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4 MB
  • 2021-11-10 发布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4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 11 课 1917—1920 年苏俄粮食 征购量 1913—1921 年苏俄粮食 产量 农民不堪忍受越来越严重的无偿征购,有意减产,以抗拒粮食征集。导致俄国 1920 年的粮食产量只有 1913 年的一半, 1921 年的播种面积比 1920 年减少了 690 万公顷。农民中反苏维埃的情绪日益严重。 1920 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经济危机 农产品和原料短缺,导致多数工厂停产,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煤和钢铁产量只有1917年的28%和4%。工人大量失业,开始罢工游行。 1921 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 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 。更为严重的是, 2 月 28 日发生了喀琅施塔得 水兵叛乱 ,他们抛出了“贸易自由” “ 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 ” 。参加叛乱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的情绪反映了农民是何等的不满。 [资料] 我们计划……用 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 在一个 小农国家 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 错了 。 ──列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政治危机 部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 经济政策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实行余粮收集制, 强制征收农民的余粮 实行粮食税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自由贸易,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实行工业国有化 实行实物配给制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1918-1921 1921-1928 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 .作用: 新经济政策的实验,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象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动了!” 材料中列宁的言论,反映了什么? 120 100 80 60 40 20 0 谷物产量 工业总产量 1925 年 1913 年 1920 年 新经济政策 从苏俄国情出发 , 调动 了生产者的 积极性 ,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 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二、苏联的工业化 ⑴ . 时间: 1922 年 1 、苏联的成立: ⑵ . 全称 :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苏联国旗 苏联国徽 苏联国歌 《 牢不可破的联盟 》 俄罗斯联邦 1922 年苏联成立 俄罗斯联邦 外高加索联邦 乌克兰 白俄罗斯 1925 年加入的有 乌兹别克 土库曼 1929 年加入的有 哈萨克 塔吉克 吉尔吉斯 1940 年加入的有 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 立陶宛 摩尔多瓦 1940 年苏联有 15 个加盟共和国 沙俄( 古 —1917 年) 苏俄( 1917 年 —1922 年) 苏联( 1922 年 —1991 年) 俄罗斯( 1991 年 —— 今) 不同时期的俄国的名称 全称“ 沙皇俄国” 1547 年伊凡四世自称沙皇 —1917 年 3 月止 沙俄 苏俄 苏联 俄罗斯 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22 年底 ~1991 年底止 全称“ 苏维埃俄国” 1917 年 11 月 ~1922 年底止 1991 年底 — 至今 名称的变化 时空定位 苏俄(联)的发展 1917 年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建立 列宁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1936 年 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922 年 苏联 01 列宁逝世 1924 年 1 月列宁逝世 , 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扶木犁 的穷国 汪洋大海中的孤岛 此时的苏联 ……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经济得到复苏,但直到 1928 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 德国的一半 , 美国的八分之一 。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 99 %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 大国崛起 》 由于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苏联经济技术十分落后,而周围的资本主义国家技术先进,工业发达。 如果苏联 不能在短时期消灭这种落后性, 不发展工业 ,不建立军事工业,不迅速 巩固国防 , 帝国主义随时可能 发动军事干涉和侵略, 扼杀苏维埃政权 。 —— 斯大林 《 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 受帝国主义的威胁; 工业落后。 斯大林 , 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 20 岁时,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 1905 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 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 —— 斯大林 理想:将苏联建立成一个赶上和超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强国。 1924年1月21日下午6时50分 ,列宁因病在莫斯科与世长辞,终年54岁。1月22日, 斯大林等全体俄共中央委员前往哥尔克村致哀。23日下午,列宁灵柩移往莫斯科,由苏联党和国家举行追悼仪式。四天之内先后有数百万各界人士冒着严寒、日以继夜地向列宁遗体告别。 列宁的逝世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是一个重大损失。 对于列宁来说, 新经济政策 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 暂时的退却 。 “ 后退一步, 为的是前进两步 。 ”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必须在 10 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到。 —— 斯大林 《 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 斯大林的选择 斯大林的愿望 优先发展重工业 1925 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1926 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二、苏联的工业化 斯大林说 : “ 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 ,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 《大国崛起》 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 斯大林 材料中斯大林强调的重点是什么? 社会主义工业化之路 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 苏联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苏联处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帝国主义发动 反苏战争的危险 依然存在。为了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为了避免落后挨打,斯大林认为必须完成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改造,必须建立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即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了解 1. 背景: 2. 历程: 3. 特点: 4. 作用 国内:经济发展落后,国防力量薄弱。 国外: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 提出 开始 两个五年计划 1925 年 1926 年 1928-1937 年 二、苏联的工业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 (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 二、苏联的工业化   1913 1928 1932 1937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5 3 2 2 2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煤 6 6 4 3 4 3 钢 5 5 5 4 3 3 工业化成就 1928 年 --1937 年的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 之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工业总产值 超过德、英、法, 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沙皇时代的 2.6 %上升到 1937 年的 13.7 %。 1913-1937 年苏联重要工业在世界和欧洲地位 英国首相丘吉尔这样的评价斯大林: “ 斯大林是一位杰出的人物,赢得了他所生活的我们这个残酷时代的敬仰……斯大林接手的是一个犁耕手种、落后的俄国,而留下的却是装备有原子武器的苏联。 ” 美 38.2% 德 英 法 其他国家 俄 15.3% 12.1% 2.6% 25.2% 6.6% 苏 联 工 业 总 产 值 的 变 化 沙皇时代 美 41.9% 德 英 法 其他国家 苏 11.6% 9.3% 13.7% 17.8% 5.7% 1937 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建成了 1500多个 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大型工业企业,苏联历史上首次出现了 拖拉机 、 飞机制造 、 汽车 、 重型机械 、 机床制造 、 化学合成工业 、 精密仪器制造 等新兴的工业部门。1932年的工业产值是1913年的 234.5% 。 其中,机器制造业产值比1913年增加 9倍 ,比1928年增加 3倍 。苏联的发电量比1913年增加了 6倍 。苏联的石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产量位居 世界第二位 , 欧洲第一位 。农业机器增加了 4.5倍 。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要的装备大部分都能在本国制造了。 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强国。 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国防力量大大增强。 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局限性:发展模式僵化;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 农 、轻 、重 失调)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T-34 型坦克,作为二战中性能最好的坦克之一,共生产了四万辆 PPSH -41 冲锋枪,共生产六百万枝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一方面,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 体制 日益僵化。 评价: 三、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1927 — 1928 年,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1 、背景: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2 、时间: 20 世纪 30 年代初起 ,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苏联集体农庄 宣传画 3 、措施: 消灭富农;政府支持集体农庄建设,组建拖拉机站,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到 1937 年,全国基本完成工业集体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 93 %,耕地面积达 99 %,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农业集体化 为了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确定了 农业集体化 的方针。 片面追求集体化的规模,通过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把农民束缚在农庄里使农民逝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三、农业集体化 1. 背景: 2. 目的: 3. 时间: 3. 过程: 4. 作用: 5. 存在的问题: 粮食收购危机 适应 工业化发展需要 20 世纪 30 年代 为苏联实现工业化提供了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 违背了农民的意愿,破坏了农业生产力,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行政手段 、消灭富农、集体农庄、拖拉机站 资金、原料 集体食堂 农民排队加入集体农庄 在莫斯科市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说:“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实现机械化。这样我们就会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将增加,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呢 ?” 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将把你 作为富农加以剥夺 。 ” —— 姜长斌 《 读懂斯大林 》 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 , 苏联政府采取 提高工业品价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 …… 据统计 …… 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 40% ,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 …… 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 1/3 农民还有积极性吗? 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没有油啊。 那就煮! 没锅。 烤鱼! 没柴。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 “斯大林万岁!” 。 苏联民间笑话 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这笑话说明什么? 集体农庄 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 影响: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落后。 。 四、苏联模式 1 、形成 1936 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 ,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宪法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 “ 苏联模式 ” , 又称为 “斯大林模式” 。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 、特点 高度集中的 计划 经济体制和高度 集权 的政治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以 行政手段 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 排斥市场 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 没有主动性 。 权力高度集中 , 忽视民主法制建设 。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3 、评价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 — 麦德维杰夫 《 让历史来审判 》 积极作用: 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 工业化 ,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奠 定了 物质基础 ,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 优越性 ,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 丘吉尔 消极作用: 使苏联付出了 沉重的代价 ◆ 片面发展重工业 ,导致农工轻比例严重失调 ◆ 农民生产 积极性不高 ◆ 指令计划 压制地方与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 计划经济体 制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优先发展重工业 弊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四)评价 1. 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跻身于世界工业强国。 2.为取得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 后来成为苏联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 ◆ 片面发展重工业 ,导致农工轻比例严重失调 ◆农民生产 积极性不高 ◆ 指令计划 压制地方与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 计划经济体 制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 片面发展的经济 》 这幅图反映了 30 年代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经济发展不协调。 苏联为实现工业化,着重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列宁 斯大林 1922 年,成立了苏联 1921 年,新经济政策 1.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完成一五二五计划) 3. 苏联模 式形成 2. 农业集体化 1936 年,公布了新宪法 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评价:①积极②弊端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模式 所有制 经济体制 工业化道路 农业发展道路 单一的公有制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公有制为主 多种所有制 并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农、轻、重协调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比较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 邓小平 ( 2 )材料“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的“模式”指什么? 它的特点是什么? 请回答: ( 1 )新经济政策是哪一年实施的?为什么说它比较好? ( 3 )中国应从苏联模式中吸取哪些教训? 1921 年,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斯大林模式 。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从国情出发;要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要维护农民利益 …… 三、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笔 记 启示: 1、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使农、轻、重应按比例协调发展 ; 2、政治上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防止个人崇拜等。 总结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 ? 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 道路曲折 。 先后出现过 两次重大转折 。 第一次 发生在 列宁时期 ,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 第二次 发生在 斯大林时期 ,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