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2.50 KB
- 2021-11-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走进化学世界
化学变化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走 化学性质
进 物质的性质
化 物理性质
学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世 实验常用仪器
界 安全“三不”原则;节约原则;剩余药品处理原则。
走进化学实验室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取用和液体药品取用)
物质的加热
连接仪器装置;气密性检验
仪器的洗涤
实验室安全规则
【知识梳理】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
分类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本质区别 没有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
微观理解 构成物质的粒子,(本身)没有变化,
变化的是粒子之间的间隔。
构成物质的粒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
其它物质的粒子。
宏观现象 通常是(状态)和(形状)的改变。 常伴随(发光)、放热、颜色变化、(产
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能量变化 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能量)变化,
如:(光能)、热能和(电能)等。
举例 水的三态变化、(海水晒盐) 钢铁生锈、(木炭燃烧)
联系 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有(物理变化)。
2、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比如:可燃性、还原性和酸碱性等。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发
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物理性质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在物理变化中变现出的性质,比如:挥
发性、溶解性和吸附性等。另一个是不需要变化就有具有,比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
和密度等。
3、性质和变化的区别: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基本的特征,是变化的依据;而变化是只一个过程,
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性质和变化在描述上是不同的,一般描述物质
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会、能”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如“镁条可以燃烧”是性质;而“镁条燃烧”
则是(变化)。
4、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即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即物质的结构特点决
定着物质的性质,性质是结构特点的反映。
典例 1 下列发生在身边的事例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钢铁生锈 B.酒精挥发 C.粮食酿酒 D.纸张燃烧
【答案】B
【解析】A、钢铁生锈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 A错;
B、酒精挥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 B 正确;
C、粮食酿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C 错;
D、纸张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 D 错。
故选:B。
典例 2 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颜色 B.硬度 C.可燃性 D.熔点
【答案】C
【解析】A、颜色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硬度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D、熔点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故选:C。
典例 3 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生石灰用作干燥剂 B.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
C.铜用于制作导线 D.液氧用作火箭助燃剂
【答案】C
【解析】A、生石灰用作干燥剂是利用生石灰的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是利用铁易生锈,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铜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D、液氧用作火箭助燃剂是利用液氧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二、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等)、解释结论、
反思评价和表达与交流等。
3、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例如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等;化学性质:能否燃烧等。
(2)关注物质的变化。发光、放热,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
(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典例 4 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就此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
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 D.获得结论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
蒸气才能燃烧是猜想与假设环节。
A、“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
与预测,不是提出问题,故选项错误。
B、“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猜想与
预测,故选项正确。
C、“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
与预测,不属于进行实验,故选项错误。
D、“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
与预测,不是获得结论,故选项错误。
故选:B。
典例 5 固体物质受热变成气体,这种变化( )
探究课题: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汽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的石蜡固体
实验探究:(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_____(填
序号),但是这样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①______,②______。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说明白烟不是______。
(3)吹灭蜡烛,立即将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
性,这为假设____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__,因为______。
【答案】(1)A、①刚吹灭的蜡烛周围尚有残余的其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②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2)水蒸气;
(3)C;AB;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燃烧。
【解析】
(1)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因为
空气中有二氧化碳;刚吹灭的蜡烛周围尚有残余的其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所以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故
答案为:A、①刚吹灭的蜡烛周围尚有残余的其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②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如果有水雾,说明白烟是水蒸气;如果没有水雾
说明不是水蒸气;玻璃片上没有水雾,说明白烟不是水蒸气。故答案为:水蒸气;
(3)吹灭蜡烛,立即将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
性,这就证明了假设 C 的正确性;又因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燃烧,所以同时证明了假设 AB 是不正确
的。故答案为:C、AB、二氧化碳和水均不能燃烧。
三、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常见仪器的名称和用途
1、试管: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加热后不能骤冷,以防炸裂。
2、酒精灯:用于加热。
3、量筒:用于度量液体体积,不能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4、试管夹:用于加持试管。
5、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6、石棉网:用于间接加热,使被加热的器皿受热均匀。
7、广口瓶:存放固体试剂。细口瓶:存放液体试剂。滴瓶:存放液体试剂。
8、镊子:用于取块状药品。药匙:用于取粉末状或小颗粒药品。
9、玻璃棒:用于引流、搅拌或转移液体。
(二)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存于广口瓶)。
块状固体:用镊子取,步骤:一横、二放、三慢竖(防止打破试管底);
粉末状固体:用药匙或纸槽取,步骤:一横、二放、三快竖
2、液体药品的取用(存于细口瓶)。
较多量:倾倒法。(1)瓶塞倒放、试管倾斜;(2)标签向手心(防止瓶口残留药流下腐蚀标签)(3)瓶口
挨着管口、盖上瓶塞放回原处。
较少量:用胶头滴管吸取。(1)使用方法:一捏二吸三悬空;(2)不能倒置或平放;不能伸入试管内或接
触试管壁;不能放在实验台上。严禁用未清洗的滴管吸取其它试剂。
3、量筒的使用
量筒使用时,先倒至接近刻度,再用胶头滴管滴加到数值。
量筒的正确读数: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错误读数的后果。(1)仰视:读数小,实际大;(2)俯视:读数大,实际小
使用注意事项:不能在量筒内稀释或配制溶液,也不能在量筒里进行化学反应,不能加热或盛热溶液。
(三)物质的加热
酒精灯:
1、火焰: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加热用外焰)。
2二查: 检查灯芯顶端是否平整或烧焦;检查灯座内酒精量不超过灯座容积的 2/3,不少于 1/3。
3、注意事项;(1)禁止酒精灯引燃酒精灯,点燃时,要用火柴;(2)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3)
禁止用嘴吹灭,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盖两次);(4)酒精灯打翻失火时,用湿抹布盖灭。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1、试管外壁干燥,试管内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1/3;
2、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的 1/3(从下向上套);
3、用外焰加热,试管与桌面成 45º角,移动试管或酒精灯预热(防止试管炸裂);
4、试管不能对着自己或有人的方向(以免液体沸腾溅出伤人);
5、不要与灯芯接触(否则受热不均炸裂试管)。
(四)连接仪器装置
(1)顺序:从下至上,从左到右(拆卸则相反)
(2)方法:①玻璃管插入橡皮管:沾水润湿,转动插入;②连玻璃管和橡皮管:管口平圆,沾水润湿;③
在容器口塞橡皮管:双手平拿,旋转塞紧
(3)装置气密性检查:步骤:连接仪器,把导管的一端插入水中,用双手紧握容器外壁。现象:若导气管
口有气泡冒出,移开手掌,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则说明装置不漏气;
(五)洗涤玻璃仪器
1、方法:先倒净废液,倒入半试管水,振荡,倒掉,反复几次。内壁有物质,用试管刷转动或上下移动洗
刷,用力不能过猛。
2、洗净的标准: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呈均匀的水膜。
典例 6 下列仪器对应的名称正确的是( )
A. 长颈漏斗 B. 试管夹 C. 滴瓶 D. 蒸发皿
【答案】B
【解析】A.是分液漏斗不是长颈漏斗,故 A 错误;
B.是试管夹,故 B正确;
C.是细口瓶,不是滴瓶,故 C 错误;
D.是研钵,不是蒸发皿,故 D 错误。
故选:B。
典例 7 下列仪器中,可用于准确量取一定体积液体的是( )
A.量筒 B.试管 C.集气瓶 D.锥形瓶
【答案】A
【解析】A、量简用于准确一定量量取液体的体积,故选项正确。
B、试管不能用于准确量取一定体积液体,故选项错误。
C、集气瓶不能用于准确量取一定体积液体,故选项错误。
D、锥形瓶不能用于准确量取一定体积液体,故选项错误。
故选:A。
典例 8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滴加液体 B. 点燃酒精灯 C. 量取液体 D. 称量固体
【答案】B
【解析】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
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可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俯视刻度,操作错误。
D、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我们周围的空气
【知识梳理】
一、空气成分及其用途
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气成分,得出结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
总体积的 1/5。
2、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
空气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水蒸气和其它成分
体积分数 78% 21% 0.934% 0.034% 0.02%
3、空气各成分的用途:
(1)分离液态空气制取各成分
降温 加热 氧气 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空气 液态空气 氮气 (石油蒸馏同这里的原理一样)
加压 原理:各成分沸点不同 稀有气体
(2)用途: 氮气 工业生产硝酸和氮肥,食品防腐,液态氮气用作制冷剂; O2供给呼吸,支持燃烧,钢铁
冶炼,金属焊接; 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制作多用途电光源;
4、空气质量:
(1)空气中的有害物:SO2、CO、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
(2)空气污染指数越高,污染越严重;
(3)CO2不属于空气污染物,但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
典例 1 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和其他气体 0.03%。
故选 B。
典例 2 某些袋装食品需要充气防腐,下列最宜作充入气体的是( )
A.氮气 B.氧气 C.甲烷 D.一氧化碳
【答案】A
【解析】氮气化学性质较稳定,无毒且来源广,可以作袋装食品保护气。故选 A。
典例 3 有关空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的氧气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火箭燃料
B.化工厂废气及汽车尾气,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C.稀有气体有广泛的用途,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D.空气中的氮气与氧气体积比约为 5:1
【答案】C
【解析】A、氧气能支持燃烧,但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用作火箭燃料,故选项说法错误。
B、化工厂废气及汽车尾气,会造成空气污染,故选项说法错误。
C、稀有气体有广泛的用途,通电时它们会发出不同颜色的有色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故选项说法
正确。
D、空气中的氮气与氧气体积比约为 : =4:1,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基本思路:通过化学反应,除去混合物中的一种成分,再测定混合物在反应前后的体积或质量的变化。
2、药品选择:生成物是固体,只与氧气反应。例如:红磷或铜等。
3、原理:4P+5O2 2P2O5
4、装置:
5、步骤:连接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把集气瓶的容积分成 5等份,做好记号;用止水夹夹紧胶管;在燃
烧匙内放入过量的红磷;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把塞子塞紧;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
打开止水阀。
6、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生成,并放出热量;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上升到约
1/5 处。
7、结论: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大约是 1/5;
8、氧气含量偏小的原因:没有冷却至室温就读数;铜红磷量不足;加热时间不够;装置漏气;
典例 4 实验室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最适宜选用的可燃物是( )
A.红磷 B.木炭 C.细铁丝 D.蜡烛
【答案】A
【解析】A.红磷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因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且产物是固体,如装置内红磷燃
烧消耗尽氧气,瓶内气压减小,水吸入装置的体积数就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数,故正确;
B.木炭虽然能在空气中燃烧,也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因其产物也是气体;故不能用来测定空
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错误;
C.细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错误;
D.蜡烛能在空气中燃烧,但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在反应装置中虽然消耗了氧气,却又产生了新的气体,因
而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故错误。故选:A。
典例 5 图 6 所示是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装置、气密性良好,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将水面上方空间分
为 5 等份。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待燃烧停止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1)红磷燃绕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能够进入到集气瓶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束,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瓶内空间的五分之一,可能的一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4P+5O2 2P2O5;(2)红磷燃烧将集气瓶内氧气消耗掉,使瓶内压强减少,在大气压作用下,
将水压入集气瓶;(3)红磷量不足。
【解析】(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并放出热量,其反应化学方程式:4P+5O2 2P2O5;(2)实验结束后,
打开弹簧夹,烧杯里的水进入瓶中的原因是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压强小于外界压强,在大气压作用下,
将水压入集气瓶;(3)红磷量不足。
三、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故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密度比空气大(故收集的一瓶氧
气,要正放在桌面上)。
2、化学性质:
与木炭反应;原理:C+O2 CO2。
现象:空气中:发红光,放热,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氧气中:发白光,放热,生成使澄清石
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注意:木炭伸入瓶中时,要自上而下,缓慢伸入(目的使木炭与氧气充分反应)。
与铁丝反应;原理:3Fe+2O2 Fe3O4。
现象:空气中:变红热,不燃烧;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产黑色物质
注意:铁丝用砂纸打磨(除去表面的氧化物); 在铁丝一端系一根火柴棒(引燃);铁丝绕成螺旋状(预热
未燃烧的的铁丝);在瓶底加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防止高温生成物使集气瓶炸裂);燃着的铁丝不能接触
瓶壁(防止炸裂瓶壁)。
与木石蜡反应
现象:空气中:发红光,放热,生成水雾和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氧气中:发白光,放热,生成水
雾和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思考:木炭等在空气中反应与在氧气中反应剧烈程度明显不同,为什么?物质与氧气反应时,单位体积的
空间里氧分子的数目越多,反应就越剧烈。
典例 6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
A.铁丝 B.红磷 C.甲烷 D.氢气
【答案】A
【解析】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故选 A。
典例 7 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具有可燃性,可以支持燃烧
B.水生动物能在水中生存是因为氧气易溶于水
C.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
D.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常温下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答案】C
【解析】A、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以支持燃烧,不具有可燃性,故 A 说法不正确;
B、水生动物能在水中生存是因为水中溶有一定量的氧气,氧气能供给呼吸,不能说明氧气的溶解性,故 B
说法不正确;
C、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氧气,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故 B 说法正确;
D、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常温下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故 D说法不正确。
故选:C。
四、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氧气
(1)选药品的条件:必须含有氧元素。常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或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
如果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1)原理:2H2O2 2H2O + O2↑;
(2)装置:固液不加热,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法)。
(3)步骤:检查气密性;装药品,先固后液;
(4)收集法:、排水法:原因氧气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何时开始收集:导管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
出时开始收集。)、向上排空气法:原因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反应;
(5)验满:向上排空气法,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复燃则收集满。
(6)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木条复燃则该气体是氧气。
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取氧气:
(1)原理:2KMnO4 K2MnO4+MnO2+O2↑。
(2)装置:固固加热,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法)
(3)步骤:连接装置: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
取用的方法;④固定装置: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⑤加热药品:
先预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加热;⑥收集气体;⑦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停止加热。
(4)收集法:、排水法:原因氧气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何时开始收集:导管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
出时开始收集。)、向上排空气法:原因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反应;
(5)验满:向上排空气法,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复燃则收集满。
(6)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木条复燃则该气体是氧气。
2、催化剂(1)概念: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
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特点:两不变(质量、化学性质)、一改变(反应速率,包括加快或减慢)。
典例 8 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能加快反应速率 B.二氧化锰在任何化学反应中都是催化剂
C.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D.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答案】D
【解析】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即可以加快活减缓反应速率;二氧化锰可以作某种反应催化剂,
不是所有反应;催化剂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故选 D。
典例 9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请结合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X 水
玻璃片
A B C D E
(1)写出仪器 X 的名称: ;
(2)要制备较为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 (填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
(3)该实验的主要步骤有:①将导气管移出水槽;②加热;③装药品、棉花;④收集;⑤熄灭酒精灯;
⑥检查装置气密性。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
【答案】(1)酒精灯 (2)BC 2KMnO4
△
==== K2MnO4 + MnO2+O2↑ (3)⑥③②④①⑤
【解析】(1)X 仪器是酒精灯;(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选用 B 装置,用排水法收集较纯净的氧
气,选用 C 装置,反应方程式:2KMnO4
△
==== K2MnO4+MnO2+O2↑;(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查装置气
密性⑥→装药品③→加热②→收集气体④→移导管①→熄灭酒精灯⑤。
物质构成的奥秘
定义
分子
性质
原子核(带正电) 质子(带正电)
物 原 原子(不显电性) 中子(不带电)
质 子 核外电子(带负电)
构 结 排布规律
成 构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结构示意图含义
的 金属原子
奥 原子分类 非金属原子
秘 离 定义 稀有气体原子
子 分类
书写
相对 定义
原子 公式
质量 理解
定义
分布
元素 符号书写以及原则
符号意义
元素 结构
周期表 规律
【知识梳理】
一、分子
1、分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分子性质: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
种分子性质不同。
3、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变。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生成了新的
分子,不再保持原分子的化学性质。
典例 1 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对学习化学十分重要。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品红在水中扩散﹣﹣分子在不断运动
B.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水分子发生改变
C.NO 与 NO2化学性质不同﹣﹣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D.10mL H2O 与 10mL C2H5OH 混合后体积小于 20mL﹣﹣分子间有间隔
【答案】B
【解析】A、品红在水中扩散,是因为品红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故选项解释正
确。
B、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NO 与 NO2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10mL H2O 与 10mL C2H5OH 混合后体积小于 2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
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典例 2 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D.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分子之间间隔较大,原子之间间隔较小
【答案】D
【解析】A、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故 A 正确;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故 B正确;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
故正确.
D、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分子之间的间隔不一定比原子间的间隔大,故 D错误;
故选 D。
二、原子结构
(一)原子结构
原子核(带正电) 质子(带正电)
1、原子(不显电性)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带负电)
2、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电荷数。
3、原子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但原子核体积很小,原子的体积由核外电子决定。
4、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二)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一个原子质量与一个碳 12 原子的质量的 1/12 的比值就是相对原子质量。
2、公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理解 (1)相对原子质量不是个质量是个比值;
(2)有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
(3)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原子实际质量之比;
(4)引入相对原子质量是为了书写、记忆和运算方便。
(三)电子的排布
1、在多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能量不同,能量高的离核远,能量低的离核近。通常把电子在离核远近
不同的区域运动称为电子的分层排布。
2、排布规律:(1)第 1层最多 2个电子;(2)第 2层最多 8个电子;(3)最外层最多 8个。
3、结构示意图含义:圆圈(原子核);圆圈内数字(核内质子数);弧线(电子层);
弧线上数字(该电子层上电子数)
4、原子分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化学性质)
种类 最外层电子数 化学性质 形成离子
金属原子 1-3(H、He 除外) 易失去电子 阳离子
非金属原子 4-7 易得到电子 阴离子
稀有气体原子 8(He2 个和离子除外) 性质稳定,不得失电子
5、在结构示意图中,原子、阴离子、阳离子的判断依据:
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在阳离子中:质子数大于电子数; 在阴离子中:质子数小于电子数,
(四)离子
1、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阳离子:(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带正电的离子。
阴离子:(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带负电的离子。
3、书写: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先写数字再写正负号, 数值为 1 时省略不写。
4、原子、离子、分子的关系。
典例 3 2015 年 10 月,中国科研团队首次证实了天然铀单质的存在.用于核电工业的一种铀原子中含有 92
个质子和 143 个中子.有关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属于金属元素 B.电子数为 92
C.核电荷数为 92 D.相对原子质量为 143
【答案】D
【解析】A、由于铀的元素名称铀中含有偏旁“钅”故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铀核外含有 92 个电子;
C、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核电荷数为 92;
D、由于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143 是中子数,不是相对原子质量;
故选 D。
典例 4 如图为某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质子
中子
原子核
核外电
原子 物质
原子
分子
A.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17
B.在该结构示意图中 x=7
C.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D.该元素为硫,是一种非金属元素
【答案】D
【解析】A、由某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可以看出:圆圈内的数字是 17,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17,故选项说法
正确。
B、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在该结构示意图中 x=7,x=17﹣2﹣8=7,故选项说法正确。
C、最外层电子数是 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 1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圆圈内的数字是 17,为氯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典例 5 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氦气 B.水 C.氯化钠 D.金刚石
【答案】C
【解析】A、氦气属于稀有气体单质,是由氦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水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D、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C。
典例 6 下列有关元素、原子、分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B.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C.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微粒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答案】A
【解析】A、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故选项说法正确。
B、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故选项说法错误。
D、微粒可能是分子、原子或离子,微粒得到或失去电子,也可能是变为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典例 7 有下列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示意图中,共有 种元素。
(2)A 粒子中的质子数为 。
(3)上述五种粒子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是 。
(4)B 粒子与 D 粒子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是 。
【答案】(1)4;(2)13;(3)CE;(4)NaCl。
【解析】(1)由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可知,共有 4种质子数,共有 4种元素。
(2)由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可知,A 粒子中的质子数为 13;
(3)上述五种粒子中,CE 的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属于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都是 3相同。
(4)B 粒子是钠离子,D 粒子是氯离子,形成的化合物是氯化钠,化学式是 NaCl。
三、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论种数不论个数)。
2、分类:
(1)金属元素:“钅”(金和汞除外);最外层电子数 1-3;
(2)非金属元素:“气”“氵”“石””;最外层电子数 4-7;
(3)稀有气体元素:He、Ne、Ar;最外层电子数 8(He、2 个);
3、元素符号:
(1)书写:拉丁字母;
(2)书写原则:“一大二小”一个字母的大写,二个字母的第一个大写,第二个小写。
(3)意义: 宏观:一种元素。微观:一个原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其元素符号还表示一种物质。
④元素符号前出现数字:只表示微观意义。
4、元素分布: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是 O;Si;Al;Fe;Ca。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O和最多的金属
元素 Al;海水中最多的元素 O 和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N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N;人体中最多的元素 O 和
最多的金属元素 Ca;最原始的元素 H,即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元素;
5、元素周期表:
(1)结构:每个横行叫周期,共 7 个横行,即 7 个周期; 每个纵行叫族,共
18 个纵行,16 个族(8、9、10 三个纵行合成为 1个族);
(2)信息:
A 是原子序数、 B 是元素符号、
C 是元素名称、 D 是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3)规律:横行: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依次增多;
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即化学性质相似);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递增。
2、洗净的标准: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呈均匀的水膜。
典例 8 加碘食盐、葡萄糖酸锌口服液中的“碘”、“锌”指的是( )
A.原子 B.分子 C.单质 D.元素
【答案】D
【解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故“碘、锌”应理解为元素,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D。
典例 9 稀土有“工业维生素”的美称,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铈(Ce)是一种常见的稀土元素。下列有
关铈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铈原子中的质子数为 58 B.铈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40.1
C.铈属于非金属元素 D.铈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58
【答案】C
【解析】A、铈原子中的质子数为 58,该选项说法正确;
B、铈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40.1,该选项说法正确;
C、铈属于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铈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58,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典例 10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部分内容,请根据表中信息完成相关
问题。
(1)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它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第三周期中含有的非金属元素共有 种。
(3)元素周期表的纵行叫做族,分为主族、副族、Ⅷ族和 0族。主族用字母“A”来表示,共有七个主族,
依次用 IA 族、ⅡA族、ⅢA 族、ⅣA 族、VA 族、ⅥA族、ⅦA族表示。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①甲同学研究了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的共同点,提出将氦元素放在第ⅡA 族,甲同学的依据是 ;
乙同学进行了反驳,认为氦元素属于 0 族元素的一种,乙同学的依据是 。
②硒元素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有防癌、抗癌的作用。硒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 请你分
析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 4 周期、第 族。
(4)核电荷数 1-18 的非金属元素 A和 B,可形成原子个数比 1:1和 2:1 的两种常温下呈液态的化合物,
写出这两种化合物的化学 。
【答案】(1)9.012;金属。
(2)5。
(3)①氦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 2;氦原子第一层也是最外层,达到了 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化学性质
不活泼。
②ⅥA。
(4)H2O2、H2O。
【解析】(1)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9.012,它属于金属元素。
故填:9.012;金属。
(2)第三周期中含有的非金属元素共有 5种,即硅元素、磷元素、硫元素、氯元素、氩元素。
故填:5。
(3)①甲同学研究了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的共同点,提出将氦元素放在第ⅡA 族,甲同学的依据是氦元素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 2;
乙同学进行了反驳,认为氦元素属于 0族元素的一种,乙同学的依据是氦原子第一层也是最外层,达到了 2
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化学性质不活泼。
故填:氦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 2;氦原子第一层也是最外层,达到了 2 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化学性质不
活泼。
②硒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是 4,最外层电子数是 6,因此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 4 周期、第
ⅥA 族。
故填:ⅥA。
(4)核电荷数 1-18 的非金属元素 A和 B,可形成原子个数比 1:1和 2:1 的两种常温下呈液态的化合物,
分别是过氧化氢、水,化学式分别是 H2O2、H2O。
故填:H2O2、H2O。
自然界中的水
化 定义
学 书写
化 式 意义
学
式 化 数值
和 合 表示方法
化 价 常见元素及原子团化合价
合 规律
价 应用
化学 化学式量(相对分子质量)
式的 元素的质量比
计算 元素的质量分数
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一、水的净化
(一)水的净化方法
1、沉降:原理:重力作用,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
促进方法:明矾(作用: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
2、过滤 原理:分离颗粒大小不同的混合物,除去水中颗粒较小不溶性杂质;
仪器:漏斗、玻璃棒(作用引流)、烧杯、带铁圈铁架台;
步骤: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否则过滤很慢;二低:滤纸边缘要低于
漏斗边缘,滤液边缘要低于滤纸边,防止液体从缝隙流下,过滤失败;三靠:烧杯口要
紧靠玻璃棒;玻璃棒要轻靠 3 层滤纸;漏斗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滤液溅出);
分析 ①过滤仍浑浊原因: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净。
②过滤速度慢原因: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
3、吸附:原理:活性炭:表面疏松多孔,表面积大;除去水中的颜色或气味的物质。
4、蒸馏 原理:各成分的沸点不同;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是蒸馏水。
5、消毒杀菌:用液氯,此过程是个化学变化。
(二)、自来水和软硬水。
1、自来水生产过程: 天然水 沉降 过滤 灭菌 输送
加明矾 用液氯(是化学变化)
作用: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
2、硬水和软水
(1)定义: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矿物的水;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矿物质的水
(2)区别方法: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为软水,反之为硬水。
(3)转化方法:加热煮沸(日常生活)、蒸馏(实验室、工业)等。
(4)硬水的危害: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还会使衣物变硬。锅炉长期用硬水,
易形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者可引起爆炸。长期饮用硬水有害身体健康。
典例 1 下列净化天然水的操作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
A. 沉降 B. 过滤 C. 蒸馏 D. 吸附
【答案】C
【解析】A、通过沉淀可使水中悬浮的大颗粒固体沉降,所得到的水中可能还会含有小颗粒的固体及可溶性
杂质,净化程度不高.
B、通过过滤而除去了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但对于可溶性杂质过滤并不能除去,所得到的水中仍含有可溶性
杂质,净化程度不能达到最高.
C、通过蒸馏除去了水中所有的杂质,所得到的水为纯净物,净化程度最高.
D、利用木炭或活性炭等的吸附作用把天然水中的一些不溶性杂质和一些可溶性杂质进行吸附,从而除去其
中的不溶性杂质、一些可溶性杂质及异味等,水中还含有一些杂质,净化程度不能达到最高.
典例 2 下列关于水净化过程中常用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明矾可以促进水中悬浮物的沉降
B.过滤能除去天然水中的所有杂质
C.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可使海水转化成淡水
D.过滤或加热均能使硬水转化成软水
【答案】A
【解析】A、明矾可以促进水中悬浮物的沉降正确,故选项正确;
B、过滤能除去天然水中的所有杂质错误,不能除去可溶性杂质;故选项错误;
C、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可使海水转化成淡水错误,故选项错误;
D、过滤或加热均能使硬水转化成软水错误,故选项错误;
故选:A。
典例 3 下列有关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B.提高水的利用率可以节约水资源
C.水通电分解生成两种单质 D.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
【答案】D
【解析】A、生活中降低水的硬度用煮沸,故 A正确;
B、提高水的利用率可以节约水资源,故 B正确;
C、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两种单质,故 C正确;
D、自来水厂投药消毒属于化学变化,故 D错误;
故选:D。
典例 4(1)小英同学从水库中取出浑浊水样进行实验。
①将水样静置,用如图装置进行过滤,其操作规范的是______(填标号)。
a.用玻璃棒引流
b.滤纸边缘高出漏斗
c.漏斗末端颈尖未紧靠烧杯内壁
d.将滤纸湿润,使其紧贴漏斗内壁
e.用玻璃棒在漏斗中轻轻搅动以加快过滤速度
②向过滤后所得水样中加入一定量活性炭,利用活性炭的______性除去杂质和臭味。
③在处理后的水样中加入一定量肥皂水,振荡,观察到泡沫较少,浮渣较多,说明该水样属于______(填
“硬水”或“软水”)。
④生活中常用______(填“煮沸”“静置沉淀”或“过滤”)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并起到消毒杀菌的作
用。
⑤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必须爱惜水。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______(填标号)。
A.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B.提倡使用节水器具
C.工业上冷却水重复利用 D.园林浇灌用滴灌、喷灌
【答案】acd 吸附 硬水 煮沸 A
【解析】(1)①将水样静置,用如图装置进行过滤,其操作规范的操作是用玻璃棒引流、滤纸边缘低于漏
斗、漏斗末端颈尖未紧靠烧杯内壁、将滤纸湿润,使其紧贴漏斗内壁,不用能用玻璃棒在漏斗中轻轻搅动
以加快过滤速度等。
②向过滤后所得水样中加入一定量活性炭,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除去杂质和臭味。
③在处理后的水样中加入一定量肥皂水,振荡,观察到泡沫较少,浮渣较多,说明该水样属于硬水。
④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并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⑤A.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会污染水体,不利于保护水资源
B.提倡使用节水器具,能节约用水,利于保护水资源;
C.工业上冷却水重复利用,能节约用水,利于保护水资源;
D.园林浇灌用滴灌、喷灌,能节约用水,利于保护水资源。
二、水的分解
1、条件:(1)通直流电;(2)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原因是它们可以形成
自由移动的带电离子)。
2、实验现象:通电后,两电极上都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液面下降,一段时间后,正极所产生的气体与负极
所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 1:2。
3、气体检验:(1)正极:用带火星的木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2)负极:用燃着木条,气体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证明负极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4、原理:2H2O 2H2↑+O2↑(分解反应)
5、结论 (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并且它们的体积比是 2:1。
(3)化学变化的本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解成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6、反应的微观过程图:
7、能量变化:由电能变成化学能。
典例 5 【2019 辽宁葫芦岛】电解水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氢气 B.负极得到的气体具有可燃性
C.该实验说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D.实验结束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 2:1
【答案】B
【解析】A、电解水实验的结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故正极得到的是氧气,故 A 错误;
B、电解水实验的结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故负极得到的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故 B 正确;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 C 错误;
D、电解水实验的结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是 2:1,质量比是 1:8,故 D
错误;
故选:B。
典例 6 氢气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水分解可获得氢气和氧气。
(1)右图中,产生氢气的试管是______(填“1”或“2”)。
(2)我国开发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实现了在光照下分解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2)2H2O2
催化剂
光照 2H2↑+O2↑。
【解析】(1)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它们的体积比为 1:2,即 1产生
的是氢气;(2)在催化剂和光照下分解水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
催化剂
光照 2H2↑+O2↑。
三、化学式和化合价
(一)、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书写:(1)单质: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化学式。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用元素符号和右下角的数字表示。
(2)化合物: 常见的化学式,熟记。
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3、意义:(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宏观: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该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
微观:表示一个分子;表示一个分子由什么原子构成。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 微观:表示一个原子。
宏观:表示一种物质;表示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表示一种元素。
(3)化学式前面出现数字,只表示微观意义,例如 2H2O。
(二)、化学式的计算
1.化学式量(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2.元素的质量比: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各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的比值。
3.元素的质量分数:某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某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除以化学式量。
4.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乘以化合物的质量。
(三)、化合价
1、数值:由 1个原子得失电子数或形成的共用电子对决定的。
2、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先写正负号,再写数值,数值是 1 时,不省略。
3、常见元素化合价:K、Na、Ag、H 是+1 价;Ca、Mg、Ba、Zn、Hg 是+2 价;Al 是+3;O是-2 价,Fe 是+2
或+3,Cl 是-1 最常见,单质 0 价永不变。
4、规律 (1)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 0;
(2)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3)在同一物质中,同种元素化合价可以不同,如:NH4NO3
(4)同一元素在不同化合物中可以显示不同化合价。
(5)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金属元素化合价为正,非金属元素化合价为负。
如:NaCl 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正价元素在前,负价元素在后。
5、应用:(1)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正价在前,负价在后;标化合价;交叉数字;约分(注意过氧化氢等.....
化学式不得约分,有机物不约分)。
(2)推算某元素的化合价:依据代数和为 0,列等式计算。
典例 7 某同学制作的试剂标签如下,其中化学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A.氧化镁中,镁元素显示+2 价,氧元素显示﹣2 价,化学式为:MgO,故正确;
B.氢氧化钾中,钾元素显+1 价,氢氧根显﹣1价,化学式为 KOH,故正确;
C.氯化铝中,铝元素显示+2 价,氯元素显示﹣1 价,化学式为:AlCl3,故错误;
D.硝酸铜钠中,钠元素显+1 价,硝酸根显﹣1价,其化学式为:NaNO3,故正确。
原子团 SO4 CO3 NO3 OH NH4
名称 硫酸根 碳酸根 硝酸根 氢氧根 铵根
化合价 -2 价 -2 价 -1 价 -1 价 +1 价
离子符号 SO4
2-
CO3
2-
NO3
-
OH
-
NH4
+
故选:C。
典例 8 人体摄入锌不足会引起多种疾病,缺锌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服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来补锌。已知
葡萄糖酸锌的化学式为 C12H22O14Z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葡萄糖酸锌由碳、氢、氧、锌四种元素组成
B.葡萄糖酸锌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葡萄糖酸锌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2:22
D.葡萄糖酸锌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455g
【答案】A
【解析】A.由葡萄糖酸锌(C12H22O14Zn)的化学式可知,它是由碳、氢、氧、锌四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B.葡萄糖酸锌中,碳、氢、氧、锌元素的质量比为:(12×12):(1×22):(16×14):65=144:22:224:
65,可见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错误;
C.葡萄糖酸锌(C12H22O14Zn)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2);(1×22)=72:11,故错误;
D.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而是“1”,通常省略不写,故错误。
故选:A。
典例 9 亚硝酸钠(NaNO2)是有毒的工业用盐,误用于烹调会引起中毒事件。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 )
A.+1 B.+2 C.+3 D.+4
【答案】C
【解答】在亚硝酸钠(NaNO2)中 Na 显+1 价,O显-2 价,设 N 的化合价为 x。(+1)+x+(-2)×2=0;x=+3
故选:C。
典例 10 生活中某种有特殊香味的有机物的化学式为 CxH4O2,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0.0%.请计算:
(1)该有机物化学式中 x= 。
(2)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3)该有机物中 C、H、O 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
【答案】(1)2;(2)60;(3)6:1:8。
【解析】(1)有机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40.0%
x=2
所以 分子式为:C2H4O2
(2)维生素 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4+16×2=60;
(3)该有机物中 C、H、O 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4):(16×2)=6:1:8
化学方程式
验证实验
质量守恒定律 定义
微观本质
六不变;两个一定变;两个可能变。
化 定义
学 化学方程式 意义
方 读法
程 书写 原则
式 步骤
配平
利用 思路
化学方程式 步骤
的简单计算 注意事项
一、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
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注意:(1)注意“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能遗漏任一反应物或生成物;
(2)此定律强调的是质量守恒,不包括体积等其它方面的守恒;
(3)正确理解“参加”的含义,没有参加反应或者反应后剩余物质的质量不要计算在内。
2、适用范围: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能用来解释物理变化。
3、实验验证: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实验必须在密闭容器里进行;
如:有气体生成的实验没密闭,天平会不平衡(生成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
如:有气体参加的实验没密闭,天平会不平衡(没有称量参加反应的气体)
4、理解: 六不变:宏观:物质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元素质量不变;
微观: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量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两个一定变:物质的种类;分子种类;
两个可能变:分子数目;元素化合价;
5、质量守恒的根本原因(即本质):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的分子分解成原子,原
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所
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典例 1 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
A.原子数目 B.分子数目 C.物质种类 D.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答案】C
【解析】化学反应前后,反应前后总质量一定不变;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
新的分子,则原子种类、数目一定不变,则元素种类也不变。分子数目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也可能前后
相等;元素的化合价可能发生改变,也可能不变。
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物质种类。
故选:C。
典例 2 煤油中含有噻吩(用 X表示),噻吩具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其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X+6O2 4CO2+SO2+2H2O,则噻吩的化学式为( )
A.CH4 B.C4H4S C.C4H6S D.C4H8S
【答案】B
【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则每个 X 分子由 4 个碳原子、1 个硫原子和
4个氢原子构成,则物质 X 的化学式为 C4H4S。
故选:B。
典例 3 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
量变化见下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物质质量/g 8 2 8 12
反应后物质质量/g 4 16 X 2
A.反应后 X 的值为 8 B.参加反应的甲、丁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 2:5
C.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D.丙一定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答案】D
【解析】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的质量减少了 8g-4g=4g,故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 4g;同
理可以确定乙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 16g-2g=14g;丁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 12g-2g=10g;由质量
守恒定律,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A、由质量守恒定律,丙的质量不变,反应后 X的值为 8g,故选项说法正确。
B、参加反应的甲、丁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 4g:10g=2:5,故选项说法正确。
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丁,生成物是乙,符合“多变一”的形式,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D、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典例 4 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后硫元素化合价升高 B.生成物均为氧化物
C.反应后分子总数减少 D.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 1:2
【答案】D
【解析】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硫化氢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和水,方程
式为:2H2S+3O2 2SO2+2H2O。
A.由方程式和化合价原则可知,硫元素由﹣2价变为+4 价,反应后硫元素化合价升高,故正确;
B.生成物是二氧化硫和水,均为氧化物,故正确;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每 5个分子变化成了 4个分子,反应后分子总数减少,故正确;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 2:3,故不正确。
故选:D。
典例 5 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
(1)该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 (选填“分子”或“原子”),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
为 。
(2)该反应的生成物是 (选择序号填空)。
A.化合物 B.单质 C.混合物
(3)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说明,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 .
。
【答案】(1)分子,3:1,A;(2)A;(3)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参加原子的种类及数目保持不变。
【解析】(1)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 3:
1。
(2)该反应的生成物是由同种的分子构成,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化合物。
(3)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中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化学反应中,反应前
后,参加原子的种类及数目保持不变。
二、化学方程式
1、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2、书写原则:(1)遵守质量守恒定律;(2)符合客观事实。
3、书写步骤:
⑴写:根据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中间用短横线相连;
⑵配:配平化学方程式;
⑶等;将短横线改为等号;
⑷标:标明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的状态“↑”或“↓”;
⑸查:检查化学式是否写错、是否配平、条件和生成物状态是否标了、标了是否恰当。
4、书写注意的地方:
(1)化学式不能写错;
(2)↑、↓只能标在生成物上,并且反应物有气体或固体时,不能再标↑、↓;
(3)配平(配平时右下角的数字不能改动),最小公倍数法,奇数配偶数法,定一法;
(4)反应条件不能漏,加热条件用▲;
5、意义:(1)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表明各个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目比;
(3)表明各个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比(相对质量=化学式量乘以系数);
6、读法:以 C+O2 CO2为例。
(1)宏观: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微观:每 1 个碳原子和 1 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 1 个二氧化碳分子。
(3)质量:每 12 份质量的碳和 32 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 44 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4)注意事项:“+”读作“和”;“=”读作“反应生成”。
典例 6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Al+O2═AlO2 B、2KClO3 2KCl+3O2↑
C、2CuO+C=Cu+CO2↑ D、FeCl3+3KOH=Fe(OH)3+3KCl
【答案】B
【解析】A、该化学方程式氧化铝的化学式书写错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Al+3O2═2Al2O3。
B、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
C、该化学方程式缺少反应条件,没有配平,二氧化碳后面没有标注↑,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
D、该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氢氧化铁的后面没有标注↓,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 FeCl3+3KOH=Fe(OH)
3↓+3KCl。
故选:B。
典例 7 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该反应的信息是:( )
A. 化学反应的快慢 B. 生成物 C. 反应条件 D. 反应物
【答案】A
【解析】A、由化学方程式,无法确定化学反应的快慢,符合题意;B、由化学方程式,“═”左边的是反
应物,右边的是生成物,不符合题意;C、由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不符合题意;
D、由化学方程式,“═”左边的是反应物,右边的是生成物,不符合题意。故选 A。
典例 8 关于 2H2+O2 2H2O 的读法不正确的是( )
A.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B.每 2 个氢分子与 1 个氧分子完全反应,生成 2 个水分子
C.常温下,每 2 体积的氧气与 l体积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 2 体积的水
D.每 4 份质量的氧气与 32 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 36 份质量的水
【答案】C
【解析】A、由 2H2+O2 2H2O 可知,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正确;
B、由 2H2+O2 2H2O 可知,每 2个氢分子和 1 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 2个水分子.正
确;
C、由 2H2+O2 2H2O 可知,每 1 体积的氧气与 2体积的氧气完全反应,但是由于水常温下问液体,所
以没法谈体积,错误;
D、由 2H2+O2 2H2O 可知:每 4份质量的氢气跟 32 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完全反应生成 36 份
质量的水.故选项正确。
故选 C。
三、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
(1)设:设未知数(说清楚设的是质量还是质量分数等,一定不要带单位);
(2)方:写出化学方程式并配平(一定配平);
(3)标:标出有关物质的量:上标相对分子质量,下标已知质量和未知数;
(4 比:列比例式,求解;
(5)答:简明地写出答案。
2、计算中可能用到的公式有:
(1)质量=密度×体积
(2)分解率=已分解物质的质量/未分解物质的质量×100%
(3)某物质的质量分数=某物质的质量/含该物质的总质量×100%
(4)纯净物的质量=混合物的质量×纯度
典例 9小明为了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的含量,将鸡蛋壳 11.0g 研碎后放入装有 100.0g 足量稀盐酸的烧杯中,
充分反应后测得烧杯内物质总质量为 106.6g(杂质不参加反应,也不考虑物质耗损)
请计算:
(1)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______
(2)该鸡蛋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精确到 0.1%)
【答案】(1)4.4g (2)90.9%
【解析】本题考查了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1.0g+100.0g-106.6g=4.4g
设: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 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4.4g
100 =
44 4.4
x
g
x=10g
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10
11
g
g
×100%= 90.9%。
答:该鸡蛋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90.9%。
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单质
(一)碳单质的物理性质
1、金刚石是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载玻璃、钻探机的钻
头等。
2、石墨是深灰色的有金属光泽面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最软的矿物之一,有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
铅笔芯、电池的电极、润滑剂等。
3、活性炭、木炭疏松多孔,具有强烈的吸附性,可以吸附有异味和颜色的物质。
4、C60 由 60 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结构稳定。
(二)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稳定性强(古代字画能长久保存的原因)。
(2)可燃性:完全燃烧(O2充足)生成 CO2:C+O2 CO2 ;不完全燃烧(O2不足)生成 CO:2C+O2 2CO。
(3)、还原性:C+2CuO
高温
2Cu+CO2↑(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
灰水变浑浊。3C+2Fe2O3
高温
4Fe+3CO2↑(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典例 1 有关金刚石和石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有可燃性 B.都有导电性 C.都是黑色固体 D.都有滑腻感
【答案】A
【解析】A、金刚石和石墨均是碳元素形成的单质,均具有可燃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B、金刚石不具有导电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C、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固体,石墨是深灰色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石墨有滑腻感,金刚石没有,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典例 2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墨”的主要成分是( )
A. 碳 B.硅 C.磷 D.碘
【答案】A
【解析】古代的墨是由砚台加水研磨而成,而砚台是石墨矿雕刻而成,故主要成分是碳。
典例 3 下列有关碳单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B.石墨和 C60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C.金刚石和石墨的化学性质相似
D.活性炭包可放在冰箱中除异味
【答案】B
【解析】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故说法正确;
B、石墨和 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物质,故说法错误;
C、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化学性质相似,故说法正确;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放在冰箱中除异味,故说法正确。
故选 B。
二、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相对分子质量为 28,所以不用排气法收集),难溶于
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学性质
(1)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2)可燃性:2CO+O2 2CO2(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3)还原性:CO+CuO
高温
Cu+CO2↑(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3CO+Fe2O3
高温
2Fe+3CO2↑(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典例 4 燃气热水器中燃气不充分燃烧易产生 CO 气体,下列关于 CO 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CO 气体有毒,可危害人体健康 B. CO 可用于冶炼金属
C. CO 可以燃烧,可作燃料 D. 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 CO 中毒
【答案】D
【解析】A、CO 气体有毒,可危害人体健康,正确;B、CO 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正确;C、CO 可
以燃烧,可作燃料,正确; D、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 CO 中毒,错误。故选 D。
典例 5 如图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开始时应先预热玻璃管,后通入一氧化碳
B.实验中玻璃管里粉末由黑色逐渐变成红粽色
C.参加反应的氧化铁和一氧化碳质量比为 40:7
D.将尾气点燃或收集,可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答案】D
【解析】A、实验开始先通入一氧化碳,排出装置内的空气后,再点燃酒精喷灯加热玻璃管中的氧化铁,先
通入一氧化碳后加热的原因是排尽玻璃管中的空气,防止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玻璃管 A 中出现的现
象是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故选项说法错误。
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2Fe+3CO2,参加反应的氧化铁和一氧化碳质量比为 160:(28×3)=40:
21,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氧化碳有毒,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本实验的缺陷是没有设计尾气处理装置,可将玻璃管改
成尖嘴点燃或用气球收集,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三、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在一定压强和低温条件下变成白色块状或片状固体,称为干
冰(用途制冷剂、人工降雨、食物储运、制造舞台烟雾效果)。
2、化学性质: 与水反应:原理:CO2+H2O=H2CO3
生成的碳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是二氧化碳使石蕊变红的。
与石灰水反应:原理:Ca(OH)2+CO2 =CaCO3↓+H2O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用途: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③化学性质稳定且无毒(用途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保护气)
④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用途灭火)
⑤光合作用原料(用途气体肥料)
典例 6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有毒 B.二氧化碳常用于灭火
C.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D.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A、二氧化碳不帮助呼吸,能使人致死,但没有毒性,故 A 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故 B说法正确;
C、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升华能吸收大量热量,可用于人工降雨,故 C 说法正确;
D、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故 D说法正确;
故选 A。
典例 7 为探究二氧化碳能否和水反应,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完成下图四个实验。实验 I、Ⅳ
中小花变红,实验Ⅱ、Ⅲ中小花不变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Ⅰ、Ⅱ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
B.实验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
C.实验Ⅱ、Ⅲ、Ⅳ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D.上述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和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答案】D
【解析】A、由实验的现象可知,实验Ⅰ、Ⅱ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说法正确;
B、实验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说法正确;
C、实验Ⅱ、Ⅲ、Ⅳ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说法正确;
D、上述实验说明碳酸和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和醋酸不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说法不正确。
故选:D。
典例 8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请填空:
(1)实验 1 采用可科学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法,该实验控制的变量是 。
(2)实验 1 中干石蕊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是 。
(3)实验 2 是在实验 1的基础上设计的创新改进实验,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
到第 (填序号)号棉球先变色,通过此现象可获得关于二氧化碳的另外一条性质
是 。
【答案】(1)水;(2)石蕊纸花变红色;CO2+H2O═H2CO3;(3)④;密度比空气的大
【解析】(1)实验 1 采用科学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法,由图示可知,该实验控制的变量是水.
(2)实验 1中干石蕊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
则观察到的现象是石蕊纸花变红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3)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②③都不变色,说明二氧
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都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并且④比
①先变红,通过此现象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四、二氧化碳的制取
(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2)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3)装置:固液不加热,向上排空法,
(4)步骤:①连接装置;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向锥形瓶中加入大理石;④从长颈漏斗加入稀盐酸;⑤
收集二氧化碳;⑥验满。
(5)收集法:向上排空气法:原因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反应;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不能用排水法。
(6)验满:向上排空气法,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熄灭则收集满。
(7)检验: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石灰水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原理:Ca(OH)2+CO2 =CaCO3↓+H2O
(8)注意事项:①长颈漏斗的下端要伸到液面以下(防止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②锥形瓶中的
导管只能刚刚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③集气瓶中的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目的:便于排
净空气)。
(9)药品的选择: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不能用稀硫酸和大理石反应是因为(稀硫酸和大理石反应生成的
硫酸钙微溶于水,会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碍反应的继续发生)。②也不用浓盐酸是因为(浓盐酸易挥发,
使制得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而不纯)。
典例 9 下列有关 CO2实验的图示正确的是( )
A. 制取 CO2 B. 收集 CO2
C. 验证 CO2已集满 D. 验证 CO2能与水反应
【答案】D
【解析】A.制取二氧化碳时,长颈漏斗要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下端逸出,故 A 错误;
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如果用的话也要短进长出,故 B 错误;
C.验满时要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中,而不是伸入集气瓶内,故 C错误;
D.通过观察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就可以验证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故 D 正确。
故选:D。
典例 10 实验室制取气体时需要的一些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_ ____;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可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为_____(填字母序号),其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为___ __,该发生装置中使用分液漏斗的优点是 ____;
(3)写出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的操作方法___
__;
(4)若用(2)中所选装置来制取干燥的氧气,还需要的装置为_____(填字母序号)。
(5)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 A、G、H 装置进行实验,若实验时 G 装置中蜡烛燃烧更剧烈,H 装置中的现象是_
____,A 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_。
【答案】(1)铁架台; (2)BE;CaCO3+2HCl=CaCl2+H2O+CO2↑;能够控制反应的速率; (3)把燃着的木
条 放 在 集 气 瓶 口 , 若 木 条 熄 灭 则 集 满 ; ( 4 ) F ; ( 5 ) 澄 清 石 灰 水 变 浑 浊 ;
。
【解析】(1)①是铁架台;
(2)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不需要加热,发生装置可选用 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
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可选用 E 收集;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
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该发生装置中使用分液漏斗的优点是能够控制反应的速率;
(3)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的操作方法是:把燃着
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集满;
(4)若用(2)中所选装置来制取干燥的氧气,还需要的装置为 F,因为氧气不和浓硫酸反应,浓硫酸具有
吸水性;
(5)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进入 H 中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 中装置有酒精灯,试管口有棉花,因此适
合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
燃料及其利用
燃烧的定义
燃烧和灭火 燃烧的条件(同时具备) 物理变化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燃 爆炸 定义
分类
料 化学反应中 放热反应
的能量变化 吸热反应
及 煤 煤的形成
煤的综合利用
其 石油 石油的形成
化石燃料的利用 石油的综合利用
利 天然气 甲烷性质
甲烷燃烧
用 甲烷燃烧化学方程式
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使用燃料对 酸雨的成因
环境的影响 酸雨的危害
预防酸雨破坏的措施
汽车尾气
能源的利用 实验室制取氢气
和开发 新能源
一、燃烧与灭火
1、燃烧
(1)定义: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跟氧气充分接触;③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着火点:可
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改变;着火点越低,越易燃烧);三者同时具备才可
以燃烧。
(3)促进燃烧的方法:①增大氧气的浓度;②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燃烧分类:①充分燃烧:氧气充足;②不充分燃烧:氧气不足。
例如:(1)乙炔:
(2)碳: 氧气充足,化
学方程式:C+O2 CO2 ;
氧气不充足 2C+O2 2CO;(CO 中毒:与血红蛋白结合,失去运氧能力)
2、灭火
原理:破坏燃烧所需的条件,(只要破坏其中一个燃烧条件,就可灭火)。
方法:①隔绝氧气(如沙土覆盖);
②移走可燃物(如关闭煤气阀门);
③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如用水灭火)。
3、爆炸
(1)分类:①物理爆炸:如气球吹爆、爆胎、锅炉爆炸等; ②化学爆炸:燃放鞭炮、甲烷爆炸等。
(2)化学爆炸的条件:①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爆炸极限;②遇明火燃烧;③气体体积在
有限的空间内急剧膨胀。
典例 1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
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
的白磷燃烧。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乙炔 充分燃烧 不充分燃烧
条件 氧气充足 氧气不充足
现象 蓝色火焰、放热 黄色火焰、放热、浓烈黑烟
生成物 二氧化碳和水 一氧化碳(或炭黑)、水
方程式 2C2H2+5O2 2H2O+4CO2
2C2H2+3O2 2H2O+4CO
【解析】A、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二者都不燃烧,无
法说明任何问题,故不符合题意;
B、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
度,故符合题意;
C、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限制的条件不同,不能说明物
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故不符合题意;
D、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空气,而
不是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典例 2 表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标志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A、图中所示标志是爆炸品标志,故选项错误。
B、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燃放鞭炮标志,故选项正确。
C、图中所示标志是节约用水标志,故选项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塑料制品回收标志,故选项错误。
故选:B。
典例 3 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
B.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C.可燃性气体中混有空气,遇明火一定发生爆炸
D.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充分
【答案】D
【解析】A.缓慢氧化也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但不属于燃烧,故错误;
B.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属性,人为不能降低,故错误;
C.可燃性气体中混有空气,遇明火不一定发生爆炸,需要在爆炸极限范围内才会发生爆炸,故错误;
D.煤加工成粉末状,增大了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炭充分燃烧,故正确。
故选:D。
典例 4 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油锅着火,用菜扑灭 B.燃气泄漏,点火检查
C.室内起火,开窗通风 D.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答案】A
【解析】A.油锅着火,倒上青菜可以隔绝氧气灭火,故正确;
B.发现家中燃气泄漏时,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不能点火以防发生爆炸,故错误;
C.室内着火不能开窗,以防空气流通造成火势蔓延,故错误;
D.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浇灭,以防发生触电,故错误。
故选:A。
典例 5 在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
叫着火点)。
(1)下面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请你根据实验图示和资料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信息: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 40℃、240℃。
①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 。
②烧杯中水的作用一方面 ,另一方面 。
(2)为了防止失火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害,加油站等场所常贴有图 2 图标,其中表示“禁止吸烟”的是
(填字母序号)。
【答案】可燃物;
(1)①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②使热水中的白磷隔绝了氧气;给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提供了热量;
(2)B。
【解析】在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
火点)。故填:可燃物;
(1)铜片上的红磷虽然具有可燃性且与氧气接触,但是其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所以没有发生燃烧;
故填: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②烧杯中水的作用一方面是使热水中的白磷隔绝了氧气;另一方面给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提供了热量;故填:
使热水中的白磷隔绝了氧气;给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提供了热量;
(2)A.是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标志;B.是禁止吸烟的标志;C.严禁烟火的标志;D.禁止携带火种的标
志;故填:B。
二、燃料与能源
(一)燃料与能源
1、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它们会引起酸雨)、CO、烟
尘等;CO2不属于污染物,但含量过高会引起温室气体;
(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2、两种绿色能源:沼气、乙醇
(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甲烷的化学式: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物理性
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化学方程式:CH4+2O2 CO2+2H2O(现象:发出蓝色火焰)。
(2)乙醇(俗称:酒精,化学式:C2H5OH)
化学性质:可燃性:化学方程式:C2H5OH+3O2 2CO2+3H2O,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 CH3OH,故不能
用工业酒精配制酒!
乙醇汽油优点:①节约石油资源;②减少汽车尾气;③促进农业发展;④乙醇可以再生。
3、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但由于氢气的制取成本高和贮存困难,作为燃料暂时还不能广泛使用。
优点:(1)燃烧效率高;(2)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3)资源丰富。
4、新能源:(1)种类:如氢能、风能、核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
(2)开发新能源的作用:解决化石能源枯竭,减少环境污染。
(二)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1、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是:(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2)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2、酸雨的危害:(1)腐蚀建筑物(2)影响水生物、动植物生长(3)污染江河湖泊(4)影响农作物和森
林的生长等。
3、采取怎样的防止和保护措施,防止酸雨的形成?
(1)、减少煤中的含硫量,对煤炭中的硫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2)、工厂排出的废气要处理达标后排放;
(3)、开发新能源;
(4)、加强环境监测。
4、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造成对空气的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燃料中的一些杂质如硫等燃烧时,产生 SO2等;
(2)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 CO;
(3)末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碳粒,尘粒等排队放到空气中;
5、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 NO,末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1)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气体;
(2)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的排放;
(3)使用压缩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
(4)开发新能源等;
典例 6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 )
A.天然气 B.石油 C.氢气 D.煤
【答案】C
【解析】新能源包括太阳能、核能、风能、氢能等;而煤、石油、天然气是化石燃料,属于常规能源,故
选:C。
典例 7 我们要把辽阳建设成“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城市,下列做法与此相违背的是( )
A.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B.露天焚烧作物秸秆
C.回收利用废旧电池 D.合理施用农药化肥
【答案】B
【解析】A、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做法正确,故选项错误;
B、露天焚烧作物秸秆生成有害气体和烟尘,做法与此相违背,故选项正确;
C、回收利用废旧电池做法正确,故选项错误;
D、合理施用农药化肥做法正确,故选项错误;
故选:B。
典例 8 下列关于能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氢气是 21 世纪的理想能源 B.科技发展可促进能源的开发利用
C.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可再生能源 D.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和低碳方向转型
【答案】C
【解析】A、氢气燃烧生成水,无污染,且热值高,故是一种理想的绿色能源,故 A正确;
B、科技进步会促进能源的开发利用,故 B正确;
C、煤、石油、天然气不能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是不可再生能源,故 C 错误;
D、为了节约化石燃料,减少污染,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故 D 正确。
故选:C。
典例 9 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1)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能源,其主要成分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2)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可适当节省石油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
染。其中乙醇属于_____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答案】(1).CH4+2O2 CO2+2H2O;(2).可再生
【解析】本题考查了甲烷的性质和能源的分类。
(1)甲烷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是 CH4+2O2 CO2+2H2O;
(2)乙醇可通过高粱、玉米和薯类等发酵、蒸馏得到,属于可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