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0.10 KB
  • 2021-11-06 发布

2020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课外文言文阅读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2分)‎ 昭阳①谓楚王曰:“五国以破齐,秦必南图。”楚王曰:“然则奈何?”对曰:“韩珉②转国也,好利而恶难。好利可营也;恶难可惧也。我厚赂之以利,其心必营。我悉兵以临之,其心必惧。彼惧吾兵而营我利,五国之事必可败也。约绝之后,虽勿与地,可。”楚王曰:“善。”‎ 乃命大公事之韩,见公仲曰:“夫牛阑之事马陵之难亲王之所见也,王苟无以五国用兵,请效列城五,请悉楚国之众也,以图于齐。”‎ 韩人反赵、魏之后,而楚果弗与地,则五国之事困也。‎ ‎(选自《战国策·楚策一》)‎ ‎【注释】①昭阳:曾为楚国的令尹,相当于相国。②韩珉:韩国相国,字公仲。‎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好利而恶难    (     )‎ ‎(2)其心必惧     (     )‎ ‎(3)楚王曰:“善”  (     )‎ ‎(4)而楚果弗与地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然则奈何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B.我厚赂之以利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 C.其心必营 其真不知马也 D.则五国之事困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彼惧吾兵而营我利,五国之事必可败也。‎ ‎4.选文讲述了怎样的故事?请简要概括。(2分)‎ 一、【参考译文】楚相昭阳对楚王说:“五国如果打败了齐国,秦国一定会乘机向南进攻楚国。”楚王说:“这可怎么办呢?”昭阳回答说:“韩珉在韩国独断专行,贪图私利,害怕危难。贪图私利,可以对他施以利诱;害怕危难,可以对他进行威胁,我用重利去拉拢他,他内心一定会被利所诱。我发动大军去威胁他,他一定会感到害怕。他害怕我们的大军,又贪图我们的重利,这样五国联盟攻齐的事,一定会失败。他们的盟约被撕毁以后,即使不给韩国割地,也是可以的。”楚王说:“好”。‎ 于是他派大公事去韩国,会见韩相国公仲,说:“当初牛阑之役,马陵之役,都是您亲自见到的,大王如果不与五国联合攻齐,我们愿意献出5个城邑,不然,我们就出动全军来和齐国共同对敌。”‎ 韩国与赵、魏解约以后,楚国果然没有割地给韩国,而五国联盟攻齐之事就落空了。‎ ‎1.(4分)(1)憎恶,厌恶 (2)害怕 (3)好 (4)不 ‎2.(2分)B 【解析】A项中的“则”前者表顺承;后者表转折。B项中的“以”均为介词,可译为“用(来)”。C项中的“其”,前者为代词;后者为副词,可译为“其实”。D项中的“之”,前者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后者为代词。故选B项。‎ ‎3.(4分)他害怕我们的大军,又贪图我们的重利,这样五国联盟攻齐的事,一定会失败。‎ ‎4.(2分)楚相昭阳抓住了韩国韩珉的弱点,以大军压境相威逼,并以重金相利诱,结果迫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 秦穆公使孟盟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乃矫①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率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晋先轸②举兵击之,大破之殽。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诞③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遂以其属徙东夷,终身不反。‎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释】①矫:假装。②先轸:春秋时期晋国名将、军事家。曾指挥崤之战,打败强大的秦国。③诞:欺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8‎ ‎(1)秦穆公使孟盟举兵袭郑 ( ) ‎ ‎(2)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 ( )‎ ‎(3)今示以知其情 ( ) ‎ ‎(4)终身不反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 A. 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 B. 乃矫郑伯之命 见渔人,乃大惊 ‎ C. 乃还师而反 而伯乐不常有 ‎ D. 晋先轸举兵击之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 ‎(2)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 ‎4.文中的弦高有怎样的性格品质?请结合原文回答。(2分)‎ 二、【参考译文】秦穆公派遣孟盟率军去偷袭郑国。部队通过东周国境后向东进发。郑国的商人弦高和蹇他商议:“秦国军队行军数千里,疾速穿过其他诸侯国境,他们一定是来袭击我们郑国的。凡是偷袭别国的,都认为对方没有防备。现在如果让秦军知道郑国已有防备的实情,他们就一定不敢前来袭击了。”于是弦高假托郑穆公的命令,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秦军三位将领商量说:“凡是偷袭别国的,总以为对方不知道。现在说明对方已经知道我军的意图,他们的防备一定很严密,我们进攻一定不会成功。”于是秦军就只好往回撤。而晋国的先轸又率军在途中伏击他们,在崤山大败秦军。郑伯认为弦高保全国家有功,就要奖赏弦高。弦高却推辞说:“我欺诈了别人而得到奖赏,那么郑国原本的信义原则就要受到败坏。一个国家的治理无信义原则,就会败坏整个风气习俗。为了奖赏我一人而败坏整个国家的风气习俗,一个稍有仁德良知的人是不肯这样做的;用欺诈行为换取奖赏,一个稍讲道义的人也是不会这样做的。”于是就带着他的宗族迁徙到东夷地区,以后终身都没有返回郑国。‎ ‎1.(4分)(1)派遣 (2)商量(商议、谋划)(3)实情(4)通“返”,返回 ‎2.(2分) A ‎3.(4分)(1)现在说明对方已经知道我军的意图,他们的防备一定很严密,我们进攻一定不会成功。‎ ‎(2)用不讲信义换取奖赏,一个仁义的人也是不会这样做的。‎ ‎4.(2分)足智多谋(机智勇敢、有勇有谋),爱国,讲信义(讲仁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12分)‎ 陆澄渊博 王俭自以博闻多识,读书过陆澄。澄曰:“仆①年少来无事,唯以读书为业。且年已倍令君②,令君少便鞅掌③王务,虽复一览便谙,然见卷轴未必多仆。”‎ 俭集学士何宪等,盛自商略④。澄待俭语毕,然后谈所遗漏数百千条,皆俭所未睹,俭乃敬服。俭在尚书省,出巾箱几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⑤,事多者与之,人各得一两物。澄后来,更出诸人所不知事复各数条,并夺物将去。‎ 竟陵王子良得古器,小口方腹而底平,可将七八升,以问澄,澄曰:“此名服匿⑥,单于⑦以与苏武。”子良后详视器底,有字仿佛可识,如澄所言。‎ ‎(选自《 翰苑新书前集卷六十八》)‎ ‎【注释】①仆:我,表谦称。②令君:对位高权重的大臣的称呼,文中指王俭。③鞅掌:事务繁忙的样子。④盛自商略:赞美自己在商讨时所说的内容。⑤隶事:引用典故。⑥服匿:盛酒器。⑦单于:匈奴部落首领。‎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王俭/自以博闻多识 B.然后/谈所遗漏数百千条 C.竟陵王子良/得古器 D.单于以与/苏武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3分)‎ ‎(1)虽复一览便谙 ( ) ‎ ‎(2)俭集学士何宪等 ( ) ‎ ‎(3)皆俭所未睹 (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8‎ ‎(1)仆年少来无事,唯以读书为业。‎ ‎(2)子良后详视器底,有字仿佛可识,如澄所言。‎ ‎4.陆澄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三、【参考译文】王俭自以为学识广博,读书超过陆澄。陆澄说:“我年轻的时候没有其他事情可做,只把读书当作主要的事情来做。而且我的年龄已是你的两倍,你年少的时候就事务繁忙,执掌皇家政务,虽然看一遍就记熟了,但是你所看的书也未必比我多。”‎ 王俭召集学士何宪等人,赞美自己在商讨时所说的内容。陆澄等待王俭说完,然后补充谈论了他们所遗漏的几百甚至上千条,都是王俭没有见识过的,王俭于是(对陆澄)十分敬重佩服。王俭在尚书省做官,拿出衣箱、几案并夹杂着各种服饰,让学士们引用典故,谁引用典故多,就把这些物品赠送他,这些人各得一两件物品。陆澄后到,更是分别说出了各人所不知道的典故又是好几条,并且夺过东西就要离开。‎ 竟陵王子良得到了一件古代的器皿,小小的口,方方的腹部,平平的底,容积有七八升,拿着这个器皿问陆澄这是什么,陆澄说:“这个器皿的名字叫盛酒器,是单于送给苏武的。”子良后来仔细观察器皿的底部,有虽然模糊但可识别的字迹,正如陆澄所说的那样。‎ ‎1.(2分)D 【解析】D项是主谓句,应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划分,主语是“单于”,其正确划分为:单于/以与苏武,故D项划分错误。‎ ‎2.(3分)(1)熟悉 (2)召集 (3)见识 ‎3.(4分)(1)我年轻的时候没有其他事情可做,只把读书当作主要的事情来做。‎ ‎(2)子良后来仔细观察器皿的底部,有虽然模糊但可识别的字迹,正如陆澄所说的那样。‎ ‎4.(3分)从陆澄与王俭的交往、引用典故及识别王子良所得器皿的事来看,他是一个知识渊博而又锋芒毕露的人。‎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尝语僚属言 ( )‎ ‎(2)平生惟好读书 ( ) ‎ ‎(3)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 )‎ ‎(4)闻于远近 (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 虽欲言,无可进者 B. 而少所嗜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 坐则读经史 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 D. 其笃学如此 此之谓失其本心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 (1) 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4.选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2分)‎ 四、【参考译文】钱思公虽然出身富贵之家,但是没什么不良的爱好。在西京洛阳时,(他)曾经告诉同僚部署,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书和史书,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上厕所的时候就读短小的诗歌、小令。大概从来没有一会儿放下书的时候。谢希深也说: 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一定都要带着书去,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像这样专心的好学。我于是告诉希深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在三上,就是马上、枕上、厕上。”大概只有这样才可以集中思想吧。‎ ‎1.(4分)(1)曾经 (2)喜爱,爱好 (3)放下 (4)听见,听到 18‎ ‎2. (2分)B 【解析】A项中的两个“虽”都是连词,前者译为“虽然”;后者译为“即使”。B项中的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译为“但是”。C项中的两个“则”都是副词,前者表顺承,相当于“就”;后者表转折,相当于“却”。D项中的两个“其”,前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代指“宋公垂”;后者是第一人称代词,代指“自己的”。故选B项。‎ ‎3.(4分)(1)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一定都要带着书去。(2)大概只有这样才可以集中思想吧。‎ ‎4.(2分)钱思公虽然出身富贵,但没有什么不良的爱好,他充分利用一切时间读书学习。‎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12分)‎ 陈陶传 陶,字嵩伯,鄱阳剑浦人。尝举进士辄下,为诗云:“中原不是无鳞凤,自是皇家结网疏。”颇负壮怀。志远心旷,遂高居不求进达,恣游名山,自称“三教布衣①”。‎ 大中中②,避乱入洪州西山学神仙,咽气③有得,出入无间④。时严尚书宇⑤牧豫章⑥,慕其清操,尝备斋供,俯就山中,谈终日。而欲试之,遣小妓莲花往侍,陶笑不答。陶赋诗赠之云:“近来诗思清于水,老去风情薄似云。已向升天得门户,锦衾深愧卓文君。”宇见诗益嘉贞节。‎ 陶金骨已坚,戒行通体,夜必鹤氅⑦,焚香巨石上,鸣金步虚⑧,礼星月,少寐。所止茅屋,风雷汹汹不绝。忽一日不见,惟鼎灶杵臼⑨依然。开宝间,有樵者入深谷,犹见无恙。后不知所终。陶工赋诗,无一点尘气。于晚唐诸人中,最得平淡,要非时流所能企及者。‎ ‎(选自《唐才子传·卷第八》,有删改)‎ ‎【注释】①三教布衣:意为三教都未入门。三教,指儒、道、佛三教。②大中中:大中年间。大中,唐宣宗年号。③咽气:道家吐故纳新的呼吸方法。④无间:指至微处。⑤严尚书宇:指严宇,官名是尚书。⑥豫章:指洪州,现在江西南昌。⑦氅(chǎng):鹙鸟的羽毛。⑧步虚:念经。⑨杵臼:舂捣粮食的工具。‎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遂/高居不求进达 ‎ ‎ B.陶/赋诗赠之云 ‎ C.焚香/巨石上 ‎ D.有/樵者入深谷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3分)‎ ‎(1)遣小妓莲花往侍 ( ) ‎ ‎(2)风雷汹汹不绝 ( ) ‎ ‎(3)犹见无恙 ( )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慕其清操,尝备斋供,俯就山中,谈终日。‎ ‎(2)于晚唐诸人中,最得平淡,要非时流所能企及者。‎ 4. 结合选文内容,说说陈陶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五、【参考译文】陈陶,字嵩阳,鄱阳剑浦人。曾应试进士却总是落榜,作诗道:“中原不是无鳞凤,自是皇家结网疏。”相当地享有壮志和抱负。(他)胸襟广阔心志高远,于是隐居且不求在仕途上进取发达,恣意游览名山,自称为“三教布衣”。‎ 大中年间,陈陶为了避乱进入洪州西山,学习道家吐故纳新的呼吸方法,在行气术上颇有收获,出入于至微处。当时严宇尚书任洪州刺史,敬仰陈陶清高的操守,曾经准备好斋饭和其他供应品,放下身份来到山中,与陈陶一起清谈整天。(严宇)想要考验陈陶,就派一个叫莲花的年轻歌女前去侍奉他,陈陶笑笑却不回话。陈陶作诗赠与莲花说:“近来诗思清于水,老去风情薄似云。已向升天得门户,锦衾深愧卓文君。”严宇见到陈陶这首诗更加赞许他坚贞的节操。‎ 18‎ 陈陶服食金丹身骨已非常结实,身心内外恪守戒律,夜晚一定披上鹤羽衣,在巨石上烧香,敲锣念经,礼拜星辰月亮,很少睡觉。他所居住的茅屋,风声雷声喧闹不停。忽然有一天陈陶的茅屋不见了,只有锅灶杵臼仍然还在。开宝年间,有个打柴的人进入山中深谷,还见陈陶平安地活着。后来就不知他的下落了。陈陶擅长作诗,作品没有一点俗尘之气。在晚唐诗人群中,他的诗最为平淡,总的来说不是同辈诗人所能赶得上的。‎ ‎1.(2分)D 【解析】D项句子的意思是:有个打柴的人进入山中深谷。“有樵者”是主语,“入”是谓语,根据句意及句子主谓之间要停顿的原则可知此句的正确划分应在“入”之前。故选D项。‎ ‎2.(1)派 (2)停止 (3)疾病,指伤害之类的产生忧伤的事 ‎3.(4分)(1)敬仰陈陶清高的操守,曾经准备好斋饭和其他供应品,放下身份来到山中,与陈陶一起清谈整天。‎ ‎(2)在晚唐诗人群中,他的诗最为平淡,总的来说不是同辈诗人所能赶得上的。‎ ‎4.(3分)从陈陶进士落榜后,隐居且不求仕途上的进取发达,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慕名利的人。从严宇对陈陶写的诗的夸赞和他的诗在同辈中没有比得上他的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于写诗的人。从严宇派舞女对陈陶的试探,他丝毫不为其所动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胸怀广阔、有清高的操守和坚贞的节操的人。从陈陶坚持晚上穿鹤羽衣和念经礼拜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恪守戒律的人。‎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2分)‎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①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 ‎(有删改)‎ ‎【注释】①刖(yuè):古代酷刑。‎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遂宫而放之 ( )‎ ‎(2)灭亡可待矣 ( )‎ ‎(3)为吾之患不轻矣 ( )‎ ‎(4)而功与吾异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是灭亡之道 策之不以其道 B.以法干卫侯 咨臣以当世之事 C.若全而归之 然则何时而乐耶 D.此用与不用 呼尔而与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 ‎4.结合文章内容,试说说为什么孟氏的两个儿子都遭受了悲惨的命运。(2分 六、【参考译文】孟氏的一个儿子到了秦国,用仁义学说劝秦王。秦王说:“现在各国诸侯用武力竞争,所做的不过是征集兵士与粮食罢了。如果用仁义来治理我的国家,便是灭亡的道路。”于是施以宫刑并驱逐了他。另一个儿子到了卫国,用作战方法去劝卫侯。卫侯说:“我国是个弱小的国家,却夹在大国之中。对大国我顺服,对小国我安抚,这是求得平安的方法。如果依靠兵权,灭亡也就很快了。如果让你保全身体回去,到了别的国家,那么我国的祸患就不轻了。”于是砍断他的脚,送回到了鲁国。回家以后,孟氏的父子捶胸顿足责骂施氏。施氏说:“凡是适合时宜的人便昌盛,违背时宜的人便灭亡。你们的道理与我们相同,而结果却与我们不同,是违背时宜的缘故,不是行为的错误。而且天下的道理没有长久是对的,事情没有长久是错的。以前所用的方法,今天有可能抛弃;今天所抛弃的方法,以后有可能使用。这种用与不用,没有一定的是非。‎ ‎1.(4分)(1)于是,就 (2)等候;等待 (3)祸患 (4)不同 ‎2.(2分)B 【解析】A项中的“之”,前者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后者为“代词”,代指千里马;B项中“以”都为介词,可译为“用(来)”“拿(来)”;C项中的“而”,前者表示承接,后者表示修饰;D项中的“与”,前者为介词,可译为“跟,同”,后者为动词,可译为“给,给予”。‎ ‎3.(4分)对大国我顺服,对小国我安抚,这是求得平安的方法。‎ ‎4.(2分)孟氏的两个儿子劝谏国君的时候都违背时宜,所以遭受了悲惨的命运。‎ 七、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第1~4题。(12分)‎ 18‎ 贞白,字有道,信州永丰人也。乾宁二年登第。时榜下物议①纷纷,诏翰林学士陆扆于内殿覆试,中选,授校书郎,时登科后七年矣。‎ 郑谷以诗赠曰:“殿前新进士,阙下校书郎”。初,兰溪僧贯休雅得名,与贞白居去不远而未会,尝寄《御沟诗》,有云“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后会,语及此,休曰:“剩一字。”贞白拂袂②而去。休曰:“此公思敏,当即来。”休书字于掌心,逡巡③,贞白还曰:“‘此中涵帝泽’如何?”休以掌示之,无异所改,遂订深契④。‎ 后值天王狩于岐⑤,乃退居著书,不复干禄⑥,当时大获芳誉。贞白学力精赡⑦,笃志于诗。深惟⑧存亡取舍之义,进而就禄,退而保身,君子也。‎ ‎(有删改)‎ ‎【注释】①物议:众人的议论,多指非议。②拂袂:拂袖。③逡(qūn)巡:因为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或退却。④深契:深厚的交情。⑤天王狩于岐:指趁唐昭宗赴岐山狩猎。狩,巡狩。⑥干禄:谋求官职。⑦精赡:精深丰富。⑧深惟:深入研究。‎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诏翰林学士陆扆/于内殿覆试 ‎ B.贞白/拂袂而去 C.后/值天王狩于岐 ‎ D.深惟存亡取舍之/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3分)‎ ‎(1)无异所改 ( ) ‎ ‎(2)遂订深契 ( ) ‎ ‎(3)后值天王狩于岐 (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兰溪僧贯休雅得名,与贞白居去不远而未会。‎ ‎(2)进而就禄,退而保身,君子也。‎ ‎4.结合短文内容,说说王贞白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七、【参考译文】王贞白,字有道,是信州永丰人。乾宁二年考取进士。那时出榜后非议很多(认为不公平),(皇上)下诏翰林学士陆扆在内殿进行复试,贞白被选中,授予校书郎的职位,而这已经是他考中进士之后七年(的事情)了。‎ 郑谷写了一首诗赠予他:“殿前新进士,阙下校书郎”。最初,兰溪和尚贯休知道贞白很有名后,到与贞白居住地距离不远的地方却没有见到(贞白),(贞白)曾经寄《御沟诗》(给贯休和尚),诗中说:“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后来见面时,说到这里,贯休说:“剩下一个字(值得推敲)。”王贞白拂袖而去。贯休说:“王贞白才思敏捷,他很快就会明白过来并返回来的。”贯休把那个字写在掌心里,因为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贞白返回后说:“‘此中涵帝泽’怎么样?”贯休当即把手掌展示给他,和自己所改动的没有差异,于是两人建立了深厚的交情。‎ 后来遇到唐昭宗赴岐山狩猎,(王贞白)退职家居,专门著书立说,不再谋求官职,在当时获得了很好的名声。贞白做学问力求精深丰富,专心致志于做诗。深入研究存亡取舍的大义,做官就拿俸禄,退居就明哲保身,是君子。‎ ‎1.(2分)D 【解析】D项是动宾关系的非主谓句,动词是“深惟”,宾语是“存亡取舍之义”,所以此句应在“深惟”后划分。故选D项。‎ ‎2.(3分)(1)差异 (2)建立 (3)遇到 ‎3.(4分)(1)兰溪和尚贯休知道贞白很有名后,到与贞白居住地距离不远的地方却没有见到(贞白)。‎ ‎(2)做官就拿俸禄,退居就明哲保身,是君子。‎ ‎4.(3分)从皇上下令进行复试,他中选,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从他与贯休和尚论诗,且拂袖而去,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直率、耿直的人;从他专门著书立说,不再寻求官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专心致志做学问的君子。‎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2分)‎ 贞观元年,太宗尝从容言及隋亡之事,慨然叹曰:“姚思廉不惧兵刃,以明大节,求诸古人,亦何以加也!”思廉时在洛阳,因寄物三百段,并遗其书曰:“想卿忠节之风,故有斯赠。”大业末,思廉为隋代王侑①侍读,及义旗克京城时,代王府僚多骇散,惟思廉侍王,不离其侧。兵士将升殿,思廉厉声谓曰:“唐公②举义兵,本匡王室,卿等不宜无礼于王!”众服其言,于是稍却,布列阶下。须臾,高祖至,闻而义之,许其扶代王侑至顺阳下,思廉泣拜而去。见者咸叹曰:“忠烈之士,仁者有勇,此之谓乎!”‎ 18‎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代王侑(yòu):隋元德太子之子,炀帝十三年南巡,以侑留守长安,李渊攻克长安,立侑为帝。②唐公:唐高祖起初的封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惟思廉侍王 ( ) ‎ ‎(2)及义旗克京城时 ( ) ‎ ‎(3)许其扶代王侑至顺阳下 ( )‎ ‎(4)见者咸叹曰 (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太宗尝从容言及隋亡之事 执策而临之 B.不离其侧 帝感其诚 C.卿等不宜无礼于王 管夷吾举于士 D.闻而义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众服其言,于是稍却,布列阶下。‎ ‎4.细读文章内容,说说姚思廉的“忠烈”表现在哪些方面。(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八、【参考译文】贞观元年,唐太宗曾经镇定地谈论到隋朝灭亡的事情,感慨叹息道:“姚思廉不顾及生命危亡,来表明臣子应有的节操,即使拿古人与他相比,也没有人能超过他!”当时姚思廉在洛阳,于是(太宗)寄给他三百段丝帛,并给他写了一封信说:“怀念着你忠孝大节的风骨,因此有这些馈赠。”隋朝末年,姚思廉担任隋代王杨侑的侍读,到义军攻克京城时,代王府的许多幕僚大多都受到惊吓逃散了,只有姚思廉侍奉代王,不离开他的身边。兵士要到殿上捉拿代王,姚思廉严厉地对士兵说:“唐公发动合乎正义的兵变,本意在于匡复王室,你们不应该对代王无礼!”众人敬服他的言行,就稍稍退却,排列在殿堂的台阶下。不久,唐高祖来了,听了别人的讲述后认为他很忠义,答应他扶代王杨侑到顺阳阁,姚思廉哭泣着拜谢离开。看到这件事的人都感叹地说:“真是忠义刚烈的人啊,人们说仁义的人有勇气,说的正是他啊!”‎ ‎1.(4分)(1)只,只有 (2)到了……的时候,等到 (3)答应 (4)全,都 ‎2.(2分)B 【解析】A项中的“之”,前者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后者为代词,代指千里马;B项中的“其”均为代词;C项中的“于”,前者为介词,可译为“对,对于”,后者为介词,可译为“从”;D项中的“而”;前者表示承接,后者表示转折。‎ ‎3.(4分)众人敬服他的言行,就稍稍退却,排列在殿堂的台阶下。‎ ‎4.(2分)①代王府僚多骇散,惟思廉侍王,不离其侧;②卿等不宜无礼于王。‎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2分)‎ 白圭,周人也①。当魏文侯时,李悝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夫岁孰②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太阴在卯,穰③;明岁衰恶。至午④,旱;明岁美。至酉,穰;明岁衰恶。至子大旱明岁美有水。至卯⑤,积著率岁倍。欲长钱,取下谷;长石斗,取上种。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⑥,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节选自《史记·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注释】①周:指战国初期的诸侯国。②岁孰:每年谷物成熟。指一年的农事收成。③太阴:指木星。卯:地支的第四位。穰:丰收年。④至午:木星在午宫方位时。午:地支的第七位。下文“至酉”“至子”,均指木星所在方位。⑤至卯:此指木星复至卯宫(方位)时。⑥治生产:指做生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明岁美 ( ) ‎ ‎(2)明岁衰恶 ( ) ‎ ‎(3)节衣服 ( ) ‎ ‎(4)强不能有所守 ( )‎ 18‎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予之丝漆 实是欲界之仙都 B.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 安陵君其许寡人 C.勇不足以决断 以残年余力 D.虽欲学吾术 虽乘奔御风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4.白圭是如何谈论他的生意致富经的?请简要概括。(2分)‎ 九、【参考译文】白圭是周地人。在魏文侯的时候,李悝致力于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的潜力,而白圭却喜欢观测即时的变化,因而做到别人抛售就自己收取,别人正需要取用的时候自己就售给他们。收成好收取粮食,卖给农夫丝漆,蚕茧出来了收取帛絮,卖给养蚕人粮食。木星在卯宫方位,年成丰收;收成很坏。到了木星在午宫方位,会发生旱灾;会年成好。木星到了酉宫方位,年成丰收;明年会收成很坏。木星到了子宫方位,会发生大旱灾;会收成好,有雨水。木星又到了卯宫方位,经过十二年,平均每年积存货物的财富增长比率是一倍。想增加钱币收入,就收售价格低廉的粮食;想使农夫增加产量,就收售良种。他能够不讲究饮食,强忍嗜好欲望,节俭衣服开支,和雇用的奴仆同甘共苦,但捕捉时机就像猛兽凶鸟勃发迅疾地扑食一样。所以他说:“我从事商业经营,就像伊尹、吕尚筹划谋略,孙武、吴起作战用兵,商鞅施行改革是一样的。因而如果一个人的智慧够不上权宜变化,勇敢够不上对事决断,仁德不能正确取舍,强毅不能有所坚守,即使想学我这套办法。最终是不会告诉他的。”大概天下谈论经营致富的是以白圭做典范。白圭大概是有所尝试,尝试而能有所成就,这不是马虎随便行事就能成功的。‎ ‎1.(1)好,美好 (2)年成、年景 (3)节俭,节省 (4)坚守 ,守护 ‎2.(2分)D 【解析】A项中的“之”,前者为代词;后者为助词。B项中的“其”,前者为代词;后者为助词,用来加强语气。C项中的“以”,前者为连词,表承接,可译为“来”,也可不译;后者为介词,可译为“凭借”“靠”。D项中的“虽”均为连词,可译为“即使”。故选D项。‎ ‎3.(4分)白圭大概是有所尝试,尝试而能有所成就,这不是马虎随便行事就能成功的。‎ ‎4.(2分)智慧地应对权宜变化;勇敢地对事决断;心有仁德,正确的取舍;性格强毅,有所坚守。‎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 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支流者为“渴”,音若“衣褐”之“褐”。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又无际。‎ ‎  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词,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楠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奇卉,类合欢而蔓生,胶葛水石。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扬葳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  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焉,出而传于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节选自《袁家渴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下与百家濑合 ( )‎ ‎(2)舟行若穷 ( )‎ ‎(3)类合欢而蔓生 ( )‎ ‎(4)余得之不敢专焉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楚、越之间方言 渔人甚异之 ‎ B.平者深墨 花之隐逸者也 C.每风自四山而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余无以穷其状 属予作文以记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 ‎4.细读文章,请简要说说第一段是怎样描写“袁家渴”的。(2分)‎ 十、【参考译文】楚、越两地之间的方言,水的支流叫做“渴”。渴的上游与南馆的高山会合,下游与“百家濑”‎ 18‎ 汇合。其中岛屿(江河里边的岛屿)、小溪、清潭、小洲,交错夹杂,蜿蜒曲折。水流平静的地方深黑色,急流的地方像沸腾一样冒着白沫。船好像就走到了尽头,忽然河水又看不到尽头了。‎ 有座小山从水中露出来。山上都是好看的石头,上面生长绿色的草丛,冬夏都浓密茂盛。山旁有许多岩洞。山下有许多白色的碎石;上山的树木多是枫树、柟树、石楠、楩树、槠树、樟树、柚树;小草则多是兰草、芷草,又有许多奇异的花卉,类似合欢但是长出许多茎蔓,缠绕着水中石头。每当有风从四周山上吹下,吹动大树,轻摇小草,红绿缤纷,香气浓郁;冲起波涛旋着水涡,从溪谷流进流出,萧条茂盛,根据时间变换。风景大都是这样的。我没办法都描述出来。‎ 永州的人们没有过来游玩,我来到了这里,不敢独自享有。回来写出文章告诉世人。这里土地的主人姓袁,所以我叫它“袁家渴”。‎ ‎1.(4分)(1)汇合 (2)尽头 (3)像 (4)独自享有 ‎2.(2分)D 【解析】A项中的“之”,前者为助词,用在主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后者为代词。B项中的“者”,前者为代词;后者为助词,表示停顿。C项中的“而”,前后均为连词,表承接;后者表转折。D项中的“以”均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故选D项。‎ ‎3.(4分)有座小山从水中露出来。山上都是好看的石头,上面生长绿色的草丛,冬夏都浓密茂盛。‎ ‎4.(2分)第一段从总体上描写袁家渴。首先简单介绍袁家渴的音义,其次写袁家渴水流情状。‎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 咎犯进谏 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下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 国人忧之,有咎犯者,见门大夫①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门大夫入言曰:“晋人咎犯也,欲以乐见。”平公曰:“内之。”坐殿上,则出钟磬竽瑟②。坐有顷,平公曰:“客子为乐?”咎犯对曰:“臣不能为乐,臣善隐③。”平公隐士十二人,咎犯曰:“臣窃顾昧死 御④。”平公诺。咎犯申其左臂而诎五指,平公问于隐官曰:“占之为何?”隐官皆曰:“不知。”平公曰:“归之。”咎犯则申其一指曰:“是一也,便游赭⑤尽而峻城阙。二也,柱梁衣绣,士民无褐⑥。三也,侏儒⑦有余酒,而死士渴。四也,民有饥色,而马有粟秩⑧。五也,近臣不敢谏,远臣不敢达。”‎ 平公曰:“善。”乃屏钟鼓,除竽瑟,遂与咎犯参治国。‎ ‎(选自刘向《说苑·正谏》)‎ ‎【注释】①门大夫:宫城的守门长官。②钟磬(qìng)竽瑟:都是古乐器名。③隐:隐语,类似今之谜语。④御:抵挡,此处是奉陪之意。⑤赭:赤地。⑥褐(hè):粗布或粗布衣服。⑦侏儒:身材异常短小者,此处指侏儒中之充任优伶、乐师者。⑧粟秩:粟米。‎ 1.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晋平公/好乐 ‎ B. 臣/窃顾昧死御 ‎ C. 侏儒/有余酒 ‎ D. 遂与咎犯参/治国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3分)‎ ‎(1)故以乐见 ( ) ‎ ‎(2)咎犯申其左臂而诎五指 ( ) ‎ ‎(3)除竽瑟 (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坐有顷,平公曰:“客子为乐?‎ ‎(2)五也,近臣不敢谏,远臣不敢达。‎ ‎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咎犯为什么要“以乐见”晋平公。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3分)‎ 十一、【参考译文】晋平公喜好音乐,他增加赋税征收,又征发民众治理城池,并且说:“有敢劝谏的人处死刑。”‎ 晋国人都忧虑不安,有一个名叫咎犯的人去见宫城的守门长官,说:“我听说国君喜好音乐,所以我打算凭借音乐拜见他。”守门长官进去报告说:“晋国人咎犯,打算凭借音乐才能拜见皇上。”平公说:“请他进来。”咎犯坐到殿上,(平公)就拿出钟磬竽瑟。咎犯坐了一会儿,平公说:“你倒是奏乐啊?”咎犯回答道:“‎ 18‎ 我不会奏乐,我善于说隐语。”平公叫来说隐语的十二人,咎犯说:“我情愿冒死奉陪。”平公答应了。咎犯伸出他的左臂而弯曲五指,平公问隐士说:“占卜一下这是什么意思?”隐士们都说:“不晓得。”平公对隐士们说:“你们都下去吧。”咎犯伸出一指说:“第一点,游玩使山林草木成为赤地,修建高大坚固的城池。第二点,房屋梁柱穿着绣制布料,而士兵百姓连粗布衣服都没得穿。第三点,你的侏儒有剩余的酒,而敢死之士反而受渴。第四点,老百姓忍饥挨饿,而你们的马反而有粟米吃。第五点,身边的大臣不敢劝谏,远方的臣子又不敢说话。”‎ 平公说:“好的。”于是屏弃了钟鼓,去掉了竽瑟,就和咎犯一同治理国家。‎ ‎1.(2分)D 【解析】D项副词“遂”引领后面的内容“与咎犯参治国”,所以此句应在“遂”后划分。故选D项。‎ ‎2.(3分)(1)拜见 (2)弯曲 (3)去掉 ‎3.(4分)(1) 咎犯坐了一会儿,平公说:“你倒是奏乐啊?”‎ ‎(2) 第五点,身边的大臣不敢劝谏,远方的臣子又不敢说话。‎ ‎4.(3分)因为晋平公喜好音乐,所以只有“以乐见”才能见到晋平公。这么做是为了转而用猜谜方式,巧妙劝谏晋平公,从而达到不要增加赋税征收,不要征发民众治理城池,不要沉迷于音乐而铺张浪费,最终用心治理国家的目的。‎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12分)‎ ‎ 田赞谏荆王 ‎ 吕不韦 田赞衣补衣而见荆王,荆王曰:“先生之衣,何其恶也?”田赞对曰:“衣又有恶于此者 也。”荆王曰:“可得而闻乎?”对曰:“甲①恶于此。”王曰:“何谓也?”对曰:“冬日则寒,夏日则暑,衣无恶乎甲矣。赞也贫,故衣恶也。今大王,万乘之主也,富贵无敌,而好衣民以甲,臣弗得也。意者为其义耶?甲之事,兵之事也,刈②人之颈,刳③人之腹,隳④人之城郭,刑人之父子也。其名又甚不荣。意者为其实邪?苟虑害人,人亦必虑害之;苟虑危人,人亦必虑危之。其实人则甚不安。之二者,臣为大王无取焉。”荆王无以应。说虽未大行,田赞可谓能立其方⑤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顺说》)‎ ‎【注释】①甲:铠甲。②刈(yì):斩杀。③刳(kū):剖,剖开。④隳(huī):毁,毁坏。⑤方:主张。‎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田赞衣补衣/而见荆王 ‎ B.夏日/则暑 ‎ C.万乘/之主也 ‎ D. 刈人/之颈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3分)‎ ‎(1)何其恶也 ( ) ‎ ‎(2)臣弗得也 ( ) ‎ ‎(3)说虽未大行 (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冬日则寒,夏日则暑,衣无恶乎甲矣。‎ ‎(2)苟虑害人,人亦必虑害之。‎ ‎4.结合文意,说说荆王都有哪些暴政。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田赞是怎样劝谏的。(3分)‎ 十二、【参考译文】田赞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去拜见荆王,荆王说:“先生的衣服,为什么这样破旧呢?”田赞回答道:“衣服还有比这个更破旧的。”荆王说:“你能说给我听听吗?”田赞说:“铠甲比这个更破旧。”荆王说: “这怎么说呢?”田赞回答说:“冬天穿着它很冷,夏天穿着它很热,没有比铠甲更糟糕的衣服了。我田赞也很贫穷,所以衣服很破旧。现在大王您是一国之主,没有人能跟你的富贵相当,然而你喜欢让百姓穿铠甲(指好战),我不赞成这样做。难道这是为了行仁义吗?穿铠甲的事情,实际上就是打仗的事情。斩杀人家的脖子,剖开人家的肚子,毁坏别人的城池,杀死人家父子。那些名声又很不光彩。难道这是为了得富贵吗?如果你考虑加害别人,别人也会考虑加害于你;如果你考虑危害别人,别人也考虑危害于你。实际上这很不安宁。这两种情况,我认为大王都是不应该采取的。” 荆王没什么可以用来回答了。田赞的反战主张虽然没有广泛地实行,但可以说他是很能够阐述自己主张的啊。‎ ‎1.(2分)D 【解析】选项D是动宾短语,动词是“刈”,其正确划分为:刈/人之颈。故选D项。‎ ‎2.(3分) (1)破旧 (2)不 (3)广泛 ‎3.(4分)(1)冬天穿着它很冷,夏天穿着它很热,没有比铠甲更糟糕的衣服了。‎ 18‎ ‎(2)如果你考虑加害别人,别人也会考虑加害于你。‎ ‎4.(3分)(1)从荆王喜欢让百姓穿铠甲,可以看出荆王好战;从田赞的反战主张没有广泛地实行,可以看出荆王不体恤民生。(2)亲自穿着破衣服引出要劝谏的内容,站在百姓贫穷、大王富贵的角度告诉荆王,这样对他名声不好,且也不利于安宁。‎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彊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於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於公室,有三归、反坫②,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彊於诸侯。後百馀年而有晏子焉。‎ ‎(节选自《史记》)‎ ‎【注释】①四维不张:不提倡礼义廉耻。 ②三归、反坫:指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管仲既/任政相齐 ‎ ‎ B.富国/彊兵 ‎ C.故论卑/而易行 ‎ D.其/为政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3分)‎ ‎(1)故其称曰 ( ) ‎ ‎(2)慎权衡 ( ) ‎ ‎(3)管仲因而信之(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2)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3. 管仲为政的举措有哪些?请概括。(3分)‎ 十三、【参考译文】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候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设置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候国强大。此后过了百余年,齐国又出了个晏婴。‎ ‎1.(2分)C 【解析】“故论卑而易行”的大意是: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据此可知应在“故”后停顿。‎ ‎2.(3分)(1)陈述 (2)慎重 (3)信任 ‎3.(4分)(1)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 ‎(2)(管仲)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 ‎4.(3分)(1)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国富兵强;(2)劝谏君主作为要合乎法度;(3)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 十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12分)‎ 虞孚问治生 虞孚问治生于计然先生①,得种漆②之术。三年,树成而割之,得漆数百斛③,将载而鬻④诸吴。其妻之兄谓之曰:‎ 18‎ ‎“吾尝于吴商,知吴人尚饰,多漆工。漆于吴为上货。吾见卖漆者煮漆叶之膏以和漆,其利倍而人弗知也。”虞孚闻之喜,如其言取漆叶煮为膏,亦数百甕⑤。与其漆俱载以入于吴。‎ 时吴与越恶,越贾不通,吴人方艰漆。吴侩⑥闻有漆,喜而逆⑦诸郊,道⑧以入吴国,劳而舍诸私馆。视其漆,甚良也。约旦夕以金币来取漆。虞孚大喜,夜取漆叶之膏和其漆以俟。及期,吴侩至。视漆之封识⑨新,疑之。谓虞孚请改约期二十日,至则漆皆败矣。‎ 虞孚不能归,遂丐而死于吴。‎ ‎(刘基《郁离子·虞孚》)‎ ‎【注释】①计然先生:春秋时葵丘濮上人,博学无所不通,尤善计算。②漆:漆树。③斛(hú):古代窖单位,尤善计算。④鬻(yù):卖。⑤甕(wèng):即“瓮”,陶制的盛器。⑥侩(kuài):做买卖的中间商。⑦逆:迎。⑧道:同“导”,引导。⑨封识(zhì):封记。‎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树成/而割之 ‎ B.漆于吴/为上货 ‎ C.视其/漆 ‎ D.虞孚/不能归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3分)‎ ‎(1)知吴人尚饰 ( ) ‎ ‎(2)夜取漆叶之膏和其漆以俟 ( ) ‎ ‎(3)遂丐而死于吴 ( )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时吴与越恶,越贾不通,吴人方艰漆。 ‎ ‎(2)谓虞孚请改约期二十日,至则漆皆败矣。‎ 3. 选文写虞孚卖漆一事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分)‎ 十四、【参考译文】虞孚向计然先生请教谋生之道,学会了种漆树的技术。过了三年,树长成便割树收漆,收获几百斛漆,准备运到吴国去卖。他妻子的哥哥对他说:“我曾经在吴国经商,知道吴人时尚装饰,很多上漆的事。漆在吴国是上等货。我见卖漆的人用漆叶煮成的膏和在漆里,(这样做)他们获得的利益会加倍但别人不知道。”虞孚听了很高兴,按照他的话拿漆叶煮成膏,也是几百瓮。和他的漆一起装载运进吴国。‎ 当时吴国和越国交恶,越国的商人不能进入,吴国人正缺漆。吴国做买卖的中间商听说有漆,高兴地到郊外迎接,引导他进入吴国,犒劳他并让住在自己私人的馆舍。看他的漆,质量很好。约定短期内就用金币来换取漆。虞孚大喜,夜晚就取出漆叶的膏和进漆里等着交易。到交易的时候,吴国做买卖的中间商到了。看见漆的封记是新的,疑心他有诈。(吴国做买卖的中间商)向虞孚请求更改约定期限二十天后交易,到那时漆全都坏了。‎ 虞孚无法回家(蚀了老本啊),就行乞并死在吴国。‎ ‎1.(2分)C 【解析】C项是一个动宾关系的句子,动词是“视”,宾语是“其漆”,所以应在“视”后划分。故选C项。‎ ‎2.(3分)(1)知道 (2)等待 (3)行乞 ‎3.(4分)(1)当时吴国和越国交恶,越国的商人不能进入,吴国人正缺漆。‎ ‎(2)(吴国做买卖的中间商)向虞孚请求更改约定期限二十天后交易,到那时漆全都坏了。‎ ‎4.(3分)做人做事都不为图一己私利而不讲诚信,否则最终将会害了自己。告诉我们诚信处事的重要性。‎ 十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14分)‎ 子犹①曰:贫者,士之常也;俭者,人之性也。贫不得不俭,而俭者不必贫,故曰“性也”。然则俭不可乎?曰:吝不可耳。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乞儿何异?‎ 郑余庆素吝。一日,忽召亲朋数人会食。众皆怪之。侵晨赴之。日高,余庆方出,呼左右曰:“吩咐厨家蒸烂去毛,莫拗折项!”众相顾,以为必蒸鹅鸭之类。又久之,盘出,酱醋亦极香新。但见每人前粟饭一碗,蒸葫芦一枚,皆匿笑强进。‎ 王罴性俭率。镇河东日,尝有台使②至,罴为设食,乃裂去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③爨④‎ 18‎ 造成,用力不少。尔之择选,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 ‎(原文有删改)‎ ‎【注释】①子犹:即本文作者冯梦龙。②台使: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派出的使者。③舂 ‎(chōnɡ):用杵捣去谷物的皮壳或捣碎。④爨(cuàn):生火做饭。‎ ‎1. 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解释。(4分)‎ ‎(1)忽召亲朋数人会食 会:适逢 ( )‎ ‎(2)众皆怪之 怪:觉得……奇怪 ( )‎ ‎(3)皆匿笑强进 匿:偷偷地 ( )‎ ‎(4)乃裂去薄饼缘 缘:缘故 ( )‎ ‎2.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贫不得不俭,而俭者不必贫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C.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D.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隆中对》)‎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乞儿何异?(2分)‎ ‎(2)尔之择选,当是未饥!(2分)‎ ‎4.下列句子中,与“罴为设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观潮》)‎ B.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C.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D.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一天,郑余庆请亲朋好友去吃饭,大家一早就去赴宴,结果直到日头高照,郑余庆才出来。‎ B.郑余庆让左右侍从叮嘱厨子“蒸烂去毛,不要折断它的颈项”,大家以为他要请吃蒸鹅蒸鸭之类。‎ C.王罴对使者浪费粮食的做法甚为不满,命令侍从撤去食物。由此可见他节俭直率的特点。‎ D.子犹认为,节俭是一种品性,与生活贫穷毫无关系。他提倡节俭,但是反对过于吝啬。‎ 十五、【参考译文】子犹说:贫穷是人的常态;节俭是人的本性。贫穷了便不得不节俭,但节俭不一定是因为贫穷,所以说是“本性”。然而这样节俭是不是需要推行?又说:吝啬就不可以了。节俭而又吝啬,那么即使拥有成堆的金玉,和乞丐有什么不同呢?‎ 郑余庆一向吝啬。有一天,他忽然请一些亲朋好友聚集起来吃饭。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在早晨就上他家去了。等到太阳很高了,郑余庆才出来,对仆人说:“吩咐厨师,把吃的东西蒸得烂一些,要除去毛,不要把颈项折断!”大家相互看着,以为一定是清蒸鹅、鸭一类的菜。又过了一会儿,端出菜来,酱和醋也都很新鲜很香。每人面前只有一碗米饭和一枚蒸葫芦,大家也偷偷笑着勉强吃了下去。‎ 王罴为人俭朴直率。镇守河东期间,曾有朝廷派的使者到来,王罴为他设下饭肴,使者竟然把薄饼的边缘撕去。王罴说:“耕种收获,已经不容易了,再去壳加火,生火做饭费力也不少了,你这样挑挑拣拣,应该是不饿!”命令随从将饭肴撤走。使者大惊,十分惭愧。‎ ‎1.(4分)(1)(2)√(3)√(4) ‎【解析】(1)句中的“会”是“会合,聚集”的意思;(4)句中的“缘”在此为“边缘”的意思。‎ ‎2. (2分)D 【解析】例句中的“而”表转折,译为“但是”。A项中的“而”表承接,译为“就”。B项中的“而”表并列,译为“又”。C中的“而”表承接关系,可不译。D项中的“而”表转折,译为“但是”。‎ ‎3. (4分)(1)(3分)节俭而又吝啬,那么即使拥有成堆的金玉,和乞丐有什么不同呢?‎ ‎(2)(1分)你这样挑挑拣拣,应该是不饿!‎ ‎4. (2分)B 【解析】“罴为设食”是“罴为(之)设食”的省略句,B项与之相同,即“客从外来,与(之)座谈”。A项中“为……所”表被动,是被动句。C项是判断句。D项无特殊文言现象。故选B项。‎ 18‎ ‎5. (2分)D 【解析】D项中“节俭是一种品性,与生活贫穷毫无关系”表述有误,原文是“贫不得不俭,而俭者不必贫”,即因为贫穷而不得不节俭,节俭不一定是因为贫穷,D项说法太绝对,故错误。‎ 十六、课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15分)‎ 苏轼抗洪 ‎(苏轼)徙知徐州①。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②,吾侪③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④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⑥以守卒全其城。‎ ‎(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徙知徐州:到徐州任太守。②涂潦:洪水。③吾侪(chái):我们。④锸(chā):锹。⑤版:筑墙用的夹板。⑥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 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划三处)(2分)‎ 轼 庐 于 其 上 过 家 不 入 使 官 吏 分 堵 以 守 卒 全 其 城。‎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河决曹村 河( ) ‎ ‎(2)使官吏分堵以守 使( ) ‎ ‎(3)轼诣武卫营 诣( ) ‎ ‎(4)尾属于城 属( ) ‎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2)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 ‎4. 根据选文内容,试举一例说说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5. 结合下面链接材料,说说哪一句话体现了选文中苏轼说“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时的坚定意志。(3分)‎ ‎【链接材料】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十六、【参考译文】(苏轼)从密州到徐州赴任。这年黄河决堤要淹没曹村,在梁山泊上泛滥,就要溢出南清河,水汇集在城下,不停上涨不能及时流泄,城就要被冲垮了,富有的百姓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逃出城去,民心都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又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当为您效命。”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从戏马台开始,一直连接到城门口。然而雨日夜不停地下,城还有六尺没有被淹。苏轼住在城上,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派遣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城。‎ ‎1.(2分)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 (4分)(1)黄河(2)派、派遣(命令)(3)到(或“往”“去”)(4)连接 ‎3. (4分)(1)(2分)富人逃出城去,民心都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 ‎(2)(2分)带领他的士兵拿着畚和锹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 ‎4. (2分)从苏轼阻止富人出城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临危不惧、足智多谋的人;动员武卫营官兵协助守城——足智多谋;亲临一线,过家不入——以身作则,公而忘私,临危不惧;决不让洪水毁城——关爱百姓;派官吏分堵以守——足智多谋,善于指挥。 ‎ ‎5. (3分)风雨不动安如山。‎ 十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5分)‎ 吕岱清身奉公,所在可述。初在交州,历年不饷家①,妻子饥乏。权闻之叹息,以让②群臣曰:“吕岱出身万里为国勤事家门内困而孤不早知。股肱耳目,其责安在?”于是加赐钱米布绢,岁有常限。‎ 始,岱亲近吴郡徐原,慷慨有才志,岱知其可成,赐巾褠③,与共言论,后遂荐拔,官至侍御史。原性忠壮,好直言,岱时有得失,原辄谏诤,又公论之,人或以告岱,岱叹曰:“是我所以贵德渊者也。”及原死,岱哭之甚哀。曰:“德渊,吕岱之益友,今不幸,岱复于何闻过?”谈者美之。‎ 18‎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 ‎【注释】①饷家:此指未给家中送过饷银。②让:责备,责怪。③褠(gōu):单衣。‎ ‎1.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三处)(2分)‎ ‎ 吕 岱 出 身 万 里 为 国 勤 事 家 门 内 困 而 孤 不 早 知。‎ ‎2. 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①权闻之叹息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 ①以让群臣曰 ‎②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C. ①岱复于何闻过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D. ①赐巾褠,与共言论 ‎②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3分) ‎ ‎ (1)岁有常限 常( ) ‎ ‎ (2)原辄谏诤 辄( ) ‎ ‎ (3)谈者美之 美( ) ‎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1)初在交州,历年不饷家,妻子饥乏。‎ ‎(2)是我所以贵德渊者也。‎ ‎5. 通读全文,你觉得吕岱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3分)‎ 十七、【参考译文】吕岱清明守正,廉洁奉公,他所待过的地方都有关于他的记述。(吕岱)当初在交州任职时,多年没有给家中送过饷银,妻子儿女饥饿贫困。孙权听说后叹息不止,因而责备群臣说:“吕岱出征,身处万里之外,为国家勤苦办事,家中如此困顿,而我未能及早知晓。你们身为我重用和信任的大臣,责任在哪?”于是加倍赏赐吕家钱米布绢,每年都有一个固定的数目。起初,吕岱与吴郡人徐原亲近友好,徐原慷慨且有才干志向,吕岱知道他能成大器,便赏与他头巾、单衣,与他谈论时事,后来便举荐选拔徐原,提拔为侍御史。徐原秉性忠直慷慨,喜欢直言,吕岱有时有过失,徐原就当即谏劝,又在众人面前公开议论这些事,人们有时将这些情况告诉吕岱,吕岱赞叹地说:“这就是我看重德渊的原因呀。”等到徐原去世,吕岱哭得非常悲痛。(吕岱)说:“徐原啊,我的好友,如今你不幸而去,我又从何处听人指出我的错误?”人们谈到这件事都赞美吕岱。‎ ‎1.(2分)吕岱出身万里/为国勤事/家门内困/而孤不早知。‎ ‎2. (3分)B 【解析】A项中“之”,都是代词,可译为:这件事。B项中“以”,分别是:因此/按照。C项的“于”均表动作发生的处所“从”。D项的“与”都是介词,可译为:和。‎ ‎3. (3分)(1)固定的(2)就(3)赞美 ‎4. (4分)(1)(吕岱)当初在交州任职时,多年没有给家中送过饷银,妻子儿女饥饿贫困。(2)这就是我看重德渊的原因呀。‎ ‎5. (3分)①廉洁奉公,为国勤事:为了政事,常年顾不上家中,妻子儿女生活清贫。②知人善任:提拔徐原。③心胸宽广,能听取谏言:徐原常常当面指责吕岱的过失,吕岱没有生气,反而很欣赏徐原的行为。‎ 十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5分)‎ ‎(李)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猨①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②,射阔狭③以饮。专以射为戏,竟④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太史公曰:《传》⑤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⑥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注释】①猨:同“猿”。②陈:阵。③射阔狭:射中窄的行列为胜,射中宽的行列为负。④竟:一直。⑤‎ 18‎ ‎《传》:指《论语》。⑥悛悛:老实厚道。‎ ‎1.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卒”的义项有:①步兵;②死;③终,完毕,结束;④通“猝”,突然,仓猝。“士卒不尽食”中的“卒”,应选的一项是(填序号)(2分)( )‎ ‎2. 下列各项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①饮食与士共之 ‎②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B. ①广之将兵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C.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 ‎②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D. ①及死之日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3分)‎ ‎(1)宽缓不苛 苛( )‎ ‎(2)其李将军之谓也 谓( )‎ ‎(3)可以喻大也 喻( )‎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 ‎(2)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5. 第一自然段写了李广的种种品德和特长,请简要概括。(3分)‎ 十八、【参考译文】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一生,做二千石俸禄的官共四十多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始终也不谈及家产方面的事。李广身材高大,两臂如猿,他善于射箭也是天赋,即便是他的子孙或外人向他学习,也没有人能赶上他。‎ 李广语言迟钝,说话不多,与别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军阵,然后比射箭,按射中较密集的行列还是较宽疏的行列来定罚谁喝酒。他专门以射箭为消遣,一直到去世。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接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 太史公说:《论语》里说“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自身行为不正,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这说的就是李将军吧!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得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讲话。可在他去世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被将士和大夫们信赖呀!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 ‎1.(2分)① 【解析】“士卒不尽食”中“士、卒”两个字的意思是相同的,都可以解释为“兵”。解答此类题可以采用代入法,即将所给出的义项逐个代入原句,语意正确即为答案。‎ ‎2.(3分)D 【解析】A项中两个“之”分别为:音节助词,无实义,可不译/代词,代指“这件事”;B项中两个“之”分别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C项中两个“之”分别为:宾语前置标志词,无实义/代词,代指“这件事”;D项中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 ‎3. (3分)(1)苛刻(2)说(3)比喻 ‎ ‎4. (4分)(1)即便是他的子孙或外人向他学习,也没人能赶上他。‎ ‎(2)(李广)那忠实的品格确实被将士们信赖呀!‎ ‎5. (3分)为官清廉,关爱士卒,善于射箭。‎ 十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文帝拜释之为廷尉。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农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农人曰:“县人来,闻跸①,匿桥下。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 释之奏当:“‎ 18‎ 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它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若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厝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跸(bì):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4分)‎ ‎(1)拜释之为廷尉 拜( )‎ ‎(2)使骑捕之,属廷尉 属( )‎ ‎(3)此人亲惊吾马 惊( )‎ ‎(4)民安所厝其手足 厝( )‎ ‎2. 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上 行 出 中 渭 桥 有 农 人 从 桥 下 走 乘 舆 马 惊。‎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6分)‎ ‎(1)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 ‎(2)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4. 你认为文帝和张释之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 十九、【参考译文】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汉文帝授予张释之廷尉的官职。不久,文帝出行经过中渭桥,有个农人从桥下跑出来,使文帝马车的马受到了惊吓。(文帝)于是派人去逮捕农人,交付给廷尉。张释之审问他,农人回答说:“县里来人,听到警跸的声音,就躲到桥下去了。过了很久,我认为皇帝的队伍走过去了,从桥下出来后,看见了皇帝的车队,马上跑开。”张释之回奏文帝说:“这个人没有遵守警跸而犯法,应当判他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使我的马受到惊吓,幸亏我的马驯良温和,假如是别的马,一定不弄坏车使我受伤吗?”可是廷尉却只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皇上和天下人应共同遵守的。如今依照法律应像这样判决,如果改变判罚标准加重他的罪,这样我们的法律就不能被人民信服。而在那时,皇上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如今已经交付给廷尉,廷尉,是天下的天平啊,如果倾斜,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要怎么放置自己的手足呢,希望陛下仔细考虑。”文帝过了很久才说:“你的判决是正确的。”‎ ‎1.(4分)(1) 任命,授给官职(2)同“嘱”,委托、交付(3)使……受惊,惊吓(4)放,放置 ‎【解析】(1)句中的“拜”结合语境可知为“任命”之意;(2)中的“属”,同《岳阳楼记》中的“属”,“交付、委托、”之意;(3)中的“惊”可联想“见渔人,乃大惊”的“惊”(吃惊),在此作动词;(4)中的“厝”为“放,放置”的意思。‎ ‎2. (2分)上行出中渭桥/有农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 ‎3.(6分)(1)我认为皇帝的队伍走过去了,从桥下出来后,看见了皇帝的车队,马上跑开。‎ ‎(2)如今依照法律应像这样判决,如果改变判罚标准加重他的罪,这样我们的法律就不能被人民信服。‎ ‎4. (4分)文帝善于纳谏,有错能改。张释之刚正不阿,敢于谏言;秉公执法(依法办事)。二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0分)‎ ‎ 三年①,春,正月,丁丑朔,帝②亲祀南郊。礼毕,喟然问司隶校尉刘毅曰:“朕可方③汉之何帝?”对曰:“桓、灵。”帝曰:“何至于此?”对曰:“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帝大笑曰:“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朕有直臣,固为胜之。”‎ 毅为司隶,纠绳豪贵,无所顾忌。皇太子鼓吹入东掖门,毅劾奏之。中护军、散骑常侍羊,与帝有旧恩,恃宠骄侈,数犯法。毅劾奏罪当死。帝遣齐王攸④私请于毅,毅许之。‎ ‎(选自《资治通鉴·晋纪》,略有删改)‎ ‎【注释】①三年:指太康三年(282年)。②帝:指晋武帝司马炎。③方:比。④攸:即司马攸。‎ ‎1. 解释下面加着重号的字。(2分)‎ 18‎ ‎(1)礼毕 ( ) ‎ ‎(2)数犯法 ( )‎ ‎2.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两处)。(1分)‎ 皇 太 子 鼓 吹 入 东 掖 门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帝遣齐王攸私请于毅,毅许之。‎ ‎4.同是向君王进谏,选文中的刘毅与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进谏方式有何不同?(2分)‎ ‎5.选文中刘毅是个什么样的人?(2分)‎ 二十、【参考译文】太康三年,春天,正月丁丑朔这一天,晋武帝亲自到南郊祭祀。行礼结束,感叹地问司隶校尉刘毅说:“我可以和汉代的哪位皇帝相比?”(刘毅)回答说:“可以与汉桓帝、汉灵帝相比。”晋武帝说:“怎么能到这种情况?”刘毅回答道:“桓、灵二帝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就拿这点来说,还不如他们呢。”晋武帝大笑着说:“桓、灵二帝在世的时候,听不到这样的言论,今天因为我有这样的直接谏言的臣子,才可以取胜。”‎ 刘毅为司隶校尉时,检举豪贵,没有什么担心、害怕的。皇太子入朝时,乐队进入东掖门,刘毅就弹劾他的行为。中护军、散骑常侍羊和晋武帝有旧恩,仗着晋武帝对他的宠爱而骄奢,屡次犯法。刘毅弹劾他,应该判处羊死刑。晋武帝派齐王司马攸私下向刘毅求情,刘毅答应了。‎ ‎1.(2分)(1)完毕,结束,完成 (2)多次,屡次,数次 ‎2.(1分)皇太子/鼓吹/入东掖门(划错一处不给分)‎ ‎3.(3分)晋武帝派齐王司马攸私下向刘毅求情,刘毅答应了。‎ ‎4. (2分)邹忌采用设喻的方法委婉进谏,刘毅则是直言进谏。‎ ‎5.(2分)刘毅不顾自身安危直言进谏,无所顾忌惩治豪强,正直无私,但也有执法不严的时候。‎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