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3.00 KB
- 2021-11-2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这三首诗分别描写了三个中国传统节日:元日、清明节、重阳节。《元日》这首诗描写了新年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热闹景象,抒写了作者对元日到来的喜悦之情。《清明》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复杂情绪。《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本课除了学习这三首诗,还引导学生开展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借助活动了解节日里的习俗。
学生都有过节的经历,而且在二下课文中也接触过传统节日,因此学习起来并不困难。课后的综合性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及组织能力,通过合作也能完成。
1.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式。教学本课,要以读为主,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诗的意境,从理解到感悟,到情感的升华,再到背诵。
2.诗的右边提供了一些词的注释,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提醒学生在使用注释的时候,力求做到总体把握,不能字字对译。
3.这三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学习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从自身体会出发,想象一下过节的情景。
4.请学生按照活动提示,自主策划、组织、协调、实施,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知识与技能】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综合性活动,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深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字。
2.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三首古诗分别描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2.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师:课文插图,课件。
学生:课前查阅有关这三首古诗的资料。
3课时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
3.了解古诗分别描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重点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
了解古诗分别描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歌谣《传统节日》,学生齐读。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贴窗花,点鞭炮, 回家过年齐欢笑。
摇啊摇,看花灯, 我们一起闹元宵。
清明节,雨纷纷, 大地开始冒春苗。
赛龙舟,过端午, 粽子艾香满堂飘。
盼啊盼,过七夕, 牛郎织女会鹊桥。
中秋节,杏儿肥, 十五月圆当空照。
重阳节,要敬老, 转眼又是新春到。
年年岁岁, 岁岁年年,福星高照。
2.指名说说这首歌谣中写了我国哪些传统节日。
3.导入课题《古诗三首》。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1)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屠 苏 魂 酒 牧 兄 倍
(2)出示生词,同桌互读。
爆竹 屠苏 曈曈 旧符 欲断魂 酒家
兄弟 异乡 异客 茱萸
(3)出示诗句,指名读。
2.全班齐读诗句。
3.掌握会写的字。
(1)学生说说哪些字需要老师进行范写。
(2)教师范写学生说的生字。
(3)学生在田字格中仿写。
三、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一)学习古诗《元日》。
1.教师一边播放歌曲《过大年》,一边展示过年时的图片。
2.师:据记载,我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一首诗去瞧瞧古时候的人们是怎样过年的,都有哪些风俗。
3.板书课题《元日》,同学们知道“元日”是哪一天吗?
(农历正月初一,因为“元”字在这个词中的意思是“开始的”,那么“元日”自然是一年中的第一天,我国古时用的是农历,因此是指农历正月初一。若学生答不出“元日”指哪一天,可提示学生“元”的意思。)
4.请根据老师的提示自读古诗《元日》。(出示自读要求:一读准字音,二读通句子,三读出节奏。)
5.指名读,师纠正字音。
6.再读,指导读出节奏。
怎样才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呢?请看老师划分的节奏。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7.师范读。
师:“/”是表示在读时要停顿,老师来给大家读一读,同学们注意老师读时的节奏、语气、语速。
8.指名读,读出诗的节奏。
9.齐读。
10.请同学们按这样的节奏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春节的几个画面?(学生交流,师指名说)
11.你过春节的时候会干什么?(学生交流,师指名说)
(二)学习古诗《清明》。
1.教师播放《清明》诗朗诵。
2.学生交流清明节自己去了哪里?做了什么?那天天气怎样?
3.出示古诗《清明》。
4.运用学《元日》的方法,为这首诗划出节奏。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5.请同学们按这样的节奏读一读,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清明节的几个画面?
6.学生交流,师指名说。
(三)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教师播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朗诵。
2.读题、释题。
(1)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
(2)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
(3)题目中是谁回忆谁?
3.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为古诗划出节奏。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5.请同学们按这样的节奏读一读,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重阳节的几个画面?
6.学生交流,师指名说。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结合三首诗描写的场景,自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教师适时点拨。
带着喜悦、高兴的情感读《元日》;
带着忧伤的情感读《清明》;
带着思念的情绪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古诗三首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 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2.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重点
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难点
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本课生字。
2.指名背诵古诗。
二、细读古诗,理解感悟
(一)品读《元日》,想象悟情。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简介诗人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安石,他是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革命家。《元日》这首诗正是他拜相行新政时写的。他想借这首诗表达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在他的心目中,新政似春风旭日,势必能除旧布新,让国家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
3.学生自学第一、二句,说说你从中获得的信息。
4.汇报前两句诗的自学情况,并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5.诵读诗句并展开想象,你从前两句诗中体会到什么?你此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读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你此刻的感受。
(引导学生从“曈曈日”“新桃换旧符”处想象: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了希望,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祝愿。)
7.指名朗读。(配上欢快的古典乐曲,抽生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
8.指导背诵。
(1)分组接背诗句。
(2)指名学生背诵。
(3)小组比赛背,看看哪组背得好。
(4)同桌互相背。
(二)细读古诗《清明》,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二句。
(1)指名读。
(2)出示词语“雨纷纷”“欲断魂”,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意思。
(3)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学了这两句诗,你有什么要问的?生质疑。(预设生: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5)师生交流。
(6)指名朗读。(小组读、齐读)
2.学习第三、四句。
(1)指名读、齐读。
(2)学生带着下面两个问题自学后两句。
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
(3)汇报自学情况,集体交流。
3.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
4.出示填空,反馈所学知识。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出自( )朝的( )所写的( )。全诗通过描写( )的景色和情景,表达了诗人( )的心情。
(三)品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他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
2.17岁的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哪个字最能体现出王维孤独、苦闷的心情?在书中圈出。
(1)学生汇报,板书:独,“独”可以组成什么词?(单独、独自……)没错,诗中的这个“独”字就是“独自”的意思。
(2)汉字是会说话的,仔细看看“独”字,它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透过它你看到一幅幅怎样的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画面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出示句式,生想象说话:
远在异乡,当王维__________时,却只能________。
根据学生补充的内容体会情感,启发朗读这一诗句。
(3)由此可见,当王维吟诵出“独在异乡为异客”时,他的心中该是多么的酸楚啊!
角色互换:王维啊王维,当他人都与亲人团聚时,你这个异乡的异客只能独自一人。带着你这份感受读。
王维啊王维,当别人三五好友,呼朋引伴时,你这个异乡的异客只能独自一人。带着你这份感情读。
王维,此时的你在想着谁?念着谁?读出你的思念之情。
(4)师小结:不管你是如何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不管你怎样孤独,你仍然是异客,带着此时的感受,齐读第一句。
3.即使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即使满腹才华被他人赏识,孤单无助的王维仍是一名生活在异乡的异客,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亲人。尤其是在过节的时候,这思亲之情更是深切,诗人把满腹思念都倾吐在哪句诗中了?(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1)整首诗中,这一句流传最为广泛,每个字都凝结着诗人的情感和心血,其中哪个字或词触动了你的心弦?(板书:倍)
(2)换词体会情感。
出示:“每逢佳节更思亲” “每逢佳节又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
①读一读,你发现三句诗有什么区别?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学生交流,体会“倍”的妙处)
②师小结:在这里“倍”是“加倍”的意思。一个“倍”字,既表现出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现出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③用你的朗读表达出王维的这份思念。(个别读、师评价,齐读)
4.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看到人家都登高游玩,王维会想到谁?(家乡的亲人。)
5.家乡亲人的一举一动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却不能真实地拥抱、交谈,这种痛苦的滋味真令人心碎呀!尽管心中倍思亲,可他却只能面向东方,含泪诵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想一想,仅仅是王维在思念家乡的亲人吗?(学生交流)
(2)师小结:是呀!家乡的亲人团聚在一起,他们又何尝不在思念着王维呢?登高远眺,无限的牵挂、担忧、思念涌上心头,他的亲人们一定也会面向西方,大家喊出(屏幕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
6.同桌互背古诗。
三、总结回顾,发现三首古诗的共同之处
1.通过三首古诗的排列顺序,你发现了什么?
2.从三首古诗中诗人所描写的景物及表达的感情中,你发现了什么?
3.围绕上面两个问题,学生交流讨论。
古诗三首
爆竹 春风 屠苏 新桃 旧符
雨纷纷 欲断魂 酒家 杏花村
异乡 异客 倍思亲
1.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清明》。
2.指导学生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及节日习俗。
重点
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清明》。
难点
指导学生开展一次关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一、复习字词,默写古诗《清明》
1.听写字词,同桌互查。
2.指名学生背诵古诗。
3.默写古诗《清明》,教师随机抽查。
二、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1.导语。
同学们,通过学习三首古诗,我们了解了我国的三个传统节日:元日、清明节、重阳节。但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远远不止这几个,同学们喜欢的传统节日也各不相同。下面我们来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去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2.观看视频,了解中华传统节日。
3.思考:什么是中华传统节日?
板书:中华传统节日
中华传统节日的定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沉淀和凝聚,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节日。
4.播放幻灯片,举例说明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5.确定活动主题。
看过短片之后,你想对传统节日的哪方面进行研究?你对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哪方面比较感兴趣?
6.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7.教师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类、整理。
板书:节日 过节时间 节日习俗
8.制定活动方案。
(1)各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和有号召力的口号。
(2)教师讲解制定活动方案的要求。
幻灯片讲解:各小组商量一下,打算研究哪些传统节日,怎么了解,用什么方式记录。
(3)各组讨论如何开展研究,制定研究方案。
(4)教师巡视,倾听并给予建议。
9.集体交流:交流、评价各组方案,相互学习、相互启发。
10.小组按照制定好的方案开展活动。(教师相机指导)
11.教师小结: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就开展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有了相当深的了解,请同学们把你们了解到的传统节日告诉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吧。
古诗三首
节日 过节时间 节日习俗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围绕“传统节日”编排的,古诗中描写了各不相同的节日情景,紧随课后,是一个关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活动。结合这两方面内容,我将三首古诗的教学同时进行,第一课时安排读字和朗读,依照节奏和初步的感情体验去读,了解三首古诗写了哪些传统节日,描写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第二课时安排深入品味古诗,在品味过程中,再次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同时将背诵古诗融入到两课教学中,反复呈现、巩固诗句,让学生背熟。而在第三课时,我致力于指导学生开展综合性活动,将活动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指导他们有组织、有目的地准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参加、有效组织、合作协调的能力,真正落实课标及部编教材的意图,让学生走出课堂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课堂,让语文成为学生走进社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