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2 MB
  • 2021-11-20 发布

北师大版小学三、四年级数学精品全集,精品教案

  • 27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北师大版小学 三、四年级数学精品全集,精品教案 第 一 单元 第1课时 课 题 圆的认识(一)‎ 教学 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 材 分 析 重点 在观察、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知道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难点 圆的特征的认识及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具 ‎ 教学圆规 电化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观察思考 ‎1、(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一幅图)这些小朋友是怎么站的?在干什么?你对他们这种玩法有什么想法吗?(从公平性上考虑)得到:大家站成一条直线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不一样导致不公平。‎ ‎2、(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二幅图)如果大家是这样站的,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得到:大家站成正方形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也不一样导致也不公平。‎ ‎3、为了使游戏公平,你们能不能帮他们设计出一个公平的方案?(学生思考)学生想到圆后,出示第三幅图,提问: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了呢?(每人离目标的距离都一样)‎ ‎4、上面我们接触了三种图形-----直线、正方形、圆。其中圆是有点特殊的,你能说说圆与正方形等图形的不同之处吗?举出生活中看到的圆的例子。‎ 二、画圆 ‎1、你们谁能画出圆来吗?动手试一试。‎ ‎2、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画的圆,并说说你是怎样画的?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其他同学有想法可以补充。‎ ‎3、思考:以上这些画法中有什么共同之处?注意的问题你是怎么想到的?(固定一个点和一个长度,引出圆心和半径)‎ 三、认一认 ‎1、教师边画圆边讲概念。(概念讲解一定要结合图形,并要举一些反例)强调:圆心是一个点,半径和直径是线段。‎ ‎2、半径和直径的辨认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不直接说出圆,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 在画图中体会圆的特征 思考共同之处时再一次体会圆的特征 ‎。‎ ‎3、‎ 四、画一画,想一想 ‎1、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并画出它的半径和直径。想:在同一个圆中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同一个圆中的半径都相等吗?直 径呢?(放动画)‎ ‎2、以点A为圆心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3、画两个半径都是2厘米的圆。‎ ‎4、把自己画的圆面积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画的圆的位置和大小都一样吗?知道为什么吗?‎ 五、应用提高 讨论:圆的位置和什么有关系?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六、作业 ‎1、教材第5页练一练 ‎2、在平面上先确定两个不同的点A和B,再画一个圆,使这个圆同时经过点A和点B(就是这两个点都在所画的圆上),这样的圆能画几个?(提高题)‎ 通过正反例的练习,加深对半径和直径的理解 动手操作,理解画圆的关键是定圆心(位置)和半径(大小)‎ 巩固提高,满足不同学生要求 教 学 后记 在学生已认识圆的基础上,深入的了解圆的各部份名称。学生对圆心与圆 的半径的作用能理解,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内容。‎ 第一单元 第2课时 课 题 圆的认识(一)‎ 教学 ‎ 目标 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教 材 分 析 ‎ 重点 圆的特征的进一步体会 难点 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研究各图形中心点的运动轨迹)‎ 教具 ‎ 纸片(圆形,方形,椭圆形) ‎ 电化教具 动画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回顾 1、 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圆?‎ 2、 按下列要求画圆:(在平面上固定一个点A)‎ (1) 以点A为圆心画一个圆;‎ (2) 画一个圆,使所画的圆经过这个点A;‎ (3) 画一个圆,使A点为圆心,半径为2厘米。‎ 3、 举出生活中看到圆的例子。(从车轮是圆形的引入新课)‎ 二、 新课探究 ‎1、问题: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 ‎2、小组讨论探究策略(引导学生想做成圆形有什么好处,如果做成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又会是什么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是研究几种图形中心点的运动轨迹的不同)‎ ‎3、学生动手探究(用准备好的纸片试一试),把各种图形的中心点的运动轨迹想办法描出来。‎ ‎4、小组内讨论交流,准备好发言,在全班交流 由于圆上的各点到中心点(圆心)的距离相等,所以圆在滚动时,圆心在一条直线上运动,这样坐在车上的人或放在车内的物就很平稳;而正方形、椭圆形等由于上面的点到中心点的距离不一样,这样在运动中,中心点运动的线路就不是一条直线,如果人坐在这样的车上会感觉到颠簸。‎ 三、 观看动画,进一步体会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 本质:圆上的各点到中心点的距离都相等,而其它图形不具有这个特点。‎ 四、 拓展应用 进一步体会圆的特征 要使学生明白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应从哪方面入手,最基本的一个方法就是探究车轮做成圆会是什么情况,做成其它形状又是什么情况,这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就能得出结论了。‎ 观看动画,进一步加深印象。‎ 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要重视让学生动手写的练习。可先让一些学生说,其他人补充。‎ 一、 课后延伸 用心发现生活中的圆,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释。‎ ‎ ‎ 板 ‎ 书 设 计 圆的认识(一)‎ 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 圆 形:各点到中心点距离相等-------中心点运动成一条直线---------平稳 正方形:各点到中心点距离不相等-------中心点运动不是一条直线---------不平稳 椭圆形:各点到中心点距离不相等-------中心点运动不是一条直线---------不平稳 ‎ 教学 后记 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 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学生掌握得较好,能体会和解释这些与圆有关的现象。‎ 第 一单元 第3课时 课 题 ‎ 圆的认识(二)‎ 教 学 ‎ 目 标 ‎1、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 ‎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 材 分 析 ‎ 重点 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并体会圆的对称性。‎ 难点 在折纸的过程中体会圆的特征 教具 ‎ 教学圆规 电化教具 课件 一、 创设情境:‎ 亮亮借助光盘画了一个圆,剪出了一个圆纸片,这个圆的圆心在哪里呢?他很快找出来了。你有办法找出来吗?‎ 二、 探索活动:‎ 1、 引导学生开展折纸活动,找到圆心。‎ ‎(1)自己动手找到圆心。‎ ‎(2)汇报交流找圆心的过程,并说出这样做的想法。‎ 2、 通过折纸你发现了什么?理解圆的对称性。‎ ‎(1)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2)再折纸,体会圆的轴对称性,画出圆的对称轴。‎ ‎(3)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3、通过折纸你还发现了什么?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 (1)边折纸边观察思考同一个圆里的半径有什么特点?‎ ‎ (2)边折纸边观察思考,同一圆里的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 学生利用经验很容易找到圆心,如果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对折再对折”就可以找到圆心学生很难说清楚。教学中通过折纸观察思考,找到答案。交流汇报,从中进一步理解圆的轴对称,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 ‎“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 ‎ (3)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一个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 三、课堂练习。‎ ‎1、让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做完后交流汇报。‎ ‎2、完成“练一练”进一步巩固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完成“填一填”‎ ‎ 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并试着填一填,有困难的向老师或同桌请教。‎ ‎ 汇报交流,说答题根据。‎ ‎4、完成书后第3题 四、课堂小结。‎ ‎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引导学生对以学过的轴对称图形进行整理,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对比中发现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不同特点,从而突出圆具有很好的轴对称性。‎ 多次折纸的过程中探索,发现,验证。操作中体会交流,体会圆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个别学生做“试一试”的题目会有困难,注意个别指导。‎ ‎ ‎ 板 书 设 计 ‎ 圆的认识(二) ‎ ‎ 我们的发现 ‎ 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 ‎ 同一个圆里 d=2r 或r=1/2d ‎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 教学 后记 学生利用经验很容易找到圆心,如果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对折再对折”就可以找到圆心学生很难说清楚。教学中通过折纸观察思考,找到答案。交流汇报,从中进一步理解圆的轴对称,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 第 一 单元 第4课时 课 题 ‎ ‎ 圆的认识(二) ‎ 教学 ‎ 目标 ‎1、巩固圆的认识。‎ ‎2会用圆规画圆。‎ ‎3、正确解答相关习题。‎ 教材 分析 ‎ 重点 正确解答相关习题。‎ 难点 圆的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及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具 ‎ 教学圆规 电化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温馨回忆:‎ ‎1、我们认识了圆,这节课先来个温馨回忆,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 ‎2、让学生自由发言,师归纳板书出来。‎ ‎ 圆的画法 ‎ 圆的半径和直径以及他们的关系 ‎ 圆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优越性 ‎ 圆的对称性 ‎ 利用圆设计美丽图案 二、我们认识了圆,还要会应用我们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 六、作业 ‎1、教材第7---8页练一练 ‎2、试用我们学过的图形设计一幅漂亮的图案 ‎ ‎ 板 书 设 计 ‎ 圆的认识(二)‎ ‎(1) 圆的画法 定长(r)定点(o) 圆规 ‎(2) 圆的半径和直径以及他们的关系 在同圆或等圆中 无数条 ‎ d=2r r=‎ ‎(3) 圆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优越性 ‎(4) 圆的对称性 无数条 每条直径都是 ‎(5)利用圆设计美丽图案 教学 后记 巩固画圆的知识。‎ 圆的周长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1——12页“圆的周长”。‎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周长,能用滚动、线绕等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2、在测量活动中探索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用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能运用圆的周长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2、运用圆周长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1、每小组一根小绳、一个米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片、计算器。‎ ‎2、课件1:阿凡提与国王比赛A、B ‎ 课件2: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商的关系 ‎ 课件3:祖冲之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阿凡提的故事。 国王多次受到阿凡提的捉弄,非常恼火。有一天,他又想出了一个新招,想为难阿凡提。国王从全国精选出了一头身强力壮的小花驴要和阿凡提的小黑驴赛跑,并且规定小花驴沿着圆形路线跑,小黑驴沿着正方形路线跑。(课件出示小花驴和小黑驴赛跑)‎ ‎ 50米 师:同学们看,比赛开始了——  紧张的比赛结束了。今天的比赛谁获胜了?‎ 生:国王的小花驴获得了胜利 师:可是,对于这场比赛小黑驴觉得很委屈,阿凡提也大喊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通过观看课件中的有趣情景,激起学生探究圆的周长的欲望。‎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他们的小毛驴跑的路程不是一样长。‎ 师:那到底他们的路程是不是一样长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判断一下呢?‎ 生:量一量就知道了,‎ 师:谁能说说正方形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 生: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有关系,周长是边长的4倍,‎ 师:也就是说只要测出正方形的一条边长就可以 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是吗?那小花驴围着圆形路线跑一圈的长度又是圆的什么呢 ?‎ 师:有的同学反映可真快,对!这就是圆的周长,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圆的周长?同桌可以交流一下。‎ 得出: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圆的周长。‎ 二  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发现测量圆的周长的不同方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准备的圆拿出来,那“圆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同桌互相比画一下。‎ 师:好,想一想圆的周长怎样测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师:把你的好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上台交流测量的方法)‎ 生:我们的方法是用线绕圆一周,然后量出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生:我们小组觉得直接用米尺绕圆一周就可以读出圆的周长。‎ 生:我们把圆沿着尺子滚动一周,这一周的距离就是圆的周长,‎ 生:我们小组还有不同的方法,我们是用线量出圆周长的一半在乘以2,就可以求出圆的周长。‎ 师板:线绕、滚动、拉直  化曲为直 ‎(2)探究发现圆周率和圆的计算公式 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作为探究圆的周长的生长点。‎ 体验测量圆的周长的各种方法,感受化曲为直的思想。‎ 师:我们同学真是太棒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找到这么多的好方法。那我们能不能用这些方法测量出圆形跑道的周长是多少?‎ 生:不行,圆太大了,测量不出来!‎ 师:哦,太大了不容易测量。那大家看,老师画一个小圆,你能不能帮老师测量出来它的周长?‎ 生:有些圆的周长没办法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出来 师:  那咱们能找到一种更简便、更科学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我们知道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有关系,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呢?‎ 生: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有关系,直径越长圆越大,所以周长也就越大,‎ 师:有道理!那大家来猜一猜,周长和直径有怎样的关系?‎ 生:周长是直径的2倍, 生:他们一样长, 生:我觉得这个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4倍)(3.5倍)‎ 师:大家猜得可真起劲呀!那到底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呢?怎么才能知道?‎ 生:动手量一量,算一算,‎ 师:说的真好,这可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动手做来验证一下。同学们想试试吗?每组拿出大小不同的三个圆,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测量。听好要求:1、小组同学作好分工,选好测量员、记录员、汇报员。2、记录员要及时地把测量员测量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3、可以用科学计算器帮忙算一算周长和直径的商。‎ ‎3、可以用科学计算器帮忙算一算周长和直径的商。‎ 师:好,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 生:实物展台交流。‎ ‎ 师:大家仔细观察分析,看能发现什么?‎ 圆的周长 ‎(厘米)‎ 圆的直径 ‎(厘米)‎ 周长与直径的商 ‎(保留两位小数)‎ 通过大胆猜测,培养发散思维。‎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以及各种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 生:我发现了这三个圆的大小虽然不一样,但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商都是三点几。‎ 生:所有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师:看来大家的发现都一样,那我们再来看看电脑小博士是不是也发现了这样的规律?(课件直观展示三倍多一点)‎ 生:圆不论大小,它的周长都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师:说得真好。圆不论大小,它的周长都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是个固定不变的数,!你们的这个发现和许多大数学家的发现不谋而合,‎ 师:人们通常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这个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表示。(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师:关于圆周率,大家都知道什么?你说,‎ 生:我知道我国古代有个数学家较祖冲之好象和圆周率有关系,‎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关的资料,大家想看吗?‎ 看屏幕,这就是祖冲之,(课件介绍祖冲之 ) ‎ 师:我们通过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得到了“π”也就是圆周率(板书:C÷d=π)你能通过圆的直径求它的周长吗?用字母表示出来。通过半径能求圆的周长吗?‎ 生回答、师板书:C÷d=π → C=πd → C÷π=d ‎ d=2r → C=2πr → C÷2π=r 三  拓展练习,实践应用 ‎(1)计算跑道的周长。‎ 师:(课件显示比赛跑道的有关数据正方形的边长(即圆的直径)50米)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个圆形跑道的直径,请同学们利用公式快速算一算,这两个跑道的周长是多少?看看国王和阿凡提的比赛到底是不是公平?(学生开始计算,知道比赛不公平)‎ 培养严谨的态度。‎ 让学生为我国古代的杰出数学成就而自豪 总结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上升到符号层次来认识,把握更牢固。‎ 及时应用,使学生感受圆的周长的作用。‎ 基础性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认识。‎ ‎(2)判断。‎ ‎(3)巩固练习:‎ A、1.判断并说明理由:  π = 3.14     (   )‎ ‎2.选择正确的答案:‎ ‎  大圆的直径是1米,小圆的直径是1厘米.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大圆的圆周率大于小圆的圆周率;‎ ‎  b.大圆的圆周率小于小圆的圆周率;‎ ‎  c.大圆的圆周率等于小圆的圆周率。‎ B、做P12下面T1:填表 ‎ T2:教师指名读题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题中要求的问题实际上是求什么?注意算式与单位。‎ 四  拓展练习课后延伸 师:阿凡提看到同学们帮他解决了这个大难题,非常高兴。可是,可恶的国王阴谋没有得逞,心里很不服气,他又冥思苦想出了个新花招,设计出了新型跑道,要和阿凡提再展开一场比赛 同学们想不想看看新跑道是什么样子 师:(课件出示新跑道)国王看到阿凡提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心里真是乐开了花,心想,阿凡提呀,聪明人也有犯糊涂栽跟头的时候,我绕里面的小圈跑8字,不知要比你外面的大圈近多少路程,这个第一肯定是我的了。‎ 师:请同学们课后去研究。‎ 五、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C÷d=π → C=πd → C÷π=d d=2r → C=2πr → C÷2π=r 对引入问题的进一步拓展,给学生留下了关于圆的周长的悬念,激起他们深入探究的欲望。‎ ‎【教学反思】这一节课,通过巧设疑,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经过一翻探索、实验,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真正的领会了圆的周长的意义,知道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用科学的态度学习。‎ 圆的面积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P16——18 “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1、 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 2、 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 ‎3、 在估一估和探究圆面积公式的活动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教具准备】‎ 投影仪,CAI课件,等分好的圆形纸片。‎ ‎【学具准备】‎ 等分好的圆形纸片。‎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投影出示P16中草坪喷水插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插图,说说从图中你能发现数学知识吗?‎ ‎ 学生观察并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 生1:我能发现喷水头转动一周所走过的地方刚好是一个圆形。‎ ‎ 生2:对,这个圆形的半径就是喷头喷水的距离,也就是5米;周长也就是喷水所走过的路线;‎ 生3:我补充一点,这个圆形的中心就是喷头所在的地方。‎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晴大家说说这个圆形的面积指的是哪部分呢?‎ 生4:被喷到水的草坪大小就是这个圆形的面积。‎ 师:说得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求喷水头转动一周浇灌的面积有多大。(板书:圆的面积)‎ 二、 探究思考。解决问题 ‎1、估计圆面积大小 ‎ 师:请大家估计半径为5米的圆面积大约是多大?‎ ‎ (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感官,估计草坪面积大小)‎ ‎ ------‎ 2、 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圆面积大小 ① 由生活中地一个实际问题 引入新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喷水头浇灌农田中蕴藏的数学问题,体会计算圆面积的必要性,并引发研究院面极地兴趣,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估计、思考、理解数方格求圆的大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面积度量的含义,感受“化曲为直”的思想,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投影出示P16方格图,让同学们看懂图意后估算圆的面积,学生可以讨论交流。‎ ① 指明反馈估算结果,并说明估算方法及依据。‎ 生1、我是根据圆里面的正方形来估计的,外面 方格图面积为10×10=100平方米,圆里面的正方形面积大约为50平方米,那么这个圆形的面积大约在50——100平方米之间;‎ ‎ 生2:我是用数方格的 方法来估计的。我把这个圆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份大约为20平方米,那么这个圆形的面积约有80平方米;‎ ‎ 生3:还可以通过计算来得到圆的面积。圆形外面的正方形可以看作边长为2r的正方形,面积就是2r×2r=4r2‎ 而圆形里面的正方形可以看作由4个小三角形拼成的正方形,三角形的直角边长为r,则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r×r÷2=1/2 r2,;那么四个三角形的面积即是4×1/2 r2=2 r2,那么圆形面积大约为3 r2,‎ ‎ 师:同学们的估计很有道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往往要有一个精确的结果,我们接下来就来讨论一个能计算圆面积的方法。‎ 一、 探索规律 1、 由旧知引入新知 师: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梯形面积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的面积来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订正。‎ 那么圆形的面积可由什么图形面积得来呢。‎ 2、 探索圆面积公式 师:拿出我们剪好的图形拼一拼,看看能成为一个什 么图形?并考虑你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圆形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开始操作,教师巡视)‎ ‎ 生:我拼成的图形接近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也就是圆形周长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圆形的半径。‎ ‎ 师:说得很好,大家看看自己拼成的图形与刚才这个同学说的是否一样呢?‎ ‎ 生:我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也就是圆形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形的半径。‎ ‎ (学生在说的同时教师注意板书)‎ ‎ ‎ ‎ ‎ ‎ 让学生在估算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探索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再一次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即把圆进行分割,学生在剪拼过程中,从已有的知识经验慢慢找到解决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 ‎ 在这一环节中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 ‎ ‎ ‎ 师:现在请大家来观察一下刚才两个同学拼成的图形,哪个更接近长方形呢?‎ ‎ 生:等分为32份的更接近长方形。‎ ‎ 师: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把一个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什么图形呢?‎ ‎ 生:等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长方形。‎ ‎ 师:下面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板书,你能否由平行四边形或者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到圆形面积公式呢?并说出你的理由。(生说,教师板书)‎ ‎ 生1:因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也就是圆形周长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圆形的半径。而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那么圆形面积公式=圆周长的1/2×半径即可。‎ ‎ 生2: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也就是圆形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形的半径。而长方形面积=长×宽,那么那么圆形面积=圆周长的1/2×半径即可。‎ ‎ 师:用字母怎么表示圆面积公式呢?‎ ‎ 生:S=∏·R·R ‎ 生:还可以写作S=∏·R2‎ ‎ 师:这说明求圆的面积只需要知道半径即可,那我只告诉你们圆的直径又如何求出圆的面积呢,请大家自己把这个公式写出来。教师板书。‎ 1、 应用圆面积公式 师:现在请大家用圆面积公式计算喷水头转动一周可 以浇灌多大面积的农田。‎ ‎ (学生独立解答,知名回答)‎ 一、 应用圆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1、 P18,NO·1‎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的时候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 计算过程和依据。‎ 2、 P18,NO·2‎ 让学生理解题意后,鼓励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猜一猜 结果,然后在地上画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让学生看看,并试着站一站。在估计半径是10米的圆大约有几个教室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估计再算一算。‎ 二、 小结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回顾了最初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直接运用面积计算公式尽兴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求圆的面积是从生活中喷水头浇灌农田这一生活场景 引入,使学生理解了推导圆面积公式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在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下,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发挥自己地想象,从估计到公式的推导;从数方格到剪拼成学过地平面图形;从已有地平行四边形、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等等这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并讨论从而形成结论。教学中教师还特别强调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和由旧知引入新知的过渡。‎ 首先在让学生估一估圆的面积活动中,通过圆的面积与 圆内接正方形和圆外切正方形面积的比较,既估计了圆面积的大小范围,又再一次渗透了正多边形逼近圆的方法。然后教学中让学生把圆进行分割,再拼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图形,如果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由此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或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百分数的应用(一)‎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23-24内容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 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准备 线段图是把握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之一 你能用线段图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吗?‎ ‎ 在学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参加围棋班的有32人,参加航模班的人数比参加围棋班的多25% ‎ 1. 学生独立完成线段图 2. 展示学生成果 ‎ 3、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 ‎ ‎ 25% = 1/4 32人 围棋班 比围棋班多25%‎ 航模班 ‎ 二、 百分数的应用 1、 出示教科书P23上面的问题 2、 思考:“增产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 教师评价 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加的产量是普通水稻产量的百分之几 3、 学生独立解答问题 ‎ ‎ 从复习中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 通过介绍某实验田普通水稻与杂交的产量,引出“增产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再一次体会百分数的意义。‎ 1、 班内交流 方法一: 7 - 5.6 = 1.4(吨)‎ ‎1.4 ÷ 5.6 ‎ ‎ = 0.25‎ ‎ = 25%‎ ‎ 方法二: 7 ÷ 5.6 ‎ ‎ = 1.25‎ ‎ = 125%‎ ‎ 125% - 100% = 25%‎ 一、 试一试 ‎1、出示教科书P23下面的问题 ‎ 2、“几成”是什么意思?‎ ‎ ※ 成数主要用于农业收成 ‎※ 几成就是十分之几。‎ ‎※ 一成就是1/10 ,也就是10%‎ ‎ 二成五就是2.5%,也就是25%‎ ‎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 (2.61 - 2.25) ÷ 2.25‎ ‎ = 0.36 ÷ 2.25‎ ‎ = 0.16‎ ‎ = 16%‎ 二、 练一练 1. 教科书P24练一练第1题 2. 科书P24练一练第2题 3. 教科书P24练一练第3题 五、课堂总结 ‎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理解“几成”的意思。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发展学生的思维。‎ 百分数的应用(二)‎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25-26内容。‎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认识“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 能解决“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或“比一个 数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 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 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导 入 1、 我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大家知道吗?(如果有学生知道,可以让学生说一说)‎ 2、 他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 因为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的产量要高很多,所以我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一年比一年增加。‎ 二、百分数的应用 ‎ 1、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 ‎ 2000年某地在教水稻的种植面积为20万公顷,2001年的种植面积比2000年增加25%,2001年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是多少公顷?‎ ‎ 2、线段图 ‎ 教师提出要求: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2000年和2001年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 学生独立画图 ※ 展示学生的成果 ※ 教师评价 ‎ 25% = 1/4‎ ‎ 20公顷 ‎2000年 ‎ ‎ 25%‎ 从教材提供的情境开始讨论,从介绍“杂交水稻之你”袁隆平的事迹,引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某地2000年与2001年杂交水稻种植的情况介绍,引出“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中通过类比解决这个问题。‎ ‎ 2001年 ‎ ‎ 3、学生自主解答问题 ‎ 4、班内交流 ‎ 办法一: 20 × 25% = 5(公顷)‎ ‎ 20 + 5 = 25(公顷)‎ ‎ 办法二: 1 + 25 % = 125%‎ ‎ 20 × 125% = 25(公顷)‎ 三、试一试 ‎ 1、生活中的折扣 ‎ 游乐场的套票原来每套30元,六一期间八折优惠,购买一套这样的套票能省多少元?‎ 2、 思考:八折是什么意思?‎ ‎※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 ※ 教师评价 ‎ ※ 八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0%‎ 3、 学生自主解答然后交流 ‎ 办法一: 30 × 80% = 24(元)‎ ‎ 30 - 24 = 6(元)‎ ‎ 办法二: 30 × ( 1 - 80%)‎ ‎ = 30 × 20 %‎ ‎ = 6(元)‎ 四、练一练 ‎1、教科书P26练一练第1题 ‎2、教科书P26练一练第2题 ‎3、教科书P26练一练第3题 五、课堂总结 ‎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方法自主解答。重点放在方法交流之中。‎ 引导学生分析,要求购买能省多少元,先求什么。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解题思路。‎ ‎【教学反思】‎ 本课重在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引导上。效果较好,而且学生能在交流中得到更多的数学信息,集思义益,博采众长,不仅从中学到了许多解题方法,而且也学会了如何交流。‎ 百分数的应用(三)‎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27-28内容。‎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加强对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并能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百分数与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能给大家说一些生活中用到百分数的事例吗?(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二、 家庭消费 下表是笑笑的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 年份 ‎1985年 ‎1995年 ‎2005年 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 ‎65%‎ ‎ 58%‎ ‎ 50%‎ 其他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 ‎ 35%‎ ‎ 42%‎ ‎ 50%‎ 1、 你能给大家说说表格所表示的意思吗?‎ 2、 根据表中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3、 教师提出问题:‎ ‎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你知道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吗?‎ 4、 你准备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小组讨论)‎ ‎※ 你觉得直接列式方便吗?为什么?‎ 5、 展示解答过程 解:设这个家庭1985年的总支出是X元。‎ ‎65% X - 35% X = 210‎ ‎ 30% X = 210‎ 课前布置学生了解有关生活中百分数的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调查活动中,接触到更多的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提出“各项支出与总支出的关系”,使学生从中了解百分与生活的关系。从数据的变化,让学生体会我们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 ‎ ‎ X = 700‎ ‎ 6、如果2005年 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50%,旅游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10%,两项支出一共是540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 ‎ ※ 学生独立解决 ‎ ※ 教师评价 下表是笑笑的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 年份 ‎1985年 ‎1995年 ‎2005年 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 ‎65%‎ ‎ 58%‎ ‎ 50%‎ 其他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 ‎ 35%‎ ‎ 42%‎ ‎ 50%‎ 三、试一试 ‎ ‎ 1、出示教科书P27试一试第2题 ‎ 2、九五折是什么意思?‎ ‎ 3、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班内交流 解:设这本书的原价是X元。‎ ‎ X - 95% X = 6‎ ‎ 5% X = 6‎ ‎ X = 120‎ 四、练一练 1、 教科书P28练一练第2题 ‎“增产了两成”是什么意思?‎ 展示解答过程:‎ 解:设去年的产量是X吨。‎ ‎ X + 20% X = 36000‎ ‎ 120% X = 36000‎ ‎ X = 30000‎ ‎2、教科书P28练一练第4题 ‎3、教科书P28练一练第5题 五、课堂总结 ‎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己有了百分数的知识基础,对于解答这题让学生自己讨论,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感受到百分数,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由于讨论的问题和数据都来自于学生,这样就使百分数更具有实际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拓展学生的思维。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学会节俭。‎ ‎【教学反思】‎ 本课呈现了笑笑的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统计表,让学生从表中发现数据的变化,并从中感受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学生对列出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的方法掌握不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 百分数的应用(四)‎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P29、P30 “百分数的应用(四)”‎ ‎【教学目标】‎ ‎1、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CAI课件。‎ ‎【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谈话引入。‎ 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到银行去调查利率并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 师:课前同学们到银行调查了有关储蓄的知识,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交流你们的调查情况。‎ 组1:我知道人们把钱放到银行是有好处的。可以得到一些利息。 ‎ 组2:现在银行可以办各种储蓄卡,如果到外地出差,不用带现金,只带卡就可以了,既方便又安全 组3:我们调查了存款的年利率。‎ 存期(整存整取)‎ 年利率 %‎ 一年 ‎2.25‎ 二年 ‎2.70‎ 三年 ‎3.24‎ 五年 ‎3.60‎ 组4:我们知道国债和教育储蓄不收利息税,其他的要交20%的利息税。‎ ‎……‎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了解了这么多。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过年的时候,得到了一些压岁钱,你觉得怎样处理这些压岁钱呢?‎ 生:当然是存到银行了。‎ 二、 探究思考。‎ 师:是啊,存到银行不但能支援国家建设,到期还能得到利息。根据存款的种类和时间的长短,利率是不一样的。咱们就以笑笑的300元为例,如果你有300元钱,打算怎样存款,你是怎么想的?‎ 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到银行调查利率并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调查活动中,接触到更多的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提出“怎样处理这些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等问题,使学生从中了解储蓄的意义。‎ ‎ ‎ 学生己有了储蓄的知识基础,对于存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感受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储蓄方式。再引出计算利息的方法。‎ 生:我想存三年整存整取,时间长一些利息就会多。‎ 生:我存一年的整存整取,如果时间太长,需要用钱时取出来,就按活期存款计算利息了,那样利息就少了。‎ 师:你知道得真多,活期存款的利率低一些。‎ ‎……‎ 师:同学们想得很周到,我们存钱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怎样存,刚才同学们说的存款方式,到期后利息究竟是多少呢?我们一起来计算。‎ ‎(教师给出计算利息公式:利息=本金x年利率x年限,并给出年利率表,学生计算300元存一年和三年整存整取的利息。)‎ 学生板书 ‎300 x 2.25% x 1 300 x 3.24% x 3 ‎ ‎=6.75 (元) =29.16 (元)‎ 师:从1999年11月1日起,个人在银行存款所得利息应按20%纳税,这就是利息税。国家将这部分税收用于社会福利事业。‎ 师:下面大家再算一算300元存一年和三年整存整取各应交多少利息税?‎ 学生写完后汇报:‎ ‎6.75 x 20% = 29.16 x 20% = ‎ 师:那有没有不用交利息税的呢?‎ 生:‎ 师:对,只有国债和教育储蓄是不需要交利息税的。‎ 一、 练习巩固。‎ ‎ 1、小明的爸爸打算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两年后用)。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的利息?‎ ‎ 2、小华把得到的2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她准备到期后将钱全部取出捐给“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2.25%计算,到期后小华可以捐给“希望工程”多少元钱?‎ ‎ 3、李老师把20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是3.60%,利息税率为20%。到期后,李老师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李老师交了多少利息税?‎ 四、课堂总结 由于讨论的问题和数据都来自于学生,这样就使计算利息更具有实际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拓展学生的思维。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 ‎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属于百分数的具体应用,是实际生活中人们经常接触的事情。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课内外学习相结合,让学生有较大的空间去发挥自己的思路。‎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学习合理理财,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同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本节课中概念较多,在教学时,应注意在教授解题方法和分析解题思路中,帮助学生在理解概念。‎ 练习二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31-33‎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加强百分数的应用,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百分数的应用,现在来看看遇到这些问题,你会不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 二、 基础练习 1、 P31练习二和第1题 让学生先填表,然后指名说得数,集体订正。‎ 2、 第2题 解方程,挑选几题有代表性的题目,与学生一起探讨解题的方法。‎ 3、 练习二第3题 (1) ‎10月份比9月份节约用水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2) 需要知道什么量?‎ 4、 练习二第4题 学生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师:什么叫孵化率?‎ 孵化率是95%是什么意思?‎ 不能孵出的占单位“1”的百分之几?‎ ‎1-95%=5%‎ ‎2400×5%=120(只)‎ 5、 练习二第5题 (1) 先说题意,再独立完成。‎ (2) 集体订正 三、 提高练习。‎ ‎1、(自主学习天地)‎ 请学生完成“智慧树”的题。‎ 再分题集体订正,并说出解题思路。‎ ‎2、课本练习二第11题 (1) 先让学生看统计表 ‎ ‎ 学生自主完成,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让学生了解孵化率的知识,从而理解95%的意思。‎ (1) 分小组讨论完成题目 (2) 指名小组代表解答。‎ ‎3、P33思考题 师:要想知道哪个超市买更合算,先得求出分别到甲、乙超市买5瓶油的价格,再进行比较。‎ 甲:12×4=48(元)‎ 买四送一,只需花4瓶的价格就可以买到5瓶油。‎ 乙:12×5×0.85=51(元)‎ 每瓶12元,八五折 师:八五折是什么意思?‎ 比较: 48<51‎ 所以选择去甲超市 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比较,再选择去哪个超市合算。‎ ‎4、练习题(出示课件)‎ 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要知道哪个超市合算,就必须先进行比较,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图形的变换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4页“图形的变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4张大小相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硬纸)、一副七巧板 ‎【个性化修改】‎ 难点:‎ ‎1、在于学生对轴对称的理解。轴对称是图形变换的一种方法。‎ ‎2、学生对于旋转的度数的把握。‎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创设情境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初步认识了平移和旋转,下面请同学们用一个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边摆边说,说说什 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学生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操作交流,然后请几位学生展示。‎ 师:同学们我们在分析图形的变换时,不仅要说出它的平移或旋转情况,还要说清楚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这 样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变换过程。‎ 师:同学们的交流很好,下面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合作,用两个三角形自己设计一个图形,然后进行变换,并说一说它的变换过程。‎ 对于图形每一步的变换,都应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如何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平移或旋转的概念,也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 ‎(学生进行自己的设计与操作,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下面请几个同学上来演示他们设计的图形,并说一说它是怎样变换图形的。如果是经过旋转组成的图案,每旋转一次,都应说一说是什么图形绕者哪一点旋转的?‎ 二、  尝试练习:    ‎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下图,边观察边思考,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和三角形,分别给四个三角形标上A、B、C、D,自己摆一摆,移一移,转一转,进行图形的变换,然后按照下面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 ‎(1)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图形?‎ ‎(2)“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 ‎(3)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 ‎(4)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 学生自己操作,同桌交流图形变换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做得很认真,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让同学们说出各自不同的方法,只要方法正确,老师应给予肯定。‎ 三、拓展练习 本活动的开展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操作,通过他们的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在图形的变化中,同样得到图形的变换,但不同的思考角度,常常会引出不同的操作过程。因此,无论是变换到(1)、(2),还是变换到(3)、(4),都有各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再进行交流。‎ 图形的变换是对平移和旋转知识的综合运用练习,也是今后学生开展图形设计的重要基础,通过学生大量的操作活动,对提高学生空间的想象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图形的变换)。刚才你们都用了哪些学具来摆图形呢?(三角形)。刚才同学们只用了2个或4个三角形来摆图形,变换出来的图形不多而且较简单。你们想不想变换出更多更美的图形呢?(想)。下面,先请你们观察老师变换的这个图形。(师出示图)‎ 师: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再说一说左图的七巧板是如何平移或旋转 得到右图的。‎ 学生操作并回答变换过程。‎ 师:下面请拿出你们喜欢的七巧板, 4人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变一变,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变换的图形最多最美。记住,哪个同学变换好一个图形,就与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变换图形的。‎ 学生分4人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用七巧板变换图形,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下课的时间到了,有许多同学没来得及把自己想好的图形变换出来,没关系,回去后,我们还可以继续摆,继续变,继续与同学们一起交流。‎ 四、课堂小结:‎ ‎1、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2、  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七巧板的变换是多样的,图中所展示的仅是其中的一种。在开展这一活动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七巧板中的部分图形进行变换。在学生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再操作一些比较复杂图形的变换。‎ ‎ ‎ 总结出旋转的要求:‎ 1、 方向 2、 绕某一点旋转 3、 旋转的度数 五、板书设计:‎ 图形A————————————图形B ‎(平移、旋转、轴对称)‎ 平移:方向,移动数量 旋转:绕某向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 轴对称:‎ 图案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6页“图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1、 ‎ 1、能够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 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具、学具准备】‎ ‎1、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创设情境 1、 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有何感想?‎ 3、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制作美丽的图案。‎ ‎ ‎ 二、观察、分析图案:     ‎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花瓣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 2、 小组内进行交流. ‎ 3、 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花瓣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 4、 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5、 6、 教师小结:‎ 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设计图案。‎ ‎1、独立完成书37页练一练1题、2题。‎ ‎2、小组合作设计图案。(组长汇报交流的结果。)‎ ‎(1)作品展示:把学生画的图案全部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全体学生下座位参观作品。‎ 通过欣赏生活中美丽图案,激起学生对美丽图案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制作图案的兴趣。‎ 通过再次欣赏花瓣图案,观察分析图案的构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会图案设计的基本过程。‎ ‎ ‎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交流。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和操作相结合,分析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研究空间图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活动成功的喜悦。‎ 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对别人作品多种形式的进行评价,在交流和教师的总结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 ‎ (2)学生评价:选对你印象最深的作品进行评价,比一比看谁评价得好。‎ 四、课堂小结:‎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愉悦,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不足,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数学欣赏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8页“数学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选择生活中有趣而美丽的图案,供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 ‎2、引导学生尝试绘制美丽的图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培养审美意识;‎ ‎2、绘制美丽图案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1、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 ‎2、课件1:生活中美丽图案的视频(课前拍摄我们身边的美丽图案)。‎ ‎ 课件2:课本上美丽图案制作的动画演示。‎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播放视频或(图案图片)——(包装盒上的图案、门上的图案、建筑物上的造型图案、商标图案、……等) ‎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想说什么?‎ 3、 在你的周围你还见到了哪些有趣的图案?‎ 4、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欣赏和制作美丽的图案。 ‎ 二、 欣赏美丽的图案:     ‎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案(也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 通过观看影片中的美丽图案,激起学生对美丽图案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审美意识。‎ 通过再次欣赏课本上的美丽图案,观察图案的构成,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再次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2、 小组内进行交流. ‎ 3、 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你发现的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 4、 多媒体动画演示图案形成的过程.‎ 5、 教师小结。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绘制美丽的图案。‎ 1、 小组内讨论下面美丽图案是由哪个基本的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而来的?绘制的步骤应该是什么?‎ 要绘制的图案:‎ ‎2、组长汇报交流的结果。‎ ‎3、多媒体再次演示绘制的步骤,并阅读课本上绘制的方法;‎ 绘制的步骤:‎ 3、 讨论绘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4、 操作活动:开始绘制图案活动,播放轻松音乐,教师巡回参与指导。‎ 四、作品展示和评价 ‎ ‎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以及各种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真实感受图形特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研究空间图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活动成功的喜悦。‎ 1、 作品展示:把学生画的图案全部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全体学生下座位参观作品。‎ 2、 学生评价:‎ ①、选对你印象最深的作品进行评价(可以是画得好的,也可以是画得不好的)。比一比看谁评价得好。‎ ②、教师系统评价:‎ A、 学生表现 B、 作品优点、缺点 C、 需要改进的地方 D、 提出希望 五、课堂小结:‎ 1、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2、 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通过每位学生的作品展示,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对别人作品多种形式的进行评价,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交流和教师的总结性的评价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的能力,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 ‎ ‎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愉悦,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不足,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六、课外拓展:‎ 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美丽的图案?请从中选出一个你感兴趣的画下来。‎ 让学生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生活中的比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7~50页“生活中的比”。‎ ‎【教学目标】‎ 1、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 意义。‎ 2、 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 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 ‎1、比的意义。‎ ‎2、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智慧是可以分享的,而分享是一种快乐! 当你困惑时,你已在思考了;当你在思考时,你已在悄悄成长了!‎ 一、 情境引入 ‎(一)出示47页图示 ‎1、出示47页1(1)情境图。教材提供了4名同学的比赛情况,这里4名同学的比赛场数是一样的,都是各赛8场。‎ 学生小组讨论:由于比赛场数相同,你能直接排出他们的名次吗?‎ ‎2、出示47页1(2)情境图。教材提供了小强和小林两人进行的四次练习的结果,每次比赛场数不同,获胜的场数也不同。‎ ‎ 你是怎样想的?与同伴说一说?‎ ‎(二)出示48页图示(2)‎ ‎ 教材向学生提供了马拉松选手赛跑的路程和时间的数据,以及某人骑车的路程和时间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比较谁的速度快,实际上就是要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看哪个比值大。 ‎ ‎(三)出示48页图示(3)‎ 教材向学生分别提供了三个水果摊位出售苹果的价钱的情况,使学生体会到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实际上就是要算出总价与数量的比,看哪个比值小。‎ ‎(四)出示49页图示 ‎ 1、将图A的长和宽都扩大为原来的3倍,得到图B; ‎ 通过讨论,为后面学习“比”的知识作铺垫 学生填表。‎ 在引入比的概念后,教师组织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再由学生说说求比值的方法。‎ 学生对比的概念的认识以及比的各部分名称的了解,会求比值等。‎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他们的关系,并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完成。‎ 小组探究后回答。‎ 对比的有关知识的掌握 ‎ 2、将图A的长扩大为原来的1.5倍,宽扩大为原来的4倍,得到图C;‎ ‎ 3、将图A的长缩小为原来的1/2,宽扩大为原来的2倍,得到图D;‎ ‎ 4、将图A的长和宽都缩小为原来的1/2,得到图E。 ‎ 一、 ‎ 认一认 1、 介绍比的读法和写法。‎ 2、 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三、想一想 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二、 说一说 ‎1、呈现生活中的“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是广泛存在的。‎ ‎2、计算比值。‎ 四、练一练 ‎ 把前面有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写成比。‎ 五、 全课小结 ‎ 1、“比”的概念。‎ ‎ 2、比的各部分名称以及求比值。‎ ‎ 3、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六、【板书】 ‎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如:6÷4写作6 :4,读作6比4。‎ ‎ ‎ ‎6:4=6÷4=1.5‎ ‎6是这个比的前项,4是这个比的后项,1.5是6:4的比值。‎ 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设计了系列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这一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教学反思】‎ 教材的取舍 ‎ ----《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 ‎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比赛成绩”“速度”“水果价格”“图形放大缩小”等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比的意义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但在实际中,学生记住“比”概念容易,但要真正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于是,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 《教师教学用书》上建议这部分内容用3课时教学,说明编者也希望教学时能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探索、体验、交流,在对“生活中的比”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出比的概念。‎ 备课时,面对着连续呈现的四个情境,如果按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则前面的课时因为没有具体的知识点会显得比较单薄,这样的课很难了解到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而且一节课设置了太多的情境,必然会使教学环节显得零碎,学生的思维无法深刻。另外,第四个情境“图形放大缩小”其实是要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虽然教材中并没有揭示这个概念,也没有出现“比的前项与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的字眼,但我想还是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个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决定把第四个情境中放到下一节课,选择前三个情境然后引入比的概念。‎ 比的化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1~53页“化简比” 。‎ ‎【教学目标】‎ 1) 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 ‎【教学重点】‎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蜂蜜、水、量筒、水杯和自制课件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制蜂蜜水的活动:哪一杯更甜?‎ 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实验物品,动手调制蜂蜜水。‎ 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议一议哪个小组调制蜂蜜水更甜。‎ ‎[课件出示]课本P51图片,同时配上画外音:‎ 一个男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水。‎ 一个女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10毫升蜂蜜、90毫升水。‎ 师:他们俩调制的蜂蜜水哪一杯更甜?请估一估,再试一试。‎ 我们先分别写出它们的比。‎ ‎40:360‎ ‎10:90‎ 就这样直接比较他们俩谁调制的蜂蜜水更甜还是有困难,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请分组讨论一下。‎ ‎40:360===1:9‎ ‎10:90===1:9‎ 得出结论:两杯水一样甜。‎ 二.化简比。‎ 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 ‎0.7:0.8 :‎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动手调制蜂蜜水。通过“调制蜂蜜水”的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哪一杯更甜”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 ‎ 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 师:刚才我们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尝试一下化简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然后请同学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来化简的。‎ ‎0.7:0.8 :‎ ‎ =0.7÷0.8 =÷‎ ‎=7÷8 =×4‎ ‎=7:8 =‎ ‎ =8:5‎ 完成书上“试一试”化简下面各比。‎ ‎ 15:21 0.12:0.4 : 1:‎ 请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化简比的方法,全班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1题:连一连 ‎ 在学生中开展比赛,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2题:写出各杯子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1)写出四个杯子中糖和水的质量比。‎ ‎2)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 ‎3)还能写出糖与糖水的质量比吗?‎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3题: ‎ ‎(1)(2)题自己独立完成;‎ ‎(3)题投球命中率同学讨论完成。‎ 四、总结 师:同学们一起来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阅读数学课本P51比的化简。‎ 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化简比的呢?‎ 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的。‎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化简比?或者说我们用化简比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一、 独立完成课本P53 第4题和第5题。‎ 二、 扩展练习 1、 大小圆的半径分别是7厘米和2厘米,试求它们的直径之比,周长之比和面积之比分别是多少?‎ 2、 杨树的棵数是柳树棵数的20%,求杨树的棵数和柳树棵数的比是多少?‎ 这是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还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题目中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进一步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 ‎ 巩固化简比。‎ ‎“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这个问题需要化简比或求出比值后才能确定 投球命中率的高低,其实就是比值大小的比较。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完成(1),(2)两题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讨论完成(3)题,然后在班级交流每组的情况,从而让学生明白判断投球命中率的高低要看比值的大小。‎ 这个实践活动不仅仅能巩固学生对比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测量技能,还可以鼓励学生从中发现身高与影长的关系,了解一些天文知识。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实践,可以发现:在同一时刻,不同人的身高与影长的比可以看成是一样的;在不同时刻,由于太阳照射点的变化,一个人身高和影长的比一般是不一样的。测量时由于误差可能影响发现,教师要向学生解释说明。这一活动也为以后学习正比例积累了经验。‎ ‎【教学反思】‎ 在实际情境中,体会了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还有少数同学对“求比值”和“化简比”混淆不清。‎ 比的应用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页“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创设情境:‎ 1、 出示课本主题图: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2、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实际操作)。‎ ‎(2) 记录分配的过程。‎ ‎(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 ‎ ‎ 大班 小班 ‎ 3个 2个 ‎ 6个 4个 ‎ 30个 20个 ‎ ‎ ‎…… ……‎ ‎2、出示题目:如果有140个橘子,按照3:2又应该怎样分?‎ (1) 小组合作。‎ (2) 交流、展示。‎ ‎(3) 比较不同的方法,找找他们的共同点。‎ 方法一:‎ ‎ 大班 小班 ‎ 30个 20个 ‎ 30个 20个 ‎…… …… ‎ 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这一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时间,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会不断调整一次分配的数量,不断的产生新的解题的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的意义。‎ 有上面小组合作的经验与发现,这次可以操作、画图、列式等不同的方法来分,从实践中发现规律,理解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能及时的发现不懂的,理解不好的问题,便于及时处理。‎ 方法二:画图 ‎ ‎ ‎ 140个 方法三:列式 ‎ 3+2=5‎ ‎3‎ ‎ ‎ ‎5‎ ‎140× = 84(个)‎ ‎2‎ ‎5‎ ‎ 140× = 56 (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还会出现用整数方法来列式计算的。)‎ ‎3、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多种方法解答。‎ 三、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第55页:‎ ‎ 1、独立试做:试一试 ‎2、独立试做练一练的1题、2题,3题抢答,并说明理由。‎ 四、知识拓展: ‎ 数学故事。(共同探讨方法)‎ 阿凡提分马的故事,可能有的学生以前听过,可以让学生自己把故事讲出来。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算出三个人分得的马:老大6匹,老二3匹,老三2匹。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12+14+16并不等于1。‎ ‎ 练习 ‎1、小红和小薇投篮数之比是3:5,小薇比小红多投了6个,小红投了多少个?‎ ‎2、药粉和药水的比是1:30,如果药水有60千克,那么药粉有多少千克?‎ ‎3、一种药水中药粉和水的质量比是1:700,现要配制1400千克药水需加药粉多少千克?‎ 1、 一种药水中药粉和水的质量比是1:50,用2千克药粉配置这 样的药水,需要用水多少千克?‎ 2、 打一篇文章,小丽用了3小时,小红只用了2小时,问小丽 和小红的速度之比是多少?‎ ‎ ‎ 五、总结:1、学生看书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 2、提出自己还有些疑惑的问题 六、【板书】 ‎ ‎ 比的应用 ‎ ‎ ‎ 3+2=5‎ ‎3‎ ‎ ‎ ‎5‎ ‎140× = 84(个)‎ ‎2‎ ‎5‎ ‎ 140× = 56 (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56个,比较合理 ‎【教学反思】‎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的同学在课后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 朱淼莹:关于已知时间之比,让我们求速度之比或工效之比的问题,是否有好的验算方法?‎ 郑琪键: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是比的前项,哪个是比的后项?‎ 张晋:有时总数除以被分成的份数除不尽怎么办?‎ 姚楠:如果题目求比需要接方程怎么办?‎ 在学习练习三时有必要集体解决以上一些问题。‎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P58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单式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并能在有纵轴、横轴的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的数据。‎ ‎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教具准备】‎ CAI课件。‎ ‎【学具准备】‎ 画图纸。‎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激趣引新,启迪探究 ‎1、 谈话引入:这儿有两个片段想给同学们看看。(出示有关刘翔和姚明的视频。)问:你看到了什么?你对刘翔和姚明了解多少?(学生叙述,教师概括。)‎ ‎2、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再过几天我校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就要召开了。这次的运动会可与以往不同啊!为了提高我校“秋季运动会”的知名度,我们学校想以其中的一位做这次运动会的形象大使,你更希望谁代表我们学校担任这次运动会的形象大使?(学生各抒己见,产生意见。)‎ ‎3、 看来同学们各有想法,那么用什么方法来决定推荐谁比较好呢?(举手表决,统计)对!我们可以现场收集和整理大家的想法。那么我们班的情况到底怎样呢?(举手表决)支持刘翔的同学请举手;支持姚明的同学请举手。(现场了解统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创设便于统计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 ‎ ‎4、  刚才只是我们对本班的收集和整理,不能代表我们整个年级同学的意见。所以老师在课前收集和整理了六年级其他六个班同学们统计的情况。(出示六年级各班推荐刘翔、姚明情况的统计表),把刚才收集到的我们班的数据也填在表中,提问:从表中能比较出结果吗?(可以,但比较困难.)‎ ‎5、 为了更清楚地反映大家的意见,你觉得我们用什么把这些数据表现出来会更好呢?(条形统计图)老师也觉得条形统计图很好,因为用直条图来表示可以直观的看清楚各班统计的情况。但怎样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呢?(学生各抒己见)‎ ‎6、 出示根据本班统计情况制作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从图中你能看出什么?(标题、日期、单位、横纵轴、不同的直条图、图例以及纵轴表示的单位大小等),为何选用两种颜色的直条,这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何不同?我们把这种条形统计图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 ‎7、  你能根据其他几个班的统计情况来继续绘制我们刚才统计图吗?(学生补充完整统计图)‎ ‎8、    评议:找三种类型的:(1)直条图少数字的;(2)画的直条不够规范的;(3)比较正确且美观的。让学生去评议。‎ ‎9、 ‎ 在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用什么统计图来描述这组数据比较合适,再思考能否在一幅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两组数据,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观察图,哪个班喜欢刘翔和姚明的相差比较大?哪个班喜欢刘翔和姚明的相差比较小?从图中你还能获得什么信息?你觉得从六年级调查统计的情况看,谁更有可能担任我们运动会的形象大使?‎ 二、合作互动,共同探究 ‎1、我们的运动会就要召开了,大家想和刘翔、姚明一样,成为我们学校的体育明星吗?那么你们平时都开展了哪些体育活动啊?(学生叙说)想不到同学们这么热爱体育运动,老师为大家能够积极参加锻炼而感到十分高兴!‎ ‎2、 看图分析 球类比赛中,在边线发球时,有单手投球,也有双手投球,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学生各抒己见)‎ 出示课本58页的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评价一下,哪一种更便于比较两种投球方式的投球距离?‎ 纵轴每格代表几米?最下面一格为何用折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后,相互交流。‎ 纵轴每个单位表示0.5米,最下面一格用折线表示省略。)‎ 从上面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学生根据统计图作出合理的结论)‎ 回顾总结,展示个性 ‎1、 ‎ 鼓励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是蕴涵信息的。同时养成严谨仔细的学习习惯,弄清统计图中的每个细节。‎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对统计的项目教师作适当的指导。‎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 ‎2、 为了开展好这次运动会,有许多有关体育活动的数据需要收集和整理,刚才我们只是把体育活动中的一部分进行了统计,请同学们在课后、运动会中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绘制设计成统计图,看一看谁设计的既美观又正确。‎ ‎【教学反思】‎ ‎ 通过创设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经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的过程,并在相互的评议和交流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各自的统计图,逐步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统计图中发现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验证猜想,体验到数据的作用。‎ 复式条形统计图实践活动课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P5 “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单式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复式条形图的学习。‎ ‎2、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教学重点】‎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实际运用。‎ ‎【教具准备】‎ 蓝球 ‎【学具准备】‎ 表格。‎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复习旧知,解决问题 1、 答话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统计知识?‎ ‎2、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你能介绍一下复式统计图的特点吗?‎ ‎3、什么情况下使用复式条形统计图?‎ ‎4、你能解决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吗?‎ 出示P59的练习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并集体订正。‎ 二、联系生活,实际运用 ‎ 师:在生活中,你需要用到期复式条形统计图吗?‎ 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回答。‎ 出示P59实践活动课题。‎ 说清要求,分组进行。‎ 1、 需要收集什么数据?‎ 2、 如何绘制?‎ 分组进行实践活动 回顾总结,展示个性 ‎1、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 通过复习旧知识,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加强理解,并能掌握其的实用性。‎ 在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用什么统计图来描述这组数据比较合适,再思考能否在一幅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两组数据,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评一评,哪一组的统计图做得最好。‎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 通过创设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经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的过程,并在相互的评议和交流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各自的统计图,逐步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统计图中发现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验证猜想,体验到数据的作用。‎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60~6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 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 1、 谈话导入 师:你们回想近3个月深圳的下雨情况。‎ 生:9月只下过一、两场雨雨量不大。‎ 生:7、8月雨量较多,还有台风。‎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深圳的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也最大。‎ 2、 回顾旧知 ‎ 出示2005年的甲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 师问: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这些原始数据?‎ 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师:选用那种方法最好?‎ 生:折线统计图。‎ 师:制成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生:易于看清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怎样制作? ‎ 生:先描点,还应标数,数不会标错。 ‎ 生:画线要用尺子。‎ 3、 引出新知 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老师又提供了2005年的乙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这时你们又会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雨量呢?‎ 好,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思考,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二.全班交流,形成方法 ‎1、学生交流:(1)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2)这种统计方式有什么好处 ‎(3)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从中说明两者的关系与功能。‎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并由两位学生板演并进行分析。‎ ‎3、教师对学生在黑板上的统计图进行讲解。‎ ‎    (1)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主要要解决图例问题。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 ‎(2)教师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想一想进一步分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的观察角度。)‎ 通过自主交流与探索,比较,逐步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发现最佳的统计方法 ‎4、通过比较,形成共识。‎ 通过比较大家都认为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能反应这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 三、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师:想想,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 ‎ 课前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复式折线统计图。‎ 生: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四、巩固练习,复习小结: ‎ ‎1、完成课本第62页的“试一试”。‎ ‎2、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它帮助我们便于看出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而且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数学知识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课 ‎【练习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62页。自主学习天地P55的练习题。‎ ‎【练习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 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进一步学习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练习重点】进一步练习复式折线图的意义与统计图。‎ ‎【练习难点】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课本练习 ‎ 1、 谈话导入 师:P62中两个城市平均气温统计表,根据表里的数据,你了解了什么?。‎ 生: ‎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 这说明要从表里了解和收集数学信息。‎ 2、 回顾旧知 ‎ 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你能说一说一吗?‎ 3、 小结学习 同学们,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4、集体订正 二.自主学习天地 1、 P55第1、2题 重点让学生就解题中的问题进行探讨!‎ 下面的统计图是一个什么统计图?你从图中了解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集体订正完成。 ‎ ‎2、智慧树第1题。‎ 实线表示的是什么?虚线呢?‎ ‎3、实践大本营 (1) 自主完成,思考一下,有什么需要一集体解决的。‎ (2) 集体订正。‎ 三、拓展 生活中有什么需要用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 自由叙述。‎ 四、小结: ‎ ‎1、完成自主学习天地P55-56。‎ ‎2、小结:‎ 与同学们一起说一说,你今天的收获和你的疑惑。‎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数学知识 通过自主交流与探索,比较,进一步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会作小结总结自己的收获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 练习四(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63页及自主学习天地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2、 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进一步学习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从统计表里收集信息,并能用这些信息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信息绘制统计图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基础练习,全班交流 1、 P63第1题 鼓励学生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并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2、 P63第2题 这是一个比较有趣的问题,看看我们国家每天创造多少财富,又消耗多少财富。首先,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根据数据的特点,应选择画复式折线统计图。‎ 鼓励学生从统计图中苑尽可能多的信息。比如每天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等。‎ 二. 自主学习天地 ‎ 1、练功房。‎ ‎ 基础练习,了解统计图的种类。分辨什么数据用什么统计图描述更清楚更直观。‎ ‎ 2、智慧树 (1) 这是什么统计图?‎ (2) 分析图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3) 第3题,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结复式统计图的理解与掌握 2、 实践大本营 提高练习。‎ 让学生选择一题来绘制统计图:‎ (1) 绘制统计图需要哪些数据?‎ (2) 绘制统计图你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小结: ‎ 通过这次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自主交流与探索, 让学生自主选择。‎ 练习四(二)‎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64页的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2、 通过实践,学生更进一步的整理数据信息,通过数据发现问题,从而决定用什么什么统计图来描述这些数据。‎ ‎【教学重点】从统计表里收集信息,并能用这些信息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信息绘制统计图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实践活动 统计学生的身高,为学习统计提供了很好的数 据资源。在测量身高的活动可以贯穿整个小学学习阶段,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要示有所不同。‎ 本次测量身高,旨在学生把每年测量身高的数据保留下来,养成保存资料的习惯。这个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运用学习的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1、 课前布置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上课时首先指导学生将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汇总,完成统计表。教材提供了一个身高段的划分,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选择合适的身高段。‎ 2、 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以及统计图的特点,选择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你选择什么统计图来表示?)‎ 3、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数学知识,就身高的问题中,进一步整理和学习统计的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汇总后的数据和统计图发现信息,比较男女生身高分布的不同。让学生主动去探讨。让学生进行比较,从数据中比较信息。‎ 1、 让学生看书中提供的图片,以直观的形式表示各身高段学生的人数。喜欢学生将自己班级与这个班的身向的颁进行比较,还可以分析从总体上看哪个班的身高一些。如果学生感兴趣的话,老师也可以把自己班同学的身高拍成照片。‎ 2、 使学生体会到数据统计的作用,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巩固练习,复习小结 ‎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与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你的收获吧。‎ 通过自主交流与探索,比较,逐步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发现最佳的统计方法 观察物体:“搭一搭”‎ ‎ ‎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77页 “搭一搭”‎ ‎【教学目标】(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2)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面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具准备】小立方体(学生用), 大立方体(教师用), 比赛记录纸(每小组一张)。‎ 教学前准备:(学生每四人一组)。‎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说明 ‎ ‎ ‎ ‎ ‎ 一、 从不同方向(正面、側面、上面)观察立体 ‎ 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 1、 创设“比赛”情景一 开展比赛,激发学生 ‎ (1) 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学习兴趣。‎ ‎(规则,无遮挡)‎ ‎ ‎ (2) 想一想,从正面看是什么形状,从側面、 从比较简单的无遮挡实 上面看呢?又是什么形状? 物入手,发现实物与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3) 画一画 ‎ ‎ (生单独画出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 ‎ 和想象的立体图形) 创设生与生交流环境 (4) 同组同学交流对比,讨论修改后完成比赛记 再到师与生交流环境 ‎ 录纸项目一 。 最终实现交流互动。‎ (5) 各组代表上台投影展示本组比赛作品。‎ (1) 师:你们画出的从三个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 充分体现学生个性,‎ ‎ 与看到的立体图形符合吗?说说理由。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生:‎ (2) 师:这个立体图形是个长方体,从正面看和 从上面看或从側面看都没有被遮挡小立方体,所以 就比较直观,容易观察和想象其不同方向的形状。‎ 1、 创设“比赛”情景二 (1) 变换成以下的形状,从不同方向再观察,‎ 想象它的形状,并画出来。‎ ‎ ‎ (2) 画一画 从比较简单的无遮挡实 ‎ (生单独画出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 物观察进入到有遮挡的 和想象的立体图形) 实物观察,培养学生空 (3) 同组同学交流对比,讨论修改后完成比赛记 间想象能力。由浅及深 ‎ 录纸项目二 由直观到抽象,很符合 (4) 各组代表上台投影展示本组比赛作品。 学生的认知规律。‎ (5) 师: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为什么只看到3‎ 个正方形或4个正方形?你想过为什么吗?这 实现生生互动和师生交流 个物体不是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吗?应该看 互动。‎ 到5个才对呀,还有一个到哪去了呢?‎ 生:(很容易地指出来)被遮挡住了。‎ (6) 师:虽然看不见,但它仍然是组成这个立 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思维 体图形的一部分。请分别指出从从三个不 的火花。‎ 同方向(正面、側面、上面)看不见的是 哪一个?‎ ‎(让生上台指出是哪一个)‎ 二 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 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 ‎(1)屏幕出示,课本上从正面和上面观察到的平 面图形的形状 。‎ ‎ (上面) (正面)‎ ‎(2)师:这是一个用5个小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 根据教学重难点,积极引 ‎ 从上面和正面观察所画下的形状。同学们,你 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再通 能不能用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过摆一摆,发展学生的空 ‎(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 间观念, ‎ ‎ (根据上面两图形搭出立体图形) ‎ ‎(4)各组展示本组搭好的作品。‎ ‎(5)师:请说一说你搭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 生:‎ ‎(6)师:可以先根据正面图形搭出符合正面的 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 立体图形,再根据上面观察到的图形搭 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也可以根据上 面的形状,知道有一块是隐藏的,再根 据正面的形状确定隐藏在哪一块下面。‎ 三 反馈练习,深化体会认识。‎ ‎1从二个方向观察,能不能确定立体图形形状。‎ ‎(1)出示课本78页试一试第一题图 ‎ (正面) (左面)‎ ‎(2)师:请用5个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提供足够的交流空间,探 ‎(3)各组展示本组搭好的作品 索时空,让学生主动地去 ‎(4)师:注意到各组搭出的立体图形,形状都 发现,探索,创造,充分享受学习成功和乐趣。‎ ‎ 不一样,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能说一说为 ‎ 什么搭的不一样吗? 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 ‎(让生认识到根据从二个方向看到的平面 会,充分尊重并利用学生 图形不能唯一确定一个物体立体形状 ) ‎ ‎ 个人的数学经验数学事实。‎ ‎2 二个方向观察可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 需要的正方体数量范围。‎ ‎(1)出示试一试第二题图 ‎(2)师:引导生先从上面看,哪个位置有正方 适时适度地进行引导学生 ‎ 体, 哪个位置没有正方体。再从左面看 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 哪一排最多有几个?最少有几个?进行 ‎ 充分想象。‎ ‎(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 ‎ ‎(摆放实物搭出这样的立体图形,你 把生引入探索发现的新 从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体会从二个 境界,让学生以“探究 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虽不能唯一确定 者”身份积极参加,充分 一个物体立体图形,但可以确定搭成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 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 为主导之教学理念。‎ 范围 ) ‎ 四 小结 ‎(1)让学生说一说感受。‎ ‎(2)师:观察立体图形画平面图形或从平面 创设宽松,和谐,赏识的课 图形还原立体图形都需要想象,要注意到 堂环境,相信学生,捕捉 哪是暴露的看得见的,哪是被遮挡的看不 学生智慧的火花,启迪生思 见,就找到了应当画什么和不能画出什么。 维灵感。‎ 从一个方向看到的画出的图形并不代表现 实中存在的所有小立方块。只有从三个方 向观察才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从二 个方向观察,是不能确定立体图形形状的,‎ ‎ 但可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 体数量范围。‎ ‎【教学反思与评析】‎ 这节课的成功,我认为注意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只有对事物多方面的认识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属性,抓住事物本质.‎ 为达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这一目的,这节课通过提出“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是什么形状”这样的问题来进行设计,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学习过程。‎ 在课一开始,设计了两个比赛,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观察无遮挡和有遮挡的立体图形,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进行观察,想象。由浅到深,由表及里,从直观到抽象,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通过摆一摆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 再通过学生自己和小组合作操作观察来印证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确,最后通过试一试练习进行学生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训练。经历这一过程,学生自然地感知了二维与三维的关系,埋下了看到表象猜测内里的种子,有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 感受到“没看到并不代表没有”这一重要的空间理念,由此类推到其它同样情况,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应用意识的形成。最后感悟体会到了从两个不同方向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但可以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正方体的数量范围这样的结论.‎ ‎ 总之,无论是观察,画图比赛还是动手操作,还是后面的试一试练习,无不是着重学生空间思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多角度思考,多层面推断,多策略探索,提供足够的交流空间,探索时空,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探索,创造,充分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为主导这一新课改理念。‎ 观察的范围 教学目标: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所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出示猴子爬上树张望墙里桃子的情境,这一具有趣味性的学习内容。启发学生将眼睛抽象成数学中的“点”,将视线抽象为数学中的“线”,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抽象能力。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实际动手画一画,画出草图。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将体会到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观察范围也在发生变化,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这正是运用了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通过试一试练习,‎ 第1题:将电灯和杆子的上端看做两点,过这两点画线。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量一量,算一算,告诉他们影子的长短与杆离路灯的距离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这一点要到初中学习了相似三角形以后才能学习到。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再次体会到可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第2题: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的建筑物B的部分将逐步缩小。可以画出客车在不同的位置时司机能看到的建筑物B的部分。‎ 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看不到建筑物B了,因为被建筑物A挡住了。‎ 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当车继续向A行驶时一直到过了建筑物A,所观察到的建筑物B的部分的变化。‎ 第3题: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应给予指导。‎ 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亲身实践,尽量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看到的现象。即使有些解释不了,也能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1)在黑夜里把一个球向电灯移动时,球的影子逐渐变大。学生只要从大小上说明即可,对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进一步观察。实际上,只有当球在电灯的正下方时,影子才是圆形,当偏离时,会形成椭圆,抛物线,双曲线,这也可以让学生实际做一做。由此可以看出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之间的联系。但对形状变化的说明不作基本要求。‎ ‎(2)可以从影子长度的变化去观察,走向路灯时影子会变短。 ‎ 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 课题 歌手大赛 授课人 玄世婧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2、3页。‎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学习重点 掌握小学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 学习难点 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整数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对于加减的混合运算掌握较好,本节课先复习整数加减的混合运算,更容易让孩子理解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习内容及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点拨 一、 复习导入:‎ 说一说算式的运算顺序。‎ ‎1、212+398-532‎ ‎ 1000-364+236‎ ‎789-(364+205)‎ ‎ ‎ ‎2、说说整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 师: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 ‎ ‎ 独立思考。‎ 个别回答。‎ ‎ 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情况下,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为后面学生自主迁移旧知,探索新知做好铺垫。‎ 二、 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上的 歌手大赛吗?CCTV歌手大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一起来看看5号选手和9号选手得分。‎ 1. 专业得分,综合素质得分,总分是什么意义?‎ 2. 谁能说说怎样判断谁的表现比较好呢?‎ ‎ ‎ 学生收集信息 ‎ 独立思考。‎ 人们一般是将专业得分和综合素质得分加起来进行判断的 设计意图:通过解释情境中的专用术语,让学生更快更好的理解题意。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一般是将专业得分和综合素质得分加起来进行判断的,‎ 三、 探究新知 1. 估一估 谁的总分高?‎ 2. 谁的总分高?高出多少分?‎ 学生估计谁的得分高,汇报是怎样估算的。‎ ‎ ‎ 学生独立解决 ‎ 同桌交流 ‎ 引导学生比较两种估计方法的不同。‎ ‎1 估计出两人各自的总分比较。‎ ‎2 分别比较两人的专业得分与综合素质得分。‎ 1. 交流算法 谁来说说你是如何解决这 个问题的?‎ 2. 谁能来说一说刚才我们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它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比怎样?‎ ‎5.‎ ‎8.65-8.55=0.10(分)‎ ‎0.88-0.40=0.48(分)‎ ‎0.48-0.10=0.38(分)‎ ‎ 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 方法一:‎ ‎8.65+0.40‎ ‎8.65‎ ‎+‎ ‎0.40‎ ‎9.05‎ ‎=9.05(分)‎ ‎9.43-9.05‎ ‎9.43‎ ‎-‎ ‎9.05‎ ‎0.38‎ ‎=0.38(分)‎ 方法二 ‎9.43-(8.65+0.40)‎ ‎=9.43-9.05‎ ‎=0.38(分)‎ 答:高出0.38分。‎ 思考:‎ ‎1.为什么用上小括号?小括号里的运算求的是什么?‎ ‎2.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3.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吗?‎ 学生独立思考 1. 同学进行解读交流 2. 汇报交流。‎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引导帮助学生体会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整数混合运算顺序依然适用。 引导学生运用不同方法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读他人算法的能力,‎ 二、 总结 ‎ 对于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 三、 检测 ‎ 练一练第1 3 4 题。‎ ‎ 学生独立完成。‎ 四、 课堂作业:‎ ‎4.6-1.75+2.08 ‎ ‎7.41-(2.96+3.04) 3.2+1.27-2.49‎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 ‎ ‎9.43-(8.65+0.40)‎ ‎=9.43-9.05‎ ‎=0.38(分)‎ 答:高出0.38分。‎ 教材分析 新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册一共安排了八个单元,其中数与代数包括:混合运算、加与减、乘与除、乘法、年月日和认识小数。图形与几何包括:观察物体、周长。除此之外,还有“数学好玩”、“整理与复习”和“总复习”。 ‎ ‎“观察物体”设计了两个课时,从更多的不同位置观察一个或两个物体,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想象、推理、模拟、观察、验证,获得丰富的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以此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综合与实践”设计了“校园中的测量”,引导学生选择合适工具和方法在开展测量活动,经历活动全过程,积累实际活动经验,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整理与复习”、“总复习”按照整套教材的整体编排重新设计,具体设计思路请见整套教材的修订方案。‎ ‎1.借助画直观图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体会“化繁为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 ‎《标准》明确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册教材特别注重运用画直观图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数学信息,理清数量关系,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通过画图方式呈现、筛选有用信息,进而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在观察、解释和比较中体会“化繁为简”的过程,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本册教材在前几册教科书已有渗透和铺垫的基础上,力求突破以往的呈现形式,结合生活或具体情境,不仅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即:“从哪里来”;还在试一试和练习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算式寻找生活中的原型的活动,即:“到哪里去”。从不同的角度诠释每个算式所表示的实际含义,理解其意义,增强应用意识。‎ ‎2.借助最熟悉的生活原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探索计算方法。‎ 小数是十进分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根据十进制的位值原则,把十进分数仿照整数的写法写成不带分母的形式,就是小数。相比分数,小数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更加广泛,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接触到过一些小数。因此教材安排先学习小数,再学习分数。‎ ‎“元、角、分”是小数的一种常见的、直观的的现实模型,学生生活中有接触,并不陌生。因此教材主要利用元、角、分与小数之间的关系,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小数,并结合购物情境来应用小数。 ‎ 无论是“认识小数”还是“小数简单的计算”,大都在购物情境中进行, 借助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关系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表示单价的小数的实际含义;理解计算小数加减法为什么数位对齐的道理。‎ 为丰富对小数的认识,教材还借助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十进关系,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小数。教材选择 “能通过吗” 这一学生熟悉的情境,在理解用小数表示的“栏杆和汽车”高度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小数。 ‎ 教学时需要注意,本单元只是借助元与角之间、米与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初步渗透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关键的问题是把1角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1角=( )元;把1分米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1分米=( )米。一旦突破了这个难点,其他问题就容易了。例如,由1元=10角,1角=0.1元,就可以推知10个0.1元等于1元等。但是,在这里不用介绍“一位、两位小数”这样的概念,也不用抽象出“10个0.1是1”这样的结论。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体会即可。‎ 整套教材在注重科学完善知识体系的同时,更关注了教材的潜在功能,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学本,教师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教材,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沿着有序的知识链条,在读教材、学知识、促能力的过程中,逐步的学会学习,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 混合运算 小熊购物 教学目标:‎ ‎ 1.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引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 3.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试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 法:引导发现法。‎ 学 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课时:2‎ 教学准备:‎ ‎  挂图,实物,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一、切入举偶 ‎  1.出示课件,故事引入。‎ ‎  今天是星期日,熊妈妈领着 小熊贝贝去超市购物,超市里的东西可真多呀!小熊贝贝都看不过来,这也摸摸,那也碰碰,嘴里还一个颈地嘟囔:“妈妈,我想买这个。妈妈,我还想买那个……”最后,他们来到了超市的东南角。‎ ‎  2.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  谁能用故事的形式说出这幅图的图意。‎ ‎  二、对话平台 ‎  玩中学 ‎  1.说一说。‎ ‎  通过看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  (1) 同学们,请你也仔细观察一下超市的东南角,看一看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  (让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说出来,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  (2) 如果你是小顾客,你想买些什么东西呢?‎ ‎  指名汇报。‎ ‎  (3) 如果只允许你买两种食品,每种食品数量不限,你又准备买些什么呢?‎ ‎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可板书问题。‎ ‎  (此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学生上面所提出和解答的问题大多是本节课的知识点,学会后可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解答,学生回兴趣浓,积极性高。)‎ ‎  2.算一算。‎ ‎  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运算顺序。‎ ‎  (1) 仔细看图,说一说小熊买了什么食品?‎ ‎  (2) 那么小熊该付多少钱呢?请你来帮它算一算。‎ ‎  学生独立解答后再小组交流汇报。‎ ‎  (学生的解答可能回出现多种形式:有的列两个算式分步解答;有的把两个算式 合在一起列综合算式解答。无论哪种形式,都必须让学生明确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如果班中学生只有分步解答的,教师要启发学生将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教师可根据学生汇报把不同的三种形式进行板书。)‎ ‎  (3) 说一说有加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什么?‎ ‎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得出运算的规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  (4) 教师介绍脱式计算的格式及方法。‎ ‎  (脱式计算的格式及运算顺序是本课难点,教师在此处要多加强调,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  三、学中做 ‎  1. 做一做。‎ ‎  (1) 大家真聪明。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黑板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吗?‎ ‎  任选一题,做一做。‎ ‎  (2) 指名汇报。‎ ‎  (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积极性高,兴趣浓。)‎ ‎  2.想一想,议一议。‎ ‎  通过小组探究,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  熊妈妈有20元钱,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 ‎  (1) 试着做一做。‎ ‎  (2) 小组议一议。‎ ‎  (完全放手,给学生自学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本题既可以用两个算式解答,也可以合并成一个算式解答)‎ ‎  (3) 说一说。‎ ‎  结合刚才的练习,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  (引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情况下,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  3.试一试 ‎  (1) 如果用20元钱买3瓶饮料,应朝晖多少钱?‎ ‎  (2) 如果用50元钱买7包花生,应找回多少钱?‎ ‎  (通过试一试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含有乘减的运算顺序。)‎ ‎  四、做中得 ‎  1.综合练习。‎ ‎  (1) 完成试一试的第(1)题。‎ ‎  (2) 完成试一试的第(2)题。‎ ‎  (3) 完成做一做的第(3)题。‎ ‎  2.全课总结。‎ 提问: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说一说 通过看图获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1)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一下超市的食品专柜,看一看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到信息。(出示食品单价课件)‎ 生:面包每个3元 饼干每包4元 饮料每瓶6元 花生每包7元 糖果每袋5元 ‎(1)如果你是小顾客,你想买什么东西呢?(指名回答)‎ ‎(2)如果只允许你买两种食品,每种数量不限,你又准备买什么呢?‎ ‎(此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准备。学生上面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本课的知识点,学生会对课堂兴趣浓厚,积极性高)‎ ‎2.算一算 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运算顺序 ‎(1)仔细看图,说一说小熊胖胖买了什么食品?(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再小组交流汇报)‎ ‎(2)那么,小熊胖胖该付多少钱?请你帮它算一算。‎ 教师引导学生把分步式写成综合式。‎ 说一说既有加法又有乘法的算式中,要先算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3×4+6或6+3×4各表示什么意思?)‎ ‎(1)引导学生用脱式计算 ‎3×4+6= 6+3×4=‎ 提问:以上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含有乘法和加法的计算的分布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想一想,议一议 ‎(1)小熊乐乐有20元钱,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出示乐乐课件)‎ 同桌互相探究,并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2)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 总结:在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两步式计算中,应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二、课堂延伸(巩固练习)‎ ‎(1)出示饮料课件 ‎(2)说一说,下面各题要先算什么?然后再解答。‎ ‎50-4×5= 7+6×2=‎ ‎7×3+4= 6×9-7‎ 学生练习本中完成解答。‎ 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强调书写格式。‎ ‎(3)出示红色饮料课件(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4)出示小兔拔萝卜课件(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5)出示小羊图课件(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三、课堂总结 ‎1、提问: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计算题时,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既有加法,又有减法,而且还有乘法的两步式计算题,我们把它也叫做“混合运算”(板书:混合运算)‎ 四、作业设计 买文具 教学目标:‎ ‎ 1.通过“买文具”的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重点难点:‎ ‎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 法:引导发现 学 法:探究学习 教学课时:2‎ 教具准备:‎ ‎ 口算卡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口算(开火车)‎ ‎ 40÷8 28÷7 36÷6 24÷8 81÷9 15÷3‎ ‎ 2.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顺序式什么?‎ ‎ 二、探索新知 ‎ 出示P5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 1. 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 2. 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问题,并着重注意: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 3. 解决问题。‎ ‎ (1)列算式。‎ 笑笑: 18÷3+4 每本算数本现价比原价便宜:3 -10÷2‎ ‎=6+4 =3-2‎ ‎=10(元) 答:(略) =1(元)答:(略)‎ ‎ (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 小组讨论:3-10÷5 表示上意思。‎ ‎ 算式“3-10÷5”中的“10”表示5本算术本10元,“10÷5”表示1本算术本多少元。所以“3-10÷5”表示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因此计算“3-10÷5”的时候,应先算10÷5=2,再算3-2=1,用脱式计算式 ‎ ‎ (3)引导学生发现:有减法又有除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 ‎ 4.尝试解决问题。‎ ‎ (1)提问:买1本算术本和1本英文本共花多少元?‎ ‎(2)让学生独立解答。‎ ‎ (3)订正,并引导学生发现:既有加法又有除法的两步计算式题,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 5.小结: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 三、巩固练习 ‎ 1.P6“试一试”。先说运算顺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 2.P6“练一练”。先帮助学生理解图意,后放手独立完成。‎ ‎ 四、总结 ‎ 五、作业布置 过 河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小括号的产生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2.通过“过河“的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养成在做四则混合运算题目的时候先看运算顺序在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和实物展示图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难点:探索小括号的运用过程,能利用小括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课时:2‎ 教法:指导练习 学法:练习交流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口算 ‎6×9= 30+15= 42÷6=‎ ‎2 、脱式计算 ‎7×2+30 46-6×4 63÷9+7‎ ‎  二、解决新知 ‎  1.合作探究数学问题。小组根据提供的数学信息,自行编写完整的数学问题。根据问题讨论解决的办法?‎ ‎  例如:二年级*班,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准备坐船过河,每条船限乘客9人,他们至少需要几条船?‎ ‎  2.展示思维,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  二年级*班,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准备坐船过河,每条船限乘客9人,他们至少需要几条船?‎ ‎  思维:总人数----限乘客人数----需要多少条船 ‎  分步计算:‎ ‎  29+25=54(人)‎ ‎  54÷9=6(人)‎ ‎  综合算式:29+25÷9‎ ‎  思考:这样列式就要依照我们学习的混合运算方法来计算,计算的结果却与我们的分步计算结果不一样。‎ ‎  你有怎样的办法呢?这里我们需要先计算加法。‎ ‎  引入:“( )”----小括号----先计算小括号,再计算除法。‎ ‎  看看这样的方法,计算结果怎样呢?学生独立完成,感受这样的方法带来的成功喜悦。‎ ‎  (29+25)÷9‎ ‎  =54÷9‎ ‎  =6(条)‎ ‎  答:至少需要 6条船。‎ ‎  一句话:有小括号真好!‎ ‎  理论,记忆理解: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分段理解,记忆)‎ ‎  三、体验知识,形成模块 ‎  完成P9中的“连一连”第2题。‎ ‎  5×(36-29) (83-35)÷6 94-(25+19)‎ ‎  完成之后,再次体验: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 ‎  注意:做完括昊里的运算之后,不再要括号。‎ ‎  四、课堂小节 ‎  1.知道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 ‎  2.完整把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阅读记忆: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 ‎  3.数学符号要正确书写。‎ ‎  五、作业设计 ‎  1.记忆: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 ‎2.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板书设计:‎ 过河(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预算顺序:‎ 先乘除,后加减 法一: 29+25=54(人)‎ 有小括号 54÷9=6(条)‎ 先算小括号里, 法二: (29+25)÷9‎ 再算小括号外 课后反思:       ‎ 二 观察物体 单元教学目标:‎ ‎1.在搭立体图形和从多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经历用正方体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会有所不同。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立体形状。‎ ‎3.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方位词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根据指令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搭立体图形,并学习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立体形状。初步学会通过提问搭出和别人同样的立体图形。‎ 看一看(一)‎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 ‎2.能力目标: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3.情感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小正方体、小黑板、课件、小正方体。‎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观察法、操作法、自学法、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笑笑和淘气就进行了一个游戏,非常有趣,你们想看吗?‎ 二、探索新知 ‎(一)出示自学目标:(小黑板出示)‎ ‎ 在观察、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二)操作活动一——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1.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淘气和笑笑搭立体图形的游戏过程,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说游戏的方法,教师适时提出游戏的规则和要求。‎ ‎2.师生游戏。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试搭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 ‎3.学生同桌间游戏,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作活动进行交流。‎ ‎4.学生交流。‎ ‎(三)操作活动二——提问、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 ‎1.师生活动示范。‎ ‎2.学生同桌间开展游戏。‎ 三、 学习检测:课件出示。(教师自编图完成下面各题)‎ ‎1.搭一搭,看一看。找出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正面画“√”,上面画“○”,侧面画“△”)‎ ‎2.下面的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搭一搭,连一连。‎ 从侧面看到的形状是 的图形有( )个,分别是( )。‎ ‎3.搭一搭,填一填。‎ 填图号。‎ ‎⑴从侧面看是图A的有( )。‎ ‎⑵从正面看是图B的有( )。‎ ‎⑶还有什么样的立体图形从侧面看是图A?还有什么样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是图B?想一想,搭一搭。‎ ‎4.下面的立体图形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四、教师精讲点拨 教师针对学习检测情况进行精讲。‎ 五、学生全课总结,拓展升华 说一说:今天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练习:教材第15页的练习题。‎ 七、作业布置:‎ ‎1.搭建组合图形,并从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2.完成p14页“练一练”4道题目。‎ 八、板书设计:‎ 搭一搭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看一看(二)‎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力目标: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3.情感目标: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法:引导复习法。‎ 学法:自主学习、练习法。‎ 教学准备:水杯、牙膏盒、每人至少准备两个小正方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同学们,昨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把你学到的知识告诉老师和同学好不好? ‎ 二、出示自学目标:‎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三、叫人说说课本p15页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笑笑说她看不到牙膏盒,她说的对吗?‎ 四、出示自学自导:(8分钟)‎ ‎1.教师说明活动要求——猜一猜、搭一搭,学生分小组讨论拼搭方法并拼搭。‎ ‎2.教师发出指令:用4个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有3个正方形。‎ ‎3.教师发出指令:从上面看有4个正方形。‎ ‎4.教师发出指令:从侧面看有2个正方形。‎ ‎5.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自己新搭的立体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五、反馈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所拼搭出的形状。‎ ‎2.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学生分小组相互指令做拼搭游戏。‎ 六、精讲: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精讲。‎ 七、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拓展延伸:观察家里的物体,比如冰箱,电视机等,观察后画出正面、上面、侧面的平面图形。‎ 九、作业布置:练一练1234题。‎ 课后反思:‎ 三 加 与 减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探索连家、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捐书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捐书活动”这一活动,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发展从表格中获得信息,提出问题及估算的能力。‎ ‎3.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 在交流连加算式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提倡算法多样化。‎ 教学准备 教 具:小黑板、小奖品、算式卡片、商品卡片、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切入:‎ 我们小学生为“希望工程”捐书活动开始了!同学们都积极地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建设小学和民族小学这两所学校的同学们还悄悄地比赛,他们都想为“希望工程”多做贡献。老师把这两所学校的捐书情况做了个统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捐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吧!‎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统计图,学生自主观察、讨论,启发学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1) 出示图表。这里就是当年我们学校捐书情况的统计表。谁能告诉大家通过这张表你知道了什么?‎ ‎(2) 你们能提出和加法有关的问题呢?‎ A、一、二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118+104=222(本)‎ B、二、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104+95=199(本)‎ C、一、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118+95=213(本)‎ ‎2.想一想。‎ ‎(1) 三个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列式:118+104+95=‎ ‎(2) 仔细观察这个算式,它和以前学的不太一样。你能不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 ‎(3) 估算。老师请大家先来估计估计,大约会有多少本?‎ ‎(4) 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3.算一算。‎ 你们认为自己估计的准不准呢?好,请你拿出练习本,动手算一算。‎ 把你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和好朋友交流一下。‎ ‎4.做一做 ‎5.(1)后来呀,我们的兄弟学校东宇小学也发起了捐书活动,这是他们的捐书情况,估计一下,他们捐了多少本?‎ ‎(2)汇报算式,结果。‎ 二、学中做 ‎1.计算比赛,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又对又快的同学可获得小奖品一枚。‎ ‎2.完成练一练第2、3题。‎ ‎3.完成练一练第4题。‎ ‎(1) 独立思考,什么叫买1000送100?‎ ‎(2) 小组交流。‎ 三、课堂总结。‎ 运白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运白菜”的具体情境,探索三位数连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过程中,思考、体会择优方法的方便之处,从而能灵活地选择最佳策略进行解题。‎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反复检验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 ‎1、发展提出问题、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际操作和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 认识和了解连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并探索其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小奖品、算式卡片、商品卡片、直尺。‎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李老师邀请到淘气与笑笑一起到郊外农场去秋游,你们愿意和我们一起去玩玩吗?看!白菜地里农民伯伯正忙着收白菜。淘气与笑笑在这里找到许多数学信息,你猜猜他们找到哪些数学信息?谁愿意告诉大家。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让学生先看主题图,自己独立思考,与同桌交流自己所提的数学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理解图意,提出问题 师:原来有850棵,运走两车后,求还剩多少棵?(师板书出完整的题目)能一步完成吗?(不行)该怎样列式? (二)计算,解决问题 生1:850-256-280 生2:850-280-256 =594-280 =562-256 =314(棵) =314(棵) 生3:850-(280+256) 生4:850-(256+280) =850-536 =850-536 =314(棵) =314(棵) 师:强调计算时要注意进退位问题,做到认真、细心。 师:说出式子中各数各步所表示的意思? 小结:生1和生2所提出850-256-280和850-280-256都表示从总棵数中去掉第一车后,再从剩下的棵数中再去掉第二车,得出最后的剩下棵数。 生3和生4提出850-(280+256)和850-(256+280)都表示从总棵数中去掉第一车和第两车的总棵数的和,得出最后的剩下棵数。 师:两种计算方法进行对比,你们能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吗? 小结: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板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连减”的两种计算方法。 三、练习: 试一试 ‎ ‎1000-207-168 436-179-36 ‎ ‎456-278-132 930-(80+480) ‎ ‎368-(168+127) 1000-185-145‎ ‎1.妈妈买了一件衣服和一顶帽子,付给售货员200元,应找回多少钱?‎ ‎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指明学生说出如何列式,集体订正。‎ ‎3. 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1)368+235 (2)712-284 (3)94+438 (4)432-158‎ 指明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4. 小军的爸爸是一位出租汽车司机,星期一出车时,里程表的读数是35千米,每天收车时,小军都记录了当时里程表读数,共记录了五天。(单位:千米)‎ 练一练1.‎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 162‎ ‎ 410‎ ‎745‎ ‎ 745‎ ‎ 928‎ 四、今天你们都有什么收获?谁愿意来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这两个数的和。无论用什么方法去计算,计算时注意进位与退位,做到认真、细心。‎ 五、教师总结。‎ 六、作业设计 ‎1.淘气和笑笑在菜地里学到了新知识,高高兴兴地往前走,他们来到池塘边,饲养员告诉他们,这里养了800只鸭子,白鸭子有250只,花鸭子有350只,黑鸭子有多少只? 2.离开了池塘,来到植物园,花农伯伯告诉他们这里种了1000枝玫瑰花,红玫瑰和黄玫瑰的枝数都是320枝,剩下的是白玫瑰,白玫瑰有多少枝? (两种方法计算)‎ 节余多少钱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乘法的意义,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具体情境中应用乘法,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口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磁力板、图片、胶卷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亲爱的同学们,2009年,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约二亿三千万人,城市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劳动。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一家人是如何节钱的。‎ 二、探究—合作—交流 1、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口算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2)分析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之间交流。 (3)以小组形式反馈问题,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帮助解决。(引出问题“八月结余了多少钱?”) 【意图: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引出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4) 探究“八月结余了多少钱?”这个问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之后和小组交流。‎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先独立列式计算800+185-745或800-745+185,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汇报。‎ ‎(5)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交流中教师鼓励算法不同的同学。    对于带有一般性的计算方法应引导学生予于关注。 【意图:通过这种互问答的学生交流形式,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互相促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三、实践应用, 拓展延伸 1、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意图:注意数学与生活联系,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内容,使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能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 ‎ 四、评价: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对自己、同学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评价。【意图:通过评价,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同时改进教师的教学,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水平,更关注了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里程表(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独立解答、独立思考、知识的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里程的熟悉。‎ ‎4.熟悉里程表的概念,知道怎么计算两个地方的里程,即距离。‎ ‎5.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运用以有的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大脑里,建立两个地方里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1.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培养里程的概念,知道什么是里程,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讲授新课。‎ ‎ ‎ ‎(1)保定到石家庄多少千米?画一画,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813-689求的是哪两个城市之间的里程?说一说,画一画。‎ ‎(3)保定到郑州有多少千米?在图中画一画算一算。 ‎ ‎(4)请你再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的第2题和第3题。‎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设计 完成“练一练”1234题 里程表(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独立解答、独立思考、知识的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里程的熟悉。‎ ‎4.熟悉里程表的概念,知道怎么计算两个地方的里程,即距离。‎ ‎5.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运用以有的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大脑里,建立两个地方里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1.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培养里程的概念,知道什么是里程,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都做过车没?‎ 学生:做过。‎ 老师:那你们有观察过,汽车的里程表嘛?‎ 学生:没有。‎ 老师:那你们知道什么是里程表吗?‎ 学生1:不知道啊!‎ 学生2:是汽车一天行驶的路程吗?‎ 老师:不是。‎ 学生3:好像是汽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吧?‎ 老师:恩,是的。就是起床从开始行驶到现在行驶的距离就是里程。‎ 老师:今天呢,我们就来解决一下有关于汽车的里程的问题。淘气的叔叔是出租车司机,星期一早上出车时,里程表的度数是35千米。淘气记录了数数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回家时的里程表度数。同学们现在根据PPT上面的每天行驶的里程来讨论一下什么是里程。‎ 学生1:160千米不是星期一行驶的路程,应该是........。‎ 老师:星期一出发时度数是35千米,回家时是160千米,160 - 35才是星期一行驶的里程数 学生2:我知道了,用当天的度数减去前一天的度数,就是当天的里程数。‎ 老师:恩,回答正确。‎ 二、玩中学,带领学生一起做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1题。‎ ‎(1)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订正。‎ ‎(2)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更深层次的理解里程的含义。‎ ‎(3)让学生独立完成。‎ ‎(4)12月底比6月底多用了多少度电?同学们再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多用呢?有哪些原因呢?‎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的第2题和第3题。‎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设计 完成“练一练”1234题 课后反思:‎ 四 乘与除 小树有多少棵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具准备: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2分钟) ‎ 同学们,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欢。为了美化我们的校园学校买来了三捆树苗,仔细观察课本上的情境图,请大家看看。 ‎ ‎ 二、自主学习:(8分钟)‎ ‎ (一)出示自学目标:‎ 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小黑板出示)‎ ‎ (二)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第30页主图内容,解决以下问题:(小黑板出示)‎ ‎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 2.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 ‎ 3.试着解决所提的数学问题。‎ 思考:哪种算法最简单。‎ 三、反馈交流:(10分钟)(出示数字卡片)‎ ‎ 3×2 5×4 6×7 ‎ ‎ 30×2 50×4 6×70 ‎ ‎ 300×2 500×4 6×700 ‎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四、精讲点拨:(8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精讲。‎ 五、当堂训练:(练一练第5题)(10分钟)‎ 香蕉每堆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大象每天要吃90根。‎ ‎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 ⑶你还能提吃哪些数学问题?‎ 六、课堂小结:(2分钟)‎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七、作业布置:第2页3题。‎ 板书设计:   ‎ 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方法一: 20+20+20=60(棵)‎ ‎ 方法二: 2×3=6      20×3=60(棵)‎ 方法三: 20×2+20=60(棵)‎ 答:小树有60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小黑板出示)‎ 比一比谁最棒!‎ ‎70×2 40×3 50×4 60×7 30×5‎ ‎40×5 70×6 80×4 60×9 30×8‎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多媒体出示)‎ ‎⒈填一填。‎ ‎⑴60+60+60+60+60 = × ‎ ‎⑵40+40+40+40+40+40 = × ‎ ‎ ⑶80×4 = + + + ‎ ‎  ⑷70×5 = + + + + ‎ ‎2.在( )里填上“>”、“<”或“=”。‎ ‎   3×70( ) 21 90×9( ) 810‎ ‎   40×4 ( )20×7 20×9 ( )30×6‎ ‎3.去年学校共植树300棵,今年植树的棵树是去年的2倍。今年植树多少棵?‎ 选做题:  ‎ ‎4.张师傅将一根电线剪了3次,剪后的每段都长40米,这根电线原来长多少米?‎ ‎ 三、精讲点拨:教师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讲解。‎ ‎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3页的1、2、3题 ‎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订正,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课堂小结:同桌之间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布置:‎ 计算:‎ ‎  50×7= 80×4= 600×6= 7×400=‎ ‎  9×80= 30×5= 7×900= 300×6=‎ ‎  70×8= 40×5= 500×9= 8×500=‎ ‎ 板书设计:‎ ‎ 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的练习课  ‎ ‎ 300 × 2 = 600(课)‎ ‎ 答:今年植树600课 ‎ ‎ 需要多少钱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 教学重点: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教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4分钟) ‎ ‎ 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出示挂图:同学门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 二、自主学习:(8分钟)‎ ‎ (一)出示自学目标:(小黑板出示)‎ 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技巧。‎ ‎ (二)出示自学指导:(小黑板出示)‎ 自学课本第4页“试一试”以上内容,并解决以下问题:‎ ‎ 1.观察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 2.精选最有价值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 3.尝试计算: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 三、反馈交流:(10分钟)‎ ‎ 1.小组交流,列式计算。‎ ‎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 × 3 =‎ ‎ 全班交流算法。‎ ‎ 2.解决问题:(小黑板出示)‎ 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 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式,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 四、精讲点拨: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五、当堂训练:‎ 课本“练一练”的1、2 题,学生独立完成 ‎ 课本“练一练”的3 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课堂小结 ‎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讨论交流。‎ 作业布置:第33页1、2题。‎ 板书设计:‎ ‎ 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 ‎ 12+12+12=36 (元) ‎ ‎ 12×3=36(元)    ‎ ‎ 先算:10×3=30   再算:2×3=6  最后算:30+6=36(元)           ‎ ‎ 答:需要36元。  ‎ 第二课时 一、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小黑板出示)‎ ‎ 必做题:‎ ‎⒈填一填。‎ ‎⑴ 口算13×3时,应先算( )×( )=( ),再算( )×( )=( ),最后算( )+( )=( )。‎ ‎⑵ 口算24×4时,应先算( )×( )=( ),再算( )×( )=( ),最后算( )+( )=( )。‎ ‎⒉计算。‎ ‎15×6= 16×3= 5×13= 17×4=‎ ‎21×4= 80×7= 34×2= 3×31=‎ ‎3×18= 13×7= 23×3= 7×40=‎ ‎3.在( )里填上“>”、“<”或“=”。‎ ‎  32×3( ) 95 28×2( ) 65‎ ‎  90( ) 15×6 100( ) 23×4‎ ‎ 24×4( ) 96 70×4 ( )270‎ ‎  4×16( ) 10×6 15×6 ( )12×8‎ ‎4. 一共有16个桃子,苹果的数量是桃子的3倍。苹果有多少个?‎ 选做题:(有时间的学生做,教师只进行点拨)‎ ‎5.王师傅要做200个零件,每小时做38个,请你帮他算一下,5时能做完吗?如果不能,那每时多做几个,才能在5时内完成任务?‎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讲解自己的解法,教师结合学生讲解的情况进行补充讲解。)‎ 二、合作交流,自主学习。(10分钟)‎ ‎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本第5页第3题出示的信息提出问题。‎ ‎ 2.全班交流:你们学习小组提出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 三、反馈交流、巩固提高。‎ ‎ 1.出示口算训练卡片,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的口算训练,适当抽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 2.独立完成课本第33页第4、5题。‎ ‎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作业布置:完成相关的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练习课 ‎ 4、 16×3 = 48(个)‎ ‎ 答:苹果有48个。‎ ‎ 5、 38×5 = 190(个)‎ ‎ 38×6 = 208(个)‎ ‎ 答:5时做不完,每小时多做1个,才能在5小时内完成。‎ 丰收了 教学目标:‎ ‎1.经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为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情趣。‎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探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商的位置,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格式。‎ 教具准备:小黑板。 ‎ 教学课时:1 ‎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 ‎1.口答:‎ ‎(1)3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 ‎(2)24里面有几个8?‎ ‎(3)20里面有几个十?‎ ‎(4)4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5)4个20是多少?‎ ‎2.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都准备了学习用品。有两个同学一共买了16枝铅笔,平均每个同学买了多少枝?‎ ‎ 问:怎样列式?你是怎样算的?会用竖式计算吗?‎ ‎3.谈话:那边还有两组同学在买铅笔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买铅笔中的数学问题吧。‎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1)课件出示:情景图左半部分。‎ ‎①问:从这两个兔子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②师:要求“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怎样列式? 板书:60÷2=‎ ‎③师:60÷2等于多少?独立思考如何得出这个结果的,与同桌相互说说,并把结果填在书上。‎ ‎④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A.因为6÷2=3,所以60÷2=30。‎ B.6个十除以2等于3个十,3个十就是30。‎ C.6捆胡萝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捆,就是30。‎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①让学生独立完成。‎ ‎②问:你在做题时是横着做的还是竖着做的?为什么竖着做?‎ ‎    让学生比较每组上下两题在计算上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形成算法。‎ ‎(3)完成“练一练”第3题:‎ ‎①先让学生完成前两题,指名板演。‎ ‎  师生共同评价板演情况。‎ ‎  问:这两题都是分几步算?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商分别写在哪里?‎ ‎②独立完成后两题,集体订正。‎ ‎③问:每次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注意余数。‎ 你认为除法笔算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深化、拓展提高:‎ 师:在买铅笔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相应的口算和笔算,下面就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1)让学生仔细看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独立解答。‎ ‎(3)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内化新知:‎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吗?‎ ‎ ‎ 植 树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让学生们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3‎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4分钟)‎ 同学们,秋天到了。为了今后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绿色,今天我们就要去进行植树活动。‎ 二、自主学习:(8分钟)‎ ‎(一)出示自学目标:(小黑板出示)‎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 ‎(二)出示自学指导:(小黑板出示)‎ 自学课本第10页“试一试”以上内容,并解决以下问题。‎ ‎1.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列出算式后,思考怎么计算。 ‎ 三、反馈交流:(10分钟)‎ 提问:‎ ‎1.与同桌交流计算方法。‎ ‎2.全班汇报交流,鼓励不同的思考方法。‎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四、精讲点拨:(8分钟)‎ 让同桌互相检查,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互相讨论讲解。‎ 五、当堂训练:(10分钟)‎ 做试一试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抽几题让学生说方法,最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有什么发现?‎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可以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中整十的部分,再去除被除数的个位数,然后把两次除得的结果合起来。如果有道理,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来计算。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同学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下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还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作业布置:第11页的1题。‎ 板书设计: ‎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 ‎ 36÷3=12(组)‎ ‎ 12×3=36;30÷3=10  6÷3=2  10+2=12;竖式 ‎ 答:可以分12组。‎ 第二课时 ‎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必做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讲解思路,教师补充讲解)‎ ‎ 计算。‎ ‎ 46÷2 84÷4 630÷9 96÷3‎ ‎66÷3 100÷5 720÷8 48÷2‎ ‎ 84÷4= 96÷3= 68÷2= 77÷7=‎ ‎  39÷3= 48÷4= 280÷7= 500÷5=‎ ‎2.一副手套7元,一双鞋84元 ‎ ‎⑴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⑵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倍?‎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在( )里填上“>”“<”或“=”。‎ ‎48÷4 ( )84÷4 720÷8( )720÷9‎ ‎24 × 3( )24 × 2 26÷2( ) 26 × 2‎ 选做题: (有时间的学生完成,教师简略讲解) ‎ 有3个装有相同质量油的油桶,如果从每个桶中倒出60千克油,那么3个桶里剩下油的质量正好等于原来1桶油的质量,原来每桶装多少千克的油?‎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提问回答)‎ ‎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第11页第2题出示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 2.全班交流:你们学习小组提出了哪些除法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 3.交流计算方法:重点交流你是怎样计算48÷2=24和90÷6=15两道算式。‎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课本第37页第2题,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再讲评。‎ ‎2、一双鞋子:7元  ,一副手套:12元    ,一双鞋:   84元  ‎ ‎⑴、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⑵、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倍?‎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 ‎3、在  ○   里填上“>”“<”或“=”。‎ ‎48÷4  ○  84÷4             720÷8  ○  720÷9‎ ‎24 × 3 ○ 24 × 2           26÷2   ○ 26 × 2‎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小结,谈谈自己在本结课中的收获。‎ 作业布置:课本37页3题。‎ ‎:‎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4分钟)‎ 星期天,妈妈到超市采购了很多物品。(出示妈妈采购的物品及每样物品所用的钱数)(小黑板出示)。‎ ‎ 1.学生从图上了解妈妈采购的物品及每样物品所用的钱数。‎ ‎ 2.根据以上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 二、合作交流,自主学习。(10分钟)‎ ‎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出示信息提出并解决除法问题。‎ ‎ 2.全班交流:你们学习小组提出了哪些除法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 3.交流计算方法:重点交流你是怎样计算48÷2=24和90÷6=15两道算式。‎ ‎ 三、反馈交流、巩固提高。‎ ‎ 1.出示口算训练卡片,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的口算训练,适当抽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 2.教材第37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 3.教材第37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 ‎ 4.教材第37页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解决问题,然后再交流、反馈。‎ ‎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 今天我们进一步练习了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的口算,并且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设计:‎ 必做题:‎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  200÷2= 30÷3= 6000÷2= 36÷3=‎ ‎  800÷4= 300÷3= 48÷2= 99÷9=‎ ‎  26÷2= 600÷3= 38÷1= 93÷3=‎ ‎  77÷7= 400÷2= 800÷4= 5000÷5=‎ ‎  500÷5= 84÷4= 900÷9= 400÷5=‎ 二、填空 ‎1.“48÷4”可以读作( )也可以读作( )等于( )。‎ ‎2.300÷3的商是( )位数。‎ ‎3.8除88的商是多少的算式是( )。‎ 三、计算题 ‎1.商店卖掉800千克的橘子,卖掉的是剩下的4倍,剩下的橘子是多少千克?‎ ‎2.一个数除以8等于300,这个数除以4,商是几?‎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复习 三维目标:‎ ‎ 1.知识目标:复习巩固一位数乘除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灵活运用乘除法口算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 3.情感目标: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进一步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复习巩固一位数乘除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计算过程中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 教法:指导法 学法:练习法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自主学习:‎ 星期天,同学们一起到科技馆去参观(出示相关的数学信息)(小黑板出示)‎ ‎ 1.学生找数学信息:每张门票8元,一共花了80元。‎ ‎ 2.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一共有多少名同学?80÷8=10(人)‎ ‎ 3.变换信息及问题:每张门票8元,10人一共花了多少钱?‎ ‎ 4.学生独立解答:8×10=80(元)‎ ‎ 5.观察“80÷8=10”和“8×10=80”这两个算式,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三个数8、10、80,用8和10相乘得80,用80除以8得10,用80除以10就得8,乘除法运算刚好相反。(小黑板出示)‎ ‎ 2.根据以上规律尝试写出几组相关的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 ‎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总结,想一想:“自己有什么收获?”‎ 你是怎样判断两个算式的大小的?‎ 五、课后作业布置:(小黑板出示)‎ 必做题:‎ ‎(一)口算下面各题。‎ ‎80÷2= 150÷3 = 300÷6= 630÷9= 490÷7= 560÷7=‎ ‎210÷7 = 480÷6 = 540÷9= 480÷8 = 400÷8 = 250÷5=‎ ‎240÷6 = 180÷2 = 440÷4=   ‎ ‎(二)列式计算:‎ ‎1.3除2700的商是多少?‎ ‎2.5个20连加,和是多少?‎ ‎3.1200里面有多少个6?‎ ‎4.把3600平均分成9份,每份是多少?‎ ‎(三)涛涛和丽丽跳绳比赛,涛涛3分钟跳了300下,丽丽2分钟跳了240下,谁跳得快?‎ 选做题:‎ 一个数(整数)加1,乘3,再加1,再加上这个数,告诉我得数。我把你的得数减4后再除以4就得到你想的数。请试一试,并想想为什么?‎ 五 周长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测量和计算具体事物和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什么是周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2.学会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难点: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教法:操作演示法、引导法 学法:操作实践法 教具:线、直尺、皮尺。‎ 学具:树叶、四边形、五边形纸卡、彩笔、直尺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什么形状的?小蚂蚁沿着树叶的的边缘爬一周,小蚂蚁爬过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小黑板出示)‎ ‎(二)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第 45页图片上的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1.请同学们用笔画出一片你所熟悉的树叶的外形。‎ ‎2.小组汇报学生各自尝试画的树叶。‎ ‎3.解决问题:你们有办法量出画的那片树叶边线的长度吗?请试一试。‎ ‎4.学生单独测量或小组合作测量一片树叶边缘的长度。‎ 三、反馈交流 ‎1.请同学们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 ‎(1)用直尺一段一段地量,然后加起来。‎ ‎(2)先用线来测量这条曲线,再用尺子来量线的长度。‎ ‎(3)用皮尺沿着所画的边线直接测量。‎ ‎2.同学合作完成 摸一摸:(a)课桌面的边线。(b)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3.实践活动 ‎(1)量一量你的腰围和头围,并与同伴说一说。‎ ‎(2)量一量一片树叶一周的长度,并与同伴说说你的方法。‎ ‎4.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四、精讲点拨: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五、当堂训练 ‎(1)完成课本45页第1题:用彩色笔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 ‎(2)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 ‎ 六、课堂 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测量餐桌面的周长 ‎ 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小黑板出示)‎ 比一比谁最棒!‎ ‎236×6= 3600÷6= 250×4= 79×9= 125×8= 630÷3= 45×2= 8100÷9=‎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用彩色笔描出下面图形的周长。‎ ‎ 2、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1)‎ ‎(2)‎ 三、精讲点拨:教师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讲解。‎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 45页的2题 ‎2.填空: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订正 ‎(1)三角形的周长指的是( )条边长的( ),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指的是( )条边长的( )。‎ ‎(2)一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0米,其中一条边是10米,另一条边是15米,第三条边是( )米。 ‎ ‎ (3)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分别是11米、15米、18米、9米,那么这个四边形的周长是( )米。‎ ‎(4)长方形是( )相等,正方形是( )相等。‎ 五、课堂小结:同桌之间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六、作业布置:完成本课配练 ‎ ‎ 长方形周长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 ‎2.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讨论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通过摸一摸、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动,体验方法的科学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结合探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体验发现的喜悦。‎ ‎2.经历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过程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法:引导点拨法、分析归纳法 学法:自主探究 教具:小黑板。‎ 学具:长方形图形 教学课时:2‎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班级要开班会,让我们来一起布置班级吧!现在我们先来布置黑板,装上漂亮的花边。但是我遇到困难了,你们能帮我解决这个难题吗?‎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小黑板出示)‎ ‎(二)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第4页插图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说说长方形的周长;‎ ‎2.汇报各自的算法:‎ 方法一:把四条边的长加起来。‎ ‎5+ 3 + 5 +3 = 16(厘米)‎ 方法二:我把2个长和2个宽加起来。‎ ‎ 5× 2 + 3 × 2 =16(厘米)‎ 方法三:先把一个长和一个宽加起来,再乘2。‎ ‎ (5 + 3)× 2 = 16(厘米)‎ 三、反馈交流 同学们总结出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1.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2.优化算法,总结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四、精讲点拨:根据学生自学情况进行精讲。‎ 五、当堂训练 求下面长方形的周长。‎ ‎ 长:27cm 长:44cm ‎ ‎ 宽:15cm 宽:22cm ‎ 六、课堂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同学们给黑板绕花边,黑板的长是36分米,宽是15分米,花边至少要多长?‎ 板书设计 花边有多长 黑板长34分米,宽12分米,花边至少长多少分米?‎ ‎1、34+12+34+12=92(分米)‎ ‎2、34 ×2+12× 2=92(分米)‎ ‎3、(34+12)×2=92(分米)‎ 答:花边至少长92分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练习(小黑板出示)‎ ‎(一)、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 ‎78×5= 250÷5= 123×4= 550÷5= 25×8= 63÷2= 125×4= 1200÷6= 124×5= 204×9=‎ ‎(二)、计算。 2700÷3-500 25×2+68 950-45×4 (三)、解决问题。 1.一个长方形运动场的长是25米,宽是20米,这个运动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2.学校操场是个长方形,长是200米,宽150米, 小明沿着足球场跑了2圈,小明跑了多少米?‎ ‎3.用一根长240厘米长的绳子围成一个长是80厘米的长方形,宽是多少厘米?‎ ‎(四)、选择(把正确的答案前面的序号填写在括号里) 1.一块长方形菜地的宽是30米,长是宽的2倍,菜地的周长是( )‎ 米。 ①60 ②90 ③120 ④180 2.用20分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是7分米的长方形,那么长方形的宽应该是( )分米。 ①6 ②2 ③3 ④13‎ ‎(五)、填空 ‎1.长方形的周长=( )或( )‎ ‎2.把两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二、反馈交流:交流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三、精讲点拨: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讲解。‎ 四、拓展延伸:‎ ‎1.看图。图A和图B的周长比较长短,应该是( )。‎ ‎①图A的短 ②2 图B的短 ③周长一样 ④没办法比较周长的长短 ‎ ‎2.把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则原来长方形的周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周长相比较,是( )。 ① 长方形的周长较长 ②长方形的周长较短 ③两个图形周长一样长 ④无法比较周长的长短 3.把一个大长方形剪成两个小长方形后,周长之和比原来的长方形周长相比( ) ①变长 ②变短 ③不变 ④无法比较 五、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说说你的收获和疑惑。‎ 六、完成相关配练 课后反思:‎ 六 乘法 蚂蚁做操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理解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3.在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练习纸、练习本、课件 教学重难点: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理解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1.出示“蚂蚁做操”的情境图。‎ 独立观察画面,说一说情境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讲一个数学故事。‎ ‎2.结合数学信息尝试提出乘法问题。‎ 即:每排有12只小蚂蚁,有4排,一共有多少只小蚂蚁?‎ ‎3.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并与同伴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你是怎么圈的?结合圈的结果说一说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一些圈法和口算方法:‎ ‎4.探索竖式计算方法,理解竖式每一步的算理。‎ ‎(1).你能试着用竖式来算一算12×4吗?‎ 鼓励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2).交流各自的算法,理解竖式每步的含义及书写格式。‎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计算方法:‎ 方法一:加法竖式;方法二:完整呈现计算过程的竖式;方法三:简写后的一般竖式。)‎ ‎ ‎ A交流方法一,对用加法竖式计算的,要引导学生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尝试写出乘法竖式。‎ B交流方法二,在黑板上呈现出竖式的计算过程。‎ 结合点子图说一说竖式计算中每一步所表示的实际意思,即每一步求出的是电子图中的哪个部分。‎ 回顾列表计算的方法,表格中的每一步与竖式中的哪一步是对应的?‎ ‎(体会乘法竖式与点子图、列表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8、40、48的含义。)‎ 第一步,4乘2结果是8个点,所以8写在个位;‎ 第二步,4个10是40个点,写在第二层,相同数位对齐;‎ 第三步,再把8和40这两部分加在一起,得48。‎ ‎(3)交流方法三,学习乘法竖式规范的简写形式。‎ 与方法二的竖式进行比较,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结合前面的过程说一说:为什么8写在个位,表示什么;4写在十位,表示什么?合起来是什么?‎ ‎3.练一练,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53页练一练1题:圈一圈、算一算。) ‎ ‎ ‎ ‎(1)先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交流方法,巩固口算。‎ ‎(2)用竖式算一算,并与同伴说一说计算过程和每一步表示的含义,巩固竖式方法。‎ 出示“213×3= ”,你会算吗?试试看!‎ ‎1.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2.集体交流各自的算法。‎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计算方法 口算方法:200×3=600  10×3=30  3×3=9   600+30+9=639‎ ‎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①具体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②说一说竖式计算每一步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③比较一下列表的方法和竖式计算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 ‎(都是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它们的算理相同。)‎ ‎3.练一练,巩固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53页练一练2题 算一算,并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 ‎ 今天这节数学课,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等待我们用学习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就请同学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乘法问题吧!‎ 课后反思:‎ 去游乐园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认真审题,正确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法:自主探究法 ‎ 学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用具:挂图、小黑板。‎ 教学课时:2‎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都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公园玩,好吗?‎ 二、自主学习:(8分钟)‎ ‎(一)出示自学目标:(小黑板出示)‎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出示自学指导:(小黑板出示)‎ ‎1.自学课本第54页内容 ‎2.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再给同桌讲一讲;‎ ‎3.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三、反馈交流:(10分钟)‎ ‎1.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2.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3.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3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12 ×3 =36(元)‎ ‎4.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 (小组交流、组际解疑)‎ 四、精讲点拨(8分钟)结合学生自学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加以点拨。‎ 五、当堂训练:(小黑板出示)(10分钟)‎ ‎1.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 1 2 12 12 ‎ ‎× 3 × 4 × 5 × ‎ ‎ ‎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12×5 18×3 15×6 27×3 43×3‎ ‎(组内检查、全体交流)‎ 六、总结 今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在计算时要注意( )‎ 七、布置作业:‎ 计算 15×5 17×4 19×6 27×2 25×3‎ 板书设计:‎ 去游乐园 ‎(1)5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元?(2)13座电动火车要多少元?‎ ‎    列式:                      列式:‎ ‎    竖式                      竖式 ‎(3)8人玩电动火车,5人玩蹦蹦床,共需要多少元?‎ ‎(4)8人玩电动火车,5人玩太空船,50元够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小黑板出示)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 ‎1.运用竖式计算练一练第一题4个进位乘法的计算。‎ ‎2.连一连。‎ ‎2 × 32 15 × 4 16 × 5 26 × 8‎ ‎ 5 × 12 19 × 5 60 × 7 4 × 30‎ ‎ 3 × 16 24 × 2 52 × 4 15 × 6‎ ‎ 17 × 5 4 × 16 3 × 40 84 × 5‎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一条裤子1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2倍。买这样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钱?‎ ‎2.每盒乒乓球15元 ,买6盒乒乓球,需要多少钱?‎ 三、精讲点拨:教师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讲解。‎ 四、拓展延伸;‎ 光明小学3名教师带45名同学去海洋馆参观,用400元钱买门票够吗?‎ 海洋馆售票处 成人票:15元 ‎ 儿童票:8元 五、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说说你的收获和疑惑。‎ 作业布置:完成课本31页第四题 乘火车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以及认真审题、正确计算的良好习惯。 ‎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法:自主探究法 ‎ 学法: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课件、小黑板。‎ 教学课时:2‎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4分钟) ‎ 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坐火车时也会遇到许多数学问题,你们发现了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研究火车上的数学问题。‎ 二、自主学习:(8分钟)‎ ‎(一)出示自学目标:(小黑板出示)‎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自学指导 ‎ 自学课本第56页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三、反馈交流:(10分钟)‎ ‎1.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2.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3.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如果不会,可以在组内进行请教。‎ ‎4.组织全班交流。‎ ‎(提醒学生学会倾听同学的意见。)‎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写上答语。‎ 四、精讲点拨: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1.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72 × 5 = ( )‎ ‎2.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1)70 × 5 = 350, (2) 7 2‎ ‎ 2 × 5=10, × 5‎ ‎ 350 + 10 = 360。 ‎ ‎ 答: ‎ 五、当堂训练:(小黑板出示)(10分钟)‎ ‎1. 完成试一试 ‎2. 1 1 8 3 4 8 4 3 2‎ ‎× 5 × 4 × 3 × 6‎ ‎ ‎ 六、课堂总结:今天学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应注意什么问题?‎ 七、作业布置:完成相关配练 板书设计:‎ 教学补充 乘 火 车 ‎(1)5节卧铺车厢可以乘多少人?(2)7节硬座车厢可以乘坐多少人?‎ ‎   列式:72 ×5=               列式:118×5=‎ ‎  竖式:                     竖式:‎ ‎(3)这列火车一共可以乘坐多少人?(4)什么车厢乘坐的人多?多多少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内容自选(4分钟) ‎ ‎1.认真完成(课本第57页“练一练”的第2题)‎ 同桌互查,小组长汇报完成情况。‎ ‎2.纠错 做错的同学进行板演,小组长检查错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原因(粗心、不会计算)。并让其进行更正。‎ 二、巩固练习,当堂检测 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第1题、第3题、第4题。‎ 要求:‎ 第1题:全班学生独立完成。做完互批。‎ 第2题:优秀生必须完成,学困生在做完第1问的基础上可以尝试。‎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练习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四、作业布置:‎ 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去奶奶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会通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来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完成对知识的迁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过程中需要连续进位的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多媒体课件出示)‎ ‎1. 口算 ‎400×2= 300×= ‎ ‎100×2= 5×300=‎ ‎400×6= 300×9=‎ ‎700×9= 53×3=‎ 学生边回答边说出口算的方法。‎ ‎2. 笔算 ‎24×4= 48×3=‎ 这是两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列式计算,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练习竖式计算,并说出计算方法 ‎(学生在做完后师强调: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要注意一个数和另一个数的个位相乘时,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下一位进几。)‎ 二、创设情境,构建新知。‎ 谈话:刚才同学们可真细心,真会观察。其实不仅仅是数学课堂上有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许多的数学知识。不信,你瞧!(课件出示例题:淘气去奶奶家的场面)‎ 咦,淘气在做什么呢?‎ 学生:坐火车 他可真是个爱锻炼的好孩子!根据刚才看到的,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 生1:淘气家离奶奶家有多少米?‎ 生2:奶奶家离新站有多少米?‎ 生3:他们俩家相距多少米?‎ 生4:新站到奶奶家有多少米?‎ 教师提示做答(板书竖式)你们能计算出这个竖式的结果吗?请大家试一试 学生尝试探索计算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 ‎115×4=‎ 竖式:‎ ‎(二)小组内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师:请你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思考过程。(老师巡察学生的探索情况)‎ ‎(三)全班汇报。 ‎ 今天就我们要解决的这道乘法计算和以前不一样了,有一个乘数是三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那么,哪位同学知道这个百位上到底应该写几?(6)为什么应该写6呢?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教师把竖式板书完整。‎ ‎1 1 5‎ ‎×    4‎ ‎4 6 0‎ 方法点播:从个位起,用4分别乘115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4和个位上的5相乘得20,这里的20表示20个一,也就是2个十,在积的个位上写0,并向十位进2,,4和十位的1相乘得4,这里的4表示4个十,再加上十位的进位数2个十是6个十,所以在积的十位上写6 ,4和百位上的1相乘得4,表示4个百,所以在百位上写4.(板书,强调要补充完整横式)‎ ‎(四).自己探究学习152×4=的计算方法 ‎1.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师:我们会计算152×4了,解决了小华家到体育场的距离,那我们能否计算出大生家到体育场有多远吗?怎样列式?生:248×4= ‎ 师:请你们自己尝试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计算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 ‎248 ‎ ‎× 4 ‎ ‎992 ‎ ‎3.观察、比较。 ‎ 师: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 生:想知道它们有什么相同处?什么不同处? ‎ 师:小组内讨论、交流,看谁发现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 生汇报。 ‎ 师:同学们发现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计算时要认真、细心地演算。 ‎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索、交流,知道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时,你有什么提醒小伙伴的吗?计算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 指出:在刚才的计算过程中,个位和十位都出现了进位的情况,这就是乘法笔算中的连续进位。‎ 三、解释应用与拓展 ‎1. 看一看聪明的你能拿到这份礼物吗?(黑板出示下题)‎ ‎ 1 3 1 ‎ ‎× 4 × 6‎ ‎ 4 9 2 1 9 1 4‎ 四、质疑反思 师:这节课,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努力的?‎ 板书设计: ‎ 去奶奶家 淘气家到奶奶家一共有多少千米?‎ ‎ 4×115=460(千米) ‎ ‎ 1 1 5 ‎ ‎× 2 4 ‎ ‎ 4 6 0 ‎ 答:淘气家到奶奶家一共有460千米. ‎ ‎0 × 5 = ?‎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法:自主探究法 ‎ 学法: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课件 、挂图、小黑板。‎ 教学课时:2‎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4分钟)‎ ‎1.口算 ‎ 0 + 5 =    7 — 0 =    0 + 26 =  100— 0 =    ‎ ‎2.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0”表示什么含义吗?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那么你们想知道“0”乘任何数得多少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8分钟)‎ ‎(一)出示自学目标:(小黑板出示)‎ 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二)出示自学指导:(小黑板出示)‎ ‎1.请同学们认真自学课本60页上内容。‎ ‎2.请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算算结果。‎ ‎3.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三、反馈交流:(10分钟)‎ ‎1.谁能结合数学情境,说说你的算法? ‎ ‎2.汇报算法:‎ ‎(1)5个0相加得0。‎ ‎(2) 结合“5个盘子中有几个苹果”这样的实际情境去理解为什么“0×5= 0” 如 :3 × 5 = 15,‎ ‎ 2 × 5 = 10,‎ ‎ 1 × 5 = 5,‎ ‎ 0 × 5 = 0,‎ 四、精讲点拨: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五、当堂训练:(小黑板出示)(10分钟)‎ ‎1.算一算 ‎0 × 5 7 × 0 0 × 26 0 × 1000 ‎ ‎2.让学生任意出几道0和任何数相乘的算式(包括“0×0”)‎ ‎3.你发现了什么?‎ ‎4.试一试:‎ ‎(1)130 × 5 = 2)402 × 3 = ‎ ‎①、400 × 3 = 1200, ② 4 0 2‎ ‎ 2 × 3 = 6, × 3‎ ‎ 1200 + 6 = 1206。‎ ‎5.练一练。‎ ‎240 × 2 302 × 5 105 × 3 205 × 4‎ ‎ 204 × 2 320 × 5 150 × 3 250 × 4‎ ‎6.小狗送信。(完成课本35页第二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根据学习情况重点精讲。‎ ‎7.比一比 ‎ 105 × 6 ○ 600 190 × 5 ○ 1000‎ ‎ 180 × 4 ○ 800 140 × 7 ○ 980‎ 六、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 七、作业布置:‎ 完成第61页的2题。‎ 板书设计:‎ ‎0×5=?‎ ‎0×5 =0          130×5 =450       402×3 =1206‎ ‎0×50 =0           130                 402‎ ‎0×100 =0       ×   5            ×   3‎ ‎0×1000 =0      ———— ————‎ ‎0×0 = 0     “0乘任何数都得0”‎ ‎ ‎ 买 矿 泉 水 ‎ 三维目标 ‎ ‎1.知识与能力: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法:自主探究法 ‎ 学法: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挂图、小黑板。‎ 教学课时:2‎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4分钟)‎ 同学们,我们学校要举行运动会,老师准备给大家买一些饮料,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老师在买饮料时遇到的数学问题。‎ 二、自主学习:(8分钟)‎ ‎(一)出示自学目标:(小黑板出示)‎ 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二)出示自学指导:(小黑板出示)‎ ‎1.认真自学课本62页上的内容。‎ ‎2.独立思考,先自己结合“买饮料”这个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独立进行计算 ‎3.学生独自解决“共花了多少钱?”。 ‎ 三、反馈交流:(10分钟)‎ ‎1.小组中说一说各自的想法,解释各自的估算过程。‎ ‎2.汇报算法:‎ ‎(1)24 × 3 = 72(元) 72 × 2 = 144(元)‎ ‎(2) 24 × 3 × 2‎ ‎ = ‎ ‎ = (元)‎ ‎(3)还可以怎样算? ‎ ‎3.学生独自解决“共花了多少钱?”。 ‎ ‎4.小组内交流各自算法。‎ 四、精讲点拨:‎ 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加以点拨。 ‎ 五、当堂训练:(小黑板出示)(10分钟)‎ ‎1.15 × 4 × 7 125 × 8 × 6 102 × 4 × 5‎ ‎2.估计你们学校大约有学生多少人?‎ ‎3.哪道题的得数大?画“√”。‎ ‎⑴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⑵0 × 1 × 2 × 3 × 4 × 6 × 7 × 8 × 9 ( )‎ ‎5.我每分大约打41个字 ‎(1)小明5分能打多少个字?‎ ‎(2)一篇稿件共325个字,5分后还剩多少个字每打完?‎ ‎(3)再打3分,能打完这篇稿件吗?‎ ‎6.杨树168棵,今年种的松树是杨树的5倍。‎ ‎(1)今年钟松树多少棵?‎ ‎(2)杨树和松树共有多少棵?‎ 六、课堂小结: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 七、作业布置:完成课本第63页的1、4题。‎ 板书设计: ‎ 买矿泉水 ‎        运动会上,张老师给同学们买了2箱矿泉水,一箱矿泉水24瓶,每瓶3元。一共花了多少钱?‎ 方法一:24×3 = 72(元) 方法二: 24×3×2‎ ‎72×2 = 144(元) = 72×2‎ ‎ = 144(元)‎ 方法三:24×2 = 48(瓶) 方法四:24×2×3‎ ‎48×3 = 144(元) = 48×3‎ ‎ = 144(元)‎ ‎    答:一共花了144元。‎ 课后反思:‎ 七、年、月、日 看日历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看日历,从日历中找到我国的一些重大节日,从小关注社会。‎ ‎2.结合具体的活动,推算出某一个人的生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说一说、练一练、猜一猜等活动,总结看日历的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情感。‎ ‎2.结合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会看日历,从日历中找到我国的一些重大节日,从小关注社会。‎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活动,推算出某一个人的生日。‎ 教法:观察分析法、引导讲授法 学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挂图、今年的日历。‎ 学习用具:学生每人准备一份2014年的日历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会看日历吗?今天我们共同研究日历上面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1.会看日历,从日历中找到我国的一些重大节日,从小关注社会。‎ ‎2.说一说,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 ‎3.结合具体的活动,推算出某一个人的生日。‎ ‎(二)自学指导 ‎1.完成课本72页内容:说一说、练一练、猜一猜等活动,总结看日历的方法。‎ ‎2.学生独自观察今年的日历,学会看日历,认识星期。‎ ‎3.在今年的日历中找一找:教师节、国庆节、建军节、建党节。‎ 三、反馈交流:‎ ‎1.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观察结果。‎ ‎2.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重要节日?‎ ‎3.与同伴说说各个重要节日是几月几日,是星期几。‎ 四、精讲点拨:教师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讲解。‎ 五、当堂训练 ‎1.完成课本68页练一练:1、2题 ‎2.填空。  (1)一个世纪等于( )年,现在第( )世纪。  (2)一年有( )个月,一年有( )季度。  (3)平年全年有( )天,闰年全年有( )天。  (4)平年二月有( )天,闰年二月有( )天。  (5)一般每( )年里有一个闰年,1951年是( )年,1996年是( )年,2700年是( )年,3200年是( )年。 (6)1992年的一月、二月、三月共( )天。‎ ‎(7)1年=( )个月 半年=( )个月 ‎(8) 1年有( )个季度 1个季度有( )个月 (9)闰年有( )天 ,平年有( )天。‎ 六、课堂小结: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七、作业布置:完成相应的配练 板书设计:‎ 看日历 一天的时间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24时记时法,能够对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相互换算。‎ ‎2.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过程与方法:‎ 经历展示、观察发现过程,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 经历时间的长短探究以及互换过程,找出事物的简单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遵守作息制度的良好习惯和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24时记时法,能够对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换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法:引导探究法 学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用具:模拟时钟、时钟卡片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会看时间吗?知道一天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24时记时法,能够对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相互换算。‎ ‎2.经历展示、观察发现过程,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 ‎(二)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第70页“练一练”上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1.结合实际经验说一说:一天有几时?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针正好走几圈?‎ ‎2.出示挂图并观察,图上有什么。‎ ‎3.组内交流,说说18:30;19:00;19:33等表示晚上什么时刻。‎ ‎4.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操作学具,研究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间关系。‎ 三、反馈交流 ‎1.得出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和24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转化的方法。‎ ‎2.完成课本71页想一想;并与同伴交流 四、精讲点拨:教师结合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讲解。‎ 五、当堂训练 ‎1.完成课本71页第1题;并与同伴交流 ‎2.完成课本71页第4题;并与同伴交流 ‎3.用24时记时法表示出下列的时刻。 凌晨5时 晚上9时 上午9时 下午4时 中午12时 晚上12时 4.用普通记时法表示下的时刻。    6时 11时 14时 16时 19时 23时 四、课堂小结: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本74页练一练1、2、3题 板书设计:‎ 一天的时间 ‎24时计时法---------------12时计时法 两次(起止)时刻的差=经过的时间 时 间 表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在认识时、分、秒时间单位的基础上,学习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 3.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 ‎ 教学重点:制定作息时间表和由此引发的问题探究。‎ ‎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历的时间。‎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音乐课上都学习过一首歌叫《时间是小马车》,大家还记得吗?‎ 齐唱《时间是小马车》。‎ 是啊,时间匆匆而过,我们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珍惜时间,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今天,我们就共同制作作息时间表,做爱惜时间的小模范。‎ 二、玩中学 ‎(一)做一做。‎ 请你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 要求:可制作上学时间的作息时间表,也可制作休息时间的作息时间表,学生自主选择。‎ 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展示、交流。‎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因此学生的兴趣浓厚,以此为切入点,教育学生要遵守作息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2.说一说。‎ ‎(1)第一节课用了多长时间?‎ ‎(2)第二节课什么时候下课?‎ ‎(3)上午10:00同学们在干什么?‎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把完成的作息时间表在小组内展示、交流,然后结合上学的作息时间表,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进行交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不要求列出算式,只要结果正确就可。‎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可让学生借助钟面算出经过的时间,通过想一想、拨一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一场足球比赛进行了80分,到10:10结束,这场足球赛是什么时间开始的?‎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小丽1秒跑7米,跑了9秒,小红8秒跑了60米。小丽和小红共跑多少米?‎ ‎(2)小强6:00起床,6:30上学,7:10到校,小强上学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解决这两道题要让学生弄清楚哪个已知条件是解题所需要的,哪个已知条件与解题无关,不要盲目用上所有的条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儿童游泳队测试100米蛙泳成绩,小强2分2‎ ‎8秒,小刚3分5秒,小强比小刚快了多少秒?‎ ‎(4)动脑筋,回答问题。‎ ‎①几时整时针和分针重合?‎ ‎②几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一条直线?‎ ‎③几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直角?‎ ‎④从12:00开始,时针走一圈,分针和时针重合多少次?‎ ‎(这道题学生一定会十分感兴趣。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拨一拨,学生能独立完成。)‎ ‎2.实践应用。‎ ‎(1)实践活动。‎ 你上学时,路上用了多少时间,在小组内说一说。‎ ‎(意图是让学生体验上学时间的长短。可先引导学生估计大致时间,然后再实际记录出发时间、到校时间。最后讨论出经过的时间。)‎ ‎(2)一天共营业几小时?‎ 建设银行门口挂着营业时间的牌子,上午8:00—12:00,下午1:30—5:30,算一算:该银行一天共营业几个小时?‎ ‎(这道题的设计是知识的延伸,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是从7时40分上的,到几时几分下课?从上课到下课经过了多长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你增长了哪些本领?‎ 以后,我们要按照自己做的作息时间表,按时上学、按时上、下课,并帮助一年级的小朋友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课后反思: ‎ 数学好玩 校园中的测量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 2.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3.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情景图,照片,蜡笔,尺子等。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米、厘米)‎ ‎ 它们之间的进率还记得吗?(1米=100厘米)‎ 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 二、探究新知 ‎1.估测校园周边物体的长、宽、厚的长度。‎ ‎ (1)师:今天你能估计一下这些物体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吗?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 实际测量 沙坑的长 ‎ ‎ ‎ ‎ 小树的的高 ‎ ‎ ‎ ‎ 篮球场的宽 ‎ ‎ ‎ ‎ ‎(2)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长、宽、高,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教师直接演示, ‎ 四、师生共同小结 五、课堂练习 完成做一做 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掌握两类事物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的规律。‎ 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渗透“符号化”思想。‎ 情感: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的过程,能有序地找出简单的组合数。‎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符号化思想,培养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元旦快要到了,小红代表我们学校去参加县里面举办的跳棋比赛。可是,小红遇到了麻烦事,为穿哪套衣服而烦恼,她左选右选,还是拿不定主意,同学们你能帮住小红吗?‎ ‎2.(屏幕显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 ‎ 师: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小红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 师:你会建议小红穿哪套衣服呢?(学生自由说,请学生说)‎ ‎3.师:你们提到了这么多的穿法,同学们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 (学生思考) ‎ 师:相信不少同学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我们不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都有怎样的搭配方法?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找学生来回答他们的搭配过程。 (1) 先选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 ‎ (2) 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2 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 师: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数量与下衣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2×3=6(种)(板书)‎ ‎6.师:同学们真棒,刚才老师还给你们留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搭配的时候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回答)‎ 师:刚才我们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得出来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学具卡片拿出来,现在我们有一张图,在一幅图中怎样表示出不同的搭配呢?(用连线)想一想连线时应注意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完再课件演示)‎ ‎7. 同学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数学广角,刚才你们为小红搭配衣服,就是运用了我们数学广角的知识——搭配(板书课题)通过有顺序的搭配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可要做个有心人,说不定你还能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呢?‎ 二、巩固新知,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为小红搭配的衣服,每一套她都非常喜欢,老师代表小红谢谢你们,选好了衣服,小红该吃早餐了,我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帮老师一次吗?(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早餐里都有哪些饮料和点心?‎ 师: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择一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刚刚学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来。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教师强调,按一定的顺序搭配。 师:谢谢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为小红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一起到公园里看 师:请看屏幕,公园里都有哪些景色?‎ 生:有猴山,百鸟园,数学乐园 师:再仔细看看从猴山到百鸟园可以怎样走?从百鸟园到数学呢?我要从猴山先到百鸟园再到数学乐园呢?一共有几种走法?‎ ‎(1)先自己标一标。‎ ‎(2)交流汇报。‎ ‎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的太优秀了,请把你们的另一个学具拿出来,拉一拉,看看还能组成哪些两位数?记下来,也可以把数字换掉拉一拉。‎ 三、课堂小结 ‎ 和你们一起学习真是愉快!我们在数学广角中不仅学会了连线搭配,还帮小红解决了许多问题,可见在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勤观察,多动手,多动脑,就一定能探索出更多的数学奥秘!‎ 四、板书设计: ‎ 搭配中的学问 ‎ ‎ ‎ 2 × 3 = 6 (种)‎ ‎ 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幻灯、挂图。‎ 教学设计:‎ ‎ 一、设计问题情境,探索日历中的数学。‎ ‎  师:同学们,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是几月几日?今天星期几?‎ ‎  生:今天是9月6日,星期二。‎ ‎  师:要想知道哪一天是星期几,我们可以怎么做?‎ ‎  生:可以看日历。‎ ‎  师:好。这是一张9月份的日历表。(师点击,屏幕上显示9月份的日历表。)请你们看一下,9月1日是星期几?‎ ‎  生:9月1日是星期四。‎ ‎  师:我们正常情况下什么时候休息?‎ ‎  生:我们在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 ‎  师:在9月份的日历表中,是星期六的有哪些日期?‎ ‎  生:是星期六的有9月3日、10日、17日和24日。‎ ‎  师: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个好朋友,他叫飞飞。听听他说什么。(师点击,屏幕上出现一个小男孩,同时声音:我叫飞飞,我周六、周日休息。我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他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我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她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听了飞飞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  生1:我知道了飞飞的父亲是工作3天休息1天,也就是每4天休息1天。‎ ‎  生2:我知道了飞飞和我们一样,也是在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的。‎ ‎  生3:我还知道飞飞的母亲工作1天休息1天,也就是每2天里有一个休息日。‎ ‎  师:飞飞想和父母一起去森林公园玩,他们可以选择哪一天?‎ ‎  生迟疑,看日历。‎ ‎  生1:他们可以10日去。‎ ‎  生2:不对,10日飞飞的父亲不休息。‎ ‎  师:我们可以在日历上做些什么,就可以很快很明确地知道飞飞他们全家什么时候共同休息呢?‎ ‎  生:可以在日历中把他们各自的休息日用标记标出来。‎ ‎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我们来试试,用一些符号在日历表中分别标记出他们三人的休息日。(师点击,出现日历表以及日历表上方的一段话。)谁愿意读读这段话?‎ ‎  生读:从9月1日算起,请用 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 标出母亲的休息日,用√标出飞飞的休息日。‎ ‎  师:小组里讨论一下,怎么做可以又快又准确。‎ ‎  (学生讨论)‎ ‎  师:好,你们可以在计算机上操作了,把相应的标记拖动到飞飞以及父亲、母亲相应的休息日里。‎ ‎  生小组或自己操作。‎ ‎  (师点击,转播某个小组屏幕上的内容)师:这是第三小组完成的。请他们讲讲是怎么想的。‎ ‎  生1:我们是这样想的。父亲是工作3天休息1天,所以是每4天就有1个休息日。第一个休息日是4日,第二个休息日就是8日,然后是12日、16日,依次类推。母亲是工作1天休息1天,就是两天有1个休息日,我们还发现,母亲的休息日都是双数。飞飞是星期六、星期日休息,只要在周六、周日的这两行都标上√就行了。‎ 生2:我们发现父亲的休息日都是4的倍数。母亲的休息日都是2的倍数。‎ ‎  师:你们都很善于思考。现在我们可以知道飞飞他们全家哪一天共同休息了吗?‎ ‎  生:他们全家在4日、24日共同休息,所以他们可以在这两天一起去森林公园玩。‎ ‎  师:在日历表中,我们除了能看到他们全家共同的休息日之外,还可以看到什么?‎ ‎  生:还可以看到飞飞和父亲共同的休息日、飞飞和母亲共同的休息日、父亲和母亲共同的休息日。‎ ‎  师:现在你们把他们各自的休息日以及他们共同的休息日输入到相应的圆圈图中。‎ ‎  父亲的休息日 母亲的休息日 飞飞的休息日 ‎  父子共同的休息日 母子共同的休息日 父母共同的休息日 全家共同的休息日 ‎  生自己操作。‎ ‎  (师点击,转播某小组的内容)师:这是第五小组完成的,帮他们检查一下。‎ ‎  生1:飞飞的休息日,我们填的和他们组的顺序不一样。他们小组是按日期的先后顺序填的,我们是先填周六的几个日期,再填周日的几个日期。‎ ‎  生2:老师,我们认为4日、24日是他们全家共同的休息日,不能再作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了。‎ ‎  生3:你说的不对。4日、24日既然是他们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父亲和飞飞当然是同时休息了,也应该是父子共同的休息日,同时也是母子共同的休息日,还是父母共同的休息日呢。‎ ‎  生4:我们同意他的观点。4日、24日是他们共同的休息日。‎ ‎  师:真不错。看来这个问题大家已经解决了。原来日历表中还蕴藏着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呢。你们还想继续探讨吗?‎ ‎  生:想。‎ ‎  (师点击,出现一个单独的9月份的日历表。7、8、14、15四个日期被红色矩形框框住。)师:请仔细观察这四个日期,你能发现什么?‎ ‎  生1观察片刻:老师,我发现7和8相差1,14和15 也相差1。‎ ‎  师:哦,这个小朋友是横着来观察的。很不错。‎ ‎  生2:我发现,竖着看,7比14少7,8比15少7。‎ ‎  生3:我是斜着看的,7和15 加起来是22,而8和14加起来也是22,这两个和是一样的。‎ ‎  师:你们太棒了!我们横着看,每行的两个数相差1;竖着看,每列的两个数相差7;斜着看,两个数相加的和与另两个数相加的和相等。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呢?再看一组数。‎ ‎  (师点击,在日历表中又框住四个日期。)请你们想想,这组数还存在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吗?‎ ‎  生观察片刻:老师,是的。横着看两个数相差1;竖着看两个数相差7;斜着看相加的和相等。‎ 师:你们还想以哪组数来进行观察,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们发现的规律。‎ ‎  (小组讨论。)‎ ‎  师:四个数有这样的规律。那么9个数呢?(师点击,日历表中框住9个数:‎ ‎  7、8、9、‎ ‎  14、15、16、‎ ‎  21、22、23)‎ ‎  生1高兴地:老师,我发现了!横着看,7和8相差1,8和9相差1,下一行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也就是每行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竖着看,7和14相差7,14和21相差7,其他两列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也就是每列相邻的两个数相差7。‎ ‎  师:你很棒,孩子。‎ ‎  生2:我也发现了,7和23相加是30,8和22相加也是30,9和21‎ ‎ 相加也是30。‎ ‎  生3:老师,7+15+23=45,9+15+21=45,8+15+22=45,他们的和相等。‎ ‎  师:你可真善于观察。‎ ‎  二、探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师:孩子们,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日历表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我们以后再去研究好吗?其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有很多呢,请你们选择屏幕上的两朵花,每朵花后面都有一个有趣的问题。你们看清要求,就可以进行操作了。‎ ‎  (生自由操作。)(师转播某个小组的内容)‎ ‎  师:这是第二小组完成的。我们先请他们讲讲是怎么想的。‎ ‎  生1:我们观察到,父亲是一步跨三个台阶,所以父亲踏到的台阶数应该是3,6,9这样的数。儿子是一步两个台阶,所以他踏到的台阶是2,4,6这样的数。他们都要踏到的第一阶是第6阶,都要踏到的第二阶是第12阶,也就是父子都要踏到的台阶的数是6的倍数。‎ ‎  师:同学们评价一下,他们观察的怎么样?‎ ‎  生2:他们说的很详细,观察地很正确。‎ ‎  生3:我们还发现父亲踏到的台阶的数都是3的倍数,儿子踏到的台阶的数都是2的倍数。‎ ‎  师:你们真棒。我们看看另一个有趣的问题。(点击,转播另一小组屏幕的内容)这是第一小组完成的。请他们讲讲是怎么想的。‎ ‎  生:我们观察到,1路车是每3分钟发一次车,所以从7时起,它发车的时间是7点03分,7点06分,7点09分,7点12分,7点15分,7点18分等这样。2 路车是每5分钟发一次车,所以从7时起,2路车发车时间是7点05分,7点10分,7点15分,7点20分等这样。1路车和2路车从7时起,同时发车的时间有7点,7点15分,下一个同时发车的时间是7点30分,他们每隔15分,会同时发一次车。‎ ‎  师:同学们可真棒!不仅善于观察,还很会动脑筋思考。‎ ‎  三、小结。‎ ‎  师:这一节我们探讨了一些与时间有关的数学问题,你们有什么感受吗?‎ ‎  生自由畅谈。‎ ‎  生1:我没想到生活中有这么多的数学知识。‎ ‎  生2:老师,原来数学也这么有趣,并不枯燥。‎ ‎  ……‎ ‎ ‎ 八 认识小数 文具店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和实际操作,初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回顾整数乘法的意义,通过类比、猜想,总结出小数乘整数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从多角度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概括能力,渗透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 情感目标: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积极思考的热情。引导学生在全身心的投入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感受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难点: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结果。‎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练习法、讨论交流法、讲授法、总结归纳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文具店一角”主题图、方格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相关知识,导入新课。‎ ‎1.口算(小黑板出示)‎ ‎15+0.4= 1.4+4= 3.7+5.2= 6.3+8.9= 15×4= 125×8= 1000×2= 7×11= 9+9+9+9+9=( )×( )=( )‎ ‎5×2表示( )。‎ ‎2.提问:你能结合算式说说整数乘法的意义吗?‎ ‎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 ‎3.揭题,这节课我们来探索小数乘法的意义。‎ 板书:文具店-----小数乘法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在黑板的一角粘上各种学习用具,演示文具店一角。‎ 有一家文具店开业啦,这是老师调查到的文具店的部分文具和价钱。仔细观察,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指多名学生回答)‎ 铅笔每枝0.3元 直尺每把1.06元 笔记本每本3.15元 钢笔每支6066元 …… ①每本笔记本多少元多少角多少分?‎ ‎②每支钢笔多少元多少角多少分?‎ ‎③买2枝铅笔多元? …… (通过购物情境,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咱们选一个来解决。买4支铅笔一共需要多少钱?‎ ‎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几种方法?‎ 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同桌互相交流后汇报:‎ 方法1: 0.3+0.3+0.3+0.3= 1.2(元) ‎ 方法2: 0.3元=3角 3×4=8(角) 12角=1.2元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结果,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4.提问: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指导列出乘法算式:0.3×4‎ ‎5.引导生观察这几种方法,说说0.3×4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4个0.3相加的和)‎ ‎6.归纳总结出小数乘法的意义。‎ 引导生观察这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它们都是在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那么小数乘法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 ‎(把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做对比,使学生运用类推、迁移的能力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三、运用模型,深化拓展。‎ 请一名同学来当售货员,其他同学买文具,通过演示买文具情景,深化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请同学们完成书上的“练一练”,完成后与同桌交流。‎ ‎(1)汇报“练一练”‎ ‎ 对正确的方法给予鼓励表扬,不正确的方法进行引导纠正。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 ‎2.填空(小黑板出示) 0.5+0.5+0.5=( )×( )=( ) 0.6×5=( )+( )+( )+( )+( )=( ) 0.4+0.4+0.4+0.4+0.4=( )×( )=( ) (练习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 五、总结回顾,实践应用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再次总结小数乘法的意义。‎ 五、布置作业 ‎1.计算 ‎0.4×4 0.08×5 8×0.9 1.3×2‎ ‎0.01×25 0.4×10 2.3×2 0.6×9‎ ‎2.每千克苹果3元,2千克苹果多少元?1.5千克呢?‎ ‎3.王师傅每小时加工零件8个,他2.5小时加工零件多少个?‎ 六、拓展延伸,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后请同学们用心观察一下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今天我们所学到的知识。‎ 货比三家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以及同伴交流的过程。‎ ‎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  3.经历与同学交流独立算法的过程,体验合作学习、共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能熟练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其小数比较的方法与策略。‎ 教学过程 ‎  一、情节引入。‎ ‎  1.师:同学们,你们在买东西或者陪爸爸妈妈买东西时,你有什么经验,或者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  生可能有的回答:‎ ‎  (1)买东西时,要会讨价还价……‎ ‎  (2)买时还注意东西的质量……‎ ‎  (3)买一样东西时,要多跑几家店,挑最便宜的一家买……‎ ‎  2.师: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我们在买东西,一般都要多走几家店,看看哪家的最便宜,再买,也就是要货比三家。今天我们就来货比三家,板书:货比三家。‎ ‎  二、讲授新课,学习新知。‎ ‎  1.开学了,你们都需要买一些文具,今天我来介绍三家文具店:奇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豆豆文具店。出示图片。‎ ‎  2.谁愿意来当奇奇、丁丁、豆豆,来介绍一下他们文具店里的商品及价钱?‎ ‎  3.师:淘气和笑笑想去买文具盒,你认为到哪家去买好呢?(提醒:文具盒是一样的)‎ ‎  学生思考后可以和同桌讨论。‎ ‎  4.提问:为什么要到奇奇店去买呢?你是怎么比较的?(大部分学生能够看出奇奇店的要便宜。)小组之间交流,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 ‎  学生可能有的方法 ‎  (1)奇奇店的只要4.9元,丁丁店的却要5.1元,4.9比5.1元要少。‎ ‎  (2)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4元9角小于5元1角。‎ ‎  (3)5.1元比5元大,4.9元比5元小,所以4.9小于5.1。‎ ‎  师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结:先比较小数点前面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大的就大,如果还相同,那我们要比较小数点后的第二位,就这样比下去。‎ ‎  5.小数点的后面末尾有0的写法:‎ ‎   4.90元可以写作4.9元 ‎   5.10元可以写作5.1元 ‎  6.看着这张图片,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  (1)同桌之间互相提问,互相解答。‎ ‎  (2)全班集体交流。‎ ‎  在三个小数比较的过程中,多让几个学生说说,加深同学们在头脑中的印象。‎ ‎ 三、练一练。‎ ‎  1.书本第83页第3题。比较大小。‎ ‎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选几道让学生说一说。‎ ‎  2.到哪个商店买毛巾便宜?‎ ‎  (1)学生独立思考,到哪家店便宜。‎ ‎(2)说一说为什么?并说出比较的方法?‎ ‎ (3)你还想买什么?到哪个商店去?‎ ‎  3.独立完成计算题,并集体反馈。‎ ‎  五、实践活动。‎ 到商店调查3种商品的价格,做好记录。与同学们比一比同一种商品的价格,‎ 存零用钱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2.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并知道每种单位的人民币各有那些。 3.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初步学会使用人民币购物。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和节约用钱、不乱花钱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元是元、角、分,并知道每种单位的人民币各有那些。 教学难点: 会灵活使用人民币购物。 教学准备: 各种面值人民币的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师出示玩具猪问同学们:瞧,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学生回答玩具猪),猜一猜它是用多少钱买来的,(点几名同学猜)师鼓励:同学们猜的很好!‎ 二、说人民币的用处 1.师: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会用到钱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自己使用的例子。‎ 生:(买吃的东西的时候。买衣服的时候。买车,给车加油用到钱。妈妈发工资。)‎ 师鼓励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 2.师:老师这也有些例子,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课件)(上车投币;到超市购物。)‎ 师: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你们有过坐公交车和到超市去买过东西的经历吗?一定有,那么你们买东西的钱从哪儿来的那?(学生说爸妈给的、自己的压岁钱等)。‎ ‎3.让学生观看第3幅图并提问:你们看,小朋友在做什么那?存钱是为什么?你有零花钱吗?你有存钱的习惯吗?‎ 师:零花钱除了可以用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以外,还可以用来干什么?(点名学生答)。‎ 学生想不出,这时师出示小朋友存零花钱课件问学生,师提醒前年汶川地震你们把你们的钱拿来干什么了?(学生答献爱心)。‎ 教育学生养成存钱的良好习惯,告诉学生积少存多、不乱花钱的道理,别人有需要帮助时可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将平时零花钱攒起来,将这些钱用来办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如买书,捐赠给贫困的同学。‎ 师:看来钱的用处非常大,我们的生活中处处要用到钱。小朋友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吗?‎ 生:人民币。‎ 师:对,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人民币。‎ 三、认识人民币 ‎(一)、认一认    1.师:课前老师先让小朋友们简单的认识了人民币,并准备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请每个小组的同学把学具拿出来。‎ ‎2.师:你们都认识那些人民币呢?同坐的几个小朋友合作把你认识的钱拿给对方看看,看谁认得最多。(老师巡视并提醒边认边说说是怎么认识的)。‎ ‎3.师:刚才我看到小朋友们认得都很不错,那么我来考考你们,到底认识哪些人民币。出示各种面值的课件分别问学生。‎ ‎4.师:小朋友真了不起!认识这么多人民币。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说说你是怎样认识它们的?(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生1:我是根据颜色认的,我知道100元是红色的。 师:你说得很对,那是不是只有100元是红色的呢?只根据颜色认行吗? 生2:我是根据大小认的,大点的是100元的,小点的是1元、2元的。 师:那差不多大的怎么区分? 生3:我是根据上面的数字认的? 师:只看数字行吗?那1元和1角都写着1。 生4:除了看数字还要看上面的汉字。 师:数字后面都有哪些汉字? 生5:有圆、角、分。 师板书:圆(元)角、分,这就是人民币的单位,一齐读一下。 5.师:你们静静地观察这些人民币,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小秘密? 生1:我发现上面有毛主席的头像。师介绍毛主席让学生了解他是个伟大的人物,教育学生更要爱护人民币   生2:我发现上面有花卉。 生3:我发现上面有国徽。 6.师:“国徽”你找到了吗?你在哪还看见过??(在警察衣服和警察车上或是天安门上看到过),(它是我们国家的标志,所以我们在使用人民币时一定要爱护它,不要乱写乱画同时我们小朋友要勤俭节约,不能浪费一分钱。‎ ‎7.师:识记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这样的人民币你还能认识它的面值是多少吗?课件出示不全的人民币,让学生来认一认。‎ ‎8.接下来请同学们打开书46—47页,看看书上的人民币都认识吗?你发现书上的人民币和我们平时看到的人民币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回答出它们左下角有一条红色的斜线)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学生答出这是样币)师述:样币是不可以用的。   ‎ ‎(二)、分一分。‎ 课间出示各种放得凌乱的人民币录像 ‎ ‎1.师:同学们你们看 这么多的人民币都放在桌子上面,小朋友们觉得怎么样?(学生答很乱)如果我要带钱去买我想要的东西,我能随便把这些钱就这样放在钱夹子里吗?(学生说不能)我们得怎么办?(学生答须理整齐)。‎ ‎2.请同学们按规律分一分,把钱摆整齐。(先自己想一想可以怎么分?再和同桌商量商量,一起在桌子上把它整理好)‎ 小组代表发言,点名各种分法不同的学生到讲台前分给同学们看并介绍出你们组是怎样分。‎ 师: 哪个小朋友愿意来分一分?说说你按什么来分的?‎ 生:按数字分。‎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硬币纸币分。‎ 生:按元、角、分来分。 ‎ 师: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名称,谁来给他们三兄弟排排队?‎ 生:元是老大,角是老二,分是老三(随小朋友说,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 由学生的分类引出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板书: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师:同学们整理得都不错,不过小朋友们要注意,因为人民币有很多人都用过,上面难免会留下病毒和细菌,所以为了保障小朋友们的健康,要养成用完人民币及时洗手的好习惯。‎ 小朋友说得真好!下面打开课本55页 ,书上的人民币你都认识吗?‎ ‎(三)、简单的角与角的换算 ‎1.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了人民币按单位可以分成元、角、分,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让我们来做一个换钱游戏 ‎(课件出示)一张两角可以换--( )张一角,一张五角可以换--( )张一角。‎ 师:(教师演示换2角,请小朋友拿自己准备的钱上来换!)‎ 同桌小朋友动手相互换一换 5角 (教师巡视)‎ 师:(汇报成果)谁愿意上来表演给大家看一下?‎ ‎(分别请两个小朋友上讲台拿5角与其他小朋友换1角)‎ 师: 换好了吗?你是怎么换的,谁愿意来告诉老师?(分别请3组小朋友)。‎ ‎2.学习1元=10角 师:老师这里有些玩具,一元一个,谁愿意来买?‎ ‎(将学生来买的钱拿给小朋友看,说明小朋友拿1元的方法可以有多种)‎ 师:老师可以卖给他吗?还有不同的付法吗?(进行3-4组,用不同的分法进行)‎ 师:我们从来买的小朋友付的1元钱中发现什么?‎ 师:对,不管用什么方法付,是不是加在一起都是10角?‎ ‎1元=10角 (板书,课件出示)‎ 师:那你们能猜猜1角等于多少分吗?用你手里的学具来验证一下。‎ 生:1角=10分(师板书)‎ ‎3.师:好!下面我们来看这些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练习 20角=( )元 3元=( )角 1元2角=( )角)‎ ‎(四)游戏,逛超市 师: 你们想不想用手里的钱去买你想要的东西?‎ 师:好!下面我们去小小超市逛一逛,请一个小朋友来当售货员,谁愿意(准备卡通售货员的帽子)‎ 师:谁愿意来买,带上你需要的零用钱!‎ ‎(操作中,教师指导:你把他的钱数了吗?问售货员:你觉得当一名售货员责任是什么?并穿插进行礼貌教育)‎ 师:下面小组合作,先请小组长当售货员,四人轮流,两人买,一人监督,付钱的数目对否?‎ 师:小朋友都用自己手中的钱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以后小朋友可以不要每件事情都麻烦爸爸妈妈,有些东西可以自己去买,但我们自己的零花钱不能乱用,要积累起来,用在该用的地方,好吗?‎ 四、存零用钱 ‎1.学生自学课本上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淘气两个月一共存了多少零用钱?‎ ‎(2)淘气想买一个29.9元的书包送给灾区小朋友,他至少还要存多少钱?‎ ‎2.完成后教师讲评。‎ 五、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人民币,你们学会了什么?老师希望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肯定有很多小朋友会独立到使用人民币了,但我们还是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不要乱花钱。‎ 六、作业设计 寄书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法计算可以解决简单问题。‎ ‎2.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3.体验只需估算就能解决的此类题型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计算小数加减过程中的进位和退位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知道吗?英才小学的小红同学参加了手拉手结对子活动,星期天她到邮局给她的好朋友寄去了两包书,邮递员告诉了她每包书需要多少邮费,可小红不知道一共需要付多少钱,你们能帮帮她吗?‎ 投影出示情景图。‎ 探究新知。‎ 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 师:通过观察情景图,你们了解到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小红寄的两包书的邮费分别是1.6元和12.8元。‎ 生2:我还知道:小红不知道一共需要付多少邮费?‎ 先进行估算。‎ 师:小红大约一共需要多少元的邮费?所需邮费一定不会多于多少元?一定不会少于多少元?‎ 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分组讨论。‎ 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师总结:小红所需邮费不会多于15元,不会少于13元。‎ 解决情景图中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师巡视。‎ 小组长展示本组的解决方法。‎ 第一种:1.6元=16角 12.8元=128角 16角+128角=144角=14.4元 第二种:1元+12元=13元 6角+4角=10角=1元 13元+1元=14元 第三种:1.6+12.8=144元 ‎1.6‎ ‎+12.8‎ ‎-----------‎ ‎14.4‎ 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计算两包邮费相差多少元?‎ 师鼓励学生用第三种方法去做。‎ 让学生独立去做,师巡视。‎ 展示做题情况。‎ ‎12.8—1.6=11.2(元)‎ ‎12.4‎ ‎ 1.6‎ ‎————‎ ‎11.2‎ 答:2包邮费相差11.2元。‎ 总结小数加减法的法则。‎ 师: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列竖式时,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投影出示该法则。‎ 巩固练习 基本练习。‎ 提高练习。‎ 拓展练习。‎ 小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说一说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寄书 ‎1.6+12.8=14.4(元)‎ ‎1.6‎ ‎ +12.4 ‎ ‎ ————‎ ‎14.4‎ 答:一共需要14.4元。‎ 能通过吗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人民币的单位及温度的单位。‎ ‎2.能对长度单位等作初步估计。‎ ‎3.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对长度单位等作估计 教、学具准备:‎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温度计。‎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数学书长大约是()厘米,宽大约是()厘米。‎ ‎2.让学生量一量黑板的长度。(通过量一量,让学生发现用学生尺子不方便)‎ ‎3.老师拿出一把米尺,让学生量,让学生发现认识到量黑板等长的物体的长度时,用长的尺子比较方便。直接说出:我们把这把尺子的长度叫做米尺。 ‎ ‎4.让学生小组观察认识认识米尺。观察米尺上有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米尺上也有刻度线、米尺上也有数字、每两个数字之间的间隔都是一样的、还是和学生尺子一样把零刻度线作为起点。‎ 教师揭示:我们把这统一把尺子的长度叫做一米,长度是一米的尺子叫做米尺。‎ ‎5.教学生认识温度计。‎ 二、一米到底有多长呢?‎ ‎(1)学生拿出自己 的米尺,用两手掌夹住米尺的两端,说说两手间相距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2)说说1米大约有几枝铅笔长、有几本数学书的长。‎ ‎(3)用米尺比比自己的身高,1米到自己身体的什么地方。‎ ‎(4)用米尺量量课桌长的一边,看比1米长还是比1米短。长(短多少)?(用手比划)‎ 说明:课桌长的一边接近1米。你还能说出大约长1米的物体吗?‎ 学生讨论生活中大约是一米的长度的物体。‎ 三、出示教册图示,提问卡车能不能通过呢?‎ ‎1.说说3.25米和3.5米有多高呢?‎ ‎2.指名字举例,让学生感受长度。‎ ‎3.教师指导完成讨论。‎ ‎3.拓展、活动 教师指出:在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时我们除了可以用米尺量,随着人们的实际需要还发明了软尺和卷尺等。‎ 告知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活动:学生可以互相量一量身高,或选择教室的物品量。‎ 四、巩固练习。‎ 五、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利用课余时间量一量篮球场的长和宽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实践一下。‎ 七、板书设计 能通过吗 ‎3.5-3.25=‎ 课后反思:‎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册分析 新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册一共安排了八个单元,其中数与代数包括:混合运算、加与减、乘与除、乘法、年月日和认识小数。图形与几何包括:观察物体、周长。除此之外,还有“数学好玩”、“整理与复习”和“总复习”。 ‎ ‎“观察物体”设计了两个课时,从更多的不同位置观察一个或两个物体,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想象、推理、模拟、观察、验证,获得丰富的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以此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综合与实践”设计了“校园中的测量”,引导学生选择合适工具和方法在开展测量活动,经历活动全过程,积累实际活动经验,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整理与复习”、“总复习”按照整套教材的整体编排重新设计,具体设计思路请见整套教材的修订方案。‎ ‎1.借助画直观图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体会“化繁为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 ‎《标准》明确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册教材特别注重运用画直观图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数学信息,理清数量关系,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通过画图方式呈现、筛选有用信息,进而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在 观察、解释和比较中体会“化繁为简”的过程,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本册教材在前几册教科书已有渗透和铺垫的基础上,力求突破以往的呈现形式,结合生活或具体情境,不仅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即:“从哪里来”;还在试一试和练习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算式寻找生活中的原型的活动,即:“到哪里去”。从不同的角度诠释每个算式所表示的实际含义,理解其意义,增强应用意识。‎ ‎2.借助最熟悉的生活原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探索计算方法。‎ 小数是十进分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根据十进制的位值原则,把十进分数仿照整数的写法写成不带分母的形式,就是小数。相比分数,小数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更加广泛,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接触到过一些小数。因此教材安排先学习小数,再学习分数。‎ ‎“元、角、分”是小数的一种常见的、直观的的现实模型,学生生活中有接触,并不陌生。因此教材主要利用元、角、分与小数之间的关系,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小数,并结合购物情境来应用小数。 ‎ 无论是“认识小数”还是“小数简单的计算”,大都在购物情境中进行, 借助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关系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表示单价的小数的实际含义;理解计算小数加减法为什么数位对齐的道理。‎ 为丰富对小数的认识,教材还借助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十进关系,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小数。教材选择 “能通过吗” 这一学生熟悉的情境,在理解用小数表示的“栏杆和汽车”高度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小数。 ‎ 教学时需要注意,本单元只是借助元与角之间、米与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初步渗透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关键的问题是把1角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1角=( )元;把1分米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1分米=( )米。一旦突破了这个难点,其他问题就容易了。例如,由1元=10角,1角=0.1元,就可以推知10个0.1元等于1元等。但是,在这里不用介绍“一位、两位小数”这样的概念,也不用抽象出“10个0.1是1”这样的结论。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体会即可。‎ 整套教材在注重科学完善知识体系的同时,更关注了教材的潜在功能,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学本,教师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教材,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沿着有序的知识链条,在读教材、学知识、促能力的过程中,逐步的学会学习,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 混合运算 小熊购物 学习目标:‎ ‎  1.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引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试题。‎ 学习重难点:‎ 掌握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学 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课时:2‎ 教学准备:挂图,实物,课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  一、切入举偶 ‎  1、出示课件,故事引入。‎ ‎  2、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  谁能用故事的形式说出这幅图的图意。‎ ‎  二、对话平台 ‎  1、说一说。‎ 通过看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1) 同学们,请你也仔细观察一下超市的东南角,看一看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  (2) 如果你是小顾客,你想买些什么东西呢?指名汇报。‎ ‎  (3) 如果只允许你买两种食品,每种食品数量不限,你又准备买些什么呢?指名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可板书问题。‎ ‎2、算一算。‎ ‎  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运算顺序。‎ ‎  (1) 仔细看图,说一说小熊买了什么食品?‎ ‎  (2) 那么小熊该付多少钱呢?请你来帮它算一算。‎ ‎  学生独立解答后再小组交流汇报。‎ ‎  (3) 说一说有加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什么?‎ ‎  (4) 教师介绍脱式计算的格式及方法。‎ ‎  三、学中做 ‎  1、 做一做。‎ ‎  (1) 大家真聪明。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黑板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吗?‎ ‎  任选一题,做一做。‎ ‎  (2) 指名汇报。‎ ‎  2、 想一想,议一议。‎ ‎  通过小组探究,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  熊妈妈有20元钱,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 ‎  (1) 试着做一做。‎ ‎  (2) 小组议一议。‎ ‎  (完全放手,给学生自学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本题既可以用两个算式解答,也可以合并成一个算式解答)‎ ‎  (3) 说一说。‎ ‎  结合刚才的练习,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  (引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情况下,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  3、 试一试 ‎  (1) 如果用20元钱买3瓶饮料,应朝晖多少钱?‎ ‎  (2) 如果用50元钱买7包花生,应找回多少钱?‎ ‎  (通过试一试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含有乘减的运算顺序。)‎ ‎  四、做中得 ‎  1、综合练习。‎ ‎  (1) 完成试一试的第(1)题。‎ ‎  (2) 完成试一试的第(2)题。‎ ‎  (3) 完成做一做的第(3)题。‎ ‎  2、全课总结。‎ 提问: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说一说 通过看图获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1)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一下超市的食品专柜,看一看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到信息。(出示食品单价课件)‎ 生:面包每个3元 饼干每包4元 饮料每瓶6元 花生每包7元 糖果每袋5元 ‎(1)如果你是小顾客,你想买什么东西呢?(指名回答)‎ ‎(2)如果只允许你买两种食品,每种数量不限,你又准备买什么呢?‎ ‎2、算一算 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运算顺序 ‎(1)仔细看图,说一说小熊胖胖买了什么食品?(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再小组交流汇报)‎ ‎(2)那么,小熊胖胖该付多少钱?请你帮它算一算。‎ 教师引导学生把分步式写成综合式。‎ 说一说既有加法又有乘法的算式中,要先算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3×4+6或6+3×4各表示什么意思?)‎ ‎(1)引导学生用脱式计算 ‎3×4+6= 6+3×4=‎ 提问:以上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含有乘法和加法的计算的分布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想一想,议一议 ‎(1)小熊乐乐有20元钱,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出示乐乐课件)‎ 同桌互相探究,并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2)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 二、课堂延伸(巩固练习)‎ ‎(1)出示饮料课件 ‎(2)说一说,下面各题要先算什么?然后再解答。‎ ‎50-4×5= 7+6×2=‎ ‎7×3+4= 6×9-7‎ 学生练习本中完成解答。‎ 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强调书写格式。‎ 三、课堂总结 课后反思:‎ 买文具 学习目标:‎ ‎ 1.通过“买文具”的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难点:‎ ‎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 法:引导发现 学 法:探究学习 教学课时:2‎ 教具准备:口算卡 学习过程:‎ ‎ 一、复习 ‎1.口算(开火车)‎ ‎ 40÷8 28÷7 36÷6 24÷8 81÷9 15÷3‎ ‎ 2.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顺序式什么?‎ ‎ 二、探索新知 ‎ 出示P5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 1. 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 2. 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问题,并着重注意: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 3. 解决问题。‎ ‎ (1)列算式。‎ 笑笑: 18÷3+4 每本算数本现价比原价便宜:3 -10÷2‎ ‎=6+4 =3-2‎ ‎=10(元) 答:(略) =1(元)答:(略)‎ ‎ (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 小组讨论:3-10÷5 表示上意思。‎ ‎ 算式“3-10÷5”中的“10”表示5本算术本10元,“10÷5”表示1本算术本多少元。所以“3-10÷5”表示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因此计算“3-10÷5”的时候,应先算10÷5=2,再算3-2=1,用脱式计算式 ‎ ‎ (3)引导学生发现:有减法又有除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 ‎ 4.尝试解决问题。‎ ‎ (1)提问:买1本算术本和1本英文本共花多少元?‎ ‎ (2)让学生独立解答。‎ ‎ (3)订正,并引导学生发现:既有加法又有除法的两步计算式题,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 5.小结: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 三、巩固练习 ‎ 1.P6“试一试”。先说运算顺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 2.P6“练一练”。先帮助学生理解图意,后放手独立完成。‎ ‎ 四、总结 ‎ 五、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买文具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 2.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开火车)‎ ‎ 40÷8+2 28÷7+3 36÷6+3 24÷8+7 81÷9+4 ‎ ‎15÷3+8‎ ‎2.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除加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顺序式什么?‎ 二、解决问题 ‎ 1、钢笔每只7元 圆珠笔每支6元 ‎ 自动笔原价每支5元,现价4支12元 淘气上次买了2支钢笔,花了16元,淘气买的钢笔比现在文具店里的钢笔每支贵了多少元?‎ (1) 说说解题思路(同桌之间)‎ (2) 独立完成 ‎ 2、结合上面的情景说说下面的算式的意思,并算一算。‎ ‎ 3x7+12 5-12÷4‎ 三、巩固提高 课本第6页“练一练”1、2、3‎ 小组检查 四、课后小结 买文具 ‎(第三课时)练习课 学习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 2.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开火车)‎ ‎ 40÷8+2 28÷7+3 36÷6+3 24÷8+7 81÷9+4 ‎ ‎15÷3+8‎ ‎2.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除加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顺序式什么?‎ 二、解决问题 ‎1、‎ 鲜花图片每套20元,一套4张 风景图片每张2元,一套4张 鲜花图片每张3元,一套4张 (1) 每张风景图片比没张鲜花图片便宜多少元?‎ (2) 一套风景图片和一套动物图片一共多少元?‎ (3) 请你再提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2、课堂达标 配套练习册 第三页 1、2、3‎ 三、课后小结:在混合运算中应该注意什么 四、课后反思 过 河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小括号的产生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2、通过“过河“的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养成在做四则混合运算题目的时候先看运算顺序在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和实物展示图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难点:探索小括号的运用过程,能利用小括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课时:2‎ 教法:指导练习 学法:练习交流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口算 6×9= 30+15= 42÷6=‎ ‎2 、脱式计算 7×2+30 46-6×4 63÷9+7‎ ‎  二、解决新知 ‎  1.合作探究数学问题。小组根据提供的数学信息,自行编写完整的数学问题。根据问题讨论解决的办法?‎ ‎  例如:二年级,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准备坐船过河,每条船限乘客9人,他们至少需要几条船?‎ ‎  2.展示思维,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 思维:总人数----限乘客人数----需要多少条船 ‎  分步计算:‎ ‎  29+25=54(人) 54÷9=6(人)综合算式:29+25÷9‎ ‎  你有怎样的办法呢?这里我们需要先计算加法。‎ ‎  引入:“( )”----小括号----先计算小括号,再计算除法。‎ ‎  看看这样的方法,计算结果怎样呢?学生独立完成,感受这样的方法带来的成功喜悦。‎ ‎  (29+25)÷9‎ ‎  =54÷9‎ ‎  =6(条)‎ ‎  答:至少需要 6条船。‎ ‎ 理论,记忆理解: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分段理解,记忆)‎ ‎  三、体验知识,形成模块 ‎  完成P9中的“连一连”第2题。‎ ‎  5×(36-29) (83-35)÷6 94-(25+19)‎ ‎  完成之后,再次体验: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 ‎  四、课堂小节 ‎  五、作业设计 ‎  1.记忆: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 ‎2.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课后反思:       ‎ 过河(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小括号的产生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2、通过“过河“的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养成在做四则混合运算题目的时候先看运算顺序在进行计算的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难点:探索小括号的运用过程,能利用小括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2+13)÷5 12+45÷9 3x5+10 72÷9+12‎ ‎2、回答:混合运算里面有括号,应该怎么算?‎ 二、解决问题 ‎1、大班车限乘46人,小班车限乘8人,‎ ‎(1)一共70人,先坐满大车,剩下的坐小车,至少需要多少辆小车?‎ ‎ a、解题思路(同桌之间说说)‎ b、独立解决问题 ‎2、看看说说,用(70-46)÷8还能解决什么问题?‎ 已经看了46页,余下的想用8天看完。平均.......‎ ‎70页 书包每个46元,日记本每本8元,有70元,买一个书包,余下的钱......‎ 三、当堂检测 课本第9页第1、2题 四、谈收获 课后反思:‎ 二 观察物体 看一看(一)‎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 ‎2、能力目标: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3、情感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 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小正方体、小黑板、课件、小正方体。‎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观察法、操作法、自学法、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笑笑和淘气就进行了一个游戏,非常有趣,你们想看吗?‎ 二、探索新知 ‎(一)出示自学目标:(小黑板出示)‎ ‎ 在观察、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二)操作活动一——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1、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淘气和笑笑搭立体图形的游戏过程,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说游戏的方法,教师适时提出游戏的规则和要求。‎ ‎2、师生游戏。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试搭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 ‎3、学生同桌间游戏,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作活动进行交流。‎ ‎4、学生交流。‎ ‎(三)操作活动二——提问、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 ‎1、师生活动示范。‎ ‎2、学生同桌间开展游戏。‎ 三、 学习检测:课件出示。(教师自编图完成下面各题)‎ ‎1、搭一搭,看一看。找出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正面画“√”,上面画“○”,侧面画“△”)‎ ‎2、下面的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搭一搭,连一连。‎ 从侧面看到的形状是 的图形有( )个,分别是( )。‎ ‎3、搭一搭,填一填。‎ 填图号。‎ ‎⑴、从侧面看是图A的有( )。‎ ‎⑵、从正面看是图B的有( )。‎ ‎⑶、还有什么样的立体图形从侧面看是图A?还有什么样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是图B?想一想,搭一搭。‎ ‎4、下面的立体图形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四、教师精讲点拨 教师针对学习检测情况进行精讲。‎ 五、学生全课总结,拓展升华 说一说:今天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练习:教材第15页的练习题。‎ 七、作业布置:‎ ‎1、搭建组合图形,并从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2、完成p14页“练一练”4道题目。‎ 八、板书设计:‎ 搭一搭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课后反思:‎ 看一看(二)‎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力目标: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3、情感目标: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法:引导复习法。‎ 学法:自主学习、练习法。‎ 教学准备:水杯、牙膏盒、每人至少准备两个小正方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同学们,昨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把你学到的知识告诉老师和同学好不好? ‎ 二、出示自学目标:‎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三、叫人说说课本p15页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笑笑说她看不到牙膏盒,她说的对吗?‎ 四、出示自学自导:(8分钟)‎ ‎1、教师说明活动要求——猜一猜、搭一搭,学生分小组讨论拼搭方法并拼搭。‎ ‎2、教师发出指令:用4个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有3个正方形。‎ ‎3、教师发出指令:从上面看有4个正方形。‎ ‎4、教师发出指令:从侧面看有2个正方形。‎ ‎5、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自己新搭的立体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五、反馈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所拼搭出的形状。‎ ‎2、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学生分小组相互指令做拼搭游戏。‎ 六、精讲: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精讲。‎ 七、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拓展延伸:观察家里的物体,比如冰箱,电视机等,观察后画出正面、上面、侧面的平面图形。‎ 九、作业布置:练一练1234题。‎ 课后反思:‎ 捐书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捐书活动”这一活动,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发展从表格中获得信息,提出问题及估算的能力。‎ ‎3、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 在交流连加算式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提倡算法多样化。‎ 教学准备 教 具:小黑板、小奖品、算式卡片、商品卡片、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切入:‎ 玩中学 ‎1、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统计图,学生自主观察、讨论,启发学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1) 出示图表。这里就是当年我们学校捐书情况的统计表。谁能告诉大家通过这张表你知道了什么?‎ ‎(2) 你们能提出和加法有关的问题呢?‎ A、一、二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118+104=222(本)‎ B、二、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104+95=199(本)‎ C、一、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118+95=213(本)‎ ‎2、想一想。‎ ‎(1) 三个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列式:118+104+95=‎ ‎(2) 仔细观察这个算式,它和以前学的不太一样。你能不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 ‎(3) 估算。老师请大家先来估计估计,大约会有多少本?‎ ‎(4) 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3、算一算。‎ 你们认为自己估计的准不准呢?好,请你拿出练习本,动手算一算。‎ 把你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和好朋友交流一下。‎ ‎3、做一做 ‎4、(1)后来呀,我们的兄弟学校东宇小学也发起了捐书活动,这是他们的捐书情况,估计一下,他们捐了多少本?‎ ‎(2)汇报算式,结果。‎ 二、学中做 ‎1、计算比赛,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完成练一练第4题。‎ ‎(1) 独立思考,什么叫买1000送100?‎ ‎(2) 小组交流。‎ 三、课堂总结。‎ 课后反思:‎ 捐书活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发展从表格中获得信息,提出问题及估算的能力。‎ ‎2、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 在交流连加算式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提倡算法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口算 ‎100+130= 200+140= 150+30= 300+240=‎ ‎200-150= 350-240= 860-460= 512-12=‎ 2、 说说你是怎么估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 二、 解决问题 ‎ ‎ 1、‎ ‎ 每袋50块 每袋100块 每袋150块 ‎ (1) 要买200块糖,可以怎么买?(想出两种办法)‎ (2) 如果每种糖各买2袋。够500块吗?‎ A、 独立思考,和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B、 完成(1)(2),并交流 2、 课本18页第4题 三、 巩固提高 配套练习册12页“夯实基础”第3题 四、 谈收获 课后反思:‎ 运白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运白菜”的具体情境,探索三位数连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过程中,思考、体会择优方法的方便之处,从而能灵活地选择最佳策略进行解题。‎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反复检验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 ‎1、发展提出问题、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际操作和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 认识和了解连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并探索其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小奖品、算式卡片、商品卡片、直尺。‎ 教 法:‎ 学 法:‎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李老师邀请到淘气与笑笑一起到郊外农场去秋游,你们愿意和我们一起去玩玩吗?看!白菜地里农民伯伯正忙着收白菜。淘气与笑笑在这里找到许多数学信息,你猜猜他们找到哪些数学信息?谁愿意告诉大家。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让学生先看主题图,自己独立思考,与同桌交流自己所提的数学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理解图意,提出问题 师:原来有850棵,运走两车后,求还剩多少棵?(师板书出完整的题目)能一步完成吗?(不行)该怎样列式? (二)计算,解决问题 生1:850-256-280 生2:850-280-256 ‎ ‎ =594-280 =562-256 =314(棵) =314(棵) 生3:850-(280+256) 生4:850-(256+280) =850-536 =850-536 =314(棵) =314(棵) 师:强调计算时要注意进退位问题,做到认真、细心。 师:说出式子中各数各步所表示的意思? 小结:生1和生2所提出850-256-280和850-280-256都表示从总棵数中去掉第一车后,再从剩下的棵数中再去掉第二车,得出最后的剩下棵数。 生3和生4提出850-(280+256)和850-(256+280)都表示从总棵数中去掉第一车和第两车的总棵数的和,得出最后的剩下棵数。 师:两种计算方法进行对比,你们能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吗? 小结: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板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连减”的两种计算方法。 三、练习: 试一试 ‎ ‎1000-207-168 436-179-36 ‎ ‎456-278-132 930-(80+480) ‎ ‎368-(168+127) 1000-185-145‎ ‎(1)妈妈买了一件衣服和一顶帽子,付给售货员200元,应找回多少钱?‎ ‎(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 指明学生说出如何列式,集体订正。‎ ‎ 3. 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1)368+235 (2)712-284 (3)94+438 (4)432-158‎ 指明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4. 小军的爸爸是一位出租汽车司机,星期一出车时,里程表的读数是35千米,每天收车时,小军都记录了当时里程表读数,共记录了五天。(单位:千米)‎ 练一练1.‎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 162‎ ‎ 410‎ ‎745‎ ‎ 745‎ ‎ 928‎ 四、今天你们都有什么收获?谁愿意来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这两个数的和。无论用什么方法去计算,计算时注意进位与退位,做到认真、细心。‎ 五、教师总结。‎ 六、作业设计 ‎1、淘气和笑笑在菜地里学到了新知识,高高兴兴地往前走,他们来到池塘边,饲养员告诉他们,这里养了800只鸭子,白鸭子有250只,花鸭子有350只,黑鸭子有多少只? 2、离开了池塘,来到植物园,花农伯伯告诉他们这里种了1000枝玫瑰花,红玫瑰和黄玫瑰的枝数都是320枝,剩下的是白玫瑰,白玫瑰有多少枝? (两种方法计算)‎ 课后反思:‎ 节余多少钱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乘法的意义,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具体情境中应用乘法,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口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磁力板、图片、胶卷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亲爱的同学们,2009年,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约二亿三千万人,城市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劳动。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一家人是如何节钱的。‎ 二.探究—合作—交流 1、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口算方法 (1) 引导学生观察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2)分析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之间交流。 (3)以小组形式反馈问题,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帮助解决。(引出问题“八月结余了多少钱?”) 【意图: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引出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4) 探究“八月结余了多少钱?”这个问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之后和小组交流。‎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先独立列式计算800+185-745或800-745+185,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汇报。‎ ‎(5)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交流中教师鼓励算法不同的同学。    对于带有一般性的计算方法应引导学生予于关注。 【意图:通过这种互问答的学生交流形式,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互相促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三.实践应用, 拓展延伸 1、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意图:注意数学与生活联系,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内容,使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能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 ‎ 四.评价: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对自己、同学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评价。【意图:通过评价,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同时改进教师的教学,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水平,更关注了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课后反思:‎ 里程表(一)‎ 学习目标:‎ 1、 巩固三位数加减法以及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 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3、熟悉里程表的概念,知道怎么计算两个地方的里程,即距离。‎ 学习重点:‎ ‎1、掌握观察里程表的方法。‎ ‎2、使学生在大脑里,建立两个地方里程的概念。‎ 学习难点:‎ 1、 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培养里程的概念,知道什么是里程,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里程千米 北京——保定 ‎146‎ 北京——石家庄 ‎277‎ 北京——郑州 ‎689‎ 北京——洛阳 ‎813‎ 北京——西安 ‎1200‎ 二、讲授新课。‎ ‎ ‎ ‎ ‎ ‎(1)保定到石家庄多少千米?画一画,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813-689求的是哪两个城市之间的里程?说一说,画一画。‎ ‎(3)保定到郑州有多少千米?在图中画一画算一算。 ‎ ‎(4)请你再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的第2题和第3题。‎ 四、课堂总结。‎ 课后反思:‎ ‎ 里程表(二)‎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独立解答、独立思考、知识的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里程的熟悉。‎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 运用以有的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检查掌握知识情况 ‎ 277-168= 369+108+98= 680-198= 509-137=‎ 2、 借助上节课的图表,说说277-146的意义 二、 新授 航程/千米 武汉-九江 ‎269‎ 武汉-芜湖 ‎637‎ 武汉-南京 ‎733‎ ‎(一)出示课件 ‎ ‎ (1) 从上面的图表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 九江到芜湖有多少千米?画一画,算一算。‎ ‎ 说说你的解题思路,独立完成 (3) ‎733-637求得是哪两个城市之间的航程?画一画,说一说。‎ (4) 一艘客轮从武汉出发,沿航线已经行驶了约600千米,在图中标出客轮的大概位置。‎ (二) 练习 ‎ 653+285= 165+435+377 700-399+125‎ ‎ 800-672 500-196-204 652-(97+355)‎ 三、 巩固提高 课本25页练一练第3题 四、 总结 课后反思:‎ 里程表(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独立解答、独立思考、知识的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里程的熟悉。‎ ‎4、熟悉里程表的概念,知道怎么计算两个地方的里程,即距离。‎ ‎5、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运用以有的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大脑里,建立两个地方里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1、 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培养里程的概念,知道什么是里程,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都做过车没?‎ 学生:做过。‎ 老师:那你们有观察过,汽车的里程表嘛?‎ 学生:没有。‎ 老师:那你们知道什么是里程表吗?‎ 学生1:不知道啊!‎ 学生2:是汽车一天行驶的路程吗?‎ 老师:不是。‎ 学生3:好像是汽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吧?‎ 老师:恩,是的。就是起床从开始行驶到现在行驶的距离就是里程。‎ 老师:今天呢,我们就来解决一下有关于汽车的里程的问题。淘气的叔叔是出租车司机,星期一早上出车时,里程表的度数是35千米。淘气记录了数数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回家时的里程表度数。同学们现在根据PPT上面的每天行驶的里程来讨论一下什么是里程。‎ 学生1:160千米不是星期一行驶的路程,应该是........。‎ 老师:星期一出发时度数是35千米,回家时是160千米,160 - 35才是星期一行驶的里程数 学生2:我知道了,用当天的度数减去前一天的度数,就是当天的里程数。‎ 老师:恩,回答正确。‎ 二、玩中学,带领学生一起做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1题。‎ ‎(1)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订正。‎ ‎(2)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更深层次的理解里程的含义。‎ ‎(3)让学生独立完成。‎ ‎(4)12月底比6月底多用了多少度电?同学们再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多用呢?有哪些原因呢?‎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的第2题和第3题。‎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设计 完成“练一练”1234题 课后反思:‎ 四 乘与除 小树有多少棵 三维目标:‎ ‎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 ‎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具准备: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2分钟) ‎ ‎ 同学们,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欢。为了美化我们的校园学校买来了三捆树苗,仔细观察课本上的情境图,请大家看看。 ‎ ‎ 二、自主学习:(8分钟)‎ ‎ (一)出示自学目标:‎ 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小黑板出示)‎ ‎ (二)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第30页主图内容,解决以下问题:(小黑板出示)‎ ‎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 2.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 ‎ 3.试着解决所提的数学问题。‎ ‎4.思考:哪种算法最简单。‎ ‎ 三、反馈交流:(10分钟)(出示数字卡片)‎ ‎ 3×2 5×4 6×7 ‎ ‎ 30×2 50×4 6×70 ‎ ‎ 300×2 500×4 6×700 ‎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四、精讲点拨:(8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精讲。‎ ‎ 五、当堂训练:(练一练第5题)(10分钟)‎ 香蕉每堆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大象每天要吃90根。‎ ‎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 ⑶你还能提吃哪些数学问题?‎ 课堂小结:(2分钟)‎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作业布置:第2页3题。‎ 板书设计:   ‎ 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 ‎ 方法一: 20+20+20=60(棵)             ‎ ‎ 方法二: 2×3=6      20×3=60(棵)‎ ‎  方法三: 20×2+20=60(棵)‎ ‎   答:小树有60棵。‎ 课后反思:‎ ‎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小黑板出示)‎ 比一比谁最棒!‎ ‎70×2 40×3 50×4 60×7 30×5‎ ‎40×5 70×6 80×4 60×9 30×8‎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多媒体出示)‎ ‎⒈填一填。‎ ‎⑴60+60+60+60+60 = × ‎ ‎⑵40+40+40+40+40+40 = × ‎ ‎ ⑶80×4 = + + + ‎ ‎  ⑷70×5 = + + + + ‎ ‎2.在( )里填上“>”、“<”或“=”。‎ ‎   3×70( ) 21 90×9( ) 810‎ ‎   40×4 ( )20×7 20×9 ( )30×6‎ ‎3.去年学校共植树300棵,今年植树的棵树是去年的2倍。今年植树多少棵?‎ 选做题:  ‎ ‎4.张师傅将一根电线剪了3次,剪后的每段都长40米,这根电线原来长多少米?‎ ‎ 三、精讲点拨:教师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讲解。‎ ‎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3页的1、2、3题 ‎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订正,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课堂小结:同桌之间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布置:‎ 计算:‎ ‎  50×7= 80×4= 600×6= 7×400=‎ ‎  9×80= 30×5= 7×900= 300×6=‎ ‎  70×8= 40×5= 500×9= 8×500=‎ ‎ 板书设计:‎ ‎ 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的练习课  ‎ ‎ 300 × 2 = 600(课)‎ ‎ 答:今年植树600课 ‎ 课后反思:‎ 需要多少钱 三维目标:‎ ‎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 教学重点: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教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4分钟) ‎ ‎ 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出示挂图:同学门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 二、自主学习:(8分钟)‎ ‎ (一)出示自学目标:(小黑板出示)‎ 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技巧。‎ ‎ (二)出示自学指导:(小黑板出示)‎ 自学课本第4页“试一试”以上内容,并解决以下问题:‎ ‎ 1、观察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 2、精选最有价值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 3、尝试计算: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 三、反馈交流:(10分钟)‎ ‎ 1.小组交流,列式计算。‎ ‎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 × 3 =‎ ‎ 全班交流算法。‎ ‎ 2.解决问题:(小黑板出示)‎ 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 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式,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 四、精讲点拨: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五、当堂训练:‎ 课本“练一练”的1、2 题,学生独立完成 ‎ 课本“练一练”的3 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课堂小结 ‎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讨论交流。‎ 作业布置:第33页1、2题。‎ 板书设计:‎ ‎ 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 ‎ 12+12+12=36 (元) ‎ ‎ 12×3=36(元)    ‎ ‎ 先算:10×3=30   再算:2×3=6  最后算:30+6=36(元)           ‎ ‎ 答:需要36元。  ‎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小黑板出示)‎ ‎ 必做题:‎ ‎⒈填一填。‎ ‎⑴ 口算13×3时,应先算( )×( )=( ),再算( )×( )=( ),最后算( )+( )=( )。‎ ‎⑵ 口算24×4时,应先算( )×( )=( ),再算( )×( )=( ),最后算( )+( )=( )。‎ ‎⒉计算。‎ ‎15×6= 16×3= 5×13= 17×4=‎ ‎21×4= 80×7= 34×2= 3×31=‎ ‎3×18= 13×7= 23×3= 7×40=‎ ‎3.在( )里填上“>”、“<”或“=”。‎ ‎  32×3( ) 95 28×2( ) 65‎ ‎  90( ) 15×6 100( ) 23×4‎ ‎ 24×4( ) 96 70×4 ( )270‎ ‎  4×16( ) 10×6 15×6 ( )12×8‎ ‎4. 一共有16个桃子,苹果的数量是桃子的3倍。苹果有多少个?‎ 选做题:(有时间的学生做,教师只进行点拨)‎ ‎5.王师傅要做200个零件,每小时做38个,请你帮他算一下,5时能做完吗?如果不能,那每时多做几个,才能在5时内完成任务?‎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讲解自己的解法,教师结合学生讲解的情况进行补充讲解。)‎ 二、合作交流,自主学习。(10分钟)‎ ‎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本第5页第3题出示的信息提出问题。‎ ‎ 2.全班交流:你们学习小组提出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 三、反馈交流、巩固提高。‎ ‎ 1.出示口算训练卡片,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的口算训练,适当抽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 2、独立完成课本第33页第4、5题。‎ ‎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作业布置:完成相关的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练习课 ‎ 4、 16×3 = 48(个)‎ ‎ 答:苹果有48个。‎ ‎ 5、 38×5 = 190(个)‎ ‎ 38×6 = 208(个)‎ ‎ 答:5时做不完,每小时多做1个,才能在5小时内完成。‎ 课后反思:‎ 丰收了 教学目标:‎ ‎1.经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为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情趣。‎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探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商的位置,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格式。‎ 教具准备:小黑板。 ‎ 教学课时:1 ‎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 ‎1、口答:‎ ‎(1)3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 ‎(2)24里面有几个8?‎ ‎(3)20里面有几个十?‎ ‎(4)4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5)4个20是多少?‎ ‎2、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都准备了学习用品。有两个同学一共买了16枝铅笔,平均每个同学买了多少枝?‎ ‎  问:怎样列式?你是怎样算的?会用竖式计算吗?‎ ‎3、谈话:那边还有两组同学在买铅笔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买铅笔中的数学问题吧。‎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1)课件出示:情景图左半部分。‎ ‎①问:从这两个兔子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②师:要求“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怎样列式? 板书:60÷2=‎ ‎③师:60÷2等于多少?独立思考如何得出这个结果的,与同桌相互说说,并把结果填在书上。‎ ‎④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A.因为6÷2=3,所以60÷2=30。‎ B.6个十除以2等于3个十,3个十就是30。‎ C.6捆胡萝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捆,就是30。‎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①让学生独立完成。‎ ‎②问:你在做题时是横着做的还是竖着做的?为什么竖着做?‎ ‎   让学生比较每组上下两题在计算上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形成算法。‎ ‎(3)、完成“练一练”第3题:‎ ‎①先让学生完成前两题,指名板演。‎ ‎  师生共同评价板演情况。‎ ‎ 问:这两题都是分几步算?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商分别写在哪里?②独立完成后两题,集体订正。‎ ‎③问:每次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注意余数。‎ 你认为除法笔算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深化、拓展提高:‎ 师:在买铅笔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相应的口算和笔算,下面就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1)让学生仔细看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独立解答。‎ ‎(3)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内化新知:‎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吗?‎ 课后反思:‎ ‎ ‎ 植 树 三维目标:‎ ‎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 ‎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让学生们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4分钟)‎ ‎ 同学们,秋天到了。为了今后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绿色,今天我们就要去进行植树活动。‎ 二、自主学习:(8分钟)‎ ‎(一)出示自学目标:(小黑板出示)‎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 ‎(二)出示自学指导:(小黑板出示)‎ 自学课本第10页“试一试”以上内容,并解决以下问题。‎ ‎1.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列出算式后,思考怎么计算。 ‎ 三、反馈交流:(10分钟)‎ 提问:1.与同桌交流计算方法。‎ ‎2.全班汇报交流,鼓励不同的思考方法。‎ ‎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四、精讲点拨:(8分钟)‎ 让同桌互相检查,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互相讨论讲解。‎ 五、当堂训练:(10分钟)‎ 做试一试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抽几题让学生说方法,最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有什么发现?‎ 课堂小结:‎ ‎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可以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中整十的部分,再去除被除数的个位数,然后把两次除得的结果合起来。如果有道理,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来计算。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同学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下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还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作业布置:第11页的1题。‎ 板书设计: ‎ ‎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 ‎ 36÷3=12(组)‎ ‎ 12×3=36;30÷3=10  6÷3=2  10+2=12;竖式 ‎ 答:可以分12组。‎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 ‎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必做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讲解思路,教师补充讲解)‎ 1. ‎ 计算。‎ ‎ 46÷2 84÷4 630÷9 96÷3‎ ‎66÷3 100÷5 720÷8 48÷2‎ ‎ 84÷4= 96÷3= 68÷2= 77÷7=‎ ‎  39÷3= 48÷4= 280÷7= 500÷5=‎ ‎2.一副手套7元,一双鞋84元 ‎ ‎⑴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⑵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倍?‎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在( )里填上“>”“<”或“=”。‎ ‎48÷4 ( )84÷4 720÷8( )720÷9‎ ‎24 × 3( )24 × 2 26÷2( ) 26 × 2‎ 选做题: (有时间的学生完成,教师简略讲解) ‎ 2. 有3个装有相同质量油的油桶,如果从每个桶中倒出60千克油,那么3个桶里剩下油的质量正好等于原来1桶油的质量,原来每桶装多少千克的油?‎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提问回答)‎ ‎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第11页第2题出示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 2.全班交流:你们学习小组提出了哪些除法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 3.交流计算方法:重点交流你是怎样计算48÷2=24和90÷6=15两道算式。‎ ‎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课本第37页第2题,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再讲评。‎ ‎2、一双鞋子:7元  ,一副手套:12元    ,一双鞋:   84元  ‎ ‎⑴、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⑵、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倍?‎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 ‎3、在  ○   里填上“>”“<”或“=”。‎ ‎48÷4  ○  84÷4             720÷8  ○  720÷9‎ ‎24 × 3 ○ 24 × 2           26÷2   ○ 26 × 2‎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小结,谈谈自己在本结课中的收获。‎ 作业布置:课本37页3题。‎ 课后反思:‎ ‎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4分钟)‎ 星期天,妈妈到超市采购了很多物品。(出示妈妈采购的物品及每样物品所用的钱数)(小黑板出示)。‎ ‎ 1.学生从图上了解妈妈采购的物品及每样物品所用的钱数。‎ ‎ 2.根据以上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 二、合作交流,自主学习。(10分钟)‎ ‎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出示信息提出并解决除法问题。‎ ‎ 2.全班交流:你们学习小组提出了哪些除法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 3.交流计算方法:重点交流你是怎样计算48÷2=24和90÷6=15两道算式。‎ ‎ 三、反馈交流、巩固提高。‎ ‎ 1.出示口算训练卡片,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的口算训练,适当抽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 2.教材第37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 3.教材第37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 ‎ 4.教材第37页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解决问题,然后再交流、反馈。‎ ‎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 今天我们进一步练习了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的口算,并且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设计:‎ 必做题:‎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  200÷2= 30÷3= 6000÷2= 36÷3=‎ ‎  800÷4= 300÷3= 48÷2= 99÷9=‎ ‎  26÷2= 600÷3= 38÷1= 93÷3=‎ ‎  77÷7= 400÷2= 800÷4= 5000÷5=‎ ‎  500÷5= 84÷4= 900÷9= 400÷5=‎ 二、填空 ‎1.“48÷4”可以读作( )也可以读作( )等于( )。‎ ‎2.300÷3的商是( )位数。‎ ‎3.8除88的商是多少的算式是( )。‎ 三、计算题 ‎1.商店卖掉800千克的橘子,卖掉的是剩下的4倍,剩下的橘子是多少千克?‎ ‎2.一个数除以8等于300,这个数除以4,商是几?‎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复习 三维目标:‎ ‎ 1、知识目标:复习巩固一位数乘除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灵活运用乘除法口算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 3、情感目标: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进一步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复习巩固一位数乘除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计算过程中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 教法:指导法 学法:练习法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自主学习:‎ 星期天,同学们一起到科技馆去参观(出示相关的数学信息)(小黑板出示)‎ ‎ 1.学生找数学信息:每张门票8元,一共花了80元。‎ ‎ 2.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一共有多少名同学?80÷8=10(人)‎ ‎ 3.变换信息及问题:每张门票8元,10人一共花了多少钱?‎ ‎ 4.学生独立解答:8×10=80(元)‎ ‎ 5.观察“80÷8=10”和“8×10=80”这两个算式,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 ‎ ‎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三个数8、10、80,用8和10相乘得80,用80除以8得10,用80除以10就得8,乘除法运算刚好相反。(小黑板出示)‎ ‎ 2.根据以上规律尝试写出几组相关的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 ‎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 1.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总结,想一想:“自己有什么收获?”‎ 你是怎样判断两个算式的大小的?‎ 课后作业布置:(小黑板出示)‎ 必做题:一、口算下面各题。‎ ‎ 80÷2= 150÷3 = 300÷6= 630÷9= 490÷7= 560÷7=‎ ‎210÷7 = 480÷6 = 540÷9= 480÷8 = 400÷8 = 250÷5=‎ ‎240÷6 = 180÷2 = 440÷4=   ‎ 二、列式计算:‎ ‎1.3除2700的商是多少?‎ ‎2.5个20连加,和是多少?‎ ‎3.1200里面有多少个6?‎ ‎4.把3600平均分成9份,每份是多少?‎ 三、涛涛和丽丽跳绳比赛,涛涛3分钟跳了300下,丽丽2分钟跳了240下,谁跳得快?‎ 选做题:‎ 一个数(整数)加1,乘3,再加1,再加上这个数,告诉我得数。我把你的得数减4后再除以4就得到你想的数。请试一试,并想想为什么?‎ 课后反思:‎ 五 周长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测量和计算具体事物和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什么是周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2、学会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难点: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教法:操作演示法、引导法 学法:操作实践法 教具:线、直尺、皮尺。‎ 学具:树叶、四边形、五边形纸卡、彩笔、直尺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什么形状的?小蚂蚁沿着树叶的的边缘爬一周,小蚂蚁爬过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小黑板出示)‎ ‎(二)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第 45页图片上的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1、请同学们用笔画出一片你所熟悉的树叶的外形。‎ ‎2、小组汇报学生各自尝试画的树叶。‎ ‎3、解决问题:你们有办法量出画的那片树叶边线的长度吗?请试一试。‎ ‎4、学生单独测量或小组合作测量一片树叶边缘的长度。‎ 三、反馈交流 ‎1、请同学们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 ‎(1)用直尺一段一段地量,然后加起来。‎ ‎(2)先用线来测量这条曲线,再用尺子来量线的长度。‎ ‎(3)用皮尺沿着所画的边线直接测量。‎ ‎2、同学合作完成 摸一摸:(a)课桌面的边线。(b)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3、实践活动 ‎(1)量一量你的腰围和头围,并与同伴说一说。‎ ‎(2)量一量一片树叶一周的长度,并与同伴说说你的方法。‎ ‎4、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四、精讲点拨: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五、当堂训练 ‎(1)完成课本45页第1题:用彩色笔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 ‎(2)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 ‎ 六、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测量餐桌面的周长 ‎ 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小黑板出示)‎ 比一比谁最棒!‎ ‎236×6= 3600÷6= 250×4= 79×9= 125×8= 630÷3= 45×2= 8100÷9=‎ 二、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用彩色笔描出下面图形的周长。‎ ‎ 2、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1)‎ ‎(2)‎ 三、精讲点拨:教师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讲解。‎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 45页的2题 ‎2、填空: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订正 ‎(1)、三角形的周长指的是( )条边长的( ),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指的是( )条边长的( )。‎ ‎(2)、一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0米,其中一条边是10米,另一条边是15米,第三条边是( )米。 (3)、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分别是11米、15米、18米、9米,那么这个四边形的周长是( )米。‎ ‎(4)、长方形是( )相等,正方形是( )相等。‎ 五、课堂小结:同桌之间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六、作业布置:完成本课配练 课后反思:‎ 长方形周长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 ‎2、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索、讨论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 通过摸一摸、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动,体验方法的科学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 1、结合探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体验发现的喜悦。‎ ‎2、经历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过程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法:引导点拨法、分析归纳法 学法:自主探究 教具:小黑板。‎ 学具:长方形图形 教学课时:2‎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班级要开班会,让我们来一起布置班级吧!现在我们先来布置黑板,装上漂亮的花边。但是我遇到困难了,你们能帮我解决这个难题吗?‎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小黑板出示)‎ ‎(二)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第4页插图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说说长方形的周长;‎ ‎2、汇报各自的算法:‎ 方法一:把四条边的长加起来。‎ ‎5+ 3 + 5 +3 = 16(厘米)‎ 方法二:我把2个长和2个宽加起来。‎ ‎ 5× 2 + 3 × 2 =16(厘米)‎ 方法三:先把一个长和一个宽加起来,再乘2。‎ ‎ (5 + 3)× 2 = 16(厘米)‎ 三、反馈交流 同学们总结出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1、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2、优化算法,总结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四、精讲点拨:根据学生自学情况进行精讲。‎ 五、当堂训练 求下面长方形的周长。‎ ‎ 27cm 44cm ‎ ‎ 15cm 22cm ‎ 六、课堂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同学们给黑板绕花边,黑板的长是36分米,宽是15分米,花边至少要多长?‎ 板书设计 花边有多长 黑板长34分米,宽12分米,花边至少长多少分米?‎ ‎1、34+12+34+12=92(分米)‎ ‎2、34 ×2+12× 2=92(分米)‎ ‎3、(34+12)×2=92(分米)‎ 答:花边至少长92分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练习(小黑板出示)‎ ‎(一)、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 ‎78×5= 250÷5= 123×4= 550÷5= 25×8= 63÷2= 125×4= 1200÷6= 124×5= 204×9=‎ ‎(二)、计算。 2700÷3-500 25×2+68 950-45×4 (三)、解决问题。 1.一个长方形运动场的长是25米,宽是20米,这个运动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2、学校操场是个长方形,长是200米,宽150米, 小明沿着足球场跑了2圈,小明跑了多少米?‎ ‎3、用一根长240厘米长的绳子围成一个长是80厘米的长方形,宽是多少厘米?‎ ‎(四)、选择(把正确的答案前面的序号填写在括号里) 1、一块长方形菜地的宽是30米,长是宽的2倍,菜地的周长是( )米。 ①60 ②90 ③120 ④180 2、用20分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是7分米的长方形,那么长方形的宽应该是( )分米。 ①6 ②2 ③3 ④13‎ ‎(五)、填空 ‎1、长方形的周长=( )或( )‎ ‎2、把两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二、反馈交流:交流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三、精讲点拨: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讲解。‎ 四、拓展延伸:‎ ‎1、看图。图A和图B的周长比较长短,应该是( )。‎ ‎①图A的短 ②2 图B的短 ③周长一样 ④没办法比较周长的长短 ‎ ‎2、把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则原来长方形的周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周长相比较,是( )。 ① 长方形的周长较长 ②长方形的周长较短 ③两个图形周长一样长 ④无法比较周长的长短 3、把一个大长方形剪成两个小长方形后,周长之和比原来的长方形周长相比( ) ①变长 ②变短 ③不变 ④无法比较 五、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说说你的收获和疑惑。‎ 六、完成相关配练 课后反思:‎ 六 乘法 蚂蚁做操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理解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3.在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练习纸、练习本、课件 教学重难点: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理解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1.出示“蚂蚁做操”的情境图。‎ 独立观察画面,说一说情境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讲一个数学故事。‎ ‎2.结合数学信息尝试提出乘法问题。‎ 即:每排有12只小蚂蚁,有4排,一共有多少只小蚂蚁?‎ ‎3.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并与同伴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你是怎么圈的?结合圈的结果说一说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一些圈法和口算方法:‎ ‎4、探索竖式计算方法,理解竖式每一步的算理。‎ ‎(1).你能试着用竖式来算一算12×4吗?‎ 鼓励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2).交流各自的算法,理解竖式每步的含义及书写格式。‎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计算方法:‎ 方法一:加法竖式;方法二:完整呈现计算过程的竖式;方法三:简写后的一般竖式。)‎ ‎ ‎ A交流方法一,对用加法竖式计算的,要引导学生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尝试写出乘法竖式。‎ B交流方法二,在黑板上呈现出竖式的计算过程。‎ 结合点子图说一说竖式计算中每一步所表示的实际意思,即每一步求出的是电子图中的哪个部分。‎ 回顾列表计算的方法,表格中的每一步与竖式中的哪一步是对应的?‎ ‎(体会乘法竖式与点子图、列表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8、40、48的含义。)‎ 第一步,4乘2结果是8个点,所以8写在个位;‎ 第二步,4个10是40个点,写在第二层,相同数位对齐;‎ 第三步,再把8和40这两部分加在一起,得48。‎ ‎(3)交流方法三,学习乘法竖式规范的简写形式。‎ 与方法二的竖式进行比较,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结合前面的过程说一说:为什么8写在个位,表示什么;4写在十位,表示什么?合起来是什么?‎ ‎3.练一练,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53页练一练1题:圈一圈、算一算。) ‎ ‎ ‎ ‎(1)先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交流方法,巩固口算。‎ ‎(2)用竖式算一算,并与同伴说一说计算过程和每一步表示的含义,巩固竖式方法。‎ 出示“213×3= ”,你会算吗?试试看!‎ ‎1.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2.集体交流各自的算法。‎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计算方法 口算方法:200×3=600  10×3=30  3×3=9   600+30+9=639‎ ‎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①具体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②说一说竖式计算每一步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③比较一下列表的方法和竖式计算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 ‎(都是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它们的算理相同。)‎ ‎3.练一练,巩固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53页练一练2题 算一算,并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 ‎ 今天这节数学课,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等待我们用学习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就请同学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乘法问题吧!‎ 课后反思:‎ 去游乐园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认真审题,正确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法:自主探究法 ‎ 学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用具:挂图、小黑板。‎ 教学课时:2‎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都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公园玩,好吗?‎ 二、自主学习:(8分钟)‎ ‎(一)出示自学目标:(小黑板出示)‎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出示自学指导:(小黑板出示)‎ ‎1、自学课本第54页内容 ‎2、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再给同桌讲一讲;‎ ‎3、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三、反馈交流:(10分钟)‎ ‎1、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2、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3、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3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12 ×3 =36(元)‎ ‎4、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 (小组交流、组际解疑)‎ 四、精讲点拨(8分钟)结合学生自学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加以点拨。‎ 五、当堂训练:(小黑板出示)(10分钟)‎ ‎1、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 1 2 12 12 ‎ ‎× 3 × 4 × 5 × ‎ ‎ ‎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12×5 18×3 15×6 27×3 43×3‎ ‎(组内检查、全体交流)‎ 六、总结 今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在计算时要注意( )‎ 七、布置作业:‎ 计算 15×5 17×4 19×6 27×2 25×3‎ 板书设计:‎ 去游乐园 ‎(1)5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元?(2)13座电动火车要多少元?‎ ‎    列式:                      列式:‎ ‎    竖式                      竖式 ‎(3)8人玩电动火车,5人玩蹦蹦床,共需要多少元?‎ ‎(4)8人玩电动火车,5人玩太空船,50元够吗?‎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小黑板出示)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 ‎1、运用竖式计算练一练第一题4个进位乘法的计算。‎ ‎2、连一连。‎ ‎2 × 32 15 × 4 16 × 5 26 × 8‎ ‎ 5 × 12 19 × 5 60 × 7 4 × 30‎ ‎ 3 × 16 24 × 2 52 × 4 15 × 6‎ ‎ 17 × 5 4 × 16 3 × 40 84 × 5‎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一条裤子1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2倍。买这样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钱?‎ ‎2、每盒乒乓球15元 ,买6盒乒乓球,需要多少钱?‎ 三、精讲点拨:教师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讲解。‎ 四、拓展延伸;‎ 光明小学3名教师带45名同学去海洋馆参观,用400元钱买门票够吗?‎ 海洋馆售票处 成人票:15元 ‎ 儿童票:8元 五、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说说你的收获和疑惑。‎ 作业布置:完成课本31页第四题 课后反思:‎ ‎ 乘火车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以及认真审题、正确计算的良好习惯。 ‎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法:自主探究法 ‎ 学法: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课件、小黑板。‎ 教学课时:2‎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4分钟) ‎ 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坐火车时也会遇到许多数学问题,你们发现了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研究火车上的数学问题。‎ 二、自主学习:(8分钟)‎ ‎(一)出示自学目标:(小黑板出示)‎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自学指导 ‎ 自学课本第56页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三、反馈交流:(10分钟)‎ ‎1、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2、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3.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如果不会,可以在组内进行请教。‎ ‎4.组织全班交流。‎ ‎(提醒学生学会倾听同学的意见。)‎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写上答语。‎ 四、精讲点拨: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1、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72 × 5 = ( )‎ ‎2、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1)70 × 5 = 350, (2) 7 2‎ ‎ 2 × 5=10, × 5‎ ‎ 350 + 10 = 360。 ‎ ‎ 答: ‎ 五、当堂训练:(小黑板出示)(10分钟)‎ ‎1、 完成试一试 ‎2、 1 1 8 3 4 8 4 3 2‎ ‎× 5 × 4 × 3 × 6‎ ‎ ‎ 六、课堂总结:今天学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应注意什么问题?‎ 七、作业布置:完成相关配练 板书设计:‎ 教学补充 乘 火 车 ‎(1)5节卧铺车厢可以乘多少人?(2)7节硬座车厢可以乘坐多少人?‎ ‎   列式:72 ×5=               列式:118×5=‎ ‎  竖式:                     竖式:‎ ‎(3)这列火车一共可以乘坐多少人?(4)什么车厢乘坐的人多?多多少人?‎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内容自选(4分钟) ‎ ‎1、认真完成(课本第57页“练一练”的第2题)‎ 同桌互查,小组长汇报完成情况。‎ ‎2、纠错 做错的同学进行板演,小组长检查错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原因(粗心、不会计算)。并让其进行更正。‎ 二、巩固练习,当堂检测 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第1题、第3题、第4题。‎ 要求:‎ 第1题:全班学生独立完成。做完互批。‎ 第2题:优秀生必须完成,学困生在做完第1问的基础上可以尝试。‎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练习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四、作业布置:‎ 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课后反思:‎ ‎ 去奶奶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会通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来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完成对知识的迁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过程中需要连续进位的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多媒体课件出示)‎ ‎1. 口算 ‎400×2= 300×= ‎ ‎100×2= 5×300=‎ ‎400×6= 300×9=‎ ‎700×9= 53×3=‎ 学生边回答边说出口算的方法。‎ ‎2. 笔算 ‎24×4= 48×3=‎ 这是两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列式计算,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练习竖式计算,并说出计算方法 ‎(学生在做完后师强调: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要注意一个数和另一个数的个位相乘时,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下一位进几。)‎ 二.创设情境,构建新知。‎ 谈话:刚才同学们可真细心,真会观察。其实不仅仅是数学课堂上有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许多的数学知识。不信,你瞧!(课件出示例题:淘气去奶奶家的场面)‎ 咦,淘气在做什么呢?‎ 学生:坐火车 他可真是个爱锻炼的好孩子!根据刚才看到的,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 ‎  生1:淘气家离奶奶家有多少米?‎ ‎  生2:奶奶家离新站有多少米?‎ ‎  生3:他们俩家相距多少米?‎ 生4:新站到奶奶家有多少米?‎ 教师提示做答(板书竖式)你们能计算出这个竖式的结果吗?请大家试一试 学生尝试探索计算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 ‎115×4=‎ 竖式:‎ ‎(二)小组内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师:请你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思考过程。(老师巡察学生的探索情况)‎ ‎(三)全班汇报。 ‎ 今天就我们要解决的这道乘法计算和以前不一样了,有一个乘数是三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那么,哪位同学知道这个百位上到底应该写几?(6)为什么应该写6呢?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教师把竖式板书完整。‎ ‎1 1 5‎ ‎×    4‎ ‎4 6 0‎ 方法点播:从个位起,用4分别乘115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4和个位上的5相乘得20,这里的20表示20个一,也就是2个十,在积的个位上写0,并向十位进2,,4和十位的1相乘得4,这里的4表示4个十,再加上十位的进位数2个十是6个十,所以在积的十位上写6 ,4和百位上的1相乘得4,表示4个百,所以在百位上写4.(板书,强调要补充完整横式)‎ ‎(四).自己探究学习152×4=的计算方法 ‎1、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师:我们会计算152×4了,解决了小华家到体育场的距离,那我们能否计算出大生家到体育场有多远吗?怎样列式?生:248×4= ‎ 师:请你们自己尝试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计算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 ‎248 ‎ ‎× 4 ‎ ‎992 ‎ ‎3、观察、比较。 ‎ 师: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 生:想知道它们有什么相同处?什么不同处? ‎ 师:小组内讨论、交流,看谁发现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 生汇报。 ‎ 师:同学们发现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计算时要认真、细心地演算。 ‎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索、交流,知道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时,你有什么提醒小伙伴的吗?计算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 指出:在刚才的计算过程中,个位和十位都出现了进位的情况,这就是乘法笔算中的连续进位。‎ 三.解释应用与拓展 ‎1. 看一看聪明的你能拿到这份礼物吗?(黑板出示下题)‎ ‎ 1 3 1 ‎ ‎× 4 × 6‎ ‎ 4 9 2 1 9 1 4‎ 四、质疑反思 师:这节课,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努力的?‎ 板书设计: ‎ 去奶奶家 淘气家到奶奶家一共有多少千米?‎ ‎ 4×115=460(千米) ‎ ‎ 1 1 5 ‎ ‎× 2 4 ‎ ‎ 4 6 0 ‎ 答:淘气家到奶奶家一共有460千米. ‎ 课后反思:‎ ‎0 × 5 = ?‎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法:自主探究法 ‎ 学法: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课件 、挂图、小黑板。‎ 教学课时:2‎ 教学流程:‎ 一、 复习导入:(4分钟)‎ 1、 口算 ‎ 0 + 5 =    7 — 0 =    0 + 26 =  100— 0 =    ‎ ‎2、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0”表示什么含义吗?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那么你们想知道“0”乘任何数得多少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8分钟)‎ ‎(一)出示自学目标:(小黑板出示)‎ 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二)出示自学指导:(小黑板出示)‎ ‎1、请同学们认真自学课本60页上内容。‎ ‎2、请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算算结果。‎ ‎3、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三、反馈交流:(10分钟)‎ ‎1、谁能结合数学情境,说说你的算法? ‎ ‎2、汇报算法:‎ ‎(1)5个0相加得0。‎ ‎(2) 结合“5个盘子中有几个苹果”这样的实际情境去理解为什么“0×5= 0” 如 :3 × 5 = 15,‎ ‎ 2 × 5 = 10,‎ ‎ 1 × 5 = 5,‎ ‎ 0 × 5 = 0,‎ 四、精讲点拨: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五、当堂训练:(小黑板出示)(10分钟)‎ ‎1、算一算 ‎0 × 5 7 × 0 0 × 26 0 × 1000 ‎ ‎2、让学生任意出几道0和任何数相乘的算式(包括“0×0”)‎ ‎3、你发现了什么?‎ ‎4、试一试:‎ ‎(1)130 × 5 = 2)402 × 3 = ‎ ‎①、400 × 3 = 1200, ② 4 0 2‎ ‎ 2 × 3 = 6, × 3‎ ‎ 1200 + 6 = 1206。‎ ‎5、练一练。‎ ‎240 × 2 302 × 5 105 × 3 205 × 4‎ ‎ 204 × 2 320 × 5 150 × 3 250 × 4‎ ‎6、小狗送信。(完成课本35页第二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根据学习情况重点精讲。‎ ‎7、比一比 ‎ 105 × 6 ○ 600 190 × 5 ○ 1000‎ ‎ 180 × 4 ○ 800 140 × 7 ○ 980‎ 六、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 七、作业布置:‎ 完成第61页的2题。‎ 板书设计:‎ ‎0×5=?‎ ‎0×5 =0          130×5 =450       402×3 =1206‎ ‎0×50 =0           130                 402‎ ‎0×100 =0       ×   5            ×   3‎ ‎0×1000 =0      ———— ————‎ ‎0×0 = 0     “0乘任何数都得0”‎ 课后反思:‎ ‎ ‎ 买 矿 泉 水 三维目标 ‎ ‎1、知识与能力: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法:自主探究法 ‎ 学法: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挂图、小黑板。‎ 教学课时:2‎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4分钟)‎ 同学们,我们学校要举行运动会,老师准备给大家买一些饮料,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老师在买饮料时遇到的数学问题。‎ 二、自主学习:(8分钟)‎ ‎(一)出示自学目标:(小黑板出示)‎ 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二)出示自学指导:(小黑板出示)‎ ‎1、认真自学课本62页上的内容。‎ ‎2、独立思考,先自己结合“买饮料”这个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独立进行计算 ‎3、学生独自解决“共花了多少钱?”。 ‎ 三、反馈交流:(10分钟)‎ ‎1、 小组中说一说各自的想法,解释各自的估算过程。‎ ‎2、汇报算法:‎ ‎(1)24 × 3 = 72(元) 72 × 2 = 144(元)‎ ‎(2) 24 × 3 × 2‎ ‎ = ‎ ‎ = (元)‎ ‎(3)还可以怎样算? ‎ ‎4、学生独自解决“共花了多少钱?”。 ‎ ‎5、小组内交流各自算法。‎ 四、精讲点拨:‎ 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加以点拨。 ‎ 五、当堂训练:(小黑板出示)(10分钟)‎ ‎1、15 × 4 × 7 125 × 8 × 6 102 × 4 × 5‎ ‎2、估计你们学校大约有学生多少人?‎ ‎3、哪道题的得数大?画“√”。‎ ‎⑴、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⑵、0 × 1 × 2 × 3 × 4 × 6 × 7 × 8 × 9 ( )‎ ‎5、我每分大约打41个字 ‎(1)小明5分能打多少个字?‎ ‎(2)一篇稿件共325个字,5分后还剩多少个字每打完?‎ ‎(3)再打3分,能打完这篇稿件吗?‎ ‎6、杨树168棵,今年种的松树是杨树的5倍。‎ ‎(1)今年钟松树多少棵?‎ ‎(2)杨树和松树共有多少棵?‎ 六、课堂小结: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 七、作业布置:完成课本第63页的1、4题。‎ 板书设计: 买矿泉水 ‎        运动会上,张老师给同学们买了2箱矿泉水,一箱矿泉水24瓶,每瓶3元。一共花了多少钱?‎ 方法一:24×3 = 72(元) 方法二: 24×3×2‎ ‎72×2 = 144(元) = 72×2‎ ‎ = 144(元)‎ 方法三:24×2 = 48(瓶) 方法四:24×2×3‎ ‎48×3 = 144(元) = 48×3‎ ‎ = 144(元)‎ ‎    答:一共花了144元。‎ 课后反思:‎ 七、年、月、日 看日历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看日历,从日历中找到我国的一些重大节日,从小关注社会。‎ ‎ 2、结合具体的活动,推算出某一个人的生日。‎ 过程与方法:‎ ‎ 1、通过说一说、练一练、猜一猜等活动,总结看日历的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情感。‎ ‎2、结合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会看日历,从日历中找到我国的一些重大节日,从小关注社会。‎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活动,推算出某一个人的生日。‎ 教法:观察分析法、引导讲授法 学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挂图、今年的日历。‎ 学习用具:学生每人准备一份2014年的日历 培优辅差:‎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 同学们,你们会看日历吗?今天我们共同研究日历上面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1、会看日历,从日历中找到我国的一些重大节日,从小关注社会。‎ ‎2、说一说,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 ‎ 2、结合具体的活动,推算出某一个人的生日。‎ ‎(二)自学指导 ‎1、完成课本72页内容:说一说、练一练、猜一猜等活动,总结看日历的方法。‎ ‎2、学生独自观察今年的日历,学会看日历,认识星期。‎ ‎3、在今年的日历中找一找:教师节、国庆节、建军节、建党节。‎ 三、反馈交流:‎ ‎1、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观察结果。‎ ‎2、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重要节日?‎ ‎3、与同伴说说各个重要节日是几月几日,是星期几。‎ 四、精讲点拨:教师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讲解。‎ 五、当堂训练 ‎1、完成课本68页练一练:1、2题 ‎3.填空。  (1)一个世纪等于( )年,现在第( )世纪。  (2)一年有( )个月,一年有( )季度。  (3)平年全年有( )天,闰年全年有( )天。  (4)平年二月有( )天,闰年二月有( )天。  (5)一般每( )年里有一个闰年,1951年是( )年,1996年是( )年,2700年是( )年,3200年是( )年。 (6)1992年的一月、二月、三月共( )天。‎ ‎(7)1年=( )个月 半年=( )个月 ‎(8) 1年有( )个季度 1个季度有( )个月 (9)闰年有( )天 ,平年有( )天。‎ 六、课堂小结: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七、作业布置:完成相应的配练 板书设计:‎ 看日历 课后反思:‎ 一天的时间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24时记时法,能够对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相互换算。‎ ‎2、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展示、观察发现过程,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 2、 经历时间的长短探究以及互换过程,找出事物的简单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遵守作息制度的良好习惯和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24时记时法,能够对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换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法:引导探究法 学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用具:模拟时钟、时钟卡片 培优辅差:‎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 同学们,你们会看时间吗?知道一天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24时记时法,能够对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相互换算。‎ ‎2、经历展示、观察发现过程,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 ‎(二)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第70页“练一练”上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1、结合实际经验说一说:一天有几时?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针正好走几圈?‎ ‎2、出示挂图并观察,图上有什么。‎ ‎3、组内交流,说说18:30;19:00;19:33等表示晚上什么时刻。‎ ‎4、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操作学具,研究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间关系。‎ 三、反馈交流 ‎1、得出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和24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转化的方法。‎ ‎2、完成课本71页想一想;并与同伴交流 四、精讲点拨:教师结合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讲解。‎ 五、当堂训练 ‎1、完成课本71页第1题;并与同伴交流 ‎2、完成课本71页第4题;并与同伴交流 ‎3、用24时记时法表示出下列的时刻。 凌晨5时 晚上9时 上午9时 下午4时 中午12时 晚上12时 4、用普通记时法表示下的时刻。    6时 11时 14时 16时 19时 23时 四、课堂小结: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本74页练一练1、2、3题 板书设计:‎ 一天的时间 ‎24时计时法---------------12时计时法 两次(起止)时刻的差=经过的时间 课后反思:‎ 时 间 表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在认识时、分、秒时间单位的基础上,学习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 ‎ ‎ 3、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制定作息时间表和由此引发的问题探究。‎ ‎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历的时间。‎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 同学们在音乐课上都学习过一首歌叫《时间是小马车》,大家还记得吗?‎ ‎ 齐唱《时间是小马车》。‎ ‎ 是啊,时间匆匆而过,我们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珍惜时间,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今天,我们就共同制作作息时间表,做爱惜时间的小模范。‎ 二、玩中学 ‎(一)做一做。‎ 请你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 要求:可制作上学时间的作息时间表,也可制作休息时间的作息时间表,学生自主选择。‎ 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展示、交流。‎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因此学生的兴趣浓厚,以此为切入点,教育学生要遵守作息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2、说一说。‎ ‎(1)第一节课用了多长时间?‎ ‎(2)第二节课什么时候下课?‎ ‎(3)上午10:00同学们在干什么?‎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把完成的作息时间表在小组内展示、交流,然后结合上学的作息时间表,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进行交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不要求列出算式,只要结果正确就可。‎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可让学生借助钟面算出经过的时间,通过想一想、拨一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一场足球比赛进行了80分,到10:10结束,这场足球赛是什么时间开始的?‎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小丽1秒跑7米,跑了9秒,小红8秒跑了60米。小丽和小红共跑多少米?‎ ‎(2)小强6:00起床,6:30上学,7:10到校,小强上学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解决这两道题要让学生弄清楚哪个已知条件是解题所需要的,哪个已知条件与解题无关,不要盲目用上所有的条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儿童游泳队测试100米蛙泳成绩,小强2分28秒,小刚3分5秒,小强比小刚快了多少秒?‎ ‎(4)动脑筋,回答问题。‎ ‎①几时整时针和分针重合?‎ ‎②几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一条直线?‎ ‎③几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直角?‎ ‎④从12:00开始,时针走一圈,分针和时针重合多少次?‎ ‎(这道题学生一定会十分感兴趣。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拨一拨,学生能独立完成。)‎ ‎2、实践应用。‎ ‎(1)实践活动。‎ 你上学时,路上用了多少时间,在小组内说一说。‎ ‎(意图是让学生体验上学时间的长短。可先引导学生估计大致时间,然后再实际记录出发时间、到校时间。最后讨论出经过的时间。)‎ ‎(2)一天共营业几小时?‎ 建设银行门口挂着营业时间的牌子,上午8:00—12:00,下午1:30—5:30,算一算:该银行一天共营业几个小时?‎ ‎(这道题的设计是知识的延伸,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是从7时40分上的,到几时几分下课?从上课到下课经过了多长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你增长了哪些本领?‎ 以后,我们要按照自己做的作息时间表,按时上学、按时上、下课,并帮助一年级的小朋友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课后反思: ‎ 数学好玩 ‎ 校园中的测量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 情景图,照片,蜡笔,尺子等。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 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米、厘米)‎ ‎ 它们之间的进率还记得吗?(1米=100厘米)‎ ‎ 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 二、探究新知 ‎1、估测校园周边物体的长、宽、厚的长度。‎ ‎ (1)师:今天你能估计一下这些物体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吗?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 实际测量 沙坑的长 ‎ ‎ ‎ ‎ 小树的的高 ‎ ‎ ‎ ‎ 篮球场的宽 ‎ ‎ ‎ ‎ ‎(2)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长、宽、高,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教师直接演示, ‎ 四、师生共同小结 五、课堂练习 完成做一做 课后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掌握两类事物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的规律。‎ 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渗透“符号化”思想。‎ 情感: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的过程,能有序地找出简单的组合数。‎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符号化思想,培养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元旦快要到了,小红代表我们学校去参加县里面举办的跳棋比赛。可是,小红遇到了麻烦事,为穿哪套衣服而烦恼,她左选右选,还是拿不定主意,同学们你能帮住小红吗?‎ ‎2.(屏幕显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 ‎ 师: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小红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 师:你会建议小红穿哪套衣服呢?(学生自由说,请学生说)‎ ‎3.师:你们提到了这么多的穿法,同学们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 (学生思考) ‎ 师:相信不少同学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我们不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都有怎样的搭配方法?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找学生来回答他们的搭配过程。 (1) 先选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 ‎ (2) 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2 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 师: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数量与下衣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2×3=6(种)(板书)‎ ‎6.师:同学们真棒,刚才老师还给你们留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搭配的时候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回答)‎ 师:刚才我们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得出来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学具卡片拿出来,现在我们有一张图,在一幅图中怎样表示出不同的搭配呢?(用连线)想一想连线时应注意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完再课件演示)‎ ‎7. 同学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数学广角,刚才你们为小红搭配衣服,就是运用了我们数学广角的知识——搭配(板书课题)通过有顺序的搭配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可要做个有心人,说不定你还能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呢?‎ 二、巩固新知,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 师:刚才同学们为小红搭配的衣服,每一套她都非常喜欢,老师代表小红谢谢你们,选好了衣服,小红该吃早餐了,我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帮老师一次吗?(课件出示)‎ 2.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早餐里都有哪些饮料和点心?‎ 师: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择一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刚刚学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来。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教师强调,按一定的顺序搭配。 师:谢谢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为小红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一起到公园里看 师:请看屏幕,公园里都有哪些景色?‎ 生:有猴山,百鸟园,数学乐园 师:再仔细看看从猴山到百鸟园可以怎样走?从百鸟园到数学呢?我要从猴山先到百鸟园再到数学乐园呢?一共有几种走法?‎ ‎ (1)先自己标一标。‎ ‎(2)交流汇报。‎ ‎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的太优秀了,请把你们的另一个学具拿出来,拉一拉,看看还能组成哪些两位数?记下来,也可以把数字换掉拉一拉。‎ 三、课堂小结 ‎ 和你们一起学习真是愉快!我们在数学广角中不仅学会了连线搭配,还帮小红解决了许多问题,可见在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勤观察,多动手,多动脑,就一定能探索出更多的数学奥秘!‎ 四、板书设计: ‎ 搭配中的学问 ‎ ‎ ‎ 2 × 3 = 6 (种)‎ ‎ 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课后反思:‎ 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幻灯、挂图。‎ 教学设计:‎ ‎  一、设计问题情境,探索日历中的数学。‎ ‎  师:同学们,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是几月几日?今天星期几?‎ ‎  生:今天是9月6日,星期二。‎ ‎  师:要想知道哪一天是星期几,我们可以怎么做?‎ ‎  生:可以看日历。‎ ‎  师:好。这是一张9月份的日历表。(师点击,屏幕上显示9月份的日历表。)请你们看一下,9月1日是星期几?‎ ‎  生:9月1日是星期四。‎ ‎  师:我们正常情况下什么时候休息?‎ ‎  生:我们在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 ‎  师:在9月份的日历表中,是星期六的有哪些日期?‎ ‎  生:是星期六的有9月3日、10日、17日和24日。‎ ‎  师: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个好朋友,他叫飞飞。听听他说什么。(师点击,屏幕上出现一个小男孩,同时声音:我叫飞飞,我周六、周日休息。我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他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我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她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听了飞飞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  生1:我知道了飞飞的父亲是工作3天休息1天,也就是每4天休息1天。‎ ‎  生2:我知道了飞飞和我们一样,也是在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的。‎ ‎  生3:我还知道飞飞的母亲工作1天休息1天,也就是每2天里有一个休息日。‎ ‎  师:飞飞想和父母一起去森林公园玩,他们可以选择哪一天?‎ ‎  生迟疑,看日历。‎ ‎  生1:他们可以10日去。‎ ‎  生2:不对,10日飞飞的父亲不休息。‎ ‎  师:我们可以在日历上做些什么,就可以很快很明确地知道飞飞他们全家什么时候共同休息呢?‎ ‎  生:可以在日历中把他们各自的休息日用标记标出来。‎ ‎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我们来试试,用一些符号在日历表中分别标记出他们三人的休息日。(师点击,出现日历表以及日历表上方的一段话。)谁愿意读读这段话?‎ ‎  生读:从9月1日算起,请用 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 标出母亲的休息日,用√标出飞飞的休息日。‎ ‎  师:小组里讨论一下,怎么做可以又快又准确。‎ ‎  (学生讨论)‎ ‎  师:好,你们可以在计算机上操作了,把相应的标记拖动到飞飞以及父亲、母亲相应的休息日里。‎ ‎  生小组或自己操作。‎ ‎  (师点击,转播某个小组屏幕上的内容)师:这是第三小组完成的。请他们讲讲是怎么想的。‎ ‎  生1:我们是这样想的。父亲是工作3天休息1天,所以是每4天就有1个休息日。第一个休息日是4日,第二个休息日就是8日,然后是12日、16日,依次类推。母亲是工作1天休息1天,就是两天有1个休息日,我们还发现,母亲的休息日都是双数。飞飞是星期六、星期日休息,只要在周六、周日的这两行都标上√就行了。‎ 生2:我们发现父亲的休息日都是4的倍数。母亲的休息日都是2的倍数。‎ ‎  师:你们都很善于思考。现在我们可以知道飞飞他们全家哪一天共同休息了吗?‎ ‎  生:他们全家在4日、24日共同休息,所以他们可以在这两天一起去森林公园玩。‎ ‎  师:在日历表中,我们除了能看到他们全家共同的休息日之外,还可以看到什么?‎ ‎  生:还可以看到飞飞和父亲共同的休息日、飞飞和母亲共同的休息日、父亲和母亲共同的休息日。‎ ‎  师:现在你们把他们各自的休息日以及他们共同的休息日输入到相应的圆圈图中。‎ ‎  父亲的休息日 母亲的休息日 飞飞的休息日 ‎  父子共同的休息日 母子共同的休息日 父母共同的休息日 全家共同的休息日 ‎  生自己操作。‎ ‎  (师点击,转播某小组的内容)师:这是第五小组完成的,帮他们检查一下。‎ ‎  生1:飞飞的休息日,我们填的和他们组的顺序不一样。他们小组是按日期的先后顺序填的,我们是先填周六的几个日期,再填周日的几个日期。‎ ‎  生2:老师,我们认为4日、24日是他们全家共同的休息日,不能再作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了。‎ ‎  生3:你说的不对。4日、24日既然是他们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父亲和飞飞当然是同时休息了,也应该是父子共同的休息日,同时也是母子共同的休息日,还是父母共同的休息日呢。‎ ‎  生4:我们同意他的观点。4日、24日是他们共同的休息日。‎ ‎  师:真不错。看来这个问题大家已经解决了。原来日历表中还蕴藏着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呢。你们还想继续探讨吗?‎ ‎  生:想。‎ ‎  (师点击,出现一个单独的9月份的日历表。7、8、14、15四个日期被红色矩形框框住。)师:请仔细观察这四个日期,你能发现什么?‎ ‎  生1观察片刻:老师,我发现7和8相差1,14和15 也相差1。‎ ‎  师:哦,这个小朋友是横着来观察的。很不错。‎ ‎  生2:我发现,竖着看,7比14少7,8比15少7。‎ ‎  生3:我是斜着看的,7和15 加起来是22,而8和14加起来也是22,这两个和是一样的。‎ ‎  师:你们太棒了!我们横着看,每行的两个数相差1;竖着看,每列的两个数相差7;斜着看,两个数相加的和与另两个数相加的和相等。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呢?再看一组数。‎ ‎  (师点击,在日历表中又框住四个日期。)请你们想想,这组数还存在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吗?‎ ‎  生观察片刻:老师,是的。横着看两个数相差1;竖着看两个数相差7;斜着看相加的和相等。‎ ‎  师:你们还想以哪组数来进行观察,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们发现的规律。‎ ‎  (小组讨论。)‎ ‎  师:四个数有这样的规律。那么9个数呢?(师点击,日历表中框住9个数:‎ ‎  7、8、9、‎ ‎  14、15、16、‎ ‎  21、22、23)‎ ‎  生1高兴地:老师,我发现了!横着看,7和8相差1,8和9相差1,下一行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也就是每行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竖着看,7和14相差7,14和21相差7,其他两列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也就是每列相邻的两个数相差7。‎ ‎  师:你很棒,孩子。‎ ‎  生2:我也发现了,7和23相加是30,8和22相加也是30,9和21 相加也是30。‎ ‎  生3:老师,7+15+23=45,9+15+21=45,8+15+22=45,他们的和相等。‎ ‎  师:你可真善于观察。‎ ‎  二、探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师:孩子们,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日历表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我们以后再去研究好吗?其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有很多呢,请你们选择屏幕上的两朵花,每朵花后面都有一个有趣的问题。你们看清要求,就可以进行操作了。‎ ‎  (生自由操作。)(师转播某个小组的内容)‎ ‎  师:这是第二小组完成的。我们先请他们讲讲是怎么想的。‎ ‎  生1:我们观察到,父亲是一步跨三个台阶,所以父亲踏到的台阶数应该是3,6,9这样的数。儿子是一步两个台阶,所以他踏到的台阶是2,4,6这样的数。他们都要踏到的第一阶是第6阶,都要踏到的第二阶是第12阶,也就是父子都要踏到的台阶的数是6的倍数。‎ ‎  师:同学们评价一下,他们观察的怎么样?‎ ‎  生2:他们说的很详细,观察地很正确。‎ ‎  生3:我们还发现父亲踏到的台阶的数都是3的倍数,儿子踏到的台阶的数都是2的倍数。‎ ‎  师:你们真棒。我们看看另一个有趣的问题。(点击,转播另一小组屏幕的内容)这是第一小组完成的。请他们讲讲是怎么想的。‎ ‎  生:我们观察到,1路车是每3分钟发一次车,所以从7时起,它发车的时间是7点03分,7点06分,7点09分,7点12分,7点15分,7点18分等这样。2 路车是每5分钟发一次车,所以从7时起,2路车发车时间是7点05分,7点10分,7点15分,7点20分等这样。1路车和2路车从7时起,同时发车的时间有7点,7点15分,下一个同时发车的时间是7点30分,他们每隔15分,会同时发一次车。‎ ‎  师:同学们可真棒!不仅善于观察,还很会动脑筋思考。‎ ‎  三、小结。‎ ‎  师:这一节我们探讨了一些与时间有关的数学问题,你们有什么感受吗?‎ ‎  生自由畅谈。‎ ‎  生1:我没想到生活中有这么多的数学知识。‎ ‎  生2:老师,原来数学也这么有趣,并不枯燥。‎ ‎  ……‎ ‎ ‎ 八 认识小数 文具店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和实际操作,初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回顾整数乘法的意义,通过类比、猜想,总结出小数乘整数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从多角度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概括能力,渗透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 情感目标: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积极思考的热情。引导学生在全身心的投入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感受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难点: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结果。‎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练习法、讨论交流法、讲授法、总结归纳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文具店一角”主题图、方格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相关知识,导入新课。‎ ‎1、口算(小黑板出示)‎ ‎15+0.4= 1.4+4= 3.7+5.2= 6.3+8.9= 15×4= 125×8= 1000×2= 7×11= 9+9+9+9+9=( )×( )=( )‎ ‎5×2表示( )。‎ ‎2、提问:你能结合算式说说整数乘法的意义吗?‎ ‎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 ‎3、揭题,这节课我们来探索小数乘法的意义。‎ 板书:文具店-----小数乘法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在黑板的一角粘上各种学习用具,演示文具店一角。‎ 有一家文具店开业啦,这是老师调查到的文具店的部分文具和价钱。仔细观察,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指多名学生回答)‎ 铅笔每枝0.3元 直尺每把1.06元 笔记本每本3.15元 钢笔每支6066元 ‎ ‎…… ①每本笔记本多少元多少角多少分?‎ ‎②每支钢笔多少元多少角多少分?‎ ‎③买2枝铅笔多元? …… (通过购物情境,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咱们选一个来解决。买4支铅笔一共需要多少钱?‎ ‎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几种方法?‎ 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同桌互相交流后汇报:‎ 方法1: 0.3+0.3+0.3+0.3= 1.2(元) ‎ 方法2: 0.3元=3角 3×4=8(角) 12角=1.2元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结果,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4、提问: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指导列出乘法算式:0.3×4‎ ‎5、引导生观察这几种方法,说说0.3×4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4个0.3相加的和)‎ ‎6、归纳总结出小数乘法的意义。‎ 引导生观察这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它们都是在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那么小数乘法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 ‎(把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做对比,使学生运用类推、迁移的能力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三、运用模型,深化拓展。‎ 请一名同学来当售货员,其他同学买文具,通过演示买文具情景,深化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请同学们完成书上的“练一练”,完成后与同桌交流。‎ ‎(1)汇报“练一练”‎ ‎ 对正确的方法给予鼓励表扬,不正确的方法进行引导纠正。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 ‎3、填空(小黑板出示) 0.5+0.5+0.5=( )×( )=( ‎ ‎ ) 0.6×5=( )+( )+( )+( )+( )=( ) 0.4+0.4+0.4+0.4+0.4=( )×( )=( ) (练习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 五、总结回顾,实践应用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再次总结小数乘法的意义。‎ 五、布置作业 ‎1、计算 ‎0.4×4 0.08×5 8×0.9 1.3×2‎ ‎0.01×25 0.4×10 2.3×2 0.6×9‎ ‎2、每千克苹果3元,2千克苹果多少元?1.5千克呢?‎ ‎3、王师傅每小时加工零件8个,他2.5小时加工零件多少个?‎ 六、拓展延伸,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后请同学们用心观察一下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今天我们所学到的知识。‎ 教学反思:‎ 货比三家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以及同伴交流的过程。‎ ‎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  3.经历与同学交流独立算法的过程,体验合作学习、共同成功的喜悦。‎ ‎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能熟练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其小数比较的方法与策略。‎ ‎  ‎ ‎  教学过程 ‎  一、情节引入。‎ ‎  1.师:同学们,你们在买东西或者陪爸爸妈妈买东西时,你有什么经验,或者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  生可能有的回答:‎ ‎  (1)买东西时,要会讨价还价……‎ ‎  (2)买时还注意东西的质量……‎ ‎  (3)买一样东西时,要多跑几家店,挑最便宜的一家买……‎ ‎  2.师: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我们在买东西,一般都要多走几家店,看看哪家的最便宜,再买,也就是要货比三家。今天我们就来货比三家,板书:货比三家。‎ ‎  二、讲授新课,学习新知。‎ ‎  1.开学了,你们都需要买一些文具,今天我来介绍三家文具店:奇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豆豆文具店。出示图片。‎ ‎  2.谁愿意来当奇奇、丁丁、豆豆,来介绍一下他们文具店里的商品及价钱?‎ ‎  3.师:淘气和笑笑想去买文具盒,你认为到哪家去买好呢?(提醒:文具盒是一样的)‎ ‎  学生思考后可以和同桌讨论。‎ ‎  4.提问:为什么要到奇奇店去买呢?你是怎么比较的?(大部分学生能够看出奇奇店的要便宜。)小组之间交流,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 ‎  学生可能有的方法 ‎  (1)奇奇店的只要4.9元,丁丁店的却要5.1元,4.9比5.1元要少。‎ ‎  (2)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4元9角小于5元1角。‎ ‎  (3)5.1元比5元大,4.9元比5元小,所以4.9小于5.1。‎ ‎  师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结:先比较小数点前面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大的就大,如果还相同,那我们要比较小数点后的第二位,就这样比下去。‎ ‎  5.小数点的后面末尾有0的写法:‎ ‎  4.90元可以写作4.9元 ‎  5.10元可以写作5.1元 ‎  6.看着这张图片,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  (1)同桌之间互相提问,互相解答。‎ ‎  (2)全班集体交流。‎ ‎  在三个小数比较的过程中,多让几个学生说说,加深同学们在头脑中的印象。‎ ‎ 三、练一练。‎ ‎  1.书本第83页第3题。比较大小。‎ ‎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选几道让学生说一说。‎ ‎  2.到哪个商店买毛巾便宜?‎ ‎  (1)学生独立思考,到哪家店便宜。‎ ‎  (2)说一说为什么?并说出比较的方法?‎ ‎  (3)你还想买什么?到哪个商店去?‎ ‎  3.独立完成计算题,并集体反馈。‎ ‎  五、实践活动。‎ 到商店调查3种商品的价格,做好记录。与同学们比一比同一种商品的价格,‎ 课后反思:‎ 存零用钱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2、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并知道每种单位的人民币各有那些。 3、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初步学会使用人民币购物。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和节约用钱、不乱花钱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元是元、角、分,并知道每种单位的人民币各有那些。 教学难点: 会灵活使用人民币购物。 教学准备: 各种面值人民币的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师出示玩具猪问同学们:瞧,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学生回答玩具猪),猜一猜它是用多少钱买来的,(点几名同学猜)师鼓励:同学们猜的很好!‎ 二、说人民币的用处 1、师: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会用到钱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自己使用的例子。‎ 生:(买吃的东西的时候。买衣服的时候。买车,给车加油用到钱。妈妈发工资。)‎ 师鼓励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 2、师:老师这也有些例子,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课件)(上车投币;到超市购物。)‎ 师: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你们有过坐公交车和到超市去买过东西的经历吗?一定有,那么你们买东西的钱从哪儿来的那?(学生说爸妈给的、自己的压岁钱等)。‎ ‎3、让学生观看第3幅图并提问:你们看,小朋友在做什么那?存钱是为什么?你有零花钱吗?你有存钱的习惯吗?‎ 师:零花钱除了可以用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以外,还可以用来干什么?(点名学生答)。‎ 学生想不出,这时师出示小朋友存零花钱课件问学生,师提醒前年汶川地震你们把你们的钱拿来干什么了?(学生答献爱心)。‎ 教育学生养成存钱的良好习惯,告诉学生积少存多、不乱花钱的道理,别人有需要帮助时可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将平时零花钱攒起来,将这些钱用来办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如买书,捐赠给贫困的同学。‎ 师:看来钱的用处非常大,我们的生活中处处要用到钱。小朋友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吗?‎ 生:人民币。‎ 师:对,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人民币。‎ 三、认识人民币 ‎(一)、认一认    1、师:课前老师先让小朋友们简单的认识了人民币,并准备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请每个小组的同学把学具拿出来。‎ ‎2、师:你们都认识那些人民币呢?同坐的几个小朋友合作把你认识的钱拿给对方看看,看谁认得最多。(老师巡视并提醒边认边说说是怎么认识的)。‎ ‎3、师:刚才我看到小朋友们认得都很不错,那么我来考考你们,到底认识哪些人民币。出示各种面值的课件分别问学生。‎ ‎4、师:小朋友真了不起!认识这么多人民币。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说说你是怎样认识它们的?(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生1:我是根据颜色认的,我知道100元是红色的。 师:你说得很对,那是不是只有100元是红色的呢?只根据颜色认行吗? 生2:我是根据大小认的,大点的是100元的,小点的是1元、2元的。 师:那差不多大的怎么区分? 生3:我是根据上面的数字认的? 师:只看数字行吗?那1元和1角都写着1。 生4:除了看数字还要看上面的汉字。 师:数字后面都有哪些汉字? 生5:有圆、角、分。 师板书:圆(元)角、分,这就是人民币的单位,一齐读一下。 5、师:你们静静地观察这些人民币,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小秘密? 生1:我发现上面有毛主席的头像。师介绍毛主席让学生了解他是个伟大的人物,教育学生更要爱护人民币   生2:我发现上面有花卉。 生3:我发现上面有国徽。 6、师:“国徽”你找到了吗?你在哪还看见过??(在警察衣服和警察车上或是天安门上看到过),(它是我们国家的标志,所以我们在使用人民币时一定要爱护它,不要乱写乱画同时我们小朋友要勤俭节约,不能浪费一分钱。‎ ‎7、师:识记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这样的人民币你还能认识它的面值是多少吗?课件出示不全的人民币,让学生来认一认。‎ ‎8、接下来请同学们打开书46—47页,看看书上的人民币都认识吗?你发现书上的人民币和我们平时看到的人民币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回答出它们左下角有一条红色的斜线)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学生答出这是样币)师述:样币是不可以用的。   ‎ ‎(二)、分一分。‎ 课间出示各种放得凌乱的人民币录像 ‎ ‎1、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么多的人民币都放在桌子上面,小朋友们觉得怎么样?(学生答很乱)如果我要带钱去买我想要的东西,我能随便把这些钱就这样放在钱夹子里吗?(学生说不能)我们得怎么办?(学生答须理整齐)。‎ ‎2、请同学们按规律分一分,把钱摆整齐。(先自己想一想可以怎么分?再和同桌商量商量,一起在桌子上把它整理好)‎ 小组代表发言,点名各种分法不同的学生到讲台前分给同学们看并介绍出你们组是怎样分。‎ 师: 哪个小朋友愿意来分一分?说说你按什么来分的?‎ 生:按数字分。‎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硬币纸币分。‎ 生:按元、角、分来分。 ‎ 师: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名称,谁来给他们三兄弟排排队?‎ 生:元是老大,角是老二,分是老三(随小朋友说,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 由学生的分类引出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板书: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师:同学们整理得都不错,不过小朋友们要注意,因为人民币有很多人都用过,上面难免会留下病毒和细菌,所以为了保障小朋友们的健康,要养成用完人民币及时洗手的好习惯。‎ 小朋友说得真好!下面打开课本55页 ,书上的人民币你都认识吗?‎ ‎(三)、简单的角与角的换算 ‎1、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了人民币按单位可以分成元、角、分,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让我们来做一个换钱游戏 ‎(课件出示)一张两角可以换--( )张一角,一张五角可以换--( )张一角。‎ 师:(教师演示换2角,请小朋友拿自己准备的钱上来换!)‎ 同桌小朋友动手相互换一换 5角 (教师巡视)‎ 师:(汇报成果)谁愿意上来表演给大家看一下?‎ ‎(分别请两个小朋友上讲台拿5角与其他小朋友换1角)‎ 师: 换好了吗?你是怎么换的,谁愿意来告诉老师?(分别请3组小朋友)。‎ ‎2、学习1元=10角 师:老师这里有些玩具,一元一个,谁愿意来买?‎ ‎(将学生来买的钱拿给小朋友看,说明小朋友拿1元的方法可以有多种)‎ 师:老师可以卖给他吗?还有不同的付法吗?(进行3-4组,用不同的分法进行)‎ 师:我们从来买的小朋友付的1元钱中发现什么?‎ 师:对,不管用什么方法付,是不是加在一起都是10角?‎ ‎1元=10角 (板书,课件出示)‎ 师:那你们能猜猜1角等于多少分吗?用你手里的学具来验证一下。‎ 生:1角=10分(师板书)‎ ‎3、师:好!下面我们来看这些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练习 20角=( )元 3元=( )角 1元2角=( )角)‎ ‎(四)游戏,逛超市 师: 你们想不想用手里的钱去买你想要的东西?‎ 师:好!下面我们去小小超市逛一逛,请一个小朋友来当售货员,谁愿意(准备卡通售货员的帽子)‎ 师:谁愿意来买,带上你需要的零用钱!‎ ‎(操作中,教师指导:你把他的钱数了吗?问售货员:你觉得当一名售货员责任是什么?并穿插进行礼貌教育)‎ 师:下面小组合作,先请小组长当售货员,四人轮流,两人买,一人监督,付钱的数目对否?‎ 师:小朋友都用自己手中的钱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以后小朋友可以不要每件事情都麻烦爸爸妈妈,有些东西可以自己去买,但我们自己的零花钱不能乱用,要积累起来,用在该用的地方,好吗?‎ 四、存零用钱 ‎1、学生自学课本上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淘气两个月一共存了多少零用钱?‎ ‎(2)淘气想买一个29.9元的书包送给灾区小朋友,他至少还要存多少钱?‎ ‎2、完成后教师讲评。‎ 五、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人民币,你们学会了什么?老师希望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肯定有很多小朋友会独立到使用人民币了,但我们还是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不要乱花钱。‎ 六、作业设计 七、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寄书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法计算可以解决简单问题。‎ ‎2、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3、体验只需估算就能解决的此类题型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计算小数加减过程中的进位和退位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知道吗?英才小学的小红同学参加了手拉手结对子活动,星期天她到邮局给她的好朋友寄去了两包书,邮递员告诉了她每包书需要多少邮费,可小红不知道一共需要付多少钱,你们能帮帮她吗?‎ 投影出示情景图。‎ 二、 探究新知。‎ 1、 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 师:通过观察情景图,你们了解到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小红寄的两包书的邮费分别是1.6元和12.8元。‎ 生2:我还知道:小红不知道一共需要付多少邮费?‎ 2、 先进行估算。‎ 师:小红大约一共需要多少元的邮费?所需邮费一定不会多于多少元?一定不会少于多少元?‎ 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1) 分组讨论。‎ (2) 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师总结:小红所需邮费不会多于15元,不会少于13元。‎ 1、 解决情景图中提出的问题。‎ (1)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 师巡视。‎ (3) 小组长展示本组的解决方法。‎ 第一种:1.6元=16角 12.8元=128角 16角+128角=144角=14.4元 第二种:1元+12元=13元 6角+4角=10角=1元 13元+1元=14元 第三种:1.6+12.8=144元 ‎1.6‎ ‎+12.8‎ ‎-----------‎ ‎14.4‎ (3) 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2、 计算两包邮费相差多少元?‎ 师鼓励学生用第三种方法去做。‎ (1) 让学生独立去做,师巡视。‎ (2) 展示做题情况。‎ ‎12.8—1.6=11.2(元)‎ ‎12.4‎ — ‎ 1.6‎ ‎————‎ ‎11.2‎ 答:2包邮费相差11.2元。‎ 3、 总结小数加减法的法则。‎ 师: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列竖式时,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投影出示该法则。‎ 一、 巩固练习 1、 基本练习。‎ 2、 提高练习。‎ 3、 拓展练习。‎ 二、 小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说一说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寄书 ‎1.6+12.8=14.4(元)‎ ‎1.6‎ ‎ +12.4 ‎ ‎ ————‎ ‎14.4‎ 答:一共需要14.4元。‎ 课后反思:‎ ‎ 能通过吗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人民币的单位及温度的单位。‎ ‎2.能对长度单位等作初步估计。‎ ‎  3.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对长度单位等作估计 教、学具准备:‎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温度计。‎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2‎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数学书长大约是()厘米,宽大约是()厘米。‎ ‎2、让学生量一量黑板的长度。(通过量一量,让学生发现用学生尺子不方便)‎ ‎3、老师拿出一把米尺,让学生量,让学生发现认识到量黑板等长的物体的长度时,用长的尺子比较方便。直接说出:我们把这把尺子的长度叫做米尺。 ‎ ‎4、让学生小组观察认识认识米尺。观察米尺上有什么?‎ ‎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米尺上也有刻度线、米尺上也有数字、每两个数字之间的间隔都是一样的、还是和学生尺子一样把零刻度线作为起点。‎ 教师揭示:我们把这统一把尺子的长度叫做一米,长度是一米的尺子叫做米尺。‎ ‎5、教学生认识温度计。‎ 二、一米到底有多长呢?‎ ‎(1)学生拿出自己 的米尺,用两手掌夹住米尺的两端,说说两手间相距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2)说说1米大约有几枝铅笔长、有几本数学书的长。‎ ‎(3)用米尺比比自己的身高,1米到自己身体的什么地方。‎ ‎(4)用米尺量量课桌长的一边,看比1米长还是比1米短。长(短多少)?(用手比划)‎ 说明:课桌长的一边接近1米。你还能说出大约长1米的物体吗?‎ 学生讨论生活中大约是一米的长度的物体。‎ 三、出示教册图示,提问卡车能不能通过呢?‎ ‎1、说说3.25米和3.5米有多高呢?‎ ‎2、指名字举例,让学生感受长度。‎ ‎3、教师指导完成讨论。‎ ‎3、拓展、活动 教师指出:在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时我们除了可以用米尺量,随着人们的实际需要还发明了软尺和卷尺等。‎ 告知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活动:学生可以互相量一量身高,或选择教室的物品量。‎ 四、巩固练习。‎ 五、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利用课余时间量一量篮球场的长和宽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实践一下。‎ 七、板书设计 能通过吗 ‎3.5-3.25=‎ 课后反思:‎ 课 题 圆的认识(一)‎ 学 习 目 标 ‎1、给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重 点 难 点 重 点:在观察、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知道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难 点:圆的特征的认识及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 法 选 择 观察法 课 型 新 授 课 前 准 备 教学圆规、课件 是否采用 多媒体 是 教 学 时 数 ‎ 2 课时 教 学 课 时 第 1 课时 备 课 总 数 第 1 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观察思考 ‎1、(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一幅图)这些小朋友是怎么站的?在干什么?你对他们这种玩法有什么想法吗?(从公平性上考虑)得到:大家站成一条直线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不一样导致不公平。‎ ‎2、(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二幅图)如果大家是这样站的,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得到:大家站成正方形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也不一样导致也不公平。‎ ‎3、为了使游戏公平,你们能不能帮他们设计出一个公平的方案?(学生思考)学生想到圆后,出示第三幅图,提问: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了呢?(每人离目标的距离都一样)‎ ‎4、上面我们接触了三种图形-----直线、正方形、圆。其中圆是有点特殊的,你能说说圆与正方形等图形的不同之处吗?举出生活中看到的圆的例子。‎ 二、画圆 ‎1、你们谁能画出圆来吗?动手试一试。‎ ‎2、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画的圆,并说说你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不直接说出圆,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 分组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举例说明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你是怎样画的?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其他同学有想法可以补充。‎ ‎3、思考:以上这些画法中有什么共同之处?注意的问题你是怎么想到的?(固定一个点和一个长度,引出圆心和半径)‎ 三、认一认 ‎1、教师边画圆边讲概念。(概念讲解一定要结合图形,并要举一些反例)强调:圆心是一个点,半径和直径是线段。‎ ‎2、半径和直径的辨认是怎样画的?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其他同学有想法可以补充。‎ ‎3、思考:以上这些画法中有什么共同之处?注意的问题你是怎么想到的?(固定一个点和一个长度,引出圆心和半径)‎ 四、画一画,想一想 ‎1、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并画出它的半径和直径。想:在同一个圆中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同一个圆中的半径都相等吗?直径呢?(放动画)‎ ‎2、以点A为圆心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3、画两个半径都是2厘米的圆。‎ ‎4、把自己画的圆面积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画的圆的位置和大小都一样吗?知道为什么吗?‎ 五、应用提高 讨论:圆的位置和什么有关系?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在画图中体会圆的特征 思考共同之处时再一次体会圆的特征 通过正反例的练习,加深对半径和直径的理解 动手操作,理解画圆的关键是定圆心(位置)和半径(大小)‎ 巩固提高,满足不同学生要求 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观察课件及教师的演示,体会画法中有什么共同之处 动手操作,理解画圆的关键 理解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作业设置 教材第5页练一练 教学札记 检查签约 第 周,应备 课时 实备 课时,共 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课 题 圆的认识(一)‎ 学 习 目 标 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 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重 点 难 点 重点:圆的特征的进一步体会 难点: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研究各图形中心点的运动轨迹)‎ 教 法 选 择 观 察 法 课 型 新授 课 前 准 备 纸片(圆形,方形,椭圆形)动画课件 是否采用 多媒体 是 教 学 时 数 ‎ 2 课时 教 学 课 时 第 2 课时 备 课 总 数 第 2 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知识回顾 1、 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圆?‎ 2、 按下列要求画圆:(在平面上固定一个点A)‎ (1) 以点A为圆心画一个圆;‎ (2) 画一个圆,使所画的圆经过这个点A;‎ (3) 画一个圆,使A点为圆心,半径为2厘米。‎ 3、 举出生活中看到圆的例子。(从车轮是圆形的引入新课)‎ 二、 新课探究 ‎1、问题: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 ‎2、小组讨论探究策略(引导学生想做成圆形有什么好处,如果做成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又会是什么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是研究几种图形中心点的运动轨迹的不同)‎ ‎3、学生动手探究(用准备好的纸片试一试),把各种图形的中心点的运动轨迹想办法描出来。‎ ‎4、小组内讨论交流,准备好发言,在全 ‎ ‎ 进一步体会圆的特征 要使学生明白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应从哪方面入手,最基本的一个方法就是探究车轮做成圆会是什么情况,做成其它形状又是什么情况,这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就能得出结论了。‎ 独立思考,完成回顾1、2、3题。‎ 指名交流结果 分组合作探究“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 学生动手探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班交流 由于圆上的各点到中心点(圆心)的距离相等,所以圆在滚动时,‎ 圆心在一条直线上运动,这样坐在车上的人或放在车内的物就很平稳;而正方形、椭圆形等由于上面的点到中心点的距离不一样,这样在运动中,中心点运动的线路就不是一条直线,如果人坐在这样的车上会感觉到颠簸。‎ 三、观看动画,进一步体会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 本质:圆上的各点到中心点的距离都相等,而其它图形不具有这个特点。‎ 四、拓展应用 要重视让学生动手写的练习。可先让一些学生说,其他人补充 五、课后延伸 用心发现生活中的圆,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一)‎ 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 圆 形:各点到中心点距离相等-------中心点运动成一条直线---------平稳 正方形:各点到中心点距离不相等-------中心点运动不是一条直线---------不平稳 椭圆形:各点到中心点距离不相等-------中心点运动不是一条直线---------不平稳 观看动画,进一步加深印象。‎ 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指导学生小结 小组内讨论交流,准备好发言,在全班交流 观看动画,进一步体会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 谈收获 作业设置 练习一:第1题 教学札记 检查签约 第 周,应备 课时 实备 课时,共 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课 题 圆的认识(二)‎ 学 习 目 标 ‎1、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 ‎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重 点 难 点 重 点: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并体会圆的对称性。‎ 难 点:在折纸的过程中体会圆的特征 教 法 选 择 探究法 ‎ 课 型 新 授 课 前 准 备 教学圆规、课件 是否采用 多媒体 是 ‎ 教 学 时 数 ‎ 2 课时 教 学 课 时 第 1 课时 备 课 总 数 第 3 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创设情境:‎ 亮亮借助光盘画了一个圆,剪出了一个圆纸片,这个圆的圆心在哪里呢?他很快找出来了。你有办法找出来吗?‎ 二、 探索活动:‎ 1、 引导学生开展折纸活动,找到圆心。‎ ‎(1)自己动手找到圆心。‎ ‎(2)汇报交流找圆心的过程,并说出这样做的想法。‎ 通过折纸你发现了什么?理解圆的对称性。‎ ‎(1)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2)再折纸,体会圆的轴对称性,画出圆的对称轴。‎ ‎(3)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2、通过折纸你还发现了什么?理解同一 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 ‎ 学生利用经验很容易找到圆心,从中进一步理解圆的轴对称,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对比中发现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不同特点。‎ 学生利用经验很容易找到圆心,如果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对折再对折”就可以找到圆心学生很难说清楚。教学中通过折纸观察思考,找到答案。交流汇报,从中进一步理解圆的轴对称,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 ‎“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对以学过的轴对称图形进行整理,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对比中发现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不同特点,从而突出圆具有很好的轴对称性。‎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边折纸边观察思考同一个圆里的半径有什么特点?‎ ‎(2)边折纸边观察思考,同一圆里的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 ‎(3)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一个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 ‎1、让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做完后交流汇报。‎ ‎2、完成“练一练”进一步巩固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完成“填一填”‎ ‎ 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并试着填一填,有困难的向老师或同桌请教。‎ ‎ 汇报交流,说答题根据。‎ ‎4、完成书后第3题。‎ 四、课堂小结。‎ ‎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板书:‎ 圆的认识(二) ‎ 我们的发现 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 同一个圆里 d=2r 或r=1/2d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 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巡回指导学生练习 检查练习情况 引导学生小结 多次折纸的过程中探索,发现,验证。操作中体会交流,体会圆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个别学生做“试一试”的题目会有困难,注意个别指导。‎ 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并试着填一填,有困难的向老师或同桌请教。‎ 学生小结并谈谈收获 作业设置 完成书后第3题。‎ 教学札记 检查签约 第 周,应备 课时 实备 课时,共 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课 题 圆的认识(二)‎ 学 习 目 标 ‎1、巩固圆的认识。‎ ‎2、会用圆规画圆。‎ ‎3、正确解答相关习题。‎ 重 点 难 点 重 点:正确解答相关习题。‎ 难 点:圆的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及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 法 选 择 观察法 课 型 新 授 课 前 准 备 教学圆规 课件 是否采用 多媒体 是 教 学 时 数 ‎ 4 课时 教 学 课 时 第 4 课时 备 课 总 数 第 4 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温馨回忆:‎ ‎1、我们认识了圆,这节课先来个温馨回忆,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 ‎2、让学生自由发言,师归纳板书出来。‎ ‎ 圆的画法 ‎ 圆的半径和直径以及他们的关系 ‎ 圆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优越性 ‎ 圆的对称性 ‎ 利用圆设计美丽图案 二、我们认识了圆,还要会应用我们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利用经验很容易找到圆心,从中进一步理解圆的轴对称,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对比中发现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不同特点。‎ 回忆学过的知识 分组讨论,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填空。‎ ‎1.圆中心的一点叫做( ),用字母( )表示,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 )。‎ ‎2.( )叫做半径,用字母( )表示。‎ ‎3.( )叫做直径,用字母( )表示。‎ ‎4.在一个圆里,有( )条半径、有( )条直径。‎ ‎5.( )确定圆的位置,( )确定圆的大小。‎ ‎6.在一个直径是8分米的圆里,半径是( )厘米。‎ ‎7.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   )。‎ ‎8.在同一圆内,所有的( )都相等,所有的( )也相等。( )的长度等于( )长度的2倍。‎ 四.判断。‎ ‎1.直径都是半径的2倍。 ( )‎ ‎2.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 ( )‎ ‎3.在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中,直径最长。 ‎ ‎4.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应叉开4厘米。 ( )‎ 指导学生判断 指导学生填空 指导学生交流 指导学生练习 学生分组判断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 学生分组交流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 作业设置 第7---8页练一练第3、4题 教学札记 检查签约 第 周,应备 课时 实备 课时,共 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课 题 圆的周长 学 习 目 标 ‎1、认识圆的周长,能用滚动、线绕等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2、在测量活动中探索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用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能运用圆的周长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 点 难 点 重 点:探索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难 点:运用圆周长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 法 选 择 探究法 课 型 新 授 课 前 准 备 ‎1一根小绳、米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片、计算器。2.课件 是否采用 多媒体 是 ‎ 教 学 时 数 ‎ 1 课时 教 学 课 时 第 1 课时 备 课 总 数 第 5 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阿凡提的故事。 国王多次受到阿凡提的捉弄,非常恼火。有一天,他又想出了一个新招,想为难阿凡提。国王从全国精选出了一头身强力壮的小花驴要和阿凡提的小黑驴赛跑,并且规定小花驴沿着圆形路线跑,小黑驴沿着正方形路线跑。(课件出示小花驴和小黑驴赛跑)‎ ‎ 50米 ‎1.同学们看,比赛开始了——  紧张的比赛结束了。今天的比赛谁获胜了?‎ ‎2.可是,对于这场比赛小黑驴觉得很委屈,阿凡提也大喊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 那到底他们的路程是不是一样长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判断一下呢?‎ 通过观看课件中的有趣 情景,激起学生探究圆 的周长的欲望。‎ 引导学生探究 引导学生判断 国王的小花驴获得了胜利 分组讨论,得出结果 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5. 谁能说说正方形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 ‎6. 谁能说说正方形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7. 也就是说只要测出正方形的一条边长就可以 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是吗?那小花驴围着圆形路线跑一圈的长度又是圆的什么呢 ?‎ 二  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发现测量圆的周长的不同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把准备的圆拿出来,那“圆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同桌互相比画一下。‎ ‎(2)探究发现圆周率和圆的计算公式 我们同学真是太棒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找到这么多的好方法。那我们能不能用这些方法测量出圆形跑道的周长是多少?‎ ‎ (3)我们知道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有关系,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呢?‎ 大家仔细观察分析,看能发现什么?‎ 圆的周长 圆的直径 周长与直径的商 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三  拓展练习,实践应用(课件出示)‎ ‎(1)计算跑道的周长。(2)判断。‎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C÷d=π → C=πd → C÷π=d d=2r → C=2πr → C÷2π=r 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作为探究圆的周长的生长点。‎ 板书课题 想一想圆的周长怎样测量?‎ 太大了不容易测量。那大家看,老师画一个小圆,你能不能帮老师测量出来它的周长?‎ 那大家来猜一猜,周长和直径有怎样的关系?‎ 总结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上升到符号层次来认识,把握更牢固。‎ 让学生为我国古代的杰出数学成就而自豪 基础性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认识。‎ 量一量就知道了 同桌可以交流一下。‎ 得出: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圆的周长。‎ 把你的好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不行,圆太大了,测量不出来!‎ 通过大胆猜测,培养发散思维。‎ 让学生为我国古代的杰出数学成就而自豪 总结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上升到符号层次来认识,把握更牢固。‎ 对引入问题的进一步拓展,给学生留下了关于圆的周长的悬念,激起他们深入探究的欲望。‎ 作业设置 第2题 教学札记 检查签约 第 周,应备 课时 实备 课时,共 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课 题 圆的面积 学 习 目 标 ‎1.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 ‎3.在估一估和探究圆面积公式的活动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重 点 难 点 重 点: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 难 点: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 教 法 选 择 探究法 课 型 新 授 课 前 准 备 投影仪,CAI课件,等分好的圆形纸片。‎ 是否采用 多媒体 是 ‎ 教 学 时 数 ‎ 2 课时 教 学 课 时 第 1 课时 备 课 总 数 第 6 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投影出示P16中草坪喷水插图)‎ ‎1.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插图,说说从图中你能发现数学知识吗?‎ ‎ 同学们说得很好。晴大家说说这个圆形的面积指的是哪部分呢?‎ 说得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求喷水头转动一周浇灌的面积有多大。(板书:圆的面积)‎ 二、 探究思考。解决问题 ‎1、估计圆面积大小 ‎ 师:请大家估计半径为5米的圆面积大约是多大?‎ ‎ (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感官,估计草坪面积大小)‎ 2、 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圆面积大小 ① 投影出示P16方格图,让同学们看懂图意后估算圆的面积,学生可以讨论交流。‎ ② 指明反馈估算结果,并说明估算方法及依据。‎ ‎ 同学们的估计很有道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往往要有一个精确的结果,我们接下来就来讨论一个能计算圆面积的方法。‎ 引导学生探究 由生活中地一个实际问题 引入新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喷水头浇灌农田中蕴藏的数学问题,体会计算圆面积的必要性,并引发研究院面极地兴趣,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估计、思考、理解数方格求圆的大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面积度量的含义,感受“化曲为直”的思想,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学生观察并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我能发现喷水头转动一周所走过的地方刚好是一个圆形。‎ ‎ 对,这个圆形的半径就是喷头喷水的距离,也就是5米;周长也就是喷水所走过的路线;‎ 我补充一点,这个圆形的中心就是喷头所在的地方。‎ 我是根据圆里面的正方形来估计的,外面 方格图面积为10×10=100平方米,圆里面的正方形面积大约为50平方米,那么这个圆形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探索规律 1、 由旧知引入新知 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的面积来的吗?‎ 那么圆形的面积可由什么图形面积得来呢。‎ 2、 探索圆面积公式 拿出我们剪好的图形拼一拼,看看能成为一个什么图形?并考虑你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圆形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开始操作,教师巡视)‎ ‎ 现在请大家来观察一下刚才两个同学拼成的图形,哪个更接近长方形呢?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把一个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什么图形呢?‎ ‎ 下面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板书,你能否由平行四边形或者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到圆形面积公式呢?并说出你的理由。 ‎ 还可以这说明求圆的面积只需要知道半径即可,那我只告诉你们圆的直径又如何求出圆的面积呢,请大家自己把这个公式写出来。‎ 教师板书。‎ 写作:S=∏·R·R S=∏·R2‎ 二、 应用圆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后,鼓励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猜一猜 结果,然后在地上画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让学生看看,并试着站一站。在估计半径是10米的圆大约有几个教室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估计再算一算。‎ 三、 小结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师订正。‎ 在探索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再一次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即把圆进行分割,学生在剪拼过程中,从已有的知识经验慢慢找到解决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 ‎ 在这一环节中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 生说,教师板书 因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也就是圆形周长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圆形的 ‎ 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也就是圆形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形的半径。而长方形面积=长×宽,那么那么圆形面积=圆周长的1/2×半径即可。‎ 回顾了最初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直接运用面积计算公式尽兴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回答 我拼成的图形接近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也就是圆形周长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圆形的半径。‎ 我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也就是圆形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形的半径。‎ 等分为32份的更接近长方形。‎ 我拼成的图形接近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也就是圆形周长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圆形半径。而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那么圆形面积公式=圆周长的1/2×半径即可。‎ 等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长方形。‎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的时候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计算过程和依据。‎ 作业设置 第2题 教学札记 检查签约 第 周,应备 课时 实备 课时,共 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课 题 圆的面积(二)‎ 学 习 目 标 ‎1.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 ‎2.在估一估和探究圆面积公式的活动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重 点 难 点 重 点: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 难 点: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 教 法 选 择 演示法 课 型 新 授 课 前 准 备 课件 是否采用 多媒体 是 ‎ 教 学 时 数 ‎ 2 课时 教 学 课 时 第 2 课时 备 课 总 数 第 7 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基础练习:计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只列式,不计算。‎ ‎2、火眼金睛。(判断对错)‎ ‎①一个三角形,底6分米,高5分米,它的面积是30平方分米。( )‎ ‎②一个边长5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20平方米。( )‎ ‎③一个圆,直径是2厘米,它的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 )‎ ‎3、对号入座。‎ ‎①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 )‎ A周长<面积 ;B 周长>面积;C周长=面积; D 周长和面积无法比较 ‎②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那么三角形面积是( )平方厘米。‎ 引导学生练习 引导学生判断 引导学生交流 指导学生判断 学生独立练习并交流 学生分组交流判断结果 全班交流 学生分组判断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A、5 B、12.5 C、25 D、50‎ ‎4、走进生活。‎ ① 假如你家里要在一块边长2米的正方形木板上,剧一个最大的圆用来做饭桌面,请你算出这个圆面的面积并说出理由。‎ ② 设计比演,时间3分钟。现在请你来当小设计师,发挥你的设计才能,运用这几种平面图形对学校正门前的空地的布局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我们看看谁的设想既美观又合理。(注:设计时可以把图形进行组合)‎ ‎(1)小组在白纸上进行设计。汇报:用什么图形设计出了什么?‎ ‎(2)你准备怎样计算你设计中这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呢?‎ 七、全课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认真学习,大胆创新设计,我相信你们当中有很多同学会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课件演示比较 指导学生分组演示 指导学生说理由 指导学生小结,谈收获 学生理解题意并说理由 观察课件演示 学生分组演示 学生分组说理由 学生小结,谈收获 作业设置 把你的设计完成,并写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札记 检查签约 第 周,应备 课时 实备 课时,共 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课 题 百分数的应用(一)‎ 学 习 目 标 ‎1.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 点 难 点 重 点: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 ‎ 难 点: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 法 选 择 讲解法 课 型 新 授 课 前 准 备 多媒体课件 是否采用 多媒体 是 ‎ 教 学 时 数 ‎ 5课时 教 学 课 时 第 1 课时 备 课 总 数 第 8 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准备 线段图是把握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之一 你能用线段图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吗?‎ ‎ 在学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参加围棋班的有32人,参加航模班的人数比参加围棋班的多25% ‎ 1. 学生独立完成线段图 2. 展示学生成果 ‎ 3、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 ‎ ‎25% = 1/4 32人 围棋班 比围棋班多25%‎ 航模班 ‎ 二、 百分数的应用 1、 出示教科书P23上面的问题 2、 思考:“增产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 教师评价 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加的产量是普通水稻产量的百分之几 3、 学生独立解答问题 方法一: 7 - 5.6 = 1.4(吨)‎ 从复习中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 通过介绍某实验田普通水稻与杂交的产量,引出“增产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再一次体会百分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增产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数量关系,再一次体会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4 ÷ 5.6 = 0.25 = 25%‎ 方法二: 7 ÷ 5.6 ‎ ‎ = 1.25‎ ‎ = 125%‎ ‎ 125% - 100% = 25%‎ 一、 试一试 ‎1、出示教科书P23下面的问题 ‎ 2、“几成”是什么意思?‎ ‎ ※ 成数主要用于农业收成 ‎※ 几成就是十分之几。‎ ‎※ 一成就是1/10 ,也就是10%‎ ‎ 二成五就是2.5%,也就是25%‎ ‎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 (2.61 - 2.25) ÷ 2.25‎ ‎ = 0.36 ÷ 2.25‎ ‎ = 0.16‎ ‎ = 16%‎ 二、 练一练 1. 教科书P24练一练第1题 2. 科书P24练一练第2题 3. 教科书P24练一练第3题 五、课堂总结 ‎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理解“几成”的意思。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发展学生的思维。‎ 巡回指导 引导小结 学生分组讨论,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再分组交流 组内谈体会 作业设置 练习一:第1题 教学札记 检查签约 第 周,应备 课时 实备 课时,共 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课 题 百分数的应用(二)‎ 学 习 目 标 ‎1.进一步认识“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或“比一个数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 点 难 点 重 点: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 难 点: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 法 选 择 探究法 课 型 新 授 课 前 准 备 多媒体课件 是否采用 多媒体 是 ‎ 教 学 时 数 ‎ 5课时 教 学 课 时 第 2 课时 备 课 总 数 第9 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 入 1、 我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科学家-----袁隆 平,大家知道吗?(如果有学生知道,可以让学生说一说)‎ 2、 他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 带头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 因为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的产量要高很 多,所以我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一年比一年增加。‎ 二、百分数的应用 ‎ 1、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 ‎ 2000年某地在教水稻的种植面积为20万 公顷,2001年的种植面积比2000年增加25%,‎ ‎2001年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是多少公顷?‎ ‎ 2、线段图 ‎ 教师提出要求: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2000年和2001年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 学生独立画图 ※ 展示学生的成果 ‎25% = 1/4‎ 从教材提供的情境开始讨论,从介绍“杂交水稻之你”袁隆平的事迹,引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某地2000年与2001年杂交水稻种植的情况介绍,引出“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中通过类比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方法自主解答。重点放在方法交流之中。‎ 引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中通过类比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方法自主解答。‎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000年 20公顷 ‎ 25%‎ ‎ 2001年 25%‎ ‎ ‎ ‎ 3、学生自主解答问题 ‎4、班内交流 ‎ 办法一: 20 × 25% = 5(公顷)‎ ‎ 20 + 5 = 25(公顷)‎ ‎ 办法二: 1 + 25 % = 125%‎ ‎ 20 × 125% = 25(公顷)‎ 三、试一试 ‎ 1、生活中的折扣 ‎ 游乐场的套票原来每套30元,六一期间八折优惠,购买一套这样的套票能省多少元?‎ 2、 思考:八折是什么意思?‎ ‎※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 ※ 教师评价 ‎ ※ 八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0%‎ 3、 学生自主解答然后交流 ‎ 办法一: 30 × 80% = 24(元)‎ ‎ 30 - 24 = 6(元)‎ ‎ 办法二: 30 × ( 1 - 80%)‎ ‎ = 30 × 20 %‎ ‎ = 6(元)‎ 四、练一练 ‎1、教科书P26练一练第1题 ‎2、教科书P26练一练第2题 ‎3、教科书P26练一练第3题 五、课堂总结 ‎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分析,要求购买能省多少元,先求什么。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理解打折的意思 引导学生自主解答然后交流 巡回指导练习 指导小结 学生分组分析题意 学生自主解答问题 班内交流解题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理解打折的意思 学生自主解答然后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分组谈收获 作业设置 教科书P26练一练第3题 教学札记 检查签约 第 周,应备 课时 实备 课时,共 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课 题 百分数的应用(三)‎ 学 习 目 标 1、 进一步加强对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并能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 点 难 点 重 点: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 ‎ 难 点: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 法 选 择 讲解法 课 型 新 授 课 前 准 备 多媒体课件。‎ 是否采用 多媒体 是 ‎ 教 学 时 数 ‎ 5 课时 教 学 课 时 第 3 课时 备 课 总 数 第 10 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百分数与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能给大家说一些生活中用到百分数的事例吗?(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二、 家庭消费 下表是笑笑的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 年份 ‎1985年 ‎1995年 ‎2005年 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 ‎65%‎ ‎ 58%‎ ‎ 50%‎ 其他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 ‎ 35%‎ ‎ 42%‎ ‎ 50%‎ 1、 你能给大家说说表格所表示的意思吗?‎ 2、 根据表中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3、 教师提出问题:‎ ‎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你知道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吗?‎ 4、 你准备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小组讨论)‎ ‎※ 你觉得直接列式方便吗?为什么?‎ 5、 展示解答过程 课前布置学生了解有关生活中百分数的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调查活动中,接触到更多的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提出“各项支出与总支出的关系”,使学生从中了解百分与生活的关系。从数据的变化,让学生体会我们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说一些生活中用到百分数的事例 分析各项支出与总支出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解:设这个家庭1985年的总支出是X元。‎ ‎65% X - 35% X = 210‎ ‎ ‎ ‎ 6、如果2005年 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50%,旅游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10%,两项支出一共是540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 下表是笑笑的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 年份 ‎1985年 ‎1995年 ‎2005年 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 ‎65%‎ ‎ 58%‎ ‎ 50%‎ 其他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 ‎ 35%‎ ‎ 42%‎ ‎ 50%‎ 三、试一试 ‎ ‎ 1、出示教科书P27试一试第2题 ‎ 2、九五折是什么意思?‎ ‎ 3、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班内交流 解:设这本书的原价是X元。‎ ‎ X - 95% X = 6‎ ‎ 5% X = 6‎ ‎ X = 120‎ 四、练一练 1、 教科书P28练一练第2题 ‎“增产了两成”是什么意思?‎ 展示解答过程:‎ 解:设去年的产量是X吨。‎ ‎ X + 20% X = 36000‎ ‎2、教科书P28练一练第4题 ‎3、教科书P28练一练第5题 五、课堂总结 ‎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己有了百分数的知识基础,对于解答这题让学生自己讨论,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感受到百分数,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由于讨论的问题和数据都来自于学生,这样就使百分数更具有实际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拓展学生的思维。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学会节俭。‎ 学生自己讨论,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感受到百分数,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分组讨论的问题 独立完成练习 学生分组谈收获 作业设置 ‎.练一练第1、2题 教学札记 检查签约 第 周,应备 课时 实备 课时,共 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课 题 百分数的应用(四)‎ 学 习 目 标 ‎1、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重 点 难 点 重 点: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 点: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 法 选 择 探究法 课 型 新 授 课 前 准 备 小黑板 是否采用 多媒体 否 教 学 时 数 ‎ 5课时 教 学 课 时 第 4 课时 备 课 总 数 第 11 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a) 谈话引入。‎ 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到银行去调查利率并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 存期(整存整取)‎ 年利率 %‎ 一年 ‎2.25‎ 二年 ‎2.70‎ 三年 ‎3.24‎ 五年 ‎3.60‎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了解了这么多。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过年的时候,得到了一些压岁钱,你觉得怎样处理这些压岁钱呢?‎ b) 探究思考。‎ 钱存到银行不但能支援国家建设,到期还能得到利息。根据存款的种类和时间的长短,利率是不一样的。咱们就以笑笑的300元为例,如果你有300元钱,打算怎样存款,你是怎么想的?‎ 同学们想得很周到,我们存钱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怎样存,刚才同学们说的存款方式,到期后利息究竟是多少呢?我们一起来计算。‎ 课前同学们到银行调查了有关储蓄的知识,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交流你们的调查情况。‎ 引导学生讨论存款方式 组1:我知道人们把钱放到银行是有好处的。可以得到一些利息。 ‎ 组2:现在银行可以办各种储蓄卡,如果到外地出差,不用带现金,只带卡就可以了,既方便又安全 组3:我们调查了存款的年利率。‎ 组4:我们知道国债和教育储蓄不收利息税,其他的要交20%的利息税。‎ 我想存三年整存整取,时间长一些利息就会多。‎ 我存一年的整存整取,如果时间太长,需要用钱时取出来,就按活期存款计算利息了,那样利息就少了。‎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给出计算利息公式:利息=本金x年利率x年限,并给出年利率表,学生计算300元存一年和三年整存整取的利息。)‎ 学生板书 ‎300 x 2.25% x 1 300 x 3.24% x 3 ‎ ‎=6.75 (元) =29.16 (元)‎ 从1999年11月1日起,个人在银行存款所得利息应按20%纳税,这就是利息税。国家将这部分税收用于社会福利事业。‎ 下面大家再算一算300元存一年和三年整存整取各应交多少利息税?‎ 学生写完后汇报:‎ ‎6.75 x 20% = 29.16 x 20% = ‎ 那有没有不用交利息税的呢?‎ 对,只有国债和教育储蓄是不需要交利息税的。‎ ① 练习巩固。‎ ‎ 1、小明的爸爸打算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两年后用)。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的利息?‎ ‎ 2、小华把得到的2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她准备到期后将钱全部取出捐给“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2.25%计算,到期后小华可以捐给“希望工程”多少元钱?‎ ‎ 3、李老师把20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是3.60%,利息税率为20%。到期后,李老师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李老师交了多少利息税?‎ 四、课堂总结 ‎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提出“怎样处理这些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等问题,使学生从中了解储蓄的意义。‎ ‎ ‎ 学生己有了储蓄的知识基础,对于存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感受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储蓄方式。再引出计算利息的方法。‎ 由于讨论的问题和数据都来自于学生,这样就使计算利息更具有实际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 分组讨论 分组计算并汇报 拓展学生的思维。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谈收获 作业设置 练一练第1、2题 教学札记 检查签约 第 周,应备 课时 实备 课时,共 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课 题 百分数的练习 学 习 目 标 1、 通过练习,加强百分数的应用,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 重 点 难 点 重 点: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 点: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 法 选 择 练习法 课 型 练 习 课 前 准 备 课件 是否采用 多媒体 是 ‎ 教 学 时 数 ‎ 1 课时 教 学 课 时 第 1课时 备 课 总 数 第 12 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百分数的应用,现在来看看遇到这些问题,你会不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 二、 基础练习 1、 练习二和第1题 让学生先填表,然后指名说得数,集体订正。‎ 2、 第2题 解方程,挑选几题有代表性的题目,与学生一起探讨解题的方法。‎ 3、 练习二第3题 (1) ‎10月份比9月份节约用水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2) 需要知道什么量?‎ 4、 练习二第4题 学生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师:什么叫孵化率? ‎ 孵化率是95%是什么意思?‎ 不能孵出的占单位“1”的百分之几?‎ ‎1-95%=5%‎ ‎2400×5%=120(只)‎ 5、 练习二第5题 (1) 先说题意,再独立完成。‎ (2) 集体订正 谈话引入 学生自主完成,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让学生了解孵化率的知识,从而理解95%的意思。‎ 回忆百分数的知识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提高练习。‎ ‎1、(自主学习天地)‎ 请学生完成“智慧树”的题。‎ 再分题集体订正,并说出解题思路。‎ ‎2、课本练习二第11题 (1) 先让学生看统计表 (2) 分小组讨论完成题目 (3) 指名小组代表解答。‎ ‎3、思考题 要想知道哪个超市买更合算,先得求出分别到甲、乙超市买5瓶油的价格,再进行比较。‎ 甲:12×4=48(元)‎ 买四送一,只需花4瓶的价格就可以买到5瓶油。‎ 乙:12×5×0.85=51(元)‎ 每瓶12元,八五折 八五折是什么意思?‎ 比较: 48<51‎ 所以选择去甲超市 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比较,再选择去哪个超市合算。‎ ‎4、练习题(出示课件)‎ 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要知道哪个超市合算,就必须先进行比较,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指导学生练习 引导小结 学生分组讨论 全班交流结果 全班交流练习结果 谈收获 作业设置 完成课件思考题 教学札记 检查签约 第 周,应备 课时 实备 课时,共 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课 题 圆的面积复习 学 习 目 标 ‎1、掌握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2、用公式解简单的应用题。‎ 重 点 难 点 重 点:掌握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难 点:用公式解简单的应用题 教 法 选 择 复习法 课 型 复习课 课 前 准 备 课件 是否采用 多媒体 是 ‎ 教 学 时 数 ‎ 1 课时 教 学 课 时 第 1 课时 备 课 总 数 第 13 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面积概念 长方形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长方形的面积。‎ 有关直边形面积的计算 正方形的面积 S = a2‎ 长方形的面积 S =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S = ah 三角形的面积 S = ah÷2‎ 梯形的面积 S = (a+b)h÷2‎ 圆的面积 s = πr2‎ 指导学生复习正方形、‎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梯形、圆的面 积公式。‎ 比较异同 学生分组交流 说说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一、将圆分成若干等分 二、用等分后的小块组成不同的形状 近似平行四边形 近似梯形 近似三角形 三、以近似平行四边形为例:‎ 等分的分数越多,其面积越接近圆的面积。‎ 讨论:‎ ‎1、近似平行四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 ‎2、近似平形四边形的宽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 结论:‎ ‎1、近似平行四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一半大致相等。‎ ‎2、近似平形四边形的宽与圆的半径大致相等?‎ 圆面积 近似等于 平行四边形面积 圆面积 近似等于 πr× r 当分割无限细密时:‎ 圆面积 等于 πr× r = πr2‎ 由此得圆面积公式为: s = πr2‎ 复习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指导学生完成讨论中的问题.‎ 指导学生交流。‎ 得出结论 独立复习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分组讨论 分组交流结论 全班分组交流结论 作业设置 用三角形、梯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教学札记 检查签约 第 周,应备 课时 实备 课时,共 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课 题 百分数复习 学 习 目 标 ‎1、理解百分数意义,掌握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2、熟练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百分数问题,理解百分数问题的结构特征,归纳百分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重 点 难 点 重 点: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难 点:归纳知识,形成体系。‎ 教 法 选 择 复习法 课 型 复习课 课 前 准 备 课件 是否采用 多媒体 是 ‎ 教 学 时 数 ‎ 1 课时 教 学 课 时 第 1 课时 备 课 总 数 第 14 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百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有,只要我们留心它,发现它就在我们身边。 1、投影出示下面一段文字:   湖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流失率低得令人咋舌。10年前初中是2.5%,小学是0.02%,现在小学连续10年的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初中流失率始终控制0.2%,近三年的数字是0.18%,0.17%和0.15%. 2、学生阅读文字,感知其中百分数。 3、从上面一段文字中你能发现什么? 二、复习百分率的知识 1、复习已学过的一些百分率的计算公式。 2、学习理解烘干率和含水率。   学生自学理解烘干率和含水率的意思,然后说一说,议一议。   烘干率=烘干后的重量/烘前的重量×100%   含水率=(烘前的重量-烘干后的重量)/烘前的质量×100%   学生试求烘干率和含水率,然后集体订正。‎ 投影出示下面一段文字 从上面的百分数中以看出义务教育实施情况非常理想;运用百分数很能够直观;百分数在实际应用中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百分之几。‎ 看来,百分数的作用还真不小。你能理解上文中百分率的意思吗 教师指正。‎ 学生阅读文字,感知其中百分数 学生谈自己的发现 学生尝试理解流失率、入学率、巩固率的意思, ‎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复习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 1、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 2、求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根据百分数题型结构特征确定解法。   多(少)的数/另一个数= 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一个数×(1+几%)=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   综合问题结合实际来解答。 四、应用练习 1、完成总复习第7题 学生试做,指名板演。 方法一:(2622—2476)÷2476=146÷2476≈5.9% 方法二:2622/2476-1≈1.059-1≈5.9% 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思路方法。 2、完成练习二十七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各自的思路. 3、完成练习二十七第14、15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 百分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1)百分率=()/()×100% (2)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多(少)的数/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3)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一个数×(1+N%)=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 (4)售价×几折=实付钱数   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我们已经学习了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百分数的一般问题。现在大家回顾已学知识,把你掌握的方法告诉小组的成员。 ‎ 九折是什么意思?利息怎样计算?本息又是什么意思?‎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 分组讨论,交流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   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   在分析问题时,可以先画线段图加深理解,判断单位“1” 的量是已知还是未知,找对应关系,写数量关系式。 ‎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在班上交流。 ‎ 学生根据板书设计小结 ‎ 作业设置 完成练习册复习题第1、2、3题 教学札记 检查签约 第 周,应备 课时 实备 课时,共 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课 题 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学 习 目 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把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有关知识系统化。 ‎ ‎2、使学生牢固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3、通过运用知识解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 点 难 点 重、难 点:综合运用知识解答有关应用题 教 法 选 择 复习法 课 型 复习课 课 前 准 备 课件 是否采用 多媒体 是 ‎ 教 学 时 数 ‎ 1课时 教 学 课 时 第 1课时 备 课 总 数 第15 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 谈谈学校的体育达标情况。 ‎ 揭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 二、教学新课 ‎ ‎(一)求分率 ‎ ‎1、出示学校体育达标情况:优秀650人,良好400人,合格250人。 ‎ ‎2、根据这些条件,你可以提出那些不同的有关分数、百分数的问题? ‎ ‎(1)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 ‎ 例如:优秀率?650÷(650+400+250)=50% ‎ ‎(2)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百)分之几? ‎ 例如:优秀比良好人数多几分之几?(650-400)÷400=5/8 ‎ ‎(二)求单位“1”或求分率所对应的量 ‎ ‎1、把问题当成条件,根据条件编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 ‎①  在体育达标中,我校1300人,优秀率为50%,优秀人数是多少人? ‎ ‎1300×50%=650(人) ‎ 出示;体育达标率为99.7% ‎ 从这个条件,你能知道什么?你还想到了什么? ‎ 根据这些条件,你可以提出那些不同的有关分数、百分数的问题?‎ 出示课件 指导学生编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 同桌讨论 同桌合作,讨论完成。 ‎ 反馈 ‎ 小组合作完成 ‎ 反馈,并解答,想想有没有另外方法可以解答。 ‎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② 在体育达标中,我校优秀率为50%,优秀人数为650人,全校有多少人? ‎ ‎③ 在体育达标中,我校优秀人数650人,比良好人数多5/8,良好人数有多少人? ‎ ‎④ 在体育达标中,我校良好人数400人,优秀人数比良好人数多5/8,优秀人数多少人? ‎ ‎2、观察这些应用题,找找相同点与不同点 ‎ ‎①有共同的数量关系 单位“1”×分率=分率对应的量 ‎ ‎②单位“1”已知或未知 ‎ ‎3、师小结:找准单位“1”的量,根据已知与未知判断方法。列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 ‎((三)练习 ‎ ‎1、对比练习 ‎ ‎①  学校运动队有30名男队员,女队员比男队员少1/6,女队员比男队员少多少人?     ‎ ② 学校运动队有25名女队员,女队员比男队员少1/6,女队员比男队员少多少人?     ‎ 通过练习,你想说什么?(看清单位“1”,找准关系。) ‎ ‎2、一题多解 ‎ 陈老师看一本200页的故事书,前5天看了1/4,照这样计算,还要几天可以看完? ‎ ‎(四)课堂总结 ‎ 五、板书设计 ‎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 ‎ 单位“1”×分率=分率对应的量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指导学生找找相同点与不同点 ‎ 你认为在解这类应用题是要注意什么?‎ 指导学生进行对比练习 你能用几种方法 就用几种方法,先独立完成,不能解答时与同桌交流,比比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好? ‎ 总结:在解答时可以不用具体数量,直接用分率求,也可以用具体数量进行计算。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用分率求比较简单。 ‎ ‎650÷(1+5/8)=400(人)(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 ‎400×(1+5/8)=650人 ‎ ‎30×1/6=5人       (说说另外的方法) ‎ 反馈、交流 ‎ 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说说你的想法? ‎ 作业设置 完成对比练习 教学札记 检查签约 第 周,应备 课时 实备 课时,共 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课 题 图形的变换 学 习 目 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重 点 难 点 重 点: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难 点: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 法 选 择 观察法 课 型 新 授 课 前 准 备 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4张大小相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是否采用 多媒体 否 教 学 时 数 ‎ 2 课时 教 学 课 时 第 1 课时 备 课 总 数 第 16 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初步认识了平移和旋转,下面请同学们用一个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边摆边说,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学生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操作交流,然后请几位学生展示。‎ 同学们我们在分析图形的变换时,不仅要说出它的平移或旋转情况,还要说清楚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变换过程。‎ 同学们的交流很好,下面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合作,用两个三角形自己设计一个图形,然后进行变换,并说一说它的变换过程。‎ ‎(学生进行自己的设计与操作,师巡视指导)‎ 同学们做得很好。下面请几个同学上来演示他们设计的图形,并说一说它是怎样变换图形的。如果是经过旋转组成的图案,每旋转一次,都应说一说是什么图形绕者哪一点旋转的?‎ 二、  尝试练习:    ‎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下图,边观察边思考,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和三角形,‎ 对于图形每一步的变换,都应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如何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平移或旋转的概念,也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 本活动的开展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操作,通过他们的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在图形的变化中,同样得到图形的变换,但不同的思考角度,常常会引出不同的操作过程。因此,无论是 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合作,用两个三角形自己设计一个图形,然后进行变换,并说一说它的变换过程。‎ 请几个同学上来演示他们设计的图形,并说一说它是怎样变换图形的。如果是经过旋转组成的图案,每旋转一次,都应说一说是什么图形绕者哪一点旋转的?‎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分别给四个三角形标上A、B、C、D,自己摆一摆,移一移,转一转,进行图形的变换,然后按照下面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 ‎(1)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图形?‎ ‎(2)“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 ‎(3)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 ‎(4)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 学生自己操作,同桌交流图形变换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刚才同学们做得很认真,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让同学们说出各自不同的方法,只要方法正确,老师应给予肯定。‎ 三、拓展练习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图形的变换)。刚才你们都用了哪些学具来摆图形呢?(三角形)。刚才同学们只用了2个或4个三角形来摆图形,变换出来的图形不多而且较简单。你们想不想变换出更多更美的图形呢?(想)。下面,先请你们观察老师变换的这个图形。(师出示图)‎ 师: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再说一说左图的七巧板是如何平移或旋转 得到右图的。‎ 学生操作并回答变换过程。‎ 四、课堂小结:‎ ‎1、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2、  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变换到(1)、(2),还是变换到(3)、(4),都有各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再进行交流。‎ 图形的变换是对平移和旋转知识的综合运用练习,也是今后学生开展图形设计的重要基础,通过学生大量的操作活动,对提高学生空间的想象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七巧板的变换是多样的,图中所展示的仅是其中的一种。在开展这一活动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七巧板中的部分图形进行变换。在学生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再操作一些比较复杂图形的变换。‎ 总结出旋转的要求 学生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再进行交流。‎ 同学们说出各自不同的方法 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再说一说左图的七巧板是如何平移或旋转 得到右图的。‎ 学生操作并回答变换过程。‎ 1、 方向 2、 绕某一点旋转 3、 旋转的度数 作业设置 教学札记 检查签约 第 周,应备 课时 实备 课时,共 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课 题 图案设计 学 习 目 标 ‎1、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重 点 难 点 重 点:能够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难 点: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 法 选 择 实践法 课 型 新 授 课 前 准 备 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 是否采用 多媒体 否 教 学 时 数 ‎ 2 课时 教 学 课 时 第 2 课时 备 课 总 数 第 17 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 1、 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有何感想?‎ 3、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制作美丽的图案。‎ 二、观察、分析图案:     ‎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花瓣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 通过欣赏生活中美丽图案,激起学生对美丽图案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制作图案的兴趣。‎ 通过再次欣赏花瓣图案,观察分析图案的构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会图案设计的基本过程。‎ 欣赏生活中美丽图案 通过再次欣赏花瓣图案,观察分析图案的构成,体会图案设计的基本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 小组内进行交流. ‎ 3、 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花瓣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 4、 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5、 6、 教师小结:‎ 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设计图案。‎ ‎1、独立完成书37页练一练1题、2题。‎ ‎2、小组合作设计图案。(组长汇报交流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交流。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和操作相结合,分析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研究空间图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活动成功的喜悦。‎ 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对别人作品多种形式的进行评价,在交流和教师的总结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愉悦,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不足,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分析图形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作品展示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愉悦,谈谈自己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不足,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作业设置 教学札记 检查签约 第 周,应备 课时 实备 课时,共 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课 题 数学欣赏 学 习 目 标 ‎1、通过选择生活中有趣而美丽的图案,供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 ‎2、引导学生尝试绘制美丽的图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 点 难 点 重 点: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培养审美意识。‎ 难 点:绘制美丽图案的方法。‎ 教 法 选 择 实践法 课 型 新 授 课 前 准 备 ‎1、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2、课件 是否采用 多媒体 是 ‎ 教 学 时 数 ‎ 1 课时 教 学 课 时 第1 课时 备 课 总 数 第 18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播放视频或(图案图片)——(包装盒上的图案、门上的图案、建筑物上的造型图案、商标图案、……等) ‎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想说什么?‎ 3、 在你的周围你还见到了哪些有趣的图案?‎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欣赏和制作美丽的图案。 ‎ 二、 欣赏美丽的图案:     ‎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案(也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 通过观看影片中的美丽图案,激起学生对美丽图案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审美意识。‎ 通过再次欣赏课本上的美丽图案,观察图案的构成,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再次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观看影片中的美丽图案 再次欣赏课本上的美丽图案,观察图案的构成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 小组内进行交流. ‎ 3、 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你发现的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 4、 多媒体动画演示图案形成的过程.‎ 5、 教师小结。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绘制美丽的图案。‎ 1、 小组内讨论下面美丽图案是由哪个基本的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而来的?绘制的步骤应该是什么?‎ ‎2、组长汇报交流的结果。‎ ‎3、多媒体再次演示绘制的步骤,并阅读课本上绘制的方法;‎ 3、 讨论绘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4、 操作活动:开始绘制图案活动,播放轻松音乐,教师巡回参与指导。‎ 四、作品展示和评价 1、 作品展示:把学生画的图案全部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全体学生下座位参观作品。‎ 五、课堂小结:‎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以及各种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真实感受图形特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研究空间图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活动成功的喜悦。‎ 通过每位学生的作品展示,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对别人作品多种形式的进行评价,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交流和教师的总结性的评价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的能力,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 ‎ ‎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愉悦,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不足,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以及各种操作活动,真实感受图形特征。‎ 学生的作品展示 谈谈自己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不足,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作业设置 教学札记 检查签约 第 周,应备 课时 实备 课时,共 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签章)‎ 小学数学教学用案 课题 ‎1.2买文具(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课型 新授 时间 ‎9.4—9.5‎ 教材分析 ‎ 以“买文具”的真实情境为线索,提出了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量关系,掌握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学情分析 ‎ 进上步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除加、除减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目标 ‎ 1、通过“买文具”的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 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方法 ‎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 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策略 个人加减 教 学 流 程 ‎ 一、复习 ‎1、口算(开火车)‎ ‎40÷8 28÷7 36÷6 24÷8 81÷9 15÷3‎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顺序式什么?‎ ‎3、练习(二人板演,全班齐练)‎ ‎ 4×8+6 40-6×4‎ 二、探索新知 出示P5 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 理解图中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2、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问题,并着重注意:3本作文本一共18元。问题: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 ‎3、解决问题。‎ ‎(1)分析问题:笑笑买了一本作文本和一本英文本。‎ 分析条件:主题图中只给出英文本每本4元 3本作文本一共18元 所以先要解决一本作文本多少元的问题,再算出作文本和英文本一共多少元。‎ ‎ ‎ ‎ ‎ ‎(2)列算式。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出两种方法:‎ a . 18÷3=6(元), 6+4=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 b . 18÷3+4 ‎ ‎=6+4‎ ‎ =10(元) ‎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 ‎(3)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全班讨论:18÷3+4 表示什么意思?‎ 算式“18÷3+4”中的“18”表示3本作文本18元, “18÷3”表示1本作文本多少元。所以“18÷3+4”表示1本作文本和1本英文本一共多少元?‎ 因此计算“18÷3+4”的时候,应先算18÷3=6,再算6+4=10,用脱式计算。‎ ‎(4)引导学生发现:有加法又有除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4、尝试解决问题。‎ ‎(1)提问: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2)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尝试独立解答。‎ ‎(3)订正,并引导学生发现:既有减法又有除法的两步计算式题,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 ‎5、小结: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6、说一说下面哪种做法对。‎ 总结脱式计算写法:‎ ‎1、不参加运算的部分要抄下来,等号前后应该相等。‎ ‎2、现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三、课题巩固练习 P6“试一试”。‎ ‎1、提示:先算淘气买的钢笔一支是多少元。‎ ‎2、先说运算顺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3、结合情境说下面算式的意思,并计算: ‎ 四、巩固练习: ‎ P6~7连一连全部内容。‎ 五、总结 ‎ 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教 学 板 书 买文具(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 解法一: 18÷3=6(元), 6+4=10(元) ‎ 解法二: 18÷3+4 ‎ ‎=6+4‎ ‎=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 教 学 反 思 ‎ ‎ 学生听课时注意力还是不集中,总感觉自己会了,但实际解题时还是不会,少数学学生会口头计算出结果,但是不会按要求正确列式解答,还要加强练习。‎ 教案表                     ‎ 课 题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密铺》‎ 上课年级 四(1)(3)‎ 主备教师 副备教师 上课时间 ‎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什么是密铺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2、学会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经历密铺认识过程,充分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享受由美带来的愉悦。‎ 教学重点 掌握密铺的特点,知道那些图形可以进行理密铺,并能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 教学难点 掌握密铺的特点,能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教具准备 课件 任意四边形10个,方格纸,七巧板,水彩笔,8种基本图形各10个(每组1份) ‎ 教法运用 启发谈话、引导法。讲练结合法 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 环节 教师授课内容 学生活动 达成目标 Ppt、时间 导入 活动一:创设情境,欣赏密铺  ‎ ‎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图形铺成的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欣赏:课件出示生活中奇妙而美丽的图案。‎ 理解什么是密铺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2分 初步探究 活动二:观察比较,理解密铺  ‎ ‎1、课件出示:三幅图,可以看作是密铺吗?为什么?  ‎ 小组讨论交流后集体汇报。  ‎ ‎2、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密铺图形呢?  ‎ ‎3、小结:的确,密铺把我们的世界装点得丰富多彩。密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的享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图形密铺世界 同桌交流,再汇报(师相机板书:无空隙 不重叠 小结:是的,像这样把一种或几种平面图形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平面上,这种铺法,数学上称它为“密铺”。 ‎ ‎ 学会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 ‎  ‎ ‎3-4‎ ‎8分 合作探究引导析 活动三:操作探究,体验密铺   ‎ ‎1.质疑牵引、激起兴趣。   ‎ ‎  老师还带来了一组图形大家熟悉的图形。(课件出示圆形、正三角形、长方形、梯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如果只用一种图形,你们猜猜看下面的哪些图形可以进行密铺呢?  ‎ ‎2.鼓励猜测、大胆想象。  ‎ ‎  谁愿意发挥你的想象力,大胆的猜测一下?“  ‎ ‎  学生大胆的发表各种猜测。  ‎ ‎3.动手操作、实践验证。  ‎ ‎ 我们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猜测呢?  ‎ 图形的认识基础上,包括“观察与理解”、“思考与操作”、“欣赏与设计”三个部分的内容,进一步体验常见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结构特点,加强对图形的认识。 ‎ 经历密铺认识过程,充分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5-10‎ ‎10分 环节 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 达成目标 Ppt、时间 拓 展 学习巩固 训练 ‎ 活动四:鼓励创造,设计密铺  ‎ ‎1、刚才我们欣赏了密铺,探索了密铺,接下来就让我们动手创作美丽的图案吧?  ‎ ‎2、生自由创作,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创作进行必要的指导。  ‎ ‎3、展示欣赏、交流感受。  ‎ ‎4.汇报结果、展示交流(用投影展示)。  ‎ ‎  对于他的验证结果,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赞成他的观点吗?  ‎ 任意四边形可以密铺吗?  ‎ ‎   (1)小组合作,每人选择一种图形铺一铺。  ‎ ‎  (2)想一想,铺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 ‎  (3)将铺的结果在小组里交流。  ‎ 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享受由美带来的愉悦。‎ ‎8-11‎ ‎13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我们就来动平铺一铺。  ‎ ‎  出示活动要求:  ‎ ‎  ‎ ‎12‎ 检测反馈 掌握密铺的特点,知道那些图形可以进行理密铺,并能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5分 小 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密铺是一门学问,在美丽奇妙的密铺背后,还蕴藏着许多的数学奥秘,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去研究,共同创造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 正三角形、长方形、梯形、正六边形可以进行密铺。圆形和正五边形不能进行密铺。 ‎ ‎13‎ ‎2分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 密铺 ‎ ‎ 正三角形、长方形、梯形、正六边形可以进行密铺。圆形和正五边形不能进行密铺。 ‎ ‎ ‎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分类 第一课时 整理房间 ‎【教学目标】‎ ‎  1.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 ‎  2.通过活动,注重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3.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 ‎  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  1.同学们,老师认识一个小姑娘,她的名字叫豆豆,最近豆豆搬了新家,大家想不想到她家去看一看呢?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到豆豆家去参观。‎ ‎2.出示挂图,内容是一个乱七八糟的房间。‎ ‎①看过豆豆的房间后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②的确太乱了,那我们一起帮助豆豆整理房间好吗?‎ ‎  3.活动一 ‎  ①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商量怎样帮助豆豆整理房间。说说你们是怎样整理房间的,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  ②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③小结:大家把学习用品放在了一起,把玩具放在了一起,把衣服放在了一起,像这样把物品分类摆放,房间显得整齐多了!大家以后要养成自己动手整理房间的好习惯,做一个勤快的好孩子!豆豆虚心地接受了大家的批评,现在她已经把房间整理好了,不信大家去瞧瞧!放录像或出示挂图,内容是整理好的房间,与前图进行对比。‎ ‎  4.活动二 ‎①刚才我们替豆豆整理了房间。豆豆妈妈买菜回来后,看到豆豆把房间收拾得整齐干净,夸她真能干!豆豆接过妈妈手中的拎兜,要帮妈妈把买来的东西进行分类。你知道豆豆是怎样分的吗?试着自己动手分一分。‎ ‎②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将桌上的蔬菜水果进行分类。‎ ‎  ③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们组是怎么做的、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  5、活动三 ‎  ①吃过午饭,豆豆一家到动物园游玩儿。豆豆在动物园看到下面这些动物(出示书中“练一练”第1题的动物头饰)。请几个同学戴上这些头饰,并模仿小动物的动作或叫声。‎ ‎②你能把这些小动物分类吗?说说你是根据什么分的。‎ ‎③有的同学把这些小动物分成两类,其中一类是会飞的,另一类是不会飞的。请你按照这种方法把会飞的小动物涂上颜色。‎ ‎  6、活动四 ‎  ①老师知道大家最喜欢做游戏了,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小游戏,请大家听清楚游戏规则,看看老师发给大家的三个牌子上分别写着什么。(玩具、文具、服装鞋帽)‎ ‎  ②老师这有很多东西(准备好书中“练一练”第3题的实物),你认为它是哪一类的,就把哪个牌子举起来。明白了吗?‎ ‎③小结:我们把这些东西分成了三类,哪三类呢?‎ ‎  7、活动五 ‎  ①你能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把教室里的人分分类吗?‎ ‎  (如:老师、学生;戴眼镜的、没戴眼镜的;脚上穿皮鞋的、穿布鞋的;男的、女的;……)‎ ‎  二、全课小结。‎ ‎  我们今天帮助豆豆整理了房间,还做了一些分类游戏。我们要养成爱劳动,讲卫生的好习惯。现在老师看到大家的桌子上有点乱,请大家把桌面上的东西收拾收拾,比一比,谁的动作最快!‎ ‎  三、课后实践作业。‎ 回家后,自己主动整理一下房间,明天向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板书设计】‎ 整理房间 文具 玩具 衣物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起来分类 ‎【教学目标】‎ ‎  1.学生在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中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知道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体会分类的作用。‎ ‎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兴趣,培养操作、合作、表达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体验分类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体验分类多样性。‎ ‎  1.猜谜语。‎ ‎  四四方方一口箱,书本文具里面藏,每天上学离不了,它是我们的好伙伴。‎ ‎  2.对了,小朋友们每天都要带着书包来上学,陈老师想知道你们的书包都是谁整理的呀?‎ ‎  3.噢,除了一两个小朋友是爸爸妈妈帮助整理的以外,大部分小朋友都是自己整理的呀,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孩子!‎ ‎  4.整理书包比赛。(动手整理自己的书包。)‎ ‎  ①小朋友们平时都整理过书包,先请大家和同小组的小朋友们商量一下,打算怎么整理自己的书包。‎ ‎  ②小朋友们开始互相讨论。‎ ‎  ③小组汇报整理的情况:有按大小分的,有按语数分的,有按书本分的。‎ ‎  5.组织学生看书。‎ ‎  6.小结什么是分类,以及分类有什么好处。‎ ‎  二、分一分。‎ ‎  1.分人物头像。‎ ‎  ①请小朋友们以四人为一组,互相讨论看这么多的客人,该怎样分类,按什么分,分成几组,陈老师看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好,方法最多。‎ ‎  ②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根据分的情况动手把黑板上的人物头像移动分类。‎ ‎  ③分的结果大致有以下几种:按男女分;按年龄分;按是否戴眼镜分;按是否扎辫子分;按领子形状分;按是否系红领巾分……‎ ‎  2.分动物。‎ ‎  (可以按生活环境、大小来分。)‎ ‎  ①老师要带大家一起来看可爱的动物,藏在袋子里,请小朋友们打开袋子取出图片。‎ ‎  ②生取出图片看到动物后进行分类。‎ ‎  ③小组合作动手分一分。‎ ‎  3.分几何图形。‎ ‎  (可以按颜色、大小、形状来分。)‎ ‎  你们有本领给这些图形也分分类吗?这回有个要求,请小朋友们自己先独立地思考,想想我要怎么分,按什么分,分几类,看哪个小朋友想的方法又多又合理。‎ ‎  4.分算式。你们能给这些算式也分分类吗?怎样分?‎ 三、总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一个新本领――分类。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它呢?‎ ‎  小朋友们以后在生活中还会经常用到。‎ ‎【板书设计】‎ 一起来分类 语文 数学 颜色 形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