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1.86 KB
- 2021-11-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时训练(八) 溶液
|夯实基础|
1.[2019·常州]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
A.蔗糖 B.粉笔灰 C.面粉 D.植物油
2.[2019·百色]溶液的知识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中。下列有关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 )
A.碘溶于水得到碘酒 B.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C.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是溶解 D.植物油加入水中可得溶液
3.[2019·眉山]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长期放置不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C.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一定有晶体析出
D.配制好的6%的NaCl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不慎洒出一部分,浓度减小
4.[2019·眉山]下列物质溶解或稀释过程中,溶液温度没有明显改变的是 ( )
A.NaOH B.NH4NO3 C.浓硫酸 D.NaCl
5.[2019·青岛]下列与洗涤有关的做法不合理的是 ( )
A.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B.用汽油洗去沾在衣服上的油渍
C.用白醋洗去水壶中的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D.用纯碱溶液洗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6.[2019·新疆]a、b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Z8-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Z8-1
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B.在t1℃时,a、b两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a、b两物质的溶液从t2℃降温至t1℃一定有晶体析出
D.在t2℃时,60 g a物质与100 g水充分混合后所得溶液的总质量为160 g
7.[2019·海南]如图Z8-2为甲、乙两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10
图Z8-2
A.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的大
B.t2℃时,a g甲溶于100 g水形成甲的不饱和溶液
C.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25%
D.将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仍然都是饱和溶液
8.[2018·连云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Z8-3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图Z8-3
A.T2℃时,取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甲>乙
B.T2℃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均降温到T1℃,得到的溶液仍饱和
C.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T1℃时,甲、乙各30 g分别加入100 g水中,均形成饱和溶液
9.小军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做了一个有关物质溶解和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探究实验,装置如图Z8-4所示。小试管A、B中分别盛有两种不同的无色液体,U形管内均为滴有红墨水的水。
图Z8-4
(1)若试管A中的无色液体是稀硫酸,向A试管中加入镁条,看到试管中产生大量无色气泡,且U形管a、b两端液面的变化是a端液面 ,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
(2)若试管B中的无色液体是水,向试管B中加入一种固体,且U形管的a、b两端液面的变化与(1)相同,则所加固体可能是 (填序号)。
A.冰 B.氧化钙 C.氢氧化钠 D.硝酸铵 E.干冰
(3)通过该探究实验,我们可以知道物质溶解有吸热或放热现象,同时还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10.t2℃时,将甲、乙各80 g分别放到盛有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溶解后,恢复到t2℃,现象如图Z8-7中
10
一,甲和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二。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图Z8-5
(1)固体甲对应的溶解度曲线是 (填“a”或“b”)。
(2)M点的含义是 。
(3)向烧杯①的溶液中继续加入15 g甲物质,充分搅拌,发现固体先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固体析出,你认为“全部溶解”的原因是 。
(4)将t2℃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甲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B.两溶液质量:甲<乙
C.两溶液中溶剂质量:甲=乙
D.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11.[2019·衡阳]某同学配制25 g 3%的NaCl溶液,整个操作过程如图Z8-6所示。
图Z8-6
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 (填序号),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填序号)。
(2)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 保持水平。
(3)经检测,该同学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 。
|拓展提升|
1.[2019·威海]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与乳化作用相比,溶解能使物质混合的更均匀
B.20 ℃时,50 g水中溶解了15 g硝酸钾,则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0 g
C.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不随水的质量改变而改变
D.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部分水后,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2.[2019·金华]甲是60 ℃的蔗糖溶液,按如图Z8-7所示进行操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
10
图Z8-7
A.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丙和丁一定是饱和溶液
C.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甲大
D.甲和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
3.[2019·云南]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Z8-8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图Z8-8
①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②40 ℃时,使甲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可用加热升温、冷却降温和蒸发溶剂三种方法
③20 ℃时,向125 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乙溶液中加入15 g乙固体并振荡,有固体不溶解
④将相同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40 ℃降温至10 ℃,甲析出晶体的质量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 ℃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分别加入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Z8-9中Ⅰ所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Ⅱ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Z8-9
(1)图Ⅰ中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 (填“甲”或“乙”)溶液。
(2)图Ⅱ中P点表示的意义: 。
(3)图Ⅱ中表示乙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M”或“N”)。
5.[2019·德州]将NaOH、NaCl、NH4NO3固体各10 g分别放入盛有100 mL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在不同时间
10
测量溶液的温度,绘制成如下图像:
图Z8-10
分析图Z8-10,回答问题。
(1)在NaOH、NaCl、NH4NO3三种物质中,溶解时出现吸热现象的是 (写名称)。
(2)对NaOH而言,a点右侧曲线表示:在一定时间段内,溶液温度随时间推移而 (填“升高”或“降低”),其原因是 。
6.[2019·湘潭]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欲配制80 g质量分数为12%的氢氧化钠溶液来制作“叶脉书签”。
(1)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 g。
(2)称量时,氢氧化钠固体应放在 (填“滤纸”或“烧杯”)中。
(3)下列说法或操作正确的是 (填序号)。
A.配制该溶液时所需的玻璃仪器中不包括玻璃棒
B.用量程为100 mL的量筒量取所需要的水
C.将称量好的固体倒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溶解
(4)在量取水的体积时,若采用仰视的方法读数,则所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 (填“偏大”或“偏小”)。
(5)某同学用蒸馏水润湿了的pH试纸来测定配制好的溶液的pH时,他测得的结果会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6)该兴趣小组的同学提出还可以用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进行中和反应实验,具体操作如图Z8-11:
图Z8-11
在烧杯中加入10 mL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此时溶液呈 色。接着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用玻璃棒搅拌后发现溶液为无色,此时 (填“能”或“不能”)得出两者恰好中和的结论。以下操作及实验现象能证明加入的盐酸过量的是 (填序号)。
A.加入少量铁粉,无明显现象
10
B.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搅拌后溶液变蓝
C.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气泡
7.[2019·达州]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创立了侯氏制碱法,为世界制碱工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实际生产的产品碳酸钠中会混有少量的氯化钠,现有该样品混合物20.4 g,将其放入一洁净的烧杯中,向其中逐滴滴入7.3%的稀盐酸,放出气体质量与滴加稀盐酸质量的关系如图Z8-1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B点时,烧杯中溶液的pH (填“>”“<”或“=”)7。
(2)该样品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是 g。
(3)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A点时,烧杯中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请计算此时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至0.1%)
图Z8-12
10
【参考答案】
夯实基础
1.A [解析]蔗糖易溶于水,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粉笔灰、面粉放入一定量的水中形成悬浊液;花生油放入水中形成乳浊液。
2.B [解析]碘溶于酒精得到碘酒,故A错误;溶液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故B正确;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是洗涤剂的乳化作用,C错误;植物油加入水中不能溶解,故不能得到溶液,只能得到乳浊液。
3.B
4.D [解析]NaOH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溶液的温度明显下降;浓硫酸稀释时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NaCl溶于水溶液温度变化不大。
5.D [解析]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可以去除餐具上的油污,A正确;汽油能溶解油渍,B正确;白醋中的醋酸能将水垢中的碳酸钙、氢氧化镁转化为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C正确;纯碱是碳酸钠,碳酸钠溶液和铁锈不反应,不能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D错误。
6.B [解析]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在t1℃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a、b两物质的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从t2℃降温至t1℃不一定有晶体析出;在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 g,所以60 g a物质与100 g水充分混合后所得溶液的总质量为150 g。
7.B [解析]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比较溶解度的大小时需要指明温度;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a g,所以t2℃时将a g甲溶于100 g水会形成甲的不饱和溶液;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均为25 g,所以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g125g×100%=20%;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t1℃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会形成甲的不饱和溶液。
8.A [解析]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则相同质量的水最多溶解甲的质量大于乙,当甲、乙质量相等时分别配成饱和溶液,甲的用水量要小于乙,A错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将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至T1℃时,两物质的溶液中均会析出晶体,剩余溶液均为T1℃时的饱和溶液,B正确;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当甲中混有少量丙时,需采用降温结晶法提纯甲,C正确;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均为30 g,即该温度下,100 g水最多可溶解甲或乙30 g形成饱和溶液,D正确。
9.(1)下降 镁条与稀硫酸反应放热使瓶内气压增大
(2)BC
(3)化学反应常伴有能量变化(合理即可)
10.(1)a
10
(2)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均为65 g
(3)甲物质溶解时放热,溶液温度升高,甲的溶解度增大
(4)ABD
[解析](1)t2℃时,相同质量的甲、乙分别放入相同质量的水中,甲全部溶解而乙未完全溶解,说明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结合图二可知,a为甲的溶解度曲线。(2)M点为a、b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在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均为65 g。(3)在烧杯①的溶液中继续加入甲物质,发现甲先全部溶解后又有部分晶体析出,结合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外部因素只有温度,可推知甲物质在溶解时放热,温度升高后甲的溶解度增大,甲固体全部溶解;当温度降至t2℃时,甲的溶解度减小,析出部分甲固体。(4)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则该温度下相同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乙大于甲,故当温度降至t1℃时,所得溶液的溶剂质量乙大于甲。
11.(1)②①⑤③④ ①
(2)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
(3)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合理即可)
[解析](1)配制25 g 3%的NaCl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故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②①⑤③④;其中操作错误的是①,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2)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3)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时,砝码和氯化钠放反了且使用了游码,会造成实际所取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拓展提升
1.B [解析]乳化形成的乳浊液不均一、不稳定,溶解形成的溶液均一、稳定,故与乳化作用相比,溶解能使物质混合更均匀;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作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20 ℃时,50 g水中溶解了15 g硝酸钾,没有确定是否饱和,则无法确定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0 g;物质溶解度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物质(指的是溶剂和溶质)本身的性质,另一方面也与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等有关,与溶剂的多少没有关系;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部分水,溶液仍饱和,溶质质量分数为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2.D [解析]甲溶液恒温蒸发20 g水后没有晶体析出,则甲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故A正确;丙溶液中有固体剩余,丁溶液是过滤后所得溶液,所以二者一定都是饱和溶液,故B正确;甲溶液恒温蒸发20 g水后,乙溶液中没有晶体析出,溶液中的溶剂减少,所以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甲大,故C正确;无法确定甲溶液和丙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故D错误。
10
3.D [解析]①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②由溶解度曲线可知,40 ℃时甲的溶解度最大,所以使甲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可用加热升温、冷却降温和蒸发溶剂三种方法;③由溶解度曲线可知,20 ℃时,乙的溶解度为36 g,125 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乙溶液中含溶质25 g,溶剂为100 g,最多能再溶解11 g乙固体,所以加入15 g乙固体并振荡,有固体不溶解;④由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可知,将相同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40 ℃降温至10 ℃,甲析出晶体的质量大。
4.(1)甲
(2)30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N
[解析](1)由图Ⅰ可知,还有部分固体甲未溶解,甲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2)由图Ⅱ可知,P点是M、N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其意义是在30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3)由于20 ℃时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在相同质量的水中,乙溶解的多,所以20 ℃时乙的溶解度大,再根据图Ⅱ可确定N表示的是乙物质的溶解度
曲线。
5.(1)氯化钠、硝酸铵
(2)降低 溶液散失热量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物质溶解时的热现象。(1)从图中可以看出,NaOH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说明NaOH溶解放热,NaCl和NH4NO3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说明NaCl、NH4NO3溶于水吸热。(2)a点时溶液温度最高,则说明此时NaOH恰好完全溶解,随着时间的推移,热量逐渐散失,则溶液温度逐渐降低,最后恢复到室温。
6.(1)9.6 (2)烧杯 (3)B
(4)偏小 (5)偏小
(6)红 不能 C
[解析](1)溶液质量为80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2%,则溶质的质量为80 g×12%=9.6 g。(2)由于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有腐蚀性,所以应将其放在烧杯中进行称量。(3)配制溶液的步骤包括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其中溶解和装瓶均需要用到玻璃棒;由(1)知,配制80 g质量分数为12%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水的质量为
80 g-9.6g=70.4 g,则水的体积为70.4 mL, 需要用100 mL的量筒量取;量筒不可用于固体的溶解。(4)在量取水的体积时,仰视读数会造成实际量取水的体积偏大,导致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5)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后再测溶液的pH,相当于把原溶液稀释了,对碱性溶液来说,测得的结果会偏小。(6)酚酞溶液遇碱变红,所以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溶液会变红色。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发现溶液为无色,此时不能判断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中和,因为当稀盐酸过量时,溶液也呈无色。铁与盐酸反应会产生氢气,加入少量铁粉,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没有剩余的盐酸;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后溶液变蓝,说明溶液呈碱性,氢氧化钠过量;加入碳酸钠溶液后产生气泡,说明盐酸有剩余,盐酸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了CO2。
10
7.(1)< (2)10.6
(3)解:设该样品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z。
Na2CO3+2HCl 2NaCl+H2O+CO2↑
106 73 117 44
x 100 g×7.3% z y
10673=x100g×7.3% x=10.6 g
7344=100g×7.3%y y=4.4 g
73117=100g×7.3%z z=11.7 g
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A点时,烧杯中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此时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4g-10.6g+11.7g20.4g+100g-4.4g×100%≈18.5%。
答: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A点时,此时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8.5%。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