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00 KB
- 2021-10-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第 3 节 水资源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水资源的概念和主要水体;利用图表、数据等资料感知水资源紧张的现象,并尝试
分析水资源紧张的原因及对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到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
均的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而
建设的大型工程。
过程与方法:
在课堂中渗透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地理的课堂应该是多维、互动、活动性的课堂的教学
理念,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元互动”为手段,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
形式,以课堂激励性评价促进发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协作和团队意识。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节水意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评价,使学生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
看法和成果,与他人交流,并学会欣赏他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以及对策是重点和难点。原因一是学生很容易从材料
中感知水资源紧张的现象以及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但是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水紧张?在现
有的知识水平下学生很难作出全面的解释。二是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获取地理信息,
用地理学科的思维、方法、语言分析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只有一年学习经验的学
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三、教学方法设计及依据
根据初中地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笔者十八年的教学经验,
我认为地理的课堂应该是多维、互动、活动性的课堂。在课堂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载
体,师生、生生互动,充分重视各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
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进而达到学会求知、学会做人、
学会生活、学会创新的“四维”育人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遵循“导而不牵”“活而有序”等教学思想, 通过“教学目标
问题化”,设疑激趣,促使学生“我想知道为什么”,“我要学 ”,“探究中学”,使学
2
生真正感受到上课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突现,个性的张扬和
创造性的释放,最终实现地理学科特殊的教育功能。
以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三个学习小组为一学习小队的基本评价单位
(一个班额 50 人的班大约要分成 4 个学习小队),建立起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
机制。课堂中既有教师的评价,更有学习小组、小队的自评、互评,关注学习过程,以及
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以落实初中地理新课标对课堂评价的要求。
四、教学流程设计
情境导入,设疑激趣:
(多媒体展示:一张几乎干涸的黄河照片)
师设疑:考考你,你认得这条河吗?可以给个小小的提示,这可是一条大名鼎鼎的河。
学生迷惑,猜测,一般会认为是一条内流河,教师出示答案:黄河,并进一步给出学生
有关黄河断流、城市缺水、我国水紧张的有关资料,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感知水资源的紧
张以及带来的影响,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我国水资源总量在世界居第六位,为什么缺水这
么严重?和人口多有关,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本节课的学习目
标由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的主线就是:为什么我国水紧张?怎样解决?笔者认为,学生能够
设疑自主确立学习目标,本身就是学习能力的体现。
(板书) 学习目标: 1.水紧张的原因
2.对策
(多媒体设施应用于教学,具有高效、直观、形象等特点,但是多媒体不能取代板书,
原因有:第一,漂亮的板书本身就是对学生美的陶冶;第二,多媒体的展示有即时性,某个
需要的内容不可能在屏幕长久的、突出的展示。)
师讲:为了解决我们的学习目标,我们需要一个预备知识,什么样的水才能算是水资源?
水资源主要储存在哪里?用三分钟自学课本 p61 和 p62 的图 3.6 地球上的水,并在学习小组
内交流。
(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每组设有组长、发言人、记录员、联络员等职务,
职务不固定,按期轮流,这样保证每个学生在小组活动时都是参与者,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
性)
学生按学习小组发言,不完整处其他小组补充,得到以下结论:水资源仅指淡水资源,
人们使用的水主要来自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河水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水资源的
多少。
3
(这个知识点的落实,使学生认识到河流流量可以反应水资源的多少,而河流的水源主
要来自降水,因此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降水多,河流数量多,流量大,反之缺水,将水资源多
少的知识迁移到已经学习过的降水分布的知识,难点得到突破,并为后面的探究打下基础。
学生转入水资源紧张的探究学习)
学习小组内探究,探究的结果记入学案,要求组长组织组内交流,记录员及时在学案上
记录,联络员可以到其他小组调研,教师巡视指导。(这是一个组内生生互动、组组互动交
流学习的过程,教师提供学习资料,搭设脚手架,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完成探究过程,
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
探究活动步骤:
第一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的 1、2、3 题的要求。
1.观察学案上的图 1,你能找到某些地区缺水的原因吗?
我们小组的发现:
图 1 长江、黄河年流量曲线
(该图反映了河流的流量存在季节变化,夏秋多,冬春少,因此水资源也存在夏秋多,
冬春少的分布规律,那么在春季农作物返墒时会感到用水紧张;有的学习小组甚至会将长江
年径流量与黄河年径流量比较,得出水资源有地区分布不均的特点,长江流域的水资源比黄
河流域的水资源丰富的结论,应该高度肯定学生的结论,并且表扬他们善于使用比较、综合
分析问题的地理学习方法)
2.观察图 2、图 3,你能找到我国水资源紧张的原因吗?哪些地区缺水现象严重?
我们小组的发
现:
4
图 2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 图 3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水资源和耕地
(图 2 反映了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由图 3 可以看出南北
方水土匹配不合理,北方严重缺水。通过 1、2 问题的探究,目的让学生发现我国的缺水现
象与水资源的分布规律有关,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有哪些规律?)
3.有关我国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我们小组还有新的发现:
(根据前期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分析地理现象时要多问为什么?寻找原
因时要站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角度分析。本问题的设置,可以促使学生总结:我已经
用了哪些方法分析问题?还有哪些地方没有想到?于是自然想到人为因素造成的缺水有:人
口多,经济发展迅速,水浪费,水污染等。
第二步 各小组竞争选派代表发言,要求其他小组倾听,评价,并补充自己的意见。
(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每个问题每个小组都展示,所以 3 个问题需要 4 个学
习小队竞争回答,其他小队对答案作出评价。成果展示是学生探究活动的总结,是一种师生
之间、生生之间共同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也是欣赏别人、肯定自我的过程。通过组间竞争和
评价,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与他人交流,
并学会欣赏他人。最后根据各学习小队的表现选出“最闪小队”)
第三步 达成共识:(多媒体展示)
5
水资源紧张的原因
第四步 寻找解决水资源紧张的途径,请同学们提供“金点子”,四个问题分配到
各学习小队,每队解决一个难题并出一套方案,并说出理由。
问题一:水资源夏秋多,冬春少,春季用水紧张,夏季汛期的水白白流入海洋也很可惜,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问题二: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北方耕地多水少用水紧张,怎么解决?
问题三:你知道有哪些水浪费的现象?你有什么建议?
问题四:水污染的途径有哪些?你能为避免水污染做点什么?
(本活动结束在小队中评选“智多星”)
第五步 教师在多媒体上记录学生的答案,再总结,屏幕展示:
师讲:同学们通过努力,完成了在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是不是每个同学都达标了呢?
老师想现场采访一下,和同学们交流。
(进入检测反馈环节)
1.你能打开心扉跟同学们交流自己或家人存在的浪费水的现象吗?
(打开心扉,反思自我)
2.如果在黑板上画一个圆代表“跨流域调水”,另一个圆代表“南水北调”,你能通过
圆的大小、位置说明他们的关系吗?说明画图的理由。
(辨别两个概念的关系,并进一步了解南水北调工程)
3.现在我们当地的水价格是 2.90 元/立方米,如果政府打算提高水价,你认为制定合
理的水价格应该考虑哪些因素?说明你的理由。
6
(能力的提升,学以致用。2、3 题有一定的难度,允许学生讨论。三个问题结束
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评出本节课的“地理之星”。在地理课堂上通过评选“最闪小队”
“智多星”“地理之星”,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
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作业布置:
用漫画、诗歌、调查(文字长短不限)、DV 等等你能想到的形式反应我国水资源的
现状。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家庭作业,要求学生立足现实,从不同的视角,反映地理问题。
形式的不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视情境的创设,以学生的学习小组为基本探究单位,通过教师的引导,要求学
生按照探究的规律,获得探究结论,实现了学生间智慧的共享;通过有关黄河断流、城市缺
水、我国水紧张的大量学习资源的补充,学生紧密的联系生活,为节水出谋划策,让学生学
习身边有用的地理;要求学生通过图表获取地理信息,凸显地理学科特色;通过探究水资源
紧张的原因,到提出我国水资源紧张的措施,形成知识的链接,体现了教师建构知识系统的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