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00 KB
- 2021-11-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学 科
语文
课 题
18、杨修之死
课 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1、 诵读课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了解罗贯中及《三国演义》的有关文学常识。
2、 分析课文中主要人物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过程
方法
1、学习作者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和恰当运用插叙的结构方法。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情感
态度
1、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2、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分析课文中主要人物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和恰当运用插叙的结构方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导入新课:
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多少鲜活的面容啊。
关于《三国演义》或者是罗贯中你了解些什么?可以告诉我吗?(学生谈文学常识)
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创作了古典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预习检查:
1、字词 请学生齐读课后字词。
2、翻译句子
三、研习新课,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课文围绕着曹操杨修之间的矛盾冲突讲了哪几件事呢?两个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样的?
欣赏《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边听音乐边感知人物形象。
学生谈文学常识
读准课后的生字词,结合注释翻译难理解的句子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带领学生走进金戈铁马的三国时代。
初步了解《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把握文中的矛盾冲突,是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和关键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①"鸡肋事件" 杨修:"来日魏王必班师,"以鸡肋之意对。
曹操:"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
②"园门阔事件" 杨修:"丞相嫌园门阔耳。"
曹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③"一盒酥事件" 杨修:竟取匙与众分食讫,"岂敢违丞相之命?
曹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④"梦中杀人事件" 杨修:"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曹操:闻而愈恶之。
⑤"藏吴质事件" 杨修: 知其事,迳来告操。
曹操: 因疑讚害曹丕,愈恶之。
⑥"试才干事件" 杨修: 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
曹操: 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⑦"作答教事件" 杨修: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
曹操: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心甚忌之”-“心恶之”-“愈恶之”-“愈恶之”-“亦不喜植”-“有杀修之心”
四、再读课文,研讨探究,探究杨修的死因。
这六件事情导致了杨修之死,到底是那些原因导致杨修之死呢?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认为呢?说说理由。
一是杨修卖弄聪明,违反军纪,被杀是咎由自取.
二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三杨修插手曹家兄弟继位之争,又欺骗过曹操,所以被杀。
杀修真正原因是什么?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的句子。
有一首诗可以说是对杨修之死因的最好的评价。请大家齐读这首诗。
聪明杨德祖,世代系簪缨。
笔下走龙蛇,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深入研读课文,思考分析课文围绕曹操和杨修写了哪些事情,二人又有什么样的表现
学生各抒己见,
探究杨修的死因
杨修之死”原因剖析
1、杨修能摸透曹操心思,曹操嫉妒他的才能,故杀之以除心腹之患;
2、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3、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曹杨二人的性格特点是通过矛盾冲突表现出来的,最激烈的矛盾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有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了解这个过程,才能更好的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给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分析人物的方法,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五、精读课文,把握杨修、曹操的形象。
(1)写曹操兵败班师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活曹操输给了死杨修,目的在于揭露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而已。
(2)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
明确: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有疑意。曹操厚葬杨修,可以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
杨修 曹操
恃才放旷 阴险狡诈
才思敏捷 城府很深
卖弄聪明 表里不一
伺察敏锐 虚伪多疑
轻率大意 刚愎自用
果敢大胆 残忍歹毒
谋略不凡 暗藏祸心
料事如神…… 固执虚伪
老谋深算
六、归纳写作特色:
①通过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性格,揭示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课文篇幅不长,但人物的性格却异常的鲜明突出,这是因为作家通过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性格。同一件事表现出两个人的不同态度、不同性格,从日常生活小事直到军国大事,矛盾冲突愈来愈激烈,人物的性格也愈来愈鲜明。
②在记叙顺序上,本文采纳了插叙。
七、课堂小结
《杨修之死》带给我们太多的感悟,如;选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插叙的成功运用;历史的无情、政权相争的残酷、人性的丑陋;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三国演义》如甘露琼浆,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请大家课外选读《三国演义》。
全面分析人物形象,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引经据典,证明自己的观点。
把握杨修和曹操的形象
学生归纳本文写作特色,学习文章用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体会插叙的作用。
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本课重点
此环节是对本节课教学重点的升华,曹杨二人的性格特点并不是一点,而是复杂的,因此我们要全面把握。
教给学生分析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人物的方法,全面客观的评价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法
激发学生品读名著的兴趣。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作
业
设
计
请阅读《三国演义》有关曹操的故事,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参考题目如下:
①我眼中的曹操 ②曹操——奸人也?英雄也?
板
书
设
计
恃才放旷 鸡肋事件
杨 修 之 死
杨修 园门阔事件
狂妄轻率 一盒酥事件
虚伪狡诈 梦中杀人事件
曹操 藏吴质事件
老谋深算 试才干事件
作答教事件
教
学
反
思
相
关
链
接
杨修与曹操
据史料载: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生于公元175年,卒于公元219年,终年44岁。杨氏家族为汉名门,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曾祖杨震、高祖杨秉、祖父杨赐、父杨彪四世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后汉书云:“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可见当时杨氏家族地位之显赫在朝野已绝非一般。
杨修到底是怎么死的?又是因为什么死的?《后汉书》中有明确的记载:“修字德祖,好学,有俊才,为丞相主簿,用事曹氏。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操于是出教,惟曰“鸡肋”而已。外曹莫能晓,修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可惜,公归计决矣’。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修之几决,多有此类。……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状,于此忌修。且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
从以上文字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杨修确实死于曹操之手无疑。《三国演义》中关于破解“鸡肋”这一军令之事历史上亦有之,但杨修死的具体时间并不是在破解军令之时,而是到后来曹操借题“因事杀之”。曹操为什么杀杨修?文中讲了两条理由:一是因杨修用自己的小聪明屡屡破解曹操的心中之秘,“如是者再三”,“于是忌修”,这就是说他的小聪明遭到了上司的忌恨;二是杨修的母亲是曹操的政敌袁术之妹,那么杨修即是“袁术之甥”,因此被曹操“虑为后患”,终于成了曹操的刀下之鬼。
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话说三国有三雄:英雄孙权,枭雄刘备,奸雄曹操。听起来好像是孙权的评价最好,但从历史功绩上来说奸雄的肯定意义更强。孙仲谋所少有点是子承兄业,加之地理环境好,隔着中国第一大江世界第三长江,曹操就是想灭他一时半会也过不来;至于刘玄德,虽然他也不容易,可好歹人家有皇亲国戚这块牌子可以用,且不说这“刘皇叔”到底是真是假,但多少可以捞到点政治资本,偶尔...不...是经常顶着这头衔“招摇撞骗”
相
关
链
接
一下也是不错滴;只有曹操,身为宦官养子的儿子,出身并不好的他天下打的实数不易。
对于曹操,一直很喜欢。曹操虽不能说的上是全才,但不可否认他确实在政治上、军事上及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称得上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及文学家了。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想历史上能做到这份上的又能有几人。
政治上,他携天子以令诸侯,官至丞相,领冀州牧,封魏王,获得“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权力,除了未黄袍加身座龙椅之外,基本与天子无异了。
军事上,他讨董卓败袁绍征乌桓,基本统一了北方,采用屯田制不仅解决了军队的供给问题,同时也恢复了因战争破坏的生产,为日后的曹魏奠定了基础。
文学上,他又是历史上有名的诗人、文学家。《蒿里行》、《观沧海》、《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等等有名的诗作都出自他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也只有曹操这样心性的人才写的出这样豪气万丈的诗句。想他戎马半生,又有多少的时间和精力舞文弄墨,可他却真的有本事两者兼顾,也算得上是能文能武了。更难得的是他还培养了两个同样很有才华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三人并称“三曹”。曹丕,著有《典论》,是中国第一篇文学批评的专门性论文。曹植,就更不用说了,所谓天下才有一石,子建就独占八斗。“三曹”加之孔融、陈琳、王粲等“建安七子”算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了,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以曹操为中心的曹操的性格是极其复杂的,你说他奸诈爱乱杀人,的确他杀了不少人,如他杀崔琰,杀孔融一家,甚至是自己的儿媳曹植的老婆,就因人家穿的太花就这么给赐死了。可他有时又对有些他应该杀的人没有杀,如张绣、贾诩。曹操在讨张绣的过程中,张绣利用贾诩的计谋诈降而后又倒戈,使得曹操痛失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自己也差点命丧张绣之手。可后来在张绣再次归降的时候,他不但没杀他还与其结成了儿女亲家。至于贾诩也受到可曹操的重用,和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并为曹操手下五大谋士。
曹操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他十分爱才,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他用人不问出身、不计前嫌,正所谓的唯才是举,先“才”而后“德”。这在当时是极为难得的,汉代实行察举制,如举孝廉,注重的是德行,但这很容易为势力强大的王宫贵族所控制,因此才会出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这样的情况。为此曹操的“唯才是举”是极具进步意义的。也正因如此他手下可谓人才济济,智囊团十分强大,他生平共有谋士达百人之多,其中尤以荀彧、郭嘉等的才能最为出众。顺便扯一下关羽的千里走单骑,且不论关羽多么的英勇无比,事实历史上他还是有些刚愎自用的,之所以他能顺利的过五关斩六将,多少有曹操爱惜他放他一马的意思,否则他不可能能走得这么顺利。可现如今,套用易中天的那句话就是“人们都只记得关羽的情,忘了曹操的义”,多少有点替曹操不值。
不过提起曹操,肯定有很多人第一的反映就是白脸奸臣。受文学艺术尤其是《三国演义》的影响,曹操这个白脸奸臣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千百年来不知背了多少骂名,要想给他翻案,希望渺茫。想他一句"宁我负人,休人负我"被罗贯中改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简直就是跟全天下人作对,该骂!当然历史上的曹操尤其是他晚年的确是狡诈奸险的,所以他也有把柄让罗贯中抓,不算太冤枉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这也许是对曹操最有名的评价了。在太平盛世也许曹操能安邦定国,做个治世能臣,可惜他生在了东汉末年这样的乱世,能臣是做不成了,能做个乱世奸雄也是不错的,反正他的一生注定是不平凡的了。
世人一直骂曹操是汉贼,可事实上他并没篡汉,至少名义上汉家天下还是他刘姓的,真正篡汉的是曹丕。一直再想一个问题,倘若曹操称帝了会怎样。若他真的称帝了,还会有那么多人骂他吗?封建帝国朝代更替,废旧立新在所难免,想曹丕废汉立曹魏,刘备称帝立蜀国,孙权东吴称王后称帝,赵匡胤陈桥兵变,骂他们的又有多少。曹操在其中只是扮演了周文王的角色,虽有称帝资本却并未称帝,这样反而遭受了更多的骂名,不过说不定就因为他的不彻底才遭骂。曹阿瞒若称帝三国历史说不定就要改写,但历史毕竟是历史,这样的假设终究不可能发生,只能待后人去猜测了。奸臣也好,忠臣也罢,到头来无非是黄土一抷,想来依曹操的性情他也一定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