全通过?‎ ‎(2)小明思考,老年人的步行速度约为0.8m/s,绿灯倒计时的总时间至少要设置为多少秒老年人才能安全通过?‎ ‎(3)汽车遇红灯在路口等待时,通常是不熄火的,这不但会白白消耗能源,同时还会造成环境污染.有研究显示,汽车不熄火等侯10秒钟,约需消耗汽油10毫升.若在路口等候26秒,消耗的汽油质量约为多少克?(ρ汽袖=0.8×103kg/m3)‎ ‎ ‎ ‎ ‎ 山东枣庄市山亭区2015~2016学年度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生活中处处皆物理,在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运动会田径赛场上,3000米第一名获得者的速度是15m/s B.初二男生的平均身高为1.5dm C.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D.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为50g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质量的估测;长度的估测;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专题】估算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质量及其测量;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 A、男子百米世界纪录速度略大于10m/s,3000m的速度不可能达到15m/s.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B、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初二男生的身高比成年人小一些,在150cm=15dm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C、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为3.0×108m/s,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略小一些.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D、10个鸡蛋的质量大约1斤,而1斤=500g,所以一个鸡蛋的质量在50g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数据的了解情况,本题告诉我们一定要对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做到熟知,以免闹了笑话自己还不知道.‎ ‎ ‎ ‎2.某学校食堂为了确保师生健康并预防“禽流感”,坚持把师生用过的餐具进行高温蒸煮消毒.在餐具放进冷水直至加热到水沸腾的过程中,关于餐具的下列相关物理量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A.温度 B.质量 C.体积 D.密度 ‎【考点】质量及其特性.‎ ‎【专题】质量及其测量.‎ ‎【分析】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它不随温度,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随着温度的升高,餐具由于热胀冷缩,物体的体积会增大,密度会随之减小.‎ ‎【解答】解:从把餐具放进冷水直至加热到水沸腾的过程中,餐具吸热温度升高;体积因热胀冷缩而变大;但它所含物质的多少没变,所以其质量不会改变,由密度公式ρ=,可知,密度变小,故只有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把握质量的本质,判断一个物体的质量是否发生改变,关键是抓住“物质的多少”是否改变.‎ ‎ ‎ ‎3.第17届亚运会10月4日在韩国仁川胜利闭幕,我国体育代表团以151枚金牌轻松实现亚运金牌榜九连冠.中国选手吴敏霞、施廷懋以总分318.60获得女子双人3米板冠军.如图所示的是她们比赛时的场景,说她们同步,是指(  )‎ A.她们相对于跳台始终是静止的 B.吴敏霞相对于施廷懋始终是静止的 C.施廷懋相对于吴敏霞始终是运动的 D.她们相对于水面始终是静止的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右图所示的是她们比赛时的场景,可以看出,她们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相同,她们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说吴敏霞相对于施廷懋始终是静止的;她们相对于跳台、水面的位置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她们相对于跳台或水面是运动的.‎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 ‎ ‎4.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B.“低声细语”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低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调来判断 D.地震、火山、台风等都伴有超声波产生 ‎【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专题】声现象.‎ ‎【分析】(1)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地震、火山、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产生.‎ ‎【解答】解:A、“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故A正确,符合题意;‎ B、“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声音的响度小,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 D、地震、火山、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产生,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有关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 ‎ ‎ ‎5.下列几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  )‎ A.冬天的早晨我们呼出的“白气”‎ B.屋檐下悬挂的冰柱 C.教室的日光灯管用久了灯丝变细 D.冬天早晨房屋、草木上的霜 ‎【考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不合题意.‎ B、屋檐下悬挂的冰柱,冰是由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是凝固现象.不合题意.‎ C、教室的日光灯管用久了灯丝变细,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不合题意.‎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物态变化知识是2016届中考必考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 ‎ ‎6.下列对于声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在忠县第二届运动会上用高音喇叭播放《运动员进行曲》,高音喇叭的主要作用是增大音调 B.我们能准确的判断自己熟悉的人是谁在讲话,主要是根据音色来辨别的 C.在太空中漫步的翟志刚可以在舱外和队友面对面交谈 D.进入城区禁鸣喇叭主要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考点】声音的综合利用.‎ ‎【专题】声现象.‎ ‎【分析】(1)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响度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2)同的发声体因材料和结构不同,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就不同,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重要依据;‎ ‎(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媒介.真空不能传声;‎ ‎(4)考查防治噪声的途径,从三方面考虑: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接收处.‎ ‎【解答】解:‎ A、高音喇叭的主要作用是增大声音的响度,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不同的人由于声带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也是不同的,故可以通过音色进行辨别自己熟悉的人是谁在讲话,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太空中没有空气,声音不能传播,所以人之间不能直接对话,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禁止鸣喇叭是在声音的产生处减弱噪声,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传播条件的了解和掌握,有关噪声问题和音色是声学中常见考点,还要和实际生活结合,是一道基础题.‎ ‎ ‎ ‎7.在“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时,某同学用已调节好的天平在测物体质量过程中添加最小砝码后,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右边一点,这时他应该(  )‎ A.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取出最小砝码后,向右移动游码 D.向右移动游码,同时将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出一些 ‎【考点】质量的测量与天平.‎ ‎【专题】质量及其测量.‎ ‎【分析】天平的使用包括两大步,即天平的调节和物体的称量,平衡螺母是在称量前来调节横梁平衡的,而称量过程中不能调节平衡螺母.‎ ‎【解答】解:(1)移动横梁的平衡螺母只能在调节天平的过程中,在称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不能再移动平衡螺母.‎ ‎(2)用已调节好的天平在称物体质量时,指针偏在分度盘中线右边一点,说明右端下沉一点,增加最小的砝码会使右端下沉,因此这时他应该取出最小砝码后,向右移动游码.‎ 故选C.‎ ‎【点评】要解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要对天平的使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使用规则、注意事项等,都要考虑到.‎ ‎ ‎ ‎8.下列各图描述了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其中需要放热的是(  )‎ A.甲、乙 B.丙、丁 C.甲、丙 D.乙、丁 ‎【考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应用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 甲:屋檐上的冰凌正在消融,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熔化吸热,不符合题意;‎ 乙:铁丝网上出现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符合题意;‎ 丙:食品盒中的干冰变小,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升华吸热,不符合题意;‎ 丁:草叶上出现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符合题意.‎ 因此需要放热的是乙和丁.‎ 故选:D.‎ ‎【点评】判断物态变化,关键是分清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是2016届中考热学知识考查的热点内容.‎ ‎ 9.下列现象可以用光的折射解释的是(  )‎ A. 道路“转弯镜”使视野更广阔 B. 插鱼时,要对准看到的鱼的下方投掷鱼叉 C. 桥在水中形成“倒影” D. 阳光下人形成的影子 ‎【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专题】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 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解答】解:A、道路“转弯镜”是凸面镜,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形成的像,起到扩大视野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B、水中的鱼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是因为鱼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造成的,符合题意;‎ C、桥在水中形成“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不符合题意;‎ D、阳光下人形成的影子是因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造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此题通过不同的现象考查了学生对光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折射的理解,在学习中要注意区分,并要学会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 ‎ ‎ ‎10.如图是“探究某物质凝固和熔化规律”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在BC段吸热但温度不变 B.在t=6min时,该物质为液态 C.该物质在EF段的熔化过程中经历了4min D.该实验过程物质吸热持续了16min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1)熔化图象的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温度,而图中BC段温度不变的阶段就是凝固过程.‎ ‎(2)晶体在熔化或凝固时的温度是熔点或凝固点.晶体在熔化过程或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完所用时间就是物态变化经历的时间.‎ ‎【解答】解:A、如图,有一段时间吸热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在BC段,该物质不断放热,但温度不变,故A错误.‎ B、从1min开始凝固,到5min结束,故在t=6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态,故B错误.‎ C、该物质从11min开始熔化,到15min熔化结束,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4min.故C正确.‎ D、该实验过程物质吸热持续了8min,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熔化和凝固图象的理解,根据图象分辨晶体和非晶体,并能分析出各自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是解决该题的关键.2016届中考对这个知识点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 ‎ ‎11.某校初二物理兴趣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以判断(  )‎ A.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m/s B.0~2s内,小车在做加速直线运动 C.2s~5s内,小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5s~7s内,小车以2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错解分析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小车在5s和7s内的距离,根据公式v=可求小车的平均速度.‎ ‎(2)物体受平衡力时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路程与时间图象中是直线时,表示匀速直线运动.‎ ‎【解答】解:‎ A、小车在5s内通过的路程是s1=2m,时间是t1=5s,所以平均速度v1===0.4m/s.故A错误;‎ B、0~2s内,小车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所以此时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在2s~5s,小车通过的距离为零,说明处于静止状态.故C错误;‎ D、在5s~7s内通过的路程是s2=4m,时间是t2=2s,所以速度v2===2m/s,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此时做速度为2m/s的匀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关键是公式的灵活运用,本题的难点是从图中看出5s内通过的距离,要求平均速度必须求出总里程和总时间,虽然后3s没有移动距离,但计算的是5s内的平均速度,所以时间还是5s.‎ ‎ ‎ ‎12.通过实验,得到了a、b、c三个实心体的m﹣V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  )‎ A.a物质的密度最小 B.a物质的密度是c的两倍 C.b物质的密度是1.0×103kg/m3‎ D.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越大,密度越大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密度的计算.‎ ‎【专题】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其大小仅与物质的种类和存在的状态有关,而与物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由图得出,当体积为2cm3时,a、b、c的质量利用ρ=求出各自的密度,进行判断.‎ ‎【解答】解:‎ 由上图可以看出,当体积为2cm3时,a的质量为3.5g,b的质量为2g,c的质量是1g,由ρ=得 ρa==1.75g/cm3,‎ ρb==1g/cm3,‎ ρc==0.5g/cm3,可见:‎ A、a的密度最大,故A错;‎ B、a的密度是c的密度的3.5倍,故B错;‎ C、ρb=1g/cm3=1.0×103kg/m3,故C正确;‎ D、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密度与质量无关,故D错.‎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能从图象得出相关信息是本题的关键.‎ ‎ ‎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4分)‎ ‎13.小欣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白粉”,这是水蒸气 凝华 形成的.当他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侧壁上,这是因为发生了 凝固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 ‎【考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称为凝华,例如霜、雪都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2)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是凝固,水结成冰就是典型的凝固现象.‎ ‎【解答】解:(1)冷冻室侧壁上出现的霜是由于冷冻室内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是凝华现象;‎ ‎(2)湿抹布擦拭冷冻室侧壁时,抹布粘在侧壁上,是由于抹布上的水变成了冰,是凝固现象.‎ 故答案为:凝华;凝固.‎ ‎【点评】本题以冰箱作为切入点,考查了物态变化的知识,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了生活中的现象,有意义!‎ ‎ ‎ ‎14.如图是小明用相机拍摄了的美丽的月食图象,月食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它的形成是由于 光沿直线传播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通过镜头所成的像是 倒 立(填“倒”或“正”) 实像 (填“实像”或“虚像”),刚好小华在滨江路玩耍时也看到了河水中的“红月亮”,已知河水深2m,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约为3.8×105km,小华看到“红月亮”到水面的距离为 3.8×105 km.‎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平面镜的应用.‎ ‎【专题】计算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 ‎(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头.‎ ‎(3)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即可解答此题.‎ ‎【解答】解:(1)月食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它的形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发生“月食”时太阳、地球、月球处在同一直线上,地球挡住了太阳沿直线传播到月亮上的光,即月球跑到了地球的影子区域.‎ ‎(2)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由月亮到地球的距离是3.8×105km,月亮在池中的像到水面的距离是3.8×105km.‎ 故答案为:光沿直线传播;倒;实像;3.8×105.‎ ‎【点评】此题涉及到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多个知识点,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 ‎ ‎15.6月6日为全国“爱眼日”图表示某人看远物时的光路图,这名患者是 远视 眼,要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需配戴 凸透 镜.‎ ‎【考点】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①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 ‎②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佩戴凸透镜矫正.‎ ‎【解答】远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小,会聚能力减弱,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佩戴会聚透镜,使光线提前会聚.图中是远视眼原理图,应佩戴凸透镜;‎ 故答案为:远视;凸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2016届中考的热点.‎ ‎ ‎ ‎16.如图所示,点燃蜡烛会使它上方的扇叶旋转起来.这是因为蜡烛的火焰使附近空气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空气的密度变 小 ,所以热空气 上升 (填“上升”或“下降”)形成气流,气流流过扇叶时,带动扇叶转起来.‎ ‎【考点】密度与温度.‎ ‎【分析】(1)密度大小的影响因素:物质的种类、温度、气压、状态.‎ ‎(2)一般情况下,物质不同,密度不同.‎ ‎(3)在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体积变大,密度变小(0﹣﹣4℃的水除外).‎ ‎(4)在相同条件下,针对气体来讲,气压越高,体积越小,密度越大.‎ ‎(5)在相同条件下,固态的密度>液态的密度>气态的密度(水除外)‎ ‎【解答】解:点燃蜡烛上方的空气,吸收热量,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变小,密度小的热空气上升,形成对流,吹动扇叶转动.‎ 故答案为:小;上升.‎ ‎【点评】(1)气体的密度受压强的影响比较大.(2)液体和固体物质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物质的种类.‎ ‎ ‎ ‎17.如图是苹果下落过程中拍摄的频闪照片,相机每隔0.1s曝光一次,由此可判断苹果的运动是 变速 运动(匀速/变速),判断依据是 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等 .照片上A与B的间距,所对应的苹果的实际运动路程为60cm,则苹果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 2 m/s.‎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分析频闪照片,在相等的时间内苹果的间隔越来越大,利用速度公式不难判断苹果的运动状态.‎ ‎(2)算出A到B之间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它在A到B之间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由频闪照片可以看出,苹果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它做的是变速运动;‎ ‎(2)A到B之间有3个时间间隔,即时间为t=0.3s,‎ 苹果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v===2m/s.‎ 故答案为:变速;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等;2.‎ ‎【点评】根据图象学会分析苹果的运动状态,揭示物体运动的规律;同时考查了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 ‎ 三、作图与实验探究题 ‎18.(1)上物理课时,老师用激光笔在A处发射一束激光,水中的小鱼刚好在B点看到激光,如图甲所示,画出激光从A射到B的大致光路图.‎ ‎(2)请在图乙的方框内画出合适的透镜.‎ ‎【考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透镜及其分类.‎ ‎【专题】作图题;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光路会发生改变,所以看到水中的鱼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从鱼上反射的光线会进入眼睛,由于光路是可逆的,所以A处发出的光会照射到B点的鱼上.‎ ‎(2)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通过图中光线的折射情况来确定是什么透镜.‎ ‎【解答】解:(1)过A点做一条斜射入水中的光线,与水面交于一点,这一点为折射点,过折射点做法线,根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的位置.‎ ‎(2)图中发散的光线经透镜后变得平行,因此该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为凸透镜;如图所示:‎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该题考查了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先确定光线经透镜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再确定透镜的类型.‎ ‎ ‎ ‎1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 ‎(1)实验中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形,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光屏向 下 (选填“上”或“下”)调整.‎ ‎(2)已知凸透镜焦距为10cm,将烛焰放在距离凸透镜15cm处,调节光屏可得到倒立、 放大 (放大/缩小/等大)的实像;‎ ‎(3)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将蜡烛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应将光屏 靠近 (远离/靠近)透镜;光屏上的像 变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探究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需要将蜡烛的火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上;才能使像出现在光屏的中心.‎ ‎(2)本题应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大相距变小,所成的像越小.‎ ‎【解答】解:‎ ‎(1)实验开始前,首先在光具座上依次安装发光体、凸透镜和光屏并进行调节,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实验中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形,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下调整.‎ ‎(2)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将烛焰放在距离凸透镜15cm处,物距在2倍焦距与1倍焦距之间,调节光屏可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 ‎(3)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将蜡烛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物距变大,像距变小,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靠近透镜,光屏上的像变小.‎ 故答案为:(1)下;(2)放大;(3)靠近;变小.‎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实验注意事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熟悉实验、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 ‎ ‎20.小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图以下实验:‎ ‎(1)小华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小明认为小华的操作有误.错误是 没有将标尺移到左端的零刻线 .‎ ‎(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 45  g,酱油的密度为 1.125×103 kg/m3.‎ ‎(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会 偏大 (选填“偏大”或“偏小”).‎ ‎(4)在实验过程中,小华说如果天平没有砝码能不能测呢?老师说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于是老师给小华添加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一个滴管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你补充完整.‎ ‎①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好天平.‎ ‎②将一个烧杯中倒满水,另一个烧杯中倒入酱油.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盘中.‎ ‎③ 用滴管向右盘烧杯中添加适量酱油 ,使天平平衡.‎ ‎④用量筒分别测出烧杯中水的体积为V1,酱油的体积为V2‎ ‎⑤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  (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 ‎【考点】液体密度的测量.‎ ‎【专题】实验探究题;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使用之前要进行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与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对齐,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 ‎(2)读取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时,首先要明确量筒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面最凹处相平;‎ 已知烧杯和酱油的质量,烧杯的质量,可以得到烧杯中酱油的质量;已知酱油的质量和体积,利用公式ρ=得到酱油的密度.‎ ‎(3)小明的方案中“把烧杯内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内”会使得酱油不能全部倒入量筒内,从而使密度出现很大的误差.‎ ‎(4)只有天平,没有量筒,可以利用等体积的水和酱油,称量水和酱油的质量,根据体积相等列出等式求出油的密度.‎ ‎【解答】解:(1)天平使用前要先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放到零位.然后调平,调平时指针偏右需要把橫梁两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直至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 ‎(2)量筒的分度值为2cm3,量筒中酱油的体积为V=40cm3;‎ 在天平的标尺上,1g之间有5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的质量是0.2g,即天平的分度值为0.2g;‎ 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是m1=50g+10g+2g=62g;‎ 空烧杯的质量为m2=17g,‎ 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m=m1﹣m2=62g﹣17g=45g,‎ 酱油的密度为ρ===1.125g/cm3=1.125×103kg/m3.‎ ‎(3)小明不可能把烧杯内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内,导致测量的酱油的体积偏小,由公式ρ=知:密度测量结果偏大.‎ ‎(4)①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好天平.‎ ‎②将一个烧杯中倒满水,另一个烧杯中倒入酱油.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盘中.‎ ‎③用滴管向右盘烧杯中添加适量酱油,使天平平衡,此时水的质量与酱油质量相等.‎ ‎④用量筒分别测出烧杯中水的体积为V1,则水的质量m=ρ水V1酱油质量等于水的质量m油=V1ρ水,酱油的体积为V2‎ ‎⑤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ρ水;‎ 故答案为:(1)没有将标尺移到左端的零刻线;(2)45;1.125×103;(3)偏大;(4)用滴管向右盘烧杯中添加适量酱油;.‎ ‎【点评】测量液体密度时,只有量筒没有天平,可以采用被测液体和水的质量相同进行测量;只有天平没有量筒,可以采用被测液体和水的体积相同进行测量.酱油体积的测量是本实验的难点,巧妙地利用等效替代法,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 ‎ 四、计算题 ‎21.小华到超市买食用油,售货员指着如图某品牌5L的油说“弟弟,买这种油吗,这种5kg装的油降价了原来65元,现在60元”,小华看到同样品牌1.8L装的油要20.88元.(ρ油=0.9×103kg/m3)‎ ‎(1)请你通过计算帮助小华判断售货员把5L的油说成5kg的话是否正确;‎ ‎(2)通过计算帮小华分析买哪种油更划算?‎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专题】应用题;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1)知道食用油的密度,根据密度公式求出5L油的质量即可判断售货员的话是否正确;‎ ‎(2)求出两种情况下1L油的价格,然后比较得出答案.‎ ‎【解答】解:(1)5L食用油的体积:‎ V1=5L=5dm3=5×10﹣3m3,‎ 由ρ=可得,5L食用油的质量:‎ m1=ρ油V1=0.9×103kg/m3×5×10﹣3m3=4.5kg,‎ 因4.5kg<5kg,‎ 所以,售货员的话是不正确的;‎ ‎(2)两种情况下,1L油的价格分别为:=12元/L,=11.6元/L,‎ 因12元/L>11.6元/L,‎ 所以,同样品牌1.8L装的油要更划算.‎ 答:(1)通过计算可知售货员的话是不正确的;‎ ‎(2)通过计算可知买同样品牌1.8L装的油更划算.‎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和同种食用油价格的比较,计算过程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 ‎ ‎22.国庆节期间,小明同学在忠县忠州广场的东面红绿灯处发现如图,每次穿越斑马线过马路时都要加快步伐才能在设定的时间刚好通过.该马路的宽度约为39m,绿灯倒计时的总时间为26s,求:‎ ‎(1)小明的速度至少多大才能安全通过?‎ ‎(2)小明思考,老年人的步行速度约为0.8m/s,绿灯倒计时的总时间至少要设置为多少秒老年人才能安全通过?‎ ‎(3)汽车遇红灯在路口等待时,通常是不熄火的,这不但会白白消耗能源,同时还会造成环境污染.有研究显示,汽车不熄火等侯10秒钟,约需消耗汽油10毫升.若在路口等候26秒,消耗的汽油质量约为多少克?(ρ汽袖=0.8×103kg/m3)‎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密度公式的应用.‎ ‎【专题】密度及其应用;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已知路程与运动时间,由速度公式可以求出速度.‎ ‎(2)根据步行速度车与道路的宽度利用速度公式求时间.‎ ‎(3)先求出消耗汽油的体积,然后由密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汽油的质量.‎ ‎【解答】解::(1)速度至少为v===1.5m/s;‎ ‎(2)由v=得到 t1==≈49s ‎ ‎(3)26s消耗的汽油体积V=10ml/10s×26s=26ml;‎ 由ρ=得:‎ 消耗汽油的质量m=ρV=0.8×103kg/m3×26×10﹣6m3=2.08×10﹣2kg=20.8g 答:(1)小明的速度至少1.5m/s才能安全通过;‎ ‎(2)绿灯倒计时的总时间至少要设置为49s老年人才能安全通过;‎ ‎(3)若在路口等候26秒,消耗汽油20.8g.‎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速度、质量、红绿灯时间等,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