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8 MB
- 2021-10-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疆 域
课时1 优越的地理位置 海陆兼备的大国
1.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分析我国位置的优越性。(语言描述、画出我国轮廓图,用经纬度表示。)
2. 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说明中国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指出中国是海陆兼备的大国。
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从本学期开始,我国将学习中国地理,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中国是文明古国,东方大国。请大家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的版图,判断它的海陆洋位置和所在半球。
【出示板书课件】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一、地理位置
【展示电脑投影】 P2图1.1中国在地球上位置示意图
【提问】 1.划分南、北半球的界线是什么?我国在哪个半球?
2.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我国在哪个半球?
【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图】用红线闪烁再现赤道,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等三条经纬线。
【指图归纳并板书】 我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引导】 再从地球仪上观察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邻?
【指图归纳并板书】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小组讨论】 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做P3活动1和活动2)
【用多媒体展示俄、加、巴西、地图并全班归纳】
75
俄、加均为北极圈穿过的国家、巴西为赤道与回归线穿过的国家,而我国没有寒带,只有少数地区在北回归线以南。
【展示蒙、日多媒体地图并全班归纳】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板书】 大部分位于中纬度、海陆兼备
【活动】 完成P4活动3
【全班讨论并展示多媒体课件】
国土位置的优越性发展农业生产略
对外交往合作:陆兼备,既能在北部、西部、西南部与欧亚邻国进行陆上交往,也能利用东部沿海优良港湾进行对外海上交往合作
发展海洋事业:东临太平洋,海洋环境多样,地跨温带、亚热带、热带近42个纬度,岛屿众多,盐场、渔场;有海底石油、天然气等丰富资源,海上交通便利
其他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属于温带,过冷、过热的地区很少,利于人们的生活、生产和各种社会活动。
【承转】我国不仅地理位置优越,国土面积也很大,哪些数据可以说明我国国土辽阔呢?
【讨论】议题:从数字看我国辽阔的国土,【结合做P5活动2】
【归纳并板书】
二、国土辽阔
1.陆地领土:960万平方千米
2.管辖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千米
3.南北相距5500千米;东西相距5000千米
【展示图1.4中国疆域示意图课件】
请同学上来指图说明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要求说出它们的经度或纬度。
【讨论】 P5活动3
【归纳解释】
南北纬度跨距大,气候差异显著,北方冬季长而寒,南方没有真正的冬季,东、西经度跨距大,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每相差15个经度,时间相差1小时,所以乌苏里江撒满金色的晨光时,帕米尔高原仍是夜间。
【展示P4图1.4的课件】 请同学上台指出我国14个陆上邻国和6个海上邻国。
【讨论P6活动4】 组织全班发言并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
75
领土大的好处:人类活动的空间大,利于综合国力增强;自然条件多样,物产丰富;国防的腹地宽广;风土人情地域差异大,文化丰富多彩。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半球位置
纬度位置
优越的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
广大的陆地
疆域
海陆兼备的大国
辽阔的海洋
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老师讲的较多,以后上课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践能力相结合,以便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疆域
课时2 行政区划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材料,了解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2.结合地图,通过活动和竞赛,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记住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位置。
3.了解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知识内容。
4.培养阅读并使用中国行政地图的能力和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能在中国行政地图上填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二)过程与方法
75
1.运用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探究,获取新知。同时,培养学生读图、拼图、填图、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思维。
3.教学过程贯穿师生互动为主的原则,利于学生认知规律的形成。
4.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直观性教学原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节有关内容(如台湾是我国一个省;香港和澳门已回归祖国;北京是我国的首都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分布。
识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省府所在地在地图上的位置。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我国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到我国是一个疆域十分辽阔的国家。为了便于国家对各地进行行政管理和领导,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我们要进行行政区的划分。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国的行政区划。
【讲解】
什么是行政区划呢?我们先来举个例子,比如说,我要在学校里找一位同学,你会告诉我他在某年级某班,甚至明确到第几小组第几个,之所以这样分是为了学校方便管理。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为了便于管理,也会将国土分为若干个地区,并设立若干个级别,这就是行政区。我们先来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板书】 一、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组织学生阅读】
让学生阅读(“省”与“县”的由来)这一段话,然后叫一位同学起来说说他的由来。
【老师提问】
我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对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有何影响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国的现行行政区划、
【板书】 二、现行行政区划
75
【板书】 1.三级行政区划
【启发引导】
请同学们看教科书第6页,填写自己的户口所在地。按照以下格式填写。(找几位学生将填写的结果念给全班同学听)
【出示投影片】
我国区域分为三级行政区
省(自治区、直辖市)
县(自治县、县级市)
镇(乡)
写出自己户口所在地:
【总结归纳】
我国采用的是省、县、镇三级行政区划,就像我们学校的年级、班级、小组一样。上一级区划包含若干个下一级区划。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我国行政区的划分,有些地方比较复杂,在填写自己的户口所在地时,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例如:家住大城市的就没有县、镇两级,而是区、街道;在有自治州的地方,行政区划是四级,即省(自治区)、自治州、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民族乡);在市管理县的地方,行政区划也是四级,即省(自治区)、市、县、镇(乡)。除此以外,国家根据特殊需要,还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
【板书】 2.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教师提问】
同学们知道我国政府何时收回了香港和澳门的吗?(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
遵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97年7月1日,我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并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转折过渡】
行政区划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会应用到,更是我们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在三级行政区划中,最重要的是省一级的行政区,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
【板书】 3.34个省级行政单位:
【拼图讲解】
75
教师按照课本第7页的顺序,用吹塑纸制成的中国政区演示拼图,完成中国政区图。(学生在教师拼出某个省的同时,在课本的“中国行政区简图”上找出这个省的名称及位置)
【组织拼图游戏】
学生在课前按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做一幅中国政区拼图版,并熟悉各省级行政区的形状和方位,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做拼图游戏,使学生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中国政区图的拼图游戏,然后进行评比以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按所用时间的多少及正确率评出优胜者。(全班分六小组,每小组八位同学)
【教师提问】
你认为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可分为几种呢?每一种的数量是多少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我国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总计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教师提问】
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来记住这些名称呢?(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中国省级行政区顺口溜:
两湖两广两河山,四市四江福吉安;
云贵川内青藏新,陕甘两宁加海南;
港澳是我好河山,台归之日盼团圆。
A对照中国政区图,找出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单位。
B按照地理方位,熟悉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及行政中心名称。
【转折过渡】
下面我们就通过一组竞赛游戏来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先给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来熟悉这些省区。(可以围绕着这几个区域去记①东北三省 ②北部边疆 ③西北地区 ④黄河中下游 ⑤长江中下游大致以长江为界 ⑥南部沿海 ⑦西南地区)
【教师总结归纳】
中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行政中心,位置轮廓是本章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也是进一步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这一问题涉及的知识点很多,涉及地名很多,记忆非常困难,为此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采取多种记忆方法来强化记忆。
75
比如:1)划区记忆,把34个省级行政单位划分为几个区来记忆。我们一般把它们分为七个大区。
可以围绕着这七个区域去记:
①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
②北部边疆:内蒙古自治区;
③西北地区:陕西、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④黄河中下游:山东对山西、河北对河南、北京对天津;
⑤长江中下游大致以长江为界,可以有下图帮助记忆:长江中下游大致以长江为界,可以这样记忆:北岸有湖北、安徽、江苏,南岸有湖南,江西,上海。
⑥南部沿海:福建对台湾、广东对海南、香港对澳门、广西壮族自治区;
⑦西南地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自治区。
2)分类记忆:如四个直辖市的名称、五个自治区的名称、领土四端的省区
3)按照一定的线索、方位记忆。如自北向南的临海省区、逆时针方向有陆上邻国的省区、北回归线穿过的省区、100ºE经线穿过的省区等等。
4)形象记忆、歌诀记忆等等。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三级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
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及行政中心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行政区划,了解了中国三级行政区划的设立。重点学习了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分布,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对照地图记住这些内容。
75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二节 人口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会用调查或收集的我国与当地近年来人口增长的资料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我国与当地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
2.学会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知道我国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并比较其西北、东南在面积和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区差异,从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3.通过阅读上述数字资料和图表,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理,提高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
1.我国人口的数量及增长。
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并能根据中国地形图、中国降水分布图、以及交通运输分布图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掌握一定的读图技能。
前一节我们学习了我国辽阔的疆域,真正认识了地大物博的祖国。其实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还繁衍生息着众多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讲授新课
(板书)一、人口数量
大家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众多“到底是多少呢?请大家看课本第11页第一行,请大家齐读这一行。
75
(板书)12.95亿(2000年),占世界1/5,最多。
(承转)大家还记得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大约是多少吗?
(活动)挂出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的比较图,请大家算一算:
1.中国的人口数量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人口的多少倍?
2.这四个国家的平均人口密度本别是多少?
(可以请几个同学上黑板上分别计算)
(归纳讲述):中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口却超过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三国人口总和的2倍,与面积和我国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2倍,是美国人口的4.7倍,与比我国面积大得多的俄罗斯相比,我国人口是俄罗斯的9倍,可见我国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
(承转)为什么我国的人口数量如此庞大呢?这与我国的人口增长不无关系。
(板书)二、人口增长
(活动)阅读P11“我国人口增长图”,分析以下问题。
1.从公元初到1860年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如何?
2.从公元初到2000年,我国有几次人口增长高峰?哪一次增长得更快?为什么?
(小组讨论后,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自中华大地有人类以来到1858年这漫长的岁月中,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可以说是比较慢的,大家读图可知,这个时间段这条增长曲线的坡度很小。但到1858年后,这条曲线的坡度开始急剧加大,这表明我国人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这就是我国人口增长的每一次高峰。到1949年以后,人口曲线可以说呈直线上升,到2000年达12.95亿,这就是我国人口的第二次增长高峰。
为什么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如此之快呢?
我们知道,人口增长过快主要是因为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造成的。祖国经济得以飞速发展,医疗条件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从而使我国的人口死亡率大大下降,而与此同时,人口出生率还保持较高的水平,因此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
我们常说:“人多力量大”,人口数量越多越好吗?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中国人口多好还是少好?
人多有人多的好处,人少有人少的优势,合理的人口发展是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人口的发展必须以建设和谐人口为目标,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75
(承转)那么人口应如何发展呢?我国是怎样做的呢?
(板书)三、人口政策
请大家读P1课文最后一段及P12图1.10“晚婚5年,100年可少生1代人”,回答上述两个问题。
(教师归纳总结)人口的增长应与经济发展相一致,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板书)四、人口东多西少
(看图)观察课本中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量”图找到江苏、山东、新疆、西藏的人口总数,比较东部沿海两省与西部内陆两自治区人口密度的差异。
仔细观察课本中的“中国人口密度图”思考以下问题:
(1)找到黑河一腾冲一线,对照图例观察线两侧东南部和西北部人口密度的差异。观察哪些省区人口大于200人/平方千米,哪些省区人口密度小于10人/平方千米。
(2)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该线两侧的面积、人口所占比例。
(3)确认该线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全班评议,由学生归纳:
黑河一腾冲一线东南部人口密度大于200人/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东部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四川东部等省,这些地区多为平原区,适于人们生产和生活。而西北部人口密度小于10人/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省区,这些地区多为高原和沙漠,不利于人们生产和生活。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人口特点、人口问题及人口政策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分布特点
人口
人口东多西少
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
75
我国人口众多,已经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分布不均,西部地区需要大力开发。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三节 民族
1.了解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2.运用我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征;运用资料了解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
3.理解我国民族政策,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我国的民族政策与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
我国民族分布及其特征。
前边我们学习了我国的人口特点与分布等内容。在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中,除了汉族以外,还有不少兄弟民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民族。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彩图“我国的民族大家庭”,了解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板书】
第二节 中国的民族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有56个民族
75
教师给出数据(汉族占总人口的92%,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
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满族、回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买回伪苗,移土蒙藏),壮族最多(1600万)
【学生活动】
让学生画出“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扇形图,使学生确认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但各民族不论人数多少,在祖国大家庭中是一律平等的。引导学生回忆历史课上讲过的:19世纪我国云南的少数民族抗击法军的英勇事迹和广西的少数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勇抗击日寇的侵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这些典型事例都说明了各民族人民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共同缔造新中国。为祖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
【板书】
2.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建设新中国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下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增长情况)
教师提供以下信息:
(1)我国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先后成立了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藏等五个自治区。还在部分地区成立了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在我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30多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通信联系、学习、出版以及社会交往中,可以自由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3)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教师设问】
根据以上的资料和信息,分组讨论我国的民族政策有哪些具体措施?
【学生活动】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由小组代表归纳总结本组的结论,经过全班评议,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出以下几点意见:
【板书】
二、我国的民族政策
(1)各民族一律平等。
75
(2)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3)国家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比发展。
(4)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5)各民族有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保持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板书】
三、民族分布
1.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中国民族分布图”,并设问:
(1)指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按地理方位)。
(2)找出居住在五个自治区的主要少数民族和居住在云南、黑龙江、吉林省的主要少数民族。
由学生根据地图提供的信息,归纳出: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其中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汉族和少数民族概况
中华民族大家庭
民族风情各异
民族
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民族分布特点
75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的民族,知道了我国的民族构成,少数民族因其人少二得名,但我国的民族政策是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以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形式在各地和平相处,求同存异。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课时1 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知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2.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名称,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地形特征:类型和分布特点
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分布
结合我国不同地形区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资料,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爱国热情。
【构建动场】
我们经常说,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景色宜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段视频来感受一下祖国山河的壮丽。
播放《青藏高原》视频,播放完后,提出问题:片中播放的是哪里的风光?
从影片中我们领略到了青藏高原的雄伟和秀美,那你们知道我国还有哪些地形区吗?
那你们知道它们分布在哪里?让给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活动一:我国地形特点。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
活动程序:学生自主学习—展示自学成果—反馈纠正—总结提升
75
1.自主学习:
展示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说出我国有哪几种地形类型?
(2)说出各地形类型所占的百分比。
(3)通常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计算山区所占的百分比。
(4)归纳我国的地形特点。
2.展示交流:通过提问的形式,展示学生自学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生生、师生交流。
3.总结提升: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之后,及时总结,并与学生一起总结我国的地形特点
活动策略:学生先通过地图自主完成,组长带领大家小组内完成。教师我国的地形特点加以引导。
目标评价: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以及生生、师生交流,检查、纠正,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我国的地形特点。
活动二:知影响。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2
活动程序:思考——交流、得出结论——反馈纠正——总结提升
1.思考: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山区在开发时,有哪些有利条件、不利条件。
2.小组交流,得出结论:
3.展示交流:通过提问的形式展示学生交流后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评价。
4.总结提升: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之后,及时总结,并与学生一起总结我国山区发展的利和弊。
活动策略:结合多媒体图片,总结我国山区发展的利和弊。
目标评价: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描述我国山区发展的利和弊。
活动三:知山脉。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3
活动程序:学生自主学习—展示自学成果—反馈纠正—总结提升
1.自主学习:找出并填写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
75
2.展示交流:通过提问的形式,说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山脉名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生生、师生交流。
3.总结提升: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之后,及时总结。
活动策略:本部分内容图上都已显现,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学会。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纠正,后总结提升。
目标评价:学生自主学习、填表,通过生生、师生交流,检查、纠正,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在图中指出我国主要山脉。
活动四:找地形区。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4
活动程序:学生自主学习—展示自学成果—反馈纠正—总结提升
1.自主学习:
(1)找出并填写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东南丘陵。
75
(2)据图完成下列表格。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西侧
东侧
横断山脉
巫山
太行山脉
大兴安岭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北侧
南侧
天山山脉
昆仑山脉
2.展示交流:通过提问的形式,说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区名称,口述表格2.1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生生、师生交流。
75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西侧
东侧
横断山脉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巫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太行山脉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平原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北侧
南侧
天山山脉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脉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3.总结提升: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之后,及时总结,并与学生一起总结我国主要的地形区
活动策略:本部分内容图上都已显现,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学会。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纠正,后总结提升。
目标评价:学生自主学习、填表,通过生生、师生交流,检查、纠正,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我国不同地形区的位置。
活动策略:结合多媒体图片,总结我国山区发展的利和弊。
目标评价: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描述我国山区发展的利和弊。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75
主要地形及地形区
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地形和地势
山区面积及开发
通过教学与沟通,90%的学生解决“基础感知”,通过小组互议,完成深入学习,重点讨论,70%的学生了解我国地势分布特征,以及我国的地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课时2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运用中国地形图分析、归纳概况我国的地势特征;用中国地形图能够正确说出三个阶梯;运用图文资料说明我国地势所产生的影响。
通过阅读地图说明我国水能资源的分布与地势特点的关系。
“滚滚长江东逝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说明我国河流的流向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流向呢?
【讲授新课】
活动一:认识我国地势特点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和3
活动程序:教师提示—自主学习—展示成果—总结提升
75
1.教师提示:分析P27图2.9,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北纬36度地形剖面图。
2.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27图2.9,填表
分界线
位置
海拔 地形类型
第一阶梯
第二阶梯
第三阶梯
根据课本图2.9,学生自主学习填写上表
3.展示成果
75
以组为单位展示自学成果,组长发挥主导作用,负责订正、讲解和统计组内共性问题。
4.总结提升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活动策略和评价: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组内交流等方式认识我国的地势特征及各阶梯的特点。主要采用课堂提问和学案检测的形式评价。
活动二:我国地势特点带来的影响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2
活动程序:回忆旧知—交流探究—展示成果—指导总结
1.回忆: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比北美洲广阔的原因(山脉对海洋湿润空气的阻挡作用)。
2.交流探究
阅读课本图文资料,以组为单位分析我国地势特点对河流、降水和东西交通的影响。(提示:河流从流向和水能资源两方面分析)
3.展示成果
以组为单位,各组派代表分别说明我国地势特点对河流、降水和东西交通的影响,其他各组补充纠正。
4.指导总结
教师绘图提示: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对来自海上的湿润空气阻挡作用不大,所以湿润空气能深入内陆,带来降水。
活动策略:
首先回忆旧知,山脉对湿润气候的阻挡作用,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我国地势特点对降水的影响,在通过绘图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地势特点对河流、地势和东西交通的影响。
目标评价
通过提问和学案“成功体验”部分检测学生对本节主要知识的掌握程度。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75
地势特征、三级阶梯分界线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地形和地势
地势特征影响
通过教学与沟通,90%的学生解决“基础感知”,通过小组互议,完成深入学习,重点讨论,70%的学生了解我国地势分布特征,以及我国的地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气候
课时1 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1.知识与技能:南北气温的差异及成因;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冬最冷夏最热的地方;温度带名称及划分依据;
2.过程与方法:讨论、归纳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培养读图识图和协作的能力; 总结气温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地理和生活密切相关,学好地理可以增长见识,拓宽知识面,更好地改善我们的生产生活环境”的意识;培养“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人地协调发展观。
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主要温度带、干湿地区,主要气候类型。
冬、夏季风气候的成因。
75
课件展示哈尔滨举办的冰灯游园会系列图组、广州迎春花市图组,进而引入同一季节中国南北气温有差异。什么原因导致同一季节中国南北气温差异的呢?
(1)南北气温差异及原因:“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纬度越低,气温越高” ,进而得出:中国南北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南北跨越纬度很广;
(2)是不是每个季节南北气温差异程度都一样呢?导致南北气温差异的原因还有哪些呢?
一、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1、引入
课件展示哈尔滨举办的冰灯游园会系列图组、广州迎春花市图组,进而引入同一季节中国南北气温有差异。什么原因导致同一季节中国南北气温差异的呢?
(1)南北气温差异及原因:“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纬度越低,气温越高” ,进而得出:中国南北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南北跨越纬度很广;
(2)是不是每个季节南北气温差异程度都一样呢?导致南北气温差异的原因还有哪些呢?
2、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
(1)课件展示教材31页图2.13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出-28℃、-24℃、-16℃、-8℃、0℃、8℃、16℃等温线;
(2)据图合作探究:①这几条等温线大致的分布规律(从北到南分布,表示往南气温基本在升高);②最北气温、最南气温及差异(海口16℃、漠河-28℃,气温相差接近50℃);③冬季结冰与不结冰地区的分界线(0℃等温线);④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及0℃等温线弯曲的地方和原因(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东缘弯曲,青藏高原海拔远远高出同纬度地区,气温因此比同纬度地区低<海拔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0℃>);⑤该月气温最低的地方大致在哪?(漠河)
(3)结合分析总结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大)
3、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1)幻灯片直接展示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请一学生观察图上的等温线;
(2)分析:① 夏季我国气温分布特点与冬季有什么不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②
75
有没有气温特别异常的地区?(青藏地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海拔比同纬度地区高);③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在中国的最北端,那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在不在中国最南端呢?(不在,在新疆的吐鲁番<可适当引申原因——吐鲁番海拔低、加之地表以沙子为主升温快>)
(3)结合分析总结夏季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4)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漠河北极村和吐鲁番)
4、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1)课件展示教材33页图2.17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2)引导学生认识“五带一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气候区”,认识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与1月0℃等温线的关系;
(3)引导学生结合前面行政区划的知识,以导游的身份向同学介绍不同城市(哈尔滨、乌鲁木齐、北京、兰州、拉萨、武汉、昆明、广州)、家乡所在城市所处的温度带;
(承转)不同温度带,不同的气温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呢?
5、气温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以自然小组为单位,然后每组派一代表,看谁列举出的气温对生产生活影响的实例多,列举一个实例10分,组员可补充,累计最高分组当选本节课明星组
2.老师这里也整理了一些小资料,咱们一块来看看。(结合教材活动部分重点介绍不同温度带的水果、农作物熟制、传统民居的不同)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南北气温存在差异(原因:纬度差异)
不同季节温差特点
“五带一区”:
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气候区
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气温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较大
75
这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的差异和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明白了冬夏气温的分布与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有关,以及由此对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气候
课时2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东西干湿图,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我国干湿状况对农业类型、植被和自然景观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状况。
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对植被和农业的影响。
大家知道气温和降水是构成一地气候的两个重要的因素。上节我们已学习了我国气温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基本特点。
1、引入
大家知道气温和降水是构成一地气候的两个重要的因素。上节我们已学习了我国气温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基本特点。
2、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
我们平时经常会说下雨了,那是不是下雨就是降水呢?(区分降水与下雨的差别,明确降水的概念)指导学生阅读2.18“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的练习:
75
(1)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哪些地方?它与我国一月等温线图中的哪条等温线大致相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秦岭、淮河附近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它与我国一月份的0摄氏度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哪些地方?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市、兰州 市、拉萨市至 喜马拉雅山脉东缘。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西北内陆地区
(5)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阅读材料]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35页阅读材料“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
3、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1)可以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是有明显的规律的: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活动]降水量的不同会影响到建筑、饮食、民俗等许多方面。比较教材第37页图2.18中房屋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这与当地的降水情况有什么关系?
4、干湿地区
(1)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 :
一个地区是湿润还是干旱,不仅取决于降水的多少,还取决于该地区的蒸发量的大小。若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空气湿润;反之空气干燥。人们依据这一关系把全国划分为四个干湿地区。
(2)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3)干湿地区的分布 [板书]
对照“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2.18”,识读“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2.22”,回答下列问题:
(1)湿润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2)半湿润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3)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各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们的分界线大致接近哪条等降水量线?(4)从上述分析看,我国干湿区的分布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关系?
从总体看,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大体一致。但又有区别。例如,东北三省的湿润地区,有些地区的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可是由于气温低,蒸
75
发量小,也属湿润区。正是因为各干湿地区的水分条件不同,所以它的分布状况对各地农业生产和自然景观也产生显著的影响。
4.干湿地区对自然界景观和农业的影响 [板书]
湿润区、半湿润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自然条件优越,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南方湿润区主要是水田,北方半湿润区主要是旱地农业区。湿润和半湿润区自然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气候条件较差,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地区多以荒漠为主,半干旱区以草原为主。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降水的分布特点-----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地区
这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我国东西干湿差异显著的状况,以及深入了解了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地区。从总体看,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大体一致。但又有区别。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比较好,希望大家下去后做一些练习题加以巩固。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气候
课时3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1.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培养阅读、分析有关等值线分布图的能力。
2.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划分标准,认识其对我国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读图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从而体会我国气候类型的多样。
75
读图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从而体会我国气候类型的多样。
温故知新:
1.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原因。
2.温度带填图。
3.回顾特殊分界线──秦岭─淮河。
承转过渡:上节课给大家留了思考题,这些植被都对应哪个点呢?(移动图片到对应点)
那大家说这些植被的分布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降水,好咱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我国的降水情况。
提问引入:咱们先来看看几个城市的降水情况。
根据几个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同学们觉着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不同:从降水量上看有多有少;相同点:变化趋势相同,夏季多雨。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降水空间分布不均,不同地方降水量差异很大,且时间分布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那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国的降水会集中在夏季呢?
【新课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气温和降水的差异导致了我国气候的差异。这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二)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我国气候主要特征——复杂多样
(教师)展示“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请在图中找出吐鲁番、漠河、海口、五道梁、南京的气候类型。
(学生)吐鲁番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漠河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海口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五道梁的气候类型是高原山地气候,而南京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75
(教师)不同的气候类型有着不同的气候特征,我们如何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呢?下面请同学们完成第39页活动题,请阅读漠河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结合前面我们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从漠河的气温曲线图中,读出当地的最高、最低气温,描述气温的特点。
(2)从漠河的降水柱状图中,读出当地最多、最少的降水量月份,描述该地全年降水的特点。
(3)综合气温和降水图,说出漠河的气候特点。
(4)参考对漠河气候特点的表述,归纳其他三地的气候特点。
(5)根据漠河和海口两地气候特点的差异,说一说他们各自发展旅游活动的优势。
(学生)
(1)冬季寒冷且漫长,夏季温暖且短促。
(2)降水集中于夏季,夏多冬少。
(3)漠河气候特点: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短促,温暖湿润。
(4)海口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吐鲁番气候特点: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稀少;五道梁气候特点:高寒气候,全年低温,降水较少。
(5)漠河气候寒冷,可以利用这样的优势发展滑雪大赛、冰雕艺术展等冬季旅游项目;海口气候炎热,水分充足,适合开发越冬旅游、海上乐园等项目。
(教师)各种气候类型有着各自的特征,各不相同,变化各异。在一种气候类型区域中,他们的气候特点是不是就一样呢?试以漠河和北京为例说明。
(学生)不是全都一样。两者都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但是北京的气温要比漠河高,年降水量比漠河的多。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同一气候类型的内部,气候特征也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我国气候有着复杂多样的特征。
阅读教材38页图2.25“横断山区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示意”图。
(教师)你能根据植被说出不同高度所属的热量带吗?
(学生)从山脚到山顶,是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逐渐过渡的。
(教师)气候在山区呈现明显的垂直变化,让我国的气候更加复杂多样了。因此,地形是影响气候的因素之一。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季风气候显著
阅读教材38页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
75
(教师)我国的气候类型中,东部地区为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由北向南分布着哪些季风气候?
(学生)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教师)所以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类型齐全。
小结: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知,我国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是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二)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得出气候特点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影响气候的两个方面是什么?
(学生)气温和降水。
(教师)联系上两节课所讲的内容,全班分三组,分析来自漠河和海口、北京和吐鲁番、五道梁和其他四位地区气候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最后由各组代表回答。
(学生)来自漠河和海口的小朋友家乡气候不同是由于我国气候南北气温差异大,其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
(学生)北京和吐鲁番的降水量差异很大,主要是由于离海洋的远近,夏季风的影响造成的,所以其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
(学生)五道梁位于青藏高原上,地势海拔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我们认为其主要因素是地形。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是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师)有人把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称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季风是如何影响我国的气候的呢?下面请阅读教材40页2.28“中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示意”图及教材41页图2.29“阿拉伯半岛与长江以南地区位置与景观比较”图,阿拉伯半岛和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纬度相近,但景观差异很大,想想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据课本描述回答:降水量的差别大。
引导学生探讨引起这种差别的原因主要是海陆位置的差异造成的: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处在亚欧大陆的东岸,而同纬度的阿拉伯半岛则处在亚欧大陆的西岸。大陆东岸有特殊的季风气候,特别是夏季风能从海上带来大量水汽,形成降水;大陆西岸的阿拉伯半岛很难受到来自海洋的气流的影响,因而降水稀少。
季风对我国气温的影响又如何呢?阅读41页活动2,回答问题。
教师讲解:受冬季风的影响,我国冬
75
季要比世界上同纬度的其他地方气温偏低,其中北方地区距冬季风的源地近,受其影响更大,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从而加大了南北的温差,也就是说,冬季风也是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因素之一。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气候复杂多样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季风气候显著
纬度位置
气候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海陆位置和地形
这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明白了气候的分布与纬度位置有关,与海陆位置有关,也与地形地势影响有关。不同的气候类型形成了不同的景观。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河流
课时1 以外流河为主
75
1.读图熟悉我国主要的河流及分布,知道内流区、外流河的划分。
2.学会分析我国河流的主要水文特征和影响因素。
3.通过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培养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习众多的河流,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初步建立人地关系意识。
熟悉我国主要河流及分布,掌握外流河(区)与内流河(区)的定义及划分。
归纳我国河流主要的水文特征,并总结外流河、内流河共同的水文特征。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那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水源来自那几条河流呢?(长江、赣江)那我国还有多少像长江、赣江这样的河流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国的主要河流。
【讲授新课】
1.利于PPT播放“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问:大家对这幅图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学生回答:河流众多)我国是世界上河流众多的国家之一。
河流众多有什么优势呢?
教师总结:
(1)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
(2) 塑造了富饶的冲击平原(例如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河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
(3) 为众多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例如,鄱阳湖是我国候鸟的一大栖息地)
(4)利于灌溉、养殖、航运、发电、旅游等。
教师板书:1.河流众多 优点:①②③④
2.利用PPT播放我国河流分布图,给出河流位置,让学生回答分别是什么河流(黑龙江、辽河、黄河……)问:这些河流最终流向哪?(海洋)再问:分别流向哪个海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再追问: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河流分别有哪些?再播放塔里木河的位置,问:这条河流最终流向哪?(消失在陆地)
75
请学生总结:最终流向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如:黄河、长江,最终未能注入海洋的叫内流河,如:塔里木河。
教师板书:2.以外流河为主
河流
定义
主要河流
分布
外流河
最终注入海洋的河流
自东注入太平洋:黑龙江、辽河、黄河、海河、长江、淮河、珠江、澜沧江
外流区:外流河的流域
占全国面积的2/3,水量超过95%
向南注入印度洋:怒江、雅鲁藏布江
向北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内流河
最终未能注入海洋的河流
塔里木河
内流区:内流河的流域
占全国面积的1/3,水量不到5%
3.根据外流区、内流区的定义及分布图,问:我国外流区、内流区主要分布在哪?结合前几节学过的地形地势及气候的知识点,请学生分析原因。
教师总结:外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和东北部,内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原因:南部,东北部位于季风区,受季风影响大,降水多;西北部位于非季风区,降水少。
4.根据外流河、内流河推测外流湖、内流湖定义,再画简图形象的解释二者之间的差别及原因。
5.播放我国主要河流、湖泊的景观图片,并盘点我国河湖之最。
75
6.同学们,现在我们来了解河流的具体特征,河流的特征称为水文特征,具体包括:水量、水位、流量、流速、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我们以松花江、黄河、长江、西江(珠江的干流)四条河为例,来具体分析它们的水文特征。完成表格。
河流
水量大小
汛期长短
含沙量大小
有无结冰期
松花江
较小
较短
最小
有
黄河
最小
最短
最大
有
长江
最大
较长
较大
无
西江(珠江)
较大
最长
较小
无
7.合作探究:造成我国河流水文特征各不相同的原因分析,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当夏季风盛行时,降水多(选填多或少),河流水位高(选填高或低)、流量大(选填大或小),形成汛期;当冬季风加强、夏季风减弱,降水少(选填多或少),河流水位低(选填高或低)、流量小(选填大或小),形成枯水期,北方一些河流甚至断流、结冰,河流流经植被稀少(选填茂密或稀少)的地区,河流含沙量就大。
8.合作探究:归纳外流河、内流河的共同的水文特征。
河流
流量
汛期
含沙量
冰期
河流水源
影响因素
外流河
较大
从北向南变长
(除黄河外)较小
秦岭淮河以北结冰
降水为主
季风、植被生长较好
内流河
较小
短
较大
断流、为季节性河流
冰雪融水
气温
9.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材料,掌握京杭运河的概况及作用。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外流河(区)和内流河(区)
外流河(区)和内流河(区)
以外流河为主
河流的水文特征
75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外流河、内流河的概念、分析归纳了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了解了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分析了季风气候对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影响。同时也懂得了由于我国季风气候面积广大,各地区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条件不同,因而河流的水文特征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性。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河流
课时2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1.能够说出长江、的概况。
2.通过对河流治理和开发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能够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1.长江的地理概况。
2.长江的开发利用与治理。
通过读图说明长江的概况,开发与治理
1.播放长江之歌,引入对长江的学习。
2.读我国主要河流比较表,分析为什么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展示课件:学生欣赏《长江之歌》,并欣赏长江壮美景色。
教师讲解:长江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之歌》就表达了中华儿女对母亲河的赞美之情。它既是我国的“水能宝库”,也是我国的“黄金水道”
75
。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长江“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的功能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二)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课堂活动1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查阅课本图2.34和有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然后请各组派代表就以下问题向全班发表见解或填绘地图。
1.长江发源于哪里?注入什么海洋?干流有多长?
2.在图中指出自源头到入海口,长江干流流经了哪些大的地形区?这些地形区各属于我国地势哪级阶梯?干流在阶梯交界处形成了哪些著名峡谷?
3.在地图中标出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并写出分界点的名称,干流南北各有哪些支流和湖泊?
学生议论:(略)
活动小结:引导学生观察第45页照片,江源附近河道复杂,给源头勘查带来了困难。自清代以来,几次勘查都没有准确结果。直到1978年,我国科学工作者才完成长江源头的勘查,证明长江为世界第三长河,长度大于北美洲密西西比河(6262千米)。长江流经地势阶梯交界处,江水流速快,切穿了一系列山脉,形成峡谷。长江三峡两岸峭壁陡直,直插云霄,峡内幽深,江水湍急,虎跳峡则深度更大,江水奔腾咆哮,水能丰富。
课堂过渡:水能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利用高速水流推动水轮机组发电,巨大的水量和水流速度快是水能开发的先决条件。内河航运是船舶在河流上进行运输,江阔、水深、水流平稳是航运的理想条件。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长江上、中、下游各段流经的地形、水流的速度、支流的多少和水量的大小都有明显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对长江各段的开发措施必然各不相同。
课堂活动2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参考长江干流剖面图(图2.35)和课本其他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本组承担的课题,然后请各组代表就本组负责的课题发表见解,其他各组可以给予补充。
课题一:(第1~4组研究)长江上、中、下游三段相比,哪个河段水能资源最丰富?哪个河段最适合发展航运事业,判断依据是什么?
课题二:(第5~8组研究)据测,长江可开发的水能蕴藏量达1.9亿千瓦,在世界大河中首屈一指,但现在水能资源的开发只占可开发利用的8.6%,巨大的能源付之东流。你认为长江水能开发有哪些困难,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逐步实施,你认为会给长江水能开发带来哪些机遇?
75
学生议论:(略)
活动小结:随着西部大开发,我国东西部对电力的需求加大,加上西部地区科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必将加快对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速度。
从课本图2.35可以看出:长江干流从四川宜宾以下四季都可通航。为了克服影响长江通航的因素,应当多方投入资金,疏通航道,消除浅滩;更新长江船舶,确保航运安全;加强沿江港口建设,发挥“黄金水道”的作用。
课堂过渡
长江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母亲河。但是,这条母亲河有时却相当暴虐。
课堂活动3
师:“九曲回肠”的荆江河段,除了使通航受阻外,还会带来怎样的危害?
讲解:荆江河段水位高出两岸的江汉平原,河道蜿蜒,水流不畅,容易积水,造成洪灾。荆江河段(教材47页2.37三峡工程和2.38荆江治理图)是长江洪灾最严重的河段,素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1954年以来,我国政府大力整治荆江,疏浚与固堤并重,分洪与蓄水相结合,多次战胜洪灾,保证了荆江大堤的安全。三峡水区建库后,可以控制荆江河段下泄洪水来量的95%。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长江的概况
长江的水文特征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这节课我们主要从正、反两方面对长江的开发与治理、黄河的“功”与“过”进行了学习,重点针对长江的开发和黄河的“过”给人们带来的影响,设想了许多治理措施和方案。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75
第三节 河流
课时3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1.能够说出黄河的概况。
2.通过对河流治理和开发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能够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1.黄河的地理概况。
2.黄河的忧患与治理。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黄河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她在历史上曾多次泛滥,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成为我们的一大忧患。今天,我们就围绕黄河的“奉献”和“忧患”来探讨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问题。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多媒体展示一组关于黄河风景的图片,请同学们欣赏;教师再展示一组突出黄河危害的图片或录像,请同学们观看。看完后,教师总结:刚才我们观看的是我国黄河的图片或录像,黄河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她在历史上曾多次泛滥,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成为我们的一大忧患。今天,我们就围绕黄河的“奉献”和“忧患”来探讨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问题。
(二)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1.黄河的概况
教师多媒体出示课本第50页图2.41黄河流域水系图和景观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
(1)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哪个海洋?上、中、下游是如何划分的?主要支流有哪些?
75
(2)黄河干流流经哪些省区、地形区?
黄河干流很明显地呈巨大的“几”字形,像一条巨龙,从青藏高原越过青海省、甘肃省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是中国的第二长河。
(3)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黄河发源于哪座山脉?黄河流域的主要地形特点是什么?(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黄河流域以高原、平原为主。)
(4)黄河中、下游分别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地形区?(黄河中、下游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山西省、陕西省和河南省、山东省;流经地形区主要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2.黄河与长江比较
读“我国主要河流长度、流域面积和年径流量对比表”,黄河、长江的长度相差800千米,年径流量却相差14倍。
黄河、长江的长度相差不多,年径流量却很悬殊,这主要是受气候的影响。黄河的径流量受气候影响很大,黄河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降水较少,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蒸发量大,水量较小。
与长江比,黄河水文特征还有什么差异?
与长江比,黄河的年径流量集中在夏秋季节(7~9月),黄河的含沙量大,黄河在冬季会出现结冰现象。
(三)黄河的奉献与忧患
1.奉献
黄河作为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发祥地之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利用多媒体适当根据学生反馈情况予以补充,主要体现灌溉、发电、旅游、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等方面。出示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景观图,在干旱的地区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誉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出示黄河梯级开发示意图、中国地形图。通过读图,我们知道黄河的上中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主要的水电站有刘家峡、龙羊峡、三门峡等八座大型的水利枢纽和水电站。这些水电站的建立,为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工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电能和水能。壶口瀑布以其水势汹涌、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象,每年都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游客来此参观游览。
2.忧患
75
多媒体展示资料
资料一 “痛苦的记忆”: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000多年间,黄河决口1590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每次灾难都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1938年黄河改道,滚滚洪水汹涌南下,冲进淮河,淹没了豫东、皖北和苏北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使得黄淮平原的千里沃野变成了一片凄惨、荒凉的“黄泛区”。
资料二 “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黄河每立方米水的年平均含沙量约35千克,高峰时达到570千克。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古人称黄河是“一石(担)水,六斗泥”。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
资料三 黄河断流对农业造成巨大损失,每年豫、鲁两省因断流无法灌溉而减产粮食10亿千克以上。1995年断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即高达42亿元。而断流时间最长的1997年,黄河下游有13.33万公顷粮食绝收,减产粮食27.5亿千克,棉花5000万千克,胜利油田200口油井被迫关闭,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35亿元。1997年,空前严重的断流影响到130万人的吃水问题。
资料四 水污染的漫画或录像。(略)
资料五 源头荒漠化的图片。(略)
资料六 课本第52页活动题1。(图2.45)
学生回答:
洪水威胁、泥沙含量大、断流损失、水污染、凌汛、荒漠化、水土流失、“地上河”隐患等。
教师进一步引导:
(1)黄河上、中、下游三段产生的环境问题分别主要是什么?
(2)各河段产生以上环境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因素主要有哪些?这些因素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六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代表进行发言,组间进行交流补充。
教师总结:上游产生的主要问题是荒漠化和凌汛,中游产生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的问题,下游产生的主要问题是“地上河”隐患、断流和凌汛。
教师提问:产生以上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分别是什么?
教师展示资料,并结合课本的活动题1(图2.45)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共同合作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
75
资料一 多媒体展示黄河源头和上游植被破坏的录像或景观图,引导学生分析出黄河上游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人为原因是过度放牧和毁林开荒等。
资料二 课本第53页图2.45分析产生凌汛的河段与不产生凌汛的河段河流的流向有什么不同?由此说明产生凌汛的主要原因是黄河流域跨纬度较大,这是造成凌汛的主要因素,即以自然因素为主。
资料三 课本第51页的图2.42“黄河干流泥沙沿途的变化”。
针对资料三提问:
(1)图中的兰州、河口、龙门、陕县、利津等含沙量分别是多少?黄河流经哪一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为什么?
(2)从陕县到利津含沙量和输沙量各有什么变化?沙到哪里去了?
针对问题1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可从地形、气候和植被等方面总结)黄土土质疏松、易流失,植被破坏严重,暴雨使大量泥沙与雨水汇入黄河造成中游严重水土流失。这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针对问题2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从陕县到利津含沙量和输沙量都在减少,该河段主要流经地势平坦的华北平原,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到了河床,变成了“地上河”。
教师提问:“地上河”有什么危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与中游的水土流失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略)
教师总结:它的危害是随时有发生洪水的危险。下游的地上河形成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水土流失,这也是下游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不仅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
课堂过渡:我们通过以上大量材料、图片、录像分析出黄河各河段主要的环境问题以及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由此我们也意识到它们对黄河流域人民的不利影响,为了让黄河更好地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我们必须积极寻找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究竟如何治理更有效?请同学们展开想像的翅膀,献计献策。
课堂设计
指导学生活动
75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2页的阅读材料“治黄百难 唯沙为首”,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分别对黄河各河段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然后,结合课本第52页的活动题2,提出我国是如何解决的?学生看书回答。展开想像;教师布置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班内进行讨论,寻找治理黄河忧患的措施和方案。
学生讨论:(略)
教师总结:针对上游的荒漠化可以采取退耕还草、还林,合理放牧,植树种草;针对凌汛可以采取破冰、疏导。对中游的水土流失应从人为因素考虑,多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对下游的“地上河”隐患可以采取治沙、疏浚河道、加固大堤,加强中游泥沙的治理等措施;防治水污染、节约用水,修建水库、建水利枢纽;等等。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黄河的概况
黄河的水文特征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利用
这节课我们主要从正、反两方面对黄河的“功”与“过”进行了学习,重点针对黄河的开发和利用给人们带来的影响,设想了许多治理措施和方案。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四节 自然灾害
1.运用图文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分类,能够结合实例区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2.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常见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
75
3.结合我国地形和气候知识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和原因,掌握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
4.结合具体实例掌握常见的防灾减灾措施。
1.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分布地区和造成的危害。
2.常见的防灾减灾措施。
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地区和原因。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河流的特征,长江、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等,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心的课文《自然灾害》。
板书: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教师(播放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的视频):我们遇到过一些灾害,也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一些灾害,究竟什么是自然灾害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4、55页图文资料,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分为哪两类?各包括什么灾害?
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破坏性的事件,到底是不是自然灾害呢,请同学们分组完成下列问题,理解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区别。
(1)讨论教材第55、56页活动第1题中列举的现象哪些属于自然灾害,说明原因。
(2)交流自己见过的自然灾害及其造成的损失。
学生合作探究。
教师(精讲点拨):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也就是说,导致异常变化的因素必须是自然因素,发生的灾害才是自然灾害。
教师(承转):我们已经了解了自然灾害的含义和类型,下面就来讨论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
板书:二、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75
教师: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多发的国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6、57页文字内容,总结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
学生自主学习:总结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
我国自然灾害发生有两大特点:一是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发的国家之一,在同一时间会发生多种自然灾害,在同一地区会发生多种自然灾害,而且不同自然灾害可以连续发生;二是遭受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教材图2.48和图2.49):不同的自然灾害在我国发生的地区是不同的,下面同学们采取分组活动的形式探究我国不同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区和主要原因。完成教材第58页活动题。
小组一:阅读教材图2.48和图2.49,在图中找出洪涝、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主要分布地区。
小组二:参考教材第58页活动第2题对台风和干旱灾害集中分布区形成原因的解释,结合前面所学内容分析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洪涝灾害分布区形成的原因。
小组三:想想看,台风、洪水会引发什么地质灾害?在山区的河谷地带,地震会引发什么自然灾害?
生合作探究:分为三个小组,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教师(精讲点拨):(播放5·12汶川大地震视频资料)由于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大,因此多发生滑坡、泥石流和旱涝灾害,我国东部地区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西南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因此都是地震多发区。而且自然灾害往往连续发生,一种自然灾害能够引发一种甚至几种其他自然灾害,造成更大的损失。自然灾害的形成主要归结于自然原因,但是有些人为原因也是不可忽视的,如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会加剧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危害,因为我们要尽量保护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
教师(承转):面临如此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下面我们一起为防灾减灾献计献策。
板书:三、防灾减灾
教师:为了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8、59页图文资料,总结我国政府为防灾减灾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自主学习:总结我国政府为防灾减灾采取了哪些措施。
(成果展示)(1)运用现代遥感技术及时检测自然灾害的动向。
75
(2)建立防灾工程。
(3)储备防灾物资。
(4)及时进行救援。
教师(展示发生地震和泥石流时的自救漫画):发生自然灾害时,我们不能只等政府进行救援,要及时自救,因此需要掌握常见的防灾减灾措施。同学们分组讨论教材第60页活动题漫画中人们采取措施的可行性,完成活动题。
学生合作探究:
教师(精讲点拨):为了防灾减灾,我国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我们自己也要掌握防灾减灾方法,做到自然灾害发生时首先要自救,然后才是等待救援。
教师(拓展延伸):我给同学们搜集的防灾减灾歌,供同学们参考:
(1)地震
遇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找空隙。 靠在墙角曲身体,抓住机会逃出去。
远离所有建筑物,余震蹲在开阔地。
(2)火灾
火灾起,怕烟熏。鼻口捂住湿毛巾。 身上起火地上滚,不乘电梯往下奔,
阳台滑下捆绳索,盲目跳楼会伤身。
(3)洪涝
洪水猛,高处行。土房顶上呆不成, 睡床桌子扎木筏,大树能栓救命绳,
准备食物手电筒,穿暖衣服渡险情。
(4)台风
台风来,听预报。加固堤坝通水道。 煤气电路检修好。临时建筑整牢靠。
船进港口深抛锚,减少出行看信号。
(5)泥石流
下暴雨,泥石流。危险处地是下游。 逃离别顺沟底走。横向快爬上山头。
野外宿营不选沟。进山一定看气候。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75
常见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分类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发生频繁、受灾严重、灾害范围广
自然灾害
防灾减灾
国家与个人
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认识到了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之一。我国的自然灾害的种类很多,分布广,并且受灾严重。了解自然灾害是为了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有效防灾减灾。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那我们自身也要提高灾害自救能力。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知道什么是自然资源并知道自然资源是如何分类的。
2.能通过观察具体数据,说出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特点。
3.掌握什么是自然资源。
4.正确区分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5.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树立珍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节约自然资源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
1.什么是自然资源,准确区分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2.自然资源的分类、特点及运用。
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播放一段反映我
75
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的视频,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大自然,她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土地、阳光、矿产、水、森林等。它们是存在于自然界,还是人为创造的?它们对人类来说有没有利用价值?
1.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1)从衣、食、住、行和学习等方面,举例说明哪些是自然资源?
(2)小组讨论:在我国东南沿海,小河中的水为什么总也流不完?
(提示:水资源是一次性资源吗?从而引出自然资源的分类。)
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如土地、阳光、森林、水和水能等。非可再生资源: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如煤炭、石油、铁矿等。
引入教材图3.1可循环使用的土地资源和图3.2用一点就少一点的煤炭资源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形成过程和速度的不同,明确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要区别对待。)
引导学生回答,对于可再生资源:要合理利用,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对于非可再生资源: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师:出示制定《京都议定书》背景材料及摘要内容。边看边议这段背景材料,从几个方面说明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安全、环境外交已成为国际关注的一大主题,世界也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已经超出了专业课题的范畴,与国际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联合国组织为此多次召开会议制定各种条约,仅就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问题,1997年12月在日本的京都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此次会议讨论的重点是要求发达国家做出减排温室气体的具体承诺,因为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目前消耗着世界4/5的自然资源。据1988年统计,美国一个人一生要消耗矿物20吨、锡360千克、锌300千克、铜700千克、铝1.5吨、铁15吨、黏土12吨、盐13吨。学生看后发表自己的观点。(略)
师:从同学的发言中,我们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有的说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有的说自然资源也存在着枯竭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提出辩题:(1)矿产资源是否存在枯竭问题?
75
(2)以水资源为例说明可再生资源是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学生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分组进行辩论。
分组情况:第一组与第二组第一辩题、第三组与第四组第二辩题
要求:各组辩论时间不超过5分钟,用词要恰当,对问题的阐述要简明,论据要充分。
大致内容:
第一辩题
正方:矿产资源存在着枯竭问题,它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数量有限,用一点就会少一点,矿产储量越来越少。例证。
反方:矿产资源不会枯竭,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矿产品种日益增加,类型越来越多,海底和地壳深层的矿产的开发,等等。
第二辩题
正方: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据有关专家预测,21世纪的世界将为水而战。在中东,40多年来,阿拉伯与以色列之间爆发的几次战争,其中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水”,1967年以色列占领阿拉伯领土后,马上宣布那里的水资源为“战略资源”!再者水污染十分严重,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排放使我们的用水量大量减少,加剧了水的危机。
反方: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可以循环利用的。出示水循环示意图。并讲解水是如何循环的。(略)
有关水资源污染的问题,我们不妨举这样几个例子,西欧是世界上工业化最早的国家,也曾使流经此地的几条河流成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河流,进入20世纪以来,英国、法国等国家对泰晤士河、莱茵河、塞纳河等河流进行了治理,这些河流现在又变得清澈了。假日,人们又可以泛舟于碧波之中。再如美国的洛杉矶曾是世界著名的八大公害之一的城市,后来由于政府和企业重视对污染物的治理,只过了短短几年,天变蓝了,水变清了,森林又变得生机盎然了。我国近几年来对黄河、淮河的治理,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由此不难看出在资源与危机面前,“人类自有回天力”。
师:经过一轮紧张激烈的唇枪舌剑,使我们进一步认清了自然资源的特点,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观看几段动画和图片,以此验证同学们的观点。播放世界石油、煤的储量及开采年限动画。“石油输出国变为石油进口国”的资料。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海洋污染等图片。
2.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75
师:在辩论中同学们也提到中国的自然资源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我国资源有什么特点。出示一组数据:我国资源总量及在世界的地位。
中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中国矿产类型齐全,储量居世界第三位
中国土地类型齐全,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
中国江河径流量,居世界第六位
中国森林面积广阔,居世界第六位
提问:看了这一组数字你有什么想法?
生回答:资源丰富,地大物博。
师:学生回答后紧接着出示我国人均资源数据及在世界的地位。我国耕地面积变化表、黄河断流图、小煤矿的开挖对环境的破坏图、我国控制人口的基本国策。
提问:这又说明什么问题?
生: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少。
板书: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提问: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的现象是否会越来越严重?分析一下我国资源的发展趋势。
生:根据已有的资料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论述自己的观点。
师:与学生一起活动,并及时进行调控。
提问:我们在保护和节约资源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举例。
完成课本P66活动1、2题,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用主人的身份,根据我市存在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向上一级主管部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观点不出现偏差,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概念、重要性和分类
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75
利用类型
土地资源现状
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通过这节课的分析讨论,大家不仅知道了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总量多,人均少,利用不尽合理。而且这节课我们更重要的收获应该是我们应如何自觉地以我们的实际行动去节约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 只有大家都行动起来,做好保护和发展环境的工作,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二节 土地资源
1.结合生活经验与课本图表资料,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和构成情况。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3.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合作交流、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4.引导学生从生活经历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我国土地资源特点、国策教育,让学生初步树立合理和节约用的资源观。
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我国土地资源现状要突出“人与土”的矛盾;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要突出“水与土”的矛盾。
图片展示,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我国土地景观图片并提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环节。
教师板书:(一)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
教师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所见所闻,谈谈土地的用途及重要性。
75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讨论、谈认识,由学生总结。
学生总结:土地的用途很广,有的土地可以种植粮食、蔬菜、瓜果,为人类提供食物;有的土地可以栽种树木,为人类提供木材;有的土地可以生长牧草,为人类提供放牧牲畜的场所,提供肉、奶、皮毛等畜产品;有的土地还可以用来建房、筑路等等。土地对人类极为重要,失去了土地,人类就没有了食物来源,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就会停止。
教师承转:我们知道,土地的用途是多种多样的,这正说明土地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土地有着不同的用途。那么,土地的类型如何划分?又具体分为哪些类型呢?
教师板书:1.土地资源的类型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投影片(或录像片),试确定这四种土地的类型。
教师利用多媒体,依次出示“平原耕作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和“城市”的投影片或录像片,并配有解说。学生思考、讨论、发言,教师启发、纠正、总结。
教师总结:通过观察可以看出,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也就不同。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不同类型。其中,耕地、林地、草地属于农业用地,而建设用地属于非农业用地。
教师板书:耕地、林地、草地(农业用地)、建设用地(非农业用地)
教师提问:我们学校附近的土地有哪些利用类型?
学生回答略。
教师承转:我们知道了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那么,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是怎样的呢?如数量大小、类型多少、比例构成、地区分布等等。
教师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第一,从圆形统计图3.9可以看出,我国土地类型齐全,既有耕地、林地、可利用草地、工矿交通城市用地和内陆水域等可利用土地,也有沙漠、石山、永久积雪和冰川等难利用土地;第二,从统计表可以看出,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第三,从文字材料、图3.8和3.9可以看出,我国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少(分别只占12.68%、31.86%),难利用的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只约为世界人均数的1/3)。
教师板书: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小;
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
75
学生完成活动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分析,由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从图3.9可以看出,有利条件是:由于我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多种多样,因而使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齐全,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不利条件是:由于我国山地多,平地少,加上西北地区高山多、气候干燥,使我国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特别是耕地少),难利用的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这大大限制了我国种植业的发展。
教师提问:课余,了解一下你家乡的土地主要有哪些利用类型,构成比例如何,你认为这样的比例构成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教师板书:(二)地区分布不均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示意图、我国干湿地区图、我国地形图,重点阅读课本图3.10“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概括我国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分布。
学生总结: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这里属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属于平原或低缓丘陵地形,土地利用程度高,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种植业和渔业。我国的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这里属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属于山地地形,土地利用程度高,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林业。我国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这里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属于高山、高原和盆地地形,土地利用程度低,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牧业。
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读图,比较完整地分析、概括了我国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分布大势。请同学们再用4个字,概括一下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的总特点。
教师启发,学生参考课本内容思考。
学生总结:地区分布不均。
教师板书:1.耕地——东部季风区的平原、低缓丘陵
2.林地——东部季风区的山地
3.草地——干旱、半干旱地区
总特点——分布不均
教师提问:在读图总结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大势的基础上,我们共同完成P70~71活动1:用简练的文字填写比较表,联系我国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分析、解释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原因。
75
学生填表比较(填表略),分析原因,教师启发、补充。由教师总结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原因。
教师总结: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的东西差异,是由我国地形、气候分布的东西差异所造成的。首先,因为我国的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肥沃;而且我国东部属季风区,降水比较丰富,所以这使得东部平原区特别适宜用做耕地。第二,因为我国东北、西南和东南山区气候湿润,森林茂密,所以,它们成为我国三大宜林地区。第三,因为我国的高原、高山和大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这里处于内陆,气候干燥,不适宜森林的发育和耕作业的发展,而是分布着面积广大的草地;另外,由于我国西部地势高峻、气候干燥、自然环境恶劣,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戈壁、石山、高寒荒漠、永久积雪和冰川等目前条件下还未利用的土地。
教师提问: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不仅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而且南北方也有很大不同。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北方旱田、南方水田、我国地形图、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下面三个问题的投影片。
1.在图3.10上,标注出旱田与水田分界处标志性的山脉与河流的位置和名称;标注出与分界处位置比较接近的年降水量线的位置及数值。
2.从图中获取北方旱田与南方水田的不同信息,进行比较(可列表)。
3.联系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状况(或温度带与干湿地区),分析北方旱田与南方水田不同的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发言,由学生总结,教师提示、补充。
学生总结:首先,在东部季风区,大致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北为旱田,以南为水田;其分界处与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比较接近(边标注边讲述)。第二,北方旱田与南方水田的不同可归纳在下表中:
北方旱田
南方水田
灌溉和水源
水源缺乏
水源充沛
作物种类
小麦
水稻
播种方式
播撒种子
插秧
……
……
……
第三,因为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水源缺乏,所以形成面积广大的旱田;而我国南方降水充沛,水源丰富,所以形成面积广大的水田。由于环境不同,使两种耕地的作物种类、播种方式等产生了差异。
75
教师板书:(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教师承转:了解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那么我们身边的土地利用都合理吗?你听到或看到了哪些破坏土地资源的现象?
学生讨论:略。
师:多媒体出示漫画:“水土的怒吼”“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土地的辛酸”。
学生小组讨论的含义,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后果。
师生互动:怎样才能保护土地资源?
学生讨论:略
教师总结:①植树造林、修堤筑坝,保护水土;②植树造林,向沙漠进军;③退耕还草,退耕还林;④建立完整的防护林体系。
针对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国家制定政策法令,如《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并且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要求公民遵守国家的法令,违者要追究责任,受到处罚。为此国家还将每年的6月25日定为全国土地日。我们国家立法,我们公民就应自觉守法,加强对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切记:保护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汉族和少数民族概况
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
民族风情各异
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分布
地区分布不均
土地资源
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认识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国的土地资源不仅比例构成不合理,而且分布不均,这种不均的突出表现是我国土地资源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而在东部又有南北方的不同。可见,我国土地资源的差异无处不在。这种差异既给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便,也使我们的生产、生活丰富多彩。
75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三节 水资源
1.了解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并能说出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掌握解决水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均的主要途径。
3.引导学生课前做好资料查找,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时空分布特征,并学会分析其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的措施。
4.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惜水、节水的美德,增强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
1.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2.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对策。
3.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造成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
问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不吃不喝可以活几天吗?人只喝水不吃饭可以活几天?生答。师:可见水对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那么究竟什么是水资源?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课题——《水资源》
视频:节水公益广告
提问: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这个视频,那么从这则视频中,我们了解到的水的利用价值有哪些呢?这些水资源都来自哪里?
板书课题:第三节 水资源
一、时空分布不均
新授
1.水资源的概念和作用。(学生看书并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水资源概念。
广义:包括海水在内的地球水量总体。
75
狭义:是指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作用:人的生命活动和动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水不仅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径流量分布示意图”,学生观察我国河流径流量图,了解河流流量分布与水资源分布的关系,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红线,即水资源南北方界线。说明该界线大致以长江流域界线为界,由图可知,我国南方河流数量多,径流宽度大,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南丰北缺。
明确:我国水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南丰北缺。重点提出在空间分布上,西北地区、华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强调水资源与人口、耕地分布的不匹配性。
3.多媒体展示“北京年降水量的变化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图中查出北京降水量最多与最少的年份,分析降水量与河流流量的关系,结合我国气候资料,得出我国水资源的年际变化特点。
4.思考: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先给学生展示活动式课文的三则资料,学生讨论、总结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影响,分析原因。教师总结。)
明确: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旱涝灾害等。
(教师可以总结我国水资源时空不均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板书:二、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1.如何缓解我国的缺水状况?(提示学生根据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问题寻找解决途径和方法)
明确: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我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结合图片“长江流域的年径流量图”来激发学生思考该如何解决此问题?然后进行合作讨论,得出的结论是修建水库,学生读“水库调节径流示意图”,使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水库的作用。
兴修水库是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之一;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多媒体出示南水北调示意图,并简单解说引黄入晋工程的作用及意义,从而提示学生分析、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但人均仅为世界水平的1/4,总体上我国缺水情况日益加剧。然而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水污染和浪费的状况也很严重,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有不合理用水的状况?(学生课前调查家庭用水情况统计回答)引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话题。
75
小组展示课前布置的家庭用水调查及家庭节水小妙招。教师展示社会生活方面比较浪费水的行业。(学生认识到节水是社会各部门各方面需要进行的共同的工作。节水是社会问题。)
明确:
A.我国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所做的努力:制定法律、法规;有偿使用;制定“中国水周”;制定“节水标志 ”。
B.农业节水:帮助学生了解我们周围的农业用水情况,并把几种主要的灌溉方式提供给学生。
C.工业节水:提示学生根据教材了解。
D.城市节水:简单了解。
E.家庭节水:调查学生的家庭用水情况,并评出家庭用水小模范,使学生找到身边的榜样。
F.出示节水标志,并通过让学生介绍这一标志,强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节水意识。(观察节水标志图,通过观察你有哪些想法,这些会不会对你今后的生活产生影响?记住节水标志,时时不忘节约水资源。)
结束语: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祝愿我们美丽的地球,天更蓝、地更绿、 水更清!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时间分布不均、空间分配不均
时空分布不均
水资源
75
利用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本课设计以我国水资源现状→特点→原因及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为主线,层层递进,重难点各个击破。落实了知识点,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对学生进行了环境教育。
1.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联系学生身边的关于水资源使用情况的活动,使学生对于水资源的现状问题以及如何保护水资源有更深入的理解。初步形成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
2.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发现并解决问题等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交通运输
课时1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1.认识交通的重要性,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了解选择交通运输方式需要考虑的因素,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3.根据需要解决来源于实际生活中的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并能初步的说出理由,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比较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会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在生产力落后的年代,人们用人力畜力进行交通运输。今天2
75
个小时的火车车程,用马车运输要走10天。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交通运输方式可供选择,甚至想象插上竹蜻蜓遨游世界。
板书 一、交通运输的概念
提出问题 我们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家庭之间,都借助哪些工具呢?学生举例。
启发思考 各种车辆除了拉人,还可以拉什么呢?日常生活中,大家观察哪些活动要借助交通工具呢?学生举例说明。
归纳总结 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就是交通运输。
板书 二、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
读图分析 课本图4-1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
第一阶段:人力运输 第二阶段:畜力运输 第三阶段:现代运输
分组讨论 现代运输工具的优越性
归纳总结 1.现代工具速度快,容量大。
2.现代工具可加强各国家、各地区间的往来。
3.现代工具的使用可促进资源的开发,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板书 三、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学生活动 课本P87活动1,分组讨论
教师小结 四大米市都在长江中下游的鱼米之乡,可利用长江和京杭大运河运输。
读图分析 课本P88,对比分析五岭县的变化与交通的关系。
板书 四、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1.各种运输方式特点比较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分析比较各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
运输方式
运量
运费
运速
铁路
较大
较低
较快
公路
较小
较高
较快
水路
最大
最低
最慢
航空
最小
最高
最快
板书 2.考虑因素
学生活动 给出几个客运的具体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各案例应该选择哪种运输方式,为什么?选择时都考虑了哪些因素。
1.山东济南某公司的王经理,必须在两天内赶到北京签订一份合同。
75
2.刘晓和妈妈准备暑假从石家庄到香港旅游。她们想选择比较经济的旅游方案。
3.500吨钢材从上海运往济南。
4.一吨活鱼从跋山水库运往沂水县城。
学生活动 学生在各小组内进行热烈讨论,说出选择的方式并说明理由。
(从多角度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从客运和货运两方面引导。)
教师小结 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分析,选择货运与客运方式时应分别考虑的因素如下。
客运:人数、运费、速度、目的
货运:运量、货物性质、运费、距离、时间
要根据人们的要求和客观条件对运输工具做出选择。
教师小结 人的出行:必须考虑出行目的。人们对货运的要求可以根据四个字:多、快、好、省。
货运:贵重或急需而数量不大──航空
容易死亡或变质的──公路
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铁路
教师小结 我们在合理利用各种运输方式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时,还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那就是遵守交通规则、爱护交通设施、保证交通安全。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交通运输的概念及作用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交通运输的重要性,认识了从古自今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结合我们自己的生活,分析了不同交通运输在运量、运速、价格等方面的特点,还结合了具体的情景总结了客运和货运在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方面要注意的事项和一般规律。
经过课堂实践,有了很大收获,也发现了一些不足。
成功点表现在:利用以有知识,以生为本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为学生提供了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有兴趣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课堂中有话想说,有话能说。
75
不足之处:
1.评价机制不够及时,欠启发性。
2.提问题和引导不到位,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处理课堂时间不够随机应变。
今后打算;再上每一堂课中,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发展思维空间,更多的展示机会表现自我,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样,我们的课堂都会更轻松,更愉悦。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交通运输
课时2 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
1.能够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记住我国主要的铁路线,记住我国重要的铁路枢纽。
3.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分布格局;学会使用列车时刻表。
4.能够设计合理、经济的旅游路线。
5.学会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1.我国主要铁路线的名称,我国重要交通枢纽名称。
2.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地区分布特点。
3.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1.“五纵三横”铁路干线的名称与位置。
2.学会使用列车时刻表。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我们在满足物质需求后,难免要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所以,外出旅游便成了许多家庭度假的一种时尚。同学们都到哪些地方旅游过?乘坐的什么交通工具?沿途经过了哪些城市?走了哪些路线?(以谈话的方式激
75
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谈论的兴趣。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交通运输线)
(板书)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
【讲授新课】
1.交流体会 让学生谈自己在旅行中所观察到的各地交通运输情况,比较各地的运输方式及运输工具的多少。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交通运输各地发展不均有个感性的认识。
2.读图分析 用电脑打出课本图4.4“我国的交通运输网”。(去掉三处说明文字)让学生在亲身体会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交通网的总体分布格局。
3.引导分析 同学们,我国的交通运输网从整体上看,哪些地方稀疏?哪些地方稠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点?
4.总结结论 我国交通运输线分布不均,东部稠密、西部稀疏、密度相差很大,无论是陆运、水运还是空运都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同时让学生观察图4.5我国主要高速公路的分布,加深这种认识)
(板书)分布不均,东稠西稀
5.典型分析 同学们,请观察我国水运最发达的地方在什么地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电脑闪现长江通航部分)长江航道,干流横贯东西,众多的支流南北分布,深入到内地许多城市和农村,成为我国内河运输的大动脉。通航里程达7万千米。重庆、武汉、南京、上海是长江沿岸的重要港口,可以江海联运,被称为我国的“黄金水道”。
6.引导观察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内河航运和铁道运输线的分布有何特点?(交错分布)这样分布有何好处?(便于水陆联运)
7.观察重庆、武汉、南京、上海这几大城市除作为铁路枢纽、公路枢纽、水运枢纽外还是什么运输枢纽中心?(航空)上海等大城市都有国际机场,与国内、国外许多城市有密切的联系。形成了海、陆、空立体化的交通。
8.提出问题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东西部交通密度差别如此之大呢?
9.观察讨论 我国各行政单位的人口数量柱状图、资源分布图、地形图,让学生自由讨论。
(板书)二、成因分析
1.自由发言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观点。正确的给予肯定,错误的引导,但不限制学生思维。
75
2.引导分析 抓住人口、资源、地形三方面着重分析。我国人口的东多西少,矿产资源的“北煤南磷”,农产品的“南稻北麦”都向交通运输提出了要求;地形上,东部大部分地区为平原,西部地势较高,地形复杂,多高原山地,修路成本高。从而让学生明白东部交通发展快,运输密集的“必要性、可行性”。
3.事例巩固 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千百年里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民谣,为什么呢?(放宝成铁路、成昆铁路的图片)西部地区修建铁路要克服什么自然条件?(地形)随着技术的提高,宝成铁路像一条黑色的钢铁巨龙沟通了巴山蜀水,成为我国西南一条重要的铁路运输大动脉,使艰难险峻的蜀道变成了坦途,从而结束了“蜀道难”的历史。
4.引导观察 我国哪些地区还没有铁路?(西藏)正在建设中的青藏铁路,说明青藏铁路建成后将结束西藏无铁路的历史,而且也将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穿越多年冻土最长的铁路。
5.教师小结 我国交通线东密西疏的格局,限制了西部资源与能源的开发,也约束了东西部之间的联系。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面貌将发生重大变化,同时也将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
6.承上启下 从图上观察,哪种交通运输方式最重要?(铁路运输)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铁路运输的特点
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
主要铁路干线—五纵三横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重点掌握我国交通运输网东密西疏的大致分布格局。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 农业
课时1 农业及其重要性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75
1.了解农业的概念、重要作用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2. 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3.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及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4.通过对我国农业发展成就的认识,树立热爱祖国的自豪感。
1.农业生产的各部门及农业的作用。
2.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的影响。
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气候对农业分布的影响
秋风起,天转凉,火锅温暖你胃肠;美好的一天从丰盛的早餐开始。但是,你知道中国人一天要吃掉多少食物吗?数量很惊人:1.8万吨鸡蛋,10多万吨猪肉、20多万吨水果,还有更多的粮食和蔬菜……天上不会掉馅饼,这些食物来自于大地的恩赐: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不断奉献的产业——农业。
欣赏图片,观察食物构成,思考食物来源,感受中国食物消耗的庞大数据。
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广义农业)。它分为种植业(狭义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等。 农业除了给我们提供丰富的食物之外,还能给我们提供些什么呢?还能发挥什么作用呢?白居易在诗中写道:“身上衣裳口中食”,这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农业:
1.生活离不开农业——衣食之源
生活离不开农业——家具、门窗等
我们现在基本不需要“唧唧复唧唧”的当户织了,也很少“临行密密缝了”。因为工业生产既代替了的繁琐的劳动,又高效的提供了产品:
2.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展示部分棉、麻、丝、毛、皮制品;金锣和兰陵集团部分产品)。
75
我们告别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农业机械使得农业劳动大大减轻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
3.农业为工业生产提供消费市场
创意农业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农业技术的创新发展,以及农业功能的拓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精致农业和生态农业相继发展起来:油菜地种出大龙袍、机器猫;稻田里种出白鹤、祥云、米老鼠……这些创意十足的农田不仅惊艳了游人,也让传统的农田身价倍增。
4.“创意农业”助力现代农业的发展
中国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多的人口。有力的回应了外国经济学家关于“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发问。我们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5.中国农业的奇迹
(小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农业及其重要性
地区分布差异:东西差异、南北差异
农业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主要农作物分布差异:南稻北麦、南甘北甜
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有关中国农业的问题,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探究了中国农业的地区差异和中国农业的发展,并结合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75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 农业
课时2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走科技强农之路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概念,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2.认识我国农业地区的分布差异。
3.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4.了解我国科技兴农取得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的差异。
2.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3.通过阅读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进一步巩固读图、用图的正确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农业发展成就的认识,树立热爱祖国的自豪感。
1.我国农业在地区上的差异。
2.我国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规律。
3.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4.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气候对农业分布的影响。
2.影响农业的发展因素。
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杨凌农业科技园区的视频):同学们观看视频后有什么感觉?
教师:是的,新中国形成后,我国农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国自然条件差异大,人口众多,农业仍然面临巨大的压力。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我国农业的发展条件。
学生:和传统农业不同。
75
学生各抒己见。
一、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教师:农业生产与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关系最为密切。同学们可以阅读教材第96页资料了解农业和自然条件的关系,回忆我国各地自然条件是否相同。
教师:我国地形多样,气候复杂,构成了不同的自然条件,因此要把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在最适合它发展的地区,这就是“因地制宜”。
教师(展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模式图):同学们阅读教材第96页图片,初步了解在不同的地区适合发展的农业类型。
教师: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不仅要考虑自然条件,还需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如市场需求、生活习惯等,这也是“因地制宜”的重要表现,下面同学们就分组探究教材第97页东南沿海某区域图,完成教材第97页活动题。
(1)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A、B、C、D四地合理布局农业,并说明你的理由。
(2)家住A地的小雨,向村里建议减少水稻种植面积,改种蔬菜、花卉,发展鱼、肉、禽、蛋生产,你认为可行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教师(精讲点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既要考虑自然条件,也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自然和社会的优势,取得最高的效益。
教师(承转):虽然我国农业地区分布有明显的差异,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发展很快。下面我们一起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
二、走科技强农之路
教师: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农业发展迅速,出现新的优良品种,生产方式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同学们阅读教材第98页图文资料,分析什么因素在农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教师:许多科学技术都应用于农业,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下面是几个示例:(教材第99页活动题答案)
(1)无土栽培
①无土栽培菊花:菊花无土栽培时,盆栽基质选用蛭石、珍珠岩、岩棉、陶粒、泡沫塑料、砂等均可。营养液的配方成分为每升水中含硫酸铵0.23克、硫酸镁0.78克、硝酸钙1.68克、硫酸钾0.62克、磷酸钾0.51克。
75
②无土栽培西红柿:选用耐低温、弱光、丰产、抗病性强的品种浸种催芽,大部分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采用人工无土穴盘育苗法。按草炭:蛭石为3∶1的比例配好基质,每平方米基质中加入5千克消毒鸡粪和0.5千克蛭石复合肥,混匀后填入72孔吸塑盘,每孔一粒,上覆蛭石1厘米,盘下用塑料薄膜与土壤隔开。出苗前温度保持25~30℃,出苗后温度为白天20~25℃,夜间10~15℃。苗盘要保持湿润,长出3~4片真叶即可出盘定植,大约30天。
(2)农业生物技术
①生物育种:生物技术用于育种是一种快捷、有效的育种方法。通过引入特定的基因,以改变动植物的品质。例如,在水稻中介入产生维生素A的基因,可以提高稻米的营养价值。袁隆平发明的超级稻,用的就是杂交技术。
②生物防虫:漳州是著名的花果之乡,也是闽台农业合作示范重点地区。针对漳州市果蔬虫害问题,从2008年开始,福建省院士专家工作办公室等多个部门,邀请海峡两岸多位知名专家研发橘小实蝇生物防治技术、红蜘蛛生物防治技术、果树树势衰退和植物线虫生物防治技术,积极培训种植大户、农技人员,取得初步成效。2010年3月,漳州市正式启动闽台(漳州)农业生物技术示范区建设,综合运用生物防治技术和产品,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教师(精讲点拨):尽管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较快,但是同发达国家仍然有巨大的差距,我们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还必须依靠科技的优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等农业类型,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农业强国。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农业
农业成就、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走科技强农之路
75
我们结合原来学习的自然环境知识,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需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并且将二者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够选择出最适合发展的农业类型。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要能够结合相关条件正确选择出适合发展的农业类型。我国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力量,我们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农业强国。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三节 工业
课时1 工业及其重要性 我国工业的分布
1.使学生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认识到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的工业地区、工业城市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1.工业生产的过程、工业类型以及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工业分布的大势和主要工业城市、工业基地的分布。理解工业基地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1.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
2.工业类型以及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
3.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75
同学们,大家能在我们的教室(学生互相观察彼此身上)找到哪些工业产品?这些工业产品都是哪些工业部门生产出来的?
(承转)我国的工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业,那么你知道什么是工业吗?你对工业生产的过程、工业部门知道多少呢?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怎样的?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要来了解的内容。
(一)工业及其重要性
(承转)汽车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最常见的交通工具,我们以汽车为例来分析工业的一般生产过程。
1.汽车生产有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开采铁矿石、冶炼钢铁、生产汽车)
2.各阶段的生产原料是什么?前后生产阶段有何联系?(后一阶段所用的原料是前一阶段的产品,即前一阶段的生产是为了后一阶段的正常进行,生产是有计划性、有针对性地生产,而非盲目生产)
3.铁矿石是来自于什么地方?(自然界)
4.生产汽车对铁矿石进行了几次加工?(两次)
(师问)谁来总结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生答)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
教师总结:针对工业产品的不同,对原料加工的次数也有多有少。
提问:汽车的生产反映了工业生产过程中具有哪些特点呢?(阶段性、相互联系性和计划性)
教师总结:工业生产是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每个加工阶段都形成相应的工业部门,工业部门间又通过产品发生联系。有的工业产品需要多种零部件共同装配合成,所以往往与许多工业部门发生联系。(比如汽车生产不仅需要钢材,还需要轮胎、玻璃)
出示板书:
工业:从自然界中获得物质资源或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生产部门。
从工业生产的过程看,工业可分成哪几种类型呢?每种类型有哪些工业部门?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75
从自然界中获得物质资源的工业——采煤工业
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的工业——钢铁工业
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后再加工的工业——汽车工业
教师承转提问:每一种工业产品都与多个工业部门有关,这么多工业部门是如何分类的?
(教师指导)
1.完成课本P102“活动”:依照“家具厂沙发的生产联系图”做餐桌、面包的生产联系图。
教师帮助学生分析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各个部门:重工业是生产主要生产资料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大部分满足生产需要;轻工业是生产消费资料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大部分是为满足生活需要的生活消费品,部分用于生产。
学生讨论交流填写下表:
定义
主要工业部门
重工业
轻工业
(承转)工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呢?
2.角色扮演
学生自愿扮演农民、建筑师、军人、科学家,分别来评述对工业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学生扮演其他多种角色并谈谈对工业的认识。
教师总结: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3.设计中国工业分布
学生在教师发放的《中国工业分布空白图》上标注自己设想的工业分布情况。
钢铁工业——东北地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石油工业——新疆——西部大开发战略,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
75
关注地理热点问题意识的培养。
(承转)同学们的设计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我国工业分布究竟是怎样的?来印证你们的设计好吗?
(二)我国工业的分布
1.板书教学
对照图4.21《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指引: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沿江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点发展工业,逐渐形成了东北重工业基地,并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了一大批工业中心。改革开放以后,沿海、沿江地区工业迅速发展,一些老工业中心成长壮大,新工业中心不断涌现,并形成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等工业基地。
图4.21反映了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多;西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
2.设疑导读
(1)你能说出沿海、沿江地区的主要工业城市吗?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你能说出主要能源工业吗?
学生根据图4.21《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制作的电脑动画,依次指出黄河、长江沿线的工业城市;沿海的四个工业基地的位置和范围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
(2)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最为丰富的能源分别是什么?
师生小结:上游——水能;中游——煤炭;下游——石油。
(3)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合理的工业分布是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关键。那么从沿江、沿海两方面来说,我国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地区在哪里?
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地区。
教师承转:学生自己分析京津唐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工业的条件,总结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工业的分布。
学生讨论交流:政策、环境、劳动力等因素。
(4)可见,工业分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就我国工业分布来看,你能从总体上评价我国工业分布的合理性吗?(不太合理。)
75
(5)为使工业分布日趋合理,国家在这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
(6)西部大开发战略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对我国东西部经济的发展都有好处。那么发展乡镇企业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
——工业分布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
——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
——缩小城乡差距;
——能使工业分布更加均衡;
——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概念、地位及发展状况
工业及其重要性
分布格局:东部密集,西部稀疏
工业
四大工业基地
我国工业的分布
合理分布工业是工业建设中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它关系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城乡结合、国防安全和生产的经济效益。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三节 工业
课时2 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1.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和发展特点。
75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分布特点及发展方向。
了解高新技术发展原因以及分布特点;
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产品具有“高、精、尖”的特点。包括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
与传统工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有什么特点呢?
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1. 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读图4.23《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增长》,帮助学生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带动我国工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产品具有“高、精、尖”的特点。包括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
(师问)与传统工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有什么特点呢?
填写下表。
项目
高新技术产业
传统工业
科技人员比例
产品附加值
生产增长速度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
投入的研究开发费用
(2)教师引导学生读图4.25《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分布的主要特点。
学生看图分析、讨论。
──沿海地区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
75
──沿边地区以国家的开放政策和沿边的地理优势,开发以贸易导向型的产业;
──内地以优势资源和工业基础,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教师总结:我国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中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的地区。
(3)地理位置不同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有不同的产业开发重点。针对这一内容,教师可以举出我国沿海、沿边和内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实例,向学生介绍。
例如: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是我国第一家国家级的光电产业基地所在地,其光电产业领先国际,被形象地称为“中国光谷”。
2.完成活动练习内容
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P107“活动”中提供的资料,谈谈你们还知道哪些高新技术产业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分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
东部地区发展快
中西部地区发展慢
地区发展差异
依附于大中城市
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
三大密集区
合理分布工业是工业建设中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它关系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城乡结合、国防安全和生产的经济效益。
传统工业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将闯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凭借高新技术,传统工业重振雄风指日可待。
75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