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00 KB
  • 2021-11-06 发布

2019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1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教案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 课 题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 课时安排 共(2 )课时 课程标准 ‎ 课标P328 方程与方程组(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学习目标 ‎1.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 ‎2.会识别一元二次方程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法,教师引导 教学准备 希沃白板,课件 课前作业 1. 复习回顾复习整式乘法的运算,及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 2. 复习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堂合作交流 二次备课 ‎(修改人: )‎ 环 节 一 自主探究一 出示问题一:幼儿园活动教室矩形地面的长为‎8米,宽为‎5米,现准备在地面的正中间铺设一块面积为‎18m2‎的地毯,四周未铺地毯的条形区域的宽度都相同,根据这一情境,结合已知量你想求哪些量?你能根据条件列出关于这个量的什么关系式?‎ 活动目的:‎ 4‎ 4‎ 根据这一情境,结合这些已知量,你想求哪些量?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求学生根据条件列出关系式,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为后续归纳一元二次方程提供材料。‎ 自主探究问题二 ‎(1)你能找到关于102、112、122、132、142这五个数之间的等式吗?‎ ‎(2)得到等式102+112+122=132+142之后你的猜想是什么?‎ ‎(3)根据猜想继续找五个连续整数,使前三个数的平方和等于后两个数的平方和。‎ 活动目的:‎ 上述问题直接给出方程没有说服力,所以先让学生猜想。学生得到的猜想是:是否还存在五个连续整数,使前三个数的平方和等于后两个数的平方和。然后让学生根据猜想继续找这样的五个连续整数,在难以找到的情况下,促使学生想办法归结为方程去解决。‎ 自主探究问题三 如图,一个长为‎10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m.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m.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 活动目的:‎ 通过前两个环节的学习,直接让学生设未知数,列出适合条件的方程。‎ 活动的实际效果:‎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让一生结合图示分析题意,这样等量关系就会浮出水面。由于有了前两个环节作铺垫,学生自然地设梯子底端滑动Xm,从而列出方程,问题解决得很顺畅。‎ 4‎ 4‎ 课中作业 观察所列出的三个整式方程,将他们化简后,这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环 节 二 总结归纳 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结合上面三个问题得到的三个方程,观察它们的共同点,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各部分的名称。‎ 活动目的:‎ 关注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基本能识别一元二次方程及各个部分。‎ 练习反馈:‎ 下列哪些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是,他们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分别是什么?(幻灯片展示,生判断)‎ 4‎ 4‎ 课中作业 ‎1、把方程(3x+2)2=4(x-3)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环 节 三 拓展提高 从前有一天,一个醉汉拿着竹竿进屋,横拿竖拿都进不去,横着比门框宽4尺,竖着比门框高2尺,另一个醉汉教他沿着门的两个对角斜着拿竿,这个醉汉一试,不多不少刚好进去了.你知道竹竿有多长吗?请根据这一问题列出方程.‎ 活动目的:‎ 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自己分析找到等量关系,然后将直角三角形的各边表示出来,准确列出相应方程,及时巩固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中作业 完成课本习题2.1相应试题 课后作业设计: ‎ ‎《全品学练考》作业手册 习题2.1‎ ‎(修改人: )‎ 板书设计:‎ ‎2.1一元二次方程 定义:形如:ax2+bx+c=0(a0) ‎ 需满足三个特征:必须是整式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二次。‎ 教学反思:‎ 课前复习整式的乘法、完全平方公式,熟知10-20的平方;但实际化简运算中,学生的计算能力还很薄弱,需进一步加强巩固;在第四环节中,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各部分的名称后,多举例反问,抓本质特征,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及其对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4‎ 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