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0.50 KB
- 2021-10-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要素
学
习
目
标
1. 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了解古今异
义现象。
2. 体会本文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写
作特点。
3. 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
好的社会理想。
语文要素
语
文
要
素
【要素1】课文链接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作
者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自
己的情感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桃
花源”是记的对象。
【要素2】辨析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变迁,相同的词语在古代汉语中的
意思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差甚远,这些词
语原先的意思便是古义,现在的意思便是今义。
古代汉语中有大量的古今异义词。对于这类词
语,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多加注意。
语文要素
语
文
要
素
典型例题: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参考答案: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人
世隔绝的地方。
技法点睛:古今异义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江”“河”两
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
江、黄河外,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
2. 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如“率妻子邑
人来此绝境”一句中的“妻子”,古代指妻子儿
女,现在则专指男子的配偶。
语文要素
语
文
要
素
3. 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
另外的事物。如“牺牲”一词,在古代指祭祀用
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
己的生命和利益。
4. 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卑鄙”一词,在古代
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短浅;
而现在则是贬义词,指(语言、行为)恶劣,
不道德。
5. 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
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
短语,这类词数量不多,但一定要特别重视。
语文要素
语
文
要
素
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的“无论”就是
两个词语:无,不要;论,说。
习题链接:见“名师导练”第一、二题;“课外延伸”
第1题。
名师导学
1. 背景解读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
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召,又拒绝同刘宋政权的
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
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
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
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名师导学
2. 整体感知
景色优美
风俗淳朴
名师导练
一、字词解释题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缘 溪行 ___________________
(2)芳草鲜美____________________
(3)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欲穷其林__________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
(6)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
(8)具答之_______________
沿着,顺着。
新鲜美好。
对……感到惊异。
尽。
类。
交错相通。
全,都。
详细。
名师导练
(9)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咸来问讯_______________
(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
(12)乃不知有汉____________________
(13)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__
(15)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_
(16)寻向所志_______________
(17)欣然规往____________________
(18)寻病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邀”,邀请。
全,都。
妻子儿女。
竟然,居然。
不要说,更不必说。
值得。
做记号。
标记。
高兴的样子。
随即,不久。
名师导练
2. 文言词汇选择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天下独绝
B.遂与外人间隔/飞漱其间
C.不复出焉/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停数日,辞去/成礼而去
D
名师导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渔人甚异之/奇山异水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谓从属车骑曰
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帝感其诚
D.未果,寻病终/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C
名师导练
二、句子翻译题
1.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
有别的树木,花和草新鲜美好,地上的落花繁多。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在那里)便看
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名师导练
3.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
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
叫的声音。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名师导练
6.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
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访太守,(向太守)报告
了这番经历。
名师导练
三、内容理解题
1.内容理解默写题。
(1)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代桃花源人来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
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 美池、 桑竹之属。
名师导练
(4)表现桃花源人生活恬适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
句子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①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 皆出酒食。
名师导练
2. 内容理解简答题。
(1)作者在第1自然段没有直接写桃源之美,而是先
写了桃源外的桃林美景,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2自然段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
进行描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桃源外的桃林美景来正面烘托桃源之美。
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
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
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名师导练
(3)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要写南阳刘子骥找桃源未
果一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添桃花源的神秘色彩,更令读者向往。
名师导练
3. 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全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叙了渔人进出桃花源
的经过,末段历史上确有其人的刘子骥的“规往未
果”,印证了当时关于桃花源的传闻是真实可信的。
B. 桃花源中民风淳朴,主要从热情好客、辛勤劳作等描
写可见。
C. “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不仅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来之
不易的安定生活的珍惜,也为下文人们找不到桃花
源埋下伏笔,看似闲笔却匠心独运。
D. 《桃花源记》中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意思相近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A
名师导练
(2)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
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 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
下文推断可知,他们叹惋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
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 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外界,目的是
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
祥和的生活。
D. 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图景,又
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
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B
名师导练
(3)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也自知是一种空想,故在头尾
对此都有暗示:桃花源虽然有具体地点,人们再访也
不可得。
B. 进桃源的路给读者一种“山重水复”的感觉,作者层
层设伏层层解,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
C. 具体形象的理想“桃源”,艺术地折射出当时社会的
“乱”和“苦”;设计“桃源”,实际也是艺术地提
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方法——广大人民希望过的就
是这种安定美好的生活。
D. 作者描绘桃源景象,从环境到人物衣着、精神状态,
层层深入,井然有序,无一句多余;且不事雕琢,近
乎口语,令人倍感清新诗意,实在是言简意深,这和
作者的田园诗风一脉相承。
A
课外延伸
书黄筌画雀
苏轼
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
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 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
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 君子是以务学而好
问也。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颈足皆展/不足为外人道也
B. 或 曰/或王命急宣
C. 乃知/乃不知有汉
D. 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夫学须静也
课外延伸
D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验 之 信 然 乃 知 观 物 不 审 者 虽 画 师 且
不 能 况 其 大 者 乎?
3. 请根据你的理解,概括出本文揭示的一个艺术创
作规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延伸
要深入、仔细地观察生活和万物,要勤学好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