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 MB
- 2021-11-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考点 生命的起源
一、化学起源说——奥巴林
第
一、二章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第五单元 生命的演化
二、原始地球为生命提供的三大条件
物质
条件
原始大气其成分有水蒸气、氢气、氨气、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碳等。这些成分来自火山喷发释放出来的气体。其特点是没有
①
.
能量
条件
紫外线、
②
.
环境
条件
原始生命起源于
③
中
三、最复杂、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
④
。
四、原始生命的特点
能实现
⑤
和
⑥
。
提示
►
在现在的地球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不会再形成原始生命。因为不存在原始生命形成时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如原始大气、高温、持续不断的闪电等。另外,现在的海洋成分也发生了变化。
氧气
闪电、高温
原始海洋
独立的体系
→
原始生命
原始的新陈代谢
个体增殖
五、实验探索
在密闭的实验装置中通入氢气、氨气、甲烷等气体,模拟了
⑦
;在上部的反应瓶中安装上电极,通过火花放电,激发各种成分之间发生
⑧
反应。反应瓶下部的
⑨
可使水蒸气冷却形成液体。通过持续实验,烧瓶中无色透明的液体逐渐变成了
⑩
色。经过化学分析发现,这些液体中含有包括多种
⑪
在内的有机小分子物质。米勒实验支持了生命起源过程的从
⑫
物质到
⑬
物质的阶段。
注意
►
①
通入的气体模拟的是原始地球的大气成分,火花放电模拟的是紫外线、闪电现象。烧瓶内的液体模拟了原始海洋。冷凝器模拟的是有机小分子物质随降雨汇入原始海洋的过程。
②结晶牛胰岛素和核酸的合成支持了生命起源过程的有机小分子物质到有机大分子物质的阶段。
原始大气
化学
冷凝器
暗褐
氨基酸
无机小分子
有机小分子
考点 生物进化的证据
一、最直接的证据:
①
。
1.概念:
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
②
、
③
或生活痕迹。
2.分布规律:
越是在古老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
④
,越是在晚期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
⑤
。
提示
►化石能说明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按照一定的顺序出现,而不是化石是埋藏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
二、解剖学证据:
⑥
。
1.
概念:
在
⑦
和
⑧
上差异很大,但在
⑨
上具有相似性,并且从这些器官的
⑩
和
⑪
可以看出,它们的
⑫
相同。
2.
意义:
同源器官反映出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
⑬
关系,凡是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
⑭
进化而来的。
化石
遗体
遗物
简单
复杂
同源器官
外形
功能
解剖结构
结构
发育
来源
亲缘
原始祖先
三、分子生物学证据
1.
概念: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比较不同生物体内同一种蛋白质或核酸的分子结构,即可根据其差异程度,来断定生物之间的
⑮
和
⑯
的顺序。
2.
研究发现: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蛋白质或核酸分子的相似性
⑰
;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蛋白质或核酸分子的差别就
⑱
。
提示
►
外形相似≠同源器官:同源器官是指在解剖结构上具有相似性,来源相同,外形和功能不一定相同。如鲸的鳍和鸟的翼是同源器官,但是和鱼的鳍不是同源器官。
亲缘关系
生物进化
越多
越大
考点 生物进化的历程
1.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
①
到
②
。
2.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1)
(2)
低等
高等
3.
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
,
彼此间的共同特征越
③
,
在进化树上的位置离的越
④
。
提示
►
①
蕨类植物不是由苔藓植物进化而来
,
而是由藻类植物进化而来的。被子植物不是由裸子植物进化而来的。
②
哺乳动物不是由鸟类进化而来
,
而是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
③
在进化历程中出现的生物是现在该类生物的祖先
,
所以一定要加
“
原始
”
或
“
古代
”
字样。
④
生物进化历程的
“
末端
”
并没有停止
,
仍在向前进化。
⑤
任何生物的进化趋势都有三条走向:
多
近
考点 生物进化的原因
一、自然选择学说
1.概念:
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
①
。
2.过程
过度繁殖(前提)
②
(手段、动力)
遗传、变异(内因、基础)
③
(结果)
↓
生存空间有限
,
自然资源有限
能够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下来
,
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
↓
生存下来的个体将有利变异逐代遗传并积累
自然选择
生存斗争
适者生存
二、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主要区别
自然选择
人工选择
选择
过程
在生存斗争中
,
适者生存
,
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
人们根据自己的
④
不断选择和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
选择
因素
⑤ .
人
选择
结果
保留了对生物
⑥
,
但这种性状不一定对人类有利
满足了人类的
⑦
,
但不一定对生物自身有利
进化
速度
时间长
,
速度慢
时间短
,
速度快
相同点
都是对变异的选择
,
都可创造出生物新类型
判一判
►
①
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
)
②
生物产生的变异都可遗传给后代。
(
)
需求和爱好
自然环境
自身有利的性状
需求
√
×
考点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一、人类的起源
1.人类起源于古猿:
人类和现代的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人类是由已灭绝的某些
①
进化而来的,人类起源于
②
最直接的证据是
③
。
2.古猿到人的演化
提示►①森林大量消失是古猿进化成古人类的外因,古猿身体的变化是进化成古人类的内因。
②人和黑猩猩等现代的类人猿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
——
古猿进化而来。
3.
人类学家将能否
④
作为人猿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准。
古猿
古猿
化石
直立行走
二、人类的进化
1.人类进化的历程:
南方古猿(
能使用天然工具
)→
⑤
(
能制造简单工具,主要是石器
)→
⑥ (
会用火,是人类进化最关键的一个阶段
)→
⑦
(
会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
)。
2.现代人种的分化:
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在肤色、眼色、头发特点、面部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将现代人类分为四个种族:
⑧
、
⑨
、
⑩
和
⑪
。
提示
►①
南方古猿虽然在名称上有“古猿”二字,但他们是最早阶段的原始人类,因为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
②
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变化:脑容量、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火的使用、语言的产生等。
③
制造工具和学会用火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
能人
直立人
智人
蒙古利亚人
高加索人
尼格罗人
澳大利亚人
重点 生物进化的原因
一、正确理解自然选择
识图要点:
1.
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1)
过度繁殖:各种生物普遍具有过度繁殖的能力,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材料。
(2)
生存斗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生存,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要进行激烈的生存斗争。
(3)
遗传变异:遗传能使生物保持物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变异使物种向前发展进化。
(4)
适者生存:具有某些对生物生存有利的变异个体适应环境生存下来。
2.自然选择学说的联系
(1)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和手段,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环境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外因,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生物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的变异,环境的变化对不同的变异进行不断地选择,使得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得以生存下来,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经过一代一代的自然选择,生物的有利变异被定向积累,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新类型。是环境选择生物,而不是生物选择环境。
二、几个误区
1.
对于保护色的形成
,
常误认为动物为了适应环境而改变了自己的体色;长颈鹿为了吃到高处的树叶,用力伸长脖子,使脖子长长了。这是拉马克的观点,现已证明是错误的。
2.误认为生物为适应环境而变异。生物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的变异,环境的变化对不同变异进行不断地选择,使得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得以生存下来,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
3.
认为变异与自然选择都是定向的。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先有变异,后有选择;变异是不定向的
(
有利变异与不利变异
)
,而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4.
误认为生物进化后低等生物不存在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不意味着当今地球上低等的生物已经不存在了,一些低等的生物因为适应环境而存活下来,如单细胞生物。
例
►
[2018·
日照中考
]
由于人类对抗生素的滥用,致使一些致病细菌具有广泛的耐药性,甚至出现了无药可治的“超级细菌”。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分析,耐药细菌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
A.
抗生素使具有耐药变异的细菌生存下来
B.
耐药细菌的繁殖能力比不耐药细菌的强
C.
细菌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耐药性变异
D.
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诱导产生了耐药细菌
A
分析:
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
首先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
,
有的抗药性强
,
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
,
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
,
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
,
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
,
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
,
有的抗药性弱
,
在使用抗生素时
,
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
,
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样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
,
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抗生素的影响了
,
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具有抗药性的细菌。所以滥用抗生素会使细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
,
其原因是有抗药性变异的细菌能生存并繁殖。
1.[2018·福建中考]养牛场饲养员用杀虫剂杀苍蝇,第一次使用效果显著,随着使用次数增加,药效逐渐下降。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观点,该现象是由于杀虫剂( )
A.
使苍蝇繁殖能力增强
B.
对苍蝇进行了选择
C.
使苍蝇产生抗药性变异
D.
增强苍蝇的免疫力
B
分析:
随着杀虫剂的使用,苍蝇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因此苍蝇抗药性的形成是杀虫剂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2.[2018·南通中考]随着某地区工业的迅速发展,环境条件发生了改变,此地区不同体色的桦尺蛾数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如图)。不同体色的桦尺蛾数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工选择 B.自然选择
C.煤烟熏黑 D.浅色铧尺蛾发生变异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