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0.00 KB
  • 2021-11-06 发布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古诗词常考练习题

  • 4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词 练 习 题 1 01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 【理解型默写】 1.《渔家傲·秋思》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志向的句子是: , 。 2.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 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 , 。 3.《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将士们思家与报国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 。 4.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 是: , 。 5.《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 , 。 6.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 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 , 。 7.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 , 。 【阅读理解】 (一)填空题 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 。(限 2 个字)。 2.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秋天景物的诗句,除《渔家傲•秋思》中的以外,你读过的此类诗句还 有“ ”。(填出一句即可) (二)简答题 3.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情景,有何作用? 5.这首诗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 2 7.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8.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9.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10.“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11.这首词上阕写景,既写出了秋天的苍凉凄冷,又写出了边塞的雄浑险峻,寄寓着丰富的情 感,创设出悲凉壮阔的意境。请结合上阕中的语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写的。 12.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选择题 13.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 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14.这首词下阕的“浊酒一杯家万里”借“酒”表达出了归乡、报国难以两全的复杂情感。“酒” 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诗人借“酒”或传达愉悦的感受,或引发深沉的幽思,或展 示豪迈的情怀……下列诗句中,借“酒”来展示豪迈情怀的一项是( ) A.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C.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D.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15.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B.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C.“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D.“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崇山峻岭。 3 16.下列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的一项是( ) A.衡阳雁去 B.四面边声 C.长烟落日 D.孤城紧闭 17.下列对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词人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浊酒一杯”怎能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 情? B.“燕然未勒”是借用东汉大将窦宪燕然勒石记功而还的典故,这里用来表现将士们建功立 业的壮志和决心。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悲怆的情调中,鲜明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的控 诉和批判。 D.全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深沉,语言质朴凝练,读来真切感人。 18.下列诗句中与“羌管悠悠霜满地”使用的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B.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 C.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四)对比阅读 赏析《渔家傲·秋思》《使至塞上》,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9.下面对《渔家傲·秋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渔家傲,词牌名,这首词是作者在戍守西北边疆期间的感怀之作。 B.词的上片描写塞下秋景。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季节是秋天。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傍晚便关闭了城门,这与内地华 灯初上的景象迥然不同。 D.“浊清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将士们对戍边生活的怨恨之情。 20.【甲】【乙】两文都是写边塞内容的。试结合具体语句品析两文在思想感上的不同(从修 辞、炼字、表现手法等任意一个角度)。 4 阅读《渔家傲·秋思》《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后面的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1.两首宋词都写到了秋天的边塞。《渔家傲》侧重记实,用一个“ ① ”字统领下文 的景物描写,揭示了边关将士 ② 的处境;《破阵子》侧重回忆,“ ③ ”一句为 将士们的出征渲染了肃杀悲壮的气氛。 22.请你说说两首词的作者借“白发”各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02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理解型默写】 1.《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 。 2.词中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两句: , 。 3.词中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的诗句是: , 。 4.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志的诗句是: , 。 5.词中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是: , 。 【阅读理解】 (一)填空题 1.这首词的作者是 朝的 ,字 ,号 , 与 和 并称“三苏”。他的词属于 派。 2.词萌芽于 (填朝代名),形成于 朝,盛行于 ,最 初称为“ ”或“ ”,也有人把它称为“ ”。根据字数的 多少可以分为 、 和 。 3.词中“太守”指 ,“孙郎”这里借指 。 5 4.本词上片写 景 , 描 写 了 的 宏 大 壮观 的 场 面 ; 下 片言 志 , 抒 发了词 人 的豪情壮志。 5.本首词中,作者用了“ ”“遗冯唐”“ ”三个典故。 6.上阕一个“ ”字,不仅表现了出猎场面的盛大壮观,而且写出了随猎者矫健 的身姿和如虹的气势。 7.全词抒发了作者 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8.词的上下片都用了一个“射”字,情感内涵却不尽相同。前者突出表现的是作者的 , 后者抒发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感。 9.从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阕重在 ,下阕重在 。 10.这首词在写法上最具特色的是运用典故抒发感情,其中这些典故涉及作者心目中两位英雄 人物,他们是 、 。 1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从本词的题材及语言风格看,是一首 词。 (二)简答题 12.这首词的结尾三句勾勒出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3.请对下阕中“特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简要赏析。 14.本词上阕描绘了怎样的场面?其中“狂”字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1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16.词中“又何妨”一句反问语气强烈,感情丰富。联系上下句,说说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 17.“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8.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19.以首句中的“狂”字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豪放”的特点。 6 20.这首词和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一致,为什么? 21.词的下片中用“遣冯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 (三)选择题 22.在词中作者运用冯唐的典故,用意是( ) A.希望君王听从己见,废除新法。 B.希望君王能重新启用他,赋予大任。 C.希望运用冯唐的力量,让打猎更顺利。 D.希望君王能够将冯唐派遣至己处。 23.对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开头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上片中“千骑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粗犷、豪放;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婉约、纤柔。 2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亲射虎,看孙郎。”作者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 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表达了词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 25.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绘了出猎的壮阔场面。 B.“酒酣胸胆尚开张”等三句刻画了词人以酒壮胆,口吐狂言的醉态。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达了词人渴望摆脱政治窘境,为国效力的心情。 D.“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 26.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全词由实而虚,由叙 事而抒怀。 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 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 英雄豪气。 D.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 成为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27.下列对本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上片描写了一个冬猎场面,下片侧重抒情,全词实中有虚,虚实相生。 7 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写随从武士头戴锦帽,身着貂裘,跟随太守如疾风般驰骋在 山冈上。 C.“亲射虎,看孙郎”是倒装句,写太守率众人观看孙郎亲射虎。 D.本词语言风格粗犷豪放,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 28.下列对本首词中“狂”的内涵分析不恰当的项是( ) A.“狂”在外在。身着锦帽貂袋,手中左牵黄犬,右擎苍鹰。 B.“狂”在行为。率千骑“卷平冈”,“亲射虎”“射天狼”。 C.“狂”在姿态。尽兴“酒酣”,“胸胆开张”,不惧鬓霜。 D.“狂”在志向。期盼着朝廷“遣冯唐”,早日能报效国家。 29.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从题材、情感、艺术形象、语言风格来看都是粗狂、豪放的,体现了苏轼豪放派的 诗词风格。 B.词的上阕展现出人数众多、装备齐全的壮观的狩猎场面,突出表现了作者的“狂气”。 C.“何日遣冯唐”一句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作者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赦免自己、 重用自己,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痛恨和愤懑之意。 D.最后一句表明了作者希望驰骋沙场为国御敌的壮志,抒发了关怀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爱 国情怀。 (四)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诗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 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 天狼。 30.苏轼是 (朝代)文学家。 3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欣然起行(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出了月色怎样的特点? 33.“千骑卷平冈”中“卷”字有何妙处? 8 34.从《记承天诗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你读出一个怎样的苏轼?请结合诗文内容 回答。 03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理解型默写】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形、声两方面写军营生活及战前准备的句子是: , 。 2.这首词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 , 。 3.这首词中,辛弃疾以“ , ” 直抒胸臆,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4.这首词描写渴望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战斗场面的词句是: , 。 【阅读理解】 (一)填空题 1.本词作者是 (朝代)爱国词人辛弃疾。词中的“天下事”是指 。 2.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 ,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 ,从语言 风格上看是 。所以,词作者在题目中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二)简答题 3.请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表达效果。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所展现的画面。 6.赏析句子“醉里挑灯看剑”。 7.虚实结合是这首词最突出的写法。词中除了“醉里挑灯看剑”外,请你找出另外一句实写 的句子。 9 8.“沙场秋点兵”与“可怜白发生”所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9.“马作的卢飞快”一句引用了“的卢”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10.本词是一首“壮词”,词人却在结尾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概叹,你对此如何理解? 11.本首“壮词”以“可怜白发生”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 12.请结合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来分析这首词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13.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4.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三)选择题 15.对上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雄健勇猛的军营生活场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 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是豪放壮美的,故将其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B.上片描写的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天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 掉的记忆。这些表明,被迫退隐的作者仍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C.由下片描写的内容来看,作者的最高理想便是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些显得非 常功利庸俗,对此我们应持批判的态度。 D.“可怜白发生”,表明自己年纪已大,恐怕没机会实现抗敌救国的理想了,体现出报国无 门、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可怜”二字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 16.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 10 17.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 C.词的上下阕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 甚为独特。 D.“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伤神, 波澜起伏,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 18.下列诗句中,哪一项与“梦回吹角连营”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最接近?( ) A.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晏殊《玉楼春》)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五更归梦两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黄庭坚《思亲妆州作》)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四)对比阅读 详见前面《渔家傲·秋思》《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对比阅读。 04 满江红(清·秋瑾) 【理解型默写】 1.秋瑾的《满江红》中,“ , , , ”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 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2.秋瑾的《满江红》中“ ”一句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 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 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阅读理解】 (一)简答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3.词的上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 4.有人评价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5.“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本词描写了哪些景物,有怎样的作用? 7.本词呈现出怎样的风格,主要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请对“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作简要赏析。 9.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 (二)选择题 10.下列句子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 ) A.《满江红》作于 1903 年,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 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C.《满江红》是题目,作者是浙江绍兴人,别号“易安居士”。 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 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三)对比阅读 【甲】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 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 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乙】夏日绝句①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①靖康二年(1127),腐败的宋王朝在金兵的沉重打击下瓦解,徽、钦二帝及赵氏 亲属和大批臣民被掳北去。宋高宗赵构不顾有识之士极力反对,带领群僚仓皇南逃,建都临安, 本诗即作与南渡之际。 12 11.甲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12.下列关于乙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从内容看,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借项羽的宁死不屈,辛辣地讽刺了 赵构君臣的丧权辱国、怯懦畏惧、只顾逃命苟安的丑恶行径。 B.李清照是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其词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本诗诗意明白爽朗,与其 婉约词风一脉相承。 C.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 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D.“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 节。“不肯”一词,将那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 背。 05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 【理解型默写】 1.《定风波》中写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 “ , ? 。” 2.《定风波》中写归途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 , 。 3.《定风波》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 “ , , 。”一边是料峭春风,丝丝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丝丝暖意,在写景中传达 出人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 4.《定风波》中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 无所谓晴的句子是: , , 。 【阅读理解】 1.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么人生态度? 2.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3.结合这首词,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上阕内容所展示的画面。 13 4.这首词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突兀而起,“莫听穿林打叶声”,作者从正面写雨,一个“打”字,证明雨下得 很大,首句就给读者营构了一个突然而至的不利环境。 B.“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 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C.“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D.“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 置词人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06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理解型默写】 1.《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表达作者内 心寂寞悲凉的心情的句子是: , 。 2.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概括国家和个人激剧变化的情况,写下 的感慨深沉的句子是: , 。 3.词中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反 映出来的词句是: , 。 4.词中大大地拓展了感慨的内涵,使之超越了自身的经历和友情的范围,而把目光转向历史 和人生,去作哲理性思考的词句是: , 。 5.词中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极度不满,同时表达自己内心寂寞悲凉的情绪,以景语来代替叙 事抒情的词句是: , 。 【阅读理解】 1.这首词上下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分别是 和 ,全词表 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2.“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 14 3.全词围绕“闲”的心绪,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4.下面对这首司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宋代词人陈与义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此 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 B.这首词的上片写词人在往昔岁月中沉湎于午桥宴饮,流连于洛城繁华,昼夜游乐,豪情不 再。 C.下片中“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表现了词人对世事沧桑的感喟:经历国破 家亡的流离之苦,看破尔虞我诈的宦海沉浮…… D.“古今多少事,渔唱起更”一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 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07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理解型默写】 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 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的词句是: , ? 2.词中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 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词句是: , , 。 3.词中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的句子是: , ? 【阅读理解】 1.“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3.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4.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15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看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08 浣溪沙(清·纳兰性德) 【理解型默写】 1.在纳兰性德《浣溪沙》词中,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 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着相同寥廓意境的句子是: , 。 2.纳兰性德《浣溪沙》词中,以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战地风光侧面图的句子是: , 。 【阅读理解】 1.这首词作通过刻画“ ”“ ”“ ” “ ”等边塞之景,将 和 合二为一,凄凉 中透露着 。 2.这首词哪些词语写出了塞外的荒凉? 09 十五从军征 【理解型默写】 1.《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汉代兵役不合理的诗句是: , 。 2.《十五从军征》中写近景(极其荒凉)的诗句是: , 。 3.《十五从军征》更加深刻地表现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 , 。 4.《十五从军征》诗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5.《十五从军征》老兵来到已经不成其为“家”的家中,见到这样一幅破败荒凉的画面: , 。 , 。 6.《十五从军征》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 。 16 7.本诗中表现从征历时之久的诗句是 , ; 描写久经征战的士兵归来时家中凄凉景象的句子是 。 【阅读理解】 (一)填空题 1.本诗选自《 》,“乐府”原是 的名称,后人 把 也称作“乐府”。 2.“十五”“八十”是 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 。 3.主人公归家后,看到家中凄凉破败的景象是“ ” 4.诗歌的主题在于表现 。 (二)简答题 1.本文主人公家里还有哪些人?(用原文回答) 2.本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有何作用? 3.给本文再设一个问题,并给予回答。(不能与上面的问题重复) 4.“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 加以描述。 5.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6.战争是残酷的,可对于日益猖狂的台独势力,我国在提倡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同时,为什 么还要冒着战争的危险,声称不排除使用武力的可能? 7.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 (三)选择题 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所见所思。 17 B.“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体现了家中生机 勃勃、欣欣向荣的场景。 C.“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两句体现老兵茫然而失落的悲痛心情。 D.诗的最后两句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E.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生动,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体现汉乐 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四)对比阅读 木兰诗(节选)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 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 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十五从军征(节选)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1.这两首诗都出自《乐府诗集》,都写了从军征战的时间长久,从表达方式看都属 于 诗。 2.赏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0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理解型默写】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或以春景写冬景)的两句诗是: , 。 2.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 。 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 , 。 4.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或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的诗句是: , 。 5.巧用对偶,侧面烘托大雪寒威,极写边塞苦寒的句子是: , 。 6.写野外雪景,并承上启下,酝酿送别气氛的句子是: , 。 18 7.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 情的句子是: , 。 8.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的送别情思的句子是: , 。 【阅读理解】 (一)填空题 1.本诗作者为 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与 齐名,世称“高岑”。 其诗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 2.这首诗 与 巧妙结合,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壮阔,衬托 了 之情。 (二)简答题 3.词句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是流传千古 的名句。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4.主旨赏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5.手法赏析:品析本诗的修辞美、意境美。 6.考题预测: (1)“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2)请仔细品味并说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如”二字的妙处。 (3)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4)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5)这首诗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 怅。诗中画线句子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 绘了怎样的画面? 19 (6)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上一段赏析的话。 (7)结尾两句较出色,说说你的看法。 (8)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在结构和写法上的妙处。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描绘了哪四幅场景图? (11)“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1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友人走了,诗人久立雪中,他在想些什么呢? (三)选择题 7.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边地军中送别的诗,此诗题为送别诗,却以描写边地雪景为主。 B.在诗人心目中,边地苦寒,这种苦痛是很难让人忍受的。 C.主人客人离别虽依依难舍,但不觉其缠绵。 D.这首诗气势磅礴,精神昂扬,色彩鲜明,风格别致。 (四)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20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 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 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 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8.多音字的读音由其所在的语境决定,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1)都护铁衣冷难着.( ) (2)右备容臭.( ) 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军置酒饮.归客/饮.鸩止渴 B.负.箧曳展屣/忘恩负.义 C.同舍生皆被.绮绣/泽被.后世 D.缀.公卿之后/缀.玉连珠 10.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1.根据诗文内容填空。 (1)岑参送武判官归京,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宋濂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 请结合文段内容将对联补写完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俯身倾耳读书勤。 11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理解型默写】 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赞扬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并战而胜之的句子是: , 。 21 2.历代诗人常常喜欢登临古迹,借以抒情言志。杜牧曾发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 二乔”的感慨,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 , ”也曾有物是人非的嗟叹。 【阅读理解】 (一)简答题 1.“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指什么地方? 2.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3.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4.“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二)选择题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6.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 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 神”, 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 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 的呼声。 (三)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辛弃疾的词,完成 7~8 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2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②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释]①作者任镇江知府时所作。②作者遭弹劾后,闲居上饶带湖时所作。 7.下面对两首词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乡子》的上阕,词人一问“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二问“多少事”,感慨 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B.《南乡子》的下阕,词人借凭吊千古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山河、为国效力的思想,也流露 出对苟且偷安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C.《清平乐》的上阕,开头两句写室内所见,后两句写耳中所闻。“自语”运用拟人手法, 将风吹窗纸的声音描摹出来萧瑟破败之状跃然纸上。 D.《清平乐》的下阕,“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写词人因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而彻夜 未眠,眼前现实使他益思奋勉,不坠壮志。 8.两首词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艺术风格上却表现为一豪放一婉约。试结合词作简 要分析。 阅读下面词曲,完成 9~10 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 秦汉楚。贏,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9.请解释“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一词的含义。 10.所选曲词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23 阅读以下两首诗词,完成第 11~12 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 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1.甲词中“悠悠”一词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 。 12.甲乙两首诗词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2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理解型默写】 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这两句诗与我们学习过文天祥的 “ , ”这两句诗同样表 达以死明志的决心。 2.《过零丁洋》中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是: , 。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危急和个人命运坎坷的诗句是: , 。 4.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巧借地名,写出了形势险恶和境况孤苦的句子是: , 。 5.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所表现出来的“ , ”的气概与孟子“舍生取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对孟子 “舍生取义”生死观的最好诠释。 6.《过零丁洋》诗中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是: , 。 【阅读理解】 (一)填空题 1.文天祥(公元 1236—1283),男, ① ,汉族,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吉州吉水人, (今江西吉安)。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过零丁洋》选自 ② 。这首诗是宋帝赵 禹祥兴二年(1279),文天祥在五坡岭(在广东省海丰县北)兵败被俘后囚禁时写的。 2.“惶恐”“零丁”用于双关,有两层含义,一指 ① ,二是 ② 和 ③ 。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④ 。 24 3.《过零丁洋》诗中表达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的句子是: ① 。这两 句诗慷慨激昂,采用 ② 的方式 ,表明诗人 ③ 的决心,崇高 的 ④ 和 ⑤ 的爱国情怀。 4.《过零丁洋》诗中借用 ① 的修辞手法,表现国家多难、个人浮沉的诗是: ② 。 特点是:以形象的比喻描写 ③ 。诗句意思是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 絮; ④ 。这两句连用,暗示 ⑤ 。 5.“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① 。“汗青”:指 ② 。(古代用 竹简书写,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蛀,叫汗青。)“丹心”指: ③ 。 “干戈”:泛指 ④ 。 6.诗的第二联用“ ① ”和“ ② ”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 运。 (二)简答题 7.本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请作简要概括。 8.本诗尾联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9.请在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中任选一联,从写法角度作简要的赏析。 10.尾联“人生自古准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12.这是一首述志诗,有人说,诗的基调由悲郁而昂扬,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选择诗中句子 说明你的理由。 13.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试举一两例说明。 14.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汗青”的理解。 25 1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16.“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中的两个“零丁”意思是否相同?说说你的理解。 17.“山河破碎风飘絮”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8.有人说“照”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19.说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两句诗妙哪里? 20.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 (三)选择题 2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了生平的艰辛,命运的曲折。 B.颔联运用比喻和拟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局势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C.颈联中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式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D.尾联直抒胸臆,以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为诗歌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 23.对下面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回顾了诗人一生的主要经历,即科举入仕与勤王抗元,从纵向追述,起笔不凡。 B.颔联以比喻的方式形容当时的局势,从国事说到自身,从横向着笔,渲染气氛。 C.颈联“惶恐滩”“零丁洋”对仗工整,以地势之险暗示诗人处境之艰,表现忧愤悲苦之情。 D.尾联慷慨激昂,借景抒情,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气节。 24.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有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 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26 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 死观。 2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 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 人至深。 (四)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26~28 题。 【甲】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从军行① 骆宾王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②,唯当死报君。 【注】①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 ②“不求”句:典出班超《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26.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感情深沉;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 起,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B.甲诗颈联巧妙设计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段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 因国家即将覆灭和自己遭受危难而悲凉痛苦的心情。 C.乙诗“意气溢三军”中的“溢”字是“满而涌出”的意思,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全军将 士的高昂斗志和英雄气概。 D.乙诗颔联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天象、兵器交相映衬的描写,表现出唐军出征时昼夜兼程、 气冲云霄的威武。 27.体会乙诗中“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中“抱”“践”两字的含义,并赏析这两句诗。 27 28.甲、乙两诗尾联在抒情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两首诗分別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文天祥的两首诗,回答 29~31 题。 【甲】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南安军① 梅花南北②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③。 【注释】①南安军:地名,今江西大余。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北行途经南安军大庾岭时所 作。 ②南北:相传大庾岭是南北气候的分界岭。 ③采薇:指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最终饿死的典故。 29.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的颔联借用自然景物将国家和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国家 命运的生死存亡和个人遭际的艰难坎坷。 B.【甲】诗的颈联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既说明诗人所历之地,又写出形势险恶和自身境 况危苦,抒发了诗人忧虑不安的情感。 C.【乙】诗颔联上句写诗人被俘后押送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 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虽然途经故乡,但身系拘囚,无颜见家乡父老,还不如战死沙场。 D.【乙】诗的颈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 人的亡国之痛。 30.请简要赏析【乙】诗“风雨湿征衣”一句中的“湿”字。 31.联系【甲】诗,说说【乙】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8 13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理解型默写】 1.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中,对在离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深表同情且点明该 曲主旨的句子是: , 。 , 。 2.《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 终的灭亡的诗句是: , 。 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潼关的雄伟气势,暗示它是兵家必争之地的诗句是: , , 。 4.《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 , 。 【阅读理解】 (一)解释下列词语 1.聚: 2.怒: 3.踌躇: 4.经行处: 5.兴: 6.亡: (二)填空题 7.这首曲的作者是 ① 。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 ② ”字形容潼关在 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 ③ ”字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写出了潼关的险要,然后用 “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8.题目中的“山坡羊”是 ① ,“潼关怀古”是 ② 9.“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一句分别从 ① 和 ② 两个角度形象地描绘岀峰峦 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 10.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从表面看,似乎是喟叹 ① ,实际上却是哀痛 ② 。 (三)简答题 11.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 1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13.中国古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 请说出理由。 14.“聚”和“怒”两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9 15.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16.作者是如何从“潼关路”联想到朝代兴亡的? 17.“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今:国富民殷,社会和谐。”请就两种社会现实谈谈你 的理解。 18.作者是如何从“潼关路”联想到朝代兴亡的? (四)选择题 1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坡羊”是词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 B.“望西都,意踌躇”中“西都”即长安,这句写了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C.“宫阙万间都作了土”,直接描写战争,使历代改朝换代的惨烈图景跃然纸上。 D.这首曲借凭吊长安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 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20.对本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如聚”,山峰集于潼关之状;“如怒”,河流奔涌之状。潼关外临渭河,内有嵩山。首 句极言潼关地势险要,已寓兵家必争之意。 B.“望西都,意踌蹰”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 朝代的都城,可作者眼前只剩下一片凄凉。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 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作者通过怀古表现对民间疾苦的关怀与同情。立意精辟,主题深刻,气势雄浑,感情深沉。 2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写登潼关所见,由近至远,地形与历史巧结合,寓情于景,触景生情。 B.“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C.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年。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D.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个性,是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22.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0 A.“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B.“望西都……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四句写作者经潼关时所见所想。 C.“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写出了作者的感慨并点明主旨。 D.这首小令的题目是“潼关怀古”,所以“怀古”是这曲的重点。 23.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聚”字不仅写出峰峦的众多,且赋予众多的峰峦以生命和意志,表现出向潼关聚集的动 势。 B.“怒”字不仅概括黄河波翻浪涌的咆哮的气势,且赋予它以生命和感情,给读者以想象的 天地。 C.“路”字表明诗人此时正行进在“潼关路”上,那峰峦、波涛、山河的景象,是他亲眼看 见的。 D.“潼关路”三字,既收束上文,又过渡到“望西都”,“望西都”就会令人踌躇满志,激 动不已。 24.对这首元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气势飞动。作者纵笔酣写山川的壮美,赋于它以强烈的感 情。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使人心灵震撼。 B.“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 的战斗在这里展开。 C.“伤心秦汉经行处”两句,是说遥望那片秦代人、汉代人乃至历代人曾经走过的土地,不 禁感慨万端。诗人感到,历史在他面前一页页地翻开,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鞭辟入里,精警异常,恰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使全曲 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 25.从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可以看出,元曲( ) A.形式灵活,雅俗兼具。 B.重章叠句,语言质朴。 C.结构严谨,平仄有致。 D.半诗半文,辞藻华丽。 26.下面对《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有远及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心中波澜起 伏的情感。 B.“聚”和“怒”写出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 托了作者悲愤伤感之情。 C.“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想象,作者主要是表达 对历史文化遗产被毁的无比痛心之情。 D.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对在苦难中挣扎的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和对历代统治的谴责。 27.选出对《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聚”“怒”二字分别从听觉、视觉描写了潼关之险,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B.“望西都,意踌躇”写出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31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没有直接提到战争,但改朝换代的战争惨烈图景跃然纸上。 D.最后两句为全曲点睛之笔,是作者对以往的历史所做的概括与批判。 14 南安军(宋·文天祥) 【理解型默写】 1.文天祥《南安军》中表示了誓不投降的决心的诗句是: , 。 2.文天祥《南安军》中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的诗 句是: , 。 3.《南安军》化用了杜甫“国破山河在”的诗句,且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自信心的诗句是: , 。 【阅读理解】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的尾联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写行程中的时间与景色,借“梅花”与“风雨”对照,突出了作者心情的沉重。 B.颔联写作者以拘囚身份途径故乡,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悲苦之情跃然纸上。 C.颔联将山河依旧与城郭一时沦陷作对比,突出作者亡国之痛和对恢复大宋江山的坚定信念。 D.全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写出了诗人被俘后经过家乡时真切的思想感受。 15 别云间(明·夏完淳) 【理解型默写】 1.《别云间》写作者几年来的生活遭遇,表达无限哀怨而又无可奈何心情的两句是: , 。 2.《别云间》中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战斗精神的诗句是: , 。 3.《别云间》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 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的诗句是: , 。 32 4.《别云间》中作者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 。 5.《别云间》中表现出诗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的句子是: , 。 6.夏完淳的《别云间》中,抒发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的诗句是: , 。 【阅读理解】 1.“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2.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 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下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对下列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零丁洋》是一首七言律诗,四联八句,全诗押的是 ing 韵;《别云间》是一首五言律 诗,也是四联八句,押的是 an 韵。 B.《过零丁洋》诗多用对偶句,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而打萍”和“惶恐滩头说惶 恐,零了洋里叹零丁”,对仗极为工整。 33 C.《别云间》诗中“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一联点明自己被捕,过了三年漂泊的生活, 今天又成了囚徒,同时表明自己要像楚人钟仪那样忠于故国的意志。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全诗透露出作者内心的 恐惧和对前途的迷惘。 16 山坡羊·骊山怀古(元·张养浩) 【理解型默写】 1.《山坡羊·骊山怀古》曲中再玩骊山和阿房宫旧址荒凉景象的语句是: , 。 。 2.《山坡羊·骊山怀古》曲中表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对王朝争权夺利的否定(表 现诗人感时伤怀的情绪,慨叹历史更迭的无情和必然)的语句是: , ; , 。 3.曲中点明怀古之地的语句是: , , ? 4.《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有“望西都,意踌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句子,《山坡羊• 骊山怀古》中与此意境相似的语句是: , , ? 5.曲中再现骊山和阿房宫旧址荒凉景象的语句是: , 。 。 【阅读理解】 (一)简答题 1.这首小令感怀、议论的事实基础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作简要的分析。 2.结尾说赢、输“都变做了土”,指什么而言?诗人的议论又是针对什么而发? 3.请简析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 4.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从 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请分析这首小令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什么 主旨的? 34 (二)对比阅读 比较阅读元代散曲作家张养浩的两首怀古小令,完成 5、6 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年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情迷烟树。列国周齐 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山坡羊·未央怀古 三杰当日,俱会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见遗基,怎不伤悲!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 闲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 [注]未央,指汉未央宫,遗址在今陕西西安汉长安故城内,汉高祖七年修筑。 5.对这两首散曲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骊山怀古》中的“阿房一炬”,同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同指 一事,即秦始皇极尽奢华修造的阿房官,被进入咸阳的项羽付之一炬。 B.《未央怀古》中的“三杰”指张良、萧何、韩信。张良出谋略,萧何镇后方,韩信掌军事, 刘邦称这三人是“人杰”。 C.《骊山怀古》中的“至今遗恨迷烟树”,其叙事的主体是“列国周齐秦汉楚”,“迷烟树” 同苏轼《赤壁怀古》词中的“灰飞烟灭”语义相同。 D.《未央怀古》中的“山河犹带英雄气”是散曲中的名句。作者赋予“山河”以浓重的感情 色彩,表明“三杰”业绩与关中山河并存天壤。 6.对这两首散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首散曲都是作者在登临古代帝王宫殿遗迹之后抒发的感慨。所不同的是,《骊山怀古》 抒情较为直露,《未央怀古》抒情较为含蓄。 B.这两首散曲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骊山怀古》以荒凉的“草”“树”烘托了阿房遗 址的破败,《未央怀古》则借雄壮的“山河”表达了对汉世的咏叹。 C.《骊山怀古》的尾句“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孤立地看,似乎显得消极, 但整体把握全曲,则不难看出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彻悟。 D.《未央怀古》的尾句“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表现了作者对如画江山的赞 美,还抒发了他作为汉族官员追慕前贤,渴求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比较阅读,完成 7、8 题。 山坡羊·长安怀古 赵善庆 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 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 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7.赏析“骊山横岫,渭河环秀”中“横”“环”二字的妙处。 35 8.有人说,两首怀古小令慨叹人生无常,思想消极遁世。请你结合相关诗句进行简略评述。 比较阅读下面三首词,完成 9~12 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 骊山一炬,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圩,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 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山坡羊·未央怀古 三杰当日,俱曾此处,殷勤纳谏论兴废。见遗迹,怎不伤悲!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高处闲 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 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9.《骊山怀古》《未央怀古》分别借用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的 典故,表达了不同的主旨。请按照提示,填空。 ①《骊山怀古》批判了 。 ②《未央怀古》表现了 。 ③《骊山怀古》抒发了作者 。 ④《未央怀古》抒发了作者 。 10.请分析《骊山怀古》《未央怀古》这两首散曲的异同。 11.你认为《潼关怀古》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2.对这三首散曲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骊山怀古》《未央怀古》都是作者登临古代帝王宫殿遗迹之后抒发的感慨。所不同的是, 前者抒情较直露,后者较含蓄。 B.《未央怀古》中“山河犹带英雄气”是散曲中的名句。作者赋予“山河”以浓重的感情色 彩,表明三杰业绩与汉高祖的天下并存天壤。 C.《潼关怀古》中“意踌蹰”一句是作者对自己此时心情的概括:思绪万千、沉郁不安、忧 伤悲愤。 D.《骊山怀古》中作者所感怀、议论的范围仅限于曲中提到的“周齐秦汉楚”。 E.这三首散曲遣词精辟,形象鲜明,于激烈的抒情中迸发出先进思想的光辉。 《山坡羊·骊山怀古》与《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比较阅读,见前文。 36 17 朝天子·咏喇叭(明·王磐) 【理解型默写】 1.《朝天子·咏喇叭》形象的写出宦官欺压百姓,把百姓搜刮的倾家荡产的句子是: , , ! 2.《朝天子·咏喇叭》一诗中,借咏喇叭讽刺宦官狐假虎威,为害军民的句子是: , 。 【阅读理解】 1.散曲是曲的一种体式,和诗词一样,用于 、 、 。形式包 括 、 、 三种形式。主要形式有 、 。 小令:是词调体式之一,指篇幅短小的词,通常以 58 字以内的短词为小令。如《十六字令》《如 梦令》等。套数:剧曲或散曲中,联合同一宫调或管色相同之数曲为一首尾完整,同叶一韵的曲。 因其成套而可数,故称为“套数”。也称为“套曲”“散套”。 2.这首散曲可分为三层,各层意思是什么? 3.这首小曲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4.这首散曲以一个“ ”字贯穿始终,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5.作者 ,字 ,号 , 人,从年轻时起即 鄙视功名,筑楼高邮城西,与名流谈咏其间,因自号西楼。其散曲题材广泛,虽多闲适之作,亦 有 的佳作,有《 》。 6.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7.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37 附:参考答案 01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 【理解型默写】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6.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7.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阅读理解】 (一)填空题 1.雁去 2.示例一:角声满天秋色里 示例二:巴山夜雨涨秋池 示例三:枯藤老树昏鸦 (二)简答题 3.天冷;声杂;城孤。 4.①景物: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关闭城门的情景,写出了塞外的奇 异风光。 ②作用: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 阕抒情做铺垫。 5.上片侧重描写,下片侧重抒情。慨叹功业未立,思念家乡。 6.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抒发了他们因功业未立, 归期无计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7.①慨叹功业未立;②思念家乡。 8.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 守的艰辛。 9.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10.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 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11.示例:“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大雁离去的坚决写出了秋天的苍凉凄冷;“长烟落日孤城闭” 抓住典型景物铺排描画,写出了边塞的雄浑险峻。其中既寄寓着伤感,又寄寓着豪情。诗人以此 创设出悲凉壮阔的意境。 12.上片侧重描写,下片侧重抒情。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壮志难酬)的哀伤,有 凄清悲凉之感,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思 念家乡”“功业难成”“凄凉悲苦”“愤懑不平”,答对两点给 3 分) (三)选择题 13.C 14.C 15.B(“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寒冷,生活很艰苦。) 16.A 17.C 18.D (三)对比阅读 19.D 20.示例:《渔家傲·秋思》“浊清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运用了心理描写(或典故), 表达了戍边将士功业未成,有家难回的矛盾心理和思乡愁苦之情。“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或外貌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的思乡愁苦之情。“羌管悠悠霜满地”运 用了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烘托了戍边将士的思乡愁苦之情。《使至寒上》: 38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 难言的苦闷之情。“单”“张”写出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独落寞之情。 21.①异 ②险恶危急 ③沙场秋点兵 22.答案要点:《渔家傲》借“白发”表现将士们长期戍守边疆怀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 保家卫国的思想感情;《破阵子》则体现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却又壮志未酬之情。 02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理解型默写】 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5.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阅读理解】 (一)填空题 1.宋 苏轼 子瞻 东坡居 苏洵 苏辙 豪放派 2.南朝 唐代 宋代 曲词 曲子词 诗余 小令、中调、长调 3.作者自己 作者自己 4.出城打猎(出猎、打猎、狩猎) 渴望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 5.亲射虎 射天狼 6.卷 7.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者 8.少年狂气(狂气) 9.描写(叙事、记叙、叙述) 抒情(抒怀) 10.孙权 魏尚(顺序可颠倒) 11.江城子 豪放 (二)简答题 12.勾勒出一位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词人竭尽全力抵御外敌、为国立功的 决心。(表达了词人报效朝廷、抵御进犯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13.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委婉含蓄地表达 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14.上阕描绘了太守出猎的壮阔场面。“狂”字统率全词,既是全词的线索,也是全词抒情的 依据。 15.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手法,“天狼”喻指辽和西夏。表达了作者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 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16.自己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希望朝廷能够重新重用自己,给自己机会去建功立业。 17.作者以魏尚自喻,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引用典故,使情感 表达委婉含蓄。 18.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意思对 即可) 19.“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 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 20.不一致。《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作者渴望被重用,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而《水调歌 头•明月几时有》表送了作者’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写无限热爱。 21.“遣冯唐”作者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三)选择题 22.B 23.B 24.C 25.B 39 26.D 27.C 28.B 29.C (四)对比阅读 30.宋代(宋朝、北宋) 31.(1)高兴的样子(愉快的样子、喜悦的样子)(2)只是(只、仅) 32.示例: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围绕“空明澄澈”回答即可) 33.“卷”字突出了气势的宏大,和速度的快。(围绕“神速;声势浩大”答出一点即可) 34.有闲情雅致;诗意地生活;心胸旷达;壮志难酬;英武豪迈;有报国之志等。(答出两点 即可) 03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理解型默写】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2.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阅读理解】 (一)填空题 1.南宋 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 2.军旅生活(军营生活、战斗场面);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爱国激情、雄壮、悲壮、壮志 难酬);刚健(豪放壮美、壮丽) (二)简答题 3.示例:作者运用刘备与的卢马的典故以及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 描绘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表达了自己希望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4.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意对即可) 5.示例:战马奔腾,像“的卢”一样飞驰而过,雷声阵阵,原来是放箭的弓弦发出的声音, 让人心惊不已。 6.动作描写(神态、细节描写),写词人在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表达词人渴望早 日奔赴杀敌战场的急切心情。 7.可怜白发生 8.前句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后句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意对即可) 9.引用“的卢”马的典故,从侧面衬托出战斗的激烈、人物的英勇无畏。(意对即可) 10.词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甚至在梦里都念念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 但由于朝廷的腐朽无能,他的理想难以实现;当梦醒回到现实,他看到自己鬓边新生的白发,不 由发出壮志难酬的慨叹。 11.对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1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表现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 壮志;“可怜白发生”一句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意对即可) 13.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 和愤慨(一腔悲愤)之情。 14.虚实结合,实写词人醉后灯下“看剑”,虚写“梦回”军营生活及点兵出征的场景。 (三)选择题 15.C 16.C 17.A 18.D 04 满江红(清·秋瑾) 【理解型默写】 1.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2.为篱下黄花开遍。 【阅读理解】 40 (一)简答题 1.表达了作者对外国列强进逼,中华大地前途危殆的忧思。 2.本句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或本句引用唐白居易 《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意思相近,酌情给分) 3.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4.“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 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 不假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结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 闷。 5.抒发了作者决心比超男子,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 6.本词先写中秋景物,“篱下黄花”为特写,“秋容如拭”为概写,表现出环境的静谧和寂 寥,为下面满纸的抒情蓄势,景与情前后相继,各自分明。 7.本词多豪放语,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属于豪放风格作品。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 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8.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或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 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9.示例: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 过一般明净。 (二)选择题 10.C(别号是“鉴湖女侠”) (三)对比阅读 11.“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 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12.B 05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 【理解型默写】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阅读理解】 1.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2.作者把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相类比,通过具体的词语表达出来,如:“莫听”“何妨”“谁 怕”“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等。 3.词人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出游遇雨,却一点也不惊慌,悠闲地漫步在风雨中,把那“穿 林打叶”的风雨声当作音乐,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思索人生。 4.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答到“乐观”“旷达”等相关词语均可得分) 5.A(作者没有正面写雨,而是写雨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06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理解型默写】 1.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2.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4.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5.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41 【阅读理解】 1.记叙和议论(抒情) 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2.①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②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 歌到天明的动景。③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 3.①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偏寓江南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②从昔日与英豪交往到如 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与知交的零落;③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 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意对即可)。 4.D 07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理解型默写】 1.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3.被白发,欺人奈何? 【阅读理解】 1.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①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② 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2.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 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 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3.(1)作者问姐娥“白发欺人”等词句,表达自己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 (2)“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 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意对即可) 4.B C(B.“作者向嫦娥劝酒”理解有误。C.“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概括不当) 08 浣溪沙(清·纳兰性德) 【理解型默写】 1.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2.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阅读理解】 1.北风 晚烟 戍垒 斜日 塞外的荒凉 词人内心的悲怆 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悲 2.①“北风吹断马嘶声”,引人入寒风凛冽之境,“断”字,不仅生动描绘马嘶声在北风中 被阻断,更描绘了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觉。 ②“深、远、晚、荒、旧”一系列形容词。深秋远塞,揭示出时间处于深秋,给人以寒冷萧 瑟印象,空间处于偏远荒凉之地。晚烟、荒戍垒、旧关城,给人以暮色、黯淡、荒凉、残破之感。 ③另外“一、半”这两个量词,实际上展示的也正是与丰富、繁多完全相反的萧疏、稀薄之 感,映衬塞外的空阔荒凉。 09 十五从军征 【理解型默写】 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3.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4.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5.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6.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7.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松柏冢累累 【阅读理解】 42 (一)填空题 1.《乐府诗集》 音乐机关 乐府机关所采用的配乐的诗 2.夸张 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3.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4.封建社会的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劳动人民身受其害,以及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意 对即可) (二)简答题 1.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2.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能通过路人说出的哀景来写出哀情, 环境描写写出了家中的荒凉景象,动作神态描写写出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而又悲痛欲绝的茫然 之情。(或:多侧面地分步骤地传达出主人公凄凉悲伤的感情不断加深的过程)。 3.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手法、句子的赏析、表达方式等任何一个角度去设题。 4.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 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由远及近地描写了一幅老兵回家看到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凉画面。 5.“十五”与“八十”相对照,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说明了 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诗歌的主题。 6.当今台独势力猖獗,如果台独分子关掉和平的大门而恣意迈开台独实质性的步伐的话,我 们也只有采用正义的战争去维护领土的完整去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7.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通过“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可以看出。 (三)选择题 1.B E (四)对比阅读 1.叙事诗 2.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概述战争旷 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10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理解型默写】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7.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阅读理解】 (一)填空题 1.唐 岑参 高适 2.咏雪 送别 惜别 (二)简答题 3.雪花给树木披上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万树的梨花。 4.抒发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感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调怅之情。 5.①修辞美:以“春风”喻“北风”,以“梨花”喻“雪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来得突 然且铺天盖地,又把冬天写出了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 ②意境美:营造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壮美情境,体现了作者诗歌的豪放风格。 43 6.(1)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句描绘了沙漠纵横交错着无边风雪的画面,对上文冰天雪地 的奇寒景色作了总结;第二句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引出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 忧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 (2)“忽如”二字用得极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 地写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3)情景交融。 (4)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5)雪花给树木披上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6)这句话以南方梨花盛开比喻北方雪压冬林,景象极为神似,颇有浪漫色彩。 (7)最后两句写出行人身影已经消失,诗人还在深情目送,凝视雪地上的马蹄印,惜别之情 跃然纸上,极为动人。 (8)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运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 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9)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10)以“雪”为线索;描绘了边塞飞雪图、军营酷寒图、军中饯别图、雪地送别图。 (11)从视觉角度看,红白相衬,互相映衬,色彩鲜明。 (12)是对行者留恋、难舍,或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或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 怅等。 (三)选择题 7.B (四)对比阅读 8.(1)zhuó (2)xiù 9.C 10.(1)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美味可以享用。(2)不觉得 吃的穿的不如人。 11.(1)示例一:依依惜别 示例二:无限惆怅 (2)示例:负箧曳屣求师苦 11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理解型默写】 1.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阅读理解】 (一)简答题 1.“中原地区”或“中原”或“中原大地“或“中国”。 2.年纪轻轻就做了上万士兵的统帅,不满足占有东南一方,敢于和盛大的曹操、刘备抗衡, 连一代之雄的曹操也赞叹、佩服他。(意对即可) 3.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若只 答“借古讽今“不得分);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4.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意 对即可) (二)选择题 5.C 6.B (三)对比阅读 7.D(“秋宵梦觉”指的是深秋的夜里,作者从梦中醒来) 8.①《南乡子》风格豪放。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②《清平乐》风 格婉约。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 9.“悠悠”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 44 10.《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表达了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包含着浓浓的爱国 思想,但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山坡羊·骊山怀古》咏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 的思想感情。 11.思绪之绵长(无穷) 12.①写法共同点:借古讽今(借历史典故抒发个人情怀)。 ②情感:甲词作者热情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暗讽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表达了诗 人的爱国情怀。乙诗作者借汉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历史典故,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 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12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理解型默写】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4.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阅读理解】 (一)填空题 1.①南宋时期爱国诗人 ②《文山先生全集》 2.①地名②形势的险恶③境况的危苦。④追忆过去,表示自己对当时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 感慨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漂浮在伶仃洋中,深感孤苦伶仃。 3.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直抒胸臆 ③以死明志 ④民族气节 ⑤为国献身 4.①比喻 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③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④自己的一生时起时 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⑤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5.①儒家经典 ②史册 ③赤诚的心 ④兵器 6.①风飘絮 ②雨打萍 (二)简答题 7.一是在他 21 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8.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表现诗人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和 忠心为国的民族气节。 9.示例:颔联:以“风飘絮”“雨打萍”为喻,形象地抒写了国家山河破碎、个人身世飘零 的悲哀。颈联:巧借“惶恐”“零丁”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了形势的险恶、作者境况的危 苦和对前途的忧虑。 10.示例:表达了作者合生取义、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11.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 生动形象地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示例二: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 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意对即可) 示例三:这两句诗用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命运。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 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 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意近即可) 12.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 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 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 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与诗中所 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和血性精神是分不开的。 45 13.人物有: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事迹: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 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14.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 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 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15.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表达了诗人以死明志、 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精神。 16.前一个“零丁”是地名,指“零丁洋”,后一个“零丁”指诗人孤苦伶仃的心情。 17.比喻,南宋的江山像被风吹散的柳絮一样支离破碎,形象写出了在元军的侵略下,南宋王 朝无可挽回的败局,表达了作者极端悲痛之情。 18.我同意“照”是全诗的关键;本诗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一个“照”字表现了诗 人忧国之痛和原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19.巧妙地借用惶恐滩和伶仃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或巧用地名,写 出了他日惶恐和今日的伶仃之感)。 20.示例: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 取义的坚定决心。 21.①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决心。 ②“取”和“照”,普通的动词表达神圣 的意义,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充分表 达出作者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选择题 22.B 23.D 24.B 25.D(地名的双关,不是拟人。) (四)对比阅读 26.D 27.这两个字动感极强,“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践”字是写将士们 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这两句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或:激烈的战斗 场面),抒写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 28.都是直抒胸臆。甲诗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扬斗志。 乙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疆场的精神气概。 阅读下面文天祥的两首诗,回答 30~32 题。 29.B 30.诗人征衣被风雨淋湿,表现了环境的凄苦,烘托出诗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凄苦、沉痛。 31.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13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理解型默写】 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4.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阅读理解】 (一)解释下列词语 1.聚拢,包围 2.指波涛汹涌 3.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 4.行程中经过的地方 5.指政权稳固 6.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46 (二)填空题 7.①张养浩 ②聚 ③怒 8.①曲牌名 ②题目 9.①视角 ②听觉 10.①历代王朝的兴亡 ②劳动人民的苦难 (三)简答题 11.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 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意对即可) 12.议论。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对历代统治者的愤慨和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 同情。 13.选择“聚”与“怒”皆可。示例一:我认为“聚”字用得好。“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 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聚” 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示例二:我认为“怒”字用得好。“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 无生命的,“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 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14.好在运用拟人手法,“聚”字化静为动,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字赋于 了黄河人的情绪,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 15.“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16.潼关,地势险要,扼守“西都”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关系着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 的兴亡。因此,当诗人在“潼关路”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朝代的兴亡了。 17.示例: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社会制度不同造成的。古代,封建君主制,兴亡都逃不了封 建朝廷、官吏的盘剥;而今天,我们生活的是一切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里,国家富,人民就安康 幸福。 18.潼关,地势险要,扼守“西都”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关系着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 的兴亡。因此,当诗人在“潼关路”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朝代的兴亡了。 (四)选择题 19.B(A“山坡羊”是曲牌名。C 没有直接描写战争。D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 20.A(河,指黄河;山,指华山) 21.A(由远及近) 22.D(尽管题为“怀古”,实际上重在“伤今”,其揭露、批判的锋芒,既指向历代统治者, 更指向当时的元朝统治者) 23.D(自然就想到历代的兴亡了) 24.D 25.A 26.C 27.A 14 南安军(宋·文天祥) 【理解型默写】 1.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2.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3.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阅读理解】 1.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或 答“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 视”也可) 3.诗的尾联用了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采薇首阳山,最终饿死的典故。表 达了作者绝不投降、取义成仁的节操和以死明志、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感,显示出了高尚的民族正 气。 47 4.A 15 别云间(明·夏完淳) 【理解型默写】 1.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2.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3.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4.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5.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6.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阅读理解】 1.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 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 2.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誓死如归的精神。 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3.D 16 山坡羊·骊山怀古(元·张养浩) 【理解型默写】 1.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2.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3.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4.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5.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阅读理解】 (一)简答题 1.当年骊山上供帝王们寻欢作乐的华清池,和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一样,已经荡然无存。眼下, 只见弯曲的河流,萧疏的衰草,以及那莽苍的林木。 2.打赢了的(项羽)把输掉了的(秦王朝)的一切,都付之一炬;而赢了的到头来也变成了 泥土,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诗人谴责讽刺的就是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权利而进行的残酷厮杀与 夺得政权后的荒淫奢侈。 3.①用典。前两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用了《阿房宫赋》中的典故,回顾骊山的历史, 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 ②反问。“当时奢侈今何处?”一句中,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 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 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③借景抒情。“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 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 的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④借古讽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 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 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加奢侈挥霍 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 ⑤对比。“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论输 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这是作者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 封建王朝社会历史规律性的概括。 4.这首小令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 的命运。作者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 48 木的奢侈无度。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 化为灰烬。 (二)对比阅读 5.C(此选项有两处不当。一处是“至今遗恨迷烟树”的叙事主体不是“列国周齐秦汉楚”, 而是作者发出的感慨,感叹直到现在遗留下的遗憾还萦绕不去。另外一处是“迷烟树”与《赤壁 怀古》中的“灰飞烟灭”语义不同,后者的意思是指一切均不存在了。) 6.D(选项中说“还抒发他作为汉族官员追慕前贤、渴求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这与词的感 情不符。实质上,这是一首借古伤今之作,表达了诗人的遗憾、痛苦的心情,而无“建功立业的 豪情”。) 7.“横”“环”二字不仅点明所咏之地是长安,而且把历代古都形势的险要、景色的壮丽全 部烘托而出,使前后景色形成强烈的对比。 8.两首怀古小令都有怀古伤今的慨叹,但表达的思想却不完全相同。《骊山怀古》批判了封 建统治者的奢侈行为和为争夺政权而残酷厮杀的行径,“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我们可以看作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社会历史规律性的概括。《长安怀古》在 抒发兴亡之感的同时夹杂着作者对人生无常,瞬息即逝,山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消极遁世思想。 9.①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进行残酷厮杀和夺取政权后的奢侈行为。 ②对英雄的赞扬和对统治者残害人才的愤慨。 ③对历史的彻悟——赢的与输的都必然成为一堆土,不值得羡慕和称道。 ④对入画江山的赞美,对先贤的追慕,对汉初臣谏君纳政治气氛的羡慕。 10.①都写作者登临帝王宫殿遗址之后所抒发的感慨,但前者抒情较为直露,后者抒情较为含 蓄。 ②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前者以荒凉的“草”“树”烘托了阿房宫的破败,后者借雄壮的 “山河”表达对凡世的咏叹。 1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帝王的愤怒控诉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12.B D 17 朝天子·咏喇叭(明·王磐) 【理解型默写】 1.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2.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阅读理解】 1.抒情、写景、叙事 小令、带过曲、套数 小令、套数 2.第一层:明写喇叭、唢呐特点,暗喻宦官身为奴仆而虚张声势。 第二层:讽刺宦官依仗权势作威作福。喇叭到,则官船到,民遭殃。 第三层:写宦官压迫、掠夺人民,致使千家万户家破人亡。 3.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讽刺揭露了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丑恶嘴脸。宦 官本是宫廷中供使唤的奴才,地位本来低下,却依仗皇帝的宠幸大摆威风,横行霸道。 4.吹 吹之声:腔儿大;吹之功用:全仗你抬声价;吹之恶果: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水 尽鹅飞。 5.王磐 (约 1470 一约 1530) 字鸿渐 号西楼 明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县)人 同情人民疾苦、 讥讽时政 《王西楼乐府》 6.语言上具有通俗易懂,讽刺性强的特点。 7.明正德年间,宦官当权。他们每日出巡,竟无空闲之日,每到一处,动辄吹吹打打,威风 八面,搞得民不安生。这首《咏喇叭》以号角为题,正是讽刺宦官们装腔作势的丑态,从而揭露 他们作威作福,残害人民的罪恶。言语中流露出作者沉痛激愤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