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9 MB
- 2021-11-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古
诗
咸阳城东楼
XIANYANG CHENG DDONGLOU
唐 许浑
简介
许浑
: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诗中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
背景
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
849
)从故乡(今江苏丹阳)来到长安任监察御史,历经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
……
诗人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这首意蕴别致的七律。
背景
咸阳
:
今属陕西。咸阳旧城在今西安市西北,秦汉两朝在此建都,汉时称长安,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赏析
首联:一上高城万里
愁
,
蒹葭杨柳似汀洲。
『
愁
』
花式表达: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
愁
。
白发三千丈,缘
愁
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
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
愁
。
赏析
首联:
一
上高城
万
里愁
,
蒹葭杨柳似汀洲。
万:
生发愁绪程度之重。
一:
触发愁绪时间之短。
赏析
首联: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
汀洲
。
『
汀
』
释字:平也。水平谓之汀。
汀洲,水中的小洲。
举例: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
春江花月夜
》
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
—— 《
江南曲
》
赏析
首联: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
似
汀洲。
『
似
』
:
此处并无什么汀州,诗人登上咸阳城楼,举目一望见秦中河树风物居然类似江南,愁之由来可见一斑。
赏析
分析“一上高楼万里愁”的“
愁
”含义和作用
『
愁
』
作用: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以“愁”开篇,其后交待“愁”的缘由(用首句引出下文情感的抒发)。
颔联:
溪
云初起日沉
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溪:这里指咸阳城南的
磻
溪。
阁:这里指城西的慈福寺。
颔联中写了哪几种自然现象?请分别描述之
。
云、日、雨、风
云起、日沉、风满楼、雨欲来
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仿佛靠近慈福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冷风乍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
赏析
《诗境浅说》
评“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谓“绝妙好词”, 试从内容角度赏析。
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十分形象地写出山城暴雨即将来临的自然情景,给人紧张压迫之感。
成语
山雨欲来
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赏析
颈联: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承接上联山雨将至,鸟雀都有哪些反应?
下绿芜
(仓皇逃入)
鸣黄叶
(躲着悲鸣)
眼前实景
你看出来作者虚写的是什么吗?
赏析
秦苑、汉宫:曾经的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剩鸟雀和虫鸣。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
登金陵凤凰台
》
宫女如花满春殿
,
只今惟有鹧鸪飞。
——《
越中览古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乌衣巷
》
异曲同工
愁更愁:历史王朝的更替,世事难料,人生无常。
赏析
尾联: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
“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
“东来”,指诗人自东边而来。
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
赏析
尾联: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
流
。
怎样理解这个“流”字?
渭水无语东流,不会为任何事物而改变停留,有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无情之意。这里暗示出大唐风雨飘摇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赏析
根据《咸阳城东楼》内容,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官宦在外,思念家乡;
国势动荡,危机四伏;
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赏析
谢谢您的观看指导!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and guidance
古
诗
李商隐
无 题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
《夜雨寄北》
李商隐
《登乐游原》
新课导入
李商隐(813—858), 字
义山
, 号
玉溪(谿)生
,原籍怀州河内(今 河南沁阳)。晚
唐
著名诗人,和
杜牧
合称“
小李杜
”,与
温庭筠
合称为 “
温李
”。他擅长诗歌写作,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代表作有
《泊秦淮》《夜雨寄北》《贾生》
等。
1、作者简介
文学常识
李商隐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内心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这首《无题》就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的诗。
2、写作背景
文学常识
1、读准字音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bìn
tàn kàn
péng
yīn
无题
李商隐
吟读,感知音韵美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
、读准节奏和韵脚
无题
李商隐
吟读,感知音韵美
3
、读出感情
4
、抽生朗读
5
、全班齐读
吟读,感知音韵美
1.结合注释,试译诗歌。
无题:
唐代以来,有的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 无题”作诗的标题。
丝方尽:
这里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云鬓改:
意思是青春年华消逝。云鬓,指年轻女子浓黑轻柔的秀发。
蓬山:
指海上仙山蓬莱山。此指想念对象的住处。
青鸟:
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有意为情人传递消息。
殷勤:
情谊深厚。
译读,感知意境美
2、译读诗歌,理顺诗意。
译文:
见面的机会难,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 况且又兼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 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照镜,只担忧鬓发变色,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译读,感知意境美
1.从诗的第一句,可以看出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场景?
明确:
离别的场景。
2.离别的双方心情怎样?
明确:
心情痛苦不堪。这一点从两个“难”字可以看出。
赏读,感知情感美
3.如何理解这两个“难”字的作用?
明确:相见时难别亦难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两个“难”字总括了被阻隔、受摧残的爱情历程,奠定了全诗深沉、缠绵、无望的悲剧基调,有总领全篇的作用。
第一个难是困难,第二个难是难受,两个难字,凸显两人情深意重。两个难字表面似同,义实有别,而其艺术效果却着重加强了别难的沉重力量。
赏读,感知情感美
4.如何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
明确:
是全诗的千古名句。“丝”和“相思”的“思”是同音字,谐音双关,泪也因思而落。首先以蚕丝象征情思,又以蚕死丝尽,表达对爱情的执著到死方休。诗人又以蜡炬燃烧来比喻自己的爱情之泪。表现了诗人执著而又无望的的情感。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原意:
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
新意:
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
赏读,感知情感美
5、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有多种理解。你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人?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母亲:
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无怨无悔,尽心尽力,只有奉献不求索取。
教师:
人们常常用蜡烛、春蚕来比喻我们敬爱的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
赏读,感知情感美
6
、有人认为春蚕两句是写诗人自己,晓镜两句是诗人设想的女方,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明确:
同意。
颔联巧妙的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主人公对恋人思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颈联则由己及恋人,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设想对方的种种情状,以示相爱之深。
赏读,感知情感美
7
.如何理解诗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明确:
诗人把希望寄托于青鸟,暗示了诗人不尽的思念之情及相思之苦还不会停止。
补充: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
赏读,感知情感美
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
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诗词主旨:
赏读,感知情感美
1、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回环往复的抒情方法。
四联各有侧重,每一联都是一个抒情角度。
首联从相见时难写到离别,表现一对恋人刻骨铭心的相思,痛苦难堪的真情;
颔联从自己一方表白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九死不悔;
颈联由己及推人,表现恋人双方苦苦思念;
尾联化用神话传说,写自己渴望相见的心愿。
品读,感悟艺术美
(2)
比兴手法的运用与谐音双关手法
的配合使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春蚕之丝和蜡炬之泪这两个象征性意象,来表现
相思之苦和对爱情的坚贞
,形象贴切,意境隽永。
品读,感悟艺术美
(3)婉曲柔密的风格。
全诗感情强烈,但没有外露的句子,而是用委婉绵柔的形式来吐露,或用残春季节的暗示,或用残春蜡炬表现,又用神话假托,呈现婉曲柔密的风格特点。
(4)艺术风格。
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品读,感悟艺术美
播放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
爱情是美好的,虽然也会有不太圆满的结局,但歌颂爱情的诗都是美丽的。今天我们学了李商隐的这首《无题》,希望大家把诗人带给我们的美妙境界牢牢记住,如果喜欢他的诗风也可以去阅读《李义山诗集》。
小结:
品读,感悟艺术美
1. 默写填空。
(1)相见时难别亦难,
。
(2)
,夜吟应觉月光寒。
(3)李商隐在《无题》中抒写浓郁的离别之恨的名句是:
。
(4)人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的“
”来赞美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东风无力百花残
晓镜但愁云鬓改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中考链接
2、请赏析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以双关、对偶和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这句话的本义是:我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烛泪烧成灰烬方流尽。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献身精神。
中考链接
3、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有何深意?
答:
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
中考链接
4、选出赏读有误的一项: ( )
A、首联融情入景,两个难概括万千内容,渲染了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B、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爱情之深。
C、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虚拟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
D、末联连用典故寄托宽慰和希望:两人一别,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多得很。
D
中考链接
5、选择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暮春时与自己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第一个难指困难,第二个难指难受,东风无力百花残渲染了当时别离的气氛,情景交融,东风指春风,字使有凄楚的感觉。
B、颔联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所爱的人致死不渝的深情。
C、颈联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尾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形。
D、全诗把别后相思写的缠绵悱恻,诗人对爱情执着追求令人动容。
C
中考链接
6、选出对李商隐《无题》赏读有误的一项:( )
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问。
B
中考链接
行 香 子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熟悉文章内容。
2.
感受作品中春天的美好,体验词人写作的心情。
3.
了解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
4.
感受古人的情怀,认识属于自己的“春天”。
走近作者
【秦观】
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
邗沟居士
,世称
淮海先生
。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诗词诵读
树绕村庄,水满
陂
(
bēi
)
塘。倚东风,豪兴
徜徉
(
chángyáng
)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
(
yáng
)
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美读诗词
同学们,请让我们走进诗词,去寻找诗词中春的美好,进行一场寻春之旅。
以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问题:
1.
假如你是一名身患疾病的老人,观赏这上阙的春光,会如何介绍,又会感悟到什么?
2.
春在何处?(请找出具体的事物。)
1.
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沐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生命真的如此美好!
我们站着
扶着自己的门扇
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
顾城
静观
花开
诗词赏析
上阙:
“豪兴”点明心情, “倚”“徜徉”则写出诗人怡然自得的神态。
“小园”二句,写词人在漫游中为一座春意盎然的小园所吸引。看上去园子才那么一点点大,但却好像收纳了全部春光。那么,有哪些春色呢?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
朝摘桃花红破萼, 莫摘李花繁满枝,
客心浩荡东风急, 把酒看花能几时。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有桃花红”三句,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的菜花,正是这些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才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
此处属于
——
定点观景
美读诗词
下阙:
1.
假如你是一名青春烂漫的孩童,又该怎样倾诉这下阙的处处美景?
2.
春在何处?(请找出具体事物。)
我想去追逐春光
——
你看,那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旗帜在风中
飞扬
,
恰似我张扬的青春!
小桥
上,
溪水旁
,落花逐流水,溪水潺潺伴花香!
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阳春何处无知己?
想孤身前往去看一场花事。
如果午后微雨突袭
,
你
恰好渡船而过,不妨让我们在春柳拂面的桥头相见。
青春的
律动
,在狂野不羁的追逐!!!
运动不息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
“远远”四句,词人移步小园转向远处一带的围墙
,
在墙内隐现出茅草小堂。在墙外小桥流水不远,飘扬着一面青色酒旗,显然有一家小酒店就在近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正莺儿啼”三句,仍是特写春之一隅,地点却已经转到田野之中。与上阕对应部分描写静静绽放的开花植物不同,这里集中笔力写的是动感极强、极为活跃的虫鸟等动物;“啼”、“舞”、“忙”三字概括准确,写春的生命活力,更加淋漓尽致。比起小园来,别
有一种春光。
主 旨
这首《行香子》,有动有静,色彩鲜明,诗人用及其平常的景物和平淡的语言,就构成了一幅令人向往的人间仙境。在词中,春光热闹非凡,但是,此词读起来,却给人一种
悠然恬淡之感
,只觉得,满身的疲惫与风霜,尽数都被这春光洗去,让人愿意放慢匆匆的脚步,只愿与诗人一同徜徉在这无边的春景中,醉卧在村边绿树旁,做一个
怡然愉悦的梦
。
【南宋】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激趣导入
请大家根据下列信息猜测这是哪一位诗人或词人:他是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临港街道四风闸村)人。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 他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和爱国诗人陆游双峰并峙。他的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他----是谁呢?
目标导航
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3、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作家名片
辛弃疾
(1140-1207年10月),
字幼安,号稼轩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
背景链接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自主学习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qiǎng
huán
自主学习
⑴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
⑵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⑶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陈慥《无愁可解》:“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来不识愁味。”
⑷“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勉强地,硬要。
⑸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⑹欲说还休: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词:“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休,停止。
词语解释
自主学习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诗词大意
文本解读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年轻时登高远眺,气壮如山,不知愁苦。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指其涉世未深。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前一个“爱上层楼”,指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于是故作深沉,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来作诗。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从而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文本解读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词的下片,作者着重写而今历经艰辛,饱尝忧患,满腹抑郁、深沉的愁苦。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概括了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是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转折点。
文本解读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作者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前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曾经年少轻狂,故作深沉,如今愁到极点却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作者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洒脱,实则内心沉重,充分表达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
文本解读
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问题探究
1.全文围绕哪那个字来写的呢?
“愁”
读上阙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2
、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为什么(结合“强”字分析)学生自由交流,
闲愁
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登楼”
《登楼赋》是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王粲的作品。这篇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 后人常以登楼暗喻“愁”,成了“愁”的代名词。
问题探究
3
、辛弃疾“爱上层楼”但这种愁是闲愁吗?老师谈谈自己的看法,同学们可以参考,(学习态度指导:不唯师、不唯教、不唯书,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
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
问题探究
4
、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
而今的愁是胸怀大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问题探究
5
、为什么词人
“
欲语还休
”
?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作者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
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因为这种失望,所以辛弃疾(欲语还休)
问题探究
6
、词中的
“
天凉好个秋
”
是什么含义,是闲话还是弦外有音?
“
天凉好个秋
”
是句闲淡的话,意即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表明作者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淡之中,耐人寻味。但
“
天凉
”
和
“
秋
”
却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情这句话看似闲话,平静洒脱,实则却深沉含蓄。人说秋色入心即为愁,作者这样写,正写出了内心的无奈和愁绪的无尽。这一腔
“
愁
”
,词人越是不说,越是令人感到愁的沉重。
问题探究
8
、文中哪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第一组:“少年”和“而今”对比;
第二组:“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
第三组:“不识”与“识尽”对比。
7
、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问题探究
9
、少年和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
少年为宾,老年为主。少年之愁,是可说之愁,是激昂之愁;老年之愁,是无言之愁,是沉郁之愁。而这种浓得化不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愁情,才是词人要传达的。少年
”
爱上层楼
“
的原因是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而今是尝遍了愁的滋味却说秋天很美好。
“
却道天凉好个秋
”
的理解是:心中充满了愁苦,却无处诉说,只好找个话头,说说这天凉的秋天。
问题探究
10
、找出文中运用重复手法的句子,并说出其作用。
上片中两个
“
爱上层楼
”
重复使用,将两个不同层次的内容联系起来,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真实地写出了词人年轻时代的精神面貌。
“
欲说还休
”
也有两层意思,一是因为
“
识尽
”
愁滋味,饱经沧桑,历经坎坷,有说不尽的
“
愁
”
。二是当时投降派当权,有
“
愁
”
无处可说,说了犯忌,不如不说。重复也同时起到了
“
中间枢纽
”
的作用。
真题演练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丑奴儿”是词的标题,“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副标题。
B.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
C.词的上片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核心,回忆了年少时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
D.词的下片表现“而今识尽愁滋味”, 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的深沉和悲愤。
D
真题演练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中第一个“爱上层楼”,与上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B.上片中第二个“爱上层楼”,与下句构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C.下片中第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D.下片中第二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的“天凉好个秋”,表现作者积极乐观,将愁绪寄予自然景色之中的豁达。
D
真题演练
3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词的上片侧重回忆作者“少年”时的“愁”,词的下片侧重抒发作者“而今”的“愁”。
B.词的上片作者的情绪悲壮豪放,词的下片作者的情绪哀婉凄绝,全词形成鲜明对比。
C.词的上片作者把不谙世事的闲愁当作了愁,词的下片作者感慨“欲说还休”的愁绪。
D.上片中“不识”描绘了年轻时的纯真无知,下片中“识尽”概括了作者艰辛的历程。
B
真题演练
(
1
)
、形成因果关系,叠句的应用把两个不同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十分完整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
)
、表现诗人尝遍心酸后无可奈何的复杂况味,体现诗人之“愁”的深沉博大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4
、
理解性默写:
板书设计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上片:
少年
不识愁滋味
过渡:
爱上层楼
下片:
而今
识尽愁滋味
对比、衬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