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 MB
  • 2021-11-11 发布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中考化学试卷+化学实验操作练习题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 专题训练+中考化学试卷+化学实验操作练习题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附参考答案 一、气体的制取、干燥及装置连接 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学习了气体的制取和收集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内容: (1)写出下列仪器名称:a ;b . 图 3 (2)若用 E 装置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 口通入(填“c”或“d”). (3)装置 B、C 都可用来制取二氧化碳,装置 C 相对于装置 B 在操作方面的优势是 。也可用加热 碳酸氢钠(NaHCO3)固体(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水)来制取 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若用此法来制取 C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收集装置为 . (4)实验室制取氧气有以下主要操作步骤:① 加热 ② 把药品装入试管后固定在铁架台上 ③ 检查装置的气密 性 ④ 熄 灭 酒 精 灯 ⑤ 用 排 水 取 气 法 收 集 气 体 ⑥ 从 水 槽 中 取 出 导 管 。 正 确 的 操 作 顺 序 是 ( 写 序 号) 。 (5)若用 F 收集 CO2,要测量生成的 CO2 气体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目的是 ; 植 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 (填“有”或“无”)明显影响. 2、图 3 所示装置有多种用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洗气:除去 CO2 中的水蒸气,装置内应盛的物质是 ,气体应从装置的 端通入。 (2)检验:证明 CO 中混有 CO2,装置内应盛 。 (3)贮气:若用排空气法收集 H2,气体应从装置的 端通入(填“A”或“B”,下同。) 若用排空气法收集 O2,气体应从装置的 端通入。 若用排水法收集 H2,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 端通入。 若用排水法收集 O2,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 端通入。 3、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装置。请据图回答: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 。收集某气体只能采用 E 装置,由此推测该气体具有的性质 ;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组合是 (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室制得的 CO2 气体中常含有 HCl 和水蒸气。为了得到纯净、干燥的 CO2 气体,除杂装置的导管气流方向连接 顺序是 (填选项)。 A.a→b→c→d B.b→a→c→d C.c→d→a→b D.d→c→b→a 4、实验室用图所示装置制取纯净、干燥的氢气,并进行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2 (1)装置 B、C 内所盛的液体分别是浓硫酸和氢氧化钠中的一种,则装置 B 内所盛液体是 ,装置 C 的作用 是 。 (2)为检验氢气还原氧化铜有水生成,装置 E 中所盛试剂是 ,反应后装置 E 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3)为证实生成的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装置 B 应改盛 溶液。 (4)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主要操作步骤有:① 加热氧化铜 ② 检验氢气纯度 ③ 停止加热 ④ 通入氢气 ⑤ 停止通 入氢气。正确的操作顺序(序号)是 。 掌握:1、常见方程式: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 实验室制氧气 、 、 。 实验室制氢气 。碳还原氧化铜 。 2、实验装置的改良:①注射器代替长颈漏斗的优点:便于控制反应速率。②多孔隔板的优点: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 生和停止。③分液漏斗的优点: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3、常见物质的检验和吸收(除去):①CO2 的检验:通入澄清石灰水,方程式: ; CO2 的吸收:NaOH 溶液,方程式: 。 ②检验水的生成:无水硫酸铜,现象: 。吸收水:浓硫酸,生石灰或氢氧化钠。 ③检验酸:a、加紫色石蕊溶液,变 ;b、加活泼金属,现象为 ,方程式: c、加入碳酸钠,现象为 ,方程式: 。 d、检验氯化氢或 Cl-也可用硝酸银溶液,方程式: 。 ④检验碱:a、加无色酚酞,变 ;b、加入氯化镁(出现 )或氯化铜(出现 )。 5、有一混合气体的成分中可能含有水蒸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某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装置探究混合气体的成分.请 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证明混合气体中有水蒸气的现象是 ;若 B 中澄清石灰水出现 现象,则证明混 合气体中有二氧化碳;证明混合气体中有一氧化碳的现象是 。 (2)若混合气体中含有 CO,在 F 处尚缺少的实验仪器的名称是 ,目的是 。 (3)如果将上述装置中的 A,B 交换.则不能检验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 。 二、催化剂的探究 6、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做“寻找新的催化剂”课题时,发现将生锈的铁钉放到 过氧化氢溶液中,也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于是,他们对此展开探究: (1)提出问题:什么物质是该反应催化剂? (2)设猜想与假设:下面是组内两位同学所作的猜想,请你完成小华的猜想。 【假设一】小芳同学:铁钉表面的氧化铁是 H202 溶液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假设二】小华同学:铁钉里的 是 H202 溶液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3)实验与结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3 实验 I:把一定质量的氧化铁粉末加入到装有 10mL5%的 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并用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置于 试管口,观察现象。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假设一成立 实验Ⅱ:取 10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 加入 , 并用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置于试管口,观 察现象。 无现象 假设二 (填“成立”或“不成立”) (4)讨论交流: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小芳的“实验 I”还不能够确切的说明氧化铁就是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 理由是: 。 请你设计实验(写出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结论)证明其中的某一点理由: 。 掌握:催化剂的实验题勿忘验证催化剂的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 和 不变。 设计实验:验证质量不变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的催化剂质量,相互比较。验证化学性质不变收集反应后的催化剂,加 入到新的反应物溶液中,观察现象(仍可起催化作用)。 三、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7、小刚设计实验探究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产并分析相关问题.请填空: (1)他设计的四种实验方案,所需试剂如下: ①铜、银、硫酸亚铁溶液 ②铁、银、硫酸铜溶液 ③银、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 ④铜、硫酸亚铁溶液,硝酸银溶液 上述方案中,正确的是 (填写序号). (2)某化工厂生产过程中的残液含有硝酸银和硝酸铜两种物质.小刚取少量该残夜,分别盛在 A、B 两支试管中,再 分别加入不同质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分别取滤渣或滤液进行下表所示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分析与结论 将 A 试管滤出的滤渣洗涤后加入到稀盐酸中 有气泡产生 从 A 试管得到的滤液中的溶质是 向 B 试管得到的滤液中滴加少量稀盐酸 有白色沉淀生成 B 试管滤出的滤渣的成分是 四、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变质 8、某化学实验室有一瓶失去标签的碱溶液,可能是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溶液;小王同学认为是氢氧化钙溶液。请你按 小王同学的猜想,进行下列实验探究,并按要求填写写表: 猜 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与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若不反应可不写化学方程式) 可 能 是 氢 氧 化 钙 溶 液 方案Ⅰ:用试管取约 2mL 该溶液,向 其中滴加几滴____________溶液 该溶液是_______________, 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Ⅱ:(选用与方案Ⅰ不同类别的其 他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溶液是_______________, 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 _______ 9、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有一瓶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塞橡皮塞,征得老师同意后,开展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 1】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了呢? 【实验探究 1】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4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 , 并不断振荡. 有气泡冒出. 溶液一定变质了. 【猜想与假设】猜想 1:该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猜想 2:该氢氧化钠溶液 . 【查阅资料】(1)氯化钙溶液呈中性(2)氯化钙溶液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 【实验探究 2】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过量 的氯化钙溶液,并不断振荡. 有白色沉淀 生成.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 有 . (2)取步骤(1)试管中的少量上层清液,滴加酚 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 有 . 【实验结论】该溶液 (填“部分”或“全部”)变质. 【反思与评价】在上述【实验探究 2】中, (填“能”或“不能”)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氯化钙溶液,原因 是 。 掌握:1、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 2、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的方法:①稀盐酸,方程式 ,现象 。 ②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方程式 ,现象 。 ③氯化钙或氯化钡,方程式 ,现象 。 3、检验氢氧化钠部分或完全变质:①稀盐酸和无色酚酞,现象 ,说明氢氧化钠 变 质;②氯化钙和无色酚酞。 10、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了解碳酸氢钠粉末(NaHCO3)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下探究.该小组成员将少量碳酸氢钠粉 末置于下图装置的试管中,充分加热至反应完全,发现试管口出现无色液体,澄清石灰 水变浑浊,且试管底部有白色固体残余.两位同学提出以下猜想: (1)提出问题:残余白色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2)猜想与假设: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两位同学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甲同学:“白色固体是氢氧化钠(NaOH)”; 【猜想二】乙同学:“白色固体是碳酸钠(Na2CO3)”. (3)实验与结论: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方程式: ; ②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甲同学设计了以下方案并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残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使之溶解,往试管中滴加 2 滴无色酚 酞溶液,观察现象 溶液变红 白色固体是氢氧化钠 根据甲同学的猜想与验证,乙同学认为甲的结论不准确,因为 。 ③以下是乙同学设计的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残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 ,观察现象 试管中产生大量气泡 ④根据以上实验探究内容,写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4)讨论交流:你还能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来验证乙同学的猜想吗? 5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五、粗盐的提纯 11、某食盐样品中含有少量沙土、氯化钙和氯化镁.以下是除去食盐样品中沙土、氯化钙和氯化镁的实验流程: 根据流程图回答: (1)操作Ⅰ的名称是 ,加入的试剂 A 是 ,沉淀是 ; (2)写出 NaOH 与杂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加入试剂 B 为 ,其目的是 ; (4)蒸发结晶时用到玻璃棒的作用是 . 六、NaOH 与 CO2 反应验证 12.某化学课堂上同学们正在进行酸、碱、盐知识的探究,以下是教学片断,请你参与其中并认真填写空格. 【学生实验】将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 【学生板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 .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猜想假设】猜想①: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猜想②:两者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 (1)小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 A、B 两个实验. 实验现象:A 中软塑料瓶変瘪,B 中 . (2)小红认为小华的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容器内压强降低.小明同学却对 此提出质疑,他认为小华的实验不严谨,其理由是 ,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仍利用该装置,补做 的对比实验是 . (3)小宁设计的是通过检验生成物来验证猜想,帮她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反思拓展】通过此探究实验,我们发现,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证明反应的发生, 这两个角度是 ; . 七、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3、达州盛产天然气,有“中国气都”之称的美誉.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我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烷 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请你参与 【提出问题】: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 CO2,不完全燃烧生成 CO;无水 CuSO4 遇水变蓝。 【猜想与假设】:甲 CO2 H2O;乙 CO H2O;丙 NH3 CO2 H2O;丁 CO2 CO H2O。你认为 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 由是 。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将甲烷在一定量的 O2 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如图所示装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 B 实验后的溶液中加入 验证了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 反应 6 (1)A、B 装置的顺序能否颠倒?(填“能“或“否”) 。 (2)实验中用纯净 O2 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 。 (3)实验中观察到 A 中无水 CuSO4 变蓝,B、D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 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由 此推断 同学猜想成立。 (4)请写出 B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 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的化学方程 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交流】:为避免有毒的 CO 污染环境,所以含碳元素的物质燃烧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 八.酸碱中和滴定 14.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时,向烧杯中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 记滴加指示剂.甲同学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 到酚酞试液不变色. 请写出该中和反应方程式: . (1)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甲同学:“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溶液呈中性”; 猜想二:乙同学:“反应后氢氧化钠过量,溶液呈碱性”; 猜想三:丙同学: . 甲 、 丙 两 位 同 学 经 过 讨 论 后 觉 得 乙 同 学 的 猜 想 不 正 确 , 两 位 同 学 的 理 由 是: . (2)设计并进行实验: ①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甲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②请你设计另一个实验(与甲同学方案不同)方案,验证丙同学的猜想,并填写下表: 其他 15、为确定木炭还原氧化铜后的固体成份,请你与兴趣小组的同学完成以下探究 【对固体猜想】猜想 I:全部是金属铜; 猜想Ⅱ:除铜外,还含有氧化铜; 猜想Ⅲ:除铜外,还含有木炭; 猜想Ⅳ:除铜外,还含有氧化铜、 。 【进行实验】实验流程见下图: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滴在 干燥的 pH 试纸上,观察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 卡对比. pH 7(填“>”、“=” 或“<”)7 猜想一不成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三: (填“成立”或“不成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7 【问题与讨论】 (1)步骤②包括溶解、 两步操作,它们共同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 。 (2)C 的化学式为 ,D 的化学式为 ,由此推出固体 B 中含有 (写化学式),步骤④发生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结合(2)的结论推断:如果溶液 A 显蓝色,则溶液 A 的溶质的化学式为 ,说明样品中含有 , 则证明猜想 成立;如果溶液 A 无色,则证明猜想 成立。 16、2010 年法国佳士得公司拍卖我圆明园兔首和鼠首两件文物,但中国对其拥有不可置疑的所有 权.这两件文物均为青铜器,其表面呈绿色,小芳查阅资料得知,这是铜器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生 成了铜绿[Cu2(OH)2CO3],铜绿不稳定,受热后可生成三种氧化物。 (1)制作兔首鼠首的青铜合金材料属于( ) A.金属材料 B.复合材料 C.合成材料 D.无机非金属材料 (2)根据铜绿的化学式,你认识铜绿的形成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 和 共同作用的结果。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结合所学知 识,请说出两种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 、 。 (3)为探究铜绿的组成,小芳同学从其它铜器上取下适量的铜绿,放入图所示装置中,加热后,可能出现的现象 是 ,根据实验现象说明,铜绿加热后可生成 、 和 . (4)为验证铜绿的组成中含有铜元素,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吗?写出简要的操作步骤、可能的现象及结 论 . 17、松花皮蛋是我们喜爱的食品。某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制皮蛋料泥的原料主要是:生石灰、纯碱、草木灰(含 K2CO3)等。同学们对料泥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猜想 I:料泥的主要成份是 Ca(OH)2、NaOH、KOH、CaCO3、灰份; 猜想Ⅱ:料泥的主要成份是 Na2CO3、NaOH、KOH、CaCO3、灰份。 【实验与现象】实验过程与现象如下图: 【问题与讨论】 (1)步骤②中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玻璃棒在步骤②中的一种作用 。 (2)步骤③的现象说明滤渣中含有: (写化学式)。 (3)请写出上图中出现的化学方程式: 。 (4)由上述实验现象推断,猜想 是正确的,其理由是 。 18.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做了三个趣味实验,装置如右图(气密性良好).当开启分液漏斗的旋塞,液体滴入 盛有固体的试管 2 中时,观察到不同的现象. (1)若试管 2 中发生了化学反应,观察到试管 1 中有气泡产生,且其中的石蕊溶液变红,试管 2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为 (2)若试管 2 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观察到两支导管口同时冒气泡、 8 吸滤瓶内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试管 2 中的固体可能是 (3)若观察到吸滤瓶内盛有的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红色溶液变无色,分液漏斗中的液体、试管 2 中的固体分别可能 是 ;烧杯中的液体可能是 .请你解释溶液变色的原因: 19.在化学实验技能考试中,有一题目是鉴别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小红等几位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⑴写出试管②中碳酸钠与氢 氧 化 钙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 ⑵实验结束后,小红同学将①、②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中,看到废液浑浊,就对废液进行了过 滤,小红等几位同学对滤液的成分又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除水外还含有哪些物质? 【猜想】 小红认为:只含氢氧化钠; 小明认为:可能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 小亮认为:可能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你认为还可能是 (写一种猜想)。 【讨论】你认为小红、小明、小亮三位同学中谁的猜想不合理,请说明理由。 【实验设计】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正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 你的猜想正确 【反思拓展】 ①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 ②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应怎样处理上述实验后的废液才能倒入下水道? 。 9 △ ∆ 1.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2.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 3.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K2MnO4 + MnO2 + O2↑ 4.过氧化氢:2H2O2 2H2O+ O2 ↑ 5.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 2KClO3 2KCl + 3O2 ↑ 6.水的电解:2H2O 通电 2H2↑+ O2 ↑ 7.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 8.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9.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10.(实验室制 CO2):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11.(工业制二氧化碳):CaCO3 高温 CaO + CO2↑ 12.(鉴别二氧化碳):Ca(OH)2 + CO2 = CaCO3 ↓+ H2O 1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Cu + CO2 14.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15.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16. 锌和稀硫酸 Zn + H2SO4 = ZnSO4 + H2↑ 17.铝和稀盐酸 2Al + 6HCl = 2AlCl3 + 3 H2↑ 18.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19. 氧化铁和稀盐酸:Fe2O3 + 6HCl =2FeCl3 + 3H2O 20.盐酸和烧碱:HCl + NaOH = NaCl +H2O 21. 氢氧化铝治疗胃酸: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22.碳酸钠与稀盐酸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CO2↑ 23.苛性钠在空气中变质:2NaOH + CO2 = Na2CO3 + H2O 24. 氢氧化钙与碳酸钠: 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25.硫酸钠和氯化钡:Na2SO4 + BaCl2 == BaSO4↓ + 2NaCl 26.氯化镁与氢氧化钠:MgCl2+2NaOH=2NaCl+Mg(OH)2 MnO2 MnO2 10 中考真题:化学试卷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8 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车胎爆炸 B. 高粱酿酒 C. 玻璃破碎 D. 干冰升华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 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解:A.车胎爆炸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高粱酿酒的过程中,生成了酒精这种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C.玻璃破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干冰升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 B. 点评: 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 化. 2.(3 分)(2015•武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经常用水冲洗自行车可以防锈 B. 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C. 用活性炭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D. 铁合金是一种纯净物 考点: 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硬水与软水;合金与 合金的性质.. 专题: 空气与水;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A.根据铁生锈的实质和防止铁生锈的措施判断. B.根据空气的组成来分析.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D.根据合金的组成来分析. 解答: 解:A.铁生锈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经常用水冲洗自行车会更易 生锈,所以错误. B.空气中氮气约占其体积的 78%,氧气约占 21%,所以正确.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但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离子, 不能降低水的硬度,故说法错误. D.铁合金是由铁和其他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故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基本知识,金属防锈、空气组成、硬水软化以及合金,难度较小. 3.(3 分)(2015•武汉)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 A. 为减少白色污染,少使用塑料袋 B. 倡导低碳生活,多步行,少开车 11 C. 油锅着火时盖上锅盖灭火 D. 用氢氧化钠改良酸性土壤 考点: 白色污染与防治;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 化学与环境保护;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化学与生活. 分析: A、根据废弃塑料造成白色污染解答; B、根据低碳的理念解答; C、根据灭火的原理解答; D、根据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腐蚀性解答. 解答: 解:A、废弃塑料造成白色污染,为减少白色污染,少使用塑料袋,正确; B、低碳生活就是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步行,少开车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正 确; C、油锅着火时盖上锅盖灭火能隔绝氧气,正确; D、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腐蚀性,不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错误;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4.(3 分)(2015•武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食用“地沟油”对人体有害 B. 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可再生能源 C. 为保障食品安全,杜绝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剂 D. 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应大量施用化肥 考点: 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施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常见能源的 种类、能源的分类..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A、地沟油泛指在生活中存在的各类劣质油,地沟油中含有很多杂质、有毒物质. B、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不可能再生的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在自然界中可以不 断再生的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 C、食品添加剂可以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可依法添加使用. D、大量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水体污染等,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地沟油泛指在生活中存在的各类劣质油,地沟油中含有很多杂质、有毒物 质,食用“地沟油”对人体有害,故选项说法正确. B、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故选项说法错误. C、食品添加剂可以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可依法添加使用,不能过量使 用,可以使用可食用的食品添加剂,故选项说法错误. D、大量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水体污染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地沟油的危害、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特点、食品添加 剂、施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3 分)(2015•武汉)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12 为:Cu2(OH)2CO3 2CuO+X+C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固体物质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变 B. 碱式碳酸铜中铜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2:3 C. X 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D. 加热 Cu2(OH)2CO3 的实验装置和实验室制取 CO2 的发生装置相同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根据方程式可知固体质量减少,而铜元素的质量不变,分析元素质量分数的变 化; B、根据化学式中右下角的数字的意义分析; C、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不变分析 X 的化学式; D、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分析发生装置. 解答: 解:A、由方程式可知固体质量减少,而铜元素的质量不变,因此铜元素的质量分 数变大,故选项错误; B、化学式中同种原子的个数要合并,因此 Cu2(OH)2CO3 中铜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是 2: 5,故选项错误;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不变,可判断 X 的化学式是 H2O,H2O 是相对分子质量最 小的氧化物,故选项正确; D、加热 Cu2(OH)2CO3 的实验装置是固体加热型的发生装置,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 稀盐酸和石灰石,是固液常温型的发生装置,发生装置不同,故选项错误; 故选项为:C. 点评: 本题是有关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考查,难度不大,依据相关的知识分 析即可,注意理解化学式的意义. 6.(3 分)(2015•武汉)有关物质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表示物质之间 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质 X 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 B. 反应②是一定有盐参加反应 C. 向 Ca(OH)2 溶液中加入 CaO,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D. 图中的所有反应均不属于置换反应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溶质的质量分数;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碱的化学性质;有机 物与无机物的区别;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 框图型推断题. 分析: 根据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等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13 分析判断. 解答: 解:A、由于二氧化碳、碳酸钙之间相互转化,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x 可 以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属于有机化合物,故 A 错误; B、由于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二氧化碳不属于盐,故 B 错误; C、向 Ca(OH)2 溶液中加入 CaO,如是饱和溶液,溶液的质量分数不会变大,故 C 错误; D、由图中物质之间的反应可知,所有反应均不属于置换反应,故 D 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等的性质以及物质之间的转 化关系,难度不大,根据已有的知识即可分析解答. 7.(3 分)(2015•武汉)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 1)进行了改进.如图 2 所示, 试管丁、戊中各有一张每隔 2 厘米滴有一滴酚酞溶液的滤纸条,装有适量浓氨水的小药瓶固 定在橡皮塞上,试管丁中小药瓶上的瓶塞已塞紧,试管戊中的小药瓶上无瓶塞. 关于图 1、图 2 中的实验有以下说法: ①图 2 比图 1 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 ②图 1 和图 2 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③浓盐酸有挥发性,仅将浓氨水换成浓盐酸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④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图 2 的实验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⑤若将戊浸入冰水中,滤纸条不会变红. 以上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①② B. ③④ C. ③⑤ D. ④⑤ 考点: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本题考查了分子的性质,结合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 性质不同来分析解答. 解答: 解:①图 2 实验是在密封的小容器内进行的,与图 1 比较更环保、更节约,故正确; ②图 1 中乙烧杯中的酚酞试液变红色,丙烧杯中的酚酞不变色;图 2 中丁试管中的滤纸不变 色,丁试管中滤纸条上的酚酞变红色,二者均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正确; ③盐酸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故错误; ④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仍可形成对比实验了,故正确; ⑤分子在不同温度下都是在不断运动的,故错误. 故 C. 点评: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该题考查的知识点,然后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该题 题型新颖,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14 8.(3 分)(2015•武汉)某黑色固体粉末可能是 Fe、FeO、CuO、C 中一种或几种.为了探 究其成分,小明同学按照如图所示流程进行了实验. 关于该实验有以下说法: ①若溶液甲呈浅绿色,则原黑色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 Fe; ②若步骤Ⅱ中无明显现象,则固体乙中最多只能有四种物质; ③若步骤Ⅱ中有气泡产生,则固体乙一定是 C; ④若步骤Ⅱ中有红色固体析出,则固体乙中一定无 CuO; ⑤固体乙呈红色,则原固体中一定含有 Fe 和 CuO. 以上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1 个 B. 2 个 C. 3 个 D. 4 个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专题: 混合物组成的推断题. 分析: 根据 C 不与稀硫酸反应;氧化铜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 Cu2+在水溶液中显蓝 色;Fe 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气体;Fe、FeO 与硫酸反应生成的 Fe2+在水溶液中显浅绿色; 铁的活动性大于铜,能将铜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 解答: 解:由于 C 不与稀硫酸反应;氧化铜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 Cu2+在水溶液中 显蓝色;Fe 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气体;Fe、FeO 与硫酸反应生成的 Fe2+在水溶液中显浅 绿色;铁的活动性大于铜,能将铜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①若溶液甲呈浅绿色,则原黑色固体粉末中不一定含有 Fe,FeO 也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 Fe2+在水溶液中显浅绿色;故①错误; ②若步骤Ⅱ中无明显现象,说明了溶液中无硫酸铜,没有剩余的硫酸,如果硫酸的量不足, 则固体乙中最多可以有 Fe、FeO、CuO、C、Cu 五种物质,故②错误; ③若步骤Ⅱ中有气泡产生,说明了硫酸是过量的,则固体乙可能含有铜,不一定是碳,故③ 错误; ④若步骤Ⅱ中有红色固体析出,说明了溶液中含有硫酸铜,能判断黑色粉末中含有 CuO,不 能判断固体乙中是否有 CuO,故④错误; ⑤固体乙呈红色,说明有铁置换出的铜,则原固体中一定含有 Fe 和 CuO.故⑤正确.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A 正确. 故选 A. 点评: 同学们需要掌握常见离子、物质的颜色,如:Cu2+显蓝色,Fe2+显绿色,Fe3+显黄 色,Cu 显红色等.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5 小题,共 26 分) 9.(4 分)(2015•武汉)如图 1 为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利用该元素组成的单质可测定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如图 2 所示. 15 (1)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15 ,在化学反应中该原子易 得到 电子; (2)图 2 所示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P+5O2 2P2O5 .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空气组成的测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 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空气与水. 分析: (1)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弧线表示电 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最外层电子数 ≥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2)该元素的核电荷数为 15,为磷元素,可形成单质红磷,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解答: 解:(1)由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圆圈内的数字是 15,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 数为 15;最外层电子数是 5,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 3 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 (2)该元素的核电荷数为 15,为磷元素,可形成单质红磷,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 2P2O5. 故答案为:(1)15;得到;(2)4P+5O2 2P2O5.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等是正确解答 本题的关键. 10.(4 分)(2015•武汉)NaOH、Na2CO3、NaCl 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表 1 NaOH、Na2CO3、NaCl 分别在水中的溶解度(S/g) t/℃ NaOH Na2CO3 NaCl 0 42 7.1 35.7 10 51 12.2 35.8 20 109 21.8 36.0 30 119 39.7 36.3 表 2 常温下,NaOH、Na2CO3、NaCl 分别在乙醇中的溶解度(S/g) NaOH Na2CO3 NaCl 17.3 <0.01 0.1 根据表 1 和表 2 提供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NaOH 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增大 (填“增大”或“减小”) (2)20℃时,饱和食盐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6.5% (计算结果精确到 0.1%); 16 (3)为证明 CO2 能与 NaOH 发生反应,小明同学将 CO2 通入饱和 NaOH 的乙醇溶液中.请 推测该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 溶液变浑浊 ,推测依据是 碳酸钠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很 小 . 考点: 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碱的化学性质..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氢氧化钠的溶解度随温 度的变化特点,根据溶质质量分数= 计算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 数;根据碳酸钠在乙醇中不易溶解解答即可. 解答: 解:(1)据表格可以看出,氢氧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填:增大; (2)20℃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为 36.0g,故饱和食盐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故填:26.5%; (3)碳酸钠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很小,故生成碳酸钠会出现浑浊现象,故填:溶液变浑浊, 碳酸钠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很小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以及探究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的知识,完成此 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1.(7 分)(2015•武汉)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钾、硝酸钡、氢氧 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 Ⅰ.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逐渐加水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水的质量的变化 如图 1 所示; Ⅱ.取少量 B 点时的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不变色; Ⅲ.继续向烧杯中滴加稀硝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稀硝酸的质量的变化如 图 2 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C 段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冒出 ,从 C 到 D 液体的 pH 减小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 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 ,可能含有 氯化钾 ; (3)D 点时,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硝酸钠、硝酸钡、硝酸 ; (4)为进一步探究该白色固体的成分,该组同学取少量原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足量水溶 解,加 稀硝酸 ,过滤;再向滤液中加 硝酸银 ,观察现象.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 混合物组成的推断题. 17 分析: 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钾、硝酸钡、氢氧化钠都是可溶于水的物质,由图 1 可知, 加入水,有不溶物,说明了上述物质间发生反应生成了沉淀,由于碳酸能、硫酸钠都能与硝 酸钡反应生成沉淀,由此可知,一定存在硝酸钡;由图 2 可知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 沉淀应为碳酸钡和硫酸钡的混合物,说明了原混合物中一定有碳酸钠和硫酸钠.由取少量 B 点时的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不变色,说明了不含有氢氧化钠,据此分析 回答有关的问题. 解答: 解:由图 1 可知,加入水,有不溶物,说明了上述物质间发生反应生成了沉淀,由 于碳酸能、硫酸钠都能与硝酸钡反应生成沉淀,由此可知,一定存在硝酸钡;由图 2 可知沉 淀加入稀硝酸后,沉淀部分溶解,沉淀应为碳酸钡和硫酸钡的混合物,说明了原混合物中一 定有碳酸钠和硫酸钠;由取少量 B 点时的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不变色, 说明了不含有氢氧化钠. (1)由上述分析可知,BC 段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冒出,从 C 到 D 液体 的酸性增强,液体的 pH 减小; (2)由上述分析可知,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可能含有氯化钾; (3)D 点时,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钠、硝酸钡、硝酸; (4)由于氯化钾的存在不能确定,为进一步探究该白色固体的成分,该组同学取少量原固 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足量水溶解,加稀硝酸,过滤;再向滤液中加硝酸银,观察现象,若有 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含有氯化钾,否则则没有. 故答为:(1)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冒出,减小; (2)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氯化钾; (3)硝酸钠、硝酸钡、硝酸; (4)稀硝酸,硝酸银.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鉴别和推断,难度稍大,了解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氯 离子的检验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5 分)(2015•武汉)有些晶体按比例带有一定量的结晶水,带有结晶水的晶体在一定 温度下会脱去结晶水.草酸晶体(H2C2O4•xH2O)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透明晶体.草酸晶体 受热时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H2C2O4•xH2O (x+1)H2O+CO2↑+CO↑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该信息以及所学的知识设计并开展实验,测定草酸晶体中结晶水 的质量分数.(图中固定装置已略去,装置气密性良好,装置 A、B 中的试剂足量,注射器 量程足够) Ⅰ.测量装置 A、B 的质量,排尽注射器中的空气,连接装置; Ⅱ.取质量为 m 的草酸晶体,加热至完全分解,将产物全部通入以上装置; Ⅲ.测量并记录装置 A 增加的质量为 a,装置 B 增加的质量为 b,装置 C 读数为 V; Ⅳ.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利用装置 A、B、C 所得数据计算该草酸晶体中结晶水的质量 分数. 18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 A 中盛放的液体是 浓硫酸 ;装置 B 的作用是 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 装置 C 的作用之一是测量 一氧化碳 的体积. (2)乙同学对利用装置 B 测量结果计算的可靠性经行反思与评价,认为反应后装置 A 中残 留的气体会使自己的计算结果 偏大 (填“偏小”或“偏大”). (3)甲同学依据装置 A 测量结果计算结晶水的质量分数为 (用代数式 表示). 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量气装置;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1)根据加热后的产物来分析,A 是用来吸收生成的水蒸气、B 是吸收生成的二 氧化碳,C 是收集生成的一氧化碳; (2)根据题意,A 中残留气体中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 (3)根据参加反应的草酸晶体以及生成水的质量,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解答: 解:(1)吸收生成的水蒸气应该用浓硫酸;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用浓氢氧化钠 溶液;最后剩余的一氧化碳气体进入注射器;故填:浓硫酸;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一 氧化碳; (2)气体部分残留在 A 中,导致少量的二氧化碳没有被 B 装置完全吸收,A 质量偏大,导 致测量结果偏大,故填:偏大; (3)解:H2C2O4•xH2O (x+1)H2O+CO2↑+CO↑ 90+18x 18(x+1) m a 则: x= 则结晶水的质量分数为 = 故答案为: 点评: 本题属于信息题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依据题目的信息结合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要求熟练运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等的性质并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和计算. 13.(6 分)(2015•武汉)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白色的硫酸铜固体粉末, 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 14.2%的无色溶液 10g.请计算: (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 1.42g ; (2)实验前试管中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9 分析: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由题意,恰好完全反应,过滤, 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 14.2%的无色溶液 10g,得到的无色溶液为硫酸钠溶液,可计算出生成 硫酸钠的质量,进而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加入的硫酸铜固体的质量、生成氢氧化铜 沉淀的质量,进而可计算出实验前试管中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 解答: 解:(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 10g×14.2%=1.42g. (2)设参加反应的硫酸铜的质量为 x,生成氢氧化铜的质量为 y, 2NaOH+CuSO4=Cu(OH)2↓+Na2SO4 160 98 142 x y 1.42g x=1.6g y=0.98g 实验前试管中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 0.98g+10g﹣1.6g=9.38g. 答:(1)1.42g;(2)实验前试管中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 9.38g.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利用质量守恒定律 计算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练习题 化 学 一、A 类实验操作练习题 1.化学变化中的现象 实验用品: 大理石(或石灰石,盛放在广口瓶中)、稀盐酸(1:3,盛放在细口瓶中)、氢 氧化钠溶液(1%, 盛放在细口瓶中, 用橡胶塞)、硫酸铜溶液(5%, 盛放在滴瓶 中)、试管(15 mm×150 mm,2支)、试管架、试管夹、酒精灯、药匙、镊子、吸 水纸、纸片、火柴、试管刷、废液缸(带过滤网)、污物杯、抹布。 实验要求: (1)掌握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2)掌握使用酒精灯给试管中液体加热的方法。 (3)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评 分 要 点 分值 扣分 (1) 生成气体 1.正确用镊子取一粒石灰石或大理石于试管内(一横二放三 慢滑,用擦拭纸擦镊子)。(1 分) 2.向试管内倒入约 2 ml 稀盐酸(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无 滴洒;取后盖上瓶塞,放回原处,标签向外)观察现象。 (1 分) 2 20 (2) 生成沉淀 1.向试管内倒入约 2 ml 的氢氧化钠溶液(瓶塞倒放、标签向 手心,无滴洒;取后盖上瓶塞,放回原处,标签向外)。(1 分) 2.向上述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滴管应垂直或倾斜悬在容 器口上方),(1 分)观察记录现象有沉淀生成。(1 分) 3 (3) 颜色变化 1.点燃酒精灯(灯帽正放,火柴熄灭后放入污物杯)。(1分) 2.用试管夹夹持上述试管(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向上夹在离试 管口大约1/3处)。(1分) 3.在酒精灯上加热(有预热操作,试管与实验台约成 45°角, 用外焰加热,加热时拇指不可接触短柄,试管口不能对人), 至试管内有黑色物质生成,熄灭酒精灯。(1 分) 3 2. 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检验 实验用品: 石灰石(或大理石,盛放在广口瓶中)、稀盐酸(1∶3,盛放在细口瓶中)、 烧杯(盛水)、饱和石灰水(盛放在细口瓶中,用橡胶塞)、集气瓶(125 mL、配 毛玻璃片)、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带 90°弯管、橡皮管和玻璃管都已连接好)、 试管(20 mm×200 mm)、试管架、 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镊子、药匙、火 柴、木条、试管刷、纸片、废液缸(带过滤网)、污物杯、抹布。 实验要求: (1)会用铁架台上的铁夹固定盛有液体的试管。 (2)会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3)根据所学原理,正确选用二氧化碳的收集和检验方法。 评 分 要 点 分值 扣分 (1) 组 装 仪器 并检查装置 的气密性 连接试管和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1分),(没有旋转动作扣1分)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1分)。(先把导管放入水中,后用手握住试管) 2 (2) 制取 二氧化碳 1.从试管口取下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放在实验台上,将盛石 灰石的瓶塞拿下倒放在实验台上,用镊子(或药匙)取几小块 (约5g—7g)石灰石(或大理石)于试管中(无撒落),取后盖 好瓶塞放回原处,标签向操作者(1分)。(一横二放三慢滑) 2.向试管中倾倒8mL—10mL稀盐酸,盐酸不能超过试管的三分之 一(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无滴洒),用后盖好瓶塞,放回原 处,标签向操作者(1分)。 3.塞紧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的铁夹上, 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1分)。 3 (3) 收集 二氧化碳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导管伸到接近集气瓶 的底部,用玻璃片半封闭集气瓶口(1分),将燃着的木条或火柴 放在瓶口或二分之一瓶颈以上,做验满实验(1分)。(伸入瓶颈 2 21 的二分之一以下扣1分) (4) 二氧化碳 气 体 的 检验 向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瓶塞 倒放、标签向手心),振荡;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制得的气体 是二氧化碳。(振荡时最好盖上玻璃片,不盖不扣分) (1分) 1 3.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氯化钠溶液 实验用品: 蒸馏水(盛放在细口瓶中)、氯化钠(盛放在广口瓶中 )、托盘天平(已调 平)、镊子、烧杯(100 mL,2 个)、量筒(50 mL)、药匙、玻璃棒、胶头滴管(放 在无水的烧杯中)、试管刷、贴有“2%氯化钠溶液”标签的试剂瓶、纸片、称量 纸(大小质量相同)、污物杯、抹布。 实验要求: (1)能进行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学会使用托盘天平称量一定质量的固体物质,会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 液体。 (3)会进行固体溶解于水的操作。 评 分 要 点 (1) 计算 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氯化钠溶液所需NaCl的质量 为 g;水 mL。(两空错一个,均扣1分) (2) 称NaCl 的质量 在事先调好的天平两端各放一张质量相同的称量纸,用镊子 拨动游码(若用镊子拨不动游码时,可以用手,不扣分),称 取1.0g氯化钠至天平平衡(瓶塞倒放,无撒落),用后盖上瓶 塞,放回原处,标签向操作者(称量的结果要向老师展示)(1 分)。(称量时,钥匙取过多的食盐不准放回NaCl原瓶中,要 放到指定的容器中,放入污物杯不扣分) 将称好的氯化钠放入烧杯中,游码用镊子拨回零处,将托盘 天平复位回零。(1分)。 (3) 量取水 的体积 向量筒中倒水至接近49 mL处(1分),(最少要倒到40mL以上, 不能多于48mL;水如果倒多了,倒掉重做实验。) 量筒放平稳,再用胶头滴管吸水,竖直或倾斜悬空滴加到所 需的量,边滴边观察,直至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且达到49mL刻度处(1分)。 正确读数并请老师展示(1分)(读数时,必须把量筒平放在 实验台上,且量取的结果要向老师展示)。 (4) 溶解 将量好的水从量筒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里,用玻璃棒搅 拌,直到完全溶解。搅拌时,不要有连续碰撞声。(1分) 22 (5) 装瓶 将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从烧杯嘴倒入标有“2%氯化钠溶液” 标签的试剂瓶中(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盖好瓶塞,放回 原处,标签向操作者。(1分) 4.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实验用品: 粗盐(盛放在广口瓶中)、水(盛放在细口瓶中)、铁架台(带中号铁圈,安 装调试好高度)、漏斗(90 mm)、胶头滴管(放在有水的烧杯中)、滤纸(12.5 cm, 圆形)、玻璃棒、烧杯(100 mL、带刻度, 2 个)、蒸发皿、坩埚钳、石棉网、酒 精灯、药匙、纸片、火柴、试管刷、废液缸、污物杯、抹布。 实验要求: (1)会进行溶解、过滤和蒸发的基本操作。 (2)了解并实践用过滤法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 评 分 要 点 分值 扣分 (1) 粗盐的溶解 用药匙正确取适量粗盐(约 3g-4g)于烧杯中。(广 口瓶标签向自己,瓶塞倒放,药匙用过后要擦净, 广口瓶不用时恢复原状) 取下盛水的试剂瓶瓶塞,倒立放置,向上述烧杯 内倒入约 10 mL 的水。 (无滴洒,,盖上瓶塞, 放回原处,标签向外,用玻璃棒搅拌,搅拌时不 要有连续的响声) 2 (2) 过滤 制作过滤器:取一圆形滤纸对折两次,打开成圆 锥形,把滤纸尖端朝下放入漏斗中,滤纸的边缘 低于漏斗的边缘,食指压住三层滤纸的部位,用 少量蒸馏水湿润滤纸,使滤纸紧贴在漏斗内壁, 将制作好的过滤器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 3过滤:过滤烧杯内液体。将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 滤纸三层处(1 分),液体沿玻璃棒倒入过滤器中, 液面低于滤纸边缘,漏斗下端管口尖嘴的较长部 分紧贴烧杯内壁(1 分)。可不过滤完,冲洗玻璃 棒,放回原处,过滤器余物入污物杯 (3) 蒸发 将部分过滤出的滤液倒入蒸发皿内,放在铁架台 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正确使用酒精灯。 1 3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被蒸发的溶液,当蒸发皿中出 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1 分),用坩埚钳把蒸 发皿移至石棉网上冷却,熄灭酒精灯(1 分),冲 洗玻璃棒,放回原处 5.探究酸、碱的某些化学性质 实验用品: 23 氧化铜(盛放在广口瓶中)、稀硫酸(1:4,盛放在细口瓶中)、氢氧化钠溶液 (1%, 盛放在细口瓶中,用橡胶塞)、硫酸铜溶液(5%, 盛放在滴瓶中)、紫色石 蕊试液(盛放在滴瓶中)、试管(15 mm×150 mm,3支)、试管架、酒精灯、试管 夹、镊子、药匙、纸槽、纸片、吸水纸、火柴、试管刷、废液缸、污物杯、抹布。 实验要求: (1)会正确取用固体、液体药品。 (2)掌握使用酒精灯给试管中液体加热的方法。 (3)通过实验加强对酸、碱某些化学性质的理解与掌握。 序号 实验步骤 操作要求 分值 评分标准 1 酸与指示 剂(石蕊试 液)的反应 先将适量稀硫酸缓缓倒入试 管,然后用滴管滴入石蕊试 液,正确振荡试管,观察现象。 1.5 a.标签未向手心或瓶盖未倒放扣 0.5 分; b.滴管使用错误扣 0.5 分; c.试管未振荡或液体洒出扣 0.5 分。 2 酸与金属 氧化物 (CuO)的 反应 用药匙取少量氧化铜(绿豆大 小)于试管内(用纸槽亦可, 药品无撒落)(0.5 分)。将约 2-3mL 稀硫酸倒入上述试管 中,盖上瓶塞,放回原处,标 签向实验者(0.5 分) 用试管夹夹持上述试管进行 加热(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向上 夹在距试管口 1/3 处,大拇指 不要按住短柄)(0.5 分),先 预热,再固定在酒精灯的外焰 部分进行加热,至溶液变为蓝 色。稍冷却后把试管放入试管 架上,熄灭酒精灯(0.5 分) 2 a.先加液体后加固体扣 0.5 分; b.氧化铜送入方法不当扣 0.5 分。 3 碱与指示 剂(石蕊试 液)的反应 先将适量氢氧化钠缓缓倒入 试管,然后用滴管滴入石蕊试 液,正确振荡试管,观察现象。 1.5 a.标签未向手心或瓶盖未倒放扣 0.5 分; b.滴管使用错误扣 0.5 分; c.试管未振荡或液体洒出扣 0.5 分。 4 碱与盐 (CuSO4 溶 液)的反应 另取一只试管先将适量氢氧 化钠缓缓倒入试管,然后用滴 管滴入硫酸铜溶液,观察现 象。 2 5 整理器材 把废液倒入指定容器内,清洗 试管,把洗净的试管倒放在试 1 a.未清洗试管,随意倒废液的或其 它错误的不得分。 24 管架上。 6.探究碳酸钠的某些性质 实验用品: 碳酸钠粉末(盛放在广口瓶中,用橡胶塞)、饱和碳酸钠溶液(盛放在细口 瓶中,用橡胶塞)、澄清石灰水(盛放在细口瓶中,用橡胶塞) 、稀盐酸(1:3,盛 放在滴瓶中)、酚酞试液(盛放在滴瓶中)、蒸馏水(盛放在细口瓶中)、试管(20 mm×200 mm,3 支)、试管架、胶头滴管(放在盛水的烧杯中)、药匙、纸槽、纸 片、试管刷、废液缸、污物杯、抹布。 实验要求: (1)掌握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2)会正确使用公用胶头滴管。 (3)通过碳酸钠溶解及与指示剂、稀盐酸、氢氧化钙溶液反应,加深对碳酸 钠性质的认识。 (4)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评 分 要 点 分值 扣分 (1) 碳酸钠 溶解并与 指示剂的 作用 取少量碳酸钠粉末于试管内(用药匙或用纸槽均可,瓶塞倒 放,药品无撒落,用纸片擦净药匙放回原处),用后盖上瓶塞, 放回原处,标签向操作者(1分)。将1mL—2mL蒸馏水倒入上 述试管中(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用后盖上瓶塞,放回原 处,标签向操作者;振荡试管,观察溶解情况(1分)。向上 述试管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滴管垂直悬空,不能伸入或接 触试管,无滴洒),观察颜色的变化(1分)。其溶液能使酚酞 试液变红色,碳酸钠溶液显 性(1分)。 4 (2) 碳酸钠 溶液与 氢氧化钙 溶液反应 向试管中倒入1mL—2mL碳酸钠溶液(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 无滴洒)(1分)。用滴管吸取澄清石灰水滴入试管中(滴管垂 直悬空,不能伸入或接触试管,无滴洒),观察现象,溶液变 浑浊。盖上瓶塞,放回原处,标签向操作者;滴管内余物滴 入废液缸,洗净滴管放回原处(1分)。 2 (3) 碳酸钠溶 液与稀盐 酸的反应 向试管中倒入1mL—2mL碳酸钠溶液(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 无滴洒)(1分)。然后向试管内滴加稀盐酸(滴管垂直悬空, 不能伸入或接触试管,无滴洒),观察现象。(1分) 2 二、B 类实验操作练习题 25 1.量筒的使用 实验用品: 水(盛放在细口瓶中)、量筒(10 mL)、胶头滴管(放在无水的烧杯中)、废 液缸、抹布。 实验要求: 学会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评 分 要 点 分值 扣分 (1) 倒液 将试剂瓶中的水向量筒中倒入4mL--6mL处(瓶塞倒放、标签 向手心,无滴洒),用后盖上瓶塞,放回原处,标签向操作者。 (1分) 1 (2) 滴加 将量筒放平,用滴管将水逐滴加入至 6mL 刻度处,滴管竖直 或倾斜(滴管口必须在量筒口的正上方)悬在量筒口上方, 不伸入或接触量筒,无滴洒。(1 分) 1 (3) 读数 读数时,量筒放平稳,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用 后滴管放回原处。(量筒必须放在实验台上,读数后请老师过 目)(1分) 1 2.给试管内液体加热 实验用品: 水(盛放在细口瓶中)、试管(15 mm×150 mm)、试管架、试管夹、酒精灯、 火柴、吸水纸、废液缸、污物杯、抹布。 实验要求: (1)掌握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2)掌握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 评 分 要 点 分 值 扣 分 (1) 取液体 于试管中 取下盛水的试剂瓶瓶塞,向试管中倒入约为试管容积1/4的水 (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无滴洒),取后盖上瓶塞,放回原处, 标签向操作者。 1 (2) 加热 点燃酒精灯,用试管夹夹持上述试管,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向上 夹在试管的中上部(1分),先预热,再用外焰给水加热(加热 时,试管与实验台成约450角,拇指不能接触短柄,管口勿对人, 并不时地移动试管),实验完毕熄灭酒精灯(1分)。 2 2.整理器材 1 26 3.检验集气瓶中的气体是不是氧气 实验用品: 盛有气体的集气瓶(毛玻璃片盖着)、酒精灯、火柴、木条、污物杯、抹布。 实验要求: (1)掌握检验集气瓶中的气体是不是氧气的实验方法。 (2)会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对应的结论。 评 分 要 点 分值 扣分 (1) 点 燃 酒 精 灯 点燃酒精灯,在酒精灯上点燃木条,然后将其熄灭。 1 (2) 检验 向盛有气体的集气瓶中中放入带有火星的木条。 1 (3) 结论 观察现象,结论: 。 1 4.整理器材:将实验器材恢复到实验前的状态。 1 4.仪器的连接及装置气密性检查 实验用品: 试管(20 mm×200 mm)、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试管架、烧杯(盛水)、试 管夹、酒精灯、火柴、污物杯、抹布。 实验要求: (1)会连接试管和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 (2)掌握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实验操作,能根据实验现象判断装置的气密性。 评 分 要 点 分值 扣分 (1) 连接仪器 将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和试管连接起来(要有转动动作)。(1 分) 1 (2) 检查装置 的气密性 将导管的一端先伸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然后紧握试管外壁(也 可用酒精灯微热试管)(1分),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否则说明装置气 密性不好(1分)。(必须向老师汇报,不汇报扣1分) 2 5.组装加热固体制气体的发生装置 实验用品: 27 铁架台(带铁夹)、试管(20 mm×200 mm)、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试管架、 酒精灯、抹布。 实验要求: (1)熟练使用铁架台上的铁夹固定试管。 (2)会组装加热固体制气体的实验装置。 评 分 要 点 分值 扣 分 (1) 组装仪器 将带导管的橡皮塞和试管连接:一手持试管,另一手持带导管 的橡皮塞,旋转着塞进试管口。 1 (2) 固定试管 按照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顺序组装一套实验室用固体加热制 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注意试管口要稍向下倾斜(1分),铁夹要 夹在离试管口大约1/3处。酒精灯要放在试管底部下方(1分)。 2 2.整理器材:将实验器材恢复到实验前的状态。 1 。 6.制作过滤器 实验用品: 漏斗(90 mm)、滤纸(12.5 cm,圆形)、胶头滴管(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 玻璃棒、污物杯、抹布。 实验要求: (1)会折叠、打开滤纸并正确将滤纸放入漏斗中。 (2)会使用胶头滴管吸水润湿滤纸,使之紧贴在漏斗内壁上。 评 分 要 点 分值 扣 分 (1) 折滤纸 取一圆形滤纸对折两次。 1 (2) 将滤纸放 在漏斗里 一、三层打开,成圆锥形,把滤纸圆锥形尖端朝下放入漏 斗中,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调整角度使滤纸紧贴 漏斗壁。 1 (3) 润湿滤纸 食指压住三层滤纸的部位,用胶头滴管吸取水润湿滤纸, 使滤纸紧贴在漏斗内壁,角度合适,用玻璃棒将气泡赶出。 1 2.整理器材 1 7.实验探究铁、铜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28 实验用品: 硫酸铜溶液(5%, 盛放在细口瓶中)、铁丝(长约30 cm)、试管(15 mm×150 mm,1支)、试管架、砂纸、纸片、试管刷、废液缸、污物杯、抹布。 注:铁丝(最好用12号铁丝,可反复使用) 实验要求: (1)能用实验的方法证明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2)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评 分 要 点 分值 扣分 (1) 打磨铁丝 实验前用纱布将铁丝稍加打磨。(1分) 1 (2) 验 证 活 动 性 向试管中倒入约2mL—3mL硫酸铜溶液,(瓶塞倒放、标签向 手心、无滴洒)。(1分)向试管中放入打磨过的铁丝。(铁丝 可以用手拿也可用镊子取。用过后用水冲洗,再用干抹布擦 干。)(1分)观察现象,结论:铁的活动性 铜。(1分) 2 4.整理器材 1 8.中和反应 实验用品: 氢氧化钠溶液(1%, 盛放在细口瓶中,用橡胶塞)、稀盐酸(1∶3,盛放在 滴瓶中)、酚酞试液(盛放在滴瓶中)、试管(15 mm×150 mm)、试管架、试管刷、 废液缸、抹布。 实验要求: (1)掌握液体的倾倒和胶头滴管的使用。 (2)能根据指示剂颜色的变化判断酸和碱是否发生反应。 (3)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评 分 要 点 分值 扣分 (1) 取氢氧 化钠溶液 用试管取1mL-2mL氢氧化钠溶液(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无 滴洒),用后盖上瓶塞,放回原处,标签向操作者。(1分) 1 (2) 滴加 指示剂 向试管里滴加1-2滴酚酞试液(滴管要竖直或倾斜悬在试管口 上方,不能伸入或接触试管),并轻轻振荡试管,观察现象。 (不振荡扣1分,如现象不明显多滴1-2滴不扣分)(1分) 1 (3) 中和 用滴管向上述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滴管要竖直或倾斜悬 在试管口上方,不能伸入或接触试管),边滴边振荡试管。直 至红色完全消失(若酸过量不扣分)。(1分) 1 9.检验未知溶液的酸碱性 29 实验用品: 常见的酸性或碱性溶液(盛放在细口瓶中,只标 “酸碱性待测液”)、石蕊 试液(盛放在滴瓶中)、酚酞试液(盛放在滴瓶中)、试管(15 mm×150 mm,2 支)、试管架、试管刷、废液缸、抹布。 实验要求: (1)掌握取用液体药品的方法。 (2)会检验未知溶液的酸碱性,会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评 分 要 点 分值 扣 分 (1) 取用 液体药 品 向2支试管中各倒入1mL-2mL待测液体(瓶塞倒放,标 签向手心,无滴洒)。用后盖上,放回原处,标签向 操作者。 1 (2) 加入酸 碱指示 剂 向其中的一支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向另一支试 管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要求用胶头滴管滴加溶液)。 1 (3) 观察现 象并描 述 能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正确描述实验现象。 1 2.整理器材 1 10.测定未知溶液的酸碱度 实验用品: 常见的酸性或碱性溶液(盛放在细口瓶中,只标 “酸碱度待测液”)、pH试 纸、标准比色卡、玻璃片、玻璃棒、试管(15 mm×150 mm)、试管架、吸水纸、 废液缸、污物杯、试管刷、抹布。 实验要求: (1)掌握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2)会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评 分 要 点 分值 扣分 (1) 取用 液体 药品 向试管中倒入1mL-2mL待测液体(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无滴洒)。 用后盖上,放回原处,标签向操作者。(1分) 1 (2) 测定未 知溶液 的pH 1.先用吸水纸把玻璃片和玻璃棒擦拭干净(1分)。(只擦一样扣1分) 2.取一张( 或撕一小块)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未知 溶液滴在pH试纸上,和标准比色卡比色,读出pH值 为 。(1 分) 2 30 11. 探究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实验用品: 氢氧化钠溶液样品(可能全部或部分变质,盛放在细口瓶中,用橡胶塞)、 稀盐酸(1∶3,放在滴瓶中)、试管(15 mm×150 mm)、试管架、试管刷、废液 缸、抹布。 实验要求: (1)掌握取用液体药品的方法。(2)观察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评 分 要 点(3 分) (1) 取 少 量 待 检 验溶液 向试管中倒入约 2mL 待检验溶液(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无滴洒), 用后盖上瓶塞,放回原处,标签向操作者。 (2) 选 取 合 适 的 试剂 检验 向上述试管中滴入稀盐酸(或氯化钙溶液),胶头滴管垂直悬空,不能 伸入或接触试管,无滴洒。 (3) 观察 实 验 现 象 得 出结论 观察实验现象:有气泡冒出(或有沉淀产生)。结论:氢氧化钠溶液已 变质。 若无明显现象,结论:氢氧化钠溶液未变质。 12. 实验鉴别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用品: 饱和碳酸钠溶液(盛放在细口瓶中,不写名称,用橡胶塞)、氢氧化钠溶液 (1%,盛放在细口瓶中,不写名称,用橡胶塞)、稀盐酸(1∶3,盛放在滴瓶中)、 酚酞试液(盛放在滴瓶中)、试管(15 mm×150 mm, 2 支)、试管架、试管刷、 废液缸、抹布。 注:两种待测液分别标为“待测液 1”和“待测液 2”。 实验要求: (1)掌握取用液体药品的方法。 (2)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评 分 要 点 (1) 取样 取待测液于试管中(试剂瓶上的瓶塞倒放,药品无撒落)。 (2) 鉴别 在试管中分别滴加少量的稀盐酸观察现象。使用滴管正确无滴洒。 (3) 观察与 结论 有气泡产生的原物质为碳酸钠溶液,无明显变化的原物质为氢氧化钠溶液(判 别错误的不给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