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 MB
  • 2021-11-24 发布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同课异构精品6套

  • 4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 上册观潮教学设计,同课异构精品6套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总览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感受自然之美”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由《观潮》《走月亮》两篇精读课文和《现代诗二首》《繁星》两篇略读课文组成。《观潮》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走月亮》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我”和阿妈一起走月亮,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现代诗二首》中,《秋晚的江上》描绘出了一个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花牛哥》全诗写出了花牛的四种形态;《繁星》描写作者三次看繁星的经历和感受,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她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中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单元重点:‎ ‎(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学习《观潮》一文,要鼓励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大潮壮丽景观的句子,反这复朗读,与画面相结合感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走月亮》一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边读边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让学生在多种形式朗读的同时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的情境,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去读书,想想怎样读,才能读出画面的境界,读出画面的情感;学习《现代诗二首》时,引导学生感受晚秋的美和小花牛的可爱;充满童真、童趣的繁星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通过写景抒发淡淡的离情,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景物引发的联想以及“我”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 ‎(2)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本单元安排了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让学生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能够清楚明白地把这个地方的特点介绍给他人,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写,写出自然景观的奇特之处。注意语言的连贯性和条理性。通过交流,感受身边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指导学生具体有序地写出自己推荐的地方和推荐理由。‎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具备一定的自学生字词的能力,生字词的教学应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也学过大量的写景文章,知道一些写景的常用方法,如移步换景法、定点观察法。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再通过本单元几篇写景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及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之美,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所富有的灵性、童真童趣。‎ ‎【教法建议】‎ ‎1.通过初读-研读-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钱塘江大潮的景观之奇、之雄、之美。‎ ‎2.结合图片,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让学生在轻声读、自由读的同时边读边想象。‎ ‎3.通过品读感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4.激发学生的习作乐趣。教学中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选择身边的美景。结合课文提示对习作进行指导。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表达习作。‎ ‎5.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课文 ‎1.观潮 ‎2 ‎ ‎2.走月亮 ‎2‎ ‎3.现代诗二首 ‎1 ‎ ‎4.繁星 ‎1‎ 口语交际 我们与环境 ‎1‎ 习作 推荐一个好地方 ‎1‎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2‎ 合计 ‎10 ‎ ‎1观潮(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读写“奇观、农历、据说、大堤、宽阔、笼罩、人山人海、闷雷、顿时、逐渐、形成、犹如、齐头并进、飞奔、山崩地裂、余波、依旧”等词语,摘抄描写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优美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4.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潮来时的奇特景象,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5.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素材的习惯。‎ ‎【教学重点】感受潮来时奇特壮观的景象,积累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 ‎1.会认本课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 ‎2.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景观。 (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课文朗读音视频、笔顺动态演示、互动认字)‎ ‎【教学过程】 ‎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古诗导入《望江台》。‎ 教师口述: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这些诗句都使我们对钱塘江大潮产生了浓浓的兴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板书课题:1.观潮。 指导“潮”书写。读课题。)‎ 你知道涨潮是什么样子的吗?你们见过钱塘江涨潮吗?请同学们看钱塘江大潮的图片,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钱塘江大潮。‎ 展示图片:你知道涨潮是什么样子的吗?你们见过钱塘江涨潮吗?‎ 教师提示: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 ‎(1)‎ ‎(2)‎ ‎。 到过海边的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时候海水像野马,向岸边奔来;有时候海水又像逃兵,退到离岸很远的地方。海水这种有规律的涨落,叫做潮汐。‎ 二、背景介绍 ‎1.钱塘潮:‎ 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月18日在海宁市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2.钱塘潮的形成:‎ 到过海边的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时候海水像野马,向岸边奔来;有时候海水又像逃兵,退到离岸很远的地方。海水这种有规律的涨落,叫做潮汐。著名的钱塘江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汐最大。‎ ‎3.钱塘潮为什么偏偏在八月十八最大呢?‎ 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农历每月的初一前后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引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比较大。特别是中秋节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所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的秋潮是一年中最大的。‎ ‎4.学生观看《资料袋》,进一步了解钱塘潮的形成。‎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 盐官镇、屹立、昂首东望、顿时、人声鼎沸、沸腾、横贯、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观潮、据说、据说、大堤、宽阔、笼罩、闷雷滚动、逐渐、形成、犹如 ‎(重点指导生字:崩:在本课读“bēng”,避免读成“pēng”‎ ‎(3)‎ ‎(4)‎ ‎(5)‎ ‎(6-17)‎ ‎(7)(8)‎ ‎(9-15)‎ ‎,注意是后鼻音的字;‎ 堤:读“dī”,不要读成“tí”‎ 沸:读“fèi”,不要读半边,读“fó”;‎ 笼:在本课读“lǒng”,不能读成“lòng”‎ 阔:三拼音节的字,不要把中间的介母丢掉了;‎ 浩:不要只读半边,读成“gào”;)‎ 昂:“昂”和“昴”是形近字,不要读成“mǎo”;‎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①水天相接 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贯 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天下奇观 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 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横卧 “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山崩地裂 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②浩浩荡荡 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若隐若现 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人声鼎沸 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 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 一会儿又看不清。‎ 风号浪吼 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18)‎ ‎(16)‎ ‎(17)‎ ‎(18)‎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按照“潮来之前” “潮来之时” “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 ‎(2)梳理课文思路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练填空: 课文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头过后)。‎ ‎(3)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 四、学习“会写字”‎ 潮 据 堤 阔 笼 罩 盼 滚 顿 逐 渐 犹 崩 震 余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据、堤、盼、滚、犹”都属于“左窄右宽”;“罩、崩、震、笼、余”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都是上小下大;“阔、逐”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笔顺。“顿”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右要匀称。“潮、渐”是左中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右要匀称。)‎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罩、震”和左右结构的字“滚”,学生练写。‎ 罩:上短下长,下边部分笔画多而紧凑。上边的四字底要写的扁一些。‎ 滚:右边部分笔画较多,左后一笔是捺,撇捺要舒展。‎ 震:上扁下长,上半部不要错写成“雨”,左边的撇要长一些。‎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六、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19)‎ ‎(20)‎ ‎(21-35)‎ ‎(36)‎ ‎(37)‎ 七、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2.带领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重点)‎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重点)‎ ‎4.体会观潮人的情绪随着大潮声和色的变化越发高涨,读了使人如临其境。(难点)‎ ‎【教具准备】 ( ) ‎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 课前导入 ‎1.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美。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朗读感悟,进一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设计意图:课件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文,思考: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 ‎(一)潮来之前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3)‎ ‎(4)‎ 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词(板书:天下奇观)‎ 感悟“观”的不同含义。‎ 钱塘江就在我们浙江省,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总有很多人慕名来观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因此人们由衷地赞叹其为天下奇观。)‎ ‎2.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 ‎3.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板书:宽阔平静)‎ 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出示卡片:横卧)‎ 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朗读“若隐若现”)‎ 小结:这句话讲人们站在高高的海塘大堤上,望着脚下看不见首尾的宽阔平静的钱塘江。观察点先由高处向下看,再由近而远地观察。因为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景物是隐隐约约可见,而近处的景物在眼前是那样高大屹立。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在观潮时要按照由上到下,由高到低,由近而远的顺序观察。‎ 此时,观潮的人场面是什么样的?(朗读:“人山人海”‎ ‎(5)‎ ‎(5)‎ ‎(6)‎ ‎(7)‎ ‎)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板书:潮来前: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从“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了人们急切的心情。‎ ‎(二)潮来时 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你理解“人声鼎沸”吗?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人声鼎沸”的情景?‎ ‎(教师引导:开运动会时;大型集会时;六一活动等)‎ 喧闹的场面就可以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总结:潮来时的声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从课文中找出来吧!‎ ‎(板书: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 ‎(“出现了一条白线”,意味着江潮开始从远处过来了,这时,宽阔的潮头激起白色的水花,远远望去,好像是一条白线。)‎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带着激动的感情读。)‎ ‎(12)‎ ‎(13)‎ ‎(14)(15)‎ ‎(16)‎ ‎(17)‎ 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水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③比较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形象的说明了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板书: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指导朗读:多精彩的语句呀!我们来比赛,看谁把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要读出潮水越来越有气势的样子。)‎ 方法指导 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想象。如:在引导学生感受江潮的变化,体会钱塘潮之“奇”时,我们可以通过抓住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的词语“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浪吼”等来理解。在读课文的时候,我们先找到描写大潮变化的关键词,然后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把这些词语所描绘的景象还原成画面在自己的脑海中呈现出来,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和壮观。‎ 抓出重点词句,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体会和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此同时,抓重点词句还可以帮助学生们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4.引入文字资料。‎ 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5.播放视频。(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元首,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19)‎ ‎(15)‎ ‎(20)‎ ‎(21)‎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的高峰,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深化】‎ ‎6.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板书:顺序:远—近)‎ 小结:作者是由远及近的观察,按时间的推移和位置变化来描写的。‎ 潮过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三)潮来后 ‎1.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 ‎(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这句话写潮头过后的余波。从余波“漫天卷地”和“风号浪吼”可以想象出潮头到来时大潮的气势是何等的巨大。)‎ ‎2.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江面何时才平息?(好久)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恢复平静)‎ ‎(板书:潮来后: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恢复平静)‎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四)指导背诵。‎ ‎1.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惦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 ‎(22)‎ ‎(19)‎ ‎(20)‎ 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 ‎2.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3.注意划线的部分及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四、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放视频)‎ ‎1.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设计意图: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介绍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孩子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五、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一课,又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六、当堂检测(选做)‎ ‎1.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教材课后题第2题。) ‎ ‎2.读到“天下奇观”,我眼前出现这样的画面:‎ 七、课后作业(选做)‎ ‎1.推荐阅读有关名胜、景色,完成《点拨》1+x阅读攻略的练习。‎ ‎(34)‎ ‎(28)‎ ‎2.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板书设计 ‎ 潮来前: 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 顺序:远—近 观潮 潮来时: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天下奇观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恢复平静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我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学字词,自己划分段落,学生积极投入到自学活动中,效果不错。‎ ‎2.我还充分重视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见。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直观教学优势,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播放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动的速度。透过朗读课文,再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更进一步使学生验证了自己的感受,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 ‎3.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尤其钱塘江大潮的类文阅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堂气氛非常积极。‎ 不足之处:‎ 我运用视频播放的方法讲学生代入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对钱塘江大潮的自我感悟的表达,只是学生过于沉浸于视频中,不容易尽快进入后边的教学环节。‎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积极推进类文阅读,拓宽学生视野,还要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想象。‎ ‎1 观 潮 课题 观潮 ‎ 课型 讲读课文 ‎ 授课 时间 ‎2课时 ‎ 教学 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点 ‎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 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课件出示2)‎ ‎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观潮)‎ ‎  【设计意图:古诗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在一点一滴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读后释题 ‎  课题《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课件出示3)‎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盐、屹、昂、顿、鼎、沸、贯、浩、崩、震、霎、余”的读音,并组词语。(课件出示4)‎ 字音难点:“崩”在本课读(bēnɡ),避免读成(pēnɡ),“震”“霎”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2)书写“潮、据、堤、阔、盼、滚、顿、逐、渐、堵、犹、崩、震、霎、余” (课件出示5)    ‎ 字形难点:“堤”的偏旁是提土旁,“震”的上半部不要错写成“雨”。‎ ‎③理解词义。(课件出示6、7、8)  ‎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  ‎ ‎【设计意图: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去开展教师指导,能及时发现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指导,能更有效地巩固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课件出示9)‎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课件出示10)‎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可以使学生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掌握课文的整体脉络。同时,提供两种分段方法,提倡学生对课文的多元化理解。】‎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四、合作交流,反馈检查。‎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资料,是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更深的了解。】‎ 课堂作业新设计(课件出示11)‎ 一、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画“√”。‎ 霎时(shà sà) 屹立(qǐ yì) 人声鼎沸(dǐnɡ tǐnɡ)‎ 二、看拼音写汉字。‎ cháo tóu zhú jiàn dùn shí kāi kuò ‎( ) ( ) ( ) ( )‎ 三、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括号里。‎ 宽阔 辽阔 ‎1.我家门前有一条( )的街道。‎ ‎2.我们的国家地域( ),物产丰富。‎ 平静 宁静 ‎3.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 )。‎ ‎4.海滨的夜色多么( ),多么美丽!‎ ‎【答案】‎ 一、shà yì dǐnɡ ‎ 二、潮头 逐渐 顿时 开阔 三、1.宽阔 2.辽阔 3.平静 4.宁静 第二课时 ‎ 教学 目标 ‎1.重点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意思,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观,指导背诵。‎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品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 教具 准备 ‎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13)‎ 横贯江面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 霎时 屹立 昂首东望 人声鼎沸 教师:这些词语是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场面的成语,让我们根据它们想象一下画面吧! ‎ ‎ ‎ ‎2.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课件出示14)‎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课件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板书:潮来前: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学习第2自然段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 ‎2.深入学习课文3、4自然段,感受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课件出示15)‎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 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像开了锅的水一样。(课件出示16)‎ 教师总结:潮来时的声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从课文中找出来吧!‎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课件出示17)‎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 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课件出示18)‎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指导朗读:带着激动的感情读。‎ 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水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课件出示19)‎ ‎  ③比较句子(课件出示20)‎ ɑ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板书: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设计意图: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感受课文中的精彩描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并且在不断地朗读比较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作家对潮来临时的文字,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指导朗读:多精彩的语句呀!我们来比赛,看谁把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要读出潮水越来越有气势的样子。‎ 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课件出示21)‎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5)播放视频。(课件出示22)(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板书:顺序: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的高峰,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深化】‎ ‎【设计意图:把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进行简略处理,可以使学生能找准课文重点,防止学生学习内容过多,抓不住要点。】‎ ‎(学习第5自然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板书:潮来后: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恢复平静)‎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板书:天下奇观)‎ ‎4.指导背诵。‎ ‎①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惦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课件出示23)  ‎ ‎②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课件出示24)‎ ‎③‎ ‎【设计意图:运用填空形式降低学生背诵难度,再结合视频让学生去背诵,大大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 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④画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⑤现在我们一边看视频,一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的第3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势。(课件出示25)(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站起来背)‎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 三、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课件出示26)(放视频)‎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入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 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熟悉的景点按照顺序来介绍。‎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 【设计意图: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介绍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孩子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板书 内容 ‎  潮来前: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 顺序:远近 观潮 潮来时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天下奇观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恢复平静 课堂作业新设计(课件出示27、28、29)‎ 一、比一比,组词语。‎ 提( ) 潮( ) 锯( ) 盼( )‎ 堤( ) 朝( ) 据( ) 粉( )‎ 二、词语仿写。‎ 山崩地裂(描写声音) ‎ 风号浪吼(含有“风”) ‎ 三、句子训练。‎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用加点的词造句)‎ ‎ ‎ ‎2.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这句话把 比喻成了 。你来仿写一个和“潮水”有关的比喻句吧!‎ ‎ ‎ 四、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课文是按照怎么样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请排序号。( )‎ A.潮来之时 B.潮头过后。C.潮来之前。‎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hào)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bēnɡ)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zhèn)得颤动起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 ‎ ‎【答案】‎ 一、提水 堤岸 大潮 朝阳 锯子 根据 盼望 花粉 二、示例:人声鼎沸 鸦雀无声 风和日丽 谈笑风生 三、1.示例:阳光洒在河面上,河面亮闪闪的,犹如长长的锦缎。‎ ‎2.白浪 水墙 示例:潮水好像暴怒的狂狮,汹涌地冲向岸边的礁石。‎ 四、1. 潮来之前 潮来之时 潮过之后 ‎ ‎2.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浪潮比作齐头并进的千万匹白色战马,写出了钱塘江大潮到来时奔腾的形态特点;用夸张的手法把潮来时的声响说成“山崩地裂”,形象地写出大潮到来时的巨大声音,这样有声有色的描绘,使人如身临其境,让人无不惊叹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我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学字词,自己划分段落,学生积极投入到自学活动中,效果不错。‎ ‎2.我还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尤其钱塘江大潮的类文阅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堂气氛非常积极。‎ 不足之处:‎ 我运用视频播放的方法讲学生代入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对钱塘江大潮的自我感悟的表达,只是学生过于沉浸于视频中,不容易尽快进入后边的教学环节。‎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积极推进类文阅读,拓宽学生视野,还要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想象。‎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钱塘潮:‎ 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月18日在海宁市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钱塘潮的形成:‎ 到过海边的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时候海水像野马,向岸边奔来;有时候海水又像逃兵,退到离岸很远的地方。海水这种有规律的涨落,叫做潮汐。‎ 著名的钱塘江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汐最大。‎ 钱塘潮为什么偏偏在八月十八最大呢?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农历每月的初一前后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引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比较大。特别是中秋节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所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的秋潮是一年中最大的。‎ 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是由于杭州湾的地形特殊。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狭,出海处宽达一百公里,而往西到海宁县盐官镇附近,只有三公里宽。潮水刚进杭州湾,水面宽阔,越往西就越受到河流两岸地形的约束,只好涌积起来,潮头越积越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墙,向西推进。同时,由于潮流的作用,把长江泻入海中的大量泥沙,不断地带到杭州湾来,在钱塘江口形成一个体积庞大、好像门坎一样的“沙坎”。当海水推着江水向钱塘江口内涌去的时候,沙坎挡住了潮头,就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的壮观景象。‎ 钱塘江高达八米到九米。潮水到来的时候,汹涌澎湃,像千军万马。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钱塘潮。‎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看拼音,写词语。‎ yī jù kuān kuò cháo shuǐ ɡǔn dònɡ ‎( ) ( ) ( ) ( )‎ 二、精挑细选。‎ ‎1.潮 嘲 朝 ‎( )笑 ( )廷 浪( ) ‎ 2. 笼 珑 拢 合( ) 鸟( ) 小巧玲( ) ‎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 ‎2.形容隐隐约约。(   )‎ ‎3.没有风浪,比喻平静。(   )‎ ‎4.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 ‎5.山岳倒塌、地面开裂,形容声响巨大或变化剧烈。( )‎ 四、句子练习。‎ ‎1.大潮 钱塘江 天下奇观 被 称为(连词成句)‎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2.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运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五、给下面的句子排序。‎ ‎(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 )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 ‎( )潮来了,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 ‎( )潮头奔腾西去,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 ‎( )白线更近了,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  ‎ 阅读能力大提升 六、课文整体梳理。‎ 课文是按照潮来前、 和 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想到了用课文中的词语“ ”来评价钱塘江大潮。‎ 七、重点段落品析。‎ ‎《观潮》片段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潮来了的时间是____________。‎ ‎2.这段话中描写了钱塘江大潮声音的变化,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江面景象的变化,从“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踮着脚”说明观潮的人____________,心情____________,由“人声鼎沸”和“人群又沸腾起来”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描写间接地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八、想一想,填一填。‎ 假如你有机会去钱塘江观潮,面对如此壮观的奇景,你会怎样表达你的内心所想呢?‎ ‎ ‎ 参考答案:‎ 一、依据 宽阔 潮水 滚动 二、1.嘲 朝 潮 2.拢 笼 珑 三、1.人山人海 2.若隐若现 3.风平浪静 4.人声鼎沸 5.山崩地裂 四、1.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2.雪花飘飘,好像柳絮在空中飞舞。‎ 五、4 2 1 5 3‎ 六、潮来时 潮退后 天下奇观 七、1.午后一点左右 ‎2.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 江面风平浪静 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3.多 迫切 人们看到潮来了十分惊喜、激动 八、钱塘江大潮太壮观了,它是大自然的奇迹,它不愧为“天下奇观”!‎ ‎【创新教案】‎ ‎1.《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都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现在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强,好吗?‎ 课件出示:复习词语,理清脉络。‎ 平 静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师:这四组词语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那么,大家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这四组词语分别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吧!‎ 师:江潮还没有来,江面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找出描写江面的句子读一读?‎ 师:那么,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谁能找出描写海塘大堤上景象的句子读一读?‎ 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什么,盼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二、品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词,字(出示卡片: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 ‎(镇海古塔、中山亭、观察台、小山)‎ 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板书:宽阔平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出示卡片: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二)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平浪静)‎ 声音呢?(板书:闷雷滚动)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板书:人声鼎沸)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① 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② 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什么地方?(地平线)‎ ‎③ 观潮的人们呢?(板书:沸腾)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出示小黑板)‎ ‎① 说说“声”“色”的变化。(板书:拉长变粗 水墙 白色战马 山崩地裂)‎ ‎② 拉长到什么程度?(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板书:目瞪口呆)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屏息凝视)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三)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平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三、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板书设计:‎ ‎1观 潮 ‎“声” “色” ‎ 潮来之前 望 等 盼 平静 宽阔 ‎ 人声鼎沸 闷雷滚动 风平浪静 ‎ 沸腾 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 潮来之时 拉长变粗 天下奇观 水墙 ‎ 目瞪口呆 白色战马 潮过之后 风号浪吼 漫天卷地 ‎1、观 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2.读课文五遍以上,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字词和优美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看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 ‎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①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②同桌交流。‎ ‎③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板书设计:‎ 观潮 ‎ 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提出质疑 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细读课文,品味赏析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退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大潮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2.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3.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4.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5.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水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6.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7.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五、板书设计: ‎ ‎ 1、观潮 潮来前 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 潮来时 远 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 近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潮退后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 1、观 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2.课件。(图文并茂、声乐结合)‎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 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2.人文理“观潮”。‎ a.导入。‎ 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 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b.读文。‎ 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二、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 ‎1.边默读课文边用“ ”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句l:“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奇:声音、形状)‎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的水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 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的,是吗?‎ ‎◆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配乐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三、深悟“奇”,回归整体 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第二课时 一、读文,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二、积累,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a.上网搜索、电子阅览、图书馆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b.合作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c.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 ‎◆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断。‎ ◆ 抒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第一单元 本单元以“自然美景”为主题,包含《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四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与景物有关。教学本单元时要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自然景观的壮美,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我们与环境”,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讲述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养成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学会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主题有关。“习作”‎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由充分地向别人推荐某个好地方,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以及对写作的兴趣。“语文园地”可以通过朗读、抄写、背诵等形式增加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观潮 ‎2‎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盛况,体现了祖国自然景观的壮美。‎ ‎1.会写30个生字,会认29个生字,会写2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观潮》第3~4自然段,背诵《走月亮》第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在脑海中把文字转变成生动的画面。‎ ‎4.学习详细描写的写法,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5.感受祖国自然景观的壮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6.积累古诗词的相关知识,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走月亮 ‎2‎ 本文通过对在走月亮的过程中的景物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描写,体现出作者对母亲的爱和对家乡的热爱。‎ 现代诗二首 ‎2‎ ‎《秋晚的江上》通过描写晚归的鸟儿及相关景象,体现出傍晚景色的幽静与闲适;《花牛歌》则体现出花牛的恬静与闲适。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 繁星 ‎1‎ 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繁星的介绍与感悟,体现出作者的童心与童趣。‎ 口语交际 ‎1‎ 我们与环境 ‎1.能根据主题,清楚明了地说出我们与环境的关系。‎ ‎2.学会倾听,能从别人的谈话中找到主题;能围绕一个主题发言,不跑题。‎ 习作 ‎1‎ 推荐一个好地方 ‎1.能选择一个自己觉得好的地方推荐给大家。‎ ‎2.推荐的理由要写充分,并学会与同学互提修改建议,对作文进行修改。‎ 语文园地 ‎2‎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 ‎1.在读景物描写的段落的时候,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景物描写的魅力。‎ ‎2.积累成语,并了解成语的意思。‎ ‎3.会用表示时间的词语写一段话。‎ ‎4.朗读、背诵古诗《鹿柴》。‎ ‎1观潮 ‎1.认读“盐、屹”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潮、据”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奇观、农历”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句子的含义。‎ ‎4.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通过对钱塘江大潮的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突出大潮给人带来的震撼的写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并且练习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重点 知道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宏大气势。‎ 难点 学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事物发展的过程;学习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字词教学 本课15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中,有7个生字出现在第2、3自然段中。因此,可以集中指导生字认读及书写。本课生字的学习,可以跟词语教学或句子教学相结合。比如,可以通过“闷雷滚动”来认识“滚”这个字,并通过介绍这个字的结构及读音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同时,还要进行书写的指导,如:“阔”是半包围结构,里面的“活”字要写得略窄些;“盼”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同高;“逐”是半包围结构,“豕”要写得略窄。‎ ‎2.阅读理解 这篇文章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生词较少,生僻的句子较少,因此不难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这些词语、句子,让学生边读边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展现文字所描述的景象。这样学生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学习了阅读理解的方法,同时也品味了文字的魅力。学生们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体会大自然的魅力。‎ ‎3.表达运用 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针对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告诉他们规范表达的重要性,理解课文时,请学生们发表看到钱塘江大潮时的感想。‎ ‎1.预习提纲 ‎(1)搜集图文资料及视频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会认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会写字要求会读写并组词。通过查工具书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 ‎(3)再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熟读课文,通过找重点词语,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把握课文的写作顺序,体会按时间顺序写作的好处。‎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塘江大潮吗?课前我让大家搜集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大家肯定对钱塘江大潮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钱塘江大潮吧。‎ 课件出示:‎ 钱塘江大潮:由于每年秋分后的一段时间,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这几天海水所受引潮力特别大,再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从而形成特大涌潮。农历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钱塘江的潮头最大,以千古赞咏不绝的 ‎“海宁潮”闻名天下。‎ ‎2.学生交流看到这些资料和图片后自己的感受。‎ 生1:看到这些图片,我感到非常震撼。钱塘江大潮真是汹涌澎湃、宏伟壮观。‎ 生2:钱塘江大潮让我感到震撼,让我感到激动,同时也让我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我更热爱祖国的河山了。‎ ‎3.同学们,我们从图片和资料中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那么,作者是怎样用文字把这种汹涌澎湃的景象表现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好奇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抓住这一特点,以生动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入课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整体把握 ‎1.生字学习。‎ ‎(1)请同学们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生字。‎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课件出示:‎ 潮 据 堤 阔 盼 滚 顿 逐 渐 堵 犹 崩 震 霎 余 ‎(3)学生认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易读错的字、易写错的字,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引导学生注意:“阔”是半包围结构,里面的“活”字要写得略窄些;“盼”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左右同高;“逐”是半包围结构,“豕”要写得略窄。‎ ‎(4)学生书写生字,教师投影学生书写的生字,同步指导。‎ ‎2.词语学习。‎ ‎(1)课件出示本课生词,学生读一读。‎ 课件出示:‎ 奇观 农历 据说 宽阔 人山人海 滚动 顿时 逐渐 犹如 齐头并进 ‎ 山崩地裂 ‎ 霎时 余波 依旧 ‎(2)学生交流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如在理解“山崩地裂”时,可以联系上下文去理解。上文提到“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想象画面,钱塘江大潮如同万马奔腾而来,其声势之浩大,有如天地崩裂一般,令人神往而敬畏。‎ ‎(4)通读课文,你可以用哪些成语来描述钱塘江大潮?‎ 预设:气势磅礴、汹涌澎湃、排山倒海、惊涛骇浪、波澜壮阔等。‎ ‎(板书:气势磅礴)‎ 设计意图:‎ 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识字,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字的结构、写法等来加强他们对字的记忆。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引导学生用成语来描述大潮给人的印象。‎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1.学习一篇课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从读中弄懂文意,从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下面就让我们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吧。‎ ‎2.说说你从课文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了观潮的最佳日期。‎ 生2:我知道了观潮的最佳地点是盐官镇。‎ ‎3.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课件出示:‎ 在读中思考:作者在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时候,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学生读课文,找关键词,并回答问题。‎ 教师指导: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通过下列词语可以看出来(课件出示):‎ 这一天早上→午后一点左右→过了好久 设计意图:‎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能锻炼学生提炼重点的能力。这种训练是一种综合训练。这个环节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和课文的写作顺序,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宏大气势。‎ ‎2.学习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体现大潮的特点的写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一、复习回顾,引导探究主题 ‎1.复习生字词,听写。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自查听写情况。‎ 课件出示:‎ 奇观 农历 据说 宽阔 人山人海 滚动 顿时 逐渐 犹如 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霎时 余波 依旧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述这一“天下奇观”的?(板书:时间顺序)‎ 设计意图:‎ 设置这个环节,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二、精读课文,品读重点句子,感受澎湃之美 ‎1.上节课,我们通过图片了解了钱塘江大潮。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文字描述来了解这一“天下奇观”。请同学们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从第1自然段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学生根据自己获取的信息各抒己见。‎ 预设1:从“自古以来”这个词语中,我知道了钱塘江大潮存在了许多年。‎ 预设2:从“天下奇观”一词可以看出,钱塘江大潮是奇特的、世间少见的景观。‎ 师总结:第1自然段,一句话就蕴含了丰富的信息,“自古以来”,从时间上告诉我们,钱塘江大潮由来已久;“天下奇观”则告诉我们钱塘江大潮的奇特世间少有。(板书:天下奇观)‎ ‎2.赏析第2自然段,想象潮来前的景象。‎ ‎(1)教师范读第2自然段。‎ ‎(2)学生自读这段文字,交流:观潮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最佳地点在哪里?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课件出示问题)‎ 课件出示:‎ ‎1.观潮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2.观潮的最佳地点在哪里?‎ ‎3.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 ‎(3)学生自读,思考问题。‎ ‎(4)教师指名回答,其他学生认真听,并及时进行补充。‎ 师总结:这段文字描写了潮来前的情景。具体交代了观潮的最佳时间——八月十八,最佳地点——海宁市的盐官镇,运用成语描写了潮来前的情景——若隐若现、人山人海。‎ ‎3.赏析第3~4自然段。‎ ‎(1)放录音,听范读第3~4自然段。‎ ‎(2)品析第3~4自然段的朗读方法。‎ 师总结:读第3自然段时,语速要略慢一些,声音要稍微平静一些,要把“平静”体现出来。读第4自然段时,语速要快,声音要高亢,要体现出紧张的气氛。‎ ‎(3)学生自读第3~4自然段,指名读,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4)默读并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潮来时的情景?采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描写?‎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在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补充、纠正。‎ 课件出示:‎ 第3自然段 潮的声音:“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直接描写)‎ 人的活动:“人声鼎沸”“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人群又沸腾起来”。(间接描写)‎ 潮的样子:“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直接描写)‎ ‎(5)细读第4自然段,找出重点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大潮的。‎ 学生读第4自然段,找重点语句,并在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 第4自然段 潮由远及近的变化:“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潮水的气势:“白浪翻滚”“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播放大潮视频,半分钟即可)‎ 潮水的声音:“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总结:作者详细描写了大潮的变化:从远处的白线到近处的白浪再到近前的“千万匹白色战马”;声音:“山崩地裂”。这样的直接描写让我们对大潮的认识更加清晰,对大潮的恢宏气势感受得更加深刻。‎ ‎(6)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读了这两段文字,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怎样的新认识?‎ 学生读第3~4自然段,想象画面,并描述头脑中想象的画面。‎ 预设:读了文字,我能想象出大潮由远而近,逼近人们。一开始,大潮只是像一条白线,然后逐渐拉长、变粗,到后来白浪翻滚,浩浩荡荡,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4.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潮过后,江面是什么样子的?试着找出重点词语并进行分析。‎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在全班交流。‎ 预设:“霎时”表明时间很短,点明潮涌速度之快。“奔腾西去、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体现出潮头汹涌,余威犹在。“依旧”写出了“潮前静→潮来动→潮过静”的变化。这段文字更加衬托出钱塘江大潮的壮丽,表达出作者对这一奇观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 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边读边想。在读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在读中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三、总结课文,学习写法 ‎1.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对景物描写方法有了怎样的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 预设:在描写景物时,我们可以使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我们可以运用直接描写来体现景物特点,用间接描写来进行烘托。这样双管齐下,会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2.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 学生找关键词,并在全班交流,教师及时引导。‎ 预设:运用时间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从“早上”“午后”“过了好久”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们了解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描写景物的顺序,能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有很多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词。我们来欣赏其中的一篇。(课件出示陈师道的《十七日观潮》)‎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3~4自然段。‎ ‎2.积累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诗句或名句。‎ ‎《观潮》这篇文章通过详细描写钱塘江大潮的盛况,体现出大自然的壮美。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们展示他们搜集到的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色彩鲜明的图片,加上学生们充满激情的描述,整个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为随后进行的课文理解做了有效的铺垫。‎ 二、识记生字。‎ 识记生字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我非常重视学生们自主识字的能力。本课有15个生字,个别生字较为简单,只需稍微指导。对于易混、易错的生字,从字形、读音、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这样既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同时也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 三、边读边想。‎ 本文是一篇描写场景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阅读,从阅读中感受场面的宏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同时通过阅读指导,让琅琅的读书声回响在整个课堂。‎ 同时,还引导学生了解景物描写的顺序。通过找关键词来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这节课,主要在于读,在读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使学生感受不一样的美,受到情感的熏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