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6 MB
- 2021-10-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导入新知
大红灯笼高高挂。灯笼是中华民族节日文
化的象征,是喜庆气氛的体现。每到节日时
节,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到处挂满灯笼,
大人小孩子脸上都带着喜庆的笑意……灯笼
作为一种文化,承载了我们民族太多的喜庆
元素。今天,我们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
一文,了解作者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
的情感。
初读感知
1、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事?
听祖父讲掌故
母亲递宵夜
慰藉路人
每一个灯笼都
饱含着作者的
一种情感
跟着龙灯跑半夜
族姊远嫁
名将挑灯看剑
初读感知
第一部分(1-2段)写种种与灯笼有关的事情,引出对灯笼
的回忆。
第二部分(3-11段)回忆与灯笼有关的件件往事,寄托作
者的一份份深情。
第三部分(12段)卒章显志,通过抒情来揭示自己的爱国
热情。
2、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走近作者
吴伯箫(1906—1982),山东省莱芜人。
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散文家、教
育家。吴伯箫一生鞠躬尽瘁,为中国教育
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繁忙的教
育工作之余,他撰写了大量充满革命激情
的散文,并翻译过海涅的诗《波罗的海》。
代表作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
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
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也震碎了许多文人墨客们心中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含作
者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却采取“不抵抗”政策,这使
得吴伯箫感到十分愤慨,忧心如焚,怒火中烧,不吐不快。
于是他在坚持教学的同时进行文学创作,用以排解满腔的愤
慨。他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激越着爱国的热情,即使是在
加快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里,也充满着这种爱国的激情。
《灯笼》正是这一时期这种情感的具体表现。
字词积累
1.生字积累
焚身(fén) 恐吓(hè) 神龛(kān) 皎洁(jiǎo)
犬吠(fèi) 争讼(sòng) 斡旋(wò) 静穆(mù)
怅惘(wǎng) 锵然( qiāng ) 官衔(xián) 褪色(tuì)
可悯(mǐn) 领域(yù) 思慕(mù) 燎原(liáo)
熙熙然(xī) 暖融融(róng)
马前卒(zú) 盛茶(chéng)
字词积累
2、多音字辨析
燎:燎原(liáo) 卒:马前卒(zú)
燎眉(liǎo) 卒然( cù,同“猝”)
盛:盛茶(chéng)
盛行(shèng)
字词积累
3、生词积累
斡旋:调停,调解。
幽悄:幽深寂静。
静穆:安静庄严。
思慕:思念(自己敬仰的人)。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铿然:形容声音响亮有力。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深层探究
作者写儿时对光、火的喜欢,有以下几
个作用:一是丰富的文章内容,增添了文
章的情趣,这样可以避免在叙事过程中行
文的单调呆板;二是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
兴趣;三是引出下文对灯笼的回忆。
1、仔细阅读文章1段,作者写儿时喜欢光、火的情
景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深层探究
不行。原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使将回忆的思绪比喻成一张网,把脑海里众多的
思绪说成是“挤”在一起。这样写使句子显得生
动形象。而改句平凡,没有新意。
2、文章第2段中“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
网里挤着的就都是”一句可否换成“灯笼的缘结
得太多了,我能记起很多这样的往事”?为什么?
深层探究
“雪夜入蔡”指的是唐代名将李晟之子李愬的故事,他有谋
略,善骑射。宪宗元和八年(814年),淮西吴元济反叛,朝廷出
兵讨伐,屡招败绩。这时,李愬自求参战。元和十一年(817年)
十月,雨雪不止,李愬乘吴元济不备,突出奇兵,袭击吴元济
的重地蔡州。此战役为历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
3、第11段中“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
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有
什么作用?
深层探究
“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指的是蒙恬率军反击匈奴的
故事。公元前215年,在黄河之滨,蒙恬率军与匈奴
骑兵开战,蒙恬的军队击败匈奴各部大军,迫使匈奴
望风而逃,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
这里借用典故,写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
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些
英雄的敬慕之情,也暗含着作者报国的信心和决心。
深层探究
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赞美了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正是这种英雄气概
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的这个结尾表达了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
敌,打击日寇的决心,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
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
园。
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
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
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
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
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4、文章这样结尾有什么效果?
深层探究
因为“灯笼”是全文的叙
事线索,全文的几个故事都
是由“灯笼”串连起来的。
5、读完了全文,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以“灯笼”
为题?
深层探究
“灯笼”在文中包含着文化和情感两方面的意义。
文化意义:在纱灯上描红的雅致;对宫灯的想象,是
深长的历史况味。情感意义:提着灯笼迎接祖父,体
现长幼深情;上学放学母亲接灯的母子深情;跟着各
种灯跑,是飞扬的青春激情;族姐家门的官衔等,记
录的是岁月的沧桑感。
6、结合全文看,“灯笼”在文中有什么意义?
从文章结尾可以看出,作者在文中饱含浓浓的爱国热情。作
者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让胡人不敢南下的光
辉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你听,正萧萧班马鸣
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
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这两句都借
灯笼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此时,作者的情感已不再是局限
在回忆中,而是已经超越为一种激越的爱国激情。
主题探究
技巧探究
一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本文以回忆为主线,在回
忆中插入自己的情感。以第3段为例,作者写去按祖父和听
祖父讲故事,这是叙事;“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
亮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这是抒
情。
二是结构十分严谨。作者由小孩子喜欢光和火入题民,最
后由灯笼联想到可以“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个“壮”
字升华主题,使文章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用平常的灯笼,
揭示深刻的主题民,由此可见作者的别出心裁,独具匠心。
拓展延伸
吴伯箫散文的特色,是从“一枝一叶”的
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引
伸出深刻的内涵。课外阅读吴伯箫的其他散
文,如《南泥湾》《记一辆纺车》《菜园小
记》《我没见过长城》等,从这些文章中体
会吴伯箫散文的特色。
巩固提升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焚身( ) 神龛( ) 争讼( ) 斡旋( )
铿然( ) 盛茶( )可悯( ) 马前卒( )
(fén kān song wò
kēng chéng mǐn zú )
巩固提升
2、根据具体语境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斡旋:调停,调解。)
(2)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不甚了然:不太明白)
(3)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
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4)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思慕:感到有强烈的愿望和渴望)
巩固提升
3、请依据语境,仿照画线句,补充一个恰当的句子。
除夕是一盏灯,一盏用亲情呵护的明灯。它穿越时空
走来,点燃每一个黑头发黑眼睛心中的火苗,为
回家照明,为乡愁照明……心灵,在除夕夜得以
放飞;祝福,在除夕夜得以实现; ;
和谐,在除夕夜得以绽放!
【示例】亲情,在除夕夜得以拉近
巩固提升
不好。本文所写之事虽然也包含了童年生
活中的一些趣闻趣事,但其中也有一些是给
人一种沉重的情感体验的。比如族姐家的没
落、挑灯看剑的将军等,这些可不能算是趣
事了。
4、如果将本文的标题改成“童年趣事”好不
好?为什么?
课堂小结
在抗战爆期间,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着浓厚的爱国情
绪,文人墨客更是走在这群中国人的前面。他们用他们
手中的笔,谱写出一首首煽情的歌,催人奋发,鼓励着
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奔赴战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
自己的祖国。今天,我们是享受着这些革命先烈们的革
命成果,我们应该懂得珍惜,也要懂得感恩。请大家记
住:我们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
课后板书
灯 笼
吴伯箫
在纱灯上描红的雅致
对宫灯的想象
提着灯笼迎接祖父
上学放学母亲接灯
跟着各种灯跑
族姐家门的官衔灯
灯
笼
文化
意义
情感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