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5 MB
  • 2021-11-06 发布

中考语文第二模块阅读议论文阅读

  • 14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实用类文本阅读 —— 议论文阅读 一、 人生三病 张培锋 ① 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 , 其中很多话 , 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 , 深长思之 , 可以启迪心智。比方说 “ 讳贫者死于贫 , 胜心使之也 ; 讳病者死于病 , 畏心蔽之也 ; 讳愚者死于愚 , 痴心覆之也 ” 这句话 , 愈琢磨愈觉得其理深刻 , 或许 , 这就是古代经典永久的魅力所在 : 典雅、通透 , 言简意赅却意蕴深刻。 ② 胜心、畏心、痴心可以说是人生的三病 , 陈继儒分别将其对应于贫、病、愚这三种人们最忌讳的东西 , 用 “ 使之 ”“ 蔽之 ”“ 覆之 ” 三个词语将其连贯起来 , 可以说探到了病根。换句话说 , 表层的病状是贫、病、愚 , 而深层的病因则是胜、畏、痴。意思是说 : 要想除掉前者 , 必须从后者入手 , 也就是从心底下功夫。 ③ 所谓从心底下功夫 , 就要分析一下胜心、畏心和痴心这三种心了。胜心也就是争强好胜之心。看别人开了辆名车 , 我也非得买一辆不可 , 并且一定要胜他一筹。从某种意义上看 , 正是这种心促使人们不懈追求 , 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 但进步有时也会有进步的代价 , 譬如手机 , 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 , 但随之就出现了追求手机品牌等盲目攀比现象。过犹不及 , 如果一味争强好胜 , 并任其泛滥 , 那么这种 “ 进步 ” 带给人们的就未必是幸福 , 因为物质层面的东西 , 往往需要人们用心感受才有意义。物欲横流 , 心灵迷失 , 由此也就有了 “ 穷得只剩下钱了 ” 之说。应该说 , 物质富足只是精神富足的前提 , 却未必一定带来精神上的富足 , 而后者才是根本。 ④ 畏心 , 就是讳疾忌医之心 , 表现之一是怕别人知道有病而不敢或不肯就医 , 究其根本是怕病、怕死。但怕就不得病、不会死了吗 ? 殊不知这种怕本身就是致病的根源啊 ! 有些人不是病死的 , 而是被吓死的。其实 , 即使得了病 , 也应该以豁达之心对待 , 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 , 任他多么高贵、富有 , 在死亡面前却是一律平等的。如此想开了 , 有病求医问药 , 病可能就好了。讳病还有另一种表现 , 就是偏信养生。养生本身没有错 , 但如果把它看得太重 , 疑神疑鬼 , 那么养生就可能变成 “ 害生 ” 。真正的养生 , 应该心胸开阔 , 豁达大度 , 如此 , 可能反而不会得病 , 甚至活得更好些 , 这其中的辩证关系是值得深思的。 ⑤ 痴心则是愚蠢的根源。有些人怕别人说自己无知 , 总是装出什么都知道 , 什么都懂的样子 , 殊不知这本身就是无知、愚蠢的表现。孔子说得好 :“ 知之为知之 , 不知为不知 , 是知也。 ” 知道自己不知道 , 那才是智慧。何以故 ? 天下之事 , 我们知道的总是少数 , 不知道的总是多数 , 故而求知的过程是无止境的。知道自己无知 , 才可能开启智慧之门 , 忌讳说自己无知 , 恰恰证明自己的无知、愚蠢。 ⑥ 较之古人 , 以上 “ 三病 ”, 现在不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 , 随着社会的进步 , 人们更应该平心静气 , 用平常心看待得失 , 用理性的态度审视生老病死 , 直面真实的自己 , 这样才会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有位哲人说 : 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 , 有些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如何 “ 活着 ”, 才是人生之大事啊 ! ( 选文有删改 ) 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 《小窗幽记》之所以值得人们阅读 , 是因为这本书语言典雅、感悟丰富、意蕴深刻 , 启迪心智 , 魅力无穷。 B. 物质的富足并不一定能带来精神的富足 , 开着高级轿车斗富、吃着山珍海味比阔的现象 , 就是精神贫穷的表现。 C. 作者在剖析人生 “ 三病 ” 时 , 从现象入手 , 深入分析产生这三种心理偏差的原因 , 揭示出问题的实质 , 发人深思。 D. 文章结构严谨 , 思路清晰 , ①② 段引出论题 , ③④⑤ 段分析说理 , 结尾提出要提升人生的境界 , 活出精彩。 2. 下列与本文所说的 “ 胜心 ” 、 “ 畏心 ” 和 “ 痴心 ” 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 B ) A. 某人在吃菱角时连壳也一起吃 , 还说是为了清热解毒。别人问他家乡有没有菱角 , 他得意地说前山后山到处都是。 B. 曾国藩平生有 “ 三畏 ”: 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为官处事常怀敬畏之心 , 待人接物周全得体 , 深得时人敬佩。 C. 秦始皇在位期间 , 派人遍访名山大川 , 千方百计寻找灵丹妙药。传说他曾派徐福等人到海上求仙 , 以期长生不老。 D. 《西游记》中 , 孙悟空和唐僧夜宿观音院 , 金池长老炫耀其袈裟 , 悟空拿出唐僧的袈裟一比高下 , 结果引来一场灾祸。 3. 结合选文 , 谈谈如何才能摆脱人生 “ 三病 ” 。 ① 心态平和 , 使精神充实 ; ② 豁达乐观 , 理性看待生死 ; ③ 不断求知 , 努力提升自己。 二、 悲加欢不等于零 叶春雷 ① 我想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达我的人生观 : 悲 + 欢 ≠ 零。 ② 人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 : 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之后 , 紧接着就来了一件让人不开心的事 , 这不开心的事把刚才开心的事抵消了 , 幸福指数变成了零 , 或者甚至变成了负数 , 让人沮丧至极。 ③ 但我想说的是 : 悲加欢不等于零 , 更不等于负数。古语说得好 , 人生不如意的事常八九 , 换而言之 , 人生如意的事仅一二。如果用数理逻辑来推理 , 人生的幸福指数 , 自然只是一个负数 , 而且还是一个大大的负数。那么 , 人生就根本没有幸福指数可言 , 只有 “ 痛苦指数 ” 这个概念了。 ④ 但人生毕竟不是一道数学题 , 人生的逻辑也不是简单的数理逻辑所能概括的。人生的逻辑是什么呢 ? 苏东坡说 :“ 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这样说 :“ 羡中不足 , 好事多魔。 ” 注意 , 他用的是 “ 魔鬼 ” 的 “ 魔 ”, 不是 “ 磨难 ” 的 “ 磨 ” 。两位绝顶聪明的文学大师 , 其实表达了一个共同的观点 : 人生是有缺憾的 , 不能求全责备。对于人来说 , 我们所能做的 , 一个是接受 , 一个是期待。接受现实的残酷 , 期待未来的美好 , 并为这个美好的未来 , 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⑤ 由此 , 我们不能仅仅从数理逻辑的角度 , 用数量看待人生的幸福指数。例如 , 一天之中 , 有两件开心的事 , 却有四件拂心的事 , 是否我这一天的幸福指数就是负二呢 ? 非也。换一个角度 , 拂心的事 , 往往能助人成长 , 甚至比开心的事对人的帮助更大。《菜根谭》中说 :“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 , 心中常有拂心之事 , 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 , 事事快心 , 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 按照洪应明的说法 , 拂心的事 , 对人生有正面影响 , 应该是正数 , 倒是那些快心的事 , 容易让人得意忘形 , 在人生层面上 , 倒成了负数。这和我们通常把拂心的事看成负数 , 把快心的事看成正数 , 完全相反。这样 , 我举的这个例子 , 从常人的角度 , 用数学公式表达 , 是 :(-4)+2=-2, 从洪应明的角度 , 则是 :4+(-2)=2 。 ⑥ 其实 , 生活中逆耳的话、拂心的事 , 帮助我们进德修行 , 对我们的人生是正数 ; 那些鼓励的话、开心的事 , 让我们对人生充满信心。我们只要谦虚谨慎 , 不得意忘形 , 就可以把这些鼓励的话、开心的事 , 同样看成是正数。那么 , 我们的幸福指数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应该是 :4+2=6 。由此可见 , 悲加欢 , 绝不等于零 , 更不等于负数。人生绝非没有意义 , 更不会让人背上沉重的包袱。事实上 , 人生的幸福指数 , 永远是一个正数 , 那些拂心的事越多 , 成为正数的可能性就越大。 ⑦ 什么叫乐观主义 ? 把拂心的事看成正数 , 把悲多于欢的人生看成是一个正数 , 这就是乐观主义。你怎么看待生活 , 生活就怎么对待你。在这个意义上 , 丰子恺先生的话相当有道理 :“ 不是生活选择了你 , 是你选择了生活。 ” ⑧ 悲加欢不等于零 , 悲加欢一定是一个大大的正数。生活是有意义的 , 值得我们用心去过。这就是我对生活的信念 , 我要把这个信念告诉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 选自《思维与智慧》 , 有删改 ) 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 作者开门见山 , 提出 “ 悲 + 欢 ≠ 零 ” 的观点 , 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来说理 , 结尾重申观点 , 呼应开头。文章思路清晰 , 论证严密。 B. 第 ⑤ 段 , 作者用数学公式把人生的逻辑和数理逻辑联系起来 , 指出不能仅仅用数量来看待人生的幸福指数 , 深入浅出 , 通俗易懂。 C. 作者善于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阐述道理。如引用苏东坡、丰子恺等人的名言 , 既丰富了文章内容 , 增强了说服力 , 也使文章富于文采。 D. 文章告诉我们 , 人生难免有缺憾 , 但是生活是有意义的 , 要坚定信念 , 热爱生活 , 特别强调要努力将生活中拂心的事看成正数。 2. 下列与第 ⑦ 段中 “ 乐观主义 ” 含义不符合的一项是 ( A ) A. 海伦 · 凯勒小时候因病生活在没有色彩 , 没有声音的世界里 , 她感到无助而迷茫 , 善良的沙利文老师让她学会了微笑 , 无畏疾病。 B. 身处茫茫沙漠 , 口干舌燥 , 这时旅行者发现身上只剩下了半瓶水 , 他平静地说 :“ 太好了 , 还有半瓶水 !” C. 格布雷西拉西耶出身贫寒 , 每天只能赤着脚跑步上学 , 他不自暴自弃 , 不怨天尤人 , 后来成为闻名遐迩的 “ 世界飞人 ” 。 D. 作家史铁生曾说过 , 哪怕是你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灾难 , 也应该感到幸福 , 因为你可以在灾难中学会坚强 , 看到曙光。 3. 结合选文 , 谈谈如何看待生活中逆耳的话、拂心的事。 (1) 人生是有缺憾的 , 生活中逆耳的话、拂心的事是客观存在的 , 我们要坦然接受。 (2) 逆耳的话、拂心的事 , 往往能助人成长 , 我们要乐观地面对 , 把它看成正数。 三、 培养自己的 “ 静能量 ” 鲁   云 ① 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 , 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茶山听起来很美好 , 呆起来可不好受 : 远离了都市的繁华 , 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 , 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 , 怎么能呆得住 ? 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 : 人生就像一杯茶 , 不会苦一辈子 , 但总会苦一阵子 ;26 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 : 静下来就好了。 ② 静 , 就是潜下心来 , 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 , 一味追求高频率 , 快节奏的生活 , 一静下来就不习惯 , 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 , 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 , 较少去品茶中滋味。遇事急躁 , 做事浮躁 , 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 , 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 , 一旦遭遇挫折 , 又不知如何是好。又或者 “ 这山看着那山高 ”, 职业规划变了又变 , 跳槽成了家常便饭。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 , 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 , 参加酒场聚会 , 钻研 “ 成功学 ”, 寻找成功的 “ 终南捷径 ”, 希望一蹴而就。 ③ 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 :“ 静而后能安 , 安而后能虑 , 虑而后能得。 ” 诸葛亮告诫过我们 :“ 夫君子之行 , 静以修身 , 俭以养德 , 非淡泊无以明志 , 非宁静无以致远。 ” 显然 , 安静也是一种 “ 能量 ”, 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 “ 能量 ” 。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 , 曾国藩给自己定了 “ 静坐 ” 的 “ 日课 ”: 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 , 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 安静是一种能量 , 安静的人更自省 , 做事更专注 , 收获也会更大。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 , 退休后 “ 自找苦吃 ”, 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 ,20 余年造林 5 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 , 那么艰苦怎么呆得住 ? 老书记笑答 , 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 , 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 , 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 , 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 “ 精神绿洲 ” 吧。 ⑤ 培养 “ 静能量 ”, 要学会追求安静。但 “ 树欲静而风不止 ”, 安静并非召之即来 , 要想静下来 , 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 “ 静下来 ” 的法子挺多 , 古人说 “ 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 ”, 读读书 , 钓钓鱼 , 下下棋 , 练练书法 , 只要有心 , 无论哪种 , 久久为功形成习惯 , 心沉下去 ,“ 静 ” 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 ⑥ 培养 “ 静能量 ”, 还要学会享受安静 , 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 , 不妨静下来 , 想想自己想要什么 , 适合做什么 ; 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 , 不妨静下来 , 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 , 失败了又如何 ; 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 , 不妨静下来 , 想想初衷是什么 , 得到的算什么。 ⑦ 培养 “ 静能量 ”, 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 “ 修行 ”, 只要心无旁骛 , 处处可以历练 ,“ 结庐在人境 , 而无车马喧 ” 。培养 “ 静能量 ”, 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 , 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 , 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 , 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 , 想必不无裨益。 ( 选自《人民日报》本文有删改 ) 1.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 文章开头由几个年轻人静心做茶的事例引出话题 , 然后逐层论证 , 最后提出中心论点 :“ 培养 ‘ 静能量 ’, 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 , 故作高深。 ” B. 第 ② 段中说有些年轻人认为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 , 因而忙于追寻成功的 “ 终南捷径 ” 。究其原因 , 是他们的心静不下来。 C. 文章末尾 “ 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 , 想必不无裨益 ” 一句 , 用比喻的手法 , 强调了 “ 静能量 ” 对于朝气蓬勃的青年人的积极意义。 D. 作者善于运用事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说理 , 事例典型 , 说理充分 , 特别是引用名人名言 , 既让读者信服 , 又增添了文采。 2. 下面不能证明第 ④ 段中 “ 安静是一种能量 , 安静的人更自省 , 做事更专注 , 收获也会更大 ” 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 C ) A.“ 板凳要坐十年冷 ”“ 十年磨一剑 ”, 克服浮躁 , 保持安静 , 终能有所收获。 B. 达摩面壁 , 静坐九年 , 影嵌入壁 , 终悟得大道 , 开少林寺一脉 , 传之千年而不衰。 C. 李时珍翻山越岭 , 遍尝百草 , 历时 27 年 , 终于完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D.“ 定能生智 , 静能生慧 ” 。沉下心来做一件事 , 心无杂念、持久专注 , 定会赢得喝彩。 3. 第 ⑤ 段中 “ 树欲静而风不止 ” 的含义是什么 ? 联系全文 , 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 “ 静能量 ” 。 含义 : 一个人想追求安静 , 受外界许多因素的影响 , 不是想安静就能安静的。途径 :(1) 要学会追求安静 ;(2) 要学会享受安静 ;(3) 要心无旁骛 , 处处历练。 1. 议论文的三要素 : 论点、论据和论证。 (1) 论点 : 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 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 , 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 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 , 只要用心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 , 就能看出哪是主哪是从。 (2) 论据 : 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 , 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 —— 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 : 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 : 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 , 包括社会科学理论 , 如哲学理论 ; 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 (3) 论证 : 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 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 “ 需要证明什么 ” 的问题 , 论据解决 “ 用什么来证明 ” 的问题 , 论证解决 “ 怎样证明 ” 的问题。论证方法多种多样 , 常见的有以下五种 : ① 举例论证 :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 ② 道理论证 : 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 ③ 对比论证 :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 , 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 ④ 比喻论证 :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 ⑤ 引用论证 : 引用名人名言来论证观点的方法 , 使论述带有权威性 , 很有说服力。 2. 议论文的结构 一般来说 , 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 ( 也叫引论 )—— 分析问题 ( 也叫本论 )—— 解决问题 ( 也叫结论 ) 。可以分两大类 : 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 , 叫 “ 纵式 ”; 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 , 叫 “ 横式 ” 。 3. 议论文的语言 议论文的语言主要有四大特点 : 准确性 ( 说理严密 ) 、鲜明性 ( 情感分明 ) 、概括性 ( 语言简明 ) 、生动性 ( 有感染力 ) 。所以 , 在分析议论文语言特色时 , 应该有意识地从这四点思考。 【高频考点一】概括文章中心论点 ( 主要观点 ) 【技法点拨】 1. 论点 : 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 , 任何一 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 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 定义 2. 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 , 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 —— 特征 3. 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 : ① 文章标题 ② 文章开头 ③ 文章中间 ④ 文章结尾。 —— 位置 4. 辨识文章的中心论点须先统览全文 , 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进行 ——( 明确的 , 概述的 , 标志词语的 ) A. 有的文章的论点十分明确 , 可以直接找原话。 【看标题 ; 看开头 ; 看结尾】 B. 有的文章的论点表述不很集中 , 可以根据分论点进行归纳概括 , 归纳得出中心论点。 C. 还可通过 “ 认为 ” 、 “ 必须 ” 、 “ 由此可见 ” 、 “ 要 ” 、 “ 应该 ” 、 “ 是 ” 、 “ 总之 ” 等表示判断或总结的关键词来寻找论点。 【总结考查方式及答题技巧】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 本文讲述了什么道理 ? 从以下两方面把握 : (1) 位置 : 论点常在这些位置 , ① 题目点明 , ② 开头提出 ( 事例引出 / 名言引出 / 直接提出 / 引用提出 ), ③ 结尾总结 , ④ 文章中间。 (2) 句式 : 一般是判断句 , 有判断词 , 或能转换为判断句。 2. 题目是论点还是论题 ? 如果是论点 , 回答格式是 : 是论点 , 因为它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 而且是判断句 , 表明了作者对 ★★ 问题的观点看法。 如果是论题 , 回答格式是 : 是论题 , 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 或虽是个句子 , 但是个疑问句 ,) 仅仅提出了本文要议论的问题或话题 ★★ , 没有表明作者的态度观点。 注意区分论题与论点 A 论题是议论文所要阐述的主要内容 , 是作者论述的对象和原因 ; B 论点是作者对所阐述的内容所作出的明确的判断的句子 , 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和看法。 【真题演练】 ( 一 ) 老实人是不是总要吃亏 ? 在腐败黑暗的旧社会 , 老实人吃亏并不奇怪 , 甚至是常事。然而 ,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 老实人吃亏不再成为一种普遍的、正常的现象。不老实的人可能会得意于一时 , 但最终吃亏的还是他们。象鲁迅先生所说的谎话也会淹没他自己。假象与谎话被拆穿的那天 , 说谎者何颜对人呢 ? 有些阿谀奉承、投机钻营的人 , 可能一时会受到某个上司的赏识 , 但他会永远春风得意吗 ? 常言道 :“ 聪明反被聪明误 ”, 不老实的人终归要为他的不老实付出代价。总的来看 , 还是做老实人不吃亏。 1. 本段的论点是 : 老实人不吃亏 ( 二 ) 信仰之光 ① 信仰 , 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 , 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 , 甚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 值得为之活着 , 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身。这种东西必定是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 , 像日月星辰一样在我们头顶照耀 , 我们相信它并且仰望它 , 所以称作信仰。但是 , 它又不像日月星辰那样可以用眼睛看见 , 而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观念 , 所以又称作信念。 ② 提起信仰 , 人们常常会想到宗教 , 例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等。在人类历史上 , 在现实生活中 , 宗教信仰的确是信仰最常见的一种形态。不过 , 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事实上 , 做一个教徒不等于就有了信仰 , 而有信仰的人也未必信奉某一宗教。 ③ 真正的信仰是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 , 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 , 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两千四百年前 , 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民众以不信神的罪名处死的。他的确不信神 , 但他有自己的坚定信仰 , 他的信仰就是 : 人生的价值在于爱智慧 , 用理性省察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在审判时 , 法庭允许免他一死 , 前提是他必须放弃信奉和宣传这一信仰 , 被他拒绝了。他说 , 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 活着不如死去。他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④ 信仰是内心的光 , 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 , 不辨方向 , 没有目标 , 随波逐流 , 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当然 , 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 ,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不但需要独立思考 , 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 , 改变信仰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 , 不足为怪。在我看来 , 在信仰的问题上 , 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所谓真诚 , 第一就是要认真 , 既不是无所谓 , 可有可无 , 也不是随大流 , 盲目相信 ; 第二就是要诚实 , 决不自欺欺人。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 , 即使你没有找到一种明确的思想形态作为你的信仰 , 你也可以算作一个有信仰的人了 , 因为你至少是在信仰着一种有真诚追求的人生境界。 ⑤ 因此 , 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 , 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2.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 , 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高频考点二】议论文复习之论据 【考察题型】 : 1. 辨别论据的类型 2. 概括论据的主要内容 ( 同记叙文题目 , 紧扣论点 ) 3. 为文章再补充或选择一个恰当的论据 ( 根据论点选择 ) 【技法点拨】 1. 文章开头事例或故事的作用 : a. 引出中心论点  b. 充当论据 c. 引出论题 d. 引起读者的兴趣 2. 如何补充事实论据 : (1) 列举所掌握的名人事例 ; (2) 巧改有联系的名人事例 ( 同一事例从不同角度叙述可证明不同的观点 ); 学课文的分析方法。 3. 议论文中记叙的作用 : 叙述事件 ( 一般只要概括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结果 ), 作为事实论据 , 为议论服务。 记叙文中的议论作用 : 点明所描写人物、事件的意义 ; 深化文章的主题 ; 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结考查方式及答题技巧】 A 概括事实论据 : 1. 概括要准确、全面 , 避免漏缺。 2. 要把论点中的关键性词语 ( 有关证明论点的要素 ) 写进概括的事实论据内。 3. 基本格式为 : 何人 +( 论点要素 )+ 办何事 + 最终怎样。 B 概括事实论据并分析其作用 : (1) 先理清 “ 谁 ” 、 “ 怎么样 ( 做什么事 )” 、 “ 结果如何 ” 。 ( 概括 ) (2) 找出论据证明了什么观点 ( 或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或作者的观点看法 ) 。 ( 找观点采用 “ 瞻前顾后 ” 法 ) (3) 看是否有结构上的作用。 (4) 事实论据在开头 , 还可以考虑以下作用 : 通过故事引出论点或者论题 ;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作为中心论点的事实论据 …… C 补写论据 : 公式是 : 某人 + 某事 + 结果 (1) 补写的论据要能证明观点。 (2) 补写论据的语言要简明、概括、连贯。 ( 注意例句形式、字数、要求等。 ) (3) 补写的论据一定要有代表性、典型性 , 还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例 , 同时 , 表述事例要准确 , 千万不能胡编乱造 , 张冠李戴。 ( 一般选用名人事例 , 有时也可选用凡人事例 ) 答题思路 : 依据语言环境 ; 准确把握论点 ; 论据能证明论点 ; 叙述和分析紧扣论点。 答题格式 : 按照 “ 人物 / 事物 + 体现该文或该段观点的关键词 + 具体事 + 结果 ” 的公式 , 最好是名人事例 , 切忌张冠李戴、细节失真。还要注意字数简洁。 D 论据能否调换顺序的答题方法 : 判断论据间的关系 : 并列或递进 若并列关系 , 需联系前文所介绍的顺序 格式 : 所举的 …… 论据符合由主到次 / 从古到今 / 对应前文所介绍的顺序 , 所以不能随便调换。 若递进关系 : 需理清论据间存在的顺序 , 如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或时间顺序。 格式 : 所举的 …… 论据是按照 …… 的层层深入的顺序排列的 , 所以不能随便调换。 答题指导 : 在一篇议论文中 , 可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往往不止一个 , 这就要考虑一个顺序问题。谁先谁后 , 要遵照一定的规律 , 或从古到今 , 或由主到次、或从小到大、或由浅到深、或层层递进、或先正后反、或上下文一一对应等等。 E 论据是否可以去掉答题指导 : 1. 首先分析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2. 看论据论证的角度 ( 多个论据 ) 。古今中外、男女老幼、不同阶层、不同领域、正反结合等。使论证更全面更有力。 3. 考虑上下文的照应。 【真题演练】 ( 一 ) 尝试错误 ① 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 ; 五百年前 , 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终日学终日误 , 终日误终日中的观点。可见 , 在错误中学习 , 勇于尝试 , 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② 楚汉相争时 , 项羽的失败 , 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每当他有所主张 , 左右总是连声称是 , 钦佩拜伏。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 , 非战之罪。平时在百战百胜中 , 他愈来愈自负。大难临头了 , 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难以放下身段 , 从自负的巅峰走下来 , 弄到无颜回江东去的地步 , 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 ③ 刘邦的成功 , 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有人当面指责他 , 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 ; 有人暗暗提示他 , 不应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 ; 有人诚恳 , 怎告他 , 不应该迷恋各国佳丽 , 要赶快迁都回关中去他总会翻然醒悟 , 在错误中学到很多 , 终于获得事业的成功。 ④ 由此想起《替虚》上的一句名言 : 项羽日胜而亡 , 高祖日败而王。因为缺少学习改进的机会 , 引台至终固守一套僵化的战略 , 所以日胜反而灭亡 ; 因为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 ,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 所以日败反而称王。 ⑤ 古语也有学书纸费 , 学医人费的说法。不费纸 , 学不好写字 ; 不费人 , 学不好医术。一位成名的书法家 , 送你一幅字 , 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 , 才成就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 , 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 , 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只要不怕错误 , 反复学习 , 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 ⑥ 逐日淘沙定有扩 , 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有急者 , 不但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 , 反而应该以失败为师 , 在错误中汲取教训 , 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1. 选文 ②③ 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 ? 请说出理由。 不能 : 因为第 ② 段写项羽 , 第 ③ 段写刘邦 , 第 ④ 段引用名言和论述的内容与 ②③ 段的顺序相对应 , 体现了议论文的结构的严谨。 2. 请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示例一 : 爱迪生在发明电灯过程中 ,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 , 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 最后才获得了成功。示例二 : 失败是成功之母。 ( 二 ) 请敬畏规则 ① 中国人往往敬畏权威 , 但是漠视规则或者信奉潜规则。 ② 不遵循规则的人好像很转 , 其实很苦很累 , 因为一直要寻思 “ 不走寻常路 ”! ③ 我常常站在十字路口犯傻 , 红灯当前 , 有时只剩下我一个人 “ 不敢 ” 闯红灯。有一次 , 一辆标有某执法单位的小车闯红灯 , 当它傲慢地与我擦身而过时 , 我指了指红灯说 :“ 看到红灯了没有 ?” 那司机居然要停车下来揍我 , 结果把遵守规则的我吓跑了 , 他们汹涌着一车人 , 我可不吃眼前亏。 ④ 可悲的是 , 觉得最转就是敢于不守规矩的中国人很多 , 敢于不守规矩也是很多国人唾沫横飞吹牛的资本。 ⑤ 有个 “ 海归 ” 朋友告诉我说 , 在美国 , 公司做决策时 , 往往有许多不同意见 , 大家吵得不可开交 , 甚至一地鸡毛 , 但是一旦规则定了下来 , 不管是哪一派都心服口服地百分百去执行 ; 相反 , 在国内 , 在讨论方案的时候 , 大家好像和气一团 , 没有争议 , 可是一旦新规则定下来后 , 有人就故意找茬不合作 , 来阴的与规则作对。 ⑥ 从最简单的 “ 排队 ” 这一社会规则看 , 不管是在银行、医院 , 车站、机场 , 甚至火葬场 , 总有人 “ 插队 ”, 大家喜欢 “ 挤挤 ” 一堂 ,“ 乱 ” 中取栗 , 不排队或者插队不觉得这很羞耻 , 反而在很多人心目里是 “ 能干 ”“ 机灵 ”“ 厉害 ” 的代名词。 ⑦ 很早以前 , 读过这样一段文字 : 夕阳西下 , 旅游团一行乘车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出发 , 赶往南端著名的菲利蒲岛看企鹅归巢的美景。车至途中恰逢一场大型车赛刚刚散去 , 迎面蜂拥而来大批的车队。这是一个左右极不对称的车道 , 一边是光光的道路 , 从北向南开的车只有我们一辆 ; 一边是密密麻麻数以千计的车队 , 多是爱炫耀的车迷。没有警察也没有监视器 , 有的只是车道中间一道毫无约束的白线。然而 , 对面驶来的所有车辆没有一辆越过中线 , 没有一个 “ 聪明人 ” 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 …… 如此场景凸现了人们自觉遵守规则之美。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之美。 ⑧ 1764 年的一天深夜 , 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 , 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于一炬 , 让人痛心疾首。突发的火灾把一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 , 他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 , 终于做出一个勇敢的选择。原来在这之前 , 他违反图书馆纪律 , 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 , 准备阅读完后再归还。突然之间 , 这本书成为稀世珍本。该学生怀着不安的心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门 , 说明理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校长先是表示感激 , 并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 , 然后就把他开除出校。赏罚分明 , 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⑨ 对此 , 很多人表示不解 , 但是校长不做解释 , 他只亮出哈佛的理念 : 让校规看守哈佛 , 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在规则面前 , 他们遵循的是人人平等 , 要公平就必须敬畏规则。有序的文明社会 , 必须有各种规则来保证。敬畏所有光明正大的规则 , 就是尊重公平、效率与我们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 , 中国人还不懂得真正的自由 , 因为中国人还没有真正懂得规矩。 3. 概括第 ⑦ 段的内容 , 并说说这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写了澳大利亚车迷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事 , 阐明人们能自觉遵守规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作用 : 作为事实论据 , 与上文形成对比。 【高频考点三】论证与结构 【知识梳理】 一、什么是论证 ? 论证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解决 “ 怎样证明 ” 的问题。 二、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 举例论证 : 通过列举 …… 事例 , 具体论证了 …… 的观点 , 增强了说服力。 2. 道理论证 : 引用 …… 的名言 ( 古语、俗语、谚语等 ), 有力地论证了 …… 的观点 , 增强了说服力。 3. 对比论证 : 把 …… 与 …… 进行对比 , 突出强调了 …… 的观点 , 增强了说服力。 4. 比喻论证 : 把 …… 比作 …… , 生动形象地论述了 …… 观点 , 使论述通俗易懂。 14. 请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 (1) 当商未央携着厚厚一叠写生稿回到家时 , 他 惊呆 了。 (2) 有人说 : 老天就是 公平 , 商未 央名声赫赫 , 才气逼人 , 可偏生了个傻儿子。 【技法点拨】 题型 1: 分析某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辨析四种论证方法 ( 例证法、引证法、比喻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 理解其作用 , 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 模式 :“ 用      法 (     ) 地证明了      的观点 ”   【真题演练】 阅读《尝试错误》 , 完成下列题目 : 1. 第 ②③ 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 有什么作用 ? 论证方法 : 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作用 : 通过列举项羽失败和刘邦成功事例 , 具体突出了 “ 在错误中学习 , 勇于尝试 , 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 这一观点 , 增强了说服力。 2. 第 ⑤ 段中引用古语 “ 学书纸费 , 学医人费 ” 和古谚 “ 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 有何作用 ? 道理论证 , 引用古语和古谚 , 有力地论证了 “ 只要不怕错误 , 反复学习 , 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 ” 这一观点 , 增强了说服力。 【技法点拨】  题型 2: 分析某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分析文章结构 , 理清论证过程 ( 思路 ) 1. 议论文的结构 : 提出问题 ( 引论 )—— 分析问题 ( 本论 )—— 解决问题 ( 结论 ); 其结构形式分为横式与纵式两种。 横式结构又分为 : 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等 ; 纵式结构又分层进式、起承转合式等。 2.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过程 ( 思路 ): 具体步骤 : 第一步 : 划分全文或某段的结构层次。 第二步 : 概括各个层次的意思。 第三步 : 用 “ 首先 ” 、 “ 接着 ” 、 “ 最后 ” 等连词把各层次的意思串联起来。 论证思路常见的语言表述形式 : 形式 1: 作者首先提出论点 :“ …… ”( 或通过 …… 引出论点 ); 然后用 …… 事例或名言 ( 或用 …… 论证方法 ) 论述 ( 证 ) …… ; 最后得出结论 : …… 形式 2: 作者先 …… 然后 …… 接着 …… 再 …… 进而 …… 又 …… 然后 …… 最后 , 总结 , 得出 ……( 结论 )( 或者提出什么倡议等等 ) 。 论证的过程越复杂 , 步骤越多 , 这些词运用得越多。 【真题演练】 阅读《尝试错误》 , 分析第 ⑤ 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示例】 首先用古语作为道理论据 , 论证中心论点 ; 接着用学书、学医两个事例进行阐释并作为事实论据 , 论证中心论点 ; 最后以古谚作为道理论据 , 再一次论证中心论点。 【高频考点四】赏析语言及词语句子理解 【中考常见的题型】 : 1. 指出加点的词语指代内容。 2. 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或分析词语的作用。 3. 对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 4. 补全文中空缺的词语或句子。 5. 从表达方式或修辞方法的角度分析语言特点和效果。 【技法点拨】 议论文的语言 : 生动 准确 严密 鲜明 (1) 严密 ( 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 (2) 生动 ( 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 (3) 词序 ( 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 (4) 句序 ( 关联词语的使用 , 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 。 答题格式 : 1. 加点的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 答 :“      ” 表明         。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2. 加点的词能否删去 , 为什么 ? 答 :“      ” 表明         。删去后 , 语言太绝对 , 不切实际 ( 或变成什么意思了 ), 因此不能删去。用 “    ” 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或 : 不能 + 词语起修饰、强调、限制作用 + 词语在文中含义 ( 扣住论点和分论点 )+ 去掉的后果 + 准确周密 ( 逻辑性强、形象生动、说明文语言的严密 ) 。 【答题提醒】 : 结合语境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 一般从三个方面去品味 : 1. 从逻辑的角度分析用词的准确、严密。 2. 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3. 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的色彩。 【真题演练】 《努力创造机遇》 ① 古时候 , 有个富人要出远门。出发前 , 他叫来三个仆人 , 分别给了他们 500 两白银 , 让他们自行支配。富人走后 , 其中两个人用这些钱进行投资经营 , 第三个人却把白银保存起来。后来 , 富人成了皇帝。他找来三个仆人 , 询问 500 两白银的支配情况。第一个仆人在原有基础上又挣了 500 两白银。皇帝说 : 做得好 ! 你已证明了自己的才能 , 我任命你为知府。第二个人也使其财富增加 200 两 , 于是被任命为知县。而第三个仆人 , 当他把那原有的 500 两白银呈现给皇帝时 , 皇帝将他赶了出去。 ② 这个故事必将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只有努力创造机遇 , 才有机会获得更大成功 。 ③ 我们很多人都在抱怨自己没有足够的机遇 , 让生活得到改善。确实 , 我们无法决定自己收获多少 , 但可以决定自己去付出多少。到底是满足自己目前所拥有的现状 , 还是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它生长、翻倍 , 也同样取决于你自己。 ④ 争取机遇过程的本身就是对风险的挑战。当我们开始做一件事情时 , 通常都不知道结果怎样 , 我们一些人在工作中怕犯错误 , 尽量避免自己作决定 , 更愿意服从命令 , 导致工作缺乏创意 , 失去了机遇。没有冒险就没有机遇 , 在当今社会 , 大的突破往往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史蒂芬莱因史密斯博士是研究领导学的前沿专家 , 他认为 : 在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 任何一项工程都需要汇集集体智慧和创造力 , 共同去发现答案的。商业上的成功通常不是墨守成规 , 而是靠集体智慧的创新来实现的 , 这就需要一个能找出答案的团队。 ⑤ 利乐包是一个生产牛奶、果汁等液体包装盒的大公司 , 其 2010 年的收益接近 100 亿欧元。 1943 年 , 当一个年轻的瑞典科学家看着妻子把肉灌入肠衣的时候 , 不禁这样想 : 是否可以发明一个系统 , 将所有液体用纸盒包装起来 ? 他是一个有增值 500 两白银点子的科学家 , 但他不是投资商。他的同伴化学家沃伦伯格、工程师哲朗德、销售经理托鲁德 , 在长期的反复试验与失败后将这个点子转化成了适应市场的产品。有了好点子 , 再有一批去做、去行动的人 , 利乐包终于在全球取得成功。 ⑥ 很多人认为 , 成功需要天赋 , 更需要有好的机遇。其实不然 , 许多人的机遇是经过努力奋斗而获得。梅兰芳挑战自我 , 练就了流动如水的双眼 , 终成著名京剧大师 ; 袁隆平敢于创新 , 培育了饱满如珠的水稻 , 终成杂交水稻之父 ;        ,        ,        。   ⑦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 , 我们应该抓住人生的每一个出发点 , 把握住每时每刻 , 创造一个充实的自我 , 怀着火热的激情和成功的喜悦走过漫漫人生路 , 尽情地拥抱生活 , 从而寻到生命的乐趣和意义。 第 ④ 段中加点的 “ 往往 ” 与 “ 就 ” 能互换位置吗 ? 为什么 ? 不能。 “ 就 ” 在句子中突出了 “ 冒险 ” 与 “ 机遇 ” 的必然联系 ,“ 往往 ” 则指出 “ 合作 ” 对于 “ 大的突破 ” 的一般性的意义 , 互换后表意不符合实际 , 不符合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1. 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的识别 : 一看题目 , 二看首尾 , 三看是否是明晰的判断 , 四看是否统帅全文 , 四看论据证明的观点。 方法 : (1) 标题揭示 (2) 开头提出 (3) 结尾归纳 (4) 承上启下的句子 (5) 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 , 但始终围绕 …… 展开论述。 2. 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两种类型。 答题要点两个方面 :(1) 明确论据类型 ;(2) 具体分析作用。 答题格式 : 这是 …… 论据 , …… ( 概括内容 ), 在文中起着证明 ……( 论点 , 如果有分论点 , 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 , 否则写中心论点。 ) 3. 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句式 : 使用 ×× 论证的方法 + 论证了 ×× 观点 + 效果 (1) 举例论证 : 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 , 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题格式 : 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 举 ……( 概括事例 ) 证明了 ……( 如果有分论点 , 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 , 否则写中心论点 ), 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 道理论证 : 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 , 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答题格式 : 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 论证了 …… 了观点 , 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3) 比喻论证 : 能够生动形象的证明作者的观点 , 使说理生动 , 让人容易理解。 格式 : 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 将 …… 比作 ……, 证明了 …… 的观点 , 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 对比论证 : 突出了作者观点的正确性或重要性 , 使说理更有力度。 答题格式 : 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 将 …… 和 …… 加以比较 , 突出强调了 …… 的观点。 (5) 引用论证 : 引用论证比较复杂 , 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 , 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 , 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 , 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 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 , 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 , 吸引读者往下读。 答题格式 : 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 , 通过引用 …… 证明 …… 的观点 , 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 或更有趣味性 , 吸引读者往下读 ) 4. 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 : 提出问题 ( 引论 )— 分析问题 ( 本论 )— 解决问题 ( 结论 ) 。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 其实 , 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 “ 首先 ” 、 “ 然后 ” 、 “ 接着 ” 、 “ 最后 ” 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 , 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答题格式 : 首先举了 ( 引了 ) …… 例子 ( 话 ) 从正面证明了 …… 的观点 , 接着又引了 ( 举了 ) …… 的话 ( 例子 ) 从反面证明了 …… 观点 , 通过对比论证 , 证明了 …… 最后又通过比喻论证 , 证明了 …… 从而有力的证明了中心论点。 5. 议论文题目分析 (1) 作用分析 : ① 点明论点  ② 交待论题  ③ 点明议论由头  ④⑤ 1 、 2 、 3 方法 : 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一般是论点 , 如 : 珍惜 ××, 学会 ××, 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并列短语一般论述事物之间的关系 , 如想和做 , 成与败。 题目中有谈、论、说、议的一般是论题。 (2) 效果分析 : 点明了文章论述的内容 , 明确了文章论点 , 运用比喻 , 生动形象的提出了论点等。 6. 议论文开头的作用 (1) 开门见山 , 提出中心论点。 (2) 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 ( 或事例或观点 ) 进行分析 , 然后提出论点 ( 或提出论题 ),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 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 , 同时 , 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4) 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 , 同时 , 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5) 摆出错误的论点和论据 , 为下文的批驳树立靶子。 (6) 用生动的比喻或故事 ( 如寓言 ) 引出论点 , 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 便于读者接受。 7. 议论文结尾的作用 (1) 深化中心论点 , 提出 …… 的结论。 (2) 强调 …… 的中心论点。 (3) 发出 …… 的号召或希望人们 …… 。 (4) 补充论证了 …… 。 ( 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 (5) 总结全文 , 得出中心论点。 (6) 提出问题 , 发人深思 , 其发人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 8.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 , 只有二个角度 : (1) 语言特点 ; 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 (2) 语体特点。语体特点 , 就是抓住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 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 , 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常用句式 : 这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9.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 , 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 修辞 : 比喻 : 把 ×× 比作 ××, 形象生动 , 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 有力的论述了的 ×× 论点 , 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 排比 : 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 ,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 引用 : 引用古诗文 , 使文章富有文采 , 同时有力证明了 ×× 论点。 引用名言 : 有力证明了 ×× 论点。 反问 : 增强语气 , 发人深思 设问 : 启发读者思考 , 强调某种观点 (2) 论证方法 : 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 写作手法比较固定 , 常见的就是 : ① 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 ( 夹叙夹议 ); ② 以 …… 论证方法为主。 ③ 针对生活中的进行分析 ,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等。同样 , 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 , 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10. 文段结构作用 (1) 引出下 ( 全 ) 文 ;(2) 总结前 ( 全 ) 文 ;(3) 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 , 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 ( 论题 ), 那么 , 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答题规范格式。 ① 开头通过写 …… 的事例 , 提出中心论点 ……( 或引出 …… 的论题 ) 。 ② 开头通过引用名言 , 提出中心论点 ……( 或引出 …… 的论题 ) 。 ③ 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 ( 或 …… 的奇闻趣事 ), 提出中心论点 ……( 或引出 …… 的论题 ), 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 , 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结尾段的作用 , 请参照 8:“ 结尾的作用 ” 回答。 11. 议论文的全文 ( 或段落 ) 结构特点 总 —— 分 —— 总 , 总 —— 分 , 分 —— 总。议论文段落的作用 : 总领全文 , 引领下文 , 过度 , 总结全文 , 前后呼应。 12. 启发思考类题目和补充论据 (1) 启发思考类题目 : ① 观点必须符合主流思想意识。 ② 把文章中心换个角度阐述一下即可。 ③ 注意联系实际题必须联系实际。 (2) 补充论据 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 ① 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 , 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 ② 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 , 作为应考 , 可以准备 “ 勤奋 ” 、 “ 处世 ” 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 , 事情要熟悉 , 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中考议论文阅读的应考 ,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好准备 : 1. 全面把握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阅读技巧。 学习和复习议论文阅读时 , 首先要弄清记叙、说明和议论这三种表达方式的不同 , 把握三种文体的根本区别。事实上 , 记叙文在记叙、描写中常结合议论 , 议论文在议论中也需要必要的记叙甚至说明 , 这导致不少考生混淆文体。下面再简要说明三种文体的区别 :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 结合议论和抒情 , 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 “ 以事 ( 或 : 人、景、物 ) 感人、以情动人 ” 。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 “ 以知示人 ” 。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 , 针对客观事物阐明自己的观点、主张。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 “ 以理服人 ” 。通俗地说就是 : 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证明作者的观点 , 通过阐述观点使读者受到教育和影响。 弄清了文体 , 就要树立文体意识 , 按照议论文文体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去阅读答题。阅读时 , 首先要注意整体感知 , 明确作者是针对什么问题在议论 ( 论题 ), 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 , 其依据是什么 ( 论据 ); 还应进一步去揣摩作者是怎样一步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 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论证说理的 ; 在此基础上 , 进一步弄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 结构和顺序等 ) 、语言特点等。 2. 精选材料 , 进行议论文阅读的强化训练。 各地市中考试卷中的选文属于精挑细选、精心删改后的比较严谨的议论文 , 因此最适合作为训练材料。考生应该将精选强化训练的材料进行反复训练 , 掌握解答方法和规律。 3. 关注时代热点 , 开阔阅读视野 , 提升自我认识。 对于时代性强、科技含量高的热点问题 , 如创新问题、发展问题、环保问题、和谐问题等 , 语文性强、文化含量高的热点问题 , 成功问题、责任问题、情操问题、习惯和态度问题等贴近中学生生活的特征明显的热点问题 , 要特别予以关注。 这样做的目的 , 就是在不断的阅读积累中开阔自己的视野 , 提升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认识。在考试中遇到关于这类热点问题的文章 , 不感到陌生、冷门 , 就能够以一种因为题材熟悉而自然轻松的心态应考。在平时的阅读中无形中提升的认识 , 也能使答题的准确性得到初步的保证。 闲暇时 , 可以对《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半月谈》等报纸杂志上反映的此类热点问题的文章、评论予以关注 , 对一些时下流行的文选类杂志上的此类选文时常留意阅读。在阅读时注意辨析关于这些热点问题的主流观点和相对另类的认知 , 在辨析中形成正确认知 , 提升自我。 一、人间有味是读书 王崇菊 (1) 有人喜欢垂钓江边 , 享受那份心静如水 ; 有人喜欢在旅途中行走 , 享受如画的风景 ; 有人喜欢在舞场起舞 , 享受那份欢畅和潇洒。我独喜欢在书海中遨游 , 享受书籍带给我的宁静和快乐 —— 在书中总能遇到无限的美好和催我前行的动力。 (2) 读书能够静心。纷扰的尘世 , 繁琐的事务 , 让人心焦躁不安。若抱书在手 , 聆听作者的美妙故事 , 感受妙趣横生的语言 , 瞬间就可驱散心头乌云。特别喜欢一个人呆在房间 , 一边读书一边做笔记 , 恨不得把所有美好的语言 , 精美的编排结构 , 跌宕起伏的情节塑造 , 都记在脑中 ! 想象着自己也化成一支神笔 , 写下万千文字 , 被同我一样的读者喜欢。许多闲暇时间我都是在读书中度过的 , 所以少了人世纷纷扰扰的浸染 , 少了琐事纠纠结结的苦闷。 (3) 读书能够开启智慧。培根在《谈读书》中这样论述 :“ 读史使人明智 , 读诗使人灵秀 , 数学使人周密 , 科学使人深刻 , 伦理学使人庄重 , 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 凡有所学 , 皆成性格。 ” 鲁迅的书让人学会深刻和思考 ; 周国平的书教会人辩证看问题 ; 余秋雨的散文让人心胸大气磅礴旷达辽远 ; 丁立梅的文字使人温暖有情有义 —— 不同的作者传递不一样的感悟 , 带来不同的心灵震撼 , 在书海中 , 智慧被开启 , 灵魂被升腾。 (4) 读书是种享受。工作之余 , 我时常把自己交给书籍 , 像一尾鱼自由自在地在书海中游弋。读到开心处就哈哈大笑 , 读到痛苦处就眉头紧锁 …… “ 书卷多情似故人 , 晨昏忧乐每相亲 ”!“ 读过一本好书 , 像交了一个益友 ”, 每每读书 , 我总是沉浸在美妙的意境中而不能自拔 , 好像跟多年未见面的好友在一起交谈。有书为伴 , 真的是其乐无穷啊 ! (5) 读书能够美颜。一个人书读得多寡 , 从他 ( 她 ) 的外在就可以看得出来。读书人的气质与众不同。一些容貌并不美丽的人 , 因为长时间浸染在书海里 , 便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气质风范 , 如很多老者 , 暮年时仍然有异乎寻常的年轻容颜和吸引人的魅力 , 其秘诀就在于读书很多 , 善于思考 , 善于修为。三毛说 :“ 读书多了 , 容颜自然改变 , 许多时候 , 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 , 不复记忆 , 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里。 ” 读书的营养价值高过许多化妆品的功效。 103 岁的杨绛就是最好的明证 —— 岁月只增加了她的年龄 , 她的容颜和气质却让人难忘和佩服 , 温婉、淡定、从容成为她的代名词。 (6) 书的世界干净 , 宁静 , 美好。读书的人会在书中遇到温暖 , 美丽 , 温柔 , 真诚 , 真情。 (7)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道德高尚的人交流 ; 读一本好书就是用一颗美好的灵魂滋养自己的灵魂 ; 常读书 , 读好书 , 做幸福的人 , 享受幸福的生活 —— 人间有味是读书 ! 1.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 本文中心论点为 “ 人间有味是读书 ” 。作者采用了分层论述的方法 , 层层论述了读书的作用 , 论证充分 , 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B. 文章第 (5) 段举了 103 岁的杨绛的事例 , 具体有力地论证了 “ 读书能够美颜 ” 的观点 ,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 作者善于运用引用论证阐述问题。如第 (3) 段引用培根的名言 , 阐述了 “ 读书能够开启智慧 ” 这个分论点。 D. 读了本文 ,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 读书的人就是幸福的人 , 就可以享受幸福的生活。 2. 若将下面句子放入第 (3) 段破折号之前 , 你认为不恰当的一项是 ( C ) A. 龙应台作品里的文字意义非凡 , 意蕴悠长 , 启人深思。 B. 读雪小禅的散文 , 我们能够感受到雪小禅文字把人的意境盛放在莲花瓣的禅意中。 C. 屈原小时候不顾长辈的反对 , 不论刮风下雨 , 天寒地冻 , 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 D. 读金庸的武侠小说 , 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的侠客精神 —— 一种大仁、大义、大勇、大无畏的精神。 3. 联系原文内容 , 说说读书的作用。你认为读书的作用还有哪些 ? 请再说两点。 通过本文内容 , 我们可以明白读书有静心、开启智慧、享受无穷乐趣和美颜等作用。 我认为读书还可以使人知书达理 , 提升人的修养 ; 读书可以启发人的写作灵感等。 ( 第二问言之成理即可 )   二、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 ① 钱穆先生写过一篇《做人的规矩》的文章 , 说 “ 诸位将来离开学校踏入社会 , 谋到了一项职业 , 应该各有各的规矩 , 各有各的模范。人有人的样子 , 也便是有规矩了 , 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 ” 诚哉斯言 , 讲规矩的确是人声的最高的艺术。 ② 一个人应该讲规矩 , 一个讲规矩的人 , 为人处事才会有礼有节 , 不卑不亢 , 有君子的气度 , 有 “ 人的样子 ” 。真样的人 , 有操守 , 识分寸 , 知进退 , 懂轻重 , 是一个靠谱的人 , 一个明白人 , 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现代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契约精神的社会 , 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 , 如果不讲规矩 , 不但有损人品 , 有亏德行 , 而且寸步难行 , 注定一事无成。 ③ 一个家庭应该讲规矩。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 , 家庭的规矩串联起来 , 影响着社会风气 , 影响着全民的公德素养 , 影响着国家文化。不难发现 , 很多民间规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的是一脉相承的 , 体现了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美好理念。我们的家庭不但应该践行规矩 , 保持对规矩的敬畏和重视 , 让规矩在家庭教育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 而且应该承担主要的传承责任 , 通过言传身教把有价值的规矩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④ 一个政府也应立好规矩 , 维护规矩。 “ 依法治国 ” 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路 ,“ 法 ” 即规矩 ,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 , 先立规矩后办事应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 , 也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础。自古以来凡制定良法者 , 必定要考虑到它的可操作性和试试效果 , 故需谨慎研判 , 反复论证。今天我们的政府在立规矩这件事上理应有更严谨的态度 , 更专业的精神 , 令规矩有前瞻性、现实性。 ⑤ 政府和政府官员须带头守规矩。手握公权力的人 , 坚决按规矩办事 , 不仅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 , 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明与成熟。须知规矩是紧箍咒 , 更是护身符。朱元璋曾问群臣 :“ 天下何人最快活 ?” 有言位居显赫者最快活 , 有言金榜题名者最快活 , 有言富甲一方者最快活 …… 朱元璋的不满意。唯有大臣万钢答道 :“ 天下守法度者最快活 ” 。朱元璋大悦。法度就好比我们的规矩 , 守规矩者 , 不越法纪 “ 雷池 ”, 绝无 “ 暗室亏心之优 ”, 自然能坦荡荡 , 光明磊落。 ⑥ 清代画家沈宗骞有一句名言 :“ 以古人之规矩 , 开自己之生面。 ” 时代飞速发展 , 社会日新月异 , 我们不但要懂规矩 , 守规矩 , 还要有勇气和智慧破除陈腐的旧规矩 , 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 , 让讲规矩成为中国的新常态。 1. 下列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更恰当、最简明的一项是 ( C ) A. 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 B. 一个人应该讲规矩。 C. 个人、家庭、政府和政府官员 , 都应该讲规矩。 D. 我们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 2. 下面对相关论据的说法 , 不恰当的一项是 ( C ) A. 俗话说 :“ 无规矩不成方圆。 ” 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规矩所起到的作用。 B. 荀子《劝学》中的 “ 木受绳则直 ” 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规矩所起到的作用。 C.“ 东施效颦 ” 的事例可以用来论证而不守规矩的危害性。 D.“ 商鞅立木 ” 的事例可以运用到第 ④ 自然段中 , 论证立规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 第 ① 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 ②③④ 自然段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 ? 为什么 ? 引用钱先生的话引出中心论点 , 并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不能。因为这三段从个人到家庭到政府的角度 , 层层递进来论证中心论点。 三、独立苍茫自吟诗 黑   瑛 商品大潮中的弄潮儿不是诗人。虽然诗人也有 “ 下海 ” 的 , 但一旦涌到了潮头浪尖上 , 也就再也不是诗人了。 诗人要耐得住寂寞 , 耐得住清苦 , 甚至 , 还要耐得住折磨。你看 , 屈子行吟泽畔 , 老杜衰病孤舟 , 历史从不在诗人的脚下铺上红地毯 , 诗人在红地毯上也走不完自己的历史之路。 16 世纪时 , 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喜欢养马 , 也喜欢 “ 养 ” 诗人 , 凭他当皇帝的头脑和养马的经验 , 他认定 : 给诗人要喂点好的 , 但不能喂得太肥 , 太肥就不中用了。诗人们自己似乎也颇了解自己身上的这种缺点 ,19 世纪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给他一个诗人朋友的妻子写信说 : 自从你给了他幸福 , 他就很少歌唱了 , 诗人是苦恼的夜莺 , 折磨他吧 ! 让我们再谛听他那苦恼而甜美的歌声 。 你看 , 皇帝这么说固可姑妄听之 , 诗人们自己这样说 , 就不免使人感慨了。 当然 ,“ 折磨 ” 诗人让他唱出痛苦但美好的歌 , 不应只是指爱情在诗人心中的激荡。家事、国事、天下事 , 都可能使诗人们牵肠挂肚 ; 人事、时事、古今事 , 也会使诗人们反侧难平。如果这也可以叫作 “ 折磨 ”, 人们倒是有理由相信 : 只有在这种 “ 折磨 ” 中诞生的诗 , 才有可能焕发出血光火色般的辉煌 ! 只是 , 这也难为了诗人和想要成为诗人的人 —— 谁让 “ 诗 ” 也要穷而后工呢 ? 穷而后工 , 不只是生活的困穷 , 但也包含生活的困穷。 陶渊明 “ 不为五斗米折腰 ” 而 “ 归田园 ”, 但还要在南山下种他的豆。显然 , 如果你以为只要 “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就能做个诗人 , 那你就误解了陶渊明 , 也误解了诗。 还有在中国古代诗坛坐头把交椅的杜甫 , 他那顶诗圣的桂冠也是 “ 穷 ” 而后得的。显然 , 如果你以为只要 “ 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 就可以做个诗人 , 你就误解了杜甫 , 也误解了诗。 为什么诗人总是为 “ 穷 ” 所纠缠 ? 这事有些一言难尽。 诗 , 应该蕴含着、表现着人世间最真的、最纯的、最美的东西 , 真正追求 “ 诗 ” 的诗人 , 也必然是用自己的赤心去追求人世间最真、最纯、最美的东西 , 为此 , 他就必须甘于在自己心田里保留一片超脱于世俗之上的净土 , 也必须敢于为坚持这片净土而竭精尽瘁。这样一来 , 诗人生涯中就难以避免与 “ 穷 ” 字打交道了。这倒不是诗人天生 “ 贱骨肉 ”, 总愿自讨苦吃。 其实 , 诗人又何尝没有些怨气 ? 苏轼有句云 “ 平生文字为我累 ”, 甚至还说过 “ 人生识字忧患始 ” 的话 , 你看 , 作诗吃了苦头 , 竟连 “ 人文之本 ” 的文字也骂起来 , 可谓怨气冲天了。史家评论说 , 论器识、议论、文章、政事 , 苏轼都是宰相之才。如果下点 “ 韬晦 ” 的功夫 , 不以诗文张扬 , 也许不致 “ 命穷 ” 如此。可是 , 话又说回来 , 如果这样 , 苏轼还能是现在人们心目中的诗人苏轼吗 ? 是什么使得诗人们虽 “ 穷 ” 而执着不已呢 ? 这是由于诗人的心中有一个世界。诗人心中的这个世界里 , 装着天下的忧乐 , 装着古今的沧桑 , 却唯独没有装着 “ 自己 ” 。 正因为装那么多 , 诗人才 “ 累 ”; 正因为不顾自己 , 诗人才 “ 穷 ” 。但是 , 也正因为要装那么多 , 诗人必须忘怀自己 ; 正因为忘怀自己 , 诗人才能 “ 穷 ” 而忘忧 ,“ 穷 ” 而执着 ,“ 穷 ” 而后工 …… 孔子周游列国 , 在陈被困 “ 绝粮 ”, 弟子纷纷离去 , 一派穷途末路的光景。这时 , 直性子的子路很想不通 , 他问孔子 :“ 君子亦有穷乎 ?” 孔子想了想说 :“ 君子固穷。 ” 稍停 , 孔子又说 :“ 小人 , 穷斯滥矣 !” 这里 , 孔子是说的君子和小人 , 其实 , 也可以理解为说的是诗人中的君子和小人 , 君子、小人中间的诗人。 “ 固穷 ”, 穷而益坚也 ;“ 穷斯滥 ”, 一穷便乱来也。 繁花乱眼身外事 , 独立苍茫自吟诗。 “ 折磨 ” 自己吧 , 谁要你愿意做个诗人呢 ! 1. 下列说法 , 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C ) A. 诗人要耐得住清苦与寂寞 , 那些涌到潮头浪尖上的 “ 弄潮儿 ”, 是做不了诗人的。 B.“ 折磨 ” 诗人能让他唱出痛苦但美好的歌 , 不仅是指爱情在诗人心中的激荡 , 也指其他各种事 , 使诗人们牵肠挂肚。 C. 诗人要用自己的赤心去追求人世间最真、最纯、最美的东西 , 因此他们乐于与 “ 穷 ” 字打交道。 D. 诗人心中有一个世界 , 装着天下的忧乐 , 装着古今的沧桑 , 虽 “ 穷 ” 而执着不已。 2. 下列分析 , 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D ) A. 文章一开头 , 就以 “ 大潮 ” 作比喻 , 以极强的感染力渲染了时代通病 —— 在今天 “ 商品第一 ” 的现实面前 , 诗人们也难以免俗 , 已经失去了诗人的品格。 B. 苏轼一向被人们赞叹为胸襟开阔 , 豪放豁达 , 但本文中却详写到了他的怨气与 “ 韬晦 ”, 视角独特 , 评价中肯 , 还原了苏轼 “ 人 ” 的特点。 C. 诗歌 “ 穷 ” 而后工 , 其中 “ 穷 ” 不仅指诗人个人的生活处于艰难穷困之中 , 更指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艰难动荡 , 诗人有太多不幸遭遇 , 难以施展忧国忧民的抱负。 D. 本文文笔清新 , 大气厚重。既有中国古代诗人的沉重背影 , 也有国外诗人的独特感悟 , 给读者强烈的情感冲击。 3. 结合全文内容回答 , 诗人为何总是为 “ 穷 ” 字所纠缠呢 ? (1)“ 穷 ” 不仅是指诗人生活上的困穷 , 也指精神上的困苦或折磨。 (2) 诗人要用自己的赤心去追求人世间最真、最纯、最美的东西 , 因此就他们甘于与 “ 穷 ” 字打交道。 (3) 诗人的心中有一个世界 , 装着天下的忧乐 , 装着古今的沧桑 , 却唯独没有装着 “ 自己 ” 。 四、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陈常青 ① “ 每临大事有静气 ”, 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 : 圣贤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 , 越能沉得住气。古往今来 , 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② 淝水之战 , 谢安率领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抵御百万虎狼之师 , 形势不可谓不凶险。可谢安在后方军帐里依然不慌不忙地下棋 , 可谓 “ 险不惊于心 ” 。前线军报传来 , 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 , 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 , 上前询问前方战况。谢安轻描淡写地说道 :“ 小儿辈已破敌。 ” 可谓 “ 成不喜于色 ” 。谢安用他的表现很好地诠释了静气的内涵 ! ③ 那么 , 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呢 ? ④ 首先 , 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 , 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 , 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 , 做到了 200 多次操作没有一次失误。载誉归来时 , 面对记者 , 他吐露真情 : 只有经过十几年如一日地刻苦训练 , 不断积累经验 , 才能镇定从容地完成这样的操作。 ⑤ 其次 , 养静气需要多读书。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 , 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 , 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如何拥有这种能力和本领呢 ? 其中的一个途径就是多读书。俗话说 , 手中有粮 , 心中不慌。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 , 通过读书 , 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 , 增长才干 , 克服恐慌。林语堂先生说得好 :“ 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 ” 读书可以安顿好我们那颗动荡不安的心。所以 , 越是博学的人 , 视野越开阔 , 头脑越冷静 , 处事越镇静。 ⑥ 养静气还要善养正气。只有正气在身 , 才能淡泊名利 , 才能不为进退滋扰 , 做到宠辱不惊。其实静气和正气是相互滋养的 , 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 :“ 夫君子之行 , 静以修身 , 俭以养德 , 非淡泊无以明志 , 非宁静无以致远。 ” ⑦ 草静生于缝隙 , 树静立于风雨 , 人静行于世间。人不能没有静气 , 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 , 就像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普照的阳光。 有静气的人 , 就如同巍峨的大山 , 任脚下花开花落 , 任世间风云变幻 , 岿然不动 , 坚定泰然。 1.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 第 ② 段用淝水之战谢安率领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抵御百万虎狼之师的例子 , 诠释了静气的 “ 险不惊于心 ”“ 成不喜于色 ” 的内涵。 B. 第 ④ 段用杨利伟在飞船里手持操作棒 200 多次按电脑键盘零失误的例子 , 有力地论证了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 C. 第 ⑤ 段引用俗语 “ 手中有粮 , 心中不慌 ” 和林语堂先生的话 “ 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 ” 论证了 “ 越是博学的人 , 头脑越冷静 , 处事越镇静 ” 。 D. 结尾画线的句子 “ 有静气的人 , 就如同巍峨的大山 , 任脚下花开花落 , 任世间风云变幻 , 岿然不动 , 坚定泰然 ”, 形象地论述了人行世间静气的重要。 2. 下面材料不能证明文中 “ 古往今来 , 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 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 B ) A. 达摩面壁 , 静坐九年 , 影嵌入壁 , 始悟大道 , 终开少林寺一脉。 B. 司马迁忍受宫刑之苦 , 踏遍祖国河山 , 查阅各种资料 , 誓不放弃 , 终成大作《史记》。 C.“ 板凳甘坐十年冷 ”, 袁隆平克服浮躁 , 一头扎进田间地头 , 静下心来研究 , 被誉为 “ 杂交水稻之父 ” 。 D. 居里夫人抛弃浮华 , 与丈夫埋头实验 , 平心静气 , 终于在几百吨废料垃圾中发现了 “ 镭 ” 这一放射性元素。 3. 联系全文 , 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应该怎样 “ 养静气 ”? 围绕 “ 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养静气需要多读书、养静气还要善养正气 ” 三方面结合自身实际来谈即可。 五、宽容是一种美德 ① 有一首小诗这样写道 :“ 学会宽容 / 也学会爱 / 不要听信青蛙们嘲笑 / 蝌蚪 / 那又黑又长的尾巴 …… / 允许蝌蚪的存在 / 才会有夏夜的蛙声。 ” ②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 , 在唯利是图的商业时代 , 宽容同忠厚一样都成了无用的别名 , 让位于针尖对麦芒的斤斤计较 , 最起码也成了你来我往的 AA 制的记账方式。但是 , 我还是要说 : 宽容是一种美德。 ③ 18 世纪的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是一对论敌 , 他们对关于定比这一定律争论了长达九年之久 , 各执一词 , 谁也不让谁。最后以普鲁斯特的胜利而告终 , 普鲁斯特成为了定比这一科学定律的发明者。但普鲁斯特并未因此而得意忘形 , 据天功为己有。他真诚地对曾激烈反对过自己的论敌贝索勒说 :“ 要不是你一次次的质难 , 我是很难把这个定比定律深入地研究下去的。 ” 同时 , 他特别向公众宣告 , 发现定比定律 , 贝索勒有一半的功劳。 ④ 这就是宽容。允许别人的反对 , 并不计较别人的态度 , 而充分看待别人的长处 , 并吸收其营养。这种宽容是一泓温情而透明的湖 , 让所有一切映在湖面上 , 天色云影、落花流水 , 便都蔚为文章。这种宽容让人感动。 ⑤ 16 世纪的德国天文学家科普勒未出名时 , 曾经写过一本关于天体的小册子 , 被当时已久负盛名的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发现。第谷在繁忙当中 , 向科普勒发出邀请。科普勒前往布拉格的路上病倒了 , 第谷得知消息后给他寄来了钱才使得他一家来到布拉格。但由于妻子的缘故 , 他和第谷产生了误会 , 他毫无根据地谩骂了第谷一通后不辞而去。但第谷觉得这个年轻人富有才华 , 便由秘书代笔写信请回了科普勒 , 是第谷的胸怀感动了科普勒。合作不久 , 第谷就身患重病。临终前 , 第谷将自己所有的资料和观察星辰的科学底稿都毫无保留地交给了科普勒 , 科普勒后来根据这些资料和底稿整理出来著名的《路德福天文表》。 ⑥ 这就是宽容 ! 误解、谩骂、忘恩负义 , 都不去计较 , 并在临终之前将一份最珍贵的信任托付给他。这种宽容是一片宽广而浩瀚的海 , 包容了一切 , 便也化解了一切 , 裹携着你跟随着他一起浩浩荡荡向前奔涌。宽容的最高境界不是索取 , 而是付出和给予 , 这种宽容让人钦敬。 ⑦ 我们的生活日益纷繁和复杂 , 不尽如人意、不顺心、烦恼、忧愁 , 甚至能让我们恼怒、无法容忍的事情 , 可能天天会摩肩接踵而来 , 才下眉头 , 却上心头 , 抽刀断水水更流。 ⑧ 我所说的宽容 , 并不是让你毫无原则去一味退让。宽容的前提是对那些可宽容的人或事 ; 宽容 , 不是去对付 , 去虚与委蛇 , 而是以心对心去包容 , 去化解 , 去让这个越发世故、物化势利的粗糙世界变得湿润一些。不是什么都要剑拔弩张 , 什么都要斤斤计较 , 什么都要你死我活、勾心斗角。我们为什么不能多一份宽容给予对方 , 多一份爱给予这个世界 ? 即使我们一时不能做到像普鲁斯特一样成为一泓深邃的湖 , 更难以做到如第谷一样成为一片宽广的海 , 我们起码可以做到如一只青蛙去宽容蝌蚪一样 , 让温暖的夏夜充满嘹亮的蛙鸣。我们面前的世界不也会多一份美好 , 自己的心里不也多一些宽慰吗 ? ⑨ 宽容 , 是我们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电图 , 是这个世界的一张美好的通行证 ! 1. 下列的说法 , 与作者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C ) A. 唯利是图的商业时代 , 宽容同忠厚一样不被人重视 , 代之以人们之间的计较和苛刻。 B. 最高境界的宽容 —— 无私付出和给予 , 可以化解误解、谩骂、忘恩负义 , 让人钦敬。 C. 无论面对什么事情 , 发生什么事情 , 我们都要宽容待人 , 只要对方开心 , 可以退让。 D. 宽容对于当代社会来说 , 十分重要 , 宽容体谅他人 , 能让自己的心里也多一些宽慰。 2. 下列的说法 , 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B ) A. 普鲁斯特能成为 “ 定比 ” 这一科学定律的发明者 , 这是因为贝索勒宽容谦让。 B. 宽容需要以真诚的心去包容和给予 , 而不是去对付、斤斤计较甚至勾心斗角。 C. 第谷因为科普勒写过关于天体的小册子 , 觉得对自己有利才邀请他来布拉格。 D. 科普勒和第谷产生误会后 , 第谷因为觉得他有才华 , 亲自写信请回了科普勒。 3. 文中列举普鲁斯特和第谷的事迹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 ? 请简要回答。 普鲁斯特的事迹论证了宽容应该是允许别人的反对 , 并不计较别人的态度 , 应该充分看待别人的长处 , 并吸收其营养 ; 第谷的事迹论证了宽容应该是以宽阔的胸怀付出和给予 , 包容一切 , 化解一切。 六、战胜残缺   拥抱美丽 ① 毋庸讳言 , 残奥会上的运动员在肢体上都有这样那样的残缺 , 而残缺本身总是令人遗憾的。不知道是谁最早提出了 “ 残缺美 ” 的概念 , 这种独特的欣赏眼光 , 把残缺这种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的遗憾 , 与理想境界中的至美连缀在一起 , 启发人们从残缺中提炼出美感 , 拓宽了人类的审美视野。 ② 谈到 “ 残缺美 ”, 自然会想起卢浮宫里的著名雕塑 “ 断臂的维纳斯 ” 。维纳斯的美从何而来 ? 有人认为来自残缺 —— 正是因为维纳斯断臂后不再完美 , 所以更显凄美 ; 有人认为来自暗示 —— 你可以把她的手臂想象成各种样式﹑姿态 , 故而美不胜收。 ③ 不过笔者却认为 , 维纳斯的美不是缘于其所缺 , 而是来自其所有 : 如果不是由于断臂后的维纳斯 , 仍然拥有优美的曲线 , 健康的躯体 , 圣洁的神态 …… 她身上折射出的美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基础。尽管此身已残 , 但维纳斯所承载的无瑕的艺术之美 , 却仍旧执着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 让这种美更加具有动人心魄的能量。所谓 “ 残缺美 ”, 应该在此。 ④ 残奥会赛场上的各国运动员 , 没有谁因为残疾而放弃对生命的热爱 , 他们以自己在不幸面前所拥有的一往无前的勇气 , 战胜了残缺带给人生的遗憾 , 拥抱了健康 , 展现了活力 , 诠释了精彩。这是又一种美。 ⑤ 观看残疾人选手的比赛 , 是一种审美的经历。如果说他们身上也散发出了一种 “ 残缺美 ”, 那么这种美不是来自残缺本身 , 也不是来自人们对这种残缺的同情 , 而是源于这种残缺没有也无法掩盖住那股旺盛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之大美。 ⑥ 与残疾人相比 , 健全人无疑是幸运的。然而 , 漫漫人生路 , 难免道阻且长 : 考场上的失意 , 职场上的不顺 , 情场上的挫折 …… 都可以打碎人们对生活的完美想象。把酒问青天 , 又有几人从不残缺 ? 残缺美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美。让我们从残疾人运动员身上汲取力量吧 , 藐视生活中的一切烦恼和失意 , 战胜各种缺憾带来的人生挑战 , 始终不言弃 , 书写传奇 ! 1. 下面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B ) A. 维纳斯的美是来自其断臂后仍然拥有优美的曲线 , 健康的躯体 , 圣洁的神态。 B. 维纳斯的美来自残缺 —— 正是因为维纳斯断臂后不再完美 , 所以更显凄美。 C. 残疾人选手身上散发出的 “ 残缺美 ”, 不是来自残缺本身 , 而是源于这种残缺没有也无法掩盖住那股旺盛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之大美。 D. 健全人能藐视生活中的一切烦恼和失意 , 战胜各种缺憾带来的人生挑战 , 始终不言弃 , 也是一种残缺美。 2. 下列对短文的理解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 D ) A. 作者认为残缺美有多种形式 :“ 维纳斯 ” 式的残缺美 , 残疾人战胜残缺所诠释出的 “ 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之大美 ”, 健全人战胜人生中的各种缺憾而产生的 “ 残缺美 ” 。 B. 文中第 ③⑤ 两段中加点的两个 “ 这种美 ” 的含义完全不同。 C. 第 ① 段 “ 把残缺这种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的遗憾 ” 一句加点的 “ 几乎 ” 一词 , 准确地表明了遗憾在人们生活中存在的广泛性 , 用词严密。 D.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 , 从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阐述了 “ 残缺美 ” 的内涵。 3. 选文 ②③ 段在论述维纳斯的例子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 有什么作用 ? 运用了对比论证 , 证明 “ 残缺美 ” 不是缘于其所缺 , 而是来自其所有。 七、读书的艺术 林语堂 宋代诗人黄山谷说 :“ 三日不读 , 便觉语言无味 , 面目可憎。 ” 他的意思当然是说 , 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 , 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 , 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作艺术。所以 , 依黄山谷氏的说法 , 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 , 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 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这种嗜好跟对食物的嗜好一样 , 必然是有选择性的 , 属于个人的。吃一个人所喜欢吃的东西终究是最合卫生的吃法 , 因为他知道吃这些东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顺利。读书跟吃东西一样 ,“ 在一人吃来是补品 , 在他人吃来是毒质 ” 。所以 , 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地 , 某种环境 , 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 , 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纵使某一本书 , 如《圣经》之类 , 是人人必读的 , 读这种书也有一定的时候。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还没有达到阅读一本杰作的程度时 , 那本杰作只会留下不好的滋味。 且同一本书 , 同一读者 , 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其境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 , 或读名人文章 , 未见面时 , 是一种味道 , 见了面交谈之后 , 再看其相片 , 或读其文章 , 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 , 看其照片 , 读其文章 , 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 , 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 , 又是一种味道。所以 , 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 由是可知读书有二方面 , 一是作者 , 一是读者。对于所得的实益 , 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贡献的份量 , 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 我认为 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 , 乃是他的知识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情。 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 , 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 , 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只有这种发现自己所爱好的作家的读书方法 , 才有益处可言。像一个男子和他的情人一见倾心一样 , 什么都没有问题了。她的高度 , 她的脸孔 , 她的头发的颜色 , 她的声调 , 和她的言笑 , 都是恰到好处的。一个青年认识这个作家 , 是不必经他的教师的指导的。这个作家是恰合他的心意的 ; 他的风格 , 他的趣味 , 他的观念 , 他的思想方法 , 都是恰到好处的。于是读者开始把这个作家所写的东西全都拿来读了 , 因为他们之间有一种心灵上的联系 , 所以他把什么东西都吸收进去 , 毫不费力地消化了。这个作家自会有魔力吸引他 , 而他也乐自为所吸 ; 过了相当的时候 , 他自己的声音相貌 , 一颦一笑 , 便渐与那个作家相似。这么一来 , 他真的浸润在他的文学情人的怀抱中 , 而由这些书籍中获得他的灵魂的食粮 。 一个人如果有过三四个情人 , 而把他们吃掉之后 , 他自己也成为一个作家了。有许多读者永不曾堕入情网 , 正如许多青年男女只会卖弄风情 , 而不能钟情于一个人。随便哪个作家的作品 , 他们都可以读 , 一切作家的作品 , 他们都可以读 , 他们是不会有甚么成就的。 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 , 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 , 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 , 都会读书 , 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 , 也都会读书。一个人读书必须出其自然 , 才能够彻底享受读书的乐趣。 ( 选自《读书的艺术》有删改 ) 1.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 , 不正确的是 ( A ) A. 作者认为 , 读书的嗜好和对食物的嗜好是一样 , 每个人读书都有自己的个性选择。如果选择不当 , 书籍将成为毒品。 B.“ 且同一本书 , 同一读者 , 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 ” 这句话可以说明 : 好书是耐读的 , 重读它依然有新乐趣和新收获。 C. 读书除了要选择和自己心灵相似的作家作品 , 还要浸润在文学情人的怀抱中 , 那样才会从书籍中获得灵魂的食粮。 D. 本文善用修辞方法 , 语言表达生动活泼、形象有趣 , 浅显易懂 , 富有幽默色彩。 2. 下列不属于文章所谈到的关于 “ 读书的艺术 ” 内容的一项是 ( B ) A. 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法。 B. 读书要随性而读 , 不能过于功利。 C. 要在古今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的作品来读。 D. 读书须出其自然 , 只要有适宜读书的心境便读。 3. 你如何看待作者说的 “ 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 , 乃是他知识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情 ” 这句话 , 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示例 : 一个人如果能够找到一个自己最爱好的作家 , 那么 , 他与作家之间便很容易在心灵上产生联系 , 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由此 , 他在阅读的过程中 , 更容易浸润在作家所创设的精神世界里 , 更容易从书籍中吸收灵魂的粮食 , 从而真正达到读书成就自我的目标。 ( 言之成理即可 ) 八、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 吴黎宏 ① 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 , 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 , 读书可以增智广才 , 可以励志修德 , 可以怡情养性 , 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 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 , 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 , 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 , 考虑问题不够全面 ; 待人真诚却嫌直白 , 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 , 固然有客观的原因 , 但说到底 , 还是心智不够成熟 , 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 , 我常从书中找老师 , 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 , 懂得了 “ 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 责人之心责己 , 恕己之心恕人 ”, 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 , 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 , 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 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 , 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 , 要面对的事情很多 , 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 , 情绪不能带进工作 , 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 , 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 , 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 , 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 , 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 , 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 ; 读《庄子》 , 任自己的灵魂尽情 “ 逍遥游 ”; 读清新隽永的散文 , 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 …… 可以说 , 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 , 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 , 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 , 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 , 人容易变得浮躁 , 其作为一名干部 , 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校正 , 十分重要。对我来说 , 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 ,“ 祸莫大于不知足 , 咎莫大于欲得 ”; 孟子说 ,“ 养心莫善于寡欲 ”; 诸葛亮说 ,“ 静以修身 , 俭以养德 ”; 王阳明认为 , 君子要懂得 “ 收放心 ”, 磨炼自己的心性 …… 通过读书 , 让自己沉淀下去 , 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 , 业余时间坚持读书 , 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 , 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 , 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 , 有效遏制 “ 病毒入侵 ”, 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 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 , 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 “ 港湾 ” 。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 , 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 , 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 , 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 , 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 , 左丘失明而著《国语》 …… 在逆境中读书 , 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 , 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 , 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 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 , 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 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 , 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 , 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1. 对本文的中心中心论点叙述正确的是 ( D ) A. 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 , 让心灵丰盈圆润。 B. 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 , 让心灵坚韧强大。 C. 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 D. 读书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2. 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 , 正确的一项是 ( C ) A. 第 ② 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这一种论证方法。 B. 第 ② 段 “ 由是 , 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 , 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 句中加点词 “ 是 ” 指的是 “ 在生活中体悟 ” 。 C. 在第 ⑤ 段省略号处 , 还可以补充上这样的事 例 ——“ 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 。 D. 本文语言生动诙谐 , 再加上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 ,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 请简要的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选文首先提出中心论点 “ 读书可以增智广才 , 可以励志修德 , 可以怡情养性 , 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 ); 接着用段首排比的方式提出分论点 , 逐一具体论述读书对心灵修复的益处 ;( 把分论点逐条写出来也可以给分 ) 最后点明读书的意义 : 改书能让人 “ 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 。   九、说知论智 王   蒙 ① 什么是智慧 ? 是 “ 知识多 ” 吗 ? 不。知识多 , 是渊博 , 是活字典 , 未必就是智慧。掉书袋 ( 指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 ) 的人 , 学贯中西、文通古今的人 , 是学问大家 , 但未必是最好的智者。仅仅有一种绝活 , 人们会称赞你心灵手巧 , 称呼你是能工巧匠 , 却不一定认为你很有智慧。 ② 今天 , 追求技巧、想走捷径成功的人越来越多。这又是 “ 智慧 ” 吗 ? 不 , 最多是心眼多 , 是投机取巧 , 是机灵鬼。智慧要求远见 , 要求眼光 , 要求对于对象的整体性把握 , 要求不仅经得住一时一地一事的考验 , 而且经得住较为长期与全面的检查。智慧要求举一反三 , 融会贯通 , 要求有所不为 , 有所作为 , 要求学有新意 , 事有新意 , 言有新意。 ③ 智慧 , 是指人的一种高级的、主要是知性方面的精神能力。 “ 智 ” 强调的是知识与胆识 , 是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估量、选择与决策。 “ 慧 ” 主要是悟性 , 是对于是非、正误、成败、得失等的迅速感受与理解掌控。 ④ 尽管智慧给人的印象首先是一种能力 , 但能力不可能完全脱离品质与境界。我们说到远见、大局、明辨、敏锐与周全 , 说到选择与决策、承担与应变、淡定与冷静、正视与勇气 , 这都不是鼠目寸光、私心杂念、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蝇营狗苟、妒贤嫉能、夸张矫饰、胆小怕事、苟且偷安的人所能做得到的。相反 , 只有具有远大的目光与胸怀的人 , 具有谦逊兼听、从善如流品德的人 , 具有求知好学、服膺真理性格的人才能做得到。 ⑤ 我还喜欢讲一句话 : 智慧是美丽的。智者会有更好的风度 , 更宽阔的心胸 , 更从容的举止 , 更自如的挥洒 , 更多的包容与耐受 , 当然也有更多的自信、自尊、自爱。 ⑥ 在中国古人那里 , 不常用智慧这个词 , 而喜用 “ 知 ” 。儒家讲得更多的是 “ 学 ” 字 , 要人重视学习 , 重视切磋琢磨。老庄常常抨击或贬低 “ 知 ”, 提倡厚朴 , 反对滥用智谋。老子讲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这些意思都与我们今天讲的 “ 大智若愚 ” 相通。真正的大智是深藏的 , 是不那么张扬外露的。这也包含了警示人们不要耍小聪明、不要一心投机取巧、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意思。 ⑦ 大的智慧 , 不等于万事通 , 事事通。有些有大智慧的人 , 某件小事上可能冒傻气。比如牛顿 , 为了便于家里一大一小两只猫出入 , 要求木匠在大门上凿出大小两个猫洞 ; 因为着迷做实验 , 煮鸡蛋时却心不在焉地把怀表放进了锅里。 ⑧ 怎么获得智慧 ? 自然要汲取全世界的一切智慧成果 , 弘扬民族文化的益智精华 , 倾听时代高端与科学前沿的信息与呼唤。更重要的是 , 面对我们的生活实践 , 有所实验、有所创新、有所尝试、有所撷取、有所思索、有所发现、有所见解。 智慧的依据是生活 , 是世界 , 是实践 , 而不仅仅是书本。 1. 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D ) A. 作者认为 : 智慧主要是知性方面的精神能力 , 是与品质、风度、心胸密切联系的大智若愚的一种境界。 B. 第 ⑧ 段 “ 智慧的依据是生活 , 是世界 , 是实践 , 而不仅仅是书本 ” 一句中 ,“ 仅仅 ” 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C. 本文的主要思路是 : 先诠释什么是智慧和智者的表现 , 后谈怎样获得智慧。 D. 从第 ⑥ 段文字可知 , 作者支持老子的观点 , 反对儒家思想。 2. 下列的分析 , 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B ) A.“ 智 ” 包含了 “ 知 ”, 但知识多学问大的人一定不能称为有智慧的人。 B.“ 说知论智 ” 中的 “ 智 ”, 不但涉及智力 , 还有 “ 慧 ” 这方面的悟性。 C. 智慧给人的印象首先是一种能力 , 能力的大小就可以决定智慧的高低。 D. 在大门上开凿一大一小两洞以方便猫的进出 , 体现了牛顿极高的智慧。 3. 结合全文 , 回答下面的问题。 (1) 作者举老子的例子 , 其目的是什么 ? 说明大智慧是深藏不露的 , 警示人们不要耍小聪明。 ( 投机取巧 ) (2) 某官员最近在回应网友对政府的批评时认为 :“ 主人说公仆几句话 , 也是合情合理的。 ” 这一回应得到网友的一致好评。如果用本文作者的观点 , 这位官员的智慧体现了哪些特质 ? ① 具有远大的目光和胸怀 ; ② 具有谦逊兼听、从善如流的品质。 十、千万别折腾汉字 ① 这两年 , 总有人拿汉字说事。一会儿说繁体字要进课堂 , 一会儿又说用十年时间 , 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如果你像小沈阳那样问一句 “ 为什么呢 ?” 他会说出一大串的理由 : 第一 , 现在已是电脑时代 , 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 ; 第二 , 台湾至今还在用繁体字 , 大陆恢复繁体字 , 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 ; 第三 , 简化字太粗糙 , 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 , 真像是真理在握似的。 ② 可是 , 了解一下汉字的历史 , 你就不能不对这种主张打个问号。 作为一个符号系统 , 形态的繁简是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的。汉字诞生之初 , 曾经由简到繁 , 这是为了提高识别的清晰度 , 让每一个汉字都能具有鲜明的标志 ; 但繁到一定程度便成了负担 , 于是从汉代开始 , 汉字在总体上由繁趋简 , 人们考虑的是学习和使用的便捷。讨论汉字繁简问题 , 是不能忽略这个大背景的。 ③ 随便举个例子吧 , 比如 “ 灰尘 ” 的 “ 尘 ” 字。他在战国时候的写法 , 是三个 “ 鹿 ” 字构成品字形 , 再在上面 “ 鹿 ” 的两旁各加一个 “ 土 ” 字。这是一个会意字 , 意思是群鹿飞奔 , 尘土飞扬。就造字来说 , 这个字是造得很形象的 ; 可是一个字要写三十九笔 , 在当时的书写条件下 , 简直是一场苦役。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步简化的过程 : 先是去掉一个 “ 土 ” 字写成了 “ 麤 ”, 后来又去掉两个 “ 鹿 ” 字写成了 “ 塵 ”; 即使简化到这种程度 , 人们还是不胜其 “ 繁 ”, 民间又出现了俗体字 “ 尘 ” 。今天 , 这个字已经成为我们的简化字。 “ 小土为尘 ”, 何等聪明 ! 它凝聚着我们祖先创造的智慧 , 也记录着汉字发展的轨迹。舍 “ 尘 ” 字不用而恢复到 “ 塵 ” 甚至是三 “ 鹿 ” 两 “ 土 ” 的战国形象 , 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 ? ④ 不错 , 现在是电脑时代 , 可学习汉字 , 还是要从一笔一画开始的 , 并不因电脑而改变它的认知规律。有位语言学家曾告诉我 , 当年推行简化字 , 他曾到一所学校里告诉小学生 ,“ 以后你们再写学校的 ‘ 学 ’ 字 , 只要写八画的 ‘ 学 ’ , 不必再写十六画的 ‘ 學 ’ ” 。这话刚一说完 , 课堂里便掌声雷动。想到这一场景 , 我总觉得推行简化字充满人文关怀 , 不仅是为了文化的普及 , 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否则 , 人们在一笔一画上 , 将要虚掷多少时间和精力。 ⑤ 至于以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 , 其实也是一种幼稚的想法。文字是不能代替政治的。台湾说闽南话 , 难道大陆也要放弃普通话 , 推行闽南话吗 ? 撇开这点不谈 , 就文字论文字 ,“ 以字促统 ” 的想法是对台湾民众文化心理的一种误读。我们不能因为台湾通行的是繁体字 , 便认定台湾民众反对简化字。事实并非如此。我曾见过台湾一些要人的手迹 , 包括李登辉在内 , 他们也用大陆的简化字。台湾有家上海书局 , 专门销售简化字版图书 , 生意并没有因为简化字受到影响。我有一位大学同学 , 他给在台湾的哥哥写信 , 特意用繁体字 ,“ 台湾 ” 写成 “ 臺灣 ”, 结果被他哥哥传为笑谈 , 称他是不知变通的 “ 迂老夫子 ” 。在台湾民众日益了解、日益亲近简化字的今天 , 我们却要 “ 弃简投繁 ”, 其结果只会造成混乱 , 说不定反而会干扰海峡两岸的统一进程。 ⑥ 在人类文明史上 , 曾有四大古文字 , 如今唯有汉字硕果仅存。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汉字的美 : 形美以感目 , 音美以感耳 , 义美以感心。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 , 汉字还形成了独特的书写艺术 —— 中国书法。从审美的角度说 , 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 , 笔画呼应的 , 繁有繁的丰姿 , 简有简的神采。简化字虽然减少了汉字的笔画 , 但并没有损害汉字的特色 , 相反 , 有些字还有 “ 削去冗繁留清瘦 ” 的美感。说简化字粗糙 , 我看主要是一个习惯问题 , 一个心理问题。只要没有先入之见 , 你自然会发现 ,“ 黄四娘家花满蹊 ” 是美的 ,“ 竹外桃花三两枝 ” 同样也是美的。 ⑦ 拜托 , 千万别折腾汉字。 1. 第 ② 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点的 “ 这种主张 ” 指的是 ( B ) A. 现在已是电脑时代 , 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 B. 繁体字要进课堂 , 要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 C. 恢复繁体字 , 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 D. 简化字太粗糙 , 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 2. 对选文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C ) A.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 开篇即树立批驳的靶子 , 然后逐一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 B.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千万别折腾汉字。 C.“ 从审美的角度说 , 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 , 笔画呼应的 , 繁有繁的丰姿 , 简有简的神采。 ” 一句中 “ 简 ” 字是指汉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简洁美 , 而不是专指简化字。 D. 第 ⑦ 段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担忧和真诚地劝说 , 与题目遥相呼应。 3. 请简要分析第 ③ ~ ⑤ 段的论证思路。 第 ③ 到第 ⑤ 段主要采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 , 有力证明了 “ 讨论汉字繁简问题 , 是不能忽略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的 ” 这一分论点。 十一、留点空白 刘书全 ① 人与人在交往中应留点空白 , 为他人留点空白 , 才能友好相处 ; 给自己留点空白 , 才会快乐度日。 ② 为他人留点空白 , 遇事能让出三分 , 自己就多了一份爱心 ; 为他人留下三分宽恕 , 人际关系就不会紧张 ; 凡是能为他人留下设想的空白 , 世界就会多一份美好。不要忘了 , 你留给他人的空白 , 也是留给自己的出路。人生舞台 , 风云变幻 , 何处没有矛盾 , 何时没有纷争 ? 世界上 , 有坦坦君子 , 也有戚戚小人 , 若是你没有坚忍的心智 , 没有宽容的胸怀 , 就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 : 即便你一身清白 , 有德有才 , 也要允许他人的误解 , 刁难 , 甚至伤害 …… 但是 , 一切都将过去 , 唯有真理永存 , 倘若你能包容理解 , 为他人留下三分余地 , 反省自身 , 解剖自己 , 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 就能化干戈为玉帛 , 化误会为理解 , 化狭窄为广阔。最终会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③ 人是感情动物 , 有喜也有悲 , 有爱也有恨。给自己留点空白 , 会使心灵更畅快地呼吸。当你得意时 , 留点空白给思考 , 莫让得意冲昏头脑 ; 当你痛苦时 , 留点空白给快乐 , 烦恼就会烟消云散 ; 当你烦恼时 , 留点空白给安慰 , 莫让痛苦窒息心灵 ; 当你孤独时 , 留点空白给友谊 , 真诚的友谊是第二个自我。人就是这样 , 痛苦可以忍受 , 泪水可以恣情 , 但绝对不能灰心 , 低头 , 停止不前。当生活把你逼进狭窄的小路 , 留点空白 , 留点光亮给心境 , 就会变小路为宽广大道。 ④ 在现实生活中 , 每个人若是给他人和自己留点空白 , 就会无怨无忧 , 知足常乐。其实 , 一个人只有工作往上比 , 才会看到自己的不足 ; 生活往下看 , 才会得到满足 , 不会去攀比。平淡的生活 , 足以滋养世人 , 粗茶淡饭具备人体所需要的营养 , 就不必眼馋他人常吃山珍海味 ; 自己有自行车骑 , 又能锻炼身体 , 就不必眼馋他人有小汽车接送 …… 人世间的事物纷繁 , 有领导者就有被领导者 , 有名人就有凡人 , 何必要与他人比高低 ? 靠自己的诚实劳动 , 会获得一份甜蜜的果实 , 且俭朴的生活 , 会更贴近生活的本质 , 享受生活的乐趣 , 不至于迷失在光怪陆离的表面。为此 , 何不给他人和自己留点空白 , 求得安宁 , 活得开心、快乐一点呢 ? ⑤ 人生一世 , 对有些事情不需要刻意去面对 , 更不需要费心去思考其细节 , 给人给已留更多的空白和余地 , 留更多的灵气 , 才会快乐、幸福度过一生。 ( 选自《思维与智慧》 , 有删改 ) 1. 综合全文 , 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 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 对目前正在开展的 “ 创建文明城市 ”“ 打造和谐社会 ” 等活动具有启发作用。 B. 第 ② 段提到了人与人在交往中应遵循的原则 , 和我们通常所说的 “ 退一步海阔天空 , 让三分风平浪静 ” 的处世哲学意思相近。 C. 第 ④ 段中提到的 “ 光怪陆离的表面 ” 是指一个人一旦玩物丧志、不思进取 , 就会整天沉湎于花天酒地、碌碌无为的生活中而不能自拔。 D. 全文语言朴实 , 条理清晰 , 说理辩证 , 蕴含哲理 , 表现了作者宽广的胸怀 , 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感染力较强。 2. 下面对本文论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 A. 第 ① 段提出中心论点 : 人与人在交往中应为他人、给自己留点空白。 B. 第 ②③ 段论述为什么要为他人留点空白的道理。 C. 第 ④ 段联系现实生活的实例 , 论述为他人和自己留点空白的好处。 D. 第 ⑤ 段总结全文 , 指出要给人给己留空白和余地 , 才会快乐、幸福。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 你认为 “ 人生一世 ”, 有哪些事情 “ 不需要刻意去面对 , 更不需要费心去思考其细节 ”? 请作简要分析。 能结合文章中心 , 从对自己或对他人的态度作适当分析即可。如 : 人生一世 , 对有些事情 , 譬如像个人的功名利禄、恩怨得失就不必刻意面对 , 过分追求。同样道理 , 对于别人对自己的一些偏见或看法也不需要费心和介意 , 因为凡事只要心地坦荡、尽心尽力、问心无愧 , 就能够笑面人生 , 快乐幸福。 十二、童年都去哪儿了 【案例回放】 A. 某电视台一档少儿才艺节目 , 让一位 5 岁的小女孩穿上 “ 性感露背装 ” 学扭臀。接着主持人问小女孩 :“ 你在幼儿园里有没有交上男朋友啊 ?” …… B. 在一则儿童食品电视广告中 , 一个小男孩学着古代皇帝的样子 , 一边背着手踱步 , 一边用极其成人化的口吻说 :“ 吃方块酥 , 享皇帝福 , 我是小皇帝 !” C. 某市新华书店 , 一本名为《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的书堂而皇之地摆在儿童读物柜台 , 其中充斥着暴力、色情、惊悚等不堪入目的内容。 【调查统计】 儿童对电视广告的反应调查 【网友声音】 @ 小黄蜂 : 在这个泛娱乐时代 , 儿童难以摆脱 “ 被看 ” 的命运 , 成为大众逗乐的工具。大众有一种畸形的癖好 , 他们愿意观看儿童对成人的戏仿 , 这种不伦不类的娱乐性场面让他们感到满足和得意。 @ 胡桃夹子 : 儿童电视广告对儿童的负面危害不仅仅是让孩子在语言使用上出现早熟 , 更加严重的危害是使孩子由于语言的影响进一步发展成为思想早熟 ,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 “ 小大人 ” 。 @ 没枝叶的树 : 许多家长高呼 “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 在这种急躁的拔苗助长的心态里 , 儿童的天性被摧折了 , 发展的基础断裂了 , 像被拔过苗的庄稼那样逐步枯萎。 【专家看法】 陈沉 (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真人秀节目或者娱乐节目并不是要排斥儿童的参与 , 而应该确保正确的参与形式和评价标准 , 越不符合儿童身份年龄的表演内容 , 越是能得到肯定和追捧这一标准应该被终止。 陈志雄 ( 心理咨询师 ): 儿童成人化倾向同时受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影响。人的健康心理成长是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的 , 如果直接跳开某个成长阶段的活动和经历 , 很可能给孩子的心智带来不可逆转的空缺与伤害。 姚倩 ( 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网络中大量的色情、暴力、恐怖的内容 , 使儿童仅仅坐在电脑前便打开了进入成人世界的大门 , 在情感经历上便越来越早熟 , 缩短了由儿童走向成人化的时间。 张雪梅 ( 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 在成人化的网络游戏这个虚拟的世界里 , 孩子们互相打杀 , 可能会把虚拟世界里的一些仇恨带到生活中来 , 实施一些报复行为或者说伤害行为 , 最终导致违法犯罪这种现象的发生。 尼尔 · 波兹曼 ( 《娱乐至死》的作者 ): 正是现代传媒影响才使童年过早 “ 消逝 ” 。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 , 然后扭曲成 “ 伪成人 ”, 实在令人痛心和尴尬。 1. 下列关于童年过早 “ 消逝 ” 原因的概述 , 与以上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 C ) A. 大众对儿童戏仿成人的畸形癖好和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急躁心态。 B. 电视广告中儿童的成人化语言容易被儿童模仿。 C. 儿童阅读成人化源于对成人世界的好奇 ,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D. 网络世界里成人化的内容 , 使儿童容易在情感经历上越来越早熟。 2. 下列关于儿童过早 “ 成人化 ” 的危害表述 , 与以上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 D ) A. 容易引起孩子语言、情感、思想的早熟。 B. 可能给孩子的心智带来不可逆转的空缺与伤害 ; 容易导致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C. 儿童的天性被摧折 , 发展的基础断裂。 D. 学校的过度教育与超前教育其实是拔苗助长。 3. 针对【专家看法】中尼尔 · 波兹曼的观点 , 请你站在儿童的立场 , 发表不同的观点 , 阐述相应的理由。 示例 : 现代传媒不一定使童年过早 “ 消逝 ” 。因为它可以让儿童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 反而可以增强儿童的好奇心 , 激发儿童的求知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