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26 KB
- 2021-11-2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三单元《测量》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 元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与千克的进率。
单元
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际生活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单元
重点
难点
重点: 1.知道毫米、分米和千米与米、厘米之间的进率及换算。
2.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和换算 。
难点: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吨的质量观念,应用毫米、分米和千米来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以及应用吨来正确表示物体的质量。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学
措施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演示主题图(如,公路及路标、动物过桥图等)、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
3.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也是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为此教材作了一些安排,如,让学生先估计课本的长、宽和厚以及常用物品的长(宽),再测量验证。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5.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这部分内容一方面操作性很强,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间的相互启发,所以可以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课时安排
1.毫米、分米的认识............................3课时
2.千米的认识..................................2课时
3.吨的认识....................................2课时
4.整理与复习..................................1课时
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会用毫米作为测量物体长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教 学
重 难 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
知道1厘米 = 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一把直尺、学生卡一张、光盘一张。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在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
2.请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学生汇报)
3.那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
4.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演示,指生回答)
5.请同学们看一看,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厚是多少?(生:1厘米)请同学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厚的实际长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生:大约1厘米)
6.提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
7.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二、 动手操作,认识新知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1)很多个1厘米。(0-1、1-2都是1厘米)
(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 1厘米=10毫米,1cm=10mm)。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 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
(5)填一填:2厘米=( )毫米 5厘米=( )毫米 70毫米=( )厘米
(6)你能测量出书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个小格,是6毫米)
2.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1毫米的长度观念。
(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长?拿出一张光盘,看一看,摸一摸。这张光盘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小魔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盘,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宽度大约1毫米。让学生反复做一做,加深对1毫米的认识。)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长度接近1毫米。(电话卡的厚度、学生卡的厚度)
(3)说一说,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会用到“毫米”作单位?(小的物体)
(4)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币、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②人的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大约20天长1毫米。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毫米。
三、解决问题,拓展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或数。
一只蚂蚁长约3( )。
一本字典厚70( ),也就是( )厘米。
2.请学生量出橡皮、回形针、铁钉的长度并填空。
3.先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正方形,再量一量,看你的判断对不对。
学生完成P5第1题。
4.量出每条边的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学生完成P5第二题。
5.动动手:
拿出你喜欢的一种文具或者物品,量一量它是多少毫米?
四、总结
这节课,你们觉得开心吗?说一说你有什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硬币、磁卡等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知道了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就可以用毫米表示;还知道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是: 1厘米=10毫米。
课堂检测
1.填一填
25毫米=( )厘米( )毫米
5厘米-40毫米=( )毫米
2.画一画
(1)画一条40毫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比2厘米长5毫米的线段。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分米的认识例2例3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测量课桌的实际测量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
2.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能够用估测的方法说出用分米作长度单位物体。
3.明确厘米、分米的进率,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建立厘米与分米、毫米的关系。
2.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多媒体课件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昨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一个新朋友──毫米。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过哪几个长度单位?
2.最大的长度单位是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最小的长度单位呢?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大约有多长?那1厘米呢?
3.想一想,毫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厘米和米呢?
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厘米、毫米,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认识分米
1.分米产生的意义。
(1)估一估。
①小组活动:估计课桌的长度。
②你认为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为什么?
(2)量一量。
①小组活动:组内四人合作,用自己的尺子测量课桌的长,并思考:你们是怎样测量的?
②汇报方法。
预设:
a.用直尺的最大刻度为一段连续量,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52厘米;
b.用10厘米的长度为一段连续量,一共有5个10厘米,还多出2厘米,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52厘米……
③比较测量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刚才测量的方法,说一说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④引出课题。
用10厘米来测量很方便,其实它还有一个新的名称叫分米。(板书课题)
2.合作探究,认识分米。
(1)初步认识1分米。
①小组讨论:关于分米,你知道什么?(以下可用直尺展示)
②想一想,1分米里有几个1厘米?(10个1厘米,就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③从1厘米到多少厘米的一段是1分米呢?(11厘米)
④从2厘米到多少厘米的一段是1分米呢?从哪里到哪里又是1分米呢?
(课件出示1分米放大图,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
⑤课桌的长度里面有几个整十厘米?(5个)
⑥这5个10厘米是几分米?还剩下几厘米?(5分米,2厘米)
所以我们说,课桌的长度是5分米2厘米。
(2)进一步认识1分米,建立表象。
①观察直尺上1分米的长度,试着将大拇指和食指叉开成1分米,再用直尺量一量是否准确。同桌互相看大拇指和食指叉开1分米的大小。(反复两次)
②请同学们用尺子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交换用直尺量一量,看你画得准不准。
③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钢笔,黑板擦,牛奶盒等)
(3)教学1米=10分米。
①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么1米有几个1分米?请同桌两人观察软尺,数一数1米有几个1分米。
②分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
③如果给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排队的话,分米应该在什么位置?(米和厘米之间)
3.自主学习例3。
学生自学例3,独立完成,交流思维过程,集体订正。
2厘米如果用毫米作单位应该是多少毫米?80厘米如果用分米做单位应该是多少分米?
生:1厘米是10毫米,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也就是20毫米,10厘米是1分米,80里面有8个10厘米,也就是8分米。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 填一填
90厘米=( )分米 100毫米=( )分米
2米=( )厘米 6分米=( )厘米
2. 在 里填上“>”“<”或“=”。
3. 一本故事书厚8毫米,5本这样的故事书厚多少毫米?合多少厘米?
4. 用一根长2米的木料,锯成同样长的4根做凳子腿。这个凳子的高大约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分米的认识
概念:10厘米就是1分米
板书设计
表示方法:分米(dm)
换算方法: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课堂检测
1.填一填
7分米=( )厘米 5米=( )分米
90厘米=( )分米 100毫米=( )分米
2.在○里填上“>”“<”或“=”。
5分米○5毫米 8毫米○2厘米
6厘米○60毫米 1米○7分米
9毫米○3分米 4分米○4米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教材26---27页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千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概念。
2.理解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教师板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
(2)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①一枝铅笔长18( )。
②一枚1分硬币厚约1( )。
③教室里的课桌高8( )。
④教室地面约长8( )。
⑤济南到青岛的距离大约是400( )。
2.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济南到青岛的路程很远,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教师板书课题) (对应目标1)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1)说一说: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2)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
2.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结合课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
课件出示:标准化跑道一圈是400米,沿跑道走( )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对应目标2)
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
3.实际感受1千米 (对应目标3)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此环节也可以在课前完成)
(2)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15秒。
(3)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4.欣赏生活中的千米
课件出示电瓶车车速、珠穆朗玛峰主峰高度、马拉松全长图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千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5.教学例5
3千米=( )米,你是怎么想的?
我是这么想的:
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个1000米,也就是3000米。
5000米=( )千米,你是怎么想的?
我是这样想的:
1000米是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所以5000米=5千米。
2千米600米=( )米
想:2千米600米=2千米+600米=( )米+600米=2600米
3520米=( )千米( )米
想:3520米=3000米+520米=( )千米+520米=( )千米( )米
6千米720米=( )米
2750米=( )千米( )米
三、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
1.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北京到天津的距离约100( )。
数学课本约厚5( )。
学校跑道长200( )。
成人3小时约行15( )。
2.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1题、第2题。
3.小薇家到奶奶家的路程约是1千米,小薇已经走了400米,还要走多少米?
4.把路程是1千米的两地用彩笔沿线路画出来。(对应目标2)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课堂检测
1.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1)数学课本封面的长约是21( )。
(2)手表的分针长12( )。
(3)从上海到兰州的铁路长约2185( )。
(4)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0( )。
2.修路队修一条公路,已经修好了12千米,还剩36
千米。这段公路总长多少千米?
3.小明每天从家到学校步行10分钟,他每分钟大约走100米,小明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体验“估测一段距离有多远”的实际意义。
2.结合实际,认识到估算的价值,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估测一段距离的长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来估计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结合实际估计教室长和宽的长度。
2.说说自己的理由。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我走3步大约是1米,沿着教室的长我走了20步,所以教室的长大约是 7米;沿着教室的宽我走了15步, 那么教室的宽大约是5米。
3.导入新课“估测”。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课件展示教材第27页例6。
1.估一估你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读题,明确要求。
估计就是不用测量工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得出的数与实际情况差不多。
2. 估测方法:不用尺子量,用什么作为单位长度呢?结合自己去学校的方式想一想。
小组合作交流,选择合适的单位长度。
3.讨论汇报交流。
(1) 小明是利用步子的多少来估算的。100米要走200步,从家到学校600步,相当于3个200步,所以大约就是300米。
(2)小东是利用公共汽车站的距离来估算的。从家到学校要经过3站公共汽车站,每站大约是500米,所以3站大约是1500米。
(3)小红是利用时间来估算的。走100米大约需要2分钟,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10分钟,相当于5个2分钟,相当于5个100米,所以,就是500米。
(4)小丽由妈妈骑电动车接送上放学,1分钟大约行200米,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10分钟,相当于10个200米,所以是2000米,也就是2千米。
老师小结:在估测较长距离时,一步的距离,一分钟走的距离,公共汽车一站的距离,都可以作为单位长度来估算出这段距离的总长度。
4.想一想。
小妮家离学校大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学校?为什么?
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学生1:我准备步行,可以锻炼身体。
学生2:步行时间太长了,我选择坐车到学校,这样又快又省力。
三、巩固提高。
1.教材第28页的2题。
第2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几种常见的出行方式行1千米所用的时间进行判断。
2.估计从教室到厕所、到校门口、到餐厅门口大约有多远。分组行动,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四、 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课堂检测
1.填一填。
( )千米=6000米 7千米-3000米=( )米
5000米=( )千米 2千米+500米=( )米
2.小明每天绕操场跑10圈,操场一圈长度大约400米,小明每天大约跑几千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教材31、32页及练习七部分习题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 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
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教师用课件出示课本第31页主题图。
(1)提问: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集装箱的货物重2吨,货物列车载重60吨)
(2)思考:我们知道“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3)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列式:100×10=1000(千克)
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4)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体验1吨有多重。
(1)学生尝试抬起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袋重10千克的豆子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提一提豆子,感受10千克豆子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一起提。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豆子重10千克,这样的豆子多少袋重1吨?(100袋)
演示:每次呈现10袋豆子(因为10袋豆子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遍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1000千克。当100袋数完了,学生会感叹:哇!1吨这么重呀!
(2)谈话: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再相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差不多25千克左右,如果一名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呢?
(3)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各种例子,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3.感受1吨水的重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由学生课前去了解)
(2)师:1吨水到底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吨水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4)谈话: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正方体水箱注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课件出示流水速度)
4.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出示例8。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5.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一头大象重6000千克,大象重多少吨?一辆卡车质量5吨,是多少千克?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2题。
第1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先独立连线,再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七”第3题。
这题不仅要会根据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进行换算,还要掌握不同单位之间的加减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检测
1.在( )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一台拖拉机可以装货物1( ) 一个乒乓球重3( )
一袋面粉重50( ) 一艘轮船的载重量是3000( )
2.填空。
8吨=( )千克 3吨500千克=( )千克
6000千克=( )吨 4500千克=( )吨( )千克
8010千克=( )吨( )千克
3. 一袋大米重100千克,( )袋大米重1吨。
1800千克-800千克=( )吨 1吨-600千克=( )千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例9(教材第33页的例9)。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完成下列填空。
2×( )+3×( )=18
(1)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2)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学生认真思考。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列表的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2.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9。
学生小组内交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理解正好运完:保证运送货物的时候每辆车每次都是满的。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汇报交流,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2
3
4
5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选择合适的方案。
(2)汇报交流结果,学生自由发言,集体纠正。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老师小结:寻找合理的派车方案,可以先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再找出符合要求的方案。
三、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
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若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是求什么?
(2)“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谈谈收获。
师:同学们,想想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学生谈收获。
课堂检测
1.小明带了12元钱到商店买日记本和钢笔。如果12元钱刚好用完,他可能会怎样买?
2. 小明有5元和2元面值的人民币各6张。如果要买一个30元的书包,有几种恰好付给30元的方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