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30 KB
  • 2021-11-11 发布

2018年人教版语文九下《孟子两章》教案3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积累文言知识及本课中的名言。‎ ‎3、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口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 ‎4、反复诵读,熟练背诵短文。‎ ‎5、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和名言,背诵短文。‎ 教学难点:理清思路,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 导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道来学习第18课《孟子》两章的第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题)‎ 二、示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明白“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知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三、目标教学 ‎(一)了解作者、作品、背景。‎ 自学指导一 阅读课本155页注释①和《全品》听课手册?页,课前预学一至二,画出要点,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并借助答案完成《全品》填空。‎ 自学时间:4分钟 ‎(二)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读顺课文。‎ ‎1、自学指导一:‎ 自学要求:大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读顺课文。‎ 方法指导:借助课文注释,①弄清生字词的读音 ②读准语意停顿。‎ 自学时间:2分钟 ‎2、当堂检测:‎ 教师:请一位同学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有错即停。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帮助更正。‎ ‎3、齐读课文 ‎(三)二读课文,理解句意,读通课文。‎ ‎1、自学指导二 自学要求:译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方法指导:(1)结合课文注解边读边译,动笔批注,圈画疑难词句。‎ ‎(2)前后桌为一小组,讨论解决组员的疑难点。无法解决的待自学结束后向全班提出,让会的同学帮助解决。‎ 自学时间:6分钟 学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2、质疑答疑:兵教兵,教师点拨难点。‎ ‎3、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色画线的文言词语,并指出其特殊的文言现象:‎ ‎①得 道多助(得,施行。道,仁政。一词多义)‎ ‎②天时不如地利(有利)‎ ‎③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一词多义现象)‎ ‎④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诃。今义:水塘。)‎ ‎⑤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名词作动词,词类活用现象)(凭、靠。一词多义)‎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使……巩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词类活用现象)‎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征服。形容词作动词,词类活用现象)‎ ‎⑨攻亲戚之所畔(通假字现象,畔,通“叛”,背叛。)‎ ‎(2)翻译句子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②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战,战就一定胜利。)‎ ‎(四)三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明白“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知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教师:同学们,孟子的这篇议论文,文章逻辑严密而有文采,接下来我们来分析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 ‎1、自学指导三 自学内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方法指导:(1)先弄清本文主要议论什么问题,然后据此寻找中心论点。‎ ‎(2)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又是怎样论证这一中心论点的呢?据此展开分析。‎ 用时:5分钟。‎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解疑。‎ 参考答案:(结合板书)‎ ‎(1)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教师点拨:本文主要论证战争胜负的条件取决于人心的向背之问题,在文中,作者突出强调了“道”的作用,也就是“人和”在战争中的作用,所以,论点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时,战争的胜负,战争中是否拥有“人和”又由统治者是否“得道”所决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这一番议论后所得的结论,是对中心论点的深化。以之为题,强调了“得道”的重要性。)‎ ‎(2)论证思路:‎ 文章首先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由此逐层展开,用两个概括性的战例作为论据加以证明,先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说明“地利”重于天时;再选取防守的例子,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也有遭到失败、弃城而逃的时候,因为再好的“地利”条件也难比“人和”的作用。由此说明了战争中需要“人和”的道理。接着用“故曰”承接上文同时领起下文的推论:“域民、固国、威天下”,将论点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阐述了治国安邦也需要“人和”的道理,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再次突出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 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寡助——亲戚畔之 四、课堂小结:‎ 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而且对于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甚至对于今天也有借鉴意义。‎ ‎ 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五、当堂练习 ‎《全品》作业手册35页,1-7题。‎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完成《全品》作业手册35页,8-14题。‎ ‎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作品 ‎1、孟子生平 孟轲(约公元前372~约前289)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邹(今山东省邹县)人。‎ 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以此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诸侯。被后世尊为“亚圣”。‎ ‎2、《孟子》‎ 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此书的写作与《论语》不同,是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要添上题目,就可以单独成篇。 ‎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与《庄子》是文学性最强的。因为孟轲的为人,本不像孔子那样深沉庄重,而是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反映在文章里,就不仅仅从逻辑上说明道理,而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行文坦露,喜笑怒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文字通俗流畅,无生硬语,又喜欢使用层层迭迭的排比句式,这样就形成了《孟子》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富有气势。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横行无阻。‎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题:关于战争的胜负——人心的向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