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50 KB
  • 2021-10-27 发布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1)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确定国旗、国歌;首都改名为北京;公元纪年;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第一届政协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在当时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国内意义: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②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国际意义:③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3、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5月,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二课 抗美援朝(1950年-1953年)‎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性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历史意义: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抗美援朝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体现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精神。‎ 第三课 土地改革(1950—1952年)‎ 依据: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意义: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 巩固,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巩固新中国政权的事件:(1)西藏和平解放;(2)抗美援朝;(3)土地改革 第四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1)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成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沈阳机床厂、三藏公路。‎ ‎(3)意义: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政治建设: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内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2)意义:确立人民大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奠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 第五课 三大改造(1953-1956)‎ 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质: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方式: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化;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公私合营。‎ 意义: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③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六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1、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良好开端:1956年中共八大,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失误:1958年,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文化大革命”:1966-1976 十年文革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 ‎3、建设成就:工业:武汉、包头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 模范人物: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雷锋。‎ 文革时期技术成就:氢弹(67)、人造地球卫星(70)、籼型杂交水稻(73)‎ 第七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1)思想基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 ‎(2)内容:思想上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上: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届党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第八课 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安徽小岗村包干到户,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到全国。‎ ‎ 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内容:①把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意义: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九课 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年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意义: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 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 对外开放的扩大:‎ 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1988年增设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 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第十课 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987年,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2002年中共十六大将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 发展方向;③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3、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2007年十七大提出,2012年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2017年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共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十一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个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2049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3个经济建设成就: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试验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 ‎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5个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第十二课 民族大团结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五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意义:维护了民族团结、巩固了祖国统一和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2、共同繁荣发展: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4‎ 第十三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一国两制”的构想:‎ 提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最早)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国收回香港主权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收回澳门主权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十三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过程:①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②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 ‎③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中国大陆,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会见;‎ ‎④2015年,习近平与马英九两岸最高领导人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⑤2008年11月,两岸实现“三通”,两岸关系取得重大发展。‎ 对两岸关系的看法:两岸必将统一。‎ 第十五课 钢铁长城 ‎1、陆、海、空军的建设:‎ 陆军:现在有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海军:①第一支海军:1949年4月23日建立华东军区海军。建立东海、南海、北海舰队 ‎1971年导弹驱逐舰、1974年核潜艇、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空军:1956年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2、导弹部队的发展: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 任务: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 精确打击任务。‎ 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组成,装备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等。‎ ‎3、新时代强军之路:‎ 五大军种: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 五大战区: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 军队新格局: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 第十六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2、万隆会议:1955,印尼 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第十七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2、中美、中日建交:‎ 中美建交: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前提: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3、全方位外交:“一带一路”、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亚信峰会。‎ 意义:外交事业的成就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鉴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4‎ 第十八课 科技文化成就 ‎1、“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导弹之父:钱学森;两弹元勋:邓稼先、钱学森 ‎1960年11月成功发射自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1号”; ‎ ‎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99年,神舟一号飞船成功完成飞行试验;‎ ‎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 ‎2008年,神舟七号飞船升入太空,翟志刚完成出舱任务,实现在太空行走。‎ ‎2、杂交水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3、青蒿素:治疗疟疾,研发者: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文化事业的发展: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艺术)”“百家争鸣(学术)”的方针。‎ 代表作: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 雄儿女》《林则徐》‎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第十九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1、日常生活的变化:衣、食、住、休闲娱乐 ‎2、交通、通信、互联网:‎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