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6.66 KB
  • 2021-12-06 发布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第五单元复习要点

  • 10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设计(全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第五单元复习要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1课 《白鹭》教学设计 ‎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白鹭》选自《郭沫若文集·丁东草》。1942年10月,郭沫若先生以《丁东草 三章》为题一气呵成写完了《丁东》、《白鹭》、《石榴》三篇咏物散文。《白鹭》为整组文章的第二篇,作者以生动的笔调,清新的语言再现了白鹭的精巧和韵致。通读全文,既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又可以体悟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一种诗意追求。诚如作者郭沫若所写“白鹭是一首诗”: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觅食的独特、栖息的悠然、飞行的幽雅等等无不充满韵味,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学本文时,宜采用读,细读、精读、品读、赏读,要读出形——白鹭的大小适宜、色彩和谐,读出意——文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出情——以心格物,融通自然,读出味——白鹭鸟的无穷韵味,诗意美好追求的韵味无穷。   ‎ ‎【设想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让学生借助阅读实践,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受到文本的情感熏陶,从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真正培养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意思。‎ ‎2、体会语言凝练,含义隽永,讲究形象性和意境美的特点。‎ ‎3、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的意思。 ‎ ‎2、理解把握主题。‎ ‎3、梳理写作线索。‎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张志和在《渔歌子》中描写了白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学们也一定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在诗人的笔下尽展优美的姿态。确实,白鹭是很美的,美得象一首诗。因此郭沫若写了一篇散文来赞美它。‎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历史剧作《蔡文姬》、《屈原》等,现有《郭沫若全集》留世。‎ 三、课文朗读 ‎1、学习生字 隽永juàn 绮丽qǐ 睿智ruì 蓑毛suō 喙huì 铿锵kēng qiāng 鸿鹄hóng hú 寥廓liáo kuò 黛色dài 嵌入qiàn 嗜好shì 淳厚chún 恬淡tián 清澄chéng ‎2、配乐朗读(古筝:高山流水)‎ 四、赏析课文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起句用一个比喻从总体上赞美白鹭。 ‎ 比喻新奇、贴切。‎ 精巧:精致、小巧、美妙。‎ 诗:富有韵味、极耐品味。‎ ‎2、白鹭“色素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 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3、白鹭“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静态美 色素美:雪白的蓑毛 铁色的长喙 青色的脚 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身段美:身段的大小 流线型结构 增之一分则嫌长 减之一分则嫌短 ‎4、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 白鹭:适宜,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常见 白鹤:太大,生硬 朱鹭、苍鹭:大了一些,太不寻常 ‎5、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作者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 学习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要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 本文是一曲自然美的赞歌。‎ ‎6、白鹭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文章展现了白鹭哪些动态美?结合课文学习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图画之美:白鹭钓鱼图作者联想丰富,用拟人的手法将捕鱼的白鹭想象成在钓鱼,以比喻的方法把整个清水田想象成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生动地描绘出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时的迷人景象,韵味十足。‎ 悠然之美:白鹭了望图画面富有诗意:孤独、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不大安稳、却很悠然、一种嗜好。白鹭孤独站立在小树绝顶悠然自得的独特的美。‎ 清澄之美:白鹭低飞图白鹭低飞给人以美的享受,带来无穷乐趣。‎ 含蓄之美:白鹭无声图美在无声,美在自然,美在含蓄,美在骨子里。‎ ‎7、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实在是:由衷的赞叹。‎ 韵在骨子里:强调含蓄之美 散文诗:内涵更丰富、表现力更强。‎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8、课文小结:‎ 郭沫若先生的小品文清纯自然,别有情趣,《白鹭》更是其中的精品。这是一曲自然美的赞歌。作者长于形象和色彩刻画,比喻新奇贴切,意境清丽悠远,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 晓雪的评论文章从哪些方面谈《白鹭》?学习小组讨论 散文的多样性和随意性;写作特点;引用文字说明阅读时要注重阅读感受。‎ ‎9、作业:‎ ‎10、搜集描写白鹭的诗词。‎ ‎11、仿照《白鹭》写一篇关于动物的小散文。‎ 板书设计 精巧的诗 身 段 大 小 静态美 韵味无穷 的诗 图 画 之 美 清 澄 之 美 含 蓄 之 美 动态美 色 素 配 合 悠 然 之 美 第2课 《落花生》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读“播种、吩咐、便宜、石榴、茅亭、榨油”等词语,理解“居然”的意思。‎ ‎2.能有感情朗读课文,重点朗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全家人议论花生的相关段落。‎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体会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的用意,初步体会“对比”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 ‎5.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体会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的用意,初步体会“对比”‎ 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 ‎1.体会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的用意,初步体会“对比”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或事物,让你感动的人或者物品,举一、二件和同学交流。‎ 教师:教学仪器 ‎【设计思想】‎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提出的学习目标,经过三、四年级系统的阅读训练,学生现阶段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有感情朗读、初步学会默读;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对课文中不理解地方提出疑问等等。根据教材特点,本课在教学中除继续运用以上学习方法外,还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理解程度的能力,以及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刻句子的方法,并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课题,引发学生思考 ‎1.猜谜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落”字故意写的比“花生”大)‎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课题书写的特点。‎ ‎3.引导学生猜测为什么要这样写课题?(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1:学生可能会猜测:这个“落“字一定有它的含义。‎ 预设2:这个“落”字可能说明了落花生的特点。‎ ‎4.教师讲解花生结果的奥秘。(花生的花呈黄色,花开败以后自然脱落,子房柄迅速伸长,钻入土中,子房在土中发育成果实,所以在植物学上,花生又叫做“落花生”。一个“落”字,准确地概括了花生这种植物的生长特点。)‎ 二、结合预习,学习生字、新词。‎ 结合预习,考查学生朗读词语和课文的情况。‎ 三、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 ‎2.学生交流各部分的小标题。‎ 教师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 尝花生 议花生 ‎3.默读课文,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交流:‎ 预设:‎ 有的学生概括为:这篇课文讲了作者家后园有半亩空地,一家人开辟出来种花生,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花生。父亲借花生教育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有的学生概括为:这篇课文重点写了过花生收获节时一家人谈论花生的好处,父亲借花生教育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4.引导学生比较、讨论,认识详略得当。‎ 通过交流,学生明确:虽然种花生、收花生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但是作者用寥寥数语就一笔带过了,而是用了13个自然段来重点写议花生这一部分。议花生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内容。‎ ‎5.教师小结。重点部分写得详细具体,次要内容写得简略。这样安排就叫做有详有略,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呢?相信同学们学完课文后,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四、学习第一、二部分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读。‎ ‎2.教师相机指导:“种”是个多音字。买种、播种的“种”都读三声。‎ 生通过交流明确:播种“bō zhònɡ”是种植植物的全过程,包括买种啊,翻地啊,浇水啊,施肥啊,收割啊等等几个环节,而播种“bō zhǒnɡ”仅仅是种花生的一个环节,即播撒种子,根据这段话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在这里应该读“bō zhǒnɡ”。‎ ‎3. 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4. 说说种植花生的过程。‎ ‎5. 讨论“居然”的意思,体会花生收获后家人的惊喜之情。‎ 当我们种花生的时候,就知道一定能收获花生吗?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学生联系上下文,相互补充、交流,明确从以下三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和他的家人没有想到花生收获了。 ‎ 理由1:因为没过几个月,竟然收获了。这个时间比他们想的短。‎ 理由2:因为它本身是亩荒田,开辟出来种花生,收获了。‎ 理由3:这是他们姐弟几个第一次种花生,竟然收获了,意想不到。‎ ‎6. 大家试试看,用“居然”说个句子。‎ ‎7. 通过齐读方式指导学生带着收获之后的惊喜来读读这段话。‎ ‎(二)学习第二部分:‎ 在第一自然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收获了新的知识。回到课文,同样有收获的,便是作者许地山和他的家人。当他们收获了花生后,母亲提议说要过一个——(收获节。)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既然是过收获节,我们的心情会是——(开心、高兴!)好,哪我们就满心欢喜地来读读第二自然段吧。‎ 五、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 ‎2.练习生字词。‎ 板书设计 ‎2.落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 尝花生 议花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 ‎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弄清作者对落花生为什么有着特殊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表达思想的方法。‎ 二、重点研读“议花生”的段落,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课文重点介绍了我们边吃边议花生的经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3-11自然段)、边读边给文中写花生的好处的句子做上记号。随学生回答幻灯出示花生的好处。‎ ‎2.你还知道花生的哪些好处呢?学生根据收集的课外资料补充花生的好处。‎ ‎(一)体会父亲的话 ‎1.父亲根据我们的回答,也总结了花生的好处。出示第10自然段,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请大家再仔细的读读这一自然段。‎ ‎2.谈谈你对父亲说的这句话的理解,体会文中对花生好处的议论以及从谈花生怎么到论人生。‎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l)体会第一层意思(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①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指名读父亲的话,然后完成如下填空:‎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事物,父亲认为虽然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一见就________,但是和________相比,还是_______最可贵。‎ ‎③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 a.“爱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爱慕之心”?‎ b.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了爱慕之心?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c.什么是“最可贵”?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引导学生理解苹果、桃子、石榴高挂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具有藏而不露的美德。)‎ d.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c)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④教师: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⑤生活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有没有具有花生品质的其他事物?你能用上“爱慕”一词吗?‎ ‎(2)体会第二层意思 过渡: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父亲仅仅是说花生吗?‎ ‎①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学生齐读,谈理解。‎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③教师:父亲的话孩子们明白了吗?从哪儿看出来?‎ ‎(二)理解“我”说的话:‎ ‎1.齐读 ‎2.讨论交流 ‎“体面”什么意思?什么叫“只讲体面”?什么是“有用的人”?“有用的人”和花生有什么联系?‎ 同学们课文的最后有一句话含义很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现在还印在我的心版上。)‎ 许地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来一起读读他说的这句话:‎ ‎“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三、课堂小练笔:请用“落花生,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 结束语:同学们谈的非常好,老师希望你们都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我们的祖国做出贡献!‎ c.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请说一说。(送报人,农民,清洁工,修理工……各种工作岗位上的普通劳动者,他们不图名利,默默奉献……)‎ d.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 四、分清课文的主次 ‎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 种花生→( )→( )→( )‎ ‎2.思考: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师总结: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在讲述的时候主次分明,把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主次分明,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今后我们在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 五、升华中心,深化认识。‎ 这篇课文的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同学们看,这些是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事物,你知道他们蕴含着什么品质吗?用上借物喻人的写法,试着选择一件事物来写一写。‎ 板书设计 ‎ ‎2.落 花 生 ‎(借物喻人)‎ 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 议花生(对比)‎ 人要做有用的人 ‎【练习检测】‎ 第一课时 一、读拼音写汉字。‎ kěn  xī  xī wànɡ tǐ miàn     pǐn  chánɡ (     )  (     )  (       )   (      ) pián yì  zhà  yóu   máo  tínɡ  fēn  fù(     )  (      )  (     )   (        )  ‎ 二、辨字组词。  ‎ 辟(    )  偿(     )  亭(    )  宜(     )  僻(   )  尝(    )  停(    )  谊(     )‎ 三、一字组多词。  ‎ ‎(   )惜   (   )惜   (   )惜   (   )惜  ‎ ‎(   )望  (   )望   (   )望  (   )望 ‎ 四、写反义词。  ‎ 热闹(          )    便宜(           )    ‎ 外表(          )   可贵(         )    ‎ 爱慕(           )    喜欢(          )  ‎ 五、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词语。  ‎ ‎1.翻地    收获    浇水    播种  ‎ 按先后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史记》   《红楼梦》   《西游记》   《论语》  ‎ 按先后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鲸鱼   羚羊   松鼠   大象   金鱼  ‎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词填空。  ‎ 居然             竟然  ‎ ‎1.这样的宏伟建筑,(            )只用了十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  ‎ ‎2.我们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          )收获了。  ‎ 因为……所以……        如果……就……        不但……而且……  虽然……但是……        即使……也……  ‎ ‎3.(        )我们展出的时装不是成衣,(        )从中仍然可以看出这些时装缝成后的颜色和式样。‎ ‎4.我们的设计(        )新颖,(        )很有创意,获得大家的好评。  ‎ ‎5.(         )花生的好处有这么多,(          )大家都喜欢它。  ‎ 七、找出每组词语中不是同一类的词语。  ‎ ‎1.汽车  火车  电车  风车  马车     ‎ ‎2.排球  足球  篮球   乒乓球  地球  ‎ ‎3.农民  教师  工人  老人  医生      ‎ ‎4.鸽子  黑熊  豹子  老虎  狼  ‎ ‎5.苹果  梨子  冬瓜  菠萝   西瓜  ‎ 第二课时 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 ‎1.花生最可贵的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把花生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比较,这样作比较的用意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反馈 ‎《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学。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我执教时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父亲笔下的苹果、桃子、石榴是怎样的?花生又是怎样的?启发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着落花生的这种精神?‎ ‎2.‎ 要求学生把重要的段落仔细品读,因为这篇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里面蕴含很深的道理,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谈了对父亲那段话的理解,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很多道理要让学生在以后人生历程中慢慢体会,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前,我把背诵课文作为教学重点来抓。让他们把课文背下来,再慢慢在生活中体会。我相信对孩子的一生肯定有帮助。‎ ‎3.抓好课后小练笔的落实。目的是让学生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表达方法,通过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去写作,一举两得,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在学习中运用。在课前预习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了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从而让学生知道花生名字的来历。这样更好地,以及更深刻的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篇文章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却很深刻,富有教强的教育意义。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参考资料 作者许地山(1893.2.14—1941.8.4) 原名许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生于台湾台南,甲午之战后全家迁居福建龙溪(漳州)。幼年随父在广东读书,中学饿毕业因家境衰落,到漳州第二师范教书,1913年赴缅甸仰光中学任教,1916年回国。次年入燕京大学,得文学士学位后再入宗教学院,得神学士学位。1923年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次年到英国牛津大学研习。他对宗教史有精深研究,也下工夫钻研过印度哲学、人类学、民俗学,掌握梵文、希腊文和中国古代的金文、甲骨文,是著名学者。‎ 花生又名花生的种子(俗称花生仁或花生米)、金果、长寿果、长果、番豆、金果花生,无花果、地果、唐人豆。花生滋养补益,有助于延年益寿,所以民间又称之为“长生果”,并且和黄豆一同被誉为“植物肉”“素中之荤”。花生的营养价值比粮食高,可以与鸡蛋、牛奶、肉类等一些动物性食物媲美。它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很高,很适宜制造各种营养食品。现在又有一种彩色花生,又称多彩色花生,多色花生,五彩花生。彩色花生是普通花生因果仁外皮颜色变异而产生多种颜色而来。彩色花生主要分为富硒黑花生、白玉花生、珍珠花生等几个品种,其中按果仁外皮颜色又能分为黑、紫黑、白、紫红、红白,彩粒等几个色系。 五彩花生有黑色、雪白、白底红花纹、黑底黄花纹、黄底黑花纹等颜色。长出的秧蔓与普通花生没有区别,只是叶片稍大一些。按粒色可分为两粒黑,四粒黑,两粒彩,四粒彩,两粒花,两粒白等。‎ 科属分类域: 真核域 生长习性 花生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从播种到开花只用一个月多一点时间,而花期却长达二个多月。它的花单生或簇生于叶腋部,每株花生开少则一二百朵、多则上千朵。 ‎ 花生开花授粉后,子房基部的子房柄不断伸长,从枯萎的花管内长出一根果针,果针迅速地纵向伸长。它先向上生长,几天后,子房柄下垂于地面。在延伸的过程中,子房柄表皮细胞木质化,保护幼嫩的果针入土。‎ 当果针入土后达5~6厘米时,子房开始横卧,肥大变白,体表长出茸毛,可以直接吸收水分和各种羊分以供生长发育的需要。这样一颗接一颗的种子相继形成,表皮逐渐皱缩,荚果逐渐成熟,形成了我们所见的花生果实。‎ 开花地下结果是花生所固有的一种遗传特性,也是对特殊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花生结果时喜黑暗、湿润和机械刺激的生态环境。这些因素已成为荚果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条件。因而,为了生存和传种,它只有把子房伸入土壤中去结果实。‎ 第3课 《桂花雨》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生活美好的回忆。课文以“桂花雨”为题引起人们很多美好的遐想。作者文笔清新、自然,感情丰富、真挚,全文充盈着桂花香。其中“摇花乐”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这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些情感应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表达出来,教师可作适当的示范。母亲对故乡的怀念是本文的难点,教师可通过充分地朗读和对文本的扩充帮助学生理解体会。‎ ‎【学情分析】‎ 一般的农村儿童对桂花这种植物不陌生,虽然缺少离乡的经历,但同处童年时期,他们对“摇花乐”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课文的题目新颖,给人以美好的遐想,内容丰富,感情细腻,在对前几篇文章的理解基础上,学生对文章中作者热爱家乡之情深有体会,大部分同学会主动预习、学习。‎ ‎【设计理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人为本,以读为本”是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悟、体验,从而得到语言训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念和对家乡的怀念,‎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的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念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桂花(数量较多) 轻音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师:同学们,“雨”历来为文人骚客所钟爱。历史上以写“雨”而传诵久远的诗文更是数不胜数。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诗作是以“雨”为主题的呢?‎ 生背诵曾经学过的诗作。‎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桂花雨》却与以往写雨的文章不尽相同。这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你能从课题中推想到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吗?‎ 点评:引导学生通过对课题中的有效信息产生疑问,诱发他们探究文本的欲望,从而激发他们与文本对话的期待。‎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大意 师:同学们的推想是否和课文的内容一致呢?请大家打开书,认真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翻看课后的生字表。‎ 学生学习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 师:消灭了“拦路虎”,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通顺,更流利。请大家把书立起来读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读错音,不读破句子。行不行?‎ 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等形式让学生汇报读书情况,师生相机评价。‎ 师:大家已经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真棒。现在老师想请大家静心地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听听小组同学的意见,如果意见不同,互相讨论讨论。‎ 点评:在初读时,教师安排大量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对文本有大致的了解,为学习下文做好必要的铺垫。‎ 三、再读展示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交流感受:通过朗读,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各抒己见。‎ 点评: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阅读,真正作到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四、学写生字 五、总结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也是最难忘的时光,今天,我们就一起伴随着琦君清新的文笔走进作者的童年,一起去感受童年里的那份“花香”“花乐”。‎ 点评:导入简洁明了,直接指向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二、精读感悟 师深情描述:小时候,我对无论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我”为什么那么喜欢桂花?桂花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哪些乐趣呢?‎ ‎(一)引导学生体会朗读课文体会桂花香味迷人 ‎1、现在正值八月中秋,正是桂花盛开的时节。你们家有桂花树吗?桂花开了吗?谁愿意给我们大家谈谈你家的桂花?‎ 学生自由谈桂花盛开的景象。(从花色,花香等方面)‎ ‎2、桂花的花儿虽小,可它的香气却能——“香飘万里”。‎ ‎3、仔细读读课文中还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桂花香气迷人。(理解“浸”)‎ ‎4、孩子们你们喜欢这么美,这么香的桂花吗?试一试,把你们对桂花的喜爱之情通过你们的朗读表达出来。‎ ‎(二)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么美,这么香的桂花飘飘悠悠地落下来,落在我们的头发上,落在我们的颈脖上。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1、(放轻音乐)学生轻声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情?(这下,我可乐了)‎ ‎3、说说,我为什么“乐”了?‎ 体会“我”盼望摇桂花时的迫切心情(理解“老是”)‎ ‎4、“我乐了”有哪些表现呢?谁愿意到前面来给我们大家演示一下?‎ ‎5、孩子们,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用心灵一起来感受一下作者童年的快乐。(放轻音乐,老师在教室里撒发桂花,阵阵花雨从空而落)‎ ‎6、孩子们,香吗?美吗?面对此情此景,你们有什么话想告诉老师吗?‎ ‎7、你们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告诉老师你此刻的心情吗?‎ 点评:创设一定的氛围,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内读书,更有利他们深入地理解文本,感悟作者的情感。‎ ‎(三)感悟重点句的含义 ‎1、(出示句子:“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2、母亲为什么会认为“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难道外地的桂花真的不如家乡的桂花香吗?‎ ‎3、外地的桂花到底是怎样的呢?请看作者原文中的描述。(出示原文中对杭州桂花的描述)事实上真的像母亲说的那样,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请你读读课文,再读读作者原文中对杭州桂花的描述,找找理由,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边读边进行比较,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4、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甚至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因为多,更显得香气浓郁些。我们是用鼻子来分辨香气的,那母亲是用什么来分辨香气的呢?‎ 故乡的桂花与母亲结下了怎样的情缘呢?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有关词句。(桂花给家人带来了怎样的欢乐)‎ ‎5、理解体会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中,蕴涵着母亲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 点评:通过对课文的扩充,让学生明白并不是花不如故乡的香,而是感情不如对故乡的亲。‎ 三、比赛诵读,内化语言 童年的欢乐,思乡之情在字里行间流露无遗,令人回味久长。文章不长,你们能把他背下来吗?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次诵读比赛。能不带书更好。不能全文背诵的,也可以自己喜欢哪一段就诵读哪一段。准备一下。‎ 点评: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学生们精读课文之后,再次用朗读来汇报自己学习的效果。‎ 四、课后迁移,升华认识 介绍学生课外阅读琦君的其他作品。如《烟愁》、《月光饼》、《乡思》等,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自评:‎ 本教学设计的特色在于:‎ 反璞归真,以“读”为本 在本课的设计中充分地体现了教师本着以读为本原则,教学以读为主。在初读课文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通过自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咬文嚼字,通过对文章中重点词句的朗读感悟,领悟作者的情感;学完全文,组织学生诵读课文,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凭借教材,创设情境 这是本设计的一个亮点。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课前收集了大量桂花。在引导学生突破“摇花乐”‎ 这一重点时,在教室里布置桂花雨这一情境,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欢乐,让学生在文本与现实的对应关系中体会意境,自我感悟,让学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中轻松、愉快、高效的学习。‎ 务本 首先是务学生这个“本”, 整个教学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其次是务文本这个“本”,用好文本提供的资源,整个教学紧扣文本,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领悟文本。‎ 求实 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朴实,没有多媒体,没有其他的手段。一切都是那样自然,就像在拉家常一样,将学生领入了童年那美好的时光中。‎ 教师还注意扩充文本,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难以理解的句子,教师将文本扩充,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从而更轻松地领悟文本的内涵。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 第4课 《珍珠鸟》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欣赏和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学习和积累描写动物或自然的方法,以读为主,读写结合。进一步强化学生朗读、默读、快读、精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引导。把“读与写”有机联系起来,开展“读动物,写动物”的活动。‎ ‎(二)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把握全文感情基调,领会作者的情怀,分析“我”与“珍珠鸟”建立相互信赖关系的过程和原因。读中感悟,培养孩子心中有爱、学会去爱,创造美好的境界。‎ ‎【教学重点】‎ ‎1、理解体会课文描写动物细腻人微、语言运用准确传神的写作特点。 ‎ ‎2、展示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教学难点】‎ ‎“人之爱”和“鸟之爱”两方面的结合,理解“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现实意义。 ‎ ‎【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冯骥才资料、珍珠鸟图片、音乐、《珍珠鸟》课件 学生:让学生课前通过查资料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 教学过程一、由《捅马蜂窝》导入《珍珠鸟》‎ ‎1、开学初,我们学习了课文《捅马蜂窝》,谁能为我们回忆下它讲了什么内容。‎ ‎2、冯骥才既是作家,又是一个画家。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好象是一幅美丽的画。他也曾经养过鸟,那他和鸟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冯老先生那如诗如画的文章中去,进一步了解珍珠鸟。‎ ‎3、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品读课文1、2自然段,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 ‎1、 教师:朋友送给了作者一对珍珠鸟,他给鸟儿们安了一个家。‎ ‎2、 出示图片:垂蔓蒙盖下的鸟笼。正音“蔓”。‎ 教师:瞧,这就是那对珍珠鸟的家,如果你就是那对小鸟,你想给自己的家起个什么名字呢?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1、2小节,然后来说说你起的名字,并说说理由。‎ ‎3、 交流“给家起名字”,说说为什么起这个名字。‎ ‎4、 教师:从作者为这对珍珠鸟安了一个温暖、舒适、安全的家,你体会到什么?‎ ‎(作者对这对珍珠鸟的喜爱)‎ ‎5、 朗读1、2小节。‎ 让我们带着作者的这份喜爱之情,一起读读1、2小节。‎ 三、品读第三自然段,感受珍珠鸟的可爱及作者对它的喜爱。‎ ‎1、 教师:三个月过去了,那绿蔓愈发繁茂了,突然有一天……‎ 听录音(鸟叫声)‎ 我猜想,是他们有了雏儿,想看看那小家伙吗?‎ ‎2、 学生自由第三小节,到课文中去看看那小家伙吧!‎ ‎3、 教师:你看到那小家伙了吗?它长什么样儿?‎ ‎4、 学生交流读出课文中描写小珍珠鸟的句子。‎ ‎5、 教师:想看看这个小家伙的图片吗?‎ 出示图片:小珍珠鸟 谁来跟它打个招呼?‎ 学生:嗨,小家伙,你好!‎ 学生:嗨,你好!可爱的小珍珠鸟!‎ 你觉得这个小家伙怎么样?(可爱,美丽)‎ 这么美丽、可爱的小家伙,你们喜欢吗?谁来把这句话读好了?指导读好句子。‎ ‎6、 指导朗读第三小节。‎ 作者跟我们一样,也是满心欢喜,带着这种感情齐读第三小节。‎ ‎7、作者多喜欢这只珍珠鸟呀,他多次称它为“小家伙”,找找这些句子,读一读。‎ ‎8、如果把“小家伙”改成“珍珠鸟”,读起来会有什么不同?自己试着读一读。‎ 小结: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就在一个个“小家伙”中表现出来了。‎ 四、品读4、5、6自然段,感受珍珠鸟对作者的信赖。‎ ‎1、 理解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作者的。‎ 教师:作者喜爱这只小家伙,那这珍珠鸟又是怎样逐步信赖作者的呢?读读课文4-6节,找一找小家伙活动的句子。‎ ‎(1)出示: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 A、理解“神气十足”‎ ‎ “神气十足”是个什么样子?能做个姿势给大伙儿看看吗?珍珠鸟在神气十足地做什么?谁能把珍珠鸟神气十足的样子读出来。‎ B、引读:起先——随后——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C、感悟三个“一会儿”的作用 ‎ 去掉三个“一会儿”有什么不同?‎ ‎ (三个“一会儿”说明珍珠鸟活动多,表现了它的调皮、神气十足,朗读时在三个“一会儿”之后稍作停留,感受珍珠鸟的活泼。)‎ D、理解运用:珍珠鸟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想象一下,一会儿它又去做什么了呢?‎ E、结合图片引读。‎ ‎(2)过渡:珍珠鸟的活动,我都不管它,所以——出示:渐渐地它胆子大了,竟然落到了我的小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后来,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红嘴,“嗒嗒”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A、想象说话:珍珠鸟像是一个调皮的小孩子,一步一步接近我,试探我的反映,它的每一个动作背后,都隐含着自己的想法。‎ B、在朝夕相处中,珍珠鸟对作者逐步信赖,那它的活动发生了什么变化?‎ C、小鸟对作者是越来越信赖,而冯骥才也同样十分喜爱珍珠鸟,你从句子的哪个词语中看出。‎ ‎(“抚一抚”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D、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竟然”“居然”‎ E、引读:在作者的悉心照顾和真诚关心下,珍珠鸟放心大胆地、一步步地接近作者、信赖作者,甚至和作者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白天——傍晚——‎ ‎2、理解信赖所创造出的美好境界。‎ 过渡:直到父母的再三呼唤中,小家伙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可见他越来越信赖我。‎ 出示: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不一会儿,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它睡得好熟哇!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 当你看到这幅温馨的画面时,有什么感受?‎ 指导朗读。‎ 小家伙睡得这么熟,它的梦一定也很美很美。‎ 五、总结课文,理解“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出示: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2、变换语气朗读。‎ ‎3、理解信赖。‎ 大家对信赖有了自己的理解,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想象说话:信赖,就给珍珠鸟___________。‎ ‎4、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在生活中,我们其实上演过很多温馨的画面。你和哪些小动物建立过亲密的情感,说说你和小动物之间的故事。‎ ‎  板书设计:       ‎ ‎   珍珠鸟 信赖 我 创造美好境界 ‎ ‎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5课 《搭石》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搭石在农村是司空见惯,而现在的孩子大多却是见所未见,缺少农村生活体验,要领会文中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家乡的小路,联结乡亲美好的情感,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更要让学生透过朴实的文字感受乡村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山里的人朴实、善良的人性之美。    ‎ ‎【设计理念】‎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综观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实验教材,新增了许多图文并茂,极富人文性的精美短文,编者的用意不言而喻,就是要让教师作为孩子“学习的引领者”,引导孩子去“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自主,富有想象力的学习舞台,让孩子用他的眼睛看世界,让孩子按他的理解来感知课文,用他的方式来展示学习收获,孩子必将还你一片湛蓝的天空。本案例的设计,旨在以孩子最感兴趣的学习视角──“寻找美的风景”为“教学触发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情景创设和教师的语言渲染,让孩子在感受“搭石”这一生活中的寻常事物所蕴含的不寻常的美的同时,受到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自治区、猎物、尊敬、恩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4、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谦让、尊老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农民诗人,他叫刘章,虽然他离开农村几十年了,但他还是非常怀念农村,怀念农村搭石那一幕幕情景,今天就让我们和刘章爷爷走进搭石这一课。请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题目,搭石要写得稳稳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质疑:面对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3)、思考同学们刚提出的问题,找到关键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检查反馈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 汛期 谴责 懒惰 间隔 ‎ 俗语 平衡 伏身 联结 ‎ 山洪暴发 溪水猛涨 脱鞋挽裤 ‎ 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 强调“衡”字的书写 ‎2)出示:山洪暴发   溪水猛涨 ‎①指名读。②读着这两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A、我仿佛看到了洪水很大。——哪个字让你有很大的感觉?(暴)B、仿佛看到溪水长得很快、很高。——哪个字让你有很快的感觉?(猛)‎ 同学们,真能干!能用读词语抓关键字想象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出示:给间隔、谴责找近义词 间隔:距离(旁边板演) 谴责:责备 对,给词语找近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3、交流:什么是搭石?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 ”‎ 山洪过后,人们出工要——生:脱鞋挽裤 收工要——生:脱鞋挽裤 赶集要——生:脱鞋挽裤 访友也要——生:脱鞋挽裤 来来去去都要——生:脱鞋挽裤 一次又一次地脱鞋挽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麻烦、不便、辛苦)天气变凉了呢?(难受)‎ 过渡:所以在作者眼中,不起眼、灰溜溜的搭石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第二自然段作者的感受)。其实,课文中有许多地方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让我们找出来体会体会。‎ 三、合作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寻找“美”‎ 小组合作学习:默读2、3自然段,潜入到字里行间,去细细体会这两个段落有哪些美?说给组员听 交流:‎ ‎1、“上了点年岁的人……”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无论怎样急着赶路”,他会遇到哪些急事?(上班、看亲戚、送友人、下田干活……)‎ 所有这些事情都可能碰到,但是——生读句子: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 请问你这位上了年纪的人,这时,你为什么这样做呀?‎ 当老人发现了不平稳的搭石,他想(            ) ,当老人摆好了搭石,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满意离开时,他想(                )。‎ ‎(想到:赶集的青年、抱着孩子的妇女、放学回家的孩子、腿脚不便的老人)‎ ‎(我担心搭石踩得不平稳,乡亲们会跌进水里的!)‎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生齐读句子 小结:只有这种善良、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关心别人的人才会有这种举动。(板书善良 关心)‎ ‎2、“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 交流:我从“早早摆放好”想到家乡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搭石,人们非常勤劳。(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我从“谴责”、“懒惰”想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搭石,如果没有就会被人谴责,也看出人们非常勤劳,厌恶懒惰。(请用朗读表达你的感受。)(板书:勤劳)‎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想象画面,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绰:A. 〔~号〕外号,B.宽裕;富裕C.形容姿态柔美 (水中倒映出的人影,非常柔美。)‎ 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2)“协调有序”,情境理解“协调有序”。‎ 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指名回答)‎ 你们说的真好,我们也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好吗?(分组扮演前面的 后面的……)咱们和着读一读好吗?这是一行人在走搭石呢,让我们先来走一走吧。家乡的人们,你们有什么要提醒他们的吗?“紧走搭石慢走桥”‎ 现在我们在哪里了?(搭石上)搭石不好走啊,走不好会掉进水里的,有信心走好吗?(有)那我们就开始吧!‎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的协调有序!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语速渐快)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语速再快)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生:轻快的音乐!像——生:轻快的音乐!‎ 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女生走在前面,男生走在后面。‎ 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语速渐快)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语速再快)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 ‎ 没有人踩脚,没人落入水中,有人在指挥吗?(没有),没有人指挥,又那么默契,这样配合适当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联系上下文,情境理解词语。‎ 一行人踩着踏踏的音乐,协调有序地走在搭石上,水光人影两相和,如诗如画。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 在我们看来多么普通的生活场景,刘章爷爷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美呢?(仔细观察、生动描写) 我们也要养成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3)全班朗读。清晨,晨雾还没有散去,勤劳的人们早早地出工了,请读。傍晚,夕阳洒下了最后一缕光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来了,虽然很疲惫,但脚步仍是那轻快的踏踏,请再读。‎ 示句子: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齐读)‎ 这看得见的画面“美”和看不见的心灵“美”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课堂小结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文中还有美,我们下节课继续寻找。‎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课下搜集有关“美”的图片,一起交流并写写自己发现的平凡事物中的美。‎ 第6课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负荆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读完课文后,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质。回顾本节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对于原文,有感情的朗读训练,抓得也不够扎实。过多地指导学生角色表演,也有些耽误了有效的读书。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重难点指拨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 ‎【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 ‎【教学准备】‎ 课件、《史记》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畅谈名著,揭示课题 ‎1.师生互动 ‎(1)同学们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看过不少书吧!谁能说说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2)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 ‎(3)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 ‎(4)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个故事《将相和》。‎ ‎ 2.课题质疑。‎ ‎ 3.介绍背景 ‎【设计理念】:课前谈话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打开学生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敢于质疑的问题。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 ‎2.根据课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设计理念】:让学生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三、再读课文,找准切入点。‎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请画出课文中描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的段落。‎ ‎2.出示:第16小节:“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3.谈谈体会。‎ ‎4.理解: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能耐、爬 ‎5.指导朗读。‎ ‎【设计理念】:找准学习切入点,起到上串下连的效果,为研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作好铺垫。‎ 四、细读课文,感悟形象 过渡:蔺相如到底有没有能耐,是不是只靠一张嘴就能当上卿呢?我们一起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 ‎2.请同学们自由读,用“~~~~”和“——”分别划出描写人物语言、为行的句子,并在句子旁白2自己的体会。‎ ‎3.讨论、交流、整理 ‎(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2)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3)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4)语言: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a.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理解“理直气壮”,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b.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说说你的观点。‎ ‎(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5)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课文学到这里,蔺相如是不是像廉颇说的那样没有能耐?只是动动嘴皮子而已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蔺相如不是廉颇说的那样没有能耐,他在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出使秦国的,蔺相如不畏强暴,凭着他的机智勇敢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生2:蔺相如与秦王的较量可以说是没有硝烟的战斗,没有大智大勇,没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是做不到的。并不是廉颇说的那样“只靠一张嘴”。‎ ‎……‎ 师:是呀!蔺相如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他是以自己的生命来逼迫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巧妙地要回和氏璧,做到了完璧归赵。蔺相如也堪称猛将。你们说仅凭一张嘴能做到吗?蔺相如虽然没有持刀作战,但事实他唇枪舌战,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 ‎5.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设计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体现学生个性化朗读。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五、总结写法 ‎1.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抓住人物言行进行重点词句研读,品析人物的形象。‎ ‎【设计理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放手自学“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作好铺垫。‎ 六、课外阅读,丰富积累 课外阅读《田忌赛马》和《禅让的故事》。‎ ‎【设计理念】:丰富积累,激发阅读兴趣。‎ 第7课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节选自美国作家罗伯特•E•威尔斯的《妙想科学》中的一篇,译者是于姝。课文从慢到快,利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人、鸵鸟、猎豹、游隼、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的速度,让人们在比较中获得科学知识。‎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冠”,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猎豹、冠军、俯冲、浩瀚”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3、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课前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师出示奔跑中的猎豹的照片,先让学生猜是什么动物,它每小时的速度是多少?(生纷纷举手回答,师:猎豹奔跑的瞬时速度可达到一百一十千米每小时,学生哗然。)[‎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同学们看了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快多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3)思考同学们刚提出的问题,找到关键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检查反馈,指名生读。重点指导多音字:冠、喷;整体认读音节:赤、置;“枚”字右边的写法。‎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 ‎1、默读课文,简要地说一说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2、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老师、同学听。‎ ‎3、生讨论交流,指导分段,概括每一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作者按运动速度从慢到快对比列举了人、鸵鸟、猎豹、游隼。‎ 第二部分(第5-9自然段):作者按运动速度从慢到快对比列举了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结尾指出宇宙中速度最快的东西是光。‎ 四、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题目。‎ 五、作业设计:‎ 练习有感情地读文。抄写生词3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 课文列举了哪些事物的运动速度?‎ ‎ 二、细读文本,研读速度 ‎1、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指出猎豹和鸵鸟跑的速度比人快得多。重点读出“一点儿赢的希望也没有了”的语气。‎ ‎2.师出示问题:找出2—8自然段中所讲的事物,以及它们的速度,用横线在课本里划出来,并进行比较。‎ ‎3.四人一小组进行学习、讨论、交流,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4.汇报交流。‎ ‎ A、师用课件分别出示人、鸵鸟、猎豹、游隼、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的图片,指名生答出速度:人:二十四千米每小时;鸵鸟:七十二千米每小时;猎豹:一百一十千米每小时;游隼:三百二十千米每小时;声音:一千零五十千米每小时;喷气式飞机:声速的数倍;火箭:四万千米每小时;流星体:二十五万千米每小时;光:三十万千米每秒。‎ ‎(师指出:为了把各种事物的速度说具体,课文中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B、2—8每个自然段中是怎样讲出一种事物比另一种事物快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教师相机指导,错的及时纠正。‎ C、把以上几种事物按运动速度的快慢排序,标上数字。(1、光;2、流星体;3、火箭;4、喷气式飞机;5、声音;6、游隼;7、猎豹;8、鸵鸟;9、人)‎ ‎5.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师指出读时要把数字重读,读得流利,读得明白。‎ ‎6.全班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抓住“难以置信”和“轻易”两个词进行理解,突出光的速度快。‎ 三、关注写法,总结拓展 师:本文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列数字、作比较。使用列数字的好处是:准确具体,有说服力;使用作比较的好处是:鲜明、突出论点)‎ ‎2、这篇科普文章让我们懂得在宇宙中,光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 四、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使用列数字、作比较的写法的句子。‎ ‎2、课后找一找相关的科普书籍读一读。‎ 板书设计 ‎ ‎7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速度按从快到慢排列:‎ 光—流星体—火箭—喷气式飞机—声音—游隼—猎豹—鸵鸟—人 教学反思 首先,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各种事物变成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既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有效地调动了他们情感的参与,直观形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透彻,体验也更深刻。‎ 其次,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享有充分地阅读自主权和选择权,经历一个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习得的过程。‎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8课 《猎人海力布》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⒈自主认识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酬谢”、“再三”等的词义并积累。‎ ‎⒉从海力布选择宝物、面对灾难时的具体行为与语言,体会他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品质,在体会人物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⒊能根据板书以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练习简要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及其感染力。‎ ‎【教学重点、难点】‎ ‎⒈学习海力布选择宝物、面对灾难时的语言,体会他热心助人、舍己为人。‎ ‎⒉简要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昨天大家预习了25课<<猎人海力布>>,你喜欢这个故事吗?‎ ‎⒉交流。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故事人物等方面来交流。‎ ‎⒊板书课题,齐读。‎ ‎[说明:课文是一则民间故事,通过预习反馈,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这样既起到检查的效果,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⒈预习了课文,我们知道猎人海力布最后变成了一块石头,请大家再次默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思考:海力布为什么会变成石头?‎ ‎⒉同学交流。老师引导学生把故事内容按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通顺。‎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板书:射老鹰,救白蛇,得宝石;‎ 听鸟语,救乡亲,变硬石。‎ ‎[说明:熟悉课文内容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学生可在思考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老师顺势引导学生从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完善学生的表达,提升学生的语言质量,即在思维训练的基础上提升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 三、重点研读,体会海力布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㈠学习“得宝石”部分 ,从海力布选择宝石,感受海力布热心助人的品质。 ‎ ‎⒈海力布救了小白蛇,小白蛇跟海力布说了些什么呢?海力布听后是怎么想的?自读3-6节。 ‎ ‎⒉交流、随机理解、指导朗读。出示:‎ 小白蛇说:“敬爱的猎人,您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要报答您。我是龙王的女儿,您跟我去,我爸爸一定会重重地酬谢您。我爸爸的宝库里有许多珍宝,您要什么都可以。如果您都不喜欢,可以要我爸爸含在嘴里的那颗宝石。嘴里含着那颗宝石,就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 ‎⑴ 指名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酬谢”。‎ ‎(小白蛇说要把家里的珍宝、还有能听懂鸟语的宝石送给了海力布,表示自己的感恩之情,这种用礼物答谢别人的方式就叫——酬谢。)‎ ‎⑵ 指导朗读,读出感激之情。‎ ‎⑶ 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 ‎①师述:海力布并不在乎珍宝,当他听到小白蛇要送他一颗能听懂动物语言的宝石时,他想那太好了。“好”在 。‎ ‎②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2、7节内容说具体。‎ ‎⒊海力布还听小鸟说了什么? 出示:‎ 小白蛇说:“真的,但是动物说什么话,你只能自己知道。如果对别人说了,您就会变成一块僵硬的石头。”‎ 小白蛇再三叮嘱:“敬爱的猎人,您要记住,动物说的什么话,千万不要对别人说。如果说了,您马上会变成石头,永远不能复活了!”‎ ‎⑴ 读两个句子,了解使用宝石的条件。 ‎ ‎⑵ 初步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宝石具有神奇的功能,民间故事中往往都有这样神奇的宝物,但是使用的时候是有条件限制的。‎ ‎⑶ 引读,理解“再三叮嘱”, 感受条件的重要与苛刻及海力布可能面临的险情。‎ ‎[说明:理解词语是感受海力布品质的突破点。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小白蛇的话理解“酬谢”、“再三叮嘱”,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小白蛇的语言所蕴含的深情厚谊中,根据海力布作出的选择,体会海力布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㈡学习“变石头”部分 ,研读海力布面对灾难时的语言,体会他舍己为人的品质。‎ ‎⒈‎ 海力布得到了宝石,有了宝石以后,他分给大家的猎物就更多了,但是有一天他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引读,出示: ‎ ‎“咱们赶快飞到别处去吧!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不知道要淹死多少人呢!”‎ ‎⒉海力布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他是如何跟乡亲们说的。‎ ‎⒊交流、理解、指导朗读。出示:‎ 他急忙跑回来对大家说:“咱们赶快搬到别处去吧!这个地方不能住了!” ‎ 海力布急得掉下眼泪说:“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晚就来不及了!”‎ 海力布镇定地对大家说:“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大 地。你们看,鸟都飞走了。”‎ 指名读,说说海力布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交流,板书:着急 焦急 镇定 ‎⑵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句子,体会海力布产生不同的心情原因。‎ ‎①引读:消息令人震惊,大山要-----,大地要------,不知道要-- !听了消息后海力布也大吃一惊,难怪他要急忙对大家说:“------------!”‎ ‎②当时情况十分紧急,乡亲们不相信,从“急得掉下了眼泪、发誓、恳求”中感受他 “焦急”的心情。 ‎ ‎③学习与老人的对话,揣摩海力布的想法,体会海力布的舍己为人。‎ 师述:海力布焦急万分,可乡亲们就是不相信,有个老人对海力布说:“海力布,你是我们的好邻居,我们知道你从来不说谎话。可是今天你让我们搬家,你总得说清楚哇。咱们在这山下住了好几代啦,老老小小这么多人,搬家可不容易呀!”‎ 出示填空,展开想象:面对乡亲的问题,海力布想:说清楚吧,_________;不说清楚吧,_________,生死关头,海力布毅然决定____________,就镇定地对大家说:“____ ___。”‎ ‎⑶分角色朗读9—10小节 ‎⒋当时,海力布是怎么原原本本的告诉乡亲们呢?请你根据板书上的提示,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个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 ‎⑴指导复述,一是说出宝石的来历;二是说出宝石的作用和使用条件;三是说出搬走的原因。‎ ‎⑵自由准备,指名复述。‎ ‎⒌引读第11节,感受人们对海力布的怀念、尊敬。‎ ‎[说明:朗读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而且能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语言背后的情感。此环节中学生的读,体现理解到感悟的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海力布的语言揣摩心情的变化,从他矛盾的心情变化,感受他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品质;通过朗读乡亲们最后的表现,感受人们对海力布的深刻怀念与尊敬。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简要复述课文,复述要给学生铺设台阶,在帮助理清故事起因、经过、结果三个要素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表达中的关键信息(可结合板书)以及规范的转述,简要地复述。]‎ 四、总结拓展 ‎1、大家被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品质而感动,被故事曲折的情节所吸引。《猎人海力布》这个民间故事,在内蒙古自治区广为人知,流传千年。‎ ‎2、介绍民间故事:《白蛇传》、《牛郎与织女》、《梁山泊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这些都是民间故事。 它们都有一个特点,语言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人物都具有超人的力量。选择其中一个读一读,写一写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说明:民间故事的特点是情节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人物极富感染力,在民间广为流传,体现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学生收集民间故事,复述民间故事,既是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更是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提升学生人文精神有效途径。]‎ 板书设计 ‎              猎人海力布              救龙女得宝石              获信息劝乡亲 热心助人,舍己为人              救乡亲变石头 第9课 《牛郎织女(一)》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牛郎织女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家族统治的揭露和抨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 ‎1.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呢?‎ 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咱们学过他的作品吗?(《陶罐和铁罐》《爬山虎的脚》)‎ 三、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请选择自身最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学生汇报。‎ 课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局部:‎ 第一局部(开头到“那该多好呢”):牛郎的身世,他精心养牛,和牛建立了亲密关系。‎ 第二局部(“一年一年过去”到“这就算安了个家”):讲哥嫂只给了牛郎老牛破车便把他赶出家门。‎ 第三局部(“一天晚上”到“牛郎高兴地回答”):老牛说了话,告诉牛郎将有仙女成为他的妻子。‎ 第四局部(“第二天黄昏时候”到结束):牛郎巧遇仙女,二人结为夫妻。‎ ‎3.再读课文,提出想想解决的问题。‎ 学生甲:牛郎是怎样的小朋友?‎ 学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学生丙: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丁: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四、请同学们围绕着自身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1、牛郎是个怎样的小朋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1)学生甲:牛郎从小无父无母,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对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2)学生乙:他的童年没有乐趣,哥哥嫂子无以复加地让小牛郎天天干活,放牛。这个年龄应该无忧无虑地上学,而他却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 ‎(3)学生丙:我认为牛郎的生活还是有乐趣的,他的乐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过“两个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说明哥嫂待他不好。‎ ‎(4)学生丁:牛郎的童年是与牛在一起的。通过他对牛照看得那样周到,简直就是把它当作人来看待的,说明牛郎是个心地善良的小朋友。他对牛很好,无论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让牛吃好的、住好的、过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说明他是勤劳的小朋友。‎ ‎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1)学生甲:长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干活却更多、更重、更累了。‎ ‎(2)学生乙:哥嫂怕他分遗产,于是不给他分文,把他赶出了家。牛郎勇敢地离开了家,开始寻找自身新的生活。 (3)学生丙:牛郎自身的新生活是靠每天辛勤的劳动得来的,从无到有,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苦。‎ ‎(4)老师追问:他会受哪些苦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 ‎(5)学生丁: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这头牛,是他们一起的努力劳动,才有了一间茅屋,一块地,才会安了家。 (6)老师追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1)学生甲:老牛向他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 ‎(2)学生乙: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织女,也是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固。文中写道“姑娘听他说,听得出了神,又同情地,又顾惜地,就把自身的情形完全告诉他了。”织女听出了神,同情牛郎凄惨的遭遇,是牛郎勇敢离开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劳动发明美好生活的品质打动了织女的心,对他发生了倾慕之心。‎ ‎(3)学生丙:织女是王母娘娘身边织锦最好的外孙女,王母娘娘只让她们干活,织女厌倦了这种生活,她勇敢地解脱了受压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五、你喜欢他们吗?请你选择自身喜欢的局部读一读。‎ 六、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敢于追求新生活,劳动才干发明新幸福的生活。) 板书设计 ‎ 9. 牛郎织女(一)‎ ‎ 勤劳发明 勇敢追求 第10课 《牛郎织女(二)》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有关词语造句。‎ ‎3.观察夜晚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星、织女星,将观察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复述《牛郎织女(一)》的主要内容。‎ 牛郎织女后来的生活怎样了呢?(揭题)‎ 二、初读指导:‎ ‎1、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说说各个自然段主要内容。‎ ‎4、检查自读情况:‎ A.朗读生字,正音。‎ B.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C.说说各个自然段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2、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牛郎织女日子过得挺美满。(男耕女织、辛勤劳动、生儿育女------)‎ ‎3、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4、思考本段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四、学习第二段:‎ ‎1、一天,牛郎去喂牛,发生了什么事?‎ 老牛又讲了什么话?‎ 老牛讲话时的神情怎样?‎ 有感情地朗读老牛的话。‎ 老牛死了,牛郎和织女心情怎样? ‎ 小结:‎ 善解人意的老牛离开了牛郎,分手前还留下了把我的皮剥下来留着,碰到紧急的事,你就披上我的皮------的话语,也给下文牛郎披上牛皮追织女打下了伏笔。‎ 五、学习第三段:‎ ‎1、牛郎织女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但织女有时也会发愁,为什么?‎ ‎2、王母娘娘知道织女下嫁人间有何表现?‎ ‎3、默读第35自然段,划出描写王母娘娘神态的句子。‎ 王母娘娘更是气得暴跳如雷,发誓要把织女抓回天庭,严厉惩罚。‎ 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干活,便带领天兵天将闯进牛郎家里,来抓织女。‎ 王母娘娘狠狠一推,两个孩子跌倒在地。王母娘娘拽着织女,一起飞向天空。‎ 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霎时间,牛郎的面前出现一条天河。‎ ‎4、通过王母娘娘的举动,可以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 ‎5、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读出对不讲骨肉亲情、心狠手辣的专制者的憎恨之情。‎ ‎6、默读第3-5自然段,划出描写牛郎与织女的句子。‎ A、织女一边------一边------朗读体会织女不愿离开人间,不愿与亲人分离的痛苦情感。‎ B、牛郎-------赶紧------一出屋门就------朗读体会牛郎的心急如焚。‎ ‎7、有感情地朗读3-5自然段。‎ ‎8、第三段讲了几层意思?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小标题。‎ A、知道下落,发誓抓回。‎ B、闯入家里,抓走织女。‎ C、心急如焚,携子追赶。‎ ‎9、根据小标题说说这段课文的内容。‎ 六、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6、7自然段,思考这两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想象:牛郎织女隔着天河相望,他们会想些什么呢?七月初七在鹊桥相会时又会说些什么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课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七、总结课文:‎ ‎1、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按照男耕女织,日子美满老牛诀别,忍痛剥皮王母知情,发誓追回闯入家里,抓走织女心急如焚,携子追赶划出天河,牛郎被拦隔河相望,化作星辰喜鹊搭桥,一年一见的顺序复述课文。‎ 八、布置作业:‎ ‎1、造句:‎ 心急如焚 霎时间 ‎2、观察夏夜的星空,找出天河、牵牛星、织女星,将观察的结果写下来。‎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11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示儿》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的,是绝笔,也是遗嘱。全诗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这首诗,作为一首绝笔,无愧诗人创作的一生;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表现诗人深厚真诚的爱国之情。五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古诗内容。能够了解诗歌表达出作者的爱国感情。但是,孩子们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走近作者。感受诗中深刻的内涵,使其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呜,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知识的拓展,以情击情,引领学生在“动情感悟”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欣赏水平。‎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祭”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3、入情入境,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好诗。(大屏幕出示:《示儿》)‎ ‎2.朗读指导 ‎(1)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教师点评)‎ ‎(3)齐读古诗(古诗不仅要读准、读响亮,而且还要读出韵味)‎ ‎(4)学生“/”画节奏读 ‎(5)(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这首诗了)‎ 教师范读,学生再齐读。‎ ‎3.同学们,你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陆游)‎ ‎ 有谁了解陆游? ‎ ‎4.简介作者:(课件展示)‎ 谁知道“示儿”的意思?(示儿:给儿子们看)‎ 过渡:陆游要儿子看什么?自学古诗 二、自读古诗。‎ ‎1.学生自学古诗,出示学习要求。‎ ‎2.(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 ‎3.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那些内容。‎ ‎(1)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引导,同时指导朗读。‎ 元:同“原”,本来 但:只。 九州同:祖国统一。‎ 诗句: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动悲伤 ‎(2).本来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可宋朝当权者昏庸无能,金兵入侵,宋军节节败退,陆游一心想杀敌报国,他激情高诵:“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何等的壮怀激烈!但像陆游、岳飞这等有才之人却遭排挤,祖国大好江山落入金兵之手,你明白了陆游的“悲”从何而来了吗?‎ 学生:我知道诗人悲伤祖国没有统一,‎ 陆游悲伤大好江山落入了金兵之手,‎ 诗人悲伤不见九洲同 ‎(板书:悲伤——不见九洲同)‎ ‎(3).教师:陆游悲呀,悲伤祖国没有统一,在他生命垂危时都不忘嘱咐儿子,‎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大屏幕出示诗句)‎ 这句你读懂了什么?‎ 王师:朝廷的军队。‎ 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家祭:对祖先的祭祀。‎ 指导学习生字“祭”‎ 乃翁:你的父亲。‎ 诗句:朝廷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祀祖先时不要忘了告诉你的父亲 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他最牵挂的是祖国的统一,最渴望平定中原)‎ 教师:对,他多么渴望能有北定中原日。‎ ‎(板书:渴望——北定中原日)‎ ‎(4)这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板书:爱国之情)‎ 教师:是的,陆游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的是祖国的统一,明知“死后万事空”却还是坚信“王师”能“北定中原”。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又是何等的悲愤!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指名读 ‎ 教师:是呵!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却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却只嘱咐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消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孩子们,读 指名读、齐读 ‎ ⑤有谁能试着背诵这首诗?(学生背诵)‎ 三.课外延伸。‎ ‎(1).教师: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 ‎①.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 ‎②.(课件展示)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 ‎③.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你的子孙虽然见到了统一的国家,但是这国家是由元兵统一的,怎么能在家祭的时候告诉你呢?)‎ ‎(2).教师:同学们,由于南宋当权者的昏庸,使得国破家亡,要想国富民强,我们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再次来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 ‎(3).配乐朗读。‎ 四、作业布置 ‎1.默写《示儿》。(课堂完成)‎ ‎2.积累陆游的古诗。(课外积累)‎ 五、板书设计 悲伤——不见九州同 ‎ ‎ ‎ 爱国之情 ‎ 渴望——北定中原日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理念】‎ ‎ 1、语文课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途径之一就是整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对教与学方式的整合,在整合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最大程度的提升。‎ ‎ 2、语文课堂中,预设与生成应该实现最高程度的统一。预设不充分的课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课堂。充分的预设能为生成提供宽广的平台与深厚的知识背景,即时的生成能为预设增添灵动的色彩和跳跃的节奏。‎ ‎ 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启发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及诗中蕴含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2、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陆游的哪首诗?谁来背给大家听?‎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前,陆游苦苦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写了一首诗(板书:题临安邸),能帮我们找到答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题临安邸》,从中去寻找答案。‎ ‎4、来,读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学生字,熟读诗文。‎ ‎ 现在,我们来做个热身运动。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学习要求:1、自学“邸、熏、杭、汴、”四个生字,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自己反复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去自学,学完后再跟同桌交流。‎ ‎(一)学生自主学习。‎ ‎(二)检查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情况。‎ 看样子大家都学得差不多了,现在我来考考你们。(课件出示“邸、熏、杭、汴四个生字)响亮地喊出它们名字!‎ ‎① 学生齐读。‎ ‎② 个别汇报。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学生讲解字结构、意思、组词、书写时注意、形近字。)‎ ‎③ 全班齐读。‎ ‎2、检查朗读诗句情况。‎ 你们真厉害,轻而易举就扫除了这四个拦路虎。接下来,我要 看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正确?(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 三、借助资料,理解诗意。‎ 我们已经能够将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了,可是,要想把它读出感情来还得下番苦功。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学习要求:a、借助资料,自主学习理解“休、醉、直、作”等词语的意思。b、结合注释,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小组同学相互交流。)‎ ‎(一)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检查。‎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学习。‎ ‎(二)小组交流自学情况,相互检查、补充。‎ 学完后,小组内交流。‎ ‎(三)检查学习交流情况。‎ 现在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 ‎1、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其它组补充。‎ ‎2、每位同学自己试着串说整首诗的意思。‎ ‎3、指名完整地说诗意。‎ 四、品读诗句,悟情悟境。‎ 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理解了诗意。可是要想读出感情,这 还不够,我们还得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及它的写作背景。我们先来看看它的作者。谁来介绍一下这首诗的作者?‎ ‎(一)了解作者林升。‎ 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林升。教师相机补充。(你介绍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二)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1、学生介绍。(预习真充分,给我们介绍了南宋、北宋的相关资料;看得真深远。)‎ ‎2、(课件出示遗民战乱图和权贵寻欢作乐图)学生观察,‎ 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课件出示北宋和南宋版图)教师激情小结。北宋到南宋国土面积减少了一半,但南宋的统治者还在寻欢作乐。‎ ‎(四)品读诗句,悟情悟境。‎ 看到此情此景,你们的心情怎样?(愤怒、责问)让我们带着这种语气来朗读这首诗吧!‎ ‎1、学生齐读古诗。‎ 当时的南宋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干什么去了?‎ ‎(课件出示合作探究:讨论: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干什么去了?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自主学习思考。‎ ‎3、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4、小组汇报自学交流情况。‎ 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 ‎①“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天天如此,永远也醒不过来。)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生: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生:我仿佛看到了歌女们为他们演奏,舞女们为他们跳舞)学生想象说话,教师相机点拨:这是烂醉如泥的“醉”,这是纸醉金迷的“醉”,这是醉生梦死的“醉”。那一杯杯琼浆玉液,灌入一个个酒囊饭袋之中,倾倒在一具具行尸走肉的体内。引导有感情地诵读这一句。 ‎ ‎②‎ 在这帮酒囊饭袋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教师解说: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王朝的兴盛和一座都城的繁华。大家看——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遗民泪尽。锦绣河山就这样无情地断送在这批酒囊饭袋的手中。是啊,无论是昔日的汴州还是今天的杭州,那些权贵们还不都是朝朝寻欢、夜夜作乐吗?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 ‎③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 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 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休?”‎ 五、拓展,升华诗情。‎ ‎①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学生齐读《题临安邸》。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正因为他内心无比愤慨,所以他将心中的愤慨融入到这首诗内,题写在旅店的墙壁上,所以这首诗题目为题临安邸。‎ ‎②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你想说些什么?生:我想对他们说,该醒醒了,不然金兵就打过来了。‎ ‎(生:我想对他们说,快去把失去的领土收回来吧!‎ 生:我想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再醉生梦死了,也去看看老百姓在怎么过吧!‎ ‎……) ‎ ‎③师: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课件播放《满江红》)‎ 师: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 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权贵 醉生梦死 林升 忧国忧民 ‎《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 ‎《己亥杂诗》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小学阶段难得一见的政治诗,与平时我们教学的“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的诗不同,诗人采用“创景抒情”的方法——通过创设的意象来表现情感: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的内容从“清末的社会现状”到“复杂情感”再到“急切愿望”,对学生而言理解比较难。‎ ‎【设计理念】‎ 充分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抓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教学设计时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踏实训练,与小学高年段的阅读要求贯彻到教学中,始终实在地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是必然的催化剂和目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 ‎1.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 ‎2.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 ‎3.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  ‎ ‎(二)过程与方法   ‎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诗句1-2行表达的内容与表现的情感。(难点)‎ 诗句3-4行表现的情感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明题,知背景,营造学习氛围。‎ 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写。‎ 板书:己亥杂诗(师述:己,杂的字形)‎ 指名读课题,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释诗题。‎ 师述: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师配乐范读。‎ ‎【设计意图】由于本诗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而且平时缺少此积累。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并通过示范的朗读,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 读好诗句,自学质疑,整体把握诗的大意与情感。‎ ‎1、自由读诗,(1)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同研究。‎ ‎【设计意图】 从读顺诗句到借助注释与工具书,以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给与六年级学生自学自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是后面交流、汇报、质疑的基础。‎ ‎2、 指名读,评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3、 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相机解决以下内容:‎ A. 九州生气恃风雷:‎ ‎“生气”真的是指的中国“发脾气”吗?在这里用“生机勃勃的局面或者景象”这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环境。‎ B. 万马齐喑究可哀:万马哑了毕竟让人觉得悲哀。‎ C.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重抖擞”再次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 (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设计意图】 这一过程让学生们清楚地看到在自己的努力下能够初步理解该诗内容,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进行学习能力实践的最佳机会。‎ 引导交流的时候,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指导,不在自学能学懂的地方花费时间,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一步。教学过程中不着痕迹地渗透这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教师梳理归纳:通过自学,大家初步明白了诗句的意思,也都觉得对“万马齐喑”“风雷”这些词的理解有些模糊。我们就从这第一句开始,深入读书,共同学习。‎ ‎【设计意图】直接引入教学重难点的学习,将有限学习时间用在教学关键点的刀刃上。‎ 三、 情感入手,体会诗句的意思,再深入理解体会情感,读好诗句。‎ ‎(一)、 教学第一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读一读,透过字面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第二行诗)“万马齐喑”‎ A、结合注释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B、 一提到“万马”你想到的是什么词?(万马奔腾、万马齐鸣)那是何等热闹、壮观!而这“万马齐喑”呢?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 读这个词 C、这里龚自珍真说的是大清朝的马么?他指的又是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 联系上文“九州”知道说的是“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D、这“举国上下”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又是怎样的死气沉沉呢?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 (出示课件)‎ ‎(1)(图片1)英法联军打到家门口的时候,皇帝居然带老婆儿子、军机大臣、王公贵族,逃之夭夭。 读“万马齐喑”!‎ ‎(2)(图片2)这是大清朝的官员们。面对趾高气扬的列强,大气都不敢出。只顾得贪污腐败,剥削欺压人民! (图片3) 这是当年外国人拍摄中国烟民做成的明信片,东亚病夫的形象世界流传。 “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啊!‎ ‎(3)(图片4)百姓流离失所,田不能耕,商不能经,工不能作,哀号遍野的岂止十万百万千万啊! 这是当时官府的施粥场景,有这样一个母亲,因为贫病,儿刚死在怀中,可怜的母亲还在心中悲叫着:“儿且勿死,为娘今日趁一粥”,还“掩怀拭泪不敢哭”……‎ 看到这一切,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情绪:(悲哀、愤恨……)这万千情绪同样也翻滚在龚自珍的脑海,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 大家读读这行诗。‎ ‎【设计意图】此诗中的“万马齐喑” 既是全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又是关键点。这个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哀”‎ 是上文“九州生气恃风雷”的原因,也是下文“我劝天公重抖擞”的基础,抓住这个词,就是抓住了教学的重点。突破这个难点采用了多种方法:先从“万马齐喑”的字面意思入手,让学生从词语的对比中想象“万马齐喑”的场面,初步读出这个场景给人的感觉。接着联系上下文将理解引向深入,体会这里“万马齐喑”指的是全国上下死气沉沉的一番局面。再将“举国上下”这个空泛的概念,具化为“君、官、民……”几类人,通过补充富有冲击力的背景资料,使得文本的内涵丰富起来。同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时代,感受与激发情感。教学时不仅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实到位,而且生发了学生情感的震荡与共鸣。抓住语言训练的关键点、内容理解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扎实的、有层次地语言训练。‎ ‎(第一行诗)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变革的风雷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 ‎1、 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说。(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 ‎2、 刚才同学们说到“风雷”是巨大的社会变革,你希望这风雷涤去什么?炸醒什么?‎ ‎3、 他希望那如风雷一般强大、一般迅疾的变革啊!这满心期盼你能读出来吗?(读第一行诗)读!让这场变革来得更快些!读!让这场变革来的更猛烈些吧!读!‎ ‎(小结一二行诗)‎ 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么不感慨!合起来在读这两行诗。‎ 同学们与龚自珍一样有着深切的悲愤,满怀的激昂啊!放声读吧!‎ ‎(二)、教学第二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劝”愿望是那样的美好,而现实却又是那么可哀。那巨大的变革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啊!这“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局面再不改变,要亡国了啊!‎ 大家读读后一句。他劝谁?劝什么?怎样劝?(课件示图,说、读)‎ ‎1、这首诗写下后不到一年,英国的大炮首先轰开了国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硝烟让这个本已贫困的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读!‎ ‎2、 距离这首诗不过三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陆续签订了19个不平等的条约。 读!‎ ‎3、甲午海战败了,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危急了啊!再读!‎ 读全诗:师生共同诵读:师读第一句,生读第二句。‎ ‎【设计意图】‎ ‎1、学生能理解的地方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感知、感悟、借助充分地读体会感情。教学环节简明,符合情境情感的发展需要。‎ ‎2、从词的解释理解到诗文前两行的诵读、理解、感悟、体会……再到全诗两句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是是联系上下文学习方法的训练,也是处理教材第二个层次整体观念的体现。‎ 四、 诵全诗,明情感,感悟写作方法。‎ ‎1、 将整首诗完整的读读,龚自珍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你一定会有更深切的感受。(练习课件)‎ a)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带着这样的期盼,谁能来诵诵这首诗?全班诵读。‎ b) 读到这里,大家课前的问题解决了吗?‎ 同座之间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谁来说说这“风雷”指的是什么?这“万马齐喑”指的又是什么?‎ ‎2、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作者通过创造了“万马”“风雷”“天公”这样浩大的意象来表达。这样“创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课下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读龚自珍其他的诗或文,更真切的感受他的情。(拓展《己亥杂诗》第5首和第45首。)‎ ‎【设计意图】回到全诗的整体,带领学生整理和内化学习的内容,回顾课始时候的质疑,同时是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反馈。‎ 第12课 《中国少年说》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节选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运用象征的写法,介绍了少年同中国的关系,表达了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文章语言简练,含义丰富,韵律优美,值得一读。‎ ‎【教学目标】‎ ‎1.认识“泻、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9个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3.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课的写法。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承担着国家复兴的责任。清代末年,有一位非常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他就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写了一篇脍炙人口之作-----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用事实和道理告诉我们,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的少年充满了希望,少年的中国更加充满了希望。‎ 板书:少年中国说 ‎【设计意图:用充满感情的话导入课文,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作者、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 ‎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少年中国说》: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当时帝国主义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谰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三、读文识字。‎ 小组活动,合作探究 ‎1.大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字典等方式解决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句子,小组讨论解决。‎ ‎3.小组成员先自读课文,在完成以上练习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探讨。‎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整体感知。‎ ‎ 1.细读这篇课文,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含义。‎ ‎ 生总结、汇报:‎ ‎ 第一自然段:从小到大介绍中国少年的责任。‎ ‎ 第二自然段:歌颂少年中国的蓬勃生命力。‎ ‎ 第三自然段:抒发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 2.朗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这三个自然段?‎ 生总结、汇报:‎ 第一自然段要读出磅礴的气势;‎ 第二自然段要读出韵律美,让人感受中国少年的蓬勃生命力。‎ 第三自然段要读出作者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板书:磅礴的气势 蓬勃的生命力 赞美之情 ‎ 3.第一自然段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少年对国家的影响?‎ 生总结、汇报,师引导 层层深入: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 4.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用哪些事物来赞美中国少年?‎ 生总结、汇报,师引导 ‎ 红日 (黄)河 潜龙 乳虎 鹰隼 奇花 干将 ‎5.小组活动 重点阅读第二自然段,根据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生总结并汇报 ‎【设计意图: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学习,锻炼学生自学能力。】‎ 四、布置作业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二自然段的意思。‎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有助于夯实基础,并且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用“√”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lín( ) háng( ) zhāi( )‎ 鳞 惶 哉 ‎ líng( ) huáng( ) zāi( )‎ 二、读拼音,写词语。‎ ‎ 瀑布从悬崖上yí xiè( )而下,落入深渊,人站在崖边,胆战心惊,rú lǚ bó bīng( )。‎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出生,其道大光。 伏流,一泻汪洋。 临渊,鳞爪飞扬。 ‎ ‎ 啸谷,百兽震惶。 试翼,风尘翕张。‎ ‎【答案】‎ 一、lín huáng zāi 二、一泻 如履薄冰 三、红日 河出 潜龙 乳虎 鹰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本课的结构。‎ ‎2.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下列生字。‎ 板书:泻 潜 试 胎 皇 履 疆 ‎2.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用__________的方法介绍了少年与中国的关系。‎ 板书:层层深入 ‎【设计意图: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夯实基础。】‎ 二、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这个自然段采用了怎样的结构方式?‎ 师引导,生总结。‎ 这个自然段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第一句为总起句,起引领全段的作用,下面的部分围绕这句话进行阐述。‎ 板书:总分 总领全段 ‎②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师引导,生总结。‎ 这个自然段主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分别从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少年的责任。排比的修辞语气紧凑,感情强烈,有很强的感染力。‎ ‎③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少年和中国的关系?完成下列表格。‎ 少年 中国 ‎【设计意图: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自主学习,详细地研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 师总结: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和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作者运用排比的句式告诉我们,少年的责任非常重大,我们每个少年都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因为,国家的强大靠的是少年。‎ ‎ 2.朗读、感受第二自然段,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中国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①“红日初升……横有八荒”熟读背诵。 ‎ ‎②比喻的作用:“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乳虎”‎ 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如“干将”的锐利锋芒;(出示课件16)‎ ‎③“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纵”一“横”,显得气势不凡,一个顶天立地的东方巨人巍然屹立在地球之上。 ‎ 朗读要求:这是一段韵文,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感。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读出这种感觉。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思考:这些是静态描写还是动态描写?作者这样比有什么用意?‎ 生读课文,并总结、汇报 师:我们在总结过程中发现,这些事物都是动态描写,都充满着生命力。作者用这些充满生命力的事物来比少年中国,就是告诉我们,少年中国就是最具有生命力,最有发展前途的。‎ ‎ ④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句子承载的思想感情。‎ ‎ 生总结,汇报: ‎ 这段是抒情段,作者用两个感叹句,再次重申了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密切的关系以及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本文第二自然段非常有韵味、有内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能加深理解。】‎ 三、小结 作者把封建的古老中国和理想的少年中国进行鲜明的对比,热情歌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批评消极保守思想,鼓励人们肩负责任,发奋图强。本文表现出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并且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 总分—总领全段 少年中国说 磅礴的气势 蓬勃的生命力 赞美之情 ‎ 动词:泻 潜 渊 胎 履 纵——层层深入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选字组词,在所选的字的下面打√。‎ 鱼(鳞 麟) (潜 替)水 (胎 肽)儿 (从 纵)横 二、选出下列字词的正确意思。‎ 故( )A因此 B顾念 C故事 翕张( )A张开 B闭合 C一张一合 履( )A踩、踏 B职务 C履约 三、按原文填空。‎ ‎( )初升,其道大光。( )出伏流,一泻汪洋。( )腾渊,鳞爪飞扬。( )啸谷,百兽震惶。( )试翼,风尘翕张。( )初胎,矞矞皇皇。( ),有作其芒。( )戴其苍,( )履其黄。纵有千古,( )。前途似海,( )。‎ 四、作者分别把中国的少年比作了什么?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鳞 潜 胎 纵 二、A B A 三、红日 河 潜龙 乳虎 鹰隼 奇花 干将 天 地 横有八荒 来日方长 四、作者把中国的少年比作了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作者把中国少年比作这些富有生命力的事物,点明中国少年强大的生命力,点明中国前途无量。‎ ‎【教学反思】‎ ‎1.这篇文章和现代文有区别,有些字很生僻,大部分句子不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因此学生在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朗读,通过让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效果。‎ ‎2.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方式来理解句子的含义,从而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我还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朗读中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美中不足的是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对“干将发硎”“奇花初胎”等一带而过,很多同学对这些内容死记硬背,没有达到真正的理解。在今后的过程中,对于一些难懂的词语,我一定会用多种方法解决,不能留给学生一点儿疑问。‎ 备课素材 ‎【作者介绍】‎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干将:(gān jiāng)是古代传说的一把剑,十大名剑之一。干将、莫邪是干将、莫邪铸的两把剑。干将是雄剑,莫邪是雌剑。‎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603名举人联名上书朝廷、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 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戊戌变法 ‎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读拼音,写词语。‎ 这条大河yí xiè qiān lǐ( ),气势非常宏伟。‎ 二、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课文整体梳理。‎ 这篇课文首先强调了少年的________,告诉我们,国家的强大要靠少年的强大,紧接着,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奇花、干将发硎等做比,告诉我们中国少年前途无量,少年中国前途无量。‎ 四、重点段落品析。‎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 A排比 B比喻 C拟人 ‎2.第一自然段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构方式。中心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列举了这些事物,想告诉我们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创新大拓展 五、作为当代少年,你觉得你有什么责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一泻千里 ‎ 二、1.鹰隼展翅试飞,掀起狂风,飞沙走石。‎ ‎ 2.宝剑从磨刀石上磨,发出耀眼的光芒。‎ 三、责任 红日 河出伏流 潜龙 乳虎 鹰隼 ‎ 四、1.A 2.总分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3.作者列举这些事物,想告诉我们,我们中国的少年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中国也像少年一样前途无量。‎ 五、示例:作为当代少年,我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非常重大。祖国富强要靠我们,祖国强大要靠我们,祖国未来的发展也要靠我们。‎ 第13课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圆明园的昔日辉煌及毁灭的过程。‎ ‎(2)能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 ‎2.过程与方法:‎ 训练学生在读中体会,获得真实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认识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和遭八国联军损毁后的惨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名言引题,激趣导入。 ‎ 师:同学们,翻开历史的长卷,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历历在目。今天,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在1860年,因为当时的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血汗建造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法国最著名的大作家雨果曾这样说:“在世界东方的中国,有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一奇迹,就是圆明园。”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去欣赏这万园之园的精华吧!(板书圆明园)。(出示课件圆明园的废墟)‎ 二、自学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愤怒。‎ 从是、也是两个词中体会作者的愤怒。‎ 三、美景再现,感悟体会。‎ ‎(一)学习课文2—4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读后谈谈感受。请同学读感受最深的自然段。‎ ‎(1)如果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学生谈感受。‎ 课件展示,重点理解“众星拱月”。‎ ‎(2)如果学生读第三自然段,读后谈感受。‎ 这一段介绍了圆明园的建筑宏伟。引导学生读得慢些,想象圆明园是何等的宏伟。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一下自己喜欢的美景。‎ ‎(3)如果同学读第四自然段,读后说感受。欣赏图片。(课件出示)‎ ‎2.同学们自由读书找一找找出文章中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边读边勾画、批注。‎ 师:同学们会读书的人要善于抓住要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方法,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圆明园。引导学生概括,师给与评价。‎ ‎3.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呼唤它的名字,让我们再一次自豪地呼唤它的名字。(师生齐读)‎ ‎4.这座历经六代皇帝花费了150年修建的圆明园中,有风格别致、巧夺天工的民族建筑,有引人入胜的西洋景观,再加上收藏了无数稀世珍宝,中外的史学家们给与它至高的荣誉,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欣赏这一世界的伟大奇迹吧!(课件出示圆明园全景录像)‎ ‎5.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呢?好,就让我们带着自豪的语气来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吧。‎ 四、面对现实,激发情感。 ‎ ‎1.老师引语:然而今天,我不得不在它的后面加上两个字,这两个字读起来让人心里也沉甸甸的。读一读课题。‎ ‎2.读了课题,学生提出疑惑。‎ ‎3.师引语:此时此刻的圆明园被无情地践踏、掠夺,就让我们到这些充满着血雨腥风的文字当中去寻找这些强盗们罪恶的嘴脸吧!‎ ‎4.引导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1)先分别请同学读课文,谈感受。‎ ‎(2)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读。‎ ‎(3)此时此刻,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用最精练的文字概括。‎ ‎(4)划出所有暴露侵略者残暴罪行的词语。同学们,他们企图放火烧毁罪证,罪行是活的东西,销毁了吗?所有愤怒的同学们,把你的满腔怒火读出来吧1860年10月6日——读 (生齐读)‎ ‎5.让我们再一次把历史的长卷翻开,撕开那道在中国人的心底里永远不可能愈合的伤疤。(课件播放《火烧圆明园》录像)‎ ‎6.这把火烧毁了什么?请你把它写在纸上的任何一个空白地方,把它写到你的心上。(学生写自己的感受,交流)(课件出示)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把火烧毁了什么?”使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情感,新课标倡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很好体现。‎ 四、激发情感,表达心声。 ‎ 师引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英法联军,他们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指引着他们的舰队驶入中国领海,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成的枪弹、炮弹屠杀中国人,然后,逼迫满清政府在中国人发明的纸上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我想每一个中国人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对自己,对别人。把此时此刻要说的话写下来。‎ 同学们,拿起笔来,表述你的心声吧!(配入《我的中国心》歌曲)‎ 五、知识拓展,自由讨论。‎ ‎1.课下小组讨论 :圆明园该不该重修?‎ ‎2.写一篇读后感。‎ 正大光明 ‎ 正大光明殿是圆明园的正殿,皇帝每年举行生日受贺、新正曲宴亲藩、小宴廷臣、中元筵宴、观庆龙舞、大考翰詹、散馆乡试及复试的地方。殿上悬雍正手书“正大光明”匾额,殿堂7间,前面有宽大的月台,东、西配殿各5间。[4]  ‎ 圆明园四十景勤政亲贤 勤政亲贤殿即养心殿西暖阁前室, 位于正大光明殿东面,为盛暑时皇帝办公之处,有殿堂5间。北设宝座,南为窗,东有板墙开门,与养心殿明间相通,为皇帝召见大臣之所。窗外抱厦内围有木屏,与明间相隔,较为隐秘。[4]  ‎ 圆明园四十景九洲清晏 九洲清晏位于前湖北岸与正大光明殿隔湖相望, 由三进南向大殿组成,第一进为圆明园殿,中间为奉三无私殿,最北为九洲清晏殿;中轴东有"天地一家春",为道光出生处;西有“乐安和”,是乾隆的寝宫;再西有清晖阁,北壁悬挂巨幅圆明园全景图,原图现存法国巴黎博物馆;道光十年又在“怡情书史”附近建起“慎德堂”等殿宇。[4]  ‎ 圆明园四十景镂月开云 镂月开云原称牡丹亭,位于后湖东南角, 建筑木料以捕木为主,殿顶覆二色琉璃瓦;乾隆即位后,改称“镂月开云”,乾隆九年(1744年)改名以纪念康熙六十一年祖孙三代在此聚会赏花的往事。主体建筑为纪恩堂。[4]  ‎ 圆明园四十景天然图画 天然图画,位于后湖东岸,南部凿池, 北部住院,是欣赏后湖景色,远眺西山风光最佳之所。主体建筑为一方楼,楼北为朗吟阁、竹萿楼、五福堂、竹深荷静,在庭院东侧,西为静知春事佳,东为苏堤春晓。[4]  ‎ 圆明园四十景碧桐书院 碧桐书院,建于乾隆九年, ‎ 公元一七四四年。位于后湖东北角,是一座书房。前殿三楹,中殿、后殿各五楹。建筑外一弯溪流,四面环土山,其西岩石上为云岑亭。[4]  ‎ 圆明园四十景慈云普护 慈云普护,南面面向后湖,与九洲清晏在同一轴线上隔湖相望, 西面有一个矩形“凹”字形港湾,前殿临后湖,三楹,称“欢喜佛场”。北为楼宇三楹。楼上祭祀观音,楼下祭祀关帝。东为龙王殿。[4]  ‎ 圆明园四十景上下天光 上下天光位于后湖西北, 为两层楼宇,登楼可尽览湖光水色。仿《岳阳楼记》中对洞庭湖的描写“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而建,为临湖楼房,上下三楹,左右有亭,楼后为平安院。[4]  ‎ 圆明园四十景杏花春馆 杏花春馆位于上下天光西面, 馆舍东西两面临湖,西院有杏花村,馆前有菜圃。仿乡村景色而建,后进行大规模增建,景色更为精致。[4]  ‎ 圆明园四十景坦坦荡荡 坦坦荡荡紧靠后湖西岸,仿杭州“花港观鱼”景, 是圆明园中专设的养鱼区,四周建置馆舍,中间开凿大水池。此景位于后湖西岸,堆山低而少建筑小而矮以平坦见长,可将西山景色引入。[4]  ‎ 圆明园四十景茹古涵今 茹古涵今,位于九洲清晏之西,坦坦荡荡之南。 书房。正殿五楹,后为韶景轩、茂育斋、竹香斋。[4]  ‎ 圆明园四十景长春仙馆 长春仙馆,建于乾隆九年, 公元一七四四年。长春仙馆位于前湖西面,茹古涵今南面。乾隆即位前曾居于此,有殿门3间,正殿5间。[4]  ‎ 圆明园四十景万方安和 万方安和位于杏花春馆西面, 建于水上的字形大型殿堂楼宇,建于水中的建筑平面呈“卍”字型房屋,有33间。寓意天下太平之意。建筑基础筑在水底似孤悬水中,室内结构巧妙,冬暖夏凉,为雍正帝喜居之所。[4]  ‎ 圆明园四十景武陵春色 武陵春色,在万方安和东北,过石洞,池北为五楹敞轩壶 中日月长,东为天然佳妙,南为洞天日月多佳景。再过山口为桃花坞、桃源深处、绾春轩、品诗堂。[4]  ‎ 圆明园四十景山高水长 山高水长楼位于坦坦荡荡西面,为一座西向的两层楼房, ‎ 上下各9间;前环小溪后拥连岗,中间地势平坦,是专门设宴招待外藩之处,也经常举行比武赛箭。隔河为土山,平日是圆明园禁军练兵场所。有乾隆“土墙”诗碑。每年正月在此设宴招待外藩王公,欣赏烟火表演。东有皇子住所“十三所”。[4]  ‎ 圆明园四十景月地云居 月地云居,佛寺,正殿五楹,前有方殿,后楼七楹。 东为法源楼,再东为静室,西北为刘猛将军庙。[4]  ‎ 圆明园四十景鸿慈永祜 鸿慈永祜又称安佑宫, ‎ 位于圆明园西北隅,皇家祖祠。仿景山寿皇殿建造,建于乾隆七年,完全仿建故宫太庙。园内规格最高的建筑,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九楹,黄琉璃瓦。殿内中为康熙帝神像,东为雍正帝,西为乾隆帝。殿门前为两道琉璃牌坊,各有华表一对。[4]  ‎ 圆明园四十景汇芳书院 汇芳书院,在鸿慈永祜之东[5]  ,平面为眉月形,内有抒藻轩、 涵远楼、随安室,隔溪有“断桥残雪”,仿杭州西湖十景。[4]  ‎ 圆明园四十景日天琳宇 日天琳宇,在汇芳书院之南,为佛堂。有中前楼、中后楼、西前楼、 西后楼,前后楼间有穿堂,各楼之间以天桥相连。中楼前有八角亭“楞严坛”,东有瑞应宫。[4]  ‎ 圆明园四十景澹泊宁静 澹泊宁静宫殿的外型是一个汉字的形状:“田”。“田”的意为耕地, ‎ 农业是封建帝国的命脉,皇帝每年都要在这儿举行犁田仪式。位于日天琳宇东南,东为曙光楼,北为翠扶楼,西门外为多稼轩,东为观稼轩、稻香亭,东北为溪山不尽和兰溪隐玉,西南为水精域、静香屋、招鹤磴、互妙楼。[4]  ‎ 圆明园四十景映水兰香 映水兰香位于澹泊宁静之西,正殿五楹,西向,东南为钓鱼矶, 北为印月池、知耕织。[4]  ‎ 圆明园四十景水木明瑟 水木明瑟位于后湖以北小园集聚区中央,仿扬州水竹居,内设水 力土风扇,室内用西洋式水力机构驱动风扇。是中国皇家园林中“用泰西水法”水声造景最早的观水法。[4]  ‎ 圆明园四十景濂溪乐处 濂溪乐处是圆明园中面积最大的园中之园。位于九洲景区的北面, ‎ 西邻日天琳宇,东与文源阁相望[5]  。濂溪乐处中心是被湖面环绕的岛,岛略偏西北,东南水面较广,湖四周被山环绕团团围住,山水连成一片,外围堆山环绕。濂溪乐处正殿九楹,后为云香清胜,东为香雪廊、云霞舒卷,南为汇万总春之庙。[4]  ‎ 圆明园四十景多稼如云 多稼如云位于圆明园北部偏西[5]  ,在鱼跃鸢飞之西,正殿五楹, 周围为稻田。[4]  ‎ 圆明园四十景鱼跃鸢飞 鱼跃鸢飞位于大北门内偏西,西峰秀色的北面。为五楹方殿, ‎ 四面有门。东为畅观轩,西南为铺翠环流,南有连绵土山,出山口为多子亭。[4]  ‎ 圆明园四十景北远山村 北远山村位于大北门内偏东[5]  ,稻田遍布,各房舍名称都与农事有关, 呈现浓郁田园景色。有兰野、绘雨精舍、水村图、稻凉楼、涉趣楼、湛虚书屋等建筑。[4]  ‎ 圆明园四十景西峰秀色 西峰秀色位于圆明园北部,南邻舍卫城, 东接廓然大公[5]  。西峰秀色号称园中小庐山,仿照江西庐山改建;后垣的花港观鱼,仿照杭州西湖胜景而建。每年七夕,都在此摆设巧宴盛会。西面隔河为小匡庐,后有龙王庙。东为含韵轩、一堂和气、自得轩、岚镜舫,北部花港观鱼仿杭州西湖同名景色的意境。[4]  ‎ 圆明园四十景四宜书屋 四宜书屋位于廓然大公东北面[5]  ,有殿堂5间,正殿称安澜园, 南为采芳洲、无边风月之阁,西南为涵秋堂、远秀山房,北为烟月清真楼。有别于绮春园四宜书屋。为乾隆南巡后,仿照杭州湾畔海宁一陈姓隅园改建。[4]  ‎ 圆明园四十景方壶胜境 方壶胜境位于福海水面东北隅,为一座巨大的山字形楼宇。 是一组宗教建筑,圆明园内最壮丽的建筑群。前为山字形月台,伸入水中,上有殿亭,仿大高玄殿习礼亭。亭后过桥为方壶胜境正殿,为二层楼宇,前后各五楹,前曰哕鸾殿,北为琼华楼,左右为配楼,之间有天桥相连。方壶胜境东为蕊珠宫。西为三潭印月、天宇空明、清旷楼、华照楼。[4]  ‎ 圆明园四十景澡身浴德 澡身浴德在福海西南,正殿澄虚榭,三楹,南为含清晖, 北为含妙识。西南为静香书馆。北渡河为望瀛洲、溪风松月、深柳读书堂。[4]  ‎ 圆明园四十景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位于福海西北隅,仿杭州西湖平湖秋月景色,正殿三楹, 后为流水音,东北出山口为花屿兰皋、两峰插云、山水乐、君子轩、藏密楼。造型上融汇了杭州西湖平湖秋月和双峰插云的精华。[4]  ‎ 圆明园四十景蓬岛瑶台 蓬岛瑶台位于福海中央,共有三个岛,结构和布局根据古代画家李思训的“仙山楼阁 ‎”画设计;宫门3间,正殿7间,殿前东列畅襟楼,西列神洲三岛,东偏殿为随安室,西偏殿为日日平安报好音;东南面有一渡桥,可通东岛,岛上建有瀛海仙山小亭;西北面有一曲桥,可通北岛,岛上建殿宇3间。[4]  ‎ 圆明园四十景接秀山房 接秀山房位于福海东南隅,内部装饰全部采用紫檀木漆器, ‎ 上面都嵌以金银、宝石、象牙等,这些奇珍异宝上都镂刻着山水、楼阁、人物、花木、虫鸟。这种装饰,从设计到刻技都由明末杭州一周姓工匠所创始,故称周制,在中国雕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4]  ‎ 圆明园四十景别有洞天 别有洞天在福海东南岸,也称清秀村,位置隐秘,经城关出入, 有纳翠楼、水木清华之阁、时赏斋、石舫。[4]  ‎ 圆明园四十景夹镜鸣琴 夹镜鸣琴在福海南一座横跨水上的桥亭,取李白“两水夹明镱, 双桥落彩虹”之诗意。东为南屏晚钟、西山入画、山容水态,西有湖山在望、佳山水、洞里长春。[4]  ‎ 圆明园四十景涵虚朗鉴 涵虚朗鉴在福海东,北面是方壶胜境,南面和接秀山房为 邻[5]  ;涵虚朗鉴的正殿称雷峰夕照,北为惠如春、寻云榭、会心不远,南为临芳众、云锦墅、万景天全。[4]  ‎ 圆明园四十景廓然大公 廓然大公亦称双鹤斋,位于舍卫城东北面,福海的西北岸, 是园中一组较大的建筑,主体建筑北濒大池,园内景色倒映水中犹然两景;另有诗咏堂、菱荷深处等景点。[4]  ‎ 圆明园四十景坐石临流 坐石临流的仿绍兴兰亭,有“兰亭八柱”石刻。东有同乐园, 为园中最大的娱乐场所,有买卖街和清音阁大戏台,同乐园北的买卖街,每年正月十三在此举行宫市。街北为舍卫城,建有城垣、城门,内为多宝阁、仁慈殿、普福宫、最胜阁等佛寺,供奉金银铜玉珐琅檀木等佛像36万尊以上。[4]  ‎ 圆明园四十景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位于福海西岸,同乐园南面,是九洲景区到福海景区的过渡区域。正殿一排5间,仿照杭州西湖曲院改建,跨池还有一座9孔大石桥。仿杭州西湖曲院风荷景色,主要建筑为九孔石桥(桥西牌楼题匾为金鳌,桥东牌楼题匾为玉蝀,故又名金鳌玉蝀桥),北有曲院。[4]  ‎ 圆明园四十景洞天深处 洞天深处,位于勤政亲贤以东,有四座方形院落, 为皇子读书居住之所。东北为皇家画馆如意馆。[4]  ‎ 第14课* 《木笛》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悲凉凄切、如泣如诉”等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反复揣摩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感悟朱丹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体会比喻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增强学生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 抓住细节描写,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不忘国耻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笛声寄托的哀思,体会朱丹悲戚的情感世界。‎ ‎【教学策略】‎ ‎1.品读与感悟相结合,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在读中悟,悟后促读。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和人物的品质。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悟其情,悟其意,悟其法。‎ ‎2.在教学中采用朗读、联系上下文、引入资料、抓重点词语等教学方法突破重点,采用朗读、想象等教学方法解决难点。‎ 教学过程 一、梳理问题,引入探究 ‎1.导语:木笛,一种中国民族乐器。清音洋溢,圆润厚实。课文围绕着一支木笛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2. 自由的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点名回答)‎ ‎3. 说到这里,老师有几个疑问需要同学们来解答:在考场上,朱丹为什么放弃最后的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答案,画出相关的句子。‎ 二、深入探究,品读体会 ‎1.朱丹拒绝演奏欢乐的乐曲,他放弃的是什么?‎ 放弃了进入乐团的机会,放弃了自己美好的前途;前途错过了,再也无法挽回。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朱丹竟甘愿放弃自己美好的艺术前途。‎ ‎2.朱丹为什么放弃了最后的考试?‎ 今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朱丹是为了一场纪念。在朱丹的内心深处,对死难同胞的纪念胜过了他个人的前途、命运,甚至他的生命。在前途与纪念中他选择纪念;他的内心中涌动着怎样的波澜,使得他如此义无反顾?让我们翻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吧。‎ ‎(1)出示图片:南京大屠杀同胞遇难的历史佐证。‎ ‎(2)出示课件: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沦陷。手无寸铁的中国人被日寇像牲畜一样虐杀。惨绝人寰的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遇难同胞超过300000人。古都南京,血流成河,白骨累累,这是祖国历史上惨痛的一页,这一天是中华民族永远的国殇之日。‎ ‎(3)学生谈感受:看着日寇兽性摧残中国人的情景,听着这组血淋淋的数字,你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 ‎ 小结:痛恨日寇,他们侵略我们的国土,虐杀无辜的百姓;同情死难的同胞,为他们生命的逝去感到难过、惋惜;心中充满了悲愤,为我们的祖国曾遭践踏而痛苦;我们要记住历史,要振兴中华。‎ ‎3.南京大屠杀,一段屈辱的历史。朱丹国耻铭记在心,满怀哀痛。所以在欢乐与纪念中他选择了恪守悲伤。考场上他毅然离场,心潮难平,你们体会着此刻朱丹的内心想法,分角色读一读对话。‎ ‎(1)自由找伙伴练读。‎ ‎(2)学生展示,大家从他们的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暮色来临,雪花飞扬,他来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在这里他看到了什么?(点名回答)‎ 出示课文语段,有感情地朗读。‎ ‎2.朱丹看到了这一片莹莹烛光,看到了这片幼松林,看到了这滴滴红宝石般的泪。那么就在此刻,就站在这片烛光面前,朱丹最想干的一件事儿是什么?(点名回答)‎ ‎1.播放木笛曲。此刻,你们听到了怎样的笛声?感受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把你感受到的动笔写一写,和其他同学说一说。‎ 出示课件:‎ 笛声悲凉凄切,犹如_____ ,犹如_____ ;这如泣如诉的笛声是在为______ 而哭泣,是在诉说______ 。‎ ‎3.这笛声道尽了朱丹内心的悲痛,他对死难同胞的深深悼念,他对日寇累累暴行的控诉,他不忘国耻的浩然正气都凝聚在这幽幽的笛声里,充塞在天地之间。这是他的生命心曲。指导有感情地反复朗读。‎ ‎4.在现场还有谁听到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没错,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29-32自然段,想想我们前面提到的第二个问题:朱丹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了?‎ ‎(点名回答)‎ 显然大师是被打动了,他是被什么打动的?(点名回答)‎ 是他理解了朱丹拒绝演奏的深意,他得遇一位有才华而又爱国的青年,分外激动,他为白天自己的做法深深地致歉。他敬重朱丹,被他具有的民族精神,高尚的情怀打动。‎ 五、情感升华 ‎ 朱丹吹奏的乐曲连绵悠远,如泣如诉,融入了深深的爱国之情,一曲悲歌更使他的音乐才华展现的淋漓尽致,再加上纪念碑前的烛光方阵,这些怎能不使大师感动呢?‎ 所有的爱国者他们心中装着国耻,所有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出示诗歌,全班齐读。‎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朋友听。‎ 板书设计 木笛 拒绝演奏 广场悲歌 爱国精神 ‎ ‎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15课 《太阳》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主要介绍了太阳的特点和与人类的关系。第一部分(第一至三自然段)分别讲了太阳的远、大、热三个特点。第二部分(第四至八自然段)具体讲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课文叙述条理清楚,我们把文章的内容梳理一下,就可以看出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学习目标】‎ ‎1、 会认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 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教学难点】‎ ‎1. 学习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 ‎1、 自制生字词卡片。‎ ‎2、 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后弈射日》)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故事吗?谁来说说。‎ 天上的太阳到底能不能被射来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写《太阳》的课文。‎ ‎(设计意图:运用电化教学创设情境:有趣的动画故事,鲜艳的画面和人物,这鲜明的形象加上儿童的强烈的求知欲,进入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前通过上网、看课外资料知道的有关太阳的课外知识得到了交流。)‎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小组接读课文,学习生字,交流读懂了什么,不明白的地文。‎ ‎3、 汇报。‎ 三、精读课文,感悟特点 ‎1、 读读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在描写太阳特点的部分中,你认为哪些句子用得好?‎ ‎2、在你读出的这些句子中,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体会列数字、举列子等说明方法)‎ ‎3、用你的朗读来再现一下太阳的特点吧!‎ ‎4、你还知道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老师这里收集了一些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 四、指导写字 ‎1、 出示“抵、氏、估、殖”等,认读。‎ ‎2、 看看这些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4、 互相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太阳》。‎ 太阳的特点大家了解吗?谁来说说。那换一个方式来说说,把自己当成小太阳向大家介绍一下,谁来试试。 ‎ 二、品读欣赏  ‎ ‎1、说到太阳与人类的关系真是很密切。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太阳与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一句话。(学生练读、汇报读)‎ ‎2、这只是作者的总体感受,那课文又是怎样具体写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4—7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什么?在汇报时请用上“太阳与 有密切的关系”来简单概括。 ‎ ‎3、同学们知道了太阳与动植物、人类生活、雨雪形成、风的形成、人类健康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下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这些密切的关系吧!‎ ‎4、现在同学们已经成为研究太阳与人类关系的专家啦,我现在是科技日报的记者,想采访一下专家们了解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谁愿意接受我的采访?无形之中,就把学生带入了研究科学,查找、阅读资料的情境中。他们似乎是一个小小科学家。这时,他们读起课文来分外专注。‎ 三、提升感悟,交流体会。‎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再读一读全段,‎ 比读、齐读。背诵。‎ ‎2、太阳与人类有这么密切的关系,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 ‎ ‎[设计意图:学生在对知识的学习上有了选择性,这样他们不仅乐意去学,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兽、存、蔬、麻、较、杀、预”,引导认读。‎ ‎2、 观察字形,有什么的要注意的地方。‎ ‎3、 学生写字,同桌互评。(引导同桌评价时如果认为写得好,就在字旁画一朵小花;如果不好提出建议。)‎ 五、自选作业:‎ ‎1、 以太阳自述的形式向家长介绍今天所学。‎ ‎2、 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办一期手抄报,展览后评出“天文小博士”。‎ 第16课 《松鼠》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教科书五年级上册。这是一篇写物的文章,课文从外形、活动、吃食、搭窝这四个方面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在第一课时,我安排的是从外形上感受松鼠的美丽,从活动、搭窝这两个方面感受松鼠的机灵和可爱。‎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目标指出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五年级是练习表达的关键期,因此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习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积累词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按不同方面把课文分为两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1、有关松鼠的资料(教学挂图)‎ ‎2、准备关于松鼠形态及生活习性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揭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看谁能猜出来?“叫鼠不是鼠,尾巴像扫帚,喜欢树上住,松果当食物。”对啦,是松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松鼠》这一课。(情景教学法:激发兴趣,主动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出示生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生词)‎ 学习课文要从字词入手,这些词语你都认识吗?(出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谁有信心来读一下?(悬念教学法)‎ ‎2、提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自读。‎ ‎①听动画小故事《小松鼠找花生》,听后互相交流小松鼠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情景教学法)‎ ‎②过渡语:课文中是怎样描写松鼠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这篇课文,怎么读呢?可以自己大声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同桌间互相读,你读一段,我读一段,读错的地方互相给予纠正。读完了再想一想,课文从那几个方面描写了松鼠?(外形、活动、吃食、搭窝)(朗读教学法:自读、互读)‎ ‎3、学生汇报、交流。通过读课文,你对松鼠有了哪些了解?你认为松鼠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三、精读课文,感悟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现在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课文第一段,找出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想一想,课文围绕这一句话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松鼠的?(朗读教学法)‎ ‎(2)学生汇报、交流。正像课文第一段写得,老师也觉得松鼠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动物。你能看着图向大家介绍一下吗?教师相机评价。(主要包括:面孔、眼睛、毛、尾巴等几个方面。)(情景教学法)‎ ‎(3)指导齐读第二句话。‎ ‎(4)指导朗诵课文第一段。‎ 第一自然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松鼠的美丽可爱,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把它美丽可爱的样子读出来。两人一组,注意同学之间互相评议。(朗读教学法)(板书:外形——美丽)‎ ‎(5)做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练习法)‎ ‎2、总结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同学们学得非常好,想一想,我们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学习的?谁来说一下?‎ 是啊,我们是这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先认真读课文,多读几遍,再找出中心句,看看课文围绕中心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然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最后做一个小练习。‎ 课文不仅从外形上说了松鼠的可爱,还从其他方面进行了描写,现在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像咱们学习第一自然段那样来学习一下。一定要按照要求,仔细认真地学习,一会儿我们看哪位同学收获最大。‎ ‎3、学生自学课文,汇报交流,教师指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分组介绍课文学习情况,要求按顺序说完整。‎ ‎①第二段主要讲了小松鼠十分机灵(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话说一下)(板书:活动——驯良),然后小练习。‎ ‎②第三段主要说了松鼠主要吃些什么?(这个简单处理,重点理解三个“它们”主要指代什么?“常常”一词说明了什么? )(板书:吃食——乖巧)‎ ‎③第四段主要说了松鼠是怎样搭窝的。(板书:搭窝——勤劳)‎ 出示课文,学习有关顺序 ‎“先……再……然后……”的说话方法。并利用这些词语说一段话。(练习法)‎ 指导朗读。(谁还学习了这一段,有没有需要补充的?你能把这一段读一下吗?)(朗读教学法)‎ 四、总结归纳 ‎1、同学们学习得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迅速通读全文,同桌互相思考讨论:课文介绍了松鼠的哪几个方面?全文可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都写了什么?‎ ‎2、今天我们从外形和生活习性方面了解了松鼠的美丽可爱,关于松鼠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谁来说一下?‎ ‎3、欣赏关于松鼠的图片。(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热爱小动物,增强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五、拓展延伸 ‎1、把这种美丽可爱的小松鼠介绍给你的朋友。‎ ‎2、学习课文描写松鼠的方法,把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此板书形式新颖,一目了然,重点突出。形状像一棵树,而松鼠就住在这棵树上,能有效引导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并且此板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展示,突出了教学的过程,具有普通黑板的效应。)‎ ‎《松鼠》教学反思 ‎《松鼠》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很强的文艺性说明文。抓住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生活习性、性格。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渗透着作者对说明对象——松鼠的细致观察,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对这小生灵的挚爱。生动的说明语言激发起读者内心珍爱生灵的美好情愫,也进一步激发起学生阅读说明文、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为主线,让学生以此为主线展开课文的学习。此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松鼠具有漂亮、乖巧、驯良的特点,那么课文又是怎么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请大家默读课文,体会一下文中的哪些地方分别写出了漂亮、乖巧、驯良这些特点的?课文的最后自然段还补充说明了松鼠的哪些其他习性?”学生在前面学习的铺垫下自主的完成了此环节的学习,并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在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去学习说明文的方法就比较容易了。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从松鼠的外形、性格、行为等特征向我们介绍松鼠的。那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向我们介绍这一切的呢?同桌交流讨论找出。”学生在原有的学习成果中继续学习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快找出了说明的句子并归纳说明的方法(比喻、拟人)。在与《鲸》一课比较说明方法的特点时,学生更是跃跃欲试。虽然说得不太全面,但学生积极主动,敢于发言的学习态度感染了我,在我的引导归纳下学生感受到了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课文预设的重难点自然而然的突破了。‎ 教学中,我感到遗憾的是:教学内容设计太多,由于教学每个环节需要完成,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而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在今后的教学上,我要努力克服这一弊病,争取做到真正语文的学习: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17课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多种方法理解“龟裂、震耳欲聋”等词语意思,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方面的精妙;‎ ‎3、抓住“鼻子一酸”以及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 ‎【教学重难点】‎ 抓住“鼻子一酸”体会文字背后作者的真情流淌。‎ ‎【教学准备】‎ 学生预学单,教学PPT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提出“情深”‎ ‎(一)师:上课之前,老师有这样一段话想要与大家分享:(出示):‎ 总有一个人默默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泪流满面。这个人就是母亲,这种爱就是母爱。‎ ‎(二)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当代作家梁晓声一起,走进一位普通的母亲,感悟一份浓浓的慈母情怀。揭示课题,学生齐读。‎ ‎(三)师:你们在读课题的时候,不约而同地强调了这个“深”字。这个字能不能去掉呢?我们来读一读,加上“深”字再读一读,你发现有什么不同了吗?那母亲的情到底深几许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课文,看一看课文写了怎样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二、检查预学情况,把我课文主要内容 ‎(一)师:昨天你们已经预学过这篇课文,这些生字词还有问题吗?指明认读 :‎ 失魂落魄   震耳欲聋   龟裂   攥  数落 ‎(二)师:用这几个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噪声震耳欲聋。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想要买书时,母亲用龟裂的手将钱塞给了我。我的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用钱给妈妈买了买了一罐子水果。妈妈数落我后又给了我钱买书。‎ ‎(三)抓住“鼻子一酸”‎ 师:同学们,“鼻子一酸”是一种什么感觉?‎ 生:心里特别难受生:(想哭的感觉)‎ 师:不对啊,我向母亲要钱买书,母亲给我的钱不少。按理说我应该高兴才对,心想事成了。我高兴了吗?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静静地自由读文。想一想文中哪些句子让我鼻子一酸。找到那些表现母亲深情让我鼻子一酸的精彩描写,在书旁边写上批注。‎ 三、自主学习,体悟“情深”‎ ‎1、投影出示句子“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什么叫震耳欲聋?生:声音很大,耳朵都快聋了。(生再读)再强烈些(生齐读。)‎ 师:假如当时你在这种环境下,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生:堵上耳朵生:马上离开。‎ 师:母亲能离开吗?‎ 师:母亲在什么样的环境工作?(生读句子)‎ 师:这是母亲工作的地方,这“震耳欲聋”的噪声停止过、消失过吗?在文中找出答案。‎ 生:“旁边一个女人……”‎ 师:她就在母亲旁边,为什么要喊?因为(生读“七八十台……”)读出感觉 师:没有办法,只能这样,这是依据一。‎ 依据二谁找到了?‎ 生:“母亲大声……”‎ 师:为什么大声问?(生读)这是依据二 师:作者喊妈的时候,破折号,因为“七八十台……”没有办法,只能喊,有依据四、五……‎ 文中比比皆是。读 师:母亲在这挣钱、血汗钱,依生活经验推断出昨天的母亲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工作呢?(生读)明天?(生读书)夏日炎炎,我的母亲在什么环境下挣钱。(生读)寒风凛冽的时候,我的……(生读)‎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的母亲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挣钱,就这样十二年。孩子们看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下挣钱。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难受。‎ 师:是啊,带着感情再读。‎ 师:同学们们你要理解慈母情深,这个句子能轻轻地放过去吗?‎ 生:不能。‎ 我们学语文不管要知道作者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很多人不会注意。更多的是要想一想问一问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今天你想了。说明你在语文学习上进了一步。‎ ‎2、师:还有哪些描写折射出慈母情深,让人鼻子酸酸的。‎ 生:“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母亲这么瘦弱,可能皮包骨头,弱不禁风,能看到脊背了,灯泡热热的,声音震耳欲聋的。妈妈太不容易了。‎ 师:还有哪些描写让人鼻子一酸,感觉慈母情深。‎ 生:“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这个句子很特别,你发现了什么?(出现了三次“我的母亲”,分别放在句子后面)我们再读读。‎ 师:按常理来说,三次“我的母亲”说成一次就够了,“我的母亲”应放在句子的前面。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课文却这样表达,你们怎么想的。‎ 师:同学们看过电影吧,这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母亲的每个动作都让我们看得那么清楚,那么细致!母亲的背一直都是这样弯曲着的吗?什么原因让原本挺直的背变成这样?是啊,这怎能不让我鼻子一酸?‎ ‎3、如果这是慢镜头,那么还有一个写母亲动作的块镜头,谁找到了。‎ ‎“母亲说完……”‎ 师:找到块镜头的感觉。快。请问哪个次给你一种块镜头的感觉?“立刻”几个立刻。‎ 整整四个立刻。四个立刻,立刻什么意思?找个同义词。生:立即生:马上生:急忙生:立马生:随即。‎ 师:我发现立刻的同义词多大二十几个。作者那么多词不用,就用这四个立刻。连用四个,单调乏味,可以突出母亲工作环境的单调,梁晓声要的就是单调,乏味,因为母亲挣钱的环境就单调乏味。‎ 再读。感觉单调乏味,‎ 这就是我的母亲。他怎么挣钱。就这样,拼命。为了一家大小,为了孩子们,就这样挣钱。‎ 你们知道母亲这样拼死拼活的挣钱,一个月挣多少吗?拼死拼活一个月就27元。算算每天挣多少钱。一天才九毛钱。可是一家大小七口人的生活费。想想我开口要了多少。整整两天啊。假如当时是你,你突然意识到这个钱的重要,你还会要吗?‎ 师:当我意识到不该要的时候,我竟然开口了。‎ ‎4、师:当听说我要买书时,这样疲于奔命的母亲却毅然将钱掏出来给我,你找到母亲掏钱给钱的语句了吗?(生读“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师:句中哪些字词引起了你的注意?‎ 生:掏、塞母亲掏衣兜, “皱皱的毛票”说明了母亲舍不得花这钱……母亲应把钱塞给我,一个塞字说明是不可商量,非给不可!‎ 师:为什么母亲赚钱那么不容易,却还如此大方的把钱塞给我?这句话说给那个女人听,更说给我听。这就是我的母亲。母亲非常希望我看书,长大做个有用的人。此时此刻,攥在作者手里的仅仅是钱吗?你认为还是什么?这是一份怎样的爱啊。‎ 四、小练笔 师:拿着母亲给的钱,我鼻子一酸,思绪万千,百感交集。拿出笔,可以写自责,可以写希望……但不要忘了妈妈这个字眼,在你内心独白里。最少出现三次。‎ ‎(学生进行想想写话。)‎ 五、小结 师:同学们,课文学完了,我想此时此刻的你一定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也许你的母亲曾因你犯错而责备甚至打骂过你,现在想想你会记恨她吗?你有什么话想对她说吗?‎ 师:说得真好,张老师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时,一方面感动于作者笔下的母亲,另一方面也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其实,天底下每个母亲都把自己的子女当作自己的心头肉,母爱也是世界上最可亲最可敬的,让我们一起在今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母亲的恩情。最后,让我们一起用心去聆听这首《游子吟》。‎ 板书设计 ‎17、慈母情深 鼻子一酸艰苦 赛钱 ‎ ‎ 第18课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父爱之舟》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全文以“舟”为线索,紧紧围绕父爱这一主题,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写,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圆合。从选材方面看,文章所选取的,都是些平凡的小事,但却小中见大,表现出了父爱之伟大与深沉。‎ ‎【教学目标】‎ ‎1.会认“栈、冤”等13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理解“千变万化、纸屑”等词语。‎ ‎2.朗读课文,从课文中的具体描绘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3.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从中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 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栈、冤”等13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理解“千变万化、纸屑”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通过具体事件初步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 ‎ ‎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那慈祥的笑容,父母的爱是那亲切的话语,父母的爱是那热情的鼓励,父母的爱是那严格的要求。父母的爱表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可是,不论哪种形式,都让我们感到温暖,感到幸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父爱之舟》这课,去感受文中那浓浓的父爱吧。‎ 板书:父爱之舟 ‎【设计意图: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读文识字。‎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3.交流汇报:(出示课件4)‎ ‎(1)大家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出示本课的生字,纠正读音,重点记住“蚕、茧、掀、席、庙、屑”等课后生字以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以自由举手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4.讨论交流(出示课件5)‎ ‎(1)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感动的理由。‎ ‎(3)读一读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 ‎5.小组活动。‎ 小组成员带感情朗读课文,评出朗读较好的同学推荐给大家。‎ ‎【设计意图:在自学的基础上解决生字词,既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三、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文中写了哪些事。‎ ‎2.从这些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3.画出令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 生总结 汇报(出示课件7)‎ ‎ 本文先回忆了过去:父亲送“我”报考学校和上学,见“我”晚上在旅馆被臭虫咬,父亲心疼的样子。‎ ‎ 在庙会中,父亲带“我”去逛庙会,给“我”买豆腐脑,可是自己却舍不得吃,后来还给“我”做万花筒。‎ 父亲在雨雪天气背“我”上学。‎ 为了供“我”读书,家里筹钱,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借船送“我”。‎ ‎【设计意图:从整体把握课文,能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利于更深一步理解文章。】‎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课文分了几个场景进行描述?哪个场景让你感动?‎ ‎(梦中出现了父母深夜喂蚕,父亲带“我”住旅店;父亲带“我”去庙会让“我”吃豆腐脑及为“我”做万花筒;父亲雨雪天送“我”上学;鹅山高小为“我”铺床;无锡师范送考;无锡师范送“我”去上学的路上为“我”缝棉被。)‎ 这些场景都显示出父亲对儿子博大的爱。‎ ‎2.分小组讨论,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 生总结,汇报 第一部分(1)以梦境开始,引入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2~9)以小舟为线索,写了父亲对“我”满满的爱。‎ 第三部分(10)以梦结尾,首尾呼应,表现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意。‎ 五、布置作业 ‎1.背写课文的生字。‎ ‎2.继续阅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中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既能夯实基础,又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用√给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cán( ) xiè( ) jià( )‎ 蚕 屑 嫁 ‎ chán( ) xuè( ) jiā( )‎ 二、读拼音,写词语。‎ ‎1.哥哥用玻璃、zhǐ xiè( )给我做了一个万花筒。‎ ‎2.是姐姐péi( )我去的kǎo( )场。‎ 三、 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哪些内容?‎ ‎ ‎ 参考答案:‎ 一、cán xiè jià 二、1.纸屑 2.陪 考场 ‎ 三、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以梦境开始,引入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2~9)以小舟为线索,写了父亲对“我”满满的爱。‎ 第三部分(10)以梦结尾,首尾呼应,表现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从课文中的具体描绘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课件11)‎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 ‎2.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 ‎3.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设计意图:回忆上节课的内容,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印象,从而把握课文内容,同时,也为进行下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二、品读感悟,体会父爱。‎ ‎1.课文出现了五个场景,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场景。(出示课件12)‎ 板书:第一个场景 找出描写父亲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父亲的情感。‎ 生总结、汇报 ‎“心疼极了”体现出父亲对“我”的深切的关爱;“父亲动心了”‎ 说明在明知道自己非常贫苦的情况下,还打算为孩子换房间,体现出父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 师:我们只体会了父亲对孩子的爱,那么,这段文字里有没有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爱呢?‎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3)‎ ‎“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不肯再加钱换房子”表现出“我”对父亲艰难的体谅,也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爱。‎ ‎2.品读第二个场景。(出示课件14)‎ ‎(1)作者详细描写庙会盛况的目的是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5)‎ 详细描写庙会的盛况,尤其详细描写各种小吃,表达出当时“我”想吃的愿望。“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做万花筒”更能体现出父亲的爱。‎ ‎ (3)从哪些地方看出儿子对父亲的爱?(出示课件16)‎ ‎“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说明“我”非常体谅父亲,也非常爱父亲。‎ ‎ 板书:第二个场景 ‎3.品读第三个场景。(出示课件17)‎ 详细阅读“雨雪天送我去上学”,从中我 们感受到什么?‎ 生总结,汇报 是父爱给儿子撑起了一片天,是父爱让恶劣的环境变得温暖。‎ 板书:第三个场景 ‎4.品读第四个场景。(出示课件18)‎ 读“无锡师范送考”这个场景的描写,体会作者沉痛的心情。‎ 板书:第四个场景 ‎5.品读第五个场景。(出示课件19)‎ 哪件小事体现了父爱?‎ 生总结,汇报 送“我”上学的路上为“我”缝棉被。‎ 板书:第五个场景 ‎【设计意图:从各个场景入手,引导学生感悟人物的情感,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人物感情,体会作者的中心意思。】‎ 三、感受写法。‎ 对文章的写法,你有什么见解?(出示课件20)‎ 总结:这篇文章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这些琐碎的小事中,蕴含着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同时也蕴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和感激。这种写法叫做以小见大。‎ 板书:以小见大。‎ ‎【设计意图:明确文章的写作方法,并指导学生根据这种方法进行习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激情升华,拓展延伸 从父亲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深沉的父爱。从儿子身上,我们也感受到了爱和感激。你对父母的感情是否也是这样?是否也是互相的?写下来吧。‎ 五、作业布置。(出示课件21)‎ ‎1.找出文中那些描写父亲对儿子的爱的句子。‎ ‎2.仿照这种写法,也写一写父亲对自己的爱。‎ ‎【设计意图:把知识转化成技能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在感受父爱的基础上,在把握文章写法的基础上完成写作,理论联系实际,能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第一个场景 第二个场景 场景描写 第三个场景 以小见大 第四个场景 第五个场景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辨字组词。‎ ‎ 订( ) 兼( ) 陪( )‎ ‎ 钉( ) 廉( ) 赔(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盛大----( ) 珍贵----( ) 领略----( )‎ 轮换----( ) 心酸----( ) 启迪----( )‎ 三、下列对父亲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父亲爱儿子,处处为儿子着想。‎ B父亲溺爱儿子,家里条件那么差,还想方设法满足儿子。‎ C父亲非常懦弱,不懂得反抗儿子。‎ 参考答案:‎ 一、订书 兼顾 陪着 钉子 廉政 赔钱 二、宏大 珍惜 领会 倒换 心痛 启发 三、A 教学反思 ‎1. 从显眼的词句中深入:在研读时对字、词、句、段上是必须要下功夫细细体会的,不能轻易放过。《父爱之舟》这篇课文中,把握重点词句,同时对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细读,从句子中落实到重点字上,都是值得推敲和品味的。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词句,对文章有更深刻的解读。‎ ‎2.从熟知的知识点深入:在初读,研读后,从学生能够熟知的知识点切入课堂教学,那一定能给学生自信心,培养好整堂课的气氛。在这篇文章的处理中,“父爱”这个主旨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知识点,以此作为解剖处,让学生自我概括文章,并围绕“父爱”的事件进行梳理就简单得多了。‎ ‎ 美中不足的是对学生激励性评价不及时,导致一些学生的兴致有点低落。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备课素材 ‎【作者介绍】‎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十余种。‎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下列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 A茧子 庙会 春蚕 B比业 主席 不屑 C启迪 嫁妆 上邀 D上榜 兼职 朝笑 二、读拼音,写字词。‎ ‎1.他xiān kāi( )炕xí( ),从下面拿出了一个小布包。‎ ‎2.这里的sī chóu( ) 非常漂亮,很多人下了订单。‎ ‎3.他还没bì yè( )就在这里做jiān zhí( ),非常辛苦。‎ 三、仿写词语。‎ 千变万化(带数字)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结结实实(AABB)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课文整体梳理。‎ 这篇文章以___________为主题,围绕着这个主题,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等几个场面,字里行间充满着父亲对儿子的爱。‎ 五、重点段落品析。‎ 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病的母亲未能给我备齐行装。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但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便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依旧——( ) 精致——( )‎ ‎2.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描绘的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姑爹的小船让人感到亲切的原因是( )‎ A因为这只小船承载了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 B因为这只小船对作者来说非常熟悉。‎ C因为这是姑爹的小船,姑爹是作者的亲人。‎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父母对我们的爱是那样无私,那样令人感动。请你把这种感动表达出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A 二、1.掀开 席 2.丝绸 3.毕业 兼职 三、万紫千红 千疮百孔 明明白白 清清楚楚 四、父爱 “我”的梦中出现了父母深夜喂蚕,父亲带“我”住旅店 父亲带“我”去庙会让“我”吃豆腐脑及为“我”做万花筒 父亲雨雪天送“我”上学 鹅山高小为“我”铺床 无锡师范送考 无锡师范送“我”上学的路上为“我”缝棉被 五、1.依然 精巧 ‎2. 无锡师范送“我”上学的路上为“我”缝棉被。‎ ‎3.A 六、示例:爸爸妈妈,你们的爱是那样无私,是你们给我撑起一片蓝天,是你们给了我无忧无虑的生活,我爱你们。‎ 第19课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设计理念】 ‎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本设计希望通过朗读引导,鼓励学生在自读感悟和自主探究中,领悟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爱。以读为本,读中思考,读中感悟,是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 ‎【教材简析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语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课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质兼美,富有人情味,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 ‎ ‎(2)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 ‎(3)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与感悟,了解作者是如何逐步理解父母的不同评价、理解父母的不同的爱的。懂得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不同方式的爱。 ‎ ‎(4)能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通过语言描述出来。 ‎ 过程与方法: ‎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读、议为主,引导学生质疑探究,理解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中所包含的爱。 ‎ ‎(2)指导学生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都是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 ‎(3)能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通过语言描述出来。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会父母对孩子不同的爱,学会正确面对他人的评价。 ‎ ‎【教学重点 】‎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明白作者怎样逐渐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 ‎ ‎【教学难点 】‎ 总结生活中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由此及彼,正确理解父母的爱,正确表达对父母的爱。 ‎ ‎【教学资源 】‎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一个人的童年往往对他将来人生道路的成功起很大的决定作用,有一首诗,说明了这一点:(出示“教育与孩子”,齐读)‎ 敌视伴随着孩子,他学会争斗;‎ 嘲弄伴随着孩子,他羞愧腼腆;‎ 鼓励伴随着孩子,他信心倍增;‎ 赞美伴随着孩子,他鉴赏有方;‎ 认可伴随着孩子,他爱心常存;‎ 分享伴随着孩子,他慷慨大方;‎ 诚实与公正伴随着孩子,他领悟出真理与正义。……‎ 什么——伴随着您的孩子?!‎ 是啊,一个人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童年所受的教育起着很大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六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请同学们和我一起书空课题。(师板书课题,生书空。)‎ 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悟 ‎(一)师: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生提问题。(问题可能为:‎ ‎1.作者为什么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作题目?‎ ‎2: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讲的是什么事情?‎ ‎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什么联系?‎ ‎4:“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什么要打引号?‎ ‎5: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什么不同的出发点?‎ ‎(二)师:现在就带着这些疑问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把这些问题解决了。现在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拼读几遍,读懂了的地方用笔做上批注。‎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回)‎ ‎(三)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并说说部分词语的意思。‎ ‎1.出示:精彩、糟糕、誊写、湿润、一篇、出版、谨慎、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指生读。正音。齐读。‎ ‎2.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四)师:带着你们的问题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师:你们觉得这一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写了一首诗,母亲对此表示赞扬,父亲则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作者在这两种评价中成长为一名大作家。)‎ 三.品读第一部分 师:课文第一个意思是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几自然段?(一到十四)‎ 师:课文比较长,我们分两部分来学,同学们自己读第一到第十四自然段,看能读懂什么?体会到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生交流汇报,师相机指导 ‎(1.这位作者的母亲非常慈祥,父亲非常严厉。生读有关句子。师板书:母亲慈祥赞许父亲严厉批评 ‎2.巴迪在听了母亲评价后非常高兴,觉得自己的诗写得非常好,可爸爸对他评价后他伤心极了。生读有关语句。‎ ‎3.书中母亲和父亲的评价为什么不一样是因为妈妈评价“精彩极了”,他今后会有自信心,父亲评价“糟糕透了”是为了让他知道自己还不是很好,不要骄傲自满。‎ 四.读第二部分 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什么意思呢?就是有小问题解决了你就会有小进步,有大问题解决了你就会有大进步。接下来我们读第二部分,会产生哪些问题?‎ ‎(生默读第二部分)‎ 师:好了,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生谈自己的疑问。‎ ‎1.为什么作者说“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都是爱?‎ ‎2.“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受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觉得这种爱是一种幸运?‎ ‎“我谨慎地把握生活中的小船”中的“小船”指的是什么?‎ 作者为会把爸爸和妈妈的评价比作风?‎ 师:咱们现在提出了三个问题,我们大家一块儿解决。团结力量大,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生小组合作学习)‎ 师:好了,我们现在来交流,谁来说,第一个问题。‎ 生汇报交流,师相机指导朗读。‎ ‎(出示句子: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师:放声读这句话。‎ ‎(生练读这句话)‎ ‎(指名读句子,齐读)‎ 五.总结 同学们再把这句话读一读,有什么感受?同学们,如果说爱有两种,一种是慈祥的爱,另一种是严厉的爱,你更想得到哪一种爱?‎ 生谈感受。‎ 师:咱们第二课时可以进行实话实说辩论会,话题是:到底是慈祥的爱好还是严厉的爱更好。如果面对赞扬和批评,不管来自谁的,我总结一下,我送给大家一句话,与大家共勉:‎ ‎(出示句子: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要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倾覆。)‎ 师:你们有什么话想说的下课后把它写在小卡片上。‎ 板书:两种母亲慈祥赞许兼 ‎16.“精彩极了”不同(灵感与创作的源泉)而 和的父亲严厉批评有 ‎“糟糕透了”爱(提醒,指出不足之处)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课文内容,对于母亲的表扬和父亲的批评,同学们都已经有了较深的了解。那么,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表扬和父亲的批评有怎样的影响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想是慈祥的爱好,还是严厉的爱好?‎ 生自由读课文。‎ 二.辩论准备 同学们有自己的见解了吗?哪些同学认为批评好,哪些同学认为表扬好?‎ 看来同学们的观点不太一致,想不想说服别人同意你的观点?那我们来进行一场辩论如何?‎ 同学们的见解是不是很完善呢?让我们观点相同的同学精诚合作,把能证明自己观点的内容全找出来。再选出代表参与辩论。‎ 小组合作作辩论准备。每组选四个同学担任主辩,小组同学可为他们出谋画策。注意辩论时可从书上找依据,也可用名人名言,也可以结合实际谈。(要求:一辩从书上找依据陈述自己观点;二辩找理论依据:三辩联系实际谈,四辩总结陈辞。)‎ 选一个学生担任辩论主席。‎ 三.辩论开始。‎ 主席:大家好!今天参加辩论的两支队伍可说是辩论经验丰富的精英,他们肯定会在今天的比赛中大展辩才,给大家带来场“劲”的(比赛),让大家大饱耳福。我们将在今天的辩论群英会中选出一位最佳辩手。‎ 现在向您介绍参加今天大决赛的两支队伍。在我右手边的是正方的代表,第一位______,第二位_______,第三位_______,第四位________;左手边是反方的代表,第一位________,第二位__________,第三位_________,第四位_________。今天的辩题是慈祥的爱好;反方的立场是严厉的爱好。现在我宣布辩论会正式开始!首先将由正方一辩_______同学表明立场和发言。‎ 正方一辩发言。‎ 主席:谢谢______同学,接下来请反方第一位代表___同学表明立场和发言。‎ 反方一辩发言。‎ 主席:谢谢______同学,接下来请正方第二位代表___同学发言。‎ 正方二辩发言。‎ 主席:谢谢______同学。接下来我们听听反方第二位代表______同学怎么反驳。‎ 反方二辩发言。‎ 主席:谢谢_____同学,接下来我们请正方第三位代表_____同学发言。‎ 正方三辩发言。‎ 主席:谢谢______同学。接下来我们听听反方第三位代表______同学怎么反驳。‎ 反方三辩发言。‎ 听过双方代表对表扬好还是批评好的陈辞,的确是太精彩了。现在是他们大展辩才的时候。在自由辩论开始之前先提醒双方代表,你们每队各有四分钟发言时间,正方同学必须先发言。好,现在自由辩论开始!‎ 自由辩论。‎ 主席:经过了精彩激烈的自由辩论之后,现在进行总结陈辞。‎ 现在我们请反方第四位代表_____同学总结陈辞。‎ 反方四辩发言。‎ 现在我们请正方第四位代表_____同学总结陈辞。‎ 主席:大家好!谢谢两队同学带来的精彩辩论。现在请老师评点。‎ 评选最佳辩手。‎ 师:谢谢同学们的精彩辩论。其实人的一生中,不仅需要母亲的力量——退热请地鼓励、赞扬,还需要父亲的力量——严格要求、警告鞭策。热情地鼓励、赞扬给人以灵感和创作源泉,使人不断向前,而一味只听到赞扬、肯定,容易使人逐渐变得自以为是,是非不分以至走上错误的道路,所以另一种爱的力量,不断地提醒、鞭策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两种爱同时存在,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两种力量,人才可以健康、顺利地成长。‎ 四.课堂总结 爱有许多种,它会产生不同的力量。我们今天学了课文,认识了严父与慈母的爱,他们的爱造就了今天的“我”。在生活中,我们要正确地看待父母的爱。‎ 巴迪的成功,与他童年时所受的教育分不开。你们肯定也有和他同样的感受吧。好好翻看一下回忆的匣子,以《爱》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第20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风及其以动衬静的写法;理解其诗“诗中有画”的艺术风格。‎ ‎2.能力目标:通过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能够熟练诵默此诗。‎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 ‎1.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创作风格,包括“诗中有画”,动静结合,声色俱佳等。‎ ‎2.鉴赏尾联,体会本诗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中所描写的山间景色,体会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红楼梦》里面关于香菱学诗的那个片段?黛玉指导香菱学诗,听到香菱说只爱陆放翁的诗,就批评她,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然后向她推荐了一个人的诗集,说:“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大家还记得她推荐的这个人是谁吗?提示下大家,那本诗集是《王摩诘全集》,哪位诗人字摩诘?没错,他就是被世人誉为“诗佛”‎ 的盛唐诗人王维。一个可以让黛玉将之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列在一起的诗人,可见他的影响力有多大。那么他的魅力到底何在呢?为什么他的诗可以被黛玉当作初学者学诗的典范呢?他的诗到底有些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他的《山居秋暝》,来和香菱一起感受下他的诗歌的魅力。‎ 二、基础知识学习:(整体感知)。‎ ‎(一)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王维,生于公元70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王维的名与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因此他的诗风深受佛学的影响,带有一股淡淡的禅意,总是着墨无多,但意境高远,不染尘埃,清丽空灵,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超凡脱俗。这些特点尤其表现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上面。‎ ‎(二)山水田园诗介绍:‎ 我们都知道盛唐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一派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还有一派就是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派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三)音义疏通:‎ ‎1.山居: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 暝:日落,夜晚。‎ ‎2.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3.新:刚刚。‎ ‎4.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5.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洗衣服姑娘的欢笑声。‎ ‎6.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 ‎7.莲动:意谓溪中莲花动荡。‎ ‎8.下:归也,如“日之夕矣,牛羊下来”,作“回来”义。‎ ‎9.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意。意为任凭它春芳消散,王孙也可以久留,因为秋色同样迷人,使人留恋。随意:任凭。春芳歇:春芳:春草;歇,消散、逝去。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留:居。‎ ‎(四)诗歌翻译:‎ 空旷的山中,新雨刚刚下过。夜间的秋色更添几分凉爽。明朗的月光照在松竹间,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流过。洗衣服的姑娘住在竹林间,莲叶摇动了,渔舟回来了。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我自可留恋在山中,不回去。(刚刚下雨以后的山峦,显得格外空寂,黄昏的天气,略带凉意。明亮的月光,照耀着一片松林中间;清清的泉水,在山石缝隙里潺潺地流。竹林里传来阵阵洗衣女子回家的喧笑;莲蓬抖动,那是渔舟在行走。任凭春天花草的芳香消失,而山间秋色却是我永远留驻的理由。)‎ ‎(五)主要内容:‎ 首联点明时间和地点,表达了一幅景象:在秋天寂静空灵的山林里,刚下过雨,迷蒙不已。颔联动静结合,有“明月照”和“石上流”。在宁静的夜里,皎洁的月亮发出柔和的光,星星点点地洒在地上;流水淙淙地流过,似乎在唱一首动听的曲子。颈联以小姑娘和渔夫来衬托山的宁静。尾联则抒发了诗人对恬静,安详的生活的向往。‎ 三、诵读指导。‎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这是一首律诗,也就是近体诗,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每一个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一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诗歌鉴赏。‎ ‎(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 作者通过特定的意象组合,寥寥数笔,勾勒出了一幅幅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画卷。何谓意象呢?意象是指在作品中饱含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比如第一句中的“空山”“新雨”,现在大家来找找,看还能找出哪些意象?(空山、新雨、明月、松林、清泉、石、竹林、莲、浣女、渔舟)‎ 我们都知道画中有景,不同的景物组成不同的画面,那么以上这些意象可以组成多少幅不同的画呢?现在大家自由讨论一下,一起找一找,然后给这些画起一个诗意一点名字,等一下请同学来回答,老师先给大家开个头,首联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俨然一幅“雨后初晴图”,接下来的图,就交给同学们来发掘了,大家讨论一下。‎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雨后初晴图。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明月松林图。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明月清泉图。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浣洗晚归图。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月夜采莲图。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大家都找得非常准确,看来用“诗中有画”来评价王维的诗歌真的是十分贴切的,大家是否在阅读的过程中,都能恍然感觉到微风拂过松林,耳畔有潺潺的水声流过?‎ 好了,现在我们再来好好地欣赏一下大家刚刚找出来的这些美丽画卷,看看这些美景,大家能不能发现有些什么特点呢?(有动有静: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有声有色:有听觉有视觉,调动各类感官,山中有欢歌笑语,渔舟晚唱,有明月朗照,清泉潺潺,有绿松,有翠竹,有莲花……)‎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更多一层动感和音乐美,使画面充满立体感,层次感,动静结合,光色辉映,营造出一个雅致脱俗、明媚空灵的迷人世界,让人如同身临其境。)‎ ‎(二)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于诗情画意当中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者自可久留。正如诗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王孙”自可不必离去了。貌似劝人,实则自勉。“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污浊而洁身自好;“山中”比尘世好,纯洁空灵,可以远离世俗庸碌而修养性情。诗人对山中生活的迷恋之情,跃然纸上。‎ 王孙:王维的前半生可谓是一帆风顺,出身贵族名门,自小才华横溢,二十出头登科及第,受尽时人吹捧宠爱,仕途最辉煌时官居丞相,是个真正的王孙。‎ 安意如的评价:“男子、才子、公子、君子,世可集四者于一身者,虽然不多,但王维一定是一个”。‎ 赵冀有一句诗“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诗人入世愈深,体验的民间疾苦愈多,写出来的作品也会愈深刻,杜甫就是个最好的例子,但是也有像王维这样的诗人,长期受佛学的影响,本来价值观就有些消极,而且早年生活过于平顺优裕,以致后来受一点小小的挫折便消极避世,王维四十岁后,随着李林甫执政,唐代政治逐渐走向腐败,他的政治热情受到压抑,逐步走上一条回避政治斗争,追求闲适的生活道路。他先是在终南山、蓝田、辋川等地隐居,身为官吏,却全身远祸于林下。但是却在这期间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山水田园诗。也算是一种幸吧。)‎ 五、小结。‎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是少有的全才。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或多或少也能感觉到他的魅力,现在,大家应该都像香菱一样恍然大悟,终于体会到黛玉的苦心,明白为什么盛唐那么多诗人,她却偏偏选择王维来作为香菱学诗的入门启蒙了吧。希望大家下去也可以多阅读一下王维的其它诗歌,进一步了解他诗歌创作的特色。‎ ‎【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此诗。‎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板书课题,指名读,强调“泊”字读音。前不久我们学过一首诗,诗题中也有这个“泊”字,是哪首?(泊船瓜州)“泊”是什么意思?谁能完整说说诗题的意思?是谁夜晚把船停靠在枫桥边呢?简介张继。‎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读这首诗,多读两遍,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正音。(表扬读得字正腔圆的学生)‎ ‎3.谁还能读出古诗的味道和节奏?指名读。(表扬读得有板有眼、抑扬顿挫的学生)‎ ‎4.范读指导:我读前四个字,你们接后三个字,再反过来读。‎ ‎5.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味道,还要读出自己的感觉。读了几遍,你能感觉到张继当时的心情怎样吗?(愁苦、孤独、寂寞……)‎ 三、精读理解:‎ ‎1.再仔细找找,是诗中哪个词带给你这样的感受?(愁眠)“愁眠”是什么意思?你们有过因愁思不断而无法入眠的时候吗?诗人张继又是因何而愁眠呢?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读读这个词。‎ ‎2.正是因为“愁眠”,才有了这首诗。诗人在“愁眠”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划出。学生自读自划。‎ 作者孤单出行,一夜难眠,在不眠中他看到了什么?(板书: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 ‎3.诗人最先写到的是“月落”,古往今来,写月亮的诗句数不胜数,看你们能说多少?这些诗句大都以月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张继也不例外,但有一点不同,人家都写“月升”,而张继写的是“月落”,“月落”是什么时间?上弦月升起得早,此时残月西沉,天将破晓。天地之间一片幽暗,在朦胧之中,诗人在江边又看到了什么?(江枫、渔火)‎ ‎4.想象一下江枫什么样?渔火什么样?‎ ‎5.还看到什么?(霜满天)霜一般在哪?(地上)“疑是地上霜”嘛!霜是指由于气温低,水露凝结在地表上的小冰晶。可张继为什么会看到“霜满天”?(秋天夜晚的寒意从四面八方袭来,再加上情绪低落,让他感到寒满天,冷满天。)‎ ‎6.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此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吗?学生自由描述。‎ ‎7.指导读前两句诗。‎ ‎8.不眠之中又听到了什么?(乌啼、钟声)乌啼好听吗?可能会让人感到更加悲凄。而有一种声音悠远回荡,仿佛在安抚着张继那颗孤独的心?(钟声)在哪里?(寒山寺)学生简介寒山寺。什么时候?(夜半,就是半夜)夜半怎么会有钟声?你听!(播放录音)钟声传来了,一声又一声,一下又一下,敲打着张继的无眠,传到那客船上。指导读后两句诗,声音越来越轻。那种声音好像在对张继说——学生自由想象安慰张继的语句。‎ ‎9.小结:月落、江枫、渔火、霜天是景,乌啼、钟声也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一个词——(愁眠),都伴随着——(愁眠),都笼罩着——(愁眠),用诗中的说法就叫——“对愁眠”,“对”在字典中有6种解释,出示选择题,学生选择正确解释。‎ ‎10.让我们伴着这份“愁眠”再读读这首诗吧!‎ 四、再读升华:‎ ‎1.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背井离乡的张继,浪迹天涯的张继,无法入眠的张继,最希望谁来陪伴他?(父母、妻子、朋友……)。‎ 漫漫长夜,没有父母妻子的嘘寒问暖,有的只是——“月落……”‎ 没有亲朋好友的关心问候,有的只是——“姑苏……”‎ 这浓浓的思乡、思亲之愁使他情动而辞发,《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 ‎2.(配乐)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整个秋天;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划破了寂静的秋夜。此情此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张继情不自禁地轻吟——再读全诗。‎ 五、总结全诗:‎ 今天,我们学了这首诗,一定会在你心中留下丝丝痕迹。如果你有机会去苏州,一定会去看看那座桥——枫桥;在枫桥上,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继;想起张继,你一定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试背古诗。‎ 从此,我们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我们相隔千年;从此,我们对寒山寺、枫桥都不再陌生,尽管我们相隔千里。这就是古诗的魅力。‎ 六、课后作业:‎ ‎1.熟背古诗。‎ ‎2.拓展阅读:陆游《宿枫桥》。‎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 ‎2、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3、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 二、多情贵胄,词风凄婉 生平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纳兰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善骑射,好读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 作品特点: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 诗词成就: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况周颐《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性德是朱邸红楼中的贵公子,才华艳发,多愁善感,气质上受汉文士影响很深。虽曾有积极用世的抱负,却更向往温馨自在、吟咏风雅的生活。侍卫职司单调拘束、劳顿奔波,远不合他的情志,使他雄心销尽,失去了“立功”、“立德”的兴趣。上层政治党争倾轧的污浊内幕,也使他厌畏思退。诗人禀性和生活处境相矛盾,是他憔悴忧伤、哀苦无端的悲剧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长期随驾出巡还破坏了他的家庭生活。职业苦闷和离愁别恨交织,再加上爱妻亡故的打击,使他深陷苦海。‎ 他怨天不成,尤人不成,便把无尽凄苦倾诉于笔端,凝聚为哀感顽艳的词章。投役久戍之苦,伤离感逝之痛,以及难以指明的怅闷是纳兰词的基本内容。纳兰性德以特出的艺术功力弥补了题材狭窄的不足。他的词全以一个“真”字胜,情真景真,“纯任性灵,纤尘不染”(况周颐《蕙风词话》)。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并以高超的白描手段出之,看去不加粉饰,却如天生丽质,无不鲜明真切,摇曳动人。王国维曾说:“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人间词话》)‎ 三、朗读吟咏,深悟情怀 ‎1.反复朗读吟咏词句,体会词的意思。‎ ‎2.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塞外景物。‎ ‎3.你知道作者身在何处?心又在何处?‎ ‎“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榆关,“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4. 这词中蕴含怎样思想感情?   “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碎”字赏析:让我们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 四、纳兰心事,你可曾知 摊破浣溪沙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 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 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纳兰容若是乱世中的一个传奇,在清代文学史上开辟了属于自己的一片疆域;他是人世间的痴情之种,在凄美的词藻中苦恋自己的爱人;他是铁马干戈中的水中浮萍,在残酷的战争中无奈地漂流。纳兰容若——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而内心伤痕累累的清代词人。‎ 纳兰容若是一个忧伤、唯美的词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其伤感凄切的悼亡词,充满着对爱人的痴恋;其情深意切的思乡词,饱含着对故乡的眷恋。‎ 纳兰容若至情至性,让人痴迷让人狂。他的忧伤与孤寂,穿越世俗,洞穿历史,滑过岁月,依旧清晰可见。所有的血泪,融入了挥手而下的诗词中。那些无声的纸墨,倾诉着他最深的忧郁,最痛楚的爱。他的诗,一如他的名字,那般撩人。纳兰容若,这个名字,早在山一程,水一程的「长相思」里,便融进了你我的灵魂,从此,再未消逝。‎ 五、作业 ‎1、背诵本词 ‎2、古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征战疆场,既心怀浓烈的思乡之情,又满怀强烈的报国之志!表达这种情感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收集几首读读背背。‎ 板书设计:‎ 长  相  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身               心 在征途             系家园 第21课 《四季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抓住每个季节不同的方面,通过动态描写来体现四季不同的美,表达出对四季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会认“窠、旷”等6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彩云”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3.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窠、旷”等6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彩云”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一年有几个季节?分别是什么?每个季节有什么特点?‎ 生说自己喜欢的季节及其特点,师加以点拨。‎ 我们看看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是怎样的。请我们打开书,翻到90页,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师板书课题。‎ 板书:四季之美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提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小组活动,大家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在小组内交流。‎ ‎3.小组长检查小组每个同学对生字的识记和理解情况,并及时向老师汇报。‎ ‎4.每个小组在向老师汇报学习生字的结果时,要总结出本小组的识字方法。‎ 生汇报识字情况,并总结识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在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1.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全文总共有四段,每段的段意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 这篇文章描写了四季不同的美景。‎ 作者抓住每个季节不同的美景进行描写。‎ 板书:‎ 春天----黎明 夏天----夜晚 秋天---黄昏 冬天-----早晨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从而理解课文内容。用这种方法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美。‎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这篇文章描写的是四季之美,表达的是作者对四季之美的喜爱之情。因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把这种喜爱的情感读出来。我们要通过轻重读的变化、语速快慢的改变,来表达情感。下面,我们读课文,看谁读得好。‎ ‎2.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读课文,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读。其他同学及时做出评价。‎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写得很美,在朗读中要把这种美体现出来,因此朗读指导非常重要。教师对朗读进行指导,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同时也有利于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主要内容和产生美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明白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通过朗读,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熟悉。这节课还是有所收获的。‎ 六、布置作业。‎ ‎1.掌握课后生字词。‎ ‎2.背诵课文。‎ ‎3.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体现的四季之美。‎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1.乌鸦在yè mù( )降临的时候,飞回了自己的窝。‎ ‎2.姑娘的脸上露出幸福的hóng yùn( )。‎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心胸开阔,精神愉悦。( )‎ ‎2.蝴蝶飞舞的样子。( )‎ ‎3.寒冷刺骨。( )‎ 三、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夜幕 2.红晕 二、1.心旷神怡 2.翩翩飞舞 3.凛冽 三、这篇文章介绍四季美丽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2.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四季之美》这篇文章。‎ 板书:四季之美 ‎2.听写词语。‎ 黎明 红晕 漆黑 夜幕 降临 愈发 心旷神怡 闲逸 和谐 扫兴 ‎【设计意图:设置复习这个环节,能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进行新课做准备。】‎ 二、深读课文,体会四季之美 ‎1.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春天的美体现在哪里?作者写这一部分用了怎样的写法?‎ 生总结,汇报 作者认为春天最美的是黎明。作者描写了春天黎明的动态变化,描绘出春天特有的特点,体现出春天的动态美。‎ 板书:春天----黎明(颜色的变化)‎ 鱼肚白-----微微的红晕---红紫红紫的彩云 ‎ ‎2.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抓住了夏天哪些景物,体现出夏天怎样的特点。‎ 生总结,汇报 板书:夏天----夜晚(萤火虫的动态)‎ 夏夜萤火虫----迷人 ‎3.读第三自然段,说说秋天的美体现在哪里。‎ 生总结,汇报 板书:秋天---黄昏(鸟儿们的动态)‎ 乌鸦归巢 成群大雁 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4.读第四自然段,说说冬天美在哪里,你的心情怎样。‎ 生总结,汇报 板书:冬天早晨----落雪----闲逸 师总结:分析课文,我们发现,作者笔下的四季和我们常接触到的描写四季的文章不同。作者在描写四季之美的时候,只是抓住每个季节最具有代表性的美。‎ ‎【设计意图: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阅读重点句子来品味四季之美,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三、探讨写作顺序。‎ 我们再一次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采用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总结,汇报 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的。是从“春、夏、‎ 秋、冬”这四个词语看出来的。‎ 板书:时间顺序 ‎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这篇文章就是用时间顺序来介绍的。我们常用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这两种。介绍事物的发展,一般用时间顺序;介绍物体不同部位的情况,适合用空间顺序。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根据所写内容来确定写作的顺序。‎ ‎【设计意图:探讨写作顺序,对学生习作进行指导,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布置作业。‎ 试着用时间顺序写一写你喜欢的植物的成长过程。‎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春天----黎明(颜色的变化)‎ 夏天----夜晚(萤火虫的动态) ‎ 四季之美 时间顺序 秋天---黄昏(鸟儿们的动态)‎ 冬天-----早晨(落雪—闲适)‎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选字组词,在所选的字的下面打√。‎ ‎(窠 果)里 (淋 凛)冽 安(逸 益)‎ 二、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反义词。‎ ‎1.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 )‎ ‎2.那闲适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 )‎ ‎3.这未免令人有点扫兴。( )‎ 三、选择正确的一项,填入括号里。‎ ‎1. 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 )‎ A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了萤火虫飞舞的样子。‎ B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了萤火虫飞舞的样子。‎ C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萤火虫飞舞的样子。‎ ‎2.“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静态描写转入动态描写,静中有动,让景物充满了活力。‎ B由动态转入静态描写,动中有静,把景物写活。‎ C静态描写,写出月夜的美丽。‎ 四、选择题。‎ 这篇文章采用了( )顺序。‎ A时间 B空间 C逻辑 参考答案:‎ 一、窠 凛 逸 二、1.明亮 2.忙碌 3.助兴 三、1.B 2.A 四、A 教学反思 ‎1.这是一篇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散文。文章采用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中最有特点的美。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们在朗读的基础上抓住这些描写,来体现四季之美。同时,我还对写作进行了指导,效果良好。‎ ‎2.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利用问题引导学生们进行自学,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我运用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学中,我对学生激励性评价较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作者介绍】‎ 清少纳言(966~1025)是日本平安时代著名的歌人、作家,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与紫式部、和泉式部并称为平安时代的三大才女,曾任一条天皇皇后藤原定子身边的女官。清少纳言,清是姓,少纳言是她在宫中的官职。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她的随笔为日本散文 课后作业 一、读拼音,写词语。‎ ‎1.lí míng( )前的天空yù fā( )黑起来。‎ ‎2.这里的一切都那么和谐,景色都那么令人xīn kuàng shén yí( )。‎ 二、选词填空。‎ ‎ 固然 必然 ‎1.这件事( )是他不对,难道你就没有一点错处吗?‎ ‎2.他们( )会经过这里,我们只要耐心等待就可以了。‎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 ‎1.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文整体梳理。‎ 这篇文章分别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同的美,体现出作者的_____________之情。‎ 五、重点段落品析。‎ 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冬天最美是早晨。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扫兴。‎ ‎1.用横线分别画出这两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2.文中画曲线的句子属于( )描写。‎ A动态 B静态 C心理 ‎3.在作者眼里,冬天的美在于______________。‎ 六、你喜欢哪个季节?和大家分享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黎明 愈发 2.心旷神怡 二、1.固然 2.必然 三、1. 天空飘着彩云。‎ ‎ 2. 落雪的早晨当然美,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风景也是不一样的。‎ 四、春 夏 秋 冬 喜爱 五、1.秋天最美是黄昏。 冬天最美是早晨。‎ ‎2.A 3.闲适的心情 六、示例:我喜欢冬天。冬天雪花漫天,银装素裹,世界一片洁白,非常美丽。‎ 第22课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1.思想内容:‎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2.语言表达:‎ ‎(1)准确传神,生动形象   巴金善于运用确切的词语,描绘事物的性质、状貌,恰到好处地抒情表意。在表现榕树生命力之美时,这样写道“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里如果去掉“似乎”变成写实,就显得不真实了;如果换成“我觉得”就把感觉和景物截然分开,语气平淡。“颤动”如果变成“涌动、跳动、颤抖”,就不能把绿叶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状态准确地刻画出来。“似乎、颤动”传神地把当时作者的感受、联想融入于景,具有“物我两忘”的心态,意境深远,妙不可言。写榕树的叶子亮丽,又反客为主,写成“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叶子对人的吸引力太大了,让人不得不看,榕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   ‎ 第二次去看榕树,写群鸟嬉戏,“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极言场面之广大。从听觉写“声”,从视觉写“影”,写影比写鸟本身更能体现当时的热闹纷繁。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扑翅膀”。充分写出形态的多种多样,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 ‎(2)节奏明快,情深意厚   ‎ ‎《鸟的天堂》全文节奏鲜明,声音铿锵,自然流畅,琅琅上口。课文开头多用短句,简洁明快,令人渐入佳境。写静态的榕树,多用长句,具体生动,情深意厚,耐人寻味。写群鸟嬉戏,以词为句,长短错落,生动热闹,给人以急促的动感。作者又用“连环”“顶真”等写法,“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读时就给人以“应接不暇”的感觉。作者又较多运用排比、复迭的句子,体现热闹欢腾的景象。   ‎ 在感情上,作者善于运用多种方式表达。如在划船途中“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写景抒发内心的愉快。当没看到鸟后失望、迷惑“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明写想法暗写心情。当被大榕树生命力所倾倒和被群鸟的欢乐所感染时,直接抒情:“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那歌声真好听”前面的间接抒情对后面的直接抒情又给予衬托铺垫,使结尾的抒情显得异常强烈,震撼人心,结尾如豹尾般有力:“‎ 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 ‎(3)欲扬先抑,气韵贯通   ‎ 文贵曲忌直,本文围绕作者的思想变化,欲扬先抑。先写第一次看到是几株大榕树的错觉,先抑,后写真是一株大榕树,后扬;先写没有看到鸟的遗撼,又抑,后又突出写群鸟嬉戏的场面,再扬。证实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前后对比,波澜起伏,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 全文读之自然流畅,诵之琅琅上口,归功于文章的气韵贯通,写动态的第一段,作者用两个表时间的名词“起初”“后来”,用两个写拍手的短句,连起了由静寂到有鸟,再到鸟开始飞起,最后到处是鸟,各具情态的整个场面变化过程。下面的一段,则体现了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描写到局部刻画的连通:由“眼睛应接不暇”的概写,到“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再到一只画眉鸟的细写,连贯流畅,紧凑而又有变化。   ‎ ‎《鸟的天堂》一文,自然朴素而又细致周密,看似平常中,显示作者娴熟的技巧,奏响一曲自然与生命的赞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具体了解“鸟的天堂”的含义,并积累词语和优美句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词语。‎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群鸟齐鸣的声音 听一听,你想到了什么?说一说 ‎ 2、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呀!如果大家读了巴金先生的文章《鸟的天堂》,一定会有更多的体会的。板题、读题。‎ ‎3、释题:理解“天堂”(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本文指大榕树)‎ 二、老师范读课文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2、用课件展示下列词语,指名认读,并结合课文说说词义。‎ 留意不禁展示不可计数应接不暇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1、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所见有什么不同?每次各有什么感受?‎ 答:两次。第一次是在傍晚,只看见茂密的一棵树。第二次是在早上,看到了众鸟群飞的热闹的景象。‎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榕树的?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观察顺序?‎ 答:由远及近。河面变窄——船逼近榕树——船泊在树下 ‎3、榕树有什么特点?(大、美)‎ ‎4、课文中哪些地方说明榕树大?‎ a.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生命力强)‎ b.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叶多、茂盛)‎ c.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写出大榕树的蓬勃生机)‎ ‎5、小结: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没看到一只鸟,却看到了一株硕大无比又极其美丽的榕树。作者从榕树的位置、大小、形态、颜色等方面来描写了这棵静止不动的大榕树。这样的描写叫静态描写。(板书:静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大榕树的静态美?‎ 二、指导阅读课文第二部分。‎ ‎1、思考: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什么时候?最初听到、看到了什么?后来有什么变化?‎ ‎2、仔细默读12、13自然段,了解作者如何写鸟儿的动态美,用“”划出表示事情发展顺序的词。‎ 起初——后来——接着——继续 ‎3、用“……”划出鸟儿活动的句子。想想作者是怎样按“起初、后来、接着、继续”四个层次描写“鸟的天堂”由寂静变得热闹的过程的。‎ 起初:寂静 后来:一声叫,一只、飞 接着:二只、三只 继续:热闹,到处……到处……‎ ‎4、看课件。对照课文思考:作者怎样描写“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 课件:(在优美的轻音乐中,屏幕上出现大榕树的全景。忽然一声清脆的鸟鸣,打破了周围的宁静。一只大鸟被掌声惊起,从树丛中飞了出来。接着又飞出两只、三只。树下的人继续拍掌,不计其数的鸟儿纷纷飞起,一片热闹的景象。各种鸟儿的特写镜头:几只大鸟,几只小鸟,一些花毛的,一些黑毛的。站在树上叫的,腾空飞起的,停着拍翅膀的。一只画眉刚飞出来,被掌声一惊,又飞进叶丛,在小树枝上鸣叫。)‎ 板书:‎ 到处……到处……(数量)‎ 大、小、花、黑(种类多)‎ 叫、飞、扑(形态)‎ ‎5、看到大榕树上那群鸟欢腾、热闹非凡的景象,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应接不暇)作者是怎样写自已的眼睛应接不暇的?‎ ‎6、小结:这两个自然段描写了大榕树上群鸟的飞、站、扑、叫等活动情况。这种描写事物活动及变化的写法叫动态描写。板书:动态 ‎7、“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课文里几次提到了鸟的天堂,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 答:“鸟的天堂”是说那棵大榕树是鸟儿们生活的乐园。四次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表示一种特定的称谓,是对大榕树的一种夸张的形容;没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亲眼见到大榕树后,感到鸟儿们的生活真像在天堂一样,在作者心里,大榕树是确确实实的鸟的天堂。‎ 三、自主讨论 ‎1、问:这棵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 答:1、大榕树枝繁中茂、适合鸟儿生活。‎ ‎2、周围有山有水环境幽雅。‎ ‎3、当地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受到保护,能自由自在地生活。‎ ‎4、有法律的保护。‎ ‎①对珍贵、濒危的鸟类实行重点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及其调整,由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②、国家保鸟类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 ‎③、各级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监视、监测环境对鸟类的影响。由于环境影响对鸟类造成危害时,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④、在自然保护区、禁猎区和禁猎期内,禁止猎捕和其他妨碍鸟类生息繁衍的活动。禁猎区和禁猎期以及禁止使用的猎捕工具和方法,由县级以上政府或者其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⑤、地方重点保护鸟类和其他非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的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 ‎⑥、伪造、倒卖、转让特许猎捕证、狩猎证、驯养繁殖许可证或者允许进出口证明书的,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证件,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 ‎⑦、违反本法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禁猎区破坏国家或者地方重点保护鸟类主要生息繁衍场所的,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破坏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处以罚款。‎ 四、拓展训练 ‎1、为了更好地保护鸟类,我们应该怎么做?‎ 五、总结 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六、板书设计 ‎ (大榕树) 远 ‎ “鸟的天堂” 静态 的确是 近:大、美 ‎ 鸟声 留恋、赞美 ‎ 种类 ‎ 鸟影 大小 动态 鸟的天堂 颜色 ‎ 动作 ‎ ‎ 第23课 《月迹》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 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 ‎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 ‎【教学重难点】    ‎ ‎1.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互阅作业 ‎1、字词检测。‎ 倏忽( ) 锨刃( ) 袅袅( ) 粗糙( )‎ 面面相觑( ) 嫉妒( ) 掬着沙( ) ‎ 踪迹( ) 争执( ) 酥酥( )‎ ‎2、诗句积累。‎ 根据下面提供的特定环境,填写相关的古代诗句:‎ 前几年中秋,我驻美使馆召开了部分留学生座谈会。主持人的发言引用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的名句: 。‎ 同学们的发言先后引用了张九龄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 。 ”‎ 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 。 ”‎ 杜甫的诗句: “ ,月是故乡明。”‎ 苏轼的诗句: “但愿人长久, 。 ”‎ 王安石的诗句: “ ,明月何时照我还?”‎ ‎3、在成人眼里月亮代表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也可这样问:即在成人眼里月亮有怎样的内涵?‎ 二、作者简介 结合注解以及资料了解作者。‎ 明确:贾平凹 (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 。著有小说集:《商州散记》《天狗》。 长篇小说:《浮躁》,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   。‎ 三、自学 ‎1.自学内容一:通读课文 ,感知文章内容。‎ 自学方法:(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从字面上看,“月迹”是什么意思?‎ 明确:(1)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中秋之夜,为了寻找到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 ‎2. 月亮移动的踪迹、月亮变化的轨迹。‎ ‎(“月迹”还可理解为孩子们寻找月亮的足迹。)‎ ‎3. 自学内容二:整体感知,牵行踪。‎ 自学方法:初步理解了标题的含义,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 ‎ ‎(提一个要求:要求大家找找孩子们寻月的足迹,找找月亮的踪迹,并且在文章中勾画出来。)‎ ‎(1)文中借助哪些事物清晰地描绘出月亮移动的踪迹?‎ ‎(2)“月亮走,孩子也走”, 孩子们寻月的足迹是什么?‎ ‎(3)围绕月迹,文中写了孩子们的哪些活动?‎ ‎(4)文中的孩子为什么会不断地去追寻月亮呢?‎ 噢,他们一直是在奶奶的提示下寻月的。‎ 划出奶奶的提示性语言(四句)‎ 奶奶的这些话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③分析奶奶话有什么作用?分析奶奶的形象 四、练习(解题、互阅或自阅)‎ ‎1.仿写训练。(字数不少于50个字)‎ 课文中有很多描写月光的句子,请你找出来好好品味。并试着写一段你所见到的月色。‎ 例1: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了一片黑色。‎ ‎(沈从文《边城》)‎ 例2:一梳月亮象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 (钱钟书《围城》)‎ 写作指导:‎ 善于抓住月色特点,从形状、色泽等多角度进行描写。‎ 可借助其他景物衬托月色特点。‎ 运用恰当的修辞和生动优美的词语。‎ 小试牛刀:‎ 五、帮困(知者加速)‎ 六、反思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互阅交流作业《小试牛刀》‎ 二、自学内容一: 品味赏析语言 孩子们在追寻月儿的过程中,充满着童真童趣,文章中很多语言都是儿童化的语言,折射出儿童天真、烂漫的天性,请大家浏览课文,迅速寻找这类句子,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自学方法:‎ ‎(1)文中使用叠词的句子还有哪些?请大家继续寻找。‎ 示例A、“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 ‎ (玉玉的,银银的,从形象和色彩的角度写出月亮的白、亮)‎ ‎ B、“粗粗的桂树,疏疏和枝,疏疏的叶,……”‎ ‎ 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 (“粗粗”的写桂树的壮,“疏疏”写枝叶的稀,“累累”写出花朵的多。)‎ C、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 ‎(写出桂花香的若有若无,断断续续。)‎ ‎(2)儿童化的语言不仅仅表现在叠词上,还有一些句子也同样富有童真意趣。我这里有一个例子,“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这里的“了”表现孩子在镜中发现月亮的喜悦之情。文章还有很多这样的句子,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它所表达的情感。‎ A、“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 ‎(“亏了”表现孩子发现月亮走后的失望之情)‎ B、“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了”表现出三妹的喜悦之情)‎ C、“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 ‎(“了”,舒缓语气,表现孩子们在沉浸在月亮里的陶醉之情)。‎ ‎(3)这些语言使文章充满了孩童气息。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不仅充满了童心,童真,童趣,还有奇妙的想像。从文中找出富有丰富想像的语句。‎ A、“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 ‎(把事物拟人化,形象生动)‎ B、“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这一棵了。”‎ ‎(由桂树联想到自己似乎就在月中,月桂就是庭桂)‎ C、“我想:月亮里,地应该是银铺的,玉砌的”‎ ‎(创造性构想,既有形象,又有色彩)‎ D、“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月亮在心里,童心的体验极为奇特)‎ E、“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比喻,天空是我的作品,我们是月亮的主人,想像奇特而又生动。)‎ ‎(4)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 三、自学内容二:理主旨 自学方法:‎ ‎(1)一路寻月,那么弟弟、妹妹、我都找到一个怎样的月亮? ‎ 弟弟说:我所要的。 (喜爱、赞美、热望)‎ 妹妹说:是个好。‎ ‎(“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是美的化身,是所有美好事物的代表、象征,月如童心,纯洁、无暇。) ‎ 我:同意他们的话,是天空上的印章,天空也是我们的。‎ ‎(印章起着证明的作用,表明所有和负责。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长天为纸月为印,如果天空是一个巨幅纸页,“我”就是天空的主人!天空是我创造的)‎ ‎(2)文章开篇写孩子们什么都不满足,结尾写大家都觉得满足了,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寻月的过程让孩子们明白:美好的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3)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明月,明月是美好的化身。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是属于每个人的 ,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找,就能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美好事物。‎ ‎(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 ‎(4)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在孩童的眼里月亮代表什么?‎ 美好、圆满……‎ 四、练习:‎ 请你从下面提供的自然景物中任选一种,发挥想象,写出其特征及你的感受。(100字左右)‎ 星空、风、雨 小试牛刀:‎ ‎(五)反思小结 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第24课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由三篇文章组成。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 ‎【教学目标】‎ ‎1.会认“矣、耻”等3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每篇文章所表达的重点。‎ ‎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朗读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重点字的读音和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疏通文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谁来给我们讲一讲?(生讲述故事,师加以引导和评价)古人喜欢读书,古人又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 ‎2.这课总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语》,记录的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第三部分的作者是曾国藩。今天,我们就去学习这三篇文章,从中获取营养。‎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古人读书的小故事引入本课,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师范读正音,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好学 是知也 识 ‎ ‎2.读第一、二部分,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3.大声朗读课文。‎ ‎4.指名读。‎ ‎5.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地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在师范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握重点字的读音,并理解重点字的意思,然后指导学生用各种方式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了解课文内容,达到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部分的意思。‎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指导学生翻译课文。2.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介绍的?‎ 生总结,汇报 板书:(一)1.谦虚 2.求实 3.勤奋 ‎3.读第二部分,试着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思考:朱熹对读书有什么独特方法?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 板书: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 ‎【设计意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这两部分的内容,并进一步探讨这两部分所蕴含的学习上的态度和方法,使学生尽快掌握主要内容的同时,还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可谓一举两得,】‎ 四、拓展。‎ 学习了这两部分,你有什么收获?‎ 生畅所欲言,师进行指导 五、作业 ‎1.背诵这两部分。‎ ‎2.掌握重点词语,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 ‎【设计意图:拓展这个环节,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并对自己的学习有所指导。】‎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bù chǐ xià wèn( ),每个教育者都要huì rén bú juàn( )。‎ 不用心sòng dú( )对我们来说qǐ bú shì( )浪费时间?‎ 二、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2.余尝谓( )‎ ‎3.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 )‎ 三、对号入座。‎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既有学习方法,又有学习态度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参考答案:‎ 一、不耻下问 诲人不倦 诵读 岂不是 二、1.智慧 2.说 3.随意 三、1.② 2.② 3.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文意。‎ ‎3.学习古人读书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谁来说说《论语》三则的意思?‎ ‎2.朱熹的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进行了介绍,让我们受益匪浅。现在,我们学习第三篇文章。这是曾国藩对读书人的要求。‎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夯实基础,并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师补充:恒:恒心 ‎ 自足:自我满足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划分指导:我们在划分节奏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把完整的词划分开来,要保持词语的完整。如: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试着解释意思。‎ ‎【设计意图:以自学为主,通过自学把握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细读课文,深入把握。‎ ‎1.默读课文,思考:读书人对读书有什么要求:‎ 生读课文,总结并汇报:‎ 板书:有志 有识 有恒 ‎2.再读课文,思考:读书为什么要“有志、有识、有恒”?‎ 生总结,汇报 板书:有志----不甘为下流 有识-----知学问无尽,不满足 ‎ 有恒-----恒心,不放弃,能成功 ‎3.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 师加以引导,生汇报 板书: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 正面: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的境界;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最后作者进行总结,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点明这三点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降低文章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再读文章,说说你受到什么启发?‎ 生畅所欲言 五、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畅所欲言,师加以指导 六、作业 背诵这三篇文章 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三篇文章的意思。‎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能让学生扩大眼界,扩大积累。】‎ 谦虚 一 求实 勤奋 心到 ‎ 古人谈读书 二 眼到 口到 有志----不甘为下流 ‎ 三 有识-----知学问无尽,不满足 从正反两方面 有恒-----恒心,不放弃,能成功 加以论证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1.我们做事要有héng xīn( ),不能半途而废。‎ ‎2.每个人都有quē diǎn( ),我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并改正。‎ 二、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盖士人读书……( )‎ ‎2.第三要有恒。( )‎ ‎3.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 三、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恒心 2.缺点 二、1.读书人 2.恒心 3.下等、劣等 三、1.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 2.就像河伯观海,就像井底之蛙看天。‎ 教学反思 ‎1.这篇文章是由三篇古文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含义,效果较好。‎ ‎2.在教学中,我还通过抓重点词句,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把视线延伸到课外,收集了一些《论语》的其他几则名言,让学生进行积累。‎ 美中不足的是对个别同学的指导不够详细,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由三篇文章组成。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 ‎【作者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9.28―公元前479.4.11):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曾国藩(1811.11.26-1872.3.1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经》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章、492篇,首创 “语录体” 。是中国现代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课后作业 一、读拼音,写词语。‎ ‎ 我们在sòng dú( )诗书的时候,要有héng xīn( ),要有毅力,二者quē yī bù kě( )。‎ 二、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并解释整个句子。‎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之为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文整体梳理。‎ ‎《论语》这三则,让我们明白了读书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朱熹告诉我们,读书要有________;曾国藩告诉我们,读书人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 四、重点段落品析。‎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sòng yǒng)读,(决 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用横线画出括号里正确的字和读音。‎ ‎2.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反问句,说明心到了,眼睛也会看到。‎ B反问句,点明,只要用心了,眼和口自然会到。点明心到的重要性。‎ ‎3.读了这篇短文, 你有什么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把你知道的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诵读 恒心 缺一不可 二、1.勤勉 以……为耻 勤勉而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问问题为耻。‎ ‎2.智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呀。‎ ‎3.曾经 我曾经说过:读书要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三、 谦虚 勤奋 求实 三到 三有 四、1. song 决2.B ‎3.示例:学习既要讲究方法,还要有恒心。而恒心是成功的基础,只要有恒心,铁棒磨成针就是这个道理。从今以后,我一点要勤奋读书,又恒心,有毅力,不半途而废。‎ 五、示例:‎ 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 —— 张维屏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 朱熹 读书时要深思多问。只读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或者走马看花,所获甚微。 —— 王梓坤 第25课 《忆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了解冰心及其代表作品。‎ ‎2.品味文中富有感染力、印象深刻的语句,感受作者“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情感。‎ ‎3.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引起读书的兴趣,能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的主要观点。‎ ‎2.了解文中提到的众多作品。‎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冰心极其作品的资料。‎ ‎2.摘录有关“读书”或“书”的名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导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纵览古今,横观中外,许多名人都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诗人汪国真说过:“最优秀的读者,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作家,最优秀的作家必定是最优秀的读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忆读书》。‎ 二、初步读文,理解课文。‎ ‎(一)检查教学准备情况。‎ ‎1.有关“书”或“读书”的名言。‎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人谈话。——歌德。‎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马克思。‎ ‎2.作家作品介绍:‎ ‎3.自由朗读课文,学习字词。‎ ‎(二)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1.指名读文,思考冰心奶奶八十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是什么?可用文中哪句话概括?(“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课文紧紧围绕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组材、选材的,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圈画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哪些读过的书。‎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请默课文,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一节课的作业情况。‎ 同学汇报:‎ ‎(一)按时间顺序介绍自己的读书书目,并能指出每本书的主要优点或对自己的有益影响。‎ ‎(二)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 二、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冰心的《忆读书》,感受读书带给人的美好。‎ 三、深入读文,品味语言。‎ ‎(一)冰心奶奶八十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作者认为“读书好”表现在哪?‎ 读书好:‎ 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 ‎1.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2.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3.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4.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二)读书有这么多好处,所以作者“一谈到读书,话就多了!”朗读第1段,思考文中关联词“一……就”的表达效果。‎ 多读书:‎ 作者告诉我们,她从七岁开始读《三国演义》,直至晚年仍在“读万卷书”。‎ 读好书:‎ 作者说,她“会挑选、比较”。‎ ‎(三)文中还有一句能表达作者读书情感的句子?(我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结合课文内容或自己的读书经历、感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四、总结提升。‎ 读书,是人获得人生经验的不竭的源泉。所以,我们要:(生齐读。)多读书,读好书。‎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而人生中从亲身经历获得的经验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其他途径,用别人的、间接的经验来弥补缺失,丰富心灵,完善自我。所以,我们要:(生齐读。)多读书,读好书。‎ 只有:(生齐读。)“多读书,读好书”,我们才能感受到(生齐读。)“读书好”。‎ ‎ ‎ 第26课 《我的“长生果”》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学习目标】‎ ‎①认识“扉、瘾”等生字。并通过互相提醒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重点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作文中受益的语句。‎ ‎【教学重难点】‎ 领悟作者对书的情感,体会作者所悟出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预习提纲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读书”,在前几篇课文中,我们一直在和书进行着有趣地对话。《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看看它又 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为什么把书叫做我的“长生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目标,课件。)‎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看一看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相互评价。‎ ‎3.参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和方法,再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再旁边做批注。‎ ‎4.小组交流读书情况。‎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班级交流 ‎(1)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和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看香烟人小画片;看连环画;‎ 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得出了一些道理:‎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2)反复读一读作者例举的两篇作文,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悟出的道理的?你在自己的写作中有过类似的体会吗?‎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写作体验来理解,来谈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学习并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读书方法──博览群书,入情入境,做读书笔记,会借鉴运用等。‎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由揭示课题内容引入。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理解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了吗? 长生果,指营养极其丰富。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作者就是在书的引领下写作越来越成熟的。‎ 将书誉为长生果,作者对书的钟爱可见一斑。文中真实地回顾了作者少时与书的故事,使作者酷爱读书的情景再现在我们眼前。‎ 读读课文,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作者对书的特殊情感的?‎ 教师小结:(通过重点段落和句子的分析,明白作者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的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的废寝忘食,读文艺书籍时的不求甚解,读中外名著时的如醉如痴。正是不断地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才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时光时才感到那样的愉悦。)‎ 看来书真正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啊!即使多年之后品味读书的味道,还是这样让人心醉。让我们再读读课文,体会那种读书的乐趣吧。‎ 五、品读语言,学习积累 读了多遍课文,你发现作者在运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生动的比喻。‎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恰当的词语。‎ 流光溢彩、眼羡、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悲欢离合、牵肠挂肚、如饥似渴、不言而喻、黯然神伤、千篇一律、大显身手、心安理得等。‎ 六、联系实际,升华感情 说一说你读书中的故事,你在书中的收获。‎ 七、积累作业 ‎1.抄写文中优美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在读书中的收获写成一个小片段。‎ 八、板书设计 我的“长生果”‎ 读 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写 别出心裁不同鲜味充实知识 积 平常积累酵母似的提高能力 实 真情实感呕心沥血 九、质疑解答 ‎①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长生果,即吃了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果子,在这里指营养极其丰富。这句话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充分表达了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②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不做细致地分析,笼统地接受。“不求甚解”引用于晋代诗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读书只要略知大意就可以了,不必追求透彻。这里是指作者水平有限,因读不懂而放过去,不得已而为之。‎ ‎③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别出心裁”,意思是与众不同;“鲜味”,即新鲜的味道。这句话是作者在一次成功的习作后悟出的道理,完全得益于课外阅读。意思是要想将作文写好,就先要打破千篇一律的模式,不落俗套。‎ ‎④ 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 真实的情感体验和课外阅读的积累,为这次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厚积是薄发的基础。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⑤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借鉴”,拿别人的事作为镜子,以便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鉴,镜子。“模仿”,仿效,照着样子做。“呕心沥血”,比喻费尽心血。这是作者在又一次成功习作后悟出的道理。作文应该表达真情实感,有感而发,以情感人;开始时必须要进行模仿和借鉴,习得一些方法。但只有浸透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创造,才能打动人心,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十、教学反思:‎ 我的“长生果”预习提纲 班级姓名 导语: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直和书进行着有趣地对话。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我的“长生果”》。‎ ‎1.根据常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运用工具书)‎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并在文中标画出来。‎ 流光溢彩 津津有味 浮想联翩 囫囵吞枣 如饥似渴 不言而喻 别出心裁 大显身手 呕心沥血 千篇一律 牵肠挂肚 呐喊助威 心扉过瘾 借鉴 ‎3.结合上下文(或查工具书)解释词语。(写在课本上)‎ 不言而喻 别出心裁 呕心沥血 千篇一律 囫囵吞枣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5.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和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文中作者运用了生动比喻和大量的四字词语,请你画出来,读一读,体会它们所表达的情感。‎ ‎(3)什么是“长生果”?课文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 ‎6.找到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 ‎7.质疑。(至少提出3个问题,并在文中做好标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白鹭》教学反思 ‎《白鹭》是部编版新课标第九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全文语言朴实流畅,优美如诗。尤其是字里行间饱含的那份浓浓的诗意,使人回味无穷。整篇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流畅。全文看似状物,读来却优美如诗。白鹭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一个字——美!它的颜色美,形体美,觅食、栖息、低飞的画面更美!它给大自然增添了活力,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无穷的乐趣。白鹭本身蕴含的这种无尽的美,正是作家郭沫若全文所要传达的!‎ 一、教学效果 ‎1、调动积累,走近“白鹭” 。‎ ‎ ‎ ‎ 首先板书课题,齐读两遍,说一说你对白鹭的了解?古代诗人笔下的白鹭是怎样的呢?此环节做的比较充分,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交流得非常火热,特别是出现白鹭的古诗句,一下子交流了八句,引导孩子们诵读,进一步感受诗人眼中白鹭!为下文理解白鹭是一首诗作好铺垫。‎ ‎2、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自古以来,白鹭就是人们吟诵的对象,那么作者给予它怎样的评价呢?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标画出相关语句。孩子们很快便找到了两句话: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开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结尾)引导发现这种首尾照应的写法,感受以“诗”作喻写白鹭的美,结尾强调白鹭是“韵在骨子里的诗”,内涵比开头深了一层。‎ ‎3、品词析句,领悟白鹭如诗如画的美。‎ ‎ 出示课件:潜心默读——作者勾勒了白鹭的哪几个画面?边读边把感受写在旁边的空白处。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走向深入。接着在班内展示交流,主要聚焦:颜色美 外形美、生活画面美(觅食 栖息 低飞),最后让学生在朗读声中感受语言美和白鹭的美!‎ ‎4、合作探究,启发想象。‎ 探究一: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的是在望哨吗?质疑激趣,启发想象。‎ 探究二:白鹭在清水里“钓鱼”,怎么理解?‎ 探究三:本文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 ‎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由物及人,真正感受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二、成功之处 ‎ 教学本文有三点值得称道,一是借助课前预习环节查阅资料,既让学生动了手,也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一种简洁方法,还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二是培养了快速阅读能力以及概括能力,这主要体现在第二个环节;三是创设了自读自悟的学习氛围,进一步引导学生由不会到会,落实了由教到不用教的新课标精神。再有,创设探究氛围,激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三、不足之处 ‎ 在品词析句环节注重了自读自悟,但是琅琅读书的预设太少,用时也太少,比较句子去感悟内涵也有点蜻蜓点水。‎ 四、改进措施 ‎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在品词析句上下功夫,会引导学生背诵积累如诗句般的语言,以便积累更丰富的语言,为学生的语言交流夯实基础,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落花生》教学反思 ‎《落花生》是一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 ‎ 本节课围绕训练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流程,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现总结如下:‎ ‎1、猜谜激趣,实物再现,拉近距离。‎ ‎ 本节课在导课时我设计了猜一猜的环节:“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 稍微有点生活常识的孩子一下子便猜出来了:花生。在学生猜出来后我迅速拿出好几样花生,有单粒的,双粒的,还有四个粒;有生的,有熟的;有圆粒的,还有长粒的……孩子们看到花生顿时兴致高昂,我借势而为,抛出一个问题:你们说说对它有哪些了解?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花生在孩子们的心中便有了较重的分量。“你们真是作者许地山老先生的知音,他用文字写下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赶快去拜读吧!”孩子们很快进入角色,朗朗书声不绝于耳!‎ ‎2、自读自悟,理清文章脉络。‎ ‎ 学生在放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后,我又引导孩子们带着问题去读书:“围绕落花生,作者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抓住关键词语列一列小标题。”此时学生们快速浏览,去搜索关键字词,在取舍中快速判断哪些词语更关键更准确,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和提升。然后班内交流,达成共识:种花生、收花生、做花生食品 、议花生 。我将孩子们的收获板书出来,让他们快速识记,既理清了本文的层次也为将来写文章列提纲夯实基础。‎ ‎3、层层推进,体悟做人道理。‎ ‎ 此环节我分了五个层次去教学,层层递进,情感一步步得到升华。首先,侧重我们的话题主要凸显的是什么;其次,感受爸爸的话语中包蕴的内涵是什么;再次潜心阅读,感悟爸爸的话语运用的典型方法;紧接着拓展,结合生活实际积累谈一谈相关的人和事;最后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理想。学生由内容到方法,由话语到做人,由他人到自己,情感在一步步升华。‎ 二、成功之处 通过猜谜、实物再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以读代讲层层深入。口语交际环节的创设使学生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真正落实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也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三、不足之处 ‎ 对话的内容处理得比较匆忙,也没有涉及写话,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没有落实好。‎ ‎ 四、改进措施 ‎ 如果再重新学习,我会带着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让读书声充盈课堂;还会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再仿造文章对比的写法进行小练笔活动。‎ ‎ ‎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 依据本文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有舍有得,现总结如下:‎ 教学效果 品香。上课开始,学生一如既往地按照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尽量识记更多的内容,标画四到六个关键词。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关键词标画得相当准确,我为孩子们的快速准确地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到由衷的高兴,当然也为我下面的引导去深入领悟课文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谁能用一个字形容桂花的特点?”孩子们异口同声:“香。”边读边标画:哪些句段能闻到花香?学生潜心读书,一口气找到了五个句子。然后聚焦“浸”“全年”“全村”品读感悟,感受整个村,每位村民的身心都被香气包裹的浓厚氛围。‎ 知乐。桂子花开,十里飘香。浓浓香气中还洋溢着老乡们的欢乐呢!为了感受这份快乐,我设计好了读书题卡,即以列表的形式找到文中写了哪些人乐,乐的方式。其中醉了的人是谁呢?此时孩子们自读自悟,把阅读收获一一呈现到题卡中。接着在班内展示,喜欢谁乐的方式就展示谁?此时的课堂完全沉浸在了快乐的读书交流中。当然交流最多的还是我的乐,有的孩子边吟诵边做动作,将整个课堂推向高潮。爸爸的吟诗也让同学愿意模仿,那真是有模有样,掌声此起彼伏。‎ 懂情 ‎ 这么香,那么乐,妈妈怎么却这样说呢:“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是怎么了?高涨的热情犹如被泼了一盆冷水,学生的思维再次走向深入。联系上文,让学生找出母亲与家乡桂花的小故事,说一说,再读一读文字,有几个同学悄然举起了手:在母亲心里,有一种浓浓的思乡情!是呀,一语点醒梦中人,所有孩子把目光聚焦于他,并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教学优点 ‎ 抓住重点句段读中悟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由闻香到享乐再到懂情,情感一步步升华。表格式阅读更是一大亮点,在对比中更感受到我的“摇花乐”。‎ 不足之处 ‎ 优秀的孩子能一步一步围绕问题展开阅读,但是中下等的学生在感悟慢或不到位时没有预设更好的办法让他们提升是一下大遗憾!‎ 四、整改措施 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花是故乡香。我会补充作者《烟愁》的后记中的一段话:‎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或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他们对我的一份情,像花草树木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 引导孩子感悟母亲对作者的影响。还会放慢读书的节奏,让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珍珠鸟》教学反思 ‎《珍珠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精心撰写的优美散文。这篇散文描写了人鸟相亲的动人历程,揭示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道理,情文并茂,寓理于事。我班的孩子比较喜欢动物,对动物有爱心,所以我选择这篇课文进行教学。从上课的情况看,我的教学有以下亮点: ‎ 一、 情境导入,激发情感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在本节课的大导入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开课伊始,优美的钢琴曲《最初的温柔》在学生的耳畔萦绕,各种美丽的鸟儿图片一张张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姿态万千的鸟儿,清新、幽静的大自然,融合在一起,让人看了有种和谐的感觉。这不仅触发了学生心底深处的感情,也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 二、问题引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优美的钢琴曲结束之后,我问:“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请你在文中找一找。”由此引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中心。指导学生读这句话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针对这句话提出问题。学生毫不犹豫地道出了自己心中的疑团:“作者是如何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谁信赖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将四个有价值的问题板书在了黑板上,接着抓住第一个问题:“作者是怎样照顾和呵护珍珠鸟的?”‎ 三、抓住关键词句、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在孩子们提出了问题之后,我让孩子们在小组里,围绕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边读书边寻找答案。因为问题是孩子们自己提出来的,所以无论是自学,还是小组合作学习,他们都非常投入,交流时也妙语连珠。 ‎ 四、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例如在朗读“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这句话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读出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我结合父母平时称孩子们为“小家伙”为例子,让孩子们尝试着去读。学生自由读完后,我又指名读、部分读、齐读,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深深的爱。 ‎ 五、立足文本,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合理拓展 本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两个很有创意的环节:一是“给文中插图起名”。孩子们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起的名字五花八门,但是每一个名字都能够反映出作者是幸福的,小鸟是幸福的。这是因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家都是幸福快乐的。二是在理解课文结尾的一句话的基础上自编或者是借用自己的积累说一句和信赖有关的格言。这样做对自身健康品质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 课后反思发现:本节课的朗读指导还是有点儿少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才会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去,用语言把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或道理读出来。‎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要点 一、基础词语:‎ 摄氏度 繁殖 粮食 蔬菜 煤炭 蒸发 治疗 疾病 估计 乖巧 驯良 矫健 玲珑 敏捷 蛰伏 警觉 锐利 苔藓 遮蔽 勉强 树杈 狭窄 帽缨 宽敞 圆锥 连蹦带跑 寸草不生 二、形近字:‎ 珑(玲珑) 拾(拾起) 杈(树杈) 蔬(蔬菜) 粮(口粮) ‎ 拢(合拢) 洽(融洽) 权(权利) 梳(梳理) 娘(姑娘)‎ 抵(抵达) 氏(姓氏) 滑(光滑) 峡(峡谷) 训(教训)‎ 低(低头) 民(人民) 猾(狡猾) 狹(狭窄) 驯(驯服)‎ 三、多音字:‎ ‎ chai(出差) jie(结束) mai(掩埋) cang(躲藏)‎ ‎ 差 结 埋 藏 ‎ cha(差钱) jie(结实) man(埋怨) zang(西藏)‎ ‎ ‎ ‎ ‎ ‎ dai(待着) qiang(坚强) lù(露水) héng(横批)‎ ‎ 待 强 露 横 ‎ dai(等待) qiang(勉强) lòu(露出) hèng(专横)‎ 四、近义词:‎ 敏捷——迅速 密切——紧密 治疗——医疗 预防——防备 锐利——锋利 驯良——驯服 暖和——温暖 漂浮——悬浮 五、反义词:‎ ‎ 光明——黑暗 温暖——寒冷 生存——死亡 密切——疏远 轻快——沉重 宽敞——狭窄 敏捷——迟缓 错杂——整齐 六、词语搭配:‎ ‎ ‎ ‎(喝)露水 (拾)榛子 (摘)果实 (吸收)热量 (治疗)疾病 ‎ ‎(美丽)的世界 (密切)的关心 (漂亮)的动物 (玲珑)的面孔 ‎(晴朗)的夏夜 (强烈)的阳光 (锐利)的爪子 (敏捷)的动作 七、句子练习:‎ ‎1.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改为陈述句)‎ ‎2.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仿写)‎ ‎3. 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用加点词造句)‎ 八、课文梗概:‎ ‎1.《太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介绍了太阳距离我们很远、很大、很大的特点,以及太阳与我们的密切关系,使我们懂得了太阳对我们的重要性。激发我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课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 ‎2. 《松鼠》通过生动传神地传神描写及准确简练地说明,介绍了松鼠漂亮的外形、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行为,表达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