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1.30 KB
- 2021-11-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教
学
设
计
76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第一课时 数一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2、3页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多位数,明确级、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知道亿是个很大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观察、动手及分析能力。
3、进一步渗透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准备】
计数器,相关数据资料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板书:个、十、百、千) (2)提问: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
(3)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4)读出下面各数 4958、 3026、4005、 7000 板书出各数字的数位。
(5)从右到左说出3876各数字的数位。
再说一说万以内数的读法: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
例如,首都北京市人口有一千二百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像这样比较大的数。(板书课题:数一数)
二、自主学习
认识“十万”
笑笑和淘气数小正方体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数一数下面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2)一个大方块有一千个小方块,十个大方块有一万个小方块,一百个大方块有多少个小方块?
(3)当数到九万时, 如果再加上一万是多少?思考讨论, 引出 “十万” 的计数单位。
三、反馈交流
(1)万位满十了怎么办?(小组讨论)
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 ,1 0 个一万就是“十万” 。
76
板书:十万
(2)说一说:你知道十万有多大吗?
(3)1 0 个十万是多少万?1 0 个百万是多少万?
四、精讲点拨
提问 1:
1辆轿车如果卖十万元,2 辆能卖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
提问 2:
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呢?10个一千万呢?
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同时告诉[学生]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如果 1 秒数一个数,昼夜不停地数,数到 1 亿要数3年2个多月。然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提问 3:
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
系?(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也就是十进关系)
五、当堂训练
(1) 练一练第 3 题说一说
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
(2) 练一练第 2 题拨数、数数。
学生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 每人收集 5 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2) 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认识更大的数
【教学内容】
见课本第4、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认识个级数的基础上,认识 “百万” “千万” “亿” 等较大的
76
计数单位的方法。
2、了解更大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掌握亿级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4、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情感。
5、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感受大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大数的兴趣和认识大数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认识更大的数的必要性,体验生活中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更大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亿级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学生]自主收集生活中更大的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学校升旗仪式图片及问题。
人民路小学有学生 1000名,裕安区有10所这样的学校,你知道裕安区大约有小学生多少名吗?10个裕安区会有多少名小学生?
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生:人民路小学有学生1000名,裕安区有10所这样的学校,也就是有10个 1000,10个一千是一万,因此裕安区大约有小学生10000名。10个一万是十万,因此10个裕安区大约会有 100000名小学生。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计数单位”十万”,还有没有比”十万”更大的计数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更大的数”。( 板书课题:认识更大的数)
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叙述自己计算的结果。
通过出示图片,开启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回顾了旧知,又顺利地引入了新课,让学生感受到大数就在我们身边,明白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为学习更大的计数单位做好铺垫。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看一看,说一说。
(1) 课件出示教材第 4 页”说一说生活中的大数”情境图(文字不呈现)。
(2) 学生自学课本第四页情境图,思考数学问题计算并汇报各类数据。
你知道人大约有多少根头发吗?
你知道月球到地球的平均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吗?
你知道截止2010年世界上人口总数大约是多少吗?
(3) 交流讨论: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下面的结论。
(4) 师小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有大数,大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
76
的应用。
(5) 师引导:你还收集了哪些生活中的大数?
学生讨论自己收集让学生通过教材情境图和自由表述自己收集的大数,进一步感受大数与生活的联系和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确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指名说一说自己课前收集的大数的信息。
2、操作感知:认识”百万”
(1) 课件出示:北京鸟巢能容纳十万名观众,十个鸟巢能容纳多少名观众?说一说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说出:10个十万是一百万。
(2) 引问。
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一百万吗?
当十万位上有十个珠子时,应该怎么办?
指名上讲台用计数器操作演示。
交流小结:当十万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即向百万位进一。(师板书:10个十万是一百万)。
3、操作感知:认识“千万”“亿” 。
(1) 课件出示:10个一百万又是多少?你能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计数器拨一拨,边拨珠边数。
(2) 课件出示:()个一百万是一千万。指名回答。
(3) 课件出示:10个一千万又是多少?你能为它取个名字吗?
让学生继续在计数器上拨一拨,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10个一千万是一亿。
4、探究各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1) 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 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尝试独立完成填空。
(2) 看一看,想一想。
小组讨论交流:观察计数单位万与百万之间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汇报,师生共同小结:计数单位“万”和“十万”之间的进率是10,“十万”和“百万”之间的进率也是10,“万”和“百万”之间的进率则是10×10=100。
小组讨论:你能用发现的规律推出“万”与“千的数据?
小组讨论规律并得出结论,指名汇报,师生共同小结:“万”与“千万”之间的进率是10×10×10=1000,“万”与“亿”之间的进率是10×10×10×10=10000。
< 3 > 小结:计数单位之间有几个间隔,它们之间的进率就是几个10连乘的积。
5,学习十进制数位顺序表。
指名说一说:你知道数位和计数单位有什么区别?
师生共同小结,课件出示: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数占有几个数位,我们就称它为几位数。
(2)师:在认识万以内的数时,我们了解了一些数位和计数单位,你能将这些数位和计数单位一一对应起来吗?指名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数位和对应的计数单位。
(3
76
)课件出示完整的数位顺序表。小组讨论:从这个完整的数位顺序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4)介绍数级。
师: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课件出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是亿级。)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习题。
1、填空题。
( 1 ) 一万里有( )个一百;一万里有() 个一。
( 2 ) 一千万里有( )十万;一亿里有( )个一 百万。
( 3 ) 一亿里有( )个十万;一亿里有( )个一万。
2、判断题。
(1) 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 都是计数单位。 ()
(2) 百万位的右边是千万位,左边是十万位 。()
(3) 每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4) 由8个百万,6个万和5个百组成的数是8060500。 ()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经历了较大数的认识过程,体会了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了“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
3、了解了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了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同学们,大数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边学边用,在应用中不断巩固。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人口普查(1)
【教学内容】
课本 P6 —P7 。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76
2、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整数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昨天,我们在数学课上认识了比较大的数,还记得有几位吗?谁能说一说都有哪些计数单位?
指名回答:我们认识了9个计数单位分别是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从右往左)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个
我们在三年级时学过了万以内数的读法。你们还记得吗?能读出这些数吗?
742460080001000032155095 97010
提问:谁能说一说读这些数的方法?
你们想知道你们收集到的比万大的数如何读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二、自主学习
1、展示收集的数据。
例如:长江流域的面积是 1807199平方千米;赤道长 40076千米;马里亚纳海沟距离海平面11034米;2010年我国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总人口约为1370000000人,北京市约有19610000人,香港约有709000人。
读出上面的数据。
三、反馈交流
研究末尾有 0 的数的读法。
(1)介绍数位。
这些数都是由几个数字排成一横行,也就是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了,各个数字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如4958,是由4个千,9个百,5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8 个一是在右边第一位,就是个位;5个十在右边第二位,就是十位;9个百在右边第三位,就是百位;4个千在右边第四位,就是千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都叫数位。
(2)展示数位顺序表。把上面板书的计数单位加上横线和竖线,在每个计数单位下面分别加上“位”字,成为一个数位顺序表:
...... 千亿位 百亿位 十亿位 亿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3)计数单位和数位之间的关系。
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几?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多少?万位呢?千万位呢?
小结:也就是说,几个一就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就写在十位上, 几个百就写在百位上......几个千万就写在千万位上。
76
追问: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学生答:不相同,因为数位不同,计数单位就不同。
四、精讲点拨
(1)认识数位分级。
按照我国计数习惯,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万”。
在已写出的数位顺序表上面板书:个级、万级,制成下表:
...... 亿级 万级 个级
...... 千亿位 百亿位 十亿位 亿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2)学习末尾有 0 的数的读法。
在上表的下方依次把学生分类的数据板书出来。如:
指导:1265830000先读亿级,十二亿,再读万级,六千五百八十三万,合在一起读作: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学生尝试读出1295330000 和6780000、13820000。
提问:以上这些数中的0都在什么位置?读数时读0了吗?质疑:1807199 这个数读不读这个 0呢?
同桌之间交流。
这个数读作:一百八十万七千一百九十九。所以零不读。
提问:0在什么位置时不读出来呢?
小组交流。
小结:当0在级的末尾时不读出来。
五、当堂训练
研究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指导:40076先读万级,四万,再读个级,零七十六,合在一起读作:四万零七十六。
强调:百位上的零必须读出来。
学生尝试读出:11034、10030040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并知道从右起每四位一级,分作个级、万级、亿级。还学会了含有三级数的读法。
七、布置作业
教材第7页第 1 题
【教学后记】
76
第四课时 人口普查(2)
【教学内容】
课本P6—P7。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 0 的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整数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昨天的数学课上我们了解了第六次人口普查后,我国的人口数量,同时学习了较大数的读法,下面就这些数请你来读一读。
56900400
80500370600
1459032700
提问:你读得又准又快,能说说读数的方法吗?
学生回答。
提问:请你说出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级的。
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成表。
二、自主学习
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写法,今天我们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1、整万数的写法。
同学们会写四十四、一千三百八十二、六百七十八,怎样写四十四万、一千三百八十二万、六百七十八万呢?
学生讨论发言,根据学生发言情况,教师小结: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要写在万级上,只要在万级上写44、1382、678,然后在个级上写四个 0 就可以了。
在刚才总结出的数位顺序表上写出上面三个数。让学生读一读这三个数,检查一下写得是否正确。
引导学生总结,整万的数怎样写?
小结:按照万以内的数的写法来写,只要在后面添写四个零。
练习:指名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在纸上写数。
五万、六千万、八十万、三千二百万、九千六百七十二万
2、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写法。
谈话:我们已经会写整万数了,老师在说一个数,看谁会写。
76
板书:十万三千二百四十五
提问:这个数有几个级?应该先写哪级上的数,再写哪级上的数?
学生尝试写数。
指名板演:103245
学生板演后,教师可以画出分级线,让学生检查写的数是否正确。
老师说数,学生练习写数。
三、反馈交流
中间及末尾有 0 的数的写法。
四、精讲点拨
提问:三十二万零六百这个数有几级?万级上怎样写?个级上的一个也没有怎么办?在数位上表示这个数,再让学生读一遍进行检查。
由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试着填写出这个数,再让学生读一遍进行检查。
由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度着填写二千零五十万七千,再说一说是怎么样写的。
学生探究下面三个数的写法: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三十二万零六百、二千零五十万七。
五、当堂训练
写出下面各数。
七百万零六十
二十七万零八百零五
五亿零四十八万
七万五千零八十
六、课堂小结
提问:含有两级的数怎么样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写数时,遇到哪一位上的一个单位也没有,怎么办?写数与读数有什么区别?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老师强调: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但有关零的问题,读法和写法不一样。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 ,只读一个零 。
七、布置作业
教材第 7 页第 2 题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国土面积
【教学内容】
课本P8—P9。
【教学目标】
76
1、继续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位的认识,掌握较大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将某些数据单位改写的必要性,能有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比较多位数大小的方法。
2、能正确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和不同的数打交道,现在请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
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教师板书5个大数。
提问:如果将这些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你会吗?说说你是怎么样想的?
二、自主学习
1.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比较大小,探索方法。
筛选有价值的问题:将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从大到小排列,说一说你是怎么比较的。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要想知道哪个地区的面积最大或最小,就需要进行比较,请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方法。
(2)班内交流,体会方法。
谁愿意把你们组想到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可能提出的方法有:
比较几个数的大小时,可以先看一看他们分别是几位数,位数不一样,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位数少的那个数就小。
1660000与1230000位数相同,再比较他们的最高位上的数,哪个大,那个数就大;最高位一样,比较下一位,哪个数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
(3)优化方法。
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使用起来最快捷?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我们在进行比较时,就可以用同学们研究的既快捷又简便的方法。先看一看这些数分别是几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位数少的那个数小;如果位数相同,就从最高位开始比较,最高位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第一位相同就看下一位,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5)根据这个方法,大家把图中5个地区的面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比较大数的大小时,经历思考、合作学习和互相倾听的全过程。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大数的比较方法。
2.把整万、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1)出示新疆的面积和我国的人口情况。
76
请同学们写一写,观察数据,交流方法。
仔细观察这两个数据,有什么特点?在写的过程中,你有何体会?那么有没有写起来简便、读起来快捷,并且不改变原数大小的写法呢?和同桌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
用汉字代替阿拉伯数字。
以“万”或“亿”为单位,表示新疆的面积和我国的人口总数,小组交流说一说,怎样改写呢?
整万数的末尾至少有4个0,那就去掉从末尾数起的4个0,再添上一个“万”字。
整亿数的末尾至少有8个0,就去掉从末尾数起的8个0,加上一个“亿”字。
(2)全班交流。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你们研究出来的方法?
教师板书:1660000平方千米=166 万平方千米,1400000000人=14亿人
(3)对比观察。
比较两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左边的数写起来比较麻烦,0写得多,数0的个数时容易数错。右边的数,写起来简单,不易数错0的个数。
在将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时,应该怎样改写?
教师总结:整万的数,万位后面有4个0,把4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即可。
整亿的数,亿位后面有8个0,把8个0去掉,加上一个“亿”字即可。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四、当堂训练
教材第 9 页第 1、2 题
五、课堂小结
(1)比较两个数据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同的怎么比?
(2)如果位数相同怎么办?先要从哪一位比?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怎么比呢?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近似数
【教学内容】
课本P10—P11。
【教学目标】
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76
【教学重难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展示教材中的情境文字。
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近似数。
二、自主学习
1.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生活中有些数不需要精确地表示出来,用近似数表示更方便。
56是准确数,其他三个数前面都有一个“近”或者“约”字,表示它们不是准确的数,是近似数。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对比下面这两句话,理解“约”的意思:
我校有学生1300名。
我们学校有学生约1300名。
你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近似数吗?
小结: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准确地表示出来,或无法准确地表示出来,我们就用一个“差不多”的数来表示。这个数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它为“近似数”。
2.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师:同学们了解了近似数的意义,怎样才算“差不多”?如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但报道中称“近2万平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
出示数轴图(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例2数轴)。
师:在数轴上观察18000更接近几万?
引导学生理解“更接近”的意义。得出18000更接近2万,即18000≈2万。“≈”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
在数学中,我们用“=”表示准确数,近似数则用“≈”来表示。
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数轴上找到这个数的大概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
出示数轴图(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例3数轴)。
学生交流汇报:在数轴上观察233482位于20万和30万之间,更接近“20万”。
用同样的方法,大家试着判断下面的数大约是多少万。
①11030大约是多少万?
11030≈10000=1万
为什么前面是“≈”,而后面则是“=”呢?
②11030≈1万,12030呢?说说你的看法?12031呢?14800呢?
再换个试试!18234?
76
为什么18234的近似数,不是1万而是2万呢?你怎么知道它更接近2万?主要看哪一位?
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主要是“千位”上的数起作用,决定着这个数更接近几万。
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作“四舍五入”法。当千位上的数小于5时,把它和右面的数舍去,全改写成0,我们叫作“四舍”。而等于或大于5时,先向它的前一位进1,再把它和右面的数舍去,全改写成0,这种方法我们叫作“五入”。
178680000精确到亿位是多少?要看哪一位呢?你能试着做一做吗?
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
小结:四舍五入到哪一位,要看它的下一位,小于5时,就把它和右面的数舍去,全改写成0;大于或等于5时,向它的前一位进一,再把它和右面的数舍去,全改写成0。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四、反馈交流
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呢?跟大家说说吧!四舍五入的方法。
讨论: 重点可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 “五入的” , 哪些是 “四舍的” 。
五、当堂训练
1、练一练 1、2、3题。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从结绳计数说起
【教学内容】
课本 P12—P13。
【教学目标】
1、了解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
2、经历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体验数学一一对应的思想、化繁为简的思想。
3、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激发学习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让学生对“数”有进一步的理解认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76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远古的时代,是用什么办法来计数的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各抒己见。
远古时代,为了记下猎物的多少,人们用石子或结绳计数,这节课我们就从结绳计数说起。板书课题——从结绳计数说起
二、自主学习
(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第二幅图)
1.让学生了解一下古埃及象形数字、玛雅数字、中国算筹数码,再现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劳动人民的智慧。不仅说明人类具有创造力,而且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五千年前,人们就开始使用符号来表示数了,从图中你了解到,用什么办法来计数呢?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2.计算符号的出现。
(1)古埃及象形数字;
(2)玛雅数字;
(3)中国算筹数码。
3.印度-阿拉伯数字。
(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第三幅图)
组织学生观察,在小组中议一议:我们现在用什么方法来计数呢?
指名汇报:我们现在使用的是从0到9这十个数字,可以表示出任意一个数,这种数字称为“印度-阿拉伯数字”。
1、2、3、4、5、6、7、8、9、0这十个数字,可以表示出任意一个数,这种数字称为“印度-阿拉伯数字”。印度-阿拉伯数字借助数位与十进制,为人类成功地解决了计数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计算方法的发展
三、当堂训练
书写“十进制数位顺序表” 。
四、课堂小结
从古至今,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不同的进位制。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十进位制起源于古代人们用双手十指计数的方法,成语“屈指可数”就是这样来的。但超过十的数,双手的手指用完时,就在地上搁一块石头或一根树枝代表十个,让手指伸直再数。经过长期实践和总结经验,就产生了十进制。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练习一
【教学内容】课本 P14—P15。
【教学目标】
76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多位数的读、写的练习
在认识更大的数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巩固大数的知识。(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第4题)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谁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讲一讲,注意说清思路。
按“数级”和“数位”的顺序制作表格。数级包括个级、万级、亿级,数位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等。
练习一第 1、4 题:先回顾计数单位的顺序,再根据书中的数据说说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
二、多位数的改写
我们可以根据大数的读写,把大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便于记录和比较。(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第3题)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先将大数分级,根据数级划分数位,依次改写、比较。如“31680000”,可以分为个级(0000)和万级(3168),“14260000”可以分为个级(0000)和万级(1426),“7940000”可以分为个级(0000)和万级(794),“8830000”可以分为个级(0000)和万级(883)。因此,这四个大数分别为3168万、1426万、794万和883万。
练习一第 5 题:先复习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再进行数的改写。
三、读写游戏。(练习题2)
同桌间进行的游戏:第 1 步 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交换角色;第 2 步一个同学写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练习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15 页第 6、7、8 题。
六、课堂小结
经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教学后记】
76
第二单元线与角
第一课时 线的认识
【教学内容】
线的认识(第16-17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
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1、从生活情境中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出示第16页的图,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2、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组织学生讨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二、字母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1、自学第16页的“说一说”
2、全班交流用字母读直线、线段与射线的方法。
提醒注意: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一般从端点读起;而直线和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三、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1、说一说:
通过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大胆想象生活中的线段、直线。
2、练一练:
第3题:让学生动手尝试一下,了解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两点固定一条直线。
第4题:在比较这两题的线段的长短时,学生容易受视觉的影响。所以,在讲这两道题时,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些线段中哪一条线段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办法来确定自己估计的正确性。例如: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
四、课堂总结
76
学完了这节课,你有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相交与垂直
【教学内容】
相交与垂直(第18-19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量一量
两条直线相交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在学习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学生在确认两条线之间的直角关系时,要让学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验证。
二、折一折
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量条相互垂直的折痕。可充分让学生自己来折一折,学生在折纸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验证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这两条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三、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画一画
完成练一练的第3题。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76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六、小试验
完成练一练的第4题。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七、课堂小结
互相垂直是一种很常见又很实用的现象,在我们周围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同学们想亲自验证一下我们身边互相垂直的现象吗?请再次观察教室,进行测量,并把结果记录在纸上。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平移与平行
【教学内容】
平移与平行(第20-21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感受评议前后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2、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3、感受教学的价值,进一步参透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行线,体会平行线的特征,会画平行线。
2、在一些斜线中寻找平行关系,在立体图形中寻找平行线。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观察发现,动手操作。
【教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方格纸,正方体,三角尺与直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推拉门),在我们漂亮的教室里,见过这样的东西吗?
现在老师把推拉门上面的两个门框画下来,你们看,这其实就是我们前面学习的什么线?线段。
这两条线之间的距离一样吗?(一样。)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现在我还要考考你们的想象力,请闭上眼睛,如果我们把这两条直线无限延长,穿过了我们的教学楼,它们能相交吗?
76
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一样,而且延长后又永远不相交,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叫它们是平行线。
二、自主学习
如何去判断哪些直线是平行线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格子图、铅笔。
1.感知特征。
请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铅笔)现在我先将这支铅笔放在格子图上,用颜色笔把铅笔的位置标注出来,然后把铅笔向右移动3格,再看看现在铅笔的位置和原来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向右移动了3格),最后我们也用颜色笔把铅笔现在的位置标注出来。刚才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平移。那我们到底怎样从平移中得到直线间的平行关系呢?(板书:平移与平行)我们接着来研究。
现在我们在铅笔原来的位置上找3个点,第一个点平移了3格,第二个点也平移了3格,那么这个点呢?(师指着第3个点)也就是这两条直线之间的宽度怎么样?(一样、相等)宽度一样,我们换个词就说它们的距离相等。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它们向上或向下延长,会相交吗?(不会)所以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它们之间的距离相等,而且永不相交,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一条直线能不能说平行呢?(不能)
2.感知一组平行线。
两条直线能互相平行,那么3条、4条或更多条直线,能不能互相平行呢?现在我们再来移一移铅笔,把铅笔再向右平移两格。(教师操作:把铅笔放在第二根线上移动,并用颜色笔标注出来)它和第二条线相隔了几格?(2格)每个点都相差了2格,就说明这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相等。延长后不会相交,那说明它们是互相平行的。
我们再来看看第三条直线和第一条直线相隔了几格?(5格)它们是互相平行的吗?为什么?(是,距离相等,永不相交)
归纳:第一条直线既和第二条直线平行,又和第三条直线平行,就说明这三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我们就把它们称为一组平行线。
3.感知平行线与直线的长短无关。
其实我们要判断平行线,首先看看是否是直线,然后看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否相等,如果它们之间的距离相等了,也就是永远不会相交了,这就是平行线的3个特征。
刚才我们移动铅笔画出来的直线是一样长的。如果我们画出来的直线不一样长,能否平行呢?我们再来移一移铅笔,(拿出准备好的半截铅笔,移动铅笔时故意弄断)向右移动2格后用颜色笔标注出来。现在我们来看,这条线能否和其他的直线平行呢?首先我们来看它是不是直线,它们之间的距离相等吗?这两条直线会相交吗?既然所有的条件都符合了,说明它们是互相平行的。换句话说,两条直线或几条直线是否平行,与直线的长短有没有关系?(没有)
4.感知不同方向的平行线。
刚才我们看到的平行线都是什么方向的?(竖着的)如果我们把铅笔换个方向去平移呢?想一想移动后的直线,与原来位置的直线是否平行?(师演示水平方向向上移动)再往下移动呢?那这组直线平行吗?
76
如果把铅笔再换个方向呢?(师演示向右倾斜移动和向左倾斜移动)
小结:你们看,它们不管在哪个方向,只要它们之间的距离相等,它们就互相平行。也就是说,同一个方向任意几条距离相等的直线,它们都是互相平行的。
5.画平行线。
虽然我们认识了平行线,但是想把它画下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没有关系,有老师在,你们就不用怕了。先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师演示画的过程)归纳出画平行线的要领:一定;二靠;三移;四画。
生动手画,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作辅导。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事例,使学生体会到平移与平行之间的关系,掌握运用平移来寻找平行线的重要方法。
四、当堂训练
1.练一练第1题。
①同学们会找平行线了吗?那我们就来试一试。请打开教材第21页第1题。请仔细阅读,然后找出这幅图中有几组平行线,并用不同的颜色描出来。
②展示交流。
2.练一练第2题。
出示小鱼图。
①我们以前学习过平移,仔细观察小鱼平移了几格,平移前后的两条小鱼的图形中,哪些线是互相平行的?(学生指出来)
②再请同学们看小鱼的眼睛,移动前和移动后是否平行呢?(不平行)为什么呢?(因为它们不是直线,是曲线,而平行线的前提必须是直线,所以它们不是平行线。)
3.折一折。
①刚才我们认识了平行线,也知道了它的特征,你想亲自来折一组平行线吗?那请动手吧!折好后,请你用水彩笔描出来。
②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觉到现实生活不仅离不开数学,而且数学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平移与平行,在工程建筑与家庭生活中,给我们创造了无穷的美感。
五、课堂小结
提问:平行线由什么特点?怎样画平行线?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旋转与角
【教学内容】
旋转与角(第22-23页)
【教学目标】
76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归纳。
[学法]观察思考,自学讨论。
【教学准备】
活动角,直尺,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出示钟面模型,旋转上面的分针或时针,引导学生观察。)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钟面,在时针和分针不停地旋转的过程中,它们组成了什么图形?寻找到这个数学密码的同学请举手。
形成了角。
组成的角是静止不动的吗?
不是,是不断变化的。
看来,生活中除了静态的角,还有这样不断变化的角,它也会和静止的角一样美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和研究旋转变化中的角。
板书课题:旋转与角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旋转与角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训学生自己探索、集体交流的自主意识。
二、探索新知。
1.操作活动,引出平角。
请同学们拿出刚做好的活动角,固定其中的一条边,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各个角,你有什么发现?与同桌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帮助指导。让学生体验角的大小是在变化的,名称也会随之变化。让学生说说活动结果。
你能摆一个锐角吗?怎样验证它就是锐角?锐角和直角有什么关系?
学生摆一个锐角,并用三角尺验证。
请你摆一个直角,并验证它是不是一个直角。
学生摆一个直角,并用三角尺验证。
你能摆一个比直角更大的角吗?
教师指名,学生上前展示所摆的角。
同学们看明白他是怎样旋转的吗?你们自己再转转看,又有什么发现呢?
2.认识平角。
(1)认识平角的特征。
教师和学生一起旋转活动角,逐步得到平角。
76
现在活动角转成这样了,想一想,它跟前面的几个角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它比前面几个角都大。
角的两边是平的。
同学们这个角的两边平平的,成了一条直线,像这样的角,数学上称它为平角,能理解吗?
(板书:平角)
平角有什么特征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平角的特征。)
(板书:有一个顶点,两边在同一条直线上)
(2)画平角。
我们认识了平角,想学会怎样画平角吗?
(教师板演画平角,指出并做上角的记号,从角的一条边画一条半圆形的弧线,画到角的另一边,并标出旋转的方向。)
(学生练习画平角,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画角的方法。)
3.认识周角。
(1)教师演示。
(把刚刚旋转得到平角的活动角继续旋转)现在我们接着转。这个角比平角还要大,(旋转到两条边完全重合)那现在呢?它还是角吗?它是什么角?
(根据前面判断平角的经验,这时基本上学生都认同这是一种角。学生说出名称后,教师说明这是周角。板书:周角)
它和平角比呢?(大)它是怎样形成的?周角有什么特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周角的特征。)
(板书:有一个顶点,两边完全重合)
(2)学生用活动角旋转形成周角。
同桌之间摆一摆,互相说说周角的特征。
(3)画周角。
下面我们来学习画周角。
(教师板演画周角,指出周角的记号,从角的一边开始画一个圆圈,回到起始的位置,标上箭头符号,表示是另一条边旋转一周形成的。)
(学生画周角,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画法。)
4.小组互相摆一摆,说一说。
两人一小组,互相演示旋转中形成的所有的角,并说说它们的特征,好吗?
(小组活动时,教师更多地到学习比较困难的小组,去了解他们操作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
5.看一看,说一说。
(1)教师用芭比娃娃来演示芭蕾舞演员“大跳”和“旋转一周”的动作,引导学生欣赏舞蹈中的平角和周角的动态美。
(2)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6.画一画。
76
请同学们在点子图上画出学过的五种角,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它们排一下队。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生。
(2)指名让学生板演角的排列顺序。
(学生板书: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
7.操作活动:折一折。
请同学们拿出圆形纸片,对折两次,你发现了什么?(发现折成了一个直角)展开一下,又发现平角和直角的关系(1平角=2直角),接着再展开成原来的样子,又发现了什么?
(通过集体交流,教师小结并板书:1平角=2直角 1周角=2平角=4直角)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由学生旋转活动角引入新课,形象直观,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教学创设良好的氛围。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希望同学们今后能仔细留心身边的事物,发现更多美极了的数学知识,好吗?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角的度量(一)
【教学内容】
角的度量(一)(第24-25页)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学法]体验感悟,发现应用。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角的图片∠A、∠B,让学生比较大小
2.、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比的:观察法、重合法。
3、自学课文,并动手做一做:剪出∠1,用∠1分别度量∠A、∠B的大小。
4、想一想认识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角的单位“度”,用“°”表示。
76
二、合作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一认
(1)观察量角器你发现了什么 先自己看,再小组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
(2)看书自学刚才没发现的。(如:度、中心点、零刻度线)。
(3)认识中心点,零刻度线,以及量角器上的数字的意思。
(4)说说1°和平角。
2.试一试,量角器上看角的度数。
(1)自学试一试,说说∠A,∠B各是几度,是怎么量的?
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第一步: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
第二步: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分清是内圈的零刻度线还是外圈的零刻度线)。
第三步:从(内或外)零刻度线开始,看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2)量一量
练一练的第二题的∠1、∠2: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看的 ,再指名演示。
三、当堂训练
1、用量角器量出直角的度数。
2、谁说得正确?(练一练1)为什么?有什么好方法来判断对还是错呢?
可先估计是锐角(小于90度)还是钝角(大于90度)。
四、课堂总结
测量方法:强调“点与点的重合,边与边的重合”的测量方法。
五、课后作业
练一练 第3、4题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角的度量(二)
【教学内容】
角的度量(二)(第26-27页)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76
【教法与学法】
[教法]指导操作,引导发现法。
[学法]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法。
【课前准备】
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用三角板画角
1、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一个平角。
(1)让学生独立画角,同桌交流,说说画角方法。
(2)说说各角的大小
二、画一个60度的角
1、独立画,指名说一说怎么画。还有别的画法吗?
2、用三角板画你还用画出哪些度数的角学生试画,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1)画30°,60°,90°,45° 的角——说说画的方法
(2)利用三角板还能画出几度的角 (摆一摆,算一算)
反馈:可以拼成75°,105°,135°,150°,120°(提示:拼画的顺序)
第一步可用45°的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每一个角拼;
第二步可用等腰三角形90° 与另一个三角板的每一个角拼.)
3、还有别的画法吗?用量角器画角。
思考讨论用量角器画一个60度 的角,该怎么画?
(1)学生尝试画角
(2) 讨论得出:画角方法
A、先画一条射线。
B、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度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C、在量角器60度的刻度线的地方记一个点。
D、从射线的端点出发,通过新记的点,再画一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夹的角就是60的角。
三、试一试
1、画150度的角,用你喜欢的方法画学生独立画,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 。
2、量红领巾三个角的度数,然后画出其中一个角。
3、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面各角。30°、80°、105°、160°。
四、课堂总结:
小结画角的方法,再指名说一说怎么画的,应注意什么?
五、课后作业:
练一练第 2、3、4题。
【教学后记】
76
第七课时 练习二
【教学内容】
练习二(第28-29页)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有关知识。
2、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量角器、三角板、一张圆形纸片、一张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单元小结结:
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线段有两个端点,是直线的一部分,可以量出长度;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
要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关键是观察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否有交点,若不相交,则互相平行;若相交成直角,则互相垂直。
锐角是小于90°的角,直角是等于90°的角,钝角是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平角是等于180°的角,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进行旋转,一直旋转到和原来的位置成一条线时所形成的角。周角是等于360°的角,由一条射线旋转了一周后与原来的射线重合时所形成的角。
我学会了用量角器度量角的方法,量角时,量角器的中心点要与角的顶点重合,零刻度线要与角的一条边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相应圈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回忆所学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复习整理的能力。
二、复习和运用平行和垂直的知识
在学习了相交与垂直、平移与平行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巩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知识。(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第4题)
过一点画线段的垂线,只有一段是不是?但是,题中要求我们画出线段AB的垂线,那我们能画出多少条这样的线段呢?(无数条)是的,我们能画出无数条,但依题意,我们只要画出一条就行了。
作平行线的原理还记得吗?好!先画一条直线,运用平移的知识,将直尺沿着这条直线往另一个方向平移一段距离,画出这时直尺所在位置的直线。简单吗?
说说给定图形中马路之间的相互平行与相互垂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说明如何确定两条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有些可直观发现,有些需要用直角去验证。
三、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使用量角器画出角的大小。
看教材第6题,在纸上快速画出这4个角。
76
学生画角,老师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迁移运用的能力。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乘法
第一课时 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内容】
课本第30-32页。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结合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引导质疑,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用电脑课件呈现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情景。呈现字幕“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时间。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3圈、4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
1、揭示课题。
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3、板书:卫星运行时间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提出问题: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5圈、10圈需要多少时间?
(2)学生用算式计算。
(3)反馈计算结果。
(4)114×2=228分114×5=570(分)114×10=1140(分)
76
说一说:“114×10“你是怎么算的?
三、精彩展示
1、提出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畔需要多少时间?
2、 列出算式表示,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很容易列出算式:
114×21=(分)
3、估算结果。
①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②学生可以把114看作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比2000多
学生2:比2500少
4、具体计算:
[教师]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解决方法1:
114×20=2280(利用旧知,先算20圈的时间)
114×1=1142280+114=2394
解决方法2:
114×21
= 114×7×3(用21看成“7×3”)
= 798×3(利用旧知,多位数乘一位数)
= 2394
解决方法3
1 1 4 (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类推)
×2 1
1 1 4 ••••••114×1
2 2 8 ••••••114×20
2 3 9 4
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着重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乘得的数就要和那一位对齐”这一难点。
算一算,说一说:乘法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
小组内交流,并汇报运算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把旧知迁移应用到新知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内在规律,学好每一块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巩固练习
76
1、课文第31页的“练一练” 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
2、练一练第6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会观察图上的信息。
首先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信息,其次再让他们估计结果。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学会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有多少名观众
【教学内容】
课文第 33-34 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位数第六两位数的估算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质疑探讨。
【学具准备】
同桌准备一张报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实物投影呈现图片。
(图片可以是课文主题图,也可以自选)
[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提出问题。
[教师]你能算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76
1、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
(3)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的
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
肯定。
学生 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约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看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
学生 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 个方位,大约坐4000人:
学生 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约是2000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
以上估算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
尝试成功的喜悦。
三、 精彩展示
(1)课件呈现: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
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2) 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引导提问:
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从而板书:12×6×28或72×28 (3) 估算算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
即:70×30=2100
(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
的数,方便计算。
四、巩固练习
1、完成34页“练一练”第1题,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然后全班交流。
2、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 5题。
题中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
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
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76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神奇的计算工具
【教学内容】
课文第 35-36 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学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
[难点]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了解。
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设计教案之前进行了调查,得知大多数学生都会使用计算器。有的是家长教的,有的是自己拿计算器按按就会了,所以用计算器计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
2.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教师作补充,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认识与运用上。
【学具准备】
电子计算器、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拿出自己的计算器。
[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学习什么?
[学生]认识计算器。
板书:神奇的计算工具。
2、[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速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较多
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知识。从中也可以了解本班学生对操作计算器的认识程度,为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2、认识一些功能键。
(1)由学生来说明。
随着计算器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前,已经懂得了一些操作计算器的方法以,所以本活动可以先让一部分学生做小才师,来
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然后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
(2) 认识计算器。
①有0、1、2、3、4、5、6、7、8、9这些数字的键叫数字键(板书:数字键)。自己指一指你手中计算器的数字键。
②有+、-、×、÷这些运算符号的键叫运算符号键(板书:运算符号键)。自己指一指你手中计算器的运算符号键。
76
③有ON字母的是开机键(板书:开机键)。你能在自己的计算器上找到开机键吗?你知道开机键除了开机还有其他功能吗?(清零,或者利用清零键——AC键)
④有OFF字母的是关机键(板书:关机键)。你能在自己的计算器上找到关机键吗?有些计算器上没有关机键,又是怎样关机的呢?(自动关机)
⑤如果按错了,你知道用哪个键清除你按错的数字吗?
清零键——AC键或者ON键。
⑥其他一些键的名称和功能又是什么呢?我们以后慢慢认识,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阅配套的说明书。
三、精彩展示
(1) 计算25×4操作过程:
输入25 →×→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2) 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① 实物投影呈现:
菜 单
酒: 14元凉拌豆腐:3元
肉丝:5元清蒸鱼: 16 元
三鲜汤:12元 甜点:8 元
青菜: 3 元
②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③ 反馈计算结果。
四、巩固练习
(1) 呈现计算题。
① 1 + 2 + 3 +4 •••••• + 98 + 99 + 100
② 999×9999 ×99999 ×9
(2) 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3) 反馈计算结果。
(4) 引导提问:
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指导观察第②题中各算式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简便的计算方法。如:
① 1 + 2 + 3 + 4 + •••••• + 98 + 99 + 100 = 101 ×50,只要用计算器计算 101 ×50
② 999×9 = 8991
9999×9 = 89991
99999×9 = 899991
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最高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 的个数比第 1 个因数中的 9 个数少一个。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
99999×9
9999999×9
76
9999999×9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后作业
课本36页第1、3题。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有趣的算式
【教学内容】
课本第37-3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电子计算器。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在数学运算中,有很多有趣的算式。 ,这一节课教师要带你去探索算式背后的规律,你愿意去吗?请带上你的计算器,让我们地起出发。
板书: 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 实物投影呈现:1×1,11 ×11 ,111×111 三个算式与答案。
(2) 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么特点,它们与算式的两个因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76
(3) 讨论:1111×1111的结果。
(4) 反馈讨论的结果时,重点是让学生说一说写出结果的依据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说明。
1111×111 =1234321
(5) 依据规律填得数。
11111×11111=123454321
111111×111111=12345654321
1111111×1111111=1234567654321
2、第三关:神奇的9。
(1)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99×99=9801
999×999=998001
(2)猜一猜:9999×9999的结果。
学生根据以上两个算式,猜测规律得出:
9999×9999=99980001
(3)了现规律并归纳:
(4)根据规律,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得数。
99999×99999
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99
3、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1)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42857分别乘1、2、3、4
(2)反馈计算结果。
142857×1=142857
142857×2=285714
142857×3=428571
142857×4=571428
(3)观察积的结果特点及与因数的关系。
(4)根据发现规律,写出“乘以 5、6”的得数:
142857×5=714285
142857×6=857142
4、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1)板书呈现 0 - 9 十个数字。
(2)让学生在这个十个数字中,随意选取 4 个数字。
[教师]请你在这十个数字中,选出 4 个你喜欢数字。
(3)老师也选取了 4 个数字:6、1、7、4。
(4)“卖关子” 。
[教师]你到底是好孩子呢,还是坏孩子,老师可以从你选的 4
76
个数字中,推出来,你相信吗?
学生 A:不相信!
学生 B:老师怎么讲迷信呢。
学生 C:感到迷惑。
(5) 运算规则。
规则:将四个数字组成数字不重复的最大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
如:1,2,5,0。
最大四位数:5210最小四位数:1025然后两数相减,并把结果的四个数字得新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与最小的
数,再次相减......
5 2 1 0 8 5 4 1 8 7 3 0
-1 0 2 5 -1 4 5 8 -3 0 7 8
4 1 8 5 7 0 8 3 5 6 5 2
6 5 5 2 9 9 6 3 6 6 4 2 7 6 4 1
-2 5 5 6 -3 6 9 9- 2 4 6 6 -1 4 6 7
3 9 9 6 6 2 6 4 4 1 7 6 6 1 7 4
这样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你得到的最后结果如果是6174的就是好孩子,否则就不是好孩子。
(6)学生探索。
① 学生独自按照规则进行计算。
② 最终发现,计算的结果全部都是“6 1 7 4 ” 。学生发觉大家都是好孩子,笑了。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练习三
【教学内容】
第39- 41页。
【教学目标】
1、练习乘法竖式、乘法估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乘法竖式、乘法估算。
[难点]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76
【教学方法】
练习巩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单元小结结:
同学们,第三单元“乘法”的学习到这儿就要结束了,关于这部分内容,你们学会了多少?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大数的估计,在估计具体事物的数量时,可以把它分成相等的几部分,先估计每部分的数量,再估计总数;也可以列出乘法算式,估计出算式的积,再估计具体事物的数量。
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用电子计算器计算时,先用数字键按出第一个数,再按运算符号键,接着按出第二个数,最后按等号键得出结果。
寻找有规律算式的规律时,需要连续求出几个算式的结果,最后观察算式与结果,得出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梳理、概括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加深对算理的认识,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
二、乘法计算
在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巩固竖式运算的知识。(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第2题)
淘气:先用136×20=2720,再用136×4=544,再把两个乘积相加,即2720+544=3264。这种分步算法,前面的一步是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后面的一步是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运用起来比较复杂。
笑笑:直接按照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计算,首先是用两位数的个位分别和三位数相乘,写下乘积;然后用两位数的十位分别和三位数相乘,写下乘积。把两个乘积相加,就是最后的结果。
相比较而言,是不是觉得笑笑的算法要简单很多啊?
三、乘法估算练习
第 1 题:先读懂题目,然后在估算。独立完成,然后和同学交流。
第 3 题:不用计算判断乘法计算的对错。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的方法。
第 6 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会观察图上的信息。
看教材第40页第6题,请大家动动手,估算一下大约有多少根玉米,并与同伴交流你的做法。
学生交流,老师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四、数学游戏:
(练习三第7题)
76
这个游戏的策略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先占领棋盘上的哪个格子;
二是,怎样估计格子上的积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结果。
让学生通过自己玩的过程中,逐步体会游戏的策略。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六、课后作业:
课本41页第9题。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 运算律
第一课时 买文具
【教学内容】
课本第47--49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认识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
2、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电脑出示2008年5月,我国四川发生了8.1级的大地震,造成许多学校的房屋倒塌,为恢复学校的正常上课,党和政府紧急调动各地的帐篷,使灾区的学生能按时开学上课。你能为灾区学生做什么?(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分析处理信息,了解灾区学生的困苦。)
生:我们可以捐东西给灾区的小朋友。
1、根据情景图提出问题。
2、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76
二、自主学习、建立模型。
1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第4个问题:买3个计算器和1支钢笔要多少元?
1.需要多少元呢?你能独立完成吗?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
汇报:求买3个计算器和1支钢笔要多少元,可以用3个计算器的钱加1支钢笔的钱。
22×3=66(元) 24÷4=6(元) 66+6=72(元)
答:买3个计算器和1支钢笔要72元。
2.谁可以列成综合算式?
学生交流。
汇报:22×3+24÷4。
谁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这个算式里含有加、乘、除两级运算,应该先算乘除,后算加法。
22×3+24÷4
=66+6
=72(元)
练习: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35+65×40÷5 12×(153-83)÷8
第二道有小括号,应该怎么办?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小结:在一个算式里含有两级运算,应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完成教材第48页“练一练”第3题。
先请学生说出每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3.你能添上括号使9÷3×5-2=1吗?(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试一试”例1)
学生交流。
汇报:只使用小括号能行吗?怎么办?
请中括号[ ]来帮忙。
9÷[3×(5-2)]
=9÷[3×3]
=9÷9
=1
小结:当我们需要改变运算顺序时,如果只有小括号不行,那我们就可以请中括号来帮忙。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完成教材第49页“练一练”第6题。
要求:先让学生说出每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小结: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歌谣,能帮助你记一下运算顺序呢,读一读,试一试。
混合式题要计算,明确顺序是关键。同级运算最好办,从左到右依次算。
76
两级运算都出现,先算乘除后加减。遇到括号怎么办?小括号里算在先。
中括号里后边算,次序千万不能乱。每算一步都检验,又对又快喜心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歌谣的形式,记忆混合运算的顺序,学生既喜欢,又记得牢固。
三、知识巩固。
1.做教材第48页“练一练”第2题。
指名让学生板演。
2.做教材第49页“练一练”第4题。
指名让学生板演,纠正时说一说运算顺序。
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给你的小伙伴听听。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补充。
[设计意图]课后练习同步课堂教学,能起到“趁热打铁”的非常效果。个别指导,及时发现漏洞,针对性强。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中括号的作用及用法掌握怎么样?
六、作业布置:
练一练第2、5、7题。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
课本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2、能运用交换律验算加法和乘法,也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3、渗透分类数学思想方法。
4、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
会选择算法,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76
一、创设情境,感受交换
1.导入故事《朝三暮四》,引发学生思考。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4=7(个) 4+3=7(个) 3+4=4+3
2.先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3.引发猜想:是否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那乘法呢?
[设计意图]以故事导入课题,增强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引发思考。
二、自主探究、初探定律
1、出示:
8+18279-17 15×4 16÷8
18+8 17-279 4×15 8÷16
请同学们观察这8个算式,观察后您们能进行分类吗?(学生交流)
2、点名学生上黑板进行分类。
80+65 65+8015×4 4×15
279-17 17-27916÷88÷16
你是按什么分类的?
抽点学生口算前4道算式,然后请同学们观察前面4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了,和没有变。
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的位置交换了,积没有变。
后面的四道题,虽然位置交换了,可是你们现在无法计算,暂时不探究这四道题。但是你们想不想计算这四道题?(想)那你们现在就要好好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行,有没有信心。(有)(师取下这4道算式)
三、合作探究,猜想验证
1.加法交换律
师提出:在8+18=18+8这道算式中,交换了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在所有的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会发生改变。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作加法交换律。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启发学生用符号或字母)。
例:◆+●=●+◆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a+b=b+a
练习:根据加法交换律填数。
( )+270=270+80 400+500=( )+( )
用竖式计算 74+641。
运用加法交换律,我们还可以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验算时,可以将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再加一遍;也可以用原来的竖式,把每一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加一遍。
为了计算正确,我们应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笔算时,要养成口头验算的习惯。
2.乘法交换律
76
我们已经验证了加法交换律,那么乘法中是否也存在着这个规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同样地,先请每位学生编出乘法算式并试着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看看它们的结果有没有积发生了变化的这种情况?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教师板书)
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数,那么乘法交换律用字母可以怎样表示?
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a×b=b×a。
练习:根据乘法交换律填数。
( )×713=84×( ) 119×74( )×( )
四、巩固内化,运用定律
(1)完成教材第51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纠正。
(2)完成教材第51页“练一练”第3题。
(3)探讨:减法和除法中有交换律吗?
学生交流后,引导思考:为什么只要举一个反例就能推翻猜想?
[设计意图]互动为主,由浅入深,从加法交换律到乘法交换律的过渡,思路清晰、自然流畅。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请把课本翻到50和51页,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交换律。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谁来说说你今天这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说一说我们一起分享一下。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加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5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经历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
76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法、举例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知道了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那么加法还有没有其他规律性的知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作用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引发思考,强调了由旧知入新知、举一反三的作用。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 由题入手,引出猜想。
课件出示准备题:(4+8)+6、4+(8+6),学生计算出得数。
比较两式题的异同。
再看这题,19+62+38和19+(63+38),得数会相同吗?(相同)
我们来猜猜刚才的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教师适当引导。用文字概括出结合律。
猜想是从准备题中归纳出来的,是否正确,还有待于我们去验证它。
2. 验证猜想,形成规律。
(1)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通过计算其他式题来证明。
女生完成:3024+(73+6) (13+8)+5
男生完成:(3024+73)+6 13+(8+5)
汇报答案:得数相同,符合猜想。
(2)上述两题符合猜想,可能是偶然。请同学们自己来动手,找一找符合猜想的式题。
学生自由举例,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果,找到许多式题符合猜想。
(3)能证明猜想正确,还有我们身边的一些生活实例(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例2)。
果园里有桃30个,梨40个,苹果50个,一共有多少个?
老师进一步启发:以上几个加法算式,每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各表示什么意义呢?
学生讨论交流。
你们能根据这三个等式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说出它们的计算规律吗?(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在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3.得出结论,板书课题。
这个计算规律在加法中叫“加法结合律”(板书)。这样的计算规律,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甲数+乙数)+丙数=甲数+(乙数+丙数)
(△+○)+☆=△+(○+☆)
(a+b)+c=a+(b+c)
76
同学们思考一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
三个数相加,先加其中的两个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使计算简便。
运用加法结合律,能使计算既简便又正确。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猜想,用质疑引导思考,为得出结论作好铺垫,让学生收获求知的喜悦。
三、反馈练习,落实应用
1、怎样计算简便?想一想,算一算。
57+288+43=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练一练:
第1题鼓励学生结合具体的客观存在,感受运算律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2题侧重让学生体会算式的等值变形。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算法,提高运算能力。
第4题是对加法结合律的拓展应用,体会运算律的广泛性。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到位,把上节所学的交换律和这节所学的结合律综合运用,是简便计算的重要途径。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乘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
课本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理解乘法结合律的意义,能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3、学习“猜测—验证”的科学思维方式,经历发现归纳乘法结合律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类比、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的方法,发现现乘法结合律。
[难点]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76
一、尝试练习,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计算式题。
(2×4)×3 2×(4×3) (7×4)×25 7×(4×25)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师根据生答板书。
(2×4)×32×(4×3) (7×4)×25 7×(4×25)
=8×3=2×12 =28×25 =7×100
=24=24=700=700
师:仔细观察上面的式题,你发现了什么?
师根据生答(前后两个算式数字相同,但由于括号的位置不同,所以它们的计算顺序不同,但计算结果是相同的。)
引入: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也发现了第二种算法更简便,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索这个问题吧!
(板书课题:乘法结合律)
二、互动新授,探索新知
1、引发猜想,举例验证乘法结合律。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第54页情境图,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发现。
指名汇报自己的发现,师根据生答板书:
(2×4)×3=2×(4×3) (7×4)×25=7×(4×25)
师概括小结:每组的左右两个算式,数字相同,但由于括号的位置不同,所以计算的顺序不同,但计算的结果却是相同的。
(2)师追问:你能照样子再写出两组同样的算式吗?
学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仿写的算式。
(3)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等式左右两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指名汇报,师根据学生答归纳概括:等式左右两边运算顺序变了,但式题中的数学和计算结果都没有变。
(4)师启发:这是乘法计算中的一个规律。根据在数学上的探索和前面的学习,你认为可以给这个规律在数学上称为乘法结合律。
(5)四人小组之间简单交流: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那么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乘法结合律:(a×b)×c=a×(b×c)
(6)指名用自己的的语言说说乘法结合律,师归纳概括(课件出示):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与第三个数相乘,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用所得的积与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2、理解运用规律。
(1)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中间情境图。
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一种算法的意义,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师根据生答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76
(2)师课件出示题:125×9×8=。
指名板演,全班齐练。
指名汇报:你是怎样算的?说说你这样做的理由。
完善板书:
125×9×8 125×9×8
=1125×8=125×8×9
=9000=1000×9
=9000
(3)启发:这两种算法,你认为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在什么情况下运用结合律简便?(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教材第55页“练一练”第3题。 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2、独立完成教材第55页“练一练”第4题。 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3、自主阅读教材第55页“练一练”第5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1、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发现了乘法的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2、通过实际计算,我们理解了乘法结合律的意义,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计算简便。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2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经历探索乘法分配率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率。
2、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测、分析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达乘法分配率的严谨与简洁。
3、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4、养成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76
折纸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感知规律。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探索活动,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乘法结合律等运算律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回顾所学,导入新课,在脑海中快速地回忆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为新的学习提供方法。
(一)情景导入。呈现课文插图(课件显示:教材第56页情境图)。
新学期开学后,我们学校教学楼有两面墙体的瓷砖需要工人更换。
1、请观察情境图,工人要更换的瓷砖共有多少块?你是如何列式计算的?
2、说说自己的解题方法,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计算吗?
(二)自主探究。
结合题意说说自己的想法。
尝试一:
1、按颜色计算。
(1)分别计算白色、蓝色瓷砖各多少块?然后求和。
3 ×10+5×10
(2)白色和蓝色每行都是10块,白色3行,蓝色5行,共8行。
所以:(3+5)×10
尝试二:
2、按左面和前面计算:
(1)左面每行 4 块,共 8 行。前面每行 6 块,共 8 行。列式为:
4 ×8+6×8
(2)左面和前面合为一行(4+6)块,共 8 行。所以:
(4+6)×8
3、总结并发现规律:
3 ×10 +5×10(3+5)×10
= 30 + 50 =8×10
= 80(块)=80(块)
4×8+6×8 (4+6)×8
= 32 + 48= 10×8
= 80(块) = 80(块)
4、举例验证。建构规律。
(1)通过观察上面两组算式,我们发现了乘法分配律的特点,那么它
是不是对所有算式都成立呢?
(2)引导鼓励学生尝试举不同例子进行验证。
(3)独立思考并记录自己的验证。
我们刚才用了很多例子充分验证了这一数学规律,你能用自己的语言
76
描述一下吗?
交流后教师小结:
两个加数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
加,结果不变。
(4)用 a、b、c 分别代表三个数,你能写出发现的规律吗?
(a+b)×c = a ×c + b×c
a×c+b×c =(a+b)×c
三、激活联系,应用规律。
1、把相等的两个算式连线。
36×5 =24×518×21 +32×21
(77+23)×35 (36 + 24)×5
(18 + 32)×219 ×11+11×11
(9 +11)×1177×35+23×35
2、完成课本57、58页练一练第1、4、5题,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老师点名学生讲解解题思路。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练习四
【教学内容】
课本第59-60页。
【教学目标】
1、练习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单元小结
回顾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适用范围及作用:
76
乘法交换律:用于连乘算式,调换各乘数在连乘算式中的位置;
乘法结合律:用于连乘算式,改变连乘算式中各乘数的运算顺序;
乘法分配律:用于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的算式;或者用于两个数相乘加上两个数相乘,其中相乘的每一部分都有一个相同的乘数的算式。可改变运算的方法,但结果不变。
说一说:运用乘法的三个运算定律和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的判断依据是什么?(能否在计算过程中“凑整”)
[设计意图]回顾总结全章所学知识,结合课后练习,进一步得到巩固。
二、简便计算练习。(教材第59页“练习四”第3题)
(1)分析判断每一题的算式特点、可用的运算定律、能否“凑整”。
85×82+82×15(两个数相乘的积加上两个数相乘的积,有相同乘数82,可用乘法分配律,余下加数85与15的和凑整。)
(125+17)×8(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可用乘法分配律,125与8的积凑整。)
167+289+33(连加算式,可用加法交换律,167与33的和凑整。)
5×289×2(连乘算式,可用乘法交换律,5与2的积凑整。)
25×97+25×3(两个数相乘的积加上两个数相乘的积,有相同乘数25,可用乘法分配律,余下加数97与3的和凑整。)
58+39+42+61(连加算式,可用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58与42的和、39与61的和分别凑整。)
(125×25)×4(连乘算式,可用乘法结合律,25与4的积凑整。)
378+527+73(连加算式,可用加法结合律,527与73的和凑整。)
76×25+25×24(两个数相乘的积加上两个数相乘的积,有相同乘数25,可用乘法分配律,余下加数76与24 的和凑整。)
三、应用练习。
(1)教材第59页“练习四”第4题。
一个花圃的长是30米,宽是25米。这个花圃的篱笆长多少米?如果每平方米大约种40棵郁金香,这个花圃大约种了多少棵郁金香?
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理解列式的算理,即第1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周长,第2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面积,体会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含义。
(2)教材第59页“练习四”第1题。
用了多少块地砖?每块地砖12元,准备了1800元够不够?
(3)教材第60页“练习四”第5题。
分析判断各个算式的特点(分析实际上是几个几),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连线练习。
(4)教材第60页“练习四”第6题。
计算:1时行12千米,2时行多少千米?4时和6时各行多少千米呢?
分析:观察各个算式间的变化特点,及相对应的得数的变化特点,找出其中的规律。
小结:两个数相乘,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几倍,积也随着扩大几倍;另一个乘数缩小几分之一,积也随着缩小几分之一。
应用:利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76
150×20=3000 150×40= 150×60=
360×4=1440 360×12= 360×6=
四、拓展提升。
教材第60页“练习四”第7题中的第(1)题。
5×10-5×3=5×(10-3)成立吗?想办法验证你的想法。
学生交流。
汇报:10个5减3个5,得到(10-3)个5,也就是7个5。
5×10-5×3
=(10-3)×5
=7×5
=35
变式练习:206×14-6×14 72×99
[设计意图]结合个别题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后记】
第五单元 方向与位置
第一课时 去图书馆
【教学内容】
课本第61--62页。
【教学目标】
1、掌握描述路线图的方法,能准确地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
5、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准确地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难点]体会同一段路往返的方向具有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61
76
页情境图。提问:笑笑从家去图书馆,怎样说清楚她要走的路线?
二、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描述简单路线图的方法。
明确描述路线所需的条件。讨论:只明确行走的方向,就能准确地描述行走的路线吗?
1、组织学生选择一条路线,画一画笑笑从家去图书馆的路线图。
2、描述简单路线图的方法。
3、提问:你能描述从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吗?你需要做哪些工作才能描述的清楚、准确?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图书馆主题图。
笑笑想去图书馆,但她不知道路线,同学们可以利用你学的知识帮助她吗?
先给你的同桌说一说,然后把你说的路线画出来,送给笑笑。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并展示汇报。
想一想:怎样才能清楚地说出路线呢?引导学生注意到以下几点:
(1)先看朝哪个方向走。
(2)要说清楚从哪里转弯。
(3)还要说清楚每一段路要走多远。
同学们真努力,你能帮笑笑画出回家的路线吗?
学生独自画完后,全班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完成教材62页练一练第2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
课本第63--65页。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76
3、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方向与位置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法]
引导法
[学法]
交流探索、小组合作
[教具]
象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认识数对
1、明确列、行排列规则
(1)学生按座位卡找座位。
位置卡:第 *列,第 *排学生可能出现:
A、找不到座位。B、两人找到了同一个座位。
(2)请同学说说找座位的方法,明确排与列的数法。
我们把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引导生按列报数;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引导生按行报数。
(3)重新找自己的座位。
(4)班长坐在第几列第几行?(同时板书)
二、自主学习
先把情境图的每一列和每一行按顺序写上(课件出示:教材第63页情境图)。
同学互相指一指,然后说一说。
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描述淘气的位置。(第2列,第4行。)
你能用刚学习的知识,描述一下教室中笑笑同学的位置吗?
学生练习。
2.认识数对。
同学们,如果用一个圆点表示一个同学,他们的队列就可以表示成一个点子图。(隐去人物图,出示点子图)你能在点子图上,找出淘气和笑笑的位置吗?
教师课件展示位置,学生记录位置。
小强:第1列第1行;
小明:第5列第5行;
小兰:第3列第2行;
小李:第2列第5行……
你能不能想一种更简洁的方法来表示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介绍:淘气的位置,我们可以用两个数来表示,写成(2,4)
76
。数学上把这一对数叫作“数对”。
谈话:根据描述的习惯,你认为括号里这两个数各表示什么?(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用数对表示位置,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用数对分别表示刚才所说的其他同学的位置。(小强、小明等)
引导思考:我们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了)
3.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展示方格图。(将圆点连起来,成为方格图)
介绍方格图:标注方格图上的列和行,使学生明白,横为行竖为列,列与行的起点为0。
谈话:我们把每个同学看作一个点,连起来就成为方格图,在方格图上标出淘气的位置和其他同学的位置:奇思(4,3),妙想(1,4)。
[设计意图]将学生座次图抽象为点子图,再标注到方格图,一步比一步清晰,一步比一步简洁,使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很好地渗透了“坐标”这一较难理解的数学知识。
4.试一试(教材第64页“试一试”)。
师:请你用数对表示棋子移动的位置。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并汇报。
(1,6)→(3,6)→(6,6)→(6,5)→(6,1)
观察数对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目的是了解在同一列的棋子,用数对确定位置时,第一个数是相同的;同一行的棋子,用数对确定位置时,第二个数是相同的。
三、巩固练习
完成64页练一练第1题。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然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做题方法。
完成65页第3题,用数对表示出马可以走的位置。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后记】
第六单元 除法
第一课时 买文具
【教学内容】课本第66-68页。
76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2、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教学方法】
引导法、交流探究
【教学准备】
小黑板、 计数器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前段时间,我班进行了班徽设计大赛,老师将对这些同学进行奖励,现在班
干部来到了文具超市:钢笔 8 元一支,文具盒10 元一个,书包 20 元一个,计算器30元。班费共 80 元,请你帮帮他们想想,可以买多少个文具盒呢?(课件出示:教材第66页情境图)
(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二、自主学习,建立模型。
学生根据电脑出示的情境图的要求,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独立列式计算。
( 1 ) 首先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 2 ) 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 3 ) 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提出问题的同学可以选择同学来解答他的问题。
( 4 ) 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的条件,并提出数学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方法,并说出理由。老师特别请列竖式的同学来板书,
当小老师讲解,如果学生能向他发问更好,如果没有,老师问:“4”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80元可以买多少支钢笔?
80元可以买多少个文具盒?
8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包?
80元可以买多少个计算器?
如果班费有160元,又可以买几个计算机呢?还剩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 ,启发学生想一想,会发现什么规律。怎样商?
(由学生自己小结)
老师点出商的末尾“0”的问题。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我们在生活中买东西的时候,遇到一个数中包含几个另一个数时,
76
用除法计算比较简便,如果你喜欢其他方法也可以用。请同学们快速地用除法竖式,来解决刚才你们提出的问题。举出一些估算的例子。
( 1 ) 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 2 ) 学生提问题学生自己解决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你觉得为什么商的个位要补“0”?
让学生明白, 通常具体情景, 把算式转化成可以简便的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2、完成“试一试”
( 1 ) 第 1 题。
学生通过口算、估算、列竖式等多种形式寻求答案。
( 2 ) 完成“试一试”第 2 题。
让学生根据情境去实际靠,提出问题后指名解答。
( 3 ) 完成“试一试”第 3 题。
使学生感受估算与精算的区别。
四、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给大家讲一讲。
五、作业布置:
课本68页第5、6、7、8题。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参观花圃
【教学内容】
课本第69--7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能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
2、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试商方法,学会验算。
[难点]除数是接近整十数的笔算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绿色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平时,看书时间长了,眼睛觉得很累,但
76
只要看看绿色的植物,就能消除眼睛的疲劳,给人以舒适的感觉。今
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块去参观苗圃,那里种有很多的绿色植物。
2、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1、欣赏了那么多漂亮的植物,你现在了解到苗圃的基本情况了吗?
学生汇报观察的收获。
花圃里有154盆牡丹花和120盆月季花;
可以用牡丹花摆22个小花坛;
用18盆月季花可以摆成三角形图案。
平均每个小花坛有多少盆牡丹花?
月季花可以摆几个三角形图案?还剩几盆?
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试着列出算式:154÷22 120÷18
能估计一下第一个算式的答案吗?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学生交流。
汇报:
1:22比15大,商在个位上,是一位数。
2:22≈20,20×7=140,20×8=160,140<154<160,所以可能是7盆。
3:154≈140,22≈20,154÷22≈7。
用除法竖式你会吗?先自己试一试。
小组间交流你们的计算方法,说清楚你们小组是怎么想的?可以上台板书你们的竖式。
(明确:试商的时候,把22看作20,把154看作是150,20×7=140,最接近150,所以商7。)
说说你的想法和算法。你会验算吗?
试算120÷18,必须思考清楚这几个问题:
①该把18看成多少试商?
②应该商几?商写在哪里?为什么?
③商“6”是乘18,还是乘20?为什么?
④这一竖式与上一竖式有何区别?怎样知道对错?
⑤如何检验?(用求得的商乘除数,看结果是否与被除数相等。)
学生演示计算。
教师归纳算法: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有余数的要验算。(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进行归纳)
今天同学们在参观花圃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并自己探索解决了问题,学会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下面咱们就来练一练,比一比。说一说:你把除数当作几来试商?
70÷31= 381÷54=
272÷28= 89÷22=
76
把31当作30。
把54当作50。
把28当作30。
把22当作20。
好的,你们再结合187÷36,和同伴说说试商和计算的过程。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认识到除数是接近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和特点。在探求的过程中,让学生多交流、多讨论、多总结,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三、精讲点拨、趣味练习
今天同学们在参观苗圃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并自己探索解决了问题,学会了2位数的除法,下面咱们就来练一练,比一比,看你可以获得几星级?
1、说说你把除数当作几来试商?(一颗星)
70÷31= 159÷28=
381÷54=351÷47=
2、最大能填几?(二颗星)
38 ×( )< 243 42 ×( ) < 213
61×() < 44159 ×( ) < 481
3、完成练一练第8他。(4颗星)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给你的小伙伴听听吧。
学生试说,教师适时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多问”,来带动学生的“深思”,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掌握算理与算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五、作业布置:
完成练一练第3、4、5、7题。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秋游
【教学内容】
课本第72--7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改商”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76
[重点]通过具体生活情境,体验“调商”的过程。
[难点]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准备】与方法】
课件。情境教学、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某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 1)班有 41 个学生,老师
想让同学们戴上红色的帽子,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 8 元、
9 元、10 元的红色帽子,而班费只有400元,请你帮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购买方案)
二、自主学习、建立模型。
出示情境图(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情境图)。
根据这幅图,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归纳,交流:
三年级有学生192人,四年级有学生184人,五年级有学生230人;
大客车限乘客46人,小客车限乘客24人。
师:你认为应该怎样来安排乘车?
(1) 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讨论估计试商。
三年级学生都坐小客车,需要几辆车?
列式为:192÷24=
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
(2) 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2 4 ”看作“2 0 ”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试着用竖式计算一下,看看能不能求出答案。
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老师巡视,个别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让学生口述试商过程,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把“24”看作“20”来试商,但在具体的计算时,会发现9×24的积比被除数大。积大了,说明商太大了,这是因为把除数看小了,所以商要改小,因此商应该为8。即192÷24=8(辆)。
四年级学生都做大客车,需要几辆车?
列式为:
184÷46=
试商的过程:把46看坐50,50×3=150,商3••••••,但是余数和除数一样大,说明商3小了,应该商4。同样的,用竖式试着计算一下,看看结果如何?
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老师巡视,个别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让学生口述试商过程,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把“46”看作“50”来试商,但在具体计算时,会发现商3是不合适的。因为用3×46得138,被除数184减去138得46,余数46与除数46相等,说明商小了,因此要改商4。即184÷46=4(辆)。
三、精讲点拨。
全班交流,使学生认识到:
76
当除数的个位是4或比4小时,可用“四舍”法试商,去掉除数的尾数,把除数当作整十数。由于这时把除数看小了,商往往偏大。当除数的个位是5或比5大的数时,可用“五入”法试商。由于除数变大了,商容易偏小。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如果除数接近整十数,可以把它看作整十数来试商。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3页“试一试”的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全班反馈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指名板演,并让学生口述试商过程。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深入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体会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四、知识应用及拓展。
1、理解试商。
2、完成“试一试” 第 2 题:认真思考,小组内说一说,试商的时候,什么时候商可能会小?什么时候商可能大?请你举例说说自己的想法。
3 、完成“练一练”第 1、2、3 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学到了什么知识?引导学生从遇到的问题中揭示新的认知冲突,再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来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增强交流,并获得收获成功的喜悦。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练习五
【教学内容】
教材第75——7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除法的定商、试商、调商的方法,熟练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
2、能正确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76
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除法练习,巩固除法计算的方法。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第75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先定商再计算。
2、完成第75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提醒学生要细心完成。
3、完成第76页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
4、完成第76页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引导学生对错例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以练习带动复习,通过典型题目,抽查学生课堂掌握水平,及时查漏补缺。
三、指导练习。
1、完成75页第3题。
先让学生分析和计算,再引导交流方法。
2、完成76页第4题。
先结合日历帮助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弄清天数,再计算交流。
3、完成76页第7题。
让学生读懂题中信息,捕捉信息,然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完成76页第8题。
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独立列式解决,然后交流。
四、课后总结。
今天我们进一步练习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还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知识,等待着同学们去发现。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77--7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与发现商不变的规律的过程,理解商不变的规律,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的问题,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寻找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感受算法的多样化,体会规律的价值,提高运算能力。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
76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与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难点]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给学生们讲猴子分饼的故事:
风景秀丽的花果山上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要给一群小猴子分桃子。猴王跟小猴说:“我给8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行吗?”小猴子听后连忙摇头,嫌分得太少了,大声喊道:“不行!不行!”猴王缓了口气说:“好吧!我给80个桃,平均分给4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贪婪地说:“大王,请您高抬贵手多给点行吗?”猴王立即拍着胸脯,慷慨地说:“我给你们800个桃,平均分给400只小猴,这下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谁的笑是聪明的呢?为什么?
2、你能根据故事把算式列出来说明原因吗?
二、探究新知。
1、探索规律。
(1)展示学生的算式。
8÷2=4
80÷20=4
800÷200=4
从这组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算式为什么都等于4呢?
(2)课件展示一组算式:
48÷24=2
24÷12=2
6÷3=2
(3)观察这两组算式,每组算式有什么特点?每组算式的商为什么都相同?
(4)你能照样子再写一组吗?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5)展示学生的算式并交流发现。
(6)课件出示淘气改写的算式。学生观察。
(7)淘气写的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的?商怎样?你能根据这些算式说说你发现的规律吗?
(8)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规律。
(9)质疑:如果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这个数是0可以吗?为什么?举例说明。
(10)师强调规律,揭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这个规律叫商不变的规律。
2、应用规律。
(1)课件出示算式: 350÷50=35÷5=7
(2)你能解释这样算的理由吗?
76
(3)完成教材第78页第5题。
①观察400÷25的计算过程,交流运算的思路。
②独立尝试计算150÷25 2000÷25
③交流评议学生的算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8页第1—4题.
四、评价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内容】
课本第79--81页。
【教学目标】
1、知道“速度”的表示法,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
2、理解和掌握行程为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并能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行程为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
型“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学模型。
[难点]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和正确书写速度单位。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播放学校运动会百米比赛场景。
师:同学们,百米比赛如何论输赢。
[学生]看谁跑得快。跑得快的胜,跑得慢的就输了。
师:跑步有块有慢,坐车、走路、做作业也有快有慢,我们说的快、慢也可以用一个词来说,那就是——速度。比如说,某某同学写字速度快,某某同学总是磨磨蹭蹭的,速度慢。《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常常乘风而来,速度快。慢羊羊一步一个脚印,速度慢。(板书课题:路程、时间与速度)
二、合作探究新知
76
1、感知和理解“速度、路程、时间”三个概念。
(1)课件出示
(2)学生独立观察表格,比较谁快谁慢。
(3)指名汇报。
学生可能发现,松鼠比猴子快,因为同样的时间,松鼠走得路长一些,小兔也比猴子快,因为它俩走的路一样长,小兔只用了3分钟。
(4)追问:怎样比较小兔和松鼠谁更快?与同桌说一说。
(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学生可能说:可以算一算小兔和松鼠1分钟各自能走多少米。
指名学生上黑板计算,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完成后请板演的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小兔:240÷3=80
松鼠:280÷4=70
猴子:240÷4=60
(5)讨论、小结:
小兔平均1分钟走80米,就是说小兔的速度是80米每分。(边说边在上述算式后添上单位米/分,表示每分钟走多少米。
(6)理解“速度、路程、时间”
(a)师:其中“240米、280米”在数学上叫什么?(路程)“3分钟、4分钟”是指用去的时间,“80米/分、70米/分、60米/分”叫速度,表示每分钟走的路程。
教师边引导边在上述算式下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b)教师举例说明,帮助理解。
老师从讲台走到教室后面,这段距离叫——路程;用了大约10秒钟,这是时间;老师走得不够快,表示速度慢。(再加快速度走一遍)这回用的时间少了,大约只要5秒钟,速度变快了。请同学们各举一个例子,说说路程、时间与速度。
(7)课件演示以下画面,感受速度快慢与单位不同。
小结:像这样4千米每时、12千米每分、340米每秒、30万千米每秒,速度快慢不同,所以单位不同。
2、探究“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1)观察板书,回顾:怎样比较小兔和松鼠谁更快。
根据学生回答:路程÷时间=速度。
(2)教学“试一试”第1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80页“试一试”线段图,观察线段图,理解题意,想一想,填一填。
学生独立计算、填空。完成后与同桌说一说。
指名板演,并说一说怎么想的。在学生讲解时,教师适当点拨:140千米、每时行70千米分别表示什么?求的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路程、速度、时间。请学生用运算符号将“时间、路程、速度”连成等式时间=路程÷速度。
运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路程=速度×时间”。
76
(3)回顾这三个数量关系,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的,如何记住它们。
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
3、探究“总价、单价与数量”的关系。
(1)教学教材第80页“试一试”第2题。买东西时都要比比哪个便宜,哪个贵。便宜就是指价格低一些,在数学上叫单价;买了多少叫数量;付的钱数叫总价。
(2)根据教材情境图,说说图中的信息,哪个数据是总价,哪个数据是数量,要求的是什么。
学生独立计算。
小组汇报,全班汇报。
板书:总价÷数量=单价。
三、巩固深化
1、独立完成教材第80-81页“练一练”第1、3题。
先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有没有将单位写错或将数量关系式弄反。完成后同桌交流,指名汇报或板演。
2、完成教材第80页“练一练”第2题。
先说说“7.9千米每秒”是什么意思,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表示翟志刚在太空每秒“行走”7.9千米。
师:相当于每时“行走”多少千米?
学生回答。用计算器计算:7.9×60×60=28440(千米)。
3、完成教材第81页“练一练”第4题。
学生读题,看图,弄清题意后,先独立想一想,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再指名回答。一定要让每位学生正确表述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如果学生说不准确或说得不够简洁,教师可以板书一句作为例句,让学生照样子仿说,重在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练习六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83页
【教学目标】
1.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76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难点]提高数学应用的能力,培养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做一些关于除法的练习题。比一比谁做得最准确。
二、探究新知
1.师:完成教材第83页第5题。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师:完成教材第82页第2题。
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345÷31 312÷54 315÷35 564÷47
指名板演,发现问题,针对不同情况适时讲解。
3.师:完成教材第82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全班交流。
4.师:完成教材第83页第6题。
学生完成后,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5.师:完成教材第83页第7题。
学生根据提供的数据,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进行解决。
对于学生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鼓励他们将问题及时反馈过来。
[设计意图]通过做题来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方案。把学生的错误降到最低,达到强化训练的效果
三、课堂小结
经过复习,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学后记】
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第一课时 温度
【教学内容】
课本第84--85页。
【教学目标】
76
1、结合温度的实例,探索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体验用正负数表示的必要性,理解用这样的数表示温度的实际意义。
2、通过在温度计上标记零上温度、零摄氏度、零下温度的活动,体会它们在温度计上的位置与顺序关系,会读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
3、会用带“—”的数表示零下温度,并能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
【教学重点】理解用正负数表示温度的实际意义。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天气预报吗?仔细听哪个地方温度最高,哪个地方温度最低,并记录下来。
播放一段天气预报情况(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情境图)。
学生记录,并汇报。
北京:零下2℃~5℃;
漠河:零下17℃~零下4℃;
西安:0℃~6℃;
台北:17℃~24℃;
拉萨:零下4℃~12℃。
[设计意图]通过日常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教会学生认识温度计。
用怎样的方法才能简单明了地表示这些温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引入生活中的负数。
(1)了解温度符号及某天北京的气温。
①温度用哪个符号来表示?读作什么? (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②今天北京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
师:你能在温度计上,表示出这些城市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吗?(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2图)
学生动手试一试,涂一涂,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内交流展示,并作全班汇报。
②学生汇报自己的表示方法。
③比一比,哪种方法比较简便?(用正负数表示比较简便)
(2)小结:用文字和符号表示都是可以的,因为用符号表示比较简便,所以数学上通常用+5℃表示零上5℃,用-2℃表示零下2℃。
(3)完成对“0℃”的认识。
①想一想,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以谁为分界点?(以0℃为分界点)
②0℃是表示没有温度吗?
76
小结: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所以科学上规定0℃是结冰点,把0℃作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4)根据教材提供的温度计图,尝试表示情境图中各城市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2.比较温度的高低。
(1)填一填。
独立完成教材84页“填一填,说一说,哪个温度最低?”
(2)比一比:组织学生比较各个温度,看哪个温度最低。
(3)说一说。
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7℃<-4℃<-2℃
(4)总结:零上温度高于0℃,0℃高于零下温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85页练一练1题。
2.完成教材85页练一练2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后集体订正答案。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正负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86--8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进一步体会正、负数的意义。
2、了解整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0,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负数的分界。
3、通过列举生活中运用正负数的例子,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理解正、负数的意义;进一步认识“0”。
[难点]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76
1.游戏激趣。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说反话”的游戏。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说出与下面的内容或意义相反的词或句。
(课件出示相关词、句,并结合回答出示答案)
(1)左(右) 前(后) 高(低)
(2)零上10℃(零下10℃)
(3)向东走40米(向西走40米)
(4)比赛赢两场(比赛输两场)
(5)存款5000元(取款5000元)
2.谈话导入。
(1)“存款5000元”和“取款5000元”都能用5000元表示吗?为什么?
(2)怎样表示“存款5000元”和“取款5000元”这类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正负数。(板书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结合温度,回顾对正负数的认识。
(1)如何表示零上10℃?
(2)0℃表示没有温度吗?生活中,除温度外,还有其他事物会用到像“+10”“-10”这样的数据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结合相关实例,理解正负数的意义。
(1)用正负数表示收支情况。(课件出示教材86页爱心超市3个月的经营情况) 图中的16900元、-127元和15200元分别表示什么?
(2)用正负数表示比赛得分情况。(课件出示教材86页知识竞赛评分规则图)
①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②你知道知识竞赛评分规则的含义吗?
3.明确正负数的意义及读、写法。
(1)概括正负数的意义。
①你们知道像10,200,8844.43,„这样的数是什么数吗?
(结合学生的回答,简介正数的写法及读法)
②像-1000,-500,-127,„这样的数是什么数?
(结合学生的回答,简介负数的写法及读法)
(2)明确“0”的特殊性: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明确正负数与0的关系。
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即正数>0>负数。
4.找一找生活中运用正负数的例子,和同伴交流。
5.了解负数的历史。
学生阅读教材87页“你知道吗”。
三、巩固练习。
1、读出下面的数。
-120 +4.7 -7.8
76
68 +23 -6 -50 0
2、完成教材87页练一练1—3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负数。
【教学后记】
第八单元可能性
第一课时 不确定性
【教学内容】
教材第95--9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掷硬币”的游戏,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体验一些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
2、能用“可能”“一定”“不一定”来描述简单事件发生的情况,并能够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可能”“一定”“不一定”来描述简单事件发生的情况。
[难点]能够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学准备】
硬币、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课件呈现教材95页情境图,观察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有4个小朋友在做掷硬币的游戏,他们正在争论谁掷的硬币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下。
2、谈话引入:揭示课题----不确定性。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与同桌轮流子、掷10次硬币,先猜猜哪面朝上,再把实际结果记录下来。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1)让学生同桌两人轮流掷硬币10次,每次掷硬币之前都猜一猜哪个面朝上,做好记录。
(2)开始掷硬币活动。
(3)展示学生的记录单。并汇报掷10次的结果。
(4
76
)组织全班交流:说一说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和发现。硬币落地只有两种可能,不是正面向上就是反面向上;掷了很多次后,可能每一面朝上的次数会大致相等。还可以怎样讲?也可以说:落地后出现的那一种情况结果是随机的,不确定的。
2、说说下面事情发生的情况。
(1)猜一猜“明天会下雨吗”不一定吧,可能不会吧,电视里已经播报了不会下雨的,有的说:会下雨的,天气预报不会那么准吧,有时候也会有变动的,因为天气时多变的。所有无法确定。
(2)猜测“我能中一等奖吗”,先让学生发表意见,讨论得出:每抽一次奖,可能会发生三种结果:中奖但不是一等奖、中一等奖、没有中奖。说明十前无法预料到哪一种情况会发生,都是随机的。
(3)猜测“下一个路口我会遇到红灯吗?”(方法同上,讨论、分析各种因数,最后明确:下一个路口是否遇到红灯这件事是随机的,无法预料。
(4)让同学自己举一例生活中随机现象的实例。
3、说一说,每个盒子里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有几种可能?再连一连。
(1)让学生先连一连。
(2)交流自己怎样连的想法。第一个盒子里和第二个盒子里只有黄球和白球,摸球只有一个结果发生;第三个盒子有两种球,摸出的结果酒有两种结果,结果无法确定,是不确定。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完成教材第96页第1—4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摸球游戏
【教学内容】
教材第97--9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摸球游戏的各种具体情境,体会有的摸球结果是必然现象,有的摸球结果是随机现象。
2、通过罗列探索摸球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摸球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
体会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
【教学难点】
能对简单的随机现象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
76
【教学准备】
课件、转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说说生活中的一定、可能、不可能的事情。
2、谈话引入,揭示新课:摸球游戏。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课件呈现教材第97页情境图。
(1)你从图中有什么发现?
(2)交流获取的信息:有两盒放了同一种颜色的球,球的数量也相同;有三盒放了两种颜色的球。各种颜色球的数量也不同。
2、分别从这些盒子中任意摸出1个球,说一说,可能摸到什么球?
(1)学生思考讨论。
(2)汇报交流:第一个盒子全部是红球,一定摸到红球,第二个全部是白球,一定摸到白球;第2、3、4、5盒有两种球,摸球的结果就会有两种结果。
3、从第3、4、5盒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吗?
(1)讨论:从第3、4、5盒中都有肯摸到白球,哪个盒子中能比较容易摸到白球呢?
(2)组织全班交流:三个盒子的白球数量不同,所以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有大小。
每人摸一次,只许摸一个球。摸之前先猜一猜会摸出什么颜色,并把摸出的球的颜色大声地告诉老师和同学们,然后把球放回盒中。老师找一个同学在黑板上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
(师生一起算出统计结果,并填在表格中)
盒子 3号 4号 5号 游戏四 游戏五
球的个数 3个红球
1个白球 7个红球
1个白球 1个红球
7个白球 个红球
红球的次数
白球的次数
本环节以活动为主,让学生经历“猜测——实验验证——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样一个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探究意识。同时,游戏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球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让学生摸球,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感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4、分别在下面盒子里放6个球,满足给定的要求,写一写。
(1)先让学生读一读描述可能性大小的4个句子。
(2)让学生猜一猜,写一写,独立完成。
(3)小组交流与梳理方案。
76
(4)全班汇报交流、评议。
(5)师小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反映出物体数量的多少。可能性大,对应的物体的数量相对就多些;可能性小,对应的物体的数量相对就少些。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完成教材第98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想法。
2、完成教材第98页第2题。 让学生先动手涂一涂,再交流想法。
3、完成教材第98页第3题。 先引导学生读懂规则,再思考交流。
4、完成教材第98页第4题。 先观察转盘,再进行游戏。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教学后记】
总复习
第一课时 数与代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99、101--102页
【教学目标】
1.整理与复习本书学过的数与代数的相关知识点,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结合具体情境,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整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学习体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系统掌握“数与代数”部分的知识,全面复习整理。
[难点]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啊,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就学完了,现在咱们回过头来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数与代数”。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想一想在“数与代数”这一板块中,我们学过哪些内容?
76
学习了大数的认识,知道了大数的读写、比较和改写,也学会了求近似数的方法。
知道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学会了计算器的正确使用,能用乘法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
学了运算律的运用,能运用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及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用。
学了除法的基本算理,会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竖式计算。
学会负数的运用,针对生活中的盈亏、增减、升降、大小等问题,会用正负数进行简单快速地记录。
……
在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况,千万不可粗心大意。我们学了运算律,知道了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用于加法和乘法。那么,是不是这些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减法和除法呢?
好,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结合本班学生情况(老师板书),全班共有6行座位,每行6人,全班共有书本432本,试求平均每人有多少本书?
我们可以先求出全班共有多少人,再用书本的总数,除以全班总人数,就可以求出答案。求全班总人数,列式为6×6=36(人);求平均每人多少本,用432除以总人数36就可以了。
第一个乘法算式,根据表内乘法口诀就能求出答案;第二个算式,是刚学过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列竖式就能求出答案。大家试着算一算。
432÷36=12(本)。
除了分步计算,我们试着列综合算式。因为36=6×6,那么432÷36可以替换成(引导学生说出来)432除以6乘以6。
老师板书:432÷6×6
师:是这样的吗?(质疑,引导。
是不是,咱算一算不就知道了吗。老师板书。
432÷6×6
=72×6
=432(本)
这样对吗?为什么错了?432除以36,36等于6乘以6,那是不是应该把6×6整体当作除数来算?
列式为432÷(6×6)。再算算这次的答案是否正确。
学生自己计算,交流。
这次的答案,一定等于12了!好,大家再想想,36等于6乘以6,432除36,是不是等于用432除以一个6之后,还要再除以一个6啊?
那我们可以列出算式为432÷6÷6。试着计算一下最后的答案,看看是不是仍然等于12。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下面这个等式
432÷(6×6)=432÷6÷6。
再看看下面这两个等式:
76
432+68+32=432+(68+32) 432-32-68=432-(68+32)
同学们,有什么发现没?
生:从左边到右边,是结合律;从右边到左边,是交换律。
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说明了运算律中的交换律、结合律,不仅适用于加法、乘法、减法,还适用于除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数与代数”部分的知识点,促使学生归纳所学的知识点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数与代数”是我们数学课的主角,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包括数的计算和应用计算解决问题。今后要不断努力争取更好啊!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图形与几何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3--104页
【教学目标】
1.复习整本书所学过的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巩固“图形与几何”部分的知识,全面复习理解。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整理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首先想一想在“图形与几何”部分,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可能会说:
我们学过的线有线段、直线、射线,线的关系有相交、垂直、平行,知道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我知道了根据角的大小,可以把角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还会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并能作出符合题意要求大小的角。
76
我们还学习了方向与位置,知道了根据平面图,能找到任意方向的地方,会用数对来确定具体的位置。
……
同学们说得很好,只要你留心观察、认真学习,相信你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要整理复习的相关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形成对这部分内容的感性认识,能在头脑中呈现相关的表象,并逐步构建知识系统。
二、探究新知
我们先来一起谈谈“线”在生活中的应用吧。
线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道路做成直的是为了缩短距离,减少建设成本。
手电的光朝一个方向射出,是为了集中光源,这运用的便是射线的原理。
……
线在生活中应用是很广泛的。我们还学习了线的平移与平行、相交与垂直,你们还记得如何画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吗?在小组里跟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平行线的画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可能会说:
直接运用直尺进行平移。
在这条直线上任意取两个点,过这两个点作直线的垂线,在两条垂线上取任意相等的两条线段并标点,经过这两个点的线就是要求的平行线。
讲得很好。除了关于线与角的知识,我们还学习了方向与位置的知识,你能完成下面的练习吗?(课件出示:教材第100页“独立思考”第3题图)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好办法。
寻找回家的路时,方向是怎样变化的?
回家的方向随着路线的变化而变化。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整理后,及时让学生结合生活举出事例,趁热打铁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随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下一步教学内容。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图形与几何”,咱们这学期就结束了,但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要你们努力,相信就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教学后记】
76
第三课时 统计与概率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5页
【教学目标】
1.复习整理本书所学过的统计知识,巩固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总结的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判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提高预见的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整理的内容是“统计与概率”部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联系非常密切,首先想一想在“统计与概率”部分,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我们认识了新的表述方式,对于一件事情是否发生,我们用“可能”“一定”“不可能”来描述,提高预见的准确性。
我能根据实际情况,准确判断事件是否会发生。
我知道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要整理复习的相关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形成对这部分内容的感性认识,能在头脑中呈现相关的表象,逐步构建知识系统。
二、探索新知
谁能具体地说说每种描述语言的特点是什么?
“可能”表示的是有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一定”表示的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永远会发生。
“不可能”表示在已知某种条件时,发生的可能性为0。
你能从生活中,找出一些恰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三种表述方式的科学性吗?
学生可能会说:
明天会不会下雨?可能会下,也可能不下。因为不确定,只能用“可能”。
太阳朝升夕落,一定是东边升西边落。因为这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规律,所以用“一定”。
如果昨晚一直下雨,那么月亮是不可能出现在天空中的。
……
说得很好,每一种表述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选择不同的表述方式的时候,
76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某些事情,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可能性发生。要注意事情发生的特殊性。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明白,选择合适的表述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与错,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去选择。
三、课堂小结
在生活中,有很多时候会用到“可能性”来帮助我们分析、判断,进而决定事情该怎么办,希望同学们能应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更多的生活中的问题,努力吧!
【教学后记】
76
相关文档
- 人教pep小学四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2021-11-2477页
- 2020年秋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2021-11-24121页
- 人教版2020年秋季小学三年级数学上2021-11-24146页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英语下册教学设计2021-11-2429页
- 2020年秋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2021-11-24152页
- 2020年秋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2021-11-24133页
- 2020年秋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2021-11-24149页
- 人教新起点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全册教2021-11-2428页
- 陕旅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1-11-2430页
- 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1-11-24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