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1 MB
- 2021-10-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散
文
灯 笼4
1.了解这篇文章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2.学习本文妙用修辞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的细腻情感。
(重点)
(难点)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
文家、教育家。一生作品200多篇,较著名的作品有
《山屋》《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主要散文
集有《羽书》《北极星》《忘年》等;译作有海涅的
《波罗的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吴伯箫散文
选》。
作者简介
吴伯箫散文以其绵长、深厚、浓烈的情思见长,显示出他特
别深沉的特色。这是长期的生活体验造成的。吴伯箫散文的质朴,
是多方面的,叙述是质朴的,描写是质朴的,抒情和议论也是质
朴的。
吴伯箫散文特点
一 读一读字音
hè kān fèi
sòng
恐吓( ) 神龛( ) 犬吠( )
争讼( ) 斡( )旋 熙( )熙然
怅惘( ) 锵( )然 霍骠( )姚
wò xī
wǎng qiāng piào
二 写一写字形
慕思mù( )
三 记一记词义
1.斡旋:
调停,调解。
2.垂珠联珑:
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弟的奢华。
3.未始:
4.幽悄:
5.吹角连营:
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未必。
幽深寂静。
导思1.文章开头怎
样引出写作对象?
导思2:作者回忆了
哪些灯笼相关的情
节?
巧妙入题
回忆灯笼
导思3. 本文以何
为线索来 组织行
文的?
线索
导思4.文章中作者
的情感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
美好情感
关键词:
忆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第二部分(2—11):
第一部分(①)
作者回忆自己记忆中有关灯笼的美好记忆和情节。
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第三部分(12):
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
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赏析这句话。
【答案】将“飞蛾扑火”与小孩子对火的喜爱进行类
比,强调了小孩子对火、亮喜欢之强烈。使内容生动
形象、浅显易懂,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
文章第①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
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
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
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1.
第④段一句话单独成段有何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这是
“我”慈母口中经常吩咐“我”的一句话,属于语言
描写,这句话对为生活在外挣扎的“我”来说是美好
的回忆和极大的慰藉。强调了这句话给“我”留下了
难以忘却的记忆,并引出下文“我”对小时候上灯学
的回忆。
2.
“雪夜入……马前卒”。分析这两句话。
【答案】采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借李愬、蒙恬等昔
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
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作者也愿做“灯笼下的
马前卒”,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3.
【答案】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
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作者热切希望能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
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
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
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4.结合文意,分析结尾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
度?
5、【情感探究】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答案】作者喜欢灯笼的过程是一个感情与认识不断深化
的过程。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
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
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
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
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
发爱国热情。
灯
笼
引出话题——喜欢灯笼
回忆内容——描绘灯笼
抒发情怀——热爱祖国
层
层
深
入
文章通过回忆自己所经历过和了解到的有关灯笼
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灯笼的喜爱,对家人的感激,
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1.感情变化明晰,结构严谨。
这篇文章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
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通过对宫灯的想象,体验到了深长
的历史况味,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
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从中
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由个人的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
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
热情。
2.运用典故。
此文写于抗战时期,故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我愿就是那灯
笼下的马前卒”。“挑灯看剑”的典故源自辛弃疾,表达
的是杀敌卫国、抵御外辱的主题。作者说 “灯笼又不够
了”,应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抗敌卫国
的感情。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
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
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
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作业1: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
温馨提示:以上作业的课件均见本课文件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