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18 KB
- 2021-11-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左传》
这一课关于作者的教学强调两点即左丘明是春秋时期人,我们学习过的春秋
时期作品有《论语》《晏子使楚》,也就是要牢记最早的几位春秋时的作家是孔子、
晏子和左丘明。还有一点是《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以便区分《战国策》的国别
体。在理解内容上,我的做法是先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尤其注意理解词语古今
义的演变过程。例如:“肉食者鄙”的鄙字,原始的意思是边境,因为边境地区
的人少,相应的那里的人就交流少,见识少,又因见识少而致使那里的人因私欲
而生出许多邪恶的念头,才有了现在卑鄙这个意思。这样讲对于爱学习的孩子感
觉有意思,而且能记忆长久。还有强调从字形上领会字义,如:“遂逐齐师”的
逐字,是豕即猪跑了的意思,所以要快追,才有课文中追赶的意思。还有就是通
假字特别强调要写出通哪个字,在解释意思。还有就是特殊的语法现象,例如:
带“者也”的判断句式,还有否定句中的提宾等。待到特殊词语的意义、特殊的
语法现象都明确以后,让学生自己来翻译句子就简单多了。理解句意、文意的基
础上来领会作者的意图、人物的特点,很多时候学生就能自然领会。
在讲课中,坚持这样的做法,有时累人也很费时,其实这些倒是容易承受,
但可怕的是,有些对学习没兴趣的学生,上课时是勉强听,等到课后再测,脑子
里就空空如也了。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想以后教学时在保证专心听讲的学生有兴趣、
长知识前提下,也一定要加大反复练习的机会,来使得更多的学生学懂学明白并
且掌握。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
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现将本节课的教学
反思总结如下: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是古文中的经典名篇,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
候,首先引用历史人物故事导入,用精巧的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
在整体感知环节主要是通过听读录音,解决字词读音及断句。课前给学生充分的
时间预习,因此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全部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要适当监督
检查。同时,提醒学生及时归纳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便于
记忆,利于运用,节省出更多的时间体味文章的妙处。再次,在梳理文章结构,
分析人物,探究拓展上,采用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
意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这堂课
上我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开阔学生的思维能
力及表达能力,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基础。总之,整个
教学过程,师生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识、共享,力图体现新课标精神。
但仔细回忆,不足之处尚且存在:
1、在分析邹忌的进谏方法时,问题设置的层次性不强,梯度不够明显,没
有做到由浅入深。
2、教师没有把握好课堂时间,前面对邹忌的分析很细致,但对齐王形象的
讲解时过于简单,没有结合文本进行深挖掘。
3、在提问时,教师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少,学生还没有思考完毕,教师就
急于揭示答案。
4、预设的课堂容量偏多,致使对某些问题的落实难以深入,不能及时捕捉
学生维的闪光点,很难利用新生成的教学资源。
总之,一堂好课是师生共同创造的,需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关注学生的
情感体验,努力做到精心设计。在课堂上随机应变,发挥教学机智,及时分析学
情,进行教学反馈,才能在教学对话中激发出生命智慧和创造潜能的火花。
22*陈涉世家/司马迁
文言文教学仍是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黄厚江老师提出的文言文教
学"三文"(文言、文学、文化)结合的理念,有着积极的意义,既符合新课程的精
神实质,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首先,以文言学习为基础,可以疏通课文,为
下一步学习铺垫,同时又有助 于学生积累一些必备的文言知识。其次,在基本
排除阅读的障碍之后,进入到文言文的文章文学方面的学习上来,争取让学生得
到文学上的熏染,学习为文的基本章法,力求读写结合,进而有助于阅读和写作
能力的共同提高。最后,是文化的学习。通过对这些经典选文的学习,了解一些
必备的古代文化常识,培养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感受和鉴赏的能力。当
然,"三文"必须有机地融合渗透,不可机械划分。
《陈涉世家》教学中我就摒弃了字字落实的串讲,让学生读、译、议、评。
特别是在后两个环节中,学生的表现让我着实感到兴奋和激动。比如在讨论陈涉
的性格特征的教学中,学生先是从人物语言入手进行分析,了解了这些个性化的
语言对表现人物的意义。讨论中, 一个学生说"他目光短浅,这也预示着他日后
的失败。"我很惊奇,便让他说说理由。他回答说"‘苟富贵,无相忘’,说明陈
涉一心只想着个人的荣华富贵,并没有什么大的志向,一旦目标达到,他就会沉
迷下去,终究会无所作为的。"他还结合陈涉最后的失败加以印证,令大家极为
信服,我也给予了肯定与赞赏。文中涉及到不少中国古地名,由于没有认真查阅
有关资料,我差点犯了一个大错误。陈胜率领义军攻下大泽乡,以后的战争势如
破竹。文中有这样几句:“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及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
蕲以东。攻郅、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及入据陈。”
我带领同学们逐句疏通文意,“……于是命令符离人葛婴带兵攻占蕲以东的地区。
攻打郅、苦、谯……都攻下了……于是进兵驻扎在陈。 ”说到这里,突然一名
学生举手提问了:“老师,怎么这次起义仿佛是葛婴的主角,起义军到了陈,怎
么还没说到陈涉作战的事?这篇课文明明是写陈涉的呀?”我不敢怠慢,立即停
下来,掩饰内心的惊慌,说:“问得好!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一段文字,找找答
案好吗?”趁大家看书讨论时,我赶紧看“蕲、郅、苦、陈”等地名是今天的何
处,发现“蕲”是现在安徽宿州南部,而“苦”、“柘”和“陈”都在河南,它们
根本不是“蕲”以东,而是“蕲”的西南部。于是我又立即查阅教学参考书,四
分钟后,终于明白了,原来,“攻郅……”一句省略了主语“陈涉”,按当时实情
是葛婴与陈涉兵分两路,陈涉率主力一直攻打到“陈”。我再也不敢随便处理与
古地名有关的文句了。从此,我也常备了一套《中国历史地图册》和《中国地理
地图册》,当作语文教学参考书。
反思现实的课堂教学,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教材、学生和教师自己的
特点,立足课堂,认真践行新课程的思想,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教学必能日渐
长进,师生都会受益无穷!
23 出师表/诸葛亮
这堂课,本质上还是一种文言“仿真学习”,其所“仿”之“真”,乃是采用
角色换位的方式,让学生真实地进入文本描述的情境,真实地揣测人物 心态,
真实地体验人物情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品味、咀嚼文言。 这次特殊的文言
情景教学,促使我对现在关于文言教学的两个热门论题 继续进行着思考。
第一,文言文的教学是背读在前还是分析在前。传统的文言教学模式是 重
背读在前的。现在台湾等地正在大力倡导的幼童读经活动也在回归传 统力主文
言学习“背下来”再说。为了让《出师表》的这次“背读在前”的 学习能够有
效实施,我采取了很多的辅助措施。比如为学生讲述刘勰、 文天祥、杜甫、陆
游、岳飞等人和《出师表》的故事,激发学习热情。 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发起
总动员,掀起背诵大潮。采用丰富多彩的比赛 的形式进行诵读比赛,如“背诵
击鼓传花”、“背诵 pk 赛”等,力争优生中 等生熟诵,“忧生”重点段落基本成
诵等等。有了全文的反复诵读,才可 能有整体的独特感知,“情景教学”才能取
得实效。可以说,从语感的培 养规律来说,“背读在前”的方式对学习文言文是
经济有效的。
第二,文言文的教学是以文言字词积累为主还是以理解内容为主。 我认为,
这并不是矛盾的问题。比如关于识字教学的问题,小学初年级 采取集中识字的
方法,而高年级则采取分散识字的方式。从人的长远学 习来看,字词的掌握和
文本内容的理解是融和在一起的。“融和观”也应 该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
身心发展规律的。片面强调文言字词的积 累只会把文言文学习推到纯粹技术化
的尴尬境地。我们应该相信,文言 学习也不能够脱离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当
然,有意识地恰当的总结归 纳文言字词的用法是有必要的,这和片面追求文言
学习字词化不是同一 个概念。
这堂课不足的是,因为重情感体验,所以在字词咀嚼的精微程度上 还远远
不够。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尽可能地多积累品味字 词,又能让学
生对人物和主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这就是文言教学的较高层次了吧。
24 诗词曲五首
十五从军征
我执教的《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7 单元《战争》
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
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
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参考教师教学用书,本首诗我预设用一课时完成如下教学目标:
1、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边读边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现自己以下几个方面做的比较成功。
1、按照“激趣阅读---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样的流程进行教学,我感到
得心应手,同时学生也易于接受。
2、学生能够切实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寻找原因,是教师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了条件,给予了充足的
机会,教给了方法。主要表现在:
① 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
② 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
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这一环节中
③ 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如:让学生想象老
人征战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体会服役时间久。让学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
感受整个村子的凄凉。让学生想象老人一边做饭,一边会想些什么,体会老人此
时绝望的心情。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等等。这样的机会就为学生插上了思
维的翅膀。
3、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理解了诗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古诗。
4、在想象的基础上对学生又进行了拓展训练,想象六十五年前老人家中的`
情景,对比想象加深对市局的理解。
5、能顺学而导在高潮处揭示课文主题。
6、最后让学生发表对战争的看法,提升主题。
能达到此预设效果的原因是:首先朗读是我教学本首诗贯穿始终的方法,使
学生很自然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次我的朗读训练设计有梯度:初读,正确、
流利;再读,理解词义;又读,明白诗意;反复读,体会情感。最后是运用了多
种指导朗读的方法:
①教师范读。
②重读重点字词。
③边读边想象画面。
④根据内容变化语气、语速、语调。
⑤最主要的是教师充满激情的渲染很快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氛围中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去丰
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中,抓住对文中重点
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而依托诗
歌中的语言文字,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学生们基本当堂课掌握了重点,有
部分学生还把课文背过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这首诗歌被称为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可谓是名至实归。这是一首一开始就
让学生很有感觉的诗歌。
下面我分两点谈一下我对这堂课的反思:
1、适时联读能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最后一联“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因为它表现的充满惆怅的
情感而让一位学生喜欢上了而在开始品读不久便被提了出来,这个在预设中本是
置于最后的想予以情感的深化的,但很快又有第二个学生抓住这句,这时觉得不
能不进行深入品析了,于是,就顺势引导对“空”字进行品析,这“空”字在这
里很见精神。字为“空”,感情却是满溢的,就像齐白石虾画的留白艺术,除了
对友人的不舍之外,还有满腔的乡思,无限惆怅。在这里,我又引导学生联读,
也就是结合学过不久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
乡翻似烂柯人”之“空”来加深品味。当时教学《酬》诗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
然后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句,这看似空泛、不着边际的问题,引来了一个很有价值
的问题——“怀旧空吟闻笛赋”的“空”如何理解?“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
似烂柯人”这一联所抒之情无限怅惘,无限感慨,而“空”字更添这无限之感,
其味咀嚼不尽,领会这“空”字神韵,也便把握了这一联,进而把握作者写作此
诗的情感。不过当时并没让对“空”字进行具体解释,但此番进行联读时,发现
当时提问的学生,对这个“空”字在各自诗句中相应的解释都把握的很到位,两
个地方的“空”字,字面意思是不一样的,但情感却是相通的。充分的品析之后,
这两句的朗读指导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读得很有韵味。
2、要不拘预设,动态生成
“品奇”这个主问题的设置比较开放,虽然预设归结为三点,天气奇寒,雪
景奇丽,感情奇深,但在预设的时候我也并没想到就引导学生按部就班地逐点下
来,而是任其随意品读。但实际的课堂下来,我又觉得,当学生讲出其中一个方
面的时候,还是就这方面引导都讲了,再引导另一方面为好,这样可以让学生有
一个更清晰的感知。
在赏读结束后的归结时,一些点还强化提一下的,比如岑诗特点“奇”的具
体化: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合理的夸张。这几点,在赏析的过程中,学生
其实都提到过,这时只需我稍加明晰化便可以让学生做到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结
合起来。再比如诗歌非常突出的情景交融的特点,在品析“愁云惨淡万里凝”的
时候,学生曾提到移情于景,我只用由此生发,再联系其他句子稍作引导相信学
生也能强烈地感受到这点。
还有就是诵读,不够。诗歌教学,诵读肯定是很重要的,其实不独是诗歌,
很多语文课,诵读都是重要的。但是我也发现,很多的评课者在对一堂课进行评
价的时候,我们经常性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朗读不够,你语文课,怎么可以不朗
读呢?但是评价归评价,实际的课堂,我们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分析,这样那样
的任务要完成而缩减朗读。但我仍希望,经过赏读之后,在透彻理解诗意后,能
出现精彩的朗读。本堂课最后的诵读,是我预设中的高潮部分,但又觉学生的情
感没被完全调动,及至朗读力度、气势不够,也或者是我的设计有欠缺,本来是
想男女生呼应式朗读能带来一种音韵节奏上的美感,却在客观上造成朗读主体力
量的减弱。
想象中有理想的课堂模式,但却无法将之具象化。
仍沿袭那句套话: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正因为遗憾,才有
反思,有反思,才有进步。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所写,词人时年 65
岁,久废后再起任镇江知府。词中写登高所见所感,抒发胸中压抑已久的一腔豪
气。
这首词层次分明,上阙写对千古兴亡的感慨,可谓“悲”。下阙写对古代英
雄孙权的追莫,可谓“壮”。用三问三答构成全篇,借用古人原句不见痕迹。作
品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饱含强烈的爱国情感。
在教学后,我有以下反思:
一、学诗词先“知人”
我认为古诗词教学不应该是单一教学,而是应该通过学习一首词从而了解一
类词,而这其中就必须对词人的写作风格、生平经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达到融
会贯通的作用。
通过资料搜集我找到了以下内容: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其词艺术风
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
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
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但是我认为仅仅把这段文字放在 PPT 上十分枯燥,
学生难以记忆和理解,所以我认为不妨将初一学习过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
词以寄之》呈现给学生,既能够让他们温故知新,又可以让他们借用这首词来唤
起对辛弃疾形象的大致印象,学生结合诗词可以轻而易举地说出辛弃疾是一个壮
志难酬、怀才不遇、心忧祖国的人,也可以把握他的词豪放的风格,提高了课堂
的语文味。
不足:我在这一部分花的时间有些多,使得后面的教学过于紧凑。
二、学诗词巧“论世”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学习一篇古诗词必定要了解其写作背景,南宋当时
被金人侵略,但是统治者整天歌舞升平,软弱无能,导致大片江山落入金人之手。
我认为仅仅通过这类资料的呈现是不够的,一方面学生自己在预习时就能查到,
一方面这样的课堂也毫无语文味。所以我找到了同时代诗人林升的作品:
题临安邸
南宋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就深刻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国都被迫南迁,统治者仍整天
不思进取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致西湖有“销金锅”之号。让学生们
读一读,品一品,达到“以诗解词”的作用。
不足:在这一部分,由于时间紧凑,我讲的有些多,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
让他们自己讲。
三、学诗词扣“词眼”
这首词的题目中“怀”字最为重要,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就提问:通过预习,
你认为“怀”有哪些意思?在教学最后归纳主题时又与之呼应,让学生明白“怀”
字是“词眼”。
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析、结合词人形象、时代背景,
了解到“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是怀念故土,“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是伤怀国势,下阙则是怀念英雄,讽刺权贵。最后通过整体感
知,领略到整首词表达了词人浓浓的爱国情怀。使教学脉络清晰、明朗,由点到
面,由局部到整体,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主旨。
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朗读是很重要的,但我这节课上,朗读显得有些走马
观花,提出的朗读要求太过于笼统,不够细致,需要加强。
以上就是我就《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节课的反思:从一首词的教学
思考至诗词教学。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过零丁洋/文天祥
今天我们学习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孩子们喜欢自己做主的课堂,希望自
己能在课堂上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针对这样的学情,我放弃了原来
继续使用课件的念头,想试试在学古诗的时候也模仿李镇西老师坚持“把课堂还
给学生”的做法。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因为虽然我不是主角了,但是我成了导演,任务更
重。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环节:走近文天祥,走进《过零丁洋》,体会文天祥的
感情。
孩子们在以前的课上曾经学习过文天祥的事迹,让他们介绍文天祥,各个都
摩拳擦掌的跃跃欲试。对文天祥的了解也比较全面,老师稍微做总结就好。在第
二个环节,走进《过零丁洋》的`过程中,我着重设计了以下 4 个问题。
1、 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 21 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
王抗元。
2、 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
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
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
3、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
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
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这样四个问题,就把本首诗的四联内容分析的很透彻了。在赏析颈联的时候,
有一个难点,“惶恐”和“伶仃”有双层含义,这两个词又有什么作用?孩子们很
难体会出来。我一再启发他们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可是要他们说得完整还是有
点勉为其难。正在这时,我们的赵财源“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语言流利而又顺
畅的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我称赞他是临危受命力挽狂澜的勇士,他还不好意思的
脸红了……
最后,我又设计了拓展延伸题:
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
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
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
下慷慨就义。
2、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
李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
骨(徐悲鸿)。
孩子们又找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个个争先恐后的发言,集体的智慧就是强,
他们提供的句子远远超出了我准备的范围。最后我们齐背《过零丁洋》,铃声响
起,我们热情高涨的走向操场。
这节课我上的很有感觉,孩子们也都很有感觉,师生良性互动,在课堂上促
进了感情的交融,我发现下课后他们看我的眼神都觉得更亲近了。以后我要多上
这样的课……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诗词教学向来觉得是难题,其中最难的是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使
学生真正理解诗词的意境。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学反思
这次的《诗词曲五首》里,上的最成功的应属《山坡羊·潼关怀古》这一首
元曲。一般以往教这首诗都是属于应付式的,让学生记住名句就算了,而这次用
了一次在外听课的思路去上,收获甚多。课堂中,开始提出的是字词学习,学生
很容易接受,我列出了四个词“山河表里、踌躇、宫阙、苦”然后在对这个四个
词的背后的含义进行挖掘,逐渐深入到课文的思想情感。
通过“山河表里”让学生了解潼关的地理位置,并利用漫画的形式,让学生
理解作者所用“聚”“怒”的.表达效果,这个环节学生的兴趣很高,因为简笔漫
画的形式他们觉得很新奇,又在学生的理解中不断改进,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
然后介入资料介绍潼关的地理位置,写出其作为战略位置的重要意义。“宫阙”
一词很简单,但如果介入当年秦朝当年建造“咸阳宫”时所需时间,这一词就充
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与百姓的艰辛,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是一个问题——“假如让你
们去修建‘咸阳宫’你去不去?需要多少年建?”学生纷纷猜测“十年”“五十
年”“一百年”“五百年”“一千年”的都有,这时我说“我给大家讲一组数据。
当初修建咸阳宫,秦始皇动用了 40、50 万人,经历了几年才盖好。你们全
班才 50 个同学,是他们的万分之一,他们用了几年才完成,你们大概要几万年
吧。如果你们能活到现在,做了 2000 多年,我想咸阳宫的地基说不定还打好呢。”
然后补充“咸阳宫,几十万人花了几年时间才建好,但是不到一百年就被项羽一
把火给烧了,不久汉朝开始了,又建了宫殿,然后又变成了土。就这样宫阙毁了
又毁,百姓建了又建。”
学生在笑过之后陷入了沉思。“踌躇”词介入了几位诗人在描写离开国都时
的惆怅,写出诗人为何“望西都,意踌躇”,张养浩不仅为宫阙成土而伤心,还
为百姓心血白费而伤心,还为百姓即将重修宫阙的痛苦而伤心。
在赏析文章中心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时我用了两个句子作比较,
“兴,百姓福;亡,百姓苦。”,“兴,也任他;亡,也任他。”突出张养浩为百姓
疾苦而忧虑,敏锐地指出朝代更替,最苦的都是百姓。通过几个词语,既生动地
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能深入探讨文字背后的意义,并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直指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百姓疾苦及其根源,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写作 有创意地表达
1.从“先教后写”走向“先写后教”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有一段论述,可以充分说明先教后写的危害。先教后
写,是老师对学生的不信任,这些老师普遍认为没有老师的先教,学生们肯定不
知道怎么写。老师每次长时间反复引导之后,学生必然要按照老师所教去写,按
照老师设置的框架等去作,这种教学方式充满着隐形暴力。也就是说,无数的学
生一直是在隐形暴力的状态下写作。先写后教,就不一样了。先写,就是相信学
生能够读懂主题与要求,放手让学生自由书写,学生写完后,老师根据学生所写
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有的老师会说,“先教后写”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不能把
“先教后写”一棍子打死。我国是从三年级开始习作,十岁的孩子头脑中存储的
东西很多了。“孩子 14 岁之前所做的事,足够后面几十年所写”是创意写作非常
重要的理论之一。孩子 10 岁之前所做的事,同样足够三至六年级所写。先写后
教,适合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老师们真的不要再限制孩子了,大胆地放手,老师
的引导,放在学生写之后,学生才会喜欢上写作,老师才算把写作教到位。
2.大而化之的评语,不要也罢
中小学语文老师,喜欢写评语的,万分之一都找不到。当下,教育主管部门
要求每次课内习作要有三行总批、三处眉批。这种规范化、传统式要求并没有带
来小学习作教学的革命。老师们为了检查,写下的那些批语,学生是不读的,因
为他们清楚老师是在应付。什么样的作文批语能够改变学生?曾经读过介绍沈从
文给大学生作品写评语的文章,学生交来的千字文,沈从文给予他们的评语均超
过万字以上。当学生拿到老师批改过的作品,读着那万字评语,没有一人不反复
细读并永久珍藏,学生看到老师如此负责,从此再也不敢应付,也不去麻烦老师,
据说沈从文的那些学生,后来个个成为写作高手。这就是深度批语的价值。由于
我国班级人数非常多,每学年课内习作要 16 次左右,一年时间老师还有六七十
篇课文要教,语文老师真的很忙,主管部门规定的三行总批早已让无数老师厌倦。
学生交来三四百字的作文,没有哪位老师能够做到深度批改。沈从文先生每次带
的学生就那么几个人,深度批改当然可行。三行评语没有用,老师又不可能深度
评述。怎么办?没有效果,形式主义的东西,其实可以彻底放弃。只要愿意改革,
一定能够找到一个适合孩子的作品标准,以儿童可以接纳并使用的标准来评价就
可以了。比如,我给很多班级的学生大声朗读过《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的
作者叫贝芙莉·克莱瑞,她 13 岁之前有严重阅读障碍,13 岁这年的大量阅读得
以改变,其母亲教她写作,告诉她好文章、好书的标准:一是写身边的事,二是
写有趣的事,三是写好玩的事,四是写出来的东西让读者能够笑。我教儿童写作,
把这四条标准列在评价表格中,我读学生作品,哪条标准有了,哪条标准没有或
者遵守的不到位,圈画一下,学生都能明白。这样批改,老师轻松,学生喜欢,
最重要的是文章质量普遍更高。
3.每次课内习作,老师应带着创意去设计
身边有好多老师抱怨某某习作主题不好,没有办法教。其实,这个世界没有
最好的主题,任何一个主题一旦编入教材都已经有过时的感觉。老师们非常清楚,
从小学至高中,试卷中的作文题,不管好写还是不好写,考生必须得写。教材中
的课内习作主题,都是国家有关部门审核通过的,不管你怎么说,你就得教,还
该想办法教好。我不是说老师不能提建议,不能对教材中的某个主题提出异议。
我一直认为,提出建议是好事,关键要能寻找到更好的话题来替代。经过多年实
践,我认为教材中的每次课内习作都能以创意的思维来设计,也教。一次次课内
习作教学,如同与学生共同建造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房子,没有设计,不设计就随
意带着学生盖房子,肯定会出大事的。而设计,一定要根据儿童写作特点求新求
异,要有新鲜感,如此学生才会愿意进入创作之中。比如苏教版国标版关于写端
午节的习作,很多老师指导之后,学生交来的文章,没有几篇像样的。为什么?
就教材提供的材料,简单地引领,当然写不出来好文章。如果让学生走进图书馆
阅读有关端午节,回家与父母聊聊端午节,对教材做一点变革,让孩子以研究报
告的思维写,文章肯定就不一样了;如果让学生与一些传统端午节的故事来一次
对话,文章就更好玩了;韩国人说端午节是他们创造的,如果能让学生来一次辩
论,把整个过程写下来,那文章肯定水平很高。创意的设计,是对传统的打破,
是对不当之设计的修改。
4.别再把辛苦之教儿童写下的作品当垃圾
每一次课内习作,师生都要花费一定的心血。我国百万所中小学,还没有听
说哪所学校特别珍爱每位学生的作文,即把每位学生在校几年课内习作文章全部
珍藏(极少数学校以校刊、校报的方式收编个别学生的文章)。每学期结束,学
生的作文本要么被父母丢弃,要么被老师当废纸卖掉,总之数以亿计的作文本一
年又一年地沦为垃圾。一个从教三十年的语文老师,如果只教三至六年级,每年
教 40 个学生,一年 16 次课内习作,学生就会呈现给老师 640 篇文章,30 年就
有 19200 篇文章,老师如果认真对待这些作品,把每一篇文章当作作品当作宝贝,
当作一个案例,就像名医对待每一个病人一样,肯定能把作文教好,而这些作品
也能让老师创作出很多本书。很可惜,如此真爱学生作品的老师,找不到几位。
5.从封闭式写作教学走向透明式
透明式写作教学是我创造的一种写作教学法,就是每次课内习作,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全部公开透明,最后将每次课内习作编成一本“书”(这本书由教学设
计、教学实录、学生作品、教师下水文、批改总述、学生二次习作组成)。我做
过多年,学生与家长都非常喜欢。每一次把“书”发给学生,学生都会报以热烈
的掌声,这是传统教学老师们不可能有的额外奖赏。我一直认为,学生们给我的
这个奖赏是给透明式写作教学的,是给我这个创意的。因为透明,老师才不会随
意,学生也不会随意。师生放弃随意,学生喜欢课内习作才有可能。
名著导读 《简·爱》:外国小说的阅读
整体把握,了解小说情节,激发阅读兴趣
《简爱》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于 1846 年所写的一部长
篇小说,也是她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出身贫寒、貌不出众的主人公简爱与贵族
罗切斯特先生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向读者展现了一位虽生活困苦,却自尊自强,
独立勇敢的女性形象。
简爱是一个孤儿,从小被寄养在舅妈家,舅父去世之后,她受尽了舅妈及哥
哥姐姐们的百般欺凌虐待。后来,被恶毒的舅妈像避温疫一样,送进了劳沃德寄
宿学校。她本以为就此脱离了苦海,却不知这是另一个人间地狱。在这里,她受
冻挨饿,被伪君子院长欺辱,最好的朋友海伦患肺病去世,简爱受到了身体和肉
体的双重摧残。
但凭借她自身的努力,留校任教两年后,被桑菲尔德庄园聘为家教。在这里
与罗切斯特先生相遇、相知、相爱,但在即将步入婚姻殿堂时,又被告知罗切斯
特有妻子伯莎。她虽不舍,但也决绝地离开。最后,在一场大火之中,桑菲尔德
庄园被烧,伯莎在大火中丧生,罗切斯特先生也变得又残又瞎,简爱又回到了罗
切斯特身边,终于找到了,她期盼已久的幸福。
这部小说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一部半自传体作品,主人公简爱和作者本身有
着非常相似的生活经历,具有真实性和感染力。而小说的经典之处,不仅仅在于
故事情节,更在于字里行间所展示出的文学手法。对于学生来讲,更是一部语文
教科书式的宝典,值得深深品读学习。
把握了小说整体情节之后,笔者将从语文学习角度出发,从艺术手法、情感
态度等方面引领学生深入读此名著,从中汲取知识养分。
02
《简爱》中的丰富艺术手法是指导语文学习的宝典
《简爱》的独特之处不仅仅在于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其中一些文学上的
表现手法,更值得我们去探究学习,准确把握面能提高语文素养。
(一)在环境中塑造起来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小说在多处都用到了环境烘托的描写方法。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中的一些景物,比如树木河流,花花草草等,社会环境则指
的是能反映社会制度、经济等内容的一些载体,比如说建筑特点,家居陈设等等。
自然环境描写能通过环境来衬托暗示人物心情,烘托某种特定的氛围,从而推动
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也下面的内容埋下伏笔。社会环境则是一种个人不可抗因素,
在很大程度上,人的性格和命运是受社会环境来影响的。
这些内容我们都很熟悉,但常常总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当真正动手来写作的
时候,却感觉无从下笔。
在简爱从里德舅妈家出来,进入劳渥德积做学校时,有这样一处环境描写:
“我们不再穿过城镇一座座灰蒙蒙的大山,出现在地平线上,暮色渐浓,我
们来到一个山谷,一阵狂风在树丛中狂烈地吹刮着。”
这一处便是典型的环境描写,以“灰蒙蒙”“暮色渐浓”“狂风”等来烘托劳
沃德寄宿学校的萧索,更是为下文简爱在寄宿学校的生活埋下了伏笔。同时,从
这里也能看得出,此时此刻的小简爱从里德舅妈家刚解脱出来的喜悦已经渐渐隐
去,更多了一些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此刻它的内心一定是迷茫而有所担忧的。
还有简爱离开时,夏洛蒂勃朗特用环境来渲染了一种惨淡的氛围,从而烘托
简爱内心的痛苦,为下文写简爱离开罗琦斯斯特后的遭遇做了铺垫。
这些都属于自然描写,通过身边的事物,最终来体现人物的心情,文中还有
很多关于社会环境的描写,比如说文章中对桑菲尔德庄园建筑的描写“太阳照亮
了糊着墙纸的四壁和铺着地毯的地板,这跟劳渥德的光秃秃的木板和污浊的灰泥
墙完全不同……”“大厅里的一切都显得宏伟和庄严……体积虽然可观,但还算
不上宏大是绅士的住宅,而不是贵族的府第……”,除此还有很多对教堂的描写,
便能让读者的头脑中行快对桑菲尔德庄园有一个大概的轮廓,也会立刻联想到当
时英国的社会背景,而这一切看似不重要,实际上却是影响着当时人物性格的重
要因素,对小说情节发展和细节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把握这些能表现时代特征和人物性格的环境描写,
一方面通过这些体会文章主旨,另一方面,去学习夏洛蒂勃朗特描写环境的巧妙
手法。
(二)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更能让人产生共鸣
《简爱》全文是以第一人称视角来讲述的,我们语文中常会讲到,不同人称
的不同好处。第一人称的作用是很容易拉近故事与读者的距离,方便读者走进主
人公角色,也更有利于主人公通过心理描写抒发情感,使读者能深入的去体会主
人公心情,从而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思考,产生启迪。
《简爱》中的“心理”描写更是举不胜举,几乎充斥在整个小说之中。记忆
最深的一处是这样描写的:
“我要在乎我自己,越孤单,越无亲无友,越无人依靠,我越是要尊重我自
己,我要遵从上帝颁布世人认可的法律。”
这一段是简爱与罗切斯特的婚礼被破坏之后,他们关于去与留的对话中,简
爱的心理活动。用“越……越……”的句式表达了简爱,此时此刻心里的坚决,
她一定要离开这里,无论有多少不爽,都必须这样去做。通过这样直观的心理描
写,读者很容易把这个“我”联系在自己身上,婴儿简爱的坚强,独立个性,更
容易影响每一个读到这段文字的人。
这就是心理描写作用的真正体现,要知道心理描写并不单纯的只能以“我想”
“我觉得”等继续来引导,而他的展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阅读的过程
中,应该多去关注文中大量的心理描写,学习夏洛蒂勃朗特在表现人物心理时所
用的不同方式方法,从而将它迁移为自己所用。
(三)独特的象征手法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
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作品中对象征手法的运用,能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便于去表达读者的意思,
也有助于帮助读者去理解一些抽象的内容,可以使整篇文章的立意更加深远,内
容更加深刻,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简爱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对于诸多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在这里我们举两个例
子来看。
1.梦境
《简爱》中的梦境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但也是表现人物心理情感,奠定
故事走向的一个重要手法。
简爱曾经几次梦到过小孩,最强烈的一次是在里德舅妈去世前信他每晚睡觉
必会梦到小孩,在雨罗切斯特先生婚礼的前夕,她也梦到过小孩出现。有人告诉
他,梦到小孩是不祥的征兆,有一些学者也指出梦到小孩是焦虑症的象征,后来
在李德舅妈去世、婚礼被破坏这些后果上都得到了验证。
至于这些梦境究竟有何意义,还需要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中去探寻,但
至少我们可以学到的是写作中,表现人物性格、预示故事情节的又一个手法——
梦境。
语文的学习已经是在慢慢积累中沉淀而形成的,在这些阅读和感悟中,可以
接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来的东西。
2.象征
小说中的疯女伯莎是一个具有强烈象征性的人物。在我们阅读的过程中,如
果不深入地去思考,只会发现伯莎是影响简爱和罗切斯特走到一起的障碍,却不
知这个并没有多少镜头的疯女人,却是一个时代的折射。
首先伯莎的疯癫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反抗。19 世纪的英国,女性地位相对
比较低,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便是从夫,即以家庭和丈夫为生活的重心,简爱的婚
姻也是在父母的操办下指派的。而在结婚之后,因为她自身无法抗拒的缺陷,被
丈夫关在阁楼里,限制了人身自由,这是对女性身心的一种蹂躏。而最后伯莎在
大火中大笑着死亡,也象征着当时社会之下,大多数女性的最终出路.
当然,除了本文所列举的这三大类手法,小说中还有其他很多的写作方法值
得我们去挖掘和借鉴。比如说作者对细节的处理,用词的巧妙,语言的描写等等,
大家可以在把握大方向的基础上,反复品读经典,从中总结出自己可以借鉴的的
经验和方法。
03
小说中人物所体现的三观导向是《简爱》的精神升华
哲学上讲三观既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俗的来说,三观就是我们这
一生该怎么样去活,该追求什么,可以说正确的三观对一个人的生活起着决定性
的作用。
语文课标也指出:语文的教学不仅仅要停留在知识方法的层面,更重要的是
文学独特魅力对学生情感和精神潜移默化的熏陶。
从文学作品对一个人三观导向来说,《简爱》这部作品一定是熠熠闪光的。
小说中人物形象众多,情节足够丰富,在各种人物身上以及整个情节之下,每一
个深入品读的人都能体会到整部作品所给于我们自身强大的精神影响。
(一)独立自强是一个人生存的高等尊严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韩非子曾说:
恃人不如自恃也,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为己者。
意思是说等待着去依靠别人,不如自己靠自己,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
上,遇到问题总指望别人来帮忙,不如成为那个自己可以帮自己的人,所谓靠人
渡不如自渡。
生活中这样子的人并不少见。当下很多家庭都是四个老人两个家长养一个孩
子,什么事都不需要孩子去动手,物质方面给予也很充分。久而久之,孩子便形
成了依赖、等靠的恶习,等到他真正步入社会之后,便很难去承受社会上的风风
雨雨,遇到挫折也缺少抵抗的毅力。除此,由于传统社会赋予男性赚钱养家的定
位,有些成年女性会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男人身上,遇婚变,便一蹶不振,怨
天尤人。
小说中的主人公简爱,她从小生活在一个倍受欺凌的环境之中,而且厄运对
于她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但是他对自己有非常明确的定位和认识,她骨子里
是一种对社会不公平制度的抗争和反抗,他更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在逆境中他
依然去把握住所能把握的机会去学习,最终成为一名教师,自食其力。
有人会说,因为简爱没有父母,他没得靠,只能靠自己了,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不。细数来,简爱有三次可以依靠的机会。
在寄宿学校她已经留校当老师了,显然不会再受到儿童时候的虐待了,而且
如果她愿意,这份工作应该会是一辈子,但她依然走出了这个舒适圈,去做家庭
教师。
后来,虽然因为伯莎,她不能与罗切斯特先生成婚,但也完全可以凭借罗切
斯特的爱留下来,相比离开可能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生活,这样的生活该多舒
服。
之后在被圣约翰兄妹救下以后,她又坚持找了一份乡村教师的工作,自食其
力。而圣约翰也是想要娶她的那个人,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至少不会像她一个人那
么辛苦。
可骄傲如简爱,她怎会选择苟且而扔掉尊严?这也正是简爱备受各国女性推
崇的原因,因为在她的身上,广大女性们看到了自己的另一种活法,看到了自己
的价值,并不是只有依附,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没有什么可以禁锢我们的灵魂,
我们完全可以有自己精彩的人生。
那么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将爱身上所体现出的独立精神,结合自
身,去寻找自己可以学习的价值,当然不止女生,男生也能从简爱的身上看到真
正女人的魅力和价值。
(二)即使身陷囹圄,依然要相信:苦难之中,总有美好存在
生活在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无法避免一地鸡毛的生活。有一些时候不知道为
什么突然会觉得好像全世界都在针对我们,倒霉的事情,一件接一件,我们不知
道自己做错了什么,要承受生活中种种的不愉快。
这几年“原生家庭”这个词语很流行,有一句话说“幸福的人被童年治愈,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这一句话一针见血触及到了很多人柔软的心灵。
于是很多人把成年后的不幸理所当然地归结在了原生家庭之上。生意的失败,婚
姻的失败,亲子关系的失败,人际关系的失败,里里落榜的失败,常常让人自我
怀疑,但是只要转念一看,生活中的美好就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的思维故事左右
了认识。
简爱在与罗切斯特二次相逢之前的经历是极度不幸的。但她依然遇到了很多
美好。如果不是医生,她可能要在雷德舅妈家被欺负好多年;在寄宿学校可怕的
生活中,好朋友海伦和谭波尔小姐是她生命中的两盏灯,虽然她们并不能帮简爱
摆脱困境。海伦恰是比简爱还要可怜的一个人,但却又是如此的善良,也正是这
些美好,给了简爱以后生活的勇气和力量。而最后遇到罗切斯特先生,那应该是
他生活中最大的太阳了,他将永远照亮她的以后的生命。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绝处逢生”,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因而在困难之中看到希望,在绝望之中,要相信,世界再大,苦难再多,总有美
好存在。
04
结语
《简爱》无论是从其艺术手法,故事情节还是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上来讲,都
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世界名著。作为教育部重点推荐阅读书目,简爱自有它独特的
文学魅力。因此,对于广大学生来说,在阅读这一本名著的时候,绝不能仅仅只
停留在读懂表层,看懂故事之上,更重要的,是通过把握其中精髓,来将其精华
运用在我们的语文阅读和写作之中,并从人物身上达到一种精神共鸣,获得一种
精神感召,去相信美好,相信奋斗,用《简爱》精神影响我们的生活态度。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南安军/文天祥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过零丁洋》一诗后对南栄的社会背 景及文天祥起兵勤
王的过程较为熟悉,几年古诗的学习,学生对律诗 的特点有所累积,可以以自
学为主。可是此次录课的对象是八年级的 学生,对于把握古诗意象及古诗结构
与诗人内心情感波动的内在联系 领会不够深入,故教师的讲解会穿插其中,在
品析中加强指导,深度 体会诗人内心的信念,才能明悟诗人以死报国、归正首
丘的决绝。
忽视了学生情感素养的提升。我在讲古诗文的时候,往往会显的很枯燥,不
外乎介绍作者、理解重难点字词、解读名句命短、背诵文本等,这些都是知识层
面的,掌握起来也是比较简单的。其实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度
来说,我们的古典文学,尤其是中国的古诗词,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不可
估量的,这也是咱们中国五千年来最宝贵的文化财富。那么,作为新时代的老师,
我们有责任将这些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让一代一代人在这种厚重的文化熏陶下
开拓创新,不断前进。
别云间/夏完淳
这是一首抒发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的诗。整首诗抒发了对破国亡身的悲痛和
毅然抗清的坚定意志,表现了诗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炽热的爱国热忱。想 象
奇特,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
1.学情分析不到位,并没有抓住九年级学生古诗词积累非常的蒲弱这种情
况。
2.在活动五:合作探究解决疑难中活动过多,你像第一个问题:“无限 山河
泪,谁言天地宽”一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可以不出现,在诗歌理解这 项活动
中就可以解决了,有点重复啰嗦。
二:教学过程反思
1.特别是在活动五中,学生活动不到位,积极性不高,老师启发也不到位。
这很可能和我在教学设计有关,教学内容太多。
2.在活动四中,教学内容是重点,也比较简单。所以我采用了小组教学、 自
主学习的方式。课堂效果符合我的预想,学生大概用了 13 分钟的时间就 拿握
了。
3.课堂教学时间安排比较合理,具有弾性。
三:存在问题的反思
1.学生的活动不够积极,和我的预想有点距离。可能是给学生留下的活动 时
间比较少。
2.运用教学语言不够熟练,普通话说的不够标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这是 不
应该的,应加强学习、锻炼。
四:改进措施反思
1、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尤其要预留出学生活动的时间。
2、实行弾性教学,应多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应多找几组同学,使学 生
充分感知。
3、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多听、多学、多 练。
我认为整堂课学生们始终在一种欢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在活动中, 让学生
分组自己动手、自主探索,为学生学习古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培养学生
的语文素养,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 交流中思考,
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切实提高语文教
学的有效性。
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古诗词的教学离不开诵读,但是纯粹的诵读指导会让人觉得课堂生硬或单调,
或是表演性太强,为读而读。本节课教师就很巧妙地回避了这些缺陷,成功地将
诵读和品读结合起来,更巧妙地是在品读中让学生掌握了一些古诗词学习的方法
和技巧。教师先让学生从简明易见的韵脚着手,找韵脚,读韵脚。很多老师到这
里就停下来了,但是本课中徐老师再往前进了一步,告诉学生这属于哪一种韵,
这种韵有什么特征,怎么读……这个高明的做法一举多得,是授之以渔的典型招
式,有力地体现了教师备课之细。
接着,教师让学生品读题眼,这也是读中找方法的办法。看似很简单,平时
大家也这样做,遇到古诗鉴赏也同样会让学生从题目中去寻找有用的信息。但是
这次教师却别有匠心,“骊山怀古”这个标题的两个词语,都被教师用到了刀刃
上。起码有两个妙处,第一,避免了生硬地讲解历史,教师主动去呈现历史背景
等静态的知识,而是在动态讨论中顺着学生的思维,在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
发”的刃口上呈现出来,效果比那种常规地开题前大家一起对着幻灯屏幕读背景
不知道要好多少。 其次,让学生品味“怀古”的同时,水到渠成地引出本节课
的教学目标——怀古诗的学习,也就是如何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怀古诗的学习要
点,懂得这一类诗歌的学习要领。然后,很顺畅地和学生探讨总结出怀古诗的一
些特点。这个教学环节,设计得不露痕迹,很巧妙。
在关键词的品读和涵咏中,教师同样特别注重方法的指导。不是单纯地孤立
地品读这个词,以“一炬”“萧疏”“骊山”“阿房”等几个词语为例,教师采用
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来学习,同时还围绕着怀古诗在做文章,通过“骊山”“阿房”
的比读,懂得怀古诗中反衬手法的常见性,学生的收效很大。而“萧疏”一词的
学习上更见教师的匠心,她没有采用常见的替换法,而是直接将“萧疏”一词的
所有字义拉出来,让学生一个一个去体会,哪一个解释会比较合适,这一方面体
现了教学的民主,另一方面充分地利用了汉语本身的张力性,同时在探讨的过程
中有力地实现了对诗歌意象的把握和主题的理解,可谓一石多鸟,窃以为这个环
节乃是本课一个重要的亮点。
1. 余秋雨的话,原文在散文《兴旺象牙白》当中出现,余并非是严谨的古
文学研究者,这句话出现了一篇写古罗马遗址的怀古文字之中。也额没有出处,
很有可能是一句凭感觉说的话。因此放在这里是否合适值得商榷。
2. 既然是怀古诗,怀古类型的诗歌研究,窃以为课堂的厚度还不够,既然
是类型,那么一首显然不够,一个作家显然不够。勾连其他作家的作品,引入元
曲之外的作品,更有说服力,适合小群文阅读。
3. 元曲作为中国文学的特例,有它非常例外的地方,同样是怀古诗,元曲
里的河唐诗里的,显然就不一样。无论是从语言特点,还是从时代风格,都值得
探讨。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朝天子 咏喇叭》 这首散曲作于明代武宗正德年间,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
宦官装腔作势地丑恶面目,同时也揭露了他们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反思自己在短短 15 分钟教学,有成功,也有不足。
(一)满意的地方
1、精心的构思,充分的备课是非常有效果的,尤其在课堂语言的衔接上,
精练而流畅。如本课中的由狐假虎威故事的导入到课文标题的出示,以及各环节
的过渡都非常自然。教材的处理,教学法的运用以及创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时
间,哪怕有一点收获,也是值得庆贺的。
3、从教学流程看,整堂课按照感知、理解、赏析、拓展的教学思路循序渐
进,由浅入深。先由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喇叭”的特点,再理解散
曲的'内容和主题:为什么“官听了官愁,民听了民怕”?让学生领悟到这是对
那些仗势欺人、强取豪夺的宦官的强烈讽刺;然后通过把握作品的朗读感情边读
边赏析;最后进行拓展:你身边有这样的狐假虎威的人吗?我们应怎样对待他
们?既扣住教材,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从教案设计看,注重知识与德育相结合,符合语文学科特点。除了注意
从三个维度尤其是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还
注意扣住学科特点——语文性,所以确定本文重点是:①引导学生掌握散曲的内
容和主题;②培养学生朗读和鉴赏能力。③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避免
了只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5、从 15 分钟片段教学看,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把课堂气氛调
动起来,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参与,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
围。
总之,本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的
培养,讲练结合,教学效果较好。
(二)不足的地方
1、教学过程中,学生迸出的意外火花没能充分捕捉、把握,所以课堂应变
能力还有待再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提高。
2、本人心理素质不够好,影响了正常的临场发挥。比如在 15 分钟片段教学
中,由于心理紧张,出现了以下几个漏洞:①15 分钟的片段,刚上课时忘记看
开始的时间,以至上课过程没把准时间。教学重点理解赏析部分过快,后面剩了
时间。②在点评答问时,没有做到灵活多样③补充讲授的散曲的写作手法应放到
拓展之前,显得条理更分明。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虚心学习,克服心理障碍,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争取
在在教学中有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