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9.50 KB
  • 2021-11-06 发布

中考年化学考点跟踪:第19讲 生活中常见的盐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 第19讲 生活中常见的盐 一、选择题 ‎1.(2014,苏州)下列有关纯碱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纯碱难溶于水 B.纯碱是碱而不是盐 C.纯碱既可从内陆盐湖提取,又可用“侯氏联合制碱法”生产 D.纯碱中含有少量的小苏打可以用稀盐酸除去 ‎2.(2014,广州)下列实验中无明显现象的是( B )‎ A.向H2SO4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 B.向Mg(NO3)2溶液中滴加Na2SO4溶液 C.将浓硫酸加入蒸馏水中并不断搅拌 D.将(NH4)2SO4和熟石灰混合研磨 ‎3.在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最终只存在无色液体的是( B )‎ A.BaCl2溶液、NaOH溶液 B.Na2CO3溶液、KOH溶液 C.Fe2(SO4)3溶液、NaNO3溶液 D.Cu片、Na2SO4溶液 ‎4.(2014,凉山)下列离子在pH=2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为无色溶液的是( A )‎ A.NH4+ Cl- K+ NO3-‎ B.CO32- Na+ Cl- K+‎ C.Fe3+ Mg2+ NO3- Cl-‎ D.Na+ Ag+ NO3- Cl-‎ ‎5.(2014,襄阳)完成对四组无色溶液成分探究后,小江记录了以下四组数据,其中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 )‎ A.H2SO4、Na2SO4、KNO3‎ B.CuSO4、H2SO4、NaCl C.NaOH、NaCl、HCl D.H2SO4、Na2CO3、NaNO3‎ ‎6.某固体粉末可能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和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进行如下实验:①取少量固体加入足量的水,搅拌,有不溶物;②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下列对固体粉末成分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C )‎ A.一定有碳酸钠     B.可能有氢氧化钠 C.一定有碳酸钙 D.可能有氢氧化钙 ‎7.(2014,泰安)现有a、b、c、d四种无色溶液,分别是碳酸钾溶液、硫酸溶液、氯化钡溶液、盐酸中的一种。两两混合后出现如图所示的现象,试确定a、b、c、d分别为( D )‎ A.硫酸溶液、碳酸钾溶液、氯化钡溶液、盐酸 - 4 -‎ ‎ ‎ B.氯化钡溶液、盐酸、碳酸钾溶液、硫酸溶液 C.碳酸钾溶液、硫酸溶液、盐酸、氯化钡溶液 D.盐酸、硫酸溶液、碳酸钾溶液、氯化钡溶液 ‎8.(2013,乐山)初中化学的很多反应可以表示为:甲+乙=丙+丁,其中甲、乙、丙、丁既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若甲、乙、丙、丁均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B.若甲、乙、丙分别是酸、碱、盐,则丁一定是水 C.若甲是一氧化碳,乙是金属氧化物,则丙一定是二氧化碳 D.若甲是锌,丙是氢气,则乙一定是稀硫酸 ‎9.(2014,济宁)有甲、乙、丙、丁四种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HCl、H2SO4、BaCl2、Na2CO3溶液中的一种。为区别这四种溶液,现将它们两两混合并得到下面现象:‎ 溶液 甲+乙 乙+丙 丙+丁 甲+丁 现象 无明显现象 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 无色气体 根据对上述现象的分析,可推知甲、乙、丙、丁四种溶液的顺序依次是( C )‎ A.HCl、BaCl2、H2SO4、Na2CO3‎ B.H2SO4、HCl、BaCl2、Na2CO3‎ C.HCl、H2SO4、BaCl2、Na2CO3‎ D.H2SO4、Na2CO3、HCl、BaCl2‎ ‎10.(2014,连云港)如图所示,现有甲、乙、丙、X、Y、Z六种物质,其中连线两端的甲、乙、丙溶液两两之间能发生反应;X、Y、Z之间只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如箭头所指方向的转化。下列符合上述要求的一组物质是( D )‎ 甲 乙 丙 X Y Z A HCl NaOH Na2CO3‎ Cu CuO CuSO4‎ B HCl Ba(OH)2‎ Na2CO3‎ H2O2‎ H2O O2‎ C H2SO4‎ NaOH K2CO3‎ C CO CO2‎ D H2SO4‎ Ba(OH)2‎ K2CO3‎ CaO Ca(OH)2‎ CaCO3‎ 二、填空题 ‎11.(2014,滨州)氨碱法制纯碱的工业流程如下:‎ ‎(1)最终所得纯碱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是__Na2CO3__,它属于__盐__(填“酸”、“碱”或“盐”),该产品易溶于水,溶液显__碱__性;‎ ‎(2)由步骤③所得的碳酸氢钠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重要用途,在医疗上,它是治疗__胃酸__过多的药剂之一;‎ - 4 -‎ ‎ ‎ ‎(3)试写出步骤④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2NaHCO3Na2CO3+H2O+CO2↑__。‎ ‎12.现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食盐、纯碱或干燥剂(主要成分生石灰)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了研究白色粉末的组成,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部分粉末放入烧杯中,加适量水充分搅拌后,得澄清溶液,溶液温度升高,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得出:粉末中一定含有__干燥剂(或CaO或生石灰)__,可能含有__食盐(或NaCl)__;‎ ‎(2)向(1)中澄清溶液滴加过量稀硝酸,然后再滴加硝酸银溶液,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请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NaCl+AgNO3===AgCl↓+NaNO3[或CaCl2+2AgNO3===2AgCl↓+Ca(NO3)2或同时写两个反应均可]__。‎ ‎13.(2013,陕西)海边盛产贝壳,其主要成分为CaCO3。以贝壳和纯碱为原料,生产烧碱的简要工艺流程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是__CaO__。‎ ‎(2)写出步骤③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Ca(OH)2+Na2CO3===CaCO3↓+2NaOH__。‎ ‎(3)在工业上,熟石灰可用于生产烧碱。在农业上,它的一种用途是__改良酸性土壤(配农药等)__。‎ 三、实验探究题 ‎14.(2013,贵港)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做了两个实验:CuSO4溶液分别与NaOH溶液、BaCl2溶液反应。实验结束后将两实验中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中,充分混合后过滤,得到滤液呈无色。‎ ‎(1)写出废液混合后使滤液变无色时一定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2NaOH+CuCl2===2NaCl+Cu(OH)2↓__。‎ ‎(2)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溶液仍为紫色,则滤液呈__中__性(填“酸”、“中”或“碱”)‎ ‎(3)该小组的同学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Ⅰ:__NaCl__ ;猜想Ⅱ:__NaCl、BaCl2__ ;猜想Ⅲ:__NaCl、Na2SO4、NaOH__。‎ ‎【实验探究】‎ ‎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 实验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纯碱溶液,振荡。‎ 无明显现象 猜想Ⅱ不成立 ‎ 实验②:__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硝酸钡溶液,振荡__‎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Ⅲ成立 在实验②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交流拓展】要使蓝色溶液变成无色,还可以用不同于上述原理的方法,即在蓝色溶液中加入足量的__锌粉__。‎ ‎15.(2014,盐城)厨房中有一包无标识的白色粉末,经初步认定可能是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中的一种。小明对白色粉末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碳酸钠俗称__纯碱__、苏打,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两者都属于__盐__(填“酸”、“碱”或“盐”),都能溶于水,且水溶液都呈碱性。‎ - 4 -‎ ‎ ‎ ‎【实验探究】小明取适量白色粉末,配制成溶液,按表中所示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取少量溶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白色粉末肯定不是_NaCl_‎ ‎2‎ 取少量溶液,滴加稀盐酸 ‎_有气泡产生_‎ ‎3‎ 取少量溶液,滴加澄清石灰水 产生白色沉淀 ‎(1)请完成表中空格。‎ ‎(2)实验步骤2中可能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NaHCO3+HCl===NaCl+H2O+CO2↑(或Na2CO3+2HCl===2NaCl+H2O+CO2↑)__(写出一个即可)。实验步骤3中白色沉淀的成分是__CaCO3__(填写化学式)。‎ ‎【实验反思】小明实验后发现上述实验方案并不能确定白色粉末的组成。经老师指导后,小明再取少量配制的溶液滴加氯化钙溶液,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则该白色粉末是__NaHCO3__。‎ ‎16.(2014,菏泽)粗盐中含有难溶性杂质(泥沙等)和多种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等)。某班同学在粗盐提纯实验中,为把少量可溶性杂质CaCl2,MgCl2一并除去,将教材中实验方案修改设计如下,请据此回答问题:‎ ‎(1)实验操作A的名称是__过滤__,该操作的目的是 ‎__除去难溶性杂质(或将固体和液体分离)__。‎ ‎(2)写出步骤③中发生反应的主要化学方程式__MgCl2+2NaOH===Mg(OH)2↓+2NaCl__,步骤⑥的作用是__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或除去过量的碱和碳酸盐)__。‎ ‎(3)小刚同学认为该方案实际得到的氯化钠可能比粗盐中含有的氯化钠要多,请你为他找出理由:‎ ‎__因为在实验过程中有NaCl生成__。‎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