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6.50 KB
- 2021-11-0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八章 《运动和力》 单元测试卷
题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
1.如图所示,小孩用力蹬地,滑板车向前滑行;停止蹬地,滑板车慢慢停下来,
对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滑板车没有力就不能运动
B.滑板车的运动需要力的维持
C.阻力改变了滑板车的运动状态
D.以上说法都正确
2.关于惯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百米赛跑运动员到达终点不能马上停下来,是由于运动员具有惯性
B.汽车驾驶员和乘客需要系上安全带,是为了减小汽车行驶中人的惯性
C.行驶中的公交车紧急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倾,是由于惯性力的作用
D.高速公路严禁超速,是因为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3.一个氢气球在拉线断开后,斜向右上方匀速直线飞行,则这一过程中氢气球
( )
A.不受力 B.受力但不平衡
C.受平衡力 D.只受斜向上的力
4.如图 1 所示的四个实例中,为了增大摩擦的是( )
图 1
5.公交驾驶员进行驾驶技能比赛时,可通过“一杯水”来考验驾驶员的行车技术。
将一杯水静置在公交车的置物台上(如图 2 所示),司机突然刹车时,杯中水有可
能发生的情况是( )
图 2
A.仍保持水平 B.将向前溢出
C.将向后溢出 D.会溢出,但不能确定溢出方向
6.如图 3 甲所示是一架电梯匀速向上运动的示意图。如果用 F 表示钢索的拉力,
用 G 表示电梯受到的重力,那么,图乙中能正确表示电梯受力情况的是( )
图 3
7.下列现象中主要是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
A.自行车的轮胎凹凸不平
B.气垫船利用压缩空气的方法使船体与水面脱离接触
C.战斗机准备作战时,抛掉副油箱
D.有些北方城市常常在下雪后将煤渣洒在结冰的路面上
8.如图 4 所示,放在 M、N 两水平桌面上的 P、Q 两物体,分别在 FP=5 N、FQ=3
N 的水平拉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确定( )
图 4
A.桌面 M 一定比桌面 N 粗糙 B.P 的速度一定大于 Q 的速度
C.P 的质量一定大于 Q 的质量 D.P 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于 Q 受到的摩擦力
9.一个重 50 N 的木箱放在水平桌面上,在 10 N 的水平推力的作用下静止不动,
此时木箱受到的摩擦力为 f1;当推力为 22 N 时,木箱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箱
受到的摩擦力为 f2,则( )
A.f1=0 N f2=22 N B.f1=0 N f2=50 N
C.f1=50 N f2=22 N D.f1=10 N f2=22 N
10.一颗正在竖直向上飞行的子弹,如果它受到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
( )
A.先减速上升,后加速下降 B.沿竖直方向做匀速运动
C.立刻停在空中 D.立刻向下加速运动
二、填空题(每空 2 分,共 32 分)
11.一个箱子重为 100N,放在水平面上,受 6N 的水平推力,箱子未动,这时箱子
受到的摩擦力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6N.当水平推力
增大到 10N 时,箱子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水平推力增大到 20N 时,箱子受到
的摩擦力为________N.
12.如图所示,某小组同学以硬纸板为研究对象,利用弹簧测力计、细线等器材进
行实验,该小组同学是在做“探究________实验”.按图甲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时,
应在硬纸板处于________状态下读取测力计的示数;按图乙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时,
放开硬纸板前,应使两测力计的示数________,两细线对硬纸板拉力的方向
________.
13.一个重为 40N 的物体沿水平路面做匀速直线运动,需加 30N 的水平拉力,则它
在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_ N;若使物体竖直向下匀速运动,则向上的拉
力应为________ N.
14.如图 6 所示,物体 A 重 30 N,被 F1=50 N 的力垂直压在墙上静止不动,则物
体 A 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__N;物体 B 重 30 N,受到 F2=20 N 的水平推力,
在水平面上静止不动,则物体 B 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__N。
图 6
15.小华在做“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时,其中一步的操作如图
7 所示,这样操作的错误是:物体不在________上运动。纠正错误后,若使木
块由铺有毛巾的木板运动到光滑的木板上,则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将
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当在同一平面上用弹簧测力计
拉动木块,使其分别以 2 m/s 和 4 m/s 的速度运动时,弹簧测力计两次的示数
_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这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
动速度__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图 7
三、作图题(共 8 分)
16.(2 分)一工件在传送带带动下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在图 8 中画出工件的
受力示意图。
图 8
17.(3 分)如图 9 所示,画出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图 9
18.(3 分)如图 10 所示,一小木块从斜面上滑下,在粗糙的水平面上滑动一段距
离后便停下来。请你画出木块在水平面上滑动时的受力示意图。
图 10
四、实验探究题(共 30 分)
19.(6 分)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小明选择了如图 11 所示的装置,
把小卡片两端的细线绕过滑轮,并在线端挂上钩码。
图 11
(1)实验中选择小卡片的目的是________(选填“考虑”或“不考虑”)小卡片
的重力。
(2)为了探究“一对平衡力是否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需进行如下操作:
________(选填“挤压”或“旋转”)小卡片,松手后观察小卡片是否平衡。
(3)小明利用弹簧测力计代替图中的钩码进行了探究,发现两个力的大小还有
较 小 的 差 距 , 你 认 为 形 成 差 距 的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条即可)。
20.(9 分)小明利用如图 12 所示的装置,探究在水平面上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进行了如下操作:
图 12
a.如图甲所示,将毛巾铺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
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b.如图乙所示,取下毛巾,将棉布铺在斜面和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
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c.如图丙所示,取下棉布,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
面上通过的距离。
请针对以上操作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操作中错误的一次是________(选填“a”“b”或“c”)。
(2)对比两次正确实验操作能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通过的距离越
________。
(3)纠正错误后,多次实验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推理得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
小车,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做____________运动。
(4)为了得出科学结论,三次实验中让小车都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自由滑
下,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________________。
(5)在水平面上滑行的小车受到的重力和小车对水平面的压力________(选填
“是”或“不是”)一对平衡力。
(6)上述探究实验中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
可)。
21.(15 分)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用弹簧
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长方体木块,使它沿水平长木板匀速直线滑动,从而测
出滑动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
把棉布、毛巾等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图 13
(1)观察图 13 甲、乙、丙所示的三次实验,比较图甲和图________,说明滑
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压力有关。
(2)比较图甲和图丙,说明在________相同时,接触面越________,滑动摩擦
力越大。
(3)小明在进行图乙所示的实验时,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通过多次实验得
到滑动摩擦力 f 与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压力 F 的关系图线,如图丁所示,
由图可知:f=________F。当木块与砝码的总重力为 6 N 时,木块在长
木板上滑动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________N,若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为 2.5 N,则木块将做________运动。
(4)上述问题探究结束后,小明想进一步用原器材探究滑动摩擦力与物体间接
触面积大小是否有关,小红认为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要换一正
方体木块进行实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请说明理由。
答案
1.C 2.A 3.C 4.A 5.B 6.C 7.B 8.D 9.D 10.B
11.【答案】等于;10
12.【答案】二力平衡条件;静止;相同;相反
13.【答案】30;40
14.30 20 15.同一水平面 变小 相等 无关
16.如图所示
17.如图所示
18.如图所示
19.(1)不考虑 (2)旋转
(3)两个滑轮的摩擦不同(或弹簧测力计未校零,或读数误差等)
20.(1)b (2)大 (3)匀速直线 (4)速度相同
(5)不是 (6)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或科学推理法)
21.(1)乙 (2)压力 粗糙 (3)0.25 1.5 加速
(4)小明的观点正确。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是否与接触面积有关,应不断改变
物体间的接触面积大小,长方体可提供不同的接触面积,而正方体各表面面积相
同,故小明的观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