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4.00 KB
- 2021-10-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新人教版八年级
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非常有用),精品3套
初二数学(下)应知应会的知识点
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一般地,式子叫做二次根式.注意:(1)若这个条件不成立,则 不是二次根式;(2)是一个重要的非负数,即; ≥0.
2.重要公式:(1),(2) ;注意使用.
3.积的算术平方根:,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注意:本章中的公式,对字母的取值范围一般都有要求.
4.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
5.二次根式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利用近似值比大小;
(2)把二次根式的系数移入二次根号内,然后比大小;
(3)分别平方,然后比大小.
6.商的算术平方根:,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平方根.
7.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1);
(2);
(3)分母有理化:化去分母中的根号叫做分母有理化;具体方法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分母的有理化因式,使分母变为整式.
8.常用分母有理化因式: ,, ,它们也叫互为有理化因式.
9.最简二次根式:
(1)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① 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② 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2)最简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能含有小数、分数,字母因式次数低于2,且不含分母;
(3)化简二次根式时,往往需要把被开方数先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
(4)二次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必须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10.二次根式化简题的几种类型:(1)明显条件题;(2)隐含条件题;(3)讨论条件题.
11.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12.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1)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六种代数运算,以前学过的,在有理数范围内的一切公式和运算律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都适用;
(2)二次根式的运算一般要先把二次根式进行适当化简,例如:化为同类二次根式才能合并;除法运算有时转化为分母有理化或约分更为简便;使用乘法公式等.
四边形 几何A级概念:(要求深刻理解、熟练运用、主要用于几何证明)
1.四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
(1)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2)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C+∠D=360°
∴ ……………
(2) ∵∠1+∠2+∠3+∠4=360°
∴ ……………
2.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
(1)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2)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几何表达式举例:
略
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因为ABCD是平行四边形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D AD∥BC
(2) ∵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D AD=BC
(3) ∵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ADC
∠DAB=∠BCD
(4) ∵ABCD是平行四边形
∴OA=OC OB=OD
(5) ∵ABCD是平行四边形
∴∠CDA+∠BAD=180°
4.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CD AD∥BC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2) ∵AB=CD AD=BC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3)……………
5.矩形的性质:
因为ABCD是矩形Þ
(2) (1)(3)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
(2) ∵ABCD是矩形
∴∠A=∠B=∠C=∠D=90°
(3) ∵ABCD是矩形
∴AC=BD
6. 矩形的判定:
Þ四边形ABCD是矩形.
(1)(2) (3)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CD是平行四边形
又∵∠A=90°
∴四边形ABCD是矩形
(2) ∵∠A=∠B=∠C=∠D=90°
∴四边形ABCD是矩形
(3) ……………
7.菱形的性质:
因为ABCD是菱形
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
(2) ∵ABCD是菱形
∴AB=BC=CD=DA
(3) ∵ABCD是菱形
∴AC⊥BD ∠ADB=∠CDB
8.菱形的判定:
Þ四边形四边形ABCD是菱形.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CD是平行四边形
∵DA=DC
∴四边形ABCD是菱形
(2) ∵AB=BC=CD=DA
∴四边形ABCD是菱形
(3) ∵ABCD是平行四边形
∵AC⊥BD
∴四边形ABCD是菱形
9.正方形的性质:
因为ABCD是正方形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
(2) ∵ABCD是正方形
Þ
(1) (2)(3)
∴AB=BC=CD=DA
∠A=∠B=∠C=∠D=90°
(3) ∵ABCD是正方形
∴AC=BD AC⊥BD
∴……………
10.正方形的判定:
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3)∵ABCD是矩形
又∵AD=AB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CD是平行四边形
又∵AD=AB ∠ABC=90°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2) ∵ABCD是菱形
又∵∠ABC=90°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11.等腰梯形的性质:
因为ABCD是等腰梯形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CD是等腰梯形
∴AD∥BC AB=CD
(2) ∵ABCD是等腰梯形
∴∠ABC=∠DCB
∠BAD=∠CDA
(3) ∵ABCD是等腰梯形
∴AC=BD
12.等腰梯形的判定:
Þ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3)∵ABCD是梯形且AD∥BC
∵AC=BD
∴ABCD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CD是梯形且AD∥BC
又∵AB=CD
∴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2) ∵ABCD是梯形且AD∥BC
又∵∠ABC=∠DCB
∴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13.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与推论:
※(1)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它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2)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如图)
(3)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
(2) ∵ABCD是梯形且AB∥CD
又∵DE=EA EF∥AB
∴CF=FB
(3) ∵AD=DB
又∵DE∥BC
∴AE=EC
(2) (3)
14.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几何表达式举例:
∵AD=DB AE=EC
∴DE∥BC且DE=BC
15.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几何表达式举例:
∵ABCD是梯形且AB∥CD
又∵DE=EA CF=FB
∴EF∥AB∥CD
且EF=(AB+CD)
几何B级概念:(要求理解、会讲、会用,主要用于填空和选择题)
一 基本概念:四边形,四边形的内角,四边形的外角,多边形,平行线间的距离,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三角形中位线,梯形中位线.
二 定理:中心对称的有关定理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3.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三 公式:
1.S菱形 =ab=ch.(a、b为菱形的对角线 ,c为菱形的边长 ,h为c边上的高)
2.S平行四边形 =ah. a为平行四边形的边,h为a上的高)
3.S梯形 =(a+b)h=Lh.(a、b为梯形的底,h为梯形的高,L为梯形的中位线)
四 常识:
※1.若n是多边形的边数,则对角线条数公式是:.
2.规则图形折叠一般“出一对全等,一对相似”.
3.如图: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从属关系.
4.常见图形中,仅是轴对称图形的有: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正奇边形、等腰梯形 …… ;仅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平行四边形 …… ;是双对称图形的有:线段、矩形、菱形、正方形、正偶边形、圆 …… .注意:线段有两条对称轴.
※5.梯形中常见的辅助线:
※6.几个常见的面积等式和关于面积的真命题:
如图:若ABCD是平行四边形,且AE⊥BC,AF⊥CD那么:
AE·BC=AF·CD.
如图:若ΔABC中,∠ACB=90°,且CD⊥AB,那么:
AC·BC=CD·AB.
如图:若ABCD是菱形,
且BE⊥AD,那么:
AC·BD=2BE·AD.
如图:若ΔABC中,且BE⊥AC,AD⊥BC,那么:
AD·BC=BE·AC.
如图:若ABCD是梯形,E、F是两腰的中点,且AG⊥BC,那么:
EF·AG=(AD+BC)AG.
如图:
.
如图:若AD∥BC,那么:
(1)SΔABC =SΔBDC;
(2)SΔABD =SΔACD.
相似形 几何A级概念:(要求深刻理解、熟练运用、主要用于几何证明)
1“平行出比例”定理及逆定理:
(1)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2)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1)(3) (2)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DE∥BC
∴
(2) ∵DE∥BC
∴
(3) ∵
∴DE∥BC
2.比例的性质:
(1)比例的基本性质:
① a:b=c:d Û Û ad=bc ;
②
(2)合比性质:如果那么;
(3)等比性质:如果那么.
3.定理:“平行”出相似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几何表达式举例:
∵DE∥BC
∴ΔADE∽ΔABC
4.定理:“AA”出相似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几何表达式举例:
∵∠A=∠A
又∵∠AED=∠ACB
∴ΔADE∽ΔABC
5.定理:“SAS”出相似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与另一个
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几何表达式举例:
∵
又∵∠A=∠A
∴ΔADE∽ΔABC
6.“双垂” 出相似及射影定理:
(1)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C⊥CB
又∵CD⊥AB
(2)双垂图形中,两条直角边是它在斜边上的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斜边上的高是它分斜边所成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ΔACD∽ΔCBD∽ΔABC
(2) ∵AC⊥CB CD⊥AB
∴AC2=AD·AB
BC2=BD·BA
DC2=DA·DB
7.相似三角形性质:
(1)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2)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分线、周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1) ∵ΔABC∽ΔEFG
∴
∠BAC=∠FEG
(2) ∵ΔABC∽ΔEFG
又∵AD、EH是对应中线
∴
(3) ∵ΔABC∽ΔEFG
∴
几何B级概念:(要求理解、会讲、会用,主要用于填空和选择题)
一 基本概念:成比例线段、第四比例项、比例中项、黄金分割、相似三角形、相似比.
二 定理:
※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2.“平行”出比例定理: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它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3.“SSS”出相似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4.“HL”出相似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三 常识:
1.三角形中,作平行线构造相似形和已知中点构造中位线是常用辅助线.
※2.证线段成比例的题中,常用的分析方法有:
(1)直接法:由所要求证的比例式出发,找对应的三角形(一对或两对),判断并证明找到的三角形相似,从而使比例式得证;
(2)等线段代换法:由所证的比例式出发,但找不到对应的三角形,可利用图形中的相等线段对所证比例式中的线段(一条或几条)进行代换,再利用新的比例式找对应的三角形证相似或转化;
(3)等比代换法(即中间比法):用上述的直接法或间接法都无法解决的证比例线段的问题,且题目中有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相似形,可考虑用等比代换法,两对相似形的公共边或图形中的相等线段往往是中间比,即要证时,可证且从而推出;
(4)线段分析法:利用相似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列方程,并求线段长是常见题目,这类题目中如没有现成的比例式,可由题目中的已知线段和所求线段出发,找它们所围成的三角形,若能证相似,即可利用对应边成比例列方程求出线段长.
3.相似形有传递性;即: ∵Δ1∽Δ2 Δ2∽Δ3
∴Δ1∽Δ3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二次根式
【知识回顾】
1.二次根式:式子(≥0)叫做二次根式。
2.最简二次根式: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⑴被开方数中不含开方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⑵被开方数中不含分母; ⑶分母中不含根式。
3.同类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若被开方数相同,则这几个二次根式就是同类二次根式。
(>0)
(<0)
0 (=0);
4.二次根式的性质:
(1)()2= (≥0); (2)
5.二次根式的运算:
(1)因式的外移和内移:如果被开方数中有的因式能够开得尽方,那么,就可以用它的算术根代替而移到根号外面;如果被开方数是代数和的形式,那么先解因式,变形为积的形式,再移因式到根号外面,反之也可以将根号外面的正因式平方后移到根号里面.
(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先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3)二次根式的乘除法:二次根式相乘(除),将被开方数相乘(除),所得的积(商)仍作积(商)的被开方数并将运算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a≥0,b≥0); (b≥0,a>0).
(4)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及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以及多项式的乘法公式,都适用于二次根式的运算.
【典型例题】
1、概念与性质
例1下列各式1),
其中是二次根式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例2、求下列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1);(2)
例3、 在根式1) ,最简二次根式是( )
A.1) 2) B.3) 4) C.1) 3) D.1) 4)
例4、已知:
例5、 (2009龙岩)已知数a,b,若=b-a,则 ( )
A. a>b B. a0,b>0时,则:
①; ②
例8、比较与的大小。
5、规律性问题
例1. 观察下列各式及其验证过程:
, 验证:;
验证:.
(1)按照上述两个等式及其验证过程的基本思路,猜想的变形结果,并进行验证;
(2)针对上述各式反映的规律,写出用n(n≥2,且n是整数)表示的等式,并给出验证过程.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经过证明被确认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我们把题设、结论正好相反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例: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
4.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可表示如下:∠C=90°∠A+∠B=90°
(2)、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A=30°
可表示如下: BC=AB
∠C=90°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ACB=90°
可表示如下: CD=AB=BD=AD
D为AB的中点
5、摄影定理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线是两直角边在斜边上的摄影的比例中项,每条直角边是它们在斜边上的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
∠ACB=90°
CD⊥AB
6、常用关系式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ABCD=ACBC
7、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8、命题、定理、证明
1、命题的概念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理解:命题的定义包括两层含义:
(1)命题必须是个完整的句子;
(2)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件事情做出判断。
2、命题的分类(按正确、错误与否分)
真命题(正确的命题)
命题
假命题(错误的命题)
所谓正确的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
所谓错误的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不能证明结论总是成立的命题。
3、公理
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得到人们公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4、定理
用推理的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5、证明
判断一个命题的正确性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6、证明的一般步骤
(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2)根据题设、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9、三角形中的中位线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1)三角形共有三条中位线,并且它们又重新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
(2)要会区别三角形中线与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作用:
位置关系:可以证明两条直线平行。
数量关系:可以证明线段的倍分关系。
常用结论:任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位线,由此有:
结论1:三条中位线组成一个三角形,其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一半。
结论2: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分割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
结论3: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划分出三个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结论4:三角形一条中线和与它相交的中位线互相平分。
结论5:三角形中任意两条中位线的夹角与这夹角所对的三角形的顶角相等。
10数学口诀.
平方差公式:平方差公式有两项,符号相反切记牢,首加尾乘首减尾,莫与完全公式相混淆。
完全平方公式:完全平方有三项,首尾符号是同乡,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二倍放中央;首±尾括号带平方,尾项符号随中央。
四边形
1.四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
(1)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2)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2.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
(1)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2)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因为ABCD是平行四边形Þ
4.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
5.矩形的性质:
因为ABCD是矩形Þ
6. 矩形的判定:
Þ四边形ABCD是矩形.
7.菱形的性质:
因为ABCD是菱形
Þ
8.菱形的判定:
Þ四边形四边形ABCD是菱形.
9.正方形的性质:
因为ABCD是正方形
Þ
(1) (2)(3)
10.正方形的判定:
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3)∵ABCD是矩形
又∵AD=AB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11.等腰梯形的性质:
因为ABCD是等腰梯形Þ
12.等腰梯形的判定:
Þ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3)∵ABCD是梯形且AD∥BC
∵AC=BD
∴ABCD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14.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15.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一 基本概念:四边形,四边形的内角,四边形的外角,多边形,平行线间的距离,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三角形中位线,梯形中位线.
二 定理:中心对称的有关定理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3.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三 公式:
1.S菱形 =ab=ch.(a、b为菱形的对角线 ,c为菱形的边长 ,h为c边上的高)
2.S平行四边形 =ah. a为平行四边形的边,h为a上的高)
3.S梯形 =(a+b)h=Lh.(a、b为梯形的底,h为梯形的高,L为梯形的中位线)
四 常识:
※1.若n是多边形的边数,则对角线条数公式是:.
2.规则图形折叠一般“出一对全等,一对相似”.
3.如图: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从属关系.
4.常见图形中,仅是轴对称图形的有: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正奇边形、等腰梯形 …… ;仅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平行四边形 …… ;是双对称图形的有:线段、矩形、菱形、正方形、正偶边形、圆 …… .注意:线段有两条对称轴.
一次函数
一.常量、变量: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叫做 变量 ;数值始终不变的量叫做 常量 。
二、函数的概念:
函数的定义: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三、函数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求法:
(1)用整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2)用分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为0的一切实数。
(3)用寄次根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用偶次根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被开方数为非负数的一 切实数。
(4)若解析式由上述几种形式综合而成,须先求出各部分的取值范围,然后再求其公共范围,即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5)对于与实际问题有关系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四、 函数图象的定义:一般的,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在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
五、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的一般步骤
1、列表(表中给出一些自变量的值及其对应的函数值。)
注意:列表时自变量由小到大,相差一样,有时需对称。
2、描点:(在直角坐标系中,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的函数值为纵坐标,描出表格中数值对应的各点。
3、连线:(按照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六、函数有三种表示形式:
(1)列表法 (2)图像法 (3)解析式法
七、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形如y=kx(k为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一般地,形如y=kx+b (k,b为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当b =0 时,y=kx+b 即为 y=kx,所以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
八、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图象:正比例函数y= kx (k 是常数,k≠0)) 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 kx 。
(2)性质:当k>0时,直线y= kx经过第三,一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着x的增大y也增大;当k<0时,直线y= kx经过二,四象限,从左向右下降,即随着 x的增大y反而减小。
九、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待定系数法:先设出函数解析式,再根据条件确定解析式中未知的系数,从而具体写出这个式子的方法。
1.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从“数”的角度看x为何值时函数y= ax+b的值为0.
2. 求ax+b=0(a, b是常数,a≠0)的解,从“形”的角度看,求直线y= ax+b与 x 轴交点的横坐标
3.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解不等式ax+b>0(a,b是常数,a≠0) .从“数”的角度看,x为何值时函数y= ax+b的值大于0.
4. 解不等式ax+b>0(a,b是常数,a≠0) . 从“形”的角度看,求直线y= ax+b在 x 轴上方的部分(射线)所对应的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
十、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一 次 函 数
概 念
如果y=kx+b(k、b是常数,k≠0),那么y叫x的一次函数.当b=0时,一次函数y=kx(k≠0)也叫正比例函数.
图 像
一条直线
性 质
k>0时,y随x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
k<0时,y随x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
直线y=kx+b(k≠0)的位置与k、b符号之间的关系.
(1)k>0,b>0图像经过一、二、三象限;
(2)k>0,b<0图像经过一、三、四象限;
(3)k>0,b=0 图像经过一、三象限;
(4)k<0,b>0图像经过一、二、四象限;
(5)k<0,b<0图像经过二、三、四象限;
(6)k<0,b=0图像经过二、四象限。
一次函数表达式的确定
求一次函数y=kx+b(k、b是常数,k≠0)时,需要由两个点来确定;求正比例函数y=kx(k≠0)时,只需一个点即可.
5.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方程组
从“数”的角度看,自变量(x)为何值时两个函数的值相等.并
求出这个函数值
解方程组 从“形”的角度看,确定两直线交点的坐标.
数据的分析
数据的代表: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
1.解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是统计学中特有的规定,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所考查的对象是解决有关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问题的关键。
2.平均数
当给出的一组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简化平均数公式,其中a是取接近于这组数据平均数中比较“整”的数;当所给一组数据中有重复多次出现的数据,常选用加权平均数公式。
3.众数与中位数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用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平均数的大小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任何一个数的波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波动,当一组数据中有个数据太高或太低,用平均数来描述整体趋势则不合适,用中位数或众数则较合适。中位数与数据排列有关,个别数据的波动对中位数没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可用众数来描述。
4.极差
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差称为极差,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5.方差与标准差
用“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再平均”得到的结果表示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这个结果叫方差,计算公式是
s2=[(x1-)2+(x2-)2+…+(xn-)2];
方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量,其值越大,波动越大,也越不稳定或不整齐。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知识点:
选用恰当的数据分析数据
知识点详解:
一:5个基本统计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的数学内涵:
平均数: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平均数分为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有时不止一个),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把处在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巧计方法,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记作s2 .巧计方法:方差是偏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记作s 。
二 教学时对五个基本统计量的分析:
1 算术平均数不难理解易掌握。加权平均数,关键在于理解“权”的含义,权重是一组非负数,权重之和为1,当各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时,一般采用加权平均数作为数据的代表值。
学生出现的问题:对“权”
的意义理解不深刻,易混淆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采取的措施:弄清权的含义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关系。并且提醒学生再求平均数时注意单位。
2 平均数、与中位数、众数的区别于联系。联系: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其中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 区别:A 平均数的大小与这组数据里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一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B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C 众数主要研究个数据出现的频数,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些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我们往往关心众数。其中众数的学习是重点。
学生出现的问题:求中位数时忘记排序。对三种数据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
采取的措施:加强概念的分析,多做对比练习。
3 极差,方差和标准差。 方差是重难点,它是描述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即稳定性的非常重要的量,离散程度小就越稳定,离散程度大就不稳定,也可称为起伏大。极差、方差、标准差虽然都能反映数据的离散特征,但是,对两组数据来说,极差大的那一组方差不一定大;反过来,方差大的,极差也不一定大。
学生出现的问题:由于方差,标准差的公式较麻烦,在应用时常由于粗心或公式不熟导致错误。
采取的措施:注意方差是“偏差的平方的平均数”这一重要特征。或使用计算器计算。
这些数据经常用来解决一些“选拔”、“决策”类问题。中考中常常综合在一起考察。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概念:式子(≥0)叫做二次根式。
2.最简二次根式: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⑴被开方数中不含开方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⑵被开方数中不含分母; ⑶分母中不含根式。
3.同类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若被开方数相同,则这几个二次根式就是同类二次根式。
(>0)
(<0)
0 (=0);
4.二次根式的性质:
(1)()2= (≥0); (2)
5.二次根式的运算:
(1)因式的外移和内移:如果被开方数中有的因式能够开得尽方,那么,就可以用它的算术根代替而移到根号外面;如果被开方数是代数和的形式,那么先解因式,变形为积的形式,再移因式到根号外面,反之也可以将根号外面的正因式平方后移到根号里面.
(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先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3)二次根式的乘除法:二次根式相乘(除),将被开方数相乘(除),所得的积(商)仍作积(商)的被开方数并将运算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a≥0,b≥0); (b≥0,a>0).
(4)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及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以及多项式的乘法公式,都适用于二次根式的运算.
△ 比较数值的方法
(1)、根式变形法
当时,①如果,则;②如果,则。
(2)、平方法
当时,①如果,则;②如果,则。
(3)、分母有理化法
通过分母有理化,利用分子的大小来比较。
例3、比较与的大小。
(4)、分子有理化法
通过分子有理化,利用分母的大小来比较。
例4、比较与的大小。
(5)、倒数法
例5、比较与的大小。
例6、比较与的大小。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经过证明被确认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我们把题设、结论正好相反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例: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
4.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可表示如下:∠C=90°∠A+∠B=90°
(2)、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A=30°
可表示如下: BC=AB
∠C=90°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ACB=90°
可表示如下: CD=AB=BD=AD
D为AB的中点
5、摄影定理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线是两直角边在斜边上的摄影的比例中项,每条直角边是它们在斜边上的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
∠ACB=90°
CD⊥AB
6、常用关系式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ABCD=ACBC
7、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8、命题、定理、证明
1、命题的概念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理解:命题的定义包括两层含义:
(1)命题必须是个完整的句子;
(2)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件事情做出判断。
2、命题的分类(按正确、错误与否分)
真命题(正确的命题)
命题 假命题(错误的命题)
所谓正确的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
所谓错误的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不能证明结论总是成立的命题。
3、公理
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得到人们公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4、定理
用推理的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5、证明
判断一个命题的正确性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6、证明的一般步骤
(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2)根据题设、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9、三角形中的中位线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1)三角形共有三条中位线,并且它们又重新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
(2)要会区别三角形中线与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作用:
位置关系:可以证明两条直线平行。
数量关系:可以证明线段的倍分关系。
常用结论:任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位线,由此有:
结论1:三条中位线组成一个三角形,其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一半。
结论2: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分割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
结论3: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划分出三个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结论4:三角形一条中线和与它相交的中位线互相平分。
结论5:三角形中任意两条中位线的夹角与这夹角所对的三角形的顶角相等。
10、常用公式
平方差公式: (a+b)(a-b)=a²-b² a²-b²=(a+b)(a-b)
完全平方公式:(a+b)²=a²+2ab+b² (a-b)²=a²-2ab+b²
第十八章 平行四边形
性质及判定
1.四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
(1)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2)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2.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
(1)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2)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因为ABCD是平行四边形Þ
4.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
5.矩形的性质:
因为ABCD是矩形Þ
6. 矩形的判定:
Þ四边形ABCD是矩形.
7.菱形的性质:
因为ABCD是菱形
Þ
8.菱形的判定:
Þ四边形四边形ABCD是菱形.
9.正方形的性质:
因为ABCD是正方形
Þ
(1) (2)(3)
10.正方形的判定:
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3)∵ABCD是矩形
又∵AD=AB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11.等腰梯形的性质:
因为ABCD是等腰梯形Þ
12.等腰梯形的判定:
Þ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3)∵ABCD是梯形且AD∥BC
∵AC=BD
∴ABCD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14.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15.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一 基本概念:四边形,四边形的内角,四边形的外角,多边形,平行线间的距离,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三角形中位线,梯形中位线.
二 定理:中心对称的有关定理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3.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三 面积公式:
1.S菱形 =ab=ch.(a、b为菱形的对角线 ,c为菱形的边长 ,h为c边上的高)
2.S平行四边形 =ah. a为平行四边形的边,h为a上的高)
3.S梯形 =(a+b)h=Lh.(a、b为梯形的底,h为梯形的高,L为梯形的中位线)
第十九章 一次函数
一.常量、变量: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叫做 变量 ;数值始终不变的量叫做 常量 。
二、函数的概念:
函数的定义: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三、函数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求法:
(1)用整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2)用分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为0的一切实数。
(3)用奇次根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用偶次根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被开方数为非负数的一 切实数。
(4)若解析式由上述几种形式综合而成,须先求出各部分的取值范围,然后再求其公共范围,即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5)对于与实际问题有关系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四、 函数图象的定义:一般的,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在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
五、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的一般步骤
1、列表(表中给出一些自变量的值及其对应的函数值。)
注意:列表时自变量由小到大,相差一样,有时需对称。
2、描点:(在直角坐标系中,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的函数值为纵坐标,描出表格中数值对应的各点。
3、连线:(按照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六、函数有三种表示形式:
(1)列表法 (2)图像法 (3)解析式法
七、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形如y=kx(k为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一般地,形如y=kx+b (k,b为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当b =0 时,y=kx+b 即为 y=kx,所以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
八、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图象:正比例函数y= kx (k 是常数,k≠0)) 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 kx 。
(2)性质:当k>0时,直线y= kx经过第三,一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着x的增大y也增大;当k<0时,直线y= kx经过二,四象限,从左向右下降,即随着 x的增大y反而减小。
九、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待定系数法:先设出函数解析式,再根据条件确定解析式中未知的系数,从而具体写出这个式子的方法。
1.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从“数”的角度看x为何值时函数y= ax+b的值为0.
2. 求ax+b=0(a, b是常数,a≠0)的解,从“形”的角度看,求直线y= ax+b与 x 轴交点的横坐标
3.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解不等式ax+b>0(a,b是常数,a≠0) .从“数”的角度看,x为何值时函数y= ax+b的值大于0.
4. 解不等式ax+b>0(a,b是常数,a≠0) . 从“形”的角度看,求直线y= ax+b在 x 轴上方的部分(射线)所对应的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
十、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一 次 函 数
概 念
如果y=kx+b(k、b是常数,k≠0),那么y叫x的一次函数.当b=0时,一次函数y=kx(k≠0)也叫正比例函数.
图 像
一条直线
性 质
k>0时,y随x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
k<0时,y随x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
直线y=kx+b(k≠0)的位置与k、b符号之间的关系.
(1)k>0,b>0图像经过一、二、三象限;
(2)k>0,b<0图像经过一、三、四象限;
(3)k>0,b=0 图像经过一、三象限;
(4)k<0,b>0图像经过一、二、四象限;
(5)k<0,b<0图像经过二、三、四象限;
(6)k<0,b=0图像经过二、四象限。
一次函数表达式的确定
求一次函数y=kx+b(k、b是常数,k≠0)时,需要由两个点来确定;求正比例函数y=kx(k≠0)时,只需一个点即可.
5.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方程组
从“数”的角度看,自变量(x)为何值时两个函数的值相等.并求出这个函数值
解方程组 从“形”的角度看,确定两直线交点的坐标.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数据的代表: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
1.解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是统计学中特有的规定,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所考查的对象是解决有关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问题的关键。
2.平均数
当给出的一组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简化平均数公式,其中a是取接近于这组数据平均数中比较“整”的数;当所给一组数据中有重复多次出现的数据,常选用加权平均数公式。
3.众数与中位数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用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平均数的大小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任何一个数的波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波动,当一组数据中有个数据太高或太低,用平均数来描述整体趋势则不合适,用中位数或众数则较合适。中位数与数据排列有关,个别数据的波动对中位数没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可用众数来描述。
4.极差
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差称为极差,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5.方差与标准差
用“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再平均”得到的结果表示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这个结果叫方差,计算公式是
s2=[(x1-)2+(x2-)2+…+(xn-)2];
方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量,其值越大,波动越大,也越不稳定或不整齐。
相关文档
-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辨2021-10-2713页
- 最新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作业2021-10-2780页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精品2021-10-257页
-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总复习思维导2021-10-2568页
- 2020中考英语人教版一轮复习教材梳2021-10-1297页
- 2020中考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指导大全2021-10-12370页
- 中考英语补全对话常用句型专题训练2021-10-1277页
- 高考化学第一轮基础知识归纳复习+2021-07-068页
- 高二会考通用技术必考知识点,精品复2021-05-2417页
- 高考地理精品复习资料专题21区域自2021-05-14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