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8.68 KB
- 2021-11-0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
“高分低能”“会读书不
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
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
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
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丁肇中
这是一篇著名科学家对学习自然
科学的经验之谈的议论文
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格:推究。致:获得。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
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
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有想象力、有计划、客观地探索事物的精
神
丁肇中(1936-)美
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
美国。三个月后随父
母回到中国。1956年
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
习,1960年获得科学
硕士学位,1962年获
得(物理学)哲学博
士学位。
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
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
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
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
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
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
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
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
中国科技大学客做教授。
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
致知:
正心 :
修身:
齐家:
抽象: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推究事物的道理
求知,得到知识。
端正心思。
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整齐家政。
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什么问题?作者的结
论是什么?
主要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
然科学。
作者的结论是:希望我们这一代人
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
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
一部分。
2、从全文出发,概括“格物致知”
的真正意义。
1、本文的标题是论点吗?
3、“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
情”?“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
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答:原因是 大多数人缺少完成一个成功的实
验所需要的眼光、勇气和毅力。
从探察物体(实验)而得到知识。
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或态度是什
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对中国一
些读书人继续支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1)传统儒家“格物”以“致知”的途径是
(2)这样做的依据是:
(3)继续支配中国一些学生的表现是
真理是由圣人领悟并传给一般人,
研究圣人之经书即可得到真理。
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
①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②
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什么重要性?
(用课文原话回答。)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
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
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用课
文原话回答。)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
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
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
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1-2自然段
3-12自然段
13 自然段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
物致知。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
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
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提问:“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
什么?讨论并归纳:
“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原文:“古
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
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
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
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
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
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
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
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3、讨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
和致却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
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讨论:〈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
么?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
样不一样?
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
得到新知识。
5、讨论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
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
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
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
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6、讨论: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
哪里?
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7、讨论: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
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
学的观察。
8、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
好不会做研究。
9、讨论: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
么?这是什么论证?
归纳: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
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属于举例论证。
提
问
:
第
九
段
讲
的
是
什
么
道
理
?
归
纳
:
实
践
的
过
程
不
是
毫
无
选
择
的
量
,
而
是
需
要
小
心
具
体
的
计
划
,
要
有
一
个
适
当
的
目
标
10、讨论: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
物致知精神?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
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归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
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
也是不可少的。
归纳: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
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
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
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
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
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
论点。
小结:
为论证观点,作者举了哪
些事例?这些事例之间有什
么关系?
Ø王阳明的事例
Ø一种竹子的实验
Ø作者本人的经历
彼此联系,互相对比
讨论:我们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
知精神?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1)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
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
(2)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
的过程证明了的。
(3)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
不可少的。
7、试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归
纳
:
试
验
的
过
程
应
该
是
积
极
的
、
有
计
划
的
探
测
。
1.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
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
从科学发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
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这
几个方面来论述说明的。
2.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
了证明什么观点?
举自己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
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这一观点。
3.文中倒数第三段中加粗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这几个词都表明作者所说的是一般情
况,不是所有情况,也不包括特殊情况,使语
言表达严密。
4.划分最后一段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第一层是第①句,第二层是②③句,第三
层是④—⑦句,第四层是第⑧句 第一层承
上启下,点明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第二层
从研究学术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两方面来
具体论述其意义;第三层揭示格物致知精神
的真正含义;第四层得出结论,提出希望。
5.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
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
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6.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
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示例: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
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
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7.你认为我们当代中学生最主要的弱点是什么?
这一弱点是如何形成的?
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们中学生目前最主要的
弱点是缺乏责任心。这主要是因为中学生大都是
独生子女,在家庭里大多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
义务,造成意志薄弱;在学校及社会教育中对于
公民意识、责任意识的教育力度较为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