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4 MB
  • 2021-11-16 发布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品4套

  • 3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品4套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学生情况分析: ‎ ‎ 一年级五班有 名学生,男生 人,女生 人。总体来看,基础较差,好多学生连1、2、3、4、5等数字都不会写,还有几个学生连10个都数不清。再加上学生刚入学,年龄比较小,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鼓励良好行为,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 刚入学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掌握一些简单数学知识,教师根据班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适时调整教学进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 教材分析。‎ ‎ 本册教材以实践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编排教材,课堂教学以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为主。教材从实际出发,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和客观事实发展,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设了良好的课程环境。 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索性,例如:比较、分类、等部分内容,重点在于经历探索,获取有关知识的体验。 ‎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并能认、读、会写0到10各数。在一一对应的活动中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认识“=”、“<”、“>”,能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 第二单元“比较”。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体验并积累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经历“比一比”的过程,同时与他人交流比较的方法,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 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经历自主探究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究并掌握10 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养成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有条理地表达的良好习惯。 ‎ 第四单元“分类”。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分类的过程,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能按给定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物品的习惯,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 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 ‎。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体会具体位置的相对性。逐步养成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初步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 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经历观察、想象和交流的过程,积累认识几何体的数学活动经验。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在分类、观察等学习活动中,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关系,培养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 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结合数数、操作直观模型等活动,认识11-20各数。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认识个位和十位,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在教师指导下,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经历与同伴交流算法的过程,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活动的兴趣。‎ ‎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认识钟表的过程,知道钟表可以用来计时。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在认识钟表和认读时间的过程中,初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知道要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珍惜时间的习惯。 ‎ ‎ 三、“三环六步”教学模式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常规的培养和训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从摆放学习用品起,怎样听讲、怎样书写、怎样记作业,以及的简单的检验作业的方法等都是学习习惯的内容。课堂上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中仍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 2、备课。 ‎ 认真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按照学校要求进行集体备课,充分发挥团队精神,互相取长补短,把集体的结晶运用到教学中。同时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作业练习。 ‎ ‎3、上课。 ‎ ‎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沉闷的局面,使学生乐于思考,敢于积极回答问题。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根究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 (2)、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 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 ‎4、作业。 ‎ 做到精讲多练,有针对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认真对学生的每一道错题进行纠错。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布置分层作业,使所有学生都学有所获 。‎ ‎5、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比如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大部分孩子已经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不能够把题意表述清楚,所以教学时重点就要放在培养孩子口头表达能力,让他们把话说完整;提高孩子的计算速度上等。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思。 ‎ 六、教学进度安排。‎ 次 日期 内容 ‎1‎ 预备课:可爱的校园:1节;快乐的家园:2节;‎ 玩具:2节;小猫钓鱼:1节; 练习:1节;‎ ‎2‎ 文具:2节 快乐的午餐:1节;动物乐园:1节;‎ 练习;1节 检测:1节 ‎3‎ ‎ 第二单元比较:4节 练习:1节 检测1节 ‎4‎ 第三单元加与减(一):5节 练习:1节 ‎5‎ 第三单元加与减(一):2节 ‎6‎ 第三单元加与减(一):5节 练习:1节 ‎7‎ 加与减(一)5节 练习:1节 ‎8‎ 整理与复习;4节 第四单元分类:1节 练习:1节 ‎9‎ 分类:3节 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2节 练习;1节 ‎10‎ ‎ 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3节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2节 练习:1节 ‎11‎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1节 ‎ 第七单元加与减(二):4节 练习:1节 ‎12‎ 第七单元加与减(二):5节 练习:1节 ‎13‎ 第七单元加与减(二):1节 数学好玩:3节 认识钟表:1节 练习:1节 ‎ ‎14‎ 认识钟表:1节 总复习:4节 练习:1节 ‎15‎ 总复习:2节 练习:1节 ‎16‎ 全面复习 ‎ ‎17‎ 全面复习 ‎18‎ 全面复习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 单元教学目标:‎ ‎1. 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乐趣。‎ ‎2. 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能正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认、会读、会写0~10各数。‎ ‎4. 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单元教学内容:‎ 1、 结合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认识10以内的数。‎ 2、 把读书、写数与数数活动紧密结合。‎ 3、 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l 准备课 l ‎1—5各数的认识 l ‎0的认识 l ‎6—10各数的认识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一上)‎ l ‎10以内加减法 l ‎11—20各数的认识 l ‎20以内加减法 ‎(一下)‎ l ‎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内容 建议课时数 可爱的校园(数10以内的数)‎ ‎3‎ 快乐的家园(认10以内的数)‎ 玩具(5以内数的认识)‎ ‎6‎ 小猫钓鱼(0的认识)‎ 文具(6—10数的认识)‎ 快乐的午餐 ‎2‎ 动物乐园 ‎2‎ 数的认识包括哪些?‎ 数数:未入学的儿童也会说一、二、三、……,但他们在用手指点数实物时,往往口说的数快,用手点的实物慢。只有做到“口手一致”,同时知道数到最后一个实物时,就是这堆实物的总数,才达到要求。‎ 认数:也就是读数,数出实物的个数,用数字符号来表示,把实物的数量与数字符号对应起来,这就是符号化的过程。认数时,要注意形相近的数字的区别,如6和0,6和9等。‎ 写数:要求学生写字的姿势端正,笔顺正确,在田字格中进行练习。‎ 数的顺序:如知道在尺子上5排在6的前面,6排在5的后面。5比6小,6比5大。学生会从1顺数到10,还会从10倒数到1。‎ l 渗透基数和序数:数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次序。‎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赋予新的内容,如要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勇于表达,乐于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新课程的教学形式,有时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从入学起,就要有计划地培养,可以先采用2人合作的学习形式,到后半学期,再逐步扩大为3~4人一组,建议异质分组为好(不同情况的孩子搭配),要有组长,可以轮流担任,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布置活动要明确,分工要合理,指导要具体,评价要及时,逐步培养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 从学生的身体上找数对学生认识数起到什么作用?‎ ‎——刚入学的学生对数数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我们要充分利用。‎ ‎——通过数身体上的数,我们也可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便于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教学措施:‎ ‎ 1、本单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教学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的教学中,重视实物操作,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 ‎ 2、学校教育的开始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教学时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初入学的学生不太容易分辨数字的结构和笔顺,容易搞错上下左右的位置,‎ 由于学生的手指肌肉不是特别灵活,要把数字写得正确、整齐、匀称是比较困难的,可以要求学生每次少写几个,经常练习,除课本中的练习外,教师可组织学生在田字格本中练习写数,逐步提高。‎ 可爱的校园 教学内容:P2-3----数10以内的数 教材分析 ‎ 本节内容为第一单元“可爱的校园”的第一课时。由于这是学生进入小学校门后的第一节数学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以动物学校的情境导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图中所呈现的内容主要有1头大象、2只兔子、3个蘑菇、4只松鼠、5个汉字、6只小熊、7朵花、8棵树、9只小鸟、10只蝴蝶等。对这些小动物的数数活动,应在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先由学生自己数一数,然后进行交流。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何有序地读数。‎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 ‎2.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学情分析:‎ ‎  我校校园环境整洁、美丽,教学设施齐全。学生多数是择校生,他们家庭条件优越,学前知识比较丰富,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与开发。但是,他们对孩子的培养只是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孩子的情感态度、学习习惯等还有待于重点培养。比如,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还有的学生只知道问题的结果,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了解。这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与培养。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给每个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树立自信心;然后引导他们向他人学习,共同进步。本课时作为预备课,鼓励学生全面积累有关数的学习、图形学习的经验。新增加了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内容,以积累图形学习的经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具有表示物体个数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序化。‎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我们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你们喜欢我们的学校吗?‎ 二、自主探索。‎ 活动一:我们的校园 ‎1.在我们的校园里你都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一句带有数字的话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吗?‎ 师:对了!你们说的真好!我们的校园里还有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许多的教室和老师,我们要在校园里共同生活学习,老师是你们的大朋友,如果你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好吗?‎ 活动二:动物王国的校园 师:动物王国的动物学校也开学了,小动物们都高兴地来到学校,你们想到它们的学校看看吗?(想)‎ ‎1.出示主题图:‎ ‎2.观察动物学校里的景物,并用带有数字的话说一说。‎ ‎(1)你们都看到有哪些小动物来上学了?‎ ‎(2)你们能数一数这些小动物都有几只吗?‎ ‎(3)我们一起数一数,看看是6只小熊吗?‎ ‎(4)有几只小松鼠呢?‎ ‎(5)小兔子呢?‎ ‎(6)它们的老师是谁呀?‎ ‎(7)有几位老师呀?‎ ‎3.用带有数量的话说一说 在动物王国的学校里你还看到了什么?能用带有数量的话说说吗?‎ 师:对!这是动物学校的三间教室,分别标着一(1)班、一(2)班、一(3)班。‎ 师:数一数有几只小鸟?‎ ‎  你们是怎么数的?‎ ‎  哪个小朋友愿意到前面带着大家数一数?‎ ‎  师:蝴蝶可真多呀!有几只你们知道吗?怎么数就能不丢不落?‎ ‎4.观察静物 师:你还看到校园里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数量来表示?‎ ‎  师:你们知道写的是什么吗?‎ 师:一共有几朵花呢?(7朵)‎ ‎(1头大象、2只兔子、3个蘑菇、4只松鼠、5个汉字、6只小熊、7多花、8棵树、9只小鸟、10只蝴蝶)‎ 如果学生提到两只小熊在玩1个球,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你能说一说他们拿的球是什么样儿的吗?(生:圆圆的)‎ 校园的外面立着5块木板,引导学生观察:木板是什么形状的?(长长的、方方的、高高的)‎ ‎5.小结 ‎  (1)刚才我们一起参观了动物王国的学校,我们参观的时候是看到什么说什么,你们觉得是不是有点乱呢?‎ ‎  (2)有没有更好的参观办法呢?‎ ‎  (3)如果你是学校的小主人,你会怎样带领我们参观呢?‎ ‎  (4)我们就请你们这些小向导带领我们进行参观。‎ 活动三:有序观察 ‎1.由门口开始参观 ‎2.从上到下看 ‎3.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4.按照数量从小到大 三、作业布置:‎ 有序观察自己的房间或某个房间用一句带有数字的话说一说房间里的设施。‎ 加入练习:‎ 寻找身体上的数 师:1——10这几个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我们身上就有许多,快找一找,说一说!‎ 学生之间互相观察,互相说 反思 板书设计: 可爱的校园 ‎1、2、3、4、5、6、7、8、9、10‎ 快乐的家园(一)‎ 教学内容:P4-6---认识10以内的数 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是学生认识数的起始内容,学生将初步认识10以内的数,体会数的意义。教材重点呈现1~4各数的认识,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找、想、画、说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数与实物的对应关系,使他们看见事物的数量能迅速想到数字符号,看到数字符号能联想到各种具体的实物,从而生动形象地理解数的意义;教材还提供了一支小球队的画面,旨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区分数的不同含义。‎ ‎“快乐的家园”中,进一步突出了由数量到数的过程,体现出从1个太阳、1棵树、1个萝卜、1筐萝卜等数量中抽象出数“1”的过程,以及从其他数量中抽象出其他数的过程。‎ 教学目标:‎ 1、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在数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1—10各数符号的表示方法。‎ 3、 通过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学习运用数字符号表示生活中一些物体的数量。‎ 教学重点:1.认识1、2、3、4、5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了解1、2、3、4、5代表什么。‎ 教学难点:感悟由数量抽象到数的过程。‎ 学情分析 ‎ 学生在入学前经过学前的教育,或者家庭教育,已经有了一些数的概念,这是他们认识数的基础,所以,在组织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利用、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激发、回忆他们经历的事件来认识数,这对学生形象地认识数有较大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你们知道古代人是怎么数数的吗?(演示课件: 结绳计数)‎ ‎2.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他吗?‎ 二、创设情境 ‎1.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座美丽的小山村去旅游(板书“1”),你们想去吗?乡村的早晨非常美,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边出示课件边叙述)那儿有蓝天白云,有山有水,有花有草,还有美丽的田园,是个非常美好的地方,你们想去看看吗?(想!)课件出示:田园风光伴随美妙的音乐,片刻之后,定格到快乐的家园画面。‎ ‎2.(演示课件:美丽的山村)请你们仔细观察,你可以从中发现1个什么?‎ ‎ 指名说一说 ‎3.集体交流:学生可能说:一条狗、一棵树、一艘船、一间房、一个小孩、一座山、一个太阳、一户人家、一棵草、一个萝卜、一筐萝卜、一条小路、一条河、一群鸟……(在同学发言的时候,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 ‎4.平时,你还在什么时候会说到或用到“1”?‎ ‎5、师小结:同学们特别善于观察,找到的这些东西都可以用“1”来表示。你有什么感觉呀?“1”的本领太大了。‎ 三、自主探索 1、 从图中,你还能找到几个什么?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找到后和同桌同学说一说:你找到了几个什么?(一个同学在说的时候,另一名同学要注意倾听)‎ 2、 集体交流(指导学生注意倾听)‎ 根据学生说的情况进行板书:(如果有相应的学具可以直接贴到黑板上)‎ 3、 照应板书:两个人,两只小鸟可以用几来表示呢?‎ 生:用2来表示。师板书:2‎ 4、 想一想:下面我们找到的这些东西可以用几来表示?‎ 指名学生说一说(如:3朵云,筐里3个萝卜用3来表示)‎ ‎…‎ 5、 指板书: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这些数,你能从生活中找到这些数吗?(指名学生说一说,指导学生说完整话)‎ 6、 小结:同学们非常善于观察生活,不仅找到了几个东西,还知道几个东西就用几来表示。‎ 四、体会序数的含义 师:还有一名同学有了新的发现,想知道吗?‎ 1、 出示课件(排好队的5只鸭子)出示“这只小鸭排在第二”‎ 学生判断 1、 你有新的发现吗?‎ 指名学生到前面来指一指。(如果学生说到从左边数,哪只鸭子排在第几,更要进行表扬。)‎ 五、数一数,画一画。‎ 师: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小游戏,数一数,画一画。‎ ‎1、出示投影 师:谁看明白这个游戏怎么做了,说一说。‎ ‎ 指名学生说一说。(有2只小鸡,就画2个圆圈)‎ ‎2、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 在学生完成之前,注意指导学生写字姿势 ‎3、反馈学生的完成情况。‎ 六、小结: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 ‎2.你打算向谁学习他的什么优点?‎ 七、作业:找一找生活中的数 板书设计: 快乐的家园 ‎ ‎ 快乐的家园(二)‎ 教学内容:P5-6---认识10以内的数 教学目标:‎ ‎1、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数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6—10各数符号的表示方法。‎ ‎3、通过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学习运用数字符号表示生活中一些物体的数量。‎ 教学重点:1.认识6、7、8、9、10,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了解,6、7、8、9、10代表什么。‎ 教学难点:感悟由数量抽象到数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印有小动物和数的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交流找到的生活中的数。‎ 1、 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找到的生活中的数(在说的过程中要注意倾听)‎ 2、 集体交流(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的语言)‎ 如:我的左手有5个手指,用5来表示。‎ 我家有3口人,用3来表示 椅子有4条腿用4来表示 我在第2桌 ‎…‎ 二、主动探究 ‎(一)数一数,认一认。‎ 师:同学们非常善于观察生活,找到了很多生活中的数,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细心的小朋友总能看见它。黑板上也有一些小动物,你能数出来有几只吗?‎ 1、 出示6只小熊 学生自己数一数,说一说。‎ 2、 指名学生说一说:黑板上有6只小熊,用6来表示。‎ 3、 师根据学生说的进行板书。‎ 4、 出示下面的小动物 师;你能像这样找到下面有几只小动物,用几来表示,就和几用线连起来吗?‎ 5、 拿出练习纸,学生数一数,连一连(注意指导学生的写字姿势)‎ 6、 用投影展示并反馈。指名学生说一说(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对能一一对应去数的同学提出表扬)‎ 7、 了解全班完成情况,对数错的同学了解错误原因,进行个别指导。‎ ‎(二)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不仅数出了小动物有几只,而且找出了用数几来表示,下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圈一圈。‎ 1、 出示课件(小朋友戴帽子图)‎ ‎2、师读题,生思考:他们怎么做的 指名生:左边有三个小朋友,要戴三顶帽子,就把3顶帽子圈起来。‎ 1、 师:你能像这样,左边有几个凳子,就圈出右边的几个小朋友吗?‎ 2、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3、 展示学生的完成情况(用实物投影)重点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完成过程。‎ 两种方法:一是先数出左边的数量,再从右边数出同样的数量,然后圈起来。‎ ‎ 二是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然后圈起来。‎ 四、做游戏:数一数,连一连 ‎1、出示课件(师指着题目要求读题)‎ 师:这么多的数和小动物,这个游戏怎么做呢?‎ 指名学生说一说(一架飞机,就和1连起来)师追问:你怎么想的?生:1架飞机用1来表示。‎ 1、 学生自己完成在书上。‎ 2、 用实物投影反馈,学生汇报连得结果。(一是注意倾听,二是渗透一一对应去数的方法)‎ 五、游戏二 师:不仅你们喜欢做游戏,小动物也喜欢做游戏。快看一看,他们做什么游戏呢?‎ 1、 出示课件 学生说游戏名称:小朋友在赛跑,大雁在飞行,小熊在爬杆 2、 提问题 师:小动物在做游戏时还发现问题了,想知道是什么问题吗?‎ 3、 课件出示问题:有几只大雁?第几只是这只?‎ 4、 学生自己回答,然后集体反馈。‎ 5、 继续依次出示后两个游戏,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提出问题并回答。‎ 6、 以组为单位展示(注意指导学生语言)‎ 六、小结:游戏中的问题有很多,细心的小朋友才能找到它。‎ 七、作业:观察生活,提出把问题。‎ 板书设计:小动物图片 数 玩具(一)‎ 教学内容:P7-8---5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分析 ‎ 从本节课开始,学生要学习数的书写,为让学生能清晰地认识数字符号的实际意义,教材在设计中安排了一组学生喜爱的玩具,通过数玩具,既巩固了前面的数数方法,又为写抽象的数打下基础。情境图中呈现的材料是丰富的、有趣的,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可以数一数,而且数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先数小汽车,也可以先数皮球。教材中安排的写数活动,又十分注意提供形象的图形,每个数的旁边都配有具体的图形的个数,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的真正含义。‎ 除了继续体现从数量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还增加了“想一想、做一做”等问题,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数量的多少。‎ 学情分析 ‎ 学生都上过幼儿园,大部分学生会数数和写数,对数学学习兴趣浓厚,上课时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写数的时候笔顺不正确,有些学生的字不规范,不会按格式写。‎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从数量抽象到数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数字的含义。能认读写1-5各数,知道1-5的数序。‎ ‎2.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建立数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通过用数来描述生活中物体的数量,使学生初步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培养学生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5的基数意义和写法 教学难点:写1~5这几个数。‎ 教学准备:课件、玩具图片、数字卡片(学生2人以组准备一份学具:小棒、圆片、小三角形等学具,白纸两张)‎ 教学设计:‎ 一、数一数,说一说 ‎1、师:小朋友们喜欢玩具吗?你们都喜欢哪些玩具呢?(学生都兴奋起来)‎ ‎(出示第6页的主题图:淘气也带来了他的玩具,想知道都有些什么吗?‎ 有什么呀?指名学生说一说。‎ ‎2、自己在书上数一数每种玩具有几个?(指着书上的主题图数一数)‎ ‎3、指名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 ‎4、在学生点数的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展示实物图片并在旁边贴上1-5各数。‎ 二、 认识数 师:刚才你们找出了图中这么多玩具,你最喜欢哪个呀?‎ 1、 选取其中一种。例如:小飞机 师:小飞机有几架? ‎ 摆:你能用盒中的学具来表示吗?学生自己用学具在桌面上摆一摆。‎ ‎ 指名学生说一说:能表示吗?为什么?(板书)‎ 画:能画一些和小飞机数量相同的图形来表示吗?学生在练习纸上画一画 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来进行板书)‎ ‎ 师:他画的真简洁,两个简单的图形就可以表示了。‎ 其它:除了摆和画,你还有其他的方式来表示吗?生:用两个手指来表示。‎ 师:2架小飞机,刚才咱们摆的学具,画的图形,伸出的2个手指,都可以用几来表示?生:2‎ 师:这个2除了能表示这些,还能表示什么?‎ ‎2、认识1、3、4、5‎ 师:还有很多同学喜欢别的玩具呢,请你从剩下的这些玩具中选一种玩具,不要说出来,要想办法让别人猜出你想的玩具是什么。你可以用摆的方法,也可以画,还可以用能其他的方法,但是一定和你喜欢的玩具数量是一样的。‎ ‎(1)生自己动手 ‎(2)汇报:出示在实物投影上(或贴在黑板上)‎ 如:摆的同学汇报。师:他喜欢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说明 ‎ 师:几个××与图中的几个××的数量相同,就可以用它来表示,除了用这几个图形来表示,还可以用几个××来表示。‎ ‎(3)其它也同样 ‎(4)出现用数字来表示的,先说他喜欢的是什么?再说这个数字还能表示什么?‎ ‎(5)你知道其它的玩具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吗?‎ ‎(6)根据学生说的情况板书 三、写一写 师:这些数字咱们都认识了,你会写吗?(会)‎ 1、 写1‎ 师:快拿出练习纸(师展示在投影上,1个机器人、1个圆,它们都可以用1来表示,把1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中,1像1根小棍直直的。请你先描一描,再在后面田格里写1个.‎ ‎2、学生先按儿歌准备好写姿,再写。‎ 学生试写,拿5个学生的作品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全班评议,归纳写法。‎ 师小结:小朋友第一次写数字能写得这么好,老师真是佩服你们,如果小朋友们在写的时候更注意握笔的姿势,就会写得更好了。‎ 小结:说收获 作业:练习握笔和写字姿势,试着在田字格中写1‎ 板书设计: 玩具图片 ‎ 1-5各数 玩具(二)‎ 教学内容:5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从数量抽象到数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数字的含义。能认读写1-5各数,知道1-5的数序。‎ ‎2.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建立数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 培养学生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指导写数,指导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看数涂一涂 师:我们认识了1、2、3、4、5,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 1、 出示课件 看数涂一涂。‎ 2、 师读题,学生看图说一说游戏规则:第一幅图下面是1,就把1个圆圈涂黑。‎ 师:每幅图下面是几,就把几个圆圈涂黑。‎ 3、 学生完成看数涂圆(在完成之前先读儿歌准备坐姿、写姿)‎ 4、 用实物投影集体反馈 在展示时指名学生说一说。(对学生先一一对应数再画的做法及自我检查的方法进行表扬。)‎ 活动二:写数 师:我们知道1,2,3,4,5都是用来表示物体数量的,下面我们看一看在田字格中怎样写这些数。‎ 1、 出示田格中的2-5各数 2、 师指导写数,生跟随老师书空练习(练习笔顺)‎ ‎3、把书上田字格中虚线的数字描一描,再在空白的田字格上写一写。比一比哪个小朋友能和书上写得一样好。‎ ‎4、用实物投影展示,评一评学生的书写。‎ 活动三:看图写数 ‎1.写数(课本第7页第1题)。‎ 师:小明家来客人了,小明和小红拿了许多水果来招待客人,你知道这些水果分别有多少个吗?请你数一数物体的个数,然后想想用哪个数来表示,把它写在田字格中。(生独立完成)‎ (1) 学生完成在书上(师注意巡视,注意指导学生的写姿)‎ (2) 投影展示,在学生汇报时说清楚几个什么用数几来表示。‎ ‎2、看图写数找规律 ‎(1)师:小朋友看一看第二排的三幅图是什么意思,第一幅图的方格里写的数字1表示什么呀?‎ ‎(2)师:请小朋友在后面两幅图的方格中写数,学生写在书上。‎ ‎(3)师:现在小朋友看一看第二排这三幅图的数字,有什么规律?‎ ‎3.体会序数(课本第7页第3题)。‎ 师:刚才我们说的1,2,3,4,5都是用来表示物体数量的,你们知道吗?小动物们坐的火车车厢上也有这些数,这些数字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一看 师:这里有几节车厢,车厢上都有什么动物?‎ 师:老虎的车厢上写着个1,表示什么?‎ 师:对了,这里的1是表示第1节,那么小松鼠在第几节车厢上呢?小猴、大象和大熊猫又在第几节车厢上呢?请你在方框里填一填。‎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5的写法,小朋友写得都非常认真,下次我 们将举行一次写字比赛,一起来选出我们班的小小“书法家”。‎ 作业:练习描、写1—5各一行。‎ 板书设计 ‎ 田字格中书写的1-5各数 ‎ ‎ 小猫钓鱼 教学内容:P9-10 0的认识 教材分析 ‎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0的含义和0的书写。教材通过设计“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展现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到“没有”可以用0表示,引出0的认识,然后进行O的书写教学,最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0还可以表示什么”。‎ 学情分析 ‎ 学生多已接受过正规学前教育,具有较强的自我表达能力,对“0”有一些简单的认识,有的学生已经知道“0”表示一个也没有,但对于“0"还可以表示起点、分界线,学生还不是很清楚。由于学生家庭教育观念的不同,学生在已有知识的掌握上呈现出较大的个性差异。‎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0”表示的几种含义,可以表示没有、水结冰时的温度、起点的含义等等;并且学会正确地读、写“0”。‎ ‎2.使学生掌握“0”的含义,在生活中会运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以及探究、交流、合作的品质。‎ ‎3.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认识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进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0”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0”的含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发挥想像力 师:同学们看,这节课老师给大家请来四位朋友(课件出示四只不同表情的小猫头像)。它们是多多、乐乐、平平、气气。一天,四只小猫结伴去钓鱼,回来的时候,多多很开心(出示课件:多多钓到3条鱼),你知道为什么吗?用几表示呢?乐乐也很高兴(出示课件:乐乐钓到2条鱼),它钓了几条鱼呢?用几表示?平平也觉得还不错(出示课件:平平钓到1条鱼),为什么呢?用几表示呢?可是,气气却是满脸的不高兴(出示课件:气气没钓到鱼),为什么呢?‎ ‎(二)揭示谜底,教学0的第一种含义――可以表示“没有”‎ ‎1.初步感知0表示“没有”的含义。‎ 师:原来是因为气气没钓到小鱼,那我们用数字几来表示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数字,它能表示“没有”,它就是“0”。板书0并领读。‎ ‎2.实践体会0表示“没有”的意思。‎ 游戏 师:老师手中现在一共有几枝铅笔?(3枝)‎ 师:老师左手现在有几枝铅笔?(2枝)你们猜猜老师右手有几枝铅笔?(1枝)‎ ‎(教师面向学生,将双手和铅笔放到身后,然后用左手向学生出示2枝铅笔,请学生猜一猜。)‎ 师:现在老师左手有几枝铅笔?(3枝)你们猜猜现在右手有几枝?(0枝)‎ ‎(教师再次将双手和所有铅笔藏到身后,然后用左手向学生出示3枝铅笔,请学生再猜。)‎ 师:现在老师左手有几枝铅笔?(0枝)你们猜猜现在右手有几枝?(3枝)‎ ‎(教师再次将双手和所有铅笔藏到身后,然后用左手向学生出示0枝铅笔,‎ 请学生再猜。)‎ 请学生利用学具盒中的小珠子,两人一组,模仿教师进行猜数游戏。(对小组游戏中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 ‎3.比较大小。‎ 师:现在老师左手有几枝粉笔?(1枝)右手有几枝粉笔?(0枝)0和1比,谁大?你是怎么想的?‎ ‎(0表示“没有”;1表示有1个,1比“没有”多,所以1比0大。)‎ ‎(三)教学书写“0”‎ 师:0像什么?同学们的想法真多,有这么多的方法来表示0。‎ ‎1.教师示范写“0”。‎ ‎2.一边示范,一边提醒学生,要写好“0”应注意什么(起笔的位置、笔顺、在田字格中书写的格式等)。‎ ‎3.学生书空,再在书本第8页描写“0”。(指导坐姿和写姿)‎ ‎4.描红后请学生总结写0的注意事项。‎ 师:你们觉得写0时要注意些什么?怎样才能把0写好?‎ ‎5.请学生在书第8页的空白田字格中练习写0。‎ ‎(四)我的发现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哪儿看见过0呢?(尺子、温度计、电话、时钟……)它们分别表示什么?‎ ‎(先独立思考,然后两人一组进行讨论,要求每次提出在哪里见过0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这里的0表示什么。)‎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要求汇报的内容不能与别的组重复。‎ ‎1.0表示起点的含义。‎ 课件出示直尺,让学生进行观察,了解“0”的另一个含义。‎ 师:同学们看(出示直尺),直尺上也有“0”。尺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呢?(用来量东西的长度)‎ 师:那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起点)‎ ‎2.0表示水结冰的温度的含义。‎ 师:(出示课件)噢,温度计上也有0。那这里的0又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0度)小企鹅博士也同意同学们的想法,不过,他想补充几句,让我们来听听,企鹅博士会告诉我们什么呢?(课件出示逗趣的小企鹅动画)‎ 小企鹅博士同学们好,你们真聪明!我现在正在南极,这里的天气可真冷,每天都在0摄氏度以下,成天冰天雪地的。同学们肯定都知道,冷到了一定程度,水就会结成冰。水结冰的这个温度就是0摄氏度――出示温度计,0在这里表示水结冰的温度!同学们,等你们学了很多知识,长大了,欢迎你们来南极考察!‎ 作业:1、生活中在什么地方见到过0,什么意思?‎ ‎ 2、练习描写0一行。‎ ‎ 板书设计: 3、2、1、0‎ ‎ 在田字格中写0‎ 练习一 教学内容:练习0-5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从数量抽象到数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数的含义。能认读写1-5各数,知道1-5的数序。‎ ‎2.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建立数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 培养学生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指导写数,指导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师引入: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生:0、1、2、3、4、5‎ ‎ 师:这节课我们就运用我们认识的这些数来解决问题。‎ 一、 看图写数 1、 数一数,有几朵花 (1) 出示投影书10页1题,师用手指题目要求并读题。指名学生说一说题目要求:有几朵花就在田字格里写几。‎ (2) 自己数一数,并写在田字格里。(在写字之前要读儿歌准备坐姿和握笔姿势)‎ (3) 同桌同学互相检查 (4) 用实物投影展示,同学欣赏写的规范的数字 师:下面我们就比一比,看谁写得更规范 2、 完成10页2题读一读,写一写。‎ 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写的。一是照样子写,二是按顺序接着往下写。‎ 一、 涂一涂,写一写。‎ 1、 出示投影,老师读题。指名学生说一说怎么做。这幅图中涂了几个黑圈,就在下面的田格里写几。‎ 2、 学生完成第二幅图。‎ 3、 出示第三幅图,田字格中已经写好了2,让我们干什么呢?2能表示2个黑圆圈,就把2个圈涂黑。‎ 4、 学生独立完成第4、5幅图。如果学生提出疑问,第5幅图不知道怎么做,要提醒学生仔细想一想。‎ 二、 看尺子填一填。‎ 师:我们从尺子上能看到认识的数,我这把尺子少了两个数,你能填出来吗?‎ 1、 出示直尺,书10页5题学生自己试着填一填。‎ 2、 集体反馈,请填出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怎么想的。‎ 三、 作业:完成8页2题和10页3题 四、 小结: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 ‎ ‎ ‎ ‎ ‎6—10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P11-13 6—10数的认识 教材分析 ‎ 6~10的数是在认识5以内数基础上的一个发展,由于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本节课的设计用四个问题呈现了学生认识数的过程。第1个问题是找朋友的活动,目的是渗透数与物体个数的对应思想。第2个问题是让学生自己数一数实物,以增强认识的直观性。第3个问题是结合图形个数进行书写。为帮助学生建立数字符号与直观图形的联系,对每个数字的书写,都安排一组对应的图形。第4个问题是实际的应用,通过与同伴间的交流,进一步理解这些数。‎ 学情分析 ‎ 刚进校的一年级学生绝大多数都接受了良好的学前教育,10以内数甚至更大的数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他们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还不是很清晰。除此之外,部分学生在学前还不同程度地学会了1~10各数的书写方法,具备了较好的知识经验,为新课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地数出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 学会6—10各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6-10各数。‎ 教学难点:会正确书写6-10各数。‎ 教学准备:课件、田字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 ‎  1、(课件演示文具店情境,出示5种精美的文具画面)小熊文具店开张了,瞧!商店里都准备了哪些文具?你喜欢哪些?为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  师:对啊!文具是我们学习的好朋友。看到这些精美的文具,想知道它们分别有多少吗?‎ ‎  2.数一数、连一连、说一说。‎ 师:每一样文具到底有多少个呢?可以用数几来表示呢?下面请你数出这些文具的数量,能用数几表示,就和几连起来。 (课件出示6~10这些数字,如课本主题情境图。)‎ ‎3、学生自己数一数,连一连(指导坐姿、写姿、使用直尺)‎ ‎4、师:谁来汇报?其他同学仔细听一听,你的数法和这些小朋友的一样吗?你又是怎样想的呢?‎ ‎5、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二、运用学具和和其它形式表示6-10各数 ‎1、表示6‎ 师:你能选取其中的一种文具,用手中的学具或其它方式来表示吗?‎ ‎ 摆好后和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学生分别行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师:请每个小组的代表汇报,你们是怎么表示的?‎ 师:各组代表汇报(根据学生说的情况板书)‎ ‎ 如:我用6根小棒来表示6枝铅笔;我画了6个三角表示6枝铅笔;‎ ‎ 我用了6个手指表示6枝铅笔。‎ 师:6枝铅笔、6个三角、6个手指…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 指名学生说一说(板书:6)‎ ‎2、其它各数同上。‎ 三:说一说 ‎1、师: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能用6~10这些数来表示呢?或者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数呢?先想一想,再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学生有的在思考、有的在用手指数数、有的在和小朋友尽情地说);‎ ‎2、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  师:小朋友对周围的事物观察得还真仔细,这些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随处可见,我们也经常要用到这些数。‎ ‎ 四:写一写、评一评 ‎1.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敢于质疑。‎ ‎  师:小朋友都很棒,我们已经和6~10这些数交上了朋友,你们会写这些数字吗?‎ ‎  师:小朋友自己看书学一学,在书上写一写,注意看清字的起笔和落笔的顺序,写的时候还要保持整洁和正确的写字姿势。‎ ‎  (学生独立练习写数,师巡视指导书写,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 ‎  师:写完的小朋友想一想,在写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或者你想提醒小朋友在写哪个数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  2.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  师:好的,有了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写8的时候,要一笔完成,从上面的中间起笔,弯曲往下,回到起笔的地方。写的时候要上下一样大,写饱满些。(师示范写8,学生书空。)‎ ‎  师:除了这几个数字,老师还想提醒大家写数字7和9时要注意写一竖时要稍微斜些。(师示范写7和9,学生跟着书空。)‎ ‎  3.练习与评价。‎ 师:好了,我们的问题都解决了,接下来小朋友可以把你认为难写的字再写几个。‎ 五、小结:师: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你有什么收获呢?(生说一说) ‎ 师: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样开心。老师希望小朋友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能 从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数,下节课我们一起去交流。‎ 六、作业:找生活中的数,觉得书写困难的要多写几遍。‎ 板书设计: 文具图片 ‎ 6、7、8、9、10‎ ‎ ‎ 文具(二)‎ 教学内容:P12-13 6—10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地数出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 练习6—10各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数出6-10各数,体会1-10的数序 教学难点:会正确书写6-10各数。‎ 教学准备:课件、田字格纸、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一)交流生活中的数 师:同学们从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数,和你的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 1、 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 2、 集体交流 师:这些都可以用我们认识的数来表示,看到你们找到了那么多,小青蛙也在找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体会数序 ‎1、出示课件:跳一跳,说一说。‎ 跟随两只小青蛙跳一跳,说一说。‎ ‎ 生用手边指边说,正着读一次,倒着读一次。‎ ‎2、拨一拨,说一说。‎ ‎ 学生拿出计数器,边拨边数(如:1,再拨1个就是2)‎ ‎ 在学生数的过程中,老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画一画,写一写。(体会从数量抽象出数的过程)‎ ‎1、完成书12页1题(注意指导学生审题)‎ ‎(1)出示投影,老师读题,学生思考:怎样分步完成?‎ ‎(2)指名学生说说,先数出有几朵花,再画出几个圆圈,最后在田字格中写数。‎ ‎(3)学生独立完成。‎ ‎(4)反馈学生的完成情况。‎ ‎2、看数接着画一画。‎ ‎(1)出示投影,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2)独立完成。(巡视,指导坐姿与写姿,对能自觉检查的同学提出表扬)‎ 四、解决问题 ‎1、排队中的问题 ‎(1)出示投影:引导学生有序观察,一些小朋友在排队,笑笑排第几?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2)学生自己数一数,解决第一个问题。(对点数的同学提出表扬)‎ ‎(3)指名说一说(从左往右数或从右往左数都可以)‎ ‎(4)解决第二个问题,并将答案填写在方格中,然后口答问题。‎ ‎2、解决发射时遇到的问题 ‎(1)课件播放:倒计时火箭发射。师:这是发射火箭的时候,人们在倒计时,除此之外,在生活中你还见过这样倒着数的现象吗?‎ 指名学生说一说。‎ 现在我们一起来倒数10下,并边数边填。‎ 1、 说一说,谁更靠近胡萝卜。‎ (1) 出示课件:哪只小兔更靠近胡萝卜呢?‎ (2) 学生可以借助格中的数来确定。‎ 五、说一说,数一数 ‎1、出示课件 ‎2、学生自己观察,想办法数一数,图形分别有几个?‎ ‎3、交流学生的数法 六、小结:‎ 师: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你有什么收获呢?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下课铃就要响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倒数10下,看谁的桌面收拾得最整齐!‎ 七、作业:书13页6题 板书设计 ‎ ‎ 快乐的午餐 教学目标:‎ 1、 在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的活动中,直观认识两个数量之间的相等与不等关系(10以内数)。‎ 2、 结合动手操作活动,能够清楚地表达出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积累一一对应的活动经验。‎ 3、 继续学习并养成认真倾听、有序操作、大胆表达的习惯。‎ 教学重点:在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中,初步体验对应思想。‎ 教学难点:对应思想的渗透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课件 师:今天是小松鼠丁丁的生日,它邀请了几位好朋友到动物餐厅费一起吃午餐,看,它们已经准备好了。‎ ‎2、收集信息 同学们,你都看到什么了?生:盘子、杯子、勺子 小松鼠们用餐的时候每个都需要一套自己的餐具。‎ 一、 主动探究 1、 感受同样多 师:粗心的服务员给小松鼠们准备了这些餐具,这些餐具够用吗?到底谁多谁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比多少。板书:比多少 餐具的种类比较多,那咱们就一种一种的来进行比较。首先,先看看盘子够不够.‎ ‎(1)师:如果你是服务员,你会怎么给这些松鼠发盘子呢?‎ 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每个同学的学具袋中有和图中的餐具一样的小图片,请同学们拿出盘子图片动手摆一摆。‎ ‎(2)指名学生汇报并板书 师:1只松鼠摆一个盘子,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学生说。‎ 师小结:没有多余的松鼠,也没有多余的盘子,也就是松鼠和盘子的数量同样多。板书:同样多 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个发现说给同桌听一听。‎ ‎2、初步感受多和少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是非常细心地服务员。现在请同学们把盘子图片放到一边,从学具袋中拿出勺子的图片,把这些勺子给小松鼠们分一分。‎ ‎(1)学生先自己摆一摆。(边摆边说)‎ ‎(2)一名学生到前面摆一摆。‎ ‎(3)师:你发现什么了?生:少1把勺子。‎ ‎ 师:你是怎么知道少1把勺子的?生:最后1只松鼠没有勺子。‎ 师:1只松鼠对着1把勺子,最后1只松鼠没有勺子,也就是说,勺子比松鼠少个。板书:勺子比松鼠少个。‎ 师:刚才我们比过了盘子和勺子,还有什么没比呢?生:杯子 师:同学们把勺子图片放在旁边,拿出学具袋中的杯子图片,边说边摆,你能发现什么?‎ ‎(4)学生自己摆一摆。‎ ‎ 汇报:自己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说的情况板书:杯子比松鼠多1个。‎ ‎3、体会多少的相对性 师:刚才我们把餐具的数量和松鼠的数量进行了比较,(照应板书)水多,谁少?现在把三种餐具互相比一比,你能说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吗?‎ ‎(1)指名学生说一说(注意指导学生的语言)谁是最多的,谁是最少的?‎ ‎(2)师:盘子怎么一会儿多,一会儿少呢?‎ ‎ 生:盘子和杯子比,盘子比杯子少。盘子和勺子比,盘子比勺子多。‎ 一、 巩固练习 ‎1、画一画。用实物投影出示数学书上15页的1题 ‎(1)指导学生自己指着题目要求跟随老师读一读,标出关键词。‎ ‎(2)学生独立完成第一幅图 ‎(3)用实物投影展示,鼓励学生一一对应去画。‎ ‎(4)独立完成下面三幅图。‎ ‎2、哪一堆正合适?画“√”‎ ‎(1)出示投影,读题,理解题目要求。指名学生说一说。‎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展示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如:每只小狗1根骨头,5只小狗需要5根骨头。我找到5根骨头的一堆,在旁边的圆圈里画“√”‎ 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小结。(先通过读题,明白题目要求后再做。)‎ 二、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 作业:练习比较大小。‎ 板书设计: 比多少 ‎ 松鼠图片 ‎ 盘子图片 ‎ 勺子图片 ‎ 杯子图片 ‎ ‎ 动物乐园 教学内容:p16-17/(比大小)‎ 教材分析 ‎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创设“动物乐园”这一童话情境引出学习内容,让学生初步感知“多”、“少”、“同样多”的含义;认识“>”、“<”和“一”符号,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 教科书的编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体验“同样多’’的含义,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第二个层面是通过观察、操作、尝试 体验“多”、“少”、“最多”、“最少”的含义,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知 识,在探索中辨析易错概念;第三个层面是练习,在练习中充分.注意到问题的开放和答案的不唯一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教科书最后还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进一步体会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深化认识。‎ ‎ 学情分析 ‎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接触到了“比多少”,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比较”数学知识。在脑海中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只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概念,符号感匮乏。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去发现,但是其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习惯还没有形成。‎ 教学目标:‎ ‎1. 在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中,初步体验对应思想。 2. 能正确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3. 能判断生活中具体物体之间的大小与多少。‎ 学情分析: ‎ 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多少”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简单的“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只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概念,符号感匮乏。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去发现但是其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习惯还没有形成。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习惯有待于培养。‎ 教学重点:掌握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 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小棒、圆片、及比较中所需要的动物及用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 师:(出示课件)小朋友们,在动物乐园有一些小动物在快乐的生活,他们再干什么?‎ ‎ 指名学生说一说。小猴子在玩秋千,小兔子在拔胡萝卜,小鸟在天上飞。‎ 二、引导操作, 探究新知。 1.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这些小动物使用的用具够吗?谁多谁少呢?你能想办法比出来吗?‎ 请小朋友们自己用学具中的图片比一比,说一说。 2、动手操作 (1)学生自己用学具摆一摆(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摆好后说给同桌同学听,同学注意倾听,并进行判断) (3)集体交流 指名学生运用学具到黑板上摆一摆,边摆边说。如:我用小兔的只数和篮子的个数比一比,一只小兔对着一个篮子,发现小兔和篮子同样多。(渗透一一对应)‎ 其他同学判断和补充。‎ ‎(4)那么,同学们比较出来的结果能不能用更简洁的方式表示出来呢。‎ 指名学生试着说一说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符号。 5.探究方法 (1)认识同样多和“=”(小兔的只数和篮子的各数比) 师:咱们先看小兔的只数和篮子的个数,在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 ‎(2)认识 “=” ①揭示同样多:小兔有4只,篮子也有4个,兔子和篮子个数一样多,我们就说: 它们同样多(“同样多”、“一样多”、……) ,用一个符号“=”来表示 ②认识“=”,生跟老师一起书空书写“=”‎ 怎样用等号表示小兔只数和篮子的个数同样多呢?小兔有4只用4表示,篮子也有4个,用几表示?4和4同样多或者说相等,我们就用等号把4和4连起来。‎ 板书:  4 = 4      读作:4等于4 ③指名学生说一说4 = 4表示什么。 (3)认识“>”、“<”(兔和胡罗卜比、猴和秋千比……) ①表示兔子只数和胡萝卜的个数的比较结果。‎ 师:我们用哪个符号来表示小兔子比胡萝卜少呢?‎ 出示“<”,介绍小于号,生和老师一起边读边书空,练习书写。‎ 板书:4<5‎ 学生读比较式,并说一说4<5的表示什么。‎ 师:仔细观察比较式,你能发现什么?(指导学生会根据特点来记忆“<”)‎ ‎②认识“>”(同认识“<”的过程一样)‎ 板书:3>2‎ ‎③分辨记忆“>”、“<”‎ ‎(练习中引导学生想办法分辨记忆“>”、“<”) 引导发现:开口朝大数,尖角对小数。 ‎ ‎(4)练习书写“>”、“<”、“=”‎ 观察田字格中的书写,说一说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数学书上描一描,写一写。 三、练习与拓展 ‎ 师:有的同学还对其他的动物的只数进行了比较,下面我们就看一看怎样用比较式来表示比较结果。 (1)小鸟的只数和小兔的只数比,生:4只小兔和2只小鸟比,小兔比小鸟多,也就是4﹥2 (2)生独立完成数学书16页的说一说,填一填。 四、总结:这一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练习比较生活中的数 板书设计 图片比较 ‎ ‎ ‎ 4 = 4  4<5 3>2‎ ‎·‎ ‎ 练习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地数出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 练习6—10各数的读写方法。‎ 3、 在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的活动中,直观认识三个数量之间的相等与不等关系(10以内数)。‎ ‎ 4、能正确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能判断生活中具体物体之间的大小与多少。‎ ‎5、继续学习并养成认真倾听、有序操作、大胆表达的习惯。‎ 教学重点:在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中,初步体验对应思想 教学准备:课件、田格本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对一些数进行比较,细心的小朋友肯定能找到。下面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 1、 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集体交流。(根据学生说的情况板书比较式)‎ 二、 三个量进行比较 如果学生的举例中出现三个量进行比较,就借助学生的实例进行教学。‎ 1、 出示课件,数学书15页第3题比一比,最多的画“√”,最少的画“○”‎ (1) 师读题,学生跟随老师边指边读,并标出关键词。‎ (2) 指名学生说一说完成过程 ‎(3)学生自己独立比较,并完成在书上。‎ ‎(4)反馈学生的完成情况。‎ ‎2、猜一猜,小灰兔采了多少个蘑菇?‎ ‎(1)出示课件:小兔采蘑菇兔。学生观察图,了解有关的数学信息。‎ ‎ 师带领学生有序的观察,将数学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读一读。‎ ‎(2)自己思考后和同学互相说一说。(对采用方法如:尺子、写数等的同学进行(3)指名学生汇报。 鼓励)‎ 借助直尺让学生清楚地看出比5个多,比8个少的可以是6个或7个。‎ 一、 看数读一读 1、 学生独立完成数学书13页6题。‎ 2、 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请做的全对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完成的,介绍自己数数的经验。(一对一点数)‎ 二、 完成数学书17页的练习 1、 说一说,填一填。‎ 实物投影出示数学书上17页第一题,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目要求,说一说先干什么,在干什么?‎ 生:先比一比,再说比较结果,做出标记,最后用比较式表示出来。(学生容易忘记中间环节) 学生独立完成 ‎2、填一填 重点指导2>( ) 6>( ) ( )<5(答案不唯一,只要写出一个正确答案即可。‎ 三、 课堂小结: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六、作业:复习第一单元 ‎ ‎ 第二单元比较 ‎ 一、本单元内容结构和前后联系 ‎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 ‎      比多少 比大小 比高矮 比长短 比轻重 ‎ 后续的相关内容 ‎ 二年级上册 ‎ ‎    厘米的认识 三年级上册 ‎ ‎  千克、克、吨的认识 二、课时安排建议 ‎ ‎11 教学内容 ‎ 建议课时数 ‎ 过生日:比大小与比多少 ‎ ‎  ‎ ‎4 ‎ 下课啦:比高矮、比长短 ‎ 跷跷板:比轻重 ‎ 机动 ‎ ‎1 ‎ 三.单元教学目标 ‎ ‎1、通过比较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2、经历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 四、单元重点: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五、单元难点: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 六、本单元教材编写意图和教学建议 ‎ ‎1、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比较活动。 ‎ ‎2、经历比较的过程,体验比较的方法。 ‎ 例如,第12页过生日中“比多少”,从情境图中把利用饮料杯的大小,比较饮料的多少,渗透空间观念及逻辑推理的思想。 ‎ 第16页比高矮,通过笑笑和淘气谁高谁矮不容易直接观察,讨论正确的比高矮的方法。 ‎ 第20页比轻重,通过翘翘板的情境,利用生活经验直接观察小熊重,小猴轻。当直接观察不易分出轻重时,可以通过掂一掂来实践体验,当实践体验有困难时,可以利用工具称一称。 ‎ 七、教学时应注意: ‎ ‎1、 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比较活动。 ‎ ‎2、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单纯获得一个比较的结果。 ‎ ‎3、在比较观察中,要组织学生交流,倾听,反思等活动。 ‎ 八、实施课题具体措施 ‎ 学生现状: ‎ 知识基础:“比多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接触到了,学生不同程度的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比较”数学知识。在脑海中已有一个初步的表象,只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概念,符号感匮乏。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去发现但是其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习惯还没有形成。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习惯有待于培养。 ‎ 认知特点:学生知道物体可以比较轻重,也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教简单的比较方法,但是对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还了解得不是很清楚。并且,学生上课的良好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 ‎ 典型错误: ‎ ‎1、大于号与小于号学生有时愿意混淆。 ‎ ‎2、个别学生对于19页第四题中“汽车能从桥下通过吗?”的空间想象力差,此类习题,需要搭积木进行操作理解。 ‎ ‎3、高矮一课中的多个习题均有难度,学生容易出现错误,不好理解,需重点讲解。 ‎ 具体措施: ‎ ‎1、在活动过程中,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   对于物体的大小比较,由于两个物体比较形象,所以学生在比较时相对容易,除了要求学生能直接进行判断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判断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在开展“大小比较”时,要求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以提高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 2、在充分的感知中,认识物体间的高矮与长短关系   对高矮的比较,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为了让学生了解比较高矮要有同一起点,呈现这部分内容时将两个学生的高矮比较放在一个不是同一起点的前提下进行比较,其目的是让他们感知到比较是需要同一起点的。   两个物体间长短(或高矮)的比较,一般采用的方法是直接进行比较,即在同一个起点的前提下,观察终点的情况。但生活中一些物体之间在进行长短(或高矮)的比较时,不能把两个比较的物体摆放在一起,如两扇窗的其中一条边的比较,这就需要通过借助其他参照物进行比较,这也是比较长短(或高矮)的一个重要方法。为此,教材第19页第6题安排的比较跳绳的长短,是引导学生通过借助学生拉直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在比较长短时,有时可以采用间接的比较方法。   ‎ ‎3、在活动中逐步体验、理解物体间的轻重关系。   在比较轻重一课中,安排的三个活动“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是学生认识物体之间质量关系的一个过程性展示。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在入学前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凭自己的经验,可以直接判断一些物体的轻重。在学生判断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激活他们的原有经验,另一方面则让学生在互相的交流过程中,再次获得经验积累。   对学生来说,能进行直接判断,不等于他们已经了解、熟悉物体间的轻重关系,安排了“掂一掂”的活动。这一活动是学生可以直接感知的,通过“掂一掂”活动,他们可以知道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 ‎“称一称”是在学生“掂一掂”的认知冲突中引出的,学生在掂两个质量差异明显的物体的情况下,可以很快说出谁重谁轻,但当两个物体质量接近时,学生的认知则会引起新的冲突,各人的判断也会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有新的办法,而借助测量质量的工具,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的办法。所以说,对测量工具的引出,并不是教师出示的,而是学生在寻求新的测量办法时所发现的,这也是教材设计的一个重要思想。 ‎ 过生日 ‎ 教学内容:p18-19/(比大小与比多少) ‎ 教学目标: ‎ ‎1.在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中,初步体验对应思想。 2.能正确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3.能判断生活中具体物体之间的大小与多少。 ‎ 学情分析: ‎ ‎“比多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接触到了,学生不同程度的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比较”数学知识。在脑海中已有一个初步的表象,只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概念,符号感匮乏。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去发现但是其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习惯还没有形成。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习惯有待于培养。 ‎ 教学重点:掌握大小比较的方法 ‎ 教学难点:通过逻辑推理,解决多与少的比较 ‎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水杯等学具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淘气笑笑过生日 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他们想比比看谁的蛋糕大呢?你们想不想去参加他们的活动呀? 二、引导操作,探究新知。 ‎ ‎ 1.出示图 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想一想。 2.汇报交流 师:你看到了他们三人谁的蛋糕大?谁的西瓜大? ‎ ‎(学生汇报。) 3.动手操作 (1)师:谁愿意画一画,他们的蛋糕是大蛋糕的那一块? (2)师:请其他同学也在下面指一指:说一说?请用学具表示出来。 (3)学生摆完,引导学生观察评价:摆出来的和看到的一样吗? 4.设疑激趣 师:(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      (2)汇报:我2准备把……和……进行比较。 5.探究方法 (1)看一看哪个杯子装水多? A、师问:想一想水杯装水多少是和什么有关系?谁多?谁少?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相机引导) B、动手操作:比较水杯里水的多少,谁多谁少,可以直接根据水杯的粗细及水线 的高低多少来比较,还可用倒水的方法来比较?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操作。 ‎ C、3展示、交流:谁愿意到前面来说一说?其他同学的方法和他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交流) ‎ D、深入思考两个瓶子不一样那我们怎么知道那个装得多呢? ①机灵狗:揭示两个瓶子谁高,谁装水多?这是真的吗? ‎ ‎②笑笑:不一定,我们倒到杯子里试一试?谁知道这是为什么? ‎ ‎③淘气:我们还可以把高瓶子里的水倒空,再把矮瓶子里的水倒进高瓶子,这是为什么? ‎ ‎④智慧老人:还有别的办法吗? ‎ A.独立思考 B.小组交流 C.全班交流 ①怎么比? ②比的结果?[引导学生表述:谁比谁多(少)] ‎ 三、练习与拓展 (1)画一画:大的画√,小的画 ‎ ‎    通过观察比大小,并表示出来 ‎ ‎(2)最大的画√,最小的画 ‎ 通过观察三个量的关系比大小,交流方法。 ‎ ‎(3)那个装得多?最多的画√,最少的画 ‎ ‎    借助公共被子解决问题,交流为什么 ‎ ‎(4)独立完成第19页练习题水的水甜? (5)填一填: 7○ 3    4 ○ 9    3 ○ 3   5 ○ 8    10 ○ 1 2 > □    6>□    6 = □    □ = 8   □< 9 四、总结:这一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 ‎ ‎ 板书设计: ‎ 过生日 ‎ 下课啦 ‎ 教学内容:p20-21(比高矮、比长短) ‎ 教材分析 ‎ 比较“高矮”是在学生学会了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之后,安排学生学习的。教材中先呈现两名学生帮助一位盲人叔叔过街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再“说一说”谁高、谁矮;接着呈现同学间彼此“比一比”身高的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观察并领悟到比身高的要领和规则,再进行实践体验;最后“做一做”则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绳子或路线的长短、书的厚薄等进行推理、判断。本节课的设计在关注知识性学习的同时,更关注的是如何设计更多的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探究、体验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学情分析 ‎ 一年级的学生对高矮、长短、厚薄已有了初步的感受,能说出什么比什么高,什么比什么矮,什么比什么长,什么比什么短等等,只不过对于正确的比较方法还比较模糊。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对比较活动中的相对性认识不足,本节课要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比较高矮的相对性的认识。‎ 教学目标: ‎ ‎1.通过直观地比较物体的高矮活动,初步感知两个物体之间的高矮(或长短)关系。 2.理解物体高矮(或长短)的比较,需要在同一起点下进行。 ‎ 学情分析: ‎ 对高矮的比较,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为了让学生了解比较高矮要有同一起点,教材在呈现这部分内容时将两个学生的高矮比较放在一个不是同一起点的前提下进行比较,其目的是让他们感知到比较是需要同一起点的。 ‎ 教学重点:直观地比较物体的高矮活动,初步感知两个物体之间的高矮(或长短)关系。 ‎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高矮(或长短)的比较,需要在同一起点下进行。 ‎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 ‎ 教学过程: ‎ ‎(一)比身高  1.擂台赛。   (1)请班上自认为长得很高的同学上台当擂主,其他同学挑战。当两生在台上比身高时,其余同学在台下当裁判,由A,B,C三名学生一一与擂主比高矮。 ‎ ‎(2)再请一生D(教师事先掌握该生比擂主稍矮一些)上台挑战,但在比高矮之前,请全班同学闭上眼睛,让生D悄悄站在预先准备好的两块砖头上,使其稍高一些,再用布将两人围起来,准备好后请全班同学睁开眼睛比较高矮。当学生睁开眼睛先是喊出生D高后,看见老师用布围着两位同学时,觉得非常奇怪,强烈要求将布取下。此时全班沸腾了,课堂上第一个高潮出现了。每个学生都在嚷着:“不公平!”此时,教师追问:“哪里不公平?”学生表现出对“作弊”的极度不满,要求双方脱鞋再比。  (3)在否定错误方法后,用正确方法再比较出两生谁高、谁矮。   (设计思路:本教学环节是突破本课重难点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一方面掌握了正确的比较高矮的方法;另一方面,得到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四人小组中互比身高。   (1)在四人小组中,互相比较高矮,有能力的小组还可将四人身高排出顺序。 学生在比较的时候用不同的方法,如:背靠背比、分别靠在墙上比、借助工具(尺子)等,充分发挥互帮互助的学习精神。   (2)学生汇报小组中身高比较的结果,并说明用了什么方法、应注意什么、出现了什么情况。 在陈述过程中,学生能将注意细节说出,如:脱鞋、挺胸、不能踮脚、 ‎ 尺子要放平等。能清楚地用语言叙述,如:生E与生F比,生E比生F高,生F比生E矮。   (设计思路:本教学环节使全体学生都动了起来,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通过汇报,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比高矮的方法。)   3.长颈鹿与大象比高矮。   故事导入,课件出示图片(如教材)。   学生进行比较。 ‎ ‎4、 两根跳绳比长短: ‎ 方法:先对齐再比较。学生交流对齐方法,拉直一边对齐。 ‎ ‎4.警车过桥洞。   故事导入,课件出示图片。   学生猜测警车能顺利通过桥洞吗?为什么?   大部分学生通过数木块判断警车不能过桥洞。难能可贵的是有的学生发现警车车灯是可以取下的,过桥洞后,再放到车顶上,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设计思路:本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高矮不仅只在身高这一方面,在其他方面也存在高矮问题。)   5.小兔子比高矮。   故事导入,课件出示图片(三只小兔子站在不同的高台上,但先不出示小兔子身后的格子)。 学生进行比较。   在学生们纷纷发表完各自不同的见解后,在小兔子身后出示虚线格子图,再让学生观察比较。   (设计思路:本教学环节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可以通过虚线格子图帮助比较高矮,比前一个活动又进了一步。) ‎ ‎(二)举出生活中存在“高矮”现象的例子。   学生举出生活中存在“高矮”现象的例子。如老师比我们高,乔丹比老师高等。 (学生在该教学环节中思路广阔,能举出身边的例子,室内、室外的例子,甚至能举出连成人都不易想到的例子。) ‎ ‎(三)总结,体验。   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在总结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技能进行了总结,对情感体验进行了总结,也表达了各自的喜好。) ‎ 板书设计: ‎ 跷跷板 ‎ 教学内容:p22-23 ‎ 教材分析 ‎ “跷跷板”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大小、高矮、长短、厚薄等基础上开展的又一次体验活动。教科书在安排上体现了三个层次: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这一环节通过两个小动物玩跷跷板,使学生一眼看出谁轻谁重,认识到重量差别大的两个物体可以通过观察得出比较的结果;“掂一掂”‎ 这一环节通过淘气和笑笑动手掂一掂,获得对轻重的感性体验,认识到用眼不能看出轻重的情况下可以用手掂一掂;“称一称”这一环节,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确当看、掂都难以分辨物体轻重时,可以借助工具来比较,从而体会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最后通过一组练习来使学生获得间接比较轻重的方法,知道轻重和大小、高矮一样是相对的,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学情分析 ,‎ ‎ 学生已经知道物体可以比较轻重,也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较简单的比较方法,但是对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还了解得不是很清楚。另外,刚入学的学生上课的良好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 ‎1.利用已有的经验,认识物体之间存在着轻重的差异。 2.通过“掂一掂”等活动,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间的轻重。 3.在比较物体轻重的过程中,认识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的重要性。 ‎ 学情分析: ‎ 学生都是刚刚走进校门的六、七岁的孩子,他们天真活泼、爱说爱笑,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乐于动脑。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但都已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据我课前了解,我班的学生都已经知道物体可以比较轻重,也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较简单的比较方法(程度有差异),但是对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还了解得不是很清楚。另外,刚入学的孩子上课的良好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对教材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开展一些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 教学重点:学会比较的方法。 ‎ 教学难点: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简易杠杆模型,卡通小兔玩具两个,天平一架,两袋包装、质量不等的糖果。 教学过程: ‎ ‎(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师:星期六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他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小动物们最喜欢玩什么?(课件演示) ‎ ‎  2.师: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   3.小朋友们真厉害,能看出谁轻谁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  ‎ ‎ 借助学生玩“跷跷板”的经验来创设情境,让卡通小兔坐上了跷跷板,充满童趣,使学生对比较“轻重”‎ 的学习立刻就有了既新鲜又亲切的感觉,也激发了好奇心,使他们主动地去探究。) ‎ ‎(二)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1.说一说。  师:现在就请小兔休息一会儿,咱们大家来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两样东西来比,一眼就能看出谁轻谁重。(生争先恐后举手发言。)   (回答较精彩的学生很高兴地得到了一颗“乐乐星”。)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积极发言,不仅能例举出许多生活实例,而且大胆比较卡通形象的轻重,思路开阔,而且很有个性,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就应该是学生“自己的数学”‎ ‎。)   2.掂一掂。  (1)观察自己课桌上的文具盒和学具盒,猜一猜谁轻谁重。   现在,请把你的文具盒放在一只手上,学具盒放在另一只手上,两只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感觉一下,文具盒和学具盒谁重谁轻。   师:请小朋友把轻的举高一些(生把学具盒举高了),把重的放低一些(生把文具盒放低)。   (设计思路:选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东西,引导学生先动脑猜一猜,再动手掂一掂,获得对轻重的感性体验。)   (2)师:你们想不想再掂一掂?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出示质量差不多的苹果和橘子各一个),谁来试一试?   师拿给学生,比一比,什么重,什么轻?还有谁想试试?   (3)师:现在小朋友们的意见都不一样,究竟是什么重,什么轻?我们拿不准,那该怎么办呢?   师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给予适当的评价。   3.称一称。   (1)师:刚才大家想了很多好办法来比较苹果和橘子谁轻谁重。因为它们差不多重,用手很难掂出来,所以得请一些工具来帮忙。用秤可以称,老师这里还有一架天平,也是人们经常使用的比较轻重的工具。   师:(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两边托盘里没放东西或两边放的东西一样重时,天平的两边是一样高的,平平的。现在我们来看看苹果和橘子究竟谁轻谁重。(师操作,把苹果和橘子放在两边托盘里)谁能看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说明理由(因为看见天平的两端不平衡了,放苹果的这一边低,说明苹果比较重,放橘子的那一边高,说明橘子比较轻)。   师:我们还可以看指针,它偏向哪一边,就可以说那一边是比较重的东西,另一边是比较轻的东西。   (2)师:你们还想自己称一称吗?    要求:找一位小组内的小朋友合作,比一比两人的东西,谁的重,谁的轻。(每组有不同的称东西的工具。)  (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全身心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  (3)小组汇报,师适时给予鼓励,其他学生也可说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对汇 ‎ 报学生给予评价。 (4)师:(出示石 榴、苹果、橘子各一个)这是瓜果飘香的季节,老师也想称一称,先拿石榴和苹果比 ‎ 师:猜一猜,这三个水果,谁最重,谁最轻?(小组讨论:为什么?)   请学生汇报,说明理由。   (设计思路: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轻重的相对性,体会到比较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同时也判断出最重与最轻的物体,培养了初步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5)师出示两包糖果。   (师准备两包包装袋不透明的糖果,大包的轻一些,小包的重一些。)   ①猜一猜:谁轻谁重?(生都指着大包的说重。)   师:为什么?   ②师:请你来用天平称一称。(生操作,下面的学生看到比较的结果和他   ‎ ‎③师: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想对大家说什么?(立刻就有学生举手。)    (学生通过自 ‎ 们说的相反后,都露出疑惑的表情,发出惊叹声。) 己亲眼所见,了解了物体的轻重与大小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大的东西不一定就重,小的东西不一定就轻。) ‎ ‎(三)应用拓展   练一练   (1)第23页第1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   师:你为什么在香蕉后面画圆,橘子后面画勾?(生说明理由。)   轻的画√,重的画○。 ‎ ‎  (2)第31页第2题,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完成。   轻的画√,重的画○ ‎ ‎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你是怎么知道谁轻谁重的?你发现了什么? (四)总结延伸   1.小朋友们,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学得愉快吗?老师也很高兴,我觉得你们个个都很出色。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又有哪些 ‎ 进步?   2.你认为我们班今天谁的表现最棒?哪个小组最值得你学习?你自己的表现呢?(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五)作业:小调查   比一比,在你的家里,你的爸爸、妈妈和你,谁最重,谁最轻。 ‎ 反思 练习课 一、比较数的大小。 ‎ ‎ 7○3    8○10    0○10   4○4     8○5 ‎ ‎ 5>□    5<□    6=□    □<8    □>3 ‎ ‎ 9○□    □ <10    2<□    8○□  □<□ ‎ 二、填一填。 ‎ ‎1、找出下面最大的数: ‎ ‎(1)  6、 5、  9、8、  7、3 ‎ ‎(2)  4 、3、 1、 0、  7、 2 ‎ ‎2、找出下面最小数: ‎ ‎(1)  10、5、  4、  2 、8、7 ‎ ‎(2)  9、 6、 8、  7、  2、 0 三、在6、3、1、5、2、7、8、0、9、10中,把比5大比10小的数写在上格,其他数写在下格。 ‎ 四、比一比:  (□内填数,○内填>、>或=) ‎ ‎    1.★ ★ ★ ★ ★ ★ ★     ★比☆多(    )个 ‎ ‎   ☆ ☆ ☆ ☆          ☆比★小(    )个 □○□‎ ‎2.  ● ● ● ● ●          ○和● ‎ ‎  ○ ○ ○ ○ ○          □○□   ‎ ‎3.  ◆ ◆ ◆  ◆ ◆ ◆       ◇比◆多(    ) ‎ ‎   ◇ ◇ ◇ ◇ ◇ ◇ ◇ ◇     ◆比◇少(     )  ‎ ‎                                         □○□ ‎ 五、最多的画 △ ,最少的画○ ‎ 批注:‎ ‎1.使他们懂得物体间是可以进行比较的,而且比较是要有一定方法的。强调学习过程的体验性活动,它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学习目标,提供具体有趣的素材,以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的方法等 ‎2.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 ‎3.两个物体间长短(或高矮)的比较,一般采用的方法是直接进行比较,即在同一个起点的前提下,观察终点的情况。但生活中一些物体之间在进行长短(或高矮)的比较时,不能把两个比较的物体摆放在一起,如两扇窗的其中一条边的比较,这就需要通过借助其他参照物进行比较,这也是比较长短(或高矮)的一个重要方法。‎ ‎4.比较高矮有的可以直接看出,有的需要用比较的。‎ ‎5.比较笔的长短,是引导学生通过借助小正方形的格子数来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在比较长短时,有时可以采用间接的比较方法。‎ ‎6.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直接进行判断。在学生判断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激活他们的原有经验,另一方面则让学生在互相的交流过程中,再次获得经验积累。‎ ‎7.称一称”是在学生“掂一掂”的认知冲突中引出的,学生在掂两个质量差异明显的物体的情况下,可以很快说出谁重谁轻,但当两个物体质量接近时,学生的认知则会引起新的冲突,各人的判断也会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有新的办法,而借助测量质量的工具,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的办法。‎ ‎8.  当我们要比较两个大小差不多的物体谁重谁轻,用眼睛看不准,用手掂不出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天平来称一称;哪端向上翘哪端就轻,哪端向上沉哪端就重。 ‎ ‎ ‎ 第三单元 加减法(一) ‎ 一、本单元内容结构和前后联系 ‎ ‎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 ‎ 认识10以内的数 10以内数的表示方法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 加减法的意义 1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 ‎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 后续的相关内容 ‎ 一年级上册 ‎ ‎2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 ‎ 一年级下册 ‎ ‎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 ‎ 二、单元教学目标 ‎ ‎1、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 ‎2、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提出和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 ‎3、能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 ‎ ‎4、在运算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 三、教学重点: ‎ ‎1.初步理解加、减运算的含义。 ‎ ‎2.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 ‎3.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 ‎4.能根据提供的简单情境,解决图中的实际问题。 ‎ ‎5.能初步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 四、教学难点: ‎ ‎1.理解加、减法运算的含义,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顺序和方法。‎ ‎2.根据数学活动情景、过程,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 ‎ ‎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倾听、提问、操作等良好学习品质。 ‎ 五、课时安排: ‎ 教学内容 建议课时数 ‎ 有几枝铅笔(加法的认识) 5 ‎ 有几辆车(渗透加法交换律) ‎ 摘果子(减法的认识) ‎ 小猫吃鱼(得数是0的减法) ‎ 练习一 ‎ ‎ 猜数游戏(6的加减法)1 ‎ 背土豆 (7的加减法)1‎ 跳绳(8,9的加减法) 2 ‎ 可爱的企鹅(8,9加减法的综合练习)1 ‎ 小鸡吃食(10的加减法) 1 ‎ 乘车(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2   ‎ 练习二 ‎ 机动 1 ‎ 六、 学情分析 ‎ 学生已有一些关于加减法的生活经验基础,甚至对于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有一部分学生已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加减法的含义是比较抽象的,对初入学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教师不应该忽视对意义的理解,而只停留在学生会计算的层面上。‎ ‎ 学生都是刚入学的孩子,受年龄特征的限制,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集中的时间不长,也就会出现课堂组织有难度,课堂效率较低。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 七、本单元教材编写特点与教学建议 ‎ ‎ 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含义。 ‎ 例如第22页“有几枝铅笔”的情境图中,小女孩一只手拿3枝铅笔,另一只手拿2枝铅笔,把两只手合在一起,一共有5枝铅笔。这个过程可以用加法算式表示,3+2=5,使学生体会到把两部分合在一起,可以用加法计算。又如第26页“摘果子”‎ 的情境图中,有5个果子,摘下2个,还剩下3个。这个过程可以用减法表示,5-2=3,使学生体会到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可以用减法计算。但不要求学生叙述这些程式化的语言。 ‎ 通过操作活动,掌握计算方法 ‎ 例如教材中的摆一摆桃子图,做一做划掉圆圈,就是通过操作活动,计算出得数。 ‎ ‎ 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保证基本计算技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 这里要值得一提的是数的组成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数的组成就是把两部分数合起来,如3和2组成5,也就是3和2合起来是5,也就是3加2等于5,同一种含义,不同的说法。它们之间不是因果关系。因此教材把数的“分”和“合”作为加减法练习的形式之一。而不要求学生去背诵每个数的组成与分解。 ‎ 计算要形成基本技能,必须要经过一定的练习,根据儿童的特点,要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练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材练习加减法的形式是多样的,除了一般的式题计算外,还有富有童趣的练习形式。例如,第39页第6题,小动物找家,要想让小动物找到家,就要正确进行计算,在学生喜欢的情境中进行计算,会提高计算效率。另外在活动中练习加减法,如第33页数学游戏:“我出1”,“我出5”;“我出3”,“我出4”。实际上就是练习6和7数的组成。又如“凑成9”,“分苹果”就是练习9和10的“分”和“合”。 ‎ 计算和应用结合起来。 ‎ 根据《课标》的精神,应用题不独立设章节,那么是不是不重视知识的应用呢?不是的,教材非常重视知识的应用,首先,教材的呈现形式是: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两头都体现了知识的应用,这样彻底打破了应用题的类型和套用公式。例如,第23页家庭情境图,图中信息很丰富,可以提出很多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列出加法算式。又如第29页,这幅小朋友聚会图,“差几个杯子?”“差几把勺子?”利用生活经验,小朋友的人数比杯子数多1,差1个杯子,5-4=1,小朋友的人数比勺子数多2,差2把勺子,5-3=2不必转化成相同单位。再如,第42页“在操场上”,按照传统的说法,是求差应用题,过去讲这类应用题,讲得很复杂。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是经常遇到这类问题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际操作,来加以解决,学生在学习“比较”这一单元时,研究了“比多少”,知道“8比2多”,“2比8少”,现在就是要解决“8比2多几”的问题,可以通过学具操作,一一对应后,多出来的部分就是要解答的问题,8比2多6用算式表示就是8-2=6。(教材对这部分作了一些修改,增加了实际操作)。 ‎ 学生在看图列式时,列出不同算式怎么办?例如,第38页第4题,从图中看出:船上一共有6人,船棚外有2人,船棚内有几人?学生列出6-2=4,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有的学生列出4+2=6,6-4=2,但是他知道船棚内有4人,应该算他是对的,但在一年级我们不要求学生写答句,因此要求学生在4的下面画一条横线,或做一个大家约定的标记,说明他知道船棚里有4人即可。 ‎ 八、 经验介绍 ‎(1)‎ ‎ 激励、维护学生的兴趣。注意把握学生心理特征,如好奇、好问、质疑、强烈的求知欲等优势,精心构思,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改变数学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缺乏生机的局面。‎ ‎(2) 教学中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静止图象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动态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欲望。‎ ‎(3) 处理好生活与数学的关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生活原型,但数学性不能被削弱。教学时,创设的生活情境围绕数学教学的需要。‎ ‎(4) 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确立学生的学习主题地位。‎ ‎(5) 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作指导,对教科书进行再加工,有创意地设计教学过程,更多四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语言表达和计算方法,并注重口语能力的训练 ‎(6) 启迪思维的多角度,算法的多样化。‎ ‎(7) 强化口算训练。10以内的加减法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而口算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然而枯燥的训练,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应适当地编选、设计贴近生活、形式多样、趣味性浓的练习形式。如常用的有“找朋友”、、“寄信”、“接力赛”、“破译密码”等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完成口算训练。‎ 重点课:‎ ‎ 猜数游戏 一、预期效果 ‎1、 应掌握的知识 学会“6”的加减法,感知并了解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 ‎2、 应发展的能力 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想象力,有序思考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应培养的情感 让学生参与到有趣的游戏活动之中,发展学生加法算式中求“和”的数感,在运算过程中养成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二、设计要旨 ‎1、内容分析 ‎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掌握了5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的重点是关于6的加减法以及加减法之间的联系。而且,因为这一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加减法的含义及关系。通过多种方式的练习,使学生在饶有兴趣中逐步提高计算技能。‎ ‎2、学情认识 ‎ ‎ 在前面几节课里面已经学了5以内数的加减法,所以由于有了前面的基础,在学习这一课时学生对于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和各自的含义,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加上这一课是以游戏的形式出现的,所以学生会非常感兴趣。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有意义的掌握知识。 ‎ ‎3、经验介绍 ‎①、本课以学生的游戏活动贯穿始末,可算得上一节活动课。应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应充当组织者和合作者。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之中,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②、在小组合作整理6的加减法算式时,教师应适时的教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尝试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合作中学会交往、学习。 ③、有了写6的加减法算式的经验,在学习7的加减法时,可让学生单独完成。但教师不宜要求所有学生列出所有的情况,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尽量多列。‎ ‎ ‎ ‎ ‎ ‎ 可爱的企鹅 一、预期效果 ‎ 1、应掌握的知识 学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巩固8和9的加减法,熟练8和9的分成,达到正确、迅速的计算,会用加法或减法算式,反映生活中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2、应发展的能力 ‎ 结合对各图的观察,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简洁明了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对简单图意的理解能力,同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应培养的情感 ‎ 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渗透数学的运用意识。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逐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二、内容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能够计算“8”和“9”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的重点是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并提出数学问题。难点是正确选择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因为分析数量关系和选择计算方法是以后进一步学习解答加、减法应用题的前提,但这个内容比较抽象,这对初入学的一年级儿童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 在本课内容教学之前学生已经能够计算“8”和“9”‎ 的加减法,初步理解了加、减法的含义,并能根据简单的图画进行数学思考。一年级的学生观察物体直观,他们往往看到的是自己喜欢的那一部分,也容易根据自己的想像去理解图意。因此,他们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对简单意图的理解能力,但还不能独立、准确地进行分析,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经验介绍 ‎(1)、注意激发学生用数学的兴趣,教给学生有序地观察图,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白图中所提出的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图中的问题。一年级小朋友很小,他们看图首先看的是自己最喜欢的那一部分,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让他们充分地看,充分地想,再让他们去说“看到了什么”。比如:教科书上的第一幅图企鹅图,利用课件可以演示企鹅的变化,让图片动起来,使图的意思更明显。特别应该让学生明确问号的意思,这是理解图的关键。学生的理解合理即可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使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利用画图,帮助学生理解图意。 ‎ ‎ 乘 车 一、 内容分析 本课借助创设乘车这一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是学生能正确计算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又是以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 ‎ 二、预期效果 ‎1、应掌握的知识 知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运算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应发展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计算习惯。‎ ‎3、应培养的情感 初步感知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算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运算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本课的难点是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是难点。‎ 三、教学经验 ‎ ‎ ‎ 对于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情境,学生在生活中是经常遇到,比较容易理解,但作为一个数学问题,是第一次接触,要引导学生完整说一说图的意思,以语言来带动思维。学生相对算式含义的理解而言,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口算常有一些学生感到有点困难。原因之一除了学生初次接触两步计算不习惯之外,主要还是因为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凭短时间记忆进行第二步口算时发生障碍。为此,根据学生这一心理,本课可以设计这样的巩固练习,在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后,安排了“说一说各题应把哪个数记在脑子里”的专项练习,着重训练学生记忆第一步计算的得数,这是很有针对性的。练一练第二题,可以用卡片的形式出现,请学生按运算顺序说一说计算过程和结果,在独立完成。这样的带动下,一般学生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最后,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生活中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数学问题,巩固。‎ 第一课时:《一共有多少》 ‎ 教学内容: 认识加法 教材分析 ‎ “一共有多少”是加法初步认识的第1课时,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的,教材上呈现的一个小朋友两手分别拿着3枝与2枝铅笔的情境,是他们生活中经常玩耍的一个动作,把两部分合起来就是数学加法的雏形,也是学生认识加法意义的基础,由于情境中的操作每个学生都可以演示、体验,所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就有了一个体验的 机会。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图中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 ‎“一共有多少”、“还剩下多少”中,在原有情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个情境,体现从多个情境抽象出加法和减法的过程。‎ 在多个课节中,都增加了根据算式说故事、画一画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于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学情分析 ‎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好玩,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所以他们喜欢通过操作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从而获得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的不同,学生对加法的理解以及计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学生已经能够快速计算10以内的加法,可是有的学生还没有上过学前班,计算能力较差。‎ 教学目标: ‎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可以通过加法计算来解答,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 ‎2.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和等号,能够正确的读出加法算式。同时,渗透数学的简洁美。 ‎ ‎3.使学生初步感知解决同一问题,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列的加法算式也不同。 ‎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等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的意识。 ‎ 教学重点: ‎ 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 ‎ 教学难点: ‎ 理解加法的含义。 ‎ 学生、教材分析: ‎ ‎“有几枝铅笔”是加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时,要利用图中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看图交流,从而引出加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引导学生提出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或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然后引导学生完成教科书上的练习。 ‎ 教学设计思路: ‎ 用猜铅笔有几枝,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出了加法的含义。并让学生也动手摆一摆,亲自体验加法就是求“一共有多少”的一种运算。在后面的看图 ‎ 列算式环节,对学生的要求有进一步提升,关键是要把图意说清楚,说完整,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列算式。特别是在“淘气家里”时,这是一个发散练习,让学生运用自己建立的数学模型,去交流家庭中两样物体合并的现象。 ‎ 教学设计: ‎ 一、创设情景,导入:(摇晃装着铅笔的盒子) ‎ 师:小朋友们,听,这是什么声音?猜一猜,盒子里装的是什么? ‎ 生:……铅笔 …… ‎ ‎(出示2支铅笔) ‎ 师:你们真聪明!能根据声音猜出盒子里装的是铅笔。 ‎ 二、新课讲授:2加法含义 ‎ ‎1、师:想不想知道,盒子里装了几枝铅笔? 生:想 ‎ 师:那你们可得看清楚了!(右手先拿出2枝铅笔) ‎ 师:这是几枝?生:2枝。 (左手再拿出3枝铅笔) ‎ 师:这又是几枝?生:3枝。 (两只手合并起来) ‎ 师:那合起来一共是几枝呢?生:5枝。 ‎ 师:这个“5”是怎么得来的?生:……(2+3=5) ‎ 师:(左手放下,右手抬起)先拿出2枝,(左手抬起,右手放下)再拿出3枝。(两只手合起来)合起来一共是5枝。 ‎ ‎【环节意图】 ‎ 创设学生熟悉的充满童趣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从书包里的文具、教室里的物品等这些素材感受到加法的含义。使学生体验到加法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 ‎2、师:小朋友们,在数学上,“合起来”也可以说成是“加起来”。“2和3合起来”也可以说成是“2和3加起来”。你们知道是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吗? ‎ 生:加号。 ‎ 师:你们真聪明!那加号怎么写呢? ‎ 生:像汉字的“十”,一横一竖…… ‎ ‎(板书:2+3=5,讲解加号的写法) ‎ 师:这个式子中,2表示什么?(先拿了2枝铅笔)3表示什么?(再拿了3枝铅笔) ‎ ‎5表示什么?(一共有5枝铅笔) ‎ 师:你们会读这个式子吗?谁来读一读?(请学生范读,全班跟读) ‎ 小结:把2枝铅笔和3枝铅笔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几枝铅笔,我们用加法计算。加法运算就是“把一个数和另一个数合并起来,求一共有多少”的运算。 ‎ ‎3、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再认真观察老师的动作,谁能根据老师的动作来列加法算式? ‎ ‎(先拿一枝铅笔,再拿三枝铅笔,把两个手合起来) ‎ 生:1+3=4(全班齐读式子) ‎ ‎4、动手操作,巩固加法含义: ‎ 师:刚才看了老师摆铅笔,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也摆一摆?生:想 ‎ ‎(1)师说生摆: ‎ 师:我们用圆片代替铅笔。请同学们先拿出一张圆片摆在桌子上,再拿出4张摆在桌子上,合起来一共有几张? ‎ 生:5张。1+4=5 ‎ ‎(2)同桌互摆:老师说要求,然后同桌相互交流。 ‎ ‎(3)反馈互摆的结果,请同学演示 ‎ ‎【环节意图】 ‎ 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机会。先让学生拿出学具里的图片、小棒,通过合并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体验加法意义;然后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对加法的认识。 ‎ ‎5、拍手对数字游戏: ‎ 师:同学们学习这么久也累了,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生:好 ‎ 师:请同学们竖起小耳朵,听老师说怎么玩。老师先拍一个数,(例如,我拍2,1、2!)你们就应该再拍一个数,让这两个数合起来等于5。 ‎ 师生互玩,同桌互玩。 ‎ ‎     ‎ ‎         ‎ 第二课时 试一试 教学目标: ‎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可以通过加法计算来解答,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加深理解加法的含义,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 ‎2.使学生初步感知解决同一问题,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列的加法算式也不同。 ‎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等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的意识。 ‎ 教学重点: ‎ 进一步建立加法的概念。 ‎ 教学难点: ‎ 理解同一道试题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法。 ‎ 教学过程: ‎ ‎1、师:同学们今天表现真棒!老师在奖励你们看一段动画,你们要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看能不能列出加法式子来。 ‎ ‎(1)汽车图:1+3=4/ 2+2=4 / ‎ ‎(2)小猫图:2+2=4/ …… ‎ ‎(3)小鸟图:1+2=3/ …… ‎ ‎(4)乒乓球图:4+1=5/ 2+3=5 / …… ‎ ‎【环节意图】 ‎ 这四幅图都是注重让学生说出图意,根据图意列算式。并说出列的式子中各数字表示什么。 ‎ 学生在列加法算式过程中,容易犯把不是同类的东西合并起来的错误。如书上“试一试”的题目,把4辆汽车和1个警察加起来。在出现这种错误后,要及时强调加法一定要把同类的东西加起来,然后学生在做“练一练”的第4题时,就把同类的凳子、梨、花盆相加了。这一进步说明学生对加法含义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 ‎ ‎2、说一说,算一算:(课本P25 2 ) ‎ 师:1+4=5可以表示什么? ‎ 生:学生交流1一朵+4朵玫瑰 ‎ ‎            2、1只母鸡+4只小鸡 ‎ ‎            3、4个足球+1个篮球 ‎ ‎4、上面的1个圆+下面的4个圆 ‎ 说说还可以表示什么? ‎ 师:看看谁的眼睛最明亮,能发现图中的数学问题。 ‎ 三、完成练一练:26页 ‎ 四、联系生活,小结: ‎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加法 ‎ ‎2、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我们的加法知识来解决问题。你们能不能找得到生活中,用加法解决问题的例子呢? ‎ 五、作业: ‎ 整理5以内的加法口卡。 ‎ 第三课时:练习 ‎ 教学内容: ‎ 一年级上册P26渗透加法交换律。 ‎ 教学目标: ‎ ‎1.初步感知对同一个情境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 ‎ ‎2.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进一步熟练计算5以内加法。 ‎ ‎3.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教学重点: ‎ 通过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 教学难点: ‎ 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 ‎ 学生、教材分析: ‎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的第二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初步学习了加法的含义,对5以内的加法计算有一定的基础。能根据具体的情境提出简单的加法问题并进行解答。 ‎ 教学设计思路: ‎ 本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数,已初步学习了加法的含义,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理解了加法的意义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会列出不同的算式,从而形象直观的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得数不变。教材安排笑笑和淘气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停车场有几辆车,让学生体会两个数交换位置其和是不变的,通过“摆一摆”与“试一试”的内容进一步体会加法交换律,并通过小兔拔萝卜、有几枝蜡笔,手指游戏等练习,巩固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并灵活应用。 ‎ 教学设计: ‎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 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了哪些加法问题,给大家说一说?今天,小兰和小明要去调查生活中的加法问题,你们愿意和他们一块去吗? ‎ ‎【环节意图】 ‎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加法问题,拉近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书本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接着,创设了到生活中调查加法问题的情境,使数学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学起来轻松而有趣。 ‎ 二、进入情境,探求知识 ‎ ‎  (一)出示图片:主题图1 ‎ ‎  1.教师:他们首先来到停车场,猜猜看,小兰和小明会发现什么加法问题呢? ‎ 学生汇报。(板书:3+2=5,2+3=5) ‎ ‎  2.教师:他们说的都对吗? ‎ ‎  3.小结:因为他们站的位置不同,就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列出了不同的算式,但得数是相同的,即3+2=5,2+3=5 ‎ ‎  4.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 教师:两个算式中交换3和2的位置,得数不变,也就是3+2=2+3. ‎ ‎  (教师板书:3+2=2+3) ‎ ‎  (二)出示图片:摆一摆1 ‎ ‎1.他们乘车来到了公园,看到一些美丽的鲜花,你们知道他们又发现什么问题吗? ‎ ‎2.我们先用小圆片代表花来摆一摆.同桌2人,一人摆,一人从不同的角度看,说出2个不同的算式.‎ ‎  3.反馈. ‎ ‎  (三)出示图片:小鸟图 ‎ ‎  1.他们来到了大树下,发现了几只可爱的小鸟,你能写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吗? ‎ ‎   2+3=5 3+2=5 ‎ ‎  (四)出示图片:小兔子拔萝卜 ‎ ‎  1.在返回的路上,他们看到路边的地里,几只小白兔正在拔萝卜,你能给大家提一个加法问题吗? ‎ ‎  2.教师:你们提的问题真好,现在我们在小组内继续提问,并讨论解决所提的问题,一会儿汇报给大家. ‎ ‎  3.小组活动并汇报. ‎ ‎  (五)出示图片:蜡笔图 ‎ ‎1.他们俩发现了这么多的加法问题,非常高兴,想把今天看到的都画下来.他们拿出蜡笔,发现了什么?‎ ‎  小兰的盒子里有5支蜡笔,小明的盒子里一支也没有. ‎ ‎  2.教师:小明被难住了,要列出两个加法算式,该怎么列呢? ‎ ‎(六)出示图片:排队图 ‎ 教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小兰和小明给我们出了一道题,想看一看吗? ‎ ‎【环节意图】 ‎ 给学生留下尽可能大的探索空间。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更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在课堂上,为学生留下了更多的探索空间,为学生创设积极参与学习和探索的机会。如在“停车场”、“公园”,“小白兔拔萝卜”等问题情境中,把问题交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不论是全班交流,小组交流还是同桌交流,都让他们自主探索老师不加干涉,使学生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交流感情,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 三、游戏:我摆你说. ‎ ‎  学生2人一组,用1—5个小圆片,一个人摆,另一个人说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 ‎ ‎  当学生提出两边各摆2个,列出的两个算式一样时,老师要说明:两个算式相同时,只需列一个算式. ‎ ‎【环节意图】 ‎ 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心理学工作者的调查表明:儿童的动作发展在儿童智能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指出,大脑指挥双手,双手又促进大脑,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手是大脑的老师”。在观察鲜花图时,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花,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最后,让学生做“我摆你说”的游戏,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同时激发了学习兴趣,获得了良好的精神体验。 ‎ 四、全课总结. ‎ 谁能说一说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 第四课时:《还剩下多少》 ‎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P27~28减法的认识。 ‎ 教学目标: ‎ ‎1.在具体活动中,认识减法的含义。 ‎ ‎2.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 ‎3.能根据提供的情境,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减法问题。 ‎ 教学重点: ‎ ‎1.将现实问题抽象成为减法问题,体会减法的含义。 ‎ ‎2.理解和学会减法的计算方法。 ‎ 教学难点: ‎ ‎1.理解减法的含义 ‎ ‎2.确立被减数。 ‎ 学生、教材分析: ‎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的不同,学生对加法的理解以及计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学生已经能够快速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能准确的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甚至能够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可是有的学生还没有上过学前班,计算能力教差。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好玩、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发现他们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善于通过操作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中获得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大部分学生对猜谜语、看动画片、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有极大兴趣。 ‎ 教学设计思路: ‎ 结合具体情境,学生初步认识从一个数里“去掉”一些用减法计算,并计算出结果。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自己的想法,体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真正体会减法算式的含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教学设计: ‎ 一、创设情境,共同探究 ‎ ‎1.故事引入:甜甜家有一棵果树,每到秋天,就结满了许多又大又红的苹果(边讲边大屏幕出示第一幅图),这天,甜甜家来了许多客人,她应该怎么做呢? ‎ ‎(学生很踊跃地抢着说。)‎ 师:对!小朋友们真有礼貌,知道对待客人要热情有礼貌(注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我们来看一看甜甜是怎么做的呢? ‎ 生:提上篮子给客人摘苹果。 ‎ 师:对,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再看看树上有几个果子呢? ‎ 生:(齐答)有5个果子! ‎ ‎(展示第二幅图。) ‎ ‎2.看图提出问题,引出减法。‎ 师:根据刚才的观察,你能提个数学问题吗? ‎ 师:从5个果子中摘走了2个,要算还剩几个,就是从5个里面去掉2,在数学上就要用减法来计算(板书:5-2=),用算式来表示就是5-2=3,中间这个符号就是减号,读作:5减2等于3,表示有5个果子,摘走了2个,还剩3个,“3”就是我们要求的问题的答案。(领读算式,学生同桌互议算式的意义。) ‎ ‎3.摆一摆,说一说,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 师:现在我们用5个圆片来代替树上的5个果子,请小朋友们取出5个圆片摆在桌子上,摘走2个果子该怎么拿呢? ‎ 还剩几个呢?(帮助学生理解5-2=3的含义)如果刚才摘走了4个果子,又该怎么拿呢?如果你是甜甜,想摘走几个? ‎ 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想法,帮助甜甜想到了各种摘走果子的可能,小朋友们真聪明,谁愿意告诉老师,你刚才摆的过程呢?(学生汇报) ‎ 师:我在黑板上画圆表示,有5个果子(画5个圆),摘走4个(用斜线画掉4个),还剩1个(手指剩下的1个圆),该怎么列式呢? ‎ ‎(生齐声抢着说:5-4=1;师板书:5-4=1) ‎ 谁还有其他的摘法和算式?(生接着说出了各自的想法和摆的过程及相应的算式,师一一给予肯定和表扬,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板书。) ‎ ‎【环节意图】 ‎ 教学时,组织学生先观察情境图,让他们说一说图中的故事(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然后把图中的故事用学具摆一摆,最后引出减法的算式。 ‎ 二、讲故事,提数学问题 ‎ ‎1.出示第一组图。 ‎ ‎2、出示第二幅图。 ‎ ‎3.出示第3组图。‎ ‎【环节意图】 ‎ 在学生初步体验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对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编故事,如小朋友分东西,原来有多少,分了多少,最后剩余多少等。在学生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应要求其余的学生用学具来记录故事中的数据,这样,就能把动口与动手、形与数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减法的含义。 ‎ 三、游戏中练习5的减法。 ‎ 师生同做扳手指游戏,伸开左手,任意压下4根手指,说出减法算式,如:扳下1根,5-1=4,5-师生互做,生答,生互做互答)。 ‎ ‎【环节意图】 ‎ 用游戏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合作互动意识。 ‎ 四、数一数,填一填,寻找规律。 ‎ 五、小结并布置课外作业。‎ ‎1.今天我们学了“还剩下多少”一课(板书:还剩下多少),认识减法”这个新朋友,知道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今天回家后把你发现的身边的减法数学问题说给爸爸妈妈听。 ‎ ‎2.整理5以内的减法口卡。 ‎ ‎                ‎ 第五课时练习 教学目标: ‎ ‎1进一步认识减法的含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 ‎2.能根据提供的情境,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减法问题。 ‎ 教学重点: ‎ ‎1.将现实问题抽象成为减法问题,体会减法的含义。 ‎ ‎2.理解和学会减法的计算方法。 ‎ 教学难点: ‎ ‎1.确立被减数。 ‎ 教学过程: ‎ ‎1、完成练习28/2 ‎ 看图说图意青蛙图(一共有3只青蛙,跳下去1只,还剩几只?3-1=2) ‎ ‎                  (一共有3只青蛙,还剩2只,跳下去几只?3-2=1) ‎ 球图、小老鼠图同上。同桌两人互相说图意。交流 ‎ ‎2、画一画、算一算 ‎ ‎(了解用斜线或虚线表示去掉的部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自行解决。 ‎ ‎3、说一说29/4算式5-1=4的含义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 ‎ ‎4、完成29/5小白兔拔萝卜 ‎ ‎5、看图写数 ‎ 有5支笔用数字5来表示。有4支笔用数字4来表示。有3支笔用数字3来表示。有2支笔用数字2来表示。… ‎ 写一写每次少(1)只。初步渗透数列。 ‎ ‎6、看谁算的又对又快。口算比赛 ‎ 第六课时:《可爱的小猫》 ‎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P30~31得数是0的减法。‎ 教材分析 ‎ 教材中安排的“小猫吃鱼”是一组动态的连续故事情境,通过这一故事情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同时,也通过一组动态情境,逐步引出得数是O的减法算式。由于减法的意义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如何把这个抽象的概念变为学生能够体会的事物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灵活把握。‎ 学情分析 ‎ 一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生活经验也较丰富,对“小猫吃鱼”、“小鸡吃食”、“吹泡泡”等有自身的经验。利用这些具体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 教学目标: ‎ ‎1.通过观察情境活动,进一步巩固对减法的认识。 ‎ ‎2.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 ‎3.初步体验加减法互逆关系的思想。 ‎ 教学重点: ‎ 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 教学难点: ‎ 体验加减法互逆关系。 ‎ 学生、教材分析: ‎ 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生活经验也较丰富,对“小猫吃鱼”“小鸡吃食”“吹泡泡”等有自身的经验。利用这些具体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相对而言,我们的学生抽象思维是弱项,因此,要注重对这方面层次递进,以培养他们的能力。 ‎ 教学设计思路: ‎ 本课选用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先让学生看懂图意,理解题意,联系实际分别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和一个数加0的加法计算。练习时,让学生思考、推理,根据0表示“没有”的意义算出得数,同时初步认识其计算规律。 ‎ 教学设计: ‎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多媒体课件出示“小猫吃鱼”图。 ‎ ‎1.师:小猫可喜欢吃鱼了,老师为小猫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示“小猫吃鱼”片段1)。数一数,老师为小猫准备了几条鱼? ‎ 师:小猫原来有3条鱼,请你们认真看,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怎样变化的呢?瞧:小猫来了! ‎ 生看课件(“小猫吃鱼”片段2,3,4)。 ‎ ‎2.师:你们喜欢“小猫吃鱼”这个故事吗?请你们同桌互相讲讲。(课件重放)‎ 生同桌交流后教师指生交流。 ‎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 ‎1.合作交流,感受减法意义。 ‎ ‎(1)师:从“小猫吃鱼”的故事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 生先自主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 生可能问:小猫吃了一条鱼,还剩几条鱼?  ‎ 小猫又吃了一条鱼,还剩几条鱼? ‎ 小猫再吃了一条鱼,还剩几条鱼? ‎ 以上一一在“小猫吃鱼”课件片段2,3,4上出示。 ‎ ‎(2)师:你们能解决这些问题吗?想一想,怎样列式,在小组中说说。 ‎ 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 师巡视,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着重说明减号前后各写几,为什么要这样写。) ‎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 ‎①3-1=2       3-2=1       3-3=0 ‎ ‎②3-1=2       2-1=1       1-1=0 ‎ 全班交流,并说明“你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 ‎(3)看图列式。 ‎ ‎○○○○  4-1=( )    ‎ ‎○○○○ ( )-2=( )    ‎ ‎○○○○( )-(  )=( ) ‎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并重点提问。 ‎ ‎①这三道题的4各表示什么?(表示原来有4个圆。) ‎ ‎②画掉的圆是从几个圆里画掉的?(从原来的4个圆里画掉的。) ‎ ‎③算式减号前面要写几?(写4。) ‎ ‎2、拨一拨,填一填: ‎ 利用计数器拨珠子体会加减法互逆的关系 ‎ ‎2.探索思考,进一步感悟减法意义。 ‎ ‎(1)课件出示第28页“试一试”(套圈)。 ‎ ‎1+3=4  4-( )=(   )‎ 师:你能根据图和所给的加法算式,列一道减法算式吗? ‎ 生尝试练习后小组交流,并说明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 全班交流,生可能出现 ‎ ‎4-1=3       4-3=1 ‎ ‎(2)课件出示,说一说(吹泡泡)。 ‎ 师:你们玩过“吹泡泡”游戏吗?……看来,大家都喜欢“吹泡泡”,淘气又在吹泡泡了。 ‎ 请你们认真观察这幅图,并完成填空。 ‎ 生填空后,小组交流,并说说这样写的原因。 ‎ 全班交流,师对生不同答案予以评析。 ‎ ‎(3)请你画一画,算一算。 ‎ ‎4-3=(     )          ○○○○ ‎ ‎4+1=(     )          ○○○○● ‎ ‎5-4=(     )          ○○○○○ ‎ ‎3+2=(     )          ○○○ ‎ ‎5-1=(     )          ○○○○○ ‎ ‎【环节意图】 ‎ 让学生经历具体情境→图形抽象→数字抽象的过程,使学生逐步体会减法的意义。教学中通过“小猫吃鱼”这一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减法的意义,然后通过圆形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最后再由数字计算和规律探求加深理解。这样设计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规律,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三、应用拓展。 ‎ ‎1.摘星星。请你说出★下面是几,说正确的就能摘下一颗小星星。 ‎ ‎2+3=★         3+1=★         3+2=★ ‎ ‎5-3=★         2+2=★         5-2=★ ‎ ‎4+1=★         1+3=★         1+4=★ ‎ ‎5-4=★         5-1=★         4-2=★ ‎ ‎2.算一算,做第31页(课件出示)第2题。 ‎ 让生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以学生表述为主。) ‎ ‎3.讲数学故事。(要求学生根据图意,简明地讲数学故事,并列出算式,算出得数,先在小组内进行,再在全班交流。) ‎ ‎(1)第31页差几个杯子。 ‎ ‎【环节意图】 ‎ 注重了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差几个杯子)并利用“套圈”“小鸡吃食”等材料进行讲故事、讨论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与合作交流能力。 ‎ 四、作业: ‎ 整理有关0的口卡。 ‎ 第七课时:《练习一》 ‎ 教学内容: ‎ 新世纪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P30~31练习5以内的加减。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加深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会正确应用自己熟悉的方法来计算0~5的加减法。 ‎ ‎2.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 ‎3.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计算0~5的加、减法。 ‎ 教学重点: ‎ 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 教学难点: ‎ 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计算0~5的加、减法。 ‎ 学生、教材分析: ‎ 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交流自己的想法,继续体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倾听意识、问题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 教学设计思路: ‎ 根据对加、减法的一定认识,课前学生们在家进行了绘画。通过展示与交流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之后的动手操作进一步使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含义。 ‎ 本课为了使学生能熟练的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教师设计了多种活动,有的在小组中进行,如说口算方法、夺红旗;有的学生独立完成,如口算计时、对号上车。 ‎ 教学设计: ‎ 一、基本功练习。 ‎ ‎1分钟12道口算题。 ‎ ‎5-1 4+1 4-3 2+3 ‎ ‎3+0 2-0 5-2 3-3 ‎ ‎3+2 4-1 5-4 2+2 ‎ 二、基本练习。 ‎ ‎1.学生展示自己的画,说图意,由其他学生列式。 ‎ ‎2.教师展示。 ‎ ‎⑴看图说图意,学生根据算式提问题。 ‎ ‎⑵一共有多少个水果?‎ 独立列式后交流。交流时先读读你的算式,再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 他们说的是同一幅图,怎么算式不一样啊? ‎ 在解决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算式也不同! ‎ ‎⑶出示生活录像图书馆里的数学问题。 ‎ 第一遍,学生整体看录像或照片。 ‎ 第二遍,学生有选择的看,然后写算式。 ‎ 第三遍,学生有针对性地看,检查算式。 ‎ 小组交流后汇报。 ‎ ‎⑷文字问题。 ‎ ‎3.找规律。 ‎ ‎⑴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 学生独立填空。 ‎ ‎⑵两组数都差2,一组是单数,一组是双数。 ‎ ‎⑶填数。 ‎ ‎4.找家。‎ ‎5.填未知数。‎ ‎6.整理5以内的算式。(准备口卡) ‎ 第六课时:猜数游戏 ‎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P34~35 猜数游戏。‎ 教材分析 ‎ 本节课教材通过设计一个“猜数游戏’’,使学生学会6、7的加减法。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发展数感,培养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想一想”让学生自己编一个小老鼠偷土豆的故事,再利用这个故事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 学情分析 ‎ 学生在幼儿园对6和7的加减法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经验,本节课应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教师积极为学生提供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情境和机会,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多种学习方式获得对6、7加减法的全面认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 ‎ 教学目标: ‎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并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减法。 ‎ ‎2.在游戏活动中,从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体验与他人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交流、积极思考,积极动手,初步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 ‎4、在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中,能参与数学活动,初步培养合作意识,促使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发展他们的数感。 ‎ 教学重点: ‎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从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并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减法。 ‎ ‎2、能参与数学活动,积极交流、积极思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促使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发展他们的数感。‎ 教学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设计思路: ‎ 本课通过创设丰富的故事情景和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理解了6的加减法算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游戏活动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作为活动的组织都和参与者,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以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 教学设计: ‎ 一、复习: (小游戏) ‎ 师:咱们已经学习了5的加减法,现在玩个小游戏好吗? ‎ ‎  生:好!‎ ‎  师:举起你的小小手,我出“4”。(打出四的手势)‎ ‎  生:我出“1”。(打出一的手势)‎ ‎  合:4+1=5。‎ 二、、活动一:想一想,算一算。 ‎ ‎ 1、 师问:左手里的磁珠数是由2个一组成的,想一想有几个磁珠?右手里的磁珠数4个一组成的,想一想有几个磁珠?一共有几个磁珠? ‎ ‎ 师问: 你能用数学算式表示吗?‎ ‎ 板书:4+2=6. ‎ ‎ 再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算式中各数都表示什么? ‎ ‎ 你是怎样算的,把你的想法说出来。‎ ‎ 2、师说:现在老师把左右手的磁珠调换一下位置.(边说边调换)还是求一共有几个磁珠?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说算式: 板书:2+4=6.‎ ‎ 你又是怎样算的,把你的想法说出来。‎ ‎ 师说:你们想法都很好.只要能计算得又对又快,什么方法都可以.‎ ‎ 3、 质疑:为什么这两道题都等于6? ‎ ‎ 指名说:因为相加的两个数是一样的,都是5和1,5加1等于6.调换加数的位置,1加5也等于6. ‎ ‎ 4、摆一摆: ‎ ‎ 师说:请同学们拿出5个绿方块摆在桌子的左边,再拿出1个黄方块摆在桌子的右边.边摆边口述摆的过程. 一共有几个?‎ ‎ 看图说算式:自己小声说,指名说: ‎ ‎ 板书:5+1=6. ‎ ‎ 师问:你们能根据5+1=6这个算式再想出一道新的加法算式吗?指名说: ‎ ‎ 板书:1+5=6. ‎ ‎ 师说:我们来找一找这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好吗? ‎ ‎ 四人一组进行议论、指名发言. ‎ ‎ 小结指名说:因为相加的两个数是一样的,都是5和1,5加1等于6.调换加数的位置,1加5也等于6. 两个加数调换位置,和不变. ‎ ‎ 5、看图把算式填完整: ‎ ‎ 指名说算式,老师板书 3+3=6‎ ‎ 师:还能列一道加法算式吗?(不能)为什么?(因为两个加数都是3)‎ ‎ 师说:对,因为两个加数相同,所以只能列一道加法算式.‎ ‎ 师:你还能写出得数是6的算式吗?‎ ‎ 6、刚才咱们列出了那么多算式,(伸手比划一下)是不是有点零乱呢?你能不能整理一下,给它们排好队,使它们变得有规律呢? ‎ ‎  (1)引导学生观察并四人小组展开讨论。 ‎ ‎  (2)师生共同整理并小结。 ‎ ‎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在整理零乱算式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好习惯。初步感受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优越性。)‎ 三、活动二:师生进行猜数游戏 ‎ ‎ 1、师:你们想不想玩猜数游戏?我们还用这6个磁珠,(师把这六个磁珠摘下,重新握在手里)老师的两只手里都有磁珠,如果告诉你一只手里有几个,你能猜出另一只手里有几个吗?(师按照学生的意愿出示一只手中的磁珠的数量3)谁能猜出我的另一只手中有几个? ‎ ‎(1)你猜对了吗?你怎么那么肯定你猜对了? ‎ ‎(2)能把你的想法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来吗? 6-3=3‎ ‎(3)为什么用减法计算?算式中各数都表示什么? 说计算方法:‎ ‎ 从6里面去掉3个,还剩下3个。画图 ‎ 2、动手分一分:‎ 师说明游戏规则:(1)两人一组,动手分一分,把6分成两组,看一看每组有几个。‎ ‎ (2)把分得的结果记录下来。‎ ‎ (3)比一比,哪组的声音最小,动作最快。‎ ‎ 你能用写出算式吗? ‎ ‎ 3、玩一玩:手指游戏。两人一组,我先出一个数,你再出一个数,合起来是6,如果不是6,后出的人就输了,两人轮流出。‎ ‎ 小结。我们一起玩了猜数游戏,玩得高兴不高兴?我们今天又结识了许多算式朋友。 ‎ 四、活动三:说一说。‎ ‎ 1、看图说一说算式的意思。2+4=6 6—4=2 ‎ ‎ 自己独立想想,与同学交流一下,再指名说一说。‎ ‎ 5+1=6 6—1=5 独立说一说。‎ ‎ 2、如果把6个苹果放在2个盘子里,可以怎么放?‎ ‎ 两人一组讨论一下,再让学生说一说。‎ ‎ 五、活动四:我会算 ‎ 1、看图写算式:35页1题。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 ‎ 2、画一画,填一填。 35页5题。独立完成,再交流。‎ ‎ 总结:本节课,你学会什么?懂得了什么知识?‎ ‎ 六、板书设计。 猜数游戏 ‎ 6+0=6 6-0=6‎ ‎ 5+1=6 6-1=5‎ ‎ 4+2=6 6-2=4‎ ‎ 3+3=6 6-3=3‎ ‎ 2+4=6 6-4=2‎ ‎ 1+5=6 6-5=1‎ ‎ 0+6=6 6-6=0‎ ‎ ‎ 第七课时 《老鼠背土豆》‎ 教学内容: ‎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P36~37 老鼠背土豆。 ‎ 教学目标: ‎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并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减法。 ‎ ‎2.在游戏活动中,从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体验与他人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交流、积极思考,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 ‎4、在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中,能参与数学活动,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促使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发展他们的数感。 ‎ 教学重点: ‎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从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并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减法。 ‎ ‎2、能参与数学活动,积极交流、积极思考,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促使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发展他们的数感。‎ 教学难点: ‎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进一步了解加与减的互逆关系。‎ 学生、教材分析: ‎ 本课是教学6的加减法,学生能正确地计算6的加减法,但是加减法的互逆关系比较难理解。在引导学生根据一道加法算式,写出另外两道减法算式中,使学生发现观察角度不同,写出的算式就不同。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借助直观学具探索了解决简单的问题,并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减法。‎ 教学设计思路: ‎ 本课通过创设丰富的故事情景和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理解了6的加减法算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游戏活动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作为活动的组织都和参与者,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以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 教学设计: ‎ 一、 导入新课 说一说6的组成。‎ 二、探求新知 ‎ 1、出示图片:老鼠背土豆 ‎ ‎(1)有一天夜里,一只小老鼠实在太饿了,它就到土豆地里偷土豆,你们看它来了。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哪? ‎ ‎(2)看图学生自编故事(你们能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吗?)‎ 看第一幅图:说一说问题是什么? 你能列出数学算式吗?‎ ‎ 一共有多少个土豆? 5+2=7 2+5=7 ‎ 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学生说算法。‎ 它们为什么都等于7?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3)你还能写出几个得数是7的加法算式?动手摆一摆,两人一组试一试。‎ 交流汇报:7+0=7 0+7=7 6+1=7 1+6=7 3+4=7 4+3=7 ‎ ‎2、出示图片:‎ 糟了!小老鼠的袋子怎么啦?   生:袋子破啦?(电脑屏幕:一个土豆从袋子漏出来。) ‎ ‎ (1)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袋子里还有几个土豆?)‎ ‎ 小朋友,袋子里还有几个土豆? 你会用算式表示吗?‎ ‎ 学生列式后,汇报交流,说算法。‎ ‎(2)想想,土豆只会掉一个吗?(学生充分想像,引导他们说清道理。)‎ 把自己的想法填在书上。P36‎ 用算式怎么表示:学生说教师板书 ‎ (3)咱们列出了那么多算式,(伸手比划一下)是不是有点零乱呢?你能不能整理一下。‎ ‎  引导学生观察并四人小组展开讨论。 ‎ ‎  师生共同整理并小结。 ‎ 师:刚才老师发现这个 小朋友的算式最漂亮,(实物投影学生课本)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为什 ‎ 么他 列的式子最漂亮? ‎ ‎ 7-7=0 7-1=6 7-2=5 7-3=4 7-4=3 7-5=2 7-6=1 7-7=0‎ ‎  生1:减数一个比一个多1。 ‎ ‎  生2:差一个比一个少1。 ‎ ‎  生3:这些式子排列得很有规律。 ‎ ‎  ……‎ ‎  小结:是的,在数学王国里存在着许多有规律的美。生活中存在许多规律,只要细心留 ‎ 意观察,就能够发现。‎ ‎ 三、说一说 ‎ 1、看图说一说算式的意思。5+2=7 7—2=5 ‎ ‎ 自己独立想想,与同学交流一下,再指名说一说。‎ ‎ 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 37页3题:6+1=7 7—1=6 独立说一说。‎ ‎ 2、如果把7个香蕉分2个猴子,可以怎么分?‎ ‎ 两人一组讨论一下,动手分一分,再让学生说一说。‎ 四、练一练 ‎ 1、看图写算式:37页1题。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 ‎ 2、画一画,填一填。 37页4题。独立完成,再交流。‎ ‎ 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 3、游戏:打电话 ‎ ‎ 师:喂,一(8)班的小朋友在吗?(教师做打电话状) ‎ ‎  生:在!(学生学做打电话状)‎ ‎  师:今天咱们交朋友的密码是7,我出6!(打出6的手势) ‎ ‎ 生:我出1,6+1=7,(打出1的手势)‎ ‎  师:啊,密码对了!好朋友握握手。(下去和学生握手) ‎ ‎  (1)师生之间打电话。 ‎ ‎  (2)学生之间打电话。‎ ‎ 五、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六、板书设计。 背土豆 ‎ 7+0=7 7-0=7‎ ‎ 6+1=7 7-1=6‎ ‎ 5+2=7 7-2=5‎ ‎ 4+3=7 7-3=4‎ ‎ 3+4=7 7-4=3‎ ‎ 2+5=7 7-5=2‎ ‎ 1+6=7 7-1=6‎ ‎ 0+7=7 7-7=0‎ 第八课时:《跳绳》 ‎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P38~39 8的加减法。‎ 教材分析 ‎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出发,创设跳绳、涂色等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8”和“9’’加减法计算的动机和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体验和感受“8”和“9”加减法的意义,在表达与交流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学情分析 ‎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加减法意义,会计算O~7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不会太难理解,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关键是训练学生的计算速度与正确率。‎ ‎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关8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感受有关“8的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利用旧知学新知的好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2、通过观察、分类、迁移、操作、尝试等数学活动,让学生探索有关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创新精神。 ‎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简单问题,并尝试解决。‎ ‎4、初步能参与数学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同时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有联系。‎ 教学重点: ‎ ‎ 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关8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基本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简单问题,并尝试解决。‎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观察与表达。 ‎ 教学设计思路: ‎ 由于学校即将举行运动会,学生对于比赛项目的规则很熟悉,兴趣也很高,以此引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到数学的价值。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学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教学8的加减法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说说看到了什么,每个学生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列出的算式也不一样。然后再在小组内进行汇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倾听别人发言的好习惯。在最后让学生观察4个算式,使学生初步感受到4个算式之间有联系。教学9的加减法时,让学生独立看图列出4个算式,让学生再次体验一幅图能够列出4个有联系的算式,为后面学习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奠定一定的基础。通过一个算式说出另外3个有联系的算式,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两个加法算式和相应的两个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 教学设计: ‎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 同学们,这个月我们学校要举行一次运动会,大家都积极地报名。你报了哪个项目? ‎ 老师这里有一些去年我们学校举行运动会的照片,大家一起来看看当时他们的比赛情况。 ‎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 ‎ 1、这是去年一年级同学参加跳绳比赛的情况。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根据问题学生独立列出算式。(板书4个算式)‎ 操场上正在举行跳绳比赛,有2个小朋友负责摇绳,有6个小朋友跳绳,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 生口述,教师板书算式:2+6=8 6+2=8‎ ‎ 指名说2+6=8是怎么算的。 6+2=8呢?‎ 你能说说6+2=8表示什么意思吗?‎ 操场上正在举行跳绳比赛,一共有8个小朋友,有2个小朋友负责摇绳,有几个小朋友跳绳?‎ 操场上正在举行跳绳比赛,一共有8个小朋友,有6个小朋友跳绳,有几个小朋友负责摇绳? ‎ ‎ 教师板书:8-2=6 8-6=2‎ 指名说说算法、得数、算式含义。‎ ‎2、细心观察这四个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同桌小声地说说。 ‎ 小结:看来观察图的角度不一样,列出的算式也不一样。一幅图能够列出这样的2个加法算式和2个减法算式。‎ ‎3、你还看到了什么?能写几个算式就写几个。 ‎ 同桌交流:跟组内的同学说一说你的算式是什么,它是什么意思。 ‎ 老师请同桌汇报。可以先找只写出一个或两个算式的小组说,然后再找其他组补充。学生说出每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 板书课题:跳绳 ‎ ‎ 4、小朋友真不错,列出了那么多8的算式。‎ 细心观察这四个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小结:看来观察图的角度不一样,列出的算式也不一样。把两部分合起来求总数,用加法计算;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一部分是多少,用减法计算。要注意列减法算式时,减号前面的是总数。‎ ‎5、 分一分,填一填。小猴子要把8个桃子分别装在2个盘子里,他们不知道有几种装法,请你们帮帮他们?利用圆片代替桃子动手分一分,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交流记录,读一读。‎ ‎6、拍手游戏。‎ 三、说一说 ‎ 1、 3+5=8 表示什么意思?学生互相说一说,再汇报。‎ ‎ 2、看图说图意,列算式。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 3、填一填。39页2题。‎ 学生先独立填一填,分组交流,全班交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四、总结:你有什么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 五、板书设计:‎ ‎ 跳绳 ‎ 2+6=8 8-2=6‎ ‎ 6+2=6 8-6=2‎ ‎ ‎ 第九课时 试一试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P39~40 9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 1、学习和掌握9的加减法,使学生感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 ‎ ‎ 2、通过叙述情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 ‎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简单问题,并尝试解决。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操作,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 4、让学生在经历合作交流与想象的过程中,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 1、学习和掌握9的加减法,使学生感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 ‎ ‎ 2、通过叙述情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学会8和9的加减法。 ‎ 教学难点:‎ ‎ 有序地写出9的所有算式,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操作,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加减法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0-10并掌握了8以内的加减法,已具备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这个班的学生大部分上过学前班,数的组成也基本上知道;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加减法计算的技能,成绩好的学生已经基本上不借用学具,直接看算式写出得数,并能用准确、简洁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学习兴趣浓厚。‎ 教材分析:‎ ‎ 《试一试》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39-40页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9”的加减法,同时,结合学生一些日常的活动,将解决问题的思想也渗透在计算的学习中。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加减法计算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加减法计算的动机和兴趣。‎ 教学用具:课件、彩笔 教学设计:‎ 一、 复习导入:‎ ‎1、看数字卡片列加法或减法算式。 ‎ ‎2、小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是“谁是顺风耳”,老师拍手请你们仔细听,并在心里默默的数,待会儿告诉我我敲了几下。(教师拍手8、9次,让学生猜一猜。)‎ 二、画一画 ‎ ‎ 1、老师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画画。今天,我们就和小象一起当一名小画家。请小朋友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小画家”卡),先看小象怎样涂方格(出示课件:小象画画),并帮它把算式填完整;再想还可以有哪几种不同的涂法和算式,请完成在卡片上。 ‎ ‎ 2.小组交流。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涂色,一人记录算式。(教师巡视,参与交流,并及时作出评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先观察画面中小象画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自己涂方格,再列算式,然后小组再交流。不仅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还要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 ‎ 3、组织全班交流,整理出算式。‎ ‎ 多媒体展示学生讨论结果。 ‎ ‎ 生1:1+8=9 生2:2+7=9 生3:9-1=8 生4:9-8=1 ‎ ‎ 说出每个算式的意思 ‎ ‎ 9-1=8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想组成,想加、减法朋友等)‎ ‎ 我想把9的加法算式排排队。(师整理:1+8=9 2+7=9 8+1=9) ‎ ‎ 这样排有趣吗?你们有什么发现? ‎ ‎ 生1:他们的得数都是9。 ‎ ‎ 生2:前面一个数从小到大,每次多一个。 ‎ ‎ 生 3:加号后面的数从大到小,每次少一个。 ‎ ‎ 你会用我的方法给9的减法算式排队吗? ‎ ‎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报出算式,教师依次摆出来:(9-1=8 9-2=7 9-8=1) ‎ ‎ 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 ‎ 我发现第一个数都是9。 ‎ ‎ 减号后面的数从小到大每次多一个,得数从大到小每次少一个。 ‎ ‎ 师:这说明减去的数越大,得数就…… ‎ ‎ 生:得数就越小。 ‎ ‎ 师:从下往上看呢? ‎ ‎ 生:减去的数越小,得数就越大。 师小结过渡:小朋友们真是又聪明又能干,不但方格涂得漂亮,而且列出了很多不同的加减法 算式。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再展示一下 自己的本领吗?‎ ‎ 三、试一试,比一比 ‎ ‎1、画一画,填一填。39页 ‎ ‎2、找朋友:凑成9。‎ ‎ 先指导学生看明白题目的意思,再连一连,同桌检查连好的结果。‎ ‎3、练一练第40页,数学故事。八戒吃西瓜 ‎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猜一猜八戒吃了几块西瓜,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师巡回指导。‎ ‎4、联系生活。请小朋友想一想,在生活中,你碰到过有关“8、9的加减”的问题吗? ‎ ‎ 四、总结:你的收获是什么?‎ ‎ 五、板书设计:‎ ‎ 9的加减法 ‎ 8+1=9 9-1=8 ‎ ‎ 1+8=9 9-8=1‎ 第十课时:《可爱的企鹅》 ‎ 教学内容: 新世纪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P41 8、9加减法的综合练习。 ‎ 教学目标: ‎ ‎1.巩固8、9的加减法,能正确计算。 ‎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 ‎3.经历数学符号产生的过程,体会数学符号化的意义。 ‎ ‎4.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数学的简洁,感受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教学重点: ‎ ‎1.明确大括线及问号表示的意义。 ‎ ‎2.能根据条件问题的关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 教学难点: ‎ 能根据条件问题的关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 学生、教材分析: ‎ 通过前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9以内的加减法”。本节课是利用“可爱的企鹅”这一学生熟悉的有趣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有关加减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进一步巩固8和9的加减法。 ‎ 教学设计思路: ‎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用图示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具体情景引导学生弄清问号的具体意义,使学生能正确理解题意,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勤于动脑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用图示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 教学用具:课件、图片 教学设计: ‎ 一、激发引入 ‎ 你们喜欢企鹅吗?今天,可爱的企鹅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想请你们去帮忙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呢? ‎ 二、合作探究 ‎ ‎1.企鹅想给大家提个数学问题,能猜到是什么吗? ‎ ‎ 学生回答:一共有多少只? ‎ 可是图中看不出这个问题呀?有什么办法让人知道我们提的问题呢? ‎ 当学生用动作演示求一共有多少人的时候,教师说:我还可以画出你的动作呢! ‎ 这样表示就成了吗?我们还要用一个符号来表示问题。?放哪?最后,学生明确用大括线表示两部分的和,用问号表示问题。(贴符号,并板书名称) ‎ ‎2.出示蝴蝶图。 ‎ 看图说图意后,教师问学生:左边蝴蝶的数量你是怎么知道的? ‎ 那我们来一起数一数,看看谁的方法好。 ‎ ‎(出示数形图)这是什么意思?指蝴蝶图问:这幅蝴蝶图能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吗? ‎ 再指数形结合图问:只要是数量相同的事物都可以用这幅图表示。看来这幅图的本领可真大,用数量和符号表示的事情可真多! ‎ ‎3.刚才大家看到了几只企鹅?一共有9只怎么表示?(贴大括线并板书9只) ‎ 所求问题是什么?问号放在哪? ‎ ‎4.接下来,我组织学生思考:同学们,黑板上的图与以前学的哪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今天我们解决的是带有大括线和小问号的问题。(板书课题)那么对比指出前后两幅企鹅图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小组讨论后,我又问:同样是用数学符号表示生活中的问题,都有大括线,为什么有时用加,有时用减呢?选择用什么方法解决需要看什么? ‎ 今天,同学们帮助小企鹅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它们非常满意,它们请老师转告大家,如果你们能在数学王国里连闯三关,它愿意留下来做我们的好朋友,你们欢迎吗?大家努力吧! ‎ 三、应用拓展 同学们又聪明又能干,通过这些画面,就可以发现这么多的数学问题,还想出了好办法解决,你们还愿意继续帮小动物解决问题吗? ‎ ‎1.首先进入第一关。小鸡、小鸭想回家,大家一起帮帮忙吧! ‎ ‎ 学生说意图,列出算式。‎ ‎ 同学们,很高兴我们闯过第一关,请看第二关。 ‎ ‎2.森林里有一些小猴子,在欢快地嬉戏,你能告诉我,它们玩的情况吗?‎ ‎(教材第41页第2题,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写出算式,并集体订正。) ‎ 四、小结作业 ‎ 这节课很快地结束了,说说你们的收获吧。 ‎ 用大括线和问号设计一道生活中的问题,画好后,下节课交流。‎ 五、板书设计: 可爱的企鹅 ‎ 图 图 ‎ 5+3=8 8-2=6‎ ‎ 小企鹅看到我们非常顺利地连闯二关,就想用第三关考考我们,大家有信心闯过关吗?老师相信你们。 ‎ ‎3.大雁图。 ‎ ‎【环节意图】 ‎ 通过这道题帮助学生加深首选文字信息的意识,体会文字信息的方便和应用价值。 ‎ 闯关成功,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 第十一课时:《练习》‎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P37 9以内加减法的综合练习。 ‎ 教学目标: ‎ ‎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的意义和9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已知量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并计算。 ‎ ‎ 2.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 3.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并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方面的教育。 ‎ 教学重点: ‎ ‎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9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 教学难点: ‎ ‎ 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算理,能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并计算。 ‎ 学生、教材分析: ‎ ‎1.这部分知识在一年级教学中始终属于学生难于接受的内容,学生往往看不懂,问号在哪都不管它,分析原因主要是学生不了解符号的含义和不知道算式的意义。 ‎ ‎2.学生喜欢借助数一数的办法了解物体的数量,对于直接能看到的数字信息却经常视而不见。 ‎ 教学设计思路: ‎ 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了问号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除了让学生看懂图意,巩固加减法意义,更考虑了学生“问号在哪都不管,都用加法来解决”等易错问题。 ‎ 教学设计: ‎ 一、复习旧知,创设情境 ‎ 今天给大家请来了4位动物朋友,你们看是谁呀?(《马达加斯加》里的小动物)他们从动物园被运到了一个荒岛上,岛上有一片大森林。 ‎ 它们要进入大森林,小鸟拦住了他们,只有计算出得数,才可以进入森林,能帮它们吗?42页4题。 ‎ 这些计算题帮我们的主人公进入了大森林,森林里的小动物都来欢迎他们呢!可是他们在这里却遇到了许多数学问题,你们愿意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帮助它们解决这些问题吗?(板书:解决问题) ‎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 ‎1.体验加法的含义 ‎ ‎⑴小斑马在草地上看到许多蘑菇,你能看图说图意,提出数学问题? ‎ 你怎样知道有7个蘑菇的?是数出来的吗?(电脑:7变红)像这样给出了数7,就不必要再一个一个地去数,计算时可以直接用。(课件:遮住7个蘑菇图) ‎ ‎⑵用什么方法计算?都可以怎样列式?(板书:7+2=9 2+7=9) ‎ ‎⑶为什么这两个算式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 要求“共有几个蘑菇?”,只要把两边蘑菇的个数合起来就可以了。算式可以是2+7=9,也可以是7+2=9 ‎ 你能看着这个算式给大家提问题吗? ‎ ‎⑷小结:小朋友们这么可爱,我们不仅解决了问题,还知道了不仅可以看图片信息,还可以看数字信息,这样才能更快的解决问题。小斑马感谢你们对它的帮助。 ‎ ‎2.体验减法的含义 ‎ ‎⑴我们再看看他的好朋友小兔子遇到了什么问题。请大家注意观察:你看到些什么?根据这幅图,你能看图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吗?请你说给你的同桌听。 ‎ 汇报:有7只小兔,走了5只小兔,房子里还剩几只?你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根据图中问号的位置) ‎ ‎⑵这个问题该怎样列算式解决?(板书:7-5=2)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怎样想的? ‎ ‎⑶5只小兔是从几只中走掉的?在解决减法问题时要先找什么? ‎ ‎⑷小结:我们在解决减法问题时,一定要先找到总数是多少,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 ‎ ‎3.对比:为什么第一幅图用加法计算,而第二幅却是减法计算呢? ‎ ‎4.42页2题 ‎⑴进入森林的主人公也遇到了难题,看看是什么数学问题需要我们的帮助。要求:先和同桌互相说说图的意思,然后把算式填完整。 ‎ ‎⑵汇报:读算式,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板书:8-6=2 ) ‎ ‎⑶(课件出示:小鸡 图)现在小问号换了位置,给你提出什么问题?这个问题该怎样列算式解决?你是怎样想的? ‎ ‎⑷为什么都用减法计算?‎ ‎ 小结:从总数中去掉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都用减法计算。 ‎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 刚才我们帮助小动物们解决了一些问题,下面我们继续帮助他们。 ‎ ‎1.画一画,填一填。‎ 自己动手先画一画,再填空。‎ ‎2、猜一猜,每个盒子里可能还有哪些卡片?‎ ‎ 7 8 9 ‎ ‎5+3= 8+1= 9-2=‎ 学生抢答。‎ ‎3、小动物们来到了一个设有密码的大门,要想走进大门就要猜对它们出的题。‎ 出示图:42页5题,有9个磁珠,剩下8个。猜一猜,我盖住了几个? ‎ 学生说图意,再列算式。‎ 有9个磁珠,剩下7个。猜一猜,我盖住了几个?……‎ ‎4.兴趣作业:小画家 ‎ ‎⑴同学们喜欢画画吗?有几位同学不仅喜欢画画,他们还很细心,十一长假期间,他们把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加、减法问题画成了图画,我们来看一看。(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 你能找到这里面藏着的数学问题吗?写出算式。读算式,同学找对应的信息。 ‎ ‎⑵兴趣作业: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像这样能用加、减法解决的问题?把你生活中能用加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画成一幅图画,明天课上交流。‎ 板书设计:练习 ‎ 7+2=9 7-5=2 ‎ 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交流自己的想法,继续体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倾听意识、问题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 第十二课时:《小鸡吃食》‎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P43~44 10的加减法。 ‎ 教学目标: ‎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逐步发展解决问题 的意识。 ‎ ‎2.初步掌握“10”的加法及相应减法,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并能正确计算。‎ ‎3.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 ‎ 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会1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 ‎ 掌握10的加减法,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互逆关系。‎ 学生、教材分析: ‎ ‎ 5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学生能迅速地正确地完成,但对于10的加减法计算,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能力还不能达到脱口而出的地步。因此,加强学具操作,丰富感性经验,仍是抽象出加减法算式必不可少的环节,10的加减法计算还应该加强训练以达到熟练地地步。 ‎ 教学设计思路: ‎ 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自主学习新知,进行有条理的“分”和“写”(算式),从中找到计算规律,感悟计算方法,掌握10的加减法,同时培养有条理、有顺序地考虑问题的能力。 ‎ 教学设计: ‎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 小明家住在一个小村子里这里有碧绿的草地,芬芳的鲜花,漂亮吗?他还养了小鸡,这 些小鸡都在和大家捉迷藏,等你把括号中的数字说对,它们就出来了。看谁能把它们找到呢?‎ 二、初步感知。 ‎ ‎ 1、出示小鸡:请你仔细观察图片,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 学生说图意,提出问题,然后列式。‎ ‎ 9+1=10 1+9=10 ‎ ‎ 10-1=9 10-9=1‎ ‎ 你是怎样想的?说出计算过程。9+1=10表示什么意思?10-9呢?‎ ‎ 观察算式,说出自己观察到的规律。‎ ‎ 小鸡很饿,我们给它们送去两盘小米,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会发生什么情况?‎ ‎ 生:它们会抢着吃。‎ ‎ 生:一盘小米5只小鸡吃,另一盘也5只小鸡吃。‎ ‎ 生:3只小鸡吃左边的一盘小米,7只小鸡吃右边的一盘小米。‎ ‎ 生:10只小鸡都吃一盘小米,另一盘小米没有小鸡吃。……‎ ‎ 2、出示小鸡吃食图:‎ ‎ 请你仔细观察图片,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 学生说图意,提出问题,然后列式。‎ ‎ 2+8=10 8+2=10 10-2=8 10-8=2‎ ‎ 8+2=10 表示什么意思?‎ ‎ 左边有8个磁珠,右边有2个磁珠,一共有10个磁珠。‎ ‎ 左边有8个三角,右边有2个三角,一共有10个三角。……‎ ‎ 3、拨一拨,填一填。‎ ‎ 请你用圆片代替珠子分一分,并根据自己分的填写表格。‎ ‎(1)两人一组,同学之间要合作,一个同学负责分,一个同学说怎样分。 ‎ ‎(2)把10个圆片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 ‎ ‎ 学生动手分圆片,师巡视。 ‎ ‎ 汇报交流 (10的组成和相关的算式) ‎ 三、巩固新知,创新发展。 ‎ ‎ 1、看图写算式。学生说图意,列算式。‎ ‎2、“凑十”游戏 ‎ ‎ 刚才,大家通过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解决了难题。现在,老师想和你们一起来 玩一个“手指游戏”。 ‎ ‎ 游戏的规则是:两人一组,一个人先伸出几个手指,另一人伸出的手指数要和前一人 凑成十。 ‎ ‎(1)师生一起玩 ‎ ‎(2)同桌俩人合作,互相出手指“凑十” ‎ ‎ 轻松一刻来到了,我们一起来表演“凑十歌”。‎ ‎ 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3、口算 ‎ ‎4、爬台阶 ‎ 大家玩得真开心!你们瞧,一只聪明的老鼠和小狗也在玩“爬台阶”的游戏呢! ‎ 看到这幅图,你们想说些什么? ‎ 你们能不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 你们能自己算出来吗? ‎ 生解答,师巡视。 ‎ 四、总结提高 ‎ ‎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什么收获呢? ‎ 五、板书设计: 小鸡吃食 ‎ 9+1=10 1+9=10 10-1=9 10-9=1‎ ‎ 2+8=10 8+2=10 10-2=8 10-8=2‎ 第十三课时:《练习》 ‎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P47~47练习10以内的加减。 ‎ 教学目标: ‎ ‎1、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物乐园”活动,使学生复习10的组成,进一步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 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 ‎2、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 教学重点: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使学生能够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 教学难点: 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 学生、教材分析: ‎ 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交流自己的想法,继续体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倾听意识、问题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 教学设计思路: ‎ 本课为了使学生能熟练的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设计了多种活动,有的在小组中进行,如说口算方法、开火车、蝴蝶;有的学生独立完成,如口算计时、看图列式。 ‎ 教学设计: ‎ 一、激情导入 ‎ ‎ 小朋友们,今天智慧老师准备带同学们去“动物乐园”去玩。在出发之前,我们得拿到门票才能进去哦。这里有10只小动物,你要是能帮他们找到朋友,就能拿到门票了,大家有没有信心? ‎ 二、系列活动 ‎ ‎ 1、数学游戏:‎ ‎(1)练习10的加法。哪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等于10?(师生同做,同桌互做)(2)练习10的减法。拿两张卡片,用大数减小数。 (师生共做,同桌互做)‎ ‎ 2、开火车,44页第4题 谢谢你们,小动物们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了,现在我们可以拿着门票乘上开往“动物乐园”的小火车了。 ‎ ‎ 在火车上我们还需要回答一些问题。‎ 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分组讨论,汇报交流。 ‎ ‎3、看图列式 ‎ ‎ “动物乐园”到了,首先让我们去棋牌室看一看。 ‎ ‎ 估计一下,是黑棋子多还是白棋子多? ‎ ‎ 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 ‎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 ‎4、我们一起去智慧小屋看一看。‎ ‎ 把1、2、3、4、5、6、7、8这8个数分别填入方框中,每个数只能用一次。‎ ‎( )+( )=( )+( )=( )+(  )=(  )+(  )‎ ‎  两人一组,同学之间要合作,试着填一填。 ‎ ‎ 填好后,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 三、引导总结 ‎ 在本周中,你学会了什么数学知识? ‎ 在这节课中,你认为自己的表现如何?什么地方表现得好?什么地方还需要加油?请你自己说一说,再请小组的同学评一评。 ‎ 第十四课时:《乘车》 ‎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P45~46 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 ‎ 教学目标: ‎ ‎   1、 在有效的互动对话中,经历从现实世界到符号世界的过程,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发展数感。‎ ‎   2、 在有趣的观察比较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悟两步运算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 ‎ 1、‎ ‎ 在有效的互动对话中,经历从现实世界到符号世界的过程,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发展数感。‎ ‎   2、 在有趣的观察比较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悟两步运算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 ‎ 帮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上车时人数增加要用加法,下车时人数减少要用减法。 ‎ 学生、教材分析: ‎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是学生初次接触的一个新知识,教学中尽量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自主总结出运算步骤。 ‎ 教学设计思路: ‎ ‎“连加”对于刚上小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难点。因为它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的一个连续的口算过程。在计算中要先记住前两个数相加的结果,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才能完成计算任务。一年级的学生往往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忘记,因此第二步的计算也就不容易了。因此我设计了连动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有了连加做基础,连减学生易于理解。 ‎ ‎“加减混合”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练习题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 教学设计: ‎ ‎ 一、激趣导入 ‎ 1、学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时有什么规则吗?‎ ‎ 2.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乘车时也有关于数学的问题.‎ ‎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 板书课题:乘车 ‎ 二、、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活动学习连加。 ‎ ‎ 1、看画面思考图意。‎ 师:小朋友,从刚才的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合作动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画一画刚才图片中乘车的情景。‎ ‎“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我先摆2根小棒, 再摆3根小棒, 最后摆2根小棒。 2根小棒加上3根小棒就是5根小棒, 再加上2根小棒就等于7根小棒”。‎ ‎“我是用画图的方法:先画○○、在画○○○、最后画○○,我一共画了7个○”。‎ ‎2、表演方式:把讲台当做汽车,几名学生做乘客。‎ 原来车上有2人,三家店车站到了前门有3名乘客上车,后门 有2名乘客上车,现在车上一共有7个人。 板书:2 3 2 7 ‎ 提问:能不能试着用一个算式表示人数的变化呢? 2+3 +2 = 7‎ ‎ 2、3、2、7各表示什么意思? 算式中为什么加3又加2呢? ‎ 如果只看算式,怎样算能得出7呢?分小组讨论。 ‎ ‎ 算式2+3=5 5+2=7 ‎ 师:用几加2?5是怎样得来的?‎ 师:这个加法算式和以前的加法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吗?‎ 小结:3个整数相加,先算前两个数,再用它们的和加第3个数。‎ ‎ 3、 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有两个加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连加”。(板书:连加)‎ 三、 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活动学习连减。 ‎ ‎ 1、现在又一辆公共汽车开过来,请大家数一数,车上坐了几个乘客?七里庄车站到了,(生表演:后门有4名乘客下车,前门有1名乘客下车。)问:请大家注意,现在车上一共有几个人? ‎ ‎ 2、谁能把到七里庄后公共汽车上人数的变化情况说一说?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人数的变化,该怎样表示?和你的同桌商量商量。‎ ‎ ‎8-1-4‎=3 或 8-4-1=3 8、、1、4、3各表示什么意思? ‎ 算式‎8-1-4‎=3中为什么减1又减4呢?(车上下去1个人就减1,又下来4个人再加3。) ‎ 算式‎8-4-1‎=3中为什么减4又减1呢?(车上下来4个人先减4,又下去1个人就减1。) ‎ ‎ 3、如果只看算式,怎样计算呢?分小组讨论。 ‎ ‎ 反馈板书:‎8-1-4‎=3 8-4-1=3‎ ‎ 7 4 学生说计算过程。‎ ‎ ‎8-1-4‎中先算8-1=7,再算7-4=3‎ ‎ ‎8-4-1‎中先算8-4=4,再算4-1=3 ‎ ‎ 4 、 这两个算式是按照什么运算顺序的?(从左边算到右边)‎ ‎ 看,这两个算式得数是一样的,可列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小组讨论)‎ ‎ 四、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活动学习加减混合。 ‎ ‎ 1、我们的公共汽车又要继续往前开。请同学们数一数车上坐了几个小朋友?公主坟到了,后面下来了5个人,前面有1个人上车。‎ ‎ 谁能把到公主坟后公共汽车上人数的变化情况说一说?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人数的变化,该怎样表示?和你的同桌商量商量。‎ ‎ 反馈板书:9+1-5=5 9-5+1=5‎ ‎ 2、9+1-5= 9-5+1=怎样计算呢?‎ ‎ 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第一个算式先算前面的9+1=10,再算10-5=5,所以9+1-5=5。‎ ‎ 第二个算式先算前面9-5=4,再算4+1=5,所以9-5+1=5。‎ ‎ 师:这两个算式是按照什么运算顺序的?(从左边算到右边)‎ ‎ 3、看,这两个算式得数是一样的,可列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小组讨论) ‎ ‎ 师:在这两道算式里都有哪两种运算符号?‎ ‎ 师小结:像这样,一道算式里有加又有减的我们把它叫“加减混合”。‎ ‎ 五、练一练 ‎1.P46第1题是什么意思?怎样写算式? ‎ ‎2.P46第2题让学生说图意,列算式。 ‎ 如果个别学生有困难,允许学生借助学具操作完成有关计算。‎ 六、总结:‎ ‎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学得开心吗?‎ 七、板书设计:乘车 ‎ 2+2+3=7 2+3+2=7 ‎ ‎ ‎8-1-4‎=3 ‎8-4-1‎=3‎ ‎ 9-5+1=5 9+1-5=5‎ 第十五课时:《解决问题》 ‎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P46~47 练习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 ‎ 教学目标: ‎ 1、 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   2、 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经历从现实世界到符号世界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发展数感。‎ ‎   3、 在有趣的观察比较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进一步感悟两步运算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4、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 ‎ 1、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   2、 在有趣的观察比较中,经历进一步数学化的过程,感悟两步运算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 ‎ 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教学设计: ‎ 一、复习导入 ‎ 1、47页5题 指名口算,说计算过程。‎ ‎ 2、口算练习。‎ 二、新课探究 ‎ ‎ 小朋友,你们参加过或看过合唱比赛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我们班的小合唱。出示图片 ‎ 1、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 合唱队里有4个男生,5个女生。‎ ‎ 第一排有2人。第二排有3人,第三排有4人。‎ ‎ 2、想一想,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 学生独立试一试,小组内交流想法,汇报交流。‎ ‎ 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 4+5=9(人) 2+3+4=9(人)说计算过程 ‎ 4、5、9 2、3、4表示什么意思?‎ ‎ 为什么这样列式?把图意完整的说一遍。‎ 三、巩固发展。 ‎ ‎1.47页3题 看图说图意,提出问题。‎ 学生根据提示独立完成,再交流想法。‎ ‎2.10个小朋友做游戏。‎ ‎ 学生观察图:有10个小朋友做游戏,1个小朋负责找人,3个小朋友藏在了大树后面,房子后面藏了几个人?分小组说一说,在列式计算,交流想法。‎ ‎3有4只白天鹅飞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边。这时天空中又有几只天鹅飞过,看现在的场面,说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并提出一个问题? ‎ 要算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该怎么办呢?现在湖里天鹅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现在还有几只天鹅怎么办? ‎ 第二天,这几只美丽的天鹅又飞到了这个美丽的湖边,他们发生了怎样的情况呢? ‎ ‎(出现连续的电脑画面)谁来说一说?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 ‎4、思考题:说一说,填一填。‎ ‎ 2+2+2+2+2=( ) ‎9-2-2‎-2-2=( ) ‎ 学生动手摆一摆,说图意,算一算,说一说运算顺序。‎ 四、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解决问题 ‎ 合唱队里有4个男生,5个女生。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 4 +5=9(个)‎ ‎ 第一排有2人。第二排有3人,第三排有4人。 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2+3+4=9(个)‎ 第十六课时:《练习二》 ‎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P48~49练习10以内的加减。 ‎ 教学目标: ‎ ‎ 1、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物乐园”活动,使学生复习10的组成,进一步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 ‎2、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交流自己的想法,继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 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使学生能够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 教学难点: 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 学生、教材分析: ‎ 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交流自己的想法,继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倾听意识、问题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 教学设计思路: ‎ 本课为了使学生能熟练的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设计了多种活动,有的在小组中进行,如说口算方法、蝴蝶;有的学生独立完成,如口算计时、看图列式。 ‎ 教学设计: ‎ 一、激情导入 ‎ 小朋友们,今天智慧老师准备带同学们去“动物乐园”‎ 去玩。在出发之前,我们得拿到门票才能进去哦。这里有10只小动物,你要是能帮他们找到朋友,就能拿到门票了,大家有没有信心? ‎ 二、系列活动 ‎ ‎1、找朋友,练习二第2题。 小动物们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呢?你有什么发现?‎ ‎2、连一连,练习二第4题 ‎ 谢谢你们,小动物们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了,现在我们可以拿着门票乘上开往“打靶场”的小火车了。 上了火车每人领到一张算术卡片,对号入座。‎ 学生动手自己连线,再订正。‎ ‎3、练习三第3题 ‎ ‎“打靶场”到了,我们去打靶场看一看。打靶比赛:谁能全打中靶子,谁就获胜。‎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练一练第1题。‎ 离开打靶场后,我们来到画室。猜一猜,接着画几个? ‎ ‎ 画一画,填一填。学生独立写在书上,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 ‎5、练一练第5题。‎ 为了奖励大家,我们一起看一些美丽的照片。‎ 学生看图1:从图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能列出算式吗?‎ ‎ 学生写出4个算式。‎ 学生看图2:从图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能踢出什么问题?‎ ‎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讨论,全班汇报说出自己的想法 ‎6、比赛。比赛项目(1)踩着石头过河。(2)方框里填几呢。(3)分一分,插一插。了解比赛规则,然后分组比赛。裁判要认真打分。‎ 三、引导总结 ‎ 在本单元中,你学会了什么数学知识? ‎ 第十七课时:《整理与复习》 ‎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P50~51 整理、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复习整理10以内加法口算的过程,建立初步的复习整理意识。 ‎ ‎ 2.通过观察整理好的加法口算表寻找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 ‎ 3.熟练进行计算,指导练习方法。 ‎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法减法。 ‎ 教学难点: 使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 学生、教材分析: ‎ 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既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形式。这节课安排的内容,是学生入学以来第一次系统整理和复习数学知识。为了使学生在头脑里对已学过的相关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 ‎ 教学设计思路: ‎ 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地开展整理10以内加法算式的活动,通过交流、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加法表。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对10以内加法表的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规律,体验探索的乐趣。 ‎ 教学设计: ‎ 一、经历整理过程 ‎ ‎1.观察每组的口算卡片,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都是加法算式) ‎ 如果想要挑出得数是10的加法算式,你们小组打算怎么做?(培养合作意识) ‎ 反馈,把算式贴在黑板上。 ‎ 得数是10的加法算式还有哪些?补充完整。 ‎ 这些算式这么乱,你们打算怎么办? ‎ 按一定的顺序把混乱的事物排列好,就叫整理。 ‎ 小组商量一下,你们打算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整理? ‎ 看着整理好的算式,可以提问:猜猜这个小组是按照什么规律整理的? ‎ ‎2.得数是10的算式已经整理好了,下面你们想整理得数是几的算式? ‎ 如果按照刚才的规律,你们知道第一个算式应该写什么吗?接下来的算式是什么?二人互相说一说。 ‎ ‎3.整理得数是8、7、6、5、4、3、2的算式。小组合作完成。 ‎ 小结:我们把10以内的加法口算整理成了一张表,这样复习起来就不容易丢落了! ‎ 二、寻找规律,感受算式间的关系 ‎ ‎1.观察这张表除了刚才同学们自己的规律以外,谁还能发现其他规律?(竖看、斜看) ‎ ‎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10以内加法口算表进行观察,探索并发现算式之间的排列规律,从而感受加法算式排列的有序性和不同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 ‎2.规律的应用:找到这些规律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用?(补砖游戏) ‎ ‎ 如果4+3这个算式忘记得几,怎么办? ‎ 三、类推减法表 ‎ ‎1.你们能不能用最快的速度把得7的减法算式进行整理排列。 ‎ ‎2.写算式,并进行整理。 ‎ 汇报减法算式表。 ‎ ‎3.发现规律 ‎ 同学们观察减法表看看又能发现什么? ‎ ‎4.请说出得数是5的所有减法算式(6、7、8、9、10) ‎ 四、熟练计算 ‎ ‎1.每人拿出整套的加减法卡片,如果想自己进行练习,有什么好方法? ‎ ‎ 教师进行指导:一边算一边把不熟练的算式挑出来。反复练习不太熟练的算式。 ‎ ‎2.小组进行练习有什么好方法? ‎ ‎ 师指导::可以一人举卡片,其他人抢答。 ‎ ‎ 也可以两人一组,随便摸一张,算对了,卡片就归谁。 ‎ 五、小结 ‎ ‎ 让同学们谈谈这节课的感受,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 整理与复习(一)第一课时 ‎ 教学内容:‎ P52-53 整理、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复习整理前一段学到的知识,建立初步的复习整理意识。‎ ‎2.通过整理与复习梳理数的认识、10以内加减法和比较大小的知识,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 ‎3.了解一定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 学生、教材分析:‎ 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既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形式。这节课安排的内容,是学生入学以来第一次系统整理和复习数学知识。为了使学生在头脑里对已学过的相关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 教学设计:‎ 一、经历整理过程 ‎。。出示主题图:这是我们前一段时间学习的内容,你对哪一点记忆深刻?‎ 比较:比较数的大小 (一一对应)‎ ‎ 比较轻重、高矮、长短 生活中的数:基数性质 ‎ ‎ 序数性质 ‎10以内加减法:加法表示合起来 ‎ 减法表示去掉 二、练习 ‎1、3在生活中能表示什么?3个苹果,3筐梨, 第3个…… ‎ ‎ 0表示(没有,开始,……)‎ ‎ 同桌选一个数自己说一说。‎ ‎2、小兔请客:兔妈妈请来几只小兔来做客?‎ ‎ 椅子和杯子够用吗? ‎ 你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写出你的想法,并和同桌交流。‎ 集体反馈交流。‎ ‎。。共有6只小兔,椅子有5个,椅子不够6>5‎ ‎ 杯子有8只,够了, 6<8‎ ‎。。画图 小兔:‎ ‎ 椅子: ‎ ‎ 杯子:‎ ‎3、比一比最重的画勾最轻的画圈。‎ ‎ 说一说图的意思:三个桔子跟一个萝卜一样重,---萝卜重 ‎ 三个萝卜跟一个菠萝一样重,----菠萝重 ‎ 菠萝最重,桔子最轻 ‎ 身边找一找,说一说谁最重?谁最轻?‎ ‎ 谁最高?谁最矮?‎ ‎4、回家 ‎ 先算一算写出结果 ‎ 再想一想:3+7,你可以想到什么? 9-1能解决什么问题?‎ ‎ 小红有3个苹果,小丽有7个苹果,它们一共有10个苹果。3+7=10……‎ ‎ 妈妈买来9个本子,用掉了1个,还剩8个。9-1=8……‎ 三、 说一说,你的成长足迹你的收获:‎ ‎ 你最满意的一次课堂作业……‎ ‎ 你上课的时候……‎ ‎ 你学会了……‎ ‎ 先跟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再汇报。‎ ‎ 你能把自己的成长说给爸爸妈妈听吗?‎ 四、作业想一想:还有哪些问题有疑问,记录下来。存入问题银行。‎ 五、让同学们谈谈这节课的感受。‎ 整理与复习(一)第二课时 ‎ 教学内容:‎ P53-54 ‎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复习10以内加减法,进一步提高知识应用水平。‎ ‎2.提高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加深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知识掌握水平。‎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结合这一单元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的专项练习,练习题为不同层次水平的同学而设立,使每个层次的同学在原有水平上都有所提高,并且在整理和复习过程中弥补知识、技能掌握上的某种缺陷,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落实知识技能掌握方面的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一、口算练习 ‎1、我们已经学过10以内数的组成,你都知道哪些数的组成?‎ ‎ 同桌两人共同表演,用拍手或对口令的形式告诉给大家,好不好?‎ ‎2、学生独立练习。‎ 教师进行口算练习指导:每人都拿出整套的加法口算卡片,可以先把所有的卡片摞成一摞,从第一张开始进行练习,算对的放在一边,算错的放在另一边。第一轮结束后,可以把算对的卡片收起来,反复练习刚才算错的题。‎ ‎3、口算开火车。P54-3‎ ‎ 9-8 3+4 10-7 2+6 8-0 4+6 ‎ ‎ 7-1 6+3 8-4 5+4 7-4 3+5‎ 二、写出不同的算式Paper4-4‎ ‎ 3+7=()+()=()+()=()+()‎ ‎ 思考:3+7=10,后边想()+()=10,也就是把10分成()和()。‎ 三、看图列式并计算。P55-8‎ ‎ 1、树枝上有3只小燕子,又飞来1只,一共有几只? ‎ ‎ 2、第一个盘子有3个苹果,第二个盘子有2个苹果,第三个盘子有3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 ‎ ‎ 3、一共有4个饼干吃掉2块,还剩几块?‎ ‎ 4、一共有9个皮球,外面有6个,箱子里有几个? ‎ ‎ 学生可以编出不同的题,然后再解答。‎ 四、出示P56-10图:‎ ‎ 1、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有3个小朋友荡秋千,4个小朋友玩滑梯,2个小朋友跷跷板。‎ ‎ 2、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 //()和()一共几个小朋友?‎ ‎ //()比()多几个小朋友? ‎ 学生回答问题后,独立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五、在今天的学习后,你觉得有哪些问题理解不了,提出来,我们存入问题银行。‎ ‎ 例如:0是最小的数吗?生活中的数到底有多少?‎ 想一想,把这些问题 放到问题银行,写不完的回家做。‎ 第三课时P55-P5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复习比较及加减法的综合应用,进一步提高知识应用水平。‎ ‎2,让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加深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知识掌握水平。‎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一、 基本练习 ‎ ‎1、口算:3+6 7+2 8-6 9-4 6+2 7-3‎ ‎ 10-5 3+6 1+8 9-7 5+4 10-6‎ ‎2、说一说,填一填P54-2‎ ‎ 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大象排第几,小猫排第几?‎ ‎3、把同样多的连起来。P54-1‎ 二 比较:‎ ‎1、比一比:轻的画勾重的画圈。两个物体比轻重。P‎54-5-6‎ 最高的画勾,最矮的画圈。 三个小动物比高矮 。‎ ‎2、想一想填一填 。P55-7‎ ‎(先数数,再比较大小,可以一一对应,也可以直接比数) ‎ 小结:在比较的时候,轻重比较容易看出来,要注意题目的要求,高矮和长短实际上就是竖着比和横着比的区别。在比较数量的时候,要注意一一对应的比较。‎ 三 、应用 1、 画一画:青蛙能跳到哪片荷叶上?(连续加几到哪,就是以后的找规律)‎ ‎0+2 2 2+2 4 4+2 6 6+2 8 8+2 10 ‎ ‎0+3 3 3+3 6 6+3 9‎ ‎0+4 4 4+4 8‎ ‎0+5 5 5+5 10‎ ‎2、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个问题吗?应该怎样列算式?‎ ‎7个 ‎3摆一摆:‎ ‎ 第一行摆:▲▲▲▲▲▲▲▲▲▲‎ ‎ 第二行摆:○,比▲少4个 ‎ 指出▲和○同样多的部分。‎ ‎ 指出▲比○多的部分。‎ ‎ ▲比○多( )个。 ‎ 四、训练拓展 ‎ 把2、3、4、5、分别填入方块,使算式成立 ‎( )+( )-( )=( )‎ ‎( )+( )-( )=( )‎ 请同学讲一讲你的解题思路。‎ ‎2+5=3+4‎ 小结:表扬课上认真思考、 积极发言的同学。‎ ‎ ‎ ‎ 第四课时 闯关游戏 ‎ 教学内容:补充练习 ‎ 教学目标 :复习巩固阶段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一关 :‎ ‎1.口答。直接说答案。‎ ‎8比5多()? 7比3多()? 2比8少()?‎ ‎7和4相差()?5和3一共是()?2和 8 一共是()?‎ ‎2、你能用3、6、9列出4个算式吗?‎ 第二关:‎ ‎1、看图列式 ‎⑴草莓和橘子一共有多少个?‎ ‎⑵苹果比橘子少多少个?‎ ‎⑶你还能提哪些问题?‎ ‎2、看图选择正确的算式。‎ ‎ ‎ ‎7个 ‎.‎ ‎ ①4+3=7‎ ‎ ②7-3=4‎ ‎ ③7-4=3‎ 说出选择的理由。‎ 第三关:‎ ‎1、 看图说图意并列式计算。‎ 1、 小丽小军小强比身高:给三个同学排排队。‎ 小军:“我比小丽高。” -----小军 小丽 小强:“我比小军矮。” -----小军 小强 小丽:“我比小强高。”------小军 小丽 小强 2、 宝宝有6块糖,航航有10块,航航给宝宝几块糖,两人就同样多了呢?‎ 小结:通过今天的练习,我们巩固了新知识,希望把你不明白,还没解决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等待以后解开谜底。‎ 第四单元 分类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2、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3、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单元教学内容:‎ ‎1、联系生活实际,经历分类过程。‎ ‎2、通过活动,体验分类方法。‎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l 知道分类的标准 l 分类标准的多样化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一上 l 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建议课时数 整理房间--分类的含-和方法 ‎ ‎ ‎4‎ 整理书包--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整理分类。‎ 学习者分析:‎ l 知识基础 ‎ 学生在生活当中对常见的事物有过一些“分类”的浅显经验,但是涉及的面不是很广,学生亲自体验分类的经验少。‎ l 认知特点 ‎ ‎ 此年龄段的学生更乐于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中来体验数学学习。愿意实际的给自己身边的物品进行分类。因此,教师不宜把“分类”作为单纯的知识点来讲授,或者当让学生机械地记忆分类的含义。应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 l 典型错误 ‎ ‎1、活动中,学生参与程度各不相同,应当给予关注。‎ ‎2、个别学生不大容易掌握“分类”标准的多样化。‎ ‎  第一课时 整理房间 ‎ 一、教学内容:P57---58练一练分类的含义和方法 ‎ 二、教材分析:‎ 通过“整理房间”的活动使学生能对具体的物品进行分类,让学生懂得分类需要一定的标准。为让学生能比较直观地认识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教材安排的整理房间中的物品都是学生经常接触的,所以,学生在进行整理时容易产生亲近感,也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日常生活中分类的应用随处可见,如:书店、商店、超市等等,学生也经常在这样的场所出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探究,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目标:‎ ‎1、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分类整理。‎ ‎2、初步体验将生活中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的好处,初步养成有条理整理身边事物的习惯。‎ ‎3、结合生活情境,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结合本课教学对学生渗透爱劳动、爱家庭的教育、环保知识教育。‎ 五、教学重点:‎ 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六、教具、学具准备:CAI课件、水彩笔、各种学具。‎ 七、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通过整理房间等活动展开,使学生体会了分类的思维方式,感受了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并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一步体会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 教学设计: ‎ 一、导入 ‎    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房间吧,能介绍一下你的房间吗?‎ ‎    笑笑和淘气也有自己的房间,等他们上学走了以后,老师去拍了两张照片,请你看一看,有什么想法?(出示房间图片。)‎ ‎    笑笑的整齐,淘气的乱。‎ ‎    问:笑笑的房间物品是怎么摆放的?‎ 师:原来呀笑笑给自己的物品都找到了家,把物品放到各自的家里,自然就不乱了。这样把有共同特征的东西分别放到一起,就叫分类。(板书分类)‎ 那么你能帮淘气整理一下房间吗?‎ 二、探求新知 师:仔细观察画面,请同学们先讨论一下该怎样帮助淘气整理房间? ‎ 让学生找到衣服、玩具、书本等不同的物品知道要给他们分类摆放。‎ ‎[设计理念: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学习的前提。“淘气的房间”这一儿童熟悉的社会画面,具有鲜明的色彩,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教师适时地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另一方面引用情境揭示矛盾,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解决生活问题的数学策略,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 师 把图片发给学生,让他们分别贴到不同的圈里。 ‎ ‎[设计理念:学习数学不是被动的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自己动脑、动手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 ‎ 师:观察经过你们整理后的房间,说一说你们事怎么整理的?‎ 生交流:玩具一类,学习用品一类,衣服一类。‎ 师:我要学习去哪找东西?要穿衣服,去哪拿?同学来了找玩具,怎么办? ‎ ‎ 师:把这些凌乱的物品分类摆放,就可以随用随取了,方便多了。屋子也干净整齐了,真不错。今天我们学习的分类还是很有用的。‎ 三、巩固应用 ‎ ‎1、师:刚才我们运用分类的知识帮淘气整理了房间。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分类。看看来了很多小动物,你能给会飞的小动物涂上颜色吗? ‎ ‎ 小狗 麻雀 燕子 蜻蜓 蜜蜂 ‎ 小猫 小马 蝴蝶 青虫 小兔 ‎ 出示图片:‎ ‎ 学生在书上给小动物涂阴影。‎ ‎ 2、给水果打勾给蔬菜画圈。‎ 四、反思延伸 ‎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 ‎ 生:学会给物品分类。‎ 师小结:其实,在我们生活周围,有很多事情都需要用分类的方法去整理。你能说一说生活中的分类现吗?‎ 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分类情景。(超市商品分类、垃圾分类、男女厕所) ‎ ‎ [设计理念: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自由联想、畅所欲言。面对问题能主动寻找知识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正是应用意识的具体体现。在这一刻,学生深深的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对学习的好奇心,引发更强烈的求知欲望] ‎ 课堂小结 :‎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类这一数学知识,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但是走出教室还有更多的数学问题,等待我们去发现去研究,那么就用你们的大眼睛去找一找,还有那些问题可以用分类知识来解决,并把实践活动记录下来。‎ 作业:整理自己的书包,说说是怎样整理的。 ‎ 板书:‎ ‎ 分类: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                  ‎ ‎                                         ‎ ‎ 第二课时 一起来分类 ‎ 一、教学内容:P59—60上半页: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 二、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中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知道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体会分类的作用。‎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兴趣,培养操作,合作,表达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知道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体会分类的作用。‎ 四、学生情况分析 ‎ 1、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整理房间”是综合标准让学生分类,主要是让学生在单一标准的分类活动中,体会分类的意义,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而“一起来分类”是自定标准进行分类,由于学生已经学会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重点是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法,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可变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团结合作及数学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 ‎2、整理书包并不是难点,关键在于借助整理书包让学生建立分类的概念,学会 寻找分类的标准或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为此,在这节课上,我们放弃了原来设计的让学生观看电脑课件中鼓鼓囊囊、乱糟糟的小书包后,不规则由全班同学原来设计共同参与,一起在电脑上整理这个书包方案。取而代之的是 放手让学生各自整理自己的书包,把重点放在学生交流各自不同的整理方法,以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体验分类多样性 ‎ 1.猜谜语 ‎ 四四方方一口箱,书本文具里面藏,每天上学离不了,这是我们的好伙伴。‎ ‎ 小朋友争相回答:“书包。”‎ 师:对了,小朋友们每天都要带着书包来上学,老师想知道你们的书包都是谁整理的呀?‎ 师:噢,除了一两个小朋友是爸爸妈妈帮助整理的以外,大部分小朋友都是自己整理呀,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孩子!(教师赞叹的语气,让自己整理书包的小朋友们很自豪。)‎ ‎ 2.整理书本 ‎ (1)师:把书本从包里拿出来,先请大家和同小组的小朋友们商量一下,打算怎么整理这些书本。‎ ‎ (2)动手把书本分类摆放 ‎ (整理过程后期,教师动员小朋友们互相帮助,快的帮助慢的,会的帮助不会的,教师也参与到小朋友中一起整理书包。)‎ ‎ (3)小组汇报整理情况:你是怎么分的?‎ ‎ 有按大小分的:大的,小的;‎ ‎ 有按语数分的,语文、数学、英语;‎ ‎ 有按类型分的:书,本 ‎ (4)小结 :看来同样这些物品,同学们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分得的结果也不一样。(板书)‎ 二、分一分 ‎ 1.我们班有这么多同学,把他们分成两组,你准备怎样分?‎ ‎ 性别:男、女,‎ ‎ 个头:高个、矮个 ‎ ‎ 生日:上半年、下半年 ‎ 穿着:裙子、裤子……‎ ‎ 2、挑出10名同学,按同学的标准站一站。‎ ‎ 3、你发现什么了?(站的组不一样。)‎ 三、试一试 ‎ ‎ ‎ ‎ ‎ ‎ 1、 把这些图分一分(把附页中的图形剪下来)‎ 2、 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 形状:三类 ‎ ‎ ‎ 颜色:三类 ‎3、你又发现什么了? ‎ ‎ 图形一样时颜色的规律变了,颜色一样时图形也不一样了 。‎ 师:这些图形既可以按颜色分,也可以按形状分,结果不一样,但是都很清楚明白。‎ 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 ‎ 板书:分类 ‎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第五单元 位置与顺序 一、本单元内容结构和前后联系 ‎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认识前后 认识上下 认识左右 后续的相关内容 二年级上册 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认识简单的线路图 二年级下册 辨认八个方向 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逐步养成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四、教学难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及相对位置 五、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 建议课时数 前后 ‎ ‎ ‎4‎ 上下 左右 教室 机动 ‎1‎ 第一课时:前后 教学内容: P62-P63 “前后”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能准确确定物体的前后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 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学生、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一年级刚入学不久的儿童,对于他们来说,学校中的一切都是新奇的,由于学生还处于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的转变时期,其兴趣、情感、态度习惯等还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学生又刚接触数学不久,需要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激起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对于“前后”的知识,学生已在几年的生活经验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我们的教学必须要从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出发,顺应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把已有的经验转化为新的数学知识模型,让他们在活动中既获得较为丰富的情感体验,又进一步认识、获取新的知识,从而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教学设计思路 鉴于以上的目标定位,本课设计了“让学生在活动中求发展,在活动中得快乐”的总体思路,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教学策略:‎ ‎⑴、为学生构建符合一年级儿童心特点的活动情境,提供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的全过程。‎ ‎⑵、采用趣味性、活动化、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构建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⑶、结合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⑷、开展多元评价的方式,体验自我价值。‎ 教学设计:3、理解“前后”的相对性。‎ ‎⑴指出老师前后的物体,引出矛盾,理解“前后”的相对性。‎ ‎⑵改变老师、学生的方向,进一步理解“前后”的相对性。‎ ‎4、学生谈谈对“前后”的认识。‎ ‎【环节意图】谁愿意向老师们介绍一下自己?‎ 一、故事引入,理解意义 ‎1、听儿童故事《龟兔赛跑》引出“前后”。‎ ‎2、理解“前后”的意义。‎ ‎3、你的前边是谁?后边是谁? ‎ 二、构建情境 探究新知 ‎1、师: 动物园要召开运动会,我们去看一看吧。(见课件) ‎ ‎ 这是长跑比赛,小兔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 ‎ 生:‎ ‎ 小鹿跑第几?生:‎ ‎ 乌龟跑第几?生:‎ ‎ 谁在最前面?‎ ‎ 谁在最后面?‎ ‎ 你能说一说其中两只小动物的前后关系吗?比如:小兔在小鹿前面,小鹿在小兔后面。先指名说,在同桌说一说。‎ ‎2、出示第二个情境图 ‎ 过了一会,比赛发生了什么变化?小兔有点着急了?我的前面有谁?后面有谁?快帮她看一看。‎ ‎ 生答。小兔的前面有( )后面有( )。板书:‎ ‎ 那你还想帮谁看一看?( )的前面有( )后面有( )。‎ ‎ 你还想怎么说?小兔在( )的前面,在( )的后面。‎ ‎ 指名答。‎ ‎3、说话的功夫,就开始冲刺了,谁得了第一名?‎ 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前后的问题并不陌生,理解得不错。‎ 三、课堂活动:看看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跟她打个招呼。‎ 四、巩固练习 ‎ 1、卡丁车比赛开始了, ‎ ‎ 问:1号车排第( ),4号车在( )号车的后面,在( )号车的前面?‎ ‎ 生回答后,填一填书上的问题。‎ ‎ 2、算一算,排一排,把算式发给同学,按顺序贴到黑板上。‎ ‎3、生活中的排队问题。‎ 我前面有( )人后面有( )人 这一站是公园站,去动物园还有( )站。下一站式( )站。‎ ‎4、乘车 (确定行车方向)‎ 五、总结,自我评价 ‎1、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体验和收获?‎ 第二课时:上下 教学内容:P64-P65 “上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体验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确定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上下位置的关系,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确定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上下位置的关系。‎ 教学难点:体验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学情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初步感知上下位置关系的经验,尤其是在生活中,在具体的活动中,基本能确定上下的位置顺序,但关于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认识有限,这是理解和体验的重难点;所以这节课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之体会上下的相对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适时地引导,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设计:‎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好,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在“森林运动会”上学习了“前后”,今天,我们熊伯伯请小动物们到家里做客看看谁先到了?‎ 二情境探究,体会领悟 ‎1.看一看。‎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初步体验上下(先不让中间的小松鼠出现)。看,眼前有一棵柏树,还有什么?它们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 ‎2.说一说。‎ 出示松鼠,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瞧!又跳过来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它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 ‎( 在中间)‎ ‎ (松鼠在小兔的上面,)‎ ‎(松鼠在小鸟的下面。)‎ ‎3.议一议。‎ 有的同学说松鼠在上面,有的同学说松鼠在下面,这是怎么回事,谁说得对呢?为什么?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4.教师小结。‎ 这两个同学说得都对,只是因为一个同学是把松鼠与小兔比,一个同学是把松鼠与小鸟比,所以说法不一样,但是说的都是对的。‎ ‎5、回答问题:小鸟在小兔的()面 松鼠在小兔的()面 ‎ 小兔在小鸟的()面 松鼠在小鸟的()面 ‎6、猜一猜,她是谁?他在小兔的上面 (松鼠和小鸟)‎ ‎ 他不是在最上面 (松鼠)‎ ‎7、小结:说了这么多,你知道今天我们学习什么知识?(上下)‎ 三.放松小游戏。‎ ‎ 说一说五官中鼻子的位置。‎ 四、拓展应用 ‎1.摆一摆:书、铅笔盒、本子 书放在课桌上,本子和铅笔盒放在书上, 铅笔盒不在最上面。‎ 船在花的( )面 花在船的( )面 钟在小猫的( )面 钟在船的( )面 摆完订正。‎ ‎2、填一填,说一说 自己把小动物贴在房间里,说一说:1、谁在最下面?‎ ‎2、谁在第二层?它在谁的上面?它的上面有谁?第三层呢?‎ ‎3、谁在最上面?它的下面都有谁?‎ ‎3. 分房子 学生们同桌相互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最后按老师说的方位贴好。‎ 五、小结:孩子们学得真好,今天你对哪个环节比较感兴趣?‎ 板书:‎ ‎ 上 ‎ ‎ 下 ‎ ‎ 第三课时 左右 教学内容:‎ P66-P67 “左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 能够初步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难点:‎ 能够初步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认识左右比认识上下与前后要困难一些,有关的研究表明,学生常常在判断物体的位置时将左右颠倒。对此,为了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物体的左右位 置,本知识点的切入口是放在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习惯上。如“要发言的请举右手”“你会用右手做什么事?”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这些生活的习惯动作,所以,一旦与左右的认识结合起来就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也利于今后的记忆。‎ 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体验左右 ‎1、在上课前的休息时间里,教师用录音机随意地播放节奏轻快活泼的儿歌。上课铃响,录音机关,师生问好。‎ 师:刚才播放的儿歌,同学们喜欢听吗?‎ 师:能不能说说你举的是哪只手?‎ 师:另一只手是哪只?叫( 左手 )呢?‎ 师:你的右手会做什么?左手又会做什么?‎ 师:每个同学对你的同桌说一说,哪只是右手,哪只是左手。‎ 师: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特别大,在我们的身体中,除了左手和右手是一左一右外,还有什么是一左一右的? 师:哪只是左脚?哪只是右脚?师:对!左脚和左手是在同一边的,右手和右脚是在同一边的。‎ 我说你做:用左手摸右耳朵,用右手拍左腿。‎ ‎ 边摸边说,左脚――右脚……还有左耳和右耳。还有左眼和右眼。 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 “左”字和“右”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 根据学生回答,师用红粉笔描出不一样的地方。‎ 二、实际操作,理解左右 ‎1. 摆一摆。‎ 师:认识了左右手,现在我们要开始摆文具了,希望他能帮助我们完成这个练习。同桌的同学互相合作,听清楚老师说的话。‎ ‎ 尺子放在橡皮的左边,‎ ‎ 文具盒放在最右边,‎ 数学书放在铅笔的左边橡皮的右边。‎ ‎( 尺子 橡皮 数学书 铅笔 铅笔盒)‎ 生摆好后,师用小黑板出示正确的排列顺序,生检查自己的排列。‎ ‎2.说一说。师问生答。‎ 师:橡皮在尺子的( )边;数学书在铅笔的( )边?‎ 铅笔的右边是( );书的左边是( )?‎ 尺子的右边有( );铅笔的左边有( )?‎ 师:从左数橡皮是第( )个?从右数橡皮是第( )个?。‎ 师:为什么橡皮一会儿排第二?一会儿又排第四? 师:什么东西反了?能讲得更清楚一些吗? 师小结:也就是说,同样一个物体,从左数和从右数,结果就可能不一样。‎ ‎3 、师:书的左边是什么?尺子的右边是什么?(都是橡皮)‎ ‎ 为什么,一个说左一个说右?(橡皮跟书比在左边,橡皮跟尺子比在右边 ‎ 橡皮在书的左边尺子的右边 ‎ 橡皮在尺子和书的中间)‎ 师:同学们理解的真好,猜猜看 有一个文具,他在铅笔盒的左边,在数学书的右边,它是( 铅笔 )? ‎ ‎4、请你也想一个文具说出它的位置,让同桌猜一猜。‎ ‎5、考考你:出示题目学生填空。‎ ‎ ‎ 三、巩固练习,熟悉左右 ‎1、做一做:把练习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把尺子放在数学书的左边,铅笔放在数学书的右边。说一说:书在( )的左边,在( )的右边? ‎ ‎2、看一看: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和他打个招呼。‎ ‎3、做一做,玩一玩 :小猫去小兔家做客,怎么走?P66‎ ‎4、说一说,指一指:P67-3‎ ‎5、排排队指名:1、站在我左边,2、站在我们俩的左边。3、看看站得对吗?‎ 四、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左右,现在请左边两组的同学起立,再请右边两组的同学起立,中间两组同学起立,挥挥你们的右手跟老师说声“再见!”噢?为什么你举的手和老师举的不一样呢?‎ ‎ ‎ 第四课时 教室 教学内容:P68-69‎ 教学目标:1、通过熟悉的生活情景,进一步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关系。‎ ‎ ‎ ‎ 2、综合应用所学的前后、上下、左右的知识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深入的体会上下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综合应用,描述位置关系。‎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 出示教室布置图片,这是我们整洁明亮的教室,每天我们都要在这里生活学习7、8个小时,你熟悉这里的布置吗?‎ 二、说一说我的教室:‎ ‎1、请你仔细观察后介绍一下,教室前面的墙上有什么?后面的墙上有什么?‎ ‎ 教室左面的墙上有什么?右面的墙上有什么?‎ ‎ ‎ 教室前面墙上有一块大黑板,黑板的左面是一块白板,黑板的上方国旗的下方有8个大字,在字的左方是一台空调。‎ 教室后面的墙上……左面的墙上……右面的墙上……‎ ‎ 2、猜猜我的好朋友 ‎ 、、在我们教室里坐着39名聪明好学努力的好学生,你都认识了吗?出示教室图片:第一排从右数第三个同学是淘气,你知道从左数第三个是谁吗?第二排从右数第二个?‎ ‎、、看看我们的同学,你能说一说你好朋友的位置,让我们猜猜他是谁吗?‎ ‎ 指名说,同学们猜。‎ ‎ 3、老师也请了4个小客人到我这里,你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 ‎ ( 红 )( 文 ) 小丽 ( 明 ) ‎ ‎ 小文在小丽的左边,从右往左数,小明排第一,小红排第四。‎ ‎ 说说你的想法,把他们的名字写在书上。‎ ‎ 4、看老师的大桌子上摆着很多的东西,老师整理一下,你猜猜这是什么?‎ ‎ 它在文具盒的下面,在笔筒的左面。‎ ‎ ‎ ‎ 你是怎么知道的? ‎ ‎ 5、拿出你的文具盒,介绍一下,上下左右六个面各是什么样的?同桌互相说。‎ ‎ 要求要按顺序,如上:下,左:右,前:后,‎ 小结:刚刚我们了解了教室的布置,认识了你的好朋友,,都用到了那些知识?‎ ‎ 其实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能用到这些知识呢,去看看吧。‎ ‎ 三、练一练:‎ ‎1、在公园里找不到家人了,你要告诉妈妈你的位置,让妈妈来找你:‎ 出示图片: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各有什么?‎ 做游戏:打电话 ‎2、走在路上,经常会有人打听道路,你该怎么指给他呢?‎ ‎ 出示图片,说一说到火车站的路线。(用自己为准说前后左右)。‎ ‎ 先指名到前面说,再让同学们同桌互相说,有问题及时反馈。‎ 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教室 ‎ ‎ 前 后 左 右 上 下 ‎ 应用 ‎ ‎ 第五课时 闯关游戏 教学内容: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关系。‎ ‎ 2、体会用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顺序与描述物体的位置的区别,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深入的体会上下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综合应用,描述位置关系。‎ 教学设计:‎ ‎1 ‎ 第一关: ‎ ‎2‎ ‎ 1、宝物在哪里?出示图片:‎ ‎3‎ ‎ 宝物藏在1号的下面,宝物放在3号的上面。‎ ‎ 宝物藏在()号。‎ ‎ 你是怎么想的? ‎ ‎2、他们都是靠右走的吗?‎ ‎ 为什么?(上楼的时候这边是右,下楼的时候那边是右)‎ 第二关 ‎1、这是谁的家?‎ 出示图片:小红住在小英楼上,小英住在小兰楼上。‎ ‎ 1楼( )2楼( )3楼( )。‎ ‎ 请你帮助同学分析一下。‎ ‎5‎ ‎2、有()辆车?‎ 从右数,大车是第五辆,一共有( )辆车? ‎ 说一说你的想法。、数数:第6第7,七辆。‎ ‎、5+2=7‎ ‎、藏着4辆,4+1+2=7‎ ‎、画图先画露着的三辆,再从右画藏着的4辆 ‎ ‎ 第三关:游戏我是小司机 同桌的同学互相配合,左边的同学说命令,右边的同学用玩具小汽车在“十字路口图”上转弯,然后交换角色练习。‎ 小结:今天我们进行了位置单元的闯关游戏,其实,在生活中到处都有这样的知识,就看你有没有善于发现的眼睛。 你有什么收获?‎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 一、本单元内容结构和前后联系 ‎ ‎ 本单元主要的内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 ‎ 后续的相关内容:一年级下册   正方形、长方形   三角形、圆 ‎ 二、单元教学目标 ‎ ‎1.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加以识别。 2.发展初步的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发展初步的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 三、教学重点、难点: ‎ 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加以识别。 ‎ 四、课时安排建议 ‎ 教学内容 ‎ 建议课时数 ‎ 认识图形: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 ‎  3 ‎ 我说你做:综合练习 ‎ 探究活动:搭积木 ‎ 第一课时:《认识图形》 ‎ 教学目标 : ‎ ‎1.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经历对物体的分类、观察、触摸和比较等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 称,并能识别。 ‎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像和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物体的良好审美观。 ‎ 教学重点: 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 教学难点: 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 学生状况分析 ‎ 学生生活在城市里,在社会、家庭生活中都接触到许多课本与生活相结合的例子,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摸一摸、画一画并不是很难的事 ‎ 教学设计: ‎ ‎(一)分一分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猜猜看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呢?想不想知道,谁来揭开它?大家喜欢它吗?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机器人的到来。 师:我们听听机器人给大家说些什么,好吗? 朋友们好!很高兴见到你们,我的样子很酷吧!这是我聪明的头,这是我结实的身子,你知道这是我的什么吗?对了,这是我的脚,这是我的胳膊。其实,我就是由你们桌上的各种形状的玩具组成的,现在我想问问你们,请找一找你们桌上的这些玩具,哪些长得像我的头,哪些长得像我的身子,哪些和我的脚长得像,哪些和我的胳膊长得像呢?(学生分别从桌上的玩具中迅速找出和机器人的头、身子、脚、胳膊长得像的球、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师:小朋友们这么聪明,机器人很高兴!下面老师想请你们把桌面上的这些做机器人的玩具分分类。 1.学生小组活动。 2.汇报分类结果:说一说,图中有哪些物品?你能把它们分成几类? ‎ ‎  生按颜色分,分成了五类。  分成了两类,会滚的一类,不会滚的一类。(学生拿上台演示滚和不滚的两类。)   ‎ 把长得像的放在一类,分成了四类。 师:现在大家和他们组一样,把长得像的放在一起,它们是好朋友,分成四类。 ‎ ‎(二)玩一玩  认一认 1师:下面我们分别认真地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这些好朋友长得是什么样,摸起来有什么感觉。赶快行动吧! 每小组的学生拿着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摸摸、看看、玩玩、说说。老师参与小组活动和学生一起玩。 2师:谁愿意上台来介绍你们组的好朋友。愿意介绍哪一种都可以,说一说它们长的什么样。其他的同学要仔细看、认真听。 生:这是我的好朋友球,它长得圆头圆脑的,摸起来圆乎乎的,没有平平的地方,它爱滚来滚去的。我很喜欢玩球。 ‎ 生:我的好朋友有点圆,又有点长,直直的,上面和下面都是圆的,要它站它就站,要它滚它就滚,它站着不会滚,只有躺着才会滚。 ‎ 生:我的好朋友它长长的,有的地方摸起来是平平的,有的地方摸起来有点扎手,有尖尖的角,它有六个面。 师:你能有顺序地数给大家看看吗?大家都来数数。 ‎ 生:六个面摸起来是平平的,有的面大。有的面小。它很听话,它不会乱滚,我很喜欢它,我家里有很多东西跟它长得一样。 师:你真聪明!对你的好朋友非常了解,请同学们拿出他的好朋友。有谁知道它的名字吗?(有的同学知道它叫长方体)你们还有好朋友介绍给大家吗? 生:我的好朋友是方方正正的,也有六个面,六个面是一样大的,有的地方摸起来是平平的,有的地方有尖尖的角,有点扎手,它也不会滚。 师:你真了不起,请同学们拿出他的好朋友。有谁知道它的名字吗?(有同学知道叫正方体。) ‎ 为什么球爱滚? ‎ 师:现在老师有个问题,球和圆柱都会滚,请大家把圆柱和球放在桌上滚一滚,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生:我发现球可以自由自在地滚,圆柱是直直地滚。(放实物投影上演示。) 师:再提一个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六个面,但长方体是长长的,有些面大,有些面小,正方体是方方的,每个面都一样大。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会听、会看、还会问,很了不起!下面有四幅图,都是我们今天认识的物体,谁能说一说它们的名字。 ‎ ‎(三)看一看 师:同学们表现特别棒!老师奖励你们看动画故事好不好?我们去看看故事里有 ‎ ‎ 谁?他们在干什么? 看一段动画故事片。 笑笑、淘气、机灵狗在山下游玩,山脚下有各种形状的建筑材料,他们一路高歌来到了山上,山上的风景太漂亮了,有野花,有蜜蜂,还有飞舞的蝴蝶,他们商量在山上建造一座小房子。回到山下,笑笑和淘气找来一个长方体的箱子,往里面堆放了砖块,两人抬着气喘吁吁的往山上走,“哎哟!哎哟!”快抬不动了,他们只好放下来歇歇,决定给箱子装上轮子。机灵狗来了,带来好多球和圆柱。 师:我们的好朋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看这个牛奶盒是什么形状?(出示几个实物让学生判断)现在请你们想想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长得像我们这些好朋友呢? 师:同学们真不错,大家课后还可以继续找一找。 ‎ ‎(四)摸一摸 师:同学们请坐好,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跟老师一起想想长方体是什么样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球是什么样的,好吗?那圆柱又是什么样的呢?好了,记好了它们的形状吗?请你们睁开眼睛,现在我们一起玩个摸一摸的游戏,请一位小朋友先和老师一起玩一玩。师:我提要求你来摸,同学们当裁判,摸对了表扬他!请摸一个圆柱,再摸一个正方体。你们提要求,老师来摸(故意摸错,把长方体摸成正方体,把圆柱体摸成球),你们都会摸吗,想不想玩?大家都想玩,老师为你们每组都准备了一个箱子,一会儿小组里轮流每人玩一次,组长提要求,其他的同学当裁判,摸错了组长可以多给他一次机会,现在请小组长把箱子拿上来,开始玩! 学生在小组里轮流玩“摸一摸”的游戏。 ‎ 总结: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而且还找到了很多我们今天学过的物体。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今天学过的物体用途很广泛,到处可见。小朋友们今天回家看看自己家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我们今天学过的物体,讲给你爸爸、妈妈听一听,好吗? ‎ ‎  ‎ 第二课时:《我说你做》 ‎ 教学目标 ‎ ‎1.通过“我说你做”的游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 ‎ ‎2.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 教学重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 ‎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 教具准备 :积木、机器人. ‎ 教学过程 ‎ 一、活动一:搭积木游戏 ‎ ‎(一)搭积木 ‎ ‎1.教师:你们玩过积木吗? ‎ 这是老师用积木搭的物体,你们觉得有意思吗? ‎ 你能搭出同样的物体吗?(老师挡住所搭物体) ‎ ‎2.教师叙述所搭物体的位置,学生动手搭. ‎ ‎3.比一比谁搭得最象? ‎ ‎(二)自由活动 ‎ ‎1.前后两人一组,后面的同学搭好后,说给前面同学听,比一比谁搭得好 ‎ ‎2.说和摆的同学交换. ‎ 二、活动二:练一练. ‎ ‎(一)练一练:摸一摸,摆一摆。 ‎ 摸出一个圆柱,立在桌子上。 ‎ 摸出一个正方体,放在圆柱的上面。 ‎ ‎(二)你能说出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 (73页图片)    ‎ ‎(三)出示图片:猜猜看 ‎ ‎1.图中各有几个小正方体? ‎ ‎2.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 ‎(四)思考:用同样大的小正方形,摆长方体,可以怎样摆?摆正方体呢? ‎ ‎ ‎ ‎                                                ‎ 第三课时:探究活动 ‎(一)搭积木 ‎ 游戏目的 ‎ ‎1.通过学生接触不同形状的积木,熟悉各立体图形的特征. ‎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 游戏准备 :有正方体、长方体、球、圆柱等形状的积木. ‎ 游戏过程 ‎ ‎1.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发给一副积木. ‎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搭积木,用不同形状的积木搭成自己喜欢的事物(如:桥、房子等). ‎ ‎3.将各小组的作品摆在一起,由各小组推举的一名学生讲解自己组摆的是什么事物,用了那些形状的积木,并一一指出来. ‎ ‎4.全体学生评判出最优作品. ‎ ‎(二)拼一拼,摆一摆 ‎ 游戏目的 ‎ ‎1.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 游戏准备 ‎ ‎1.教师提前准备一个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拼摆的玩具. ‎ ‎2.每个学生准备与教师相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若干个. ‎ 游戏过程 ‎ ‎1.教师分步描述自己的玩具.(玩具不要让学生看见) ‎ ‎2.学生根据教师的描述逐步拼摆. ‎ ‎3.教师将自己的玩具展示给学生看,全班同学一起评选与教师玩具相似的作品. ‎ ‎4.谁的作品与教师的玩具最相似,哪个学生就获得“小小设计师”的称号.‎ ‎ ‎ ‎ ‎ 第七单元加减法(二)‎ 一、 本单元内容结构和前后联系 ‎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11---20各数的认识        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 后续的相关内容:一年级下册    100以内数的认识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 二、单元教学目标: ‎ ‎1、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和写数,并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 ‎2、初步了解十进制,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 ‎3、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并能解决与此相关的应用问题。 ‎ ‎4、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 ‎5、通过2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加减法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 三、教学重点: ‎ ‎1、掌握20以内数的组成。 ‎ ‎2、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并能解决与此相关的应用问题。 ‎ 四、教学难点:熟练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 五、课时安排: ‎ 教学内容 ‎ 建议课时数 ‎ 古人计数(20以内数的认识) ‎ ‎3 ‎ 搭积木(20以内不进位、不退 位的加减法) ‎ ‎4 ‎ 有几瓶牛奶(9加几的进位加法) ‎ 有几棵树(8加几的进位加法) ‎ 有几只小鸟(5-7的进位加法) ‎ 练习三 ‎ ‎       2 ‎ 六.教学建议 ‎ 提倡算法多样化 ‎ 在20以内进位加法中,教材体现了提倡算法多样化,20以内进位加法,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十进制计数法,因此一般采用凑十法,至于拆小补大,还是拆大补小,这要看具体题目,例如,“有几瓶牛奶”,9+5=?,可以把5分成1和4,9+1=10,10+4=14,也可以把9分成5和4,5+5=10,10+4=14;如果学生想到10+5=15,推出9+5=14也是可以的;通过交流和反思,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 教学时应注意: ‎ 通过形式多样经常的有效的练习由“逐一计数逐步过渡到按群计数”,形成基本计算技能。 ‎ 逐一计数是1个1个往上加或1个1个往下减,这是最朴素的计算方法,但不能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要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过渡到按群计数。在学习计算的单元要练习,在学习其它内容时,也可以进行计算练习,这次在教材的小修改中,做了适当安排,通过经常有效的练习,使全体学生逐步达到基本要求。 ‎ l  对口算速度的要求不要“一刀切”,允许一些学生逐步达到要求,平时给予适当关注,发现他们的进步,给予鼓励,树立信心。 ‎ 对口算速度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以免增加不必要的负担(本学期结束每分8题) ‎ 提倡算法多样化其目的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算法多样化是思考策略的多样化,群体的多样化。因此算法不是越多越好,通过交流对算法进行分析、归类、反思,在此基础上,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选择适合他的方法。 ‎ 加减法的应用在一年级上册都是用图画呈现的,引导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根据加减法的含义正确列式解答。由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就可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只要合理,都是可以的。一般来说,要从这幅图的整体观察,列出算式。例如,第23页第2题,同学们打乒乓球这幅图:学生列出4+1=5或3+2=5都是可以的。但有的同学从这幅图的一部分来考虑,左边有2个小朋友打乒乓球,右边有2个小朋友打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打乒乓球?列出算式2+2=4也是允许的。我们要处理好提倡和允许(尊重)之间的关系。不必让所有学生都要列出这个算式。 ‎ 第一课时:古人计数 (11-20各数的认识) ‎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 ‎ 教学目标: ‎ ‎1. 初步认识11~20的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 ‎2. 经历观察、思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学情分析: ‎ ‎   我校生源较好,家长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与开发,形象思维发达,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水平,能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探索合作交流。能认识11-20各数,会读,会写,会按顺序数数。对于数位意义的理解,部分学生有困难。 ‎ 教学重点: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和顺序。 ‎ 教学难点:建立十进制的数位概念。 ‎ 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教学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 ‎1、复习知识 ‎ ‎(1)  教师:以前我们都认识了那些数?谁能按顺序数一数? ‎ A: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 ‎ B:反过来让学生倒着数一次。 ‎ ‎(2)  数第一组的人数 。 ‎ 教师:如果让你数一数第一组和二组的人数,你会数吗? ‎ ‎(学生数,数到10就开始出现困难和疑惑,在数多少呢?) ‎ ‎(3)  导入新课:第一组的人数超过了10,我们只认识10以内的数是不够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比10大的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 ‎2、师:(投影显示一群羊)你能猜出有多少只吗?(猜猜看) ‎ 让学生打开自己的小棒,用一根小棒代表一只羊,摆一摆,数一数。 ‎ 让学生拿小棒,数出10根,用皮筋扎成1捆。 知道这10个1根是几个十根吗?(1个十) 师生一起在1捆(10根)后面一根一根地摆,边摆边数。11,12,…,20,再把10个单根的扎成一捆。 ‎ 二、动手操作。 1.‎ ‎ 假如你是小售货员,老师要买10枝铅笔,你怎样拿给老师呢?怎样拿得快呢? 2. 小组讨论怎样摆小棒就能让老师和同学们不用去数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小棒。(试着用小棒摆一摆) 3.小组汇报:把每组摆的结果投影展示。 4.比较得出:先摆一捆,再摆一根,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是11根小棒。 5.师在计数器上拨出11,学生看清数位。 师:你知道11中的两个1各表示什么吗? 引导学生说出:左边的“1”表示的是一捆(1个十),右边的“1”表示1根(1个一)。 ‎ 师小结:11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并在计数器下面写出11。 6.刚才我们拨出了“11”,你还会拨哪些数?再把它写出来。 ‎ ‎(两人一组,边拨,边读,边写。) 小组汇报。 ⒎师: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拿出20根小棒呢? 你知道这是多少吗?(这是2个10根。) ‎ ‎8数、认、读、写、拨15、19、20 ‎ ‎(1)分组进行练习:一、二小组负责数出15根不棒,并在计数器上拨出15; ‎ ‎   三、四小组一起学习19; ‎ ‎                   五、六小组一起学习20。 ‎ ‎(2)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拨的?每个数位上的数分别表示多少? 集体交流学习结果。 ‎ ‎(3)请你读读这些数。 ‎ ‎(4)在田格纸上写出这些数。 ‎ ‎9、拨数练习: ‎ 老师说数,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比比谁拨的快。 ‎ 说说你拨的这个数的含义。 ‎ 同桌两人互相练习。 ‎ 说一说比15大的数有哪些? ‎ 比17小的数有哪些? ‎ 三、巩固练习 ‎ 书75页练一练1和2看图读数写数。 ‎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学生汇报。) ‎ 第二课时:古人计数 (11-20各数的大小及10加几的加法) ‎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大小及10加几的加法”。 ‎ 教学目标: ‎ ‎1. 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以及10加几的加法。 2. 经历观察、思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学情分析: ‎ ‎   我校生源较好,家长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与开发,形象思维发达,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水平,能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探索合作交流。能认识11-20各数,会读,会写,会按顺序数数。对于数位意义的理解,部分学生有困难。 ‎ 教学重点:知道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 ‎ 教学难点:建立十进制的数位概念。 ‎ 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教学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 复习导入 ‎ ‎1、教师:以前我们都认识了那些数?谁能按顺序数一数? ‎ A: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 ‎ B:反过来让学生倒着数一次。 ‎ ‎2、拨数练习: ‎ 老师说数,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比比谁拨的快。 ‎ 说说你拨的这个数的含义。 ‎ 同桌两人互相练习。 ‎ 说一说比13大的数有哪些? ‎ 比16小的数有哪些? ‎ 二、试一试 ‎ ‎1、电脑出示直尺图 ‎ 师:你在这把直尺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同桌商量,仔细观察。) 全班汇报。 ‎ ‎2、比一比,谁大?谁小? ‎ ‎3、古人这样表示12,你能用这样的方式表示13吗?14,15……呢? ‎ ‎(三)巩固练习。 ‎ ‎1、填一填。P76/3 ‎ ‎2、比一比大小。P76/4 ‎ ‎(四)小结     ‎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学生汇报。) ‎ 第三课时:古人计数 (综合练习) ‎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练习”。 ‎ 教学目标: ‎ ‎1. 通过练习,使学生对11~20各数认识更加清楚,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 经历观察、思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教学重点:巩固学生对11-20各数的认识。 ‎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 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教学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1、教师:以前我们都认识了那些数?谁能按顺序数一数? ‎ A: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 ‎ B:反过来让学生倒着数一次。 ‎ ‎2、拨数练习: ‎ 老师说数,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比比谁拨的快。 ‎ 说说你拨的这个数的含义。 ‎ 同桌两人互相练习。 ‎ 说一说比14大的数有哪些? ‎ 比19小的数有哪些? ‎ ‎3、口算练习 ‎ 二、巩固练习 ‎ ‎1、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P76/6 ‎ ‎2、数一数,填一填。P76/7 ‎ ‎3、说一说P76/8 ‎ ‎4、游戏―-运动员集合站队。 选8个同学戴上号码头饰:9号、10号、11号、13号、16号、15号、    14号、12号。 师:你们8名同学代表我们班参加学校运动会,希望你们奋力拼搏,为 班级争光。 (1)请运动员按从小到大的号码顺序排好队,并报出自己的号码。 (2)宣布队员参赛项目。(如点到自己的号码向前一步站好,然后再归队。) ①号码比14小的运动员参加50米赛跑。 ②号码比10大比16小的运动员参加跳绳比赛。 ③号码最大和最小的参加跳远比赛。 ‎ ‎5、读一读,讲一讲。P76/9 ‎ ‎(四)小结     ‎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学生汇报。) ‎ ‎   ‎ 第四课时  搭积木(十几加几和十几减几)‎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搭积木(简单的加减法)” ‎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学习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 进一步体会20以内数的顺序用数位意识。 2、 通过情境,使学生感受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 ‎3、初步学会在合作环境中自主学习计算,体会计算的多样化。 ‎ 学情分析 ‎ 学生已经学习了1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应用,另外,有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些关于20以内的数的运算的经验,甚至有的学生还可以计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可以说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是参差不齐的。学生讲算理和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加减法含义,进一步巩固数位关系。 ‎ 教学准备: 每组20块规则积木、教学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由境生疑,引发学习兴趣。 教学时先让学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玩积木,两人20块积木,学生最想玩的是积木增减游戏,可以用石头剪子布或其它方法,让学生尽情玩,一边玩一边说“‎ 再放_块或拿走_块” 。 1、你在玩积木时发现什么数学问题? (在初次玩时学生是无目的的,生活的搬造,有问题后学生才发现其中也有数学问题。) 再放_块   多     + 拿走_块   少      - 2、根据发现,自己再玩积木。 (第二次玩积木是学生对加减认识的巩固,但对其计算能力及技巧是己知的再逞现,而其中的对手进步是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 二、由疑得技,获得计算能力 1、原来有13块积木,再放2块,求一共用了多少块积木?怎么算? ‎ ‎13+2=                  ‎ 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13,再放上2块。说说你拨的这个数的含义。 ‎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 ‎2、原来有18块积木u,拿走2块,还剩下多少块积木?怎么算? ‎ ‎ 18-2=     ‎ 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18,拿走2块。说说你拨的这个数的含义。 ‎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 ‎3、说一说,写一写。78页练一连1和2 ‎ ‎4、下面的做法你能看懂吗?77页毛毛虫图。试一试78页3 ‎ 三、实践应用,拓展联系。 ‎ ‎1、今天小技巧: 今天的计算,只和个位有关,和十位无关。 ‎ ‎2、比一比谁算得快。78页4 19-7     13+5     16-3      15+3      14+4        12+6     5+13     16-4      15+4      17-5     ‎ ‎3、游戏:碰碰车(小组内活动) ‎ ‎     ‎ A、每小组选其中一组进行游戏。 B、每小组各组成员写一数字再组成游戏。(这次游戏由于自写数字会出现两数加减,两位数进退位加减,可由小组研究获得,也可老师告知。) ‎ 第五课时   有几瓶牛奶(9加几) ‎ 教学内容:p79-80有几瓶牛奶(进位加法一) ‎ 教学目标: ‎ ‎1.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方法,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处理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2. 通过实际地动手操作,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 3.通过合作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 学情分析: ‎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的经验,并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会计算10以内加减法。教师在教学时应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算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多样性。 ‎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9+?的进位加法 ‎ 教学难点:理解“凑+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教学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是小花(猫)9岁的生日,好朋友们都来给她开庆祝会,他们有送蛋糕的,有送鲜花的。小狗点点提来了牛奶,以示庆贺。数一数,一共有几瓶牛奶? ‎ ‎(学生数数。) ‎ 看着小狗点点的礼物,两手空空的小兔飞飞觉得很不好意思,她赶紧跑回家,把家里所有的牛奶都提来了,小朋友,你们数数看,她提了几瓶牛奶?(电脑演示情境)     小花看着点点和飞飞提来的礼物,高兴地数了起来。(画面定格) (设计思路:将学生喜欢的小动物编成童话故事。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到十分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 小朋友,根据画面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提问题。) 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共同来解决“小花现在一共有几瓶牛奶?”这个问题, 其他的问题我们先存进问题银行,今后再取出来解决好吗? (二)教学互动活动 1. 活动一。 (1)看画面说图意,指导学生根据画面复述图意。 (小狗点点送来9瓶牛奶,小兔飞飞送来5瓶牛奶。一共有几瓶牛奶?)  ‎ ‎(2)根据复述的图意,引导学生列算式。 ‎ 师:你们刚才说得真好,那么要求“一共有多少瓶牛奶”如何列式呢? 9 +5=? 5+9=? ‎ ‎(3)探索算法。 (2)10+5=  10+7= ‎ ‎10+3=  8+10= ‎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帮助小花算一算一共有几瓶牛奶呢?可先自己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或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再把你的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设计思路: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到学生中间去,听取学生的不同算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下面我们来听一听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9+5=?在汇报或听取同学们汇报时,希望你能做到这两点。 ①认真仔细听其他同学的算法,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可以等同学汇报完后提出来。 ②汇报时如果用到小棒或圆片,最好能边摆边说。 ‎ ‎(学生汇报。) 师根据生的口述来板书。 (设计思路:汇报时,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以便集体反馈中能把不同的思维方法都展现出来。) 比较几种算法,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 你能试着说一说吗?(同桌学生相互说一说。) ‎ ‎2. 活动二:故事延续,方法迁移。 师:刚才小朋友们帮助小花解决了问题,小动物们都很高兴。小花还想请你们帮帮忙。 (1)比一比,算一算。 (电脑出示补充题:开火车) 9+1+1    9+1+2    9+1+3 9+1+7    9+1+8    9+1+9 9+1+4    9+1+5   ‎ ‎ 9+1+6 (2)试一试,算一算。 9+3=     7+9= 分小组活动,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说一说或摆一摆,做好后再小组汇报交流。 (设计思路:再次用童话故事来激发学生,对小花的请求,小朋友们都很乐意帮助,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特别是对逐个数数的同学通过练习是否掌握了凑十法。) 3.活动三。 (1)圈一圈,算一算。P80/1 师:长颈鹿哥哥送来一封信,里面有四道题,要求四人小组合作,每人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选做一题,并把你的算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四人全部完成后算顺利通过。 ①学生看图,圈一圈,独立完成每一个小题。 ②小组内交流,任选一小题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③小组代表汇报、展示,集体交流订正。 (设计思路: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对学生来说有新的动力。练习时,不仅要求学生自己会做会说,还要培养小组的合作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实物操作来加深理解,也可以让小组的其他同学帮助解决。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说一说,体现算法多样化。) ‎ ‎(2)练一练80页2-5 (3)游戏活动。 “比比谁算得多”(电脑出示游戏情境图)。 事先准备1~10的卡片,游戏时教师先组织学生示范做,然后再分小组活动。在活动中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②以小组形式做数学游戏,如9+4=,同学间相互说出算式,同时  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设计思路:对学生而言,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要根 ‎ 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来组织,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游戏的方法多种多样,通过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练习的目的。) ‎ ‎(三)教学小结 师:通过学习,你会计算9加几了吗?想一想,你还有哪些收获?(学生谈收获)   ‎ ‎  ‎ 第六课时  有几棵树(8加几) ‎ 教学内容:p81-82 有几棵树(进位加法二) ‎ 教学目标: ‎ ‎1.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探索8加几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8加几的加法。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 学情分析: ‎ 学生已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初步理解了加法的含义,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以及简单的“10加几”的运算,并且有刚学习的“9加几”做基础。学会了“凑十法”‎ 计算。课前我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调查,发现有近一半的学生只知道“8加几”的答案,由于很多学生学习过珠心算,基本上说出怎样算出来的。针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教学时各有侧重。由于学生思维活跃、聪明、积极,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之处,所以对教学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变化而变化,让学生从自身的认识基础出发,主动学习。 ‎ ‎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 ‎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小棒、正方体模型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星期天,淘气高兴地到公园玩了,在游玩时,他学到了很多的数学知识想和大家分享,我们就随他一起去看看吧。(情境一:淘气在公园的主路上先后看到工人师傅在为路左边的8棵、路右边的6棵树涂防护漆的情境。) ‎ 师:根据情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对本节学习有关系的出示。) (一共有几棵树?)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 学生独立探究。 师:想一想,一共有几棵树,怎样解决?(学生可能列式:8+6或6+8) 请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如果需要,可以利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  算一算。 ‎ ‎(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或借助学具想一想、算一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 2.小组内交流方法。动手操作,探讨8+6的算法。 ‎ A、独立思考,也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 B、小组同学之间讨论,交流各自的算法。 ‎ C、汇报:小组派代表边操作边展示算法。 ‎ ‎3.全班交流成果。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讨论的情况? ‎ ‎4.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那么多的方法来计算,我们利用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8加6得14,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请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听。(学生同桌相互交流。) ‎ ‎5、用下面的方法计算你能看懂吗?81页毛毛虫图 ‎ 试一试,看一看,填一填。82页3题 ‎ ‎6、圈一圈,算一算。81页8+5    8+8 ‎ 试着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解决。 ‎ ‎(三)实践运用,拓展提高 1. 搭积木。P82/1摆一摆,算一算。 师:小淘气知道同学们这么爱动脑筋,很愿意和大家交朋友,我们看看,他又会带领我们到哪里去呢?(示课件) (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方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摆摆算算8加5,加深对计算算理的理解。) 2. 百花园。P82/2 师:走出了游乐场,我们再一起到百花园里去看一看吧。 ‎ 师:你看到了什么漂亮的景色?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82页4题 ‎ ‎4、蚂蚁搬家。P82/5 师:我们刚才只是看到了漂亮的花园上面的景物,其实在花丛的下面还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在说悄悄话呢。他们是谁?在干什么呢?(示课件,小蚂蚁在搬家并说明搬家的要求。) 师:我们怎样算?(学生回答后,教师点击课件。) 5、购买食品。 有15个小朋友,每人一个,买哪两盒合适?连一连 ‎ 有三种:6个一盒,8个一盒,9个一盒。 ‎ ‎6.课堂小结。 ‎ 师:今天我们和小淘气一起逛了公园,你都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值得我们去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会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努力,在成长的路上有更大的收获。 ‎ 设计思路: ‎ ‎1、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去公园游玩为情境提出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2、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8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学习,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别在组内、全班交流,层次感强,有实效性。不仅肯定学生的解题方法,而且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 ‎3、设计生动、有趣的练习,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既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又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 第七课时:有几只小鸟(7、6、5加几) ‎ 教学内容:p83-84 有几棵树(进位加法三) ‎ 教学目标: ‎ ‎1.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探索7、6、5加几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7、6、5加几的加法。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 学情分析: ‎ 学生已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初步理解了加法的含义,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以及简单的“10加几”的运算,并且有刚学习的“9加几”做基础。学会了“8加几”计算。针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教学时各有侧重。由于学生思维活跃、聪明、积极,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之处,所以对教学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变化而变化,让学生从自身的认识基础出发,主动学习。 ‎ ‎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7+?”“6+?”“5+?”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 ‎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小棒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星期天,淘气高兴地到公园玩了,在游玩时,他学到了很多的数学知识想和大家分享,我们就随他一起去看看吧。(情境一:淘气在公园看到大树上停着7只小鸟,又飞来6只。) ‎ 师:根据情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一共有几只小鸟?)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 学生独立探究。 师:想一想,一共有几只小鸟,怎样解决?(学生可能列式:7+6或6+7) 请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如果需要,可以利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 ‎ ‎(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或借助学具想一想、算一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 2.小组内交流方法。动手操作,探讨7+6的算法。 ‎ A、独立思考,也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 B、小组同学之间讨论,交流各自的算法。 ‎ C、汇报:小组派代表边操作边展示算法。 ‎ ‎3.全班交流成果。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讨论的情况? ‎ ‎4.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那么多的方法来计算,我们利用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7加6得13,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请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听。(学生同桌相互交流。) ‎ ‎5、圈一圈,算一算。83页4+7      5+6试着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解决。 ‎ ‎6想一想,填一填。83页你能接着写下去吗? ‎ ‎(一)实践运用,拓展提高 ‎ ‎1. 圈一圈,算一算。P84/1 ‎ ‎2.看一看,填一填。P84/2 ‎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84页3题 ‎ ‎4、涂色游戏P84/4 ‎ 得数是12的涂上红色,得数是11的涂上绿色。比一比,谁涂得好? 5、思考:凑十一 1---10,想一想怎样凑11? ‎ ‎6.课堂小结。 ‎ 师:今天你都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值得我们去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会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努力,在成长的路上有更大的收获。 ‎ 第八课时  练习三(1) ‎ 教学目标:复习巩固20以内的加法。 ‎ 学情分析: ‎ ‎    学生已经认识了11-20各数,会计算20以内的加法(包括不进位、进位),而且计算方法多样性。已经具有了关于20以内的数的运算的经验。但在运算速度上还有一定的差异。 ‎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算式卡片 ‎ 教学过程: ‎ 一、口算练习 ‎ ‎1、直接写出得数。 ‎ ‎9+4=       7+9=       7+5= ‎ ‎    8+7=        9+5=       8+6= ‎ ‎    独立完成后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 ‎2、算一算,说一说。 ‎ ‎    8+5=        9+6=        7+4= ‎ ‎    5+8=        6+9=        4+7= ‎ 每一组有什么关系? ‎ ‎3、连一连。 ‎ ‎7+4 ‎ ‎8+7 ‎ ‎6+6 ‎ ‎9+7 ‎ ‎7+5 ‎ ‎8+3 ‎ ‎8+8 ‎ ‎8+5 ‎ ‎9+6 ‎ ‎8+4 ‎ ‎7+6 ‎ ‎9+3 ‎ ‎4、夺红旗。P76/5 ‎ ‎   计时比赛进行。 ‎ 二、看图列式。 ‎ ‎1、一共有几只? ‎ ‎2、一共有几个苹果? ‎ ‎3、填数。 ‎ ‎ 18 = 9  +(   )          13 = 7 +(   ) ‎ ‎   (   )= 6 +(   )        14 =(   )+(   ) ‎ ‎4、游戏:抢卡片: ‎ 游戏过程: (1)学生分组进行. ‎ ‎          (2)把算式卡片和得数卡片放到桌子上,由组长举算式卡片,其他同学抢得数卡片,谁抢到的多谁获胜。 ‎ ‎         (3)游戏控制在3分钟左右. ‎ ‎5、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第九课时   练习三(2) ‎ 教学目标:复习巩固20以内的加法。 ‎ 学情分析: ‎ ‎    学生已经认识了11-20各数,会计算20以内的加法(包括不进位、进位),而且计算方法多样性。已经具有了关于20以内的数的运算的经验。但在运算速度上还有一定的差异。 ‎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算式卡片 ‎ 教学过程: ‎ ‎1登台阶(85页1题) ‎ 仔细观察,图中的十个人物所在的位置,并且回答问题。 ‎ ‎2、填空(85页2题) ‎ ‎ ‎ ‎3、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85页3题)(86页7题) ‎ ‎6+6=        7+7=        8+8= ‎ ‎   6+7=        7+6=        8+7= ‎ ‎   6+5=        7+8=        8+9= ‎ ‎4、画一画,填一填。(85页4题毛毛虫图) ‎ ‎6+6= ‎ ‎18-5= ‎ ‎5、练习(86页5题) ‎ ‎7+3=              8+3=              ‎ ‎7+4=              8+4= ‎ ‎7+5=              8+5= ‎ ‎7+6=              8+6= ‎ ‎7+7=              8+7= ‎ ‎6、一共有几只?(86页6) ‎ 仔细观察图,先说一说,再列式计算。 ‎ ‎7、想一想,()力最大可以填几? ‎ 先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 ‎ ‎8、数字卡片游戏:说一说,做一做。 ‎ ‎9、小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十课时 做个加法表 教学内容:p8/做个加法表 ‎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自己对20以内进位加法进行归纳,加深对20以内数的认识,并能正确、较熟练地进行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 ‎2.让学生经历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整理过程,体会确定标准按规律排列的必要性,了解标准不同可以有不同的整理办法。初步尝试用简单的语言表述整理的过程。‎ ‎3.通过小组合作整理出20以内进位加法表,不仅让学生经历“观察—排列—归纳”的数学学习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更要让学生体验在互相鼓励与帮助的环境中学习数学是一种快乐的事情。 ‎ 学情分析: ‎ ‎  1.此时学生入校4个月,有初步的观察能力,但仍处于认识“个别对象”阶段。他们往往只看到某个对象或某个对象的一个方面,观察事物只是凌乱的、不系统的,分不清主次,还缺乏全面细致的观察品质。只有教师不断向学生提出有目的、有系统的观察要求,在观察过程中,其观察力才能不断得到发展。‎ ‎  2.学生能认、读、写1~20各数,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  3.学生已经具有整理10以内加、减法算式的体验,会根据一定的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通过分类知识的学习,他们初步具有合理地整理事物、寻找规律的习惯。 ‎ 教学重、难点:按一定顺序整理20以内加法。 ‎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算式卡片、表格 ‎ 教学过程: ‎ ‎1(一)故事引入 ‎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新朋友——精灵兔,他给大家带来了一封信,谁愿意打开信?‎ ‎  老师请一位小朋友打开一封信,教师读信。内容是:小朋友们新年好,我是数学王国里的精灵兔,听说你们已经学会了很多数学知识,我是来请教小朋友的,首先请大家计算几道题好吗?‎ ‎  8+4 9+4 7+6 8+5‎ ‎  2+9 4+7 7+9 6+8……‎ ‎  (出示36个算式卡片,学生边算教师边随意贴在黑板上。算的时候可以采用个人抢答,同桌悄悄说,集体回答等多种形式。由于算式过多,适当算8~10道,其他的直接粘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思考:精灵兔带来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  2师:小朋友们算得真快!这些算式是小朋友们前段时间一直学习的,它们的计算结果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知道吗? ‎ ‎(二)整理算式 ‎  1.独立观察思考,探索整理算式的方法。‎ ‎  教师选几位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会出现:按加数整理,例如9+2,9+3,9+4,……;按结果整理,例如先写结果是11的,再写结果是12的,……;按加数交换位置的方法整理, ‎ 例如2+9和9+2,3+9和9+3,…… ‎ ‎2.小组讨论,整理算式。‎ ‎  通过交流比较,先确定一种自己小组的整理方法,再明确每位小朋友的分工(谁说算式、谁找算式、谁摆算式、谁检查排列得是否正确),最后打开信封拿出36张算式卡片开始整理算式。‎ ‎  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巡回各个小组,指导整理的方法及小组的分工,帮助需要支持的学生完成任务。请一个小组集体上讲台在大黑板上整理算式。特别注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讨论时间和整理时间。‎ ‎  3.全班交流整理结果。‎ ‎  以展示“小组整理作品”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在实物投影仪上边展示作品边讲解整理的方法。‎ ‎  4.根据整理结果探索加法表中的规律。‎ ‎  (1)组内交流:学生整理完,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加法表,你能发现什么?‎ ‎  (2)组间交流:每组选派1个代表,说说你们发现的规律。(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每组的加法表。)‎ ‎  (3)集体总结:出现一个完整的加法表,从横着、竖着、斜着三个方面展示规律。(配合课件演示。)‎ ‎  教师拿出精灵兔的信接着读:小朋友们太棒了!会动脑,善于合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整理出20以内进位加法表。你能告诉我这节课中你的收获吗?……收获真多呀!我还有一份神秘的礼物等着你来找呢!赶快看看你们的课桌抽屉里!祝你们快乐!再见!‎ ‎  学生可能有这些收获:整理算式要按规律;把算式排列得整齐能发现更多的规律;我发现了加法表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的规律;…… ‎ ‎(三)游戏 ‎  学生找出礼物——糖葫芦 ‎  每个糖葫芦背后都是口算题,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先计算,再按算式的结果排成队,最后按顺序:结果是11的出教室、结果是12的出教室,结果是13的出教室……结束整节课的活动 。‎ 第十一课时:数学好玩 教学内容:p88-89/ 数学好玩 ‎ 教学目标: ‎ ‎ 1. 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收集、记录数据的统计意识。‎ ‎ 2.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能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回答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 学情分析: ‎ ‎  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一些统计调查的方法,但没有系统归纳到一起,所以本节课设计应重点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更好地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学生良好的统计意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 教学重、难点:通过收集的数据提出自己的问题 ‎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自己的校园吗?你最喜欢在学校的什么活动。 ‎ 师:老师这里有淘气他们学校的一张照片,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 ‎(二) 做中学,学中得 师:3看到这样图,喜欢吗?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一说你到看到了什么? ‎ 生:有人在跑步,有人在跳绳,有人在踢球,有树,有楼,有窗户…… ‎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也得到了许多的数学信息,怎样记录发现的数学信息呢?(4学生组内讨论、回报。) ‎ 师:同学们在小组里得到了这么多的方法,一会儿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记录一下。 ‎ 师:同学们刚才说了很多信息,太多了,所以咱们来分小组找一找校园里的数学信息,比记录下来好吗? ‎ ‎(学生分校组观察、记录) ‎ 师:说一说您们小组的发现 ‎ 师:老师把同学们找的信息都写在了黑板上,请同学们在书上讲这些信息填写完整。 ‎ 师:你们看到这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 ‎(先让学生提问,但不回答) ‎ 师:4人为一组,在小组内说一说: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5你的问题谁能回答? ‎ 师:4人为一组,在小组内说一说:关于咱们自己的校园,你有哪些数学信息,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 师:4人为一组,在小组内说一说: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的问题谁能回答? ‎ ‎(三) 评价: ‎ 同学们你们都很棒,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老师特别满意你们的学习,你自己多自己的学习感觉怎么样?请同学们自己进行一下自我评价。 ‎ 第十二课时:一起做游戏 教学内容:p90-91/ 一起做游戏 ‎ 教学目标: ‎ ‎ 1. 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动脑、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 2.初步体验根据已有的条件作出合理的选择和判断。 ‎ 学情分析: ‎ 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一些思考方法,但没有用于数学或动或游戏中,所以本节课设计应重点让学生结合游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和判断。 ‎ 教学准备:6物体、纸牌 ‎ 教学过程: ‎ ‎(一) 情景引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许多礼物,这些物品是同学都认识的,你们看这些是什么? ‎ 生:逐一说出老师所拿出的物品的名称。 ‎ ‎(二)游戏 ‎ 师:同学们,你们在玩游戏吗? ‎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玩一个游戏,2人一组,用这些物品当积木,比一比那个组堆得又快又高。 ‎ 生动手 ‎ 师:咱们再玩个游戏,游戏规则是: ‎ ‎1、10个物体都要用上; ‎ ‎2、堆出的作品要有创意; ‎ ‎3、堆得又快又高的小组获胜。 ‎ 师:想一想,第一个游戏对你们有没有一些启发。 ‎ ‎ 学生动手 ‎ 师:通过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 生:我们小组合作的特别愉快 ‎ 生:球最难堆了 ‎ 生:我们把大的放在最下面 ‎ 师:7游戏好不好玩,想不想再玩一个,现在我们就玩一个纸牌游戏,游戏规则: ‎ ‎1、一边摸牌,一边算出牌上的数的和; ‎ ‎2、结果比10大的就被淘汰; ‎ ‎3、结果最大的人获胜; ‎ ‎4、结果一样大的,谁摸的牌少谁获胜 ‎ ‎ 4人一组,参加游戏 ‎ 师:都谁赢得了胜利,说一说你们有没有制胜的法宝? ‎ 生:主要看第一张牌的大小,如果小,可以再摸第二张牌 ‎ 生:口算要快,还要正确 ‎ 生:胆子还有大,敢拼 ‎ 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 单元教学内容 ‎ ‎1、钟表上整时、半时的认识 ‎ ‎2、估计钟表上的整时时刻 ‎ 单元教学目标 ‎ ‎1、结合日常作息时间,逐步养成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半时。 ‎ 单元重点 :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半时。 ‎ 单元难点 :会认整时或半时的时间;逐步养成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 课时分配 :‎ 小明的一天: 1课时 ‎ 练习:1课时 ‎ 实施课题具体措施 ‎ 学生现状: ‎ 知识基础: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就是小学数学的重要资源,有的学生认识整时、有的学生还不太会看钟表、还可能对钟表一点都不了解。 ‎ 认知特点:玩是儿童的天性,低年级学生喜欢玩游戏。容易激发短时的兴趣,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自主学习意识差。 ‎ 典型错误: ‎ ‎1、容易看错时间。比如:几时半 ‎ ‎2、以下时间不容易区分、愿意出错:6时与12时半 ‎ 具体措施: ‎ ‎1、视学生已有经验的积累。 ‎ ‎  对刚进学校的学生来说,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恰恰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使课堂的学习活动成为对他们原有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教学中直接呈现了“小明的一天”中的活动时间表,让学生来认一认,说一说。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结合这几幅图,让学生说一说小明在什么时间做什么。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现半时和整时的区别,也可以通过整时与半时的对比,发现不同的特点。这样开展教学,既可以省略简单的重复现象,又能增加学生在课堂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在学生正确辨认整时与半时后,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一天是怎么安排的,以巩固学生的认识。同时,可以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引导他们合理安排时间,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 ‎2、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 对于不太认识钟表和经常出错的学生来说,仅凭一两节课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一开学,就让学生尝试在家观察钟表,每天练习辨认时间,已达到巩固练习的目的。 ‎ 第一课时:小明的一天 教学内容:p92小明的一天(认识整时和半时)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读整时、半点。‎ ‎  2.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观念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 学情分析: ‎ 我校坐落于市中心繁华地段,学校师资力量强大,学校教学设施齐全,是一所多媒体、全方位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我校生源主要来自于市区,家庭教育良好,在学校教育上能积极配合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这些软件和硬件设施都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参差不齐。上这节课之前,我做了个调查:发现班里的孩子大都认识了整时与半点,还了解了一些关于钟面的其他知识。这为顺利掌握知识奠定了基础。在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还要加强教育和培养。 ‎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读整时、半点。 ‎ 教学难点:准确区分时针和分针。 ‎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钟表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  谈话: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新朋友(贴出小明的画像),他的名字叫小明,和大家一样,也上一年级了。你们想了解这位新朋友吗?下面我们就一起看一看“小明的一天”。‎ ‎(设计思路: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 ‎ ‎(二)合作交流,总结经验 ‎  1.观察情境图,交流经验。‎ ‎  看课本中的情境图。‎ ‎  师:仔细观察,小明在什么时间做什么?自己先看看,再在小组内讲给其他同学听。‎ ‎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  师:谁来介绍小明在一天中都做了什么?(学生介绍)‎ ‎  师:介绍得真清楚。老师告诉你,几点也可以说成几时,例如6点起床,可以说成6时起床。那你知道看时间通常要用到什么?‎ ‎  生:看时间要用钟表。‎ ‎  师:关于钟面的知识你知道哪些?把你知道的知识教给小组中的其他小朋友。比一比,看哪位小老师当得最合格。‎ ‎  小组活动。‎ ‎  汇总各小组的交流结果。 师小结:小老师们懂得真不少,有的不仅会看钟面上的时间,还知道钟面上(出示钟面实物图)有12个数,有3根指针,又短又粗的一根叫时针,长一些的这根叫分针,最长的这根叫秒针。‎ ‎  (设计思路:关于钟面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定的经验。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经验,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如当小老师,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  2.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强对整时、半点的认识。‎ ‎  师:小朋友们知道小明在一天里都做了些什么,那你能给小明活动的这6个时间分分类吗?‎ ‎  学生各抒己见。‎ ‎  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鼓励。‎ ‎  师:按整时和半时来分,可以分成两类,6时、12时、下午4时是整时,7时半、8时半、10时半是半点。你们是怎样认读整时和半点的呢?利用自己的钟表模型,小组内交流一下看法。交流时要注意听别人是怎么说的,如果有不同意见,要等同学说完后再提出来。‎ ‎  1小组交流。汇报交流结果。‎ ‎  师:由此可以发现整时和半点有什么不同?‎ ‎  师小结:整时分针总是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半点时分针总指向6,比如说7时半,分针指向6,时针指向7和8的中间。‎ ‎  (设计思路:分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学生在前面的单元中已有接触。本环节通过对时间的分类加深学生对整时、半时的认识。另外,小组活动有实效,加强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  课间休息:放歌曲《时间像小马车》‎ ‎  (设计思路:通过这一活泼的音乐,寓教于乐,不仅愉悦了学生的身心,还在无形中渗透了珍惜时间的教育。)‎ ‎  3.良好作息时间的教育。‎ ‎  师:通过小明的一天,你对他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 ‎ ‎  学生交流。‎ ‎  师小结:小明是一个有良好生活作息习惯的好孩子,希望小朋友也像小明那样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 ‎  (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是关于时间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这里结合小明的一天,引导学生去合理地安排时间,适时地渗透了时间观念的培养。) ‎ 第二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p93小明的一天(认识整时和半时)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读整时、半点。‎ ‎  2.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观念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 学情分析: ‎ 我校坐落于市中心繁华地段,学校师资力量强大,学校教学设施齐全,是一所多媒体、全方位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我校生源主要来自于市区,家庭教育良好,在学校教育上能积极配合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这些软件和硬件设施都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参差不齐。上这节课之前,我做了个调查:发现班里的孩子大都认识了整时与半点,还了解了一些关于钟面的其他知识。这为顺利掌握知识奠定了基础。在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还要加强教育和培养。 ‎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读整时、半点。 ‎ 教学难点:准确区分时针和分针。 ‎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钟表 ‎ 教学过程 ‎ ‎(一)应用练习 ‎1.认一认。‎ ‎ 让学生独立说一说第93页“练一练”第1题图中的小朋友在什么时间干什么。‎ ‎2.拨一拨。‎ ‎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钟表模型拨出下列时刻:‎ ‎  1时 9时半 3时 11时半 5时半 ‎  (设计思路:通过有趣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读整时、半点。) ‎ ‎(二)对比练习 ‎ ‎ 2学生独立完成第93页连线题。 ‎ ‎(三)拓展练习 ‎ ‎ 小组合作完成第93页思考题 ‎ ‎(四)家庭作业 ‎ ‎ 3用喜欢的记录方式给自己制定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表。‎ ‎(五)课堂小结 ‎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设计思路:‎ ‎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因此在教学时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情境图,给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使数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  2.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  创设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富有情感的行为,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互动。本节课通过“小明的一天”为学生创设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体现儿童已有的生活经历,为学生探索知识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  3.加强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就应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本节教学有多处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力量,沟通各小组所发现的内容,在这些过程中去培养学生合作的习惯:怎样倾听别人的意见,怎样与别人交流,如何正确评价别人的见解等等。‎ 总复习 ‎【教材内容】 p94~100 ‎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共分五个部分: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图形与几何,常见的量。 ‎ ‎1【教材分析】 ‎ 一、数的认识:“20以内的数“的复习。重点是2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序数的含义以及组成。“20以内数的组成”重点是使学生熟练掌握11~20各数是由1个10和几个1组成的。 ‎ 二、数的运算:“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每一个计算问题,学生应能根据已学知识,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怎样计算,并很快说出得数,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图形与几何:“认识图形”的复习。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四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表象,并能辨认这些图形。 ‎ 四、常见的量:“认识钟表”的复习。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另一方面,通过练习看接近整时的钟面,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 ‎ ‎【编排特点】 ‎ ‎ 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数概念、计算和用数学分别集中起来复习。这样好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学目标】 ‎ ‎ 通过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 ‎【重、难点】 ‎ 重点:复习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 难点: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教学建议】 ‎ ‎ 这部分内容可用7课时左右进行。教师可以结合本班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平时教学中发现学生掌握得不牢固的部分要重点复习,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要重点给予辅导。 ‎ 第一课时:知识梳理 ‎(一)教学目标 ‎ ‎ 梳理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两方面的知识点,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与系统地认识,从而对所学内容进行查漏补缺。 ‎ ‎(二)教学重、难点 ‎ ‎ 梳理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两方面的知识点 ‎ ‎(三)学情分析: ‎ ‎1.数的认识 ‎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与数有关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数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等)已经比较熟悉。因此,这部分内容复习的重点是:2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序数的含义和20以内数的组成。“20以内数的顺序”主要使学生熟悉0~20各数排列顺序,以及各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数的序数含义”主要使学生进一步巩固11~20各数序数含义。“20以内数的组成”重点是使学生熟练掌握11~20各数是由1个10和几个1组成的。 ‎ ‎2.数的运算 ‎ ‎ 本学期所学的计算主要有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其中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不论是数范围,还是计算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这部分内容复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每一个计算的问题,学生应能根据已学知识,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怎样计算,并很快说出得数。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 ‎(四)教具准备 :小棒、计算器 ‎ ‎(五)教学过程 ‎ ‎1.20以内数的复习,可以着重复习2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和序数。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掌握得比较好,因此,在复习可以多让学生说一说,甚至让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先概括“本学期都学习了哪些数”、“这些数的顺序是什么”、“它们是怎么组成的”等等,如果出现疏漏,再让其他学生补充。也可以采取练习二十三第2题的对口令形式,同桌同学共同活动。 ‎ ‎2.开始复习加法时,可以先通过直观复习一下加法的含义,使学生更加明确: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然后可以通过直观复习一下相加的两个数调换位置得数一样,遇到小数加大数计算有困难时,可以想大数加小数,从而较快地算出得数。进行上述复习时都不要求学生说概括性的条文。要把一位数加法的所有情况都复习到,不要只是把课本中题算一算。发现有不熟练的或容易出错误的式题,还要反复练习。为此,前面出现的两个加法表,在圆形板上做加法,都可以作为复习用的教具。通过加法表,还可以让学生发现计算中的一些其他规律。复习时,要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提出速度的要求,使学生看到式题或听到式题都能比较快地说出得数。但也不要要求过高,无限度地去比赛速度。练习形式注意多样化,除教材中练习形式,教师还可以补充其他的学生比较有兴趣的练习方式。对于计算方法,不作统一要求,只要学生能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就可以了。 ‎ ‎3.开始复习减法时,可以先通过直观复习一下减法的含义,使学生更加明确: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然后,可以通过直观复习一下加、减法的关系。进行上述复习时,也不要求学生说概括性的条文。复习减法需要注意的问题与加法相同。 ‎ 第二课时:知识梳理 ‎(一)教学目标 ‎ ‎ 梳理常见的量和图形与几何两方面的知识点,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与系统地认识,从而对所学内容进行查漏补缺。 ‎ ‎(二)教学重、难点 ‎ ‎ 梳理常见的量和图形与几何两方面的知识点 ‎ ‎(三)学情分析: ‎ ‎1.图形与几何 ‎ 本学期主要学生的活动学习了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四种平面图形,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这些图形的表象,并能辨认这些图形。 ‎ ‎2.常见的量 ‎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知道整时和半时。复习中,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另一方面,通过练习看接近整时的钟面,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 ‎ ‎(四)教具准备 : 钟表 ‎ ‎(五)教学过程 ‎ ‎ 1.复习“认识图形”时,除了让学生辨认基本的物体和图形外,还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物体和图形的学具进行操作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几何图形的认识。复习时,还应注意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如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说一说“正方体的每一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的每一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圆柱的两个平面各什么形状的”等等。 ‎ ‎2.复习“认识钟表”‎ 时,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利用钟表的学具拨出每个整时和半时,小组中同学互相检查。在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视,提醒学生在拨表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上。活动后,教师拨出接近整时的情况,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是几时。开始,学生由于观察得不够细致,可能会说出整时。这时,教师不必急于说出结论,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还可以手势或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并注意到:时针和分针并没有正对着钟面上的数,而是稍微偏了一点。接着,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像这种差一点不到几时,或是几时刚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而应该说“大约是几时”。然后,通过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教学要注意,“大约是几时”拨针时应该掌握在前后5分以内。 ‎ 第三课时:练习一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20以内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 ‎ 教学重、难点 : 20以内数的组成。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 今天我带来了一些数字卡片准备考考大家,同学们有信心战胜老师拿到小红花吗? ‎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 ‎ 二、 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 ‎(一)复习读数、写数、数数、数序 ‎ ‎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指名学生读20以内的数。 ‎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如十九(学生写19)等。 ‎ ‎3.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从7数到15。 ‎ ‎4.两个两个地数,从2数到20。 ‎ ‎5.填数,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 学生在书上填,并指名学生口答,后集体口答,检查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的情况。 ‎ ‎(设计意图:从各个方向全面检查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的情况。) ‎ ‎(二)复习20以内数的组成 ‎ ‎1.问: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 ‎2.出示计数器,教师在计数器上表示11让学生读出这个数,并问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 ‎ 指2名学生回答。 ‎ ‎3.问:谁会在计数器上表示“13’这个数? ‎ 指一名学生演示,然后问学生13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子。 ‎ ‎4.学生做教材第118页的第2题。 ‎ ‎5.师生对口令 (11一20各数的组成) ‎ 如1个十和5个一组成几?十二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等。 ‎ ‎(设计意图:利用计数器回顾20 以内数的组成。) ‎ ‎(三)复习序数的含义 ‎ ‎1.出示教材第96页的第2题,先让学生口答,再在书上填写。 ‎ ‎2. 独立完成教材第96页的第1、3、4题 ‎ ‎3.数学游戏,猜猜我是几。 ‎ ‎(1)我是10前面的一个数,我是几? ‎ ‎(2)我比9少1,我是几? ‎ ‎(3)我是12和14中间的一个数,我是几? ‎ ‎(4)我是19后 面的一个数,我是几? ‎ ‎(5)我比18少1,我是几? ‎ ‎(6)我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我是几? ‎ ‎(7)我是由2个十组成的,我是几? ‎ ‎(设计意图:让学生准确的掌握序数的含义。) ‎ 第四课时:练习二 教学目标: 通过计算使学生加深加减法的含义,提高20以内进位加法、10以内加减法的熟练程度。 ‎ 教学重、难点 : 0以内进位加法。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 今天我带来了一些数字卡片准备考考大家,同学们有信心战胜老师拿到小红花吗? ‎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 ‎ 二、复习加减法的含义 ‎ ‎1、让学生根据这幅图列出两个加法算式。‎ ‎○○○○ ○○○ ‎ ‎(1)指名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 3+4=7 4+3=7 ‎ ‎(2)这两道加法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 ‎2.学生看这幅图,列出两个减法算式,并计算得数。 ‎ 指名学生说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 ‎(设计意图:根据图能列出算式并复习加减法的含义。) ‎ ‎3、独立完成第97页6-8题、第98页13、14题 ‎ 三、强化重点,拓展深化 ‎ ‎1、数学游戏 ‎ ‎(1)教师将1——10的两组卡片,打乱顺序,分放在两个纸盒里。 ‎ ‎(2)一个学生抽出两张卡片,较快说出得数,如果算对了,就把卡片留在自己手中,如果算错了,就把卡片放回去,然后由另一个学生抽卡片,算出得数,这样轮流抽,直到所有卡片抽完为止,最后手中得到卡片多的为优胜者,发红花奖励。 ‎ ‎2、视算 ‎ ‎7+5 2+9 5+8 7+4 6+6 ‎ ‎(设计意图:通过数学游戏和视算提高20以内进位加法的熟练程度。) ‎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 总复习的第1、2题,练习二十三的第1、2题。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并针对情况讲解。 ‎ 挑战结束了,你赢了老师了吗?你得到了多少小红花? ‎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积极性。) ‎ 第五、六课时:练习三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2、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 ‎1、指名口算 ‎ ‎ 9-8 7-3 7-2 5-1 6-0 14-10 ‎ ‎ 10-7 5-5 2+13 4+16 6+3 17-7 ‎ ‎7+5 0+0 19+4 7-5 5+5 17+9 ‎ ‎2、填未知数 ‎ ‎(1)9+()=13 10-()=5 ‎ 讨论:,括号里该填几?怎么想?指名回答。 ‎ 学生做完后,问是怎样想的。 ‎ ‎(3)我们已经学了9+几的加法,今天就来复习用加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 板书课题:用数学 ‎ ‎(设计意图:以问题情境复习导入,直接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复习状态。) ‎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 ‎1、师:同学们,这一学年即将结束,你会多大数的加减法呀?把你学到的内容同学间相互说一说? ‎ 生:回顾、互相交流 ‎ ‎2、出示书上第99页的第15题。 ‎ ‎(1)学生观察,分组讨论,说说发现了什么? ‎ ‎(2)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 四人小组说一说,然后派代表说。 ‎ ‎3、书上第98页第10题。 ‎ 问:你们喜欢堆吃糖吗? ‎ 分组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 ‎ 列出算式,一人板演,其余在书上完成,并说一说为什么? ‎ ‎(设计意图:进行知识梳理完成自我内化吸收。) ‎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 ‎(一)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 ‎1、填空 ‎ ‎6+()=15 7+()=13 11-()=5 9-()=2 11-()=8 ()+9=17 ‎ ‎(二)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 ‎1、书上第98页第11、12题。 ‎ ‎(1)分组讨论,说一说图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 ‎(2)引导学生看图,结合文字理解内容。 ‎ ‎(3)根据问题列式计算,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 ‎(4)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知识方面的问题? ‎ 学生先思考,分组讨论,互说想法,然后再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联系学生生活经验。 ‎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 ‎1、自主检测 ‎ 师: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一起来检测自己的智慧又提升了几级好吗? ‎ 生:好 ‎ 师: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好的题卡,开始吧。(师巡视生做题情况)小黑板出示 ‎ ‎【题卡内容】 ‎ ‎(1)、 □○□=□(本) ‎ ‎(2)、原来有7只猴子,又跑来了6只,现在有( )只? □○□=□(只) ‎ ‎(3)、小军吃了5个苹果,还剩下3个,小军原有多少个苹果? □○=□(个) ‎ 口答:小军原有_____个苹果. ‎ ‎(4)、同学们要种14棵树,已经种了10棵,还要种多少棵? □○□=□(棵) ‎ 口答:还要种_____棵. ‎ ‎(5)、同学们在马路两边各插了8面小旗,一共插了多少面?□○=□(面) ‎ 口答:一共插了______面. ‎ ‎2、评价完善 ‎ 学生做完题后,师生互评 ‎ 师:谁来评价一下自己这节课中表现比较满意的地方?那些地方还有待于加强? ‎ ‎(设计意图:运用一些针对性强,非常典型性的检测题,掌握学情,做到及时、恰如其分的评 第七课时:练习四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认识钟表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的几何图形的认识。 ‎ ‎2.一方面巩固钟表中整时和半时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看接近整时的钟面,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 ‎ 教学重点:认识图形,并能够形成对这些图形的表象。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复习 ‎ 本学期我们学了一些图形,认识了钟表,这节课我们就来系统的复习图形与钟表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 ‎(一)认识图形 ‎ ‎1、8出示第100页第1、2题 ‎ ‎(1)、学生看书并回答有哪几种图形,教师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 ‎(2)、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各有几个?学生在书上完成,集体订正。 ‎ ‎(3)、教师分别指出每种图形的名称,学生指出对应的几何图形。老师贴图片 ‎ ‎(4)、教师出示实物,让学生说出每种物品是什么形状? ‎ ‎(5)、指名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 ‎(设计意图:熟练正确掌握每种立体图形名称与形状。) ‎ ‎2、对比 ‎ ‎(1)教师拿出一个正方体的盒子,和盒子一个面大小的正方形,指名说出名称。 ‎ ‎(2)问:谁能说一说他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 引导学生观察:正方体的每一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 ‎(3)用同样的方法观察长方体、圆柱的面各是什么形状? ‎ ‎(二)、认识钟表 ‎ ‎1、拨钟,分组活动,让学生利用钟表的学具拨出每个整时和半时,小组中同学相互检查。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在拨表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上。 ‎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复习整时与半时时针和分针的正确位置。 ‎ ‎2、认钟,教师拨钟,学生认;指名拨钟,学生认。 ‎ ‎(1)引导学生观察整时、半时 ‎ ‎(2)完成书上第99页的第18题。 ‎ 同座相互说一说,指名说,并说一说为什么?重点介绍 ‎ ‎(设计意图:巩固钟表中整时和半时的认识。) ‎ ‎3、数字表示法 ‎ 问:你们认识电子表上的时间吗?请学生说一说怎么认的?如果我们要把钟上的时间跟电子表一样表示,你会吗? ‎ 三、强化重点,拓展深化 ‎ ‎ 在盒子里摸图形,学生摸出来后,告诉大家这是什么? ‎ 现在是晚上7:30新闻联播结束了,小明发现他的闹钟不准了,你能帮他调上准确的时间吗?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图形与时间的认识与掌握。) ‎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 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你还有什么疑惑不解吗?你对自己满意吗?‎ 设计意图:查漏补缺,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主。 ‎ l 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 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一) 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图形》。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二) 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三) 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 1、 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我找……”‎ 2、 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 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 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5、 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 6、 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调查你们班每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1、 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1)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2)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等 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中的作用。‎ l 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20以内数的认识 ‎20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教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二)加减法的处理 ‎1、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2、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事实上,10以内数的合成分解与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教材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 ‎3、加减法学习内容的编排有分有合,加减法的提前混编。加减法提前混编的优点有: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即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二是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减法存在某种关系,从不同角度揭示相同的数量关系。三是从心理学角度看,加减编后学习内容更富有变化和挑战,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 ‎4、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 ‎(三)空间与图形的安排 ‎1、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项基本内容,确定位置与顺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进行描述。‎ ‎2、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 (一) 分类与统计的编排 分类的经验不仅是进行统计活动的必要基础,教学概念的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分类的行为,所以认识物体始于对物体分类。‎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愉悦。‎ 2、 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0——10各数。‎ 4、 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二、单元教学建议:‎ ‎1、本单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教学时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数、人数、读数、写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实物操作,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 ‎2、学校教育的开始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学时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在学生做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指导。‎ ‎3、初入学的学生不太容易分辨数字的结构和笔顺,容易搞错上、下、左、右的位置。由于学生的手指肌肉不是特别灵活,要把数字写的正确、整齐、匀称是比较苦难的,因此,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可以目标学生每次少写几个,经常练习,除课本中的练习外,教师可组织学生在田字格本中练习写数,逐步提高。‎ 4、 本单元课时安排:8课时 第一课时 可爱的校园 1、 教学内容:可爱的校园 2、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书中情境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 教学过程 4、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知小组交流的作用。‎ 一、 寻找身体上的数 师:1——10这几个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我们身上就有许多,快找一找,说一说!‎ (1) 学生之间互相观察,互相说。‎ (2) 集体反馈交流。‎ ‎(学生可能说:有1个脑袋,1张嘴,10个手指等。只要说得对,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同时要注意让学生把话说完整。)‎ 二、 寻找教室里的数 师:同学们在自己身上找到了这么多的数,真了不起!快来看看我们的教室,你们能发现哪些数?‎ l 学生独立观察,寻找个数。‎ l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l 集体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有1块黑板,2扇门,6盏灯,25张桌子,47名学生……对于能说出比10大的数的学生要及时鼓励。)‎ 三、 寻找校园里的数 师:现在,我们要数一数“可爱的校园”中的数。‎ 一、 学生独立观察,寻找个数。‎ 二、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三、 集体交流。‎ 四、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在忙什么啊?你发现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在数数,发现我们身边到处都是数学)‎ 一、 布置学生实践活动 课后到校园到处看看,边看,边和小朋友交流,再把看到的记下来,明天上课和大家一起交流。‎ 1、 教学反思 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原有的基础,对1—10的数的“数数”的目标,基本上都能完成。但是,由于课堂常规的影响,学生的观察、说话、倾听的习惯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第二课时 快乐的家园 一、教学内容:快乐的家园 二、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1可以表示1个体(如1个萝卜),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如1筐萝卜),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 ‎2、借助挂图引导学生充分观察,交流图中物体的数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数“1”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 ‎1、学习1可以表示什么?‎ 观察课本中的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用数学的语言来叙述。‎ ‎(1个萝卜、1筐萝卜、1个太阳、1座大山……)‎ 说说1个萝卜和1筐萝卜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用到1的地方?‎ ‎2、学习2、3、4可以表示什么?‎ ‎(1)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说说看到了什么?‎ ‎(2)互相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是什么看的?‎ ‎(3)集体交流。‎ 体会数不仅可以表示多少(如运动员的人数),也可以表示顺序(如小运动员球衣上的号码)。‎ ‎3、练习 ‎ (1)连线。(找朋友)先让学生观察,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数一数,画一画。‎ 先让学生说说,你在这里看到了什么?‎ 书上是怎么来表示看到的数的?你能用自己喜欢的画画来表示吗?‎ ‎(3)选同样的数。老师说清题目的意思,在让学生自己完成。可以用两种方法,一是数出左边的数量,再从右边选出同样数量的物体圈上,二是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然后再圈起来。‎ ‎4、小结: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玩 具 一、 教学内容:玩具 二、 教学目标:‎ ‎1、借助儿童喜欢的玩具,使学生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 ‎2、通过小组合作,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三、 教学过程:‎ ‎1、数一数,说一说。‎ ‎(1)让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自己数一数,说一说。‎ ‎(2)小组交流,你数出什么?是怎样数的?‎ ‎(3)全班反馈。‎ ‎2、写数 师:这些数你会写吗?你喜欢些哪个?‎ ‎(1)学生自己写喜欢的数。‎ 师:你认为自己哪个写的最好?板演 ‎(2)学生板演后比较 比较过程中要讲出写数的方法。‎ ‎3、实践练习 ‎(1)写数,让学生自己写,同桌说说各个数所表示的意思。‎ ‎(2)看数划线,学生弄清题意后自练。‎ ‎(3)数一数,填一填,知道这些数所表示的意思。‎ ‎4、小结:这节课你感到最有趣的是什么?‎ 四、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小猫钓鱼 一、 教学内容:小猫钓鱼 二、 教学目标:‎ 借助情景,感知“0”的真实含义,会正确书写“0”‎ 三、 教学重难点:理解“0”的含义。‎ 四、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1)出示小猫钓鱼图,讲故事导入,提出问题?‎ 第1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写几呢?‎ 第2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写几呢?‎ 第3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写几呢?‎ 再来看看,第四只小猫它钓了几条鱼呢?‎ 一条都没有怎么来表示呢?‎ ‎2、自主探索,体验0的含义 ‎(1)学生自主思考,怎么来表示“一条都没有“‎ ‎(2)同桌交流 ‎(3)集体反馈。‎ 得出:一个也没有时用“0”表示。‎ ‎0是一个数,比1、2、3、4……要小。‎ ‎(4)指导“0”的书写。‎ ‎3、实践体验 ‎(1)学生“分铅笔“‎ 理解“0“的含义(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 想一想“0还可以表示什么?‎ 同桌交流,全班反馈。‎ ‎4、拓展巩固 ‎(1)数一数有几朵花,并写下来。‎ ‎(2)读一读,写一写。‎ ‎(3)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0”‎ ‎5、小结:这节课你感到最有趣的是什么?‎ 一、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文 具 一、 教学内容:文具 二、 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会正确书写这些数。‎ 三、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地数6——10的数及书写。‎ 四、 教学过程:‎ ‎1、找朋友 交流图意。‎ 先独立数数,说出每副图中有什么?多少?》‎ 如:第一幅图中有铅笔10枝。‎ 再连一连 连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说说自己是怎么连的。‎ 全班交流。‎ ‎2、活动 ‎“数一数”自己的铅笔盒里的文具。‎ 充分进行观察操作,引导学生交流,再说一说铅笔盒里有什么?有多少?‎ ‎3、写一写 小朋友能正确地数出这么多的文具用品,真了不起,我们一起来写写吧!‎ ‎6个圆圈,6本书,6枝铅笔,用“6”表示。‎ 学写6,‎ 同样的方法理解7、8、9。学写7、8、9。‎ 注意书写“8”的顺序,师先师范,学生再练习。‎ 还要注意6和9的区别。‎ 让学生说说。‎ 在书写练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写写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或“门牌号码”!‎ ‎4、6、7、8、9、分别可以表示什么?‎ ‎5、练一练 先要弄清图意,看懂第一幅图提出的示范,再独立完成,“数一数,画0,再写数,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思想,逐步体验实物,符号,数字之间的联系。‎ 第3题,学习数数,数数可以顺着数,也可以倒着数。‎ 本题是发射火箭倒记时的情境,可以先从1数到10,然后再从10数到1。‎ 一、 教学反思 数文具这个环节,学生虽然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是由于秩序教乱,学习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写数,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的写出数,有写同学在8书写的时候,顺序不是很对!‎ 第二单元 比较 一、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经历比较实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二、单元教学建议:‎ ‎1、提供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2、引导学生思考与交流。‎ ‎3、联系生活实际,自己比较活动。‎ ‎4、本单元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 动物乐园 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2~3页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1)、初步学会数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 (2)、初步体会数的广泛性。‎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交流等探求活动,初步形成数感,锻炼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1)、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初步形成合作参与意识,尊重与欣赏他人的意识。‎ ‎(2)、形成对学习的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养成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们现在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你们来到学校,看到咱们的校园非常美丽吧?今天,动物学校也开学了,小动物们也背着书包来到学校,猜猜看,动物学校有些什么动物呀?‎ 生:有小兔、小猴、小狗、小熊、大象、小松鼠、小猫……‎ 师:小朋友们想的真多,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动物学校开学的情况吧!(出示主题图)‎ ‎(点评:教师利用语言魅力,使学生感知校园的美丽,并通过故事情节将孩子引入动物世界的童话中去,从而激发学生愿意观察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l 探究活动 1、 任意观察 问:看看动物学校有什么?‎ 师:数数图上的动物分别有多少。它们都在什么地方?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伙伴吗?‎ 指定部分学生汇报。‎ ‎(点评:让学生尽情地看,使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自主地、有兴趣地观察,自然感知各数,自我体会发展——数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渗透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形成对数的感知和表象,初步体会交流的快乐。)‎ 2、 探讨数数规律 师:刚才你们的汇报都非常好,但是老师一样一个小小的建议,能不能按照一定的方法来数一数呢?‎ (1) 四人小组内探讨数数规律。‎ (2) 汇报:你们是怎样数的?‎ 小组甲:先数数目小的,再数数目大的。‎ 小组乙:先数远的,再数近的。‎ 小组丙:先数上面的,再数下面的。‎ 小组丁:从左边数到右边。‎ (1) 互评:你们认为你们组的数法有什么优点?你们认为别的小组方法比你们组好在什么地方?你想为他们提什么建议?‎ (2) 教师小结:真能干,你们用不同的方法仔细观察了动物学校各个物体的数量,会正确的数出1~10各数。‎ ‎(点评:让学生在互相启迪过程中感知认识,完善认识,并感受到如何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和倾听他人意见。在看、数、听、说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交流信息、收集信息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个性化。课堂成了学生探索与交流、自由表达观点、实现心灵放飞的舞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情感。)‎ l 及时强化,层层深入 1、 寻找身体上的数 (1) 同桌之间互相观察、交流。‎ (2) 集体反馈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2、 数周围的实物 3、 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1) 手里最多能拿几支粉笔?‎ (2) 盘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 (3) 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4、 寻找校园里的数(可带领学生去操场上找一找,说一说。)‎ ‎(点评:在整个练习过程中,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看、猜、想、说、验,让学生主动探索,集体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渗透估计的意识,使学生在相互启发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有益于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 四、教学反思 下课啦 一、 教学内容:下课啦 二、 教学目标:‎ 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体会高矮的相对性,渗透帮助他人的教育。‎ 三、 教学过程:‎ ‎1、图片出示,创设情景 长颈鹿和大象谁高谁矮?‎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问题。‎ ‎(2)同桌交流。‎ ‎(3)全班反馈。‎ ‎2、选用哪个钉子好?‎ ‎(根据生活经验,厚的木版用长一些的钉子,薄一点的木板用短一点的钉子。)‎ ‎3、哪跟绳子最长,哪根最短?‎ ‎(图略)‎ 说一说,比较的方法以及理由。‎ ‎4、拓展练习 汽车能否从桥下通过?‎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问题。‎ ‎(2)同桌交流。‎ ‎(3)全班反馈。‎ ‎5、比较站在不同高度上的小兔子的高矮。‎ ‎(1)学生观察,‎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注意让学生说说比较高矮时要注意什么?(同一个起点)‎ 1、 从短到长依次排起来。‎ 这题的比较方法可以是数方格的方法。‎ ‎(1)学生观察,‎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四、 教学反思:‎ 学生对高矮和长短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上课的效果比较明显,比较小兔这一环节容易出错。‎ 跷跷板 一、 教学内容:跷跷板 二、 教学目标 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和理解。‎ 二、教学流程:‎ ‎1、指导学生观察情景图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引出课题。‎ ‎2、拓展延伸 ‎(1)掂一掂,‎ 请学生拿数学数和铅笔盒掂一掂,哪个重,哪个轻。‎ ‎(2)书上练习 认为哪个重画“O”,哪个轻画“×”‎ ‎3、重难点第4题,不目标所有学生会做。‎ 三、 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 教学反思 一共有多少 教学内容:一共有多少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 ‎2、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加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有几枝铅笔(学生摆)一共几个人。‎ ‎1、先让学生观察表演,2人小朋友,又来3个小朋友,一个几个小朋友?‎ ‎2、让学生摆一摆,同桌合作。‎ ‎3、说一说,摆的意义。‎ ‎4、认识加号 ‎2+3=5‎ 二、摆一摆,自主探索 学生根据图片,自己摆一摆,说一说。‎ 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三、实践应用 ‎1、让学生观察后说出算式,说一说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做?‎ ‎2、第1题,学生自己计算后核对。‎ ‎3、先根据图意,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是这样想的?‎ ‎4、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5、说一说,你、在生活重发现的加法问题。‎ 四、教学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教学反思 有几辆车 一、 教学内容:有几辆车 二、 教学目标:‎ 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会列出不同的算式。从而形象地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他们位置,得数不变。‎ 教学重难点:、体会加法交换律 三、 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 ‎(1)让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2)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3+2=5 2+3=5‎ ‎2、自主探究,得出规律 ‎(1)学生观察比较上面两个算式之间的异同。直观感知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2)摆一摆 让学生用自己的铅笔,摆一摆。‎ 说一说,对着同桌说一说摆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全般交流。‎ 得出加法交换律。‎ ‎3、实践巩固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试一试,‎ 独立提出问题。‎ 全班交流解题。‎ ‎(2)第一题,可先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再进行练习。‎ ‎(3)第2、3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4)一共有几位小朋友,我排成第几个?‎ 这个问题,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同桌尝试解决。‎ 小组交流情况,全班反馈。‎ ‎(5)共有几只小鸟 学生独立观察,列式解决这个问题。‎ 一、 教学反思:‎ ‎ ‎ 还剩下多少 一、 教学内容:还剩下多少 二、 教学目标:‎ 通过摘果子这一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含义,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中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减法的含义。‎ 三、 教学过程:‎ ‎1、分果子情景创设,‎ ‎(1)先让学生同桌合作分果子,‎ ‎(2)说一说,分的过程。‎ ‎(3)得出算式5-2=3‎ 1、 自主探究,体验减法 ‎(1)认识减法算式,和“-”号。‎ ‎(2)找一找,说一说身边的减法。‎ ‎3、初步尝试 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一做。‎ 学生交流。‎ ‎4、实践巩固 ‎(1)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 ‎(2)练一练第1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可用手帮助。‎ ‎(3)第3、4、5,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引导发现其中的规律。‎ ‎5、数学游戏,学生同桌进行。‎ ‎6、小结:这节课你什么地方学的最有趣啊?‎ 四、 教学反思:‎ 可爱的小猫 教学内容:可爱的小猫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2、初步渗透涵数的概念。‎ ‎3、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开放题的教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小猫吃鱼”的图。‎ ‎2、独立观察,想一想每幅图的意思。‎ 二、教学新课 ‎1、发现问题。说说“小猫吃鱼”的故事,你发现了什么?‎ ‎2、提出问题。看了图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尝试解决问题。‎ ‎(1)同桌讨论自己想到的问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尝试列式,互相说说我为什么这么列?‎ ‎(3)集体反馈,说说你跟同桌一起讨论出了什么?有什么新的发现?‎ ‎4、套圈游戏 ‎(1)预测可能会套上几个圈,有几个没套上。‎ ‎(2)实践套圈,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3)还有哪些可能?同桌讨论并写出算式。‎ ‎5、看吹泡泡的连环画做题 ‎(1)生独立做题。‎ ‎(2)说说4幅图的意思,理解被减数是怎样在变化的。‎ 三、练习巩固 ‎1、计算。学生独立完成,说说“5-5”表示的意思。‎ ‎2、算一算。先指导学生看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练习,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3、开放题。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先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展开想象,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4、数学故事,先让学生讲述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四、教学反思 练习一 教学内容:练习一 ‎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演示,初步学会整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能熟练地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找规律填数。‎ 教学准备:小棒或小圆片、算式卡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练习5以内的加减法 ‎1、第一题:先观察情境图,提出教学问题;再列式计算。‎ ‎2、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 ‎3、第五题:“找家”,先算一算,再连一连。‎ ‎4、第六题: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练习,讨论交流“□+□=5”和“□-□=1”这两个算式,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想出不同的答案。‎ ‎5、第七题:先让学生猜一猜每个盒里会有哪些卡片,再把卡片打乱次序分组整理,指导找到较好的整理方法。‎ 二、找规律填数 ‎1、第3题:先拿出学具进行演示,再让学生独立填空,最后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说说每次多几个或每次少几个。‎ ‎2、第4题:‎ ‎(1)引导学生观察第1小题。‎ ‎(2)组织生分组交流。‎ ‎(3)反馈讨论结果。‎ 教学反思 猜数游戏和背土豆 教学内容:猜数游戏和背土豆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学会“7”和“6”的加减法。‎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6”和“7”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小豆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数游戏 ‎1、拿出各自准备好的小豆,同桌两做游戏。‎ ‎2、边做游戏边完成书上的题目。‎ ‎3、集体交流。‎ ‎4、整理板书。‎ 二、想一想 ‎1、讲故事引入题目。‎ ‎2、观察图,说说图意,独立完成书上的两组题。‎ ‎3、想像:说一说还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生说师板演。‎ 三、练一练 ‎1、连一连。根据图示独立完成。‎ ‎2、做一做。先独立看题,完成题目,再同桌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3、计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四、数学游戏 ‎1、知道怎么玩。‎ ‎2、玩一玩。‎ ‎3、回家后,找家里人玩一玩这个数学游戏。‎ 教学反思 跳绳 教学内容:跳绳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8”和“9”的加减法。‎ ‎2、指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 教学重难点:‎ 学会“8”和“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讨论 ‎1、观察图提出问题。‎ ‎2、指名回答,列出算式。‎ ‎3、分小组交流算法。‎ 三、画一画 ‎1、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涂色,一人记录算式。‎ ‎2、组织全班交流,整理出算式。‎ 四、练一练 ‎1、说一说,填一填,先学生独立填写,再指名回答,并说出这样列的理由。‎ ‎2、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凑成9,先指导学生看明白题目的意思,再连一连,同桌检查连好的结果。‎ 五、拓展练习,数学故事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猜一猜八戒吃了几块西瓜,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师巡回指导。‎ 六、课外延伸 放学后,想一想写一写有关“8”和“9”的加减法算式,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教学反思 可爱的企鹅 教学内容:可爱的企鹅 ‎ 教学目标:‎ ‎1、学会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巩固“8”和“9”的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 巩固“8”和“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小图片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境图,介绍图中的景物。‎ ‎2、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 二、讨论、解决问题 ‎1、指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并理解图中的大括号、问号各表示什么?‎ ‎3、学生独立做题。‎ ‎4、集体交流反馈。‎ 三、试一试,尝试练习 ‎1、拿出小图片,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 ‎2、完成表格的填写。‎ 四、练习 ‎1、口算,生独立完成。‎ ‎2、看图列式计算。先观察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 ‎3、说一说,填一填。先同桌说一说,再指名说,不局限于一种填法。‎ 五、数学游戏 ‎1、说清游戏的玩法。‎ ‎2、同桌或四人小组玩一玩,师巡回指导。‎ 教学反思 练习二 教学内容: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巩固6、7、8、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算式卡、小圆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生独立完成,请一生到黑板上练习。‎ 二、画一画,填一填 先让学生画一画,再根据画好的进行填空,注意画图要与填算式相对应。‎ 三、看图做题 ‎1、第3题:生独立看图,完成题目,集体交流,答案不唯一。‎ ‎2、第4题:先指导看清图意,体会大括号、问号的含义;再由生独立完成题目。‎ ‎3、第4题的拓展训练。如果船上的总数是人呢?‎ 如果捉迷藏的小朋友是4人呢……‎ 四、连一连 指导学生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再把得数相同的用线连起来。指名两名学生板演。‎ 五、小动物回家 先在黑板上贴出“6”、“7”、“8”、“9”四座小房子的图。再组织学生做贴卡片的游戏,帮助它们找回自己的家。找对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六、数学游戏 先讲评游戏的玩法,再请学生同桌组成一个组玩一玩、填一填。‎ 教学反思 小鸡吃食 教学内容:小鸡吃食 教学目标:‎ ‎1、学会有关“10”的加减法,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加法和减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有关“10”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小圆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苹果 ‎1、用小圆片代替苹果,动手分一分,并说出相应的算式。‎ 先自己分,再小组交流。‎ ‎2、分组发言,整理板书 在发言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说。‎ ‎3、完成书上10的组成练习。‎ 二、练一练 ‎1、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连一连 先指导读懂题意,再连一连,生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2、口算。生独立练习。‎ ‎3、爬台阶。‎ 一、 出示小狗爬台阶的图,谈话引入。‎ 二、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小老鼠用一根骨头引小狗上楼去,总共有几级台阶,小狗爬到了第2级,还有几级?……‎ 三、 移动小狗的位置,它现在又爬到了第几级,还有几级?……‎ ‎9、说一说,填一填。‎ ‎(1)先让学生独立填写表格。‎ ‎(2)把算式与图结合起来说一说。如10-8=2表示有10条鱼小猫钓上8条,河里剩2条,也可以表示河里还有8条鱼钓上来2条鱼。‎ 三、数学游戏 同桌两个同学合作完成。‎ 教学反思 乘车 教学内容:乘车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2、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教学问题。‎ 教学准备:投影、小圆片 教学重难点:‎ 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观察说说图的意思。‎ ‎2、指名说一说。‎ 二、学习讨论 ‎1、模拟上、下车的游戏。‎ ‎2、独立填写书上的空格。‎ ‎3、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结合实际,提出一些连加、连减混合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三、试一试 ‎1、看清算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用小圆片摆一摆,算一算。‎ 四、练一练 ‎1、说一说,算一算 ‎(1)观察图,把三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列出算式算一算。‎ ‎2、口算,生独立完成。‎ ‎3、看图。‎ ‎(1)数出△、○、□各有几个 ‎(2)比一比谁比谁多(少)几个?‎ ‎(3)填一填。‎ ‎4、说一说,填一填。‎ ‎(1)同桌两人看图说一说,填一填。‎ ‎(2)集体讨论、反馈。‎ 教学反思 练习二 教学内容:练习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在集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在活动中明白算理。‎ 教学准备:1-10数学卡片、算式卡片、头饰 教学方法:情境活动教学 一、第1题教学 今天,动物园来了很多小客人,他们都想找一个好朋友,可是却没能找到。让我们班这些聪明的小朋友们一起来帮忙找一找。‎ 分给10个人动物头饰,一张数字卡片。‎ 目标:‎ ‎1、找出的好朋友必须是两个数合起来组成10。‎ ‎2、边唱《找朋友》边做。‎ ‎3、汇报:________的好朋友是_________‎ 二、第2题教学 解放军叔叔想考考我们班的小朋友打靶的本领。‎ 看第2题,明确题意。‎ 独立完成,校对 三、第3题教学 ‎1、整体估计是黑棋子多,还是白棋子多。‎ ‎2、数一数每种棋子的数量。‎ ‎3、进行比较:_______比______多_______。‎ ‎_______比______少_______。‎ ‎4、完成练习,校对。‎ 四、第4题教学 ‎1、看清题意。‎ ‎2、独立完成。‎ ‎3、小组交流。‎ 五、第5题教学 老师看时间,目标在2分时间内完成。‎ 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六、第6题教学 1、分小组模拟比赛。 2、小结评议。‎ 七、教学游戏:‎ 理解8的组成:你出6,我出2。你出( ),我出( )。‎ 八、回顾总结。‎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归纳,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并能正确地计算。‎ ‎2、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自己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归纳、整理。‎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今天这堂课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写一写我们学过的算式。看谁写得又快又多。‎ 二、10以内加减算式的整理 ‎1、让学生尝试写出10以内的有关加法算式。‎ ‎2、小组交流:列出的有算式。‎ ‎3、试着进行加法表的整理。‎ 怎么整理?按照得数是10、9、8、7、6、5、4、3、2、1、0进行整理、归纳。(放手让学生小组间合作交流,共同完成。)‎ 每组发给一张表格,完成表格。‎ ‎4、小组推荐一人进行汇报。‎ ‎5、继续讨论:‎ 根据小组间填的表格进行讨论:‎ 竖着看、横着看、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6、汇报讨论学习情况?‎ 三、10以内的减法算式的整理 ‎1、看61页上面的图,仔细观察:‎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 ‎2、弄清题意,说一说应怎样整理减法算式。‎ ‎3、小组交流。‎ ‎4、让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5、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从表中可以发现哪些规律。‎ ‎6、小组汇报。‎ 四、回顾总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说一说:‎ 我学会了____________‎ 我最喜欢____________,你呢?‎ 教学反思 大家来锻炼 教学内容:大家来锻炼 教学目标:‎ ‎1、借助“大家来锻炼”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生活中蕴含丰富的数学问题,从中可以提出有趣的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2、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校园的美丽与可爱,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问题。‎ 教学准备:观察校园,身边的事物。‎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校园。介绍自己喜欢的活动。‎ ‎2、想一想从中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加以讨论。‎ 二、新课教学 ‎1、观察课文中的插图。‎ ‎2、进行独立思考。‎ ‎3、引导学生根据图意提出各种教学问题。‎ ‎4、自己解决问题。‎ ‎5、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6、提出问题给予评价。‎ ‎7、适当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三、实践活动 让学生到校园里走一走,找一找有关的数学问题,然后进行交流并尝试解答。‎ 四、分类 单元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3、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技能目标:‎ ‎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课时安排:2课时。‎ 整理房间 教学内容:整理房间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渗透爱劳动、爱家庭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水彩笔、各种学具 教学方法:活动参与 教学过程:‎ 一、整理房间 ‎1、出示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看到小明的房间,你想说什么?‎ ‎2、假如你是小明,你准备怎么整理房间?‎ ‎3、根据你的想法自己动手圈一圈,画一画,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 ‎4、说一说你是怎么整理的,为什么这样整理。‎ 二、巩固练习 ‎1、把会飞的动物涂上颜色 ‎(1)学生自己观察,明确题意;‎ ‎(2)独立完成;‎ ‎(3)评析。‎ ‎2、在水果下面画√,蔬菜下面画○。‎ ‎(1)明确题意:‎ 看看第2题图上有什么,可不可以给它分类。‎ 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2)完成练习 ‎3、分一分 ‎(1)看题目:‎ 说图上有些什么,按照什么目标给它分类。‎ ‎(2)分一分,归归类。‎ ‎(3)校对,评议:‎ 玩具:⑵⑸⑿‎ 文具:⑶⑷⑹⑺⑼‎ 服装鞋帽:⑴⑻⑽⑾‎ 三、实践活动 自己整理自己住的房间,回来交流整理的方法。‎ 看谁最爱劳动!‎ ‎ 教学反思 一起来分类 教学内容:一起来分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难点:按照确定好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学习用具,几何图形。‎ 教学方法:情境活动参与教学。‎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组织讨论: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 ‎2、让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的图。‎ 说一说这两个小朋友怎样整理的。‎ ‎3、小结:‎ 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是一样的,在不同标准下呈现多样性。‎ 二、练一练。‎ ‎1、分一分,说一说。‎ ‎(1)怎么分?说标准。‎ 可以按年龄分类,按性别分类。‎ ‎(2)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按颜色分类,按样式分类,按样式和颜色分类。‎ ‎(3)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分成机动车和非动车两类:大车、小车、自行车三类,按分配个数分成三类。‎ ‎2、看一看,可以怎样分。‎ ‎(1)图上画着什么,可以怎么分。‎ ‎(2)汇报,交流:可以按大小分类,按形状分类。‎ ‎3、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 看图,可以怎样分。‎ 按大小分类,按颜色分类,按用途分类。‎ 三、小结,实践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实践活动。‎ 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 教学反思 ‎ ‎ 五 位置与顺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和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知识技能目标:‎ 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休的相对位置。‎ 课时安排:‎ ‎4-5课时。‎ 前后 教学内容:前后 教学目标:‎ ‎1、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情境,让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学习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愉快教学 一、导入 森林王国召开森林运动会,许多运动员纷纷报名参加,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出示挂图。‎ 二、森林运动会教学 ‎1、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请提问题。‎ ‎3、说一说:‎ 鹿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松鼠跑第几?小白兔跑第几?‎ ‎4、你还想知道什么?‎ ‎5、跑步比赛的时候,动物赛车比赛开始了。看看他们比赛进行得怎么样?‎ ‎6、出示:(小黑板)‎ 在图中,1号车是第_名,5号车在_号车的后面,在_号车的前面。‎ 自动独立完成,报名汇报。‎ ‎7、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让学生自己观察,说给大家听;交换位置再观察前后变化。‎ ‎2、看图,明题意。‎ 独立完成,评析。‎ ‎3、观察图。‎ 自己说说:下一站是__。我去动物园,还有_站。‎ 四、数学故事 ‎1、看两幅图,用前、后编一个故事。‎ ‎2、指名学生说。‎ 教学反思 上下 教学内容:上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有关学具、剪刀 教学方法:参与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前后的方位顺序。老师想考一考小朋友们学得怎样。教室的前面是什么?后面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出示主题图。‎ ‎1、仔细看图,说说图上有什么。‎ ‎2、考考你:‎ 小鸟在小兔的_面,小兔在鸟的_面,‎ 松鼠在小兔的_面,松鼠在小鸟的_面。‎ ‎3、指名说,评议。‎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填一填,说一说。‎ ‎(1)仔细观察图。 (2)报名说。‎ ‎2、把6写在上一行,把9写在下一行。‎ 让学生说了哪个数在上,哪个数在下。‎ ‎3、说一说。‎ 仔细看图,同桌讨论,报名汇报。‎ ‎4、请你分房子。‎ ‎(1)自己动手剪贴动物。‎ ‎(2)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5、独立完成思考推理题。评析、校对。‎ 四、小结。‎ 本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左右 教学内容:左右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领会左右的意义。‎ ‎2、使学生建立有关上下、前后、左右的的初步空间念。‎ 教学重难点:‎ 能确定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5样学具。‎ 教学方法:情境活动参与。‎ 教学过程:‎ 一、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1、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 ‎2、我们常常用左手做哪些事?‎ ‎3、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你身边还有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目标摸着说。‎ ‎4、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目标: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学生做,老师评。‎ 二、理解左边与右边。‎ 出示摆一摆教学图。‎ ‎1、请大家也来摆一摆。‎ ‎2、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 ‎3、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4、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 ‎5、有不同的意见呢?‎ 演示练习:‎ ‎6、请你们打乱学具摆一摆,说一说。‎ 三、体验“相对“,并加深理解 ‎1、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举起右手)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2、请你们把右手举起来再判定一下老师举起来的是不是右手。‎ ‎3、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4、做游戏:我们一块儿举左手,看谁举得快又对。‎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各题。 2、分析、评议。‎ 教学反思 教室 教学内容:教室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关系。‎ ‎2、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和有条理地表达。‎ ‎3、进一步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 教学方法:活动中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 课前我们仔细观察了自己的教室,说说教室里有什么,用上前后、左右、上下等词。有条理地描述。‎ 小组间相互汇报。‎ 指名说。‎ 再看看书上的小朋友他们是坐在什么样的教室里。‎ 看图说一说。‎ 二、应用教学 ‎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说说你家的客厅里都放着什么?‎ ‎ 引导按顺序说。‎ ‎ 说说你的小房间里放着什么?还有厨房间里都放着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自己观察,摸一摸,说一说文具盒。‎ 汇报交流。‎ ‎2、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到火车站的路线。一边指一边说。‎ 学生交流。‎ ‎3、游戏活动。‎ ‎(1)到游乐园里去玩,请你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各有什么?‎ ‎(2)教室里同学们玩捉迷藏游戏。‎ ‎ 说出位置,自己找。‎ 四、小结。‎ ‎ 通过本课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六、认识图形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像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单元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单元教学建议:‎ ‎1、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通过自己的活动,增加其感性认识,逐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是在识别层面上进行数学活动,而非表述几何体的特征。‎ ‎2、评价学生识别几何体及名称,评价环境是学生生活实际的引入,考察对几何体的理解。‎ ‎3、考察方位,位置关系。‎ ‎ 教学时间:2教时。‎ ‎6.1 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几何体,并能结合学生生活积累,增强学生对几何体的感性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认识。‎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 ‎ 如何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并认识基本几何体。‎ 教学准备:一套供分类的物体,教师有四个几何体模型。‎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情景。(全班参与)‎ 教学时首先用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结合生活实际,记忆一些问题方法,为教学问题铺路。‎ 老师要在班中找一个人,怎么办?‎ ‎1、讨论一:找怎么样的人?(女→七岁→长头发→爱看书→红→姓?)‎ ‎2、讨论二:怎么找人?(按规则找人)‎ 二、进入教学情景,讨论问题。(小组讨论)‎ 给物体分类。(黑板上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并出示课题。‎ 先在小组内讨论,再按照讨论得出的方法分一分各自的物体。学生分类(允许有不同分法,可以是4类,也可以是3类或2类,学生演示不同分法)。‎ ‎ 今天我们来认识这些比较规则的物体。‎ 三、新授,让学生在讨论中求知。‎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i. 长长的,方方的,是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从桌面上举起来。学生找到后,教师出示长方体。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个物体,摸一摸,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给它起什么名儿?在小组中讨论。学生讨论正方体的特点并反馈。‎ ii. 举起正方体,它的形状和长方体是不是一样?哪里不一样?找出来,再给它起一个名字。学生讨论正方体的特点并反馈。‎ iii. 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图形,贴在黑板上。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P65‎ 演示:长方体→割正方体→割长方体(6个面)‎ ‎2、认识圆柱和球 ‎(1) 同桌互玩两种物体,让学生在玩玩想想中区分圆柱和球,两生扮演小老师,按研究结果,上来介绍圆柱的形状特点。(先在小组里互说,再请代表在班里说。)小朋友在小组里交流学习并反馈。‎ ‎(2) 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圆柱和球体。‎ ‎3、小结 今天我们初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师生图名物三者分辨。说说生活中什么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球?学生讨论并反馈。‎ ‎4、找朋友 每组拿两件你最喜欢的物体,和讲台上形状相同物体放在一起,请两个同学做观察,谁找错谁帮他。‎ ‎5、P64 把今天认识的几种物体认一认,读一读。‎ 四、巩固所学,游戏激趣 1、 做课本上练习。‎ 2、 猜一猜,击鼓传球,一生在袋子里摸球,说形状,其余传球,球停在哪里,就由哪猜他摸的是什么。(或指定形状摸)‎ 3、 小小设计师:让学生用各种形状搭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五、总结,问题的延续声 给每人几个名称标签,自己去贴,明天汇报。‎ ‎ 正方体 长方体 圆柱 球 教学反思 ‎ ‎ ‎6.2你说我摆 教学内容:你说我摆 教学目的:‎ ‎1、根据现实情境,通过游戏,进一步识别简单几何体。‎ ‎2、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初步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 ‎4、发展学生空间的观念,并识别几何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把简单的数学问题用游戏放之于现实情境中应用。‎ 课前准备:一些简单的几何体。‎ 教学方法:以问题情景为中心,引导自主学习。‎ 教学流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学习。‎ 一、问题情境 ‎ 师:你知道了四种物体名称,我们来研究一下它们的数学问题。‎ ‎ ‎ ‎ 研究一下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分组讨论)‎ 二、建立模型 ‎1、分组研究讨论。‎ 学习目标:(1)讨论这些物体摆放的不同。‎ ‎ (2)准备向全班同学介绍你们的研究结果。‎ ‎2、汇报交流,初构模型。‎ 师:物体间位置可以用上下左右来分析,在小组中交流、汇总的基础上讨论出结果,明确空间关系。全班确定一下其空间位置关系。‎ ‎3、情境迁移,再构模型。‎ 情境呈现:几个几何体积木。‎ 你说我摆,同桌互相进行游戏,随着空间位置关系确立,其积木的个数可以随之增加,说和摆的身份可以变化。‎ 三、解释应用 1、 说一说,写一写。‎ 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正方体(正),圆柱(圆),球体(球)。再同桌互说,并用单个汉字写下来。再用空间位置关系来说。(其形状只要大致正确即可)‎ 2、 看一看,填一填。‎ 让学生自主完成。‎ 3、 摸一摸,说一说。 ‎ 这是一个游戏,可以让学生把操作活动与表达结合起来,可以是学生摸一个物体并说出它的名称,也可以先结合名称再支摸出相应的物体,这一活动可以分组进行。‎ 1、 看一看,数一数。‎ 对本题的解答有一定难度,可以用搭积木的方法先协助解答。‎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2、 前后的关系在生活中应用。‎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加减法(二)‎ 单元知识目标: ‎ 1、 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并能解决与此相关的应用问题。‎ 2、 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3、 通过2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加减法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单元知识技能目标:(相对应)‎ 1、 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位置。‎ 2、 认识><=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的数大小。‎ 3、 能说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含义。‎ 4、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5、 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 单元教学建议:‎ 一、 创设生动活泼的活动情境。‎ 二、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倡导多样化算法。‎ 三、 注重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 四、 用多种练习方式,激发学生产生兴趣。‎ 五、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单元时间:15课时。‎ 古人计数 教学内容:古人计数 教学目的:‎ 1、 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填写算式。‎ 3、 在教学中渗透数的顺序,并进行社会秩序教育。‎ 4、 学会与人合作,体会计算的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难点: 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初步建立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每组一个数位计数器及40-50根小棒等。‎ 教学方法:抓问题,用多种游戏,把抽象的数位具体化。‎ 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景,寻找关键问题 a) 数学课研究数学问题,一些小棒会有什么数学问题。‎ ‎(每张桌子发40-50根小棒,玩小棒时间为3-5分钟)‎ b) 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目的:练习20以内数的顺序,也可以在玩小棒中发现十根捆一捆)‎ c) 游戏,看谁的手小巧。‎ 老师报数,学生用棒子表示,讨论:快的同学的诀窍。‎ 出示:十根可以捆一捆。‎ 再进行游戏,让学生习惯中把1捆当作10根用。‎ d) 完成:‎ ‎ ( )个一 ( )个十 试一试,在计数器拔出10‎ 个位只有几颗珠子,怎么办?(10个一是1个10)‎ 在个位拔上一颗珠子,表示1个十,也表示10个一。‎ 二、自主合作,解决数位顺序。‎ 在解决了10是1个十也是10个一后,还能过度试一试在计数器上表示。接下来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数位,组成和算式结合,理解11-20各数。‎ ‎1、11-20各数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呢?‎ 问题提出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加以解决,并结合P68的图示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实现生生互动。‎ ‎(这儿注意11-20的表达多样,只目标至少一样,方法选择,方法应用应由学生通过自主交流来确定。)‎ ‎2、1个十, 1个一 是11 10+1=11‎ ‎ 10和11,十位上是1,没有变,个位由0变成1,就是11。‎ ‎3、15 、19 、20的数位可重难点检查。‎ ‎(20的数位可由10-20,也可19-20来描述。)‎ ‎4、小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数位不一样,数也不一样,十位上1表示1个十,个位上1表示1个一。‎ ‎5、练习:(口算)‎ ‎10+9 10+8 10+7 10+6 10+5‎ ‎ 10+4 10+3 9+10 8+10 7+10 ‎ ‎6+10 5+10 4+10 3+10‎ 一、 实践应用,实现知识延伸 1、 寻找粗心丢失的数。‎ 游戏报数。(报数时丢一些中间数)‎ 2、 开火车顺数 游戏:数数(顺数和倒数)‎ 3、 拔珠游戏(师生――生生)‎ ‎ 报数13,拔13并写出13,同时说13的含义,还可画珠。‎ 4、 P69 1-6 自己完成。‎ 四、课外实践,拓展知识应用。‎ ‎1、完成10-20各数数位图及小棒图。‎ ‎2、和父母互说10-20各数组成。‎ ‎ ‎ 教学反思:‎ 搭积木 教学内容:搭积木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学习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2、 通过情境,使学生感受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会20以内数的顺序用数位意识。‎ 3、 初步学会在合作环境中自主学习计算,体会计算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由搭积木来体会加减含义,进一步巩固数位关系。‎ 教学准备:每组20块规则积木,碰碰车的给条。‎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与个人思考相结合,抓问题,重技能形成。‎ 教学步骤:‎ 一、 由境生疑,引发学习兴趣 ‎ 教学时先让学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玩积木,两人20块积木,学生最想玩的是积木增减游戏,可以用石头剪子布或其它方法,让学生尽情玩,一边玩一边说“再放_块或拿走_块” 。‎ 1、 你在玩积木时发现什么数学问题?‎ 在初次玩时学生是地目的的,生活的搬造,有问题后学生才发现其中也有数学问题。‎ 再放_块 多 +‎ 拿走_块 少 -‎ 2、 根据发现,自己再玩积木。‎ 第二次玩积木是学生对加减认识的巩固,但对其计算能力及技巧是己知的再逞现,而其中的对手进步是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一、 由疑得技,获得计算能力 ‎1、14+5=_ 17-6=_‎ 你怎么算的?‎ 有了两次合作机会,这次有学生思考更能有独特见解。‎ 例:(1)14+5=19 ‎ ‎ 再拔5颗 ‎(2)14+5=19‎ ‎ (3)14+5=19‎ ‎ 1个十,4个一,+5个一=1个十,9个一=19‎ ‎2、比一比谁算得快。‎ ‎19-7 13+5 16-3 15+3 14+4 ‎ ‎12+6 5+13 16-4 15+4 17-5 ‎ 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计算,6至8个/分钟。‎ ‎ 3、游戏:碰碰车(小组内活动)‎ A、 每小组选其中一组进行游戏。‎ B、 每小组各组成员写一数字再组成游戏。(这次游戏由于自写数字会出现两数加减,两位数进退位加减,可由小组研究获得,也可老师告知。)‎ 二、 实践应用,实现课内外延伸 1、 今天小技巧:‎ 今天的计算,只和个位有关,和十位无关。‎ 自编加减20道,看看符合这节课目标。‎ 目标:(1)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2)加减时不进位,不退位。‎ ‎(3)可在小组中评价,通过。‎ 2、 课内作业P71‎ 其中第3道题既是顺序的训练 ,又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仔细写作业的习惯,应自主完成再集中反馈。‎ 3、 课外作业 ‎ 制作计算卡 ‎1、2、3后是0-9‎ 是各数加减两张 ‎ ‎ 教学反思 有几瓶牛奶 教学内容:有几瓶牛奶 教学目的:‎ 1、 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9+?”‎ 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1、 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思考,并促进学生的担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自己学数学的兴趣。‎ 2、 理解凑+法的含义。‎ 3、 在游戏中培养与人合作的观念,并且有互相谦让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 ‎ 理解凑+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小棒,教师的牛奶瓶及数学游戏中卡片。‎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是增加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思考和计算。‎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况,提出问题 教学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 1、 小芳家很穷,小华送给小芳一些牛奶,小冬也送小芳一些牛奶,你想知道牛奶有多少瓶?‎ 2、 鱼缸有金鱼8条,又买来9条,一共有金鱼几条呢?‎ 你知道牛奶有几瓶,金鱼有几条呢?这些都是数学问题,你想解决吗?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组织小组活动)‎ 二、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 问题提出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加以解决。‎ ‎1、9+5 (1)数数法 ‎(2)9+5=14‎ ‎ (分小数凑大数)‎ ‎ (牛奶瓶表示)‎ ‎ (3)9+5=14‎ ‎ (分大数凑小数)‎ ‎ (牛奶瓶表示)‎ ‎(4)9+5=14 ‎ 看见9就-1 ……‎ ‎2、8+9 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说说你的理由。“9+5”的计算,是组织交流后共同解决,“7+9”的教学层面就在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一些尝试后接受了交流的结果,一些机灵小朋友在交流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能有新的想法,在汇报后就进步,进一步尝试,也就是巩固阶段。‎ ‎3、试一试。‎ ‎9+3 7+9 ‎ 可指名8至10位同学板演,不是机械段,而且学生对方法最终选择的体现和最佳方法的呈现,对凑+法要进一步落实。‎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在此阶段是学生自主实践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 ‎1、P73 完成书本内容。‎ ‎ 题2,原有金鱼9条,现又有8条,一共有几条?‎ 看图应用题(仔细观察,说一说图示,然后独立完成)‎ ‎2、9+1+5 9+1+3 9+1+8 9+1+9 ‎ ‎9+1+6 9+1+4 9+1+7 9+1+1 ‎ ‎9+1+2 9+1+0 ‎ ‎ 巩固凑十法 ‎3、数学游戏:‎ ‎ 游戏可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活动,在活动中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4、课外作业:‎ 继续上课的数学游戏。‎ 教学反思:‎ ‎ ‎ 有几棵树 教学内容:有几棵树 教学目的:‎ 1、 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 2、 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3、 组织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4、 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重难点让学生感受计算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情境图及一些实际数学问题的用品。‎ 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 a) 情境引入,进行环保教育 图和环保教育相结合,让学生生活经验与情境相映合,并从中产生数学问题。(积木型板图)‎ (1) 树林中有20棵小树,分两排种植,可是过不了多久一些小树死了,第一排死了2棵,第二排死了4棵,你说怎么办?(一些为几棵树发问,一些为小树的死着急)。‎ (2) 给小树浇了水,施了肥,还给小树带来了一个朋友,小草、小树快乐地生长,又活了两棵,长哪儿好呢?‎ (3) 小朋友去树林玩,去跳皮筋, P树,摇树,还把小草带回家给自己的小兔朋友吃,小树又生病了,有3棵小树生病了,怎么办呢?‎ 在众多连续情境的呈现下,学生情感与小树产生关系,达到环保教育这一目的,又引导学生去研究所产生问题。‎ b) 问题摆现,体会计算多样 ‎ 8+6 8+8 5+8 ……‎ 这些在情况设计下,产生了这些算式,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1、 ‎8+6=14怎么来?‎ ‎(1)8+6=14 (2)8+6=14 ‎ ‎ ‎ ‎(3)9+6=15 (4)8+6=14‎ ‎ 8+6=14 看见8就减2‎ ‎(5)8+6=14 ‎ ‎ ‎ 1、 自己研究其余算式。‎ 2、 比一比,谁算得快。(说一道,算一道,并说算的方法)‎ ‎8+8 7+8 8+4 5+8 8+6 ‎ ‎8+3 4+8 8+7 8+5 2+8 ‎ ‎9+8 8+9 3+8 6+8 8+2 ‎ a) 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 P103 独立完成思考,解决问题。‎ 题2 组织学生交流图意和算法。‎ 题3 先说一说计算方法,再进行计算,也可以先计算,再说一说方法。‎ (2) 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蕴含的数学问题。‎ 种树问题 游戏问题 银行问题 ‎ 选一些挑战性问题大家进行讨论,并加以解决,使之深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3) 课外作业。‎ 课外研究:‎ ‎7+ 6+ 5+ ‎ 有什么办法计算更快 ‎ 教学反思:‎ 练习三 教学内容:练习三 教学目标:‎ 能正确熟练地计算9和几、8和几、7和几、6和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进位加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数的组成。‎ ‎2、说说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拆数凑+再加)‎ 二、练习第1题 ‎1、独立计算。 2、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三、练习第2、3题 ‎1、让学生算出得。‎ ‎2、观察算式,说说每一竖列的算式有什么规律。‎ ‎3、交流规律。‎ 四、练习第4题 ‎1、指导学生看懂题意,明确做题方法。‎ ‎2、学生完成练习。 3、交流结果。‎ 五、练习第5、7题 ‎1、学生完成第5题,评出夺得红旗者,给予表扬。‎ ‎2、仔细观察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第7题,评出做得又对又快者,给予奖励。‎ 六、练习第6题 ‎1、指导学生弄懂题意。‎ ‎2、学生完成后交流结果。‎ 七、练习第8题 ‎1、让学生观察图,理解图的意思。‎ ‎2、列式计算。‎ ‎3、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八、开放练习 ‎1、第9题,让学生填写,鼓励学生对后2题写出多种答案。‎ ‎2、教学游戏。‎ ‎(1)、拿出准备好的卡片,老师拿出一个得数,小朋友找出这个得数的算式。(同桌合作)‎ ‎(2)、同桌间一生拿结果,一生找算工。‎ 九、总结 教学反思:‎ 八、认识钟表 单元教学目标:‎ 1、 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 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半时,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课程标准中相对的知识技能目标: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小明的一天(1课时)‎ 教学目标:‎ 一、 让学生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点。‎ 一、 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一、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认读整进、半时。‎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比,认识整点与半点的特点。‎ 教学准备:‎ 钟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教师先出一个谜语,让学生猜一猜。‎ 2、 出示各种漂亮的钟,激发学生认识钟表的欲望。‎ 3、 拿出实物让学生辨整点与半点时钟分别是如何敲的?‎ 二、说一说。‎ 1、 说说课本当中,小明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结合小组讨论。‎ 2、 小朋友的一天又是怎样度过的呢?‎ 三、认一认。‎ ‎ 具体地说说小明几点在干什么?‎ 1、 比一比。‎ ‎ 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半时和整时的区别,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讨论完后请小组长代表发言,最后教师作出总结。‎ 2、 结合实践。‎ a) 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时间的。‎ b) 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3、 练一练。‎ a) 第1、2题都是巩固钟表的认识.‎ a) 小调查是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说一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作为一次家T作业,第二天来进行组织交流。‎ 教学反思:‎ ‎ 总复习(3-5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其顺序,并能比较大小。‎ 2、 会比较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会按照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体;会认读整时、半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整时四种情况。‎ 3、 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 教师与学生一起复习所学内容,为后面的练习做铺垫。‎ 二、练一练。‎ 1、 第1题可先让学生观察图,明确题意,再说一说左上、右下、右上、左下所指示的位置,并填空。‎ 2、 第2题,先让学生填空,再说一说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规律,再填空。‎ 3、 第3题是巩固数的组成。‎ 4、 第4题目的是能正确熟练地进行20以内加减法运算。‎ 5、 第5题巩固认识钟表的四种情况。‎ 6、 第6题是巩固比较数的大小,它不是直接把两个数字拿来比,而是要先运算再比较大小。‎ 7、 第7题先让学生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再提出问题并交流和解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8、 第8、9、11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并且列式计算。‎ 9、 第12题,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图,明确图中符号的含义和题目的意思,再进行统计。‎ 10、 第15题,先观察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独立地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在此可组织交流与讨论。‎ ‎11、第18题,是一幅连环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编数学故事,然后说一说,算一算。 ‎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教学计划 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一班共有学生 48人,其中男 27人,女 21人,学生上课发言积极的学生不多,说话能力不是很强,也不够完整,这学期着重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 ‎(一) 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会数、读、写20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 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 ÷现实的 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 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 全过程,感受统计的 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 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中的作用。‎ 二、教学措施:‎ ‎1、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及学生掌握情况设计安排教学活动。‎ ‎3、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  学  内  容 课 时 备  注 ‎1‎ ‎ ‎ 生活中的数 ‎ ‎ 生活中的数、比较 ‎ ‎ ‎ 2‎ ‎ ‎ 比较 ‎ ‎ 比较、加减法(一)‎ ‎ ‎ ‎ 3‎ ‎ ‎ 加减法(一)‎ ‎ ‎ 国庆放假 国庆放假 ‎ 4‎ ‎ ‎ 加减法(一)‎ ‎ ‎ 加减法(一)‎ ‎ ‎ ‎ 5‎ ‎ ‎ 大家来锻炼、分类、位置 ‎ ‎ 位置与顺序 ‎ ‎ ‎ 6‎ ‎ ‎ 期中检测 ‎ ‎ 学校 认识物体、加减法(二)‎ ‎ ‎ ‎ 7‎ ‎ ‎ 加减法(二)‎ ‎ ‎ 加减法(二)‎ ‎ ‎ ‎ 8‎ ‎ ‎ 加减法(二)‎ ‎ ‎ 认识钟表、统计 ‎ ‎ ‎ 9‎ ‎ ‎ 迎新年、总复习 ‎ ‎ 迎新年、总复习 ‎ 10‎ 总复习 ‎11‎ 期末评价 ‎12‎ 期末评价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愉悦。‎ 2、 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0——10各数。‎ 4、 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二、单元教学建议:‎ ‎1、本单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教学时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数、人数、读数、写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实物操作,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 ‎2、学校教育的开始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学时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在学生做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指导。‎ ‎3、初入学的学生不太容易分辨数字的结构和笔顺,容易搞错上、下、左、右的位置。由于学生的手指肌肉不是特别灵活,要把数字写的正确、整齐、匀称是比较苦难的,因此,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可以要求学生每次少写几个,经常练习,除课本中的练习外,教师可组织学生在田字格本中练习写数,逐步提高。‎ 4、 本单元课时安排:7课时 第一课时 可爱的校园 一、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书中情境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小组交流的作用。‎ 三、 教学流程设计 1、 寻找身体上的数 师:1——10这几个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我们身上就有许多,快找一找,说一说!‎ (1) 学生之间互相观察,互相说。‎ (2) 集体反馈交流。‎ ‎(学生可能说:有1个脑袋,1张嘴,10个手指等。只要说得对,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同时要注意让学生把话说完整。)‎ 2、 寻找教室里的数 师:同学们在自己身上找到了这么多的数,真了不起!快来看看我们的教室,你们能发现哪些数?‎ (1) 学生独立观察,寻找个数。‎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3) 集体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有2块黑板,2扇门,6盏灯,12张桌子,18名学生……对于能说出比10大的数的学生要及时鼓励。)‎ 3、 寻找校园里的数 师:现在,我们要数一数“可爱的校园”中的数。‎ (1) 学生独立观察,寻找个数。‎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3) 集体交流。‎ 4、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在忙什么啊?你发现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在数数,发现我们身边到处都是数学)‎ 1、 布置学生实践活动 课后到校园到处看看,边看,边和小朋友交流,再把看到的记下来,明天上课和大家一起交流。‎ 一、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快乐的家园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1可以表示1个体(如1个萝卜),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如1筐萝卜),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 ‎2、借助挂图引导学生充分观察,交流图中物体的数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数“1”的含义。‎ 三、教学流程设计: ‎ ‎1、学习1可以表示什么?‎ 观察课本中的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用数学的语言来叙述。‎ ‎(1个萝卜、1筐萝卜、1个太阳、1座大山……)‎ 说说1个萝卜和1筐萝卜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用到1的地方?‎ ‎2、学习2、3、4可以表示什么?‎ ‎(1)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说说看到了什么?‎ ‎(2)互相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是什么看的?‎ ‎(3)集体交流。‎ 体会数不仅可以表示多少(如运动员的人数),也可以表示顺序(如小运动员球衣上的号码)。‎ ‎3、练习 ‎(1)连线。(找朋友)先让学生观察,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数一数,画一画。‎ 先让学生说说,你在这里看到了什么?‎ 书上是怎么来表示看到的数的?你能用自己喜欢的画画来表示吗?‎ ‎(3)选同样的数。老师说清题目的意思,在让学生自己完成。可以用两种方法,一是数出左边的数量,再从右边选出同样数量的物体圈上,二是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然后再圈起来。‎ ‎4、小结: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玩 具 一、教学目标:‎ ‎1、借助儿童喜欢的玩具,使学生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 ‎2、通过小组合作,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 三、教学流程设计:‎ ‎1、数一数,说一说。‎ ‎(1)让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自己数一数,说一说。‎ ‎(2)小组交流,你数出什么?是怎样数的?‎ ‎(3)全班反馈。‎ ‎2、写数 师:这些数你会写吗?你喜欢些哪个?‎ ‎(1)学生自己写喜欢的数。‎ 师:你认为自己哪个写的最好?板演 ‎(2)学生板演后比较 比较过程中要讲出写数的方法。‎ ‎3、实践练习 ‎(1)写数,让学生自己写,同桌说说各个数所表示的意思。‎ ‎(2)看数划线,学生弄清题意后自练。‎ ‎(3)数一数,填一填,知道这些数所表示的意思。‎ ‎4、小结:这节课你感到最有趣的是什么?‎ 第四课时 小猫钓鱼 一、教学目标:‎ 借助情景,感知“0”的真实含义,会正确书写“0”‎ 二、教学重点:理解“0”的含义。‎ 三、教学流程设计 ‎1、创设情景 ‎(1)出示小猫钓鱼图,讲故事导入,提出问题?‎ 第1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写几呢?‎ 第2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写几呢?‎ 第3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写几呢?‎ 再来看看,第四只小猫它钓了几条鱼呢?一条都没有怎么来表示呢?‎ ‎2、自主探索,体验0的含义 ‎(1)学生自主思考,怎么来表示“一条都没有“‎ ‎(2)同桌交流 ‎(3)集体反馈。‎ 得出:一个也没有时用“0”表示。0是一个数,比1、2、3、4……要小。‎ ‎(4)指导“0”的书写。‎ ‎3、实践体验 ‎(1)学生“分铅笔“‎ 理解“0“的含义(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 想一想“0还可以表示什么?‎ 同桌交流,全班反馈。‎ ‎4、拓展巩固 ‎(1)数一数有几朵花,并写下来。‎ ‎(2)读一读,写一写。‎ ‎(3)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0”‎ ‎5、小结:这节课你感到最有趣的是什么?‎ 四、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文 具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会正确书写这些数。‎ 二、教学重点:能正确地数6——10的数及书写。‎ 三、教学流程设计:‎ ‎1、找朋友 交流图意。‎ 先独立数数,说出每副图中有什么?多少?‎ 如:第一幅图中有铅笔10枝。‎ 再连一连 连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说说自己是怎么连的。‎ 全班交流。‎ ‎2、活动 ‎“数一数”自己的铅笔盒里的文具。‎ 充分进行观察操作,引导学生交流,再说一说铅笔盒里有什么?有多少?‎ ‎3、写一写 小朋友能正确地数出这么多的文具用品,真了不起,我们一起来写写吧!‎ ‎6个圆圈,6本书,6枝铅笔,用“‎6”‎表示。‎ 学写6,‎ 同样的方法理解7、8、9。学写7、8、9。‎ 注意书写“8”的顺序,师先示范,学生再练习。‎ 还要注意6和9的区别。‎ 让学生说说。‎ 在书写练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写写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或“门牌号码”!‎ ‎4、6、7、8、9、分别可以表示什么?‎ ‎5、练一练 先要弄清图意,看懂第一幅图提出的示范,再独立完成,“数一数,画0,再写数,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思想,逐步体验实物,符号,数字之间的联系。‎ 第3题,学习数数,数数可以顺着数,也可以倒着数。‎ 本题是发射火箭倒记时的情境,可以先从1数到10,然后再从10数到1。‎ 五、教学反思 机动两课时 第二单元 比较 一、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经历比较实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二、单元教学建议:‎ ‎1、提供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2、引导学生思考与交流。‎ ‎3、联系生活实际,自己比较活动。‎ ‎4、本单元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 动物乐园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等活动,掌握比多少的方法;借助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一一对应的思想。 2、认识符号“>”“<”和“=”,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3、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和“=”,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 三、教学流程设计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它们想比比看哪种动物来的只数多呢!你们想不想去参加它们的活动呀?‎ ‎(二)引导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小朋友们快看,动物乐园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好吗?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一会儿我们来汇报一下。   2.汇报交流。   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各有几只?(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   (1)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图上的各种动物呢?   (2)师:请其他同学也在下面摆一摆,你看到了几只什么动物?请用学具表示出来。   (3)学生摆完,引导学生观察评价,摆出来的和看到的一样吗?   4.设疑激趣。   师:来了这么多的动物,你们想了解一下吗?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我们把它们比一比好吗?(板书课题)   (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   (2)汇报:我准备把……和……进行比较。   5.探究方法。   (1)认识同样多和“=”(熊和鹿比)。   A.师:咱们先把熊和鹿作比较,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B.动手操作。   比较两种动物谁多谁少,可以用摆的方法来比较,那么要怎么摆呢?让大家一眼看出谁多,谁少,或者同样多。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   C.展示、交流。   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其他同学摆的方法和他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摆出了不同的图形。)   D.大家评议:黑板上的每一种摆法,是怎样进行比较的呢?   (学生观察到用排队的方法,小熊排一队,小鹿排一队,一个与一个对齐,这样就可以很快比较出来。)   E.认识“=”。   ①揭示同样多:熊有4只,鹿也有4只,熊和鹿的只数一样,我们就说它们的只数……(“同样多”“一样多”)。   ②认识“=”:熊有4只用数表示写几?鹿也有4只,用几表示?4和4同样多或者说相等,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相等关系呢?谁知道?   谁会写“=”?   板书:4=4;读作:4等于4。   ③‎ 指导书写“=”。(2)认识“>”“<”(兔和猴比、猴和鸟比……)。   A.师:接下来你们想把哪两种动物进行比较?这两种动物怎么比较,比的结果是什么?可以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B.独立思考。   C.小组交流。   D.全班交流。   ①怎么比?   ②比的结果?[引导学生表述:谁比谁多(少)。]   (3)认识“>”“<”(5和3比)。   A.师:5比3多,在5和3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你们知道吗?   谁会写“>”?   这个式子5>3怎么读?(5大于3。)   B.师:5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5少,还可以用“>”表示吗?   那么应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把大于符号调过方向。)   “<”的名字叫小于号。   这个式子3<5怎么读?(3小于5。)   C.指导书写:“>”“<”。   D.练习使用:“>”“<”。   (练习中引导学生想办法分辨记忆“>”“<”。)   E.引导发现:开口朝大数,尖角对小数。   (有的孩子说:口子大的朝大数;有的孩子说: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还有的孩子说:想到把“箭头符号”的一横去掉就是大于号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记住: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角小,对小数。) ‎ ‎(三)练习与拓展   1.师:在这么多的动物里面,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小鸟最少,小兔最多。)   2.师:其他的动物比较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同桌交流,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也可以用数字表示它们比的结果。   3.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比较的知识?   4.独立完成第13页练习题。   小猴比小熊少3 ○ 4小鹿比小兔4 ○ 5   小熊比小猴多4 ○ 3小兔比小鹿5 ○ 4   最多最少   5.填一填。   7 ○ 34 ○ 93 ○ 35 ○ 810 ○ 1   2 > □6 > □6 = □□=8□<9‎ ‎(四)总结   这一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练一练 一、教学目标 ‎1、会比较物体的大小和多少,并感知最大与最小、最多与最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 会比较物体的大小和多少,并感知最大与最小、最多与最少。‎ 三、教学流程设计 ‎(一)联系生活实例比较 ‎1、比大小、多少 讲桌与课桌、男生与女生 ‎2、感知最大与最小、最多与最少 指导完成第14页第1题 ‎3、指导完成第14页第2、3题 ‎(二)数学故事 ‎(三)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四、教学反思 ‎ 第三课时 高矮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体会高矮的相对性,渗透帮助他人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体会高矮的相对性。‎ 三、教学流程设计:‎ ‎1、图片出示,创设情景 长颈鹿和大象谁高谁矮?‎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问题。‎ ‎(2)同桌交流。‎ ‎(3)全班反馈。‎ ‎2、选用哪个钉子好?‎ ‎(根据生活经验,厚的木版用长一些的钉子,薄一点的木板用短一点的钉子。)‎ ‎3、哪跟绳子最长,哪根最短?‎ ‎(图略)‎ 说一说,比较的方法以及理由。‎ ‎4、拓展练习 汽车能否从桥下通过?‎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问题。‎ ‎(2)同桌交流。‎ ‎(3)全班反馈。‎ ‎5、比较站在不同高度上的小兔子的高矮。‎ ‎(1)学生观察,‎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注意让学生说说比较高矮时要注意什么?(同一个起点)‎ 1、 从短到长依次排起来。‎ 这题的比较方法可以是数方格的方法。‎ ‎(1)学生观察,‎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四、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练一练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够利用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比较高矮。‎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利用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比较高矮。‎ 三、教学流程设计 指导学生理解完成第18、19页练习。‎ 第五课时 轻重 一、教学目标 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 加深对轻重的体验和理解。‎ 三、教学流程:‎ ‎1、指导学生观察情景图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引出课题。‎ ‎2、拓展延伸 ‎(1)掂一掂,‎ 请学生拿数学数和铅笔盒掂一掂,哪个重,哪个轻。‎ ‎(2)书上练习 认为哪个重画“O”,哪个轻画“×”‎ ‎3、重点第4题,不要求所有学生会做。‎ ‎4、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教学反思 机动 一课时 第三单元 加减法(一)‎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的情景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3、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4、在运算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正确熟练的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 学生10以内加减法计算速度及正确率的提高,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关键:‎ 采取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兴趣中逐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及学会计算。‎ 课时安排:‎ ‎1、加减法的初步认识以及5以内的加减法 第一课时 有几枝铅笔 教学内容:有几枝铅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 ‎2、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 教学重点:加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流程设计:‎ 一、有几枝铅笔(学生摆)一共几个人。‎ ‎1、先让学生观察表演,2人小朋友,又来3个小朋友,一个几个小朋友?‎ ‎2、让学生摆一摆,同桌合作。‎ ‎3、说一说,摆的意义。‎ ‎4、认识加号 ‎2+3=5‎ 二、摆一摆,自主探索 学生根据图片,自己摆一摆,说一说。‎ 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三、实践应用 ‎1、让学生观察后说出算式,说一说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做?‎ ‎2、第1题,学生自己计算后核对。‎ ‎3、先根据图意,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是这样想的?‎ ‎4、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5、说一说,你、在生活重发现的加法问题。‎ 四、教学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有几辆车 教学内容:有几辆车 教学要求:‎ 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会列出不同的算式。从而形象地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他们位置,得数不变。‎ 教学重难点:、体会加法交换律 教学流程设计:‎ ‎1、情景创设 ‎(1)让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2)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3+2=5 2+3=5‎ ‎2、自主探究,得出规律 ‎(1)学生观察比较上面两个算式之间的异同。直观感知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2)摆一摆 让学生用自己的铅笔,摆一摆。‎ 说一说,对着同桌说一说摆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全般交流。‎ 得出加法交换律。‎ ‎3、实践巩固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试一试,‎ 独立提出问题。‎ 全班交流解题。‎ ‎(2)第一题,可先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再进行练习。‎ ‎(3)第2、3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4)一共有几位小朋友,我排成第几个?‎ 这个问题,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同桌尝试解决。‎ 小组交流情况,全班反馈。‎ ‎(5)共有几只小鸟 学生独立观察,列式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摘果子 教学内容:摘果子 教学要求:‎ 通过摘果子这一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含义,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中的联系。‎ 教学重点:减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1、分果子情景创设,‎ ‎(1)先让学生同桌合作分果子,‎ ‎(2)说一说,分的过程。‎ ‎(3)得出算式5-2=3‎ 1、 自主探究,体验减法 ‎(1)认识减法算式,和“-”号。‎ ‎(2)找一找,说一说身边的减法。‎ ‎3、初步尝试 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一做。‎ 学生交流。‎ ‎4、实践巩固 ‎(1)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 ‎(2)练一练第1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可用手帮助。‎ ‎(3)第3、4、5,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引导发现其中的规律。‎ ‎5、数学游戏,学生同桌进行。‎ ‎6、小结:这节课你什么地方学的最有趣啊?‎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小猫吃鱼 教学内容:小猫吃鱼 教学要求:‎ ‎1、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2、初步渗透涵数的概念。‎ ‎3、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开放题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小猫吃鱼”的图。‎ ‎2、独立观察,想一想每幅图的意思。‎ 二、教学新课 ‎1、发现问题。说说“小猫吃鱼”的故事,你发现了什么?‎ ‎2、提出问题。看了图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尝试解决问题。‎ ‎(1)同桌讨论自己想到的问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尝试列式,互相说说我为什么这么列?‎ ‎(3)集体反馈,说说你跟同桌一起讨论出了什么?有什么新的发现?‎ ‎4、套圈游戏 ‎(1)预测可能会套上几个圈,有几个没套上。‎ ‎(2)实践套圈,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3)还有哪些可能?同桌讨论并写出算式。‎ ‎5、看吹泡泡的连环画做题 ‎(1)生独立做题。‎ ‎(2)说说4幅图的意思,理解被减数是怎样在变化的。‎ 三、练习巩固 ‎1、计算。学生独立完成,说说“5-‎5”‎表示的意思。‎ ‎2、算一算。先指导学生看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练习,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3、开放题。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先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展开想象,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4、数学故事,先让学生讲述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练一练 教学内容:练习一 P30‎ 教学要求:‎ ‎1、能熟练地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演示,初步学会整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找规律填数。‎ 教学准备:小棒或小圆片、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练习5以内的加减法 ‎1、第一题:先观察情境图,提出教学问题;再列式计算。‎ ‎2、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 ‎3、第五题:“找家”,先算一算,再连一连。‎ ‎4、第六题: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练习,讨论交流“□+□=‎5”‎和“□-□=‎1”‎这两个算式,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想出不同的答案。‎ ‎5、第七题:先让学生猜一猜每个盒里会有哪些卡片,再把卡片打乱次序分组整理,指导找到较好的整理方法。‎ 二、找规律填数 ‎1、第3题:先拿出学具进行演示,再让学生独立填空,最后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说说每次多几个或每次少几个。‎ ‎2、第4题:‎ ‎(1)引导学生观察第1小题。‎ ‎(2)组织生分组交流。‎ ‎(3)反馈讨论结果。‎ 其它两个小题教法同第1小题 教学反思 ‎2、有关6、7、8、9的加减法 第一课时 猜数游戏 教学内容:猜数游戏 ‎ 教学要求:‎ ‎1、通过游戏活动,学会“‎7”‎和“‎6”‎的加减法。‎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6”和“7”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小豆 教学过程:‎ 一、猜数游戏 ‎1、拿出各自准备好的小豆,同桌两做游戏。‎ ‎2、边做游戏边完成书上的题目。‎ ‎3、集体交流。‎ ‎4、整理板书。‎ 二、想一想 ‎1、讲故事引入题目。‎ ‎2、观察图,说说图意,独立完成书上的两组题。‎ ‎3、想像:说一说还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生说师板演。‎ 三、练一练 ‎1、连一连。根据图示独立完成。‎ ‎2、做一做。先独立看题,完成题目,再同桌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3、计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四、数学游戏 ‎1、知道怎么玩。‎ ‎2、玩一玩。‎ ‎3、回家后,找家里人玩一玩这个数学游戏。‎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跳绳 教学内容:跳绳 P34‎ 教学要求:‎ ‎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8”‎和“‎9”‎的加减法。‎ ‎2、指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 教学重点:‎ 学会“8”和“9”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讨论 ‎1、观察图提出问题。‎ ‎2、指名回答,列出算式。‎ ‎3、分小组交流算法。‎ 三、画一画 ‎1、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涂色,一人记录算式。‎ ‎2、组织全班交流,整理出算式。‎ 四、练一练 ‎1、说一说,填一填,先学生独立填写,再指名回答,并说出这样列的理由。‎ ‎2、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凑成9,先指导学生看明白题目的意思,再连一连,同桌检查连好的结果。‎ 五、拓展练习,数学故事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猜一猜八戒吃了几块西瓜,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师巡回指导。‎ 六、课外延伸 放学后,想一想写一写有关“8”和“9”的加减法算式,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可爱的企鹅 教学内容:可爱的企鹅 P36‎ 教学要求:‎ ‎1、学会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巩固“‎8”‎和“‎9”‎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巩固“8”和“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小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境图,介绍图中的景物。‎ ‎2、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 二、讨论、解决问题 ‎1、指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并理解图中的大括号、问号各表示什么?‎ ‎3、学生独立做题。‎ ‎4、集体交流反馈。‎ 三、试一试,尝试练习 ‎1、拿出小图片,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 ‎2、完成表格的填写。‎ 四、练习 ‎1、口算,生独立完成。‎ ‎2、看图列式计算。先观察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 ‎3、说一说,填一填。先同桌说一说,再指名说,不局限于一种填法。‎ 五、数学游戏 ‎1、说清游戏的玩法。‎ ‎2、同桌或四人小组玩一玩,师巡回指导。‎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练习二 教学内容:练习二 P38‎ 教学要求:巩固6、7、8、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算式卡、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口算 生独立完成,请一生到黑板上练习。‎ 二、画一画,填一填 先让学生画一画,再根据画好的进行填空,注意画图要与填算式相对应。‎ 三、看图做题 ‎1、第3题:生独立看图,完成题目,集体交流,答案不唯一。‎ ‎2、第4题:先指导看清图意,体会大括号、问号的含义;再由生独立完成题目。‎ ‎3、第4题的拓展训练。如果船上的总数是人呢?‎ 如果捉迷藏的小朋友是4人呢……‎ 四、连一连 指导学生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再把得数相同的用线连起来。指名两名学生板演。‎ 五、小动物回家 先在黑板上贴出“6”、“7”、“8”、“9”四座小房子的图。再组织学生做贴卡片的游戏,帮助它们找回自己的家。找对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六、数学游戏 先讲评游戏的玩法,再请学生同桌组成一个组玩一玩、填一填。‎ 教学反思:‎ ‎3、有关10的加减法 分苹果 教学内容:分苹果 P40‎ 教学要求:‎ ‎1、学会有关“‎10”‎的加减法,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加法和减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有关“10”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小圆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苹果 ‎1、用小圆片代替苹果,动手分一分,并说出相应的算式。‎ 先自己分,再小组交流。‎ ‎2、分组发言,整理板书 在发言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说。‎ ‎3、完成书上10的组成练习。‎ 二、练一练 ‎1、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连一连 先指导读懂题意,再连一连,生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2、口算。生独立练习。‎ ‎3、爬台阶。‎ (1) 出示小狗爬台阶的图,谈话引入。‎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小老鼠用一根骨头引小狗上楼去,总共有几级台阶,小狗爬到了第2级,还有几级?……‎ (1) 移动小狗的位置,它现在又爬到了第几级,还有几级?……‎ ‎9、说一说,填一填。‎ ‎(1)先让学生独立填写表格。‎ ‎(2)把算式与图结合起来说一说。如10-8=2表示有10条鱼小猫钓上8条,河里剩2条,也可以表示河里还有8条鱼钓上来2条鱼。‎ 三、数学游戏 同桌两个同学合作完成。‎ 教学反思:‎ ‎4、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操场上 教学内容:操场上 P42‎ 教学要求:‎ ‎1、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2、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准备:投影、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 ‎1、根据图意请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尝试解决“学生比老师多几人”这一问题。先拿出小圆片摆一摆,说一说,再比一比。‎ ‎3、学习解决书中其它的几个问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思考: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巩固练习 ‎1、摆一摆,填一填。先根据题目独立完成,再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 ‎2、看图,填一填。先观察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看图,说一说“都坐下的,还有( )把椅子空着。”‎ 先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再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实践活动“小调查”‎ ‎1、组织学生调查各自小组的男女人数。‎ ‎2、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四、课外延伸 回家后,数一数,比一比家中的一些物品。‎ 教学反思:‎ ‎5、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 乘 车 教学内容:乘车 P45‎ 教学要求:‎ ‎1、初步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2、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教学问题。‎ 教学准备:投影、小圆片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观察说说图的意思。‎ ‎2、指名说一说。‎ 二、学习讨论 ‎1、模拟上、下车的游戏。‎ ‎2、独立填写书上的空格。‎ ‎3、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结合实际,提出一些连加、连减混合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三、试一试 ‎1、看清算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用小圆片摆一摆,算一算。‎ 四、练一练 ‎1、说一说,算一算 ‎(1)观察图,把三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列出算式算一算。‎ ‎2、口算,生独立完成。‎ ‎3、看图。‎ ‎(1)数出△、○、□各有几个 ‎(2)比一比谁比谁多(少)几个?‎ ‎(3)填一填。‎ ‎4、说一说,填一填。‎ ‎(1)同桌两人看图说一说,填一填。‎ ‎(2)集体讨论、反馈。‎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练习三 教学内容:练习三(P46-4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在集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明白算理。‎ 教学准备:1-10数学卡片、算式卡片 教学方法:情境活动教学 一、第1题教学 今天,动物园来了很多小客人,他们都想找一个好朋友,可是却没能找到。让我们班这些聪明的小朋友们一起来帮忙找一找。‎ 分给10个人动物头饰,一张数字卡片。‎ 要求:‎ ‎1、找出的好朋友必须是两个数合起来组成10。‎ ‎2、边唱《找朋友》边做。‎ ‎3、汇报:________的好朋友是_________‎ 二、第2题教学 解放军叔叔想考考我们班的小朋友打靶的本领。‎ 看第2题,明确题意。‎ 独立完成,校对 三、第3题教学 ‎1、整体估计是黑棋子多,还是白棋子多。‎ ‎2、数一数每种棋子的数量。‎ ‎3、进行比较:_______比______多_______。‎ ‎_______比______少_______。‎ ‎4、完成练习,校对。‎ 四、第4题教学 ‎1、看清题意。‎ ‎2、独立完成。‎ ‎3、小组交流。‎ 五、第5题教学 老师看时间,要求在2分时间内完成。‎ 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六、第6题教学 1、分小组模拟比赛。 2、小结评议。‎ 七、教学游戏:‎ 理解8的组成:你出6,我出2。你出( ),我出( )。‎ 八、回顾总结。‎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内容: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归纳,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并能正确地计算。‎ ‎2、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自己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归纳、整理。‎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今天这堂课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写一写我们学过的算式。看谁写得又快又多。‎ 二、10以内加减算式的整理 ‎1、让学生尝试写出10以内的有关加法算式。‎ ‎2、小组交流:列出的有算式。‎ ‎3、试着进行加法表的整理。‎ 怎么整理?按照得数是10、9、8、7、6、5、4、3、2、1、0进行整理、归纳。(放手让学生小组间合作交流,共同完成。)‎ 每组发给一张表格,完成表格。‎ ‎4、小组推荐一人进行汇报。‎ ‎5、继续讨论:‎ 根据小组间填的表格进行讨论:‎ 竖着看、横着看、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6、汇报讨论学习情况?‎ 三、10以内的减法算式的整理 ‎1、看61页上面的图,仔细观察:‎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 ‎2、弄清题意,说一说应怎样整理减法算式。‎ ‎3、小组交流。‎ ‎4、让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5、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从表中可以发现哪些规律。‎ ‎6、小组汇报。‎ 四、回顾总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说一说:‎ 我学会了____________‎ 我最喜欢____________,你呢?‎ 教学反思:‎ 大家来锻炼 教学内容:大家来锻炼 教学目标:‎ ‎1、借助“大家来锻炼”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生活中蕴含丰富的数学问题,从中可以提出有趣的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2、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校园的美丽与可爱,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问题。‎ 教学准备:观察校园,身边的事物。‎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校园。介绍自己喜欢的活动。‎ ‎2、想一想从中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加以讨论。‎ 二、新课教学 ‎1、观察课文中的插图。‎ ‎2、进行独立思考。‎ ‎3、引导学生根据图意提出各种教学问题。‎ ‎4、自己解决问题。‎ ‎5、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6、提出问题给予评价。‎ ‎7、适当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三、实践活动 让学生到校园里走一走,找一找有关的数学问题,然后进行交流并尝试解答。‎ 第四单元 分类 单元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3、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技能目标:‎ ‎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整理房间 教学内容:整理房间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渗透爱劳动、爱家庭的教育。‎ 教学重点: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水彩笔、各种学具 教学方法:活动参与 教学过程:‎ 一、整理房间 ‎1、出示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看到小明的房间,你想说什么?‎ ‎2、假如你是小明,你准备怎么整理房间?‎ ‎3、根据你的想法自己动手圈一圈,画一画,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 ‎4、说一说你是怎么整理的,为什么这样整理。‎ 二、巩固练习 ‎1、把会飞的动物涂上颜色 ‎(1)学生自己观察,明确题意;‎ ‎(2)独立完成;‎ ‎(3)评析。‎ ‎2、在水果下面画√,蔬菜下面画○。‎ ‎(1)明确题意:‎ 看看第2题图上有什么,可不可以给它分类。‎ 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2)完成练习 ‎3、分一分 ‎(1)看题目:‎ 说图上有些什么,按照什么要求给它分类。‎ ‎(2)分一分,归归类。‎ ‎(3)校对,评议:‎ 玩具:⑵⑸⑿‎ 文具:⑶⑷⑹⑺⑼‎ 服装鞋帽:⑴⑻⑽⑾‎ 三、实践活动 自己整理自己住的房间,回来交流整理的方法。‎ 看谁最爱劳动!‎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整理书包 教学内容:整理书包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按照确定好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学习用具,几何图形。‎ 教学方法:情境活动参与教学。‎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组织讨论: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 ‎2、让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的图。‎ 说一说这两个小朋友怎样整理的。‎ ‎3、小结:‎ 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是一样的,在不同标准下呈现多样性。‎ 二、练一练。‎ ‎1、分一分,说一说。‎ ‎(1)怎么分?说标准。‎ 可以按年龄分类,按性别分类。‎ ‎(2)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按颜色分类,按样式分类,按样式和颜色分类。‎ ‎(3)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分成机动车和非动车两类:大车、小车、自行车三类,按分配个数分成三类。‎ ‎2、看一看,可以怎样分。‎ ‎(1)图上画着什么,可以怎么分。‎ ‎(2)汇报,交流:可以按大小分类,按形状分类。‎ ‎3、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 看图,可以怎样分。‎ 按大小分类,按颜色分类,按用途分类。‎ 三、小结,实践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实践活动。‎ 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 ‎ ‎ 第五单元 位置与顺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和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知识技能目标: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休的相对位置。‎ 课时安排:4-5课时。‎ 第一课时 前后 教学内容:前后 教学目标:‎ ‎1、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情境,让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学习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愉快教学 一、导入 森林王国召开森林运动会,许多运动员纷纷报名参加,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出示挂图。‎ 二、森林运动会教学 ‎1、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请提问题。‎ ‎3、说一说:‎ 鹿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松鼠跑第几?小白兔跑第几?‎ ‎4、你还想知道什么?‎ ‎5、跑步比赛的时候,动物赛车比赛开始了。看看他们比赛进行得怎么样?‎ ‎6、出示:(小黑板)‎ 在图中,1号车是第_名,5号车在_号车的后面,在_号车的前面。‎ 自动独立完成,报名汇报。‎ ‎7、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让学生自己观察,说给大家听;交换位置再观察前后变化。‎ ‎2、看图,明题意。‎ 独立完成,评析。‎ ‎3、观察图。‎ 自己说说:下一站是__。我去动物园,还有_站。‎ 四、数学故事 ‎1、看两幅图,用前、后编一个故事。‎ ‎2、指名学生说。‎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上下 教学内容:上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 教学方法:参与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前后的方位顺序。老师想考一考小朋友们学得怎样。教室的前面是什么?后面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出示主题图。‎ ‎1、仔细看图,说说图上有什么。‎ ‎2、考考你:‎ 小鸟在小兔的_面,小兔在鸟的_面,‎ 松鼠在小兔的_面,松鼠在小鸟的_面。‎ ‎3、指名说,评议。‎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填一填,说一说。‎ ‎(1)仔细观察图。 (2)报名说。‎ ‎2、把6写在上一行,把9写在下一行。‎ 让学生说了哪个数在上,哪个数在下。‎ ‎3、说一说。‎ 仔细看图,同桌讨论,报名汇报。‎ ‎4、请你分房子。‎ ‎(1)自己动手剪贴动物。‎ ‎(2)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5、独立完成思考推理题。评析、校对。‎ 四、小结。‎ 本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左右 教学内容:左右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领会左右的意义。‎ ‎2、使学生建立有关上下、前后、左右的的初步空间念。‎ 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5样学具。‎ 教学方法:情境活动参与。‎ 教学过程:‎ 一、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1、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 ‎2、我们常常用左手做哪些事?‎ ‎3、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你身边还有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要求摸着说。‎ ‎4、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要求: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学生做,老师评。‎ 二、理解左边与右边。‎ 出示摆一摆教学图。‎ ‎1、请大家也来摆一摆。‎ ‎2、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 ‎3、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4、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 ‎5、有不同的意见呢?‎ 演示练习:‎ ‎6、请你们打乱学具摆一摆,说一说。‎ 三、体验“相对“,并加深理解 ‎1、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举起右手)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2、请你们把右手举起来再判定一下老师举起来的是不是右手。‎ ‎3、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4、做游戏:我们一块儿举左手,看谁举得快又对。‎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各题。 2、分析、评议。‎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室 教学内容:教室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关系。‎ ‎2、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和有条理地表达。‎ ‎3、进一步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 教学方法:活动中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 课前我们仔细观察了自己的教室,说说教室里有什么,用上前后、左右、上下等词。有条理地描述。‎ 小组间相互汇报。‎ 指名说。‎ 再看看书上的小朋友他们是坐在什么样的教室里。‎ 看图说一说。‎ 二、应用教学 ‎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说说你家的客厅里都放着什么?‎ ‎ 引导按顺序说。‎ ‎ 说说你的小房间里放着什么?还有厨房间里都放着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自己观察,摸一摸,说一说文具盒。‎ 汇报交流。‎ ‎2、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到火车站的路线。一边指一边说。‎ 学生交流。‎ ‎3、游戏活动。‎ ‎(1)到游乐园里去玩,请你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各有什么?‎ ‎(2)教室里同学们玩捉迷藏游戏。‎ ‎ 说出位置,自己找。‎ 四、小结。‎ ‎ 通过本课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机动一课时 第六单元、认识物体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像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单元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单元教学建议:‎ ‎1、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通过自己的活动,增加其感性认识,逐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是在识别层面上进行数学活动,而非表述几何体的特征。‎ ‎2、评价学生识别几何体及名称,评价环境是学生生活实际的引入,考察对几何体的理解。‎ ‎3、考察方位,位置关系。‎ ‎ 教学时间:2教时。‎ 第一课时 物体分类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几何体,并能结合学生生活积累,增强学生对几何体的感性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认识。‎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 如何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并认识基本几何体。‎ 教学准备:一套供分类的物体,教师有四个几何体模型。‎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情景。(全班参与)‎ 教学时首先用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结合生活实际,记忆一些问题方法,为教学问题铺路。‎ 老师要在班中找一个人,怎么办?‎ ‎1、讨论一:找怎么样的人?(女→七岁→长头发→爱看书→红→姓?)‎ ‎2、讨论二:怎么找人?(按规则找人)‎ 二、进入教学情景,讨论问题。(小组讨论)‎ 给物体分类。(黑板上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并出示课题。‎ 先在小组内讨论,再按照讨论得出的方法分一分各自的物体。学生分类(允许有不同分法,可以是4类,也可以是3类或2类,学生演示不同分法)。‎ ‎ 今天我们来认识这些比较规则的物体。‎ 三、新授,让学生在讨论中求知。‎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 长长的,方方的,是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从桌面上举起来。学生找到后,教师出示长方体。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个物体,摸一摸,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给它起什么名儿?在小组中讨论。学生讨论正方体的特点并反馈。‎ (2) 举起正方体,它的形状和长方体是不是一样?哪里不一样?找出来,再给它起一个名字。学生讨论正方体的特点并反馈。‎ (1) 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图形,贴在黑板上。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P65‎ 演示:长方体→割正方体→割长方体(6个面)‎ ‎2、认识圆柱和球 ‎(1) 同桌互玩两种物体,让学生在玩玩想想中区分圆柱和球,两生扮演小老师,按研究结果,上来介绍圆柱的形状特点。(先在小组里互说,再请代表在班里说。)小朋友在小组里交流学习并反馈。‎ ‎(2) 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圆柱和球体。‎ ‎3、小结 今天我们初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师生图名物三者分辨。说说生活中什么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球?学生讨论并反馈。‎ ‎4、找朋友 每组拿两件你最喜欢的物体,和讲台上形状相同物体放在一起,请两个同学做观察,谁找错谁帮他。‎ ‎5、P64 把今天认识的几种物体认一认,读一读。‎ 四、巩固所学,游戏激趣 1、 做课本上练习。‎ 2、 猜一猜,击鼓传球,一生在袋子里摸球,说形状,其余传球,球停在哪里,就由哪猜他摸的是什么。(或指定形状摸)‎ 3、 小小设计师:让学生用各种形状搭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五、总结,问题的延续声 给每人几个名称标签,自己去贴,明天汇报。‎ 正方体 长方体 圆柱 球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你说我摆 教学目的:‎ ‎1、根据现实情境,通过游戏,进一步识别简单几何体。‎ ‎2、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初步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 ‎4、发展学生空间的观念,并识别几何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把简单的数学问题用游戏放之于现实情境中应用。‎ 课前准备:一些简单的几何体。‎ 教学方法:以问题情景为中心,引导自主学习。‎ 教学流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学习。‎ 一、问题情境 ‎ 师:你知道了四种物体名称,我们来研究一下它们的数学问题。‎ ‎ ‎ 研究一下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分组讨论)‎ 二、建立模型 ‎1、分组研究讨论。‎ 学习要求:(1)讨论这些物体摆放的不同。‎ ‎ (2)准备向全班同学介绍你们的研究结果。‎ ‎2、汇报交流,初构模型。‎ 师:物体间位置可以用上下左右来分析,在小组中交流、汇总的基础上讨论出结果,明确空间关系。全班确定一下其空间位置关系。‎ ‎3、情境迁移,再构模型。‎ 情境呈现:几个几何体积木。‎ 你说我摆,同桌互相进行游戏,随着空间位置关系确立,其积木的个数可以随之增加,说和摆的身份可以变化。‎ 三、解释应用 1、 说一说,写一写。‎ 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正方体(正),圆柱(圆),球体(球)。再同桌互说,并用单个汉字写下来。再用空间位置关系来说。(其形状只要大致正确即可)‎ 2、 看一看,填一填。‎ 让学生自主完成。‎ 3、 摸一摸,说一说。 ‎ 这是一个游戏,可以让学生把操作活动与表达结合起来,可以是学生摸一个物体并说出它的名称,也可以先结合名称再支摸出相应的物体,这一活动可以分组进行。‎ 4、 看一看,数一数。‎ 对本题的解答有一定难度,可以用搭积木的方法先协助解答。‎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教学反思:‎ ‎‎ 第七单元 加减法(二)‎ 单元知识目标: ‎ 1、 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并能解决与此相关的应用问题。‎ 2、 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3、 通过2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加减法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单元知识技能目标:(相对应)‎ 1、 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位置。‎ 2、 认识><=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的数大小。‎ 3、 能说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含义。‎ 4、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5、 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 单元教学建议:‎ 1、 创设生动活泼的活动情境。‎ 2、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倡导多样化算法。‎ 3、 注重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 4、 用多种练习方式,激发学生产生兴趣。‎ 5、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单元时间:15课时。‎ ‎1、11——20各数的认识 捆小捧 教学目的:‎ 1、 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填写算式。‎ 3、 在教学中渗透数的顺序,并进行社会秩序教育。‎ 4、 学会与人合作,体会计算的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 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每组一个数位计数器及40-50根小棒等。‎ 教学方法:抓问题,用多种游戏,把抽象的数位具体化。‎ 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景,寻找关键问题 1、 数学课研究数学问题,一些小棒会有什么数学问题。‎ ‎(每张桌子发40-50根小棒,玩小棒时间为3-5分钟)‎ 2、 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目的:练习20以内数的顺序,也可以在玩小棒中发现十根捆一捆)‎ 3、 游戏,看谁的手小巧。‎ 老师报数,学生用棒子表示,讨论:快的同学的诀窍。‎ 出示:十根可以捆一捆。‎ 再进行游戏,让学生习惯中把1捆当作10根用。‎ 4、 完成:‎ ‎ ( )个一 ( )个十 试一试,在计数器拔出10‎ 个位只有几颗珠子,怎么办?(10个一是1个10)‎ 在个位拔上一颗珠子,表示1个十,也表示10个一。‎ 二、自主合作,解决数位顺序。‎ 在解决了10是1个十也是10个一后,还能过度试一试在计数器上表示。接下来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数位,组成和算式结合,理解11-20各数。‎ ‎1、11-20各数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呢?‎ 问题提出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加以解决,并结合P68的图示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实现生生互动。‎ ‎(这儿注意11-20的表达多样,只要求至少一样,方法选择,方法应用应由学生通过自主交流来确定。)‎ ‎2、1个十, 1个一 是11 10+1=11‎ ‎ 10和11,十位上是1,没有变,个位由0变成1,就是11。‎ ‎3、15 、19 、20的数位可重点检查。‎ ‎(20的数位可由10-20,也可19-20来描述。)‎ ‎4、小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数位不一样,数也不一样,十位上1表示1个十,个位上1表示1个一。‎ ‎5、练习:(口算)‎ ‎10+9 10+8 10+7 10+6 10+5‎ ‎ 10+4 10+3 9+10 8+10 7+10 ‎ ‎6+10 5+10 4+10 3+10‎ 二、 实践应用,实现知识延伸 1、 寻找粗心丢失的数。‎ 游戏报数。(报数时丢一些中间数)‎ 2、 开火车顺数 游戏:数数(顺数和倒数)‎ 3、 拔珠游戏(师生――生生)‎ ‎ 报数13,拔13并写出13,同时说13的含义,还可画珠。‎ 4、 P69 1-6 自己完成。‎ 四、课外实践,拓展知识应用。‎ ‎1、完成10-20各数数位图及小棒图。‎ ‎2、和父母互说10-20各数组成。‎ 教学反思:‎ ‎2、2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 搭积木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学习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2、 通过情境,使学生感受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会20以内数的顺序用数位意识。‎ 3、 初步学会在合作环境中自主学习计算,体会计算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由搭积木来体会加减含义,进一步巩固数位关系。‎ 教学准备:每组20块规则积木,碰碰车的给条。‎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与个人思考相结合,抓问题,重技能形成。‎ 教学步骤:‎ 一、 由境生疑,引发学习兴趣 ‎ 教学时先让学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玩积木,两人20块积木,学生最想玩的是积木增减游戏,可以用石头剪子布或其它方法,让学生尽情玩,一边玩一边说“再放_块或拿走_块” 。‎ 1、 你在玩积木时发现什么数学问题?‎ 在初次玩时学生是地目的的,生活的搬造,有问题后学生才发现其中也有数学问题。‎ 再放_块 多 +‎ 拿走_块 少 -‎ 2、 根据发现,自己再玩积木。‎ 第二次玩积木是学生对加减认识的巩固,但对其计算能力及技巧是己知的再逞现,而其中的对手进步是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二、 由疑得技,获得计算能力 ‎1、14+5=_ 17-6=_‎ 你怎么算的?‎ 有了两次合作机会,这次有学生思考更能有独特见解。‎ 例:(1)14+5=19 ‎ ‎ 再拔5颗 ‎(2)14+5=19‎ ‎ (3)14+5=19‎ ‎ 1个十,4个一,+5个一=1个十,9个一=19‎ ‎2、比一比谁算得快。‎ ‎19-7 13+5 16-3 15+3 14+4 ‎ ‎12+6 5+13 16-4 15+4 17-5 ‎ 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计算,6至8个/分钟。‎ ‎ 3、游戏:碰碰车(小组内活动)‎ A、 每小组选其中一组进行游戏。‎ B、 每小组各组成员写一数字再组成游戏。(这次游戏由于自写数字会出现两数加减,两位数进退位加减,可由小组研究获得,也可老师告知。)‎ 一、 实践应用,实现课内外延伸 1、 今天小技巧:‎ 今天的计算,只和个位有关,和十位无关。‎ 自编加减20道,看看符合这节课要求。‎ 要求:(1)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2)加减时不进位,不退位。‎ ‎(3)可在小组中评价,通过。‎ 2、 课内作业P71‎ 其中第3道题既是顺序的训练 ,又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仔细写作业的习惯,应自主完成再集中反馈。‎ 3、 课外作业 制作计算卡 ‎1、2、3后是0-9‎ ‎ 是各数加减两张 ‎ ‎ 教学反思:‎ ‎3、20以内进位加法 第一课时 有几瓶牛奶 教学目的:‎ 1、 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 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思考,并促进学生的担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自己学数学的兴趣。‎ 3、 理解凑+法的含义。‎ 4、 在游戏中培养与人合作的观念,并且有互相谦让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 理解凑+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小棒,教师的牛奶瓶及数学游戏中卡片。‎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是增加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思考和计算。‎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况,提出问题 教学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 1、 小芳家很穷,小华送给小芳一些牛奶,小冬也送小芳一些牛奶,你想知道牛奶有多少瓶?‎ 2、 鱼缸有金鱼8条,又买来9条,一共有金鱼几条呢?‎ 你知道牛奶有几瓶,金鱼有几条呢?这些都是数学问题,你想解决吗?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组织小组活动)‎ 二、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 问题提出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加以解决。‎ ‎1、9+5 (1)数数法 ‎(2)9+5=14‎ ‎ (分小数凑大数)‎ ‎ (牛奶瓶表示)‎ ‎ (3)9+5=14‎ ‎ (分大数凑小数)‎ ‎ (牛奶瓶表示)‎ ‎(4)9+5=14 ‎ 看见9就-1 ……‎ ‎2、8+9 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说说你的理由。“9+‎5”‎的计算,是组织交流后共同解决,“7+‎9”‎的教学层面就在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一些尝试后接受了交流的结果,一些机灵小朋友在交流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能有新的想法,在汇报后就进步,进一步尝试,也就是巩固阶段。‎ ‎3、试一试。‎ ‎9+3 7+9 ‎ 可指名8至10位同学板演,不是机械段,而且学生对方法最终选择的体现和最佳方法的呈现,对凑+法要进一步落实。‎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在此阶段是学生自主实践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 ‎1、P73 完成书本内容。‎ ‎ 题2,原有金鱼9条,现又有8条,一共有几条?‎ 看图应用题(仔细观察,说一说图示,然后独立完成)‎ ‎2、9+1+5 9+1+3 9+1+8 9+1+9 ‎ ‎9+1+6 9+1+4 9+1+7 9+1+1 ‎ ‎9+1+2 9+1+0 ‎ ‎ 巩固凑十法 ‎3、数学游戏:‎ ‎ 游戏可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活动,在活动中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4、课外作业:‎ 继续上课的数学游戏。‎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有几棵树 教学目的:‎ 1、 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 2、 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3、 组织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4、 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感受计算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一些实际数学问题的用品。‎ 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 一、 情境引入,进行环保教育 图和环保教育相结合,让学生生活经验与情境相映合,并从中产生数学问题。(积木型板图)‎ 1、 树林中有20棵小树,分两排种植,可是过不了多久一些小树死了,第一排死了2棵,第二排死了4棵,你说怎么办?(一些为几棵树发问,一些为小树的死着急)。‎ 2、 给小树浇了水,施了肥,还给小树带来了一个朋友,小草、小树快乐地生长,又活了两棵,长哪儿好呢?‎ 3、 小朋友去树林玩,去跳皮筋, P树,摇树,还把小草带回家给自己的小兔朋友吃,小树又生病了,有3棵小树生病了,怎么办呢?‎ 在众多连续情境的呈现下,学生情感与小树产生关系,达到环保教育这一目的,又引导学生去研究所产生问题。‎ 二、 问题摆现,体会计算多样 ‎ 8+6 8+8 5+8 ……‎ 这些在情况设计下,产生了这些算式,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1、 ‎8+6=14怎么来?‎ ‎(1)8+6=14 (2)8+6=14 ‎ ‎ ‎ ‎(3)9+6=15 (4)8+6=14‎ ‎ 8+6=14 看见8就减2‎ ‎(5)8+6=14 ‎ ‎ ‎ 2、 自己研究其余算式。‎ 3、 比一比,谁算得快。(说一道,算一道,并说算的方法)‎ ‎8+8 7+8 8+4 5+8 8+6 ‎ ‎8+3 4+8 8+7 8+5 2+8 ‎ ‎9+8 8+9 3+8 6+8 8+2 ‎ 三、 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 P103 独立完成思考,解决问题。‎ 题2 组织学生交流图意和算法。‎ 题3 先说一说计算方法,再进行计算,也可以先计算,再说一说方法。‎ 2、 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蕴含的数学问题。‎ 种树问题 游戏问题 银行问题 ‎ 选一些挑战性问题大家进行讨论,并加以解决,使之深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1、 课外作业。‎ 课外研究:‎ ‎7+ 6+ 5+ ‎ 有什么办法计算更快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练习四 教学目标:‎ 能正确熟练地计算9和几、8和几、7和几、6和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重点、难点:进位加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数的组成。‎ ‎2、说说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拆数凑+再加)‎ 二、练习第1题 ‎1、独立计算。 2、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三、练习第2、3题 ‎1、让学生算出得。‎ ‎2、观察算式,说说每一竖列的算式有什么规律。‎ ‎3、交流规律。‎ 四、练习第4题 ‎1、指导学生看懂题意,明确做题方法。‎ ‎2、学生完成练习。 3、交流结果。‎ 五、练习第5、7题 ‎1、学生完成第5题,评出夺得红旗者,给予表扬。‎ ‎2、仔细观察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第7题,评出做得又对又快者,给予奖励。‎ 六、练习第6题 ‎1、指导学生弄懂题意。‎ ‎2、学生完成后交流结果。‎ 七、练习第8题 ‎1、让学生观察图,理解图的意思。‎ ‎2、列式计算。‎ ‎3、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八、开放练习 ‎1、第9题,让学生填写,鼓励学生对后2题写出多种答案。‎ ‎2、教学游戏。‎ ‎(1)、拿出准备好的卡片,老师拿出一个得数,小朋友找出这个得数的算式。(同桌合作)‎ ‎(2)、同桌间一生拿结果,一生找算工。‎ 九、总结。‎ 教学反思:‎ ‎4、20以内退位减法 第一课时 买铅笔 教学目标:‎ ‎1、学会“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 ‎2、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教学重点:学会“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探讨“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铅笔、投影。‎ 教学过程:‎ 一、模拟表演,提出问题 请表演的小朋友上台表演,师口述内容,生表演,一只大兔子开了一家文具店,小老鼠和袋鼠也在文具店里,这时来了一只小兔,它对大兔说:“我买9支铅笔”。大兔把铅笔都拿出来了:一捆(10支)和散的5支,这时大袋鼠提出了一个问题: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 二、猜一猜,列出式子 1、 想一想,猜一猜,还剩多少支铅笔呢?‎ 2、 列出算式,15—9‎ 三、讨论15—9的算法 ‎1、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题。‎ ‎2、小组讨论:你是怎样算的?‎ ‎3、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1)、一根一根地减。‎ ‎(2)、15分成10和5, 10-9=1 1+5=6‎ ‎(3)、把9分成5和4, 15-5=10 10-4=6‎ ‎(4)、9+6=15 15-9=6 ……‎ ‎4、尝试练习 ‎(1)、让学生拿出学具摆一摆,计算试一试各题。‎ ‎(2)、交流,你是怎么算的?‎ 四、巩固算法 ‎1、基本练习(练一练第1题)‎ ‎(1)、让学生独立计算。‎ ‎(2)、选3题跟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摘苹果(练一练第2题)‎ 在游戏中进行计算。‎ 3、 发展练习,(练一练教学游戏)‎ ‎(1)、让学生自由看图描述故事,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交流。‎ 五、总结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跳伞表演 教学目标:‎ ‎1、探索相关的退位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左手3支笔,右手2支笔。说说哪只手多?多多少支?‎ ‎2、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图片,理解题目意思。说说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二、 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1、 组织小组讨论:谁多?多几只?你是怎么想的?‎ 2、 小组代表发言。(允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3、 列出算式: 11-7= ‎ 4、 研究算法。‎ (1) 独立思考,尝试解题。 “11-7=?” ‎ (2) 交流 11-7=4 11-7=4 11-7=4 ‎ ‎10 1 因为4+7=11‎ ‎10-3=7 11-1=10 所以11-7=4‎ ‎3+1=4 10-6=4 ‎ (3) 小结算法 5、 运用知识,尝试练习。‎ ‎(1)、独立完成,试一试。‎ ‎(2)、选几题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三、 巩固知识 1、 指导练一练第1题。‎ ‎(1)、独立计算。 ‎ ‎(2)、选2题说说思考过程。‎ 2、 指导第2题。‎ ‎(1)、让学生观察图画独立填写。‎ ‎(2)、交流 3、 指导第3题。‎ (1) 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2) 观察题目,说说每一组题有什么特点。‎ 4、 指导第4题。‎ (1) 计算,交流结果。‎ (1) 观察算式,说说有什么规律。‎ (2) 交流规律。‎ 二、 总结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练习五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十几减8,‎9”‎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卡片、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举例:“11-7”,说说计算方法。‎ 二、 基本练习 ‎1、指导第1题。‎ ‎(1)、先独立计算。‎ ‎(2)、观察算式,说说每一竖算式有什么规律。‎ ‎(3)、交流规律。‎ ‎2、指导第6题:(方法同上)‎ 三、 变式练习 ‎1、指导第2题。‎ ‎ 先计算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指导第3题。‎ ‎(1)、先观察图,理解图,弄清题意。‎ ‎(2)、学生连线后交流结果。‎ ‎(3)、说说“谁钓的最多”?“多几条”?‎ ‎3、指导第7题:‎ ‎(1)、观察图,理解题材意。‎ ‎(2)、连线,交流结果。‎ ‎4、指导第4题:‎ ‎(1)、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四、 发展练习(第五题) ‎ ‎1、观察图画,说说图意。‎ ‎2、填空。‎ ‎3、说说一共有13个和还剩8个是怎样做出来的?‎ 五、 总结。‎ ‎ 第四课时 美丽的田园 教学目标:‎ 1、 据图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解决总是的能力。‎ 3、 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写出两个减法算式。‎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图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出示图画,描述景色:在田野上有一条小河,小河里有许多鹅在嬉戏,河难上有一些片茂密的树林,有一片草地,草地上羊在吃草,鹅儿在休息,草地上还盛开着一些美丽的野花。在一棵大树上停着许多小鸟,天空中飞来了一些小鸟,春天的田野真美丽!‎ ‎2、看一看,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1、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 ‎3、交流。 ‎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能题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同桌讨论)‎ ‎(3)完成书上的填空题。‎ ‎2、指导第2题。‎ (1) 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2) 学生独立完成 。‎ ‎3、指导第3题。‎ ‎(1)观察图,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换一个数,说一说。‎ ‎(3)交流(合理就应鼓励)‎ 四、总结:你学会了什么?怎样学会的?‎ ‎ ‎ 第五课时 练习六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 能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加减法。‎ 教学难点: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举例子复习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思考过程)‎ 一、 基本练习 指导完成第5题。‎ ‎(1)、独立完成。‎ ‎(2)、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三、变式练习 ‎1、指导完成第1题。‎ ‎(1)、指导看懂题意。‎ ‎(2)、学生完成后交流结果。‎ ‎2、指导第2题。‎ ‎(1)、看图理解题意。 ‎ ‎(2)、完成后校对结果。‎ ‎3、指导第3题。‎ ‎(1)、读题,明确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 ‎4、指导第6题。‎ ‎(1)、填写第1竖的结果,观察4个算式与上面3个数的关系,得出规律。‎ ‎(2)、完成后2题。‎ 四、提高练习 1、 指导第3题。‎ ‎(1)、引导学生仔细看图,提出数学问题。‎ ‎(2)、解决提出的数学问题。‎ 2、 指导第7题。‎ ‎(1)、看懂图画意思,提出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 五、开放性练习。(指导第8题)‎ ‎1、先独立解题。‎ ‎2、在小组中交流,讨论:怎样才能把算式更好地写出来?‎ ‎3、交流。‎ 六、总结 整理与复习 教学要求:‎ 1、 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巩固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思考过程。并能正确计算加减法。‎ 2、 发现算式间的规律。‎ 教学重点:发现算式间的规律。‎ 教学准备:卡片 教学过程:‎ 一、 整理与复习进位加法 ‎1、(1)出示一些写有进位加法的卡片,贴在黑板。‎ ‎ (2)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把哪能些算式排在一起?(小组讨论)‎ ‎ (3)小组代表发言。‎ ‎ (4)师小结。‎ ‎2、出示加法表。‎ ‎(1)、填写加法表。‎ ‎(2)、观察加法表,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3)、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 二、整理与复习退位减法 ‎1、(1)出示一些写有退位减法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 (2)讨论:哪些算式能放在一起?‎ ‎(3)交流。‎ 1、 出示减法表。‎ ‎(1)填写减法表。‎ ‎(2)观察减法表,你能发现什么?在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三、说一说 ‎1、看图理解题意。‎ ‎2、用书上的句式说一说。‎ 四、总结 教学反思:‎ 机动 二课时 八、认识钟表 单元教学目标:‎ 1、 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 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半时,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课程标准中相对的知识技能目标: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第一课时 小明的一天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点。‎ 2、 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会认读整进、半时。‎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认识整点与半点的特点。‎ 教学准备:钟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教师先出一个谜语,让学生猜一猜。‎ 2、 出示各种漂亮的钟,激发学生认识钟表的欲望。‎ 3、 拿出实物让学生辨整点与半点时钟分别是如何敲的?‎ 二、说一说。‎ 1、 说说课本当中,小明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结合小组讨论。‎ 2、 小朋友的一天又是怎样度过的呢?‎ 三、认一认。‎ ‎ 具体地说说小明几点在干什么?‎ 一、 比一比。‎ ‎ 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半时和整时的区别,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讨论完后请小组长代表发言,最后教师作出总结。‎ 二、 结合实践。‎ 1、 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时间的。‎ 2、 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三、 练一练。‎ 1、 第1、2题都是巩固钟表的认识.‎ 1、 小调查是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说一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作为一次家T作业,第二天来进行组织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小芳的上午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整点与半点。‎ 2、 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的含义。‎ 3、 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整进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的含义。‎ 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讨论过一点与差一点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尝试认表。‎ 1、 教师出示书上的挂图,让学生认认图中的钟表。‎ 2、 第3幅9点整学生会认,其它三幅让学生说说他们是如何认的?‎ 二、说一说。‎ 1、 说一说小芳的上午是如何度过的?‎ 2、 我们应该怎么做?(讲卫生、准时上学、尊敬国旗等。)组织讨论。‎ 三、练一练。‎ 1、 第1题这种题型很受小朋友的欢迎,请小朋友来当一回啄木鸟医生,辩认各种小动物认的钟是否正确。‎ 2、 第2题把整点、半点、整点过一点与差一点整点四种类型放一起,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后,再连一连。‎ 四、实际应用。‎ 1、 教师出示钟表实物,随面进行调试,让学生认一认是几点钟。‎ 2、 反过来,教师说出几点,学生上来摆一摆。‎ 教学反思:‎ 第九单元 统计 单元教学目标:‎ 1、 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举,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 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课程标准中想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1、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 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条形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3、 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计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 4、 根据统计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最喜欢的水果(2课时)‎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参与统计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 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3、 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难点:‎ 体验数据、实物整理、统计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启发教学,实践体会。‎ 1、 我们班要举行元旦联欢会,需要习一些水果,现在市场上苹果、梨、香蕉、桔子这四种水果最多,咱们调查一下到底习哪种水果吧!‎ 2、 小组活动:‎ 第组一张白纸,四种水果画片。每人选一种最喜欢吃的水果,贴在纸上,让大家一眼看出你们组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完成后,贴在黑板上展示。‎ 1、 全班交流:‎ 同学们评议哪个组的图让大家一看就知道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帮助我们班决定习哪些水果。通过讨论,得出贴图片时要一边对齐,按种类顺序排列,左右也要对齐,并允许贴得不符合要求的小组重新调整。‎ 2、 各小组的统计图进行汇总,制成全班爱吃的水果统计图及统计表,并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练一练:‎ 1、 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1)喜欢吃苹果和梨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 ‎(2)香蕉比梨少多少个?‎ ‎(3)最多的是什么?最少的是什么?‎ 2、 说一说:‎ ‎(1)哪样东西最多?最样东西最少?‎ ‎(2)哪两样东西同样多? ‎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讨论)‎ 3、 第1题先让学生观察图意,明确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让学生数一数各种图形的数量,体会数据的整理过程,再动手画图,完成填空。可以让几个小朋友合作完成。‎ 4、 第2题,先让学生把书后附页上的水果图剪下来,再独立解决问题。‎ 5、 第3题,通过学习独立的调查,整理数据,表达结果,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6、 迎新年。‎ ‎(1)先让学生独立去观察图。‎ ‎(2)引导学生根据图意提出并解决问题。‎ ‎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说一说自己班如何过新年,开展哪些活动,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学反思:‎ 总复习(3-5课时)‎ ‎ 学期知识技能的评价建议:‎ 1、 正确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其顺序,并能比较大小。‎ 2、 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在本学期结束时,要求学生每分钟能正确计算8道左右,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用图画呈现的简单问题。‎ 3、 会比较多少、大小、高矮、长短、轻重等;会按照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体;会认读整时、半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整时四种情况。‎ 1、 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其顺序,并能比较大小。‎ 2、 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 3、 会比较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会按照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体;会认读整时、半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整时四种情况。‎ 4、 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 教师与学生一起复习所学内容,为后面的练习做铺垫。‎ 二、练一练。‎ 1、 第1题可先让学生观察图,明确题意,再说一说左上、右下、右上、左下所指示的位置,并填空。‎ 2、 第2题,先让学生填空,再说一说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规律,再填空。‎ 3、 第3题是巩固数的组成。‎ 4、 第4题目的是能正确熟练地进行20以内加减法运算。‎ 5、 第5题巩固认识钟表的四种情况。‎ 6、 第6题是巩固比较数的大小,它不是直接把两个数字拿来比,而是要先运算再比较大小。‎ 7、 第7题先让学生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再提出问题并交流和解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8、 第8、9、11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并且列式计算。‎ 9、 第12题,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图,明确图中符号的含义和题目的意思,再进行统计。‎ 10、 第15题,先观察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独立地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在此可组织交流与讨论。‎ ‎11、第18题,是一幅连环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编数学故事,然后说一说,算一算。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 教学计划 一、 学生情况分析 一(5)班共有学生 人,其中男 人,女 人,一(6)班,共有学生 人,其中男 人,女 人,学生上课发言积极的学生不多,说话能力不是很强,也不够完整,这学期着重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 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 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 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 ÷现实的 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 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 全过程,感受统计的 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 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 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 1、 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我找……”‎ 1、 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2、 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3、 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4、 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 5、 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调查你们班每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6、 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1)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2)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等 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中的作用。‎ 一、 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20以内数的认识 ‎20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教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二)加减法的处理 ‎1、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2、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事实上,10以内数的合成分解与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教材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 ‎3、加减法学习内容的编排有分有合,加减法的提前混编。加减法提前混编的优点有: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即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二是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减法存在某种关系,从不同角度揭示相同的数量关系。三是从心理学角度看,加减编后学习内容更富有变化和挑战,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 ‎4、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 ‎(三)空间与图形的安排 ‎1、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项基本内容,确定位置与顺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进行描述。‎ ‎2、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 (一) 分类与统计的编排 分类的经验不仅是进行统计活动的必要基础,教学概念的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分类的行为,所以认识物体始于对物体分类。‎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一)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 ‎(四)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五、教材的评价建议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的“做数学”。‎ ‎(二)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 ‎(三)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象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日 期 教 学 内 容 课 时 备 注 ‎1‎ ‎9.1—9.5‎ 生活中的数(4)‎ ‎4‎ ‎2‎ ‎9.8—9.12‎ 生活中的数(4)、比较(1)‎ ‎5‎ ‎3‎ ‎9.15—9.19‎ 比较(5)‎ ‎5‎ ‎4‎ ‎9.22—9.26‎ 比较(2)、加减法(一)(3)‎ ‎5‎ ‎5‎ ‎9.29—10.3‎ 加减法(一)(2)‎ ‎2‎ 国庆放假 ‎6‎ ‎10.6—10.10‎ 加减法(一)(5)‎ ‎5‎ ‎7‎ ‎10.13—10.17‎ 加减法(一)(5)‎ ‎5‎ ‎8‎ ‎10.20—10.24‎ 加减法(一)(5)‎ ‎5‎ ‎9‎ ‎10.27—10.31‎ 大家来锻炼(1)、分类(3)、位置(1)‎ ‎5‎ ‎10‎ ‎11.3—11.7‎ 位置与顺序(5)‎ ‎5‎ ‎11‎ ‎11.10—11.14‎ 认识物体(3)、加减法(二)(2)‎ ‎5‎ ‎12‎ ‎11.17—11.21‎ 加减法(二)(5)‎ ‎5‎ ‎13‎ ‎11.24—11.28‎ 加减法(二)(5)‎ ‎5‎ ‎14‎ ‎12.1—12.5‎ 加减法(二)(5)‎ ‎5‎ ‎15‎ ‎12.8—12.12‎ 认识钟表(2)、统计(2)‎ ‎4‎ ‎16‎ ‎12.15—12.19‎ 迎新年(1)、总复习(4)‎ ‎5‎ ‎17‎ ‎12.22—12.26‎ 总复习(3)‎ ‎5‎ ‎18‎ ‎12.29—1.2‎ 期末评价 ‎19‎ ‎1.5—1.9‎ 期末评价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愉悦。‎ 2、 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0——10各数。‎ 4、 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二、单元教学建议:‎ ‎1、本单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教学时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数、人数、读数、写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实物操作,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 ‎2、学校教育的开始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学时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在学生做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指导。‎ ‎3、初入学的学生不太容易分辨数字的结构和笔顺,容易搞错上、下、左、右的位置。由于学生的手指肌肉不是特别灵活,要把数字写的正确、整齐、匀称是比较苦难的,因此,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可以要求学生每次少写几个,经常练习,除课本中的练习外,教师可组织学生在田字格本中练习写数,逐步提高。‎ 4、 本单元课时安排:8课时 第一课时 可爱的校园 一、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书中情境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 教学流程设计 三、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小组交流的作用。‎ 1、 寻找身体上的数 师:1——10这几个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我们身上就有许多,快找一找,说一说!‎ (1) 学生之间互相观察,互相说。‎ (2) 集体反馈交流。‎ ‎(学生可能说:有1个脑袋,1张嘴,10个手指等。只要说得对,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同时要注意让学生把话说完整。)‎ 2、 寻找教室里的数 师:同学们在自己身上找到了这么多的数,真了不起!快来看看我们的教室,你们能发现哪些数?‎ (1) 学生独立观察,寻找个数。‎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3) 集体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有1块黑板,2扇门,6盏灯,25张桌子,47名学生……对于能说出比10大的数的学生要及时鼓励。)‎ 3、 寻找校园里的数 师:现在,我们要数一数“可爱的校园”中的数。‎ (1) 学生独立观察,寻找个数。‎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3) 集体交流。‎ 4、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在忙什么啊?你发现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在数数,发现我们身边到处都是数学)‎ 5、 布置学生实践活动 课后到校园到处看看,边看,边和小朋友交流,再把看到的记下来,明天上课和大家一起交流。‎ 四、 教学反思 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原有的基础,对1—10的数的“数数”的要求,基本上都能完成。但是,由于课堂常规的影响,学生的观察、说话、倾听的习惯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第二课时 快乐的家园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1可以表示1个体(如1个萝卜),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如1筐萝卜),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 ‎2、借助挂图引导学生充分观察,交流图中物体的数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数“1”的含义。‎ 三、教学流程设计: ‎ ‎1、学习1可以表示什么?‎ 观察课本中的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用数学的语言来叙述。‎ ‎(1个萝卜、1筐萝卜、1个太阳、1座大山……)‎ 说说1个萝卜和1筐萝卜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用到1的地方?‎ ‎2、学习2、3、4可以表示什么?‎ ‎(1)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说说看到了什么?‎ ‎(2)互相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是什么看的?‎ ‎(3)集体交流。‎ 体会数不仅可以表示多少(如运动员的人数),也可以表示顺序(如小运动员球衣上的号码)。‎ ‎3、练习 ‎(1)连线。(找朋友)先让学生观察,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数一数,画一画。‎ 先让学生说说,你在这里看到了什么?‎ 书上是怎么来表示看到的数的?你能用自己喜欢的画画来表示吗?‎ ‎(3)选同样的数。老师说清题目的意思,在让学生自己完成。可以用两种方法,一是数出左边的数量,再从右边选出同样数量的物体圈上,二是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然后再圈起来。‎ ‎4、小结: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玩 具 一、教学目标:‎ ‎1、借助儿童喜欢的玩具,使学生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 ‎2、通过小组合作,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流程设计:‎ ‎1、数一数,说一说。‎ ‎(1)让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自己数一数,说一说。‎ ‎(2)小组交流,你数出什么?是怎样数的?‎ ‎(3)全班反馈。‎ ‎2、写数 师:这些数你会写吗?你喜欢些哪个?‎ ‎(1)学生自己写喜欢的数。‎ 师:你认为自己哪个写的最好?板演 ‎(2)学生板演后比较 比较过程中要讲出写数的方法。‎ ‎3、实践练习 ‎(1)写数,让学生自己写,同桌说说各个数所表示的意思。‎ ‎(2)看数划线,学生弄清题意后自练。‎ ‎(3)数一数,填一填,知道这些数所表示的意思。‎ ‎4、小结:这节课你感到最有趣的是什么?‎ 四、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小猫钓鱼 一、教学目标:‎ 借助情景,感知“0”的真实含义,会正确书写“0”‎ 二、教学重点:理解“0”的含义。‎ 三、教学流程设计 ‎1、创设情景 ‎(1)出示小猫钓鱼图,讲故事导入,提出问题?‎ 第1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写几呢?‎ 第2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写几呢?‎ 第3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写几呢?‎ 再来看看,第四只小猫它钓了几条鱼呢?‎ 一条都没有怎么来表示呢?‎ ‎2、自主探索,体验0的含义 ‎(1)学生自主思考,怎么来表示“一条都没有“‎ ‎(2)同桌交流 ‎(3)集体反馈。‎ 得出:一个也没有时用“0”表示。‎ ‎0是一个数,比1、2、3、4……要小。‎ ‎(4)指导“0”的书写。‎ ‎3、实践体验 ‎(1)学生“分铅笔“‎ 理解“0“的含义(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 想一想“0还可以表示什么?‎ 同桌交流,全班反馈。‎ ‎4、拓展巩固 ‎(1)数一数有几朵花,并写下来。‎ ‎(2)读一读,写一写。‎ ‎(3)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0”‎ ‎5、小结:这节课你感到最有趣的是什么?‎ 四、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文 具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会正确书写这些数。‎ 二、教学重点:能正确地数6——10的数及书写。‎ 三、教学流程设计:‎ ‎1、找朋友 交流图意。‎ 先独立数数,说出每副图中有什么?多少?》‎ 如:第一幅图中有铅笔10枝。‎ 再连一连 连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说说自己是怎么连的。‎ 全班交流。‎ ‎2、活动 ‎“数一数”自己的铅笔盒里的文具。‎ 充分进行观察操作,引导学生交流,再说一说铅笔盒里有什么?有多少?‎ ‎3、写一写 小朋友能正确地数出这么多的文具用品,真了不起,我们一起来写写吧!‎ ‎6个圆圈,6本书,6枝铅笔,用“6”表示。‎ 学写6,‎ 同样的方法理解7、8、9。学写7、8、9。‎ 注意书写“8”的顺序,师先师范,学生再练习。‎ 还要注意6和9的区别。‎ 让学生说说。‎ 在书写练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写写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或“门牌号码”!‎ ‎4、6、7、8、9、分别可以表示什么?‎ ‎5、练一练 先要弄清图意,看懂第一幅图提出的示范,再独立完成,“数一数,画0,再写数,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思想,逐步体验实物,符号,数字之间的联系。‎ 第3题,学习数数,数数可以顺着数,也可以倒着数。‎ 本题是发射火箭倒记时的情境,可以先从1数到10,然后再从10数到1。‎ 一、 教学反思 数文具这个环节,学生虽然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是由于秩序教乱,学习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写数,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的写出数,有写同学在8书写的时候,顺序不是很对!‎ 第二单元 比较 一、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经历比较实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二、单元教学建议:‎ ‎1、提供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2、引导学生思考与交流。‎ ‎3、联系生活实际,自己比较活动。‎ ‎4、本单元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 动物乐园 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2~3页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初步学会数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 (2)、初步体会数的广泛性。‎ 1、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交流等探求活动,初步形成数感,锻炼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 情感目标:‎ ‎(1)、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初步形成合作参与意识,尊重与欣赏他人的意识。‎ ‎(2)、形成对学习的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养成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们现在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你们来到学校,看到咱们的校园非常美丽吧?今天,动物学校也开学了,小动物们也背着书包来到学校,猜猜看,动物学校有些什么动物呀?‎ 生:有小兔、小猴、小狗、小熊、大象、小松鼠、小猫……‎ 师:小朋友们想的真多,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动物学校开学的情况吧!(出示主题图)‎ ‎(点评:教师利用语言魅力,使学生感知校园的美丽,并通过故事情节将孩子引入动物世界的童话中去,从而激发学生愿意观察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 探究活动 1、 任意观察 问:看看动物学校有什么?‎ 师:数数图上的动物分别有多少。它们都在什么地方?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伙伴吗?‎ 指定部分学生汇报。‎ ‎(点评:让学生尽情地看,使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自主地、有兴趣地观察,自然感知各数,自我体会发展——数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渗透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形成对数的感知和表象,初步体会交流的快乐。)‎ 1、 探讨数数规律 师:刚才你们的汇报都非常好,但是老师一样一个小小的建议,能不能按照一定的方法来数一数呢?‎ (1) 四人小组内探讨数数规律。‎ (2) 汇报:你们是怎样数的?‎ 小组甲:先数数目小的,再数数目大的。‎ 小组乙:先数远的,再数近的。‎ 小组丙:先数上面的,再数下面的。‎ 小组丁:从左边数到右边。‎ (3) 互评:你们认为你们组的数法有什么优点?你们认为别的小组方法比你们组好在什么地方?你想为他们提什么建议?‎ (4) 教师小结:真能干,你们用不同的方法仔细观察了动物学校各个物体的数量,会正确的数出1~10各数。‎ ‎(点评:让学生在互相启迪过程中感知认识,完善认识,并感受到如何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和倾听他人意见。在看、数、听、说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交流信息、收集信息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个性化。课堂成了学生探索与交流、自由表达观点、实现心灵放飞的舞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情感。)‎ (二) 及时强化,层层深入 1、 寻找身体上的数 (1) 同桌之间互相观察、交流。‎ (1) 集体反馈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2、 数周围的实物 3、 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1) 手里最多能拿几支粉笔?‎ (2) 盘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 (3) 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4、 寻找校园里的数(可带领学生去操场上找一找,说一说。)‎ ‎(点评:在整个练习过程中,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看、猜、想、说、验,让学生主动探索,集体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渗透估计的意识,使学生在相互启发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有益于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 四、教学反思 高矮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体会高矮的相对性,渗透帮助他人的教育。‎ 二、教学流程设计:‎ ‎1、图片出示,创设情景 长颈鹿和大象谁高谁矮?‎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问题。‎ ‎(2)同桌交流。‎ ‎(3)全班反馈。‎ ‎2、选用哪个钉子好?‎ ‎(根据生活经验,厚的木版用长一些的钉子,薄一点的木板用短一点的钉子。)‎ ‎3、哪跟绳子最长,哪根最短?‎ ‎(图略)‎ 说一说,比较的方法以及理由。‎ ‎4、拓展练习 汽车能否从桥下通过?‎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问题。‎ ‎(2)同桌交流。‎ ‎(3)全班反馈。‎ ‎5、比较站在不同高度上的小兔子的高矮。‎ ‎(1)学生观察,‎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注意让学生说说比较高矮时要注意什么?(同一个起点)‎ 1、 从短到长依次排起来。‎ 这题的比较方法可以是数方格的方法。‎ ‎(1)学生观察,‎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三、教学反思:‎ 学生对高矮和长短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上课的效果比较明显,比较小兔这一环节容易出错。‎ 轻重 一、教学目标 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和理解。‎ 二、教学流程:‎ ‎1、指导学生观察情景图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引出课题。‎ ‎2、拓展延伸 ‎(1)掂一掂,‎ 请学生拿数学数和铅笔盒掂一掂,哪个重,哪个轻。‎ ‎(2)书上练习 认为哪个重画“O”,哪个轻画“×”‎ ‎3、重点第4题,不要求所有学生会做。‎ 三、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有几枝铅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 ‎2、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 教学重点:加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流程设计:‎ 一、有几枝铅笔(学生摆)一共几个人。‎ ‎1、先让学生观察表演,2人小朋友,又来3个小朋友,一个几个小朋友?‎ ‎2、让学生摆一摆,同桌合作。‎ ‎3、说一说,摆的意义。‎ ‎4、认识加号 ‎2+3=5‎ 二、摆一摆,自主探索 学生根据图片,自己摆一摆,说一说。‎ 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三、实践应用 ‎1、让学生观察后说出算式,说一说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做?‎ ‎2、第1题,学生自己计算后核对。‎ ‎3、先根据图意,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是这样想的?‎ ‎4、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5、说一说,你、在生活重发现的加法问题。‎ 四、教学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内容:有几辆车 教学要求:‎ 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会列出不同的算式。从而形象地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他们位置,得数不变。‎ 教学重难点:、体会加法交换律 教学流程设计:‎ ‎1、情景创设 ‎(1)让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2)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3+2=5 2+3=5‎ ‎2、自主探究,得出规律 ‎(1)学生观察比较上面两个算式之间的异同。直观感知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2)摆一摆 让学生用自己的铅笔,摆一摆。‎ 说一说,对着同桌说一说摆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全般交流。‎ 得出加法交换律。‎ ‎3、实践巩固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试一试,‎ 独立提出问题。‎ 全班交流解题。‎ ‎(2)第一题,可先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再进行练习。‎ ‎(3)第2、3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4)一共有几位小朋友,我排成第几个?‎ 这个问题,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同桌尝试解决。‎ 小组交流情况,全班反馈。‎ ‎(5)共有几只小鸟 学生独立观察,列式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内容:摘果子 教学要求:‎ 通过摘果子这一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含义,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中的联系。‎ 教学重点:减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1、分果子情景创设,‎ ‎(1)先让学生同桌合作分果子,‎ ‎(2)说一说,分的过程。‎ ‎(3)得出算式5-2=3‎ 1、 自主探究,体验减法 ‎(1)认识减法算式,和“-”号。‎ ‎(2)找一找,说一说身边的减法。‎ ‎3、初步尝试 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一做。‎ 学生交流。‎ ‎4、实践巩固 ‎(1)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 ‎(2)练一练第1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可用手帮助。‎ ‎(3)第3、4、5,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引导发现其中的规律。‎ ‎5、数学游戏,学生同桌进行。‎ ‎6、小结:这节课你什么地方学的最有趣啊?‎ 教学内容:小猫吃鱼P28‎ 教学要求:‎ ‎1、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2、初步渗透涵数的概念。‎ ‎3、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开放题的教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小猫吃鱼”的图。‎ ‎2、独立观察,想一想每幅图的意思。‎ 二、教学新课 ‎1、发现问题。说说“小猫吃鱼”的故事,你发现了什么?‎ ‎2、提出问题。看了图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尝试解决问题。‎ ‎(1)同桌讨论自己想到的问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尝试列式,互相说说我为什么这么列?‎ ‎(3)集体反馈,说说你跟同桌一起讨论出了什么?有什么新的发现?‎ ‎4、套圈游戏 ‎(1)预测可能会套上几个圈,有几个没套上。‎ ‎(2)实践套圈,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3)还有哪些可能?同桌讨论并写出算式。‎ ‎5、看吹泡泡的连环画做题 ‎(1)生独立做题。‎ ‎(2)说说4幅图的意思,理解被减数是怎样在变化的。‎ 三、练习巩固 ‎1、计算。学生独立完成,说说“5-5”表示的意思。‎ ‎2、算一算。先指导学生看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练习,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3、开放题。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先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展开想象,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4、数学故事,先让学生讲述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练习一 P30‎ 教学要求:‎ ‎1、能熟练地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演示,初步学会整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找规律填数。‎ 教学准备:小棒或小圆片、算式卡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练习5以内的加减法 ‎1、第一题:先观察情境图,提出教学问题;再列式计算。‎ ‎2、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 ‎3、第五题:“找家”,先算一算,再连一连。‎ ‎4、第六题: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练习,讨论交流“□+□=5”和“□-□=1”这两个算式,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想出不同的答案。‎ ‎5、第七题:先让学生猜一猜每个盒里会有哪些卡片,再把卡片打乱次序分组整理,指导找到较好的整理方法。‎ 二、找规律填数 ‎1、第3题:先拿出学具进行演示,再让学生独立填空,最后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说说每次多几个或每次少几个。‎ ‎2、第4题:‎ ‎(1)引导学生观察第1小题。‎ ‎(2)组织生分组交流。‎ ‎(3)反馈讨论结果。‎ 其它两个小题教法同第1小题 教学内容:猜数游戏 P32‎ 教学要求:‎ ‎1、通过游戏活动,学会“7”和“6”的加减法。‎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6”和“7”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小豆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数游戏 ‎1、拿出各自准备好的小豆,同桌两做游戏。‎ ‎2、边做游戏边完成书上的题目。‎ ‎3、集体交流。‎ ‎4、整理板书。‎ 二、想一想 ‎1、讲故事引入题目。‎ ‎2、观察图,说说图意,独立完成书上的两组题。‎ ‎3、想像:说一说还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生说师板演。‎ 三、练一练 ‎1、连一连。根据图示独立完成。‎ ‎2、做一做。先独立看题,完成题目,再同桌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3、计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四、数学游戏 ‎1、知道怎么玩。‎ ‎2、玩一玩。‎ ‎3、回家后,找家里人玩一玩这个数学游戏。‎ 教学内容:跳绳 P34‎ 教学要求:‎ ‎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8”和“9”的加减法。‎ ‎2、指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 教学重点:‎ 学会“8”和“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讨论 ‎1、观察图提出问题。‎ ‎2、指名回答,列出算式。‎ ‎3、分小组交流算法。‎ 三、画一画 ‎1、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涂色,一人记录算式。‎ ‎2、组织全班交流,整理出算式。‎ 四、练一练 ‎1、说一说,填一填,先学生独立填写,再指名回答,并说出这样列的理由。‎ ‎2、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凑成9,先指导学生看明白题目的意思,再连一连,同桌检查连好的结果。‎ 五、拓展练习,数学故事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猜一猜八戒吃了几块西瓜,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师巡回指导。‎ 六、课外延伸 放学后,想一想写一写有关“8”和“9”的加减法算式,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教学内容:可爱的企鹅 P36‎ 教学要求:‎ ‎1、学会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巩固“8”和“9”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巩固“8”和“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小图片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境图,介绍图中的景物。‎ ‎2、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 二、讨论、解决问题 ‎1、指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并理解图中的大括号、问号各表示什么?‎ ‎3、学生独立做题。‎ ‎4、集体交流反馈。‎ 三、试一试,尝试练习 ‎1、拿出小图片,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 ‎2、完成表格的填写。‎ 四、练习 ‎1、口算,生独立完成。‎ ‎2、看图列式计算。先观察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 ‎3、说一说,填一填。先同桌说一说,再指名说,不局限于一种填法。‎ 五、数学游戏 ‎1、说清游戏的玩法。‎ ‎2、同桌或四人小组玩一玩,师巡回指导。‎ 教学内容:练习二 P38‎ 教学要求:‎ ‎1、巩固6、7、8、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算式卡、小圆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生独立完成,请一生到黑板上练习。‎ 二、画一画,填一填 先让学生画一画,再根据画好的进行填空,注意画图要与填算式相对应。‎ 三、看图做题 ‎1、第3题:生独立看图,完成题目,集体交流,答案不唯一。‎ ‎2、第4题:先指导看清图意,体会大括号、问号的含义;再由生独立完成题目。‎ ‎3、第4题的拓展训练。如果船上的总数是人呢?‎ 如果捉迷藏的小朋友是4人呢……‎ 四、连一连 指导学生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再把得数相同的用线连起来。指名两名学生板演。‎ 五、小动物回家 先在黑板上贴出“6”、“7”、“8”、“9”四座小房子的图。再组织学生做贴卡片的游戏,帮助它们找回自己的家。找对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六、数学游戏 先讲评游戏的玩法,再请学生同桌组成一个组玩一玩、填一填。‎ 教学内容:分苹果 P40‎ 教学要求:‎ ‎1、学会有关“10”的加减法,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加法和减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有关“10”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小圆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苹果 ‎1、用小圆片代替苹果,动手分一分,并说出相应的算式。‎ 先自己分,再小组交流。‎ ‎2、分组发言,整理板书 在发言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说。‎ ‎3、完成书上10的组成练习。‎ 二、练一练 ‎1、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连一连 先指导读懂题意,再连一连,生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2、口算。生独立练习。‎ ‎3、爬台阶。‎ (1) 出示小狗爬台阶的图,谈话引入。‎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小老鼠用一根骨头引小狗上楼去,总共有几级台阶,小狗爬到了第2级,还有几级?……‎ (3) 移动小狗的位置,它现在又爬到了第几级,还有几级?……‎ ‎9、说一说,填一填。‎ ‎(1)先让学生独立填写表格。‎ ‎(2)把算式与图结合起来说一说。如10-8=2表示有10条鱼小猫钓上8条,河里剩2条,也可以表示河里还有8条鱼钓上来2条鱼。‎ 三、数学游戏 同桌两个同学合作完成。‎ 教学内容:操场上 P42‎ 教学要求:‎ ‎1、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2、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准备:投影、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 ‎1、根据图意请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尝试解决“学生比老师多几人”这一问题。先拿出小圆片摆一摆,说一说,再比一比。‎ ‎3、学习解决书中其它的几个问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思考: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巩固练习 ‎1、摆一摆,填一填。先根据题目独立完成,再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 ‎2、看图,填一填。先观察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看图,说一说“都坐下的,还有( )把椅子空着。”‎ 先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再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实践活动“小调查”‎ ‎1、组织学生调查各自小组的男女人数。‎ ‎2、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四、课外延伸 回家后,数一数,比一比家中的一些物品。‎ 教学内容:乘车 P45‎ 教学要求:‎ ‎1、初步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2、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教学问题。‎ 教学准备:投影、小圆片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观察说说图的意思。‎ ‎2、指名说一说。‎ 二、学习讨论 ‎1、模拟上、下车的游戏。‎ ‎2、独立填写书上的空格。‎ ‎3、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结合实际,提出一些连加、连减混合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三、试一试 ‎1、看清算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用小圆片摆一摆,算一算。‎ 四、练一练 ‎1、说一说,算一算 ‎(1)观察图,把三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列出算式算一算。‎ ‎2、口算,生独立完成。‎ ‎3、看图。‎ ‎(1)数出△、○、□各有几个 ‎(2)比一比谁比谁多(少)几个?‎ ‎(3)填一填。‎ ‎4、说一说,填一填。‎ ‎(1)同桌两人看图说一说,填一填。‎ ‎(2)集体讨论、反馈。‎ 教学内容:练习三(P46-4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在集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明白算理。‎ 教学准备:1-10数学卡片、算式卡片、头饰 教学方法:情境活动教学 一、第1题教学 今天,动物园来了很多小客人,他们都想找一个好朋友,可是却没能找到。让我们班这些聪明的小朋友们一起来帮忙找一找。‎ 分给10个人动物头饰,一张数字卡片。‎ 要求:‎ ‎1、找出的好朋友必须是两个数合起来组成10。‎ ‎2、边唱《找朋友》边做。‎ ‎3、汇报:________的好朋友是_________‎ 二、第2题教学 解放军叔叔想考考我们班的小朋友打靶的本领。‎ 看第2题,明确题意。‎ 独立完成,校对 三、第3题教学 ‎1、整体估计是黑棋子多,还是白棋子多。‎ ‎2、数一数每种棋子的数量。‎ ‎3、进行比较:_______比______多_______。‎ ‎_______比______少_______。‎ ‎4、完成练习,校对。‎ 四、第4题教学 ‎1、看清题意。‎ ‎2、独立完成。‎ ‎3、小组交流。‎ 五、第5题教学 老师看时间,要求在2分时间内完成。‎ 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六、第6题教学 1、分小组模拟比赛。 2、小结评议。‎ 七、教学游戏:‎ 理解8的组成:你出6,我出2。你出( ),我出( )。‎ 八、回顾总结。‎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归纳,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并能正确地计算。‎ ‎2、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自己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归纳、整理。‎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今天这堂课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写一写我们学过的算式。看谁写得又快又多。‎ 二、10以内加减算式的整理 ‎1、让学生尝试写出10以内的有关加法算式。‎ ‎2、小组交流:列出的有算式。‎ ‎3、试着进行加法表的整理。‎ 怎么整理?按照得数是10、9、8、7、6、5、4、3、2、1、0进行整理、归纳。(放手让学生小组间合作交流,共同完成。)‎ 每组发给一张表格,完成表格。‎ ‎4、小组推荐一人进行汇报。‎ ‎5、继续讨论:‎ 根据小组间填的表格进行讨论:‎ 竖着看、横着看、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6、汇报讨论学习情况?‎ 三、10以内的减法算式的整理 ‎1、看61页上面的图,仔细观察:‎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 ‎2、弄清题意,说一说应怎样整理减法算式。‎ ‎3、小组交流。‎ ‎4、让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5、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从表中可以发现哪些规律。‎ ‎6、小组汇报。‎ 四、回顾总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说一说:‎ 我学会了____________‎ 我最喜欢____________,你呢?‎ 教学内容:大家来锻炼 教学目标:‎ ‎1、借助“大家来锻炼”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生活中蕴含丰富的数学问题,从中可以提出有趣的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2、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校园的美丽与可爱,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问题。‎ 教学准备:观察校园,身边的事物。‎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校园。介绍自己喜欢的活动。‎ ‎2、想一想从中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加以讨论。‎ 二、新课教学 ‎1、观察课文中的插图。‎ ‎2、进行独立思考。‎ ‎3、引导学生根据图意提出各种教学问题。‎ ‎4、自己解决问题。‎ ‎5、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6、提出问题给予评价。‎ ‎7、适当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三、实践活动 让学生到校园里走一走,找一找有关的数学问题,然后进行交流并尝试解答。‎ 四、分类 单元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3、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技能目标:‎ ‎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整理房间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渗透爱劳动、爱家庭的教育。‎ 教学重点: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水彩笔、各种学具 教学方法:活动参与 教学过程:‎ 一、整理房间 ‎1、出示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看到小明的房间,你想说什么?‎ ‎2、假如你是小明,你准备怎么整理房间?‎ ‎3、根据你的想法自己动手圈一圈,画一画,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 ‎4、说一说你是怎么整理的,为什么这样整理。‎ 二、巩固练习 ‎1、把会飞的动物涂上颜色 ‎(1)学生自己观察,明确题意;‎ ‎(2)独立完成;‎ ‎(3)评析。‎ ‎2、在水果下面画√,蔬菜下面画○。‎ ‎(1)明确题意:‎ 看看第2题图上有什么,可不可以给它分类。‎ 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2)完成练习 ‎3、分一分 ‎(1)看题目:‎ 说图上有些什么,按照什么要求给它分类。‎ ‎(2)分一分,归归类。‎ ‎(3)校对,评议:‎ 玩具:⑵⑸⑿‎ 文具:⑶⑷⑹⑺⑼‎ 服装鞋帽:⑴⑻⑽⑾‎ 三、实践活动 自己整理自己住的房间,回来交流整理的方法。‎ 看谁最爱劳动!‎ ‎ ‎ 教学内容:整理书包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按照确定好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学习用具,几何图形。‎ 教学方法:情境活动参与教学。‎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组织讨论: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 ‎2、让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的图。‎ 说一说这两个小朋友怎样整理的。‎ ‎3、小结:‎ 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是一样的,在不同标准下呈现多样性。‎ 二、练一练。‎ ‎1、分一分,说一说。‎ ‎(1)怎么分?说标准。‎ 可以按年龄分类,按性别分类。‎ ‎(2)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按颜色分类,按样式分类,按样式和颜色分类。‎ ‎(3)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分成机动车和非动车两类:大车、小车、自行车三类,按分配个数分成三类。‎ ‎2、看一看,可以怎样分。‎ ‎(1)图上画着什么,可以怎么分。‎ ‎(2)汇报,交流:可以按大小分类,按形状分类。‎ ‎3、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 看图,可以怎样分。‎ 按大小分类,按颜色分类,按用途分类。‎ 三、小结,实践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实践活动。‎ 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 ‎ ‎ 五 位置与顺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和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知识技能目标:‎ 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休的相对位置。‎ 课时安排:‎ ‎4-5课时。‎ 教学内容:前后 教学目标:‎ ‎1、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情境,让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学习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愉快教学 一、导入 森林王国召开森林运动会,许多运动员纷纷报名参加,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出示挂图。‎ 二、森林运动会教学 ‎1、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请提问题。‎ ‎3、说一说:‎ 鹿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松鼠跑第几?小白兔跑第几?‎ ‎4、你还想知道什么?‎ ‎5、跑步比赛的时候,动物赛车比赛开始了。看看他们比赛进行得怎么样?‎ ‎6、出示:(小黑板)‎ 在图中,1号车是第_名,5号车在_号车的后面,在_号车的前面。‎ 自动独立完成,报名汇报。‎ ‎7、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让学生自己观察,说给大家听;交换位置再观察前后变化。‎ ‎2、看图,明题意。‎ 独立完成,评析。‎ ‎3、观察图。‎ 自己说说:下一站是__。我去动物园,还有_站。‎ 四、数学故事 ‎1、看两幅图,用前、后编一个故事。‎ ‎2、指名学生说。‎ 教学内容:上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有关学具、剪刀 教学方法:参与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前后的方位顺序。老师想考一考小朋友们学得怎样。教室的前面是什么?后面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出示主题图。‎ ‎1、仔细看图,说说图上有什么。‎ ‎2、考考你:‎ 小鸟在小兔的_面,小兔在鸟的_面,‎ 松鼠在小兔的_面,松鼠在小鸟的_面。‎ ‎3、指名说,评议。‎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填一填,说一说。‎ ‎(1)仔细观察图。 (2)报名说。‎ ‎2、把6写在上一行,把9写在下一行。‎ 让学生说了哪个数在上,哪个数在下。‎ ‎3、说一说。‎ 仔细看图,同桌讨论,报名汇报。‎ ‎4、请你分房子。‎ ‎(1)自己动手剪贴动物。‎ ‎(2)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5、独立完成思考推理题。评析、校对。‎ 四、小结。‎ 本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 教学内容:左右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领会左右的意义。‎ ‎2、使学生建立有关上下、前后、左右的的初步空间念。‎ 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5样学具。‎ 教学方法:情境活动参与。‎ 教学过程:‎ 一、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1、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 ‎2、我们常常用左手做哪些事?‎ ‎3、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你身边还有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要求摸着说。‎ ‎4、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要求: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学生做,老师评。‎ 二、理解左边与右边。‎ 出示摆一摆教学图。‎ ‎1、请大家也来摆一摆。‎ ‎2、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 ‎3、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4、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 ‎5、有不同的意见呢?‎ 演示练习:‎ ‎6、请你们打乱学具摆一摆,说一说。‎ 三、体验“相对“,并加深理解 ‎1、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举起右手)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2、请你们把右手举起来再判定一下老师举起来的是不是右手。‎ ‎3、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4、做游戏:我们一块儿举左手,看谁举得快又对。‎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各题。 2、分析、评议。‎ 教学内容:教室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关系。‎ ‎2、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和有条理地表达。‎ ‎3、进一步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 教学方法:活动中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 课前我们仔细观察了自己的教室,说说教室里有什么,用上前后、左右、上下等词。有条理地描述。‎ 小组间相互汇报。‎ 指名说。‎ 再看看书上的小朋友他们是坐在什么样的教室里。‎ 看图说一说。‎ 二、应用教学 ‎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说说你家的客厅里都放着什么?‎ ‎ 引导按顺序说。‎ ‎ 说说你的小房间里放着什么?还有厨房间里都放着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自己观察,摸一摸,说一说文具盒。‎ 汇报交流。‎ ‎2、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到火车站的路线。一边指一边说。‎ 学生交流。‎ ‎3、游戏活动。‎ ‎(1)到游乐园里去玩,请你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各有什么?‎ ‎(2)教室里同学们玩捉迷藏游戏。‎ ‎ 说出位置,自己找。‎ 四、小结。‎ ‎ 通过本课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认识物体 ‎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像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单元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单元教学建议:‎ ‎1、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通过自己的活动,增加其感性认识,逐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是在识别层面上进行数学活动,而非表述几何体的特征。‎ ‎2、评价学生识别几何体及名称,评价环境是学生生活实际的引入,考察对几何体的理解。‎ ‎3、考察方位,位置关系。‎ ‎ 教学时间:2教时。‎ ‎6.1 物体分类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几何体,并能结合学生生活积累,增强学生对几何体的感性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认识。‎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 如何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并认识基本几何体。‎ 教学准备:一套供分类的物体,教师有四个几何体模型。‎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情景。(全班参与)‎ 教学时首先用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结合生活实际,记忆一些问题方法,为教学问题铺路。‎ 老师要在班中找一个人,怎么办?‎ ‎1、讨论一:找怎么样的人?(女→七岁→长头发→爱看书→红→姓?)‎ ‎2、讨论二:怎么找人?(按规则找人)‎ 二、进入教学情景,讨论问题。(小组讨论)‎ 给物体分类。(黑板上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并出示课题。‎ 先在小组内讨论,再按照讨论得出的方法分一分各自的物体。学生分类(允许有不同分法,可以是4类,也可以是3类或2类,学生演示不同分法)。‎ ‎ 今天我们来认识这些比较规则的物体。‎ 三、新授,让学生在讨论中求知。‎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 长长的,方方的,是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从桌面上举起来。学生找到后,教师出示长方体。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个物体,摸一摸,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给它起什么名儿?在小组中讨论。学生讨论正方体的特点并反馈。‎ (2) 举起正方体,它的形状和长方体是不是一样?哪里不一样?找出来,再给它起一个名字。学生讨论正方体的特点并反馈。‎ (3) 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图形,贴在黑板上。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P65‎ 演示:长方体→割正方体→割长方体(6个面)‎ ‎2、认识圆柱和球 ‎(1) 同桌互玩两种物体,让学生在玩玩想想中区分圆柱和球,两生扮演小老师,按研究结果,上来介绍圆柱的形状特点。(先在小组里互说,再请代表在班里说。)小朋友在小组里交流学习并反馈。‎ ‎(2) 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圆柱和球体。‎ ‎3、小结 今天我们初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师生图名物三者分辨。说说生活中什么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球?学生讨论并反馈。‎ ‎4、找朋友 每组拿两件你最喜欢的物体,和讲台上形状相同物体放在一起,请两个同学做观察,谁找错谁帮他。‎ ‎5、P64 把今天认识的几种物体认一认,读一读。‎ 四、巩固所学,游戏激趣 1、 做课本上练习。‎ 2、 猜一猜,击鼓传球,一生在袋子里摸球,说形状,其余传球,球停在哪里,就由哪猜他摸的是什么。(或指定形状摸)‎ 3、 小小设计师:让学生用各种形状搭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五、总结,问题的延续声 给每人几个名称标签,自己去贴,明天汇报。‎ 正方体 长方体 圆柱 球 ‎ ‎ 课后评析:‎ ‎6.2你说我摆 月 日 教学目的:‎ ‎1、根据现实情境,通过游戏,进一步识别简单几何体。‎ ‎2、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初步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 ‎4、发展学生空间的观念,并识别几何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把简单的数学问题用游戏放之于现实情境中应用。‎ 课前准备:一些简单的几何体。‎ 教学方法:以问题情景为中心,引导自主学习。‎ 教学流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学习。‎ 一、问题情境 ‎ 师:你知道了四种物体名称,我们来研究一下它们的数学问题。‎ ‎ ‎ 研究一下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分组讨论)‎ 二、建立模型 ‎1、分组研究讨论。‎ 学习要求:(1)讨论这些物体摆放的不同。‎ ‎ (2)准备向全班同学介绍你们的研究结果。‎ ‎2、汇报交流,初构模型。‎ 师:物体间位置可以用上下左右来分析,在小组中交流、汇总的基础上讨论出结果,明确空间关系。全班确定一下其空间位置关系。‎ ‎3、情境迁移,再构模型。‎ 情境呈现:几个几何体积木。‎ 你说我摆,同桌互相进行游戏,随着空间位置关系确立,其积木的个数可以随之增加,说和摆的身份可以变化。‎ 三、解释应用 1、 说一说,写一写。‎ 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正方体(正),圆柱(圆),球体(球)。再同桌互说,并用单个汉字写下来。再用空间位置关系来说。(其形状只要大致正确即可)‎ 2、 看一看,填一填。‎ 让学生自主完成。‎ 3、 摸一摸,说一说。 ‎ 这是一个游戏,可以让学生把操作活动与表达结合起来,可以是学生摸一个物体并说出它的名称,也可以先结合名称再支摸出相应的物体,这一活动可以分组进行。‎ 4、 看一看,数一数。‎ 对本题的解答有一定难度,可以用搭积木的方法先协助解答。‎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2、 前后的关系在生活中应用。‎ ‎‎ 第六单元 加减法(二)‎ 单元知识目标: ‎ 1、 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并能解决与此相关的应用问题。‎ 2、 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3、 通过2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加减法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单元知识技能目标:(相对应)‎ 1、 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位置。‎ 2、 认识><=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的数大小。‎ 3、 能说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含义。‎ 4、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5、 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 单元教学建议:‎ 1、 创设生动活泼的活动情境。‎ 2、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倡导多样化算法。‎ 3、 注重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 4、 用多种练习方式,激发学生产生兴趣。‎ 5、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单元时间:15课时。‎ ‎6.1 捆小捧 月 日 教学目的:‎ 1、 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填写算式。‎ 3、 在教学中渗透数的顺序,并进行社会秩序教育。‎ 4、 学会与人合作,体会计算的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 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每组一个数位计数器及40-50根小棒等。‎ 教学方法:抓问题,用多种游戏,把抽象的数位具体化。‎ 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景,寻找关键问题 1、 数学课研究数学问题,一些小棒会有什么数学问题。‎ ‎(每张桌子发40-50根小棒,玩小棒时间为3-5分钟)‎ 2、 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目的:练习20以内数的顺序,也可以在玩小棒中发现十根捆一捆)‎ 3、 游戏,看谁的手小巧。‎ 老师报数,学生用棒子表示,讨论:快的同学的诀窍。‎ 出示:十根可以捆一捆。‎ 再进行游戏,让学生习惯中把1捆当作10根用。‎ 4、 完成:‎ ‎ ( )个一 ( )个十 试一试,在计数器拔出10‎ 个位只有几颗珠子,怎么办?(10个一是1个10)‎ 在个位拔上一颗珠子,表示1个十,也表示10个一。‎ 二、自主合作,解决数位顺序。‎ 在解决了10是1个十也是10个一后,还能过度试一试在计数器上表示。接下来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数位,组成和算式结合,理解11-20各数。‎ ‎1、11-20各数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呢?‎ 问题提出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加以解决,并结合P68的图示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实现生生互动。‎ ‎(这儿注意11-20的表达多样,只要求至少一样,方法选择,方法应用应由学生通过自主交流来确定。)‎ ‎2、1个十, 1个一 是11 10+1=11‎ ‎ 10和11,十位上是1,没有变,个位由0变成1,就是11。‎ ‎3、15 、19 、20的数位可重点检查。‎ ‎(20的数位可由10-20,也可19-20来描述。)‎ ‎4、小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数位不一样,数也不一样,十位上1表示1个十,个位上1表示1个一。‎ ‎5、练习:(口算)‎ ‎10+9 10+8 10+7 10+6 10+5‎ ‎ 10+4 10+3 9+10 8+10 7+10 ‎ ‎6+10 5+10 4+10 3+10‎ 二、 实践应用,实现知识延伸 1、 寻找粗心丢失的数。‎ 游戏报数。(报数时丢一些中间数)‎ 2、 开火车顺数 游戏:数数(顺数和倒数)‎ 3、 拔珠游戏(师生――生生)‎ ‎ 报数13,拔13并写出13,同时说13的含义,还可画珠。‎ 4、 P69 1-6 自己完成。‎ 四、课外实践,拓展知识应用。‎ ‎1、完成10-20各数数位图及小棒图。‎ ‎2、和父母互说10-20各数组成。‎ ‎ ‎ 课后评析:‎ 课后评析:‎ ‎6.2 搭积木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学习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2、 通过情境,使学生感受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会20以内数的顺序用数位意识。‎ 3、 初步学会在合作环境中自主学习计算,体会计算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由搭积木来体会加减含义,进一步巩固数位关系。‎ 教学准备:每组20块规则积木,碰碰车的给条。‎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与个人思考相结合,抓问题,重技能形成。‎ 教学步骤:‎ 一、 由境生疑,引发学习兴趣 ‎ 教学时先让学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玩积木,两人20块积木,学生最想玩的是积木增减游戏,可以用石头剪子布或其它方法,让学生尽情玩,一边玩一边说“再放_块或拿走_块” 。‎ 1、 你在玩积木时发现什么数学问题?‎ 在初次玩时学生是地目的的,生活的搬造,有问题后学生才发现其中也有数学问题。‎ 再放_块 多 +‎ 拿走_块 少 -‎ 2、 根据发现,自己再玩积木。‎ 第二次玩积木是学生对加减认识的巩固,但对其计算能力及技巧是己知的再逞现,而其中的对手进步是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二、 由疑得技,获得计算能力 ‎1、14+5=_ 17-6=_‎ 你怎么算的?‎ 有了两次合作机会,这次有学生思考更能有独特见解。‎ 例:(1)14+5=19 ‎ ‎ 再拔5颗 ‎(2)14+5=19‎ ‎ (3)14+5=19‎ ‎ 1个十,4个一,+5个一=1个十,9个一=19‎ ‎2、比一比谁算得快。‎ ‎19-7 13+5 16-3 15+3 14+4 ‎ ‎12+6 5+13 16-4 15+4 17-5 ‎ 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计算,6至8个/分钟。‎ ‎ 3、游戏:碰碰车(小组内活动)‎ A、 每小组选其中一组进行游戏。‎ B、 每小组各组成员写一数字再组成游戏。(这次游戏由于自写数字会出现两数加减,两位数进退位加减,可由小组研究获得,也可老师告知。)‎ 一、 实践应用,实现课内外延伸 1、 今天小技巧:‎ 今天的计算,只和个位有关,和十位无关。‎ 自编加减20道,看看符合这节课要求。‎ 要求:(1)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2)加减时不进位,不退位。‎ ‎(3)可在小组中评价,通过。‎ 2、 课内作业P71‎ 其中第3道题既是顺序的训练 ,又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仔细写作业的习惯,应自主完成再集中反馈。‎ 3、 课外作业 制作计算卡 ‎1、2、3后是0-9‎ ‎ 是各数加减两张 ‎ ‎ 课后评析:‎ ‎6.3有几瓶牛奶 _月_日 教学目的:‎ 1、 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 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思考,并促进学生的担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自己学数学的兴趣。‎ 3、 理解凑+法的含义。‎ 4、 在游戏中培养与人合作的观念,并且有互相谦让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 理解凑+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小棒,教师的牛奶瓶及数学游戏中卡片。‎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是增加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思考和计算。‎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况,提出问题 教学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 1、 小芳家很穷,小华送给小芳一些牛奶,小冬也送小芳一些牛奶,你想知道牛奶有多少瓶?‎ 2、 鱼缸有金鱼8条,又买来9条,一共有金鱼几条呢?‎ 你知道牛奶有几瓶,金鱼有几条呢?这些都是数学问题,你想解决吗?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组织小组活动)‎ 二、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 问题提出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加以解决。‎ ‎1、9+5 (1)数数法 ‎(2)9+5=14‎ ‎ (分小数凑大数)‎ ‎ (牛奶瓶表示)‎ ‎ (3)9+5=14‎ ‎ (分大数凑小数)‎ ‎ (牛奶瓶表示)‎ ‎(4)9+5=14 ‎ 看见9就-1 ……‎ ‎2、8+9 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说说你的理由。“9+5”的计算,是组织交流后共同解决,“7+9”的教学层面就在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一些尝试后接受了交流的结果,一些机灵小朋友在交流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能有新的想法,在汇报后就进步,进一步尝试,也就是巩固阶段。‎ ‎3、试一试。‎ ‎9+3 7+9 ‎ 可指名8至10位同学板演,不是机械段,而且学生对方法最终选择的体现和最佳方法的呈现,对凑+法要进一步落实。‎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在此阶段是学生自主实践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 ‎1、P73 完成书本内容。‎ ‎ 题2,原有金鱼9条,现又有8条,一共有几条?‎ 看图应用题(仔细观察,说一说图示,然后独立完成)‎ ‎2、9+1+5 9+1+3 9+1+8 9+1+9 ‎ ‎9+1+6 9+1+4 9+1+7 9+1+1 ‎ ‎9+1+2 9+1+0 ‎ ‎ 巩固凑十法 ‎3、数学游戏:‎ ‎ 游戏可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活动,在活动中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4、课外作业:‎ 继续上课的数学游戏。‎ ‎ ‎ 课后评析:‎ ‎6.4 有几棵树 _月_日 教学目的:‎ 1、 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 2、 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3、 组织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4、 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感受计算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情境图及一些实际数学问题的用品。‎ 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 一、 情境引入,进行环保教育 图和环保教育相结合,让学生生活经验与情境相映合,并从中产生数学问题。(积木型板图)‎ 1、 树林中有20棵小树,分两排种植,可是过不了多久一些小树死了,第一排死了2棵,第二排死了4棵,你说怎么办?(一些为几棵树发问,一些为小树的死着急)。‎ 2、 给小树浇了水,施了肥,还给小树带来了一个朋友,小草、小树快乐地生长,又活了两棵,长哪儿好呢?‎ 3、 小朋友去树林玩,去跳皮筋, P树,摇树,还把小草带回家给自己的小兔朋友吃,小树又生病了,有3棵小树生病了,怎么办呢?‎ 在众多连续情境的呈现下,学生情感与小树产生关系,达到环保教育这一目的,又引导学生去研究所产生问题。‎ 二、 问题摆现,体会计算多样 ‎ 8+6 8+8 5+8 ……‎ 这些在情况设计下,产生了这些算式,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1、 ‎8+6=14怎么来?‎ ‎(1)8+6=14 (2)8+6=14 ‎ ‎ ‎ ‎(3)9+6=15 (4)8+6=14‎ ‎ 8+6=14 看见8就减2‎ ‎(5)8+6=14 ‎ ‎ ‎ 2、 自己研究其余算式。‎ 3、 比一比,谁算得快。(说一道,算一道,并说算的方法)‎ ‎8+8 7+8 8+4 5+8 8+6 ‎ ‎8+3 4+8 8+7 8+5 2+8 ‎ ‎9+8 8+9 3+8 6+8 8+2 ‎ 三、 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 P103 独立完成思考,解决问题。‎ 题2 组织学生交流图意和算法。‎ 题3 先说一说计算方法,再进行计算,也可以先计算,再说一说方法。‎ 2、 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蕴含的数学问题。‎ 种树问题 游戏问题 银行问题 ‎ 选一些挑战性问题大家进行讨论,并加以解决,使之深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3、 课外作业。‎ 课外研究:‎ ‎7+ 6+ 5+ ‎ 有什么办法计算更快 ‎ ‎ 课后评析:‎ 练习四 教学目标:‎ 能正确熟练地计算9和几、8和几、7和几、6和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重点、难点:进位加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数的组成。‎ ‎2、说说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拆数凑+再加)‎ 二、练习第1题 ‎1、独立计算。 2、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三、练习第2、3题 ‎1、让学生算出得。‎ ‎2、观察算式,说说每一竖列的算式有什么规律。‎ ‎3、交流规律。‎ 四、练习第4题 ‎1、指导学生看懂题意,明确做题方法。‎ ‎2、学生完成练习。 3、交流结果。‎ 五、练习第5、7题 ‎1、学生完成第5题,评出夺得红旗者,给予表扬。‎ ‎2、仔细观察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第7题,评出做得又对又快者,给予奖励。‎ 六、练习第6题 ‎1、指导学生弄懂题意。‎ ‎2、学生完成后交流结果。‎ 七、练习第8题 ‎1、让学生观察图,理解图的意思。‎ ‎2、列式计算。‎ ‎3、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八、开放练习 ‎1、第9题,让学生填写,鼓励学生对后2题写出多种答案。‎ ‎2、教学游戏。‎ ‎(1)、拿出准备好的卡片,老师拿出一个得数,小朋友找出这个得数的算式。(同桌合作)‎ ‎(2)、同桌间一生拿结果,一生找算工。‎ 九、总结。‎ ‎ 买铅笔 教学目标:‎ ‎1、学会“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 ‎2、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教学重点:学会“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探讨“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铅笔、投影。‎ 教学过程:‎ 一、模拟表演,提出问题 请表演的小朋友上台表演,师口述内容,生表演,一只大兔子开了一家文具店,小老鼠和袋鼠也在文具店里,这时来了一只小兔,它对大兔说:“我买9支铅笔”。大兔把铅笔都拿出来了:一捆(10支)和散的5支,这时大袋鼠提出了一个问题: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 二、猜一猜,列出式子 1、 想一想,猜一猜,还剩多少支铅笔呢?‎ 2、 列出算式,15—9‎ 三、讨论15—9的算法 ‎1、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题。‎ ‎2、小组讨论:你是怎样算的?‎ ‎3、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1)、一根一根地减。‎ ‎(2)、15分成10和5, 10-9=1 1+5=6‎ ‎(3)、把9分成5和4, 15-5=10 10-4=6‎ ‎(4)、9+6=15 15-9=6 ……‎ ‎4、尝试练习 ‎(1)、让学生拿出学具摆一摆,计算试一试各题。‎ ‎(2)、交流,你是怎么算的?‎ 四、巩固算法 ‎1、基本练习(练一练第1题)‎ ‎(1)、让学生独立计算。‎ ‎(2)、选3题跟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摘苹果(练一练第2题)‎ 在游戏中进行计算。‎ 1、 发展练习,(练一练教学游戏)‎ ‎(1)、让学生自由看图描述故事,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交流。‎ 五、总结 板书: 买铅笔 ‎(1)15-9=6 (2)15-9=6 (3)15-9‎ ‎ 因为9+6=‎ ‎10-9=1 15-5=10 所以15-9=6‎ ‎1+5=6 10-4=6 ……‎ 飞行表演 教学目标:‎ ‎1、探索相关的退位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左手3支笔,右手2支笔。说说哪只手多?多多少支?‎ ‎2、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图片,理解题目意思。说说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二、 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1、 组织小组讨论:谁多?多几只?你是怎么想的?‎ 2、 小组代表发言。(允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3、 列出算式: 11-7= ‎ 4、 研究算法。‎ (1) 独立思考,尝试解题。 “11-7=?” ‎ (2) 交流 11-7=4 11-7=4 11-7=4 ‎ ‎10 1 因为4+7=11‎ ‎10-3=7 11-1=10 所以11-7=4‎ ‎3+1=4 10-6=4 ‎ (3) 小结算法 5、 运用知识,尝试练习。‎ ‎(1)、独立完成,试一试。‎ ‎(2)、选几题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三、 巩固知识 1、 指导练一练第1题。‎ ‎(1)、独立计算。 ‎ ‎(2)、选2题说说思考过程。‎ 2、 指导第2题。‎ ‎(1)、让学生观察图画独立填写。‎ ‎(2)、交流 3、 指导第3题。‎ (1) 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2) 观察题目,说说每一组题有什么特点。‎ 4、 指导第4题。‎ (1) 计算,交流结果。‎ (2) 观察算式,说说有什么规律。‎ (3) 交流规律。‎ 二、 总结 三、 板书: 飞行表演 ‎11-7=4 11-7=4 11-7=4 ‎ ‎ 因为4+7=11‎ ‎10-7=3 11-1=10 所以4+7=11‎ ‎3+1=4 10-6=4‎ 练习五 ‎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十几减8,9”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卡片、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举例:“11-7”,说说计算方法。‎ 二、 基本练习 ‎1、指导第1题。‎ ‎(1)、先独立计算。‎ ‎(2)、观察算式,说说每一竖算式有什么规律。‎ ‎(3)、交流规律。‎ ‎2、指导第6题:(方法同上)‎ 一、 变式练习 ‎1、指导第2题。‎ ‎ 先计算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指导第3题。‎ ‎(1)、先观察图,理解图,弄清题意。‎ ‎(2)、学生连线后交流结果。‎ ‎(3)、说说“谁钓的最多”?“多几条”?‎ ‎3、指导第7题:‎ ‎(1)、观察图,理解题材意。‎ ‎(2)、连线,交流结果。‎ ‎4、指导第4题:‎ ‎(1)、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二、 发展练习(第五题) ‎ ‎1、观察图画,说说图意。‎ ‎2、填空。‎ ‎3、说说一共有13个和还剩8个是怎样做出来的?‎ 三、 总结。‎ ‎ ‎ 美丽的田园 教学目标:‎ 1、 据图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解决总是的能力。‎ 3、 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写出两个减法算式。‎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图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出示图画,描述景色:在田野上有一条小河,小河里有许多鹅在嬉戏,河难上有一些片茂密的树林,有一片草地,草地上羊在吃草,鹅儿在休息,草地上还盛开着一些美丽的野花。在一棵大树上停着许多小鸟,天空中飞来了一些小鸟,春天的田野真美丽!‎ ‎2、看一看,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1、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 ‎3、交流。 ‎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能题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同桌讨论)‎ ‎(3)完成书上的填空题。‎ ‎2、指导第2题。‎ (1) 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2) 学生独立完成 。‎ ‎3、指导第3题。‎ ‎(1)观察图,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换一个数,说一说。‎ ‎(3)交流(合理就应鼓励)‎ 四、总结:你学会了什么?怎样学会的?‎ ‎ ‎ ‎ 练习六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 能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加减法。‎ 教学难点: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举例子复习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思考过程)‎ 一、 基本练习 指导完成第5题。‎ ‎(1)、独立完成。‎ ‎(2)、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三、变式练习 ‎1、指导完成第1题。‎ ‎(1)、指导看懂题意。‎ ‎(2)、学生完成后交流结果。‎ ‎2、指导第2题。‎ ‎(1)、看图理解题意。 ‎ ‎(2)、完成后校对结果。‎ ‎3、指导第3题。‎ ‎(1)、读题,明确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 ‎4、指导第6题。‎ ‎(1)、填写第1竖的结果,观察4个算式与上面3个数的关系,得出规律。‎ ‎(2)、完成后2题。‎ 四、提高练习 1、 指导第3题。‎ ‎(1)、引导学生仔细看图,提出数学问题。‎ ‎(2)、解决提出的数学问题。‎ 2、 指导第7题。‎ ‎(1)、看懂图画意思,提出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 五、开放性练习。(指导第8题)‎ ‎1、先独立解题。‎ ‎2、在小组中交流,讨论:怎样才能把算式更好地写出来?‎ ‎3、交流。‎ 六、总结 ‎ 整理与复习 教学要求:‎ 1、 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巩固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思考过程。并能正确计算加减法。‎ 2、 发现算式间的规律。‎ 教学重点:发现算式间的规律。‎ 教学准备:卡片 教学过程:‎ 一、 整理与复习进位加法 ‎1、(1)出示一些写有进位加法的卡片,贴在黑板。‎ ‎ (2)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把哪能些算式排在一起?(小组讨论)‎ ‎ (3)小组代表发言。‎ ‎ (4)师小结。‎ ‎2、出示加法表。‎ ‎(1)、填写加法表。‎ ‎(2)、观察加法表,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3)、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 二、整理与复习退位减法 ‎1、(1)出示一些写有退位减法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 (2)讨论:哪些算式能放在一起?‎ ‎(3)交流。‎ 3、 出示减法表。‎ ‎(1)填写减法表。‎ ‎(2)观察减法表,你能发现什么?在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三、说一说 ‎1、看图理解题意。‎ ‎2、用书上的句式说一说。‎ 四、总结 八、认识钟表 单元教学目标:‎ 1、 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 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半时,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课程标准中相对的知识技能目标: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小明的一天(1课时)‎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点。‎ 2、 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会认读整进、半时。‎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认识整点与半点的特点。‎ 教学准备:‎ 钟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教师先出一个谜语,让学生猜一猜。‎ 2、 出示各种漂亮的钟,激发学生认识钟表的欲望。‎ 3、 拿出实物让学生辨整点与半点时钟分别是如何敲的?‎ 二、说一说。‎ 1、 说说课本当中,小明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结合小组讨论。‎ 2、 小朋友的一天又是怎样度过的呢?‎ 三、认一认。‎ ‎ 具体地说说小明几点在干什么?‎ 一、 比一比。‎ ‎ 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半时和整时的区别,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讨论完后请小组长代表发言,最后教师作出总结。‎ 二、 结合实践。‎ 1、 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时间的。‎ 2、 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三、 练一练。‎ 1、 第1、2题都是巩固钟表的认识.‎ 2、 小调查是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说一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作为一次家T作业,第二天来进行组织交流。‎ 小芳的上午(1课时)‎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整点与半点。‎ 2、 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的含义。‎ 3、 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整进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的含义。‎ 教学难点:‎ 组织学生讨论过一点与差一点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尝试认表。‎ 1、 教师出示书上的挂图,让学生认认图中的钟表。‎ 2、 第3幅9点整学生会认,其它三幅让学生说说他们是如何认的?‎ 二、说一说。‎ 1、 说一说小芳的上午是如何度过的?‎ 2、 我们应该怎么做?(讲卫生、准时上学、尊敬国旗等。)组织讨论。‎ 三、练一练。‎ 1、 第1题这种题型很受小朋友的欢迎,请小朋友来当一回啄木鸟医生,辩认各种小动物认的钟是否正确。‎ 2、 第2题把整点、半点、整点过一点与差一点整点四种类型放一起,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后,再连一连。‎ 四、实际应用。‎ 1、 教师出示钟表实物,随面进行调试,让学生认一认是几点钟。‎ 2、 反过来,教师说出几点,学生上来摆一摆。‎ 统计 单元教学目标:‎ 1、 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举,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 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课程标准中想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1、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 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条形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3、 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计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 4、 根据统计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最喜欢的水果(2课时)‎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参与统计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 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3、 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难点:‎ 体验数据、实物整理、统计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启发教学,实践体会。‎ 1、 我们班要举行元旦联欢会,需要习一些水果,现在市场上苹果、梨、香蕉、桔子这四种水果最多,咱们调查一下到底习哪种水果吧!‎ 2、 小组活动:‎ 第组一张白纸,四种水果画片。每人选一种最喜欢吃的水果,贴在纸上,让大家一眼看出你们组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完成后,贴在黑板上展示。‎ 3、 全班交流:‎ 同学们评议哪个组的图让大家一看就知道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帮助我们班决定习哪些水果。通过讨论,得出贴图片时要一边对齐,按种类顺序排列,左右也要对齐,并允许贴得不符合要求的小组重新调整。‎ 1、 各小组的统计图进行汇总,制成全班爱吃的水果统计图及统计表,并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练一练:‎ 1、 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1)喜欢吃苹果和梨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 ‎(2)香蕉比梨少多少个?‎ ‎(3)最多的是什么?最少的是什么?‎ 2、 说一说:‎ ‎(1)哪样东西最多?最样东西最少?‎ ‎(2)哪两样东西同样多? ‎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讨论)‎ 3、 第1题先让学生观察图意,明确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让学生数一数各种图形的数量,体会数据的整理过程,再动手画图,完成填空。可以让几个小朋友合作完成。‎ 4、 第2题,先让学生把书后附页上的水果图剪下来,再独立解决问题。‎ 5、 第3题,通过学习独立的调查,整理数据,表达结果,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6、 迎新年。‎ ‎(1)先让学生独立去观察图。‎ ‎(2)引导学生根据图意提出并解决问题。‎ ‎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说一说自己班如何过新年,开展哪些活动,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 总复习(3-5课时)‎ 教学建议:‎ ‎ 在进行总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进程和收获。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哪些内容最有趣,哪些内容最有用,哪些内容的学习最困难等。‎ ‎ 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时,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变换练习的方式,开展游戏活动等,而不要进行机械枯燥的训练。‎ ‎ 在复习中,教师要告别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使所有学生通过复习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 总复习中题目的难度和范围体现了本册教科书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把握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 ‎ 学期知识技能的评价建议:‎ 1、 正确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其顺序,并能比较大小。‎ 2、 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在本学期结束时,要求学生每分钟能正确计算8‎ 道左右,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用图画呈现的简单问题。‎ 1、 会比较多少、大小、高矮、长短、轻重等;会按照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体;会认读整时、半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整时四种情况。‎ 2、 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其顺序,并能比较大小。‎ 2、 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 3、 会比较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会按照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体;会认读整时、半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整时四种情况。‎ 4、 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 教师与学生一起复习所学内容,为后面的练习做铺垫。‎ 二、练一练。‎ 1、 第1题可先让学生观察图,明确题意,再说一说左上、右下、右上、左下所指示的位置,并填空。‎ 2、 第2题,先让学生填空,再说一说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规律,再填空。‎ 3、 第3题是巩固数的组成。‎ 4、 第4题目的是能正确熟练地进行20以内加减法运算。‎ 5、 第5题巩固认识钟表的四种情况。‎ 6、 第6题是巩固比较数的大小,它不是直接把两个数字拿来比,而是要先运算再比较大小。‎ 7、 第7题先让学生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再提出问题并交流和解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8、 第8、9、11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并且列式计算。‎ 9、 第12题,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图,明确图中符号的含义和题目的意思,再进行统计。‎ 10、 第15题,先观察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独立地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在此可组织交流与讨论。‎ ‎11、第18题,是一幅连环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编数学故事,然后说一说,算一算。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