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6.00 KB
  • 2021-10-26 发布

2020八年级数学下册 专题突破讲练 巧用勾股定理解决几何问题试题 (新版)青岛版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巧用勾股定理解决几何问题 ‎ ‎ 一、勾股定理在解决几何问题中的应用技巧 ‎1. 构造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意,合理构造直角三角形,比如等腰三角形中的求值或面积问题,经常作高构造直角三角形。‎ ‎ 如:在ABC中,AB=AC=5,BC=8,求三角形ABC的面积。‎ ‎ 答案:12。‎ ‎2. 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 将三角形的边用同一未知数表示,列出方程,解出所求值。‎ ‎(1)在翻折问题中,大多数求值都是这种应用 如:如图,矩形纸片ABCD中,AB=8,AD=6,折叠纸片使AD边与对角线BD重合,折痕为DG,则AG的长为多少?‎ ‎ 答案:3。‎ ‎(2)求折断物体长度时,使用方程 如:一根竹子高10尺,折断后竹子顶端落在离竹子底端3尺处,折断处离地面高度是多少?‎ 答案:尺。‎ ‎3. 分类讨论思想 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并没有指明是直角边还是斜边,因此要分类讨论。‎ 如: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是和,求第三边的长。‎ 10‎ 答案:‎5cm或cm。‎ ‎4. 数形结合思想 几何与代数问题的综合。‎ 如:在一棵树的‎5米高处有两只猴子,其中一只爬下树走向离树‎10米的池塘,而另一只爬到树顶后直扑池塘,如果两只猴子经过的距离相等,问这棵树有多高?‎ 答案:‎7.5米。‎ 二、特殊几何图形中的勾股定理计算规律 ‎1. 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 ‎(1)30°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2)60°角所对的直角边是30°角所对直角边的倍。‎ ‎2. 等边三角形 高等于边长的倍。‎ 总结:‎ ‎(1)勾股定理的几何应用是学习的重点内容,要在直角三角形中灵活运用。‎ ‎(2)要有意识的训练自己辅助线的添加,经常性的思考不同问题的不同添加法。 ‎ 例题 A‎1A2B是直角三角形,且A‎1A2=A2B=a,A‎2A3⊥A1B,垂足为A3,A‎3A4⊥A2B,垂足为A4,A‎4A5⊥A3B,垂足为A5,…,An+1An+2⊥AnB,垂足为An+2,则线段An+1An+2(n为自然数)的长为(  )‎ A. B. C. D. ‎ 10‎ 解析:先根据勾股定理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出A‎2A3及A‎3A4的长,找出规律即可解答.‎ 答案:∵△A‎1A2B是直角三角形,且A‎1A2=A2B=a,A‎2A3⊥A1B,∴A1B==,‎ ‎∵△A‎1A2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A‎2A3=A‎1A3=A1B==,‎ 同理,△A‎2A3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2A3=A3B=,A‎3A4⊥A2B,A2B=a,A‎3A4=A‎2A4=A1B=,‎ ‎∴线段An+1An+2(n为自然数)的长为.‎ 故选A。‎ 点拨:规律性题目,涉及到等腰三角形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求出A‎2A3及A‎3A4的长,并找出规律.‎ 分类讨论求值 近年来,在各地中考试题中涉及“分类讨论”的问题十分常见,因为这类试题不仅考查同学们的数学基本知识与方法,而且考查了同学们思维的深刻性。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因考虑不周全导致失分的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平时的学习中,尤其是在中考复习时,对“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渗透不够。所以同学们要充分考虑不同情况下的求值。‎ 例题 在△ABC中,AB=13,AC=15,BC边上的高AD=12,则边BC的长是(  )‎ A. 14 B. ‎4 C. 14或4 D. ‎ 解析:分两种情况讨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求得BD、CD,再由图形求出BC,在锐角三角形中,BC=BD+CD,在钝角三角形中,BC=CD-BD.‎ 答案:解:(1)如图,锐角△ABC中,AB=13,AC=15,BC边上高AD=12, ‎ 在Rt△ABD中AB=13,AD=12,由勾股定理得:BD2=AB2-AD2=132-122=25,则BD=5,在Rt△ACD中AC=15,AD=12,由勾股定理得:CD2=AC2-AD2=152-122=81,则CD=9,故BC的长为BD+DC=9+5=14;‎ ‎ (2)钝角△ABC中,AB=13,AC=15,BC边上高AD=12, ‎ 在Rt△ABD中AB=13,AD=12,由勾股定理得:BD2=AB2-AD2=132-122=25,则BD=5,在Rt△ACD中AC=15,AD=12,由勾股定理得:CD2=AC2-AD2=152-122=81,则CD=9,故BC的长为DC-BD=9-5=4.综上可得BC的长为14或4.故选C.‎ 10‎ ‎(1) (2)‎ 生活中的勾股定理方案设计 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勾股定理。‎ 例题 某园艺公司对一块直角三角形的花园进行改造,测得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6米,b=‎8米.现要将其扩建成等腰三角形,且扩充部分是以b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则扩建后的等腰三角形花圃的周长为(  )米 A. 32或20+4 B. 32或36或 ‎ C. 32或或20+4 D. 32或36或或20+4‎ 解析:由于扩充所得的等腰三角形腰和底不确定,若设扩充所得的三角形是△ABD,则应分为①AB=AD,②AD=BD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答案:解:如图所示:‎ 在Rt△ABC中,∵AC=‎8m,BC=‎6m,∴AB=‎10m,‎ 如图1,当AB=AD时,DC=BC=‎6m,此时等腰三角形花圃的周长=10+10+6+6=32(m);‎ 如图2:当AD=BD时,设AD=BD=x(m);Rt△ACD中,BD=x(m),CD=(x-6)m;‎ 由勾股定理,得AD2=DC2+CA2,即(x-6)2+82=x2,解得x=;‎ 此时等腰三角形绿地的周长=×2+10=(m).‎ 当AB=BD时,在Rt△ACD中,AD===4,‎ ‎∴等腰三角形绿地的周长=2×10+4=20+4(m).‎ 故选C.‎ ‎(答题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 观察以下几组勾股数,并寻找规律:①4,3,5;②6,8,10;③8,15,17;④10,24,26;…,根据以上规律的第⑦组勾股数是(  )‎ 10‎ A. 14、48、49 B. 16、12、‎20 C. 16、63、65 D. 16、30、34‎ ‎2. 如图,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梯子的底端的滑动距离(  )‎ A. 等于‎1米 B. 大于‎1米 C. 小于‎1米 D. 不能确定 ‎*3. 已知△ABC是斜边长为‎1cm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以Rt△ABC的斜边AC为直角边,画第二个等腰Rt△ACD,再以Rt△ACD的斜边AD为直角边,画第三个等腰Rt△ADE,…,依此类推,第n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是(  )‎ A. cm B. cm C. 2ncm D. cm ‎*4. 如图所示,一只小蚂蚁从棱长为1的正方体的顶点A出发,经过每个面的中心点后,又回到A点,蚂蚁爬行最短程S满足(  )‎ A. 5<S≤6 B. 6<S≤‎7 ‎C. 7<S≤8 D. 8<S≤9‎ ‎**5. 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90°,点D、E在BC上,且∠DAE=45°,现将△ACE绕点A旋转至△ABE′处,连接DE′和EE′,则下列结论中 ①AB⊥DE′②∠ADE=∠BAE ③△AE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④AD⊥EE′⑤BD2+CE2=DE2正确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二、填空题:‎ ‎*6. 如图,一牧童在A处放羊,牧童的家在B处,A、B距河岸的距离AC、BD分别为 10‎ ‎500m和‎700m,且C、D两地相距‎500m,天黑前牧童要将羊赶往河边喝水再回家,那么牧童至少应该走 ‎1300m.‎ ‎*7. 如图,为安全起见,幼儿园打算加长滑梯,将其倾斜角由45°降至30°.已知滑梯AB的长为‎3m,点D、B、C在同一水平地面上,那么加长后的滑梯AD的长是 m.‎ ‎**8. 勾股定理是初等几何中的一个基本定理.这个定理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勾股定理的证明颇感兴趣,我国古代三国时期吴国的数学家赵爽创造的弦图,是最早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所谓弦图是指在正方形的每一边上各取一个点,再连接四点构成一个正方形,它可以验证勾股定理.在如图的弦图中,已知:正方形EFGH的顶点E、F、G、H分别在正方形ABCD的边DA、AB、BC、CD上.若正方形ABCD的面积=16,AE=1;则正方形EFGH的面积= ‎ ‎ **9. 图(1)是一个面积为1的正方形,经过第一次“生长”后,在它的左右肩上生出两个小正方形,其中三个正方形围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如图(2);经过第2次“生长”后变成图(3),经过第3次“生长”后变成图(4),如果继续“生长”下去,它将变得更加“枝繁叶茂”,这就是美丽的“勾股树”.已知“生长”后形成的图形中所有正方形的面积和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请你利用这一规律求:①经过第一次“生长”后的所有正方形的面积和为________,②经过第10次“生长”后,图中所有正方形的面积和为: ‎ 三、解答题:‎ ‎*10. 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为了证明勾股定理,创制了一幅 10‎ ‎“弦图”,后人称其为“赵爽弦图”(如图1).图2由弦图变化得到,它是由八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接而成.记图中正方形ABCD、正方形EFGH、正方形MNKT的面积分别为S1,S2,S3,若S1+S2+S3=10,则S2的值是多少?‎ ‎**11. 已知:如图,点O是等腰直角△ABC斜边AB的中点,D为BC边上任意一点.操作:在图中作OE⊥OD交AC于E,连接DE.探究OD、BD、CD三条线段之间有何等量关系?请探究说明.‎ ‎**12. 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A(1,0)、B(0,1),∠ABO的平分线交x轴于一点D.‎ ‎ (1)求D点的坐标;‎ ‎ (2)如图所示,A、B两点在x轴、y轴上的位置不变,在线段AB上有两动点M、N,满足∠MON=45°,下列结论①BM+AN=MN,②BM2+AN2=MN2,其中有且只有一个结论成立,请你判断哪一个结论成立,并证明成立的结论.‎ ‎(1) (2)‎ 10‎ ‎1. C 解析:根据题目给出的前几组数的规律可得:这组数中的第一个数是2(n+1),第二个是:n(n+2),第三个数是:(n+1)2+1,故可得第⑦组勾股数是16,63,65.故选C.‎ ‎2. B 解析:如图,AC=EF=‎10米,AB=‎8米,AE=‎1米,求CF;∵∠B=90°,由勾股定理得,BC=‎6米,又∵AE=‎1米,BE=‎7米,EF=‎10米,由勾股定理得,BF=米,∵>,即>7,∴-6>1.故选B.‎ ‎3. B 解析: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直角边长度的倍,第二个△(也就是△ACD)的斜边长:1×=;第三个△,直角边是第一个△的斜边长,所以它的斜边长:×=()2;…;第n个△,直角边是第(n-1)个△的斜边长,其斜边长为:()n−1.故选B.‎ ‎4. B解析:正方体展开图形为:则蚂蚁爬行最短程S=5+=5+.即6<S≤7.故选B.‎ ‎5. D 解析:(1)∵△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90°,∴∠ABC=∠C=45°,∵∠ADE=∠ABC+∠BAD,∠BAE=∠DAE+∠BAD,∵∠DAE=45°,∴∠ADE=∠BAE;∴②正确。(2)∵△ACE绕点A旋转至△ABE′处,∴AE=AE′,∠EAC=∠E′AB,∵∠BAC=90°,∴∠E′AB +∠BAE=90°,∴∠EAB′+∠BAE=90°,∴△AE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③正确。(3)∵∠DAE=45°,∠BAC=90°,∴∠EAC+∠BAD=45°,∵∠EAC=∠E′AB,∴∠DAE′=∠EAD=45°,∵△AE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D⊥EE′,∴④正确。(4)∵∠C=∠E′BA=∠DBA=45°,∴∠E′BD=90°,∵EC=E′B,∴BD2+CE2=DE2,∴⑤正确,综上所述∴②③④⑤项正确.故选D.‎ ‎6. 1300 解析: 解:作A关于CD的对称点E,连接BE,并作BF⊥AC于点F.‎ 则EF=BD+AC=700+500=‎1200m,BF=CD=‎500m.在Rt△BEF中,根据勾股定理得:BE===‎1300米.‎ 10‎ ‎7. 解析:设AC=xm,∵∠ABC=∠BAC=45°,∴BC=xm,∵滑梯AB的长为‎3m,∴2x2=9,解得x=,∵∠D=30°,∴AD=‎2AC, ∴AD=m,故答案为:。‎ ‎8. 10 解析: ∵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EH=FE,∠FEH=90°,∵∠AEF+∠AFE=90°,∠AEF+∠DEH=90°,∴∠AFE=∠DEH,∵在△AEF和△DHE中,∴△AEF≌△DHE(AAS),∴AF=DE,∵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16,∴AB=BC=CD=DA=4,∴AF=DE=AD-AE=4-1=3,在Rt△AEF中,EF==,故正方形EFGH的面积=×=10.故答案为:10.‎ ‎9. 2;11 解析:如图2:设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a、b、c.根据勾股定理,得a2+b2=c2,‎ 即:正方形A的面积+正方形B的面积=正方形C的面积=1;所有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为2=(1+1)×1;图(3)正方形E的面积+正方形F的面积=正方形A的面积,正方形M的面积+正方形N的面积=正方形B的面积,正方形E的面积+正方形F的面积+正方形M的面积+正方形N的面积=正方形A的面积+正方形B的面积=正方形C的面积=1,所有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为3=(2+1)×1…推而广之,“生长”了n次后形成的图形中所有的正方形的面积和是(n+1)×1,则:“生长”了10次后形成的图形中所有的正方形的面积和是(10+1)×1=11.‎ 故答案为:2;11。‎ ‎10. 解:∵图中正方形ABCD、正方形EFGH,正方形MNKT的面积分别为S1、S2、S3,∴CG=NG,CF=DG=NF,∴S1=(CG+DG)²=CG²+DG²+2CG•DG=GF²+2CG•DG,S2=GF²,‎ S3=(NG-NF)²=NG²+NF²-2NG•NF=GF2-2NG·NF,‎ ‎∵S1+S2+S3=10=GF²+2CG•DG+GF²+ GF²-2NG•NF=3GF²,∴S2的值是:‎ ‎11. 解:如图,关系为2OD2=BD2+CD2.作OE⊥OD交AC于E,连接OC、DE,得到△OBD≌△OCE从而Rt△DCE与Rt△EOD中,CE2+DC2=DE2,OD2+OE2=DE2由BD=CE,OD=OE,所以2OD2=BD2+CD2,(也可过O作BC垂线).‎ 10‎ ‎12. 解:(1)过点D作DE⊥AB于E,设D点坐标为(m,0),根据题意得:OB=1,OA=1,OD=m;在Rt△AOB中,AB2=OA2+OB2,所以AB=,∠A=45°;在△DOB和△DEB中,∴△DOB≌△EDB(AAS),∴OD=ED=m,OB=EB=1;在△AED中,∠A=45°,∠AED=90°,∴DE=AE=m,∴1+m=,∴m=-1,∴D点坐标为(-1,0).‎ ‎(2)结论②正确;过点O作OE⊥OM,并使OE=OM,连接NE,AE在△MOB和△EOA中,∴△MOB≌△EOA(SAS),∴BM=AE,∠B=∠OAE,在△MON和△EON中,∴△MON≌△EON(SAS);∴MN=EN,又∵∠NAE=∠NAO+∠OAE=90°,∴△NAE为直角三角形,∴NA2+AE2=NE2∴BM2+AN2=MN2,即结论②正确.‎ 1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