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61 KB
  • 2022-04-06 发布

2021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每课教学反思第八单元21杨氏之子22手指23*童年的发现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习作:漫画的启示语文园地21杨氏之子初次拿到课文《杨氏之子》,因为是古文,虽短,但我的反应是不会教。这第一次需要教学古文,而学生也是第一次学到古文。虽然如此,总也不能不教。那么我想,面对这第一次,该让孩子学到什么?首先,我认为应当弄清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在这篇古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指拜见。还有“未”、“闻”、“示”等,那么我想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学习,这是一种习惯。先举出注释中有的“诣”,再让孩子去研读。也许有些教的味道,但是,我想固然学生的“先学”很重要,但初学后仍未明白的,应当点拨。因为这是第一次。 其次,我认为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不像现代文的有感情朗读。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那么这可以放手让孩子操作。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停顿朗读。此时,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读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孩子还饶有兴趣。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我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读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是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得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这样读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先读了这似乎相同的两句,解释了意思,然后我让他们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我当孔君平,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我不挑明,也不让他把答案说了,因为还有许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让那似乎意会之人演杨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语境中对读,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不一会我没讲明他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再次,在学生兴趣黯然时,拓展《世说新语》中另几个聪慧之语《谢太傅篇》与《徐孺子篇》。有了这次学习的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去。绕着看的当儿,我发现学生再读古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是非常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艺术。学完此文,我自感牵引过甚。但是我转念一想,虽然教得多,可孩子们学古文的兴趣变浓了,而且也学到了一些读古文的方法,他们有收获我心应足矣。22手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本文作者是丰子恺,学过了他的《白鹅》,“风趣、幽默、生动”是他的语言特点,我带领学生重温了文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回味作者的语言风格。再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丰子恺的幽默风趣。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五根手指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难点是感悟其中的道理。五根手指的特点比较容易把握,体会表达方法时,我抓住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理解。并让学生找出最能反映手指特点的句段重点体会。在学习写大拇指一段时,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在难点的突破上,我采用情景模拟、亲身体验的方式。尝试不用大拇指来写字、没有食指时玩翻绳游戏……尝试用不同的手指取物、拿东西,试试怎样最方便。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体会到“相帮扶住、团结共赢”的道理。23*童年的发现《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但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课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   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在课上我就想应该对学生们进行一下关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统一指导。由此,我也想到了阅读教学中能不能定期地利用一些适合的课文进行一些主题性研究呢?例如本课中的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包括详细指导到组内该如何进行讨论,讨论后又该如何进行汇报;再例如讲读课文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该怎样进行朗读感悟,包括朗读到底有哪几种形式,分别该怎样地表现,读完并感悟之后,该如何向老师和同学进行汇报,是按顺序汇报还是抓重点词语汇报,抓重点词语汇报又该分几步等等问题的指导。因为学生的训练要有“素”,这个“素”,就是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养,它恰恰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最终目标啊。它来自于我们平时的每节课堂的每个施教时机。作为“平实”的课堂,相对于“课堂气氛”“环环相扣”“走完教案”这些堂皇的标准先放一放,把我们执教的重心放低一些,再低一些,让它最大限度地贴近我们的教学对象,我们应该不管有没有人听课,不管还有什么重要的环节,要好好抓住一个个这样的训练机会,针对我们的教学目标,使出全身力气,才能最终收获教学的果实呀。习作:漫画的启示 《漫画的启示》是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习作内容。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选编了华君武的两幅漫画:一幅是一人正给小树苗浇水,另一人坐在小树苗下等着乘凉,讽刺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不良思想和不顾事物发展规律的荒唐行为;另一幅讽刺了社会上无视规则、不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图画。与之前的看图写话相比,本次习作对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读懂图意的基础上,不仅要把漫画的内容写清楚,更要写出自己从中受到的启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能写清楚漫画的内容和可笑之处。能借助标题或提示语,联系生活,写清楚从漫画中获得的启示。通过画面找出针砭的对象或行为,想清楚整幅漫画的含义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这是学生首次写由一幅画得到的思考,所以这部分内容应承接上文对画面的描述,不能偏离、脱离漫画内容。我在指导学生在此交流的内容中抓住可笑之处,“坐在刚种的树下等着乘凉”、“假文盲”,确立自己习作的中心意思,避免行文杂乱。漫画的标题往往告知或暗示了漫画的主旨,再动笔时要联系标题,直接揭示漫画的含义,再谈谈自己的体会。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展开,由画面呈现的内容,联想到社会类似现象,选择一个角度,表达自己的看法。联系生活,引导取材: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现实,表达真情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具备感悟生活的能力,能从生活中广泛的取材,写出来的作文,才会充实,才能生动感人,所以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联想生活,充实自己的情感体验。 为了让学生能更自然地联系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想法,我们生活中有没有与漫画中类似的人或事?如果有,我们该怎么看待?从而打开思路。一二学习小组交流“等着乘凉”,三四学习小组交流“假文盲”。学生汇报“等着乘凉”时说出了许多见解例如:等着抄袭作业的、有的成年人自己不努力靠父母的、不积极值日的......“假文盲”一图更加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上通勤车插队的、上公共场所不守规则的、不给老人让座的......学生的正义感很强,不但斥责图中的“假文盲”更气愤现实中的那些不守社会公德的人。在学生汇报时我进行点播这是什么行为?上升到高度总结出含义。对这种不良现象给予批评或提出具体的改正措施。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作文就行文很流畅了。  这次习作指导教学给我带来的思考是:学生只有细心观察,充分准备,作文才能出彩。只有引导学生写真事,表达真实情感,才能引起共鸣。因此,在今后的习作教学上,应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激发学生“说真话,道真情”。这次作习作课整体上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找的人物漫画图片儿特点不够突出,引导学生发言还不够到位等。“好文不厌百回改,越改越精彩”,在同桌互相交流进行修改上吝啬时间。作文训练是一种长期持久的工作,不仅要在作文课上进行,还要穿插在所有语文教学中,精心设计,有效实施,这样才能有助于作文水平的整体提高。语文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