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0.49 KB
- 2021-11-0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RJ·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一课 短文二篇
2
1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1)四季 (2)消散 (3)坠落 (4)参与。文中有“欣赏”“领悟”
的意思
辉 俱 猿 竞
(1)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2)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3)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
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4)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
奇丽景色了。
3
5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
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几句从听觉和视
觉的角度进行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的
气息。
(1)青林翠竹 (2)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
跃 (3)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
6 “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写出了“鸣”的状态,写
出了晨间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
字写出了“跃”的状态,争相跳跃,静中有动,写出了热
闹的气氛。
8
“高峰入云”是仰视所见,“清流见底”是俯察所看,俯
仰之间极写山之高,水之清,且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
物宛在眼前,境界清新。写“两岸石壁”“青林翠竹”之
时,则改用平远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
石相映衬,呈现一派绚烂多彩的气象,生机勃发。
9 C(助词,的/代词;A.连词,表转折;B.凭借;D.代词)
(1)消散(2)好像(3)说出
7
10 (笋的)形状犹如象牙一样,像雪一样白,像花藕一样嫩,
像蔗糖一样甜。
11 B(甲文没有从触觉、味觉进行描绘)
2
1
(1)庭下/如积水空明(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门 (2)高兴、快乐的样子 (3)考虑,想到 (4)交错纵横
(5)共同,一起 (6)大概是 (7)只是
B(和,同/参与。文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A.寻找;
C.只是;D.大概是)3
(1)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2)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
样的闲人罢了。
4
6
5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色比作空明的积水,把月下竹
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为全
文营造了清丽的意境。
(1)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苏洵 苏辙 (2)庭下如
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 何
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本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文中是指清闲的人、
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把自己列为“闲人”,表达了作者虽
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却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因是“闲人”
而可赏月,又表达了作者心境的旷达。
7
9
8
A(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
《答谢中书书》一文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传达出作
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
间的志趣。《记承天寺夜游》则传达出作者微妙的心境,贬
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等,种
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1)于是(2)临近,靠近(3)靠着,倚靠(4)大概是10
当晚月亮出来了,雪月相映生辉,(我)坐在纸窗之下,觉得
明亮无比。
11
(1)此句运用比喻修辞,将月下白雪比作“涂银”“泼汞”,
在读者眼前铺开了一幅明亮、晶莹、澄澈的雪月奇观的画卷,
生动新颖,激发起无限想象,也表达了作者的无比喜爱之情。
(2)此句巧用比喻,以“镜中见疏发”比喻月下清水中的树影,
以其离离然,生动地写出月之皎洁、夜之宁静、作者心境之
空灵,如梦如幻,可谓神来之笔。
12
(1)C(A.“字体方正稳健”有误;B.“笔画圆润”有误;
D.“笔画连绵”有误)(2)B(根据“舞袖翩翩”判断第一
空选“影”,根据“歌喉”判断第二空选“声”,“千尺”
是数词+名词,第三空对应“半天”)
13
1.根据拼音写汉字。
五色交huī( ) 四时jù( )备
( )yuán鸟乱鸣 沉鳞jìnɡ( )跃
辉 俱
猿 竞
2.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1)四时俱备________
(2)晓雾将歇________
(3)夕日欲颓________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季
消散
坠落
参与。文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 •
•
•
•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4.按原文默写。
(1)__________,四时俱备。
(2)《答谢中书书》中描写江南山水景物一日之美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达了作者与古今知音共赏山水美景的得意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阅读考点7 写景方法之多感官描写
多感官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景物特点;②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③抒发作者情感。
常见题型:①某段或某句运用了哪几种感官来描写景物?有何
作用?②从写景方法的角度赏析某句话。
答题思路:①首先读懂句段,明确其调动了哪几种感官;②分
析词句,确定景物的特点;③感知句中作者的情感。
题目链接:题5、11
5.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
鳞竞跃”所展现的画面,并说说这几句的描写取得了怎样的表
达效果。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
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几句从听觉和视觉的
角度进行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的气息。
6.“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沉鳞竞跃”一
句中“竞”字用得好。请你具体说一说好在哪里。
“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写出了“鸣”的状态,写
出了晨间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
字写出了“跃”的状态,争相跳跃,静中有动,写出了热
闹的气氛。
7.文人们描写景物,常常于俯仰之间、远近变换中境界全出。
从视觉变换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
“高峰入云”是仰视所见,“清流见底”是俯察所看,俯仰
之间极写山之高,水之清,且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宛
在眼前,境界清新。写“两岸石壁”“青林翠竹”之时,则
改用平远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
呈现一派绚烂多彩的气象,生机勃发。
【甲】答谢中书书
【乙】天镜园
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
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
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轻舠⑥飞出,牙人⑦择顶大笋一株
掷水面,呼园人曰:“捞笋!”鼓枻⑧飞去。园丁划小舟拾之,形
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
惭愧。
【注】①浴凫堂:天境园中的一个堂名。②樾:树荫。③兰荡:
湖名。④明瑟:明净、新鲜。⑤破塘:绍兴地名。⑥轻舠:小船。
⑦牙人:商人。⑧枻:船桨。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_______
(2)类若乘空_______
(3)无可名言_______
消散
好像
说出
•
•
•
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而钱不湿
B.可以为师矣 公亦以此自矜
C.山川之美 园丁划小舟拾之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余读书其中
C
• •
• •
• •
• •
助词,的/代词;A.连词,表转折;B.凭借;D.代词。
1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笋的)形状犹如象牙一样,像雪一样白,
像花藕一样嫩,像蔗糖一样甜。
11.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 )
A.两文分别用“清流见底”“水木明瑟”突出水的清澈明净。
B.两文都选择代表性的景物入文,都从远近、高低、动静、色
彩搭配入手,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进行描绘。
C.两文写景,不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特征,营
造优美的意境,表达作者独特的情感。
D.甲文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表达情感。乙则先写景,再
描写商人扔笋、仆人捞笋的场面,富有生活情趣。
B
甲文没有从触觉、味觉进行描绘。
【乙译文】天镜园浴凫堂中,(种有)高大的槐树和密密
的竹林,蓊蓊郁郁树荫层叠,与兰荡湖相对,一泓湖水碧波
荡漾,树木鲜绿,湖水纯净,水中清晰可见的游鱼、天上飞
鸟掠过的影子、水底藻荇交错,这一切景物美得像在空灵之
境一样。我坐在浴凫堂里读书,扑面而来的是满眼的绿色,
我在窗前打开书卷,所有的文字全都映上青碧鲜绿的颜色。
每年春末,运破塘笋的船必定途经这里。轻舟飞出,商贩就
挑选最大的一株笋抛到水面上,呼唤园中人说:“捞笋!”
然后划桨飞快地离开。园丁划着小舟拾回大笋,(笋的)形状
犹如象牙一样,像雪一样白,像花藕一样嫩,像蔗糖一样甜。
煮食后,我觉得妙不可言,只有惭愧。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月色入户_____
(2)欣然起行__________________
(3)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
(4)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
(5)水中藻、荇交横____________
(6)盖竹柏影也________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门
高兴、快乐的样子
考虑,想到
交错纵横
• •
•
•
•
共同,一起
大概是
只是
•
•
•
•
•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标一处)
(2)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标一处)
/
/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寻十余里无迹
B.相与步于中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微颔之
D.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B
和,同/参与。文中有“欣赏”“领悟”的意
思。A.寻找;C.只是;D.大概是。
• •
• •
• •
• •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
散步。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
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5.按要求填空。
(1)《记承天寺夜游》作者______,字______,号_________,
______(朝代)著名文学家,与其父______、其弟______合称“三
苏”。
(2)《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下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露作者旷达心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苏洵 苏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阅读考点8 写景方法之修辞
修辞的作用:①表现景物的特点;②抒发作者情感;③使文章
语言更加生动优美等。
常见题型:①某段或某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②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某句话。
答题思路:①读懂句段,明确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②具体分
析修辞手法,如比喻需要分析句子的本体和喻体;③分析景物的
特点;④分析作者情感。
题目链接:题6、12
6.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色比作空明的积水,把月下竹
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为全
文营造了清丽的意境。
7.作者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你如何理解文中“闲人”一词的含义?
“闲人”本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文中是指清闲的人、
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把自己列为“闲人”,表达了作者虽
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却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因是“闲人”
而可赏月,又表达了作者心境的旷达。
8.《答谢中书书》一文与本文写景都精妙纷呈,但抒情却各有
千秋,请分别具体谈谈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一文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传达出作
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
间的志趣。《记承天寺夜游》则传达出作者微妙的心境,贬
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等,种
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记雪月之观
沈 周
丁未之岁,冬暖无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①。风
寒冱②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
下,觉明彻异常。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1)楼临水,下皆虚澄
③,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2)月
映清波间,树影滉弄④,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⑤可爱。寒浃⑥肌
肤,清入肺腑、因凭栏楯⑦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⑧。呀⑨而莫禁,
眄⑩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⑪之乡,殆
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⑫说,以传信于不能从者。
• •
•
•
【注】①霁:雪停放晴。②冱(hù):寒冷凝结。③虚澄:空
虚清澈。④滉弄:模糊不清。⑤离离然:历历分明的样子。⑥
浃(jiā):透。⑦栏楯(shǔn):栏杆。⑧恍然:模糊不清。⑨呀:
张大了口。⑩眄(miǎn):看。B11太素:素净。B12敷:铺陈。
9.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
B.至十日/犹故在也
C.登/溪西小楼
D.离离然/可爱
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
A
10.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1)遂添衣起______
(2)楼临水,下皆虚澄____________
(3)因凭栏楯上____________
(4)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________
于是
临近,靠近
靠着,倚靠
大概是
•
•
•
•
11.翻译下面句子。
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
当晚月亮出来了,雪月相映生辉,(我)坐在纸窗之下,觉得
明亮无比。
1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任选一句)。
(1)此句运用比喻修辞,将月下白雪比作“涂银”“泼
汞”,在读者眼前铺开了一幅明亮、晶莹、澄澈的雪月奇
观的画卷,生动新颖,激发起无限想象,也表达了作者的
无比喜爱之情。
(2)此句巧用比喻,以“镜中见疏发”比喻月下清水中的
树影,以其离离然,生动地写出月之皎洁、夜之宁静、作
者心境之空灵,如梦如幻,可谓神来之笔。
【译文】丁未这一年冬天,天气暖和未降雪。戊申
年(第二年)正月初三开始下雪,正月初五天气放晴。
但依然寒风肆虐,冰封雪冻,直到正月初十大地依然
银装素裹。当晚月亮出来了,雪月相映生辉,(我)坐
在纸窗之下,觉得明亮无比。于是添加衣服出门,登
上溪水西侧的小楼。小楼临着溪水,溪水清澈见底,
四周覆盖着皑皑白雪,如同涂上了一层白银,又如同
水银泼了一地,晶莹闪耀,人的肌肤也被映照得晶莹
洁白。明月映照着寒冷的水波,树影在水中摇曳,如
同镜子中映照着的头发,历历分明。清冷的寒气透入
肌骨,沁入肺腑,我扶着栏杆而上。仰视,茫然无际;
俯视,混沌一片。不觉间张口惊叹不止,久久地凝视
着不愿收回自己的目光。人的精神与外物融为一个整
体,自己同周围的环境都变成了一份神奇的景观。大
概是上苍将我放置于宇宙之间,这份景致竟然无以用
笔画来传达,也不便用文字来铺陈、传达于没有亲临
这份情景的人。
推荐阅读
1.《柳陌》
2.《记游定惠院》
13.(素养创新题)学校举行“走进苏轼”的主题活动,请你完
成下列任务。
(1)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擅长写行
书、楷书。下面是同学们对苏轼《寒食帖》的赏析,理解正
确的一项是( )C
A.字体方正稳健,用笔雄健有力,犹如铮铮铁骨。
B.字体古朴典雅,字形修长,笔画圆润。
C.字体大小参差,笔势高低起伏,痛快淋漓。
D.行文疏密有度,笔画连绵,如骤雨旋风。
“字体方正稳健”有误
“笔画圆润”有误
“笔画连绵”有误
(2)苏轼不仅是诗文大家,在对联方面也造诣颇深。下面是苏
轼的对联,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正
确的一项是( )
上联:舞袖翩翩,______摇千尺龙蛇动。
下联:歌喉婉转,______撼______风雨寒。
A.影 声 云霄 B.影 声 半天
C.声 影 云霄 D.声 影 半天
根据“舞袖翩翩”判断第一空选“影”,根据“歌喉”判断第
二空选“声”,“千尺”是数词+名词,第三空对应“半天”。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