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50 KB
  • 2021-11-01 发布

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教案1

  • 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 课 题 第六章第二节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备 课 人 姚丽华 年 级 八 课 时 ‎1‎ 课 型 新授课 三 ‎ 维 ‎ 目 ‎ 标 ‎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及其少数民族分布; (2)了解东北地区的主要城市及其城市分布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计算,了解黑吉辽三省的人口密度; (2)通过读图,了解东北地区人口稠密和稀疏的地区,并能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原因; (3)在地图上找出居住在东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 (4)在图上找出东北地区的主要城市,并能结合地图归纳城市分布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东北地区的人口和民族基本概况,树立民族平等的意识,通过了解东北地区的城市分布,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的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教学难点 东北地区的城市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 具 电子白板 教学进程(含课堂教学内容、激情导入、明确目标、问题导学、师生释疑、当堂练习、系统知识、布置作业、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展示、讨论,反馈、巩固)‎ (一) 导入新课:‎ 用“满汉全席”的故事导入: 满汉全席是我国一种集合满族和汉族饮食特色的巨型筵席,起源于清朝的宫廷,原为康熙66岁大寿的宴席,旨在化解满汉不和,后世沿袭此一传统,加入珍馐,极为奢华。清代名宴还包括蒙古亲藩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九白宴。满汉全席上菜一般一百零八种,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分三天吃完。乃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 教师提出问题“你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开始自主学习。‎ (二) 明确目标:‎ 学生读目标,明确本堂课所学知识。‎ (三) 问题导学:‎ 自主学习提纲: 1、人口密度=人口/面积,根据公式,计算黑吉辽三省的人口密度。 2、读图,找出人口密度在10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独立思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3、知识回顾: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 和 地区。 4、东北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 5、在图上找出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图们、绥芬河、大庆、齐齐哈尔、‎ 二次备课应改进的地方:‎ 2‎ ‎ ‎ 教学进程(含课堂教学内容、激情导入、明确目标、问题导学、师生释疑、当堂练习、系统知识、布置作业、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展示、讨论,反馈、巩固)‎ 丹东等城市的位置,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这些城市分布具有什么特点? 6、哈尔滨、长春和沈阳的城市特色分别是什么? 小组展示 1、提出问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问题提出后,可以请其他学习小组解决,无法解决的,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2、展示学生收集到的东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情,展示满族的传统服饰的图片和现代旗袍的图片,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走秀现代旗袍。 3、教师展示《文化大百科——鄂伦春族》视频,教师补充鄂伦春族下山定居60周年的相关材料。 4、学生展示收集的哈尔滨的相关图片,并简单介绍哈尔滨为什么具有异国风情? 四)小组合作探究: 1、一个鄂温克族部落的酋长是位90岁老奶奶,她带着驯鹿到湖南电视台参加《快乐大本营》节目录制,她首先要从富克山到北京,请对照“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找出老酋长经过的最近便的铁路线名称。 2、大连是一个美丽的北方海滨城市,为什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四)师生释疑:‎ ‎1、东北地区的城市主要沿着铁路交通沿线分布。‎ ‎2、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是满族。‎ ‎(五)系统知识:‎ ‎ 学生谈收获,师总结板书。‎ ‎(六)课堂练习:‎ ‎1、东北三省中,人口密度最大的省是 。该地区人口稠密最主要的原因是 。 2、东北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 A、汉族 B、满族 C、鄂温克族 D、鄂伦春族 3、哈大线、滨洲线、滨绥线的交点是( ) A、哈尔滨 B、大连 C、满洲里 D、绥芬河 4、中国著名的汽车工业基地是下列哪个城市( ) A、哈尔滨 B、大连 C、长春 D、沈阳 5、2013年9月大连服装节要开幕,来自满洲里的李明要乘火车到大连观看开幕式,请你帮忙设计一条从满洲里到大连的行车路线,并写出沿途经过的省会城市。‎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一、 人口分布 二、 城市分布 ‎ 二次备课应改进的地方:‎ 教学反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