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50 KB
  • 2021-11-06 发布

人教版9年级上册教案 10孤独之旅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学 科 语文 课 题 ‎10、孤独之旅 课 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 过程 方法 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情感 态度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 ‎2、标题的含义。 ‎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情景导入,“孤独”之旅 配乐朗读(多媒体展示): 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它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苦、屈辱与泪水,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孤独,就是生命中最贵重的片段,是生活或早或晚都要给予每个人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风景。 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孤独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体会孤独带给人的滋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扫清字词障碍. 2.小组讨论,梳理小说情节. 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 开端: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师:现在,同学们能不能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我们这篇课文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抽学生回答:本文讲述的是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同父亲去芦荡放鸭,经过一场暴风雨的洗礼后,他终于长大、变得坚强的故事。‎ 指读一名学生进行配乐朗读 进入课堂情境 速读课文,字词正音。‎ 小组讨论梳理小说情节 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用音乐创设情境,在优美的语言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小说的内容比较长,所以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小说内容,再梳理情节,最后概括事件,从而把握小说的核心内容,降低了认知难度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三、跳读课文,理解“孤独” ‎ ‎1.作者给本文取题叫“孤独之旅”,那么这旅途指的是什么旅途呢?(牧鸭之旅)‎ 离家牧鸭—路途中—到达目的地—牧鸭生活—鸭子下蛋 ‎2.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又是如何变化的?请同学们按大屏幕上的提示从文中勾画出能表现杜小康心路历程的词或句子。(强调:同学们边找边读,过读边找)多媒体展示: 刚刚出发时:茫然 恐惧 到达芦荡时:害怕 胆怯 芦荡安顿后:孤独 住段时间后:不再忽然地恐慌 雨后天晴时:坚强 师生共同交流,教师归纳心理活动的发展: ①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②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 ‎③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④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⑤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 ‎⑥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⑦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⑧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⑨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⑩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 教师总结:‎ 杜小康在放鸭的生活中,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感到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所以孤独之旅就是成长之旅. 3.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小组探究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 一是指杜小康与父亲一起远离村庄,到荒芜人烟的芦苇荡放鸭;二是指杜小康心理的成长过程。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渺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心灵寂寞的孤独。‎ ‎3.文中的杜小康是个怎样的孩子? ‎ 明确:原来幼稚、软弱,后来坚强、勇敢、不怕困难有责任心. ‎ 四、快速浏览,体味环境 ‎1.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 ‎ 思考回答 快速浏览 从文中勾画 用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小组交流 集体交流 共同归纳杜小康的心理路程 总结理解 小组探究 集体交流 理解体味 概括归纳 浏览课文 勾画思考 课文的重点之一就是理解孤独之旅的具体内涵,由此理解人物形象。所以让学生从具体的牧鸭之旅开始走近人物的心理,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读有关心理的语句,深入人物的心理,体验人物的感情。最后经过小组的交流得出孤独的含义,教学设计过程由具体到抽象,由繁到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更全面照顾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尊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的总结精炼,帮助学生理解更到位.‎ 环境描写是小说为了烘托人物形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 ⑴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鸭子的长大,衬托了杜小康的成长,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 (2)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五、联系生活,点击自己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 习本文的收获.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授你孤独时的情景和感受. 六.教师总结 多媒体展示(歌曲背景:《阳光总在风雨后》): 同学们,我们在一天天的长大,我们也在一天天的思考,关于生活,关于人生,关于我们自己.会有迷失,会有寂寞,会有茫然,更会有孤独和难过。可是我们总要长大,总要独立的承受风雨,独立的面对困难。让我们都学会坚强吧,在坚强中我们一起长大.‎ 集体交流 归纳总结 理解体味 结合自己学习实际,畅谈收获 走近生活,回忆感受 歌曲中聆听教师结束语 象经常采用的手法之一.学习环境描写非常有助于学生的写作.所以设计了这个环节.‎ 语文应该走进生活.再现学生学习本文的情感体验,在情感中引起共鸣.‎ 用歌曲再创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作业设计 ‎1.写一个环境描写的片段,备注出它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2.以“那一刻,我已经长大”为内容组织一次综合实践活动.‎ ‎3.查找《草房子》相关资料,写一篇阅读心得.‎ 板 书 设 计 ‎ ‎ ‎ ‎ 杜小康 孤独之旅 成长之旅 ‎ 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 教 学 反 思 相 关 链 接 纯真的爱----读曹文轩《草房子》有感 ‎ ‎  《草房子》是一本儿童读物,描写的是一个叫桑桑的男孩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小学生活。小说通过陆鹤、纸月、细马、杜小康四个同学性格特征、家庭背景和学习生活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以及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感人场景。即使学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伤害,但是孩子的心底还是纯真的。 ‎ ‎  “陆鹤”是一个秃顶的孩子。随着日子的流逝,六年级的“陆鹤”感觉到了自己的秃顶使学生“戏弄”的对象。自尊心受到了伤害,陆鹤为此做出了反常之举。他用不上学了逃避同学异样的眼光,用生姜擦头希望在七七四十九天后长出头发来,用戴帽子企图遮掩自己的秃头。当这些都使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时,他索性在“广播操”比赛这样的重大日子里,把自己头上的帽子甩向了天空,导致全校的广播操失控,而错失了“第一”的荣誉,“就这样,陆鹤用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人对他的轻慢与侮辱。”即使陆鹤用这样严重的错误来报复别人对他的侮辱,但是,孩子还是纯真的。他希望通过这样的举动来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大家的尊重。可喜的是,他还是有着强烈地集体荣誉感,当他们学校的文艺演出缺少一个秃头的演员时,他毅然站出来,承担起了这个重要的角色,而且把这个角色演得一丝不苟,活灵活现。陆鹤在演出中感悟到了,只有为集体做好事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大家的尊重 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纯真的,他们的“忍不住的笑”“厌恶的眼神”也并不含真正的“恶意”,从孩子的世界中体验到了什么是真,什么是纯。 ‎ ‎  一个是秃顶的“陆鹤”,另一个是美得让人忍不住有保护欲望的“纸月”,纸月正如她的名字,是一个易碎品,纸月的一手好字,纸月的掉眼泪,纸月的笑声,纸月的温柔,纸月的沉默,纸月的倔强……都给桑桑带来了莫明的感觉,不由间有了自卑的情绪和对抗的情绪。这一切在作者的笔下描写的是如此的真实,又如此的唯美。虽然纸月是个私生子,但是在孩子们的眼中,并不影响纸月的善与美。 ‎ ‎  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从孩子的眼中体验到了什么是美,什么是善。 ‎ ‎  而细马是一个领养来的孩子,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感觉到了被别人排挤,无法适应新的生活。在新的生活面前,他选择了逃避。他拒绝和同学交谈,选择了与羊为伍,开始了自己的放养生活。但是孩子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与同伴交流的。当他能听懂当地的方言时,他用笨拙的“骂人和打架”,希望得到别人的“招惹”,以泄他对在教室里读书孩子们的嫉妒。虽然他本能的抵触他的养父母,计划着有一天逃离这个地方。当养父母家的房子被水淹没后,养父病逝后,养母受不了一连串的打击疯了后,细马毅然地挑起了这个家,承担起了照顾养母的责任。 ‎ ‎  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从孩子的行动中体验到了什么是忧伤,什么是勇气。 ‎ 相 关 链 接 ‎  杜小康的生活更有戏剧性的变化,从原来的全村首富,一夜间变为负债累累,小小的孩子确实承受的太多太多。一个整天穿着干干净净的孩子,过着无忧无虑,有求必应的生活。他的生活受到孩子的羡慕,优异的学习成绩,口袋里有各种各样的零食,能够骑着罕见的自行车穿梭于孩子们游乐场。这样的孩子,肯定是孩子们的“孩子王”,享受着至尊无上的地位,即使做游戏也往往是“将军”“司令”的领袖人物。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优裕的生活竟在一夜间毁了,因为父亲生意的失败,致使这个孩子的优越感全失。孩子不适应是肯定的,但是,还是勇敢的承受了。陪这父亲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放鸭失败后。父亲垮了,但是孩子却勇敢地站了起来,继承父业,在学校门口摆起了小摊。 ‎ ‎  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从孩子的行动中,体验到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力量。 ‎ ‎  曹文轩是一位下定决心要用“从前”少年的故事来感动今天的孩子的作家。在中国下这样的决心似乎不容易,作家还需要写一篇后续来表明自己的心迹。 ‎ ‎  在世界上有这样想法并获得成功的作家很多,前面介绍的这些作家大多属于这种类型,马克·吐温、德琼笔下的少年都有自己儿时的印记,而槐尔特、黑柳彻子干脆就是写自己的故事。曹文轩在与少年张苗的访谈中,也承认《草房子》中的桑桑“有自己的影子”。 ‎ ‎  曹文轩1954年出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在此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也是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成就并不限于儿童文学领域。 ‎ ‎  他小时候生活在苏北一个很穷很穷的农村,“到底有多穷很难用语言来形容”。不过,“穷虽然穷,但那段时光还是过得很有意思,很愉快的。”到底有多愉快,你读了《草房子》自然就知道了。他回忆道,身在那样的贫困中,最大的希望就是回家能有一碗干饭、一碗红烧肉吃。可当他离开了那里,却发现“原来过去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宝贵,原来那里的每一粒沙尘,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是可以进入到文学世界里去的”。 ‎ ‎  在他的少年小说中,虽然人的物质条件很匮乏,但生活环境却在他的笔下如诗如画。他深情地回忆道:“在我的家乡,到处都有河,有桥,如果走3里路的话,至少要过5座桥。原来,我们那儿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所以在我一点点大的时候就会使竹篙撑的船,摇橹的船,桨荡的船了。” ‎ ‎  《草房子》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样的水乡。故事从桑桑上一年级开始,一直讲到1962年他小学毕业。熟悉那段历史的人肯定知道,那正是“大跃进”与以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不过故事中并没有讲到这段历史,只是讲一个水乡小学宁静却也不平静的故事。 ‎ ‎   油麻地小学是一色的草房子。十几幢草房子,似乎是有规则,又似乎是没有规则地连成一片。它们分别用作教室、办公室、老师的宿舍,或活动室、仓库什么的。在这些草房子的前后或在这些草房子之间,总有一些安排,或一丛两丛竹子,或三株两株蔷薇,或一片花开得五颜六色的美人蕉,或干脆就是一小片夹杂着小花的草丛。这些安排,没有一丝刻意的痕迹,仿佛是这个校园里原本就有的,原本就是这个样子。……油麻地小学的草房子,那上面的草又用得很考究,很铺张,比这里的任何一个人家的选草都严格,房顶很厚。因此油麻地小学的草房子里,冬天是温暖的,夏天却又是凉爽的。这一幢幢房子,在乡野纯净的天空下,透出一派古朴来。而当太阳凌空而照时,那房顶上金泽闪闪,又显出一派华贵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