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8.32 KB
- 2021-12-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及反思(一)
一、说教材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
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
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
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合起来构成《将相和》
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个人物既有个性,又有
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
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都能顾全大局。
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二、说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2.结合具体示例说一说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
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
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四、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为
我们有效地展开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说教法学法
《将相和》这篇文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故事不是难
点,结合课文实际,我确定了廉颇和蔺相如由“不和”到“和”的发
展过程和内在原因为学习的重点。难点定为理解三个小故事各自的起
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学的时候,我先引导
学生比较充分地快速默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
来龙去脉。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问题,
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
联系。通过学习,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点:符
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讲授本课时我尝试使用“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教学法,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学
生在 40 分钟内高效紧张地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探究起点,整体感受人物形象
1.这篇文章写了几个小故事?
2. 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
3.看来大家都比较喜欢廉颇和蔺相如!那么,课文是怎样刻画这两个
人物的呢?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刻画廉颇和蔺相如
的。
(板书:语言 行动)
板块二、品味语言,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你觉得课文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哪些地方描写
得最精彩?
(一)研究“完璧归赵”
品读语言 1: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
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写蔺相如的这句话,用了哪组关联词?读着这
样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谁也来读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话。
像这样用假设关系的句式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在完璧归赵故事中还
有几处,先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品读语言 2: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
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
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
由。”
从这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
品读语言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
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
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
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师引导:抓住人物的语言,我们就揣摩到了人物的内心想法(板
书:刻画内心)难怪古人说“言为心声”。
(二)研究“渑池之会”
品读语言四: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
我就跟您拼了!”
师引导:你发现特点了吗?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气势的?也就是
说,蔺相如又在用假设的句式,以不容商量的口气,逼秦王为赵王击
缶。但他凭什么敢和秦王拼呢?这一拼,最终拼来的是秦国的妥协,
赵国的国威。
(三)研究“负荆请罪”
师:完璧归赵,蔺相如使赵国免受了秦国的欺骗。秦王很不甘
心,又搞了一个渑池之会要侮辱赵王,蔺相如再一次以弱胜强,维
护了赵国的尊严,回国后连升几级,被赵王封为上卿。本来顺理成
章的事,却造成了将与相的不和,于是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课文
还有哪些描写人物的地方让你觉得特别精彩呢?咱们继续交流。
品读语言五: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
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蔺相如的这一“避”,与完璧归赵的一“撞”和渑池之会的一“拼”
一样,都是为了——赵国。难怪蔺相如要语重心长地说——引读蔺
相如的话。
为了理解得更深刻,我们不妨把他们的话对比着读一读。看看你有
什么新的感受?
品读廉颇和蔺相如的话,感受廉颇的性格特点。
1)廉颇:个性耿直、心直口快、直截了当。
课文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写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的?
2)蔺相如:反问、因果、假设。
廉颇:对比。
3)有比较才有鉴别!同样是语言描写,人物的个性不同,语言也不
一样。我们以后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也要注意语言必须体现人物的个
性。(板书:体现个性)
4)说来说去,蔺相如就是想强调为了国家安危,“将”和“相”应该
——和好。为了赵国,就应该——将相和。
写话:想象一下,廉颇会对蔺相如说些什么?
板块三、拓展提升,揭示“和”的意义
1. 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此过
后(出示齐读)——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
国。
师:同心协力这四个字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是
啊,俗话说:“人和百事旺,家和万事兴”,国家也一样,正由于将相
二人同心协力、同舟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来进犯赵国。
2.从此,“负荆请罪”就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感人的佳话,《将相和》
的故事也千古流传,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同学们,
这篇课文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是一部很有价值
的历史著作和杰出的文学著作,曾被当代文学家鲁迅称为——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想知道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后,又发生了什么
故事吗?建议你去买一本《史记》来读,你会感受到历史名著刻画人
物形象的不同魅力。
七、板书设计:
将相和
蔺相如:完璧归赵---机智勇敢,不畏强
暴
渑池之会---不顾安危,维护国体
廉颇:负荆请罪---知错就改
廉颇、蔺相如的共同点:识大体顾大局,爱国
八、教学反思
这一节分析课,我抓住教学的重、难点作为突破口,让学生充分
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给予鼓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足之处:分析较多,读得太少,淡化了语文的感悟,出现了忽
略语言学习的倾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
做好自己的主导地位。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及反思(二)
一、说教材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
故事课文。文章篇幅虽长但巧妙地运用过渡句来承上启下,使得整篇
文章脉络清晰,指向明确。文中着力描绘了人物的言行,人物个性鲜
明。让学生感受到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课文通过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叙述全文。三个故事
之间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
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
协作的品质,从而告诫人们“以和为贵”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相、璧”等 16 个生字,会写“召、臣”等 12 个生字,掌握
“进攻、召集”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3. 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复述故事,弄清三个小故事
之间的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
后果。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复述故事,弄清三个
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四、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我们是一个班集体,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可如果同学们之
间不团结会出现什么状况呢?
生自由讨论
师:看来,我们都知道团结的重要性了。古人更知道这个,今天我们
就学习一篇文章。
(板书:将相和)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两个非常有名的人物:廉颇和蔺相如。“将
相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两个人之间。 (出示课件 3)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
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板块二、快速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
组词:)
2.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
(无价之宝 失信 抵御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同心协力
负荆请罪)
板块三、浏览课文,整体把握。 (出示课件 5)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说说“和”是什么意思。(“将”
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出示课件 5)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板块四、理清脉络,概括段意。(出示课件 6)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
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3.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
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整理。(出示
课件 7)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
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出示课件 8)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
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
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出
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
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
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
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
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
夫。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板块五、总结、预习。 (出示课件 10)
1.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板书:完璧归赵)
2.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3.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
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
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七、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及反思(三)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
精读课文《将相和》。
一、说教材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
历史故事。课文巧妙的运用过渡句来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使得整篇文章脉络清晰,通过描绘人物言行,刻画了蔺相如不畏强暴、
有勇有谋和廉颇知错能改的人物形象,讴歌了他们顾全大局的高尚品
质。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品质
3、引导学生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从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中得到情
感的熏陶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从人物的言行中品味其美好的品质。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廉颇,体会他与蔺相如不和的原因,以及勇于改
过的品质。
四、说教法、学法
高效课堂旨在让学生学有所获。因此,我重点由题目入手,抓题眼,
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成
“绝对孤立”,我抓住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将
矛盾的焦点聚焦到廉颇对蔺相如的评价是否正确上。在教学中紧紧扣
住蔺相如的言行等描写进行体会,采用“析句品读、读写结合”的方
法,逐层推进。力求把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将“国
家利益高于一切”、“顾全大局”的思想植根于学生心中。
五、说教学流程
基于上述教学理念,我设计了谈话中初悟形象——默读中感悟形象—
—交流中深悟形象——延伸中拓展形象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 谈话中初悟形象
我首先围绕课题,结合三个故事小标题,把“将相和”三个字变成一
个表达完整的句子。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内容,自然进入文本,初
悟人物形象。然后,我将直戳矛盾焦点,引导学生找出将相不和的原
因,引发学生思考,形成探究主题:廉颇对蔺相如的评价正确吗?使
整个学习过程围绕矛盾点展开。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
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又做到了层层深入、主线鲜明、重点突出。
第二个环节 默读中感悟形象
《新课程》倡导给学生潜心读书的时间,在这一环节中,首先回顾,
感悟人物形象的方法,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进而引
导学生在静心读书中运用这种方法展开对前两个故事的探究。
第三个环节 交流中深悟形象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小语理事
长崔峦先生也再三强调:与阅读分析式教学说再见,少分析,多揣摩,
多感受,多体验。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
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我认为,我们应该把语文教
学重点放在学习语文的实践运用上,不要在学生已经理解的内容上做
过多的纠结。做到学生读懂的不讲,学生读不懂的讲其所当讲。在备
课中我反复琢磨,依据学生实际预设三个教学难点。
第一处“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学生结合蔺相如临危受
命的背景很容易体会出他的勇敢,但对于蔺相如谋略的认识会很肤浅,
因此,在交流这句话时,我把教学难点锁定在两个“如果”上,引导
学生体会蔺相如是从两方面估计了事态的发展,然后引发学生想象他
是怎么说的,相信这样蔺相如有勇有谋、胸有成竹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了,学生掷地有声地朗读便能水到渠成了。
第二个教学难点是“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的教学,通过初读感知学生只是理解了蔺相如
敢于直面秦王,与其展开殊死搏斗的勇敢,但对于蔺相如抓住秦王的
弱点装样子吓唬秦王以使人璧两全的计谋理解不到位。于是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在蔺相如勇敢的表层认识后,抛出一个挑战性问题:蔺相
如到底是真撞还是假撞?同时组织正反方辩论。相信,辩论的过程也
是学生理解语言、吸收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理解蔺相如谋略的难
点便会不攻自破。
第三个难点,教学“他走到秦王面前逼赵王击缶……。”一句时,学
生通过字面对蔺相如的勇敢易于感受到,但我并没有局限于此,教学
中,我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补充史记原文“左右欲刃相如,
相如张目叱(chì)之,左右皆靡(mǐ),于是秦王不怿(yì),为一击
缶。”蔺相如怒发冲冠,离秦王只有五步远,他要用自己颈项里的血
血溅秦王。古人认为,颈血溅身是非常不吉利的,这使得秦王左右的
侍从拔刀相间,而蔺相如两眼瞪得如铜铃般大小。大喝一声,谁敢上
前。使得他们直后退,最后秦王不得不为赵王击了一下缶。通过这一
补充学生不禁深切感受到当时情况的危急,还会更加深入了解到蔺相
如的无畏、大义凛然。资料的补充不但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语言活动中
初步了解了古人古文,而且对蔺相如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升了。
在前两个故事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再次出示廉颇对蔺相如的评价。进
一步印证廉颇对蔺相如存在误解。相信这样抓难点——悟全篇——学
写法的教学,不但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感悟了人物的性格,学
到了表达方法,而且实现了长文短教,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第四个环节 延伸中拓展形象
崔峦先生还曾说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
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要增强语言
文字运用的意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
因此我设计一个小练笔,引导学生运用本课学到的描写人物方法进行
补白。目的有两个,1 让学生外化本课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训练
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想象能力。2 做到正确评价廉颇突破难点。
作业设计:
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温儒敏教授曾撰文说:学生没有形成阅读的爱好
与习惯,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是发展学
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阅读才能不断促进学生精神成长,
完善人格。因此我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
质。以介绍耳熟能详的史记人物,开展名著之旅,从而培养学生爱读
书读好书的习惯,形成新的阅读体验另外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A 阅读名著 B 充实练笔内容
六、说板书设计
将相和
相:不畏强暴 有勇有谋 顾全大局
将:百战百胜 勇于改过
板书设计展现人物形象。简洁明晰
七、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教学本文最大的收获是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思维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
升。整堂课条理有序,不拖泥带水,一步一个台阶。通过问、写、演三个
环节既了解了故事的关系,还体悟到人物的品质,受到情感的熏陶!
2、不足之处
学生虽然参与度高,但是前面两个小故事处理太少;学生读书时间也少。
3、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驻足前两个故事:引导学生去感受蔺相如面对
秦王时的据理力争、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优秀品质,然后和对廉颇的态度对比
阅读,来深化对蔺相如人物的理解