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4.55 KB
  • 2021-11-10 发布

中考生物会考复习专项训练16: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基础版,含详解)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16: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一、单选题 ‎1.关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 A. 人类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以降低温室效应 B. 酸雨主要由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等酸性物质造成的 C. 废电池里含有重金属,会污染水源、土壤,但对人无影响 D. 控制和禁止使用氟利昂,能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 ‎2.“雾霾”是人类活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实例,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工作与改善环境关系不密切的是(  )‎ A. 建立森林公园 B. 创建生态城市 C. 整治重污染企业 D.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3.研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时,所采取的科学方法是(  )‎ A. 调查法 B. 观察法 C. 模拟探究法 D. 比较法 ‎4.日常生活中,不利于维持大气中碳一氧平衡的做法是 A. 乘公交车出行 B. 节约用电 C. 使用一次性餐具 D. 爱护花草树木 ‎5.下列人类活动不会对生物圈造成破坏的是 ‎①围湖造田  ②排放污水  ③植树造林  ④焚烧垃圾  ⑤养花种草  ⑥喷药灭虫 A. ③⑤ B. ①② C. ①②④⑥ D. ②④⑤⑥‎ ‎6.以下情况不会引起水污染的是 A. 城市生活污水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 B.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C. 日本福岛核电站将处理受损核反应堆的冷却水直接排入大海里 D. 工业生产中废液、废渣、废气的任意排放 ‎7.造成全球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和缓解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分别是 A. 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 B. 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苔藓类植物吸收二氧化硫 C. 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 D. 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 ‎8.下列哪一项人类活动不会破坏生态环境( )‎ A. 居民在楼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B. 为增加土地资源,腾埋摊涂及填海造地 C. 生活污水不经处理被排向大江或大海 D. 砍掉原来的山林,种植速生树,发展经济 ‎9.海口市“双创”是改善城市居民的物质生存空间和精神享受空间而进行的实践活动。下列的做法中,你认为不恰当的是 A. 防治工业污染,大力推广清洁能源 B. 扩大绿地面积,最大限度减少裸地面积 C. 发展经济不能超出生物圈耐受的极限 D. 垃圾中的颗粒,大风吹动下,不会造成对大气环境污染 ‎10.同一品种的蒲公英分别种在肥沃和贫瘠土壤中,根系庞大程度差别很大的原因(  )‎ A. 隐性基因发生了作用    ‎ B. 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 C. 生物性状不受基因控制 D. 生活环境影响性状的表现 二、多选题 ‎11.某生物兴趣小组欲探究酸雨对麦苗生长的影响,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配制三种不同酸性程度的酸雨溶液,每天用等量的三种酸雨溶液分别浇灌长势相同的三组麦苗,每组麦苗20株,观察并记录麦苗生长的差别。要达到实验的探究目的,上述实验需要修改的是,‎ A. 盛放溶液所用的容器大小应一样 B. 每组所观察的麦苗总数应该用2株 C. 应该设置浇灌清水的空白对照组 D. 观察每组麦苗生长的同学人数应相同 三、综合题 ‎12.为治理水污染,相关部门在湘江某些河段建起了生物浮床,如图所示。‎ ‎(1)河水中的重金属可通过植物________(填器官名称)的吸收而减少;而河水中的有机物,则可被植物根系间生活着的细菌和真菌——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者降解。‎ ‎(2)浮床下方水体中藻类植物的数量远低于没有浮床的水藻,这主要是受________这一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3)有人提出要将浮床上的植物加工成猪饲料,遭到反对,因为假如这样做,重金属会通过________传递和积累,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4)作为中学生,你会以怎样的实际行动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湘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13.为探究某些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在四个大小、形状相同的生态瓶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另外向C、D瓶中加入等量的河泥;‎ ‎②向B、C、D瓶中放入等量的水藻;‎ ‎③向四个瓶中放入大小相同、生长状况相近的小鱼各两条;‎ ‎④把A、B、C瓶置于阳光下,D瓶放在黑暗环境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结果如下:‎ 生态瓶编号 A B C D 瓶中小鱼生存时间/d ‎3‎ ‎11‎ ‎25‎ ‎2‎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河泥中的细菌等微生物属于_____,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参与_____.‎ ‎(2)D装置中,小鱼存活的时间比A装置中的存活时间短,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 ‎(3)比较C、D的实验结果可知,水藻通过_____为小鱼提供_____.‎ ‎(4)该实验探究了_____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14.某造纸厂附近出现农作物死亡现象,造纸厂污水对农作物的生长会有影响吗?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制定计划并实施:‎ ‎①在一个花盆里播10粒大豆的种子,等它们长成幼苗后做实验.‎ ‎②取一定量的造纸厂排放的污水.‎ ‎③向花盆里的大豆幼苗喷洒污水,每天一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几天后,花盆中大豆幼苗全部死亡.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此实验中小组同学作出的假设是什么?_____.‎ ‎(2)指出该小组同学制定的计划中的不足_____.‎ ‎(3)完善该小组同学的实验方案_____.‎ ‎(4)根据小组同学的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 ‎(5)根据上述实验,请你给造纸厂提出治理建议:_____.‎ ‎15.目前,铅污染已成为威胁我国公民健康的“隐形杀手”,污染源主要是汽车尾气、家装饰品等。为探究铅对人体健康有无影响,科研人员选取30只大小和健康状况相近的小白鼠,并平均分为3组进行实验,实验处理如下表.30天后,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下图所示。(注:醋酸铅是一种含铅化合物)‎ 请你回答:‎ ‎(1)若甲和乙为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为注射剂中是否含有醋酸铅。那么,甲组应该注射的是______溶液。你对该实验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对小白鼠的健康有影响。选取的小白鼠的大小和健康状况相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此假设与实验结果不符时,你认为正确的做法是_____‎ A.放弃该实验 B.如实记录,重新再做实验 C.马上否定原来的假设 D.修改实验数据,使结论与假设一致 ‎(3)根据下图,得出该实验的结论是:‎ ‎①由甲和乙曲线可知,铅__(能,不能)影响小白鼠体内血红蛋白含量。‎ ‎②乙和丙曲线可知,小白鼠体内铅的含量越高,其体内血红蛋白含量______。‎ ‎16.(每空1分,共9分)材料一: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不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肺颗粒物。细颗粒物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 材料二:PM2.5对人体的危害有多大,广东呼吸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院士:PM2.5是1到2.5微米的颗粒,可以直接进入肺泡,对人体产生全方位的影响。特别是,那些颗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就永远停留在肺泡里,哮喘复发。对心血管、神经系统都会有影响。”‎ 材料三: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颗粒物上吸附的化学物质,“比如吸附了致癌物就有致癌效应,吸附了重金属就有重金属的危害,关键是要看吸附了什么东西。”‎ 材料四:很多人为应对PM2.5的污染,选择戴口罩。据专家介绍,即便是医用口罩,防护作用也是有限的,主要针对PM3以上的可吸入颗粒物,而街上流行的时装口罩就更别提了。老人、小孩以及心肺疾病患者.是PM2.5污染的敏感人群。‎ 材料五:为了探究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是否相关,我市某中学的同学在其所在的城市某广场周边对空气进行采样,采样时段与统计结果如下:‎ 组别 PM2.5(微克/立方米)‎ 清晨 上班时段 中午 下班时段 ‎(车流量最少)‎ ‎(车流量大)‎ ‎(车流量小)‎ ‎(车流量最大)‎ 第1组 ‎19‎ ‎89‎ ‎43‎ ‎97‎ 第2组 ‎22‎ ‎83‎ ‎38‎ ‎98‎ 第3组 ‎20‎ ‎86‎ ‎41‎ ‎99‎ ‎(1)肺泡适于与气体交换的特点:肺泡数量多,有助于扩大进行____的面积。肺泡外还包绕着丰富的____,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有一层____构成,吸进的PM2.5的空气中的部分物质会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这体现了生物学中结构与____相适应的观点。‎ ‎(2)哮喘是一种过敏反应,PM2.5中的有害物质使有哮喘史的人再次发生哮喘,因此PM2.5中的某些异物相当于免疫学中所说的____‎ ‎(3)材料五的探究实验中,同学们将“采样时段”设置为该实验的____,而其他条件都相同。‎ ‎(4)为减少实验误差,应对表中3个小组同学的数据做怎样的处理? ____________‎ ‎(5)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车流量越大,空气中PM2.5的浓度____。‎ 根据实验结论,请你为我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提两条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_____‎ ‎17.据有关报道,广东省英德市某村大多数人寿命不过40岁.该省地质调查院得知后,开展了粤北岩溶地下水资源勘察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发现因地势低洼,污水渗入地下,污染了地下水资源,以致地下水锰含量每升高达0.65毫克,亚硝酸盐含量每升达0.15毫克,分别超过了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6.5倍和30倍.由于长期循环使用污染水,当地人的健康与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可见,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环境,而环境的变化又影响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请结合本地生态环境、生产或生活实际状况作答:‎ ‎(1)举一个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2)针对该例提出一个探究性问题.‎ ‎(3)用已有知识作出假设.‎ ‎(4)说出探究问题的方法.‎ ‎(5)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显示解析下载本试卷需要登录,并付出相应的优点。如何获取优点?‎ ‎18.近年来,“全球变暖”正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人说,地球的温度就像一辆失控狂飙的汽车,如果不设法让它降下来,就会有灾难性的后果。‎ ‎(1)有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所造成的。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情况是怎样的呢?分析上图,得出你的观点: 。‎ ‎(2)人们或许会问:这些碳来自何方?如果以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为对象来考量碳循环。……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一部分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 圈中,‎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也将一部分碳释放到大气圈中,伴随着动植物的死亡,体内的碳一部分被 (填某类生物)分解,返回大气圈,……以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碳的总量保持稳定。 ‎ ‎(3)不论科学研究最终会得出什么结论,低碳生活代表着低成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值得提倡的。从低碳生活的角度,我们应该多吃 。‎ ‎19.资料一:近几年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肆虐。‎ 资料二: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严重干旱,洪湖水面原有53万余亩,现只剩下6万余亩。‎ 资料三:如图是一幅漫画:‎ ‎(1)沙尘暴和大面积干旱都与人类______________相关。‎ ‎(2)植被丰富的地方空气湿度较大,原因是植物可以通过_________作用从叶片的______散发出水分。‎ ‎(3)要根治沙尘暴和干旱,应该_________________。 ‎ ‎(4)请你写出一点看完资料三后的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_____;‎ ‎(2)写出图中①、②表示生理过程中分别是:_____、_____。‎ ‎(3)图中甲对应的生物成分是_____;‎ ‎(4)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现在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比工业革命前提高了30%,使地球的温度提高了几度,请你根据图示提出2点建议,怎样降低地球温度?_____。‎ 专题16: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1.C ‎【解析】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会造成温室效应,A正确;‎ 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质造成的,B正确;‎ 废电池里含有重金属,会污染水源、土壤,人们一旦食用受污染的土地生产的农作物或是喝了受污染了的水,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就会进入人的体内,慢慢的沉积下来,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C错误;‎ 禁止使用氟利昂是因为氟利昂泄露会破坏臭氧层,D正确。‎ ‎2.D ‎【解析】“雾霾”天气和大气污染直接有关,改善雾霾天气状况的关键是改善空气质量,建立黄河森林公园、创建全国生态城市、关闭重污染企业与改善环境关系密不可分。而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经济价值的表现。故选D。‎ ‎3.C ‎【解析】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其酸性成分主要是硫酸,也有硝酸和盐酸等。酸雨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在做此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一般利用食醋和清水配制的“模拟酸雨”,与清水形成对照实验,所以我们进行的是模拟探究实验。故选C。‎ ‎4.C ‎【解析】乘公交车出行属于绿色出行,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利于维持大气中碳一氧平衡,A不符合题意; 节约用电,可以节约资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利于维持大气中碳一氧平衡,B不符合题意; 使用一次性对于维护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不利有直接的关系,C符合题意; 爱护花草树木,可以更好的进行光合作用,利于维持大气中碳一氧平衡,D不符合题意。‎ ‎5.A ‎【解析】分析:‎ 人与生物圈应和谐相处,但是人类的一些活动却有意无意的给环境造成了一些无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解答:‎ ‎①围湖造田 是指将湖泊的浅水草滩由人工围垦成为农田的一种活动,围湖造田往往会损害湖泊的自然资源,破坏湖泊的生态环境和调蓄功能,围湖造田使水禽赖以生息的环境遭到破坏,使水生动、植物种类发生变化,有些种群几乎绝迹;‎ ‎②排放污水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的大量废气、废水、垃圾等,不断排放到环境中,导致环境质量恶化,使生态平衡失调;‎ ‎④焚烧垃圾 生活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烟雾以及烟气中的二恶英类剧毒物质会对环境造成很大危害,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⑥喷药灭虫 喷药灭虫会直接破坏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导致农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残留的农药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剧毒不易降解的农药还会沿食物链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因 此这些活动都会对生物圈造成不利的影响。‎ 而③植树造林、⑤养花种草可以提高绿化面积,增加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综上所述只有③、⑤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故选:A ‎6.A ‎【解析】试题分析:A、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会造成水污染,城市生活污水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不会引起水污染,A正确;‎ B、农业上不合理地使用化肥和农药,会造成水污染,B错误;‎ C、日本福岛核电站将处理受损核反应堆的冷却水直接排入大海里会引起水污染,C错误;‎ D、工业生产中废液、废渣、废气的任意排放会引起水污染,D错误;‎ 故选A。‎ ‎7.A ‎【解析】试题分析: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 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 造成的;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绿化草地,不践踏草坪等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8.A ‎【解析】试题分析:居民在楼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这样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有利于较少污染保护环境,A正确;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人们干预生态系统,如围湖造田,开垦草原,腾埋摊涂及填海造地,都会破坏生态环境,B错误;生活中的污水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磷等,不经过处理就排到湖泊、河流中,会污染水环境,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形成水华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C错误;砍掉原来的山林种植速生树,这样是植物类型变得相对单一,生态系统更容易被破坏,D错误。故选A。‎ ‎9.D ‎【解析】解答:‎ A、煤炭等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出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要改善空气质量可以推广清洁能源.;故A正确;‎ B、积极扩大绿化面积,最大限度地减少裸露地面,利 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故B正确;‎ C、环境管理的目的是既要发展经济,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故C正确;‎ D、垃圾中的细微颗粒,在大风吹动下随风飘逸和扩散,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垃圾若经风化、雨雪淋溶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后,将会对植物造成危害,故D错误。‎ 故选:D ‎10.D ‎【解析】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同一品种的蒲公英分别种在肥沃和贫瘠土壤中,根系庞大程度差别很大的原因是生活环境影响性状的表 现。‎ ‎11.BD ‎【解析】试题分析:由于实验探究酸雨对麦苗的生长的影响.所以唯一变量应为--酸雨,其它条件应相同,盛放溶液所用的容器大小应一样,A正确;每组所观察的麦苗总数应该用2株,2株具有偶然性,实验误差较大,因此要用多用几株如20株,B错误;对照实验,要有对照组,因此应该设置浇灌清水的空白对照组,C正确;观察每组麦苗生长的同学人数不必要相同,D错误。‎ ‎12. 根 分解 光照 食物链 禁止向河水中排放污水及生活垃圾 ‎【解析】(1)植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水分和无水机盐由根从土壤中吸收,有机物通过叶制造,所以河水中的重金属可通过植物根的吸收而减少。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真菌和细菌是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 (2)浮床下方水体中藻类植物的数量远低于没有浮床的水域,是因为有生物浮床后,生物浮床抢了大部分的阳光,使水体藻类缺少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受到阻碍,所以浮床下方水体中藻类植物的数量远低于没有浮床的水域。 (3)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生态系统中一些有害物质(如汞、银、镉等),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 (4)为维持这一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使水生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所以我们应当保护好水域环境,如不乱扔垃圾、减少生活污水的排放等。‎ ‎13. 分解者 物质循环 水藻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小鱼缺氧死亡 光合作用 氧气 生产者、分解者、光 ‎【解析】(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河泥中的细菌等微生物属于分解者,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参与物质循环。‎ ‎(2)D装置由于放在黑暗中,条件是无光,所以装置中的绿色水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装置中的小鱼与绿色水草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而A装置只小鱼消耗氧气,B、C装置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所以氧气消耗最快的就是装置D,因此装置中的小鱼因缺少氧气最先死亡。‎ ‎(3)C、D装置为对照实验组,装置中除了条件光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该对照组探究的是光对两装置的影响。由于D装置中的小鱼最先死亡可知,绿色水草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供小鱼呼吸作用利用。‎ ‎(4)该实验探究了生产者、分解者、光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14. 造纸厂污水对农作物的生长会有影响;没有设置对照组; 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每天喷洒等量清水作为对照; 造纸厂污水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影响; 严禁往水源中倾倒垃圾; 工业污水经处理后再排放等等.‎ ‎【解析】(1)假设是对问题肯定或否定的解答,根据问题“造纸厂污水对农作物的生长会有影响吗?”作出的假设是:造纸厂污水对农作物的生长会有影响。 (2)生物探究实验一般是对照实验,那么就要求①要形成对照,②变量具有唯一性.在小组同学制定的计划中只有一个花盆(实验组),而没有设置对照组。 ‎ ‎(3)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由于探究“造纸厂污水对农作物的生长会有影响吗?”,所以该实验的唯一变量是造纸厂污水。对照组应该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每天喷洒等量清水。 (4)由于向花盆里的大豆幼苗喷洒造纸厂污水,每天一次,几天后,花盆中大豆幼苗全部死亡,而喷洒清水的花盆中的大豆苗生长良好.故得出的结论是造纸厂污水对植物的生长有不良影响。 (5)造成水体污染的来源有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污染,严禁往水源中倾倒垃圾、工业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等措施都可以防止水污染。根据上述实验,给造纸厂提出治理建议:严禁往水源中倾倒垃圾,工业污水经处理后再排放等等。‎ ‎15. 5%葡萄糖 铅(或醋酸铅) 控制单一变量 B 能 越低 ‎【解析】(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铅对小白鼠的健康有影响,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铅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实验变量是铅,所以甲组应注射5%葡萄糖溶液,乙组是实验组,甲组是对照组。所以实验前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假设:铅(或醋酸铅)对小白鼠的健康有影响或铅(或醋酸铅)对小白鼠的健康没有影响。选取的小白鼠的大小和健康状况相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 ‎(2)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3)①比较曲线坐标图可知:由甲和乙曲线可知,甲小白鼠体内无铅血红蛋白含量几乎不变,乙小白鼠体内含铅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下降,说明铅能影响小白鼠体内血红蛋白含量;②由乙和丙曲线可知,小白鼠体内铅的含量越高,其体内血红蛋白含量越低。‎ ‎16.(1)气体交换;毛细血管;上皮细胞;功能;(2)抗原;(3)变量;(4)求平均值;(5)越大;少开车、减少烟煤的燃烧等。‎ ‎【解析】试题分析:(1)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数目很多,增加了气体交换的面积;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这体现了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PM2.5中的某些异物相当于免疫学中所说的抗原。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不仅仅是指侵入人体的病体。‎ ‎(3)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是否相关,而在不同时段车流量不同,因此,本实验的变量是采样时段,其他条件都相同。‎ ‎(4)取数据的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另外,减少实验误差的办法还可以设置重复组等。‎ ‎(5)清晨时段,车流量最少,PM2.5的平均值为20.33微克/立方米;上班时段,车流量最大,PM2.5的平均值为86微克/立方米;中午时段,车流量少,PM2.5的平均值为40.67微克/立方米;下班时段,车流量最大,PM2.5的平均值为98微克/立方米;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车流量越大,空气中PM2.5的浓度越大。可以通过少开车、减少烟煤的燃烧等改善空气质量。‎ 故答案为:(1)气体交换;毛细血管;上皮细胞;功能;(2)抗原;(3)变量;‎ ‎(4)求平均值;(5)越大;少开车、减少烟煤的燃烧等。‎ ‎17.(1)森林、植被被当地人们砍伐和破坏;‎ ‎(2)植被的减少会增加水土流失吗?‎ ‎(3)植被的减少会增加水土流失。‎ ‎(4)用摸拟实验的方法方法。‎ ‎(5)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宣传增强人们保护植被的意识等等。‎ ‎【解析】‎ 试题分析:(1)森林、植被被当地人们砍伐和破坏,草原过度放牧,沙尘暴危害严重,大量捕杀野生动物,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污染环境等,‎ ‎(2)提出问题:植被的减少会增加水土流失吗?‎ ‎(3)作出假设:植被的减少会增加水土流失,(对提出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4)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叫模拟实验,可用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植被的减少会增加水土流失,‎ ‎(5)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宣传增强人们保护植被的意识等等。‎ ‎18.目前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历史大部分时期 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不成正比 二氧化碳不一定是造成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 低碳生活理念,似乎不那么重要与迫切 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未必造成灾难性后果 ‎(2)生物 细菌、真菌(或:细菌;真菌;分解者;微生物) 不变(或:保持稳定)‎ ‎(3)植物类食物(或:谷类;蔬菜类;蔬果类等。填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均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有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所造成的,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分析上图,可以看出:①目前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历史大部分时期,②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不成正比,③二氧化碳不一定是造成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④低碳生活理念,似乎不那么重要与迫切,⑤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未必造成灾难性后果;‎ ‎(2)二氧化碳被消耗的主要途径是被植物吸收进行光合作用,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一部分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生物圈中,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也将一部分碳释放到大气圈中,动植物死后形成的遗体遗物被细菌、真菌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返回大气中,从整个地球来看,碳的总量基本保持稳定;‎ ‎(3)“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低碳生活代表着低成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从低碳生活的角度,我们应该多吃植物类食物。‎ ‎19. 破坏植被 蒸腾 气孔 植树造林 要珍惜水资源 ‎【解析】沙尘暴是因为土地荒漠化,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根治沙尘暴和干旱,应该多种树;因为植物的蒸腾作用,所以在植被多的地方,空气湿度大,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通道是保卫细胞构成的气孔。‎ ‎20. 乙→丙→丁→戊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分解者 节约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洁净能源 ‎【解析】图中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煤、石油的燃烧,④分解作用,甲是细菌、真菌,乙是植物,丙、丁、戊是动物。‎ ‎(1)(2)(3)据分析得知:甲代表分解者细菌和真菌;乙代表生产者--植物,丙代表初级消费者,丁代表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戊代表三级消费者;①过程表示吸收二氧化碳,表示光合作用,②放出二氧化碳表示呼吸作用。图中形成的食物链为:乙→丙→丁→戊。 (4)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降低地球温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节约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洁净能源。限制并逐步停止氟氯烃的生产和使用,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保护湿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