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二则》ppt课件2 32页

  • 2.64 MB
  • 2021-11-01 发布

《消息二则》ppt课件2

  • 3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消息二则 —— 毛泽东 —— 学习目标 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掌握新闻的结构特点 体会新闻的语言特色 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和一往无前打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xi ,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  gū 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 ,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 年 12 月 26 日生于湖南 湘潭 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 年 9 月 9 日在 北京 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战略家 和理论家, 中国共产党 、 中国人民解放军 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重庆谈判( 1945 ) 北平和平谈判( 1949 ) 三大战役( 1947 ) 渡江作战 占领南京 什么是新闻? 又称消息,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 用 准确精炼 的文字 及时 报道最新发生且有社会 价值 的 事实 。 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文体知识 ( 1 )标题: 常利用多行形式。分为: 主标、引标、副标 三种。 ( 2 )导语: 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 3 )主体: 消息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 扩展。 ( 4 )背景和结语: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环境和现实环境。结语则是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 背景有时候隐含在主体当中,结语根据需要可有可无) 文体知识 三特征、五结构、六要素 3 特征: 真实(基本特征)、迅速及时、简明扼要 5 结构 ( 缺一不可 ) :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6 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文体知识 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生字生词 第一则 整体感知 一、阅读课文, 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 …… 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 …… 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 …… 的命令。 “新华社 … 二时电”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新闻的 电头 ,交待新闻稿从哪个时间(精确到了几点) , 地点和哪家通讯社发出的。 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二、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 时间: 1949 年 4 月 20 日 地点:长江前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本文的重点在事件经过和结果上, 一方面,解放军短时间内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 一方面,反动派经营三个半月防线毫无斗志,土崩瓦解 三、新闻的导语部分,说说它在文中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扼要的概括出来了。 作用: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新闻事实,吸引读者的注意。 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有什么特点? 语言准确,简洁,生动 本则消息描述的是一场大战,只用不到二百字,效果如何?作者为何不详细描写渡江和战斗情景? 本文字数虽少,但简而不陋,简明扼要而真实客观。 作者粗略地介绍了渡江时间,地点,事件结果,不详写渡江战斗经过,因为敌人毫无斗志,摧枯拉朽,不堪一击,这种一边倒的战斗不值得去详写。 第二则 西路军 ( 35 万) 中路军 ( 30 万) 东路军 ( 35 万) 1949 年 4 月 20 日午夜,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 500 公里战线上强渡长江。 湖口 芜湖 时间 : 1949 年 4 月 20 日夜起至 4 月 22 日 22 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 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二、找出这则新闻的 6 要素。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结果: 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标题: (第 1 、 2 两句) (剩余部分)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主体: 导语: 渡江概况 中路军首战告捷 西路军所向无敌 (重点) 东路军战绩辉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结构 三、依次找出这则新闻的各个结构 四、本文主体部分可分为几层? 可以分为三层。 从“二十日夜起 … ” 至 “ … 已渡过三十万人” 主要写中路军渡江情况 从“二十一日下午 5 时起 … ” 至 “ 不起丝毫作用” 主要写西路军渡江情况 1 层: 2 层: 3 层: 从“汤恩伯认为 … ” 至结尾 主要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五、这三层如何衔接起来? 二十日夜 1. 按时间顺序衔接: 二十一日下午 5 点 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 中路军 2. 按人物顺序衔接: 西路军 东路军 3. 用过渡句衔接: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 在第二层中,衔接第一层 “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在第三层中,衔接第二层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督战 … ” 在第三层中,作为转折开头 六、主体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安排?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1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西路东路后渡江,所以按时间也该这样安排, 2 其次,中路所受抵抗最微弱 西路其次也很微弱,东路遭受抵抗最强,中西这些顺利的战役没必要详写,重点的详写的通常放到后面,所以按照详略来按顺序写更有条理性, 3 同时当时战略部署是中央先突破,再两侧包围,最后齐头并进,文中顺序也符合这样的部署。 所以写作顺序安排得当很重要,这样读者能够更清晰明了。 七、三路大军战况哪个详写哪个略写? 为何这样安排?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中路军写的最简略,西路稍微详细,东路最详细。 1 中路军战况最顺利,同时上一则消息已经交代过了(繁昌铜陵这些地点第一则出现过了,可以推断第一则消息就是写的中路军)所以没必要再重复简单交代即可。 2 西路军稍微写了点,是因为当时西路军正在进行渡江,还未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这些情况都需要交代 3 东路军遭遇的抵抗最顽强战况激烈,胜利来之不易,这些战况战果都值得详细报道, 这样安排,体现了写文章一定要详略得当,统一中求变化,避免重复雷同 没有重点。 八、划线的句子用的什么表达方式?起到什么作用? 此种情况 , 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 锐不可当;另一方面 , 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 有很大关系 .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 , 不想再打了 , 听见南京拒绝和平 , 都很泄气 . 战犯汤恩伯 21 日到芜湖督战 , 不起丝毫作用。 议论,从政治背景上分析我军胜利的原因,说明人心所向才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作用则是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深度。 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品味语句 1.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中的大约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2. “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 第一则消息中 —— 3. 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 4. 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西起九江(不含)不含能不呢去掉?为什么? 5. 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 真实性 及时性 准确性 第二则消息中 —— 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 首先越过 安庆、芜湖线, 到达 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共渡过 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 首先突破 安庆、芜湖线, 渡至 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 地区,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 三十万人。 ① 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请找出下面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 拓展延伸 温家宝强调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国务院于 7 月 23 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加强全国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做好健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保障制度等工作。 新华社 7 月 23 日 17 时电 23 星期日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