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1.00 KB
  • 2021-11-06 发布

考点02 生物与环境-备战2020年中考生物考点一遍过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考点02 生物与环境 中考频度:★★★☆☆ 难易程度:★★★☆☆‎ 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1.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2.分类 ‎(1)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对于所有的生物来说,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都影响着它们的生活,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非生物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及常见实例如下表:‎ 影响生物的主要非生物因素 常见实例 温度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随海拔高度不同,植被类型不同 水分 仙人掌的叶变成叶刺;沙漠上多不毛之地,近水处出现绿洲 光 不同深度的海洋中分布着不同的藻类植物;猫头鹰白天休息而晚上觅食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就构成了一定的生物关系。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生物的相互关系 合作关系 寄生关系 竞争关系 捕食关系 共生关系 实例 蚂蚁群体 噬菌体与细菌 杂草和水稻 猎豹和羚羊 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地衣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特点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 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也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等。如有些动物形成了适应环境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更不是永久的适应,每一种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不能适应所有的环境。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也有影响。如池塘里的生物对于水生环境是适应的,如果由于气候的变化或地势的改变,池塘逐渐干涸了,生活在那里的大部分生物就会死亡,所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例如,蚯蚓可以使土壤变得疏松;沙地上栽种植物可以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等。‎ 五、科学探究实验 ‎1.探究过程 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单因子变量原则: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某一实验变量,观察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欲处理的实验变量外,其他实验条件要求前后一致。‎ ‎②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原则,是指实验的原理要符合科学原理,实验结果的预期要有科学依据,实验的各个环节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 ‎③可重复性原则:一次实验的结果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只有经过多次反复的实验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才可以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 考向一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而蚯蚓的活动又能改良土壤,提高肥力。这说明 A.环境对生物的改造 ‎ B.环境对生物的适应 C.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D.生物能适应环境,不能影响环境 ‎【参考答案】C ‎【试题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适应环境、影响环境。解答时可以从生物与环境的特点方面来切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既可以适应环境,又可以影响环境,例如:蚯蚓的体形呈长圆柱形,减少钻土时的阻力。体色与土壤相近,有保护作用。体表有黏液,有润滑作用并完成呼吸,减少钻土时的摩擦力,因此蚯蚓与土壤穴居的生活环境相适应。‎ 蚯蚓在土壤中钻洞,使土壤变松,并使空气和水容易抵达植物的根部。蚯蚓挖掘的洞穴与通道有助于土壤迅速排水,蚯蚓粪是一种理想的天然生物肥。使土壤肥沃,还能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蚯蚓粪中的蚯蚓酶还可以杀死土壤中的病毒、有害菌和对植物生长有抑制作用的物质。这表明生物(蚯蚓)能影响环境。‎ 方法点播 ‎1.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判断:生物影响环境还是环境影响生物,我们可以将题干用“因为……,所以……”来造句,就可以准确地判定是谁影响了谁。‎ ‎2.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的判断:一般给出的环境比较特殊,其他生物都不能生存,而且对环境作出一定的改变。‎ ‎2.在自然界中,生物只有不断适应环境才能得以生存、发展。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是 A.森林能够保持水土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 D.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 ‎【答案】C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森林可以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B不符合题意;‎ 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为了适应环境,一般这种环境风的方向基本就是定向的,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符合题意;‎ 蚯蚓在土壤中钻洞使土壤疏松,蚯蚓的粪便中含有多种无机盐增加了土壤肥力,表明生物(蚯蚓)影响环境,D不符合题意。‎ 考向二 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3.你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如何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结果的不同只是由于光照导致的。‎ A.实验中保证相同的光照 ‎ B.实验中只设定光照这一个变量 C.给以不同的光照和湿度 ‎ D.除了光照不同外,还要给以不同的营养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设计对照实验的原理,既设置唯一变量。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题目中提出的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那么设计对照实验中除了光照以外,其他条件如营养、湿度、温度等都应当相同。也就是说只有光照是不同的,光照就是这个对照实验的唯一变量,B符合题意。‎ 总结提升 对照实验原则:是指除所控因素外其他条件与被对照实验完全相等的实验。对照实验设置的正确与否,关键就在于如何尽量去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保证“其他条件的完全相等”。‎ 其他条件包括以下几点:‎ ‎(1)所用生物材料要相同:所用生物材料的数量、质量、长度、体积、来源和生理状况等方面特点要尽量相同或至少大致相同。‎ ‎(2)所用实验器具要相同:试管、烧杯、水槽、广口瓶等器具的大小型号要完全一样。‎ ‎(3)所用实验试剂要相同:试剂的成分、浓度、体积要相同,尤其要注意体积上等量的问题。‎ ‎(4)所用处理方法要相同:保温或冷却;光照或黑暗;搅拌或振荡都要一致。‎ ‎4.你们学习小组在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一)提出问题:光对鼠妇分布有影响吗?‎ ‎(二)作出假设:(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制定计划:‎ ‎(2)设置相同点:在铁盘内放一层湿土。将10只鼠妇平均分成组,分别放入铁盘两侧的中央。‎ ‎(3)设计实验:在铁盘内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在盘内就形成了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这样做的目的是形成一组__________。‎ ‎(四)实施计划:‎ ‎(4)处理实验结果时,要计算全班各组数据的 _________,这是为了___________。实验结果是:鼠妇在___________处的明显多于在__________处的。‎ ‎(五)得出结论: ‎ ‎(六)表达和交流:‎ ‎(5)在交流中,有位同学提出我想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这样更方便,你觉得合适吗? _________。你觉得合适可以不答,不合适说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结束后,实验所用鼠妇应该怎样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光对鼠妇分布有影响 ‎ ‎(3)对照实验 ‎ ‎(4)平均值 减小实验误差 阴暗 明亮 ‎ ‎(5)不合适 如果只用1只鼠妇,偶然性太大,得出的结论不可靠 ‎ ‎(6)放回适于鼠妇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 ‎【解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1)学习小组的是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实验,提出问题:光对鼠妇分布有影响吗?因此将提出问题变成肯定或者否定的陈述句,即,作出假设:光对鼠妇分布有影响。‎ ‎(3‎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实验中唯一的变量是有无光照。所以就要设置除了光照以外,其他条件如温度、湿度等都相同的对照实验。对鼠妇提供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就是设置了以光照为变量的对照组。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形成以光照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说明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这样就保证了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确定的变量光照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4)为了减少实验的误差,计算实验结果时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防止出现偶然因素。实验结果是鼠妇在阴暗处的明显多于在明亮处的。由此可见: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地方。‎ ‎(5)不合适,用多只鼠妇做实验,可以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因此要用10只鼠妇做实验才有可信度。只用一只鼠妇不行。因为用一只鼠妇有很大的偶然性,容易产生误差。‎ ‎(6)要养成关爱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实验完成后,我们小组要将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 ‎1.冬天,我们见不到青蛙、蛇等小动物,它们都冬眠了,这是由于 A.环境影响生物 ‎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影响环境 D.生物躲避敌害 ‎2.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南橘北枳”,反映了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C.叶片退化为刺的仙人掌,可以适应干旱环境 D.“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大树底下好乘凉 ‎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大雁南飞 D.沙漠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温度 ‎ B.水 ‎ C.光 D.湿度 ‎5.下列哪项是影响小麦生长的生物因素 A.阳光 ‎ B.害虫 ‎ C.温度 D.水 ‎6.蚯蚓的钻穴和取食等活动可使土壤变得更加疏松和肥沃,这说明 A.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 B.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C.生物能够破坏环境 D.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7.下列现象中,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是 A.北极熊白色的体毛 ‎ B.鱼的体型为梭型 C.牦牛的绒很保暖 D.大树底下好乘凉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落花转化为春泥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植物 ‎ B.动物 ‎ C.细菌、真菌 D.水分和阳光 ‎9.一种菊科植物从海拔500米的平原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都有分布,但其植株的高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现设计实验探究海拔高度是否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株高的因素,实验分组及处理如表,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原产地 栽培地 第一组 海拔500米 a组海拔500米 海拔500米 b组海拔3000米 第二组 海拔3000米 c组海拔500米 海拔3000米 d组海拔3000米 ‎(1)提出问题:海拔高度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株高的因素吗?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 ‎(2)a组和b组、c组和d组都是原产地相同的同一品种,且栽培地的土壤条件适宜并相同,这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只能是由____________引起的。‎ ‎(3)a组和b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_____________。‎ ‎(4)实验最后测量每组各植株的高度,以__________(填“最大值”或“最小值”或“平均值”)为该组植株的株高。‎ ‎(5)请预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 A.a﹤b    c﹤d    ‎ B.a=b    c=d   ‎ C.a﹥c    b﹥d     ‎ D.a﹥b    c﹥d ‎10.(2019湖南省郴州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句中影响该现象主要的非生物因素是 A.阳光 ‎ B.空气 C.温度 ‎ D.水分 ‎11.(2019福建省)下列事例体现环境对生物影响的是 A.蚯蚓改良土壤 ‎ B.干旱使农作物减产 C.人类治理河流污染 ‎ D.绿色植物维持碳—氧平衡 ‎12.(2019甘肃省武威市)我省河西走廊地区有大片的戈壁滩,此处生活的蜥蜴体色大都是黄褐色,这体现了 A.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 B.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C.环境能够改变生物 ‎ D.环境能够适应生物 ‎13.(2018·遵义)下列实例中,生物与环境不相适应的是 A.竹节虫形似竹节 B.北极狐的体色接近白色 C.草蜥遇到敌害自动断尾 D.有些人初到高原出现高原反应 ‎14.(2018·通辽)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荒漠中的植物——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B.雨露滋润禾苗壮 C.蚯蚓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D.南极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1.【答案】B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在沙漠上植树必须种植耐旱树种沙棘。沙枣才能容易成活,若种植需水较多的水莲在很难成活。有些动物如青蛙在冬天要进行冬眠,变温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而变化,冬天温度低,冬眠可以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青蛙在冬天要进行冬眠是变温动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B正确。‎ ‎2.【答案】D ‎【解析】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因此生物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南北方温度不同,柑橘是热带水果,在温度高的南方生长良好;在温度较低的北方生长不好,温度低影响了柑橘的品质,因此“南橘北枳”,反映了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B正确;叶片退化为刺的仙人掌,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C正确;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不容易被敌害发现,有利于防御敌害,保护自己,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错误。‎ ‎3.【答案】A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符合题意。‎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了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属于遗传现象,B不符合题意;‎ 大雁南飞,是受地球绕太阳公转影响形成的季节节律,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仙人掌一般生活在沙漠地区,环境极其干旱,仙人掌茎变得非常肥厚,叶成刺状,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D不符合题意。‎ ‎4.【答案】A ‎【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据此解答。‎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故选A。‎ ‎5.【答案】B ‎【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据此解答。‎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阳光、温度、水等属于影响小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害虫是影响小麦生长的生物因素。故选B。‎ ‎6.【答案】A ‎【解析】物对环境在适应的同时,又对环境有影响的作用,可以从蚯蚓的生活习性方面来解答。‎ 蚯蚓在土壤中在土壤中钻洞,可以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植物根的呼吸、生长;蚯蚓能富集养分,生活着的蚯蚓每时每刻都在吞食大量的有机物和土壤,把蚓粪和其他代谢产物排泄到土壤中,从而增加了土壤的肥力。实验证明,有蚯蚓栖息的周围土壤中,许多无机盐的元素,如磷、钾、钙、镁等增加数倍,蚯蚓对环境有影响。故选A。‎ ‎7.【答案】D ‎【解析】北极熊白色的体毛与北极雪地的颜色一致,有利于保护自己,是对北极环境的一种适应,A不符合题意;‎ 鱼的体型为梭型,可以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是鱼类对水生环境的适应,B不符合题意;‎ 牦牛的绒很保暖,是与青藏高原寒冷的环境相适应,C不符合题意;‎ 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符合题意。‎ ‎8.【答案】C ‎【解析】分解者主要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它们能将动植物遗体中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 “落红”中的有机物在土壤中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后,形成“春泥”,可以作为植物的营养被植物吸收利用,重新起到“护花”作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落花转化为春泥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腐生细菌、真菌等分解者,C符合题意。‎ ‎9.【答案】(1)海拔高度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株高的因素 ‎(2)海拔高度(变量)‎ ‎(3)b组 ‎(4)平均值 ‎(5)D ‎【解析】(1)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是:海拔高度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株高的因素。(2)对照实验是在研 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所以a组和b组、c组和d组都是原产地相同的同一品种,且栽培地的土壤条件适宜并相同,这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只能是由海拔高度引起的。(3)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环境条件都应该相同,所用实验材料及其数量也应该相同。所以a组和b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b组,对照组是a组。(4)在处理实验结果时,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防止出现偶然性,应多做几组实验,最后取平均值。(5)海拔越高,风力越大,植株高了反而无法生长,所以海拔越高,越适合植株较低的生长。故而第一组中:a组的比b组的长势好;第二组中:c组的比d组的长势好。‎ ‎10.【答案】A ‎【解析】春天气温回升,“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生态因素主要是温度,产生这一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非生物因素阳光对生物的影响,A正确。‎ ‎11.【答案】B ‎【解析】蚯蚓改良土壤、人类治理河流污染、绿色植物维持碳—氧平衡都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C、D不符合题意;干旱使农作物减产,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B符合题意。故选B。‎ ‎12.【答案】A ‎【解析】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蜥蜴的体色与环境色彩几乎融为一体,有利于躲避敌害,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3.【答案】D ‎【解析】竹节虫的拟态,是为了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A不符合题意;北极狐的体色接近白色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有利于避敌和捕食,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B不符合题意;草蜥遇到敌害后,会主动断尾吸引敌人注意,掩护自己伺机逃脱,避免伤害,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不符合题意;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高山空气稀薄、氧气含量较少,因此导致人体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少,血液运输的氧气减少,组织细胞缺氧,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减少,因此出现高原反应。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符合题意。‎ ‎14.【答案】C ‎【解析】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根比地上部分长许多,是因为荒漠干旱缺水,根比地上部分长许多,可以吸收到荒漠深处的水分,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A错误;雨露滋润禾苗壮,禾苗 可以吸收水分,满足禾苗的生长需要,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B错误;蚯蚓每时每刻都在吞食大量的有机物和土壤,把粪便和其他代谢产物排泄到土壤中,从而增加了土壤的肥力,属于生物影响环境,C正确;企鹅生活在南极,皮下脂肪很厚,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错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