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90 KB
  • 2021-11-11 发布

2020年中考语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12:课外文言文阅读 ‎ ‎【经典例题】‎ ‎【2019年中考山东日照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旬月,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磬竭心力,知无不为。‎ 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凿苑墙开门,数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捱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  ‎ ‎②数遣中使候问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玄龄杖策谒于军门 ‎(3)房玄龄病情加重之后,唐太宗为他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答案】(1)①禁得起、受得住;②多次、屡次。(2)玄龄驱马到军门求见。(3)房玄龄病情加重之后,唐太宗让追赴玉华宫,坐偏轿入殿,将近到皇帝御座才下轿;皇上下诏派名医救治,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每天对他供应御膳;当他病情加重,唐太宗下令就凿开宫墙开门,多次派宦官问候。‎ 参考译文:‎ 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人。小时候就很聪明,广泛地阅读了经书、史书。工于草书和隶书,善于写文章。十八岁时,被本州推举为进士,朝廷授予羽骑尉的官职。父亲生病绵延十个月,玄龄的心思全部用在父亲的药物和膳食上,不曾脱衣服睡过一次好觉。太宗攻占渭水北边的土地,玄龄驱马到军门求见。太宗一见他,就像老朋友一样,让他代理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已经遇到了知己的人,偏用尽自己的全部心力,知道的没有不马上去做的。‎ 贞观二十三年,皇上驾临玉华宫,当时玄龄老病复发,皇上下诏令他睡在总留台。到他渐渐病重,玄龄追赴玉华宫,坐偏轿入殿,将近到皇帝御座才下轿。太宗对他流泪,玄龄也感伤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太宗下诏派名医救治。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每天对他供应御膳。如果他的病略能减退,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就变得满面凄怆。后病情加重,就凿开宫墙开门,多次派宦官问候。皇上又亲自光临,握手叙别,悲不能忍;皇太子也去跟他诀别。不久去世,享年七十。朝廷三日不上朝。‎ ‎【举一反三】‎ 15‎ 一、【2019年中考湖北天门卷】‎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为贼所获。同辈百余人皆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大亮既贵,每怀张弼之恩。贞观末,张弼为将作丞①,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悉推家产以遗之,弼辞而不受。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贵,乃张弼之力也。乞回臣之官爵以复之。”太宗遂以弼为中郎,俄迁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②也。‎ 大亮性志忠谨,虽妻子不见惰容。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 收葬五宗之无后者三十余柩,送终之礼,莫不备具。所赐赏分遗亲戚,事兄嫂如父母焉。家无余财,卒,无珠玉以为含。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天下叹伏之。‎ ‎(选自《大唐新语》,有增改)‎ ‎【注释】①将作丞:级别较低的官职名。②伐:自夸,夸耀。‎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寻遇疾 未果,寻病终 B.莫不备具 百废具兴 C.无珠玉以为含 可以一战 D.而多弼不自伐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1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B.亲戚遗孤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C.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D.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1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很器重李大亮,在其生病时,亲自煎药送服。‎ B.张弼在李大亮的引荐之下,受到朝廷重用,获得升迁。‎ C.文章赞美了李大亮感恩图报、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品质。‎ D.本文与《周亚夫军细柳》都使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来刻画人物。‎ ‎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悉推家产以遗之,弼辞而不受。‎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答案】10.A11.C12.B ‎ ‎13.(1)示例:(李大亮)推让全部家产(来)送给他,张弼推辞不接受。‎ ‎(2)示例: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或: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15‎ ‎【解析】‎ ‎10.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不久/不久;‎ B.详细/通“俱”,全,都;‎ C.把/凭借;‎ D.表并列/表顺承 故选A。‎ ‎1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被李大亮所抚养的内外亲属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正确的停顿应为: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故选C。‎ ‎1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 A.有误,李大亮生病时,太宗没有亲自煎药送服,而是亲自调药,用驿马快传赏赐给他;‎ C.有误,文章没有表现李大亮的刚正不阿;‎ D.有误,本文没有运用对比的手法。‎ 故选B。‎ ‎13.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悉”“遗”“由”“道”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选自《大唐新语》 作者:刘肃 年代:唐 参考译文:李大亮,是雍州泾阳人,年少时就有文武才干。隋朝末年,在东都洛阳与李密交战,战败,跟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敌人的统帅张弼见到他而认为他与众不同,就单独释放了他跟他谈话,于是两人在帐篷里结为朋友。大亮已经富贵,他常常想起张弼的恩惠。贞观末年,张弼当时担任将作丞,自己隐藏不说。李大亮曾经在路上遇见而认出了他,(就)抱着张弼哭,(李大亮)推让全部家产(来)送给他,张弼推辞不接受。李大亮对太宗说:“我有今天的荣耀,是张弼的帮助啊,请求收回我的官爵,恢复张弼的官职。” 太宗于是就提拔张弼担任中郎将,不久担任代州都督。当时的人都赏识李大亮没有背弃张弼的恩德,称赞张弼不夸耀自己。‎ 大亮本性忠诚谨慎,即使是妻子儿女也没有见过他有懈怠的样子。李大亮每当夜里值班,一定整宿不脱衣服小睡。太宗曾经慰劳他说:“到了你夜里值班,我就整晚上都能安睡。” 不久李大亮得病,太宗亲自为他调药,用驿马快传赏赐给他。‎ 15‎ 收葬五宗的灵柩没有后代的三十多个,送终的礼仪,没有不准备得很详细的。所赏赐分给亲戚,侍奉兄嫂像父母一样。家里没有剩余的钱财,死亡,没有珠玉可以把它含在嘴里。被李大亮所抚养的内外亲属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天下人都惊叹、佩服他。‎ 二、【2019年中考黑龙江绥化卷】阅读《二鹊救友》,回答小题。‎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鹳①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②,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释】①鹳:guàn一种救凶猛的鸟。②匝:zā,圈。‎ ‎1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悲鸣不已(已经) B.若相语状(形状,样子)‎ C.集古木上(聚集,会合) D.衔一赤蛇吞之(含着,叼着)‎ ‎17.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鹳 于 古 木 上 盘 旋 三 匝 ‎18.翻译下面的句子。‎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19.从这则小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16.A17.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 ‎ ‎18.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鹤)致谢。 ‎ ‎19.示例一:遇到困难时,需要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 示例二:遇到困难,别人帮助了你,要懂得感恩。‎ 示例三:遇到困难时,要懂得寻求他人帮助。‎ 译文:‎ 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棵古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都已快长成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来回地飞,不停地发出悲伤的鸣叫。很快,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忽然有两只喜鹊在树上对叫,好似在对话一样,然后便扬长而去。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也跟在它后面。其他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什么事要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于是俯身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条赤练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飞舞了起来,像在庆祝,并且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三、【2019年中考湖北黄石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无所知名。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来得知名。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15‎ 信拜礼毕,上坐。信曰:“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蓐食:蓐,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进餐。②下:即为胯下。③蒲伏:同“匍”。‎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衣,即为布制衣服,为古代庶人之服,这里借指平民,如“布衣之怒”。‎ B.拜,在这里表示授予官职,“拜大将”就是“授予大将军”。‎ C.三秦、河南,古地名。随着时间推移,古今词义所指有的有变化,如“三秦”;有的没有变化,如“河南”。‎ D.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种传记的体类,内容是记叙人臣的事迹,以便流传后世。‎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B.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C.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D.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为布衣时,很穷困而且无所事事,经常去亭长家蹭饭,因饭不好,最后大怒而去。‎ B.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就亲自把他追回来,后来韩信得到重用,被授予大将军一职。‎ C.韩信受到汉王重用后,趁机指出要充分利用民心,并献计汉王向东出击,最后让汉王一举平定三秦。‎ D.本文在人物塑造上很有特色,运用一些典型小故事,把主人公塑造得栩栩如生,如“胯下之辱”。‎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2)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答案】8.C9.C10.A ‎ ‎11.整个集市上的人都讥笑韩信,认为他胆小。(2)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萧何认为韩信是奇才。‎ ‎【解析】‎ ‎8.此题考查的是相关常识。C:“有的没有变化,如“河南””表述错误,古时的“河南”是以河南为中心,向河南临近省份的部分地区渗透的一个广阔区域,跟现在不同。故选C。‎ ‎9.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结合意思进行断句。“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翻译为“你果真不怕死,就用剑来刺我,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据此断句为: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故选C。‎ ‎10.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文中“‎ 15‎ 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意思是:“亭长的妻子对这事也很头疼。于是就早早地在床上把饭给吃了。到吃饭的时候韩信来了,就不再给他准备饭了。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很生气,从此就和他们断绝了关系,离开了他家。”,并不是嫌饭不好。故选A。‎ ‎11.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1)“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句中“市”指的是集市上,“以为”意思是“认为”。(2)“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句中“数”意思是“多次”,“语”意思是“谈话”,“奇”意思是“认为……是奇才”。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还是平民的时候,家里贫穷又放荡不检点,未能被推选为地方官吏,又不会做生意维持生活。经常依靠别人来糊口度日,人们都讨厌他。他曾多次到下乡南昌亭亭长家里去要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对这事也很头疼。于是就早早地在床上把饭给吃了。到吃饭的时候韩信来了,就不再给他准备饭了。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很生气,从此就和他们断绝了关系,离开了他家。‎ 淮阴的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是很胆怯的。”并且当众侮辱韩信说:“你果真不怕死就用剑来刺我,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于是韩信看了他很久,低下身子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街上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个胆小鬼。‎ 当项梁渡淮北上的时候,韩信带剑投奔了项梁,做了项梁的部下,没有什么名气。汉王刘邦入蜀时,韩信又逃离楚军归附了汉王,也没有什么军功。韩信与萧何交谈过几次,萧何认为韩信是个奇人,韩信估计萧何已经多次向汉王推荐过自己,汉王还是不重用,于是也走了。萧何听说韩信跑了,来不及向其他人说明,自己去追韩信。等到拜将时,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都很震惊。‎ 任命韩信的仪式结束后,汉王就座。韩信说:“大王进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做王的。根据诸侯的成约,大王理当在关中做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这件事,大王失掉了应得的爵位进入汉中,秦地百姓没有不遗憾的。如今大王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只要一道文书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于是汉王特别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就听从韩信的谋划,部署各路将领攻击的目标。八月,汉王出兵经过陈仓向东挺进,平定了三秦。汉二年(前205),兵出函谷关,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韩王、殷王也相继投降。‎ 一、【2019届江西高安九年级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何陋轩记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⑥孔子之言。‎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15‎ ‎【注释】①蔡:周代古国。②上国:国都。③詈:骂。④郁:阻滞。⑤莳:栽种。⑥信:通“伸”,伸张。‎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仁/以罪谪龙场 B.就石穴/而居之 C.昔孔子/欲居九夷 D.于是/人之及吾轩者 ‎9.解释文中下列句子加点词的含义。‎ ‎(1)守仁以罪谪龙场( )‎ ‎(2)就石穴而居之( )‎ ‎(3)因名之曰“何陋”( )‎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2)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11.从选文中你能看出“何陋轩”是如何来阐明孔子“何陋之有”的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8.C9.(1)(1)因为 (2)(2)靠近 (3)(3)名作动,命名 ‎ ‎10.(1)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2)在这时候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然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 ‎ ‎11.居住环境优美(桧竹卉药妆扮居室)、生活情趣高雅(与琴编图史相伴)、交往人物不俗(与文人学士交往)。‎ ‎【解析】‎ ‎8.C.昔/孔子欲居九夷。‎ ‎9.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如“靠近。词类活用词,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注意重点词语“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即“有何陋”,译为:有什么简陋呢。此处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若:好像。‎ ‎11.此题同时考查对课内以及课外文言文内容的把握。《陋室铭》是从居住环境、生活情趣、交往人物等角度体现陋室不陋的,《何陋轩记》与其类似。居住环境优美:刘禹锡居所苔痕碧草相映;王守仁住处竹木花草相伴;生活情趣高雅:刘禹锡调素琴、阅金经;王守仁添置琴编图史;交往人物不俗:刘禹锡只与鸿儒交往;王守仁与游学读书人往来。‎ ‎【点睛】译文 孔子想搬到九夷(边远之地)去住,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 15‎ ‎"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王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上古蔡国属地以外的边远地区。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十个月,却很安乐。夷人好骂人,说粗话但性情率真,淳朴。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在丛棘之中,则非常阴滞;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却又阴暗潮湿。我曾在丛棘的右边开园种菜,夷民纷纷砍伐木材,就着那块地搭建起一座轩房让我居住。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又栽上芍药等花卉,(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焦增多了。在此之后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于是给轩取名为"何陋轩"。哎呀,现在夷人的风俗,崇尚巫术,敬奉鬼神,轻慢礼仪,放任性情,然而这对他们淳朴的本质并没有损害。果真有君子住到这里来,开导教化他们大概很容易吧。可是我不是那种能担此重任的君子,因此写下这篇"记",用以等待将来的人。‎ 二、【2019届辽宁沈阳中考模拟】文言文阅读 东坡食汤饼①‎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 ‎【注】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⑤鬻:卖。⑥恶(cū):通“粗”。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恶不可食( )‎ ‎(2)徐谓黄门曰( )‎ ‎(3)尔尚欲咀嚼耶 ( )‎ ‎(4)秦少游闻之( )‎ ‎15.找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秦少游闻之 A.无丝竹之乱耳 B.水陆草木之花 C.环而攻之而不胜 D.辍耕之垄上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17.从苏东坡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答案】14.(1)吃 (2)告诉、对……说 (3)还 (4)听说、听见15.C ‎ ‎16.黄门公(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东坡已经吃完了(面条)。17.豁达(乐观、洒脱)‎ 三、【2019届山东青岛九年级3月考】文言文阅读 15‎ 初,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尝于太学③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晖以堪先达,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④之。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注释】①晖: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②名称:名声,名望。③太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④赈赡:救济。‎ ‎1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 素:向来 B.尝于太学见晖 尝:曾经 C.晖少子怪而问曰 怪:责怪 D.堪尝有知己之言 言:话语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欲以妻子托朱生 A.可以为师矣 B.以中有足乐者 C.皆以美于徐公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5.下列句子中,与“接以友道”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6.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与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晖很看重张堪,把他当朋友对待,并准备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 B.朱晖认为张堪是前辈,对于张堪的托付只是拱手没有敢应承。‎ C.朱晖虽然没有当面应承,但对张堪的话铭记在心。‎ D.从文中可以看出,朱晖是一个很讲信用的人。‎ ‎17.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 ‎(2)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答案】13.C14.D15.D16.A ‎ ‎17.(1)朱晖听说张堪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去探视,并送去丰厚的钱款救济他们。(2)张堪曾经有知己之言,我早记在心上了。‎ 翻译:‎ ‎ ‎ 15‎ 起初,与朱晖同县的张堪一直很有名气,曾经在太学见过朱晖,很器重他,把他当作朋友对待,握着朱晖的手臂说:“我想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朱先生”。朱晖认为张堪是前辈,只是拱手没有敢应承,从此两人再也没有见面。张堪死后,朱晖听说张堪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前往探视,送去丰厚的钱款扶助。朱晖的小儿子觉得奇怪,问道:“父亲您和张堪不是朋友,平常也没什么往来,我们实在觉得奇怪啊”。朱晖说:“张堪曾经对我说过知己的话,我把这份真诚的心意铭记在心上了。”‎ 四、【2019届湖北咸宁三校九下3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朗传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①。‎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②,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③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注】①抄:掠夺。②阳九之会:指灾难之年或厄运。③宗:宗族,宗室。‎ ‎16.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谢之 谢:道歉 B.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邑:同“悒”,愁闷不安 C.捐弃居产 捐:捐献 D.不为衰世解业 解:懈怠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监试者异之 莫有从者 B.唇齿之喻 久之,关东兵散 C.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 执以诣卓 15‎ D.为天下所仇 为监营谒者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朗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敏捷与机智,这种才能在被董卓诘问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B.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用。‎ C.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仔细考虑,就能取得盖世的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 D.司马朗回到家乡,认为家乡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于是建议乡亲们跟他一起举家迁到黎明去,但父老们留恋故土,只有赵咨及家人跟着司马朗迁走。‎ ‎1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2)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 ‎【答案】16.C17.A18.C ‎ ‎19.(1)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 ‎(2)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 ‎【解析】‎ ‎16.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C.“捐弃居产”的意思是:抛弃了住房财产。“捐”是“抛弃”的意思,不是“捐献”。故答案为C。‎ ‎17.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选项中“者”分别为“的人”和“的人”;B.选项中的“之”的意思分别为“助词,的”和“补足音节,不译”;C.选项中的“以”分别是“因为”和“介词,把”;D.选项中的“为”分别是“被”和“担任”的意思。故选A。‎ ‎1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章第3段的内容看,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仔细考虑,就能取得盖世的功业。这可从“朗知卓必亡”可知。选项中的“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属于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这样说。故答案为C。‎ ‎19.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亡(灭亡)、见(被)、以(用来)、遗(给)”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乃(表判断)、安(安居)、及(趁)、举(全)、东(向东)”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5‎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 参考译文:‎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地人。九岁时,有人直接叫他父亲的名字,司马朗说:“轻慢别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这个客人就向他道歉。他十二岁时,通过通经考试成为童子郎,监考的人因为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就讯问他。我的父族和母族,历代人都长得个头高大,我虽然年幼,却没有希望高攀的习性,少报年龄来求得早有成就,这不是我立志要做的事。监考的人对他的话感到惊讶。‎ 后来关东的军队起事,原冀州刺史李邵家住在野王,靠近山势险要的地方,他打算迁居到温地。司马朗对李邵说:“唇齿相依的比喻难道只是指虞国和虢国吗?温和野王两地也正是这样;现在您离开那里而居住到这里,只是躲避早上灭亡的时刻罢了。况且您是郡国百姓中享有名望的人,现在敌寇还没有到来您就先迁走,依傍山地的各县百姓必定发生骚乱,这样就会动摇民心而成为违法乱纪的根源,我私下为郡内百姓的安危感到担忧。”李邵没有听从他的劝告。沿山一带的百姓果然发生骚乱,他们向内迁徙,有的还进行抢劫。 ‎ 这时董卓迁移天子改都长安,董卓仍留在洛阳。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担任治书御史,应当向西迁移,因为天下各地纷乱如云,就派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本县。有人告发司马朗打算逃跑,把他抓起来送到董卓那里,董卓对司马朗说:“你和我死去的儿子同岁,怎么这样辜负我!”司马朗于是就说:“您凭借高出世俗的美德,恰逢天下遭遇灾难的机会,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这确实是您的虚心纳下,殚精竭虑的结果。(这样下去)将会出现兴旺以致大治的局面。您的威势和德行因此盛大,您的功勋和业绩因此显著,然而战争灾难一天天兴起,各州郡纷乱不安,郊野四境之内,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他们抛弃了住房财产,到处流浪逃窜,虽然四面的关口设卡制止,对逃亡的人加重刑罚惩治,但仍然不能禁绝止息,这就是我忧愁不安的原因。”‎ 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他回到故乡后对父老们说:“董卓犯上作乱,被天下人仇恨,这正是忠臣义士发奋有为的时候。我们郡和京城境界相连,洛阳城东面有成皋,北面毗连黄河,天下兴起义兵的人们如果不能前进,那情势必然使他们停留在这里。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黎阳有军营,赵威孙过去同我们乡里有姻亲,担任监营谒者,统领军队,足可以做我们的首领。如果以后有变化,再慢慢观望也不晚。”父老们留恋故土,没有跟着司马朗迁走的,只有同县的赵咨,带着家眷一起和司马朗迁往黎阳。几个月后,关东各州郡起兵,聚众几十万人,都集结在荥阳、河内一带。将领们不能统一行动,放纵士兵抢掠,百姓被杀死的近一半。过了很久,关东的兵散去,太祖和吕布在濮阳一带相互对峙,司马朗才带着家人回到温地。这一年发生大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里的人,教育自己的弟弟们,不因为是衰乱时期就放松学业。 ‎ 建安二十二年,因患病去世,当时四十七岁。‎ 五、【2019届湖南雅礼教育集团九年级3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15‎ 王鬷①,字总之,赵州临城人。七岁丧父,哀毁过人。既长,状貌奇伟。鬷少时,馆礼部尚书王化基之门,枢密副使宋湜见而以女妻之。宋氏亲族或侮易②之,化基曰:“后三十年,鬷富贵矣。”果加所言。举进士,授婺州观察推官。代还,真宗见而异之,特迁太常博士、提点神州路刑狱,权三司户部判官。使契丹还,以尚书度支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上言:“方调兵塞决河③,而近郡突歉,民力雕敝,请罢土木之不急者。”改三司户部副使。枢密使曹利用得罪,鬷以同里为利用所厚,黜知湖州。‎ 时龙图阁待刺马季良方用事,建言京师贾人常以贱价居茶盐交引,请官置务收市之。季良挟章献姻家,众莫敢逆其意,鬷独不可,曰:“与民竞利,岂国体耶!”擢天章阁待制、判大理寺、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安抚淮南,累迁刑部。‎ 益、利路旱饥,为安抚使,以左司郎中、枢密直学士知益州。戍卒有夜焚营、杀马、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今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戮之。及旦,人莫知也。其为政有大体,不为苟察,蜀人爱之。拜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景祐五年,参知政事,明年,迁尚书工部侍郎、知枢密院事。天圣中,得暴疾卒。赠户部尚书,谥忠穆。‎ ‎【注释】①鬷:(zōng) ②侮易:侮辱 ③决河;黄河决口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使契丹还/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B.方调兵塞决河/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C.及旦,人莫知也/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D.真宗见而异之/陵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1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与例句都相同的一项是( )‎ 例:枢密副使宋湜见而以女妻之。‎ A.马之千里者。(《马说》)‎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墨公移山》)‎ C.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D.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富贵不能淫》)‎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枢密使曹利用得罪,鬷以同里为利用所厚,黜知湖州。‎ ‎15.王鬷为什么受到蜀人爱戴,请用原文回答?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王鬷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12.C13.B ‎ ‎14.枢密副使曹利用获罪,王鬷因为是同乡被曹利用厚待,被贬黜为湖州知州。 ‎ 15‎ ‎15.原因:其为政有大体,不为苛察。形象:1.王鬷积极建言献策/关心百姓疾苦。他在兼任侍御史知杂事时,曾向朝廷建议:由于要调集军队堵塞黄河决口,邻京各郡灾荒歉收,民力损耗,应当把不紧急的修造项目废止。(2)王鬷正直敢言/不畏权贵。龙图阁待制马季良曾提议在官府设置购销茶盐的机构。因马季良与章献太后是姻亲,没人敢反对,唯独王鬷直言那是与民竞利,不成体统。(3)王鬷善于治安维稳/杀伐果断。他主管益州时,有戍卒作乱。他派兵包围兵营,传话说:不作乱者只要不轻举妄动,走出营门,就不予追究。戍卒出来后,他查出作乱者并严惩。‎ ‎【解析】‎ ‎12.C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都是“等到”之意。A前者“出使”,后者“假使”。B前者“正当”,后者“方圆、纵横”。D前者意动用法“以……为异”,后者“不同”。‎ ‎13.B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与例句都相同。都是代词。A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主谓之间的助词,取独。D动词“去、往”。‎ ‎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得罪”,犯了罪。“以”,因为。“同里”,同乡。“为……所”,表被动。“黜”:贬黜,贬官。“出知”,出京任……知州。‎ ‎15.一问,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王鬷受到蜀人爱戴的原因可直接提取“其为政有大体,不为苛察”作为答案。二问,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从“方调兵塞决河,而近郡突歉,民力雕敝,请罢土木之不急者”等语言描写,可看出他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人。从“季良挟章献姻家,众莫敢逆其意,鬷独不可,曰:‘与民竞利,岂国体耶!’”等句分析,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正直敢言,不畏权贵的好官。‎ 译文:‎ 王鬷字总之,是赵州临城人。七岁时父亲去世,他哀伤过度以致损毁身体的情形超过一般人。长大以后,相貌奇特高大。考中进士,被授予婺州观察推官之职。(王鬷)被替换回京,真宗看见他就觉得不一般,特地升迁他,让他历任秘书省著作佐郎、祁县知县、湖州通判。经两度升迁,任太常博士及梓州路刑狱的提点官,暂代三司户部判官。(王鬷)出使契丹回来后,任都磨勘司判官。凭借尚书度支员外郎的身份兼任侍御史,主管杂事。(他)给皇上进言:“现在正在调军队去堵塞黄河决口,而邻京各郡灾荒歉收,民力损耗,请把不紧急的修造项目废止。”改任三司户部副使。枢密使曹利用犯了罪,王鬷因为是曹的同,一向受曹厚遇,(因此被贬)出京任湖州知州,后来调任苏州。回京后任三司盐铁副使。‎ 当时龙图阁待制马季良正掌权,他提议因京城商人常常用很低的价格收购囤积茶盐交易凭证,请求由官府设置机构收购、贩卖茶盐。马季良仗着是章献太后姻亲的身份,众人不敢违背他的意愿,唯独王鬷认为(这提议)不可以,(王鬷)说:“与老百姓争利益,难道是合乎国家体统的吗?”(王鬷)被提拔为龙图阁待制、大理寺判官、在京诸司库务提举,出任淮南安抚使,临时担任吏部流内铨判官,多次调任刑部。‎ 益、利两路遇旱灾、闹饥荒,(王鬷)任安抚使,以左司郎中、枢密直学士的身份任益州知州。益州戍卒中有在夜里焚烧军营、屠杀军马、胁迫军校作乱的,王鬷悄悄派兵包围该军营,下令说:“不作乱的人只要不轻举妄动,走出营门,就不予追究。”于是众人都走出军营,(王鬷)命令军校指认作乱的人,抓到十多个人,当即杀掉。到天亮时,人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为政有大局观,不做苛刻审查,蜀地人偏爱他。他被授予右谏议大夫、枢密院副知事之职。景祐五年,他任参知政事。第二年,调任尚书工部侍郎和枢密院知事。天圣年间,得了急症重病死了。追赠户部尚书,谥号是忠穆。‎ 15‎ 1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