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9.50 KB
- 2021-11-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
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道德与法治学期工作计划大全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
第一单元 富强与创新
富强好比国之脊梁,挺起国家腰杆,护卫民众福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
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走上一条民族复兴、强国富民
的康庄大道。
回望来路,“中国奇迹”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审视现实,全面深化
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让全体人民共享改
革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者强,创新者胜。实施创
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让亿万中国人在创新创业中过上幸福美好的
生活。
改革只有进行时完成时。扬起改革创新的风帆,“中国号”巨轮必将达到富强的
彼岸。
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几多记忆,几多变迁!每个中国人都在用自己的
辛勤劳动创造历史,每个中国家庭都在生活的巨变中感受时代的进步。
强国路上,如何抓住发展新机遇,应对发展新挑战,成就腾飞新奇迹?让我们一
同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一同感受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带来的喜悦,坚定地迈开
全面深化改革的脚步!
第一框 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促发展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大国,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近代以
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封建统治的腐败等原因,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
强国富民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
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
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饱经苦难的中华
民族终于站起来了。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
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
展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
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
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
起来的伟大飞跃。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
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坚持改
革开放不动摇,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
的新格局。我国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
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
成就,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中国人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
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
为社会共识。
中国腾飞谱新篇
40 年来,中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正确道路,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
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
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
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
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
影响了世界。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
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
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中国的腾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017 年 10 月召开
的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掀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
章。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
中国人民走上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
第二框 走向共同富裕
改革进行时
我国过去 40 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
革开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之间的矛盾。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
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向顽瘴癌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
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将坚定
不移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
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
等现实挑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
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全社会
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
自我革新,才能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才能奏响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最
强音!
共享发展成果
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
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党和政府坚
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
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为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
及全体人民,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
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
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
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社。只有多谋民生之
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不断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实保障。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类的历史是一部创新史。创新是石,擦出星星之
火;创新是火,点燃希望之灯;创新是灯,照亮前进之路。创新为人类带来巨大财富,
推动社会获得长足进步。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魄,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
的民族禀赋。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创新制度保障,中国已经
驶上创新强国的快车道。
人人皆能创新。过有创意的生活,你我都可以!
第一框 创新改变生活
感受创新
生活处处有创新。我们常常会为一个别出心裁的点子而激动,为一个突发奇想的
灵感而兴奋,为一个独具匠心的构思而得意……生活中的点滴创新不仅让我们眼前为
之一亮,而且改变着我们对生活的惯常看法。
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只是从无到有的创造发明,还可以是对已有成果的改
进和完善;它不局限于科技领域,还渗透在生活的方面面;它不只是灵光乍现的顿悟,
更需要年复一年的积累;它是个人的创意行为,也是团队、集体的创造活动。
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
力。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
我。
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知识的创新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
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制度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
步。
创新让生活更美好。随着时代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将因创
新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
创新引擎
回顾人类文明史,创新始终贯穿其间。蒸汽机的改良、电力的应用和计算机的出
现,推动时代的车轮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
发展的重要力量。
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孕育兴起,创新已经成
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
唯创新者胜。
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
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
常态的现实需要。
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改
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创新
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
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中国正走在通往国强民富的创新路上。
第二框 创新永无止境
创新强国
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克争的决定性因素。目前,我国虽在尖端技术的
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但从整体上看,仍
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
国家水平等问题。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谋未来就要谋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一个民族创断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
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的根本途径。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巨大发展,教有改革全面推进,教育普及程度
明显提高,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
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国家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
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
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万众创新
当今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创新不唯年龄、不唯学历、不
唯职业,每个人都是创新者,都向往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创业不分男女、不分城
乡、不分行业,每个人都是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辛勤劳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
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术不是别人赐予的,企业不能只是跟着别人
走,而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
时代需要弘扬创新精神。创新精神,表现为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
表现为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表现为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
合作的团队精神,表现为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
创新的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知
识产权就是尊重创造、保护创新。当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我们要善于运用法律维护
自己的权益。
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社,让生活更美好。创新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让我们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我们今天播下创新的种子,明天定会收获丰硕的果
实。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作为一种政治实践和价值理念,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人民民主就没
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愈发展,
民主也愈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最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
民主。
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推
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建设法治中国的时代要求。
民主当以人民利益为重,法治当以公平正义为念。人民不仅是民主法治的直接受
益者,更应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有力的推动者,中国的民主与法治建设需要你我共同
的担当。
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
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的国家。现实生活中,你参与过民主生活,感受过民主的力
量吗?
让我们一起聆听百年中国追求民主价值、探索民主制度的足音。一度贫弱的大国,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上了一条社会主义新型民主道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就是
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的目的就是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参与民主生活,感
知民主价值,增强民主意识,做合格公民,你准备好了吗?
第一框 生活中民主国家
民主的足音
在中国,“民主”一词最早出自《尚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惟邦本”
“政得其民”“以百姓心为心”等民本思想,至今仍然是中国民主价值追求的重要思
想源头。
一般来说,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民主价值的实现要靠民主形式
和民主制度的建立。一个国家选择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取决于它的具体国情。
1840 年以来的近代中国饱受封建专制压迫和外敌入侵的屈辱。抗击侵略、反对专
制、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伸张人民权利,成为当时中国人民的最强心声。
回溯中国人民追求民主价值的历史进程,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不惜献出生命,
但这些艰辛尝试并没有实现“还权于民”,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愿望在近代没能实
现。
俄国十月革命给追求民主进步、救亡图存的中国人带来新的希望。中国共产党自
成立起就以争取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不管是江西瑞金的“红色苏维埃”还是
延安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中国共产党都不断探索适合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民主实现
形式。1949 年,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成立,
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人民民主
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
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真正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改革
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和教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懈探索。
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
的共同价值追求。实践证明,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
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新型的民主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它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在实践
中不断得到验证,是有生命力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人民
当家作主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在党
的领导下,人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人
民的意愿得到充分反映,人民的合理要求得到充分实现,人民的合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人民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
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我国实行人民民主,
既要发展选举民主,保障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又要发展协商民主,推动人
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取得一致意见。协商
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从来就不是一句口号、一句空话,而是落实在国家政治生
活和社会生活之中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
根本途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这项制度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
治制度。实行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在我国,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人民的利益得到越来越切实的保障,人民越
来越多地参与民主管理。
第二框 参与民主生活
行使民主权利
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公民依照法律法规,通
过各种途径,以不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现民主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
权益。
公民参与民主生活,需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
随着人民民主实践的不断探索,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形式会愈加丰富,民主参与的直
接性和有效性也将不断增强。
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民主选举的形式有多种,如直接
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等。不管采用哪种形式,民主选举都要遵循公
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同时,公民要积极、主动、理性地参与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民主决策的过程,要求保证
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听各方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社情民意反
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等是公民参与民主决
策的有力保证。
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实行民主监督,有
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官主义,防止滥用权
力,预防腐败。实行民主监督,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
增强民主意识
在现代社会,民主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一个国家和社会民
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
我国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要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分析判断
能力,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立场正确、逻辑清晰
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在我国,塑造现代公民,需要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
自觉信仰,体现在日常言行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首先,公民要自觉增强宪法意识,
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其次,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
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最后,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
增强民主意识。
一个国家拥有什么素养的公民,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
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
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好
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法治中国,正在路上。
第一框 夯实法治基石
选择法治道路
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
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
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
共识。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
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
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
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1840 年以后,一些仁人志士逐渐认识到中国落
后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变法改制,成为救亡图存、国家振兴的必然选择。直到
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走上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
道路。党和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
进程。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
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描绘法治蓝图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更加重视法治建设。党的十五
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社会因法治而进步。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
图。
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
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
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第二框 凝聚法治共识
法治政府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
需要政府管理;另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
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党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
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
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
定正确行使权力。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我国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
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
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
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
主法治建设进程。
厉行法治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
法。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
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
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因此,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
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
“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厉行法治,需要加强
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
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
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
与德治相得益彰。
法治既是崇高的社会理想,也是伟大的社会实践和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
而就。建设法治中国,任重道远,行则将至,让我们为实现法治理想而努力奋斗!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状态,凝结着民族的价值追求。文明是个体教养和开化的表征,
也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目标。
辉煌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留下灿烂遗产。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创造了世界
发展史上的新奇迹,为人类文明注入了新活力。我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
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得到全面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也为中华
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建设
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
山银山,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共筑生命家园,让人民更富裕,让国家
更富强,让中国更美丽。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来者落地生根,去者落叶归根”对一个人而言,根是对生命的依恋和敬畏;对
一个民族而言,根是对文化力量的借喻和对文化品格的自我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
化激荡中站稳脚眼的坚实根基。面对当今世界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丈化,肩负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我们该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守望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第一框 延续文化血脉
中华文化根
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
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
文学艺术等,共同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应对
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
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
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
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
的力量。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
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文
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
之源木之本。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既要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
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要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
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美德万年长
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
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
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
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
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有诚信守法、
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
处世准则,等等。
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也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精华
所在。
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
少年责无旁贷;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
行。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第二框 凝聚价值追求
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
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
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以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
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
的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
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华民族曾历经无数考验,面临种种灾难,但从来没有在
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屈服过、沉沦过,总是百折不挠、知难而进。中国人民在长期
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
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组带,是激励中华
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表现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
生忘死、前仆后继;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
济困、无私奉献;表现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让我们
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人
生。
构筑中国价值
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生活中,人们常常依循各自尊崇的价值观判断是非
曲直和决定行为取向。其中,许多价值具有人类的基本共性,如善良、正直、诚信,
但不同领域、不同的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念也存在显著差异。
生而为中国人,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中
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然坚守植根于中
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
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
体现。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
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
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个人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
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
落实。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我们
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
做事、踏实做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志则国振兴。构筑中国价值,中国少年当争
先。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中国在快速发展、经济腾飞的同时,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
因素。面对挑战,中国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调整人口政策;坚持节约资源和
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让天更蓝,
地更绿,水更清,滋养一代又一代“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华儿女。共筑生命家园,
有你也有我!
第一框 正视发展挑战
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
一。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人口基
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我国人口状况还呈现出增速趋缓、
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
凸显等一系列新的特点。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
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
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
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
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生育要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而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
不断完善。2016 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政策,就是为了更好
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资源环境面临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
的引擎,为世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
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
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国自
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
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
常严峻。
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
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中国作
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能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利用、保护和
开发资源的新路。
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由于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
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
重叠加效应,使得我国环境问题愈加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
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这已成为民心之患、民心之痛。
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
体健康。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
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
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只有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得到解决。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
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第二框 共筑生命家园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自然为人类的生
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
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
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致、“纷
乱”中的有序。
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如果我
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
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
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
识。我国在应对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进步。
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
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
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
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
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
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
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
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只有实
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
民幸福,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第四单元 和谐与梦想
血浓于水,中华一家亲。五十六个民族和谐相处,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
们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共谋发展,共享繁荣。港澳回归,洗雪民族耻辱;
“一国两制”,彰显中国智慧。完成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两岸
中华儿女的共同使命。
中国梦,向世人宣示了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是中华民族团结
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今天,我们与梦想如此接近。实现中国梦,做自信的中国人,让我们共享人生出
彩机会,与祖国和时代共成长。
第七课 中华一家亲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
兴、人民要幸福,需要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
共同繁荣,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第一框 促进民族团结
民族大家庭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宛如璀璨的明珠点缀着祖国的壮丽河
山,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逐步形
成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各族人民相互依存、
休戚与共,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捍卫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结成了牢不可破的
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
新中国成立后,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
繁荣的基本原则,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载入宪法和法律,各族
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
族关系。
在我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
多大差异,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各民族在国家
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法定义务。
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我国各民族在数千年的迁徙、贸
易、婚嫁等交往中,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特别是近代以来,国家积贫积弱,
人民饱受欺凌,但中国人民“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打败了侵略者,赢
得了民族独立。
我国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顶住种种压力
和挑战,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家和万事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社会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人心思定谋发展,人心思治求
幸福。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
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
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进步加大对欠发达民族地区的扶贫支持力度,推动西
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通过输入技术、管理、人才等方式增强民族地区
自我发展能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驶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
道。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事
关广大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福祉。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从而促进民族关系更加融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
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没有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
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少数民族文
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同心掬得满庭芳”,
各族人民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
望相助、齐心奋斗,伟大的祖国才能繁荣发展。
第二框 维护祖国统一
反对分裂
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近代以来,为争取民族解
放,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
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反对分裂,就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尤其要坚决反对借民族和宗教之
名搞暴力恐怖活动。分裂会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各族人民就会遭映。
任何企图搞民族分裂的人都是历史罪人。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分裂的行为都将
受到法律的制裁。
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国泰民安是人
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家安全和发展环境复杂多
变,未来一个时期又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期,我们要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更自觉地维护国家安全。
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
责任。我们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一切分裂祖国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
中国人坚决反对。
一国两制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为“一国两制”。“一个国家”,是指中国是统
一的国家,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两种制度”是指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
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
不变,实行高度自治。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保持香港、
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
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
香港、澳门回归以来,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
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尚未完全实现统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
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维护国家主
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
我国宪法规定,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
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九
二共识”、反对“台独”。
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
“人不走不亲”,两岸同胞多走动、多交流、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有助于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八课 中国人 中国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就要如愿,民族复兴的梦想正在实现,中国人自信地走
在一条追求梦想、实干兴邦的康庄大道上。“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对文化有底气、对发展有信心,必能担起民族复兴的历
史重任。看中国少年,风华正茂,自信昂扬,且到中流击水,与祖国共成长。
第一框 我们的梦想
民族复兴梦
梦想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梦就有前行的力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夙兴夜寐,
执着地追求实现小康、过幸福生活的社会梦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梦想贯通历史,中华
儿女百年来前仆后继,进行了波澜壮阔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新中国成
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历经艰苦探索,重新焕发活力,实现了由贫
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百年梦想插上了腾飞翅膀。
在新世纪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历经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
如此深切的渴望。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揭示了中华
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实现
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国家的梦、
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伟大梦想,需要我们凝心聚力、坚韧不拔、锲
而不舍,奋力开启时代新征程。
新时代新征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的征程上不断取得新的伟大成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
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
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
世界东方。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
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 21
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
断发展,为促进世界各国的发展和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进入新时代,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全面擘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按照“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20 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 2020 年到本
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 20 年到 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
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
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第二框 共圆中国梦
圆梦大舞台
中国的腾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最好的历史机遇。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
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
个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
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
党。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立足中国的独特国情,凝结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的智慧和心
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中国精神薪火相传。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人民
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梦想的实现者。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当今时代是放飞梦想的时代,十三亿多中国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美好梦想,演绎
自己的美丽人生。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
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自信的中国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这是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让中国人更加自信。
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个自信的中国人,具
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能够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
自信的中国人对文化有底气。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一个自信的中国人,能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讲好中国故事,传
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
自信的中国人对发展有信心。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
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一个自信的中国人,坚信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就是人间正道,坚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能够引领中
国发展,创造中国奇迹。
自信不是妄自尊大,也不是故步自封。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面对各种思想文化
的碰撞和价值观念的冲突,我们需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
自信的中国人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既要胸怀理想又要求真务实,既要满怀激
情又要锲而不舍。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辛勤劳动才能开创美好生活。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就要坚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波澜壮阔、沧桑巨变的民族复兴图景,镌刻着几代中国人前赴后继、艰苦奋斗的
身影。少年啊,彰显新时代中国人的自信品格,与时代同进步,与祖国共成长!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学期工作计划
一、教学指导思想 本册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为思想主轴,全景展现中国腾飞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伟大
成就、面临的时代挑战和作出的积极应对,引导学生心怀祖国,倾听、讲述和
思考中国故事,感受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与传递中国力量,追梦出彩,共享
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做自信中国人。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国家和
社会发展的前瞻性要求与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法治素养提升、健康人格形成
的基本规律相结合,努力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
代命题。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进入九年级,学生感受、认识和参与生活的范围不断扩展,思想水平和
情感能力快速提升,对国民身份认同的心理需要日益凸显,“做一个怎样的中国
人”逐渐成为这一时期青少年思想和精神发育的核心主题。从九年级学生的身
心发展规律和品德发展需求出发,在不断扩展的生活场域中聚焦“我与国家和
社会”的关系,将“我”的生命感受与国情、法律、心理健康和道德诸领域的
知识相融合,推动学生对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所生发
出的不同主题开展深度学习,在自我探索与自主建构的基础上对这些价值观念
逐步认同、接受和内化。
三、教材编写遵循的原则
1.关注生命教育,引领生命成长
2.基于学生实际,由浅入深
3.关注学生的生活,注重体验
4.针对学生的问题,在对话、探究的过程中引领
四、教学任务 读懂教材,用好教材,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
1、认真研读、挖掘教材,充分做好教学准备
教材对教师专业化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教材中的一些主题
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如生命教育、自我探索,需要教师加强相关理论学习,
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领会编写者意图。(教材中暗含了大量方法指导,如
思维导图)
(1)尊重教材
◆尊重教材,基于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
◆尊重不等于封闭,新教材能激发新问题、新思考、新讨论 、新实践 。
(2)深读教材:立足编写依据读懂教材。
◆ 一个使命 ◆ 一条主线 ◆ 三个逻辑统一◆ 上册八个主题
(2)深读教材:立足课程目标读懂教材
(3)立足学生发展特点读懂教材
◆国家意志和学生经验、认知之间的矛盾
(4)立足多维方式读懂教材
用结构方式读懂教材(从教材结构——单元结构——课结构)
2 充分利用教材栏目,关注学习过程
道德与法治教育特别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和实践性,强调要引导学生自主
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体验、辨析与践行中生成知识,提升能力,形成正确
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教材设计的栏目为教学活动过程的顺利展开搭建了
很好的脚手架。
3、增强情境体验与对话,提高教学开放性
教材的编写力图促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与教材设计的内容与问题情境产生
一定的共鸣或思想冲突,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内在体验、感受进行
对话,而不是仅仅浮于表面形式。这样的对话无疑会增强课堂的开放性,如何
对课堂生成部分进行恰当的承接、整合、转化,是对老师的挑战。
4、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拓展教材,开发资源
基于学生、教师、学校和地区实际,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处理
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努力实现教材的严肃性与教学的活泼性的有机统一,教
材的相对稳定性与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性的有机统一,教材功能的发挥与学生
成长的有效对接。(譬如,方法与技能的拓展)
5、提升专业素养和品格修养,保障课程有效实施
教材对教师专业化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教材中的一些主题本
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如生命教育、自我探索,需要教师加强相关理论学习,准
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领会编写者意图。(教材中暗含了大量方法指导,如思
维导图)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及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以培养人为目的,为人师表,寓教于乐,促进学生
身心健康成长。教师要充分利用我校有限的多媒体资源。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精心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2.按学校的要求,认真备课。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知识、备教法,做
到心中有书,熟练掌握教材,努力学习。深入钻研教材,深入分析学生情况,
确定好教学环节的重点难点,科学安排教学过程。
3.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讲课时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
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精讲多练,及时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
练,提高起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
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4.搞好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对课文有大体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自学
能力。做到课堂有练习、课后有作业,并且当堂的知识当堂消化有效地提高学
生的学习效率。搞好课前、课中两个提问;做好课堂、单元、期中、期末测验
的准备及分析总结工作
5.认真做好后进生的工作。以鼓励为主,不轻易批评。帮助学生分析原因,
建立自信心,做到因材施教,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提高其学习兴趣。
6.虚心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多听课,不但要多听本课老师的课,还
要多听其它学科老师的课,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六、具体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起止时间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1 9.1—
9.2
与学生交流九上道德与法治教材
1.1 坚持改革开放
2 9.5—
9.9
1.2 走向共同富裕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3 9.12—
9.16
2.1 创新改变生活
2.2 创新永无止境
4 9.19—
9.23
第一单元复习及测试
3.1 生活在民主国家
5 9.26—
9.30
3.2 参与民主生活
活动 搜集总结增强民主意识的具体
做法
6 10.3—10.7 4.1 夯实法制基石
4.2 凝聚法治共识
7 10.10 —
10.14
5.1 延续文化血脉
5.2 凝聚价值追求
8 10.17 —
10.21
认真阅读经典,与同学交流读后体
会。
6.1 正视发展挑战
9 10.24 —
10.28
6.2 共筑生命家园
处理同步作业
10 10,31—11.4 7.1 促进民族团结
7.2 维护祖国统一
11 11.7—11.11 第二单元测试
期中考试
12 11.14 —
11.18
讲评期中试卷
8.1 我们的梦想
13 11.21 —
11.25
8.2 共圆中国梦
处理同步作业
14 11.28—12.2 第三单元小结与测试
讲评单元测试卷
15 12.5--
12.9
第四单元小结与测试
讲评单元测试卷
16 12.12 —
12.16
期末复习测试
17 12.19 —
12.23
复习备考
18 12.26 —
12.30
复习备考
19 1.2—
1.6
复习备考
20 1.9—
1.13
复习备考
部编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学期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止时间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1 9.1—
9.2
与学生交流九上道德与法治教材
1.1 坚持改革开放
2 9.5—
9.9
1.2 走向共同富裕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3 9.12—
9.16
2.1 创新改变生活
2.2 创新永无止境
4 9.19—
9.23
第一单元复习及测试
3.1 生活在民主国家
5 9.26—
9.30
3.2 参与民主生活
活动 搜集总结增强民主意识的具体
做法
6 10.3 —
10.7
4.1 夯实法制基石
4.2 凝聚法治共识
7 10.10 —
10.14
5.1 延续文化血脉
5.2 凝聚价值追求
8 10.17 —
10.21
认真阅读经典,与同学交流读后体会。
6.1 正视发展挑战
9 10.24 —
10.28
6.2 共筑生命家园
处理同步作业
10 10,31 —
11.4
7.1 促进民族团结
7.2 维护祖国统一
11 11.7 —
11.11
第二单元测试
期中考试
12 11.14 —
11.18
讲评期中试卷
8.1 我们的梦想
13 11.21 —
11.25
8.2 共圆中国梦
处理同步作业
14 11.28 —
12.2
第三单元小结与测试
讲评单元测试卷
15 12.5--
12.9
第四单元小结与测试
讲评单元测试卷
16 12.12 —
12.16
期末复习测试
17 12.19 —
12.23
复习备考
18 12.26 —
12.30
复习备考
19 1.2—
1.6
复习备考
20 1.9—
1.13
复习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