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8 MB
  • 2021-11-18 发布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版共34页)

  • 3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单元 长 度 单 位 33‎ ‎ ‎ 本单元共包括五个知识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及用厘米量、认识米及 厘米和米的关系、线段的认识、解决问题。本单元的长度单位,以往都是直接告诉学生“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量”,现在要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1.统一长度单位。‎ 例1,①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②让学生用同一物品作标准量不同长度。引导学生用相同的物品进行测量,解决上面两个矛盾冲突,由此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这部分内容包括例2认识厘米和例3用厘米量两部分。前面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那么怎样统一长度单位呢?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子的长度单位是统一的,教材由此引出厘米尺。教学例2,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在厘米尺上比一比1厘米的长度。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例3通过量纸条的长度,教给学生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这两道例题,是由对厘米的认识到应用的认知过程,例2是基础知识的感知,例3是知识技能的实践应用。‎ ‎3.认识米、厘米和米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包括例4认识米、例5厘米和米的关系两部分。例4让学生通过用学生尺量黑板,感觉到很麻烦,很自然地引出长度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例5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例4是对长度单位米的认识,例5是建立厘米和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4.认识线段、画线段。‎ 例6:认识线段。‎ 线段是几何初级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所以教材用直观的方式来描述什么是线段,严格的定义到高年级再予以介绍。‎ 例7:画线段。教学时,要注意画法的指导:画线段时,要注意从直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 33‎ ‎ ‎ 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直尺几厘米的地方。这两个例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例6让学生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线段的过程,例7让学生掌握画线段和动手量线段的方法。‎ ‎5.解决问题。‎ 例8安排的是解决问题的内容:“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意在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与米的长度表象,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培养他们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 本单元的研究对象是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我们的教学就是在还原长度单位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估一估等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建立长度单位表象;通过实际测量,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小单位的局限性和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感知线段,从而掌握量线段和画线段的方法。‎ 如教学例1、例4,通过实践操作方法,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小的长度单位的局限性;教学例5,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1米=100厘米;教学例8,通过实践应用的方法,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本质。‎ 33‎ ‎ ‎ 第1课时 认 识 厘 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例1、例2、例3及第4页“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第2题。‎ 内容简析 例1 借助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这一情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例2 先借助厘米尺感知1厘米有多长,再通过比画、比较等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1厘米长度的认识,同时认识表示厘米的字母符号“cm”。 借助估计图钉长大约是1厘米和量一量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两个活动,使用多种直观物体帮助学生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1厘米的表象。‎ 例3 通过量纸条的长度,教学生用厘米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1.运用设疑引入法创设认知冲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引导探究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验法、巩固练习法等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交流归纳法、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讨论总结法。‎ 承前启后链 33‎ ‎ ‎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相声导入:‎ 课件播放郭德纲与于谦表演的《卖布头》片段。‎ 出示几句关键台词:‎ 郭:真正烟薰皂,烟煤搀煤灰,……什么汽车马车飞机那迫击炮那机关枪都追不上它,怎么回子事?‎ 于:怎么回事啊?‎ 郭:刮跑啦。‎ 于:那不废话嘛!可不刮跑了嘛!‎ 郭:那位先生说,卖布头儿的,多少钱一尺?站稳脚儿,庹一庹尺寸,一庹五尺长,两庹这么一丈,三庹一丈五。‎ 于:诶,连我一块儿卖啊!‎ 教师问:听了相声,笑一笑后,我发现了一个问题:郭德纲说的“庹一庹、一庹五尺长、两庹这么一丈、三庹一丈五”是什么意思?‎ 学生叽叽喳喳地回答。‎ 教师:很不错!一庹就是两臂左右平伸,掌心向前,两手指尖之间的距离。古时人们用庹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一庹五尺长,两庹这么一丈,三庹一丈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古人用庹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品析:运用相声片段引入,情景有趣,引导学生在笑声中思考,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很自然地由“庹”的认识进入长度单位的探究学习中,不留任何做作痕迹,感悟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情景)大头儿子看到学校的小栏杆坏了,想让小头爸爸帮忙重做一个,他身边没有任何工具,只好用手指一拃、一拃地量起来,正好5拃。他回家要求爸爸做5拃长的小栏杆。师:你们觉得,大头儿子的做法可行吗?你想到用身边的小物体来量物体的长度吗?‎ ‎【品析:通过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和情景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 参与到大头儿子所遇到的问题情景中,思考“拃”的含义、用“拃”测量的方法 33‎ ‎ ‎ 以及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等问题。】‎ 儿歌导入:‎ 师:同学们的文具盒里都有一把小尺子,可是我们平时学习很少用到它。它有什么用途呢?还是让儿歌来告诉我们吧!课件出示儿歌:小尺子,细又长,测量东西本领强。比一比,量一量,分清宽窄和短长。‎ 师:儿歌告诉我们,尺子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短和宽窄的。人们为什么要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短?怎样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短呢?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师板书课题:‎ 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品析: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学生了解尺子的作用,并通过“比一比,量一量”强调这节课的学习方法是动手操作,引发了学生对测量长度的学习欲望,情趣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在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教学例1。‎ ‎(1)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2)介绍“1拃”的长度。教师示范1拃(尽量伸直手指,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作“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有多长。‎ ‎(3)学生测量。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几拃,指生汇报。‎ ‎(4)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有什么发现。‎ ‎(5)讨论: 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因为有的同学手大,‎ 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方法拓展。‎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33‎ ‎ ‎ 选一选:选用不同的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小正方形积木、学具等)作标准测量数学书的长度,每人选一样,量一量,分几个小组进行。‎ 教师指导: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并注意一端对齐。‎ 学生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 教师归纳: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选的标准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 学生自由选择工具,测量自己喜欢的物体,然后交流发现了什么。(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时,测量结果可能与事实不符)‎ ‎(3)用相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全体学生用小正方体测量数学书的长度,汇报结果并总结:只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才能得到同样的结果。‎ ‎(4)对比分析。‎ 方法 测量结果 用不同物品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不同 用不同物品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不同 用相同物品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相同 ‎ 3.方法总结。‎ ‎(1)通过上面的实践操作,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样的情况时,该怎样处理呢?小组同学互相讨论,然后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通过测量操作,我们发现,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结果会不同;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才能正确比较不同物体的长短,所以确定统一的长度单位是非常必要的。(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品析:由古人原始的测量长度的方法引入,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并亲自实践用拃测量课桌的长度,发现测量结果不同,产生认识冲突。教师继而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研究,发现所用测量工具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测量结果,在探寻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在实践中认识厘米。‎ ‎1.认识尺子。‎ 师:平时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 33‎ ‎ ‎ 学生自由说。课件适时出示各种尺子。‎ 请同学们拿出一把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课件出示直尺)‎ 生1:直尺上有小竖线。‎ 师:直尺上有长短不一的小竖线,这些长短不一的小竖线叫“刻度线”,今天我们只研究最长的刻度线,也就是厘米刻度线。‎ 生2:直尺上有数。‎ 师:这些数叫“刻度”。第1条厘米刻度线对着的是刻度0,它在直尺的最左端,表示起点。“cm”这两个英文字母表示“厘米”,厘米是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 教师边结合学生回答边讲解,同时出示课件。‎ ‎2.认识1厘米。‎ ‎(1)认识:在直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的长度也是1厘米。你能找出1厘米的长度吗?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对,每相邻的两个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2)找找:自己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并说一说。‎ ‎(3)比画:用手势比画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可以到自己的直尺上去比一比。‎ ‎(4)举例: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大约长1厘米的东西?课件出示实物,如图钉、田字格等。‎ ‎(5)度量:老师的这根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你的哪根手指的宽度也大约是1厘米呢?请你用尺子去量一量。‎ ‎(6)小结:刚才认识了1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刻度0到刻度6是多长呢?原来刻度0到刻度几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在直尺上比画出3厘米、8厘米和10厘米。‎ ‎【品析:在教师的参与、指导下,学生通过指、比、选、举例等大量的操作,感知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为了让学生加深对1厘米长度的认识,在头脑中真正建立1厘米的表象,教师从实际出发,让学生观察、回想生活中见过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开动脑筋,捕捉生活中的实例,将所学知识和 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 1.量纸条长度。(整厘米数)‎ 33‎ ‎ ‎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厘米,下面我们就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课件出示例3图。你能读出纸条的长度吗?纸条长几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课件演示测量过程。‎ 小结:纸条左端对着刻度0,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学生拿出学具,分组测量学具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指一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 判断:下面的测量方法对吗?为什么?课件出示一些关于易错量法的题目。‎ ‎【品析:动手操作是知识内化最好的方法之一,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教学效果:一是“启智”,使学生心灵手巧;二是“明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此外,教师不满足于使学生学会一般的测量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对判断题的辨析,认识测量方法的条件性与灵活性,拓展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学习了例1、例2和例3,学生对厘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对测量方法做到学以致用。‎ 质疑:测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从刻度0开始测量吗?如果是一把断尺,没有刻度0怎么办?‎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课件出示用断尺量铅笔的长度及量一量练习题。‎ 小结:为了方便读数,我们通常从尺子的刻度0开始测量;也可以把物体的一端对准任何一个整刻度,数出物体占了多少个大格,就是多少厘米。‎ ‎【品析:这是对新知识的延伸,通过这一层次的练习,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思考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回忆1厘米的长度,总结测量方法的儿歌,提出要求:回家找一找自己身边还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用直尺测量自己喜欢的物品的长度。‎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在努力地主动获取知识,1厘米有多 33‎ ‎ ‎ 长?他们亲身实践了;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他们动手操作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形成了技能,还体验了学习的乐趣。‎ 不足之处是质疑的问题是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深化了,可能有些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但也能大大激发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的反思:‎ 认识厘米 ‎ ‎ 33‎ ‎ ‎ 第2课时 认识米 厘米和米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练习一第3题、第4题。‎ 内容简析 例4 认识米尺和米。指定一名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黑板的长度,让学生感 受这样的测量很麻烦,体会到测量时应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自然引 出米尺。通过观察米尺,知道米尺的特点: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比画米尺,知道1米大约有一庹那么长,逐步形成1米的长度表象。‎ 例5 认识米与厘米的关系。通过观察米尺,数出1米里面有多少个厘米,得出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也可能有学生直接用老师的米尺去量,一下就看出1米长的绳子是100厘米。不管用哪种方法,教师都要注意对测量的方法进行指导,同时注意测量时同学间的相互配合。‎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米的符号“m”。初步建立 1米的实际长 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理解1米=100厘米。‎ 教法与学法 ‎1.运用动手操作体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通过引导探究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验法等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观察、自主探究、小组研讨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会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承前启后链 33‎ ‎ ‎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比赛导入:‎ 师:同学们对厘米的知识掌握得真好,谁想和老师比赛,一起测量一下黑板的长度?‎ 找一名学生和老师同时测量黑板的长度,看谁先测量出黑板的长度。(学生用学生尺测量黑板下沿的长度,老师用米尺测量黑板上沿的长度)‎ 师:你们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为什么老师测量的速度这么快?‎ 学生讨论得出:①老师的尺子长,方便测量;②用厘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太麻烦。‎ 师:为了方便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认识米 厘米和米的关系)‎ ‎【品析:通过比赛测量长度的情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的物体比较麻烦,感受到学习较大长度单位的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自然引发对新知识的探索,进入学习探索的情景中。】‎ 故事导入:‎ 羊村小学开学了,开学第一天,举行升旗仪式。‎ 喜羊羊:旗杆真高呀,比大树还高。‎ 美羊羊:这根旗杆很高,如果用“厘米”作单位来测量,要量很多次呢!‎ 喜羊羊:那怎么办呀?‎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量吗?要不要接受更大的挑战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测量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米 厘米和米的关系)‎ ‎【品析:通过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的对话引出新的疑惑,探究测量旗杆的长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好奇和探究的心理走进新课的学习。】‎ 游戏导入:‎ 教师把11厘米长和10厘米长的纸条,分别横着和竖着贴在小黑板上,举起来让学生观察,看哪根纸条长,哪根纸条短。学生一般会认为竖着的纸条长,这时教师可以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这两根纸条究竟哪根长呢?”‎ 学生提出通过测量,得到准确的长度数值,然后进行比较。‎ 33‎ ‎ ‎ 教师指名两个学生,到讲台上分别测量,并提供给学生厘米尺和米尺两种测量工具。如果一个学生选用厘米尺,另一个学生选用米尺,通过操作,学生会发现使用米尺测量速度更快。如果两个学生都选择米尺测量,则让他们说出选择米尺的理由。如果两个学生都不选择米尺,教师可提示一个学生使用米尺。‎ 通过测量,学生知道横放的纸条长。‎ 师:常言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可是今天我们的眼睛欺骗了我们,要想知道一个东西的长度只凭眼睛看往往是不准确的,需要用尺去量。而对于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使用米尺比较方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米 厘米和米的关系”。(板书课题)‎ ‎【品析:笨鸟先飞,老师带领学生课前准备,进行充分的实践活动,把学具操作、数据收集、体会感悟做充分,课上的谈论学习就会水到渠成,从实践中总结出“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培养了生活是数学大课堂的观念,即生活处处有数学。】‎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在观察中认识米 ‎1.认识米尺。‎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4页例4的场景图。提出问题:我们教室中的黑板有多长呢?‎ 要想知道黑板的长度,就需要借助尺子进行测量。我们采用厘米尺测量,感觉很麻烦。怎么办呢?用米尺测量。‎ 出示米尺。观察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师: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1把米尺,拉直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了。请大家拿出各自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课件出示米尺),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不同,刻度不同)‎ ‎“米”可用符号“m”表示。(板书:米 m)‎ ‎2.体验1米有多长。‎ 师:1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找身体中的米尺。(小组合作交流)‎ ‎(1)先张开双臂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与同桌合作量一量。‎ 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注意学生身高的差异)‎ 33‎ ‎ ‎ ‎(2)几个脚长大约是1米?‎ ‎(3)几拃的长大约是1米?‎ ‎(4)请同学们起立,你知道自己有多高吗?先估一估,再用米尺比一比,在1米的位置做上标记。‎ 学生自己估一估,然后同桌合作用米尺量一量,感受1米到底有多高。‎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你身边哪些物体长约1米?‎ 学生可以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在教室里,可能找到:教室里的日光灯的长度、小黑板左右两边的长度、课桌的长度等。在生活中,花池的宽度、电视的宽度……大约是1米。‎ 小结:测量什么样的物体的长要用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或距离。‎ 生活中还会用到卷尺测量长度,介绍卷尺。‎ ‎【品析:通过观察、比画、测量和估计,深化对米的认识,逐步形成1米的实际表象。尤其从自己身上找1米的长度的过程,全体学生参与,反反复复做,反反复复比,这样学生的兴趣越浓厚,感悟就越深刻,1米的表象就越清晰。】‎ ‎◎顺承例4,延学例5。‎ ‎1.1厘米到底有多长?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2.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示意一下。‎ ‎3.估测1米有多少厘米。‎ ‎4.请学生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米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10有多长。(10厘米)‎ 米尺上一共有几个这样的大格?(10个)‎ 师:米尺上每个大格长10厘米,10个这样的大格就是100厘米。‎ 学生继续观察米尺,数一数米尺上有多少个小格。‎ 米尺上有100个小格,是100厘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品析:通过对1米等于多少厘米的猜想,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让他们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研究问题的过程,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从而进一步深化1米在头脑中的表象。】‎ ‎◎小组活动用米量。‎ 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用米作单位,你能量一量课桌的高度吗?再量一量黑板 33‎ ‎ ‎ 的长度和宽度。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小组合作测量。‎ 小结:量物体的长度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刻度0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 ‎【品析:在已经建立1米有多长的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自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应用数学,教师提出质疑。‎ 质疑:用米尺测量身高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取立正姿势,脱去鞋袜,摘下帽子,把背挺直,挺胸,目视前方,尺子的刻度0在脚底,尺子放直……‎ ‎【品析:在这一质疑和解答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操作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画一下,1米有多长。我们 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 对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正确建立起“米”的表象,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因此在教学“米”的时候,要善于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如找身边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米,测量身边物品的长度等,给学生充分的操作时间,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感悟。‎ 不足之处是认识米后,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估一估教室的长和宽等,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技能,加深对米的认识。‎ 我的反思:‎ 33‎ ‎ ‎ 认识米 厘米和米的关系 米 (m) 1米=100厘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第3课时 认识线段 画线段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例6、例7及第5页“做一做”、第6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6 由“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以及三个实物图直接形象地描述出了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由几条线段的直观图说明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例7 教学画线段,用尺子量一量,标出线段的实际长度,加深对线段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通过观察、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认识线段,形象、直观地感受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会用尺子量线段和按要求画整厘米的线段。‎ ‎3.尝试同学互助的学习方式,会用语言正确阐述发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 ‎4.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合作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欣赏数学中图形的简洁美。‎ 教学重难点 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认识线段的特征;用尺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33‎ ‎ ‎ 教法与学法 ‎1.认识线段的教学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与生活实际结合,使学生感受、理解线段。让学生分层认识线段以及与线段有关的简单问题。‎ ‎2.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因人而异、多种多样的,让每个学生通过比较 来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画线段时,有三种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是学生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就有了成功的体验。‎ 承前启后链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喜不喜欢猜谜语?‎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就来猜一个谜语:一根根,一条条,编织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这是什么呢?‎ 生:线。‎ 师:在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种——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画线段)‎ ‎【品析:通过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线段的学习状态。】‎ 游戏导入:玩绳子。‎ 规则:将一根绳子摆放出不同的形状。‎ 学生汇报摆出的绳子的形状、特点。(如果有学生摆出直的,则直接导入新课;如果没有,教师可以直接展示直的,说明这样摆放用的时间最短,而且最简洁)‎ 这样拉紧的一段绳子,可以看作一条线段。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33‎ ‎ ‎ ‎【品析:设置课前的摆绳子游戏,难度不大,可以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摆、拉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感知曲与直的不同,形象、直观地认识到线段是直的。】‎ 直观导入:‎ 拿出一根线,用胶水贴在黑板上(要贴成弯弯的),再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 贴成直直的)。‎ 师:这两根线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得出:这两根线的形状不同,一根是直的,另一根是弯的。‎ 师: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线。(指着直的线段说)‎ 教师分别用一本厚书、一个长方体的盒子比着,在黑板上各画一条线段,将黑板上 的几条线段圈起来,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几何图形,这种图形叫作线 段。”(板书课题:线段)‎ ‎【品析:这种直观导入的方法看起来很传统,但方法简单,让学生通过观察,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所在,直观感受到线段是“直的”,可以利用书、盒子的边沿比着画出来,感悟线段在生活中处处存在,今天所学是把它画出来。】‎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认识线段 ‎1.初步感知线段。‎ 师生动手操作,拉直课前准备的学具—一小段毛线。‎ 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拉紧,这条线就由弯曲的变成怎样的?(板书:直的)同学们自己动手拉拉看。‎ 师:举起你拉直的毛线。大家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 师: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是线段的两个端点。在数学上,把它们看作线段的端点。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教师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33‎ ‎ ‎ ‎【品析:选择毛线这个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引出学习内容,拉近学生与线段的距离。在初步感知了线段“直的”这个特征后,继续选用毛线这个实物的两端引出线段的端点,同时穿插让学生动手拉毛线,指端点的实践操作,再次加深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强调“看成、看作”,注重数学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同时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线段“有两个端点”的特征。】‎ ‎2.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1)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情况存在呢?‎ 教师示范: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直尺的边是直的,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 它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请同学们指出来。‎ ‎(2)师:你还能在身边、周围找到线段吗?‎ 学生举例,并让学生指出线段的两个端点。如:铅笔、铁丝、直的或弯的吸管等等,‎ 从中找出直的物品,摸一摸两端,指一指线段,理解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成一个端点,另一端也可以看成一个端点。(注意纠正学生口头叙述的错误,保证叙述的准确性)‎ 学生边回答,电脑边演示。(抽出线段)‎ ‎(3)总结:直尺、课本、课桌、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4)欣赏生活中的线段。‎ ‎【品析: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面前的书本、课桌等实物中找线段,摸得实在,找得具体,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线段,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对生活的热爱。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出线段,进一步深化他们对“线段是直的”的感知,帮助学生经历从直观事物到抽象数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建立初步的数学模型,尝试站在数学的角度感知世界。欣赏活动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便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探究。】‎ ‎3.认识线段的图形。‎ ‎(1)问题:我们怎样把线段画出来?‎ 师:先画一条直的线,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画一条丁头线,这两个点或短竖线就是线段的端点。‎ ‎(2)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 33‎ ‎ ‎ 教师再画一条较长的线段和一条倾斜的线段,让学生指出端点,强调斜放的线段也是直的,所以也是线段。‎ ‎(3)师:刚才老师画了3条不一样的线段,你能量出它们的长度吗?‎ 小组合作测量汇报。(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页,直接在课本上测量)‎ 师:要想测量线段的长度,就要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先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学生动手测量:‎ ‎(4)大家看着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指名说、小组互相说)‎ 同桌互相交流身边哪些东西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在小组里说一说,评一评。‎ ‎(5)小结:线段的特征:①直的;②有两个端点;③可以测量长度。‎ ‎(6)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歌谣:0点对起点,数字对末端。‎ ‎【品析:从实物抽象出图形,将形象、直观的线段内化成抽象的概念,过渡自然,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通过量线段的长度又得出了线段可以测量长度的特征。在上面三个教学环节中,明确线段的特征是教与学的关键,通过拉紧一条毛线感知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的特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试着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学生刚刚学习物体的测量,运用测量线段为后面的画线段做好铺垫。】‎ ‎◎画线段 ‎1.画任意长度的线段。‎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也看到老师画了线段,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画线段呢?请同学们拿出尺子在白纸上画出一条线段。‎ 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将画得好的线段在投影上展示并加以表扬。‎ 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画法,对于是先画线还是先画端点不作强制性要求,有个别学生可能不从刻度0画起,而是从别的整刻度画起,只要画得正确,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33‎ ‎ ‎ 总结线段画法:把尺子平放在纸上,用左手固定尺子,用右手执笔沿着尺边轻轻画出,就得到一条线段。‎ ‎【品析: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画线段,总结画法。画线段时没有强制规定是先画线还是先画点,只要画的正确即可,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2.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1)师:你能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吗?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自由操作,在白纸上画出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线段没有方向,只要符合直的、有两个端点、3厘米长即可)‎ 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画法。‎ ‎(2)小结:用尺子画线段时,先画一个端点,再把尺子的刻度0与这个点对齐;从刻度0开始沿着尺子画起,是几厘米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停下来,标上另一个端点。不论横着、竖着还是斜着画,只要是直的就是线段。‎ 画一条比3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先说说应该画几厘米,然后再画)‎ ‎(3)画线段儿歌:先找刻度0,画上两端点,直线连起来,再把厘米填。‎ 学生读儿歌,交流讨论自己对儿歌的理解。‎ ‎【品析:让学生画给定长度的线段,进一步体验画线段的方法,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画线段儿歌则是知识技能的浓缩,便于学生识记掌握,同时也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兴趣。】‎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一:怎样测量弯曲物体的长度?‎ ‎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若测量弯曲物体的长度(如一圈铁丝),可先将物体拉直,看作一条线段,再测量;也可以用软尺沿弯曲物体进行测量;还可以用绳子与弯曲物体完全重合,在绳子上作标记,然后拉直绳子,测量绳子标记内的长度。‎ 质疑二:如果尺子上的刻度0不清楚了,怎样画3厘米长的线段?‎ 33‎ ‎ ‎ ‎  学生操作交流:以尺子上任意一个整刻度为起点画起,用终点对准的刻度减去起点对准的刻度,就是画出的厘米数。‎ ‎【品析:通过第一个质疑,让学生更加明确了线段是直的,是可以测量长度的;第二个质疑使学生掌握了测量线段和画线段的技巧,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明白了画法,实现了学有所得。】‎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 ‎1.一根毛线不但好玩,还隐藏着许多数学知识!今天我们从一根毛线,认识了谁?它有什么特征?你还有问题需要和老师、同学们一起解决吗?‎ ‎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简单回顾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画线段的方法:用尺子画线段时,先画一个端点,把尺子的刻度0与这个点对齐;从刻度0开始沿着尺子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几厘米刻度的地方,标上另一个端点。 ‎ ‎2.第6页“你知道吗?”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测量工具,以丰富对测量工具的认识,‎ 使学生明白:由于测量的具体环境不同,要求不同,人们发明了各具特色的测量长度的工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课时提倡学习方法多样,尊重学生自主。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因人而异、多种多样的,要让每个学生通过比较来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在画线段时,学生从实践中摸索出不同的画法,我没有让学生遵从通常的画法,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方法,对于是先画端点还是先画线不作要求,个别学生甚至不从刻度0画起,而是从别的整刻度画起,我都给予了肯定,体现方法的多样化的同时,使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 我的反思:‎ 33‎ ‎ ‎ 认识线段 画线段 ‎ ‎ 第4课时 解 决 问 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例8及“做一做”,练习一第8题。‎ 内容简析 例8 安排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进而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推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明确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比较。‎ 教法与学法 ‎1.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须建立在估测长度的基础上,因此必须让学生牢记自己的一庹、一拃、身高等长度,用这些长度作标准比较或推测题目中事物的长度。‎ 33‎ ‎ ‎ ‎2.学生主要是通过估测、总结、比较等方法来学习辨别长度单位知识的。‎ 承前启后链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导入:‎ 师:孙悟空的金箍棒真的很神奇,它能变长也能变短。(课件出示情境图)当孙悟空的金箍棒变成旗杆那么高时,你知道孙悟空的金箍棒有多长吗?‎ 学生学习了厘米和米,可能会选择厘米或米标出金箍棒的长度。‎ 师: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金箍棒的长度,看看会遇到哪些新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 题)‎ ‎【品析:利用学生心目中的神话英雄孙悟空的金箍棒长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 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 情景导入:‎ 爸爸:儿子,你帮爸爸量一量咱家菜园的篱笆有多长吗?‎ 奇奇:咱家的菜园是弯曲的,怎么测量呀?‎ 爸爸:我绕着菜园迈着均匀的步子走一圈,用22步,我的一步长大约是1米,我就知道了篱笆的长度。你用什么方法测量呢?‎ 奇奇:我用绳子沿着菜园的篱笆边缘围上一圈,再通过测量绳子的长度来推算篱笆的长度。‎ 爸爸:你还真行!‎ 师:听了父子的对话,你想说什么?‎ 学生议论,交流。‎ 33‎ ‎ ‎ 师:同学们,生活中的物体都有长度,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还要学会选择不同的长度单位,运用多种方法测量物体或距离的长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品析:以父子测量篱笆的对话情景引入,学生作为情景中的一个旁观者,可以对情景进行评论,也可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交流讨论中,十分自然地走进教学活动中。】‎ 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你的身高是多少?旗杆想和大家比身高,你猜一猜旗杆有多高,看谁猜得最接近!‎ 学生自由猜测。教师适时出示:旗杆高13(  ),引入对新知的学习。‎ ‎【品析:以旗杆和小朋友比身高的话题引入新课,学生通过猜旗杆的高度,自然而然地领悟出旗杆的高度是以米作单位的,引入对新知的学习。】‎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引出问题,学生猜测。‎ 课件出示旗杆。‎ 提出问题: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为什么?‎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想法一:可以通过用手比画1厘米、1拃长等,推断出旗杆的高度不是13厘米。‎ 想法二:利用自己的身高和旗杆作对比,自己身高1米多,估测旗杆的高度相当于10个自己的身高,大约是13米。‎ 想法三:借助身边十几厘米高的物品来比较,旗杆的高度是不是和铅笔、铅笔盒的长度一样,比如,一支铅笔都比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3)得出结论:旗杆的高度是13米。(板书)‎ ‎(4)教师小结: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来确定答案,以后大家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考,多比较。‎ 33‎ ‎ ‎ ‎【品析:创设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活动中观察、分析、交流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教师适时指导,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5)运用新知。‎ 课件出示一张漂亮的床。‎ 学生思考:这张床的长是2厘米还是2米呢?‎ 同桌交流想法。‎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学具来推测,橡皮的长度比2厘米多,我们睡觉的小床长度比橡皮长得多,因此床的长是2米。‎ ‎【品析:通过联系实际及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不仅要注意单位的大小,还需考虑数量的多少。】‎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比较短的物体或距离一定用厘米作单位吗?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一定用米作单位吗?‎ 学生交流讨论。汇报交流时,可以让学生列举说明,比如,黑板宽约100厘米、课桌长约60厘米等。‎ ‎【品析: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有时是根据生活需要确定的,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 ‎  教师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画,或借助身高、身边的物品来估测物体的实际长度,最终选择出合适的长度单位。‎ ‎【品析:通过回顾小结,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较为合理、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课意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呈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让学 33‎ ‎ ‎ 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数学是有用的知识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也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解 决 问 题 ‎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第2~10页。‎ 知识梳理 知识归类 知识点 统一长度单位 ‎1.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做到准确估测。‎ ‎2.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知道物体有多长。‎ 33‎ ‎ ‎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1.“厘米”是较小的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1厘米记作1cm。‎ ‎2.在厘米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 ‎3.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把物体的一端对准直尺的刻度0,物体的另一端对着的刻度是几,物体就长几厘米。‎ 认识米 厘米和米的关系 ‎1.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一般用“米”作单位。“米”用字母“m”来表示,1米记作1m。‎ ‎2.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1 m=100 cm。‎ 认识线段 画线段 ‎1.线段的特征:①直的;②有两个端点;③可以测量长度。‎ ‎2.线段的测量方法:先把直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左端点,看右端点所对应的直尺上的刻度是多少,就是几厘米。也可以先以其他刻度为起点,再找到终点对应的刻度,起点和终点对应的两个刻度的差,就是线段的长度。‎ ‎3.画线段的步骤:①先画一个端点。②再把直尺的刻度0与这个点对齐。③从刻度0开始沿着直尺画,是几厘米的线段,就画到几厘米的地方。‎ 解决问题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解决问题:①头脑中要有1米和1厘米的长度表象。②用自己身上的“尺子”估一估。③根据实际经验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体会到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意义。‎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 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4.能够用适当的测量工具量出有关物体或距离的长度,并会在某些情景对物体或距离的长度进行简单的估测。‎ 复习重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 ‎2.大致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33‎ ‎ ‎ 复习方法 ‎1.教材为本,整体复习。课本是复习的阶梯,学习需要有“本”可依。以课本为主线,进行系统的复习,使所学的知识由零散过渡到完整,构建起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训练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复习是对学生本单元学习情况的总结性训练,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某些知识点要进行归纳和对比,提高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要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有所收获,从而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本课中教学采用实物演示法、探究法、观察法,学生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法。‎ 复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引用导入:‎ 师:万圣之师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思就是说把之前学过的知识通过重新学习、温习的方式可以加深印象,这样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也可以把知识记得更牢固。今天我们要一起上一节复习课,现在要看一看哪一位小朋友的眼力最好。谁能来猜猜老师的身高?(指生回答) ‎ 其实只要我说一个数字你就知道了。“165(  )。(生补充“厘米”)你刚才加上的“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复习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出示课题)‎ ‎【品析:教师引用孔子的一句名言,不仅突出复习总结的重要性,而且渗透学习方法。在猜老师身高的思考中导入复习课。】‎ 趣味日记导入:‎ 出示小猪皮皮的日记: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来,快速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用40米长的毛巾擦脸。然后坐在80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牛奶。我以每分钟100厘米的速度跑到学校,刚到门口就碰见身高165米的大象校长,我连忙向校长问好。到教室后,我拿出1米厚的课本看起来。‎ 小朋友们,看完小猪皮皮的日记,你一定笑破了肚皮!我们已经学完了长度单位的知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帮小猪皮皮改一改吧!‎ 33‎ ‎ ‎ ‎【品析:创设趣味日记的情景,引来学生的发笑,在笑声中感悟长度单位的选择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二、回顾整理,形成体系 ‎◎复习厘米和米。‎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小结:米和厘米是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常用的长度单位,通常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它们分别用字母“m”和“cm”表示。‎ ‎2.回忆1米和1厘米有多长。‎ 你还记得1厘米有多长吗?1米呢?‎ ‎(1)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比画出1厘米。‎ ‎(2)张开双臂用庹表示1米的长度,指一指从地面到自己身体什么部位是1米的高度。‎ ‎(3)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厘米。如:手指宽、图钉长、数学书的厚度等。‎ ‎(4)具体估测,请大家拿出数学书,用你的手指估一估数学书的厚度。‎ ‎3.用尺子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1)先估一估课桌的长度,再用尺子量一量。‎ ‎(2)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错误并纠正。‎ ‎(3)量物体长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 ‎(4)刻度0不见了怎么办?‎ ‎◎复习线段。‎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还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出示线段)‎ ‎1.线段有什么特征?‎ 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 ‎ ‎2.画线段。‎ ‎(1)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2)同桌互相检查是否画对了,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3‎ ‎ ‎ ‎(3)画一条比3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并同桌互相检查。‎ ‎【品析:在复习时,没有单纯地进行知识点的复习,而是让学生在“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等操作实践中,经历复习知识的全过程,避免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探索实践,强化提高 第一关:填空题。(以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并加以实物演示说明)‎ ‎(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来量。‎ ‎(2)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要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子的(    ),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或几米。‎ ‎(3)一把尺的刻度从0到5是(   )厘米,从6到10是(  )厘米。‎ ‎(本题学生回答的答案可能不会有问题,关键是要让学生说出解题的方法,是计算还是推算。) ‎ ‎(4)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后长10厘米,原来的绳子全长(  )厘米。 ‎ ‎(本题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是20厘米、30厘米或者40厘米,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利用实物演示的教法,将40厘米长的彩带进行对折再对折,得出结论。) ‎ ‎(5)用一把25厘米长的尺子测量1米的纸条,需要量(   )次。 ‎ ‎(学生可能会得出正确答案,教师可在黑板上演示,让学生看得更清楚。 )‎ 第二关:判断题。‎ ‎(1)厘米是比米小的长度单位。(  ) ‎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示学生1厘米和1米的长度。) ‎ ‎(2)两点间的一段叫线段。 (  ) ‎ ‎(学生可能会认为是对的,提醒学生注意线段的特点,中间的一段是直的。小组合 作,上讲台说明判断的理由。)‎ 第三关:在括号里填“米”或“厘米” 。(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室长8(  )    黑板长4(  )    课桌长50(  )    小明身高120(  )‎ 第四关:计算题。‎ ‎1米-10厘米=(  )厘米          7厘米+8厘米=(  )厘米 33‎ ‎ ‎ ‎30米+6米=(  )米            21米-4米=(  )米 ‎94厘米+6厘米=(  )厘米=(  )米 第五关:在里填上“>”“<”或“=”。 (小组讨论,说出结果,并说明理由) ‎ ‎3米3厘米 20厘米2米 2米26厘米 2m+30m 50m 提示:先计算再比大小,或者数字相同看单位,单位相同看数字等。‎ 第六关:画线段。 ‎ 画一条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小组合作进行讨论,汇报结果) ‎ 教师幻灯片补充画法:先用5厘米减去2厘米,等于3厘米,再用刻度尺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 第七关:解决问题。‎ 小明家离学校50米,离超市70米。小明从家走到超市比从家走到学校要多走多少米?‎ ‎【品析:通过闯关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所复习知识的理解,使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完整。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意识,做到轻轻松松学知识,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 ‎【参考答案】‎ 第一关:(1)尺子 (2)刻度0 (3)5 4 (4)40  (5)4‎ 第二关:(1)√  (2)×‎ 第三关:米 米 厘米 厘米 第四关: 90 15 36 17 100 1‎ 第五关:> < > < ‎ 第六关:略 第七关: 70-50=20(米)‎ 四、评价总结,提升能力 提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哪些收获?觉得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注意的?‎ ‎【品析:通过学生自己的评价,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  单元整理与复习课,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了更加系 33‎ ‎ ‎ 统的认识与了解,对学生掌握知识有很大的帮助。首先,这一课时的练习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了米与厘米,能在生活中熟练地应用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其次,对线段知识的掌握又得到了巩固。这种课型有益于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我的反思:‎ 33‎ ‎ ‎ 33‎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