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4.89 KB
  • 2021-11-19 发布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教案+语文园地一创新教案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现代诗二首教案+语文园地一创新教案 ‎3 现代诗二首 课题 现代诗二首 ‎ 课型 略读课文 ‎ 授课 时间 ‎1课时 ‎ 教学 目标 ‎1.认识“巢、苇、罗”等6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 重点 ‎ 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 教学 难点 掌握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写诗的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本课的字词。‎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 谈话激趣,交流导入 (课件出示2)‎ ‎1.同学们,走过了春天,度过了夏天,我们走进了带着凉意的秋天,谁能说说想到秋天你会想到什么? ‎ ‎2.(落叶、丰收)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对秋天也是情有独钟的,在他们笔下是怎样描绘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关于秋的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板书:秋晚的江上 花牛歌) ‎ ‎  ‎ ‎ 【设计意图:激趣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同时概括了解了古诗内容。】‎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读诗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巢、苇、罗、眠、霸、占”并分别组词。(课件出示3)‎ ‎2.分小节读诗文。‎ 三、 范读诗歌,整体感知 出示诗文(课件出示4)‎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给你的印象。‎ ‎2.引导学生观看课文配图。‎ 四、自由读诗,理解诗意 ‎1.学生练习读,教师相机指导评价。(出示诗歌指导读)‎ ‎2.赏析《秋晚的江上》这样美的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出示《秋晚的江上》。(课件出示5)‎ ‎(1)读诗歌,品诗意。‎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板书:归巢的鸟 斜阳 白色的芦苇 美景)‎ ‎3.欣赏古诗《花牛歌》。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课件出示6)‎ ‎(1)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人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也表现了归巢的鸟儿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对现实的抗争。‎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板书: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童趣)‎ 五、指导朗读,感受诗情 ‎  ‎ ‎【设计意图:自学生字,通读全诗,为学诗做准备。】‎ ‎【设计意图:多媒体充分调动视觉器官,充分感受诗句的意境。】‎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 ‎2.指名朗读,尝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 ‎3.齐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 ‎ 4.生谈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在音乐中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的意境。】‎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六、总结拓展,布置作业(课件出示7)‎ 秋晚的江上黄昏时的景色是美丽的,而《花牛歌》描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乐趣。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首诗,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要求:只写一个小节)‎ ‎【设计意图:检验对诗的感悟程度,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发展。】‎ 板书 内容 秋晚的江上 花牛歌 归巢的鸟 ‎ 斜阳 美景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童趣 ‎ 白色的芦苇 ‎ 课堂作业新设计(课件出示8)‎ 一、比一比,组词语。‎ 渡( ) 倦( ) 坐( ) ‎ 度( ) 卷( ) 座( ) ‎ 二、读一读,想一想。‎ ‎1. 《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 ‎ ‎ 2. ‎《花牛歌》中花牛在草地上做什么了?‎ ‎ ‎ 三、我会填。‎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 。‎ ‎2.花牛在草地里坐, 。‎ ‎【答案】‎ 一、渡河 温度 疲倦 试卷 坐下 座位 二、1.鸟、斜阳、江面、芦苇。 2.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三、1.还驮着斜阳回去 2.压扁了一穗剪秋萝 ‎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语感,其关键在于创设情景,在读中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感到很欣慰,孩子们的发言并不是那么积极,但我分明感受了孩子们蠢蠢欲动的心灵,只是他们还有些含蓄。从孩子精炼的发言中,我发现孩子已经懂得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取对自己有用的或是自己需要的信息了。我想,此时孩子们心中已经积淀了一定的情感。围绕诗歌的中心,让孩子对各种新诗内容的细节(关注诗的字、词)进行进一步的感悟。一节课就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悄悄地的过去了,通过诵读,感悟讲解,分析,孩子们对儿童诗想象奇、意境美、情感真的特点的体验在读中得到了升华,孩子们的情感通过读而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足之处:‎ 但因为课的容量较大,一心想要让学生对诗歌有个比较系统地了解,自己时间观念又不强导致了效率不高,看来,还是要赶紧跟上时代的步伐,严格要求自己,上出实用高效的创新课。‎ ‎【教材分析】‎ ‎《现代诗二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收录在开明书店1926年版《邮吻》诗集中。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浅滩芦苇,微风嬉水,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此诗形散而意浓,隽永而优美。‎ ‎《花牛歌》是诗人徐志摩的作品,这首诗歌使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的乐趣。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作者介绍】‎ 刘大白(1880—1932年),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清末举人。辛亥革命后改名刘靖裔,字大白。民国初年编《绍兴公报》因发表反对袁世凯的文章,东度日本避难,加入同盟会。1915年赴新加坡等地教授国文。次年回国编《杭州报》,并出任浙江省议会秘书长。1918年去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1919年任浙江教育总干事。五四运动中,与经亨颐、陈望道、夏丐尊等并称为“五四浙江四杰”。他写的《卖布谣》,是最早反映农民疾苦的有名诗篇。早期作品结集为第一本诗集《旧梦》。付印时自己曾评论说这些诗“用笔太重,爱说尽,少含蓄”,而且“传统气味太重”。后来,作者又加以增补修订分编为《丁宁》《再造》《秋之泪》《卖布谣》4本诗集。1926年末续出诗集《邮吻》,感情真挚,诗意更为圆熟。 ‎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徐志摩是新月诗社成员,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31年11月19日上午8时,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途中坠机去世。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诗歌集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共四集;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共四集;小说集:仅《轮盘》;戏剧:仅《卞昆冈》;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等;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看词语,写拼音。‎ 芦苇( ) 霸占( )‎ 二、精挑细选。‎ ‎1.装 妆: ( )扮 假( )‎ ‎ 2.峰 锋: 山( ) ( )利 ‎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  1.一眨眼,比喻很短的时间。(   )‎ ‎  2.鸟或蜂、蚁等的窝。(   )    ‎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课文整体梳理。 ‎ ‎1.《秋晚的江上》描写了一幅倦鸟 、斜阳 的画面。‎ ‎2.《花牛歌》中描写了 、 、 等景物。 ‎ 五、重点段落品析。‎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1.从“头白的芦苇”景物可以表达出诗中描写的是 。(季节)‎ ‎2.从“斜阳”表达出是 。(时间)‎ ‎3.“把斜阳掉在江上”是真的斜阳掉入江中吗?你以为是什么?‎ ‎ ‎ ‎4.“妆成一瞬的红颜了”“红颜”指的是什么?‎ ‎ ‎ 思维创新大拓展 ‎ 六、想一想,说一说。‎ ‎《花牛歌》中你还能想象出一幅花牛在草地上怎样的的画面呢?说一说吧。‎ ‎ ‎ 参考答案:‎ 一、lú wěi bà zhàn 二、1.妆 装 2.峰 锋 三、一瞬 巢 四、1.归巢 倒映江面 ‎ ‎2.草地 白云 太阳 山峰 ‎ 五、1.秋天 2.傍晚 3.不是。斜阳倒映在江面。 4.芦苇被晚霞映成红色。‎ 六、略 ‎3* 现代诗二首 ‎1.认读“巢、苇”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积累诗歌存储量,激发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 通过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1.字词教学 本课有6个需要认识的字。在本课的教学中,可把生字放到文中讲解。同时也要求学生通过读诗歌、查工具书等了解这些生字的意思并组词。‎ ‎2.诗的理解 这两首诗意境非常美,且都非常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在诗歌的教学中,要重视阅读的作用,要充分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诗中的意境,并产生共鸣。‎ ‎3.学会运用 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学习这两首诗,要让学生在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诗歌中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想象的运用,并学会把这两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1.预习提纲 ‎(1)借助工具书,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 ‎(2)利用互联网搜集刘大白、徐志摩的生平及作品,整理成简洁的文字介绍资料。‎ ‎(3)朗读这两首诗,明确每首诗的写作对象。‎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有关鸟儿或其他动物的诗歌?你能回想起来吗?‎ 预设:杜甫的《绝句》、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等。‎ ‎2.交流搜集到的作者资料。‎ 课件出示:‎ 刘大白(1880—1932):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徐志摩(1897—1931):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其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两位诗人笔下那独特的景色。‎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回顾相关诗歌,检验学生知识的积累情况,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交流预习,把握诗歌内容 ‎1.学习《秋晚的江上》。‎ ‎(1)我们先来学习《秋晚的江上》这首诗,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 教师指导朗读:朗读时,可以通过调整语速和轻重来读出感情,要把重读放在重点词语上,如“鸟儿、倦了、驮着、头白、芦苇、红颜”。‎ ‎(2)学生读这首诗,思考下列问题。‎ 课件出示:‎ ‎1.认读生字:巢 苇 ‎2.本诗描写了秋晚的江上的哪些景物?‎ ‎3.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预设:这首诗描写了鸟儿、斜阳、芦苇等景物。这些景物在作者笔下都有了生命:归巢的鸟儿驮着斜阳,斜阳让雪白的芦苇有了一瞬间的红颜。多么美妙的诗句,多么美妙的意境。‎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这种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4)拓展阅读:朗读古诗《暮江吟》,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课件出示:‎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学生读这首诗,根据老师的提示,描述这首诗的画面。‎ ‎【提示】瑟瑟:青绿色。 可怜:可爱。‎ 学生描述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2.学习《花牛歌》。‎ ‎(1)下面我们再来欣赏《花牛歌》这首诗,这首诗意境优美,我们朗读这首诗时,要读出节奏感和韵律美。‎ 师指导:在朗读的时候,把重音放在动词“坐、眠、走、做梦”上。同时,放慢语速,让朗读充满感情。‎ ‎(2)学生默读这首诗,思考下面的问题。‎ 课件出示:‎ ‎1.解释词语:剪秋罗 霸占 ‎2.花牛都在哪里活动?‎ ‎3.找出诗中的动词,说说这首诗通过描写花牛的动作,体现了花牛怎样的生活。‎ ‎(3)学生小组活动,解决问题,教师巡视并指导。指名或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 预设:这首诗写了花牛在草地里坐、草地里眠、草地里走、草地里做梦等几件事,体现出花牛闲适、美好的生活。‎ ‎(板书:坐 眠 走 做梦——闲适、美好)‎ ‎(4)拓展阅读:朗读古诗《画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课件出示:‎ 画鸡 ‎[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学生读诗,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教师作出评价。‎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对诗歌画面的描述,能让学生通过诗歌梳理思路,并表达出来,从而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拓展阅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 三、学习写法 ‎1.朗读这两首诗,感受诗中蕴含的景致美。‎ ‎2.学习诗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体现景物的特点。如,一个“妆”字,形象地写出了芦苇被斜阳染成红色的画面,既写出了斜阳下芦苇的颜色,又赋予斜阳人的情感(充满爱心地为芦苇上妆)。‎ 设计意图:‎ 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布置作业 搜集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读一读,想象诗歌(小令)描绘的画面,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下来。‎ ‎《现代诗二首》是自读课文,由两首现代诗组成。这两首诗以动物为主人公,描绘出一种独特、闲适、优美的意境。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并进行加工整理。在课堂上,我对这些资料进行检验,及时进行评价,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 二、指导朗读。‎ 这两首诗以动物为载体,描绘出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这两首诗不难理解,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上。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诗中的美妙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 ‎1.学习词语的运用,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 ‎2.体会成语的特点,学会成语的运用。‎ ‎3.学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根据文章描写想象画面,更能根据声音描写想象声音,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更好地表达。‎ ‎4.学会运用表示时间词语描述一个事物的变化。‎ ‎5.学会写字。‎ ‎6.熟读并背诵古诗《鹿柴》,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从古诗中感受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体会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教学重点】词语的运用; 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学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根据文章描写想象画面,更能根据声音描写想象声音,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更好地表达。‎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 ‎1.学习词语的运用,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重点)‎ ‎2.体会成语的特点,学会成语的运用。(重点)‎ ‎3.学会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描述一个事物的变化。(重点)‎ ‎4.学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根据画面描写想象画面,更能根据声音描写想象声音,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更好地表达。(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教师口述:这一单元学完了,我们有了许多收获,比如,了解了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些自然景观的。现在,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这个版块,学习里面的内容吧。‎ ‎(板书:语文园地一)‎ 二、学用结合 板块一:交流平台 ‎ ‎1.读一读,找话题。‎ ‎(1)引出话题 教师口述:同学们,你们一定游览过许多名胜古迹和名山秀水,在电视、书本上也观赏过许多风景优美的山山水水,你们游览或见过的自然景观应该怎样向大家介绍呢?(板书:想象画面)‎ ‎①课文《观潮》一文中第4自然段:“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段话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大潮由远及近时的样子和声音穿插描述,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 ‎ 作者是怎样描写想象画面的?(板书:仿佛看到)‎ ‎②课文《走月亮》我似乎听到了潺潺的溪流声、秋虫的鸣叫声……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想象画面的?(板书:似乎听到)‎ 读了文章你还能“闻”到什么?(板书:好像闻到)‎ a.小组交流 b.构思巧妙、大胆合理、感情真实。‎ ‎(1)‎ ‎(2)‎ ‎(3)‎ ‎(4)‎ ‎(5)‎ ‎(6)‎ c.介绍时,要观察生活,表现生活,想象不是胡编乱想。‎ d.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学生以四人为小组共同交流,互相评议。‎ ‎2.练一练,学运用。‎ 读下面一段话,想一想在你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出示:‎ 每天太阳一出来,就可以看见数不清的黄蝴蝶,在树林花丛间、山石溪水边翩(piān)翩起舞,把谷底的绿草和鲜花全遮盖了,仿佛仙女从空中撒下密密麻麻的花朵一般。每一朵鲜花的花蕊(ruǐ)上,都有一只或几只蝴蝶在吮(shǔn)吸花蜜。乍(zhà)一看,真分不清哪是鲜花,哪是蝴蝶。奇异的景色吸引了众多的游客。穿着花衣服的游客一走进山谷,一群群蝴蝶就会围着他们飞舞,有的还往他们脸上扑去。这时候,连游客们也仿佛变成美丽的花蝴蝶了。。‎ ‎3.我拓展,我积累。‎ 采用上面的表达方法,写一写公园、广场、商场等。‎ ‎ 板块二:词句段运用(一)‎ ‎1.读一读,找规律。‎ 出示词语。 ‎ 人声鼎沸 锣鼓喧天 震耳欲聋 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 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 悄无声息 ‎ ‎ (1)读一读:自己自由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 ‎ (2)想一想:这些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 (3)说一说:先小组内各交流,再选小组代表说一说。‎ ‎ (4)试一试:用你喜欢的词语说一段话。‎ 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锣鼓喧天:喧:声音大。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 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 震耳欲聋:欲: 快要,就要。形容声音很大。 ‎ 响彻云霄:彻:贯通;云霄:高空。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 达高空。 ‎ 低声细语:形容小声说话。‎ 窃窃私语:窃窃:形容声音细小;私:私下;语:说话。背地里小声说话。‎ ‎(7)‎ ‎(8)‎ ‎(9)‎ ‎(10-17)‎ ‎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叫声都没有。泛指什么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人们默不作声。‎ 悄无声息: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人声鼎沸可以想到观潮时的热闹场景。鸦雀无声可以想象到教室里同学们认真学习时的情景。)‎ 教师小结:这些词语都是描写场景的,我们可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展开想象。‎ ‎【设计意图:通过说一说的方式,理解时间词语的意思,感受时间词语运用的准确恰当。】‎ ‎2.练一练,学运用。‎ 选择上面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括号里,说一说句子描述的画面。‎ ‎(1)八月十五那天,来看钱塘潮的人熙熙攘攘、( ),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一个人迹罕至到角落,眼前渊博的潮水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勾起了我对大海深深的趣味。‎ ‎(2)开始,雪花还伴着雨点,可能是小雪花怕孤单,所以就约上了小雨点儿,我仿佛看见它们在空中嬉戏、聊天。雪花飞舞、纷纷扬扬,细一听,就能听见“沙沙沙”的声音,仿佛小雪花和小雨点儿在( ) 呢!雪下了整整一夜。‎ ‎3.我拓展,我积累。‎ 这样描写场面的成语还有很多。‎ 千军万马 浩浩荡荡 枪林弹雨 势如破竹 群魔乱舞 ‎ 眼花缭乱 天花乱坠 载歌载舞 欢天喜地 人来人往 词句段运用(二)‎ ‎1.读一读,找规律。‎ 出示词语: ‎ 风 烟花 霎时 顿时 忽然 雷雨 小狗 过了一会 一会儿工夫 a说一说每组加点词语的意思。‎ b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对比不同。‎ ‎(第一组中的词语表示时间短。第二组中词语的意思表示时间比第一组长一些。)‎ ‎(18)‎ ‎(19)‎ ‎(20)‎ ‎(21)‎ ‎(22)‎ ‎2.练一练,学运用。‎ ‎(1)出示“风 烟花 雷雨 小狗”四个词语,选择其中一个事物,用上加点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描述这个事物,再写下来。‎ ‎(2)出示例句:‎ ‎ 一阵风吹过,天空顿时尘土飞扬。‎ 我家的小狗一会儿功夫就把一盘肉吃完了。‎ ‎ a读一读。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的用法。‎ ‎ b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可以根据词语的意思写出画面。)‎ ‎3.我拓展,我积累 结合日常生活,用上加点的词语,根据意思自由描写画面。‎ ‎(板书:根据意思 写画面)‎ ‎ 板块三:书写提示 ‎1.读一读,找规律。‎ 看提示:旁边的小朋友提示我们写这几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 ‎(2)字距要差不多,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3)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 ‎(板书:保持平衡 保持距离 养成好习惯)‎ ‎2.练一练,学运用。‎ ‎①举行书写比赛。‎ ‎②先同桌评、小组评,选出小组最漂亮的字。‎ ‎③比一比找差距,再重新写一遍。 ‎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写想象画面、词语的运用以及写字的要求,希望同学们多积累好词好句。‎ ‎(23)‎ ‎(24)‎ ‎(25)‎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鹿柴》,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重点)‎ ‎2.从古诗中感受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体会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课前导入 ‎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我们同学已经学习了许多优美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爱的古诗诵读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鹿柴》,“柴”在这里读作“zhài”,齐读题目。(板书:鹿寨) ‎ 二、介绍作者 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音乐家,号摩诘居士。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为“王孟”。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使至塞上》等。‎ ‎5.释题:‎ 鹿柴是什么意思?‎ 鹿柴: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请一个同学把题目的意思完整说一遍。‎ 师配乐范读全诗。‎ 三、讲解诗意。‎ ‎  1.读第一、二句。‎ 观察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图?‎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但:只。闻:听见。‎ 幽静的山谷里不见人影,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 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音乐,随着老师描述,想想你看到了什么? 谁来说一说你仿佛看到的景象。‎ 指导朗读: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2)‎ ‎(3)‎ ‎(4)‎ ‎(5)‎ ‎(6)‎ 进一步指导诗的意境:‎ ‎ 诗开头的“空山”,二字,是相对于无人而言,同时表明诗人的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一视无碍;如果置身于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从这两个字,也可以窥见山中的景物形势特点。对句的“响”字与“空山”相呼应:只有在没有太多障碍物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方才可以说“人语响”。‎ ‎2.读第三、四句。‎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落日的余辉映入了深林,返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 指导朗读: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风雨因时而变化。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来,各类景物斑斑驳驳的,明暗对比鲜明。近处,投在地面上的蓊郁的树影渐渐拉长;树林深处,因黝暗而显得十分幽邃。这种景观的最佳时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须是晴朗的傍晚,阴雨绵绵是不行的。(建议:四年级的学生应注重古诗的积累与诵读,而不需繁杂的讲解,难度太大)‎ 3.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 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4. 齐读古诗,比赛背诵古诗。‎ ‎ 四、课后小结 古诗是一块美玉,愿你们走近它、欣赏它、领会它,课下去学习更多的古诗,送给大家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五、作业:课下搜集并背诵写景古诗。召开古诗朗诵会 ‎(7)‎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本练习的“词句段运用”和“写字提示”都有写字教学方面的涉及。所以我加大了词句、写字在教学中的分量。‎ 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做到心中有数,整体上感知汉字的形体,教师范写,学生临摹,这样在写字时就会自然而然的把“眼”中字变成“心”中字。同时再展评激趣,鼓励进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字的积极性。 2.教学《鹿柴》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反复诵读后,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孩子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疑惑,有的问题其实已经解决,有的问题没有价值。我正为孩子们没有深入的体会而体会而遗憾时,突然一个孩子提出:“诗人为什么写的是‘深林’而不是‘森林’?”多好的问题呀,这个深字不正是诗人为表现山之空旷、林之深邃静谧而用的吗?这个孩子是真正地用心去品、去感悟的。因此,我大大地夸赞这个孩子会读书会思考,夸赞他的问题提得好,鼓励其他学生向他学习,在品读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在独特的感悟中产生独特的思考。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了,潜心品读,产生了许多独特地思考,在分组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时,十分投入热烈。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中,孩子们更深层次地领悟了这首诗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感。‎ 不足之处:‎ 通过拓展延伸,补充材料,使课堂的容量、密度增大,增大了学生的负担。 ‎ 创新教案 ‎《鹿柴》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 《鹿柴》是一首描写空山静寂,景色幽深的古诗,学生能通过图片联系生活,理解古诗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朗读理解古诗,边读边想,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难点是展开想象,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学生具备一定的词语理解能力,对古诗也有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读懂一些浅显的诗歌。 ‎ ‎【教学过程】 一、诵读旧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让我们伴随着音乐读一读这首古诗。(出示一首古诗)‎ 二、汇报资料,进入情境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鹿柴,柴在这里读作zhài,齐读题目。‎ ‎2.通过查阅资料,你对诗人王维有哪些了解?‎ 生各抒己见,师补充介绍:王维九岁就能提笔写文章,二十一岁中了进士,以后在朝廷当官,他的才能与他的刻苦是分不开的,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 3.了解了诗人,下面请大家随着老师一起走进鹿柴。(多媒体出示画面,学生边看画面)在我国陕西,有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那里群山环绕、山谷幽深,诗人王维游览了这里,吟诵出了《鹿柴》。‎ 三、学法指导,合作学习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学文章也好,学诗也罢,都要多读,读可以分四步:点读、朗读、思读、品读。每一步我们都要怎样读?谁来说给大家听。多媒体结合学生所说来一一出示。‎ 点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整体感知全诗。‎ 朗读: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 思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品读:感悟诗情,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请同学们点读古诗,注意生字的读音。‎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法,可以查字典、看注释、找资料,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诗中不懂的问题。‎ ‎4.汇报:你们组解决了什么问题?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5.下面请同学们进行品读,指名读。最后一生配乐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得这么美,能不能把它快速背下来,试着背一背。学生配乐试背。6.熟读成诵。 在理解和会读的基础上,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四、画一画,吟诵诗词 ‎1.王维诗的一大特点是“诗中有画”,请同学们按照你心中所想的,画出你心中的山水鹿柴。投影展示。2.你还积累了哪些写景的古诗,诵读给大家听。‎ 五、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板书设计 :‎ 鹿柴 王维 空山 人语 返景 ‎ 诗中有画 深林 青苔 恬淡幽静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