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走月亮 教案 14页

  • 292.00 KB
  • 2021-11-24 发布

2《走月亮 教案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2《走月亮》教案 文本分析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文章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桃源般的画卷: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虫鸣、鸟飞、溪流、人语,一切的一切无不充盈着欢乐、幸福、温馨、甜美之情。教学本篇课文,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将朗读与想象相结合,透过文字想象画面,感受画面的境界,体会画面中蕴含的情感,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本文的语言精妙、别致,富有诗意,教学中还需着力引导学生加以品味,学会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理解、品析语言,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鹅、卵、俗”等7个生字,会写“淘、牵、填”等13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背诵第4自然段。‎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散文的韵味;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以及“我”的幸福与快乐,激发热爱父母、关心家人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的美丽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2.调动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细心观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充分调动生活体验,发挥想象,让画面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让情感在阅读中体悟、升华。‎ ‎2.抓住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1.认识本课“鹅、卵、俗”等7个生字,会写“淘、牵、填”等13个生字。‎ ‎2.通过多种途径,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摘抄、积累文中优美、生动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学会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2.朗读并背诵课文,在读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展示课件月夜图,并配以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处于那样的意境中。‎ 导语:秋天一个曼妙的月夜,一个小朋友和妈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散步。那夜的月色多好啊!妈妈讲的故事多动听啊!小朋友被深深地陶醉了。同学们,你们有过和亲人在月下漫步、闲聊的经历吗?当时你的内心有怎样的感受?回忆当时的情境,和同学分享你童年的乐趣吧!‎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和家人在月光下的趣事。‎ 生1:我小时候,每到夏天的夜晚,我都会和妈妈坐在阳台上欣赏明媚的月色。妈妈给我讲她小时候在乡下和伙伴们在田野捉蛐蛐的趣事,让我感到特别快乐。‎ 生2:有月亮的夜晚,我有时会和爸爸去广场上散步。我们对着明月吟诵诗词,爸爸丰富的诗词积累真是让我惊叹不已。‎ ‎3.教师简单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小结:看来,同学们在月光下的趣事真不少啊!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满满的回忆走进课文,和作者一起体会童年的无限乐趣吧!‎ ‎4.教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板书:走月亮)‎ 明确:走月亮是我国南方的传统民俗之一。中秋夜,妇女结伴在月下游玩,或互相走访,或举行文艺活动。课文以此为题,揭示了文章的核心内容。‎ ‎1.介绍作者及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多媒体出示与云南有关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云南的美丽风光。‎ 吴然 原名吴兴然。1946年生,云南宣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1973年在《云南日报》发表他的第一篇儿童文学作品《海花》。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致力于儿童散文和散文诗的创作,出版有《歌溪》《天使的花房》《风雨集》《珍珠雨》《小鸟在歌唱》《樱花信》《铁门与锁》等。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以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多项大奖。‎ 洱海 位于云南大理郊区,为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洱海是大理“风花雪月”四景之一“洱海月”之所在。据说因形状像一个耳朵而取名为“洱海”。洱海水质优良,水产资源丰富,同时也是一个有着旖旎风光的风景区。‎ 点苍山 苍山,又名点苍山,因其山色苍翠、山顶点白而得名。它是云岭山脉南端的主峰,由十九座山峰由北而南组成。苍山十九峰,巍峨雄壮,与秀丽的洱海风光形成强烈的对照。山顶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人称“苍山雪”。经夏不消的苍山雪,是素负盛名的“风花雪月”之最。‎ ‎2.学生听音频朗读,学习朗读的技巧,注意朗读中语气、节奏的变化。‎ ‎3.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教师检测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相机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会写的字:洗 着 石 上 风 出 田 成 会认的字:稻 亮 闪闪 ‎1.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圈画出重点词语。‎ ‎2.同学们自由分组,交流圈画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 ‎(1)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预设:播放溪水流动的动态图,引导学生想象山草、野花香味弥漫和月光照耀溪水的情景,进而体会“流着”这个词语在句子中的妙用。‎ ‎(2)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 预设:出示凹凸不平的山路的图片,使学生直观地感受什么是“坑坑洼洼”,并引导学生联想其他“坑坑洼洼”的事物,如风化的石头、腐烂的木板等。‎ ‎(3)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 预设:这个词语对学生来说比较生僻,可引导学生通过查词典理解其含义。“汩汩”是拟声词,形容水流动的声音。要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汩”这个字,注意它和“汨(mì)”的区别。‎ ‎3.指导词语归类。‎ ‎◆AABB式:坑坑洼洼闪闪烁烁急急忙忙严严实实郁郁苍苍家家户户 ‎◆ABCC式:月光闪闪月影团团白发苍苍怒气冲冲风尘仆仆仪表堂堂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并出示要思考的问题。‎ 阅读与思考:‎ A.“走月亮”是什么意思?(在月光下漫步)‎ B.课文中写了哪些人走月亮?(“我”和阿妈)‎ C.课文中的人物在哪里走月亮?(溪边、田埂上)‎ D.人物走月亮时看到了什么?(溪水、鹅卵石、小水塘、庄稼、秋虫、夜鸟等)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月景图?(如诗、如梦、如世外桃源般的月景图)‎ 预设:引导学生整体阅读课文,从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再回答问题。‎ E.出示课件,填空并齐读:秋天的夜晚,我和阿妈。我们走过,走过,走过,走过……月夜的风景真美啊!‎ 预设: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合作与交流。给各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小组合作,划分课文的层次,并交流为什么这样划分,归纳出每一层次的大意。‎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我”和阿妈在小路上走月亮。‎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写“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写“我”和阿妈在田埂上走月亮。‎ 第四部分(第8~9自然段):写走月亮带给“我”的美好感受。‎ ‎◆划分理由:‎ 第一部分:介绍课文的写作要素。‎ 第二、三部分:按地点划分,描写“我”和阿妈所见的不同景象。‎ 第四部分:从客观所见到主观体验。‎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秋天的夜晚,明月朗照,一个小孩和妈妈在月光下漫步。他们走过小溪,走过田埂,欣赏卵石,嗅着花香,一切是多么美好、惬意。作者是如何具体展现走月亮的美的?从中表现出怎样的情意?下节课上我们再深入到课文中去探究了解。‎ 小结:今天这堂课上,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了解了生字书写时易犯的错误,还朗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划分了文章的层次。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_______在书写生字时特别注意笔画顺序,十分细心;______用顺口溜让我们记住了生字____________,很有新意;朗读课文声情并茂,课前一定是做了充足的准备的;_______对课文层次的划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真的动了脑筋的。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这几位同学一样,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相信同学们的进步一定会越来越大。)‎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把握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创设的优美意境。‎ ‎2.读写结合,用几句话写一写你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体现亲情的画面。‎ ‎3.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以及“我”在走月亮时感受到的幸福、快乐,激发热爱父母、关心家人的情感。‎ ‎1.品读语句,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2.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写写自己感受到的亲情。‎ ‎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柔和 牵手 香味 河床 新鲜 修补 填补 庄稼 小结:本课的新词较少,同学们都能很快掌握。但这几个词语在书写时仍有以下几点要注意:“河床”的“床”不要漏掉上面的点;“修补”“填补”中“补”的偏旁是“衤”,不要写成“礻 ”;“庄稼”的“稼”的左边是“禾”,不要写成“木”。词语书写一定要认真,否则在考试时很容易失分。‎ ‎2.指名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渡:‎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梳理过课文结构,同学们对课文内容也大体上掌握了。谁能用几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呢?要说出文中所体现的情感哦!‎ ‎3.学生说出课文内容。‎ 示例一:本文通过描写“我”和阿妈手牵手在月光下漫步,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象及体验到的无比欢愉的心情,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示例二:这是吴然写的一篇文字优美、意境幽远的抒情散文,文章从孩子的心灵感受出发,描绘了一幅秋天月夜下的动静结合的优美画面,充满了童真气息,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4.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我”和阿妈一起走月亮,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同学们,你们想体验这样的场景吗?那就快快打开课本,和作者一起沐浴着月光,欣赏月下田园的美吧!‎ ‎1.自主交流,初识美感。‎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并引导学生圈画重点。‎ 阅读与思考:‎ A.画出文中写景的优美语句。‎ B.画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C.画出文中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仔细读一读圈画的语句,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汇报展示,品析语句。‎ ‎(1)学生汇报圈画的语句,教师相机点拨重要语句。‎ A.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省略号省略了哪些内容,用在这里起什么作用?想一想,月光还可能照亮哪里呢?)‎ 预设:‎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这句话运用的是排比修辞手法,然后分析排比的作用。省略号的用法很多,要让学生在理解省略号作用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其在这句话中的作用。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适当补充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方法拓展:排比是修辞手法的一种,形式上是将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近的短语、分句或句子成串地排列。运用排比修辞手法,行文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B.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这两句话描写了“我们”在田埂边欣赏到的风光,作者是从哪些感官角度进行描写的?从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引导学生了解感官描写的角度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然后结合这句话具体分析。再通过朗读,抓住句中对“秋虫”“夜鸟”“鱼儿”“果子”的具体描写感受画面。‎ 方法拓展:多感官描写是指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个方面进行描写,具体说来就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调动多种感官去观察,方能从中获取写作素材,使“巧妇有米可炊”。‎ C.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学校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采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这两句话描写的是什么内容?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预设:这是两个问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小作者对阿爸即将回来的激动、兴奋之情,体会一家人团聚的温馨、快乐。‎ D.啊,我在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月亮牵着星星走,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句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想象的妙用。月亮牵着星星走,就好像在和“我”与阿妈比赛呢,富有童真童趣。可以出示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美丽景色,并进行个性化朗读。要使学生理解省略号的各种用法,并体会这句话所创设的意境。‎ ‎(2)教师结合课件,提示朗读重点句段,感受月下之美。‎ 教师:这篇课文写得多美,作者和阿妈走月亮的情景多美。你们看,月光下,——(课件出示:点苍山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也亮了)‎ 我和阿妈走月亮,我们看到了——(课件出示:缓缓流淌的溪水,布满河床的鹅卵石,修补过的村道……)我们听到了——(课件出示:秋虫的鸣唱,鱼儿跃出水面的声响……),我们闻到了——(课件出示:山草、野花的清香,果园里果子的甜香……)‎ 我和阿妈走月亮,我们期盼——(课件出示:阿爸早日回来,和我们一起享用新谷)我和阿妈走月亮,我们享受一个——(课件出示:奇妙的夜晚)‎ ‎(3)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其他知识要点。‎ A.课文前两个自然段描写了月亮升起来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描写月亮升起来的情景,突出了月光的明亮、皎洁。正因为有这样的月光的照耀,才有了下文“我”和阿妈走月亮的事。这是做铺垫的手法,可以巧妙地引起下文。‎ B.“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了四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我”和阿妈每到一个地方,都感觉到那里的景色太美了,太让人沉醉了,都感觉到很愉快,所以反复说“我和阿妈走月亮”,抒发了“我们”的幸福与喜悦之情,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充沛,文章更有感染力。同时,这句话多次出现,也起到了串联全文内容的作用。‎ C.课文明明是“我和阿妈走月亮”,为什么最后却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明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要结合前后文。“我”和阿妈走月亮,天上的月亮牵着星星走,这样地上、天上就联结在一起,“我”成了星星,妈妈成了月亮,我们走,天上的月亮和星星也就跟着走。这里运用的是暗喻修辞手法,表述形象生动,写出了阿妈对“我”的种种启示和引导。‎ D.理解探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多么奇妙的夜晚啊”,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这个夜晚的“奇妙”表现在哪儿?‎ 明确:说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夜晚”是因为这个夜晚有明亮的月亮,月光柔和,风景美丽,在走月亮中“我”感受到了阿妈的温暖,看到了人们的劳动成果,体会到了生活的幸福,还憧憬着更美好的未来。‎ E.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感兴趣的内容想和大家分享呢?‎ 明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多方面的,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比如作者在和阿妈走月亮时都欣赏到了哪些美丽的风光;课文在描写月光下的美景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字里行间表现出“我”和阿妈怎样的心情;等等。凡是表述合理的均可以和学生们一起探究,力争将课文理解透彻。‎ ‎(4)回味品读课文,体会真挚情感。‎ 小结:明亮的月光下,“我”和阿妈走月亮。“我们”欣赏美丽的风光,体会丰收的喜悦,憧憬美好的未来。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启发“我”对美的想象。这其中涌动着多么温馨的亲情、多么幸福的快乐!我们随作者一起在月光下漫步,沉浸其中,自然也能感同身受。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你能体会到这些丰富的情感吗?‎ ‎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文中描写月亮的文字,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过渡:同学们,月光皎洁,月色明媚,很多文人都将这么美的月亮写进自己的文中,本文就是这样的典型。读读文中描写月亮的文字,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谁能用一个字或词语来概括一下?(学生答:美)不错,月是美的,月下的风景也是美的。你们知道月亮有哪些美称吗?‎ ‎2.指名学生说说月亮的美称,教师可适当进行扩展。‎ 月亮的美称及原因:(1)根据月亮不同的形态。因初月如钩,月亮又称银钩、玉钩;因弦月如弓,月亮又称玉弓、弓月;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月亮又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2)根据传说故事。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月亮又称玉兔、金蟾、银蟾、蟾宫;月中有桂树,月亮又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月亮故称广寒、清虚;因月亮驾车之神名叫望舒,月亮又称望舒。‎ ‎3.引导学生说说关于月亮的诗句。‎ 过渡:同学们,月亮不仅在吴然的笔下这么美,在古代诗人、词人的眼里,更是美丽无比,并且寄托着他们独特的情感。你们知道哪些相关诗句呢?‎ ‎4.出示关于月亮的诗词名句,引导学生背诵并积累。‎ 关于月亮的诗词名句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唐]李白《初月》‎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唐]李贺《南园·其六》‎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南宋]辛弃疾《满江红·中秋》 ‎ ‎5.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激发他们背诵诗词名句的兴趣。‎ 小结:月多美啊!诗多美啊!被月和诗浸润的心灵更美。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重积累,将学过的或从别的地方听到的诗词精华记下来,这样不仅能增加知识储备,还能充盈我们的心灵。愿我们都能随时发现美,感受美,做心灵美的人。‎ 过渡: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月夜赏景的经历?当时的景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朱自清曾怀着抑郁的心绪欣赏月下荷塘,但呈现出荷塘别样的风致。读一读下面《荷塘月色》的经典片段,进一步体会作者写景的独特之处。‎ ‎1.出示课外阅读片段,指名学生朗读。‎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2.阅读与交流。‎ ‎(1)作者描写了月下的哪些景物?(荷叶、荷花、灌木的黑影、杨柳)‎ ‎(2)满月却有淡云,对此作者有怎样独特的感受?(美是多样的,明月朗照固然妙不可言,淡淡的月色、朦胧的荷塘也是作者高兴看到的“另一世界”,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意识)‎ ‎(3)这个写景片段优美动人,脍炙人口,主要得益于什么?(如贴切的修辞手法、生动的用词、丰富的情感等)‎ 过渡:“我”和阿妈一起走月亮,听阿妈讲故事,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我们在生活中也要珍惜和亲人相处的时光,用心感受他们的爱,并努力回报爱,在爱的包容中幸福成长。‎ ‎1.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说到亲情,你们的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是蹒跚学步时妈妈伸出的双手,是风雨中爸爸撑开的雨伞,还是月夜奶奶讲的动听的故事?……亲情伴随着生命的每一刻,你感受到了吗?请用一段话写一写吧。‎ 提示:在和亲人的相处中,他们有哪些举动?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指名读话,集体评改。‎ 片段一:放学时起风了,潮湿的空气中似乎还夹杂着雨丝,好冷。收拾好东西,我便冲出教室。校园里,几棵落光了叶子的老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哦,那伫立在寒风中的身影如青松,如翠柏……他在人群中竭力地寻找着,任凭冷风掀起他的外衣,钻进他的裤腿。是爸爸,他又来接我了……‎ 片段二:一个冬天的夜晚,我突然发烧39.6°C,妈妈吓得脸色都变了,赶紧带我去医院。大半夜的,出租车也很少,妈妈只好背着我往前走。我趴在她的肩上,她气喘吁吁地走着,一秒也没有停。天气很冷,但妈妈的额头上满是汗珠,一滴一滴地往下掉。我越来越困,在母亲肩上睡着了,后面的路,我不知道她是如何一步步艰难地完成的……‎ 评议要点:①是否体现出了亲情的可贵;②描写是否具有感染力;③人物的行为举止是否恰当;④语句是否流畅。‎ ‎1.背诵第4自然段;摘抄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品读句子,想象画面(教学重点)‎ 师:品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美美地读一读,看看你们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我最喜欢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我想读一读。‎ ‎(学生朗读课文:“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 师:多么美的句子啊!“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谁能说说读这句话时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吗?‎ 生:我看到,柔和的月光洒在溪面上一闪一闪的,波光粼粼。‎ 师:月光照在小溪上的情景真美!还有谁能说说?‎ 生:我听到了流水的声音,小溪在哗啦哗啦地唱歌。‎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啊,通过句子竟然听到流水声了。还有哪位同学能再发挥想象说一说?‎ 生:我闻到了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山草和野花的清香。‎ 师:哇,你竟然闻到香味了!你是从句中的哪个字产生这种联想的呢?‎ 生:我是从“流”字产生这种联想的。读这句话的时候,我想可能是花瓣落到了水里,水就有香味了,因为溪水在流,所以香味也就随着溪水在流动。‎ 师:联想很合理,想象很大胆,非常不错!还有谁能说说对这个“流”字的理解?‎ 生:“流”在句子中出现了两次,均出现在“山草和野花”“月光”的前面,其实这个“流”是山草、野花、月光发出的动作,应放在主体之后。作者这样处理,实际上是为了突出溪水的主导作用,更能激发读者对溪水动态的想象。‎ 师:你的分析很透彻,可见是用心读了课文的。本文作者用词很讲究,因此同学们通过这么简单的一个“流”‎ 字就能体会出这么多意味。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吧。‎ ‎(学生齐声诵读)‎ 师:多么动人的文字,多么美好的夜晚,多么迷人的画面,多么动听的旋律,给我们带来了诗一般的意境!学习课文时,反复朗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们在读中可以想象画面,体会意境,这样才能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以后的课堂学习中,不是简单地诵读,而是在读中想,在读中思,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效率。‎ 赏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注重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语句所描绘的画面,同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感受。句子中的每一个字、词都有其独特的意义,教师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关键字“流”感受作者的表达技巧,促进对课文理解的深化。当然,每个学生对语句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教师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开阔了思维,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