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9.50 KB
  • 2021-11-18 发布

二年级数学上册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9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师电子备课 ‎( 学年第 学期)‎ 学科:‎ 册数:‎ 教师姓名:‎ 任教班级:‎ 91‎ 教学进度 周别 时 间 教学内容(单元)‎ 时数 备注 ‎1‎ ‎9.1-9.7‎ 长度单位 ‎5‎ ‎2‎ ‎9.8-9.14‎ ‎100以内的加、减法 ‎5‎ ‎3‎ ‎9.15-9.21‎ ‎100以内的加、减法 ‎5‎ 中秋节 ‎4‎ ‎9.22-9.28‎ ‎100以内的加、减法 ‎5‎ ‎5‎ ‎9.29-10.5‎ 国庆放假 ‎5‎ 国庆假 ‎6‎ ‎10.6-10.12‎ 角的初步认识 ‎5‎ ‎7‎ ‎10.13-10.19‎ 表内乘法(一)‎ ‎5‎ ‎8‎ ‎10.20-10.26‎ 表内乘法(一)‎ ‎5‎ ‎9‎ ‎10.27-11.2‎ 表内乘法(一)‎ ‎5‎ ‎10‎ ‎11.3-11.9‎ 复习、期中测试 ‎5‎ ‎11‎ ‎11.10-11.16‎ 观察物体 ‎5‎ ‎12‎ ‎11.17-11.23‎ 表内乘法(二)‎ ‎5‎ ‎13‎ ‎11.24-11.30‎ 表内乘法(二)‎ ‎5‎ ‎14‎ ‎12.1-12.7‎ 表内乘法(二)‎ ‎5‎ ‎15‎ ‎12.8-12.14‎ 认识时间 ‎5‎ ‎16‎ ‎12.15-12.21‎ 数学广角 ‎5‎ ‎17‎ ‎12.22-12.28‎ 总复习 ‎5‎ ‎18‎ ‎12.29-1.1‎ 总复习 ‎5‎ 元旦 ‎19‎ ‎1.5-1.11‎ 总复习 ‎5‎ ‎20‎ ‎1.12-18‎ 总复习、期末测试 ‎5‎ 91‎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 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 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 ‎ 91‎ 第一课时 认识厘米 ‎ 教学内容:‎ 课本P2-3,例1、2、3‎ 教学目标:‎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4、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数学 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 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 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 1、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 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91‎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1、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2、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3、 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 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 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 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五、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91‎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 ‎ 91‎ 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板书:“米”)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四.扩展练习 ‎ 91‎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课本5、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 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91‎ ‎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每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5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 91‎ ‎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教学反思:‎ ‎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确定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课本第7页 教学目标:1、掌握合适的确定长度单位的方法;‎ ‎ 2、在确定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比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校升旗台上有一根高高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91‎ 二、学习新知 ‎1、现在我们知道旗杆的高度是13( )‎ ‎2、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3、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用尺量一量,13厘米只有一拃长,不可能。‎ 我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底下。‎ ‎5、得出结论: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6、总结判读方法 可以想像一下其中一个长度合不合理。‎ 也可以用已知的长度去比一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课本第9页第8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单元教才分析:‎ 91‎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实践活动:我长高了,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量身高、步长、臂展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单元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 单元课时安排:‎ ‎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课本P12---P13例1、例2‎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 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91‎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景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P9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完成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 1、 练习二第1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2、 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计算,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91‎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课本P14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点:  ‎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8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 教学例3。‎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 2、 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 3、 ‎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4、 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或是摆小棒帮助理解。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 91‎ ‎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P11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2做一做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学生汇报。   ‎ ‎3、完成P13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15---P15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 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点:‎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  ‎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91‎ 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指名汇报。‎ ‎2、总结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 ‎1、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5题。教师巡视、指导。做完以后请小朋友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 ‎2、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 ‎3、 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这些计算对吗?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 ‎4、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9题。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 ‎5、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仔细读题,理解题意后完成填表。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观察表格,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6、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8题。有四只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 ‎7、怎样做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指名汇报。 ‎ ‎8、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10题。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加深理解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从知识、方法上进行总结。‎ 四、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91‎ 第四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不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P18例1,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 ‎1、出示主题图。   ‎ ‎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 仔细地观察图。怎么解决聪聪的问题。板书算式:56-22,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 ‎2、小结: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二、 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91‎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 ‎2、完成第20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掌握计算方法。 ‎ 二、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三、 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P18---P19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 教学重点:‎ 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 教学难点:‎ 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91‎ 出示主题图。聪聪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回答。 ‎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2。‎ 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 B.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 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 E.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 F.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 ‎2、教学例3。‎ 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3、小结。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设计意图]:通过猜想、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5 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指名汇报 ‎3、完成练习三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91‎ 第六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20---P21练习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难点: ‎ 提高学生的计算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图片和题卡 教学过程:‎ 一、总结引入 小朋友们,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指名汇报。总结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 ‎[设计意图]:课前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巩固练习 ‎ ‎1、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4题。请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一听。怎样求还剩多少个?指名回答。板书算式:32-11。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呢?‎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3题。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选一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3、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9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4、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7题。同桌两 个同学与相说一说下面各题差的十位上是几?你是怎样想的?‎ ‎5、第22页练习三第10题。 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汇报。怎样求雨伞多少钱一把?独立完成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计算方法。指名汇报,并说明算法。‎ 1、 第22页练习三第11题。先自己独立完成,完成后从加法和减法中各选一道题在小组内说说计算的方法。指名汇报、订正。‎ 91‎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练习的熟练性。 ‎ 四、总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 教学内容:‎ 课本P23 例4‎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学习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问题。‎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 ‎3.培养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 教学准备:‎ 91‎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一)、教学例4 ‎ ‎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 ‎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 ‎(二)、完成第24页做一做。‎ 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明解题思路。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并说出解答思路。‎ ‎(三)、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 ‎[设计意图]:在操作中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题,选择二题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四第1、2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解答方法,体验解答的过程。 ‎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 91‎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25---P26,练习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简单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的计算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二(1)班原有38位同学,这学期又转来5位同学,二(1)班现在有多少位同学?这道题该怎样解答?把你的解答思路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练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索 1、 完成第24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并回答。‎ 2、 完成练习四第8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选题说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与两位的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汇报、归纳。‎ ‎3、完成练习四第5题。观察统计表学生分小组交流从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学生汇报发现。思考、提问,和同桌交流问题。选择两个问题列式算一算。学生汇报提出的问题及解答思路。‎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练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同时提高学生的统计意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91‎ ‎1、完成练习四第6题。观察图,把你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并汇报:怎样做可以知道第二只啄木鸟吃了多少只虫?在练习本上解答出来。学生汇报解题思路。‎ ‎2、完成练习四第7题。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怎样做可以知道小玉攒了多少钱?把你的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指名汇报解答方法。做了这道题,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回答。‎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 课本P26---P27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3、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难点: ‎ 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加连减的问题。‎ 教学准备:‎ 91‎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 ‎ 1、口答。‎ ‎7+6+5 8+9-13 24-10-7 20+30+10 17-3+4 ‎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三个的加减法。 ‎ ‎[设计意图]:复习引入,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理 ‎1、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 ‎(2)、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表格了解信息并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 ‎(3)、怎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28+34+23这道题怎样计算呢?学生试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学生汇报,展示算法。比较各种竖式的区别与联系及优劣。‎ ‎2、教学例2。‎ 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主题图,了解信息。分小组交流从图中发现的信息。思考解题方法。在练习本上写出连写的竖式。学生,汇报,板演解答过程。‎ ‎3、完成练习26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板演,并说明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27页做一做。‎ ‎2、完成29页练习五第1、2题。‎ ‎3、引导完成29页练习五第3题。算好后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 四、课堂总结:‎ 学生在知识、方法上做一个回顾。学生自由说说。‎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91‎ 第十课时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 课本P28例3、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 小朋友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2)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人28人,现在有多少人?理解题意、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习本上写连写竖式。‎ ‎2、练习。完成P28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3、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1、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掌握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91‎ ‎1、完成练习五第4题,第8题分小组比赛完成。指名说说计算方法。2、完成练习五第5、8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完成练习五第6题。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现。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生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32例5‎ 教学目标:‎ 1、 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 学会先解决一个稍简单的问题后,运用所得的数据解决另一个稍难的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 ‎ 看,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写生,从图上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 二、合作探究 ‎ ‎1、提出问题 男生有多少人?‎ 美术兴趣小组有多少人?‎ ‎2、知道了什么?‎ 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91‎ 3、 怎样解答?‎ 我们有两个问题,应当先解答哪一个问题呢?‎ 生:先解答男生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为什么呢?‎ 因为知道了男生有多少人就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怎样求男生人数呢?说说你的想法。‎ ‎14-5=9(人)‎ 一共有多少人呢?‎ ‎9+14=23(人)‎ ‎4、解答正确吗?‎ ‎5、小结解答方法 先解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再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 ‎1、完成做一做 全班交流解决方法 ‎2、完成P33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思考的。‎ ‎3、完成练习六第3 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解答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时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P35‎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91‎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 ‎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 ‎2、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 ‎ 1、口算。P35练习七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校对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 ‎。 2、完成P34练习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个别回答。 ‎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与笔算的练习,引出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归纳整理 ‎ ‎ 1、整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学生独自思考笔算加减法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汇报。‎ ‎2、完成P34练习七第3题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想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并选择两个问题解答说说解题思路。学生汇报。‎ ‎4、完成P35练习七第6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巩固旧知 ‎ ‎1、完成P34练习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2、完成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结果及方法。‎ 91‎ ‎3、完成P35第5题读题理解题意。要知道大约需要多少钱?你是怎读想的?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回答。‎ ‎4、完成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角的初步认识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锐角、钝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2个特点:‎ 1、 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 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单元教学要求:‎ 1、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91‎ 1、 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认识角和直角、锐角、钝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单元课时安排:约2课时 第一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38、39、例1、例2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 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准备:‎ 情景图,剪刀、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 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 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 ‎2、教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3、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感受到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引发学生认识的兴趣。‎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91‎ ‎1、认识角。‎ ‎(1)、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请小朋友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观察物品寻找角。‎ ‎(2)、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画出角。问:你能给角的各部分取个名称吗?‎ 在学生给角取的名称中归纳得出角的名称。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4)、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与边。‎ ‎2、制作角。‎ ‎(1)、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 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 ‎(2)、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 ‎(3)、全班交流。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4)、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叉开、收拢。问: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3、画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认为角该怎么画?‎ ‎(2)、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2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3)、学生练习画角。‎ 请小朋友在练习本上画角,画好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总结画角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品抽取出数学中所要研究的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制作角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程度有关系,而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 完成P40页的1、2、题。‎ 91‎ 1、 创作画。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问:这些图画美吗?美在哪儿?你们能用角创作出这样美丽的图案吗?试试看。‎ 2、 学生创作画。‎ ‎[设计意图]:练习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学生在练习、创作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大胆的想象,在活动中体会并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今天的这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以后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40、41,例3、例4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这种角就是直角。‎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的复习引发学生认识直角的兴趣。‎ 91‎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 教学例3。‎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2)、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识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 ‎(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 教学例4‎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3、 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91‎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让学生判断直角、画直角等小组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会正确判断直角。并通过复习角的画法引发学生思考直角的画法及得出画法、正确画直角。‎ 三、学习效果测评 1、 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 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直角以及画直角等练习,让学生体会到直角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锐角和钝角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41页的内容。 ‎ 教学目标:‎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91‎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 角 )‎ ‎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对角的回忆,调动学生发挥认知能力,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本课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 ‎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91‎ ‎ 例:A、锐角比直角( ) B、比直角大的是( )‎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地把握锐角和钝角的本质属性,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正是新课标倡导的全新学习方式。 ‎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 2、自由活动:找一找!‎ ‎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出示两道判断题:(课件板演比较的方法)‎ A、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 B、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钝角?‎ ‎②、写有“最”的方形宝盒。‎ 出示两部分的内容。(课件板演)‎ A、用角描述图形。如:红领巾是有2个( )和1个( )组成的。‎ 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成的。(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4、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A、拼一拼。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B、画一画。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 C、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巩固强化,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建立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同时感受角的分类以及三种角之间的变化联系。‎ 四、总结,深化阶段。‎ ‎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91‎ 二、 课堂练习作业 p39第1、2、3题,小组校对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拼角 教学内容:‎ 课本P42‎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加深对各类角的理解。‎ 教学准备:‎ ‎ 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你会玩三角尺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玩一玩三角尺。‎ ‎[设计意图]:情境学习,进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1、 提出问题。‎ 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 2、 解决问题 1) 知道了什么?‎ ‎ 要拼出一个钝角 观察三角尺,你还发现了什么?‎ 91‎ 指名汇报并说明你发现了什么。‎ 1) 应该怎样做?‎ ‎ 想一想,应该怎样做?‎ 动手拼一拼,试一试。‎ 思考:钝角比直角大,可以用两个什么样的角来拼呢?‎ 2) 拼出的是钝角吗?‎ 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 思考:用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拼出的角一定是钝角吗?‎ 为什么?‎ 三、知识拓展 ‎1、完成做一做。‎ ‎ 从两副三角尺中选出两个,拼出锐角、直角和钝角。‎ 指名汇报展示。‎ ‎2、完成第45页练习八第13题。‎ 玩七巧板思考问题。‎ 四、课堂总结 ‎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 单元教材分析:‎ 91‎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对乘法的第一次系统了解、认识。教材在编排上紧紧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学生熟练而喜爱的游戏等活动,首先给学生呈现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况,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从而建立乘法的意义于头脑之中。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以学生的活动情况提供同数相加的情况,引出乘法运算;二、进一步沟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联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材结合具体的事例,激发学生操作、观察等探究性的活动让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加深对乘法的理解和认识。‎ 单元教学要求:‎ ‎1、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 单元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2、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单元课时安排:(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 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 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复习和整理……………………………1 课时 第一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47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准备:‎ 小棒、练习本、题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91‎ 星期天到了,小明和他的伙伴正在一起玩游戏呢,让我们来看看吧。这是什么地方呀?你最爱玩什么项目?‎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认识乘法建立概念 ‎1、出示插图 数一数:摩天轮上共有几人 ‎2、分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数?怎样算?‎ ‎3、请分组汇报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板书:1)1+1+1+1+1+1+1+1+1+1+1+1+1+1+1+1+1+1+1+1=20有1+1+……+1+1=20 几个1相加?‎ ‎ 20个1相加 ‎ ‎2)每个吊厢坐4人,一共有5个4相加,4+4+4+4+4+4=20还有别的算法吗?‎ ‎3)2+2+2+2+2+2+2+2+2+2=20‎ ‎10个2相加 ‎4)6+6+6+6+6+6=36‎ ‎6个6相加 ‎4、师小结:像上面算法来算,你觉得怎样?‎ 对呀, 太麻烦了.为了更简便地表示像这种有很多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板书:“乘法”‎ ‎5、同学来观察一下黑板上面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大家说得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把很多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简化,如在相同加数和这加数的个数间写上一个符号“×”,叫乘号。板书 ‎1)1+1+……+1+1=20×1或 1×20‎ ‎2)4+4+4+4+4+4=5×4或4×5‎ ‎3)2+2+2+2+2+2+2+2+2+2=2×10或10×2 ‎ ‎4)6+6+6+6+6+6=6×6‎ 91‎ 用乘号“×”表示运算的式子叫做乘法算式,读做20乘1, 1乘20, 5乘4,4 乘5, 2乘10, 10乘2‎ 即:几个几相加写作:几×几 ‎ 读作:几乘几 ‎6、小组活动,集体评价乘法算式和乘号的写、读。‎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这些情景中感受生活中大量相同加数求和的事例,从而感受乘法意义。‎ 三、尝试练习 :‎ 刚才学习了写、读乘法算式,学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 ‎1、看游乐园过山车上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 算式中有( )个( )相加 ‎ 乘法算式: 或 ‎ 小火车上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 算式中有( )个( )相加 乘法算式: 或 ‎ 荡秋千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 算式中有( )个( )相加 ‎ 乘法算式: 或 ‎ ‎2、 书上的主题图。你们瞧,他们正用小棒在桌上摆着各种各样的图案呢,都有些什么图案呢?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想一想要摆出这些漂亮的图案,分别要用多少根小棒呢?谁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算一算并写出算式 学生板演:‎ 刚才拼图游戏中的4号同学摆的房子和树用了几根小棒?14+6 这与其他算式有什不同?是呀,像这样只有出现相同数连加的时候,可以把加法算式简写成乘法算式,但加数不相同时就只能用加法算,不能用乘法算。‎ ‎[设计意图]利用正、反例子增强对概念的辨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归纳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具体学了些什么?‎ 91‎ ‎[设计意图]对每个环节有针对性的小结,加深了对乘法的认识。‎ 四、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内容:‎ 课本p48页。例2。‎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乘数和积在乘法算式中的位置。会正确地写出乘法算式。‎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要准备气球、梨和熊猫图,学生准备红花、小圆形、梨和熊猫的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让学生用红花摆4个2,说出相同加数是什么?有几个相同加数?‎ 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 并读出2乘以4,表示4个2相加。‎ ‎2、教师让学生用小圆形摆,自己想摆成几个几都可以。‎ 摆后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教师巡视时,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最后教师挑选不同摆法的学生,要他们说出:‎ 摆成几个几,相同加数是什么? ‎ 有几个相同加数?读出乘法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加深对两个基本运算意义的认识。‎ 二、新课 ‎1.教学例2。‎ 教师摆出一幅有5个气球的图,说明这是1个5,‎ 91‎ 再陆续摆出三幅同样的图,并且先后问现在是几个5?‎ 出四幅气球图后,让学生说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教师板书:5+5+5=15‎ ‎5×3=15‎ 教师应该对照连加算式结合着乘法的含义简单地加以说明:‎ ‎5乘以3 表示3个5连加;‎ 相同的加数是5,5就是乘数。有3个5相加,或者说相同加数的个数是3,3也是乘数,5乘3得15,15是积。‎ 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例1中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教师拿出如右图的卡片。‎ 练习时,先出示4+4+4+4+4+4+4+4+4=36,‎ 让学生读加法算式,说出相用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加数。‎ 然后让学生看着加法算式说出乘法算式后,再出示4×9=36,读出乘法算式,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的卡片,应制成不同内容的多张卡片,以便反复练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记乘法的各部分,有利理解和计算。‎ 三、巩固练习 做课本第47页上“做一做”的练习。‎ 做第1题时,让学生先看图,按照图中的内容,分别填出:相同的加数是几,就用几做乘数;有几个相同加数,就用几做乘数,最后写出乘法算式。‎ 做练习九第3~8题。‎ 第3题,可由学生独立完成。‎ 第4题,先让学生把图看清楚,每堆有几只熊猫?一共有几个几只?再按照书上的要求填数。‎ 第7题,可以联系乘法的含义,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判断必须是几个相同数连加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另外,也可能有少数学生把3+3+3+2改写成3×3+2,这个式子是对的,遇到这种情况,可给以鼓励,但这是乘加两步运算的式子,开始学乘法不要求学生能写出这样的式子。‎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练习,及计算过程的强烈对比,达到熟练计算。‎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同学们能够从乘法的含义出发正确地写出乘法算式。‎ 91‎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练习课(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练习九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熟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表示,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准备:‎ 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学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大家都学得很认真。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 出示1、爬梯比赛:以组为单位,每人做一道,看哪一个组在规定时间内爬得高。‎ ‎3+3+3+2‎ ‎4+4‎ ‎5+5+5‎ ‎1+1+1+1+1‎ ‎2+2+2+2‎ ‎3+3‎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1、 赛龙舟 :出示图片 让学生观察,要想知道参赛的一共有多少人,谁能很快列出一道算式?‎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 二、指导练习 1、 一共有多少个圆圈?‎ 91‎ ‎○ ○ ○‎ ‎○○ ○○ ○○‎ ‎○○○ ○○○ ○○○‎ 乘法算式:( )×( )或( )×( )‎ ‎2、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1)7+7+7+7=( )×( )‎ ‎(2)3+3+3+3+3=( )×( )‎ ‎(3)8+8+8+8+8+8+8=( )×( )‎ ‎3、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3个9相加。 ( )‎ 一个因数是6,另一个因数是3。 ( )‎ ‎6和4相乘。 ( )‎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进一步乘法的内在联系。‎ 三、课堂作业: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练习课(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51页,练习九的第7~14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悉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因数和因数在乘法算式中的位置。会正确地写出乘法算式。‎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要准备学具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91‎ 一、复习(出示小黑板)‎ 1) 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4个2相加 5个4相加 2和7相乘 ‎2)3个9相加,和是( )。‎ 一个因数是9,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 )。‎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根据要求,写出乘法算式,并及时校正。‎ 二、读一读。‎ ‎4×5 6×3 5×2 3×4 ‎ 三、看图写算式 ‎★★★  ★★★  ★★★   ★★★   ◆◆◆◆◆  ◆◆◆◆◆‎ 算式是( )×( ) 算式是( )×( )‎ 读作( )乘( ) 读作( )乘( )‎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直观图形写出乘法算式,理解乘法意义。‎ 四、指导完成书本7~11题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的:‎ 1、 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一5的乘法口诀。‎ 2、 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3、 过乘法口诀的学习,训练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努力 教具、学具准备:‎ 在长条纸上画5个格, 5根小棒,学生每人准备2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91‎ ‎  1.大家齐背1~4的乘法口诀。   2.师生对口令。教师说口诀的前半句,学生回答后半句。     二三(  )    二二(  )     一三(  )    四四(  )     一四(  )    二四(  )     二四(  )    三三(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背的过程中熟记口诀。‎ 二、新课自主探究5的乘法口诀     今天我们学习5的乘法口决,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课题“5的乘法口诀”。 11、教师出示主题图并提问。你们看,小丽和她的伙伴有在摆小棒了,他们在拼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没摆一个要用5根小棒)‎ ‎2、指导学生操作,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来摆学具好吗?‎ 1) 请大家用小棒摆出一把小伞,你摆一把小伞用了几根小棒?就是几个5?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1×5=5 5×1=5)‎ 2) 再摆出一个 ‎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做解答。大家看到这,我们用小棒摆出的两个,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请你来解决好吗?‎ 板书:5 + 5 10 2×5=10 5×2=10‎ ‎4、教学口诀“二五一十”刚才两个算式都表示有2个5,而他们的结果有都是10所以就用一句口诀来表示。一起读口诀。那么1×5=5 5×1=5    口诀怎样编?试一试 一五得五 ‎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在得出结果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了乘法的含义,并为编制相关的乘法口诀,打下了基础。‎ ‎ 教学其余口诀。‎ 1) 引导学生摆放第三个。‎ 2) 问:这时有多少根小棒?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0 +5 15 3 ×5=15 5× 3=15‎ 3) 引导学生编口诀。你能根据这个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吗?‎ ‎4)用相同的的办法教学最后两句口诀。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5 +5 20 4× 5=20 5× 4=20 四五二十 ‎ ‎ ‎ 20 +5 25 5×5=25 五五二十五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思考,给如何有效地记住口诀带来了方便。‎ 91‎ ‎5、引导学生记忆5的乘法口诀。‎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5的乘法口诀,你们看5的口诀共有几句?怎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记住这些口诀呢?你有什么好办法?把你的好办法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进一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体验口诀编制的过程,明确口诀的来源,加深对乘法口诀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 开火车。‎ 老师说出口诀的半部分,学生补充口诀的后半部分。(先按照一定的顺序出现口诀,再打乱顺序。)‎ 2、 教材51页《做一做》 3、教材52页3、4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有较浓的积极性。‎ 四、拓展性练习 1、 根据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一五得五 ‎( ) ( ) ( ) ( )‎ ‎( ) ( ) ( ) ( )‎ 2、 在□里填上正确的数。‎ ‎3+3+3+3=□×□ 5+5+5+5=□×□‎ ‎6×3=□+□+□=□+□+□+□+□+□ ‎ ‎4×5=□+□+□+□+□=□+□+□+□‎ ‎3.教师出示 。教师任意指圆中的一个数,让学生回答5乘以这 个 数等于多少。例如,教师指4,要求学生回答“5乘以4等于20”。开始练习时,可以全班学生集体回答,然后再指定学生回答。 4.让学生做练习十的第l~3题。‎ ‎[设计意图]强化练习有利发挥学生积极动脑,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五、随堂练习 91‎ 教学反思 :        ‎ ‎    ‎ 第六课时 5的乘法口诀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页练习十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熟悉5的乘法口诀,记住5的乘法口诀。‎ ‎2、学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3、通过乘法口诀的学习,训练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努力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 ‎ ‎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对口令 一五( )( ) ( )( )一十 四五( )( )‎ 三五( )( ) ( )( )二十五 二五( )( )‎ 学生模仿,同桌同学互对口令,看谁对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通过对口令,熟练了五的的口诀。‎ ‎2、写乘法算式 ‎ 正 正 ( )×( )=( )‎ 正 正 正 ( )×( )=( )‎ 正 正 正 正 ( )×( )=( )‎ ‎3、填口决。‎ 三五( )( ) ( )( )一十 四五( )( )‎ 五五( )( ) ( )( )二十五 二五( )( )‎ ‎4、计算 ‎5×3= 5×1= 1×5= 5×5= 5×2= 4×5= 5×4= 2×5=‎ ‎5、看图写算式。‎ ‎△△△ △△△‎ ‎△△△   △△△‎ 91‎ ‎[设计意图]形式多样的练习,使学生对乘法意义有进一步的理解。‎ 二、实践题 ‎1、先把口诀补充完整,再根据口诀写出算式。‎ 三五( ) ‎ 二五( ) ‎ 四五( ) ‎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过实践后,达到熟练口诀的记忆。‎ 三、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2、34的乘法口诀  ‎ 教学内容:‎ 书本第54、55页的例2~例3、4及相应的“做一做” ‎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知道2、3、4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 2、 初步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学重点、难点:‎ ‎1是使学生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2、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16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组织复习5的乘法口诀。‎ ‎1、开火车,对口令 ‎ 一五…三五…五五…四五…二五……‎ ‎2、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对口令活动。‎ ‎[设计意图]组织复习,进一步熟悉口诀,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2、3、4、的乘法口诀 91‎ ‎1、教学例2‎ 教师让学生先看课本插图:小聪和小娟他们种的向日葵已经发芽了这下可高兴了!多可爱的小苗啊!你发现每棵幼苗上面有几片小叶?‎ 引导学生写出乘法算式编制口诀。1棵幼苗上有2片叶子,根据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2×l=2 1×2=2。教师指着黑板上的算式问:“1个2得数是2,我们可以说成'一二得二'。”并板书:“一二得二”     接着教师又让学生看2棵幼苗,问;“这是几个2?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怎样写?”教师指着乘法算式,说:“2个2的得数是4。我们可以说成'二二得四'。”并板书:“二二得四4× 5=20 5× 4=20 四五二十。‎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从而顺利地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同时对学生进行爱护植物的教育。‎ ‎2、教学例3‎ 出示例3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每行有多少棵向日葵?可以说成几个3?要求一共有多少棵幼苗,如何用乘法算式表示呢?可以编制一句什么样的口诀?‎ 板书:一三得三。如果有2行你会列出乘法算式吗?口诀是什么?如果有3行呢?2)引导学生对2和3 的乘法口诀进行记忆。引导学生归纳出口诀;“二三得六”。     教师让学生再摆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自己想,自己写,最后归纳出口 诀:“三三得九”。‎ ‎ [设计意图]对学生半扶半放,让学生主动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 教学例4。‎ ‎4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方法跟3的乘法口诀类似。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得到相应的乘法算式和结果。‎ 板书: 1×4=4 4×1=4 2×4=8 4×2=8 3×4=12 4×3=12 4×4=16‎ ‎2)引导学生编制乘法口诀。一四得四 二四得八 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 ‎3)想一想:1×1=?同桌交流板书:一 一得一 教师引导学生想:“1个2是2,1个3是3,1个4是4,那么1个1应该是1。相应的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那么,1乘以1得1,口诀应该是-一得一。” ‎ ‎[设计意图]在学习过乘程中,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体现了教学的一般规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三、巩固练习 91‎ l.做教科书第一25页"做一做"中的练习。     做第1、2题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订正。这样的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的意义和来源,同时用这些口诀进行乘法计算,通过计算又可以巩固乘法口诀。     第3题,是对口令游戏题。可以用来复习学过的乘法口诀,训练学生记熟每一句口诀。练习时,可以由教师说题目,先让学生集体说得数,然后再指定学生说得数,尽量多给学生一些练习机会。     第4题,让学生看乘法算式写出乘法口诀,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做练习六第1题。     教学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能背出1-4的乘法口诀。如果某个学生乘法口诀不熟, 或者某个学生某句口诀不够熟练,教师都要及时给予帮助。‎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新知识,使学生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 四、小结作业   ‎ ‎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回家背诵2、3、4的乘法口诀。‎ 教学反思 :‎ 第八课时:2、3、4的乘法口诀练习 ‎ 教学内容:‎ 书本第56~57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熟悉2、3、4乘法口诀,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初步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2、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91‎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开火车,对口令 ‎ ‎2、背一背 二三( ) 五五( ) 四五( ) 二四( )三三( ) 二二( ) 三四( ) 三五( )二五( ) 四四( ) 一一( ) 一四( )‎ ‎[设计意图]巩固2~3的乘法口诀,达到熟练运用。‎ ‎3、填一填 ‎5×3=★  ◆ ×5=10   ●× 5=25   ■×2=10   4×◎=20   ‎ ‎1×5=□   △×5=15  ☆ ×5=20   ◇×◆ =25   5×★=30‎ ‎[设计意图]用新颖的复习手段,来帮助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4、算一算 ‎1)两个因数都是5,它们的积是多少?‎ ‎2)摆一个◇需要根小棒,摆这样的3个◇要多少呢?‎ ‎5、想一想。‎ 如果 表示5,那 么 表示( ),‎ ‎ [设计意图]用文字或直观图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列式计算 a 2乘3得几? ‎ ‎ b 3个4是多少? ‎ C 5个3的积是多少?‎ D 两个因数都是4,积是多少? ‎ e 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此练习是为巩固乘法名称及表示的意义。‎ 三、课堂随练 教学反思:‎ ‎ 第九课时 乘加和乘减 91‎ 教学内容: ‎ ‎58页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并通过计算帮助自己记忆乘法口诀。‎ ‎4、进一步学会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教学难点:‎ 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一群小朋友在玩旋转木马,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呀!‎ 出示课本图片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学习乘加和乘减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小朋友从画面上你能收集到那些信息和同桌交流一下。‎ ‎2、引导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一共坐了多少人?‎ ‎3、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 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3+3+2 ‎ ‎ 3×3+2‎ ‎ 4×3-1‎ 教师小结。乘加或乘减的算式都是先做乘法,然后再做加减法。‎ 91‎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用不同方法进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乘加或乘减法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56页做一做1、2题。‎ ‎56页1题在引导学生看清图意后,列出不同的算式,明确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巩固对乘加法和乘减法的运算顺序的认识和理解。‎ 四、拓展性学习 ‎1、 在口里填上正确的数。‎ ‎8+9=口×口+口 7+5=口×口+口 9+7=口×口+2‎ ‎=口×口-口 =口×口-口 8×6=口×口-2‎ ‎4+6+8=口×3 3+4+5+6+7=口×口 ‎[设计意图]给学生有一定的展示场地,发挥他们的智能。 ‎ 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 6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页例6和“做一做”‎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 6的乘法口诀。‎ 2、 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 3、 通过训练进一步提高形式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掌握6 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 教具、学具准备:‎ 91‎ 小黑板、学生每人准备36根小棒。‎ 教学过程:   ‎ ‎ 一、复习 ‎ 1.大家齐背1~5的乘法口诀。‎ ‎ 2.把乘法口诀说完整。‎ ‎    (  )五十五     三(  )十二    (  )四得八 ‎    (  )四十六   四(   )二十    (  )五一十 ‎    (  )三得九   五(   )二十五  (  )三得六 ‎[设计意图]巩固前面所学的乘法口诀 ‎ 3.写出乘法算式。‎ ‎(l)5个3是多少? ‎ ‎(2) 4乘以5是多少?‎ ‎ 二、新课 ‎    今天我们学习6的乘法口诀,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课题“6的乘法口诀”。‎ ‎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完成下表 豆荚个数 ‎1‎ ‎2‎ ‎3‎ ‎4‎ ‎5‎ ‎6‎ 豆子个数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连加法,得出有关6的口诀的结果,为编制口诀打下基础。‎ ‎2、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1)请你说说每一列是什么意思?分别表示有几个几?2)根据这个表你能够列出哪些乘法算式?教师随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1×6=6 6×1=6 2×6=12 6×2=12 3×6=18 6×3=18‎ ‎   你能编一句乘法口诀吗?把你编的乘法口诀和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口诀 ‎  教师在前面写的乘法算式和口诀的右边板书:‎ ‎“1×6=6 6×1=6 一六得六 ‎ ‎2×6=12 6×2=12 二六十二”。‎ ‎ 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第61页,在自己一的书上把例6中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填完全。教师让学生填完以后。指定一名学生读出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同时,教师接着板书:‎ 91‎ ‎    3×6=18 6×3=18    三六十八 ‎ ‎ 4×6=24     6×4=24    四六二十四   ‎ ‎ 5×6=30 6×5=30    五六三十     ‎ ‎6×6=36    六六三十六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乘法算式和6的乘法口诀,让学生齐读一遍。‎ ‎  教师在教室内挂的乘法口诀表上添上6的乘法口诀,并让学生读一遍。请你看一下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六六三十六“”只有一 个算式?‎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有利于熟记口诀。‎ 三、巩固练习 l.课本61页做一做第1题 ‎ 根据口诀写出连个乘法算式 ‎2.做一做第2题。‎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四、  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时 6的乘法口诀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1、62页练习十三。‎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记住 6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 ‎3、经过训练进一步提高形式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6 的乘法口诀。‎ 91‎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复习6的乘法口诀 ‎1、同桌对口令。‎ ‎2、师生互补口诀。‎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达到熟记口诀。‎ 二、指导练习第4~11题 ‎1、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第5题“用数学”。用实物与 给学生提?‎ 出要计算的问题。先让学生理解图意,再口头表述题意,之后,让学生独立填写算式。‎ ‎2、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相互交流一下是怎样想的。‎ ‎3、第7题混合练习。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给学生以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第8题练习1~6的乘法口诀。练习时,可以分组做问答游戏进行练习,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5、第11题,“用数学”完成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说一说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成功。‎ ‎6、下面的游戏题,进行综合练习,先让学生算出得数,填在书上,看着说,再让学生背着说,看谁说得全对。‎ ‎[设计意图]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复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乘法有个系统的回顾,弥补不足之处。‎ 三、 补充题 ‎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 1)求5个4的和是多少,可以写成5×4=20( )‎ ‎2)6+6+6+6+5可以写成6×5+5。 ( )‎ ‎3)两个因数分别是4和6,他们的积是10。 ( )‎ ‎[设计意图]此练习为了预防作业中会产生的错误,同时也提高了“用数学”的要求。‎ 四、智慧亭 ‎1、已知△×△=25 △+□=13 求△+△=( ) □=( )‎ ‎2、已知□+○=9 □×○=18 求□=( ) ○=( )‎ ‎[设计意图]在熟练掌握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发挥他们的聪明,从乘法入手去想。‎ 五、练习作业 91‎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时 乘法和加法的比较 教学内容:课本第63页例题7‎ 教学目标:‎ 1、 通过画图,理解乘法和加法意义的异同;‎ 2、 在意义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区别乘法和加法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 出示例题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知道了什么?‎ 两题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桌子。‎ 第一题是有4排桌子,每排5张。‎ 第二题是有2排桌子,一排5张,一排4张。‎ 你能把两道题说的情况在纸上画出来吗?‎ 学生根据题意画图。‎ ‎2、怎样解答?‎ 第一题是求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第二题是求4+5的和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你还发现了什么?‎ 第二题中的2排桌子的2,不参加计算。‎ ‎3、解答正确吗?‎ 先对照题意检查图画对了吗?‎ 再检查算式是否正确。‎ 最后检查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91‎ ‎1、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2、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 第十三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义教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6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 ‎2、通过研究口诀表的排列规律,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 复习有关用口诀解决问题的内容巩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 ‎2、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 了1~6的乘法口诀,并且还学习了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块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一个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使学生的学习在一开始就有明确的任务。‎ 二、整理复习单元相关的知识 ‎1、出示1~6的乘法口诀卡我们先来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老师出示卡片学生算 出得数 ‎2、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算式都用了哪些口诀?‎ ‎3、出示空白的乘法口诀表,老师把有关1的乘法口诀全部摆在第一列的位置。‎ ‎[设计意图]进行口算练习,巩固1~6的乘法口算。‎ 1) 91‎ 组织小组进行汇报。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排列的结果?并说一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排列?‎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路,并体验这一规律。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记忆口诀,加深对1~6的乘法口诀的认识。‎ 1) 引导观察乘法口诀表的跑列规律。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张乘法口诀表,看看他有怎样的排列规律?‎ 2) 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朗读乘法口诀表加深记忆。‎ ‎[设计意图]从各个方向朗读乘法口诀表,加深对乘法口诀的认识,更加熟练地掌握乘法口诀的。起到巩固强化的目的。‎ 3) 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背诵乘法口诀表加深记忆。‎ ‎4、复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1) 出示教材65页第2题,引导学生明确题目的意义思,说一说主题图的含义。‎ 2) 让学生先独立进行解答。‎ 3)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解答方法和理由。‎ 4) 组织集体校正。‎ ‎[设计意图]通过对解答过程的说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熟悉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口算练习,组织完成66页第1、2题 ‎2补充练习想一想算一算 (1) 有16名学生,每条船限坐5人,3条船能坐下吗?‎ ‎(2) 公园的门票每张3元,小红 20元买5张够吗?‎ ‎[设计意图]结合实践运用,达到预计效果。‎ 四、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91‎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个部分内容: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判断所给图画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以及通过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猜测可能是什么物体。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编排上,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单元教学要求:‎ 1、 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学会判断所给图画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以及通过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猜测可能是什么物体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3、 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能辩认不同位置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单元教学课时:大约2课时。‎ 第一课时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课本P68-69例1及练习十六中的习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 学生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 感受数学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 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91‎ 教学难点:‎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实物,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先给你们讲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教师讲故事。讲完后问:这些盲人叔叔呀有的把大象摸成扇子,有的摸成柱子……他们说的对吗?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帮助他们想个办法吗?‎ 学生交流。‎ 教师揭示课题: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用故事引入,引发学生的讨论,从而使学生理解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方面的特征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兴趣,合作求知 ‎1、教师:小朋友刚才你们都说的非常好,每个小组都发给你们一个奖品,赶快打开看看吧。(学生的奖品有玩具小熊、闹钟、模型等)‎ 仔细观察你们桌上的奖品,你看到了奖品的哪一部分?跟你小组的同学说说。‎ ‎2、学生观察交流 1、 全班交流汇报。‎ 请各小组选一名代表说一说你们组的同学看到的各是奖品的哪一部分?‎ 2、 各小组轮流说一说,说完之后,让学生把奖品变换位置,再依照上述过程仔细观察一次,然后再在小组中说一说。‎ ‎5、引导探究,深入理解 出示P68页上的卡车图:这是小亮、小红、小明三个小朋友看到的奖品的部分。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并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小组合作交流,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判断三个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学生很容易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中的活动。‎ 91‎ 1、 出示不同的物体,请学生分别说一说从前、后、左、右看可以看到哪一面?‎ 2、 出示不同位置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哪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练习十六第4题0‎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样子,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加深印象。在形式多样的知识应用中体验成功。‎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最好,好在哪里?‎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观察物体(规则几何体)‎ 教学内容:课本P69例2、3。‎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探究立体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 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重点: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观察物体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一个圆柱和一个球(学具的大小应达到正对一个面看过去看不到其他面)。‎ 请学生自己确定观察的顺序,轮流在不同的位置观察上述立体图形。‎ 91‎ 全班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正方体和球从不同的位置看上去都是一样的;长方体和圆柱从不同的面看过去是不一样的。‎ ‎2、学习例3‎ 教师出示图片:正方形 有一个立体图形,它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有可能是什么呢?‎ 学生猜测、交流 一个面是正方形,有可能是正方体;还有可能是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70练习十六第2题。‎ 2、 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3、 完成练习十六第5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二)‎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务必熟练掌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要求:‎ 91‎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2、随着口诀句数增多和数目的增大,记忆口诀是比较困难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困难的。‎ 单元课时安排:大约13课时 ‎7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 ………………………………………………4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七的乘法口决 教学内容: 课本第7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3、使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得的较大的发展。‎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熟记7的乘法口诀,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91‎ 教学准备: 每小组准备7套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 我们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那么要算出2个星期有多少天?3个星期有多少天?5个星期有……要算出几个星期有多少天?怎样算最简便呢?如果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你就能很快地回答出来。(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据学习2~6的乘法口诀的经验,猜测一下7的乘法口诀会有几句?7的乘法又有什么特点?(学习之间相互交流)‎ ‎2、请同学们试着自己动手一组七巧板拼成一个图案,然后再与同桌交流,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请每小组挑选最满意、最美的图案,上台讲讲拼得像什么,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用实物投影展出7个拼好的图案。‎ 师:同学们利用自己的智慧拼摆了这么多优美的图案,那么你们能根据这七个图案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并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试试看能编几句就几句。‎ ‎4、小组分工,合作探究,如有的说乘法算式,有的写乘法算式,有的编乘法口诀等。‎ ‎5、最后整理出7的乘法口诀。‎ 师生交流:‎ ‎1、学生分小组进行汇报根据七巧板的图案,写出了哪些乘法算式?编出了几句口诀?‎ ‎2、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下面内容。‎ 乘法算式 乘法口诀 ‎7×1=7 7×1=7 一七得七 ‎ ‎2×7= 7×2= 二七( )‎ ‎3×7= 7×3= 三七( )‎ ‎4×7= 7×4= 四七( )‎ ‎5×7= 7×5= 五七( )‎ ‎6×7= 7×6= 六七( )‎ ‎7×7= 七七( )‎ 91‎ ‎3、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表格中的内容,老师指着一个图案问:‎ 拼一个图案用了7块七巧板,是几个7?乘法口诀怎样编?‎ 摆两个图案要几块七巧板?是几个7?对应的乘法算式和口诀是什么?‎ ‎4、说一说哪算式可以表示拼4个图案所用的七巧板的块数?所用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 ‎5、拼6个图案需几个七巧板?可以用哪一个算式来表示?所用乘法口诀是哪一句?‎ ‎6、“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它表示摆几个图案所需七巧板的块数?应该对应哪个算式?对应哪句乘法口诀?‎ ‎7、哪句口诀能很快算出摆7个图案所需七巧板的块数?应该对应哪一个算式?‎ ‎8、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为什么7的乘法口诀每相邻两句的积都相差7呢?‎ 学生活动:‎ ‎1、拍手读7的乘法口诀。‎ ‎2、你最喜欢哪一句口诀?不知道四七多少,怎么办?谁能想个办法?‎ ‎3、熟记口诀。‎ 同桌拍手背 四人小组背 开火车背 集体拍手背 三、巩固练习,实际应用 ‎1、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抢答游戏。‎ ‎2、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看图写算式。‎ ‎3、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和第4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请同学们下课调查一下,我们生活中有哪能用到7的口诀的具体事例?‎ 五、随堂练习 六、拓展性学习 ‎□+◎+□=45 □=( )‎ ‎□+◎=35 ◎=( )‎ ‎◎+○=45 ○=( )‎ 教学反思:‎ 91‎ 第二课时 7的乘法口诀练习(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73~7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流利地背出1—7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生活的计算问题。‎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1—7的乘法的计算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巩固7的乘法口诀计算。‎ 教学准备:‎ 口算卡及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口算卡,开火车计算。‎ ‎7×5= 7×3= 7×6= 6×4= ‎ ‎5×2= 7×2= 7×4= 7×7=‎ ‎6×3= 6×5= 7×1= 7×0=‎ ‎【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白练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索 ‎1、完成第5、7、8、12题,以多种方式巩固乘法口诀的练习,变换多种方式,提高学生记忆看见的兴趣,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口诀、记忆口诀,熟悉口诀之间、口诀与计算之间的联系,为后面的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2、完成口诀。‎ 二七( ) 三七( ) 六七( )‎ 四七( ) ( )七三十五 ( )七四十九 91‎ ‎3、第4、9、10、14、15题都是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除15题外,每道题目都是以情景引出问题,让学生解答。第15题是让学生自己分析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体会学习乘法的用处,培养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意识。让学生自己寻找条件与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看谁算得快。‎ ‎7×2= 5×7= 6×7= 7×5=‎ ‎4×7= 7×7= 7×4= 6×4= ‎ ‎7×3= 2×7= 6×6= 5×6=‎ ‎6×5= 7×6= 3×7= 5×5=‎ ‎5、接龙背口诀。1—7的乘法口诀。‎ ‎6、指导第15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回答。‎ 四、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8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7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3、通过乘法口诀的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教学难点:‎ 91‎ 编制8的乘法口诀并记忆。‎ 教学准备:‎ 教材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口算练习。‎ ‎4×7 7×2 3×6 5×6‎ ‎6×4 3×3 5×2 7×3‎ ‎7×4+7 5×7+5 6×6+6 3×5-3‎ ‎7×4-4 6×3+6 4×4+4 5×6-6‎ 二、自主探究8的乘法口诀 ‎1、出示出示图,引导学生观察,每排站了多少人?有几个这样的一排?‎ ‎2、引导学生完成数轴图,填出数轴上所缺少的数。‎ ‎   ‎ ‎0  8 16 24 32 40 48 ……‎ ‎3、引导学生写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在书上写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和口诀,并和同桌交流。‎ 二八( ) 三八( ) 四八( )‎ 五八( ) 六八( ) 七八( )  八八(  )‎ ‎【设计意图】:用加法算出相应的结果,为编制口诀做准备,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4、指导学生齐读8的乘法口诀。‎ ‎5、指导学生齐背8的乘法口诀。‎ ‎6、组织学生对口令。‎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81页1~4题。‎ ‎2、独立完成81页5题。‎ ‎3、背诵8的乘法口诀。‎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91‎ 五、拓展性学习:‎ ‎1、请你试一试,填出适当的数。‎ ‎3×8=24     6×6=36 24=□×□   ‎ ‎36=□×□ 24=□×□×□    36=□×□×□‎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8的乘法口诀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76页练习十八。‎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8的乘法口诀,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 ‎2、发展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进一步巩固8的乘法口诀,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 ‎2、发展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根据主题图的含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正确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材中相应的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练习巩固。‎ ‎1、完成82页第6题,集体订正。‎ ‎2、完成第七题。‎ ‎1)先在书上练线,找出每个乘法算式的答案。‎ ‎2)根据所选的算式说出相应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强化8的乘法口诀,加深对口诀的了解和记忆。‎ ‎3、引导完成8~9题。‎ ‎1)了解题目的意思。‎ ‎2)填写出乘法算式的结果。‎ 91‎ ‎3)观察图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根据图意说出的想法,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5)学生自行独立解答。‎ ‎6)引导学生说出解答的根据。(强调有几个几?)‎ ‎4、解答第10题。‎ ‎1)引导学生明确题意后自行解答。‎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数法。‎ ‎【设计意图】:巩固用乘法解决问题,进一步乘法的意义,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学习。‎ ‎1、在□里填出合适的数。‎ ‎39=□×□+□ 61=□×□+□ ‎ ‎39=□×□-□ 61=□×□-□‎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7×8-16=8×□ 5×7+21=7×□‎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8的乘法口诀练习(二)‎ 教学内容:‎ 课本第77页。‎ 教学目标:‎ ‎1、用不同方式巩固8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用8的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91‎ ‎1、能熟练背诵8的乘法口诀。‎ ‎2、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 一、复习 ‎1、开火车,对口了令。‎ ‎2、背一背。‎ ‎【设计意图】:巩固8的乘法口诀,达到熟练运用。‎ ‎3、填一填。(出示小黑板)‎ ‎8×2=□ 7×3=□ 8×6=□ 2×8=□‎ ‎6×7=□ 4×6=□ 5×7=□ 4×7=□‎ ‎5×8=□ 8×3□ 8×8=□ 8×5=□‎ ‎5×6=□ 7×8=□ 6×8=□ 6×4=□‎ ‎4、第12题运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答,先让学生集体讨论,然后同桌或小组交流订正。‎ 二、拓展练习 ‎(补充相应的练习)‎ 1、 每辆车限坐乘客8人,现在有26位乘客,3辆车能坐得下吗?‎ 2、 商场里有一种袜子每双3元钱,妈妈有20 元,想买6双这样的袜子,她带的钱够吗?‎ 3、 ‎24=□╳□=□╳□ 16=□╳□=□╳□‎ 4、 ‎ 6+☆+☆+☆=30 ☆=( )‎ 三、课堂随练。‎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91‎ 第六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p 78页 教学目的:1、让学生掌握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提出乘法计算的问题,能用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对口诀 教师与全班学生进行对口诀的练习。 2.口算: 6×4      5×3     2×7     5×4 3×4      2×8     4×2     7×4  5×7      5×8     2×8     2×1 二、新授 1.教学例3 出示第78页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用简单的话把图上的意思表达出来呢? 生:一个文具盒8元,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让学生完成填空: 每个玩具盒( )元,买( )个,这里有( )个( ) 师:你能列什么算式? 学生口答:8+8+8=24       8×3=24‎ ‎ 让学生把算式写在草稿本上,指名板书。‎ 解答正确吗?‎ 请学生思考检查的方法。 2. 能力迁移 如果买7块橡皮,一共多少钱? ‎ 91‎ 师:你是怎么想的?请你和四人小组的伙伴们说一说。 派代表汇报,一起评改。 问:你们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 A、买5支铅笔多少钱? B、买8本日记本多少钱?‎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九第3题。 学生根据图意找出有几个几,在列式解答。 独立完成,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2.练习十九第4题。 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后,集体讲评。 问:你还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让学生把问题和算式写在草稿本上,教师巡视指导,若有时间则集体讲评。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 第七课时 9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课本P80及练习二十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能根据乘法的意义正确推导出9的乘法口诀。‎ ‎2、能初步记住9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熟练的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9的乘法口诀的推导。‎ 91‎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此行黑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 铺垫孕伏:‎ ‎1、引导学生背诵1~8的乘法口诀。‎ ‎2、引导学生复习旧知。‎ ‎1)、出示相应的题目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明确一句口诀可以写两个乘法算式。‎ ‎2)、出示题目,引导学生完成。‎ 将口诀补充完整:‎ ‎( )六二十四 二( )十四 七( )五十六 ( )八四十 ‎……‎ ‎[设计意图]:强化乘法口诀的记忆和有关表内乘法的知识。‎ 二、 自主探究9的乘法口诀。‎ 1、 谈话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8的乘法口诀,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 ‎2、出示教材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1)、有几条船参加比赛?‎ ‎(2)、每条船上有几人?‎ ‎(3)、2条船上有几人?‎ ‎(4)、一共有多少人?‎ ‎……‎ ‎3、(1)选择问题让学生思考、同桌交流举手反馈。‎ ‎(2)板书反馈结果 观察用那种方法简便 (1) 用乘法简便。‎ (2) 小组合作编乘法口诀。‎ (3) 反馈交流、并展示。‎ ‎4、小黑板出示袋鼠跳格图:指名学生填写并随时提问。‎ 91‎ ‎5、口诀记忆 齐读口诀,师生对口令 ‎6、出示85页3题:独立圈出9的倍数,小组交流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9的倍数的积的特点,帮助学生进行简要的归纳。‎ ‎[设计意图]:明确主题图的意义,获取相关的数学信息,为学习9的乘法口诀打基础。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9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口诀的理解和记忆。‎ 三、巩固练习 ‎1、教师口述:五九( )…… 指名填、抢答等。‎ ‎2、练习十九2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订正。‎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的表现怎样?‎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9的乘法口诀练习(一)‎ 教学内容:‎ 课本P86~87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计算强化口诀的记忆,进一步巩固表内乘法口诀,达到比较熟练的掌握。‎ 2、 引导学生对数学信息的收集、分析,进一步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进一步巩固表内乘法口诀,达到比较熟练的掌握。‎ ‎2、学生对数学信息的收集、分析,进一步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小朋友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9的乘法口诀,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复习有关的知识。‎ 91‎ ‎[设计意图]:明确提出学习任务。‎ 二、引导练习,巩固强化 1、 组织学生进行口算。‎ ‎(1)、完成课本第81页第2题,交流改正。‎ ‎(2)、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算式说一说是用哪句口诀进行计算的。‎ 2、 引导学生完成第4题 ‎(1)、请大家先在书上圈出相应的积。‎ ‎(2)、仔细观察9乘几的各个积,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 引导学生完成第6题,‎ ‎(1)观察第6题的算式,想一想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学生独立计算,观察每一列算式的结果。‎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设计意图]:强化9的乘法口诀,加深对口诀的理解和记忆。复习巩固其他表内乘法口诀,体会口诀的作用。复习用乘法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效果测评 1、 完成课本第1、3题。‎ 2、 随堂练习。‎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 练习(二)‎ 教学内容:‎ 课本P82-83。‎ 91‎ 教学目标:‎ ‎1、、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交流的过程,培养协作能力。‎ ‎3、训练学生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和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记口诀。‎ 教学重点、难点:‎ ‎1、会解决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是重点。‎ ‎2、加深理解几个几是多少 ?体验它的含义。‎ 教学准备:‎ 圆形、三角形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揭示课题。‎ ‎1、看图写出乘法算式并说说表示的意义 ‎(1)‎ ‎ ( )或( )‎ ‎(2)‎ ‎ ( )( )‎ ‎2、揭示课题 师:让学生根据每张课桌上有2人,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小组提问题,同时解答。‎ ‎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明确这节课学习内容。‎ 二、解决实际问题。‎ 1、 出示第8题图:‎ ‎(1)、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先在小组内提问,然后全班交流。‎ ‎(3)强调几个几的数量关系。‎ ‎2、第10题:‎ (1) 观察图意,找到第一个问题并解答。‎ (2) 让学生用几个几的知识来描述存在的数量关系。‎ ‎(3)你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91‎ ‎(4)学生小组内提问并解答。‎ ‎3、第11题:‎ ‎(1)、看11题,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题意,找出规律。‎ ‎(2)、怎样计算,说出道理。‎ ‎(3)、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巩固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理解题意并会正确解答。通过交流思考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思考方法,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三、总结评价 学习效果测评 完成P83第12、13题。‎ 四、总结。‎ 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84,例题5.‎ 教学目标:‎ 1. 学会用两步以上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2. 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可以产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用两步以上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可以产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班同学准备去参观科技馆,但是他们遇到了一些困难,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学习新知 91‎ ‎1、出示例题 ‎2、理解题意 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有2名老师和30名学生。‎ 问租这辆车能不能坐下。‎ ‎3、解决问题 怎样解答呢?‎ 看看车上有多少个座位。‎ 你准备怎样计算座位的个数呢?‎ 学生思考、交流、汇报。‎ ‎4、检查 解答正确吗?‎ 1、 小结: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 四、总结 课后反思:‎ 第十一课时 乘法口诀表(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P8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自己整理乘法口诀表,使学生知道利用表格来整理知识比较简洁、清楚,懂得合理整理乘法口诀表,掌握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方法。‎ 91‎ ‎ 2、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能熟练的利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式题。‎ ‎ 3、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 整理乘法口诀是重点。掌握乘法口诀表示难点。‎ 教学准备:‎ 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自主整理全部乘法口诀 ‎1、回忆所学的乘法口诀。‎ 提问:我们学了几的乘法口诀?各有几句?全部乘法口诀共有几句?你怎样知道的?‎ ‎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回忆、计算。然后请部分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 1、 师生共同归纳学过的乘法口诀。‎ ‎(1)、我们已经学习了1~9的乘法口诀:1的口诀有1句;2的口诀有2句;3的口诀有3句;4的口诀有4句……‎ ‎(2)、全部乘法口诀的句数是:1+2+3+4+5+6+7+8+9=45(利用凑整的方法计算或利用加法结合律把算式变形为同数相加的形式进行简算。)‎ 2、 整理所学的乘法口诀。‎ 问:怎样整理45句口诀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1)、小组合作给学具袋里的乘法口诀卡片分类看看能发现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把口诀卡片摆成自己喜欢的口诀表。‎ ‎3、汇报小组的分类方法即发现。‎ 引导学生回答。 展示评价,表扬大家认为整理的好的小组。‎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整理所学的乘法口诀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及体验方法的多样性,在分析、比较中找出比较简明、方便的整理方法。‎ 二、探索乘法口诀表的内在规律。‎ 问:观察这张乘法口诀表,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这张表,说说有什么规律或特征。‎ 学生仍然以小组为单位,先在组里说然后在全班交流。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91‎ ‎[设计意图]:通过对乘法口诀表的观察发现,找出乘法口诀表的特征,加深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等能力。‎ 三、应用拓展:利用乘法口诀表进行计算。‎ ‎1、回忆口诀的含义,任意说出一句口诀表示的意义。‎ ‎2、游戏,比一比,赛一赛 ‎(1)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出示卡片,学生对口诀。(已知两个因数求积;已知积求两个因数。)‎ ‎(2)想一想:87页2题完成后总结做题的方法。‎ ‎(3)、开放练习:( )×( )=( )‎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乘法口诀的记忆和应用。‎ 四、课堂总结。这一节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一年级上学期: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和几时半 高年级:名数的化聚、时分秒的认识、年月日等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91‎ 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单元评价要点 1、 读、写几时几分(5分5分数的方法和1分1分数的方法)。‎ 2、 ‎1时=60分 第一课时 认识时间(一)‎ 教学内容:课本第90页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钟表模型、手表 教学设计: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开始,先出示一幅学生们正准备上课的情境图,让学生猜是第几节上课了,并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样既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激发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利用钟表模型,认识钟表刻度 ‎1、 四人小组合作:观察钟表模型,并完成下表。‎ ‎ 钟面上一共有( )大格 ‎ 1大格有( )小格 ‎ 一共有( )小格 ‎2、让学生观察推理:分针从刻度12走到刻度1、2、3……各走了几小格,各是多少分。每一大格的刻度作为分针的单位时各是多少分。‎ ‎3、同桌一起拨一拨,引导学生观察时钟走1大格,分针走了几小格,从而得出:1小时=60分。‎ 三、加强观察、实践、探究几时几分。‎ ‎1‎ 91‎ ‎、让学生观察几个分钟正指向每大格的刻度时的钟面。通过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的方式说说钟面的时间,并归纳看钟的方法:先看时针,确定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可以用5分5分数的方法确定是几分。‎ ‎2、让学生观察一般情况的几时几分,通过小组交流得出看分针的方法:可以先确定接近分针的大格刻度是几分,再用1分1分顺数或倒数的方法读出是几分。‎ 四、读读拨拨、初步实践应用 ‎1、完成“做一做”。‎ ‎2、同桌一起拨一拨,每天上学、放学时间。‎ ‎3、小组一起拨一拨,交流所拨的时间,并说说所发生的事情。‎ 五、课堂小结: 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怎么样学的?‎ 教学反思: ‎ ‎ 第二课时 认识时间(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时间,正确读、写几时几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3、情态、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会正确读、写几时几分 1小时=60分 教学方法:四人小组合作 教具学具: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通过师生谈话,引出今天的活动主题是“我的一天”。‎ 二、活动展开。‎ ‎1、让学生独立制作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采用“几时几分”‎ 91‎ 的计时方法或电子表的表示方法,在活动纸上写出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教师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用在钟面上画上时针分针的方法表示。‎ ‎2、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一天作息时间安排。‎ ‎3、班内展示、评议。‎ ‎(1)“我说我拨”形式。即自己边汇报同学在钟表模型上拨出时间。‎ ‎(2)“我拨你说”形式。即汇报同学在钟表模型上拨出时间,其他同学读写是几时几分。‎ ‎(3)“我说你拨”形式。即汇报同学说出时间,其他同学在钟面上拨出时间。‎ ‎4、提高性练习。教师拨钟面让学生说出几时几分。再过几分是几时几分。‎ ‎5、调整完善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三、活动延伸。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时间方面的数学素材(如火车票、汽车票、飞机票,工厂商店作息时间表等等)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启发学生在实际应用方面举出更多的时间的例子。‎ ‎ 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92,例题3..‎ 教学目标:‎ 1、 通过思考,学会找出合适的时间的方法;‎ 2、 在学习活动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排除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星期天,明明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但是还要完成作业,他该怎么安排时间呢?‎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 观察主题图,你知道了什么?‎ 明明做完作业要去踢球 明明10:30还要去看木偶剧。‎ 91‎ 要把明明去踢球的时间找出来。‎ ‎2、解决问题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在这三个时间中找一找,想一想哪些不可能,哪些有可能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检查一下,解答正确吗?‎ ‎4、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根据做事的时间来思考,可以先把不可能的时间去掉,剩下的就是有可能的。‎ 一、 巩固练习 ‎1、 完成练习二十三第4题 想一想,应该怎样找出小红去摘西红柿的时间?‎ ‎2、完成练习二十三第4题 帮亮亮找出正在做某项事情的时间。‎ 四、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课后反思:‎ 第八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家学内容:‎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单元教材分析:‎ 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还可以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传统的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是本册教材新增的内容之一,教材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91‎ 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 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数学广角(一)‎ 教学内容:‎ 课本P9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颜色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 ‎1、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数学活动课,你们喜欢吗?‎ 出示课题:数学活动 ‎2、我们先来做一个拼图游戏:小朋友每人的桌子上有三张图,请你任选两张拼一拼看看是什么?先和同桌说一说。‎ ‎3、交流反馈。用不同的图可以拼出不一样的效果,如果老师给你数字卡片,你能拼出什么数呢?‎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让学生在游戏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找到启示。‎ 二、动手操作,探索规律 91‎ ‎1、 用1和2两张卡片摆数。‎ ‎(1)自己动手摆一摆,看一看谁最爱动脑筋,谁的小手最巧。‎ ‎(2)独立动手摆,然后在班内说一说自己用这两张卡片摆了那些数。展示大家看。‎ ‎2、用、1、2、3三张卡片摆数。‎ 教师激励学生动脑摆一摆:从数字卡片中任选两张卡片,你能组成什么数?可以与小组同学讨论,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拿出卡片,自己动手摆一摆。‎ 引导学动脑,找规律去摆,我们比一比谁摆的数朵而不重复。‎ ‎3、学生摆完后,小组交流,组长把成员摆的数记下来,并总结摆数的方法。‎ ‎4、小组汇报。师生总结,指明学生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操作活动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小组合作,巩固发展 ‎1.完成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四第1题 ‎ [设计意图]: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玩的有趣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数学广角(二)‎ 教学内容:‎ 课本P98页。‎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91‎ 教具学具:‎ 数字卡片、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 有3张数字卡片,5、7、9,用它们组成不同的两位数,能组成多少个两位数?‎ 二、 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 如果用着3张数字卡片,任意取出其中的两张求它们的和,得数有多少种可能呢?‎ ‎2、解决问题 请学生尝试解决后全班交流 ‎1)用填表的方法 ‎2)用连线的方法 ‎3)随便写 ‎3、思考 只有3种结果,为什么摆两位数却有6种结果呢?‎ 摆两位数跟卡片的位置有关,加法算式的结果和卡片的位置无关 ‎4、观察 上面的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随便写,容易漏掉或重复。‎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