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35 KB
- 2021-11-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易错点05 辨析写作手法分析题
易错点解读
(1)写作手法概念不清晰,然后方法技巧记得混乱,答题没有逻辑。
易错点避雷
表1:
写作手法分析
题型问法
(1)文中多处引用汪曾祺的话,有何用意?
(2)刘白羽的日出写得“一波三折”。请你简要分析这一行文特点。
(3)作者喜欢北窗,却花大量的笔墨写了南窗、冬窗、西窗,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分值设置
最少2分,常见3分。
方法总结
第一步:仔细审题,弄清答题方向。看题干中是否提到具体的表现手法,或者具体的提示性句子。
第二步:理解各种表现手法的作用和特点。常见的有对比、铺垫、伏笔、照应等。
第三步:若是提到具体的表现手法,则根据表现手法的特点及题干要求作答即可。若是没有给出,则根据提示性句子进行判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 看上下文的联系,从联系中分析文章所用技巧。对比。铺垫、衬托、照应等技巧,都讲究文章前后内容的关联,判断时,必须通读全文,才能体会出作者构思的妙处。
(2) 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看开头和结尾是否有特色;看提示句特点,全文是否结构严谨;看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看是否做到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曲折有致。
答题规范:指出表现手法+结合文章内容(指出表现手法在文章中如何体现)+作用+情感
16
表2:
表现手法作用
表现手法
作用
对比
1.突出强调人物形象或事物特点。(突出对比两方的各自特点)
衬托
1.突出人物形象或事物特点。(用一方突出一方)
2.给人鲜明的印象和强烈的对比
3.突出主题
照应
1. 紧扣主题,突出中心。
2.前后呼应,使文章情节更加完整,严谨巧妙。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突出强调了人或事物的特点
2.使文章波澜起伏,吸引读者。
悬念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推动情节发展,突显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题
正侧面描写
1.正面写出了人物或事物……的特点。
2.侧面写出了人物或事物……的特点。
3.使人物形象或事物特点更加丰满突出。
象征
1. 化抽象为具体,使读者产生联想。
2. 表达作者对人或物的深厚感情。
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铺垫
加强故事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完整性,使情节更具合理性。
16
伏笔
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谨。
借景抒情
描写多种景物,有极强的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我心中有你,你心中有我”的感受,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前后照应
首尾呼应
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托物言志
通过细致描绘某一事物,这种事物有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
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主题,突出中心,更有震撼力。
易错点过关
(一)写作手法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书房的窗子
杨振声
①唉,先生,我是连一间书房都没得,你可别见笑,正因为没得,才想得厉害,我不位想到书房,连书房里每一角落,我都布置好了,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
②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它给你清风与明月,它给你晴日与碧空,它给你山光与水色,它给你安安静静地坐窗前,欣赏着字宙的一切,一句话,它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
③但窗于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陆放翁的“窗晴日写黄庭”,大概指的是南前,我不反对南窗的光朗与健康,特别在北方的冬天,南窗放进满屋的晴日,你随便拿一本书坐在窗下取暖,书页上的诗句全浸润在金色的光浪中,你书桌旁若有一盆腊棒那就更好,腊梅在阳光的照耀下荡漾着芬芳,把几枝疏脱的影于漫画在新洒扫的蓝砖地上,如漆墨画,天知道,那是一种清居的享受。
④东窗在初红里迎着朝暾,你起来开了格扇,放进一屋的清新,朝气洗涤了昨宵一梦荒唐,使人精神清振,与宇宙万物一体更新,假设你窗外有一株古梅或是海棠,你可以看“朝日红妆”;有海,你可以看“海日生残夜”;一无所有,你还可以看朝霞的艳红。
⑤“挂起西窗浪接天”这样的西窗,不独坡翁喜欢,我们谁都喜欢。然而西窗的风趣,正不止此,压山的红日科徊于西窗之际,照出书房里一种造明的宁静,苍蝇的搓脚,微尘的轻游,都带些倦意了,人在一日的劳动后,带着微疲放下工作,舒适地坐下来吃一杯热茶,开窗西望,太阳已隐到山后了,田间小径上疏落地走着荷锄归来的农夫,隐约听到母牛峰的在唤着小犊同归,山色此时已由微红而深紫,而黝蓝。苍然暮色也渐渐笼上山脚的树林,西天上独有一镶着黄边的白云冉冉而行。
16
⑥然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
⑦说到光,我有一种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前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蜿,“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原般的素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吴,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
⑧这里不止是光度的问题,而是光度影响了态度,强烈的光使我使我们想得明造;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妹;使我们像春草一般择清楚,的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的向内收敛。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象的距离,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追我们的个性。
⑨以北,我便爱上了北窗,南窗的光强,国不必说;就是东富和西窗也不如北窗,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沫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说到反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你说古老的粉墙?一点不错,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途出点微黄的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清翠的石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墙上的光辉反射在窗下的来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体的运思,它与清晨太阳未出以前的天光,及太阳初下夕露未溢时湖面上的水光,同是一样的清幽。
⑩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什,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雷,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清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着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
(1)作者独喜欢北窗,却花大量笔是写了南窗、东窗、西窗,这样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解析】
解题思路:
从题型问法我们可以看出这道题为写作手法分析题。所以我们按照步骤来理清楚解题思路。
第一步:仔细审题,弄清答题方向。看题干中是否提到具体的表现手法,或者具体的提示性句子。
(从第一步我们可以分析出这个提示性的句子为“作者独喜欢北窗,却花大量笔是写了南窗、东窗、西窗”这个句子。
16
第二步:理解各种表现手法的作用和特点。常见的有对比、铺垫、伏笔、照应等。
(根据句子我们可以判断出运用衬托表现手法,用南窗、东窗、西窗衬托北窗)
第三步:若是提到具体的表现手法,则根据表现手法的特点及题干要求作答即可。若是没有给出,则根据提示性句子进行判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看上下文的联系,从联系中分析文章所用技巧。对比。铺垫、衬托、照应等技巧,都讲究文章前后内容的关联,判断时,必须通读全文,才能体会出作者构思的妙处。
(通过看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出还运用了铺垫的表现手法。先写南窗、东窗、西窗,为下文写北窗作铺垫。)
(2)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看开头和结尾是否有特色;看提示句特点,全文是否结构严谨;看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看是否做到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曲折有致。
解题方法:
答题规范:指出表现手法+结合文章内容(指出表现手法在文章中如何体现)+作用+情感
指出表现手法——运用衬托和铺垫的表现手法
结合文章内容(指出表现手法在文章中如何体现)————南窗、东窗、西窗衬托北窗。先写南窗、东窗、西窗,为下文写北窗作铺垫。
作用(见表2)——给人鲜明的印象和强烈的对比、突出主题。(表2中对应的作用只有这个是符合的。)
情感——突出作者对北窗的喜爱。
答案:
运用衬托和铺垫的表现手法,南窗、东窗、西窗衬托北窗。先写南窗、东窗、西窗,为下文写北窗作铺垫。给人鲜明的印象和强烈的对比、突出主题。突出作者对北窗的喜爱。
(二)写作手法分析题
树叶的美
孙道荣
①大多数的树叶,是到了秋天,才显出它的美来。
16
②不是说春天的树叶不美,那是树叶最嫩、最绿,也最有生机的时刻,它自然是美的。这时候,你摘一片叶子在手,用手稍稍一掐,就能挤出几滴春天的本色来。不过,花朵们的美,使它成了陪衬,人们在春天里只看到花朵,满树的绿叶因而都是寂寞的。
③到了夏天,花朵大多结出了果实,如果这果子是人或鸟喜欢吃的,所有的目光,又都聚在了果子上。这时候的树叶,每一片都在努力从阳光中获取能量,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树叶掩映的果子们。它们被太阳烤成了深绿,甚而深蓝,有的则开始微微发黄,现出疲态。大一点的风,就能将它们从树枝上拽下来,使它们过早地走完了叶子的一生。
④只有到了秋天,大约在深秋吧,花朵早谢了,果实也被摘得差不多了,只剩下叶子陪伴着黑黝黝的树枝。因为挣扎了一春一夏,叶子们也早已精疲力竭,但它们会在寒流到来之前,站好最后一班岗。大多数的树叶,已经变黄,或者变红,或者变紫,忙碌的人们偶尔抬起头,看见了树枝上的它们,人们被这些五颜六色的树叶惊呆了。“姹紫嫣红”,这本来是形容花朵的,但这一次,人们毫不吝啬地用在了树叶的身上,我觉得这是最精当的形容,也是对树叶一生最好的评价。
⑤如果你认真地去欣赏树叶,你就会发现,每一片树叶的美,又是各不相同的。
⑥有的树叶,美在抱成团,连成片,一眼望不到边,满世界的翠绿葱茏,仿佛来到了绿色的海洋,连拂过它们的微风,都带着绿意,令人沉醉。
⑦有的树叶,在树枝上的时候,显得很普通,当它们落到地面的时候,你捡起一枚,瞬间被它的形状和纹理惊艳了,有人会拿回家,夹在一本书中,这枚树叶,便有了书卷气,散发出文字的光芒。
⑧还有的树叶,一片落在了地上,又一片落在了地上,一片接一片,它们就像行为艺术家一样,用自己的身躯,铺就了一条金黄的树叶之路,让人叹为观止,不忍踏足。
⑨我见过的最美的一片树叶,是在朔风之中,孤零零地挂在树干之上。它已经枯干了,但不知道为什么,寒风没有扯下它,大雪也没能让它坠落,它就那么孤单地,无望地,却也桀骜地,挂在树枝上。它在等待什么吗?它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吗?它让我在那个寒冷而沮丧的冬日,忽然有了冲动,决计不再颓废。
⑩而让我最为震撼的,是一次走在回家的路上,没有风,似乎也没有降温,头顶之上,忽然飘下来一片树叶,又一片树叶。我忍不住抬起头,我看见了树上的叶子们,像约好了的一样,纷纷扬扬地往下飘落。那么多的树叶啊,那么多的飘零啊,在半空中晃晃悠悠地,不疾不徐地,从容淡定地,飘落。那是人到中年的我,第一次遭遇一场落叶雨,它们让我看见,飘零也可以是很美的,落叶归根,回家的路,一定是很美的。
⑪没错,如果你细心体察,你就会发现,每一片树叶,它的一生中,必有最美的一刻,可能在它韶华正茂时,也可能在它苍老飘零时,就像我们每个人平淡的一生,亦必有最美的一刻一样。
(1)作者在文中重点描绘的是秋天的叶子,为什么要在第②、③段写春夏的叶子?(3分)
【解析】
解题思路:
16
从题型问法我们可以看出这道题为写作手法分析题。所以我们按照步骤来理清楚解题思路。
第一步:仔细审题,弄清答题方向。看题干中是否提到具体的表现手法,或者具体的提示性句子。
(从第一步我们可以分析出这个提示性的句子为“重点描绘的是秋天的叶子,却在第②、③段写春夏的叶子”这个句子。
第二步:理解各种表现手法的作用和特点。常见的有对比、铺垫、伏笔、照应等。
(根据句子我们可以判断出运用衬托表现手法,用春、夏的叶子衬托北秋天的叶子)
第三步:若是提到具体的表现手法,则根据表现手法的特点及题干要求作答即可。若是没有给出,则根据提示性句子进行判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看上下文的联系,从联系中分析文章所用技巧。对比。铺垫、衬托、照应等技巧,都讲究文章前后内容的关联,判断时,必须通读全文,才能体会出作者构思的妙处。
(2)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看开头和结尾是否有特色;看提示句特点,全文是否结构严谨;看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看是否做到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曲折有致。
(因为第二步我们就能得到解题的答案,所以第三步省略)
解题方法:
答题规范:指出表现手法+结合文章内容(指出表现手法在文章中如何体现)+作用+情感
指出表现手法——运用衬托表现手法
结合文章内容(指出表现手法在文章中如何体现)————用春天树叶嫩绿、夏天树叶深绿甚而深蓝衬托秋天树叶的姹紫嫣红;写树叶在春夏处于陪衬地位,衬托秋天才是主角。
作用(见表2衬托作用1)——突出人物形象或事物特点。——突出树叶的美。突出表现了树叶的品德之美。
情感——突出作者对树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答案:
运用衬托表现手法,(1分)用春天树叶嫩绿、夏天树叶深绿甚而深蓝衬托秋天树叶的姹紫嫣红,突出树叶的美;(1分)写树叶在春夏处于陪衬地位,衬托秋天才是主角,突出表现了树叶的品德之美。(1分)
(三)写作手法分析题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16
担担面的尊严
①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我一位在华西医院当医生的朋友参加了医院组织的救援队,奔赴灾区,我当时正好在当无业游民,就跟着去帮忙抬担架。回程途中,车队堵在了成雅高速上,6个小时都没能移动分毫。
②沿连有很多乡民贩卖方便面火腿肠,我问了一下,一碗方便面竟然卖到了40元,开水2元。“这些小资产阶级!”我的医生朋友骂道。
③为了表达对发国难财的鄙视,她买了一碗方便面不加水啃着吃,我当时指出这不是干脆面,不适合干吃。她表示不是心疼那2元钱,这代表着她的honor问题。
④就在这时,我看见以三蹦子为主的大军中多了一位佝偻的老者,他挑着一条扁担,扁担两端是一口铜锅和一个煤球炉子,颤颤巍巍地行走着。我好奇地下车上前一探究竟,只见他支起锅炉,打开火,取出一把细薄的手工面,扔进铜锅开煮。同时极其麻利地打起了调料碗,我用鼻子都能闻出里面的红油、芽菜、蒜末、花椒面,以及透着一股焦香的猪肉臊子。
⑤这是正宗的担担面。你能想象在大半天粒米未进的时候突然出现一碗担担面的情形吗?我掏出钱包,摸出一张百元大钞,跟老者说:“来一碗。”“有没有零钱,我找不起。”老者半眯着眼睛回答。
⑥我愣住了,我想以该地段的物价水平,方便面都要卖40元,一碗担担面不破百就是对成都小吃的侮辱。我坚持把100元塞给老者,我说这不是钱的问题,是honor问题。
⑦片刻功夫,面煮好了,老者用大盘子端着10碗面上了我们的车,他说10元一碗,绝不发国难财。
⑧“这是我的原则。”他说。
⑨车上7个人,我吃了2碗,那个刚啃完方便面的医生朋友吃了3碗,她看着瞠目结舌的我,赶紧尴尬地解释:“我其实没有这么能吃,这是一种大爱。”
⑩在那天之后,我再也没见过真正的担担面。在那天前,我也没见过。
(摘自《意林》2017年12月24期)
(1)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解析】
解题思路:
从题型问法我们可以看出这道题为写作手法分析题。所以我们按照步骤来理清楚解题思路。
第一步:仔细审题,弄清答题方向。看题干中是否提到具体的表现手法,或者具体的提示性句子。
第二步:理解各种表现手法的作用和特点。常见的有对比、铺垫、伏笔、照应等。
16
(根据文章,我们知道本文写一位卖担担面的老人,在雅安地震的非常时期,依然按原价卖面,与其他乡民哄抬物价的行为作对比,可以看出作者要歌颂赞美的是老人不为利益所诱惑的高贵品质,运用的是对比手法。)
解题方法:
答题规范:指出表现手法+结合文章内容(指出表现手法在文章中如何体现)+作用+情感
指出表现手法——运用对比表现手法
结合文章内容(指出表现手法在文章中如何体现)————一位卖担担面的老人,在雅安地震的非常时期,依然按原价卖面,与其他乡民哄抬物价的行为作对比。
作用(见表2衬托作用1)——突出人物形象或事物特点。——突出老人不为利益所诱惑,坚守原则的优秀品质。
情感——作者对老人不为利益所诱惑的高贵品质的歌颂赞美。
答案:
运用对比表现手法,(1分)将一位卖担担面的老人,在雅安地震的非常时期,依然按原价卖面,与其他乡民哄抬物价的行为作对比。(1分)突出老人不为利益所诱惑,坚守原则的优秀品质。(1分)表达了作者对老人不为利益所诱惑的高贵品质的歌颂赞美。(1分)
(四)写作手法分析题
广场上弹吉他的弟弟
①太阳刚刚爬过对面楼房的顶上,弟弟便开始忙活起来,穿上那件浅灰色的长风衣,背着那把破吉他出门,去家附近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广场上班了。
②弟弟所谓的工作,在我看来,和他周围那些面前摆着破碗或者竖着写满悲惨经历的人一样,是希望得到別人的施舍。但只有他称那是工作,而且他是很认真地说那是他的工作。
③他第一次去的时候,我笑着对他说:“你周围的那些人,不会让你抢他们的生意的!”他神秘地笑笑,说:“我自有办法!”只是那天中午回来,弟弟的长风衣上布满了脚印,他连饭也没吃,回到自己的房间,一会儿便传出了呻吟声。到了午后,他居然起来了,而且把风衣上的灰掸得很干净,背上琴又要出去。我叫住他:“换身行头吧,你穿成这样去,不挨打才怪!”他留给我一个倔强的背影,走起路来,腿有点微瘸,看来被教训得不轻。
④晚上弟弟回来后神采飞扬,衣服也干干净净,看来他下午不但没有挨打,生意好像也不错。我打开他的琴盒,却是一个硬币也没倒出来。于是笑说:“你连一毛钱都没挣到,还乐得像捡了金条一样!”他故作高深地一耸肩:“太俗,张口闭口都是钱!我这高雅的艺术岂是金钱能衡量的?”
16
⑤我曾在一个网站上看到过弟弟的长篇玄幻小说,他同时开了两本书,都已经签约上架,也已经出版了第一本的第一部。我常批评他:“白天的时间用来在家写书多好,你知道那些读者对你的作品有多么期待?你对得起他们吗?”他回应我的依然是背着琴盒有些酷酷的背影。
⑥快冬天了,弟弟还是那身装束。我曾对他说:“你得多买几件风衣了,总穿一件,观众们会有视觉疲劳!”他却说:“没多长时间了,冬天我就不去了,太冷,旁边的那些人冬天也很少出来!”呵呵,他居然跟那些乞丐对比上了。在我看来,他似乎忘了第一天他们联手揍他的事了。他还一本正经地说:“那些人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都是骗钱的!”
⑦天气逐渐冷起来了,从我们小区通往广场的柏油路被银杏树叶染成一片金黄。像我这种爬格子的人平时是很少出门的,这天却突发奇想,想去看看弟弟是怎样工作的。正是下班的时间,广场上人来人往,弟弟被那些下班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着,吉他声、歌声硬是从人群中传了出来。呵呵,这小子,一首看似普普通通的流行歌曲,倒是被他整出了“绕梁三日”的感觉。我好不容易挤了进去,看见弟弟面前的琴盒里已悠闲地躺着不少的零钱和整钞,这些钞票和它们新的主人一样,流出一脸的得意。
⑧我从人群中退出来,躲在一边。望着落日那诱人的余晖,我点上了一支烟。渐渐地,围拢的人群散去了,弟弟艰难地站起来,把琴盒里的钱散发给周围的乞丐们。呵呵,原来整个秋天,他都是替那些曾经打过他的人讨过冬的钱啊!我想起弟弟在他的小说中说:“网上说今年冬天会更冷,这回你们冬天不用出来了!”
⑨为了不让弟弟看到我,我先跑回家,站在一楼的窗口,看着弟弟慢悠悠地走回来,凉凉的风吹动他长长风衣的下摆,他脸上依然是满足的神情。一进门,他立刻换了一副神情,急急地甩了风衣,脱下裤子,把左腿的义肢摘下来,疼得呲牙咧嘴,腿根的断处,已经磨得不堪入目。我忙为他抹药,再把他抱回房间。
⑩那个夜里,我在弟弟更新的小说中,看到他借主人公的口说出的几句话:“现在才发现,幸福的事其实是给别人以帮助;而且经历之后才知道,在那份帮助别人而得到的幸福面前,自己的痛苦微不足道。”弟弟在说着他自己的心声啊!
(1)设置悬念是本文在写法上的一大特色。请找出其中的一处,并分析其作用?(4分)
【解析】
解题思路:
从题型问法我们可以看出这道题为写作手法分析题。所以我们按照步骤来理清楚解题思路。
第一步:仔细审题,弄清答题方向。看题干中是否提到具体的表现手法,或者具体的提示性句子。
(在题目中已经告诉我们运用的是设置悬念这一写作手法,所以我们从这个手法入手。二三步骤省略。)
解题方法:
16
答题规范:指出表现手法+结合文章内容(指出表现手法在文章中如何体现)+作用+情感
指出表现手法——这里题目已经告诉我们表现手法了,所以第一步不用答。
结合文章内容(指出表现手法在文章中如何体现)——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发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创作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其作用是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突出文章的主旨等。从文章中找到“设悬"和“释悬”的内容,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第三、四段设悬:为什么“弟弟”中午回来时长风衣上“布满了脚印”晚上回来时却“干干净净”;第八段解悬,原来弟弟挣钱是为了帮助乞丐。
作用(见表2衬托作用1)——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情感——情感没有,不用答。
答案:
第三、四段设悬:为什么“弟弟”中午回来时长风衣上“布满了脚印”晚上回来时却“干干净净”;第八段解悬,原来弟弟挣钱是为了帮助乞丐,(1分)这样写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推动情节发展,突显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题。(1分)
(五)写作手法分析题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各题。
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王本道
惊蛰过后,春分未至之时,我习惯在自家庭院里徜徉。小小的院落,东西两侧几株挺拔的白玉兰和婀娜的海棠依然沉寂着未动声色,但冥冥之中,我感觉周遭的土地正勃发着一股盎然生机。于是找来一个耙子,扒开院墙底部覆盖着的枯草萎叶,眼前顿觉一亮--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正朝我微笑呢。“天时人事日相催”,春天来了!
说来有些怪异,这株蒲公英生长在庭院东墙下一排木制围栏与甬道牙石的缝隙之中,其间只有些微的泥土。当年我办理完退休手续后,有暇时常于清晨和傍晚在庭院里散步,不经意地发现了它。此后连续十年间,每年惊蛰过后,它都在固定的位置上如约而至地发芽抽青,铺展开锯齿形的叶片。暮春之时,日渐壮硕的叶片在清晨的阳光和露水里晶莹闪烁。及至初夏,一场场细雨洗过的庭院里,姹紫嫣红,铺青叠翠,蒲公英的几层叶片中间,长出了纤细的枝茎,顶端逐渐形成一个细小的花盘,并绽开黄色的花瓣来。那丝丝缕缕的花瓣组成的黄花,直径不足半寸,花瓣紧紧围绕着花心,如同用圆规精心画出的圆,开得自然洒脱,恣意灿然。当此之时,蒲公英的头顶,盛开着的海棠灿若明霞,相隔几步之遥,雍容的白玉兰频送幽香,而这株低矮卑微的蒲公英不落寞,不悲观,默默地挺立着自己朴实的身躯,释放着细微的清香。仲夏,蒲公英的花盘开始脱落,形成了一个洁白色的绒球,不消几天光景,阵阵微风之中,洁白的绒球飞出无数张“小伞”,飘向空中,借着风力飞向遥远的天际……
16
想到这株蒲公英十年来与我的缘分,我不禁对它生出深深的怜爱之情。资料显示,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等,含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可食用、药用。《本草纲目》记载,蒲公英性平味甘苦,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蒲公英花开后种子随风飘到别的地方孕育新的生命。可无论种子飘向何方,眼前这株蒲公英十年固守一处,“年年岁岁花相似”,不懈不怠,巧笑倩兮,伴我晨昏。它的品性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
上世纪的1963年秋天,我考入了一所高中。当时讲授语文课的G老师四十出头的年纪,中等身材,面目清癯,讲课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慢声细语,却很有感情色彩。在古典文学、古代汉语领域,他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入学后的翌年春天,学校组织我们到城郊乡下劳动半个月,G老师与我们同去。当时正值经济困难时期,同学们在乡下的一日三餐都十分简单。为了丰富餐桌,劳动之余,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在野地里采集野菜,G老师也参与其中。
那时的春天,原野上的野菜种类很多,尤其是蒲公英随处可见。采集其间,师生谈笑着,常有人提出一两句唐诗宋词向老师请教。当时还没有人料到两年后会出现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所以,高中毕业后的理想前途自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同学中有的说要“志存高远”,有的用俄语朗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还有的表示将来要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栋梁之材等等。G老师认真听罢大家的议论后平静地说:“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的想法,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真诚地希望看到你们成长进步。我此前的学生不乏青年才俊,但是说实话,我不奢望你们都成为栋梁之材。因为古往今来,出类拔萃的永远是极少数人,大多数只能是庸常的普通人。”
他指着眼前无垠的田野接着说:“如同春日的田野上,有高耸的白杨,有斑驳的灌木,但更多的是遍地的蒲公英。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白杨可以做栋梁,灌木可以做成篱笆,蒲公英虽然庸常卑微,却可以药用,又可以果腹。我所希望的是,同学们毕业后,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G老师的一席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劳动返校后,G老师以“春日的田野”为主题,给大家布置了一道自选作文题。记得我的作文标题是“蒲公英也有梦想”。
岁月流转,沧海桑田,如今G老师已仙逝多年,在这个和煦明媚的春日,与庭院中的蒲公英再次邂逅,他半个多世纪前在城郊田野上的一席谈话,又在我耳畔响起。平心而论,自然界中的蒲公英无异于一棵野草,永远不可与众多的奇花异草同日而语,但是蒲公英也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年年岁岁,它都要熬过严酷的隆冬,待到春风骀荡之时,率先破土而出,在无人问津之中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夏日,绿肥红瘦之际,又要将栉风沐雨培育出的无数种子散放出去,让它们带着自己的梦想,飘向海角天涯。多少年过去了,这株蒲公英散放出的“小伞”都飞向了何处?它们会在哪里停留驻足?细想起来,华夏土地上的大江南北,山冈、坡地、湖畔、田野、贫瘠的荒漠甚至岩石的缝隙,都是它们生长的地方。恰如当年我的那些“同学少年”,作为“老三届”中最年长的一届,半个世纪前他们在经历了或长或短的知青生活之后,相继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了社会上庸常的普通人。但庸常不是庸俗,庸常只是平常,几十年间,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着,奋斗着,燃烧着,持守着心灵的宁静与和谐。生活未必富裕,凡俗的日子里还有很多困难和曲折,但是他们在不怨不尤之中,也保持着一份心安理得的踏实感,心怀盈盈的温暖、感恩和爱。由此,无论面对怎样灰暗的时空,他们的脸上都会荡漾出一份明媚。这,不正是蒲公英的品格吗?
春日里,清晨的阳光已经流泻出丝丝暖意,阳光下的这株蒲公英,细小的叶片正闪烁着淡绿柔美的光晕。年复一年,每当春风拂面之时,我都会在庭院那熟悉的地方搜寻它的倩影,而它也会精灵般适时出现,这已成为我们之间无言的默契。
16
(原文有删改)
(1)文章主要写蒲公英,为什么还两次写到白玉兰和海棠?(2分)
【解析】
解题思路:
从题型问法我们可以看出这道题为写作手法分析题。所以我们按照步骤来理清楚解题思路。
第一步:仔细审题,弄清答题方向。看题干中是否提到具体的表现手法,或者具体的提示性句子。
(从第一步我们可以分析出这个提示性的句子为“写蒲公英,还两次写到白玉兰和海棠”这个句子。)
第二步:理解各种表现手法的作用和特点。常见的有对比、铺垫、伏笔、照应等。
(根据句子和文章我们可以判断出运用衬托表现手法,用白玉兰和海棠衬托蒲公英)
第三步:若是提到具体的表现手法,则根据表现手法的特点及题干要求作答即可。若是没有给出,则根据提示性句子进行判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看上下文的联系,从联系中分析文章所用技巧。对比。铺垫、衬托、照应等技巧,都讲究文章前后内容的关联,判断时,必须通读全文,才能体会出作者构思的妙处。
(2)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看开头和结尾是否有特色;看提示句特点,全文是否结构严谨;看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看是否做到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曲折有致。
解题方法:
答题规范:指出表现手法+结合文章内容(指出表现手法在文章中如何体现)+作用+情感
指出表现手法——运用衬托的表现手法
结合文章内容(指出表现手法在文章中如何体现)————用白玉兰和海棠衬托蒲公英
作用(见表2)——突出主要人或事物的特点——突出蒲公英的平凡,但又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情感——突出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和赞美。
答案:
16
运用衬托的表现手法,用白玉兰和海棠衬托蒲公英,(1分)突出蒲公英的平凡,但又具有顽强的生命力。(1分)突出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和赞美。
(六)写作手法分析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好一朵木槿花
宗 璞
①木槿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文革”中许多花木惨遭摧残,它却得全性命,陪伴着显赫一时的文冠果,免得那钦定植物太孤单。据说原因是木槿的花可食用,大概总比草根树皮好些吧。学生浴室边的路上,两行木槿挺立着,花开有紫、红、白等色,我从未仔细看过。
②前年秋至,我家刚从与母亲死别的悲痛缓过气来不久,又面临了小弟的生之困惑。我们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陷入极端的惶恐中。我在坐立不安时,只好到草园踱步。那时园中荒草没膝,除了我们的基本队伍亲爱的玉簪花之外,只有两树忍冬,结了小红果子,玛瑙扣子似的,一簇簇挂着。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
③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我忙拨开草丛走过去,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
④这是木槿。木槿开花了,而且是紫色的。
⑤木槿花的三种颜色,以紫色最好。那红色极不正,好像颜料没有调好;白色的花,有老伙伴玉簪已经够了。最愿见到的是紫色的,好和早春的二月兰、初夏的藤萝相呼应,让紫色的幻想充满在小园中,让风吹走悲伤,让梦留着。
⑥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做出一个浅坑,浇上水。水很快渗下去了。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色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带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
⑦去年,月圆过四五次后;几经洗劫的小园又一次遭受磨难。园旁小兴土木,盖一座大有用途的小楼。泥土、砖块、钢筋、木条全堆在园里,像是零乱地长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压在底下。我已习惯了这类景象,知道毁去了以后,总会有新的开始,尽管等的时间会很长。
⑧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的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
⑨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⑩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⑪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折,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的奇特。
⑫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
16
⑬紫色的流光抛散开来,笼罩了凌乱的土地。那朵花冉冉升起,倚着明亮的紫霞,微笑地看着我。
⑭今年果然又有一个开始,小园经过整治后,不再以草为主;所以有了对美人蕉的新认识。那株木槿高了许多,枝繁叶茂,但是重阳已届,仍不见花。
⑮我常在它身旁徘徊,期待着震撼了我的那朵花再来。
(有删改)
(1)文章先说印象中的木槿是平庸的,后说木槿花是“震撼了我的那朵花”,这样的安排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分)
【解析】
解题思路:
从题型问法我们可以看出这道题为写作手法分析题。所以我们按照步骤来理清楚解题思路。
第一步:仔细审题,弄清答题方向。看题干中是否提到具体的表现手法,或者具体的提示性句子。
(从第一步我们可以分析出这个提示性的句子为“木槿是平庸的,后说木槿花是震撼了我的那朵花”这个句子。)
第二步:理解各种表现手法的作用和特点。常见的有对比、铺垫、伏笔、照应等。
(根据句子和文章我们可以判断出运用欲扬先抑表现手法,就是先贬抑再大力赞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开篇先说印象中的木槿是平庸的,后说木槿花是“震撼了我的那朵花”,前文为后文作铺垫,是前抑后扬的写法。)
第三步:若是提到具体的表现手法,则根据表现手法的特点及题干要求作答即可。若是没有给出,则根据提示性句子进行判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看上下文的联系,从联系中分析文章所用技巧。对比。铺垫、衬托、照应等技巧,都讲究文章前后内容的关联,判断时,必须通读全文,才能体会出作者构思的妙处。
(2)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看开头和结尾是否有特色;看提示句特点,全文是否结构严谨;看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看是否做到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曲折有致。
解题方法:
答题规范:指出表现手法+结合文章内容(指出表现手法在文章中如何体现)+作用+情感
指出表现手法——运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16
结合文章内容(指出表现手法在文章中如何体现)————开篇先说印象中的木槿是平庸的,后说木槿花是“震撼了我的那朵花”,前文为后文作铺垫,用前后对木槿的认识和情感作对比。
作用(见表2欲扬先抑的两个作用)——1.突出强调了人或事物的特点2.使文章波澜起伏,吸引读者。————突出表现木槿的平凡朴实、勇于抗争,乐观自得的美好品质。使文章波澜起伏,吸引读者。
情感——突出作者对木槿的喜爱和赞美。
答案:
运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1分)开篇先说印象中的木槿是平庸的,后说木槿花是“震撼了我的那朵花”,前文为后文作铺垫,用前后对木槿的认识和情感作对比。(1分)突出表现木槿的平凡朴实、勇于抗争,乐观自得的美好品质。使文章波澜起伏,吸引读者。(1分)突出作者对木槿的喜爱和赞美。
16
相关文档
- 2019济南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之2021-11-1038页
- 2020年四川成都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2021-11-1010页
- 2019年初中毕业学业统一考试语文试2021-11-109页
- 2020年中考语文 成语2021-11-1029页
- 2020年江苏镇江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2021-11-1017页
- 2020年 中考语文 模拟命题作文及例2021-11-1020页
- 2020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语文试卷【2021-11-109页
- 2020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2021-11-1047页
- 2018年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记叙文2021-11-1022页
- 2020年江西省中考语文一模试卷2021-11-1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