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6.95 KB
- 2021-11-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13
课时
物质的溶解性
第
6
章 溶解现象
【
考试要求
】
1.
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
(B)
2.
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B)
3.
会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操作。
(B)
考点一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大因素
:
、
、
。
2.
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无关
,
但设计对比实验时
,
应取等量的溶质和溶剂
,
以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比较。
3.
应用
:
用酒精、汽油、氯仿和苯等溶剂溶解某些在水中难溶的物质。
溶质性质
溶剂性质
温度
考点二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
概念
:
,
,
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
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
叫作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
判断方法
(1)
观察溶液底部有无未溶解的溶质
,
若有
,
则是
溶液
;
若无
,
则既可能是饱和溶液
,
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2)
当溶液中没有未溶的固体溶质时
,
可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相应的溶质
,
若
_______
,
则原溶液是饱和的
;
若
,
则原溶液是不饱和的。
在一定温度下
一定量的溶剂里
饱和
溶质
溶质继续溶解
不溶解
3.
相互转化
(
大多数固体物质
)
增加
升高
降低
增加
蒸发
易错判断
(1)
一定温度下
,
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
,
硝酸钾晶体不溶解
(
)
(2)
升高温度一定能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
)
(3)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
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
)
(4)
相同温度下
,
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
)
×
×
×
√
考点三 溶解度
1.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
概念
:
,
某固体物质在
溶剂中达到
状态时所溶解的
,
叫作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剂
,
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2)
关系式
在一定温度下
100 g
饱和
质量
2.
常温下
(20 ℃)
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度
S
/g
S
<0.01
0.01
≤
S
<1
1
≤
S
<10
S
≥
10
溶解性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易错判断
(1)80 ℃
时
100 g
水可以溶解
169 g
硝酸钾
,
因此
80 ℃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169 g
(
)
(2)20 ℃
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
21.5 g,
此温度下碳酸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1.5%(
)
(3)
硝酸钠的溶解度为
88.0 g,
因此硝酸钠属于易溶物
(
)
×
×
×
考点四 溶解度曲线
1.
概念
:
指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横坐标表示
,
纵坐标表示
。
2.
含义
(1)
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2)
曲线的走向表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3)
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溶质在某一温度下有相同的溶解度。
(4)
曲线下的点表示某一温度下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温度
溶解度
3.
规律
: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如
;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
,
如
;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
如
。
4.
应用
(1)
查找某一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
(2)
比较某一温度下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3)
选择某种物质从溶液中结晶的方法。
(4)
选择合适的方法将溶解度曲线上的点与曲线下方的点进行转化。
KNO
3
NaCl
Ca(OH)
2
考点五 物质的结晶
物质的结晶方法分为
和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结晶时
,
一般用
;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结晶时
,
一般用
。
蒸发结晶
降温结晶
降温结晶
蒸发结晶
易错判断
(1)
提纯含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溶液应采用蒸发结晶法
(
)
(2)
析出晶体后
,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
)
(3)
将硝酸钾溶液降温
,
一定能析出晶体
(
)
×
×
×
考点六 粗盐提纯
1.
实验步骤和装置
步骤
溶解
过滤
蒸发
装置
玻璃棒
的作用
搅拌
,
加快物质溶解速度
引流
搅拌
,
使蒸发皿中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
2.
注意事项
(1)
过滤操作中
,
应按照“一贴、二低、三靠”的要求进行实验
,
若滤液浑浊
,
应重新过滤。
(2)
蒸发操作中
,
蒸发皿中的液体不宜超过蒸发皿容积的
;
加热时
,
应用玻璃棒搅拌
,
以防液滴飞溅
;
当出现大量固体时
,
停止加热
,
利用余热将滤液蒸干。
(3)
本实验提取得到的精盐不是纯净物
,
还含有可溶性固体杂质。
3.
用化学方法除去粗盐中的氯化镁、氯化钙
(1)
先依次向粗盐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
,
把镁离子、钙离子分别转化为氢氧化镁沉淀、碳酸钙沉淀。
(2)
过滤除去氢氧化镁沉淀、碳酸钙沉淀及其他不溶性杂质。
(3)
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稀盐酸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碳酸钠
,
将它们转化为氯化钠。
对点演练
1.
为了研究物质的溶解现象
,
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1)
对比实验
①②
的现象
,
可得出的结论是
。
题组
1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实验
现象
固体
溶解
,
形成紫色溶液
固体几乎不溶解
固体
溶解
,
形成紫红色溶液
1.
为了研究物质的溶解现象
,
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2)
设计实验
②③
的目的是
。
验证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实验
现象
固体
溶解
,
形成紫色溶液
固体几乎不溶解
固体
溶解
,
形成紫红色溶液
2.
能证明某
KNO
3
溶液在
20 ℃
时已达到饱和状态的叙述是
(
)
A.
温度不变时
,
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
,
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B.
取少量该溶液
,
降温至
10 ℃,
有
KNO
3
晶体析出
C.
取少量该溶液
,
升温后无
KNO
3
晶体析出
D.
温度不变时
,
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
KNO
3
晶体
,
晶体不再溶解
题组
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D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高锰酸钾
,
溶液不变色
B.
升温一定能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C.
同一温度下
,
硝酸钾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D.
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小
[
答案
]C
[
解析
]
高锰酸钾能溶解在氯化钠饱和溶液中
,
溶液会变成紫红色
;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
将饱和石灰水升温
,
会析出晶体
,
不会变为不饱和溶液
;
同一温度下
,
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
使饱和溶液析出晶体
,
可能采用的是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
所得溶液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
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4.
对“
20 ℃
时
,
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31.6 g
”这句话解释正确的是
(
)
A.20 ℃
时
,100 g
硝酸钾溶液中含有
31.6 g
硝酸钾
B.
在
100 g
水中溶解
31.6 g
硝酸钾就达到饱和状态
C.20 ℃
时
,100 g
水中溶解
31.6 g
硝酸钾就达到饱和状态
D.20 ℃
时
,31.6 g
硝酸钾被水溶解
题组
3
溶解度
D
5.
20 ℃
时
,
某实验小组取不同质量的硝酸钾
,
分别加入到
100 g
水中
,
充分溶解后
,
所得溶液的质量与加入硝酸钾的质量对应关系如表
:
根据上表数据
,
实验二所得的溶液为
(
填“饱和”或“不饱和”
)
溶液
; 20 ℃
时
,
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g
。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硝酸钾
的质量
/g
20.0
25.0
30.0
35.0
所得
溶液的
质量
/g
120.0
125.0
130.0
131.6
[
答案
]
不饱和
31.6
[
解析
]
由图表中数据可知
100 g
水中最多溶解
31.6 g
硝酸钾
,
所以在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31.6 g,
实验二所得溶液中只溶解了
25g
硝酸钾
,
属于不饱和溶液。
6.
a
、
b
、
c
三种不含结晶水的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13-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
的溶解度大于
b
的溶解度
B.
将
a
的溶液由
t
2
℃
降温到
t
1
℃,
一定有
晶体析出
C.
t
2
℃
时
,50 g
的
a
溶于
50 g
水
,
溶液的
质量分数为
50%
D.c
的饱和溶液由
t
2
℃
降温到
t
1
℃,
溶液
的质量分数不变
题组
4
溶解度曲线
图
13-1
[
答案
]
D
[
解析
]
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
,
需要指明温度
;
将
a
的溶液由
t
2
℃
降温到
t
1
℃,
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
,
所以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
t
2
℃
时
,a
物质的溶解度是
50 g,
所以
50 g
水只能溶解
25 g
的
a,
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100%
≈
33.3%;c
的饱和溶液由
t
2
℃
降温到
t
1
℃,
溶解度增大
,
不会析出晶体
,
溶剂质量也不变
,
所以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变。
7.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13-2
所示
,
回答下列问题。
(1)
P
点的含义
。
(2)
t
2
℃
时
,
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图
13-2
t
1
℃
时
,
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甲
>
乙
>
丙
7.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13-2
所示
,
回答下列问题。
(3)
当乙中混有少量甲时
,
可采用
(
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
的方法提纯乙。
[
答案
]
(3)
蒸发结晶
[
解析
]
(3)
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
,
所以当乙中混有少量甲时
,
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
图
13-2
7.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13-2
所示
,
回答下列问题。
(4)
t
2
℃
时
,
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
t
1
℃,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图
13-2
乙
>
甲
>
丙
8.
KNO
3
和
KCl
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所示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10 ℃
时
,131 g
饱和
KCl
溶液
,
蒸发
10 g
水后
,
再降温到
10 ℃,
可析出
KCl
晶体的质量为
。
题组
5
物质的结晶
温度
/℃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
度
/g
KNO
3
13.3
20.9
31.6
45.8
63.9
95.5
110
KCl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
答案
]
(1)3.1 g
[
解析
]
(1)10 ℃
时
,
氯化钾的溶解度是
31.0 g,
此温度下
10 g
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钾的质量为
×10 g=3.1 g
。
8.
KNO
3
和
KCl
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所示
,
请回答下列问题。
(2)
如图
13-3
所示
,20 ℃
时
,
将盛有饱和
KNO
3
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
,
向水中加入某物质后
,
试管中有晶体析出。加入的物质可能是下列中的
(
填序号
)
。
A.
氢氧化钠固体
B.
生石灰固体
C.
硝酸铵固体
温度
/℃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
度
/g
KNO
3
13.3
20.9
31.6
45.8
63.9
95.5
110
KCl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图
13-3
[
答案
]
(2)C
[
解析
]
(2)
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根据题意
,
向水中加入某物质后
,
试管中有晶体析出
,
说明加入物质能使溶液的温度降低
,
故选硝酸铵固体。
9.
对一定质量的粗盐
(
含泥沙
)
进行初步提纯。
(1)
实验主要步骤
:
称量与
、过滤、蒸发。实验中多次使用玻璃棒
,
过滤时它的作用是
;
蒸发时
,
待蒸发皿中出现
时停止加热
,
利用余热将滤液蒸干。
题组
6
粗盐提纯
溶解
引流
较多量固体
9.
对一定质量的粗盐
(
含泥沙
)
进行初步提纯。
(2)
下列因素会导致获得的精盐质量偏小的是
(
填序号
)
。
a.
蒸发时液滴溅出
b.
过滤时
,
滤纸破损
c.
粗盐中加入过量的水
d.
过滤后
,
滤纸上的泥沙未用水冲洗
[
答案
](2)ad
[
解析
]
(2)
蒸发时液滴溅出
,
氯化钠溶液减少
,
导致所得精盐质量偏小
;
过滤时滤纸破损
,
有泥沙进入到滤液中
,
导致所得精盐质量偏大
;
粗盐中加入过量的水
,
只会延长蒸发时间
,
不会影响精盐的质量
;
过滤后滤纸上的泥沙未用水冲洗
,
泥沙表面残留氯化钠溶液
,
导致所得精盐质量偏小。
考向一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
6
年
1
考)
1.
[2019
·
徐州节选
]
常温下
,
某同学为探究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
设计了如图
13-4
所示的实验装置
,
实验时除了要控制温度相同、试管大小规格相同、加入水与汽油的体积相同外
,
还要控制
食用油的
相同。
[
答案
]
体积
[
解析
]
采用控制变量法
,
只能改变一个变量
,
其他变量要相同
,
该实验中要控制食用油的体积相同
,
这样才能通过比较食用油溶解的情况
,
获知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图
13-4
2.
拓展
某中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食盐、蔗糖和淀粉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
,
你认为他们做这个实验不需要控制的条件是
(
)
A.
溶质颗粒大小
B.
溶剂的温度
C.
溶剂的种类
D.
溶剂的质量
A
考向二 溶解度、溶解度曲线及溶质质量分数
(
6
年
6
考)
3.
[2019
·
徐州
]
甲、乙两种均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
(
设它们从溶液中析出时也都不含结晶水
)
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13-5
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t
1
℃
时
,
将甲、乙各
17 g
分别加入到
50 g
水中
,
所得两溶液的质量相等
B.
将甲、乙两种溶液由
t
3
℃
降温至
t
2
℃,
所得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
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
,
可先配制较高温度下
甲的饱和溶液
,
再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
将
t
3
℃
时甲的饱和溶液
100 g
降温至
t
1
℃,
析出甲的质量是
59.4 g
图
13-5
[
答案
]
C
[
解析
]
根据
t
1
℃
时
,
甲、乙溶解度可知
,17 g
乙能完全溶解在
50 g
水中
,
而
50 g
水只能溶解
15.8 g
甲
,A
错误
;
在
t
2
℃
时
,
只有甲和乙都是饱和溶液
,
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才一定相等
,B
错误
;
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
,
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
,
应采用降温结晶法提纯甲
,C
正确
;
在
t
3
℃,100 g
水溶解
91 g
甲形成
191 g
饱和溶液
,
降温至
t
1
℃
时
,
才会析出
91 g-31.6 g=59.4 g
晶体
,D
错误。
4.
[2018
·
徐州
]
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13-6
所示
,
从中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
)
A.
蒸发溶剂可使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
t
2
℃
时
,100 g
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
1
℃,
析出甲的质量为
15 g
C.
t
1
℃
时
,
甲、乙、丙三种溶液所含溶质的质量可能相同
D.
t
2
℃
时
,
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
1
℃,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乙
>
甲
=
丙
图
13-6
[
答案
]
C
[
解析
]
蒸发溶剂能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A
错误
;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
,
t
2
℃
时
,
当
125 g
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
1
℃,
析出甲的质量才能为
15 g,B
错误
;
因为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
×
溶质质量分数
,
只要三种溶液的质量符合相关条件
,
所含溶质的质量是可以相同的
,C
正确
;
降温时
,
甲、乙溶解度减小
,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降低
,
丙的溶解度增大
,
故丙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
因此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乙
>
甲
>
丙
,D
错误。
5.
[2017
·
徐州
]
根据如图
13-7
所示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
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将乙的饱和溶液过滤
,
能得到不饱和溶液
B.
t
1
℃
时
,
甲溶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
C.
t
2
℃
时
,185 g
甲溶液降温至
t
1
时
,
能析出
49 g
晶体
D.
将
26%
的甲溶液从
t
2
℃
降温到
t
1
℃
时
,
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图
13-7
[
答案
]
D
[
解析
]
过滤不能改变溶液中各成分的量
,A
错误
;
不清楚
t
1
℃
时甲、乙两溶液是否饱和及两溶液的质量是否相等
,
故无法判断溶质质量是否相等
,B
错误
;
不清楚
t
2
℃
时甲溶液是否饱和
,
无法判断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
,C
错误
;
t
1
℃
时
,
甲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100%
≈
26.5%>26%,
因此降温到
t
1
℃
时无晶体析出
,
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
正确。
6.
[2015
·
徐州
]
现有一瓶混有少量氯化钾的硝酸钾粉末
,
请参照如图
13-8
所示
KCl
和
KNO
3
的溶解度曲线
,
回答下列问题。
(1)
t
℃
时
KCl
的溶解度
(
填“大于”
“小于”或“等于”
)KNO
3
的溶解度。
等于
图
13-8
6.
[2015
·
徐州
]
现有一瓶混有少量氯化钾的硝酸钾粉末
,
请参照如图
13-8
所示
KCl
和
KNO
3
的溶解度曲线
,
回答下列问题。
(2)60 ℃
时
g KNO
3
溶于
50 g
水中
恰好形成饱和溶液。
图
13-8
[
答案
]
(2)55
[
解析
]
(2)60 ℃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110 g,
所以
50 g
水中最多溶解
55 g
硝酸钾。
6.
[2015
·
徐州
]
现有一瓶混有少量氯化钾的硝酸钾粉末
,
请参照如图
13-8
所示
KCl
和
KNO
3
的溶解度曲线
,
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方案
:
在提纯混有少量氯化钾的硝酸
钾时
,
先在较高温度下将混合物溶于水中
形成热的浓溶液
,
然后
,
即有大量
硝酸钾晶体析出
,
再进行
操作
,
即可分离得到较为纯净的硝酸钾晶体。
图
13-8
[
答案
]
(3)
降温 过滤
[
解析
]
(3)
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
,
应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提纯时
,
将热的浓溶液降温
,
析出晶体后
,
再进行过滤
,
即可得到较为纯净的硝酸钾晶体。
7.
拓展
[2019
·
金华
]
甲是
60 ℃
的蔗糖溶液
,
按如图
13-9
所示进行操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
A.
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
丙和丁一定是饱和溶液
C.
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甲大
D.
甲和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
图
13-9
[
答案
]
D
[
解析
]
甲溶液恒温蒸发
20 g
水后没有晶体析出
,
则甲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
故
A
正确
;
丙溶液中有固体剩余
,
丁溶液是过滤后所得溶液
,
所以二者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
故
B
正确
;
甲溶液恒温蒸发
20 g
水后得到乙溶液
,
乙溶液中没有晶体析出
,
溶液中的溶剂减少
,
所以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甲大
,
故
C
正确
;
由题中信息无法确定甲溶液和丙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
,
故
D
错误。
8.
拓展
[2019
·
盐城
]
下表是
KCl
、
NH
4
Cl
、
KNO
3
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根据表格信息
,
可以推知
(
)
A.
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小的是
KCl
B.40 ℃
时
,100 g KNO
3
饱和溶液中含有
63.9 g KNO
3
C.
三种物质中
,
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最大的是
KNO
3
D.
在
0 ℃~100 ℃
以内的相同温度下
,KCl
和
NH
4
Cl
的溶解度可能相等
温度
/℃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
度
/g
KCl
27.6
34.0
40.0
45.5
51.1
56.7
NH
4
Cl
29.4
37.2
45.8
55.2
65.6
77.3
KNO
3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
答案
]C
[
解析
]
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必须要指明具体温度
,
不指明温度无法比较三种物质的溶解度
;40 ℃
时
,KNO
3
的溶解度为
63.9 g,
则
163.9 g KNO
3
饱和溶液中含有
63.9 g KNO
3
;
三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最大的是
KNO
3
固体
;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
在
0 ℃~100 ℃
以内的相同温度下
,
相同温度区间
KCl
和
NH
4
Cl
的溶解度不存在交叉
,
故不可能相等。
考向三 粗盐提纯
(
6
年
3
考)
9.
[2018
·
徐州市区一模
]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欲将粗盐提纯
,
再用制取的精盐配制
7.5%
的氯化钠溶液
100 g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配制溶液时要称量
7.5 g
氯化钠
,
量取
92.5 mL
的水
B.
本实验多次使用玻璃棒
,
有三种作用
:
搅拌、引流、转移
C.
本实验的主要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和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转移
D.
本实验提纯的氯化钠可能不纯
,
导致配制的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偏大
[
答案
]D
[
解析
]
若氯化钠样品不纯
,
则溶质质量偏小
,
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10.
拓展
[2019
·
梧州
]
为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Ca
2+
、
Mg
2+
、
S
等杂质
,
可将粗盐溶于水
,
再进行下列五步操作
:①
过滤
;②
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③
加适量盐酸
;④
加过量的碳酸钠溶液
;⑤
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
A.④⑤②①③ B.②④⑤①③
C.②⑤④①③ D.⑤②④③①
[
答案
]
C
[
解析
]
OH
-
可以和
Mg
2+
反应形成氢氧化镁沉淀
,Ba
2+
可以和
S
反应形成硫酸钡沉淀
,C
与
Ca
2+
形成碳酸钙沉淀
,
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可以用稀盐酸除去
,
而过量的氯化钡只能用碳酸钠除去
,
即应在加入氯化钡溶液之后再加碳酸钠溶液
;
将溶液中
Ca
2+
、
Mg
2+
、
S
完全转化为沉淀后
,
再进行过滤
,
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剩余的
OH
-
和
C,
所以正确的顺序为
②⑤④①③
或
⑤②④①③
或
⑤④②①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