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1 MB
  • 2022-04-07 发布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28课-人教部编版(共18张PPT)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华经典素读范本》 四年级下册 第28课内容一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四)内容二世说新语·方正(节选) 内容一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四)一、温故揭题(一)用陈琴歌诀乐读法背诵《论语·公冶长篇第五(三)》。二、尝试初读(一)初读《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四)》,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二)标注易读错字词:令尹(yǐn)、愠(yùn)色、弑、有马十乘(shèng)、甯(nìnɡ)武子、则知(zhì)、归与(yú)、斐(三)学生读一句,老师跟读一句。(四)师生拍手齐读。(五)学生说读后感受。 三、分步练读(一)学习5.191.文白对读。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译文:子张问道:“楚国的令尹子文多次做了令尹,脸上没有高兴的神情;多次被罢免时,脸上没有怨恨的神情。每次交接,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令全都告诉新接任的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很忠诚。”子张说:“那算不算仁呢?”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是仁呢?”“齐国的崔杼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舍弃不要,离开齐国。到了别的国家,说:‘这里的执政者跟我国大夫崔子差不多。’于是离开。又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跟我国大夫崔子也差不多。’于是又离开。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很清白。”子张说:“那算不算仁呢?”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是仁呢?” 2.素解文意。(1)学习第一部分,从“子张问曰”到“未知,焉得仁?”链接:《令尹子文不徇私情》点拨:在孔子看来,对君主尽忠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仁德。(2)学习第二部分,从“崔子弑齐君”到“未知,焉得仁?”点拨:子张以令尹子文和陈文子的事情为例,跟孔子探讨什么是真正的“仁德”,也明白了孔子的看法,“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链接:①《崔杼弑君》 ②子张,即颛孙师,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战国时期陈国人,孔门十二哲之一。颛孙师为人勇武,清流不媚俗,因而被孔子评为“性情偏激”,但他广交朋友,重视自己的德行修养。子张对自己的德行修养的重视从本章中可窥见一斑。3.多形式熟读文本。4.尝试镂空背诵。 (二)学习5.201.文白对读。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译文:季文子每件事要考虑多次才行动。孔子听说后便说:“想两次,也就可以了。”2.素解文意。链接:《季文子节俭》启思:“斯”是什么意思?提示:“斯”是“就”的意思。 3.多形式熟读文本。4.尝试镂空背诵。(三)学习5.211.文白对读。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则知智;邦无道,则愚。其知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译文:孔子说:“卫国的甯武子,国家太平时,便有才智;国家昏暗无道时,就装傻。他有才智,别人也能做到;他的装傻,那是别人做不到的。” 2.素解文意。启思:“邦”“愚”是什么意思?提示:“邦”指国家;“愚”在这里是指装傻。链接:①甯武子,名俞,谥号“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②《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3.多形式熟读文本。4.尝试镂空背诵。 (四)学习5.221.文白对读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译文: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那里的学生志向高大得很,文采斐然可观,我都不知道怎么去指导他们了。”2.素解文意链接:《孔门谈志》点拨:本章是孔子对他的弟子们的评价。 3.多形式熟读文本。4.尝试镂空背诵。四、熟读成诵(一)师生共读。(二)用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三)镂空记忆背诵。五、本课总结 内容二世说新语·方正(节选)一、温故揭题教师引导学生镂空背诵《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四)》。二、尝试初读(一)初读《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四)》,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二)标注易读错字词:尊君在不(fǒu)(三)学生读一句,老师跟读一句。(四)师生拍手齐读。(五)学生说读后感受。 三、分步练读(一)学习第一部分,从“陈太丘与友期行”到“去后乃至”。1.文白对读。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译文:陈太丘和友人相约一块走,约定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友人还不来,太丘便自己先走了,走后那位友人才到。 2.素解文意。启思:“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期”是什么意思?提示:约定。链接:①陈寔(shí)(104~187),字仲躬,东汉时期官员、名士,“太丘”不是他的名或字,而是地名,古代习惯用姓氏加官名或地名来称呼人。②陈纪(129~199),字元方,陈寔之子,与父亲陈寔和弟弟陈谌(chén)在当时并称为“三君”。3.多形式熟读文本。4.尝试镂空背诵。 (二)学习第二部分,从“元方时年七岁”到“元方入门不顾”。1.文白对读。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文: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那位友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等您等了很久还不来,他已经先走了。”友人便大怒:“真不是人!和我约好了一起走,却丢 下我自己先走了。”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定好中午走,到了中午您还不来,是您无信;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友人听了很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门去。2.素解文意。启思:元方指出了父亲朋友的哪些错误?请用原文回答。提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3.多形式熟读文本。4.尝试镂空背诵。 四、熟读成诵(一)师生共读。(二)用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三)镂空记忆背诵。五、本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