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00 KB
  • 2021-11-19 发布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坐井观天》教案 (9)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五单元 ‎12 坐井观天 ‎【教学导航】‎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井沿”“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过程与方法】‎ 发挥想象,理解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要放开眼界,不应目光短浅。‎ 二、教学重点 ‎1.体会青蛙与小鸟的对话,明白它们对天的大小不同看法的原因。‎ ‎2.初步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坐井观天 ‎2.齐读课题,理解课题字面意思。‎ 二、自读识字,合作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用喜欢的方法识记,标出自然段序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读书识字,扎实到位。)‎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出示带拼音的词语——去掉拼音——带生字词的句子,多形式反复朗读,巩固识字。‎ ‎3.单独出现生字,加强识字方法的指导。指导书写“沿”字。‎ ‎4.分自然段接读课文,利用补充填空形式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词句引领 读中感悟 ‎1.图文结合,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井沿,了解青蛙与小鸟的位置。‎ ‎【课件:了解小鸟和青蛙的位置】‎ 学习“沿”‎ 指导书写:强调有半部分是“撇,横折弯” +“口”‎ ‎2.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 青蛙的高兴、好奇,小鸟飞得远,又累又渴,引导学生读出不同体会。‎ 你从哪儿来?(好奇)‎ 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飞得远)‎ ‎3.重点品读第二、三次对话。‎ ‎(1)自由读4——7自然段,画出青蛙和小鸟对天不同的看法。指名读。‎ ‎(2)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 引导理解“大话”,比较带叹号、问号的句子与带句号的句子表达的不同,指导读出青蛙对小鸟的不相信。‎ ‎(3)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 创设情境,理解“无边无际”,说话训练的同时,感悟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的原因,并会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表达。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好小鸟的话。‎ ‎(4)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 结合实验理解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大的原因,感悟青蛙的自以为是。用“一……就……”说一句话,深入理解青蛙的习惯行为与意识使它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坚信自己是正确的,不听别人的劝告。理解“笑”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 ‎(5)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理解小鸟的笑与青蛙的笑有什么不同,读句子谈体会,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 四、回顾拓展,巩固延伸 ‎1.青蛙真的跳出了井口,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 ‎2.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练读后再展示读。‎ ‎3.学生说说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寓意。‎ 五、作业设计 搜集寓言故事,读一读,可以开一个故事会。比如《拔苗助长》、《掩耳盗铃》、《一叶障目》、《叶公好龙》等,你会有新的收获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分角色读朗读课文。‎ ‎2.复习生字,及寓意。‎ 二、指导写字 ‎1.观看投影片,说一说下面的生字哪里容易写错?‎ ‎“弄”   上下结构,上面是个“王”,下面是:横、撇、竖。‎ ‎“错”   左右结构,左边是:金字旁,右边是:横、竖、竖、横、竖、横折、横、横。‎ ‎“渴”与“喝”怎样区分?(“渴”需要水,所以左边是三点水;“喝”要用嘴,所以左边是口字旁)‎ ‎2.生描红练写 ‎3.同桌互评,画星星。‎ 三、作业设计 把《坐井观天》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 【教学板书】‎ ‎12 坐井观天 青蛙       (有多大?)     小鸟 井口那么大                  无边无际 ‎【教学反思】‎ ‎ 本课教学给学生有较多的读书时间,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安排学生读书,每次都有明确要求。读书时思考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都向学生交代清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复读课文,大部分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对暂时不懂的问题,既不急于解答也不轻易放过,而是适时地要求学生再读课文解决。特别强调边读边思考,使朗读、提问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